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2024-09-12

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精选12篇)

1.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篇一

一、总任务:

树立我队快、灵、准的风格,培养顽强,团结战斗作风。以技、战术训练为重点,从技术入手狠抓五个环节(即体力素质,投篮命中率,篮板球,积极防守,传接球)。坚持身体训练,坚持大运动量训练,争取获得好的成绩。

二、训练原则:

1、训练工作中突出练思想,练作风。并强调篮球基本功练习。

2、战术训练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特别强调整体配合。

3、战术训练过程中,“练”“战”结合,每周训练,以教学比赛主,找弱点。要进一步组织阵容,配合全队力量,要十二个队员都能上场打球,充分发挥全队的特长,克服弱点,全队战术逐渐形成完整的战术体系。

4、每天的自练时间为20分钟投篮练习。

5、“练”,“战”结合,每周训练四天,以练为主(练防守),打教学比赛两次。

6、全队战术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人战术训练,要区别对待,做到扬长避短。

三、内容:

1、身体训练:

(1)力量:四肢力量与腰部力量为主。

(2)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结合快速传接球,球场各种跑与防守训练。

2、投篮:

(1)5--6米间的中远投。

(2)前锋,后卫个别队员要掌握6米以外远投。

(3)中锋要掌握转身投篮和勾手投篮。

(4)个别队员要有单挑的能力。达到一定命中率后,增加投篮强度与对抗性投篮训练。

3、篮板球:

(1)强化篮板球意识,增加抢篮板球的人数。

(2)提高弹跳力,学会卡位提高抢篮板球的成功率。

(3)鼓励有弹跳力的队员冲抢前场蓝板球。

(4)注意拿稳球后快速传出第一传。

4、积极防守:

(1)提高个人防守能力,不断提高抢、断、封、补等攻击性的防守技术。

(2)降低防守重心,掌握各种防守步伐,提高移动速度和扩大防守控制面。

(3)半场紧逼盯人防守与全场紧逼盯人防守的方法和破解方法。

(4)做好战术变化,巩固和提高区域联防。

5、快攻和防快攻:

(1)争取一切时机发动快攻并要得分。(对方得分发底线球和发边线球破对方紧逼)

(2)长传快攻与短传快攻相结合。

(3)学会以多打少(3打2,2打1)和以少防多的方法。

(4)快攻的落位与阵地进攻落位,各个位置的合理移动和移动的时机。

6、阵地进攻。

(1)进攻原则:①动中打,运动中形成各个击破,组织掩护配合。②阵地进攻内外结合,以外为主,中投为主,重点培养3分投手。③在策应的基础上,发展移动中掩护与突破分球,发展突破后分球立即投篮。④增强个人过硬技术,个人突破能力,发展底线配合,组织中投配合,调动防守。

四、训练重点安排:

1、第一阶段:(1)讨论和制定计划。(2) 抓一般身体素质训练。(3)对新队员进行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与巩固。(4) 个人防守与投篮训练。(5) 掌握2-1-2联防与协防的站位和移动方法。

2、第二阶段:(1)加大运动量,特别是高强度的训练。(2)配合投篮与抢篮板球训练。3)防守战术,重点抓紧逼盯人防守。(4)阵地进攻配合(攻联防,攻半场,全场紧逼盯人)。(5)确定阵容,分组进行教学比赛与公开比赛。

3、第三阶段:(1)加大运动量,特别是高强度的训练。(2)抓专项身体素质训练。(3)加强个人防守与投篮训练。(4)巩固2-1-2联防与协防的站位和移动方法。(5)加大力量练习。

4、第四阶段:(1)抓专项身体素质训练。(2)配合投篮与抢篮板球训练。

(3)防守战术,重点抓紧逼盯人防守。(4)阵地进攻配合(攻联防,攻半场,全场紧逼盯人)。(5)巩固2-1-2联防与协防的站位和移动方法。(6)速度与力量练习。

5、第五阶段:(1)全面进行战术准备,以迎接比赛。(2)身体训练保持高水平,以保证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投入比赛。(3)训练小结。

五、训练人员:校队成员

六、训练时间:

每周早上6:20-7:00练身体素质。

每周的周一、二、三、四、下午4:30—6:00练习篮球技战术。训练必须要持之永恒的。在下雨天,可安排学生在多功能厅看有关篮球方面的.影碟;教师给学生讲篮球理论方面的技、战术。这也是一种篮球技术训练方法。

训练计划:

第一阶段:(提高个人基本技术)

1、移动、滑步 2、传接球、断球

3、如何运球 4、投篮、跳投

5、个人防守、集体防守 6、抢蓝板球、夹击

7、三步上篮、变向 8、如何提高弹跳力

第二阶段:(提高强度训练)

1、篮球队员的速度训练方法 2、篮球队员的力量训练方法

3、篮球队员的恢复训练方法4、篮球队员的专项身体训练内容

5、训练中锋位置、中锋原地投篮 6、训练前锋位置(大、小前锋)

7、训练后卫位置(控球、得分)

第三阶段:(提高技战术训练)

1、滑步防守 2、如何抢断

3、跨下变向运球 4、突破运球、接后转身投篮

5、行进间运球时的投篮 6、挤过、绕过配合

7、交换防守、掩护配合

第四阶段:(针对比赛技战术训练)

1、联防技战术训练(二一二等)2、进攻技战术训练(快攻等)

3、集体技战术训练 4、调整训练(针对比赛计划)

2.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篇二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2012]5号) 精神, 各高校纷纷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下简称“训练计划”) 工作方案。

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

实施“训练计划”有利于学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制, 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 开展形式:两级管理、立体化平台

训练计划的开展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的职能主要是组织开展“训练计划”, 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平台, 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院级单位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创新创业“项目驱动式管理”,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落实训练计划的细节工作, 确保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校、院二级在开展训练计划过程中, 应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 搭建训练计划开展的立体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平台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设备器材、基地建设等硬件支持, 规章制度的及时出台、氛围的营造、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等软件建设同等重要, 后者往往是平台搭建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内容。

(二) 开展路径:项目驱动、循序渐进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了训练计划的三个层次,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低级训练项目为上级提供保障和支持。训练项目的开展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 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 创新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 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 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二、学校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途径

(一)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1. 深入项目教学改革。

在现有项目教学开展的基础上, 在更大范围、更多专业和课程上开展项目教学, 以项目教学为起点, 有序开展训练计划工作。

2. 普及创新学分制。

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计划中的有关项目活动, 根据其活动情况或按取得相应项目的成果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 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

(二) 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

1. 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

校级管理组织层面, 在现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完善工程训练中心的职能, 负责计划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成立校级学术性专家组织, 服务于项目的申报、评审等工作。院级管理组织层面, 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 明确直接责任人、组建工作小组。 (1) 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 教务处领导、各学院院长、系 (部) 主任、教学副主任及相关人员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研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经验交流。 (2) 建立健全工程实践中心的职能。将现有分散、院系自管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整合为工程实践中心, 集中为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的支持, 合理安排和协调创新团队的活动, 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 (3) 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学校将组成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 教授、行业专家等为成员的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在组建中, 委员会名单见附件二) 。专家委员会按照学校现有学科成立对应专家委员会, 一是对工程实践中心的工作给予建议和指导, 二是负责对申报项目的立项审核、中期检查、验收评审工作。

2. 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为保证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 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分块实施、突出特色, 构建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的组织管理及运行体系。探索在师生培训、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上下级机构及二级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见图1) 。

(三) 注重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1. 训练计划实现过程。

以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层次为逻辑指导, 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 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 创新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 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 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 训练计划实现形式。

训练计划的组织由科研创新训练计划、2创0业13训年练计第划5、科期技中竞旬赛计刊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才素养提高计划和实践体验计划等七个子计划构成。Times

以上七个子计划具体以学生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创业项目、创业指导、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课内外活动整合形成。

3. 训练计划实施过程管理。

训练计划的实施应形成系统化的工作程序, 以下以训练计划实施的过程分别介绍各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 (1) 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 负责制定各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细则, 经学校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 颁布实施。 (2) 各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能。根据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细则, 组织项目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 形成每学年 (或每学期) 的具体项目实施计划, 编印项目指南, 并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组织学生选择项目, 并做好初审工作, 汇总学生选项情况后报“创新创业工作专家委员会”。 (3) 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第一, 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审查、确定学生选项情况后, 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第二, 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工作计划专家委员会”根据确定的学生选项项目, 具体实施对项目的组织、检查、评估和考核, 并根据项目管理和学分认定细则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成绩记载与学分认定;第三, 各项目活动结束后, 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成绩及学分认定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务处) , 教务处进行成绩和学分的最终认定, 并负责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成绩管理系统) 。

三、校内外的保障条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后勤保障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在经费投入、基地建设、奖励制度等方面将给予支持。

(一) 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团队活动专项基金”, 根据各团队计划, 对立项项目进行评审, 根据评审等级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重点支持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活动, 重点支持具有产品设计、加工、研发等类型的活动。各类项目级别的确定由学校根据相应标准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课外创新团队活动的课题调研、差旅费、材料费等。专项经费支出必须按照“按项核算, 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 基地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必须要有训练基地作为保障, 在基地建设方面,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整合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工程实践中心。

为保障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可整合各院系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为工程实践中心, 金实现基融地与机制的结合, 实现校内跨院系、多团队间教N学O.、项5目, 2开01展3i和n基an地c管e理资源的共享。注重工程 (实C践u中mu心l的at内iv涵et建y设N, O开.发5训16练) 项目, 提高基地利用率。

2. 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

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开拓校外资源。高校、企业和社会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 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提供真实的社会生产经营环境。

(三) 指导力量

建设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学生可就感兴趣的创意或选题向全校各学科教师进行咨询, 不断深化创意或选题的认识,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师入库不设置门槛, 只要是本校在编教师, 不论学历和职称, 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创造性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 校园文化营造

为了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营造创新氛围, 对于完成结题项目的成果进行宣传:一是学校统一在校园网上发文, 院系张榜公布, 并按项目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报销研究经费;二是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 表彰在项目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 交流先进经验;三是院系召开师生总结大会, 总结结题项目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活动积累宝贵经验;四是教务处对结题项目进行成果展示, 在各系科教学楼前巡回展示, 项目组成员现场讲解, 并接受师生咨询。通过以上宣传推广活动, 引发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关注, 引导训练计划的深入开展。

四、配套政策

学校每年应安排预算经费作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项目活动进行资助, 以保障计划的运行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此外, 对训练计划工作做出贡献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个人进行其他鼓励办法。

(一) 对学生的鼓励:奖励+表彰+学分替代

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团队活动, 学校将组织开展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 对取得优异研究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完成相应的实验 (设计) 任务, 提交研究报告 (论文) 等环节后, 按成果和获奖情况记相应的课外学分。

(二) 对教师的鼓励:奖励+额定课时减免+培训

为鼓励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组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按照活动开展的记录、取得的成绩, 对每年完成项目指导任务, 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每人给予30-50的当量学时补贴, 此部分工作量不计入教师额定当量学时。此外增加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 学校根据需要提供技术、外语、创业等方面的培训, 相关教学单位可将需求列入年度培训计划中。

(三) 对院系的鼓励:纳入二级教学单位考核项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每年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考核指标中, 并根据成果情况设立相应活动的优秀组织奖, 用于奖励组织、管理单位和获奖学生所在学院。

摘要:本文就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实践途径、校内外保障条件和配套政策展开讨论, 认为在实践途径方面应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的完善、计划的组织和实施等工作。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训练计划解构,训练计划路径,基地整合

参考文献

[1]李立明, 何桂英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 :85-86.

3.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意义的现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自2007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创新训练项目以来,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了深入的教学改革。“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包括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开展,转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观念、促进教育创新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各高校也制定了系列文件,积极支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高校逐渐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平台和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基地等平台的建设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平台。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学校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提升了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2 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2.1 项目管理模式形式主义严重,重申报轻质量

教育部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各高校也加大经费投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教师参与指导,加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项目经验越来越重视,使得学生在项目申报时积极性很高,但项目实施过程效果不佳。一方面,部分学生仅仅从丰富自身实践经历、获得奖励学分角度出发,申报项目时以数量优势弥补质量缺陷,对项目的研究并不深入,走马观花的形式运作,这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认识不够,项目申报和实施比较盲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团队建设问题、自身能力问题、耗费时间精力等困难时,容易出现项目进展缓慢、项目中止或无法按时结题的现象,无法达到学生自身锻炼的效果,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运转。

2.2 项目实施效果以成果来评价,重成果轻过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1]项目以本科生为主体,则存在学生专业知识不足、研究思路不明确、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周期为一年,时间较短部分项目成果还不明显,特别是理工科类研究项目在一年之内较难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目前的管理体系主要以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使得项目开展过程与“重在过程”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一些项目提交的成果并非项目学生自主实验取得的成果,而是研究生、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或者是教师其他课题已取得的成果;甚至出现借鉴、模仿、抄袭的现象。一些项目涉及的因素较多较复杂,在导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部分认真、独立地进行创新性研究而未取得理想的成果的学生难以得到关注,但实际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同样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2]对他们应设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2.3 项目开展过程只关注参与度,重参与轻指导

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参与的项目是在教师指导下选题的,或是指导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中的小课题,部分学生自拟研究方向的项目,也需要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从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给予评价。[3]但由于研究项目本身的学术性、实践性较强,跨学科、跨知识、跨领域是为常态,本科生专业基础和实验能力较弱、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不足,在缺乏专业老师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开展。相对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支持较少,得不到指导教师的重视;另外,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难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常常由研究生指导本科生,教师指导工作的缺失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的参与项目研究的热情,无益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

3 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1 提高项目选题质量

选题是一个项目的战略起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必须选择有学术意义、现实意义和创新性的项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4]在项目申报前期,拓宽选题渠道,加强项目引导,有利于提高项目选题质量,保障项目运行质量。

第一,选择专业技术相关项目。在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展开是最佳选择。作为项目实践主体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在短时间内组建研发团队,加快项目实现的速度,例如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选择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网络安全等。

第二,选择资源支持相关项目。对于任何一个项目而言,不仅要做好项目工作本身,同时也需要项目实践平台。以校内实践平台为基础,选择有较多资源支持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更有利于实践开展;这其中包括学校的软硬件支持,当地政府的资金资源支持,校企合作,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支持内容。例如,当地政府与高校结合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创客空间等。

第三,选择市场需求相关项目。无论是创新产品或服务,只有通过市场验证才具有价值,在培养过程中基于市场需求展开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市场需求代替验证了执行项目的价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能够获得较多的信息和数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动态调整,确保研究价值。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前提下,智能手机终端应用是倍受市场青睐,项目定位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功能、不同行业入手,展开用途丰富的APP应用开发。

3.2 完善项目过程管理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管理主要关注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工作,评价机制主要看项目取得的成果,疏于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呈现“两端紧中间松”的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监控机制,加强学院和指导教师对项目的管理,能及时跟踪项目研究动态。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对项目进程全程监控,定期组织小型讨论会,汇报项目进展,发现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调整优化实施方案。[2]同时,充分发挥学校集中中期检查的作用,对研究进展缓慢的项目加强督促,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控制项目经费使用;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终止项目运行,停止经费资助。

3.3 形成项目导师制度

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类项目的指导教师将指导学生合理选题、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实施合理的研究(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方案、加强科技写作;创业实践类项目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建立企业、优化企业运营、分析并排除企业风险等。[5]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责任感、调动积极性,应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作出详细要求,提供配套的激励政策,将指导项目纳入教师聘期考核体系,学校参照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标准,给予计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对认真指导项目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相应教学业绩奖励。

参考文献:

[1]刘益东,任良玉,冯利英.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理解和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7-10.

[2]周文斌,王晓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项目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4(11):7-8.

[3]王克贵,卫飞飞,董艳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05-106.

[4]于斌,颜贤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30-33.

[5]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06):118-121.

4.篮球暑假训练计划 篇四

(7月10日——8月30日共50天)

每10天为一训练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1.7月10日——7月20日

只要训练内容:运球与球性练习。

具体如下:

(1)。原地各种运球;

(2)。行进间各种运球

(3)。行进间各种“之字形”;

2.7月21日——7月31日

只要训练内容:持球与传接球练习。

具体如下:

(1)。原地做各种持球练习;

(2)。2人(3人或多人)原地做各种传接球练习;

(3)。2人(3人或多人)原地做有防守的各种传接球练习;

(4)。2人行进间做(或跑篮练习)传接球练习。

3.8月1日——8月10日

只要训练内容:脚步动作与投篮动作练习

具体如下:

(1)。原地持球做各种脚步动作;

(2)。行进间做各种脚步动作(进攻与防守动作);

(3)。原地做投篮(有球无球)练习;

(4)。单手(或肩上)徒手做上篮练习;

(5).运球做上篮练习。

4.8月11日——8月20日

只要训练内容:

5.篮球训练计划 篇五

状况分析:初中女队在几年的比赛中,成绩都不太理想。主要的原因有

(1)不能把初中部最优秀女生挖掘到篮球队伍中来,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出现。所以,今年凡是有篮球基础的学生都会吸收到队伍中加强训练辅导。

(2)身体素质教差,在场上不能表现出硬朗姿态。所以在加强技战术训练的同时,

要加大身体各方面素质的训练,包括上下肢、腰腹的力量,移动速度,移动耐力,弹跳潜力等的素质。

(3)心理素质不稳定,直接制约比赛的成败。由于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同学,或者对环境的不熟悉,使学生在比赛中出现敌强我弱,敌弱我更弱的状况。这都是队员们求胜心切和输不起的最大心理障碍。

根据以上的分析,今年要有针对的制定以下训练计划:

一、重新选拔吸收队员,新成立初女篮球队。

1、透过各级体育老师的推荐选拔队员。

2、根据上学期开展的级组篮球赛等物色到的队员吸入队伍中来。

3、在新初一透过同学间的了解选出原先小学球队队员。

4、透过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观察到的优秀球手。

二、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训练。

1、加大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包括上下肢、腰腹的力量,移动速度,移动耐力,弹跳潜力等的素质。目的是提高各单个素质水平和在场上综合素质的整体发挥,为技术战术的正常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加强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队员个人的技术动作训练。目的是使技术动作更娴熟,能在比赛中自由灵活发挥,到达熟练运用,为战术默契配合铺路。主要是透过对队员的各种运球、急停急起、突破、投篮、抢篮板球、传球等技术的学习,并对所有技术的灵活连贯运用。

3、战术的有针对性学习,加强队员的合作精神训练。透过对战术中的徒手移动练习、无对抗性的配合练习,到攻防对抗或模拟比赛条件下的配合练习等,使队员到达一个较高的进攻和防守水平。包括个人防守;进攻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防守配合(挤过配合、穿过配合、绕过配合、交换防守配合、关门配合、夹击配合、补防配合)。

4、全队进攻战术和全队防守战术的训练。包括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和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混合防守与进攻混合防守以及攻守转换和阵地进攻战术的设计运用。

5、重视心理、临场水平发挥等训练。透过模拟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和放松训练等,主要解决队员的意志品质问题和个人情绪问题,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主动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

6.学年篮球训练计划(模版) 篇六

篮球兴趣组训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运动特长,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顽强拼搏、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学校篮球队以基本技术训练为重点,同时抓战术配合意识及运用到实战当中去,树立新的队伍形象,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训练原则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2.训练工作中突出狠抓思想作风,注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3.狠抓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为今后继续提高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4.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身体、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能力)

5.训练时间为每周星期一到星期四下午和星期日下午。6.全队战术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人战术训练,以及全队的默契配合。

三、训练时间:

星期一—星期五早上7:00—8:00训练; 星期二—星期五下午4:50—6:00训练;

星期六上午8:30—11:00,下午3:00—5:00训练;(如遇有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四、篮球运动员名单:

五、训练内容

1、身体训练:

1(1)力量:四肢力量与腰部力量为主。

(2)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结合快速运、传接球练习、球场各种跑与防守训练。

2、投篮:(1)罚篮。

(2)近距离篮底擦板投篮。(3)三分线外远投。

(4)中锋要掌握转身投篮动作。

(5)各锋、卫队员要有自己的熟悉投篮点。

3、篮板球:

(1)强化篮板球意识、掌握原地起跳抢篮板球动作。(2)提高弹跳力,学会先挡人后抢篮板球。(3)注意抢到篮板球后第一传的处理能力。

4、积极防守:

(1)提高个人防守能力,不断提高封堵快攻路线、积极抢断、补位、调位的防守技术。

(2)掌握各种防守步伐练习,防守重心要降低,移动速度要快,学会张开双手去扩大防守控制面积,做好防投、传、切的准备。(3)掌握半场、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的方法及破解方法。(4)注意战术的变化,巩固和提高区域联防(2—

3、2—1—2)。

5、快攻和防快攻:

(1)注意培养学生发动快攻的时机,并打成功率。(抢到篮板球后的发动、对方得分底线球和发边线球出现紧逼的情况)(2)长传快攻和短传快攻相结合。

(3)造成以多打少(3—

2、2—1)和以少防多的方法。(4)快攻一传的接应与前锋快下位置选择的配合。

6、阵地进攻:

(1)增强个人进攻能力,首先要敢主动进攻。

(2)阵地进攻内外结合,以外线为主,大胆突破及中远距离投篮。(3)多运用小配合练习(掩护、策应等)。(4)组织后卫的发动配合。

六、运动队管理制度。

1、学校运动队员必须遵守小学生守则,遵纪守法;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3、按时到校上课,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

4、按规定时间进行训练,不迟到,不旷课,有事要请假,服从教练员安排,按质、按量完成训练任务。

5、在训练过程中,队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认真学习技术动作,领会要领,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6、队员必须爱护一切体育器材,训练完后按时归还,摆放整齐;

7、入选运动队的队员必须吃苦耐劳,意志坚强,按时训练,有经常旷课,不服从教练安排及违反以上要求的队员,经教育不改者开除出队。

7.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篇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政策背景

国家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有关安排和描述, 既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 也是顺应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 还为高校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 它前身称为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 是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业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一活动的实施原则有三条:兴趣驱动, 自主实践, 重在过程。

为了鼓励大学生科研和创业教育, 北京市教委是从2008年就开始举办北京市级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活动。当年, 北京教委下发了京教高[2008]6号文件, 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根据这一文件要求, 北京市教委每年资助1300个左右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当时制定的资助金额, 原则上理工类项目每项资助1万元, 文科、艺术、经管类项目每项资助0.5万元。随着活动的深入实施, 资助金额有所变化。从2011年起,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改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对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金额大幅度提高。由于该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而倍受重视, 大学生的申报数目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这同时也为活动的深入开展与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值得深入探讨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短板分析

根据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的近期实践,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短板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应对挫折或失败的教育不足

当前, 对大学生科研或创业成功案例宣传较多, 仿佛创业与成功之间划上了等号。比如通过创业成功的“80后”人才比比皆是, 2011年《创业邦》杂志正式推出了2011年“30岁以下创业新贵”, 其中有大家熟悉的途牛网创立者于敦德、金顶黄金投资集团的创始人陶行逸等。但殊不知, 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有0.3%。[1]也就是说, 大学生科研与创业失败才是常事, 而相比于成功案例宣传, 对于挫折教育或者风险教育明显不足, 尤其是对失败原因的剖析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教育, 更是明显缺乏。

(二) 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亟需分类管理

大学生参加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 其需求是有显著差异的, 商学院根据实践将其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志在就业, 即这类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比如某同学针对白酒制定营销方案, 意图进入白酒行业;第二类是志在深造, 即这类专业人才打算在毕业后出国或考研, 比如某同学已经发表EI论文, 为未来深造做准备;但是还有一类却常常被忽视, 这一类是志在真正创业, 即这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自己做老板。这些大学生并不是在纸上谈兵, 而是已经真实投身于创业实践,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显然, 不同的大学生需求, 其对应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应当进行分类管理。而当前的管理模式多重视对发表成果的考核, 而对实际已经取得成果的第三类大学生如何进行考核, 还有待于完善和丰富。

(三) 尚未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机制

大学生的科研和创业需求不同, 其出发点就不一样, 将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为此, 对于志在就业、志在深造和志在创业的不同大学生, 对于其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应有所不同。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分类评价体系, 缺乏可实施的分类评估指标, 也缺乏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当前存在的这种以同类指标考核不同类成果的做法, 将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即:大学生对考核结果难以认同;教师难以把握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方向, 而学校也无法得到来自于一线科研创业者的系统资料, 难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 使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失去了深入持久的发展动力。[2]

三、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新机制的思路与建议

(一) 基于“宽容失败”文化进行“挫折教育”

大学生从事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 本身是充满风险的过程, 失败在所难免。马克思特别提到科学研究要“不畏艰险”这几个字。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大学生科研创业的起点低, 甚至为零, 并且受到政策支持的力度、社会的认同程度、大学生的经济承担能力、技术力量、心理成熟程度以及对信息与风险的把握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大学生创业要结出丰硕的成果相当不易。为此, 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宽容失败的文化, 把科研创业失败看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屡败屡战者要更能赢得大家的尊重而非嘲笑, 在整个高校环境营造支持再次科研或重新创业的氛围。要引导大学生在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中, 力戒浮燥, 耐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 绝不能急功近利, 拔苗助长, 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二) 基于不同需求建立分类培养平台

如前所述, 大学生科研或创业行动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源于理论方法不正确, 一是源于实践经验不足。为此, 学校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的需求、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 因材施教, 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是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搭建支持大学生搞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的理论方法平台。要借鉴国内外科研与创业的经验, 不断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 增设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密切相关的课程, 提供便捷的选修课渠道, 加强科研创业有关的通识教育。此外, 还要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创业专题讲座, 让大学生在培训中弥补理论方法上的各种不足。

二要搭建支持大学生搞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的实践平台。要突破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理论灌输模式, 突破专业设置的局限, 重视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 建立模拟实验室或中心,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平台, 并积极组织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和创业实践, 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介绍科研智慧和创业历程, 交流创业和科研经验, 并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创业实践活动和互动式教学, 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学会寻找和把握机会, 并最终拿出一套切合市场实际的、富有创意的科研或创业设计方案。

(三) 基于分类管理对不同成果分类考核

在考评制度方面, 评价的方式要因成果而异, 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 从而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目前的考核方式重视以考核公开发表论文为导向, 我们认为实际上只代表了一种主流, 还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 建立以下两种对成果形式的考核, 即一是通过对调查报告与解决方案进行考核;二是通过对创业行动计划书进行考核。

在考核中要加强与成功实践者的沟通。比如可以开设创业课堂, 利用一天或半天的时间, 让学生和企业家聚集一堂, 听创业者演讲, 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 获得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以设立创业导师的席位, 吸引企业家带着资金来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采取“借鸡下蛋、筑巢引凤”的方式, 与企业共建创业教育基地, 实行学校、企业与社会的互动, 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3]

要组建有实践经验人员参加的专业队伍作为评价专家团队。可以与高校科研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科研创业基地、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 让其工作人员进入评价专家团队, 或者聘任已经毕业的成功校友, 或者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其他专家, 由这些行业专家、成功创业企业家、知名教授、专职培训师和专职指导教师、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科研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发挥“内外互补”、“专兼结合”、“五位一体”的优势来保证科研和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4,5]

四、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新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文认为基于“三分思路”, 即分类需求、分类培养、分类考核, 从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作为源头来进行分析, 并针对不同需求, 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上进行分类培养, 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此外, 还要组建“内外互补”、“专兼结合”、“五位一体”的科研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发挥其联合优势来进行分类评价与指导, 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成事、成大事的科研人才与创业人才。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三大管理短板, 即对应对挫折或失败的教育不足、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亟需分类管理、尚未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机制等, 对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工作机制提出了“三分思路”, 即分类需求, 分类培养, 分类考核, 提出基于不同需求建立分类培养平台, 并基于分类管理对不同成果进行了分类考核。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业,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正宏.创业教育要“数字”说话吗[N].光明日报, 2011-04-18.

[2]刘清香, 高丽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国际借鉴[J].大学 (学术版) , 2011, (6) ;86-91.

[3]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 2008, (12) :135-136.

[4]王春明, 莫光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2) :47-48.

8.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篇八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 电气信息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46-03

创新人才培养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与必然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措施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执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目的就在于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实施创新教育。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电气信息类课程较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课程知识体系在专业建设规划中渗透了众多学科,研究内容较多,应用前景广泛。电气信息类相关课程教学的目标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措施、以产品设计为目的,属于体系化、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对应用者的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的结合

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需要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良好的课程体系中建立。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就是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现过程。电气信息类专业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中,诸如模拟/数字电路设计、单片机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等环节无法避免,因此硬件设计方面与编程技术方面的能力结合培养必不可少。

以电气信息类课程中嵌入式课程为例,其涵盖了MCU、ARM、DSP及FPGA等硬件技术课程,同时涉及C、C++、JAVA及VHDL等程序设计课程。在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多学生对嵌入式系统一知半解,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个别同学研究深刻,在项目设计与完成过程中游刃有余,在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可以创新性地完成若干的拓展功能,创新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

因此,构建合理的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需知识,针对性的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学的本质目的,也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各高校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基本类同,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固定,教学内容类似。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学生学不会、教师教不懂的困境,导致学生认为难学不再学,教师认为难教不再教的恶性循环。诸如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课程、嵌入式系统的专业课程,往往教学浮于形式,难有实质性的进步。时间、精力耗费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就现况而言,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课程教学衔接耦合性不足

电气信息类所涵盖的课程、知识众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硬件上较多涉及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基础、ARM原理、DSP应用、FPGA设计等。软件上涉及了计算机软件应用、汇编语言、C程序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其特有的先后学习顺序,即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耦合性不足,独立性较强,没有系统化。以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为例,硬件上,单片机与ARM总体上归属同一技术:控制器。其类似之处在于核心思想、控制方式、外部硬件、设计思想等;其区别之处在于指令代码、具体结构、部件组成、设计环境等。实际教学中相应课程的教师基本是从原理到设计,整套讲解,侧重于基础。在有限的课时和短暂的课内接触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对单片机知识仍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新的ARM知识又来填充,导致学生既无法分清两者的异同,又无法掌握各自的使用,最后只能放弃。软件上,对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更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心生退意。基础C语言的认识不到位、嵌入式C语言的应用不深刻、实时操作系统的高度集成化不理解,从而感觉程序设计是摸不到、看不着、用不上的虚无缥缈的知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普通学生无法分清楚异同,也导致具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无法梳理思路,知识逻辑上出现混乱,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和功能完成时无从选择,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在先修课程中阐述后续课程的相关耦合,在后续课程中融入先修课程的知识概念,侧重于基本概念的先修课程学习,技术应用的后续课程实践,保证课程学习的连贯性和耦合性,既达到了课程体系一体化,又实现了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从而加快学生在嵌入式系统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脚步。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多样性不足

目前,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仍旧保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电气信息类课程其特有的应用实践性特点,必然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课堂教学采用普通的教学方法,机械式地阐述组成原理、操作方法,意在描述清楚原理而忽视了嵌入式知识其应用性本质的体现。实验教学依旧保持集成化的实验箱验证、按部就班的流程化操作、呆板的实验报告汇报等,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课程设计课时分配有限,且受工作量的局限性,选题相对狭隘。为期两周,以知识片面应用为主要内容,在学生普遍缺乏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况下,根本无法达到训练综合化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要求。

对于普通学生,缺少实践的教学过程效果不佳;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占用较多时间研究基础,影响了实战,最后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基础类课程不能理解精髓,专业类课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机械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后,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相对单一,缺少多样性;教学过程的理论教育相对侧重,缺乏设计性实践的投入与支持,缺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嵌入式课程教学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组建教学组

根据教学安排,理顺课程的前后关系,合理编排教学计划,使相关课程在前后顺序上紧密衔接,既不能时间拖延过长,又不能违背顺序,保证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连续性。

合理优化教师队伍,形成以主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知识体系教学组团队。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带头,研讨本校同类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内教师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分析任务,划分教学内容,拟定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大纲,细分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将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分解成课程线,按照先后顺序、耦合性指派任课教师与授课任务、授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以“课程内强化必修知识,课程间贯穿相关知识”为重点,体系化授课。教学组团队实现独立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保证电气信息类课程知识教学的传承性和统一性。

(二)互助学习,强调个体,因材施教

组建学生学习组,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建设,由各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个人自荐、组内互荐、综合评定的考核办法,发掘个人专长,强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组建以学习组为单元的具有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团队。

学习组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团队意识,并且对个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团队的创新项目设计做铺垫。由于学习组是以“因材施教,分工合作”为原则进行搭建,因此,个人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应角色的承担,并达到深入钻研电气信息类课程庞杂知识中的独立知识点,做到精通单项,熟知其他。例如在学习组内部分学生以基础性的模拟电路为出发点,钻研基础电路的原理与实践;部分学生以控制器为研究对象,掌握控制器设计的重点。只有调动个人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和取向,才能最终达到培养人才、锻炼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项目化教学,强化实践

电气信息类课程知识涉猎门类较多,但总体特点就是:应用性强。单纯的理论课教学和简单的实验辅助,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采用项目案例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与实践双侧重,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实施项目化案例教学,可以本着“由简单至复杂,先基础后综合”的原则来组织。简单即完成一个独立实验、控制一个单独模块、完成一项既定功能。复杂即综合几个模块,完成指定的较强功能。基础即掌握一个知识点、模块单元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综合就是熟知知识点、模块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总体应用案例。项目化案例教学过程可以依托以学习组为单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申报学院级、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等不同层次的实际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实战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入门级学生,可以先完成简单的项目,设计一块自主开发的单片机学习板。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向复杂过渡,综合完成所有资源的驱动,达到量向质的转变。训练级学生在经过基础训练后,深化知识的综合性,不仅仅局限在使用,而更加侧重于稳定,串口驱动中校验、缓冲等可靠性保障机制等,进一步升华。实战级学生完成具备实际功能的具体研究项目申报,并通过任务拆解,结合团队成员的个人特长,以合作形式完成项目研究与设计。

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完成入门级、训练级、实战级进阶过程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实践教育教学,还根据自我取向,侧重一个方面,掌握一门知识,做到相关知识的熟悉、擅长知识的精通,在团队中独当一面,在项目合作中发挥自我的作用。

电气信息类知识领域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个不缺创新点和创新力的待垦之地。高校教育是启蒙的开始,但绝非梦想的终点。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的高等教育阵地迫切需要改革,尤其是在教学意识形态、教学组织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在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并接触众多学生,了解其学习的困惑之后,以近年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导向,深化课程教育观念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人为本,强化项目训练,达到教、学、练三位一体,以实用技能掌握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较高要求,在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

总之,应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高等学院的教育教学出现的教、学、研三者脱节,借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电气信息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多渠道探寻适合良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光玖.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

[2]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3]徐玮,刘煜,张茂军等.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4]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5]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6]张冬至,刘润华,王平等.电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

[7]刘润华,刘广孚.突出自主性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力电子教学学报,2012(6)

[8]谢琨,郭涛,卢杨.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刘青正(1980— ),男,河北安国人,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及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林 川(1979— ),男,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图像研究及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

9.篮球队训练计划 篇九

3:00~3:25 仔细观察每位球员的自我操练特别注意不认识的球员

3:25~3:35 分成三行做缓身操;轻松的跑步、内侧转身(inside turns)、速度与方向的变换、防守步法、1对1(空手切入)、1对1(运球切入)、跳跃

3:35~3:45 运球急停、转身攻击篮框(分成四组)

3:45~3:55 抢夺篮板球与传球的综合练习(分成四组)

3:55~4:10 3人全场快攻路线练习;平行路线、中枢路线紧密的8字路线、正常的8字路线、往前并且往边线原则的快攻练习、长传球(3人一组)

4:10~4:20 投篮;中锋换位,传球后空手切入接回传球在禁区腰位(middle post)侧边攻击(分成四组)

4:20~4:30 系统进攻;后卫传给中锋、再传球给弱边中锋(进攻五次为一轮)

4:30~4:40 盯人防守基本原则练习;球场布置平衡练习

4:40~5:40 10分钟一回合的分组练习比赛,每对6人轮流上场;1对2、3对4、1对3、2对4、1对4、2对3

5:40~5:45 短程冲刺;底线冲刺到中线,然后顺势跑到对边底线,同样步骤折返回来,持续5分钟

『球季第四周的星期二至星期四任何一天』

3:00~3:30 每位球员在各篮框罚进5个球,每个篮框各安排内线球员冲抢攻守罚球后的篮板球;教练特别注意某一些球员的态度、冲抢技巧

3:30~3:40 全场轻松跑步,需做速度与方向的变化,包括防守步法、1对1对空手切的防守步法、1对1对运球的阻运步法、内侧转身接球、假想运球者运球切入的防守、跳跃练习

3:40~:3:45 5人一组抢夺篮板球与抢夺后的传球训练

3:45~3:50 5人一组运球与转身训练

3:50~4:00 5人一组中锋换位传球,与空手切入的机会选择

4:00~4:15 3人一组快攻路线,以1人与2人轮流防守;平行路线、中枢路线、8字路线、往前且往边线快攻练习

4:15~4:25 投篮;前锋、后卫、中锋分别练习。摆脱防守获得传球机会的步法(个人空手跑位技巧)、运球过人与运球假动作的步法、投篮的步法

4:25~4:35 强边防守

4:35~4:40 球的控制;弱边中锋攻击但不投篮

4:40~4:50 小组进攻法;后卫传给中锋、后卫传给前锋、强边进攻机会的选择

4:50~4:55 3对2状况练习(conditioner)

4:55~5:10 全队快攻,1对1防守

5:10~5:25 半场分组练习比赛,一组先防守开始,然后发动快攻

5:25~5:40 半场分组练习比赛,一组先进攻开始

5:40~5:45 在全场6个篮架罚球

『本联盟内周末比赛前一日』

3:00~3:30 每位球员在各篮框罚进5个球,每个篮框各安排内线球员冲抢攻守罚球后的篮板球;教练特别注意某一些球员的态度、冲抢技巧

3:30~3:40 内侧转身、内侧转身后再转身藉以摆脱防守、想象运球转身、每位后卫拿一个球,与前锋和中锋合作,练习转身动作与空手掩护后跑位

3:40~3:50 弱边中锋的抉择能力,投篮与不投篮练习

3:50~4:00 复习对跑后门空手切的防守、中锋对弱边的防守

4:00~4:10 投篮;假切后定点投篮、假定位投篮后切入急停跳投,以上分成三组竞赛方式进行

4:10~4:25 复习并强调各套防守战术的重点

4:25~4:40 复习各项系统进攻战术;练习在不设防守的情形下,得分后立刻采取压迫防守

4:40~4:50 复习各项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战术、发界外球战术

4:50~5:00 全队快攻战术练习

5:00~ 罚球;一队用一个篮,罚二次轮换。当一队连续罚进10球,可提前结束

『周末比赛后的星期一』

3:00~3:30 每位球员在各篮框罚进5个球,每个篮框各安排内线球员冲抢攻守罚球后的篮板球;教练特别注意某一些球员的态度、冲抢技巧

3:30~3:35 分成三组每组5人,全场8字快攻外线投篮,需保持抢篮板球时的位置之平衡

3:35~3:45 弱边中锋进攻,保持进进出出的快速导球,但是暂时不投篮练习,教练鸣笛后可投篮,注意快速控球的能力与锐利的空手切

3:45~3:55 投篮;分成三组同时练习。头部假动作后上篮、勾射、反手勾射擦板、急停后退传导球,每项要利用各种角度实施

3:55~4:05 全队轮番上阵操练各项系统进攻法;当后卫传第一个球给前锋时,鼓励他多利用各种变化

4:05~4:15 全队快攻战术练习

10.班级篮球队训练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球队将以健身为纲,积极开展好训练与比赛工作,以抓实效,促团结为核心,进一步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逐步形成我们篮球队的打法与特色,使球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充分的加强。为以后篮球赛打下良好基础。

二、训练目标个人训练目标:努力提高篮球的各项基本技术,加强得分手段,明确球队的打法,掌握自己场上位置的要点。

2球队训练目标:球队将以防守反击打快攻的战术为核心训练内容,要熟练掌握联防的技术要点,并能够了解半场盯人及全场紧逼的战术打法,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队员的理论水平,了解裁判规则,从而丰富我们的场上经验。三丶训练方法(注:每次训练时间为两小时)

1).集合后绕一个整球场10圈的跑步热身,注:后卫带球跑步

2).跑步后短暂休息开始各关节的活动热身,由队长喊口号,每个动作4个8拍,务必每人每个动作做到位,没到位的,加罚5圈跑步!

3)具体的体能与技巧训练

步伐

1、交叉步:左右脚前后交叉,用于攻击接应或是防守之用。

2、滑轮步:以左脚或是右脚带动另一脚作滑行地板之移动,是防

守步伐基础训练。

3、前进后退步伐:向前快速冲刺,在中场时改变步伐向后退前进,注意要求球员必须提起后脚根,避免向后摔倒。

传接球及持球训练

1、四角传球:分成四组作四角移动传接球。

2、两人面对面传球两两一组20个

3、面对面传接球:以各式传球为主。

上篮训练

1、全场8字型传球上篮。

2、全场长传罚球线接应上篮。

3、二人一组上篮。

4、三人一组上篮。

5、直线运球上篮。

运球训练

1、左右手变相运球

2、全场8字型运球。

3、左右手晃球。

4、跨下原地运球。

投篮训练

1、定点投篮。

2、两组对角线接应投篮。

3、移动投篮。

7、三角底线投篮。

8、全场来回急停跳投。

10、三角擦板投篮。

12、全场2-3人传球急停跳投。

防守训练

1、举手防守(外围)、在前防守训练(禁区)、趋前防守。

2、半场包夹

3、半场盯人防守训练。

4、全场盯人防守。

5、区域防守移动训练(配合以多打少)。

6、盯人防守让位、补位、交换防守训练。

快攻训练

1、全场五打四、四打三、三打二、二打一。

2、打板长传接应上篮(2人、3人)。

四、训练时间

周一:早上9.30开始到11.30(步伐、上篮、防守)

周三:下午3.30开始到5.30(传球、运球、投篮)

周四:下午2.30开始到4.30(运球、上篮、传球)注:将快攻练习加入上篮中 星期天:下午3.30开始到5.30(单周5v5对练,双周步伐、传球,3v3防守)

五、注意事项

1、训练一强化篮球技能为主,体能为辅,如有伤病者需向队长申请不参与刚强度的训练,但需要在旁做球性练习

2、无故缺席训练者将处以严厉处罚(由队内达成一致)

3、训练是的消耗物资一律队内自己解决,不能向班级报销(篮球除外)

4、如当天有比赛,当天的训练取消,但是比赛前提前20分钟到达比赛场地,进行简短的热身

5、篮球比赛为课外活动,各位队员要以学习为主,不要以篮球训练为借口翘课

6、如发生队员之间的矛盾或是不满当场提出,如发生口角立即蛙跳半场3个来回

11.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篇十一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关于篮球的学习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篮球这项户外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我国人民的欢迎,在我国的体育活动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篮球这项运动发展得也越来越好。但是当一项事物发展到最好时,往往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观念,篮球也不例外,怎样才能让篮球的发展持续下去并良好的发展着,是我们当务之急必须深入思考的,而如今,对于篮球的教育管理又有了新的方法,那就是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在篮球比赛时会遇到很多无法预测的问题,如何能在危机时刻从容的处理问题并化险为夷是篮球运动员必须掌握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只有在平时训练中积极培养才能熟练的掌握,才能为比赛的胜利赢得最关键的一票,才能为我们国家争光,才不会辜负中国人民对篮球的喜爱与期望以及国家对于篮球的投资与付出。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篮球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甚至是许多严重的问题,我们国家的篮球的发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但是总的来说,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国家的篮球发展还是很迅速的,并且其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相信,通过我们篮球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篮球发展会越来越好的。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各个方面更加注重教育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我们应改变过去旧的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新的理念与思想创造更适合学生学习,尤其是关于高校篮球方面的训练,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培训,即用高校篮球意识的方法培训篮球运动员的学校生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高等院校在教学中更加趋于人性化,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程序,丰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建立现代化的全面教学体系。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以增设更多灵活的科目的方法,向个性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迈进。以下将以高等院校的篮球教学为例,对高等院校的篮球教学进行全面的剖析,来浅析篮球教学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已经说过,虽然我国的篮球发展的速度近几年发展的很快,但是对于篮球的教育方法还是存在着许多的缺陷的。如今,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更加追求质量。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高等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必须不断的改善,要完善办学的计划,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改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丰富教学的内容。近年来,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在不断的改进自我的各方面办学能力,这一点在高等学院的篮球教学上便可以得知。比如说,高等院校改变了传统的由单一的篮球老师进行单方面的主动教学的方法,逐渐使得教学的改革更加的现代化、民主化。随着高等院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会有更新的突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教育事业会不断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篮球人才,一定能够将篮球教学越办越好,为中国的体育发展做出榜样,成为体育发展的试金石,推动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但是当一项事物发展到最好时,往往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观念,更何况在高等院校的篮球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继续沉浸在篮球发展快速的喜悦中,要居安思危,所以,我们要及时意识到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善这些缺点才是我们现在最应该完成的,那么,这些具体问题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方法陈旧单一

在高校篮球教学活动中,一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制约,使得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按照基本姿势和步伐、控球、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单调乏味。

2强调单向教学

在我国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学内容一直以讲解、示范以及教师命令学生做大量重复的训练和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虽然有助于高校学生快速掌握篮球的基础技术,但是这种方法,也造成了大量时间花费在学生重复做技术动作的环节上,忽略了篮球教学与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也就是篮球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术动作,还要求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以及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培养篮球意识的具体措施

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提出后,受到了各国篮球队的追捧,各个国家相继退出了各种培养篮球意识的措施,我们国家也不例外,那么篮球意识到底是什么呢?篮球意识要怎样培养呢?下面我就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篮球意识的内涵

所谓的篮球意识的内涵是指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运动员不仅要有冷静而自信的应变能力,还要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战术素养。对赛场上出现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变措施,即合理运用篮球意识。篮球意识对于篮球运动员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篮球比赛的输赢除了篮球战术就是篮球运动员的现场发挥能力了,如何将技能发挥到最大化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各种复杂的,不可预测的,突如其来的问题与难题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些都与篮球意识相关联。在平时训练时,教练应该多多注重对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的培养,篮球意识的培养虽然复杂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但只要其发挥作用效果还是很好的。所以教练员一定要认真耐心的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具体的说,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点:endprint

2培养篮球意识的具体方法

(1)领会法

在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中,与传统篮球运动的教法不同,领会法是把篮球运动的特性和篮球的战术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强调把篮球动作技术转向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上,而不再是把篮球的技术动作作为教学重点。另外,在运用领会法教学时,教师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战术意识培养,而不是从篮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开始教。由于领会法淡化了篮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打破了规则和技术要领的限制,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理解和领会,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逐渐提高和改进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从战术意识入手,并将战术意识贯穿到篮球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领会法的核心所在。

(2)意识训练法

“意识训练法”主要包括“心理意识训练”和“战术意识训练”两方面。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意识训练法是指充分发挥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主动性,对所学技术进行积极思考,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示范、讲解,而是通过概括、分析、比较等一系列系统化过程,对篮球动作概念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篮球动作技术的真正含义。

心理意识训练,能帮助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训练工作的效率,可以提升学生适应竞争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竞争意识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成绩,但对比赛来说,却是不利的。如篮球比赛是五个人上场,如果场上队员之间、替补队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单靠个人技术就很难打出好成绩。因此,在篮球竞赛场上,一定要注意队员间的默契配合,个人不能过于急燥。教师要特别注意队员的心理意识训练,在比赛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为学生营造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环境,只有这样,学生在比赛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

总之,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篮球意识培养对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我国的体育运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将这些篮球意识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关于数据库的应用也不例外。我们只有从实践中才能了解数据库性能的优缺点,才能针对这些缺点找到优化方案,我们的数据库的性能才能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相信,通过我国专业人才的努力,总有一天,我们国家对于篮球的意识训练的方法方面的研究会超过更多的国家,成为世界之最,我们共同盼望并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只有实践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才会有所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才会得到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篮球的训练方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甚至是有许多致命的问题还未解决,而且我们国家的篮球的发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但是总的来说,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国家的篮球发展的还是很迅速的,并且其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很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篮球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篮球的训练方法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篮球意识的培训方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龚会涛.篮球训练中战术意识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 2009(3).

[2]胡亚丽.略论高校篮球技战术教学中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

12.篮球训练班创业计划书 篇十二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两类, 通过该项目训练的本科生可在导师指导下提前进入科研训练, 提高科研素质并从事相关专门科学研究[2]。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探索出一种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医学生“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介绍如下。

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 目前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普遍较低, 这与学生学习期间较少接触科研训练密切相关[3]。因此, 较多医学生在进入硕士学习阶段首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基本科研素质的培养, 影响了研究生期间的工作进展。

“本硕连读”是指由本科阶段直接保送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 部分医学高校在高考招生时即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学生。“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可以将本科与硕士学习进行统筹, 形成有机整体, 缩短培养周期, 加快人才培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4]。遗憾的是, 很多地方高校高考招生没有“本硕连读”招考模式的设置, 因此探索能具备“本硕连读”效果的“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实, 经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系统训练的本科生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更易通过推免或统考攻读本校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可继续深入研究同前方向的课题, 即进入相当于“本硕连读”模式。因此, 该种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2.1 选择适合“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的项目研究内容和项目组成员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自主设计, 或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衍生产生。项目组成员可由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能够有效支配个人时间坚持参与研究、有读研意愿的学生中筛选, 通常可通过实验课或学生业余助研活动中观察发现确定人选。

项目组包括负责人和6人以内的成员, 指导教师首先选择1名性格随和、执行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由组长最终确定小组成员并做好日后的协调工作。为了更利于进入“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 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承担的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 并组织学生进行文献学习和讨论, 提出项目主题和研究内容。

2.2 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在确定研究内容后, 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和分析, 经过讨论后确定研究课题名称和研究方案。由一位小组成员执笔撰写项目申请书, 全组讨论后确定申请书初稿, 再由指导教师修改定稿提交申请。

项目获批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和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合作完成项目。项目设计和实施全过程需多次进行详尽的文献检索和分析, 指导教师应鼓励和协助学生拟定主题撰写和发表综述。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定期召开小组汇报会, 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后并协商解决, 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为报考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其他保研或考研竞争者中具备优势。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阅读以及口头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可以较为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初步具备了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5]。

2.3 对学生进行推免研究生和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

学生必须通过推免考试或统一考试录取本校硕士研究生才能成功进入“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 指导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考研志愿选择的指导, 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是否报考本校研究生。指导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学习资源, 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进展汇报会,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为学生在面试环节表现优秀奠定基础。

首先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推免资格[6], 在学生进组时就让其尽早熟悉学校的“保研”政策, 针对基本要求和加分因素提前准备, 如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等。本科生学制最后1年的9月份是研究生推免考试, 组织符合基本条件的学生提前认真准备申请材料积极申请并专心准备推免考试, 在推免考试报名后准备考试期间由没有获得推免考试报名资格的学生承担主要实验研究的工作。当年10月份推免结果公布后, 未能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需积极准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期间由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承担主要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他们留出充分的复习时间。

实践证实, 接受此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可在研究生考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突出的基本功和自信的临场发挥, 大多可顺利通过考试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

2.4 对录取本校研究生的学生尽早启动研究生培养模式

推免和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录取结果公布后, 录取本校的学生即可正式进入“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 指导教师结合学生此前研究课题的内容尽早确定学生硕士生阶段的研究课题, 提前启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确定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后积极开展文献检索和预实验, 尽早完成综述撰写和实验方案和年度计划的制定, 并按计划有序进行研究工作。

实践证实, 接受此模式培养的学生经过了此前的预培养阶段具备了基本科研素质, 能够顺利过渡到研究生学习模式,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就积累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生阶段表现优异。

综上所述,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医学生“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在现阶段发挥了良好的本科生-硕士生连续培养的作用, 有效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医学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 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研究生录取和学习均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对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医学生“本硕连读式”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医学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综合素质,本硕连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长宏, 李晓辉, 李刚, 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5) :163-166.

[2]李佳凌, 巫岳龙, 余鸿.重视加强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实验项目的开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 (7) :968-969.

[3]侯敬申, 王伟雄, 王斌, 等.医学院校本科生进行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19) :3754-3756.

[4]楼群英, 吴淑媛.地方院校“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24 (6) :10-12.

[5]周业波.科研训练中培养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 (4) :550-552.

上一篇:《格林童话》的读后感作文700字下一篇:三主三高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