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12篇)
1.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一
秦岭山地地质灾害临界雨量及潜势预报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资料、降水资料,给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利用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结果,结合地形及降水区域气候特点,将地质灾害样本分区分析,探讨区域临界雨量指标,建立基于前期观测降水量及未来24 h降水预报量的地质灾害气象统计潜势预报方程,并给出了各级潜势预报对应的有效雨量.
作 者:周丹 作者单位:商洛市气象台,陕西商州,726000刊 名:陕西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年,卷(期):“”(2)分类号:P457.6关键词:地质灾害 临界雨量 有效雨量 潜势预报
2.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二
山东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其中降雨是与崩塌、滑坡、泥石流联系最密切、最普遍的诱发因素, 约85%的地质灾害集中发生于6-9月份, 具有与降雨量和降雨过程同期的特点。为了找出灾害发生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系统整理、分析了山东省历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 按灾种、发灾时间建立了数据库, 并充分利用各种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资料, 对山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自身致灾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 共整理出各种灾害要素较齐全、可利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点210个, 收集了山东省气象中心60年代以来地质灾害发生区及其周围降雨站点的降雨量数据12000余个, 对当日20时-次日20时降雨量资料齐全的107个灾害点及当日20时-次日08时降雨量资料齐全的76个灾害点进行了1日 (当日) 、2日 (前2日) 、5日 (前3日-前7日) 、7日 (前8日-前14日) 降雨量均值计算分析, 得出了不同雨量、不同时间的降雨致灾营力值。
1 降雨致灾营力归一量化处理
通过对某一地区降雨量次数与实际发灾次数的对比分析, 取得了当日降雨量致灾营力值。又通过对降雨过程中降雨量和渗透、排泄的分析研究, 得出了前期15日内的降雨致灾营力值, 解决了降雨致灾营力的量化问题。
降雨量和降雨过程均是影响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降雨量是指当日降雨, 降雨过程是指前期降雨。虽然前期降雨也用降雨量表示, 但从时间上是不一致的。为此需要进行时间上致灾营力的归一处理。
数学概念模型为:Tj=Jd+Jq
Jd=βB
Jq=ωJd
式中:Tj——降雨致灾营力值, Jd——当日降雨致灾营力值, Jq——前期降雨量致灾营力值, β——当日降雨致灾营力系数, B——当日降雨量, ω——前期降雨致灾营力系数。
2 降雨致灾营力相关性分析
在统计分析降雨地质灾害点资料的基础上, 对部分代表性区域, 分降雨级别, 分别统计降雨次数和灾害发生次数, 计算出它们的比值, 见表1。
该比值是与降雨过程、降雨强度有关的参数, 是一个自然状态参数, 是降雨自然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降雨级别下的降雨引发的灾害发生次数与降雨次数之比, 可视为降雨致灾营力值。
为研究地质灾害降雨致灾营力值, 我们分析整理了部分代表地区的12年中降雨次数及引发的地质灾害, 见表2, 从表2可知12年中这些地区降雨量大于200mm的降雨只发生了1次, 因此我们以降雨量200mm为线, 认为200mm以小的降雨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00mm以大降雨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几乎为零。因此我们在研究降雨致灾营力时, 仅考虑200mm以下降雨。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当降雨量分别为<10mm、<11-30mm、<30-50mm、<50-100mm、<100-200mm、>200mm时, 降雨致灾营力值分别为10CW、15CW、20CW、30CW、50CW、60CW。
3 前期降雨致灾营力归一量化处理
3.1 前期降雨致灾营力与当日降雨致灾营力的相关分析
前期降雨量是指已知的预报时间以前实际发生的降雨量。前期降雨致灾营力归一量化处理也就是前期降雨致灾营力与当日降雨致灾营力的相关分析。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刘传正博士认为, 预警预报有效期前15日以内的降雨量对灾害的发生有影响, 并将15日以内的降雨量形成降雨判据图, 作为降雨致灾的判据。我们通过大量的基础资料研究得出, 该判据也符合山东实际情况, 为此本次降雨致灾营力研究考虑到了前15日的降雨量。
把近两天降雨量、前4天至8天的降雨量、前9天至15天的降雨量累加起来, 各作为一个降雨致灾营力取值时段。然后把这三段相加, 即为前期15日内降雨量致灾营力取值。这样就解决了前期降雨从时间上相当于当日降雨致灾营力的归一化问题。根据全省已发地质灾害统计分析图, 前期降雨致灾营力系数概念式为:2日降雨致灾营力系数=2日降雨致灾营力均值/当日降雨致灾营力值。
3.2 前期降雨致灾营力计算模型
基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降雨判据图考虑, 建立了前期降雨量致灾营力相当于预报当日降雨量的相关系数的概念, 即:
式中:ω2——2日和降雨量致灾营力系数, Jd2——相应当日降雨量致灾营力值, ω5——5日和降雨量致灾营力系数, Jd5——相应当日降雨量致灾营力值, ω7——7日和降雨量致灾营力系数, Jd7——相应当日降雨量致灾营力值。计算出前期降雨量系数:ω2≈0.2, ω5≈0.12, ω7≈0.08。
3.3 前期降雨致灾营力值的计算
每日上午通过专线接收山东省气象局发来的昨日14时-当日14时降雨量, 通过软件计算出各县、市1日、2日、5日和7日平均降水量及降水致灾营力值, 前期降雨量致灾营力常数及取值系数。
计算公式:Jqi=Ai+Wi× (Jdi-Bi)
式中:Ai——2, 5, 7天降雨量致灾营力常数、Wi——2, 5, 7天降雨量致灾营力系数、Jdi——2, 5, 7天降雨量、Bi——2, 5, 7天降雨量界值、
例如:5天降雨量为45毫米时, 计算降雨量致灾营力值为:
根据公式通过大量资料计算, 1-300毫米降水量的1日、2日、5日、7日致灾营力值取值区间分别为1-70、0.3-20、0.2-12、0.14-8。
3.4 前期降雨致灾营力值效验
通过对2005年汛期成功预报的9次地质) 灾害进行了降雨致灾营力效验, 其发灾日的降雨致灾营力值在3.62-9.18之间, 2日、5日、7日致灾营力值取值区间多在0.2-7.2、0.2-2.5、0.5-1.3之间, 与全省降雨量致灾营力值相吻合。
4 结语
通过对降雨致灾营力的相关性分析, 得到了不同雨量、不同时期的降雨致灾营力值, 通过预报运行验证了取值的合理性, 为地质灾害综合预警预报提供了基础依据。
摘要:从降水这一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和关键的自然因素入手, 通过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气象资料, 探讨地质灾害发生与降水过程之间的关系, 初步得出了山东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中降水致灾营力的取值方法和范围, 为进行地质灾害的实时预警提供了气象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降水,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致灾营力
参考文献
[1]魏嘉.山东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及效果评价[J].科技信息, 2006, 7:3-4.
3.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三
超前地质预报在淘金山隧道施工中的综合应用
1 前言 向莆铁路淘金山隧道位于福建省沙县境内,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全长8093m,洞身最大埋深252.77m,最大开挖断面145m2.该隧道为我指挥部地质条件较复杂的.隧道,为了有效防范并降低施工风险,做到隧道开挖支护为动态施工,通过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即地质素描法、超前水平钻孔法、TSP203法,以获取开挖面前方不良地质信息,便于及时调整隧道施工方案,指导隧道安全施工,避免发生地质灾害.经现场施工应用,预报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基本满足了施工现场安全的要求.
作 者:余广胜 作者单位:南昌铁路局永安工务段刊 名:海峡科学英文刊名:CHANNEL SCIENCE年,卷(期):2009“”(5)分类号:U4关键词:
4.暴雨山洪灾害成因及预报方法 篇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不断增大.分析表明,山洪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同该省的.暴雨分布特征相一致;山洪暴发前3 h和24 h的降雨量对山洪暴发的影响很大.另外,还探讨了山洪暴雨发生的天气动力成因及预报着眼点.
作 者:高煜中 邢俊江 王春丽 王明洁 GAO Yu-zhong XING Jun-jiang WANG Chun-li WANG Ming-jie 作者单位:高煜中,王春丽,GAO Yu-zhong,WANG Chun-li(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邢俊江,XING Jun-jiang(鹤岗市气象局,黑龙江,鹤岗,154100)
王明洁,WANG Ming-jie(广东省深圳市气象局,广东,深圳,518001)
5.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五
法
国土资源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2000年1月27日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发〔2000〕4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确保防治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进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按本办法规定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并持有资质等级证书。
第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是指通过有效地质工程手段,改变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是指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具备的资历、技术力量、技术水平、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等条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第四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部门,负责甲级、乙级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部门,负责丙级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
第五条 甲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近10年以来独立承担过一项(含)以上大型或二项(含)以上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二)具有本专业高级职称的总工程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单位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10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8%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不低于二分之一。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所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12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00万元以上。
第六条 乙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近10年以来独立承担一项(含)以上中型或二项(含)以上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二)具有本专业高级职称的总工程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8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6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6%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不低于二分之一。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6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以上。
第七条 丙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要工程技术骨干接受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
(二)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负责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会计师和经济师;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3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4%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在二分之一左右。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以上。
第八条 甲级、乙级、丙级施工单位按照下列规定承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一)甲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各种等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二)乙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三)丙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级(规模)参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见附表。
第九条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在限定的承接工程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不得越级承接工程项目。
第三章 资质审批
第十条 申请人申请领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应向资质管理部门提交下列审批材料: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申请表;
(二)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单位所有制性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法定代表人与技术负责人的有关证明;
(四)单位管理水平及质量监控体系说明及证明文件;
(五)主要技术人员及技术装备情况(中、高级技术人员应附职称复印件);
(六)单位资历和主要业绩(主要工作成果和获奖证明);
(七)近三年内无重大质量事故的证明;
(八)注册资金证明;
(九)单位开立帐户的银行及帐号;
(十)施工工程有关的证明文件(施工合同文本、施工工程成果鉴定证明和工程建设单位的工程质量反馈意见)。
(十一)申请甲级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的,还应提交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资质等级的书面推荐意见。
第十一条 资质管理部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应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申请人自下发通知之日起30日内到资质管理部门领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不批准的,应说明理由;需要补充有关材料的,资质管理部门应限期要求申报单位补交。逾期不补交,视为放弃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把丙级施工单位的审批结果报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资质管理部门分批在全国性报刊上公布获得资质的单位名单和资质级别。公告费由申报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含正本和副本,以下简称资质等级证书)由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副本和正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冒用,擅自印制或伪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在申请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时,应向工程项目发包单位出示资质等级证书,取得工程项目后须到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施工项目登记。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实行年检制度。
检查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并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定级的依据。
年检时间和年检内容由资质审批管理机关决定。
第十五条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建立《施工业务手册》。《施工业务手册》是核定单位资质等级的重要依据。《施工业务手册》由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资质定级满3年,完成两项以上本等级规定的地质灾害施工项目,其它资质条件均达到上一资质等级标准,可申请升级。
对符合升级标准的升级申请,经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发给相应级别的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同时收回原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七条 申请资质升级的单位,除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提交《施工业务手册》复印件。
第十八条 施工单位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资质变更、注销手续:
(一)分立或者合并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交回原资质等级证书;经重新审查或者核定等级后,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
(二)歇业、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的,应报资质管理部门备案,并交回其资质等级证书。
(三)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变更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施工单位遗失资质等级证书,必须先向资质管理部门报告,并在全国性报纸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二十条 申请人采取欺骗手段领取的地质灾害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无效,一经发现由原颁发资质等级证书的部门予以撤销。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资质予以降级:
(一)施工单位连续两年资质检查不合格的;
(二)造成一起三级或两起(含)以上四级工程质量事故的。
第二十二条 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资质管理部门可以取消其资质等级证书:
(一)转让、冒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资质等级证书的;
(二)施工单位在资质等级证书检查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虚报资质条件或有关资料的;
(三)不按时报送年检表和核定资质材料的,又未及时报告理由的;
(四)违反第十八条规定,不及时办理手续的;
(五)施工单位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不进行登记或超越核定的施工业务范围从事施工活动的。
第二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活动造成损失的,以及擅自印制、伪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资质等级证书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
工程等级
划分条件(符合一个条件即可)
受保护的人数
(人)
受直接保护的财产
(万元)工程总投资
(万元)
受保护的对象
大型 >1000 >20000 >2000 大城市、国家级厂、矿、工程建筑、水陆交通枢纽和干线、地质遗迹和旅游区,以及国家级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等
中型
100---1000 1000-20000 100---2000
中等城市、省级厂、矿、工程建筑、水利枢纽和干线、地质遗迹和旅游区,以及省级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等
6.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六
井巷工程地质预报项目的研发, 为测定一些不稳定岩体的地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分析岩体的稳定性, 为煤矿的采集事业提供了更加有价值的资源, 避免了许多由于工程地质条件而带来的不稳定事故。
2 井巷工程地质预报
2.1 井巷设计
井巷的布置需要进行严密的计划与测量之后, 在影响较小的层位布置。在井巷设计阶段, 首要任务就是要慎重选择工程的地质条件。在井巷设计阶段首要完成的工程地质工作任务,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分析煤矿周围的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从而对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有效的评论;二是要测定出影响岩体的物理学性质, 从而查明影响岩体的不稳定性因素, 判别岩体的性质, 进行地质条件的划分;三是提供井巷设计所需要的一些资源, 对施工工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提前的预防,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
2.2 井巷设计施工阶段
在井巷设计的前期, 主要就是针对煤矿周围的岩体组成进行测量, 对施工的岩体组成和层位进行对比, 确保在井巷施工的过程中巷道沿设计层位掘进。
在井巷工程地质测量的过程中, 确定各种软弱结构的位置、性质以及组合形式, 避免在井巷布置的过程中遇到问题。
在井巷开挖之前就要对不同的地质性质、断层以及裂隙的产生原因进行组合。
在井巷进行开挖以后, 要时刻的注意井巷周围围岩的支撑时间, 判断围岩岩石的稳定性能, 在开挖的过程中针对围岩周围的湿度, 判断围岩对水力的承受能力, 从而确定支撑架应承受的压力。
利用其他技术手段对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进行补充与完善, 进行物理或是化学方面的地质测试, 对井巷的后续工作进行预报与处理。
3 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
3.1 预报内容
煤矿井巷地质工程在进行预报的过程中, 要预报的主要就是物理学性质监测数据, 水文地理等的监测资料, 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划分与特性分析, 岩体的稳定性与性质分析等。
3.2 图片讲解
在对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的过程中, 尽量采用图表的方式对地质过程中的一些实验数据进行柱状图或是平面图的表示, 也要注明相应的性质与内容。
3.3 完善井巷工程
针对进行检测的工程地质条件,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制定完善的措施,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探究, 调整围岩应力的高压注水以及开采解放层等。
4 岩体结构的分类
岩体的结构不仅需要考虑到岩体自身的性质, 还需要考虑到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 岩体受到物理、重力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变质, 以及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 从而对岩体结构本身产生的软化作用。
岩石的坚硬程度。对岩石坚硬程度的测量主要使用实测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从而对岩石的坚硬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岩石的紧密度。岩石紧密程度主要考虑的是岩石表面的一些结构特征, 例如:结构面张开状况、填充物性质、岩体风化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而确定出岩石的紧密程度在进行着何种变化。
结构面的发育。人与动物都有发育状态, 而岩石通常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发育, 结构面的发育程度通常是在影响着整个的岩体性质。
结构特征。结构的一些大小、形态的排列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组合, 结构体的接触状态也在不断控制着岩石的稳定性。
5 不稳定岩体的控制
由于煤矿作业的周围是一些不稳定的岩体, 所以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 进行减少对周围不稳定岩体的震动, 不要破坏它的自身结构, 使其结构能够保持一定的支撑力。尽量减少爆破的方式, 防止对不稳定岩体产生震荡。
减少暴露时间。对于不稳定的岩体, 如果掩体的暴露时间过长也有可能造成围岩的松动, 所以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要采用支护与掘进同步的状态。
不稳定岩体受湿度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所以在遇到地下水后, 要及时将地下水排除。
对于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岩石, 或是具有散体结构和层状碎裂的岩石, 要采用圆形、鸭蛋形或是马蹄形的断面进行衬砌, 并且对于衬砌的材料质量与形状。衬砌的厚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6 总结
本文主要是针对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与不稳定岩体的施工控制进行研究, 对煤矿巷道施工开挖过程中周围围岩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针对不稳定岩体的失稳性进行了研究, 为煤矿巷道围岩支护提供了更好地方式。
摘要: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主要是研究井巷、铜室、岩体的地质条件等因素, 通过对井巷工程地质的研究从而分析出岩体的稳定性, 通过井巷工程地质条件的预测, 同时也为采掘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工程地质条件, 本文主要针对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 进行不稳定岩体的技术探究, 从而制定出更加优良的施工技术问题。
关键词:井巷工程,地质预报,不稳定岩体,施工
参考文献
[1]张振祥.煤矿井巷工程地质预报与不稳定岩体的施工措施[J].科技风, 2013 (4) .
[2]王红建, 等.不稳定煤巷支护技术及其应用[J].中州煤炭, 2013 (4) .
7.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七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Krisr [选取日期]
相关内容收集于网络
关于雅安地震的相关研究
雅安地震后,我带着以下问题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作出此读书报告:
1、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2、对于雅安地震,为什么中外报道的震级数值不同?
3、地震预警系统到底是不是我们的一棵救命稻草?能够发挥多少的功力?
4、为什么地震不能完全准确预测?
一、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从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断裂带从震央向东北反复破碎——来看,可以预计汶川震后在西南方向可能出现一个强震。
青藏高原的推挤积攒了大量应力需要释放,汶川地震把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端的应力进行了有效释放。但龙门山一线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应力累计,一端得到释放,另一端呢?
这是08年汶川地震的余震统计图。可以发现破碎是往东北方向去的 地表破碎270km。整个破碎带非常长 而反向上基本没动。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联合发布了4.20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地震发生后,科研人员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31个远场P波波形(震中距位于30°<△<90°范围之内)数据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反演结果再利用31个远场P波波形并增加14个SH波波形资料用于震源过程反演。初始破裂点取USGS给出的震中位置。计算得到的地震矩为1.54×10**19Nm,Mw=6.7。最大滑动159cm。
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为震级Mw6.7,震源深度10.2km的逆冲断层,破裂在断层面上的分布比较集中,震中区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约为9度。主震和余震分布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带上,位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内(单斌等,中国科学D,2009年39卷5期),且两者震源性质相近均为逆冲断裂为主,表明该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采用下半球投影,同时给出了点源模型的P波垂向位移理论图(红线)与资料(黑线)的拟合情况。图形下方给出了两组节面解(左下,λ,δ,θ,h分别表示错动倾伏角、断层倾角、断层走向、震源深度)和点源模型的震源时间函数(右下)。
二、对于雅安地震,为什么中外报道的震级数值不同?
雅安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局先速报5.9级,后改为7.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则报为6.6级。这种差异是由地震震级计算标度不同造成的,USGS使用的是国际公认的矩震级,而中国还在采用被公认过时的面波震级,存在大震震级饱和,小震振幅记录受限等问题。
4月20日雅安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局先速报5.9级,后改为7.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则报为6.6级。此后几次的余震震级报道中,中美所报数值也各有高低。同次地震,震级数值为何会如此的中外有别?其实,差异是由地震震级计算标度不同造成的,USGS使用的是国际公认的矩震级,而中国还在采用被公认过时的面波震级,存在大震震级饱和,小震振幅记录受限等问题。
地震的震级标度有多种换算方法,中国一般采用面波震级标度
193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借鉴天文学中表示天体亮度的星等,共同提出震级划分法,用以区分当时加州地区发生的大量小规模地震和少量大规模地震。此标度原先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测量,后来成为通用的里氏地震规模。这种地震规模度量方法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虽然里氏地震规模并没有规定上限或下限,但是现代精密的地震仪则经常会记录到规模为负数的地震。加之,受当初设计里氏地震规模时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限制,近震规模(ML)若大于约6.8级或观测点距离震中超过约600千米便不适用。后来研究人员提议了一些改进,其中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最为常用。在中国,各省地震局在地震震级标度中一般都采用国家标准GB17740-1999规定的面波震级(Ms),对震源浅且距离远的地震进行测定。
面波震级存在大震震级饱和,小震振幅记录受限等问题
但是,里氏地震规模存在缺陷,主要在于它与地震发生的物物理过程没有直接联系,并且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的限制,里氏地震规模存在震级饱和现象。20世纪60~70年代,有科学家在研究全球地震年频度与Ms的关系时发现,缺失Ms超过8.6级的地震。他们认为,当Ms超过8.6级后,尽管地表出现更长的破裂,显示出地震有更大的规模,但测定的Ms值却很难再增上去,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地震规模的数值却一样。
此外,传统的地震仪对于周期为20秒的面波灵敏,计算面波震级的时候就是用20秒的面波。原则上说,面波震级不适用震级小于5级的地震。这是因为震级小于6级的地震,面波震级能记录到的振幅是受到限制的,那么,由它所计算得到的震级也就比实际值小。这就导致以往报道中,震级小于6级的地震,中国地震局所报的震级往往比USGS所报的要低零点几级。例如,2008年6月18日的四川省石棉地震,USGS报的是 Mb4.6级或Mw 4.7级,而中国报的是面波震级4.2级。
21世纪初,地震学者认为传统震级标度法已经过时,公认采用矩震级
1977年,同属加州理工学院的金森博雄教授提出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Mw)。该标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层错动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传统的震级标度法与之对比,只是抓住某一种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来标征地震的大小,它们与地震波能量大小的关系只是一种统计关系,而地震波能量也只是地震释放总能量的一部分。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传统的地震规模表示方法已经过时。
地震的矩震级,既可由地震波记录反演计算获得,也可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破裂长度、实验室内测量的岩石剪切模量以及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的震源深度计算出来,不存在震级饱和问题,适用于地震规模大于3.5级到无限制的震级标度。例如,1960年智利大地震为Mw9.5级,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海域发生Mw9.0级大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USGS报的是Mw7.9级,而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最早报的是Ms7.6级,之后又将其修订为Ms7.8级,最后又改为Ms8.0级。但之后的国际科学研究中则统一采用Mw7.9级,可以说,中国采用的面波震级不但不与国际接轨,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三、地震预警系统到底是不是我们的一棵救命稻草?能够发挥多少的功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整套系统的特点是高度集成、实时监控、飞速响应,尤其是飞速响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预警系统面临一个尴尬的规律: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拿汶川地震举两个极端的例子: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映秀镇,处于预警系统的响应盲区,基本没有可能获得提前预警;而距离震中约1500公里的北京,可获得大约3分钟的提前预警,但又几乎没有意义。日本也在其预警系统的宣传手册中提到,如果您距离震中太近,预警信息和地震波可能同时到达。在2008年6月14日,日本发生的里氏7.2级地震中,距离震中30公里的鸥州,在3.5秒后收到了预警信息,但此时破坏性的S波已经到达。在遭受严重冲击的栗原,地震预警信息只提供了0.3秒的应急时间。对应于距离震中50公里和80公里的居民,则分别获得了5秒和15秒的应急时间。
除去这些天生的缺陷,预警系统在关键技术上还没能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地震参数的快速判定。作为5个部署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地区之一,日本的投入最大,性能也是最好的。然而2008年1月27日,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一则标题为“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失效”的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现状。
部署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社会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科技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般来说,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地区,有如下特点:
1.地震发生频繁。如日本、台湾、墨西哥和美国加州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只有频繁的地震活动才需要频繁的地震预警,来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如果不能减少一定的损失,那么部署这套昂贵的系统本身就是一笔损失。
2.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地震预警系统由于整合度高,对地震台站密度有要求且需要长期不间断运作。地震预警系统的警报终端还需要与相关行业和部门合作开发,如电视台、铁道部门、工厂、医院等等,都需要装备相应的警报终端才能发挥预警系统的功效。因此预警系统的部署成本并不算是低廉,对当地可能有一个长期的经济压力。
3.设防区域小,预警价值高。日本,台湾均为整体设防,因为他们需要防御的总面积偏小,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也是针对旧金山周边区域。同时,这些防御区域经济相对发达,高科技产业密集,人口密度大,长期预警的经济社会价值可观。
综合上述的情况,对于是否需要地震预警系统,科学界内仍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支持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可以减少地震灾害的损伤;不支持的学者认为这套系统成本高昂、功能有限,前途并不光明。2004年《科学》杂志有文章标题用“打赌”来形容各个国家对于地震预警系统的态度。迄今,我们仍无法看到这个赌局的结果。不过有一件事很确定,日本等国将继续在这个赌局上不断下注。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这里面只有墨西哥城的SAS系统是直接面向公众的一个地震预警系统。简单点说,就是说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只有这个系统是直接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通过电台、电视、手机等手段让民众第一时间得知。而其他的大部分预警系统主要是面对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大型公众设备,水坝、核电站、高速铁路等,而从政府部门反应到发布到公众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反应很容易就耽搁掉好不容易赢得的几秒救命的时间。为什么大部分的地震预警系统不直接面向公众?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地震预警系统仍然处于摇篮阶段,虽然它很有效,但是毕竟它处于还研究阶段,还需要提高它的准确性和速度。
由于对数据的分析时间太短,获得的数据不完整等等很多问题,导致误报的可能性很大。日本的EEW系统和墨西哥的SAS都证明存在误报现象。要知道,作为社会影响重大的地震,一次误报会造成巨大社会恐慌和损失;更严重的是,误报会严重伤害地震局、政府的公信力,就像小时候听过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地震局误报几次,将来即便是预报正确,民众也不相信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是庞大而密集的地震台网,其数目越大,获得的资料越丰富,震中和震级的计算越准确,预警也越迅速。而我国的这项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数字台网建设不足。以强震台为例,日本的覆盖密度为1323台/万平方公里,美国为53台/万平方公里,而我国为0.3台/万平方公里。而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四、为什么地震不能完全准确预测?
从网友评论和科学网上其它有关地震的讨论文章看,大部分网友尽管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却依然一厢情愿地相信地震一定能预报,而把主张不能预报的观点当做是官方科学家们推卸责任的说法。一些所谓的非主流科学家们,特别是某些号称预报了此次地震的人,则趁此机会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自己的研究。而即使是那些“官方科学家”,在解释为什么不能预报的时候,也往往只是泛泛地说,我们现在对大地内部了解太少,因此现在全世界都还不能预报,似乎以后还是有希望预报的。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岩石受力。当力大到一定程度,造成岩石发生断裂。断裂是突然的,这时能量被释放出来形成地震波。这种断裂发生有一定的随机性,正是由于存在这种随机性,注定了地震本身是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的。地震的随机性,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现在非常著名的气象上的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动力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微小的改变就足以使整个系统的演化完全不同(蝴蝶扇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飓风)。不过,实际上在气象上,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系统都处在这种对初始条件都很敏感的状态,在某些参数条件下系统是稳定的。例如,洛伦兹(Lorenz)当年发现蝴蝶效应时提出的 洛伦兹方程,在雷诺数较低时,存在稳定的动力学吸引子,因此这时蝴蝶扇不扇翅膀都没什么影响。只有当雷诺数较高时,才会出现奇异吸引子,这时才会出现蝴蝶效应。这也是为什么数值天气预报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可能的。
不过,地震比气象更难预测,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地下的情况,而是与地震本身的特点有关。导致地震的岩石断裂其实是经常发生的,但很多时候这种断裂只导致少量能量释放,引起小地震,对我们没有影响。然而有时,一块岩石断裂造成其它岩石受到更大的力,这又导致其它岩石断裂,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放大导致大地震。地震过后,在重新取得平衡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余震。但是,最终这导致地壳能量的释放,这时地震暂时停止,地壳再次开始蓄积能量,直到蓄积的能量再次导致地震。这一动力学过程导致地震形成所谓自组织临界系统(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ystem), 这种系统里动力学的吸引子正在临界点上,因此它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地震的次数和震级服从幂率分布(古滕堡-里克特定律),这正是自组织临界系统的特点之一。
对于自组织临界系统,也不能说完全无法预测。比如,一个沙堆可以作为自组织临界系统的例子。我们知道,如果往沙堆上不断注入沙子,沙堆坡度高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发生崩塌。但是,由于沙堆不是完全规则的,到底何时发生这种崩塌,是发生大崩塌还是小崩塌,这有一定随机性,只能作出概率性预测。类似的,对于地震,根据一些异常现象和前兆,可以给出一些预测,也有些预测可能正确,但这些预测绝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这是由自组织临界系统本身的随机性决定的,无论科学家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准确预言本身是随机的事物。当然,也有可能可以得到一些概率性预测。但是,由于概率性预测无法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给出短期的、完全准确的预测,这样一来,政府就很难据此作出决策。我在上一篇博文“如果真有关于地震的预测该怎么办”里指出,在存在较多误报的情况下,政府即使收到了地震预报,恐怕都很难决定该不该实行疏散。该文自发表以来,虽然已被不少人浏览,但迄今我没看到谁提出任何可行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8.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 篇八
关键字:矿山 地质灾害 防治
我国现阶段矿山地质灾害呈上升态势,种类多,损失惨重,严重制约着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诱发因素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矿产资源的强有力支撑,矿产资源的开发主体是矿山企业,目前,我国各类大中型矿山已达9000余座,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3位。矿业的开发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及能源物质基础。长久以来,矿业开采一直被认为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很少注意到其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日益严峻的矿山环境与凸显的一系列灾害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给予关注和重视。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达300亿元。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为业内人士所共识。1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概述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它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开采开山弃石,加速水土流失,引发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矿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开采诱发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地面开裂及沉陷等;矿山剥离堆土、尾矿废渣堆积引起地表环境污染,露天尾矿库漏塌、排土扬失稳滑移造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等,凡此种种,均是矿山地质灾害的具体表现。我国是个矿业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很大。多年的粗放式的矿业开发,导致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势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市场经济对国有矿山企业带来很大冲击,部分矿山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安全和环保意识淡化,加之开采技术及生产设备的相对落后及矿区周边大量无序的民采等多重因素的干扰,导致矿山多年开采积聚的灾害隐患爆发,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近几年,非煤矿山的灾害事故不断,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频发的冒顶、突水、地表塌陷、滑坡、泥石流及地裂缝等矿山地质灾害不仅给矿山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制约着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地质灾害特点及诱因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矿山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据初步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有180多处,塌陷坑1600个,塌陷面积1150km2。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的土地已达1·4~2·0万km2,并以每年200km2的速度增加。
(2)潜在灾害隐患突出。单以采空区为例:广西大厂矿区超过450万m3,铜陵狮子山矿达25万m3,白银厂坝铅锌矿、水口山铅锌矿、湖南锡矿山等都存在此类隐患。据云南有关部门预测,兰坪铅锌矿等20多个矿山极有可能在今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按矿山类别分,煤炭矿山重于非煤矿山,金属矿山重于非金属矿山。一般煤矿规模较大,开采深度和采空区相应也大,致使地层应力失去平衡,产生地面塌陷、地裂缝或岩爆等灾害,另外,煤矿的涌水和瓦斯的危害更是触目惊心。拿山西来说,煤炭分布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6·5%,范围遍及85个县,矿井星罗棋布。全省40多个原统配煤矿,有29个因采煤发生过地面坍塌、裂缝变形、突瓦斯、突水等地质灾害,损失十分惨重。而金属矿山虽然多数地处偏僻,灾害影响和后果不如煤矿那么严重,但以地下开采居多,仅矿井涌水和尾矿库对地表水体及植被土壤的污染,就比非金属矿山严重得多。
(4)灾害类型与矿山规模、开采方式、矿产类型及所处地域相关。一般来说,露天矿山灾害类型多为水土流失、排土场(山体)滑坡、泥石流、边坡坍塌等。地下开采受采空区影响,灾害类型多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冒顶、岩爆、突水、瓦斯、地表水土污染、尾矿泥石流以及矿井抽排水导致的近地表水源枯竭等。矿山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各不相同。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如开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脱盘甚至岩爆的严重地压灾害;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私挖乱采等,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有的矿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摈弃常规,如采富弃贫、求近避远,结果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曾一度泛滥的民采风潮掠夺式的开采活动也对部分国有大中型矿山造成严重干扰和资源、环境破坏,如我公司孝义铝矿就因民采破坏,被缩小克俄矿区境界,浪费储量达230万t。3 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掌握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灾害进行分类,研究其防治措施,建立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科学防灾决策系统,对促进我国矿山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煤炭行业对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进行过详细的普查与研究,如对地表塌陷灾害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其它行业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至今仍缺乏系统性。只是针对影响矿山生产安全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比如地表岩移规律研究、地下采场冒顶、片帮、岩爆及露天边坡稳定性研究等,已取得大量成果,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对而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以下问题:(1)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尚未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研究大多是基于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范围内,只是针对单个或几个问题从技术和安全生产角度给以解决,缺乏系统化。
(2)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灾情没有全面详细普查,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矿山地质灾害信息库,更谈不上对灾情的综合分析、评价及预报。(3)多数矿山企业在问题出现时,都很积极地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对灾害进行研究,一旦问题暂时解决,就不再进行深入研究。使得矿山灾害的研究多为短期行为,缺乏长期性,以致研究资料不连贯,利用价值不高,形成一种成果虽多,效果不大;经常研究,却问题不断的现象。(4)矿山生产属高危险行业,安全是第一位的。而灾害的防范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却没有直接经济产出,在不发生灾害性事故时,其经济效益往往是看不到的,这就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宁愿灾后治理也不愿预先防范。研究经费的投入自然难以保障,效果也就不会太好,近几年来,国土资源部已加强了矿山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工作,但由于此项工作刚刚开始,工作程度很低, 50余年矿业开发导致的地质灾害问题现状总体不清,从而严重影响了国家建立与完善矿山环境地质立法、制定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矿区生态环保规划、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促进绿色矿业的实施等工作。因而全面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尽快查明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是一项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4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频度、强度及灾害损失均呈显著上升态势,对灾害的全面预防和彻底治理已是刻不容缓。愈演愈烈的矿山灾害、大量潜伏的灾害隐患、日渐恶化的矿山环境说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上升到政府监管的高度,纳入国家防灾减灾工作范畴。应尽快完善资源开发与防灾减灾的相关法规建设,使资源开发和灾害监管有法可依。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矿山环境与灾害源的监管与治理力度,防止新的隐患发生。矿山企业要规范开采行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管理,将防灾减灾工作始于矿山设计并延续到闭坑之后。注重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将其列入矿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把矿山灾害、环保、安全生产统一起来。灾害研究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高新技术,研究灾害的发生机制,建立灾害的监测、预报和评估信息系统。据悉,西安地矿研究所已对我国西北矿山地质灾害展开调查,并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以MAPGIS为平台的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进行灾害动态监测、即时预报。我国煤炭矿山正着手建立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库,涉及灾害的时空分布、强度与频度、数据分析、灾害预报及灾情评估等,为灾害防治提供有效服务。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当一部分是排放“三废”造成的。通过贫矿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填沟造地覆土绿化、“废水”闭路循环运用和零排放、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填埋技术等措施,可缓解资源供给与需求压力,防止地质灾害,减轻环境污染,达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灾害的治理要标本兼治,从源头抓起,不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只有防治结合,才能防患于未然。
9.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九
关于下发《灾害性天气监测、联防、预报、服务的规定》
等业务管理规章制度的通知
各市(地)气象局、省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了使气象业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以适应气象事业发展,对《灾 害性天气监测、联防、预报、服务的规定》、《浙江省气象局灾害性天气监测、预 报服务联防办法》、《重大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服务工作流程和规定》和《浙江省 气象情报及灾情收集上报实施办法》等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现将其印发 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气象局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
灾害性天气监测、联防、预报、服务的规定
1.做好灾害性天气的服务是气象工作的中心任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气象部门的各业务、管理、行政、后 勤单位、各工种都要服从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按照各自的分工,做出自己 的贡献。各单位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防灾、减灾预报服务工作上,从省局到各级台 站,按照戒备期,重点戒备期,分阶段落实全年的服务工作。
2.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对重大气象服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由各级行 政首长负总责。台长对全台的业务和预报服务工作负领导责任。灾害性天气预报服 务领导小组在行政首长领导下工作,小组各成员,本单位各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制定各自的岗位职责及联系协调的办法。行政首长要做好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并实 行奖罚。
3.认真做好汛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做好①思想准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 高工作责任性。牢记历史上出现过的灾害与经验教训,明确本职工作与整个服务的 关系,激发大家的责任感、光荣感。②组织准备: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规 章制度、工作程序,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威胁时,主要行政领导 与技术骨干必须在岗,加强组织领导与技术把关。各级台站都要完善临战时监测、预报、联防、服务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流程、需要采取的措施、人员分工、各岗 位的职责等,并严格执行,做到忙而不乱,有秩序地工作。③技术准备:领导和业 务人员要熟悉责任区内防灾减灾的重点,熟悉本季节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形 势背景,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技术方法;熟悉各类警报、技术规范、天气电 码以及联防办法:熟悉本职工作的内容、程序与注意事项。④装备保障准备:季节 前各种仪器要全面检查检修,有相应的备份仪器,做好各种应急预案,保证仪器正 常运行、通畅。
4.重点要做好24小时以内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对于台风、寒潮、连续暴雨、海上大风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如有把握,应尽量延长时效,发布48小时或更长的 预报,但主要是预报趋势,供领导决策和下级台站参考。对突发性的灾害性天气,重点要抓好24小时以内的监测、预报和服务。对于大范围的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省、市(地)台预报结论应基本一致,市(地)台预报如有较大不同,要同省台充 分会商后再确定预报结论。县局如与市(地)预报结论不一致,要同市(地)台充 分会商后再确定预报结论。
5.加强灾害性天气联防。加强整体观念,及时反馈信息是搞好联防的基础,各级台站必须按照省台、市(地)台指令加强监测发报。省、市(地)气象台要切 实起到联防指挥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的作用,除了提供各种中短期 客观指导预报外,重点应及时提供各类实时信息,及各种分析预报指导意见,为下 级台站提供有效的监测、预报和分析信息。
6.做好灾害性天气临近时的监测和预报。值班员要密切注意灾害性天气发生 的前期征兆,当发现征兆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并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各有 关人员立即进入岗位,加强监测、预报和警报工作。对各类数值预报的结果、上级 台与邻近台的天气预警报、台站的重要(或加密)天气报告要认真分析,严格登记,随时掌握是否达到出现灾害性天气前期征兆,并将上述结果向领班及参加会商人员 报告,作为分析预报和天气会商的重要依据。负责分布警报把关的高工、工程师要 切实抓住灾害性天气发生及影响程度的分析,把好技术关。要密切上下联系,随时 掌握情况,做好全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7.做好服务,当好领导防灾减灾决策的参谋。各级台站要建立决策服务系统。要坚持做到“三早、两忌”,注意预报的科学性和服务的艺术性。遇有重大灾害性 天气可能威胁到责任区时,应及早向当地领导汇报,争取防灾减灾的时间。要汇报 天气也要讲明天气形势的变化,可能出现的各种天气,上级台及有关台的预报意见,本台站的主要预报结论及预报把握性,并提供必要的依据。如有分歧的所在,便于 领导分析决断;中途如有变化或重要实况出现,要随时报告。总之,当好领导决策 的参谋必须做到:汇报时间早,内容要全面,情况报告要及时。每次汇报必须严格 登记,要写明汇报人、接待人、汇报内容、时间等,以备查考。内部讨论预报,允 许有不同意见,但对外发布的预报口径必须一致,要内外有别,包括广播、电视、警报系统、对外答询、服务终端等口径都要统一,特别是天气变化快,预报内容有 修正时,要及时统一更改。
8.加强为农服务和城市服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象服务始终要把为 农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按照《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做好农业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气象服务工作。尤其要做好农业 关键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为效益农业和 生态农业作出贡献。
在加强为农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城市服务。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重要 性更加突出,根据城市居住集中、经济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手段传播 预警报,尤其要重视电视、电台和气象影视的作用,事先要与电视、电台商定,紧 急情况时增加播送时间与次数。必要时气象局、台的负责人要亲自上电视台讲解天 气,以引起各界的重视。遇有特别紧急情况,还可建议当地政府领导动用宣传广播 车等宣传工具广播紧急警报,千方百计地把警报传到千家万户。此外,还要注意做 好以灾害性天气为主要内容的气象宣传,使更多的人懂得气象,了解目前预报的实 际水平,树立以防灾减灾为主的思想,便于采取正确的防灾减灾对策。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气象服务。浙江省是海洋大省,也是渔业重点省。随 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气象灾害日益突出,海洋气象服务任重而道远。9.加强气象科研,重视科研成果的业务化。要充分利用数值预报成果,做好 其产品的解释应用和研究,把提高暴雨、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作为气象科研 的主攻方向。气象科研与业务人员始终要把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作为自己光荣 职责,近期更要把对我省威胁大的重大的、大范围的、突发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作 为主攻目标。要充分利用MICAPS系统及雷达、卫星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研 制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服务系统和软件。同时,要加强天气学分析总结 工作,建立各种灾害性天气数据、图形图像库,找出各类灾害性天气警戒场或警戒 指标,加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探空资料、地面资料在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研究。从而建立和实施新的天气预报业务工作流程。研究方法要走继承、引进、创 新、完善的路子,力求少走弯路,快出成果。在组织上采取科研人员与业务人员相 结合。对重点项目可采取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10.加强检查监督,完善管理制度。省、市(地)两级业务管理部门要切实 承担起督促、检查责任。检查工作要采取自查、互查和上级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要 坚持下一班对上一班工作检查,重点是任务是否完成,执行制度是否严格,工作中 有否错漏,并严格登记,有关领导要及时研究,限期改正,防微杜渐,防止责任性 事故的发生。在重大灾害性天气临阵服务中主管领导的责任是全面掌握预报服务的 全过程,检查督促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并负责向上级领导汇报重要情况,处置临时 发生的突发事件。上级对下级的检查,采取分级负责制。省、市(地)两级业务管 理部门要主动加强实时业务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随着气象业务、服务的变化 和发展,要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1.本规定与其它规定互为补充,如有矛盾之处,以本规定为准。
浙江省气象局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服务联防办法
为了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要求做好预报、测报、雷达、通信等各项 业务的密切配合,组织好台站之间、区域之间的联防协作,以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 视能力和预测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制订本办 法。
一、灾害性天气联防内容及各级台站的任务
(一)灾害性天气标准与联防内容: 1.实行联防的天气标准是:
(1)冰雹:测站或预报区域内有冰雹出现;
(2)大风:内陆瞬间风速≥17m/s,海上瞬间风速≥20m/s;
(3)暴雨:三小时以内雨量≥30毫米或六小时以内雨量≥50毫米;
(4)降雪:凡出现降雪,或降雪程度加大,或因下雪使水平能见度〈0.5 千米 必须报告;
(5)大雾:水平能见度〈1.0千米。
2.实行全年性联防,全省各级台、站在预报区域内出现或预报有上述天气之 一时,按本规定进行实况信息、雷达探测和天气预报等联防协作。
3.全省台、站的预报服务人员必须全年昼夜守班。其中,十月十六日至二月 底期间,县(市、区)局夜间是否守班由各市(地)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而定。若 上级台或本台、站预报有灾害性天气影响或上级有指令时,夜间仍应守班。夜间不 守班期间必须有应急措施。在三月一日至十月十五日期间,省、市(地)局都应成 立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领导小组。
4.每年三月一日至十月三十日期间,全省各级台、站每天发一次05~05时雨 量实况报,由市(地)台收齐后于07时前把全区各站雨量通过网络报送到省台。5.受热带气旋影响的联防工作,仍按照国家气象局下发的关于《台风业务和 服务规定》执行。
(二)各级台站的任务
省气象台:
省气象台是全省天气预报技术指导、信息网络中心和组织实施联防工作的指挥 中心。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省台肩负着全省天气预警报的发布;对下级台 的技术指导和指挥实施全省灾害性天气的联防协作等任务。为此要求做到:
1. 联防指令的发布: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必须向有关台站或雷达站(组)发布加密观测或连续跟踪的指令。
(1)省内某一个站(或区域内)出现冰雹、≥7级大风、一小时内雨量≥20 毫 米、三小时内雨量≥30mm或六小时内雨量≥50mm;
(2)天气系统、预报依据有灾害性天气产生的征兆并预报有可能出现时;
(3)某一时次的卫星云图在关键区内出现密闭云团、云带,经分析可能产生灾 害性天气时;
(4)当接到省内任何一部雷达观测有指示性的强回波出现时。2.指令由领班预报员提出并组织值班预报员发布。3.气象情报信息的反馈:
(1)省台接到有关台站重要天气实况、雷达探测信息或卫星云图资料等反映有 可能产生灾害性天气时,应迅速地通知下游市(地)台,如情况紧急可直接通知可 能受影响的县站(局);
(2)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可能出现时,省台在公开广播之前,应及时将预报理 由、可能出现的天气种类、强度、范围等,向有关市(地)台通报并注意听取他们 的意见;
(3)应指定专人负责情报信息反馈工作。
市(地)气象台:
市(地)气象台是市(地)区域范围内天气预报技术指导、灾害性天气联防和 信息网络中心。在联防中必须做到:
1.当发现本区域或临近站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应及时电告省台和所属台站、下 游市(地)台等;
2.当接到省台或上游台站灾害性天气实况和雷达探测等信息的通报时,应迅 速通知所属县站;
3.当预计本区域范围内将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应及时通报所属县站,并加 强技术指导,增加上下台站间的天气会商,并对所属县站发布“加强监测”的指令,4.有雷达的市(地)台当发现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征兆时,应通知雷达站(组)临时开机或加密观测。当接到省台发布的指令时,则按省台的指令要求执行。
县(市、区)气象站(局):
1.当测站或本县(市、区)区域内出现符合联防天气标准之一的灾害性天气 时必须在十分钟内按“重要天气报告电码”的规定向省台、本市(地)台发报(或 报告)并通知邻近的下游台站;
2.当本站的预报指标和依据反映可能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或已预报有灾害性 天气时,必须及时与上级市(地)台联系;
3.夜间观测不守班的站,当接到市(地)台“加强监测”的指令时,必须增 加观测夜班,进行严密监视;
4.建立站哨联防,要求现有气象哨当本地出现灾害性天气实况时,迅速用电 话向气象站报告。
雷达站(组):
雷达探测是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联防工作中要求雷达 探测必须做到:
1.雷达加强观测由省台发布指令;
2.雷达站(组)接到省台的指令后,须按指令的要求立即进行开机、观测并 通报;
3.雷达在观测中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不论是否接到指令均必须主动进行 加密观测并通报:
(1)分析有可能发展成强对流天气回波时;
(2)有明显强对流形态特征的回波出现时;
(3)当回波强度达到:
3~4月 5~6月和9~10月 7~8月
≥45dbz ≥50dbz ≥55dbz 其它月份云顶高≥9km。
4.通报后,若回波无大变化(包括减弱),不再继续通报,如有较大变化或 发现新回波时,必须再次通报;
当上述回波移出本站探测范围或减弱到30dbz以下时,可停止跟踪观测; 5.雷达通报次序为:
雷达站--省台--可能先影响地区台站和有关雷达站。6.通报联络手段:服务通报使用电话、卫星电话、网络或电报(电码型式见 “天气雷达联防组网天气报告电码”)等。
7.当雷达站点出现冰雹、雷雨大风、骤雨(包括熟悉邻近县站及测站外实况)时,应立即通报省台及有关雷达站(组)。
(三)通信传递办法:
1.天气联防的通信联络可采用电话、卫星电话、计算机网络、无线寻呼、电 报等形式。
2.省台的指令非常情况也可通过广播电台发布。
二、对各级人员的工作要求
(一)台站长的工作要求:
1.抓好“两个准备”。在灾害性天气季节前要做好思想、组织、技术上的准 备工作,对有关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的规定、办法及行之有效的各类预报、探测业 务技术方法等,要认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学习,做到人人掌握,个个会用,对有关 仪器、装备,进行试演,及时检修,保证正常运转。当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做好临 阵准备,凡台风在48小时内,其它灾害性天气在24小时内将影响本区域时,或接到 上游台站的灾害性天气报告时,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值班力量,安排好班次,组织好 监测、预警报的发布、服务工作的开展等。
2.做到“两个在位”。在整个联防季节要切实做到领导在位和技术骨干在位,并直接参加第一线工作。在此期间应减少技术人员的公差外出,妥善安排探亲、休 假人员,确保第一线工作的人力。当预计灾害性天气将影响本地区时,要亲自参加 天气会商。预、警报由台站领导、高工或工程师签发。
3.坚持“两个检查”。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预报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当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检查、总结本过程预报服务工作的经验、教训,找出薄弱环节,制订具 体措施;要组织全体人员进行讲评,表扬好人好事,对于有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要专门整理事迹,报上级业务部门,并酌情予以奖励。对于玩忽职守造成损失者,要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经上一级领导批准后给予纪律处分。
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区要及时组织或带领有关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并听取领 导、群众对预报服务工作的意见或要求。
(二)对预报人员的要求:
1.做到“三个熟悉”。要熟悉本地区灾害性天气活动的规律、特点及历史上 造成的灾害情况;熟悉本台站预报灾害性天气的工具、方法、指标及有关规定、办 法等;熟悉当地党政领导及服务单位对预报的要求和本地区防汛的重点等。要求预 报员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2.坚持“三个必须”。当值班预报员接到上级台或上游台站的灾害性天气实 况(包括强回波报告)或上级台的重要指导性预报时,必须立即报告台站领导;必 须立即通知所属有关台站;必须立即召集预报服务人员进行天气会商。
3.贯彻“三个主动”。当预计本地区将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值班预报员要 主动向台站领导报告或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及服务单位报告;主动与上级台会商并 与所属台站联系;当本地区已出现灾害性天气实况时要主动向上级台报告和通知下 游台站,并要注意掌握好强度、范围、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必要时可采取应急措 施,发布补充、订正预报,加强内部汇报和服务,争取主动。
(三)对雷达人员的要求:
1.在现有条件下雷达值班员要求有二人值班,每班分正、副班,以便相互配 合。
2.遇有重要天气或雷达探测距离内已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值班员必须进行加 密观测,并由主班召集全组人员进行探测会商,非值班人员也应主动协助正、副班 工作,共同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视工作。
(四)对观测人员的要求:
1.做到“三个及时”。当本站出现灾害性天气时,观测值班员要及时进行观 测记录;及时报告值班预报员和台站领导;及时按规定发出重要天气报。2.贯彻“两个主动”。当出现灾害性天气时观测员要主动将天气实况和情报 信息向相邻的下游台站通报;当观测到可能出现危险天气的指示性云系、气象要素 等时,要主动报告值班预报员。
3.确保“一个准确”。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强度、性质等,要严格按《规范》 规定准确无误的进行测量、记载、编码发报(或其它形式)。
(五)对网络管理人员的要求:
1.熟悉本地计算机网络、结构、系统配置和硬件的配置。熟悉业务技术规范 和各类设备对环境的技术要求。
2.遇有灾害性天气出现或预报要出现时,值班员必须加强对设备的巡视和对 计算机网络、通信线路、端口、环境设备等的实时监控,按照业务规定,确保通信 和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资料和完整及时传输。
(六)对其它有关人员的要求:
1.市(地)局的业务管理人员要组织本区有关人员对本办法进行学习,抓好 贯彻落实工作,要经常对所属台站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行政后勤人员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三、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情调查和上报表的规定
1.凡在预报服务区域内出现灾害性天气时,有关情报和灾情收集上报遵照《 浙江省气象情报及灾情收集上报实施办法》执行。
2.凡在预报服务区域内出现灾害性天气且造成灾害的,应根据情况组织有关 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灾情调查应包括:灾害出现的地点范围、强度变化、持 续时间、方向路径、受灾程度等,并尽量录取照片,统计数字力求准确可靠。上级 局、台派出的调查组应对下级台站的预报服务情况进行检查。
3.经济效益的收集。灾害性天气出现后,由于预报准确或服务主动及时、措 施有力,对某些部门必然带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等效益,各级台站必须及时进行收集,并力求用准确可靠的数字表达。
本办法如与以前有关规定有矛盾之处,以本办法为准。
重大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服务工作流程和规定
当综合分析和判断认为,本责任区内未来可能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影响时,应立 即向台领导报告,并进入重大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服务工作流程。
全省各级气象局、台应分别按照准备阶段、预警报的发布阶段和结束阶段,三 个阶段组织好各自责任区范围的预报服务工作。
重大灾害性天气是指:
⒈ 大暴雨或区域性暴雨和连续暴雨;
⒉ 内陆平原地区系统性的瞬时九级及以上大风,海上风力瞬时达十级及以上;
⒊ 区域性的冰雹;
⒋ 有严重影响的热带气旋;
⒌ 寒潮、大雪等。
重大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服务工作流程
⒈ 准备阶段
当国内外的数值预告、本单位预报方法显示、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分析、上游 实况、雷达回波以及接到上级台的通知等,其中之一反映可能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影 响时,必须进入准备工作阶段。
省气象台:
⑴ 台长或总工到位,主持会商并听取上级台及有关省台的意见,进一步作出 有否影响的结论;
⑵ 根据会商结论,如有影响,确定监测,做好加密观测的各项准备工作,并 将结果放入本级中心网络,供各领导部门和下级台站调用;
⑶ 向业务处报告,情况紧急应直接向局长报告;
⑷ 通知有关市、地台,并加强指导和会商;
⑸ 向省府及有关领导部门报告(可以用电话、电传和微机终端);
⑹ 组织安排好各科的准备工作。
省局机关:
⑴ 由业务处向局长报告,并通报有关部门;
⑵ 有可能影响时,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领导小组成员或有关人员参加天气会 商;
⑶ 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市、地气象台:
⑴ 台长、天气高工或领班工程师到位,参加天气会商并掌握省台及有关台的 意见,进一步作出有否影响的结论;
⑵ 根据会商的结论,做好联防监测的准备工作,并将结果放入本级中心网络,供有关领导部门和下级站调用;
⑶ 向局长报告,并向业务管理部门通报;
⑷ 通知所属县站并组织全区会商;
⑸ 向当地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报告(可以用电话、电传和微机终端);
⑹ 对仪器设备、备份器材等,进行检查、加固;
⑺ 组织安排好各业务组增加班次等准备工作。
市、地气象局:
⑴ 有可能影响时局长及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到位;
⑵ 有关职能科室对全区的仪器设备、器材检查、加固情况进行督促;
⑶ 业务科对全区台、站联防监测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
⑷ 有关部门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⒉ 预、警报发布阶段
省气象台:
⑴ 台长组织、动员全台人员搞好预报服务工作,有关人员进岗,安排好加班 人员,保证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转,线路畅通无阻,以及各种应急措施落实;
⑵ 经会商后对天气的性质、强度影响范围(图示)和时间作出明确的结论;
⑶ 向省府领导及其他有关单位汇报和报告,汇报时要以“三早两忌”为原则,讲明本台、上级台和有关台的预报意见,必要时派员当面汇报;
⑷ 发布内部公报,并由台长签发;
⑸ 把内部汇报及预、警报内容上网并通知市、地台,进一步加强与市、地台 的联系;
⑹ 通过新闻媒介和其它传播工具对外发布,稿件必须由台长或总工签发;
⑺ 发布指令,开展联防,全省雷达网按有关制度执行;
⑻ 收集实况,掌握动态,开展情报服务;
⑼ 若预报有较大修正时,对内、外宣传要统一口径,并及时通知市、地台;
⑽ 可能严重影响时,应采取一切手段对外宣传,增加广播次数,联系好电视 插播等;
⑾ 把实况、信息及时反馈级市、地台。
省局机关:
⑴ 局长及灾害性天气领导小组成员轮流职守,掌握全省情况,局长应亲自向 省府领导汇报天气;
⑵ 业务处加强实时业务监控和协调。检查有关人员到岗情况,监督联防指令 的执行。解答有关技术性问题,了解市地台的预报服务情况及其他有关应急事项,有关情况及时向局长汇报;
⑶ 行政后勤保障,用车、供电、供水、供餐等。
市、地气象台:
⑴ 台长组织预报服务工作,安排好加班人员;
⑵ 经会商对天气的性质、强度、影响范围和时间作出明确结论;
⑶ 向市、地府领导及有关领导单位汇报,并要讲明本台、上级台和其他有关 台的预报意见,必要时派员到市、地政府机关直接服务;
⑷ 发布内部公报,并由台长签发;
⑸ 把内部汇报及预、警报内容通知所属县站并上网;
⑹ 通过新闻媒体或其它渠道对外发布;
⑺ 根据省台指令或本区情况,组织联防;
⑻ 进一步加强与上下级台站的联系,掌握实况、动态,开展情报服务。与省 气象台有不同意见时,要加强会商,及时反馈;
⑼ 若上级台预报有较大修正时,应及时分析,根据本区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内外宣传口径要统一,及时通知县局;
⑽ 对本区影响严重时,应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宣传,增加广播次数、电视插播 等;
⑾ 把实况、信息及时通报省台和所属县局。
市、地气象局:
⑴ 局长及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掌握全区情况,局长 亲自向当地领导汇报;
⑵ 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检查各业务岗位运转情况和业务工作流程执行情况,了 解预报服务动态,督促联防指令执行,解答技术性问题,协调应急事项,有关情况 及时向市、地局长及省局报告;
⑶ 做好对用车、供水供电、饮食等保障工作;
⑷ 视情况,及时派员到重点台站帮助、指导工作。
⒊ 过程结束阶段:
省气象台:
⑴ 联防加密观测指令解除;
⑵ 天气警报解除;
⑶ 视情况,派员深入灾区调查;
⑷ 把掌握的实况、灾情按有关规定上报;
⑸ 有关预报服务的重要情况和动态随时向业务处报告;
⑹ 征求政府领导、主要服务单位意见,收集好经济效益;
⑺ 对本过程的工作进行总结、奖惩,并写出专题服务总结;
⑻ 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及时总结。
省局机关:
⑴ 及时将有关情况通过网络或传真、电话等方式向中国气象局汇报;
⑵ 在过程结束一周内写出预报服务简报;
⑶ 收集各类情况,写出预报服务总结报告或简报;
⑷ 视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市、地气象台:
⑴ 根据省台指令或本区情况,联防加密解除;
⑵ 天气警报解除;
⑶ 视情况派员深入灾区调查;
⑷ 有关预报服务的重要情况和动态随时向省台报告。实况和灾情等气象情报 按有关规定上报;
⑸ 征求当地领导及主要服务单位意见,收集好经济效益;
⑹ 对本过程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做好个例分析、技术总结工作。
市、地气象局:
⑴ 及时向业务处电话汇报或通过网络传输有关情况;
⑵ 过程结束十五天内写出预报服务总结报告;
⑶ 有重点的进行检查、总结、评比、表彰;
⑷ 组织宣传,表扬好人好事;
⑸ 要求自身受灾、需救援的台、站要取证工作,写出报告材料(附证)报省局。
浙江省气象情报及灾情收集上报实施办法
一、为了准确、及时、主动地为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指挥生产,组织 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情报信息,并使有关情报及时上报中国气象局,根据中国气 象局《气象情报及灾情收集上报规定》的精神,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二、气象情报及灾情收集上报实行分级负责。各市(地)气象局应按本规定,向 省气象局上报责任区的气象情报;各县(市)气象局向本市(地)气象局上报责任区的 气象情报,并快速逐级上报《灾害性天气灾情报告和预报服务工作报告表》(表1),即先由县(市)局向市(地)局报,再由市(地)局综合后向省局报。
三、气象情报及灾情收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全区(指全省或全市(地))天气情报和实时灾情及《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报告表》(表2)或 《浙江省台风预报警报和服务工作报告表》(表3)收集综合上报工作由市(地)气象 台和省气象台负责;气候情报和全省非实时灾害性天气灾情报告收集综合上报工作 由省气候中心负责;农业气象情报收集综合上报工作由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负责。各 市(地)、县气象局应明确归口负责上报各类情报的具体单位和个人。
四、气象情报和灾情报告的类别
1、天气情报和实时灾情:
(1)出现影响本地区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时应及时报告。出现 重大灾害性天气时,除尽可能赴实地调查了解外,可通过政府、民政、防汛防旱等 部门收集灾情及有关情报,及时报告。
(2)灾害性天气过程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分级填报《灾害性天气灾 情报告和预报服务工作报告表》和《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报告表》或 《浙江省台风预报警报和服务工作报告表》。
2、气候情报:
(1)每月定期报告,以责任区内气象月报等定期服务材料的内容为主,简述重 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利弊及影响情况。
(2)气候专题分析报告,包括重大气候事件和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专题总结 与分析;定期和不定期专题服务分析材料等。
3、农业气象情报:
农业气象专题报告、农作物专题分析、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服务材料以及送当 地政府的其它农业气象情报等。
五、气象情报及灾情报告的标准
1、凡天气条件达到下述标准之一者,无论是否造成损失,均需按县(市)-→ 市(地)-→省-→国家的顺序逐级报告:
(1)在本责任区的范围内出现历史罕见(超极值)的重大灾害性天气;
(2)县(市)气象局在本责任区出现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过程;市(地)气象 局在本责任区范围内有一个或以上的县(市)出现同一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省 气象台和省气候中心在本省范围内1/4或以上的县(市)或区域出现同一灾害性、转 折性天气过程。
2、出现下述灾情之一者均需逐级报告:(1)因气象灾害直接造成人员死亡;
(2)受灾严重,造成重大社会、经济影响。
3、出现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因预报准确、服务主动及时,减 少、避免了重大损失,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需逐级报告。
六、气象情报和灾情报告的内容
1、按第五条规定上报时,需报告天气实况、预报和服务情况、受灾损失情况,以及因气象服务而受益情况。
2、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和实况报告内容。
我省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台风、暴雨以上降水、干旱、大风(包括龙卷风)、冰雹、寒潮、冻害(包括早、晚霜冻和冰冻)、大到暴雪以上的降雪、持续的低温阴 雨、持续高温、大范围大雾等及与气象条件有关的其它灾害事件的发生概况,如泥 石流、滑坡、海损事故、农业灾害、森林火灾等。
实况报告主要内容为:天气过程或事件名称,起止时间,影响范围或发生地点,有关气象要素的强度(含与历史记录比较)等并应结合当地天气气候条件对其发展趋 势作出简要解释和分析。对于与气象条件有关的重大交通事故特别是海损事故还应 写明有关地域(海域)、有关时段的气象要素情况。
3、灾情报告的内容。
(1)受灾人口: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
(2)农业损失:受灾作物名称、面积(以亩为单位,下同)、成灾面积、绝收面 积。有关抗旱、防洪、防冻等消耗或重新播种等引起农业成本增加等,视实际收集 情况而定。
(3)牲畜与养殖损失:牲畜损失头数、成畜死亡率。各种养殖损失的种类、面 积、数量(重量)等。
(4)工业交通与基础设施损失:工矿企业停工停产,交通停运时、次,铁路、公路损坏长度,水上运输翻、沉船只数。
(5)林业损失:竹木损失数(以万棵为单位)。水果产量损失(数量或成数)。(6)渔业损失:捕捞船只翻、沉只数或总吨位数。
(7)财产损失:倒塌、损坏房屋间数,及国家、集本个人财物损失等。
(8)输电、通讯线路损失:倒杆根数、断线公里(或千米)、停电和通讯中断时 间(小时)。若有可能按级(国家、地方)进行分别统计。
(9)水利方面的影响:因洪涝水毁的水库(大中小型分别统计)、塘坝座数,防 洪堤决口处(并标名地点),桥涵、电站等冲毁以及相关的江河洪水流量、洪峰水位 及其比较值;因干旱引起的水利、发电、工农业用水、人畜饮水困难等情况。
(10)社会及商业影响:疾病发病率。学校停课、商店停业、商业收购、储运、销售等。
(11)其它损失:如盐业、种植业等损失。
上述各项经济损失额以万元为单位。
七、气象情报和灾情上报的渠道和时效
1、实时天气情报及预报服务情况:主要通过网络以《灾害性天气灾情和预报 服务工作报告表》格式从县(市)气象局-→市(地)气象台-→省气象台-→国家气象 中心以文字形式入网逐级传输(其中,省气象台对全省情况综合后,按中国气象局 要求上报)。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利用电话、传真等渠道传输。对重大气象灾害的 实时情报,总的时效要求是:24小时内上报实况和预报服务情况;48小时内上报灾 情等。
2、凡出现下列天气之一时,必须填报《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报 告表》或《浙江省热带气旋预报警报和服务工作报告表》:
(1)暴雨或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或过程雨量≥200毫米;
(2)大风:最大风力内陆≥9级,沿海海面风力≥11级;
(3)冰雹(或龙卷):预报区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造成明显灾害的冰雹(或龙 卷);
(4)寒潮: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8℃(或48小时下降≥10 ℃)且最低气温 ≤ 5℃,且造成灾害的;
(5)大雪:日降雪量≥5.0毫米或雪深≥5厘米,对生产建设造成灾害的;
(6)冷害:严重倒春寒和强秋季低温天气过程,以及其它严重冷害等,对工农 业生产造成较大灾害的。·
(7)受热带气旋袭击或影响,出现过程雨量≥50毫米且最大风力≥8级的过程。
《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报告表》、《浙江省台风预报警报和服务 工作报表》也采取由下而上逐级上报的方式,格式见表2、表3。其中,市(地)气 象台在天气过程结束后10天内将该报表从网络上传送到省气象台,再由省气象台在 灾后15天内收集、综合成报表邮寄(或从网上传输)至国家气象中心(一式两份),并 寄省局业务发展处一份。
3、每月定期气候情报:省级的通过我省气象信息网络传输或行政电报、传真 报告由省气候中心于每月3日17时前上报给国家气候中心;市(地)级的由各市(地)局 于每月5日前邮寄或传输给省气候中心。
4、气候专题分析报告:按县(市)气象局-→市(地)气象台-→省气候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的渠道逐级邮寄或传输上报,其中省气候中心上报给国家气候中心的 要一式两份。
5、农气情报:市(地)气象局报浙江省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省农气中心上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中心。通过我省气象信息网络或电话、传真传输或邮 寄上报。有关材料均需同时报送省局业务发展处。
八、气象情报的收集和上报要迅速主动、准确、及时。灾情报告要迅速,可根 据灾情的收集情况分批上报。若灾情一时难以取得,可先报告天气实况和预报服务 情况。
各市(地)通过网络向省传送情报的文件名格式为: INFAABB.CCC 其中,AA为地区代码(如杭州为HZ,金华为JH,等等);
BB为情报类别(暂时分天气、农气、气候三类,分别以TQ、NQ、QH表示); CCC为本市(地)本上报的某类情报的序号或编号(如001、002等等)。
例如,杭州市局(台)今年第3次向省(台)传送农气情报,则其文件名应为: INFHZNQ.003;
又如,金华市局(台)今年第7次向省(台)传送天气情报,则其文件名应为: INFJHTQ.007。
要求所有有关从网络上传输的情报文件,应是不带任何编辑符的文本文件,并 传送入省气象台F盘INFBANK目录中,该目录为共享目录。
从县到市(地)的传送格式由各市(地)自定。
九、说明
1、本《办法》不包括编码发报的气象情报,如定时和加密的天气观测报告、重要天气报告、农业气象旬(月)报等。
2、目前仅对天气情报和灾情收集上报标准作出规定,气候、农气情报及相关 灾情收集上报标准,待条件成熟后再作补充。3.预报质量季、年报表按有关规定执行。
十 本办法自文到之日起执行,如与以前有关规定有矛盾之处,以本办法为准。表1
浙 江 省 气 象 局
灾害性天气灾情和预报服务工作报告表
┌─────────────────────────┐ │1.天气过程名称: │ │ │ │2.影响时间、范围、强度: │ │ │ │ │ │3.灾情及其它有关情况: │ │ │ │ │ │ │ │ │ │ │ │ │ │4.预报服务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报单位: 填报日期: │ │ │ └─────────────────────────┘
表2
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报告表
灾害天气名称:
影响开始日期: 年 月 日 时(北京时,下同)
影响结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填报单位: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一、灾害天气实况:
二、预报服务情况:
1.第一次发布预(警)报时间:
比实况出现时间约提前 小时。强度、落区等预报与实况的差距:
2.本过程共发布 次预(警)报。几次关键性预报发布的时间及主要内容摘录 如下:
3.具体的服务过程及主要内容:
三、灾情及服务效益统计:
┌──────────┬──┬──────────┬──┐ │ 项 目 │单位│ 项 目 │单位│ ├──────────┼──┼──────────┼──┤ │受灾人口 │万人│供电损坏 │ │ ├──────────┼──┼──────────┼──┤ │其中:人员死亡 │ 人 │供水损坏 │ │ ├──────────┼──┼──────────┼──┤ │人员受伤 │ 人 │通讯损坏 │ │ ├──────────┼──┼──────────┼──┤ │人员失踪 │ 人 │船舶翻沉 │ 艘 │ ├──────────┼──┼──────────┼──┤ │农作物受灾 │万亩│船舶损坏 │ 艘 │ ├──────────┼──┼──────────┼──┤ │其中:成灾 │万亩│ │ │ ├──────────┼──┼──────────┼──┤ │绝收 │万亩│ │ │ ├──────────┼──┼──────────┼──┤ │损坏房屋 │万间│ │ │ ├──────────┼──┼──────────┼──┤ │倒塌房屋 │万间│ │ │ ├──────────┼──┼──────────┼──┤ │粮食损失 │ 吨 │经济损失情况: │ │ ├──────────┼──┼──────────┼──┤ │养殖损失 │ │房屋和个人财产 │万元│ ├──────────┼──┼──────────┼──┤ │竹木损失 │万株│农业损失 │万元│ ├──────────┼──┼──────────┼──┤ │道路损坏 │ │工业生产损失 │万元│ ├──────────┼──┼──────────┼──┤ │桥梁损坏 │ 座 │交通运输损失 │万元│ ├──────────┼──┼──────────┼──┤ │堤防决口 │ 处 │其它损失 │万元│ ├──────────┼──┼──────────┼──┤ │水利设施损坏 │ 处 │总经济损失 │ │ ├──────────┼──┼──────────┼──┤ │水库倒塌 │ 座 │服务效益 │万元│ ├──────────┼──┼──────────┼──┤ │铁路损坏 │ │减少或避免损失 │ │ └──────────┴──┴──────────┴──┘
四、服务效果和反映:
1.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防灾的情况及取得的效果(可用事例说明):
2.当地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对本次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的评价、反映和意见:
五、预报服务的经验、教训和体会:
表3
浙江省台风预报警报和服务工作报表
国内编号:
国际编号:
名 称:
填报单位:
填 报 人: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一、台风概况
1.编号时间 月 日 时(北京时,下同)。
2.编号时中心位置北纬 度,东经 度;中心气压 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 米/秒。
3.中心登陆(或最靠近)我国的时间 月 日 时;地点北纬 度,东 经 度,或 省 县 镇;当时中心最低气压 百 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 米/秒,平均风速 米/秒,中心附近最大降水强 度 毫米/6小时。
4.在海上减弱为低气压或转向的时间 月 日 时;减弱为低气压或转向 的位置北纬 度,东经 度。5.本次台风的特点或其它(用文字简述):
二、警报发布
1.第一次对内发布消息的时间 月 日 时; 2.第一次公开发布消息的时间 月 日 时; 3.第一次公开发布警报的时间 月 日 时; 4.第一次公开发布紧急警报的时间 月 日 时; 5.解除或最后一次警报的时间 月 日 时;
6.本次台风过程共发布消息 次,警报 次,紧急警报 次; 7.第一次发布登陆预报的发布时间比实际登陆时间约提前 小时; 8.第一次发布登陆预报的地点比实际登陆地点约偏离 公里;
9.海岸电台发布警报情况:第一次发布警报的时间 月 日 时; 停止发 布警报的时间 月 日 时;本次台风过程共发布警报 次。
10.警报发布方面的其它情况(包括对警报质量的评述,警报发布、传递中的问题):
三、台风造成的影响 1.受益情况描述:
2.灾情及服务效益统计:
┌──────────┬──┬──────────┬──┐ │ 项 目 │单位│ 项 目 │单位│ ├──────────┼──┼──────────┼──┤ │受灾人口 │万人│供电损坏 │ │ ├──────────┼──┼──────────┼──┤ │其中:人员死亡 │ 人 │供水损坏 │ │ ├──────────┼──┼──────────┼──┤ │人员受伤 │ 人 │通讯损坏 │ │ ├──────────┼──┼──────────┼──┤ │人员失踪 │ 人 │船舶翻沉 │ 艘 │ ├──────────┼──┼──────────┼──┤ │农作物受灾 │万亩│船舶损坏 │ 艘 │ ├──────────┼──┼──────────┼──┤ │其中:成灾 │万亩│ │ │ ├──────────┼──┼──────────┼──┤ │绝收 │万亩│ │ │ ├──────────┼──┼──────────┼──┤ │损坏房屋 │万间│ │ │ ├──────────┼──┼──────────┼──┤ │倒塌房屋 │万间│ │ │ ├──────────┼──┼──────────┼──┤ │粮食损失 │ 吨 │经济损失情况: │ │ ├──────────┼──┼──────────┼──┤ │养殖损失 │ │房屋和个人财产 │万元│ ├──────────┼──┼──────────┼──┤ │竹木损失 │万株│农业损失 │万元│ ├──────────┼──┼──────────┼──┤ │道路损坏 │ │工业生产损失 │万元│ ├──────────┼──┼──────────┼──┤ │桥梁损坏 │ 座 │交通运输损失 │万元│ ├──────────┼──┼──────────┼──┤ │堤防决口 │ 处 │其它损失 │万元│ ├──────────┼──┼──────────┼──┤ │水利设施损坏 │ 处 │总经济损失 │ │ ├──────────┼──┼──────────┼──┤ │水库倒塌 │ 座 │服务效益 │万元│ ├──────────┼──┼──────────┼──┤ │铁路损坏 │ │减少或避免损失 │ │ └──────────┴──┴──────────┴──┘
3.上述所列灾情的资料来源及其它需说明的情况:
4.本次台风导致损失的主要因素(大风、暴雨、风暴潮等及其强度):
四、服务效果
1.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防减灾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
2.当地政府领导、有关部门、群众对本次台风预报服务的评价、反映和意见:
3.因预报警报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及有关的情况:
10.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十
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方法
1 引言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起步较晚,综合评估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矿山建设工程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其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作 者:张培河 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刊 名: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年,卷(期):200920(1)分类号:P694 P642.2关键词:地质灾害 综合评估 有效配置 多因素分析 煤矿
11.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 篇十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参考格式
1概 述
1.1任务由来
1.2主要的目的与任务
1.3勘查工作描述及建议方案(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2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1.1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
2.1.2主要危及对象
2.1.3地质灾害体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
2.2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地理地质环境
4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5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方案比选
5.1防治目标与原则
5.2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工程安全运行年限按不低于50年标准设计)
5.3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方案且两种方案的设计应具有不同思路)
5.4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5.5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方案
包括技术可行性、施工难易程度与工期、投资估算等方面比选6工程监测设计方案(含防治效果监测方案)
6.1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6.2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6.3监测工作现状
6.4监测工作方案
6.4.1监测工作布置
6.4.2监测工作实施步骤建议(人员、设备、年限等)7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7.1施工条件(道路、供水、供电、占地、搬迁等)
7.2天然建筑材料
7.3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
7.4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7.5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7.6施工管理与监理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8.1环境影响评价
8.2经济、社会、减灾效益评价
附图
(1)治理工程方案平面布置图
(各比选方案可总体成图,也可每个方案独立成图)
(2)各比选方案治理工程布置剖面图
(3)各主要分项工程典型图件
附件
(1)各比选方案设计计算书
12.研究超前地质预报隧道工程论文 篇十二
1.1TSP隧道地震波探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隧道地震超前预报测量系统简称TSP(TunnelSeismicPredic-tion),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从瑞士安伯格(AMBERG)测量技术公司引进的一套先进的地质超前预报探测系统,也是我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TSP和其他的反射地震波方法一样,采用了回声测量原理:地震波在指定的震源点(通常在隧道的左边墙或右边墙,大约24个炮点布成一条直线)用小量炸药激发产生,产生的地震波在岩石中以面波的形式向前传播,当地震波遇到岩石物性界面(即波阻抗界面,例如断层,岩石破碎带,岩性突变等)时,一部分地震信号返回来,一部分地震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反射的地震信号被两个三维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一般左边墙和右边墙各一个)接收。通过对接收信号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便可推断空洞断层,岩石破碎等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岩石力学参数。
1.2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对地球表层岩体的温度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地球地热场。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深度方向每增加1km,地热场的温度则相应的增加30℃,而与其垂直的水平方向,地热场的温度变化却非常小,由此得出结论,在一定深度下,开挖隧道的岩体,可将其看做位于一恒定温度场中,为一常温场,温度的变化几乎为零。所以,当预计即将开挖的掌子面后方存在含有水的岩层,如溶洞、裂隙水等,且该含水岩层与开挖岩体存在一定的温度差时,岩体中会产生相应的热传导和对流作用,那么温度场即不再为恒温场,故而会产生一定的温度异常场,由于这种异常的存在,故掌子面上会存在着温度的差异,所以利用红外辐射测温法测定这种温度变化差异,就可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含水层情况。这种方法就是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1.3其他几种超前预报方法
超前预报法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之外,还包括HSP水平声波刨面法、声波CT技术等几种方法,相对而言,这几种方法运用较少。以下简要的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
1)HSP水平声波剖面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由于波的传播过程遵循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费马原理,故该方法的原理是建立在弹性波理论的基础之上。HSP水平声波剖面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其局限性,探测时的前提条件是岩溶洞穴及充填物与周边地质体间存在较明显的声学特性差异。预报时,在隧道的施工掌子面或边墙处发射低频声波信号,同时,在隧道内其他地点接收反射波的信号,通过对探测到的反射波信号进行时域、频域等方法的分析,就可以了解掌子面前方岩体的变化情况。
2)声波CT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声波CT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医学CT技术原理相同,在做预报时也有相应的物理前提,即物性差异不同的介质,在其内部声波的传播速度也不同,通过这种预报方法,在密集对穿的测试方式下,可以通过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来计算模拟出物体内部不同物性的具体性质,再通过现场收集到的地质资料的分析,从而达到对预报的掌子面前方的岩体内部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图像的直观展示。
2常用隧道探测方法的特点
2.1TSP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法的特点优点:
1)该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适用于各类地质情况;
2)对掌子面前方的距离预报较长,能预报掌子面前方达500m深度;
3)不影响隧道施工,只是在接收信号时短暂停止施工即可;4)用时短,每次的探测时间约为45min;
5)投入费用较少,单位长度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费用非常低;
6)成果报告快,仅需要一天时间即可完成成果报告。缺点:
1)存在部分因断层、大型节理带与掌子面角度为钝角时,活隧道因开挖空腔挡住地震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使其无法穿透,不能经过反射镜面反射,使得待接收装置无法接收,而导致局部断层等不被识别。
2)TSP的成果质量受到现场起爆点、接收点钻孔的位置、长度以及角度等的影响非常严重。
3)因为所使用的设备均为进口设备,所以成本较高,在普通隧道施工中应用较少。
2.2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法的特点
优点:预测速度快,占用施工时间较少;数据分析快,预测工作结束时,就可以得到初步结论。缺点:仅仅可以预测出含水岩体的大致方位,不能给出含水岩体的具体位置及所含水量及水压等详细数据。
3结语
【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其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01-12
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09-01
地质灾害09-10
地质灾害业务培训09-10
地质灾害防治11-16
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07-31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07-07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教材07-30
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演练总结08-23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报告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