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精选16篇)
1.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一
关于定西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布局的汇报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上各项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全市干部群众的不断努力,定西以马铃薯、中医药、畜草为主的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以开发区为载体的铝冶炼、矿产建材、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发展加快,定西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效凸显。
一是马铃薯产业。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年产量500万吨以上,已建成优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42万亩、加工企业原料供应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产能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 27家,马铃薯生产能力达到61.38万吨/年,年加工量达200万吨。马铃薯仓储能力达350万吨。已建成大型专业批发市场6个、中小型市场50多个,年外销量达200万吨。
二是中医药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110万亩以上,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已建成当归、党参、红黄芪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51.3万亩,种苗基地4.5万亩。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150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静态仓储能力达80万吨,年交易中药材80万吨,交易额200亿元。通过药品GMP认证生产企业54家,注册商标50多个,中药材加工产值30亿元。生产的基本药物涉及71个品种107个批准文号,获得批准注册或认证品种数达到1228种。
三是畜草产业。畜草产业拥有天然草场1074万亩,优质牧草留床面积326万亩,全市已有4个县区列入省牛羊养殖大县,草产品加工能力20万吨,畜禽饲养量935多万头(只),肉类总产量多年来位居甘肃省前列。现有畜草加工企业34户,畜草产品实际产量15.92万吨,实际销量13.72万吨。
(二)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平台初步搭建。全市已建设定西、陇西、临洮、岷县4个省级开发区和通渭、渭源、漳县3个工业集中区,陇西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国家首批8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点园区之一,陇西经济开发区、临洮中铺循环经济园区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岷县工业园区和渭源县工业集中区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点园区。目前,开发区建成面积扩大到26.5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全市90%以上企业入驻开发区。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园区基本建成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建成了一方药业、中天药业等中医药企业,新引进康美药业中药材现代仓储物流加工基地等项目。陇西开发区已形成铝合金、建筑型材项目规模化发展。市循环经济产业园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主导产业雏形。临洮中铺工业园区建成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园。通渭实施出城入园,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草畜加工等主导产业。岷县园区形成以岷海制药和冬梅点心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渭源初步形成中药材加工、马铃薯加工等主导产业,漳县特色矿产为主的盐化工、新型建材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定西发挥区位、资源比较优势,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努力构建符合定西实际的农副产品加工、铝产品加工、水电开发、建筑建材等工业体系,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产业新格局,推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铝、电能、中医药三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七大主导产业已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主要力量。中医药产业现具有规模较大的中药材加工及中成药生产企业96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铝产业形成以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为龙头、东兴铝业公司陇西分公司、临洮铝业公司、顺泰铝业公司、中盛铝业公司等企业配套的铝产业冶炼及加工体系。矿产建材业形成以漳县祁连山水泥、临洮三易水泥制造企业为龙头,临洮顾地等新型管材、建筑型材为配套的建材体系,以及甘肃招金、天昊黄金等贵金属冶炼,矿石板材等为主的矿产体系。装备制造业形成以甘肃宏腾石油机械公司为龙头,定西起重机厂、定西螺钉公司、金荣活塞环公司等装备企业为配套,临洮拖拉机、定西三牛农机、陇西渭河福利等农机制造企业补充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电能及新能源主要形成以华能风电公司为龙头,以洮河水资源开发的三甲电站、海甸峡站等水电企业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二、规划布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布局。
——马铃薯产业。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建设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推进我市由生产大市向生产强市转变。以安定区为核心,规划建设集马铃薯脱毒种薯及良种生产、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四大基地和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集散、技术研发四大中心于一体的甘肃省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暨甘肃定西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全市马铃薯产业集团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优质良种及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薯及系列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精淀粉及深加工基地、全国一流的马铃薯科研育种及新产品研发基地、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仓储、现代物流及价格形成与发布中心。到202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500万吨左右,产业产值达到55亿元。
——中医药产业。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加快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中医药产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实施扶正药业、岷海制药、金羚药业等企业的现代制药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甘草为主要成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品种。加快引进国内百强医药企业来定西投资建厂或整合重组当地制药企业。力争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
——畜草产业。围绕把定西建成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市的目标,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建设“两条产业带”、“五个牛羊养殖大县”、“十大畜禽水产养殖区”。突出肉制品加工,建设安定羊肉、岷县和通渭牛肉、临洮猪肉、渭源和临洮鸡肉、陇西肉制品等加工区。突出乳制品加工,建设安定乳制品精深加工和临洮鲜奶加工区。突出草产品加工,建设安定苜蓿、通渭红豆草、岷县红三叶和猫尾草加工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畜草产业养殖、加工、流通和饲草料种植环节的总产值达到180亿元。
(二)重点工业产业布局
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支撑,围绕建设“两都一基地”,以培育壮大中医药、马铃薯精深加工、铝冶炼及加工、矿产建材、电能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实现双轮驱动,着力推动中医药、马铃薯、有色冶金等产业产值到2020年跨上千亿元台阶。
--做大做强铝冶炼加工业。以陇西、临洮为重点,支持东兴铝业、临洮铝业节能改造,加快实施中铝西北铝、中盛铝业等企业铝冶炼项目,高起点发展高、精、尖铝板带箔产品,大力培育发展建筑、装饰、包装、印刷、电子、电力等行业用铝材深加工产品。
--积极发展矿产建材业。依托漳县、岷县、通渭的石灰岩、红柱石、花岗岩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耐火材料、花岗岩板材加工,积极实施各类矿产建材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加快新型建材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新型建材的推广力度,加强尾矿治理,推进金属综合回收和废水循环利用,实现产业规模化与生态化发展。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以安定、陇西为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大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石油钻探机械、起重机械、农用拖拉机、高强度螺钉、活塞环等产品。积极各类装备制造产业化项目,着力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积极开发电能及新能源。充分利用全省发展能源产业的机遇,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新兴能源。以通渭为重点,全力推进20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建设,以临洮、岷县、漳县为重点,结合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各县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定西能源大市建设步伐。
2.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二
一、烟台市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特点
(一)总量与增速分析
1. 烟台市经济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
在1997—2003年间,烟台市GDP总量在全省的排名始终为第三名,到了2004—2006年间,上升为第二名,与全省平均GDP的差距由1997年的286.1亿元,拉大到2006年的1 006.2亿元;1997—2006年十年间,烟台市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3.9%,高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但是全市人均GDP的排名1997—2005年一直是第六名,到了2006年上升为第四名,说明烟台市经济实力的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优势,但是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 烟台市第一产业的GDP总量增长缓慢,增速波动较大,比重逐年下降。
第一产业的GDP总量除了1998年有较为强劲的增长以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均远远低于当年的全市GDP增长率,甚至在1997年和1999年出现了负增长。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6年为止。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下降,或者说,正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相对缓慢的增长,从而衬托出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这也体现出了这些年来产业调整的某些政策效果。
3. 烟台市第二产业的GDP总量增长较快,但比重保持的比较稳定。
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GDP总量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并且历年第二产业GDP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当年的全市的GDP增长率,在2004年甚至高出当年全省GDP增长率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全市GDP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平均在54.6%,但历年的比重值自2003年以来变化较大。以上这些反映出第二产业是烟台市产业结构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它的快速、稳定发展对烟台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必须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选择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我们对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至少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确保第二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4. 烟台市第三产业的GDP总量增长比较快。
特别是1999年以来,无论是绝对增加量还是增速,第三产业的GDP总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另一方面,与当年全省的GDP增长率相比,第三产业GDP的增长率有时低有时高,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没有较为清晰的规律,这些反映出第三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效益分析
1. 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小。
从平均值来看,第一产业对烟台市GDP增长的贡献最小,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而且,与第二、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只有1.84%,不到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67.2%的1/30,也不到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31%的1/10,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比较小的。
2. 第一产业贡献率逐年下降。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除了1998年以外,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基本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的18.2%下降到2006年的3.4%,甚至在1997年和1999年呈现了负值,当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23.6%和-0.5%,即第一产业不仅没有对GDP的增长作出贡献,反而拖了后腿。这些都反映出第一产业对烟台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贡献程度越来越小了,这可能是因为第一产业的生产率低下使得劳动力要素向其他产业转移,从而使这些年来第一产业的贡献程度减弱。
3. 第二产业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虽然有些波动,但总体上是增长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1997年达到最高值为88.1%,结合第一产业在1997年-23.6%的贡献率,就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第二产业对烟台市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4. 第三产业贡献率波动较大。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虽然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波动比较大,但不容置疑的是,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烟台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烟台市未来产业布局
(一)烟台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烟台市辖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开发区五个区及长岛县,代管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七个县级市。烟台市经济经过多年的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烟台市未来产业布局
1. 一个中心。
烟台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以中心城区(五区)为中心,依托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区位、资源和产业特色,发挥港口、海洋、旅游、先进制造业等比较优势,完善和强化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功能,加强产业、企业、人才等资源整合,促进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集聚,加快五区融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农业,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2. 两个产业带。
北部沿海产业带:在烟台北部沿海东起牟平养马岛,西至莱州三山岛,长210公里范围内,包括烟台下属的八个市(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依托城市、港口和产业园区优势,以滨海观光路、连城路、206国道、建设中的黄烟铁路等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北部海岸线为外侧,以绕城高速和烟潍高速公路为内侧,横跨牟平、莱山、芝罘、福山、蓬莱、龙口、招远、莱州八个区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2个国家级园区,规划面积2 560平方公里,依托城市、港口和产业园区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业,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临港、滨海旅游三条产业带;选择机械汽车、电子信息、黄金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作为重点进行培植,建设四大产业基地。
南部产业带:以蓝烟铁路、204国道为轴线,以栖霞、莱阳中心城市、沿路开发区为依托,南与青岛相通,东与威海相接,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果业、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业等产业。
3. 三大产业板块。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板块。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烟台科技工业园、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进一步开展应用技术和高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选择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优势科研领域,鼓励原始创新,引导集成创新,大力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实施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走科技发展道路。
以龙口为核心的临港产业板块。以龙口港区为中心,以芝罘湾港区、烟台港西港区、蓬莱东港区、蓬莱西港区、栾家口港区、莱州港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炭、石油化工、粮食、有色金属等中转业务和集装箱运输,争取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能源运输基地;进一步强化港口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临港产业布局,着力培育石化、天然气、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等临港工业。
以莱阳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板块。近年来莱阳市采取股份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挑起了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培育了龙大、鲁花二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和天府、吉龙、春雪、恒润四个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莱阳市紧紧依托龙头企业,以蔬菜、果品、畜牧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将以蔬菜为主的十大系列4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特别在日本市场,莱阳的产品已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许多产品获得免检资格。
三、烟台市未来产业发展定位
产业定位是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国内外经济学家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最早进行研究的要算罗斯托。罗斯托把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为了准确选择有发展潜力、又有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我们从需求收入弹性的角度来分析。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社会对某一产品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变化这样一种经济关系,是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是用来衡量需求量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才能不断地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才能代表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以需求收入弹性作为基准,就是优先发展那些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以满足社会迅速增长的需求。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是i产业产品需求变化,Xi是上期实现的对i产业产品的需求,这里利用行业总产值代替;Yi和△Y为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增量。如果弹性系数大于1,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的收入弹性”就大,不仅发展的机遇好,而且发展的效益也好,发展的速度会更快。反之,则社会“需求的收入弹性”就小。以上指标都选择2005年、2006年底烟台市的各项数据。
在全市所属行业中,将一些相关产业进行了合并,集中选择了19个产业(涵盖了烟台主要的四十多个行业)作为参评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江世银.区域产业机构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范金, 郑庆武, 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3.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三
经济数据实际上是地区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显示,经济数字的大幅下降,其背後预示的是经济发展基础的变化,也可以说是长期积累问题的「爆发」,「这实际上是一种警讯。」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受出口回落影响,2012年1~2月,珠三角九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2.7%,其中,外向型工业占比较大的深圳市、东莞市首次出现负增长,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0%和12.5%;其它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也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尽管目前包括美国、欧盟以及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形势都在放缓,但与去年同期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深莞工业增加值的大幅下滑,还是犹如高台跳水般令人印象深刻。潜藏在这些数据後面的还有一个更加引人瞩目的问题:以深圳、东莞等城市为代表的珠三角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大陆的发展今後将会面临怎样的前景?大浪淘沙,产业是否会经历重新布局?
经济警讯
形势不容乐观
深圳市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两个月,深圳的规模工业增加值为720.65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减少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为2754.4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4%。即使考虑到春节的因素,深圳的规模工业生产出现如此大的负增长,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的首次。
深圳市统计局分析认为,产生上述「不漂亮数字」是因为深圳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复杂,既有世界经济持续动荡的影响,又面临自身的转型升级。
对此,深圳海关一位长期监控深圳进出口贸易状况的分析人士认为,经济数据实际上是地区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显示,经济数字的大幅下降,其背後预示的是经济发展基础的变化,也可以说是长期积累问题的「爆发」,「这实际上是一种警讯。」深圳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後,目前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而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则不过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样,对「世界工厂」东莞而言,工业增加值高达12.5%的负增长,意味着今年东莞的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工业增加值负增长伴随的是出口的下滑。数据显示,2012年前两月,东莞工业品出口交货值下降9.3%。「今年东莞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希望各镇街和企业要高度警觉。」在2月底东莞召开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东莞市长袁宝成特意提醒。
区域同跌
联动经济转型布局
事实上,2012年开年之初经济数据「难看」的不仅只是深圳、东莞,广州甚至香港也概莫能外。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1~2月广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07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0.02亿元,增速与去年同比回落10.1个和12.5个百分点;而在外贸进出口方面则出现5.32亿美元的逆差。
在香港方面,香港贸发局首席经济师梁海国近期表示,虽然香港出口情形有所改善,但港商对出口前景仍然悲观。香港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2年1月香港商品整体进出口货量齐跌约14%;其中商品转口货量同比下跌13.6%,港产产品出口货量同比大幅下跌47.9%,商品进口货量下跌14.9%。
长期跟踪研究珠三角经济发展问题的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曲建博士认为,由於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是以制造业作为支撑,以出口作为导向,所以进出口额减少及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需求不振。而深圳、广州、东莞乃至香港数据同时下降,则是显现了区域经济的联动性。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博士指出,经济放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地方主动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表现。目前出现的短期波动因素尚不足以改变长期的趋势。
转型之难
代工业仍承受巨大压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双重夹击之下,深圳大量加工贸易型企业正处於生死存亡的时刻。
在深圳宝安从事「三来一补」开办加工贸易企业的港商叶继华说,由於历史原因,他管理的企业属於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由於《对外来料加工特准营业证》即将到期,按照深圳政府的相关规定,如果不转型,企业就要关门走人。然而,尽管政府在推动转型升级方面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限於企业自身的先天不足,转型升级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一直都是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市场都不知道在哪里,转型升级拓展内销市場,既无资金,也无人才,谈何容易。」叶继华表示,像他这样的企业,在深圳至少还有数千家,而东莞更多。
实际上,面对企业现实,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特殊方式,甚至网开一面,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便利。例如海关与有关部门推行的原地不停产转型,「相当於在高速公路上换车轮,目的是让企业获得新的生命力。」深圳海关一位负责加工贸易管理的人士表示。
尽管几年以前深圳就开始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有关部门在相关宣传中提到的「成效巨大」。珠三角地区一些劳动力密集、缺乏品牌和科技含量的服装、玩具等加工制造业企业仍承受着转型的压力。
「危」即「机」
倒逼产业重新布局
经济下行的数据对外贸从业人员来说,并不意外。「大陆外贸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下滑态势,外贸发展还处初级阶段,存在结构性问题,西方的金融危机对大陆外贸的影响是间接的,它触发了我们外贸的困局。」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强认为,外贸出口的危机在倒逼产业重新布局,未来中国将大规模使用赊销或信用付款,向国际贸易惯用方式看齐。
深圳大学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表示,深圳正处於经济转型的「调整期」。加工制造业企业转型比较慢,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难以补上来,这实际上体现了深圳发展中的短板,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庞大的外来人口造成服务业不发达和土地缺乏的局限。
4.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四
工信部产业[2009]第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厅(委)、经济和信息化厅(委)、经(贸)委、中小企业厅(局)、信息产业厅、通信管理局、有关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行业间的相互协作、融合和提高,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和重要支撑。但是,部分地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也存在着园区数量和种类过多、规划滞后、主业不突出、服务不规范、企业关联度弱、资源集约性差等弊端和问题,失去了产业集聚的优势,制约了工业园区科学、健康发展。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在各地逐步形成技术更加先进、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现就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工业合理布局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推进区域工业集聚发展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性,把规范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作为实现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要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合理、有序地集聚建设和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效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推进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程。要依据“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统筹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相关保障要素集约建设,形成若干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产业集聚、资源设施共享、污染治理集中、废物循环利用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改变工业企业分散、无序和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使区域工业的建设集中度要逐步达到50%以上。发挥工业园区的强大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
二、科学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地方相关部门在调整、充实、提高原有国家级和省级相关产业园区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的数量、类型、规模和水平。制定工业园区规划既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也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带动性,既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要求,也要突出区域产业特色,错位发展。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企业在集聚中重组,鼓励相邻区域的工业园区在协调中整合,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把工业园区办成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投资创业的集聚区、机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三、加强监管,集约利用土地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管理,遵循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选址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促进工业园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严格禁止越权审批、圈占土地、低价出让土地等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依法需报国务院批准的,要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各地要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通过开展土地置换等方式鼓励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合理整合工业零散用地。
四、鼓励创新,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选择发展基础好、科技资源富集、工艺技术和产品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及带动性的优势企业作为园区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立足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克服片面追求工业园区规模和引资数量意识,注重园区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工业园区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强力引擎。禁止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废物难处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进入工业园区。
五、加强环保,实现绿色生产
工业园区要集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环保。要结合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统一建设道路、电力、燃气、供水、排水、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提高要素利用率。推广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技术和工艺,充分消纳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供等高效能公共设施。广泛采用建筑节能、节水等技术,鼓励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资源利用,实现建设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经济收益大、环境保护好的工业发展目标。
六、积极协调,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加强工业园区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园区“造血”功能,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工业园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条件的企业采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
七、完善配套,提升工业园区服务能力
加快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鼓励在工业园区内设立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人才中心。建立面向园区产业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创立或引进第三方物流。鼓励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机构,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到园区投资创业。研究鼓励园区承接高附加值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业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完善鼓励创新保障体系。进一步支持工业园区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和机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八、加强指导,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组织研究和建立工业园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提出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程度、投资完成情况、土地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指标等内容的考核指标,推动开展工业园区管理标准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工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
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跟踪了解地区整体和局部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组织开展区域间的交流和协作,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经验、创新的理念和措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推进产业集聚和加强工业园区管理的工作水平。对产业集聚和园区发展中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联系人:李彦云电话:010-66069905
5.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五
我镇是四乡两场一区合并后新建制镇。辖内产业结构布局相对合理。已由原来的一产大、二产小、三产弱的局势面,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过渡。二产的比重已在三产中凸现。社会贡献份额增强发展乡镇工业是党委、政府的重中之重,一个以渔港和海洋资源、化工工业园开发优势的新型工业重镇正在崛起。
一、我镇工业总体现状
我镇现有工业企业512家,其中私营企业186家,个体独资企业326家,与外商合资合作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营业收入企业25家,其中:亿元企业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8家。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81000万元,其中:规模企业实现产值近5个亿,占总产值的61.7%,全部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000万元。其中: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4亿、占总收入的58.8%。所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00万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1100万元,占总利润的57.9%。2004年全部工业技改投入项目46个投入工作量19000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投入项目15个,投入总量13646万元,占投入总量的71.8%。15个规模项目中4家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分别来自台湾、香港、毛里求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利用县外资金项目8个,分别来自浙江、山东、湖南及南通地区,项目投入建设有条不紊,年底前将有4家企业竣工投产,其余的将在2005年6月底前竣工投产,15个项目竣工投产后每年将给我镇新增工业现价产值6.8亿元,新增销售收入6.2亿元,新增利税6000万元,其中:利润4000万元。新增财政收入2000万元。
截止2004年12月底与全镇工业企业资产总额4228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2282万元,企业从业人数4100人,报酬所得2400万元,工人平均所得5854元/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14085元/人〃年。
二、工业经济板块及行业结构
全镇工业分七个板块,镇属4个板块,投资县级工业3个板块,即:洋口海洋食品工业园区、江苏海生科技示范园区、新林
工业园区、洋口化工开发区、如东县工业新区、洋口港开发区及洋口化工工业园区。04年规模企业及05年新进规模企业绝大部分在这七个板块上投资兴业。500万元以上工业投入大部分集中在洋口化工工业园区和县工业新区。
全镇工业产品结构分6大行业、5小行业。其中:大行业主要是:化工、机械、海洋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电线电缆。小行业主要是:水产品加工、纺织、纸制品包装、绣品、渔网织造等。龙头企业:戴园建材、辉禾食品、合成化工、众意化工、拳头产品、管桩、电杆、桥梁板、精细化工产品、紫菜、石油机械及配件、高压电缆。
三、我镇工业的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突出发展主题,凸现工业主体和“一兴三化”战略,不断提升私营经济的运行质量,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坚持发展板块经济,以现有的经济板块为招商平台。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海洋资源及化工工业园区优势。走贸、工、农一体化、三产并举,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投入为抓手,向新型的工业强镇迈进。
2、明年的发展目标及“十一五”规划
(1)明年发展目标
发展私营企业36家,新增规模企业10家,累计35家。实现工业现价产值10个亿,其中:规模企业产值5.5个亿,全部工业销售收入7个亿,其中:规模工业4.5个亿,全部工业企业利润2500万,其中:规模企业利润1500万元。全部工业投入确保2个亿,500万元以上工业投入项目6个,投入工作量确保1.4个亿。
(2)“十一五”规划
6.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六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大,进入壁垒高,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汽车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汽车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各地的进程中,都把培育和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当作政府推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汽车产业集群通过汽车产业园载体得以快速有效地实施。
近年来,国内的主要汽车主产区都建立了汽车产业园区,如上海、长春、广州、北京、天津、西安、重庆、成都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园区已经超过了40个,是世界上汽车产业园最多的国家。然而,芜杂的汽车产业园令人眼花缭乱,且不论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在迅速跟进的势头中就未免有些顾此失彼。因此,如何更好的运营产业园,使之能发挥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是当务之急。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对汽车产业园建设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园行业发展背景;中国汽车产业园行业发展环境;汽车产业园集群效应;中国汽车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国外汽车产业园发展成功案例;中国汽车产业园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中国汽车产业园发展案例;以及中国汽车产业园投融资与招商。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汽车产业园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7.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七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国家的倾斜政策, 成功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率先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 国际、国内产业向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作为拉动中原崛起的城市工业密集带、中原经济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 “郑洛三工业走廊” (郑州、洛阳、三门峡) 具有承接国际与区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如何利用产业转移的机理, 抓住目前的机遇, 避免不利因素, 实现经济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产业转移的机理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 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3种。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产业转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论”, 此后, 形成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等。而产业转移之所以会发生, 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地域分工的差异, 产业必然会转向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此外, 学界还认为, 引起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等方面。而决定区域间产业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原有区域和承接区域之间的规模、区域间的距离、各区域的相对优势等。总之, 产业转移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产业转移的发生对于原有区域和承接区域会产生不同利弊的影响。
1. 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 发达国家或地区把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这有利于产业转出国把资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中释放出来, 为新兴产业部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开辟更大的空间, 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再造。就移入国而言, 在承接产业和企业移入的同时, 往往还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技术会被移入国家的相关产业模仿、消化和吸收, 提升移入国产业技术水平,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和动力。总之, 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转入国都存在规模经济的事实。
2. 产业转移的不利影响。
当然,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成立是有假设条件限制的。假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其他前提条件不变。这样,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每个国家只能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促进该行业劳动效率的提高, 这些行业的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从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大, 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如果产量在一定时间之后超过国际市场容量, 一旦超越这样一个时间极限, 产能过剩, 超越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外国就会有巨大动力产生贸易摩擦。另一方面, 长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越来越占领产业结构的高端, 而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越来越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在比较劣势的产业上劣势更加明显, 在产能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优势进一步扩大, 结果是产能过剩加剧, 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目前, 一国的比较优势通常集中体现于最终产品 (产业) 的某个价值链环节上, 而不再拘泥于最终产品 (产业) 之上。但依据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第一, 产业转移“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结构“锁定”风险。产业转移“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布点, 在跨国公司实行全球产业整合的趋势下, 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全球经济的生产体系中, 跨国公司通过充分发掘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全球性价值来实现全球竞争的战略目标。同时产业转移“空间分割”有利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 从而拓宽其产品的销售市场, 因为某一单项环节, 技术往往不能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优势, 也就难以对转移国形成较大威胁, 发展中国家则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逐步获得整套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 在此期间, 不得不屈从于转移国。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 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被“锁定”在低端环节, 从而在收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 “飞地效应”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 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 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 难以升级。跨国公司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往往与本地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关联松散, 容易变成出口飞地。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 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
业布局选择的启示*
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 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 也使得相应产业失去产业升级的动力, 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
第三, “候鸟型”产业转移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产业转移模式中, 由跨国公司从发达国家转出的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 这些产业环节对要素的要求比较低。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替代性比较强, 也往往存在同样拥有劳动力要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竞争, 而这一类产业转移又比较看重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优惠政策取消, 企业就会考虑前往条件更为优厚的其他地方, 这一类“候鸟型”产业转移所具有的短期性特点, 使得发展中国家相应产业缺少长期发展潜力, 一旦产业被转出就会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 带来失业、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三、上述机理对“郑洛三工业走廊”产业布局选择的启示
1. 依靠要素禀赋, 实行梯度层次化产品分工模式, 承接产业转移。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认为, 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 而形成这种成本差别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 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我国东部地区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 开始出现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工资上涨和市场趋近饱和等问题。而地处中部地区的“郑洛三工业走廊”具有相对丰富的要素, 恰好具有这样的要素禀赋优势, 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目前濒临负利润的产业。同时, 由于“郑洛三”3地各个地理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由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为参与产品内分工, 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另外, 3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等交易成本的不同, 也为产品内分工提供了可能。因此, 应合理利用“郑洛三工业走廊”、“圈层”嵌套的轴线型空间结构特征, 实现同类产品加工、技术、资本、进出口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梯度层次化的分工模式, 更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布局合理。
2. 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承接产业。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 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会促使产业集聚的形成;而产业集聚也会引起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 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同时, 产业集聚还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依据产业转移的机理, 产业转移的发生也需要规模经济。因此, 合理利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能够有效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承接产业。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有很多, 如行业集中度、区位熵等。行业集中度, 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 是指某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 (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 的总和, 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 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区位熵, 又称专门率, 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区域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 “郑洛三工业走廊”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能源资源工业、石油化工产业相互支撑的带状工业密集区, 通过对“郑洛三”3地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与区位熵的测算, 合理选择承接产业级差优势明显, 能够产生集聚效应的产业, 促使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产业形成。
3. 借助产业转移, 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盖马沃特教授在其著作《下一波世界趋势》中指出, 目前的全球化只是“半全球化”, 世界进一步的开放会带来更加广泛的技术、文化和社会收益, 通过贸易或产业转移产生的知识传播, 将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加快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产业链条的完整化, 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间的相互拉动效应, 提升产业集群的能力。同时, 产业转移还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 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转移中, 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 受到启发, 发现市场机会, 研发新的产品。由于产业转移, 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 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因此, 借助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产生创新效益。
“郑洛三工业走廊”企业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 积极参与其中, 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素质, 同时利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贸易过程中的技术与知识溢出效应, 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经验, 追求动态比较优势,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8.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八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根据岱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划未来经济蓝图,开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岱岳工业园区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形态逐步突显,重点发展和引进了宏康机械公司数控机床、明佳包装检测科技公司机器视觉产品、海泽纳米公司纳米碳酸钙、北大先行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代塑料公司新型工程塑料、阳光玻纤公司玻纤制品、华岳玻璃公司特种玻璃、阳光动力电机公司新型高效节能电机、伟业国际公司塑料光纤、知恩慧尔安全自毁型一次性注射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形成了集中在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简单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布局从分散到相对区域集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岱岳工业园区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载体建设明显加快,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但由于产业形成时间较短,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尚小,大型新兴企业较少。
1、新材料产业。岱岳工业园区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种类纷繁,涉及多个不同行业,主要包括纳入国家“863”计划的纳米碳酸钙新材料、节能环保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型工程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玻璃等。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岱岳工业园区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在建材产品更新换代、提档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新材料产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较快。
2、先进装备产业。“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重大部件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宏康机械、振华机械、明佳包装检测科技一能重工、利得叉车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铣镗床、数控开卷矫平剪切生产线设备,新型机器视觉设备、仓储搬运设备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园区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阳光动力新型节能发电机及配件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3、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泰安阳光动力电机有限公司是一个新兴的、致力于研制生产新型电机、特种电机、高精尖电机、电气传动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主研制开发了大功率、高电压、大扭矩的无刷直流电机、车辆牵引电机、设备直驱电机、永磁同步变频调速电机、高效节能电机、低速电机、高速电机、各种电机驱动器,螺杆泵直驱电机,永磁直线电机、矿山运输车电机、伺服电机、永磁发电机等产品。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具有多项国家专利,可根据用户特殊需要量身定做各种新型电机、特种电机、专用电机。大功率无刷直流电机、螺杆泵直驱电机在国内是最大的研制生产企业,低速大扭矩电机、永磁调速电机、高效节能电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产品销往北京、上海、云南、天津等31个省、市、自治区。
4、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经过培育和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2009年成功引进了计划投资32亿元的泰安伟业国际实业有限公司塑料光纤项目,塑料光纤是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属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把这一金枝玉叶“娶”进家,园区派出专业招“亲”队伍,以优越的条件吸引人,以诚信的态度感动人,以一流的服务感召人,最终引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塑料光纤项目。项目设计总投资32亿元,分三期完成,拟建设安装20条塑料光纤生产线,10条包覆线,10条网络设备生产线,预计年产光纤130万公里,网络设备130万套。公司通信级塑料光纤项目已列入2010年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占地3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一期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通信级塑料光纤26万公里,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亿元。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计划年底投入生产。公司已成功研制出了全光网通信接入系统,形成了集语音、视频会议、行政办公以及外部接入为一体的,具有高速传输能力、有可靠稳定服务质量保证的信息化综合网络平台,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配合运营商实现真正的三网融合全光网接入。
该公司在不断研发的基础上,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以塑料光纤为传输介质的上游器件和下端设备为产业链的工业生产基地。
5、生物产业。生物产业起步较晚,仅仅引进了山东新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中成药及饮片项目和山东知恩慧尔医用器材有限公司安全自毁型一次性注射器项目。安全自毁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产品简单宜用,其自毁特性有效避免了重复使用,从而可彻底消除病人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隐患,防止因消毒不严而造成病人感染病毒性肝炎或艾滋病等意外医疗事故的发生,产品发明人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专利申请;公司通过研发、生产安全自毁型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力争打造国内一流的安全自毁型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政策,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在给项目单位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杜绝医疗器械传染病菌的安全隐患,确保广大医患的医疗安全,促进医疗器械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升级,并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正常年份年可生产安全自毁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15亿支,年实现销售收入6.95亿元,实现利税1.5509亿元,利润1.1141亿元,可安置当地社会劳动力800人。
二、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园区新兴产业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没有重大突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异军突起不多,装备制造中成套产品少;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少,一个大企业带动和形成一个产业链的几乎没有。
2、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单列的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等,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
3、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技术、人才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每年引进的领军团队和人才还十分短缺。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
4、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园区缺乏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创业投资体系不完整、不完善。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解决具有天然高风险性的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期融资需要,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及“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园区将以建设“岱岳新城”为总体目标,以调优产业结构为主线,突出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关键,紧紧抓住“创城”工作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汽车服务、商贸流通、服务外包、文化旅游、房产开发五大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高端服务为代表的三大服务产业聚集。加快区域内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努力实现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三大工业产业聚集。同时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接轨融入泰城发展圈。
工业培植三大主导产业:
(1)现代装备制造业:即以一能重工、宏康机械、东泰机械为龙头,加快推进泰工集团产业园及泰德重工与山东利得叉车合作,引导园区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加快推进园区内企业的升级改造,尽快形成沿104国道两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2)新材料产业:即着力发展以名仕达环保家具漆、海泽纳米、北大先行、现代塑料、阳光玻纤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形成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3)新能源产业:即以桑乐太阳能、泰山新动力电机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的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引导此类新能源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力争“十二五”末,一能重工、宏康机械、塑料光纤等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同时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群体。确保宏康机械、兄弟商业设施、现代塑料、名仕达环保家具漆等企业在行业里的领先地位。新增税收过千万元企业10家,新增税收过500万元企业25家,确保明佳科技、现代塑料、名仕达环保家具漆等公司具备上市条件。
四、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充实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土地政策,凡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优先安排土地;财税政策,申请省、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税费方面,给予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适当减免或优惠;信贷政策,简化新兴产业生产企业贷款手续,对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给予信贷倾斜支持,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人才政策,建立完善的留人用人机制,为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管理经营等高级专业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保障措施。
2、拓宽融资渠道。在宏观环境趋紧的形势下,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对接,增强银行对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探索风险投资,研究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同时,也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加强企业上市工作的引导协调和激励。
3、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创新途径,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机制,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加速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及较高研究开发投入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办好创业服务中心,布点发展高新孵化器,增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能力,围绕先导技术的突破,建立起以技术为核心并由相关产业良性互动产生的“雪球效应”和“溢出效应”机制,推广创新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岱岳工业园区
9.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九
2010年06月21日11:26
6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有关“十二五”能源规划的诸多思路和细节被透露,在即将开展的中国“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包括煤炭、天然气、电力、石油等多种能源消费版图中的地位将出现深度变革。
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宋智晨指出,此次论坛的举办主要是为我国能源规划出谋划策,首先影响到的便是正在积极制定中的“十二五”能源规划,现在看来,我国能源结构将会在“十二五”发生转变,其中煤炭面临着较大的调整。
首先,便是煤炭企业产能的问题,一份关于煤炭企业产能方面的文件正在讨论中,在主要产煤省份已经或者即将进行煤炭行业整合的前提下,煤矿产能将会进一步限制到年产120万吨的标准,而去年进行的山西煤矿整合中,这一数字是90万吨,正在整合的河南省的这一标准则为30万吨,因而在产能限制方面,煤炭行业将会有进一步的大调整。
其次,是煤炭调出区的变化,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根据煤炭资源、区位、市场等情况,划分了调入、调出和自给三个功能区。调入去包括京津冀、东北、华北、中南四个规划区;调出区为晋陕蒙宁规划区;自己区包括西南、新甘青两个规划区。而“十二五”规划中,这一划分将会调整为,调入区包括四川、重庆、西藏、青海、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等地区,调出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云南、贵州和新疆。煤炭主要产地西移的态势将更加明显。
最后就是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发生改变,2008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分别为76%和69%,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支柱地位不言而喻。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煤炭占比不到30%,石油占35%,天然气占24.1%,非化石能源占11.8%,我国能源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煤炭成为我国支柱能源,主要还是取决于我国的资源禀赋问题,在“十二五”期间,煤炭的绝对使用量将会继续增加,但是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可能将会逐步缩减,这也是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
10.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篇十
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的聚集、企业之间的协作以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传统工业园区存在入园门槛较高, 园区内企业与其配套企业距离较远使得园区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 在工业园区 (主园区) 附近新建产业配套园区, 吸引无法进入主园区的中小企业, 并为主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对产业配套园区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是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新课题, 本课题就此问题进行一定探索。
1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原则[1,2,3,4]
产业配套具有狭义的产业配套和广义的产业配套两重含义。其中, 狭义的产业配套是指发展工业园区内某一行业时, 产业链上的各级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本文研究的对象即是对狭义的产业配套园区, 通过对其空间布局规划和优化, 以达到整个园区内产业链集中、品牌特色强等目标。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城市总体规划及其支撑产业的战略规划为主要依据, 坚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 提高产业配套园区对各项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要与主工业园区长期协调合作、互利共赢。
1.2 紧随主产业原则
在主园区进行土地规划时, 预留一部分土地作为后期发展的备用地, 产业配套园区必须根据主产业目前的产业规模进行服务强度评估, 建设合理的配套园区规模, 避免造成浪费。
1.3 规划适应性原则
产业配套园区作为主园区的辅体, 必须与主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相关。产业配套园区的建设依托于主园区产业, 但为适应主产业结构的调整, 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必须具备一定柔性, 以适应在主产业结构调整时进行适当、适量、适时的调整, 继续为主园区提供配套服务。
1.4 科学布局原则
产业配套园区的建筑物布局要与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发展模式、产业等相吻合。要根据水保护规划和被占用水域的面积、水量等, 补建相应的替代水域工程, 人工水体的走向应与空气流通导向一致;道路的平面、断面及竖向设计要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园区内各产业链、节点之间的连接要保持畅通, 保证园区内外的物流能流顺畅;合理分配自然植被、廊道的粒度, 适当增加景观异质性;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主导风方向、太阳辐射等方面入手,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保护身心健康。
2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大致经历4个阶段, 如图1所示。其中, 首先需要根据主园区的产业配套情况, 确定产业配套园区的招商对象;招商对象确定后, 需根据拟入园企业的产业链、非产业链关系从宏观角度确定入园企业的产业布局模式;产业布局模式确定后需从中观角度进一步对园区内部的场地布局进行设计, 之后是对产业配套园区内的厂房体型及空间进行设计。
2.1 产业配套招商对象的确定
产业配套招商的对象主要是运用“产业链招商”的方法, 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和与之配套相关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 找出目前尚存在的配套缺口, 由此确定招商对象, 用招商的企业来填补配套缺口, 最终在主园区和配套园区之间形成供需“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2.2 产业配套园区产业布局
产业配套园区的建设, 除了招商引资时尽量在产业链内进行组合, 还应遵循空间布局服务于产业链的原则, 以园区内企业间的链接程度为空间布局依据, 使产业链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形成良好的链接关系, 避免由于布局分散或无序而产生的损失或浪费, 推动园区生态化运行。除了产业链接关系, 园区内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些非产业链接关系。比如服务性辅助单位要与产业链上的企业有机结合;企业种类不同, 生产条件也有差异, 对防火、降噪、空气等有特殊要求, 因此需要对非产业链接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并与产业链关系进行综合, 才能确定企业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形成原因和企业类型数目的差异, 产业配套园区在产业链构成和链接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对空间规模和组织形式的要求也不同, 具体来说可采取组团式布局和区带式布局两种模式。
2.3 产业配套园区场地设计
产业配套园区场地设计是对园区工业组团或工业带内的企业空间关系进行研究, 其设计规划也必须与产业链紧密配合。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才能使整个园区具备高效运行、规划整齐、污染可控等优点。
气候影响。气候向对园区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将大气污染物沿一定方向输送到下风地带, 受影响的是位于风的下风向, 需要考虑季候风和局部气流对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的影响。
功能布局。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对工业用地分类的基础上, 把工业用地细分为几大功能区, 使产业之间相互关联、产业性质相近或没有干扰的工业在同一区域内建设, 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减小工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绿地景观。将企业内部的绿地进行整合, 形成工业园区绿化体系。对园区主入口、主轴线、中心广场等重要景观进行有机组织。一般将公共服务设施向主入口区域靠近, 生活设施分布在其周边, 塑造良好的门户形象和整体风格。
用地构成及地块形式。工业用地地块划分应结合工业门类以及企业大小规模的特点综合考虑, 根据首期引进企业规模的分析, 参照各类型、各规模的企业地块大小的标准建议;用地构成主要考虑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仓储用地等。
用地结构布局模式。工业园区集生产、生活、管理服务为一体, 各功能区的布置应该根据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园区发展模式、自然地形地貌等来合理安排, 既要有利于生产, 又要充分发挥生活、服务设施的作用。一般来说, 园区用地结构布局模式包括街区单元式、“串瓜”式、集中式和单元组合式等4种方式。
建筑密度控制。对于在既定范围的工业园区, 节约用地的关键在于减少工厂用地面积。建筑密度是反映空间布局紧凑、合理的重要指标。在园区功能合理的情况下, 需要运用合理的布置手段, 提供建筑密度, 减少工厂用地面积, 节约用地。
园区内部交通规划。园区内部交通应功能明确, 便捷通畅。根据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 形成分级系统。道路形态可采用直线和曲线两种方式, 直线道路通达性好、通行能力强, 使人视线集中;曲线的道路线形饱满, 行车顺畅, 可以适当限制车速。
2.4 产业配套园区厂房空间设计
工业建筑按期建筑形式可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层数混合的厂房, 本文重点讨论多层厂房。
2.4.1 多层厂房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首先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其次, 运输设备和生活辅助用房的布置、基地的形状、厂房方位等等都对平面设计有很大影响, 必须全面、综合地加以考虑。
2.4.2 多层厂房剖面设计
剖面设计主要是确定厂房的层数和层高。多层厂房的层数选择, 主要是取决于生产工艺、城市规划和经济因素等三方面, 其中生产工艺是起主导作用;层高主要取决于生产特性及生产设备、运输设备、管道铺设等空间, 同时也与厂房的宽度、采光和通风要求、建设成本等有关系。
2.4.3 多层厂房立面设计
进行多层厂房立面处理时, 可借鉴单层厂房立面处理和多层民用建筑的处理, 使厂房的外观形象、生产使用、物质应用达到高度统一, 给人简洁、朴素、明朗、大方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3 结语
产业配套园区的发展有利于弥补传统工业园区的不足, 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可对工业园区配套性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并对今后相关研究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产业配套园区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 有利于弥补传统园区的不足,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产业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原则和规划思路, 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配套,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邵益生.城市水系统控制与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 2004, 28 (10) :62-67
[2]马道明.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模式与框架研究[J]..生态环境, 2007, 4 (14) :54-58
[3]张书函, 陈建刚, 丁跃元.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形式与效益分析方法[J].水利学报, 2007, 10 (S1) :399-403
11.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十一
随着43号文和62号文的发布,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和产业园区主体分家,提出了PPP的模式。但到底通过什么样的合约推动产业园区的开发,这可能是我们未来要面临的任务。【正文】
在近日举办的“2015中国产业地产高端论剑暨上海产业园区沙龙第四期”活动上,来自上海经信委工业区管理处的处长周强谈到,原来的产业园区开发主体都是国有,是政府的亲生儿子。“随着43号文和62号文的发布,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和亲生儿子分家,提出了PPP的模式。但到底通过什么样的合约推动产业园区的开发,这可能是我们未来要面临的任务。”
周强认为目前产业园区发展,就上海而言,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上海发展“四新经济”的重要载体,而产业园区同时还面临着几大瓶颈:一是开发团队的瓶颈;二是资金方面的瓶颈;三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机制和政策的瓶颈。
周强认为,在产城融合的新时代,产业地产已经成为重要的切入口;而产业地产的未来也将迎来黄金时代,不仅是黄金十年,很可能是黄金二十年。
那么,未来产业园区该如何抓住这样的契机,该往哪走呢? 周强为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给出三个可能的转型方向:一是向前端的一级开发延伸,参与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二是向后端运营管理延伸,更 多在招商、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予以突破;三是创新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融资模式,产业地产的发展要产业和地产一手牵两头,一手是产业,一手是金融。
以下为上海经信委工业区管理处处长周强演讲实录(实录未经嘉宾本人确认):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为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工作,今天我们在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举行2015年中国产业地产高端论剑暨上海产业园区沙龙第四次会议。出席今天会议的有上海产业园区的各个开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部分区县和街镇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有部分新闻媒体,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信心”和“寻路”,为了凝聚信心,探寻产业发展的新路。
一、产业园区将成上海“四新经济”发展重要载体
众所周知,上海目前正在加快“四个中心”的建设,去年中央又要求上海进一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园区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发展空间,上海现在正在做2040年的规划,意味着上海整个城市的功能要持续升级,也要推动经济的转型,产业园区将成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承载区,成为上海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将成为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示范区,这是我们产业园区承担的重要使命。上海产业园区前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产业园区的升级版,这个升级版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在探索。去年以来上海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本市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也发布了上海市园区转型升级的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转型升级的试点,并在全市推动这项工作。
二、产业园区发展面临四大瓶颈
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着四大瓶颈: 一是开发团队的瓶颈。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是开发团队的经验,今天来了很多产业园区和产业地产开发领域非常有经验的企业家。
二是资金方面的瓶颈。去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了43号文,针对地方债务进行了刚性限制对于未来产业园区的开发带来了很多资金上的制约,我们怎么突破也是未来产业园区的转型和产业地产的开发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果所有的产业不跟互联网结合起来,将来的发展前景可能是非常悲观的。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产业的发展对于园区空间的需求现在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园区发展最终是要服务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形态、业态和模式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要和我们园区的经营者紧密结合。
四是机制和政策的瓶颈。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应该是怎样的,产业地产的政策应该是怎样的。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和现在面临的形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规划的政策、土地的政策,包括62号文税收返还的政策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面临着这样四个瓶颈,我们的产业地产该怎么发展,我们的产业园区该怎么转型升级,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共同迎接挑战,上海搭建了推动产业园区与社会各类机构互动交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平台。去年9月份搭建了上海产业园区沙龙这样一个平台,就是为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在这个平台上面把社会各界金融的力量、开发建设的力量跟我们规划设计和运营的力量这些在产业园区开发的所有力量集聚在产业园区平台,大家共同推动产业园区的转型和升级。到目前为止是第四期,第一期做的就是推动产业园区和优秀开发主体的对接。原来的开发主体都是国有的,是政府的亲生儿子,随着43号文和62号文的发布,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和亲生儿子分家,提出了PPP的模式,到底通过什么样的合约推动产业园区的开发,这可能是我们未来要面临的任务。优秀的开发主体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到底怎么和原有的政府亲生儿子产业园区做好对接?这可能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二期沙龙的主题就是以产业地产转型发展作为主体。第三期沙龙的主题就是金融助力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产业园区发展已经进入资本化新时代
大家知道在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运营和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产业链条当中金融的力量不可或缺,尤其是现在这样一种政策的环境条件下,没有金融的助力,产业园区的开发将难以为继。所以我在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沙龙当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产业园区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资本化的新时代,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今天我们在紫竹高新技术园区举行2015年的中国产业地产高端论剑暨产业园区第四期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共同研究产业园区和产业地产发展的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抓 住新机遇,共同推进产业地产的发展,以打造适应于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新型载体和新型平台。借此机会和大家做几点交流。
四、产城融合新时代,产业地产是重要切入口
我认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将进入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产业地产就是重要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借助各界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依托土地和财税两大政策的推动,帮助我们国家实现了从短缺经济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我们国家也成为了全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与此同时,依靠人口的红利和粗放的土地使用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园区发展模式到了现在已经是难以为继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面过剩的时代,原来就是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的粗放利用,依靠我们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发展,现在已经难以为继了。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产业园区的发展和我们城市的发展人的城市化是两条平行线,一边是工业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一边是城市化的发展,现在我们要成为一个交叉线,在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寻找结合点。未来三十年产业园区和产业城市这两条线要能够变成一条融合线,真正实现融合的发展,在产业园区这个平台上面实现产业人口交通休憩这些城市功能的整合。原来我们不太注重把这些要素整合在我们这个园区的平台,今后产业园区和产业地产的发展必须把功能整合在园区平台上面。产业地产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是实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平台,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真正融合。
五、产业地产将迎来黄金时代
产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巨大,将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甚至是黄金二十年。作为城市发展和园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我想产业地产发展有两大基本要素:一是产业,二是地产。产业是核心的要素,地产是提供发展空间,与承担单纯居住功能的地产不同,我们产业地产相比而言是最复杂、最具综合性的地产开发种类。原来是住宅地产的黄金十年,今后十年是产业地产新的黄金十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到了产业地产的发展时期。除了住宅地产之外的所有种类都可以作为产业地产,与商业结合就是商业地产,与娱乐结合就是娱乐地产,与养老结合就是养老地产,当然,更多的是与产业和物流这些经济领域相结合。
我们上海的产业用地总的规模是一千平方公里左右,全市有三十万平方公里的产业地产面临二次开发,这里有一个新的功能转型,还有一个产业的承载。这些方面的开发一部分想转为居住用地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更多的将是二次开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空间载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地产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测算了一下,今后几十年光是上海产业地产的二次开发,整个的空间量或者是建筑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带来的投资机会可能在一万亿元以上。这个过程当中从事产业园区和产业地产开发的企业家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商业地产领域万达是亚洲首富,产业地产领域原来是碎片化的,但是未来产业地产随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这个领域当中也有可能出现像万达地产一样的巨无霸,我们也期待着这些巨无霸的产生,希望这些巨无霸能够产生于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当中。怎么抓住机遇,让产业地产加快转型?目前上海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支持国内外优秀开发团队到上海实施园区开发。今天在座的易达、联东都是在上海有开发团队,我们欢迎各类央企,包括在座的绿地、万科、上市城开这种传统的企业转型做产业地产,还有各类的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他们想在产业投资的同时投资产业地产,我们也是欢迎的。现在好多金融机构来到上海,希望和我们产业园区结合一起投资,对于这些方面的各类开发主体我们都是欢迎的。
六、未来产业园区发展三大转型方向
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摈弃固有的赚快钱方式,当然也有资金周转的压力,过去都是一卖了之,但是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开发必定是从规划开发建设运营乃至资产证券化这条全产业链上面提供全面的服务,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如果是赚快钱将来的机会是不多的。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转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向前端的一级开发延伸,参与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在地方政府债务总量限制的新背景下,我们希望产业地产商能够帮助地方政府通过PPP等模式实现开发,地方政府碰到困难的时候正是我们的机会,假设地方政府没有碰到困难我们产业地产商的机会可能不多,原来可能是亲生儿子开发,现在亲生儿子要分家了,将来要由干儿子来开发,就是我们的产业地产商,原来可以不找你,现在必须来找你,但是你要帮助他的是什么?开发和投融资的瓶颈必须突破,确确实实地帮助把这块区域的产业做起来,这个是地方政府非常欢迎的。
二是向后端运营管理延伸。原来是卖得比较多,将来更多的是在招商、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予以突破。更多的可能是与这块区域共同成长,增强持续的产业发展和运营能力,在座的产业地产商必须做到,从原来的开发到运营全产业链必须突破。
三是创新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融资模式,产业地产的发展要一手牵两头。一手是产业,一手是金融,产业是核心,是基础,金融是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三级运营乃至资产证券化的各个阶段,我们的产业地产商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携手合作,设计投融资架构和产品,实现园区开发的资金闭环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符合现在的欢迎,寻找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路。
12.蔬菜产业园规划方案 篇十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一切工作具体化”的总体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原则,紧紧抓住亚行开发项目建设机遇和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业招商,积极培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扩大优势产业种植规模,在早春辣椒、拱棚西红柿、食用菌、拱棚芹菜、山药等主导农产品上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速膨胀以生猪、蛋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饲养规模,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把我镇建成现代农业生产区。
二、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切实搞好岗子方亚行开发项目建设
以路林、辛店、梁桥、岗子、王庄、李街、廉街等村为重点,搞好亚行开发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把岗子方建设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机井房、桥涵闸相配套的高标准方田,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配套服务的优良生产环境,制定扶持发展的有关政策,千方百计地引进一批名、优、稀、特作物新品种,逐步把岗子方建成集生态、高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二)努力做好三周方生态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前周、中周、后周、陈闸已列入县生态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区域内。上述四村要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平源水库和滨河大道建设,搞好绿化美化,充分利用园区内扶持政策,开展农业招商活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发展滨湖农业、观光农业。
(三)着力抓好柳杭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以闫村、姬沟、林庄、柳杭为中心区,以山药、西红柿、芹菜为主导品种,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搞好区域规划布局,积极膨胀中小拱棚和单一连片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建成柳杭方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居,做大做强拱棚西红柿、拱棚芹菜等主导产业。
(四)继续膨胀王全方拱棚辣椒基地规模
田庄、李海、凡村、前集、张杭等村居要利用秋季腾茬的有利时机,早规划、早部署、早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采取多种承包形式,在镇确定的规划区域内把大棚建设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到年把王全方拱棚辣椒基地做成品牌产品。
(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
以杭兴、科育、富源三个良种猪繁育场为依托,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规模化饲养,继续壮大柳杭、路街、疃里、前周、小楼等村的生猪养殖规模,加快建设以柳杭管区为中心的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力争3年内达到生猪年出栏5万头以上,建成全县标准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内新建刘铺、岗子、孙庄、梁桥、田庄等村规模养殖场,扩大蛋鸡、肉鸡为主导品种的饲养规模,加快建设 以辛店管区为中心的禽类养殖示范基地。
三、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 月中下旬)准备动员阶段:
月中旬,由镇蔬菜基地办公室牵头,组织召开重点区域的村干部、村民代表和种棚户参加的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8月下旬召开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动员会议,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区域、重点村居。各村居也要迅速召开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层层动员,同时积极组织群众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学习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引导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农民群众大搞农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
第二阶段(9月上旬―10月下旬)任务落实阶段:
根据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和本村的任务,各村居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调整,基地、管区和包村人员要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一包到底。农办要搞好规划设计、物料供应和技术指导,对于需要调整土地的村居要确保土地调整一次成功。本阶段要完成王全方温室育苗棚建设任务,完成大拱棚料物的筹备,完成5处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元旦前完成岗子方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阶段(12月中旬)检查验收阶段:
镇政府将组织专门人员对村居进行验收,验收结果作为年终千分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
四、组织领导和兑现奖惩
13.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十三
1. 中心城区工业搬迁状况分析
1.1 中心城区工业结构
哈尔滨是全国老工业的基地之一, 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抗美援朝期间的“南厂北迁”和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结构。包括35大类行业, 392个小类行业。主要有机电成套设备、精密仪器仪表、量具刃具、亚麻纺织印染、电缆、电碳、绝缘材料、铝镁合金加工、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偏低, 科技力量、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严重不足。
进入“九五”期间, 结构性矛盾等深层次问题进一步突出显现。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产品出口受阻等, 促使国有企业加快改制步伐。据相关统计全市实施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企业77家;13家企业列入国家债转股企业名单。
1.2 中心城区工业搬迁回顾
哈尔滨中心城区 (二环路内) 工业用地调整始于1996年, 中心区繁华地带的搬迁改造收到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004年以国有企业改制为目标, 实施二环以内50户企业的搬迁改造规划, 加快了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步伐, 有效地推进了企业改制的进程。在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期, 城市中心区的第三产业和城市边缘的工业园区得到空前的发展。此时中心城区在高速发展中也产生了一定问题:
(1) 、城市边缘土地扩展功能单一、呈无序式蔓延。
(2) 、旧城区内倒闭和土地闲置企业衰败区等综合环境差, 土地利用低效。
(3) 、各类药厂、化工、建材厂等污染城市空气、水体。
(4) 、边缘区社区功能单一, 新产业导入不足, 各类专业化服务设施不健全, 社区配套商服规模不足、布局不均衡。
中心城区内许多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已经关闭或搬迁, 总数达200多家, 置换用地约500多公顷。其余在调查范围内尚有500余家企业等待搬迁。
2. 产业更新带来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空间重构
2.1 经济结构转型
首先, 随着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向城市外缘的搬迁, 第二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在其内部, 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行业类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方向升级。其次, 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内部,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者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显著提高, 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哈尔滨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 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对提高工业化程度的主导作用, 加速电子信息对加工业的渗透, 带动制造业的全面升级, 到2005年实现增加值100亿元, 占全市GDP的5.7%, 成为全国重要的计算机部件、敏感技术、智能化仪器仪表科研和生产基地。
2.2 城市空间重构
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 城市空间结构也相应地进行着重组, 它促进了城市功能分区的融合和土地使用的兼容化。工业在向城市边缘的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集中, 城市中心区传统的生产功能逐渐可以和流通功能相融合, 商业和工业功能边界的消失导致二者的土地使用出现兼容化特征。
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空间区位的影响因素大为减弱, 城市不同地段的区位差异缩小。分散于城市某一节点的传统生产功能土地得以改变功能构成新的次级区域中心, 多个中心之间通过计算机路由器或数字高速公路进行连接, 形成新型城市空间结构。
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 哈尔滨市将城市中心区效益差、污染严重和阻碍城市交通的工业企业有步骤地进行了搬迁。置换出的城市中心旺地经过城市规划的用地调整, 用于开发商业、住宅、增补城市道路和修建城市绿化等项目,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老工业区土地再利用
3.1 创意产业的发展
下转第279页护、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做到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
4.2 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在城市的总体发展计划中, 加强政府导向和扶持力度, 设立创意产业发展专向机构, 制订发展目标和政策;调整税收政策, 并大力为环境整治投资, 创造良好外部氛围, 吸引创意产业的安家落户;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资融资体制,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生长, 发挥集聚效应, 培育创意市场,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
置换后的工业用地优先考虑安置无污染的创意产业项目。“整旧如旧”, 通过对老工业企业原有建筑及设施的改造、保护和利用, 恢复弄堂工厂原有面貌, 逐步改善区域整体形象。
摘要:工业在向城市边缘扩散的同时, 商务和商业活动向城市中心区聚集, 城市空间在聚集与扩散的相互作用中, 出现了新的演变趋势。与此同时, 在通信和网络的全球化背景下, 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创意产业茁壮崛起。如何在保护、利用老工业建筑的前提下, 为创意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成为提高城市新经济发展的新课题。
14.卫浴五金产业园情况汇报 篇十四
一、基本情况:
截止至6月12日,卫浴五金产业园已签约项目12个,其中铸造企业1家,角阀1家、软管1家,挂件1家,手柄1家,弯头1家,螺帽、接头及零配件5家,浴室柜成品1家。
其中周衍林占地114亩的江西东亚丹妮卫浴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册、设计、地勘已完成,1#、2#、3#厂房基础已出正负零,平整已完成;进厂道路正在开挖。
占地40亩的4个项目:九江高其卫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亩)、九江景曼卫浴发展有限公司(10亩)、江西省凯豹卫浴集成有限公司(10亩)、江西锦强卫浴有限公司(10亩)等4个项目已完成公司注册、设计、地勘全部完成,厂房基础已出正负零,平整已完成。
占地80亩的4个项目:江西创家居五金制品有限公司(20亩)、江西恒泰五金水暖有限责任公司(20亩)、江西诚毅水暖五金有限责任公司(20亩)、江西奥德荣水暖五金配件有限责任公司(20亩)等4家企业注册、地勘、设计已完成,待天晴即可进场施工。
占地20亩的江西闽台红卫浴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勘、设计已完成待天晴即可开工。
九江康伯尔厨卫有限公司(10亩)和九江江鸥卫浴五金有限责任公司(10亩)已经完成注册、地勘设计正在图审,预计6月下旬可进场施工。
现有地块已全部入住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1、须园区跟进和解决的问题:一是供电问题,目前只有114亩的地块已通电,后续的的项目地块边没有通主导线,已经影响了江西创家居等7个项目的施工,5月下旬必须完成主导线引入。二是供水问题,前期由吴山镇、塘山乡和彭山林场三个服务单位出资接通的自来水管只能解决施工用水,投资方预计三个月要投产,生产用水要及时到位。三是运输道路问题,目前167亩地块因北二路施工,只能通行10吨以下车辆,投资方建筑材料无法进场,北三路只有天晴几天后才能通行,急需园区5月下旬前把北三路通行标准提高,确保天晴就可以通行大型车辆,确保企业的建设和生产通行正常。
2、须企业自身解决的问题:一是因为企业先开工建设再进行土地交易,导致企业办理的相关手续滞后(立项、环评、安评,规划许可、建设许可),必须抓紧时间补办相关手续,否则建成后也难以正常生产。二是企业自身工程质量和安全把关不到位,前期建设局已就东亚丹妮的基础承台的问题下达了整改通知,企业急需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和打算
1、现有地块已全部布置完成,急需园区开展北三路北边的地块报批平整工作,再有企业入驻的话,已经没有地块可用。
2、现有企业铸造的企业偏少(只有1家),下一步需加大铜铸造类型企业入驻的力度。
3、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需加大招大招强的力度,争取大品牌龙头企业入驻。
15.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十五
为了加强沟通,携手做好新一级的包扶工作,现将本村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划情况汇报如下:
x村现有xxx户,xxx人口,集体耕地xxx亩。xxx年以来,为了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建起了存养量达xxx头的奶牛场,奶牛养殖产出的牛粪为果业发展提供了优质有机肥,解决xxx立方大型沼气能源原料,沼气所生产的沼渣沼液全部用于“xxxx”基地喷肥,极大地提升了果品质量。
借助这一优势,我们规划今年再流转土地,再展“xxxx”种植xxx亩。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比较紧张,特别是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多。
我们于xxxx年x月份,在全市率先成立了“xx市x村xxxx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社员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服务。xxxx年被xx市评为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随着果业发展的需要,今年再增加xxx亩的种植面积,合作社目前服务设施与之不相适应,为此,我们计划在xx“xxxx”果品基地建设“xx市x村xxxx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合作社办公所xxx平方米,物资供应仓库xxx平方米,农机综合服务大院xxx平方米,购置各类专用机械xx台套,总投资约需xxx万元。现提供以上发展规划数据供参考。
xx镇x村党支部、村委会
16.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篇十六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是围绕满足城市人群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为产业起点的服务型产业园区, 是在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产业经济服务化发展情境下, 基于社会需求的增长、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以及体育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而日益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园区的类型。
1.1 社会需求的积累和增长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健康的向往和体育运动、健身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 健身风潮逐步风靡大中小城市, 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 为城市型体育园区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社会氛围和市场消费基础。
1.2 体育事业发展的更高要求
后奥运时代, 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体育发展重心逐步从体育竞技为主向全民健身过渡, 全民健身、提升全民体育素质成为我国和广西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追求。这一重大转变, 必然对原有国有包办式的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建设和使用模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 成为利好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背景环境。
1.3 产业经济升级转型的契机
体育产业是为满足大众对体育的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是古老而年轻的产业, 也是21世纪新的朝阳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在国民经济提质转型的大背景下, 体育产业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所占地位和份额日益显著, 如英、美等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内十大产业。因此, 建设体育产业园区,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加快转型、扩大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等的重要举措。
在上述背景下,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 如北京龙潭湖体育园、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在广西, 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南宁市启动建设广西体育产业城。其中, 广西智力运动园作为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规划建设成为一个以围棋等智力运动为主、集“体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城市体育产业园区, 以其完善智力运动产业功能为魂, 以“生态+现代+智慧”的特色空间建筑为体, 将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体育产业园区化发展的先锋。
2 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特性
不同于传统的以物质资料生产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园区, 也不同于以生产体育用品用具、装备器材为主的体育产品生产基地,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基于满足城市人群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的服务型产业园区的基本特征, 决定了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具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也决定其规划建设必须将产业功能和规划布局进行耦合和匹配。
2.1 具有鲜明的产业独特性:基于城市的体育消费需求而生, 以提供竞赛表演、健身服务为本体产业, 不断向相关产业和外围产业拓展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内集聚的体育产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主要基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 多以集聚主题型、服务性的产业业态为主,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或产业生态圈。它一般包括体育竞技、体育表演、体育健身、体育商业、体育旅游和体育广告、体育博彩等, 较少包括大规模的体育用品、体育器材的生产。城市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取向、消费能力、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等决定了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成长的方向和规模。
2.2 具有多元复合的功能性:围绕体育运动、康体健身, 配套完善商业购物、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餐饮住宿等功能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功能区块, 具有多元复合的功能和混合利用的土地, 可以满足城市人群多样化乃至一站式的消费需求, 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它以体育场馆设施或体育活动集聚区域为核心, 通过引入商业购物、休闲旅游、文化娱乐、餐饮住宿、节庆会展、房地产等功能, 使园区地域逐步向体育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功能多元化、设施复合化、经营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形成一个独特的产业功能空间综合体。
2.3 具有时空上的波动性:针对赛事与非赛时的不同特点, 合理安排设施建设和组织交通流线
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举办时, 具有人群高度聚集、短时快速集散的鲜明特点, 造成对整个园区的场馆、设施、交通等产生极大的负荷。因此, 在进行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规划时注意保留弹性、灵活性, 合理预测、定位, 合理控制产业和设施规模, 科学布设临时性设施, 留有发展余地和可调整空间, 在保证赛时园区高强度运转要求的同时, 统筹考虑好非赛时设施场地闲置的经济性和充分利用问题。
3 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为例
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涉及体育、城市规划、产业经济等多个领域交叉, 涵盖业态策划、功能组织、空间布局、场馆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园区后期运营管理等多种任务。笔者主要从园区产业功能策划和规划布局相互耦合的角度, 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为例, 对城市型体育园区的规划建设模式提出设想和思考。
3.1 园区的产业策划
从体育产业本身发展规律出发, 构建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是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 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延伸产业、体育配套产业和体育产业消费者等。其中, 体育本体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 包括体育竞技业与大众健身业;体育相关产业包括体育组织管理业、体育中介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 体育延伸产业包括体育商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博彩业和体育建筑业等;体育配套产业包括交通、餐饮、住宿业等。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产业应依托上述产业, 不断拓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广西智力运动园以智力运动竞赛表演业这一本体产业为核心, 带动体育组织、中介服务、体育产品创意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 辐射教育培训、会展博物、休闲旅游、餐饮购物等外延产业发展。 (见图1)
3.2 园区的功能板块
产业体系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投影形成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功能板块。一般而言,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主要产业功能板块至少包括体育场馆板块、体育相关产业板块和体育配套设施板块。其中, 体育场馆板块包括体育竞技场馆和健身场馆, 相关产业板块包括体育用品设计、生产、制造和体育服务业板块, 体育配套设施板块包括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商业设施和公共空间。广西智力运动园功能板块包括创园、乐园、公园、校园和智园五个功能板块。其中, 创园定位为智力运动产业孵化和培育基地, 乐园定位为智力运动赛事组织和消费中心, 公园定位为智力运动休闲和娱乐公共空间, 校园定位为智力开发和运动教育培训基地, 智园定位为智力开发和运动主题宜居社区。具体板块功能见表1。
3.3 园区的规划布局
产业模式和功能板块之间的关系决定园区的总体空间布局模式。从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独立、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区的角度, 园区的空间组织应当围绕公共中心进行。从增强各功能板块之间联系、提高运行集聚效率的角度, 园区内部各功能组成部分和用地应当各有分工, 同时要适度混合, 提升活力, 增加弹性。从体育竞赛表演在时空上呈现的强烈波动特征角度, 要求园区的空间组织中要特别注重竞赛表演场馆的布局, 突出其核心地位, 并将其置于园区的门户区位, 优化场馆周边交通组织, 以利于人流的快速集散。广西智力运动园采用棋盘式布局模式, 以贯穿园区东西和南北的十字形公园将园区划分为四个功能板块, 形成相对均衡和对称的布局, 利于各功能板块的联系和人流活动的衔接, 并将最主要的竞赛表演场馆弈园和园区标志性建筑智运环布局于园区北侧中部相对独立区域, 场馆北侧和西侧临近城市道路, 交通便利, 东侧周边辅以公共开敞空间, 形成园区空间组织的龙头和核心。 (见图2~图3)
4 结语
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服务性产业园区, 它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形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为例, 从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产业特性、规划特性出发, 探讨了城市型体育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园区产业功能设置和园区规划布局两个关键问题, 并就如何将园区产业功能与空间布局相互匹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归纳, 以期为类似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广西华蓝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广西智力运动园[r].2011.
[2]广西华蓝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南宁智力运动园产业研究[r].2011.
[3]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肖淑红.体育产业价值工程——商业模式的持续改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
[5]刘凤香, 张金娟.中国体育产业园区发展考察与成功因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8 (6) , 31-35.
【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工业产业发展规划07-13
产业园发展规划报告12-29
第2节 工业产业集聚11-26
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10-13
关于进一步调整布局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10-07
电镀产业园规划07-21
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11-03
县工业发展规划12-23
雍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设想06-23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