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2024-10-02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精选8篇)

1.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一

当前中西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09级财政学张晨林I200902050

摘要:文章首先对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列举近年来我国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成果,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力图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到启示,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转移支付;分税制;一般性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

我国自实行了分税制的税制改革后,税收制度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然而,国家财政制度从整体上来说发展并不平衡。因为从世界各国的财政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税体制如要长期稳定运行稳定运行,必须加以配套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被忽视,从何处入手加快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的研究较少。

一.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财政补助,是由分级预算制度和分税制度两个要素的存在而产生的。虽然作为财政支出一个重要部分,但却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资金上的预算性,范围上的政府性和产权上的无偿性。同时,这也是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

因此,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在政府预算中通常起到三种作用:

(一)弥补分税制度的缺陷。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统一的标准设计分税制度后,通常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分到的税收超过其需要的合理数量,二是一些地方分到的税收少于其需要的合理数量。为了保证各地的正常的生产建设,促进分税制的正常运行,大多数国家都会采用财政转移支付对其进行调节,例如对前一种情况的地区实行定额上缴,对后一种情况的地区实行总额补助等。一般转移支付就是这种具有弥补分税制度缺陷的转移支付。

(二)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为公众制订了许多相应的公共政策,而要将其贯彻执行下去,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因为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行也需要资金,而这种资金和政府购买性支出又有区别,因此将其作为专项转移支付归入财政转移支付中。

(三)作为补偿性的资金支付。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政府之间,所不同于前

两者的是,这种资金支付带有调节政府之间关系的作用。例如,地方政府为响应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大力调节自身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造成的税收损失;还有,因战争冲突、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地方经济损失等等,转移支付通过横向支付的方式都可以加以补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独立的财政范畴,不仅财政收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国家稳定其政治制度、促进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

首先看中国。从1994年分税制体制实施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较大提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除此之外还有分税后中央政府税源上得以扩大的原因。在财政结构上,中央与地方的理财关系逐步走向规范,建立了以中央政府为主,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强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事业的发展。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首先,我国转移支付的总量在不断扩大。根据《2006年预算报告》,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初,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总额仅为560.75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为99.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63.37亿元。到2008年时,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为22945.61亿元,其中税收返还4282.19亿元,转移支付为18663.42亿元。在财政转移支付当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为8696.49亿元,专项转移支付9966.93亿元。

其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据统计约占85%以上的转移支付资金。中央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财政收支困难的现状,果断从交通水利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和“三农”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配以政策性贷款,效果显著。

再者,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结构有所改进。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中央转移支付的比重日渐提高与转移支付的重心逐渐下移。2008年,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4年的14.3%提高到37.3%,占中西部地区政府支出平均达54.4%,是当地支出的主要来源。并且,为了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从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方面来干预地方财政资金流向,一方面使得转移支

付的重点转向市县基层政府,另一方面使得全国性的财政支出向日益规范化和公平化的方向发展。

三.与外国比较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但是,与西方当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移支付的技术路径有缺陷。近年来,财政部在规范转移支付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将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补助和专项补助,但尚未理顺分税和转移支付资金的关系。因为,按预算体制三要素理论,地方财政的分税资金应当包括税收分享资金和超收奖励资金两部分,但按我国的现行制度,对地方超收奖励属于中央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这就产生了重大的口径差异。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明明是地方政府税务工作的成果,变成了带有无偿性的转移支付,并且这种“转移支付”又缺乏预算管理的稳定性!除了难以为这笔资金定性外,还有更为严重的后果:它造成了中央财政收入和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的虚高。中央政府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的虚高会造成某些误导作用,如: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的评估会降低等等。在这一点上,日本经验可以借鉴。日本的转移支付资金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直接进行转移支付,因此转移支付主要是纵向的。目前,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即地方交付税、国库支出金、地方让与税、固定资产税拨付和交通安全特殊补助。其中,地方交付税的比例最大,相当于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交付税是指在中央税收入中留出一定比例作为中央与地方共有财源,由中央政府制定标准在各地进行分配,其目的在于促进地区间财力的均等化,保证其公共产品的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日本的地方交付税制度是一种配给税和平衡交付税的双重形式,资金来源较为稳定。

(二)转移支付名实不符。首先,一般补助的规模过小。在国外的转移支付制度中,一般补助处于基础地位,通常有50%以上的水平。而在中国,据2008年财政部统计,一般8696.49亿元,仅占转移支付总额的46.6%,但在扣除税收返还和超收奖励后,真正起到平衡地区财力不均的资金就变得非常有限。

再者,一般补助的项目过多,在财政部的《2009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中70%左右的转移支付项目是在过去特定时期形成的,后来并不随着经济情况好转

而取消,反而形成现在固定的基数补助,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真正具有均衡地区财力价值的一般补助资金由于受到这些“伪补助”的分化,增长速度变得很慢,作用受到限制。

还有,中国的专项补助项目数量巨大且管理办法不明。2005年时做过统计,约有41项内容交叉重复,涉及资金156.37亿元;有65项没有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未公开,涉及资金705.89亿元,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20%。按项目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有71项,具体分配到44149个项目上,其中1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8825个。其实专项转移支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补助项目与部门挂钩,以致越补越多,越补越杂,而且资金使用绩效变得越来越低。单从建立转移支付法律来看,难度很大。从西方近些年的经验来看,以英国为例,根据英国法律规定,中央财政对地区、郡、区的转移支付可分为专项补助和地方补助两种。专项补助要求地方政府用于专门项目,如城市公共设施,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补助约占全部转移支付支出的10%。地方补助又称地方收支差额补助,是根据中央核定的地方总支出和地方税收入的差额进行补助,其约占全国转移支付支出的90%。并且地方收支差额补助的计算有严格的核定公式:

收入支出转移额=标准支出评估值-营业房产税-市政税

标准支出评估值=事业考核项目×单位成本+-地区费用调整

虽然英国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数量不多,但在管理上严格把关,基本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了确定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全国在此项目上的公共服务能否达到均等化,英国采用了因素分配法,具体是三项步骤,即收集资料,设计计算公式和评价公式。有些学者认为,将这种与转移支付制度相配套的核定方法法律化,并长期贯彻执行,正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转移支付的透明度不高,资金绩效较低。我们知道,转移支付主要采用上对下补助的方式,这就有一个上下透明的问题。如果转移支付资金是透明的,那么市县基层政府就可以在年初将它们列入预算,并及时组织实施,按计划完成项目,并及早发挥作用。但如果专项补助的项目是不透明的,基层政府就只能被动的观望等待,一旦项目下达,则往往因错过了有利时机而难以实施,或者为完成预算而形成“年终突击花钱”。例如前段时间,国内某公安局年底为单位领导购置ipod当做U盘使用,立刻轰动全国。在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

付是不透明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在全国人大通过预算草案后才陆续分配和下达,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在下半年才能视中央财政状况陆续下达。这就带来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可以说,财政制度上的这种弊病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迫切需要改革。

为避免这点,西方国家往往采用《财政体制法》或《转移支付法》的这样一种法律形式,公布今后几年内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的主要方式,项目和数额,以提高地方政府的预算透明度。以德国为例,政府将财政关系的主要框架写入宪法,《德国财政平衡法》明确了联邦与州以及州与州之间的税收分配、各联邦州之间的财政平衡、增值税分配和财政平衡的实施与结算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更加规范和透明。

三.关于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转移支付的统计方法,明确各地转移支付的实际情况。将税收返还、超收奖励以及上下级财政之间的预算借款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栏目中去除。关于超收奖励,上文刚刚已经谈过,那么税收返还和预算借款又是怎么回事呢?先看税收返还,税收返还是随分税制改革中出现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而出现的名目,是指由中央代收后将属于地方的部分返还给地方。那么这里就存在问题:本文在开头曾经提到转移支付的“三性”中最重要的产权上的无偿性,那么税收返还作为地方在分税制中本应属于自身的收入,是显然不符合这种性质的。而上下级财政之间的预算借款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有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具有季节性,一旦在财政收入较少的月份发生较大的财政支出,就容易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由于预算借款必须偿还,因此也与转移支付的性质不符。

(二)精简转移支付项目,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应当发挥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地区作用,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基本支出数额,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比如政府统计部门与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的方法取消在以前特定时期所形成的转移支付,就可以相应的扩大对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转移支付,使其财力需求与财力供给相适应。鉴于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的方法可以采用地区整合法或种类整合法。即可以按照各省所需的专项转移支付分别归入各省的转移支付中并根据各省发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或者将专项转移支付按照种类或者相似点大小加以归类,每类专项

转移支付再列出各省所支数额,这样也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各省专项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

(三)尝试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不仅在救灾、水源和生态保护方面,而且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各省级甚至各市级政府通力合作。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省份对四川进行了有效的专项救济帮扶,在最短时间内减少了人民财产损失,取得了成效。而与此相反的是,2005年黑龙江扎龙湿地的荒火事件就是某一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给其它辖区带来成本的例子:原因是乌裕尔河上游的某些地方政府修建了多数取水工程,使扎龙湿地水源断绝著名的“丹顶鹤故乡”变成了无鸟栖息之地,竟至发生火灾。为了挽救“地球之肾”,最后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协商共同筹资300万给扎龙湿地人工补水,才初步还它原貌。所以说,辖区外溢效应会造成免费搭车现象,难道非要上级政府出面干涉才能纠正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完全可以通过有关地方政府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利用转移支付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沿海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即制造业加工业企业招募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其实也可以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沿海制造业加工业的工人主要来自中西部省份,而这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难以对技工教育加大投资规模。如果沿海省份与中西部省份建立旨在促进技工供给的专项转移支付,那么相信随着中西部省份技工供给数量的提高,技工供需会逐渐平衡,“用工荒”会逐步缓解。

【参考文献】

【1】 蒋洪,朱萍.公共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丛树海.公共支出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 金人庆.《2006年预算报告》.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fortune/2007-06/27.

2.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二

一、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内容与地位

(一)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内容

由于绩效审计是一种利用公共资源履行职责的经济性 (eeonony) 、效率性 (effieieney) 、和效果性 (effeetiveness) 进行评价的审计, 因此, 其一般评价标准为评价政府项目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即“3E”)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 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 其主要关注的是最初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投入视作是“成本”, 产出视作是一种“效益”, “效率性”就可以看作是:成本既定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 或者效益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 是否实现了政策目标;其二, 所发生的结果是否全部可以归属于所使用的政策。实际上, “3E”并不能代表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 也无法包容所有各个国家各有千秋的审计对象, 因此, “3 E”不能概括绩效审计的全部标准。绩效审计标准因审计对象不同而不同, 围绕审计对象的目标展开, 它实际上是将审计对象目标展开, 使之成为用于取证与计量的各项质量、数量指标体系。

(二)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地位

西方国家已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但我国还处于向绩效审计过度的阶段。绩效审计不仅仅要收集审计证据, 更重要的是从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与评价的标准比较中做出判断或提出建议。绩效审计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美国国家审计总署绩效审计占85%以上, 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 绩效审计大致占总审计数额的40%,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占国家审计工作总量的30%以上。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评价公众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和准绳, 它是审计标准的组成内容, 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基本限定和要求, 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经济效益的有无、高低、好坏及其程度作出评价的依据, 是提出审计意见, 得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掌握衡量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效益的尺度, 科学运用判别经济效益好坏的严密可行的标准, 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必备前提, 也是保证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

二、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一) 英国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英国审计署一直非常重视绩效审计工作, 特别是1983年公布的《英国国家审计法》为其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了审计依据。尽管它将”3E”融入绩效审计定义中, 但实际工作中除了”3E”标准外, 英国绩效审计还采用了其他标准:如组织的实际作用的发挥情况, “良好管理”“经济性”等。英国国家审计署最常用的标准是“良好管理”和“经济性”, 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标准是“良好管理”;其他绩效标准如“效率性”和“完成目标”等也被运用多次。英国对“服务质量”标准的应用取决于其绩效审计环境的改变, 英国在运用审计标准时, 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不指明所使用的标准来自何处;另外, 英国国家审计署肩负着公共经管责任的传统角色, 因此英国的许多报告都涉及到“完成目标”标准。具体来说英国审计标准如下特点:将一些专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意见作为一项评价标准;将公众的意见作为评价标准;将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并且对其社会目标的实现情况予以说明。在绩效审计中, 审计人员不仅要实现判断绩效情况的标准, 而且要尽可能说明其对国家与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英国政府现计划鼓励各部门在研制整个规划时要以更加稳定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二) 瑞典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北欧国家中第一个正式采用效果审计的是瑞典, 其绩效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瑞典的绩效审计侧重的是效果审计, 总目标是检查政府以及由政府资助的经营活动的成果。瑞典国家审计局很少使用”效果性”标准。他们非常重视政府的活动目标, 并要求根据自己活动范围内现实需求对于目标情况以文字阐述, 他们更重视完成目标的条件的研究。瑞典绩效审计中最常用的标准是“良好管理”和“良好治理”, 虽然质量问题被很多审计报告所关注, 但实际上都是在强调工作过程质量、管理的质量、生产质量, 而与“服务质量”无关。瑞典审计机关非常注意风险评估, 对所有审计项目都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测, 因此风险评估的标准也是其标准之一。另外, 瑞典运用系统研究方法解决效果评价问题, 运用三种研究方法对必须关注的领域分析:第一是广泛的“机构分析”, 该方法的目的是对某一机构的目标、内部控制等进行全面评价;第二是功能导向的审计, 它将重点放在内部关系上, 着眼于调查一系列计划程序及取得资财和服务时的管理组织和方法;第三是系统导向的审计, 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焦点放在政府机关业务的最终目的上, 在整个社会系统来评价政府的成果, 具体做法是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等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看其目的是否妥当, 同时将机构的社会责任和其活动联系起来, 考察其业务的进行是否为最适当。

(三) 荷兰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荷兰学者Pollitt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审计标准分为以下几类:经济性 (Eeonomy) 、效率性 (Effieieney) 、效果性 (Effeetiveness) 、良好管理 (Goodmanagementpraetiee) , 良好治理 (Goodgovernanee) 、服务质量 (Qualityofserviee) 、完成目标 (Goalattainmen) 。根据上述分类, Pollitt对西方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已公布的政府绩效报告逐份比较分析, 得出下列数据。荷兰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两个标准使用得最多:一是良好管理, 二是经济性。荷兰绩效审计的一大特点就是不重视审计的效果性, 从表1可看出“效果性”的使用情况比“经济性”与”效果性”都要少, 由于有些必要的数据无法得到, 而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是荷兰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良好管理”标准主要是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的内容, 因此该标准使用最多。

纵观西方三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可以看出“良好管理”标准是使用最多的标准, 该标准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接受。各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断有新的标准被添加, 除了“3E”标准外, 还有”服务质量”和”良好治理”等新增标准, 审计评价标准的范围逐渐扩大, 然而这些具体的内容也需要联系各国具体的事项予以理解。

三、中西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与差距

(一)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

绩效审计在我国是一种新兴审计, 是于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 具有起步晚, 环境弱, 独立差等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估指标, 直到2004年, 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第一套适用于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 这套评估体系由33个指标构成。但这一评价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 缺乏制定绩效审计评估体系的来源;其次, 只有历史指标, 没有未来指标;再次, 缺少综合性指标及”预警”指标, 使得政府绩效审计在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上力不从心,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明显不足;最后, 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 导致审计机关对审计单位不知运用何种标准进行审计, 以至严重制约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差距

目前, 我国绩效审计标准仍停留在合法性和合规性阶段, 这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对象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投资效益审计。同时, 我国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也较低, 政府审计机关在选择和运用绩效审计标准时, 主要关注“经济性”、“良好管理”、“目标完成”三个标准, 审计单位自身设计的考核目标、方针性文件、组织的基本命令或基本计划文件、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公认的管理实务准则等是绩效评价标准的主要来源。此外, 我国的很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也不适用, 如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 导致原来的很多标准不适用, 但并未及时更改。我国绩效标准对“3E”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运用得比较多, 而对“效果性”标准的应用却相当少, 并且对于如公平性、公共参与社会影响等公共服务概念几乎没有涉及。鉴于我国绩效审计的环境的日益变化, 使得我国对绩效审计标准在发挥准绳作用时无法达到应有的功效。

四、西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 拓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范围, 多方面考虑绩效审计标准的选择

审计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法律、各种法规、同行业制定的标准、专家的经验、实务指南等。因此它可以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 也可以来自于单位制定的计划、预算和定额;既可以是其历史业绩水平, 也可以是相关的理论依据或科学计算数据。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标准, 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适用不同的标准。所以, 不必对绩效审计标准过于单一地定义, 因为绩效审计标准不用统一也不能统一, 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标准, 要避免仅局限于“3E”标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绩效审计标准的设计、选择和运用的问题上, 应该考虑“5E”标准, 甚至更多的标准, 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更加全面地反映和考量政府履行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评价标准。

(二) 与被审单位充分沟通, 寻求合适的评价标准

审计人员应就审计评价标准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 寻求一种适合的、符合多方条件的评价标准。绩效审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这在西方政绩效审计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该大力借鉴。

(三) 关注服务质量与良好管理的标准制定

西方绩效审计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与服务质量和良好管理有关的标准逐步上升, 即西方绩效审计要更多地关注控制活动和公共事业服务质量水平等活动, 鉴于此, 我国绩效审计也可更多地关注控制和公共事业服务质量等活动, 从而制定相应的标准。

(四) 制定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开展绩效审计, 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这样才能使得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针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中的缺点和不足, 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一套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不仅包括评价政府管理活动的标准, 政府部门使用资金的社会效益评价标准还应当包括评价生态效益的标准。该体系应同时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长期和短期效益指标相结合。此外, 由于社会效益是一个难以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指标, 因此在制定这一部分指标时, 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 再作一些补充性质的规定来不断地完善。我国不但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而且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 在政府审计准则中对其作出规范要求。

绩效审计来源于西方国家,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虽然西方政府绩效审计各具特色, 但其逐步演变成西方绩效理论体系, 因此西方国家的评价标准特相对比较成熟, 借鉴西方国家的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对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有非常大的意义。鉴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完善阶段, 法制不健全, 市场失灵等现象严重, 还达不到绩效审计发达的国家所具备的前提条件, 因此, 照搬西方经验是不适宜的, 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拟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审计标准, 避免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邢俊芳等:《最新国外绩效审计,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3]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中西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比较与启示 篇三

【关键词】设计教育;理念;创新实践

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处在一个迅速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了解西方设计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当今的状况,借鉴国外艺术设计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理念——设计教育本质和内涵的体现

何谓理念?它产生于一般规律并以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对象的本质和内涵。在国外,当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清晰的教学体系,但是各大设计院校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对国外的设计教育者而言,社会需求的实用性相對于统一教学体系更加重要。设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培养。他们的教育重视思维观念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求技巧的自我完善。国外的设计教育者认为,一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思考才能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

与国外的设计教育相比较,中国的设计教育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清晰的教学体系并强调同一个标准,但是在各个层面都缺乏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教育理念。中国的设计教育和体系拿来了19世纪末欧洲学院模式和前苏联学院模式,在基本脱离自身艺术传统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今,设计行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教育理念的整合和重塑入手,提升教育思维观念,正确的引领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

在西方以美国为例,它的学院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学院,这个开放包含学术态度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开放,真正做到了教育方式的海纳百川。西方很多院校都规定教师的一个课程设计不能重复使用两次,这样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关注和汲取新的信息。而中国当今设计学院众多的设计教育者认为把自身的学术价值取向作为标准传授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西方的学院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各种存在的院外学术状态引入教学,在学院中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总在没完没了地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往往能使一种思想产生出另一种思想,最后通过视觉和观念完整的表达出来。

而中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他们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教育,主动性比较差,并不是不勤奋,而是缺乏主动性思考。

三、实践——设计教育的灵魂

任何好的创意或想法都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在实践中能够了解并体验基本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顺应社会的需要,动手能力差,导致很多有新意、有使用价值的设计无法实施。在国外艺术院校中,职业角色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一直伴随到毕业,包括成功教育,自我价值和自我表现教育等课程。很多知名的院校,大量的教学课程就是与大公司合作的实际项目,例如美国洛杉矶的中西艺术设计学院和底特律的创造研究学院的船品设计专业与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制造商合作。在推动全球汽车和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从而很快进入职业轨道。中国目前设计院校的学生的设计实践,往往局限于只完成学校相关课程作业,接触实际设计项目比较少,从而造成实践能力比较差的现状。

未来几年,中国教育市场将逐步对西方开放,西方的艺术教育进入中国将对中国本土艺术教育有一个促进作用,使其多元化,但对中国本土艺术教育也是一个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改革,以面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局面。

1.提升理念,注重创新

理念是一个设计师的精神反映和其作品的内在灵魂,它能从本质上去改变受众的思维,达到新的愿望。一个学校的理念引导着它的教学模式,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院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基础,提升办学理念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根本。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并始终贯穿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力求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脚踏实地而又有极强创造能力的学生,这是设计教育当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师应注重创新,尤其是原创。培养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独特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与人雷同,包括作品所要表达的形式和包含的内容。设计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创新观念。尊重学科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我国设计教育的质量。

2.注重实践,结合市场

似乎与强调个性有矛盾,其实不是,用自己独特的感觉来体会社会,并用设计语言来表现。从上世纪90年代新涌现的世界知名设计师的发展过程来看,他们在经过良好的设计教育之后,都必须在市场的培养和磨砺中才能成长起来。只有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改变固有的心态,才能在学习中一方面增强设计能力,一方面放眼社会,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具有市场开发潜力。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设计要与市场结合而不能闭门造车,培养设计人才的市场意识,加强设计师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在创新和市场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

综上所述,中国的设计与设计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当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汲取西方教育优点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民族的鲜明特征。虽然每所院校由于地域或学科设置的不同而其各具特点,但共同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启发式的学习环境,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手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流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创意中国·设计教育再思考(下)2006全国艺术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陈汉民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9月

[2]《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 蓝青 仇宏州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

[3]《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蓝青 仇宏州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

[4]《把你的草稿钉在墙上——在美国学设计》,刘兰兰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

4.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四

摘要:泰罗与法约尔都曾对西方的古典管理理论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入手,分析比较了其管理思想的异同,并从科学借鉴的角度,就泰罗和法约尔的思想对我国政府内部管理创新的重要启示作了简略的概括。

关键词:泰罗;法约尔;管理思想;异同;启示。

弗雷德里克・温・泰罗与亨利・法约尔都是管理发展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对管理思想的演变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泰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历史 篇章。法约尔通过对管理过程的研究创立了第一个有关行政管理的理论,被尊称为“工业管理之父”。泰罗和法约尔的成果实质上是互为补充的,他们都意识到人事问题及各级人员的管理乃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二者都是把科学方法应用于这一问题。

一、泰罗与法约尔管理思想的相同点。

(一)人性假设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

所谓的 “经济人”假设 (hypothesis economicperson)起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研究。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即认为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人只有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刺激下才会愿意劳动。

泰罗正是立足于人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这一基础之上,才提出工资刺激、定额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Www.11665.CoM而法约尔对人性的探索仅停留在“经济人”假设的范畴之内,这可以从他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中看出。法约尔“在‘管人’的问题上他基本上和泰罗一样,主张以纪律(惩罚)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虽然他也提到了激发首创精神,并且将组织比作生物有机体,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1]73。

(二)研究方法都是从管理经验到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发现是从实验开始的,他结合自己多年在机械生产行业取得的经验进行了艰苦探索,率先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研究”法。他进行的最著名的实验有铁块搬运研究、铲掘铁砂和煤块实验、金属切割实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从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从而使得企业管理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主要包含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一书中。他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至于管理活动,则又包含五种因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还特别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进行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2]4。

(三)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

从管理演变的历史来看,泰罗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运用科学的或理性的管理方法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生产的高效率。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重心是通过科学的或理性的管理原理和原则的建立和运用以达到提高整个组织效率的目的。从中可以总结出,泰罗和法约尔倡导的管理思想从根本意义上都是解决效率的问题。

泰罗处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当时的工厂管理单凭粗糙的传统经验办事,效率低,浪费大,企业的潜力得不到发挥。

泰罗把工厂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成为“无意的磨洋工”和“有意的磨洋工”两种情况。为解决这些问题,泰罗提出了管理的4条基本原则:建立一种严格的科学;科学地挑选工人;工人的科学教育和培训;管 理 部 门 和 工 人 之 间 进 行 亲 密 无 间 的 友 好 合作[3]168。从中可以看出泰罗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工作的效率。

而法约尔的理论使我们明白组织效率的提升来源于何处。法约尔提出管理的14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从中可以看出,法约尔的14条原则的核心也就是建立有效的组织,健全地维持组织,促进组织发挥机能。

二、泰罗与法约尔管理思想的不同点。

(一)研究层次不同,泰罗从微观开始,法约尔从宏观开始。

法约尔和泰罗都是同时代的杰出人物,但是人生道路的差异影响了他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泰罗以提高工厂内部作业效率为出发点来研究管理,所以,他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逐步向上发展的。法约尔考虑任何管理问题总是从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最关心的是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

所以,他的研究是从“办公桌前的经理”出发而向下发展的。而且他认为有关管理的理论和做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

(二)研究内容不同,泰罗从经验到科学,法约尔从个别到一般。

科学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当时工厂的管理主要是凭个人的经验,不仅管理凭经验,而且生产方法、工艺制定以及人员培训也都是凭个人经验,靠“饥饿政策”迫使工人工作[4]218。

由于泰罗本人是由一名普通的学徒工一步一步走上管理岗位的,长时间从事现场的生产工作,所以他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其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缺乏对管理通用原则的归纳。

与泰罗相比较,法约尔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法约尔跳出了泰罗以实践为基础研究管理原理的局限,在理论上第一次努力将管理的要素和管理的系统加以概括,为以后推广管理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使管理具有一般的科学性。

(三)激励方式不同,泰罗强调物质刺激,法约尔重视方式的多元性。

尽管法约尔和泰罗一样都强调物质刺激,而忽视人性的开发和精神需要的满足,都把职工视为“经济人”,但泰罗的激励方式较为单一。法约尔提出的员工激励方式却比泰罗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更带有多元性。

法约尔认为人员的报酬是其服务的价格,应该合理,并尽量使企业同其所属人员(雇主和雇员)都满意[2]29。因此他研究讨论了工人、中级领导人的报酬方式以及日工资、任务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分红、实物津贴、精神奖励等付酬方式后,进一步指出,付酬的目的是使职工更有价值,并激起热情。并且指出所有能改善所属人员的价值和命运,激发各种级别员工工作热情的报酬方式,都是领导应该持续关注的问题。

而泰罗提出的具有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其要点有:一是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由管理部门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制定出定额作为标准,改变过去那种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办法;二是采用“差别计件制”,即按照工人完成定额的情况支付不同的工资;三是工资的支付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

三、泰罗和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对完善我国政府内部管理的启示。

虽然泰罗和法约尔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其中的许多原则、方法对完善我国政府管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上述对二人的管理思想的异同比较,借鉴泰罗和法约尔的理论思想,本文从健全政府制度、提升行政效率、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三方面来对完善我国政府内部管理提出建议和看法。

(一)健全政府制度。

泰罗明确指出,科学管理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规、法则和原则之上。因此他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成本会计法、例外原则等各种制度来进行管理。法约尔则认为管理是除技术问题之外的一种特殊研究,要使管理真正有效,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适宜地掌握并且合理运用这些原则的尺度,所以他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由此可见他们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借鉴他们二人的思想,我们在完善政府内部管理时,要增强对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重大安全事故,要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行政为民的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提升行政效率。

泰罗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

[6]4。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借鉴泰罗和法约尔的效率至上理念,对提升我国政府内部管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政府内部习惯于采用经验管理而不是科学有效的管理,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借鉴泰罗的管理思想是用科学经验代替经验方法,政府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时,把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进而程序化,把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的始终。第二,法约尔提出了允许横跨权利线进行交往联系的“跳板”原理,这说明了管理效率与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我们要利用跳板原理,增进政府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协调,减少二者的冲突,为政府内部跨部门沟通提供便利的途径。

(三)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在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管理的科学高效。借鉴泰罗这一管理思想,我们应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完善政府内部管理、提升政府能力。为此,一要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政府各部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需要整合地方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二要创新政府内外监督。管理离不开监督,政府管理创新必须有有效的监督作保证。我们要继续实施和深化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的配套制度,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法约尔14条原则中有条首创精神,他认为在社会等级的每一级上,人们的热情与积极性也都由于首创精神而增长。除了领导的首创精神外,还要加上全体人员的首创精神,并在必要时去补充前者。所以创新已成为政府管理的灵魂,是政府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创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政府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王德清.中外管理思想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5.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五

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借鉴国际内审监督的有益经验,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了内审部门。内审部门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开始重视内部监督和行业自律。近五年来的内审运作情况表明,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在树立良好的银行管理者形象、提高中央银行声誉、保证中央银行公正有效地履行职责,防范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但囿于现行人民银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某些限制以及在内部审计职责定位方面的某些分歧,我国中央银行内审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目前,人民银行正处于职能调整的重要转折时期,内审部门应积极面对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的新形势,借鉴国外银行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从组织体系。职能定位、审计内容、审计运作等多方面努力构建一个高效的中央银行内部审计体系。

启示一:在组织体系上应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

要达到这个要求,人民银行内审组织体系的建设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是纵向管理模式。内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由总行向各分支机构派出内审机构,派出机构按区域设置,可以几个中心支行、几个县市支行设立一个,派出机构的内审人员逐级并最终向总行内审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其业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薪酬变化由总行内审部门直接管理,不与所监督部门发生任何利益关系。内审业务所发生的费用预算、总行内审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薪酬变化由总行直接决定,与各级行的管理层及各业务部门无直接利益关系。

其二是横向管理模式。遵循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和现行内部审计法规的指引,调整内审服务主体,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直接而且仅对本行行长负责。上级行内审部门负有对下级内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职责,重点对涉及财务资金、人事管理和其它事关被审计单位形象的重要问题履行下查一级职责。与内审服务主体的调整相适应,内审部门要将本行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作为自己固定的重点的监督对象,致力于检查、发现、弥补本行各种管理和操作程序上的缺陷,避免本行内控制度、财务状况乃至整个单位的工作发生重大的偏差和事故。

启示二:在职能定位上要体现内向服务性

内部审计的立足点应该是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帮助最高管理层更好的履行职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务的内向性,它直接接受单位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干预。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目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已经开展了五年时间,内审部门有必要从过去简单的对单项业务或部门的审计监督,发展到为整个行的管理服务。应从过去的警察角色转变为管理层的合伙人,把内部审计作为对全行管理服务的目标

之一,从提高全行管理水平的角度开展工作。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内审部门既要监督又要帮助管理层实现总体目标,要结合审计项目,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主动与主管部门保持联系,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助管理层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为此,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要从以下三方以调整第一,应更多注重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内审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比较秘密的工作方式,强调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共同探讨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为实现整个行的管理目标服务。第二,内审部门要从过去重点关注财务和会计控制,转向更多关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问题,为本单位提供有关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决策参考。第三,改变对内审人员业绩考核的标准。过去考核内审人员的业绩,主要看他发现问题的多少,现在应该考察他实施监控的价值,为全行带来多少附加值。

启示三:在审计内容上要强调风险导向性

现代内审理念体现在五方面的转变上:一是由查错防弊的监督主导型审计为主转向参谋顾问角色为主的服务主与型审计二是由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主向与效益性审计并重转变;三是审计内容由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审计为主的综合性基础审计转变,并日益关注风险审计和环境审计四是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偏重转变;五是内部审计方法由详细审查向制度基础审计转变。其中最核心的内审理念是风险控制和治理。这也应该成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今后的发展方向。

风险审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为:以风险防范为中心开展审计工作,首先,按照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分析其固有风险,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针对其自身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再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得出净风险值。内审部门依据净风险值从大到小列出高风险部门、中风险部门和低风险部门,同时依据内审部门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从高风险到低风险适时安排内部审计。没有风险就没有控制,控制只为管理风险而存在。不分析风险而想有效地评价控制是不可能的。最新的控制模型如美国的COSO报告、加拿大的COCO报告等,将风险评估引入了内部控制并将其列为控制核心,在风险管理上迈进了一大步。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审计使审计人员开始关心组织所面临的风险,使审计人员必须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使审计报告将目前的控制与策略计划和风险评估连接起来。在人民银行系统中,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具体的业务风险外,还应关注管理决策层的决策风险。任何经济组织的人员结构是个正三角,上层为决策层,是整个组织的灵魂,人员最少;中层为具体组织实施决策意图的管理层,人数居中;下层为操作层,是只负责具体操作的一般员工,人数众多。对整个人民银行来说,风险恰恰是倒三角,决策层因为在不断做出关系整个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而处于最高风险;中层管理者,因为负责具体实施已做出的决策,承担中度风险;下层操作者,因为只负责

具体业务操作,能自我发挥的空间极小,所以处于最低风险。由于人民银行的特殊地位,其决策层的风险不仅仅是人民银行自身的业务决策,也关系到金融的宏观决策,如果决策发生失误,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决策层的决策风险审计非常重要。审计的内容包括决策方式。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找出好的思路。

启示四:在审计运作上要体现标准规范性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认真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我所用。执行国际内部审计从业标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为内审部门提供了一份从事内审工作的基本准则,使不同单位的内审人员有共同的语言和标准;其次:它为能带来附加值的内审活动提供了可供实施与推广的框架;再次,建立了对内审业绩进行评价的基础。国际内部审计从业的标准,包括职业审慎性,质量保证、资源管理。政策与程序。风险管理、报告标准等方面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值得我们借鉴。第一,要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运用如前所述的风险评估与分析方法,确定人民银行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风险程度,制定出涵盖所有审计领域长达3—5年的审计工作计划。对高风险领域的业务应每年审计—次,—般风险领域的业务2—3年审计一次,以保证对主要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第二,要重视内审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明确规定内审人员的从业资格,为内审人员每年提供不少于7天的在职培训教育,严格业绩考核,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队伍。第三,要重视现代科技在内审领域的运用。银行系统在操作手段现代化的速度和范围上,是比任何其他的行业和部门都要快和广,这就要求内审工作的手段也要紧跟需要,走出以往传统的“看听查、手工操作”阶段,大力推动以微机应用和审计软件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第四,要建立内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内审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系列的内审质量控制制度,全方位地控制。考核、评价内审人员的素质,内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内审报告的水平,促进内审人员客观、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

1,实行内审项目责任制。具体分解、全面明确内审部门负责人、内审项目组长。主查人、其他内审人员在每一个内审项目中的内审任务和职责。

2,强化内审质量考核机制。上级行内审部门对下级内审部门、行长对本行内审部门负责人、内审部门负责人对辖内内审人员的内审工作质量要定期开展检查监督,考核内容包括内审工作量和覆盖面,已反映和处理问题占查出问题的比例和内审决定落实率和内审建议采纳率,从而绷紧每一个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内审质量意识,真正做到“事实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整改不落实不放过。

3、实施内审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对内审人员因责任心不强。程序不合法。检查不客观、纪律不严明等原因导致应该检查出来的重大问题没有检查出来、发现重大问题后隐瞒不报。以审谋私,以致造成人民银行资金。财物或声誉受损的,要严格追究其个人的内审责任。

6.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六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

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

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 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参考文献:

7.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篇七

一、香港与内地高校内部审计的比较

(一) 审计机构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 审计委员会属于非行政部门, 对学校董事会负责, 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结果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香港高校多数由社会资源组成, 大学管理的透明度较高, 校长管理上有无问题, 内审部门可以向校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不是权力机构, 不参与行政决策, 只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发生利益冲突时实行回避制度, 以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内地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学校的行政机构, 对校长负责, 只能审计校长以下的平级或下级部门。在审计人员任用、工资待遇、办公经费等多方面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 因此内部审计地位较低, 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在工作上不自觉地涉及具体的行政决策中, 往往使内部审计以后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决定。

(二) 审计依据与执业环境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直接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实施审计, 符合国际惯例。在内地高校的审计, 既有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 又有各个系统的内部规定。因为顾及到行业和系统各自的特点, 使得审计依据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由于体制和外部环境的不同, 使两地的审计执业环境差异极大。香港高校外部环境较好, 校内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高。这种完善的内部制度一方面是对内部审计的一种挑战, 使审计工作可操纵的空间较小, 提出建议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能够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使相同或类似问题不重复发生。而内地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种补充, 在管理体制上由行政首长负责, 并接受上级审计机构的领导。内地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和规范, 各项事务的公开化、明晰化程度不高, 审计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 审计意见和建议也不容易落实, 因而难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三) 审计重点与业务范围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取决于校董事会的目标, 一般在于能否节省资金, 或者是否适合投资人的要求, 该点与内地高校近两年提出的审计工作要服务内部管理需要是一致的。但在审计重点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上仍有区别, 香港高校的内部审计注重学校宏观目标的实现, 没有具体的基建和财务等审计项目, 内地高校审计的重点则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强调审计监督, 注重具体项目合法性、真实性的审计, 较少涉及学校的宏观管理目标。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比较广泛, 除了对经济业务部门的财务审计外, 还包括对行政和教学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审计, 并对其工作效率效果进行评估, 工作重心在内部控制和业绩评价以及对各业务流程的监控上, 具体的财务审计、基建审计比较少。内地高校审计的审计内容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 且审计普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比较强调合法性、真实性的审计, 而管理审计等其他审计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

(四) 计算机审计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较普遍地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 审计软件由各高校自己设计, 较为规范和适用。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实施联网, 全校各种信息基本上都能有权利获取, 除了人事资料外, 其他信息向普通审计人员开放, 他们采取不同分工形式, 凭相应的权限去获取相应的信息。内地高校近年来逐渐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但计算机审计还未普及, 在工程预算、结算方面使用软件进行审计的较多, 但在财务、效益方面使用软件审计的较少, 所使用的审计软件也多为软件公司设计, 往往不适合高校审计。

(五) 风险评估运用与风险意识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神,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中风险评估占有重要的位置。审计人员就实际环境作出评估, 根据评估风险的情况决定他们的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和审计范围。内地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 根据风险程度来决定工作的重点, 并从另一角度考虑风险, 即审计做出的结论被推翻, 以及认为审计项目没有问题, 但审计过后会被发现存在经济问题的风险, 即误担风险和误受风险。

(六) 审计人员素质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都比较高, 一般要求独立开展工作的内审人员, 必须取得香港会计师公会的会员资格, 其条件是专业学习结束后, 拥有3年以上实务工作经历, 并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组织的会计师资格考试, 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税务、审计、法律、企业管理、控制、决策、财务报告等14门课程, 此外, 他们还聘请了管理经验的审计人员、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内地高校的审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的要求, 他们一般来自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 经过审计专业学习的人员较少, 他们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 但在管理、经济、财政、金融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限, 审计业务技能偏低, 尤其欠缺计算机审计技能。香港和内地高校审计外部环境的不同, 决定了各自在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具体做法的差异性, 但香港高校的审计精神、审计理念和许多做法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借鉴。

二、香港与内地高校内部审计比较的启示

(一) 规范高校内部审计机构, 确保审计独立性

高校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内审人员, 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 以制度的形式来保障审计机构的经费、审计人员的任用、工资和福利, 减少学校其他部门对审计的干涉和影响, 从而保持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切实做好各项审计工作, 通过发挥审计对经济管理和效益的重要作用赢得领导的信任和重视, 通过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地位。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 其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二) 开展管理型审计, 发挥内审的管理与服务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应局限于查账, 而应充分利用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 有效充当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在高校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资金流量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 内部审计应从以查错防弊为主的防护性审计, 向改善学校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准确的审计信息为主的建设性审计拓展。在全面审计基础上, 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 将内部审计定位于为决策层、管理层服务上, 为领导解决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依据, 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使学校的管理不断完善, 并得到有效实施, 发挥审计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 积极开展风险基础审计, 提高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应着眼于学校的全局目标, 对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 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能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因此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实施审计势在必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 应将其审计方向放在对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 并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 在被审计事项发生前期、中期, 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 及时发现问题, 并找出管理上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正在发生的经济事项, 促进单位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 这样, 既能规范被审计单位未来或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 又能将单位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 积极推广计算机审计

内地高校财务核算中财务软件使用的普及, 对内部审计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利用计算机审计, 不仅能缓解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还能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 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了解和熟悉财务处理软件的使用及原理, 并选择适合本学校的审计软件, 充分利用审计软件处理审计工作, 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五) 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针对内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及人员较少的现状, 高校应该改变用人机制, 设置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标准, 使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同时, 加强对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审计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熟练掌握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 提高其审查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 加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 审计部门还要引进有管理经验、懂基建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以增强内部审计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充分利用高校内部审计协会的信息和资源优势, 通过组织协调, 发展内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团体会员和相关研究爱好者的个人会员, 共同开展审计理论研究。通过定期组织的培训与交流,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学习, 培养审计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人才。内部审计协会要提供如创建审计专业杂志、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等交流的平台, 促进内审人员的理论研究和交流, 使审计工作在科学的审计理论指导下顺利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林英杰:《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内部审计之比较》, 《中国内部审计》2003年第3期。

8.中西方音乐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 篇八

在当前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音乐教育是学生索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方面却进行得比较缓慢,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比较当代中外音乐教育思想及目标,找出差距,从而借鉴和改进我们的音乐教育。

一、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观

所谓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的功能作用、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教育观左右教师的教学活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反映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本质、功能、任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美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始于1938年。新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是:1、将音乐教育的价值上升为人类交流,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有力形式。2、超越学科本位,把音乐教育视为多种文化的结合体。学校音乐教育不是把音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放在首位,而是把音乐的学习看作是对广义学习过程的学习,通过学习音乐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日本,最能代表日本音乐教育思想的是日本教育家、小提琴家铃木镇一。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音乐启迪心灵的作用。2、铃木认为能力不是天生固有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为有高度才能的人。3、他认为开发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能力,使之达到最高水平,则孩子其他方面也不会差;4、铃木还强调应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开始早期教育,早学是发展小孩子特殊才能的第一条件,假如在小孩出生后就进行正确的教育,那么以后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德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的欧洲国家。重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统使德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自80年代以来,德国的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除了延续和发展以往的“在音乐中教学”、“听力教育”、“综合美的教育”等,还表现为:l、音乐教育中的文化观点。将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学校音乐教学作为愉快的学科来认识和对待,去研究音乐的规律性,并利用这种规律性来认识和揭示音乐,去开展音乐教学活动。2、音乐教育研究的多样性。提倡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和认识音乐的教学方法。

二、西方国家的音乐人才观和质量观

所谓人才观是指人们对培养什么样人的认识和看法,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它反映的是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一种生机勃勃的音乐文化和一代经过启蒙的音乐观众。这个目标也就是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造就一个能够促进音乐艺术进步和繁荣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是成为音乐事业得以良性运转韵关键动力。日本战前的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德育”是音乐教育实施的主要目标,通过“唱歌”的方式,透过歌词进行道德教育。而战后的日本音乐教会理念犹存,只不过已经转化为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美育”的目的,强调“表现主义”。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到60年代后期,就总体目标而言,音乐教育的目标已经逐步从“面向艺术作品”过渡到“引进到音乐文化之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通过学习音乐进行道德教育,而是通过课堂学习音乐,创造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判断、自己决定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能积极、广泛地参与到音乐文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和研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对音乐和音乐生活的认知性的理解。

三、西方国家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主题——“创造”。他们认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的模式,而决不是要学生只作被动地模仿的模式。日本战后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现为多样化,各级各类学校并不严格遵守政府颁发的指令,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在以下三个方面是一致的:1、对音乐作品构成要素的学习和了解。2、对学习经验的重视。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日本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从开始由老师主导的教学转向对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日本的音乐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扩展到课外音乐活动,同时,它还十分强调“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艺术享受和身心愉悦中、充满兴趣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巧。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同时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方丽。在课堂教学中,音乐作为普通学校的必修课,除了课时的保证以外,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得以加强:一是音乐教师任教资格的严格规定。二是音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在德国新的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扩展了,单纯的机械性练习大体为美学意识和音乐固有的情感优点所取代,多年来以唱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多方面的音乐欣赏及创造音乐能力的培养。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外活动——即学校音乐生活,相当数量的学校中全校有一半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乐团、合唱团、课外活动小组的音乐活动。学校音乐生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音乐人才,学校音乐生活所创造的全体师生及全体社会参与其中的文化氛围,事实上展现了德国音乐教育更广泛的目标。

四、对我国音乐教学的启示

1在音乐思想理念方面需要完善与深化

西方国家很早就把“美育”、“创造”等主题融入了音乐教育中,而我国在近年来才把美育正式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作为实施美育重要内容和途径的音乐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中,“美育”、“创造”等思想也缺乏明确的、巩固的位置和具体的教学措施,对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扩展和丰富。

2.在音乐教育目标方面以培养教育人为目的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这在上述各国的音乐教育中都强调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其他各国的音乐教育中,技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我国往往是把音乐教育认为是一种技能训练,没有使学生充分感受与积累音乐经验。其实鼓励学生创新、独立思考才是音乐教育的真谛。音乐教育的对象也不应单是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每一个人,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的。

3.在音乐教育模式与方法方面要注重学习借鉴、综合创新

要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方法。从各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各具特色,但也有相互吸收的痕迹,比如美国,实际就是在融合了各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有本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可排斥他人的经验,闭门造车,也不可圆囵吞枣地全盘接受。我们需要总结和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

4.音乐教育学术队伍与师资培养、教材、教法方面

上一篇:会计学原理学习心得下一篇:工作总结个人事迹(优秀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