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

2024-09-02

《黔之驴》(精选7篇)

1.《黔之驴》 篇一

21、黔之驴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探究交流。

(一)预习学案基础知识反馈。教师引导展示。

(二)小组探究

三、学生分组展示探究交流提。

四、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点拨精讲。

1、请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全文,找出难理解字词句。点拨:

1、字音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yìn 2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乃去:才离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2、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虎和驴的词语,加以体会和想象,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黔之驴》。

点拨:虎: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

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 语言:技止此耳

驴:动作:一鸣、蹄之

神态:不胜怒

3、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了解驴并把它吃掉的? 点拨: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4、分析文中驴和虎的形象。

点拨:

虎:知己知彼

小心谨慎

勇于出击

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

外强中干

虚张声势

5、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 点拨:

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名而自招祸患的人。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从虎与驴的关系的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6、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点拨: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7、文章题目为“黔之驴”但笔墨大量写虎,是否“文不对题”? 点拨:以虎衬驴,结合社会背景,作者借文嘲讽的是像驴那样的人。

8、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点拨: 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以据即可。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教师予以适当归纳总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六、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在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天祥

2.《黔之驴》 篇二

在我看来, 柳宗元笔下的似乎不像高官显贵, 也没有“仗势欺人”, 更谈不上是什么“上层人物”了。就其悲惨的遭遇而言, 它更像是弱小的受害者, 最终落下个喉断肉尽的下场, 这也是值得同情的。联系作者柳宗元的人生经历, 这更像是作者本人乃至类似作者这样的封建文人们的写照, 而并不像是讽刺那些“上层人物”。

驴, 体态瘦弱, 骨架却大, 喜欢叫吼, 以性子执拗出名, 人称“驴脾气”。也正是因为脾气不好, 又喜欢叫吼, 甚至还用蹄子踢了老虎, 才落得被“喉断肉尽”的悲惨下场。而柳宗元的经历, 却与他笔下的驴有颇多相似: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日渐没落, 朝政腐败。年轻时的柳宗元就疾恶如仇, 勇敢正直, 走上仕途以后, 更加锐意进取, 与王叔文、刘禹锡等人投入永贞革新, 积极施行罢宫市、免进奉、打击贪官污吏等措施, 成为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革新失败, 他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生活的十年间, 他深入接触社会现实, 了解民间疾苦, 写下了许多揭露腐败、讯刺现实、同情人民、寄托忧愤的作品;后来应召赴长安, 但随即又被远贬柳州, 最终落得个客死柳州的悲惨结果。究其原因不就是柳宗元看不惯贪官污吏, 看不惯官场的黑暗, 看不惯仗势欺人的上层建筑, 想劝皇帝励精图治, 想富国强兵, 想让老百姓生活得好一点吗?没想到他的革新举措却得罪了腐朽的官僚、昏庸的皇帝, 遭到了贬谪, 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了。尽管如此, 他仍管不住自己那张嘴, 还要写文章去揭露腐败、讽刺时政, 仍然对腐朽的统治阶级不依不饶。柳宗元的这种性格, 不正和执拗的驴脾气很相近吗?而被远贬他乡、客死抑州的结果与驴被“断喉尽肉”的下场相比也好不了多少, 也许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就认清了自己的悲剧, 这都是自己执拗的文人脾气所致。

其实像柳宗元这样的封建文人还真不少, 只要我们翻翻中国的文学史就能发现。战国时期, 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就是一例吗?他只是想要改革内政, 壮大楚国, 他只是对顷襄王做秦王的女婿感到愤概, 对楚国的前途命运担心, 却遭到郑袖、子兰、上官大夫等旧贵族的诋毁、诽谤, 而昏庸的顷襄王更是把屈原逐放到荒僻的江南。楚国被秦国吞并, 屈原却只落得个怀石投江的悲惨结局。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他不也是因为上书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触怒了汉武帝而被捕入狱的吗?结果遭到了宫刑, 受尽凌辱。“建安七子”中的孔融, 天下闻名, 因为不满曹操窃取汉朝政权, 对曹操多有不敬, 多有侮谩之辞, 激怒了曹操, 所以被杀。“竹林七贤”中的稽康, 他拥护的曹氏大权旁落了, 却不肯与取而代之的司马氏合作, 甚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表示与司马炎政权决绝的态度, 最后因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激烈言论而被司马昭所杀。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 嘉佑三年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 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 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强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守旧。他写了大量的诗文, 揭露时弊, 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变法期间, 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遭到阻碍。于是, 他遭到辞退。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龚自珍,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他弃绝考据训古, 一意讲求经世之务, 一生志于变革。青年时代所著《明良说》《乙丙之际著议》等文, 对封建专制的积弊, 进行强烈的揭露和抨击, 他强调富国强兵, 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他的这些主张都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官们的利益。于是, 他的主张得不到认可。相反, 他遭到终生不得用的悲惨遭遇。类似的事在文学史上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为何这些文人都仿佛与柳宗元笔下的驴如此相像?是因为他们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深知人间疾苦, 他们用笔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旦为官, 就想着如何救民于水火之中, 如何使国家富强, 如何消除社会矛盾。他们疾利的言辞、为民的主张, 无疑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 如果不向权贵妥协, 那么他们就可能遭到贬、辞甚至引来杀身之祸。这些文人都是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大有“不平则鸣”的“驴脾气”, 而他们却没有一个善终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与柳宗元笔下的驴有相似脾气和经历的封建文人大有人在, 可能柳宗元上是基于历史上文人们的不幸以及自己的痛苦经历, 才写下这篇意在劝诫文人通道的寓言, 让他们懂得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

3.知人论世,解读《黔之驴》 篇三

但是,真正让寓言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立的样式的,还要归功于柳宗元。柳宗元的寓言虽篇幅短小,数量也不算很多,但是他的寓言有全新的情节,有典型化的形象,同时也十分讲究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对先秦寓言的再创造。他的寓言往往是“高度的哲理性与强烈的政治性相结合”,“现实针对性很强,往往是对当时重大政治问题之讽喻”(孙昌武著 《柳宗元传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而我们所学的《黔之驴》就是其中一篇。学习本文,除了要了解“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及其文化内涵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探寻其创作本篇寓言的真实目的。

一只驴被好事者运到了贵州,这个庞然大物一开始把老虎吓了一跳。因为老虎从没有见过驴,于是认定它是神,很害怕地躲在树林里窥视它,看来看去,却始终不敢接近它。过了一段时间,驴一声长鸣,又把老虎吓了一跳,以为它要吃自己。后来,老虎又等了半天,来来往往地观察它,发现驴除了会叫之外,好像再没有别的什么本事了。渐渐地,老虎开始在它的周围走来走去,慢慢地接近它,态度也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挑衅它。驴终于生气了,它奋力用蹄子去踢老虎。老虎一看,明白驴也就这些本事,于是纵身一跃,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对于这则寓言,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一方面,就老虎而言,本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对手的气势所迷惑,不要因为对手的强大而不作分析就被吓倒,一定要注意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在行动中认真观察对手、研究对手,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另一方面,就驴而言,本则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生活固然美好,但它有时候也非常残酷。总有一天,虚假的一切会被生活无情地拆穿,品尝苦果的终究还是自己。

其实,对于柳宗元创作本文的目的,还另有说法。下面,我们就用“知人论世”的文学法则,探究柳宗元写作本文的深意。

我们常在诗歌鉴赏中采用“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手法,这一手法在解读寓言故事时同样适用。柳宗元,唐朝河东人,出身于官宦家族,自幼才华出众,祖上地位较高。柳家最辉煌时,家族中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柳宗元出生时,家族已渐趋没落。与此同时,唐王朝也正走向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正在形成。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他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他21岁考中进士,名声大振,仕途顺畅。31岁时,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仅半年后,改革失败,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官宦、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随即他遭贬谪,从绍州刺史被贬为永州司马。尽管永州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但政敌们一直没有放过柳宗元,造谣诽谤、人身攻击,这样的攻击持续了好多年。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活中,残酷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对柳宗元的身心摧残是极其可怕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不敢也不便直接说出心中的怨恨和对现实的不满,于是就用寓言的形式委婉地进行表达。

柳宗元在《三戒》序中如是说:“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意思是,世上的人往往不了解自己的本事有多大,他们时常借助外在的力量贸然出手,结果一旦激怒了强大的对手,就会丢了小命。柳宗元在特定的环境下,借助动物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当权者的愤懑,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也是对世人的启迪:即使真的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也得努力掩饰自己,也许这样才能保全性命。他认为,如果驴凭着高大的形体,保持沉默的态度,不随随便便暴露自己的短处,那么也许它就不会被老虎识破,进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综观柳宗元的一生,虽然一路坎坷,但他却因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流传于后世,泽被后人。细细品读柳宗元创作的寓言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也许在创作之初,这些故事具有特定的内涵与目的,但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之后,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它们,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故事中的小动物扮演了启发智慧、抒发情感、针砭时弊的角色,深受人们喜爱。其实,不管如何解读,只要能有所启发,就是有了收获。

4.《黔之驴》 篇四

(四)《黔之驴随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附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

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

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

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

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

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名周围走

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

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

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来大声

5.《黔之驴》阅读答案 篇五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断其喉,尽其肉,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2分)

【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C

【小题3】略

【小题4】以为神 技止此耳

【小题5】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运用能力。A中“之”的意思为“代词”,B中“之”的意思为“代词”,C中“之”的意思为“结构助词”,D中“之”的意思为“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老虎队驴子的认识经历即可。

6.黔之驴教案 篇六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小试身手: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二、故事时间: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像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三、寓意探索: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四、冤案 ? !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2)是好事者工作盲目,不负责任,使驴子“至则无可用”,且又放之山下,将驴命视同儿戏;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7.《黔之驴》 篇七

一、简单中富有深意

有人说, 生活简单就是美;也有人说, 教学简单就是美。我想说, 不管是生活还是教学, 仅仅只有简单不是美。有时候, 之所以“简单”能够称为“美”, 是因为简单之中还有其他, 简单之中可以有创新、有思想、有个性……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 我看到了简单之中隐含的深意。比如, 在黄老师的这节课上, 有一个“创新成语”的教学设计。黄老师要求学生归纳来自于课文的成语, 还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自创成语, 明确指出:分别从驴的角度、虎的角度、“好事者”的角度创新一个属于自己的成语。这一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品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够像黄厚江老师这样, 教学过程清清楚楚, 教学方法简简单单, 且富有别致的精巧设计, 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

二、嬉笑中包含智慧

让人会心而自然地笑出来是一种能力。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 还有多少笑声?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我经常推门听课, 也时常听到各种各样的竞赛课与公开课, 可以肯定地说, 我们语文课堂的笑声越来越少了。

黄厚江老师这节课是让我笑得很开心、很放松的一节课。在嬉笑中, 学生们学到了语文知识, 也收获了愉悦。比如, 黄老师设计了“变换角色讲故事”这一环节, 女生用“老虎”的口气讲故事, 男生用“驴”的口气讲故事。这个要求一提出, 同学们就轻笑了一下, 并积极地默默准备了。在男女生代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 我发现, 这节课不仅老师让学生笑得很惬意, 学生可爱的讲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新也让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笑得很灿烂。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喜欢, 任何参与其中的人都很受用。

三、幽默中彰显本色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智慧, 黄老师的课堂处处闪耀着幽默的光芒。恰到好处的幽默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 调节课堂的气氛与节奏, 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黄老师有时候会用自嘲的方式小幽默一下。比如, 在多角度理解“驴”这一形象时, 黄老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的驴除了愚蠢, 还有什么?学生们很快感悟到, 如果把这头驴放在别处, 也是有所用途的, 而“好事者”将其载入黔地, 并放之山下, 则无所用矣。原来文中的驴除了愚蠢, 还有无奈。接着, 黄老师将自己与“驴”作了比较, 觉得如果自己也像文中的驴一样被“放之山下”, 则比驴还无用。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在这样自嘲式的幽默中, 学生们领会到了作者的意图。黄老师有时候也善意地揶揄一下学生, 师生之间很快产生一种来自心灵的共鸣, 在幽默的谈笑中快乐地接受彼此。充满幽默的课堂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因为这里既有语文的本色, 更有智慧在闪耀。

对于本节课, 我有一点需要和黄厚江老师商榷的地方。我觉得“创新成语”的教学设计很有创意, 但是在本次教学过程中, 这一环节中黄老师的主导意识稍强了些, 学生的主体意识稍弱了些。

当时, 黄老师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难度系数, 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里,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许并不能达到老师所期待的高度, 黄老师看到学生从“虎”的角度, 不能说出太多创新的成语, 即抓住其中一位学生所说的“黔虎之技”作结。从“好事者”的角度, 学生更不能说出创新的成语, 老师即直接说出了自己创新的成语———载驴入黔。其实, 在这个教学环节, 老师可以再耐心点启发学生, 从成语的格式与本文的内容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或许学生能够从“黔虎之技”说出类似于黔虎识驴、黔虎心计、黔虎技丰这样的自创成语, 或许学生能够从“好事者”的角度说出好事生非、错位之灾这样的自创成语。我认为, 这节课可以在这一环节做得再完善些, 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一些思考与创意, 让学生多一点成就感与满足感。

【《黔之驴》】推荐阅读:

上一篇:研究生英语二模拟题下一篇:物理系课程教学大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