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卷调查(精选8篇)
1.生态环境问卷调查 篇一
武汉市环境保护调查问卷
您的年龄:
□ 10-18岁□ 19-29岁□ 30-39岁□ 40-49岁□ 50-60岁□ 60岁以上 您的职业:
□ 学生□ 机关干部□ 工人□ 教师□ 公司职员 □ 科技人员□ 其他
1、您是否意识并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您身边的环境污染是否严重?(单选题)()
A是的,很严重B 还好,不严重C 没关注D 无所谓
2、您的环境保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哪里?(多选题)()
A 电视广播B 网络C 学校课堂D 报到杂志E 公益广告F 身边相关活动G 其他
3、您认为环境对城市和人们生活有影响吗?(单选题)()
A 是的,影响很大B 没有影响C 有,但不明显D 无所谓
4、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态度是:(单选题)()
A.经济更重要,要先搞好经济发展再进行环境保护
B.保护环境更重要,任何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两方面都很重要,二者需要兼顾
D.视具体情况而定,以获得利益为前提
5、您认为保护环境是为了什么?(单选题)()
A.为了生活环境更加优美B.什么都不为,并不需要
C.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D.其他原因
6、您会响应武汉市环境保护政策,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生态环境吗?(单选题)()
A 会,不仅自己做到,还会带动身边的人做到B 没兴趣,不会
C 如果不损坏自身利益,会参与D 如果需要自费,不会
7、如果看到身边的环境正遭受人为破坏,您会采取哪些行动?(多选题)()
A 无所谓B 向新闻媒体反映C 向管理部门举报D 主动上前制止
8、您认为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什么?(单选题)()
A 立法保护B 生态保护C 公民参与D 公益广告E 其它
9、您觉得现在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怎么样?(单选题)()
A.很差,需要大力加强B.一般,有所加强即可
C.很好了,不需要进一步加强D.无所谓,好不好与我无关
10、您对保护环境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把您的建议写在下面:
2.生态环境问卷调查 篇二
1 采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1 评价方法
利用遥感法与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遥感法利用ERDAS软件监督分类最小距离方法对当地卫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析, 卫星影像数据选取时段为夏季, 这一时段具有植被发育好、地表信息丰富的特点, 有利于对各生态环境因子的研判。实地调查法通过进行实地调查, 走访技术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当地村民等, 验证遥感影像, 了解区内生态环境现状。再通过ERDAS软件的HAZE模块进行除霾, 消除一些斑块过小的区域, 最终统计解译结果评价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2 土壤及土地利用现状
选取铁法煤田 (包括康平煤田和康北煤田) 和昌北煤田普查区总面积为1.025×1010 m2卫星影像进行解译评价, 土地类型见表1。
表1中评价区旱地以种植玉米为主, 水田主要分布于辽河及其支流两岸区域;其它林地主要为人工林、绿化带绿地等;草地面积较小, 主要分布于田间和平原荒野地以及恢复中的盐碱地等区域;裸地主要是矿山开采和盐碱地, 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康平北部区域, 另外山脊、河漫滩和水库及湖泊周边等地也有裸地分布;公路主要指高速公路, 土路归于裸地;水域包括河流、水库和湖泊。可见, 区域内土地利用以农田为主, 特别是旱地面积占主要地位。
1.3 植被分布现状
评价区植被覆盖面积合计8.105×109 m2, 占总面积的83.75%, 植物类型见表2。
由表2可见, 评价区植被类型以玉米等旱生作物为主, 林地植被主要是辽东松、黑桦、蒙古栎、紫椴等乔木林和斑枝卫矛、金银忍冬、胡枝子、杜鹃、榛子等灌木林。
1.4 动物资源现状
通过走访当地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查看相关资料。评价区主要野生动物是各种兽类、鼠类、爬行类、鸟类、两栖类等。两栖类动物主要是东北雨蛙、黑斑蛙、中华大蟾蜍、中国林蛙等, 爬行类主要是鳖、虎斑游蛇、蝮蛇等, 鸟类主要以苍鹭、夜鹭、草鹭、池鹭、白鹭、啄木鸟、山雀、灰喜鹊、松鸦、百灵、戴胜、三宝鸡、鸿雁、斑头雁、绿头鸭等较为常见。哺乳动物常见的有狐狸、狍子、獾子、山猫、黄鼠狼等。人工养殖动物以猪、牛、羊、鱼、鹅、鸭、鸡为主。
1.5 土壤侵蚀现状
依据土壤类型、遥感解译结果植被类型分布、坡度、1:250 000 DEM高程数据、降水情况等数据对评价区土壤侵蚀现状进行分析, 统计情况见表3。
实地调查后发现, 引起土壤侵蚀的原因包括人为破坏植被、乱恳滥牧、农业生产过度、传统的施肥方式以及矿产开发等, 煤矿开采导致的土地塌陷是土壤侵蚀重要原因之一。
2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在自然状况下生态系统某一生态过程潜在的活动强度, 用于表明其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说明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将敏感性分为5级, 即极度敏感、较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其对应的分值为1、3、5、7、9。同时借助ARCGIS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 矢量化相关图层并获取指标数据后采用多边形法获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数据。将各生态因子的景观斑块分别赋予相应的等级指数制作单因子敏感性分布图。同时, 根据敏感度指数分析并划分敏感度级别。结合ARCGIS数据叠加和模型构建实现评价结果输出。铁岭市采煤区域轻度、中度和不敏感区所占比重较大 (分别为总面积的31.01%、30.21%和15.94%) , 而较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较小 (各为总面积的11.67%和11.17%) , 说明发展用地潜力较大;而极敏感和较敏感区是评价区重要的保护地, 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应得到保护。
极敏感区为评价区河流、湖泊、水库、坡度≥20%、生态价值高的成片林地, 对区域煤矿开发建设极为敏感, 一旦出现破坏干扰, 可能会给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 属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较敏感区一般为平缓区域的林地等, 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 生态恢复难, 对维持极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开发必须慎重。中度敏感区为荒山、灌草丛、盐碱地等, 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 严重干扰会产生水土流失及相关自然灾害, 生态恢复慢。轻度和不敏感区主要是旱地、农田等, 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 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
3 生态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来自于生态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和不可再生性。原始森林、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特殊的自然景观等, 生态环境往往具有不可逆性, 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或者根本无法恢复, 往往具有不可能性。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进行评价区的生态脆弱性分析, 其计算表达式为:
undefined
式中 Pi:各指标初始化值;
Wi:各指标权重;
G>0.7为极度脆弱;0.7≥G>0.6为较脆弱;0.6≥G>0.5为中度脆弱;0.5≥G≥0.4为轻度脆弱;G<0.4为不脆弱。
指标体系从影响因子和指示因子两方面构建, 影响因子包括地貌适宜性、生物种类、种群数量、优势种优势度、景观连接度、气候适宜性和稳定性。指示因子包括景观斑块结构, 景观破碎化, 濒危种和濒危等级、初级生产力、群落多样性。评价区生态脆弱性解译结果为中度和较脆弱区所占比重最大 (各为总面积的33.75%和30.90%) , 而轻度脆弱区和不脆弱区面积中等 (各为总面积的15.89%和11.02%) , 极度脆弱区面积最小, 所占比例最低 (8.44%) 。
4 生态环境恢复及保护措施
根据铁岭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及脆弱性分析结果通过, 采用遥感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 比较客观的了解铁岭矿区生态环境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分析, 得出该区域生态环境大部分属中度、轻度敏感和中度脆弱、较脆弱。因此, 应重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其恢复及保护措施应主要从地表沉陷减缓和治理、水土保持、景观恢复等方面进行。沉陷区治理采用因地制宜方式, 可复垦的进行复垦, 可修建水塘的转换为水塘, 并制定沉陷区居民的搬迁安置方案, 统筹规划, 使沉陷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水土保持环节应重点考虑工业场地、排矸场、场外线性工程以及深度沉陷区边坡的水土保持, 通过修建截水、排水工程、护坡工程, 同时结合绿化和土地整治, 能够极大地减少或避免矿区的水土流失。景观恢复应与生态恢复紧密衔接, 做到随开采随恢复。逐步降低煤炭工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品贤, 江欣, 奚元福.环境统计手册[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5~88.
[2]铁法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大隆矿、大兴矿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规划设计报告[R].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 2009.
[3]刘学成, 韩书才.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 2008, 20 (8) :47~50.
3.生态环境问卷调查 篇三
[关键词]资源;環境;渎职;对策建议
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是最高人民检察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作出的工作部署,决定从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集中一年半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治理活动。灵山检察院在开展该项工作期间,共立查专项案件5件5人,是全国检察机关开展该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100个先进集体之一,并受到高检院的表彰。然而此类案件虽经严厉打击,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根据灵山辖区的特殊环境,我们对近年来发生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渎职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设,以期加强警示教育,杜绝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一、案件发生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行为大多发生在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中。烟花爆竹生产是灵山县传统的生产经济发展方式和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全县十八个乡镇几乎每个镇都建有烟花爆竹生产厂家,有的镇建厂三四个之多。近年来,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效益可观,有的厂家业主受利益驱动,严重违反有关规定进行生产,以致不断发生爆炸事故,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灵山县检察院所立查的5件专项案件中,就有3件发生在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占案发数60%。如灵山县那隆镇江东村委会彭某某爆竹引线加工点发生燃烧爆炸,就造成4人死亡的重大伤亡事故。
(二)国土资源管理所成为渎职犯罪易发部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迅速,特别农民新建房屋和禽畜养殖场也逐年增多,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建房,但农民主动到国土资源管理所申请办理有关用地手续仅是少部分,大部分农民均是先占地建好后等待处罚。这些现象给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增加了极大压力,由于相关法律及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有的国土资源管理所部分人员工资待遇也是靠自收自支解决,因而放松了依法管理土地的积极性,上级部门也放松监督制约,造成一些国土资源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为牟取私利,徇私舞弊、渎职失职。如专项打击活动期间查办的5件案中就有2件发生在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占发案40%,都是在依法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正确履行职责,玩忽职守突出。灵山检察院在专项工作期间查办的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5件案中,有4件是因管理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在履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工作不到位,疏于管理,对一些企业严重违规生产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制止,对一些农民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没有制止、纠正。如灵山丰塘花炮厂和那隆灵二爆竹引线车间等爆炸事故,都与政府委派驻厂安监员温某某、梁某某严重不负责任和不正确履行职责有关。温某某、梁某某均是镇政府干部,被政府任命为驻厂安全生产监督员,规定工作日需到企业厂家进行安全生产监督,但他们不正确履行职责,对企业厂家严重违规生产行为不发现、不报告、制止,致使发生烟花爆竹爆炸事故。又如新圩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原所长韦某某不认真履行职责,当其得知村民姚某某等人非法占用农田建设养殖场时,不安排人员到实地调查制止,而是仅通知占地农民姚某某等人到国土资源管理所接受罚款处理。由于工作不负责任,致使姚某某等人非法占用基本农田13亩多建设养殖场,基本农田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
(四)职务犯罪,窝案串案突出。在查处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的背后往往存在滥用职权、贪污、玩忽职守和受贿等职务犯罪,同时窝案串案比较突出。如那隆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原所长林某某滥用职权违法操作进行房地产开发,使该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多万元,同时伙同该所其他领导成员采用收入不入账的手段私分公款19万多元,林某某分得8万多元,构成贪污罪,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新圩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原所长韦某某玩忽职守,造成该镇稔坡村委13亩多基本农田被村民非法占用,同时韦某某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向建房村民索贿受贿金额共30200元,构成受贿罪,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此外,窝案串案突出表现在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串通,共同作案。那隆国土资源管理所原正副所长共3人,以所长林某某为首均分别触犯滥用职权和贪污受到刑事追究;原新圩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内大部分成员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索贿受贿,该所共有7人分别因索贿受贿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涉案金额损失大,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是近年来我国加快经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并发出来的新型的渎职犯罪,这类犯罪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恶劣。从开展该项活动期间立案查办的5件渎职犯罪案件中,林某某等人滥用职权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182万多元;韦某某等人玩忽职守造成6名群众死亡和13亩多基本农田被非法占用破坏。同时,此类犯罪的发生,不仅影响国家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保护,而且也助长了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滋生腐败,直接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大局,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二、对策建议
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工作,惩治了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行为,在服务经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专项工作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此类案件仍时有发生,因此,检察机关必须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做到持之以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继续重视和加大对此类犯罪的预防和惩治力度。
(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警示教育。要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依法、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和爱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要加强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要加强对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的宣传力度,检察机关要主动深入企业和基层党政部门开展法制宣传,通过分析发案原因及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帮助相关部门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二)必须加强土地部门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自身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土地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的从业人员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执业素质。加强对烟花爆竹生产业主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企业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属企业业主和管理人员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使企业管理人员自觉认识和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隐患,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发展。
(三)必须加强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加大监督力度。镇基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危害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领导管理和监督,要把该项工作列入政府经常性工作来抓好。各职能部门也要把整治和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好,规范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管,规范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镇政府领导要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管制度,对非法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要敢于监督制止,对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违规生产行为也要敢于监督管理,发现安全生产隐患要按规定停产整改,同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协助监督,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形成合力监督企业遵规守法安全生产。
(四)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严查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不放松。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工作,各级检察机关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查办了一批破坏科学发展,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专项工作中灵山检察院查办了5件5人,对此类案件的渎职行为有了很大震慑。然而灵山县的特殊环境,是此类案件的多发地域,此类案件仍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从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的重要性,对此类案件继续深入持久查办不放松,为地方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和谐的生活环境,为促进科学发展,维护人民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新的贡献。
4.农村生态环境调查 篇四
——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常家村
撰稿人寄宣 张溆
一调研背景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国家曾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令人欣慰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并不协调发展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次我们所做的调查也就是基于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虽然所调查的只是一个行政村的情况,却可以作为一个
典型来估计出广大农村的生态现状。
常家村属于咸阳市礼泉县,整体地貌属于平原,海拔高度460米。2006年总户
数159,人口608人,2006年人均收入2550元。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农闲时的外出务
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太多工业企业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典型的农村环境,可
以很好的代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且由村里的道路和人均纯收入情况也可看出常家
村属于中等经济水平,这也为其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方面的综
合因素使我们决定把常家村作为本次调查的目的地,虽然所得到的各项数据只是一
个行政村的生态情况指标,却由于调查点的代表性,因而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态现状有一个较科学的认识,可以针对这
些现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在调查的最后我们也给出了一些现状分析和
可行性建议。
二生态现状
从家庭饮用水来看,常家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使用自来水,占总比例76%,使
用大口井水约23%,且是对大口井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从用水来源和使用方式上来看
基本不存在健康隐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村民的饮用水整体上非常清澈,而
且由于工业的影响较小,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村民的习惯喝水
方式是饮用开水,目前已达97%,经过沸腾后的水对一些可能引起疾病的细菌进行了
处理,保障了人体对健康需求。因而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的饮用水不会对村民的健康带来威胁,是比较安全的。
与使用水的来源相比,各种污水的处理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
家庭污水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分别占50%、41%。村民对使用后产
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
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
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对于养殖业污水,由于大多数的牲畜采取圈养,农户会定期对饲养圈进行清理
工作,清理后的污水也随着简陋的沟道随意排除。但在村庄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注
意到村子里有许多的小污水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已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招致许
多苍蝇,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牲畜圈养率为49%,散养为24%,其他27%。猪、鸡基本都是圈养,牛和羊散养的较多。
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每年18吨,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67%、10%、11%。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一些
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由于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
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
另一项潜在的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之所以潜在是由
于这些影响在短期内是不明显或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不容忽
视的。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
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
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
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
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
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
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
四是噪音污染。据了解,该村临近公路,交通方便的同时也受噪音影响较大。
在各种生活环境中噪音污染占50%,固体废弃物和水体污染紧随其后,各占25%和15%。
除了上面所说的四个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在收
割的季节,村民对秸秆的就地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对空气质量的危害;常年未经处
理的坑塘中的污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大多数村民由于没有使用太阳能沼气等绿色
能源,依赖传统燃烧方式对大气产生的污染等等。这些因素由于都有一定的季节性
或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是那末大,然而也是不能忽视的。
三影响因素
在做完这项调查后,我们的整体感觉是欣慰中带着沉重。欣慰的是农村的生活
环境还是差强人意的,生活环境污染总体情况属于轻度污染。空气质量仍然比较好,环境比较清新。然而沉重的是村民对于村庄周围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
识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
月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对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产生阻碍。
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小问题变为大问题之前就进行解决,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政府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提出一些建议之
前,我们要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
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怎末会把一
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无知
把我们的生态环境逐渐的往危险的道路上逼近。
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话,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就是难辞其咎。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进行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政府组织的各种科学宣讲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活动,但是落实的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村民认为当地政府在生态方面需要加强的40%首推环保宣传力度。实现当地工业发展和环保意识主要还要靠当地政府和公民自身分别占52%、43%。地方政府对农民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
三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21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种矛盾不断暴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
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纯粹的几方面原因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也不只是由这些因素决定,它与农村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各种历史原因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所给出的只是几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我们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所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针对措施
在对制约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和各个因素的引发者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采取科学的措施来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
在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各种生态环境隐患的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维护的意识较低,因而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是很必要的。具体的可以由政府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然后再由这些人员将环保的意识传递给其他的村民,可以让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组织一些可再利用垃圾的回收工作,在村子里设置专门的回收站点,并付给村民一定的报酬,这也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一件无意识中的自觉行为。
在采取一定的教育引导措施后,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回报率较小的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责任,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治,从强制的角度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要求农民停止或减少对其的使用是不现实和可行的,农民不会为了抽象的生态环境的概念而放弃可以看得到的收益。改善这种依赖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研发出新的环保无机或对土地生态危害小的产品来取代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化肥,这既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从源头对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控制。
地方也应密切配合政府给予生态环境以足够的重视,制定地方的生态规划,定期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生态检查和验收。针对污水的随意排放,由地方出资修建规范的排污沟道;针对固体垃圾的随意堆放,建立一些固定的垃圾回收站,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垃圾的处理。
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需要农民,地方,国家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地方的重视程度加强,国家投资力度加大,才可以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渠道,使生态环境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五 总结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村民热爱自己的就居住地,希望通过对自来水、卫生设施、和进村和村内道路进行治理改造,其关切程度分别占47%、22%、21%。大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庭院卫生、室内卫生和厨房卫生均良好,体现了村民的良好的卫生态度。
这次社会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一方面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农村,了解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另一个方面,它也促使我们来思考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回报社会,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农村地方官员的组成中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就导致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非常的片面和不科学。这固然与国家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也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农村的许多方面都还有待完善,我们的知识在那里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对我们以后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意向也是一次很好的指导课。
这次调查实践虽然结束了,未结束的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这是一条漫长而繁杂的工作,需要各方的配合和重视。这次实践中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和进行的分析都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也希望可以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希望农村的生态环境可以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扫除障碍。
最后:感谢常家村的村民和地方组织对本次调查活动的支持和配合。
5.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篇五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以下是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
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
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
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
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6.环境保护学问卷调查 篇六
您好!我们是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情况,现开展问卷调查,请您如实反应,谢谢合作!
1.您的性别是?A
A.男B.女
2.您认为您所在的校园环境如何?A
A.很好B.一般C.差
3.您认为我校哪种污染最为严重?A
A.水污染B.大气污染
C.噪音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
4.如果您手上有垃圾您会如何处理?A
A.扔进垃圾桶B.没人时扔掉C.随处扔
5.您每周使用一次性物品的频率?B
A.从不使用B.偶尔使用C.经常使用
6.假设您有旧物,您一般会如何处理这些物品?A*
A.当做废品扔掉或者卖掉B.在家里某个角落放着
C.捐赠给其他人D.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7.您是否觉得废旧衣物等是种资源滞留和浪费?A
A.是的B.不是C.不确定
8.您认为旧物改造对您的生活有没有好处?A
A.有B.没有
9.如果您有旧物的话,有没有想过要旧物改造:A
A.有B.没有
10.如果废旧物品被制成商品并出现在市场上,您能接受吗?C
A.接受不了B.无所谓C.可以接受
11.您认为应该怎样提高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重视?(可多选)BCD
A.海报宣传B.老师教育
7.生态环境问卷调查 篇七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环境规制下重污染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阻力与动因进行研究,明确企业在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时的主要阻力和主要驱动因素,为企业环境战略转型和政府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 文献综述
环境规制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订实施的各项政策与措施的总和,依据政策工具的强制程度可将其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自愿型环境规制三类[1]。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公众环保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强化了环境规制作为约束企业行为的外部力量的作用。Aragon - Correa、Sharma提出,企业应采用主动型环境战略来确保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即只有采取主动型环境战略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或提高竞争力[2]。可见,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战略转型是获得环境保护和企业绩效“双赢”的关键。
虽然当前学者们较多地关注并研究了环境战略,但对主动型环境战略的定义和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Aragon - Correa、Rubio - Lopez[3]认为,主动型环境战略是指超出管制要求的自愿行为的一种系统模式Anton[4]等人将主动型环境战略定义为积极环境实践的总和,具体指要求组织承诺提升自然环境,同时又没有被法律所规定的无形创新和常规。
本文的主动型环境战略是指企业自愿、积极地应对环境压力,采取主动性措施管理环境问题,通过环境战略的实施构建竞争力,在提高经济绩效的同时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在重污染制造企业中,环境战略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企业的各类组织活动,包括研发、采购、生产、物流、营销、销售等环节,具体包括企业主动制定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技术的改进、环保设备的投资、环境产品创新、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系统的采用等。本文主要关注了污染预防、环境管理系统( EMS)的采用、主动采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如ISO14000) 、环境信息披露、其他自愿的和超出法律要求的环境保护行为等。
在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中,Chan[5]运用探索性分析方法发现以下六种类型的障碍与企业的环境行为呈现负相关性: 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缺乏专业意见、成果不显著、认证机构的参与、缺乏资源、实施与持续的成本高。Van Hemel、Cramer[6]同样运用探索性分析方法发现主要有三项障碍会阻碍企业环境战略的推进,即环境收益不明显、责任意识缺乏和缺少可利用的可替代方案。 Murillo - Luna[7]、Dahlmann等[8]认为,企业采取积极的环境战略最显著的障碍是缺乏资源和相关技能。Massoud等[9]指出,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激励、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环境收益不明显是企业实施环境战略的主要障碍。同样,李冰[10]也认为有无对绿色理念实现的监督制度与监督力度的强弱是企业能否实现绿色管理的决定因素。
Rugman、Verbeke[11]指出,企业开展环境管理的三大动机是遵守监管规定、制度驱动、利润与业绩驱动。张海姣、曹芳萍[12]认为,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与企业所追求的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力来源。孙宝连[13]等沿着从宏观因素到微观因素的分析路径,认为绿色社会观念、行业绿色竞争、企业绿色文化、企业绿色能力是企业决定选择绿色管理战略的基本驱动力。张台秋、杨静[14]等认为,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动机来源于组织合法性,具体包括利益性动机、道德性动机和规制性动机,即经济效益、监管压力与制度规范、利益相关者导向驱动企业实施绿色战略。叶强生和武亚军[15]通过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目前中国企业的主要环境管理动机是遵守监管,国有企业明显是以遵从监管法规为主要出发点,而私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则较重视经济效益优化。朱庆华[16]认为,政府法规的执法不严和政策激励不足是制约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原因,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带来的成本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相关能力的缺乏也制约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环境管理的阻力和动因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分析的热点领域,现有的相关成果为本调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2 问卷设计
2. 1 问卷设计
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我们首先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被访问公司和被访问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具体包括: 公司的详细名称、成立时间、所属行业、所有制类型、近三年的年均销售额、被访问者的职位; 第二部分是阻力与动因调查,主要包括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需要克服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推动企业做出主动型环境战略决策的主要动因是什么、企业在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过程中激励其持续实施并不断改进的主要动因是什么。对每一个问题结合现有理论研究给出了一些既定的选项供受访者选择。为了确保问卷的完整性,在每个问题的最后给出了“其他( 请列出) ”选项供受访者补充与完善,这样能使受访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每个问题给出较真实的回答,而不仅仅局限于所给出的选项。同时,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首先进行了预测试,对其中四个行业各选定两家企业进行访谈,主要是明确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或有缺项、问题的描述是否简单易懂,并根据预测试对问卷进行了适当调整。
2. 2 问卷发放与收回
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重点对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严重、对环境破坏程度高、易引发环境问题的重污染企业进行调查。按照2010 年环保部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征求意见稿) 的明确规定,将重污染行业划分为火电、钢铁、煤炭、石化、水泥、电解铝、冶金、化工、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 个大类。具体的调查对象是重污染企业的在职人员,包括部门领导与一般职员。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问卷填写的方式,共发放200 份问卷,收回182份,回收率为91% ,剔除回答不规范和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共得到170 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数的85% 。
2. 3 样本的总体特征
有效问卷所涉及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冶金、钢铁、石化、采矿、煤炭、化工、发酵、制药、建材和电解铝这十类行业,其中分布较多的为冶金、钢铁、石化、采矿和煤炭业,分别占所调查企业的23% 、22% 、18% 、17% 和10% ; 化工占6% ; 发酵、制药、建材和电解铝行业也有所涉及,但所占比例较少,均仅占被调查企业比例的1% 。
3 样本描述
3. 1 阻力研究
为了了解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阻力,课题组根据文献查阅和访谈结果,总结出22 项可供选择的“阻力”选项,要求每一个受访人员回答企业在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时需要克服的主要四项阻力; 其次,受访人员也可选择“其他原因”选项来告知没有被列出的“阻力”,具体结果见表1。
在170 位受访者中,有61 位受访者选择了“生产工艺改造成本高”这一阻力因素,约占所有受访者的35.88% ,即大于1 /3 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需要克服的最大阻力是生产工艺改造成本高。其次,“政府对企业环境保护激励力度不够”、“没有足够的资金主动管理环境问题”和“管理层环保意识差”这三个选项所选比例均超过了25% ,分别为28. 24% 、26. 47%和25. 29%。“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经济收益( 尤其是短期收益) 不明显”、“员工环保意识差”和“环保设备维护成本高”这些阻力因素均达到了20% 以上的认可率,分别为23. 53% 、23. 53% 、22. 35% 和21.76% 。
调查显示,员工认为阻碍企业实施主动性环境战略最需要克服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成本效益问题。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在决策时常常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由于环境投入—产生效益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在应对环境问题时容易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第二类是环保意识问题,政府环保意识不足就可能不会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去激励主动性环境战略的实施,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环保意识不足会直接导致主动型环境战略流产。第三类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即使社会各界都已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专业知识和技术,缺乏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主动性环境战略也难以实施。
3. 2 动因研究
该部分问卷调查分别询问了两种类型的动因: 一种类型的动因是,受访者认为的推动企业做出主动型环境战略决策的动因是什么,即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决策性驱动因素是什么; 另一种类型的动因是,受访者认为的在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过程中,激励其持续实施并不断改进的动因是什么,即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持续性驱动因素是什么。本文将这两类动因分别称之为“决策动因”和“持续动因”。
决策动因: 表2 给出了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决策动因可供选择的选项,要求受访者从中最多选择三项主要动因。在170 位受访者中,有74 位受访者在决策动因选项中选择了“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要求( 避免处罚成本) ”,约占受访者的43. 53% 。即大于2 /5 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最大动力是法律法规形成的约束力。其次,“管理层自发的环保意愿”有51 人,占受访者的30 %。“追求政策收益( 如环保优惠政策、政府扶植、绿色信贷等) ”、“具备技术优势或创新能力优势”和“改善企业形象需要( 避免较高的负面成本) ”也有较多的人选择,占到25. 88% 。此外,“追求形象优势和品牌优势”( 即绿色声誉) 和“具备时间、人力、资金等资源”这两个选项的选择率超过了20% ,分别占受访者比率的24. 12% 、22. 94% ; 约有1% 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项来陈述“其他原因”,调查结果见表2。毋庸置疑,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对企业形成的约束力和要求是企业决定实施主动性环境战略的首要动力。其次,管理层自发的环保意识能极大地促进主动型环境战略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实施,为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决策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第三,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能消除企业决定实施环境战略的技术担忧,环保优惠政策让追求政策收益的企业增添了决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筹码,而企业形象的改善对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的绿色环保声誉是非常有帮助的。
持续动因: 持续动因即实施动因,是指在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过程中可激励其持续实施并不断改进环境战略的驱动因素。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持续动因的选项见表3,要求受访者从中选择三项持续动因。在170 位受访者中,71 位受访者选择了“充分享受到国家各方面的环保优惠政策”这一实施动因,即有41. 76%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持续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最大动力是充分享受到国家各方面的环保优惠政策。其次,“可持续产品或服务提供了竞争优势”有58 人支持,占受访者的34. 12%。“基于公司文化的绿色价值观已形成”有43 人支持,占受访者的25. 29% 。此外,“推动了产品创新或技术能力创新”和“希望处于未来法律要求的前沿,推动行业绿色管理”这两个选项的选择率超过了20% ,均占受访者人数的23. 53% ( 表3) 。可见,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后,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对企业形成的约束和要求不再是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首要动力,支持企业持续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最主要动力因素是充分享受到国家的环保优惠政策; 其次是通过提供可持续产品或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 第三是基于公司文化的绿色价值观的形成,为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发展绿色生产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
4 内在机理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在企业中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主要障碍包括生产工艺改造成本高,设备的维护成本高,缺乏必要的资金、专业知识及技术,环保意识差等内部因素和政府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激励力度不够等外部因素。企业实施环境战略的决策动因则是由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要求,企业自身具有环保意愿,拥有相应的资源、技术和专业能力,追求政策收益等; 持续动因则是为了充分享受到国家的环保优惠政策,推动产品创新或技术创新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和推动行业绿色管理。可见,当前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主要考虑的是政府环保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和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环境规制压力迫使管理者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
Caón - de - Francia等认为,遵循环境规制需要企业采取适应过程,这不仅需要企业花费高昂的代价,还会改变他们的生产系统和方法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利润。Child、Tsai指出,如果制度约束强,企业会采取对环境负责的长期战略; 如果制度约束弱,企业则只关注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倾向于继续污染。戴璐、孙茂竹进一步指出,环境政策在企业战略中是否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取决于环境监管制度是否具有硬约束,还受到企业通过政治战略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或谈判实力的影响。企业在制定环保战略时会基于其发展愿景,综合考虑环境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平衡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从中选择出最优组合。如果环保政策实施非常严格或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将会降低企业的政治谈判动机,企业在谋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控制污染方面做出一定的投入,或为了获得政策优惠达到规定技术标准,企业战略会更倾向于环境保护。但是,如果环境政策的激励性不够,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因人( 事) 而定的情况,则企业会将重心放在政府公关与谈判上,力图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更多的资源与更宽松的环境监管环境,将污染外部化,转嫁给社会公众。因此,想要企业实施主动型的环境战略,需要强化环境规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约束机制,并提供环境保护、促进绿色生产的政策优惠,为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盈利机会。
企业是否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不仅与国家的环保政策有关,更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意识、资源、能力、知识有关。从调研结果可知,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阻碍和决策动因均包括企业管理者的意识、技术、资源与能力; 是否具有环境管理的内在相关要素已成为企业进行环境战略决策的关键因素。竞争能力理论和组织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能力和可利用资源的冗余程度等特定因素对环境管理行为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Stone等证实,高层管理人员越重视环境问题,他们就会尽更大的努力来应对这些问题。Sharma指出,管理人员对环境管理战略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可支配资源,如技术、管理技能、预防污染的综合环境能力、持续创新、利益相关者关系等影响。当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专业知识与技术,势必会造成生产工艺改造成本高、设备维护成本高,企业难以自行消化由环境保护带来的财务绩效下降后果,在绿色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有效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而一旦拥有了环境管理的相关意识、技术和能力时,企业首先会顺应形势,根据环境规制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排污标准,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动开发污染控制技术、设备和产品,推动行业规制建设,掌握行业发展的主导权,获得竞争优势。一旦竞争优势被获得,会进一步强化企业产品或技术能力的创新,促进公司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可见,企业管理层的环保意愿以及本身所具备的技术和创新优势不仅是减轻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阻力的关键要素,还是企业开始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重要的驱动因素。这与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持续性动因是一脉相承的,自发的环境意愿形成了企业的绿色价值观,企业本身的资源和技术也为企业获得包括创新优势、效率优势和先动优势等一系列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正如金碚所言: 有能力接受较高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已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说,决策型动因与持续性动因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进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
5 相关建议
为了促进企业主动型环境战略的形成,必须从政府环境政策与企业内部发展两方面进行对策研究,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政策。首先,强化环境保护政策的约束力,压缩企业环保谈判空间。法规不严格,企业就有违法的余地,政府就有推卸责任的心理; 而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就会纵容企业寻找环保空隙,地方政府则会包庇违法企业,阻挠环保执法。因此,应赋予环保部门更强有力的执法权,进一步落实环境监督部门的法律地位,通过明确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责任归属,增大他们的履职压力,进一步确保他们对环境保护职责的顺利实施; 加大企业违法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迫使企业遵守环保法规,自觉成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其次,加强环境规制的激励力度。加强激励力度是解决企业环境战略阻力的关键,也是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的诱因。政府可重点利用市场型规制方法引导企业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如直接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排污税费、产品税费、使用者税费、补贴、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押金返还等工具引导企业的排污行为,激励排污者降低排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选择和采取行动的自由,并对企业采用较廉价和较好的污染控制技术进行较强的刺激。第三,政府部门应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帮助企业引入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绿色市场,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8.群体环境问卷的修订 篇八
关键词:群体环境问卷;凝聚力;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39-04
群体凝聚力作为群体的一个特性,代表着群体的团结、一致、和谐。实证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成员的坚持行为、出勤率、满意度及努力有关,由于凝聚力对群体发展、群体维持及群体目标达成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最重要的小群体变量[1]。运动队是由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该群体需要所有成员一起努力,共同承受训练和比赛压力以完成既定的任务。运动实践表明,凝聚力对运动队成绩的取得及其技、战术的训练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一些诸如篮、排、足球等需要队员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集体性项目中,运动队的凝聚力更是其技、战术发挥的重要保证。原国家女排著名教练袁伟民曾总结到:“象排球这样的集体性很强的项目,团结就是生命,凝聚力就是战斗力”[2]。近年来我国一些集体运动项目特别是女篮、女足、女手等优势项目竞技水平持续滑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与教训。鉴于目前国内运动队的现状,对国内高水平运动队的凝聚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此过程中,运动中凝聚力结构的构建及其测量工具的开发是一个基础性和技术性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就凝聚力结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凝聚力是单维的,如Lott等(1965) 将凝聚力定义为人际吸引[3],Evans 和Jarvis(1980)将凝聚力定义为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4],Goodman, Ravlin和Schminke(1987)将凝聚力定义为群体成员对群体任务的承诺[5]。这种单维的观点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的争议,争议认为,凝聚力更应被视为是多维结构[6-8]。由于对凝聚力与绩效关系研究的结论不一致,多维结构的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多维结构是指将凝聚力区分为任务凝聚力和关系凝聚力[9]。任务凝聚力是指对群体任务的承诺或群体任务或目标对群体的吸引[10]。关系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间的吸引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喜欢[11]。任务凝聚力可增加群体成员对任务的承诺及成员对任务的努力程度;而关系凝聚力则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协同好他们的努力。其它研究者亦对凝聚力作出了类似的分类[12,13]。
在运动心理学中,凝聚力的多维结构以Carron及其同事的研究最具代表性,Carron及其同事所编制的群体环境问卷(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简称GEQ)已成为国外十余个国家广泛使用的测量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工具[14]。Carron(1982)将凝聚力定义为“反映一个群体在追求其目标和目的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12]。1998年Carron等人对该定义进行了修订,即“反映群体在追求其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14]。这个概念基于三项假设:一是凝聚力作为群体的特性是可以通过群体成员个体的感知来进行测量的;二是群体凝聚力反映了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及群体一致性两方面,即将群体与个体进行了区分,群体与个体是指感知的两个对象或层面;三是成员对群体的感知主要集中在群体任务方面和群体社交(关系)方面。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维度: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群体社交一致性。这四个维度的构成了GEQ的四个分量表。其操作定义见表1。
国外研究对GEQ信度的检验多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于此问卷各分量表的(系数报告,多在0.65-0.83左右[6,14]。这说明GEQ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对此问卷的效度检验则主要涉及了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其中,效标关联效度的检验多使用了已有的凝聚力问卷、坚持行为、团队建设等作为效标,大部分研究证实了此问卷具有效标关联效度[14-16];构想效度的检验则主要运用因素分析来完成,其中半数以上的研究证实了GEQ具有四维结构[6,14]。
综合国外对GEQ信、效度的检验结果,GEQ是测量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故本研究选定该问卷作为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测量工具。但凝聚力是否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编制的有关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测量工具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文化背景?此问卷能否在中国修订使用?本研究旨在引进GEQ,并以此问卷为基本材料,访谈部分中国运动队教练及运动员,探讨其项目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对相关项目进行修订,为国内运动队进行凝聚力研究提供方便、有效的测量工具。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选取我国21支手球省级运动队的312名运动队为被试。其中男性运动员152名,女性运动员160名;年龄17~33岁。
1.2实施程序
1.2.1问卷的翻译在征得GEQ主要编制者Carron的同意后,本研究以GEQ的18个项目为蓝本,请两位国内的运动心理学家分别将问卷翻译成中文,分析翻译差异并加以修改,再请定居国外的一名华人运动心理学家将该中文版本翻回英文。分析翻译前后英文表述的差异以发现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再次修改,直至确认问卷的中文与英文相比不存在意义上分歧。
1.2.2问卷的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以GEQ项目为主,采用其四个维度的操作定义,对6名运动心理学专家进行访谈,了解GEQ的各项目是否符合相应维度的操作定义、各项目内容的表达是否明确。另外,还对32名国内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GEQ的四个维度是否反映国内运动队凝聚力的实际结构、各项目是否国内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各项目内容的表达是否明确、项目的内容是否需要补充。
根据访谈结果,Carron等人提出的凝聚力四维结构基本适用于中国运动队。但在具体项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给予了初步修订,主要体现在项目内容及方向上的调整上。首先,每个项目的分值范围过细,不利于运动员及时做出判断,故将GEQ采用的Likert九点(1-非常不同意,9-非常同意)量表改为Likert七点量表。每个项目的分值范围在1-7分之间,最高分为7分(非常同意),最低分为1分(非常不同意)。另外,GEQ共有18个项目,其中12个项目为反向题,6个项目为正向题,这种项目设置方向不利于被试反应。在对国内运动员的访谈基础上,对这些项目的方向进行重新调整,其中正向题为1,2,3,4,5,6,8,9,10,12,13,14,15,16,18;反向题为7,11,17。最后,修订了与情境有关的一些项目,以符合国内运动队训练或赛事实际情况。如国内一些运动项目还未实现联赛制,故将“联赛结束后, 我不会想念队里的任何成员”改为“比赛结束后,我会惦念这个队的成员”;将“赛季后,我们队喜欢共渡时光”改为“比赛结束后,在闲暇时我们队的队员喜欢在一起消磨时间”。
1.2.3施测本研究对我国省级集体项目运动队发放问卷370份,收回370份,有效问卷362份。测试主要是在集训或比赛时进行。其中,女队的GEQ是在各队结束第一阶段比赛(整个赛事分两阶段进行)时施测的,其中3支女队的50位运动员在第一次测试一周后进行GEQ重测。针对所收集的数据,将男女运动员数据进行合并,并采用奇偶分半法,对一半数据(N=156)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探讨初步修订的问卷的项目质量及测量的有效性,对另一半数据(N=156)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女运动员在第一次测试GEQ时还完成了“运动员满意度问卷”(Riemer & Chelladurai,1998)[17]2个分量表(运动员对团队成绩、团队一致性方面的满意度)8个项目的测试,并以此作为修订后GEQ的效标测量,探讨其效标关联效度。运动员满意度2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4和0.92[18],采用Likert 7点(1-非常不满意,7-非常满意)量表进行评分。所有比赛结束后,收集女队的比赛成绩,以比赛的名次作为比赛成绩的指标,进一步探讨修订后的GEQ的效标关联效度。最后,使用男女所有被试(N=312)数据进行修订后GEQ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运用50名女性被试重测数据进行修订后GEQ的重测信度检验。
1.3统计方法使用SPSS11.5软件对修订后的GEQ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使用LISREL 8.80 对修订后的GEQ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构效度分析
2.1.1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156名被试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可行性检验,获取总体样本的KMO值为0.846,依据Joseth 等人(1995)的观点[19],KMO的值在0.80以上为好,能进行因素分析,故此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最后收敛成4个因素。4个因素对总方差的贡献率从13.36%到17.58%不等,累积贡献率为64.35%,这说明18个项目中的总方差中有64.35%是由这4个因素决定的。各项目在这些因素上的负荷量,见表2。
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对预测项目进一步筛选。按照删除项目的一般标准对项目进行删减:1) 因素负荷小于0.40的项目;2) 具有多重负荷,而且负荷比较接近的项目;3) 出现因素归类不当的项目。根据以上标准对预测问卷的项目进一步分析,分别删除了C2、C12和C7,最后剩下15个项目。与原GEQ相同,这15个项目分别在四个分量表上。这初步说明国外凝聚力的四维结构是适用于我国运动队的。
2.1.2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对另外156名运动员所测得的GEQ数据,采用LISREL 8.80对GEQ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从模型的拟合度来看,各项拟合指标相对较差,模型有待进一步修正。根据LISREL分析结果,C7与群体社交一致性(GI-S)维度之间的MI指数达到19.6,这说明C7除了群体社交吸引(ATG-S)影响外,还受群体社交一致性影响。从C7的项目内容(“与队里的聚会相比,我更喜欢参加队外其他人在一起”)来看,这一项目的确反映了队内社交对个体及队内整个队伍两方面的内容,基于凝聚力结构划分的理论初衷,将C7项目给予删除以修正凝聚力结构模型。另外,评价测量模型的主要指标还包括每个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负荷。其中,C2和C12在相应潜变量上的负荷分别为0.15和0.09,说明C2和C12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小。对C7,C2,C12三个项目分别给予删除,重新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结果见表3和图1。
从删除C2,C7,C12项目后的模型的拟合度来看,x2/df 小于3;CFI、IFI、NFI、NNFI均大于0.90;GFI大于0.85;RMSEA小于0.08。这说明与删除项目前的模型拟合指数相比,删除后的模型的拟合较为理想,四因素模型的结构得到了数据的验证。图1显示了四因素模型每一项目的因素负荷。由图1可见,每个观测变量在相应潜变量上的负荷在0.50~0.77之间,负荷值均达到或超过0.5,说明每个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在中国运动队中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四维结构模型得到了验证,根据国内运动队实际所修订的GEQ由15个项目组成。
2.2效标关联效度分析在体育组织行为研究中运动成绩、满意度是常用的评定工作结果的指标。本研究以这两个变量作为效标。其中,比赛名次作为运动成绩的效标测量,基于本研究所涉及的集体项目特点,对运动员满意度的评定主要集中在群体效果的满意度上,即以Riemer 等的“运动员满意度问卷”中的运动员对团队成绩满意度及运动员对团队一致性满意度作为满意度的效标测量。运动员对团体成绩、团队一致性的满意度分别是指运动员个体对其运动队成绩水平的满意程度以及对队内成员对队内任务努力的协同及贡献的满意程度。群体凝聚力各维度与运动成绩和满意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表明,运动队的凝聚力各维度与运动队成绩相关系数在0.23~0.50之间,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团队成绩满意度与群体社交吸引未达到显著性相关外,运动员对团体成绩满意度及团队一致性满意度与群体凝聚力各维度达到显著性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较高。这说明群体凝聚力这一测验可对团体成绩满意度及团队一致性满意度进行有效的估计,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另外,估计问卷是否具有效标关联效度的方法还有团体对照法,即用两个在效标表现上有差别的团体,比较他们在预测源分数上的差别。在11支女子运动队中,以比赛成绩为效标,将获得前三名的运动队与最后三名的运动队的凝聚力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
由上述结果可知,在群体任务吸引和群体成员交往一致性两个维度上前三名的运动队显著优于后三名运动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群体凝聚力对成绩的预测作用。
2.3信度分析本研究使用了内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和重测信度(稳定系数)两个指标对15个项目构成的GEQ进行信度分析。具体结果见表6。重测数据的间隔时间为一周。
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75~0.85不等,这些分量表的α系数均超过了0.7。说明此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4个分量表的稳定系数在0.70~0.80之间,由于重测的时间间隔为一周,间隔时间较短,故此数据表明这些分量表在短期内稳定性较好。
3讨论与小结
修订后的群体环境问卷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此问卷在省级集体项目运动员中表现出稳定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在效标关联效度中,该测验与团队成绩满意度和团队一致性满意度上有较强的正相关,但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从运动实践来看,凝聚力是运动队取得成功的基础,而多数研究表明,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之间呈正相关[20]。从其相关系数大小来看,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相关达到了0.50,甚至高于凝聚力与团队成绩满意度的相关,但却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与取样单位有关,由于本研究的被试为集体项目运动员,故在计算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相关时,是以运动队为单位,是群体水平的研究,样本量仅有11个,而在分析凝聚力与满意度相关时,则是以运动员为单位的,是个体水平的研究,样本量达到了160人。扩大样本量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另外,问卷的修订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本次修订的被试均为集体项目运动队,个体项目运动队还未有涉及,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还应说明的是,本研究对凝聚力进行信度检验时,不仅使用了内部一致性信度,而且还尝试使用了重测信度。这与国外凝聚力问卷信度检验不同,国外的许多凝聚力问卷研究多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少有涉及重测信度。重测信度是使用同一测量工具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通过测验分数的稳定性以说明测量工具跨时间上的稳定性。故使用这一信度时,首先要求所测的心理现象是稳定的。然而,凝聚力具有阶段性特征,凝聚力既不是像状态那样短暂,又不是像特质那样稳定[14],换言之,凝聚力在某一时期是稳定的,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变化的。这可能是国外研究较少使用重测信度的原因。比如将凝聚力问卷象人格测验那样,将重测时间定于8周、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这样所获得的重测信度可能较低,这一结果难以说明凝聚力的测量工具是不稳定的,因为重测分数的改变很可能是由于凝聚力本身发生了变化。但本研究认为,取得凝聚力问卷的重测信度资料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本研究将重测时间缩短,选择了第一次测试后一周进行重测,重测被试为在这一周内多以训练、调整为主同时又无关键赛事的3支运动队。这样安排旨在排除凝聚力本身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获得重测分数,从而检验凝聚力测量工具的稳定性。结果发现所测分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说明群体环境问卷具有短期的稳定性信度。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证明了凝聚力在某一阶段是稳定的这一特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群体环境问卷在我国运动队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适用于我国运动队,可作为评估我国运动队凝聚力的有效、可靠工具。
参考文献:
[1] Carron, A. V.,& Hausenblas, H.. Group dynamics in sport (2nd ed.).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8:21.
[2] 袁伟民. 我的执教之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Lott, A. & Lott, B. Group cohesiveness as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 review of relationships with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5,64: 259-309.
[4] Evans, C. R. & Jarvis, P. A. Group cohesion: A review and re-evaluation. Small Group Behavior, 1980,11: 359-370.
[5] Goodman, P. S., Ravlin, E. & Schminke, M. Understanding groups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7, 9: 121-173.
[6] Carron, A. V., Widmeyer, W. N., & Brawley, L. R.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5,7: 244- 266.
[7] Cota,A.A., Evans,C.R.,Dion,.K.L., Kilik,L.,& Longman, R.S. The structure of group cohe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 572-580.
[8] Dion, K. L. Group Cohesion: From 'Field of Forces' to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0,4(1):7-26.
[9] Gross, N. & Martin, W. E. On group cohesive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2,57: 546-554.
[10] Hackman, J. R. Group influence on individuals. In Dunnette M. D(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McNally, 1976: 1455-1525.
[11] Evans, C. R. & Jarvis, P. A. Group cohesion: A review and re-evaluation. Small Group Behavior, 1980,11: 359-370.
[12] Carron, A.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2, 4: 123-138.
[13] Hogg, M. A.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 cohesiveness: From attraction to social identit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2:225-246.
[14] Carron, A. V., Brawley, L. R., & Widmeyer, W. N. The measurement of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In Duda J. L (Ed.). Advancement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8:137-158.
[15] Brawley, L.R. Carron, A.V., & Widmey,W.N. Assessing the cohesion of teams: Validity of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7,9:275-294.
[16] Prapavessis,H., Carron,A.A., & Spink,K.S. Team building in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96, 27(3): 269-285.
[17] Riemer, H.A. & Chelladurai, P. Development of the Athlete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98, 20(2): 127-156.
[18] 马红宇. 我国高水平手球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报告,2004.
[19] Joseph F. & Hair,J R.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gs (4th Ed).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95:374.
【生态环境问卷调查】推荐阅读:
校园生态环境调查报告08-20
关于高淳生态环境的调查12-07
关于全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01-15
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12-08
生态环境06-27
环境与生态论文09-28
生态环境打造小镇06-15
生态环境宣传标语07-16
街道社区生态环境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