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精选17篇)
1.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一
摘自:《小学语文教育网》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除了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外,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最基本组成的语文作业设计也应有所改革。
思考一:新课标下语文作业的基本特征
1.多元化的思维发展。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机械记忆,重复训练。而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则侧重于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具有生成理解的功能、展示个性的功能、使学生社会化的功能、使学习生活化的功能。
2.“有效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在新作业设计理论中,强调从四个方面达成作业的总体成效:作业有价值,作业有效果,作业有效率,作业有魅力。
作业有价值:是指作业要能体现学生的持续发展性。
作业有效果:是指完成作业要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作业有效率:是指用最少的投入来达到最高的目标。
作业有魅力:是指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预习、复习等。
2.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二
一、作业设计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 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 教师设计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 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 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 小熊说, 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 傻了, 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 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 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 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作业设计生活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 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 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 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 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后, 教师设计如下的作业: (1) 学校打算在校园建一个直径4米的圆形花坛, 你可用哪些方法来画圆? (2) 如果要在这个花坛内安装一个自动喷头给花坛浇水, 喷头应装在什么位置最合理?为什么?通过训练, 既巩固了学生画圆的方法, 强化了圆的有关知识, 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 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作业设计层次化
数学教学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为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 不能“一刀切”, 而应该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 也可以对同一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等, 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都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 教师设计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 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 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底面周长是24厘米, 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 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 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 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 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多样化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与此相适应的数学作业设计也应多样化, 把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课本和练习册的习题作业与实践性操作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等等, 进而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化, 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
如在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后, 教师设计这样的作业:调查我们班每个同学家庭每月用电的度数, 并计算出自己小组、大组、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用电分别是多少度。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有的是自己一个人单干的;也有的是同桌、四人小组合作干的;也有的是先小组中7人集中, 互相汇报自己家中一个月的用电度数, 在得到自己一组的数据后, 求出自己所在小组同学家庭一个月的用电度数和, 再与其他小组等价交换信息, 直至获取全班的数据为止, 最后根据获得的八个小组的8个数据, 求出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的用电度数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汇报, 不仅检查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多样, 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深受学生喜欢, 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作业的完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 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很多教师仍然还在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 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设计形式多样, 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
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三
新课标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62-02
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制并指导学生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性”作业,是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作业,有别于传统的纸质作业。实施“实践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
下文笔者从“设计策略”角度阐述对“实践性”作业的探索与思考。
一、综合化策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一)课内外结合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知识,有利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编写“数学手抄报”,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外作业,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识,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自己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数学手抄报一般包含下面四类内容:
1.创意展示类——发表学生的一已之见、奇思妙想;留存稍纵即逝的灵感,让智慧的火花点亮更多的学习伙伴;让“做中学、学中做”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2.学科辅导类——交流学习经验的平台。针对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为同学释疑解难。
3.交流互动类——读编互动,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广泛传阅,使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4.课外拓展类——开拓学生视野的数学之窗。数学幽默笑话、数学童话、数学谜语、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等,展现数学的丰富性和独特韵味,趣味盎然。
(二)学科间融合
淡化学科界限,把数学与其他学科亲密融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综合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周记,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周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类:
学习感受类:记录学习收获,抒发学习情感。
生活数学类:记叙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用途及学生用数学的一些感悟。
思辨分析类:针对学生思维展开辨析,提升认知水平。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后,笔者拟定下面问题供学生在周记中进行辨析:
计算36+24=□,4位学生的做法分别如下:
请回答:4位同学是怎么想出答案的?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方法反思类:记述学习中的反思心得,突出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展示。
如“单元学习反思记录卡”:
数学周记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情感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自主发展。
(三)校内外沟通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数学学习的渠道。
1.观察记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种蒜苗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
活动要求:
①把蒜瓣串起来,泡在盘中。
②每两天观察一次蒜苗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③画一条线段,在线段上表示出蒜苗的变化情况。
说说你的收获:
①你种的蒜苗两周共长了多少厘米?
②估一估,蒜苗第三周、第四周大概有多长?在线段上做出标记,到时验证。
③你记录的结果和别的同学一样吗?你认为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④测量蒜苗高度时,怎样测量更准确?
⑤通过观察记录,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实际体验,在生活事件中掌握技能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后,笔者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一次超市购物活动。让学生经历选择物品、付钱、找钱的完整过程,在真实的体验中,掌握初步的购物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巩固数学知识。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撰写《生活中的可能性》调查报告的作业,对摸奖、有奖销售、买彩票等现象进行分析,得到“不贪小便宜”“理智消费”“爱心献公益”等结论。
二、层次化策略——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实践者
人的能力有先天的差异,承认并尊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重要特点。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层次化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发展自身的能力,让他成为成功的实践者。
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用“自助”式作业让学生学会选择。在中高年级的“自助”式作业中,笔者设计了“数学乐园”的学习卡。
这种作业既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又赋予学生人文关怀,学生乐于接受,从而使作业成为学生探索与实践的广阔天地。
三、多样化策略——拓宽学生的实践空间
实践性作业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一)“说”数学
把课堂上研讨过的数学问题说给家长听。如在学习《三角形》之后,让学生回家考家长:“一张长方形纸,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大多数家长的答案只有一个(3个、4个、5个这3种答案的其中一种)。然后,学生通过折纸、画图或语言解说等方式给家长说理。这样的作业能提高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理解图形之间变换的关系。
(二)“听”数学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每分钟口算做对8~10道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仅凭课堂练习,他们的口算水平是达不到要求的。笔者设计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系列家庭实践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要求是:听算天天练。第一层次要求学生每分钟听算6道题,如果全对可以获得奖励一次,如看少儿节目一次或奖五角星一颗等;第二层次每分钟听算8道题,如果全部做对可获得父母的奖励一次;第三层次要求每分钟听算10道题,全部做对可获得教师的奖励,如发一张“计算小能手”的优秀卡等。实践证明,听算训练能促进学生快速口算的能力,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很有帮助。
(三)“玩”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把网络技术引进家庭作业的设计,如建立班级QQ群,教师设计与当日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数学游戏上传到群,学生可以在家上网参与,玩中学、学中玩,轻轻松松地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实践性”数学作业,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新课标下小学一年级趣味识字教学 篇四
摘要: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认400个字,写其中100个,实行了多认少写、认写分离的原则。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在识字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做好检评工作并激励学生从生活中识字。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一批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
(一)多认少写
人教版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倡导的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通过前面两年的学习,就能认读1800个汉字,为及早阅读、大量阅读做好了准备。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第一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认识3—9个生字,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就更突出了,每课需识记9—14个。全册识记400个其中100个会写。(省编教材是读写170个汉字,相比之下,识记的量增加了230个,而写的字减少了70个)这400个字,不仅要求在本课中能认读,还要求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1、结合汉语拼音汉字,要求认70个字。
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语、短语、句子及诵读儿歌认识生字。这部分生字只要求认识,能读正确,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
2、归类识字,要求认105个字。
归类识字部分,主要体现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采用了多种形式:
(1)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
象形字《口耳目》;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与规律,还可以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字中哪个字也有这样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2)韵语识字。
在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中学习10个最简单的汉字;在《比一比》中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12个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
(3)《在家里》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反映家庭生活;《操场上》反映学校生活;《自选商场》反映时代生活;《菜园里》反映农村生活。这些都按事物的不同类别来归类识字,教学时,要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结合起来。
3、随文识字,要求认225个字。
除了认识400个字,会写100个字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带读的生字,如《四季》,要求认识11个字,会写4个字,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14个带读字。这些字要在课文的语境中读正确,在语境中大致了解意思,不然将影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等要求的达成。从识字课开始,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认识一些偏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且开始学习按笔顺规则写字。
(二)认写分离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 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本册要求写的字,都是笔画最简单的字。从识字开始每课安排写3—4个字,共100个字。
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其过程也是阅读,从理性的角度看,综合的识字就是阅读中识字,就是阅读与识字有机的结合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单纯地识某个字,非但不好记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义印象就更难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学情况就不同了。加之一年级识字采用多认少写的原则,对要求会写的100个字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考察其字形的掌握情况,而对其余400个只求会认的字便不能操作了。而一旦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由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义”,学生可联系上下文去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因此,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汉字的实际运用,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符合人类语言认知规律。如:①以“商场”一词为例,农村孩子对“商场”一词的概念不是很清楚,通过“商场里东西真多。”“在商场买东西真方便。”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他们就基本了解“商场”的意思。通过一定的反复后,对这两个字的掌握相信不会有什么问题。在考察时如带上这个语言环境“我在商场里买了许多文具。”要学生认读“商场”一词,学生会比较容易认出。
3、在阅读中识字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
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情况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清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4、在习作中识字
提早习作: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
如:《比尾巴》中的“松”字,生活中有商店价目表上的“肉松”、商店品牌介绍中的“松下电器”、地名中的“万松岭”、体育项目中的“马拉松”、植物园树名牌上的“雪松”„„每个同学在寻找认读生字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认识了其他的课外字,当他在组内、组间互动式交流中,颇有兴趣地读着其他同学收集的资料时,也同时学到了不少课外字。因此,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将班里学生名字注上拼音并粘贴在教室中,让学生从伙伴的名字中识字。
5.浅析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五
浅析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王青惠
荥阳市索河办西街小学,河南荥阳450100在新课标全面推进的形势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需要作出相应地改进。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促成教学过程。
一、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合作
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宽松和谐的氛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呆板压抑的课堂会使学生反感,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就是引导、安排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与讨论。当他们的回答出现问题或偏向时,要耐心地予以引导和纠正,而不是呵斥和责备。这样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当然,由于小学生积累不足,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是有难度的。这时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启迪智慧,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他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至于讲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都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多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很频繁的学科。学生实际上很早就接触数学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研究的中心是问题解决,数学的一切理论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策略的运用,是方法的创造,是想象的发挥。数学的发展里程实质上就是方法的不断创造过程。所以,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际上就在他们身边,数学是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而且,学生的好奇心往往会鼓动他们去实践。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之后,就会从自己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习动力自然就提高了。
四、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转变教师角色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近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6.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六
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二、要趣味化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三、巧施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7.新课标下职高数学作业设计尝试 篇七
1. 基础知识性作业的设计
新课标中总体目标遵循“加强基础, 注重能力;渗透实践, 强化应用”的原则.所以, 学生所必须学的知识和必定要掌握的技能, 在我们的作业布置中都要有一定的体现, 并加强训练.如在讲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这章节内容后, 主要是要求学生记住公式:, 并会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进行求值、化简和证明简单的三角函数式.所以我设置了以下习题:
1.不查表, 求下列各式的值:.
2.已知, α是第二象限的角, , β是第三象限的角, 求的值.
通过练习, 发现学生掌握得较好, 大多数学生能较快并准确地完成习题,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其实设计基础知识性习题, 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需要运用哪些基础数学概念和定理, 确定目标后, 再考虑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困难, 应该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
2.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将动手实践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我国教育逐步趋向注重人性化的重大观念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捆住了师生的手脚,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强调社会实践, 乃治本之举.为此, 本人根据教材要求, 着重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外实习活动作业, 如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工地, 加强测量、实验、调查、统计等实践练习作业,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与人及社会的协调合作能力.
3. 层次性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 增强作业的层次性,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照顾个体, 发展特长, 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职业高中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 就学业成绩方面来说应该是相对较差的群体.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惰性强, 不肯花工夫又惧怕吃苦, 而且意志薄弱, 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去钻研, 而是放弃.作为数学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本人首先全面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分解、组合, 步步设疑, 层层启发, 使数学作业不再成为学生学习上沉重的包袱, 而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丰富生活的向导, 自主发展的乐园.
如在讲《不等式》这一章结束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题:解不等式3<|2x-3|<5.
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尽可能多地给出各种解答, 第二天收上的作业, 挑选两种明显层次差异的解题结果让学生分析评价.
解法一 根据绝对值的定义, 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 当2x-3≥0时, 不等式可化为.
(2) 当2x-3<0时, 不等式可化为.
综上:解集为{x|3
解法二 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
原不等式等价于|2x-3|>3且或1
综上:解集为{x|3
解法三利用等价命题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3<2x-3<5或-5<2x-3<3, 即3
解集为{x|3
解法四利用绝对值的集合意义.
原不等式可化为,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的点x到的距离大于, 且小于, 解集为{x|3
反思优秀生学习效果好于普通生, 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均能完成90%左右, 而普通生只能完成50%, 还有10%的不能完成, 通过这样层次性作业的设计, 使教师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分层次的教学, 对症下药, 帮助普通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4. 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特别要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 最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童话、游戏等形式, 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 就跃跃欲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主体几何在建筑制图、识图、农业生产、土方测算等方面的应用, 函数在增长率方面的作用, 概率在抽样调查方面的应用等, 都可以根据实际设计成非常有趣的作业.
8.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八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21-02
摘要:
批改作業时新课标下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熟练程度,锻炼思维的必要手段。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新课程标准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该分数制和等级制批改为评语式批改能使学生乐在学习中做,喜在批改中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批改作业; 学生参与; 评语引导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到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强弱,并能根据这种了解和认识及时地对教学进行矫正、补漏和调整。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作业批改作是一项较强的技巧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也是数学教师必需掌握的基本功。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是否认真,批改的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批改的态度认真、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反之,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作业批改这一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是学生自我批改法,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或指定学生口头汇报正确答案,学生自己批改。批改后,教师统计作业情况。而是随堂批给作业法。对于复习课,作业设有基础题、中档题和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这些题一般当堂完成,应采用及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采用随堂批改法对学生来说,即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课外作业批改的时间。这种方法,也可以集中几个学生典型的错误作业,教师事先把学生作业展示,然后师生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公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争论,真正弄懂错误原因及纠正的方法,同时大大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他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地完成作业,教师机械的批改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完成作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评语的运用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老师的爱,从评价中看到希望,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如何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使作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实际作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呢?
2.1鼓励式批改。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能够照常完成作业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适当提高评价等级,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2互动式批改。课堂作业后,学生通常处于一种等待评判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对作业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巩固,而学生当堂互批则可使全体学生都介入到作业批改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对作业批改的热情和关注。教师可把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批改学习小组,交换作业互相批改。批改可在学生随时切磋研究中进行,提倡集体讨论,通过小声交谈、询问、征求意见等提高批改质量。
2.3常用评语式批改。数学作业的批改,教师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质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评语指导,思考改错。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也可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写上“再想想”、“运算顺序对吗”、“读读法则再做”等。学生根据评语能很快找出错误原因,并能因此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评语点拨,拓宽思路,激活创新意识。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不仅要注意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发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解“学校新进一批图书,科技书类是500册,比工具书类多了30册,比工具书类与文学作品类总数少120册。文学作品类图书是多少册?”一般解法都是500+120-(500-30)=150(册)。而有一个同学除了这种还写了解法二:30+120=150(册)。我在这道题边打了大大的“大拇指”,并写道“解的巧,方法妙,真聪明!”肯定其独特见解。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我就在旁边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三是评语激励,增强信心。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纵向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解答出部分答案时,应该激励一句:“你一定行的,再想想就能解出来了!”此外,“你真棒!”“好样儿的”等语言,既让学生信心倍增,学生又很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四是评语促进,养成习惯。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解题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教师要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学生易接受并随之加以改正。如:“你的想法很好,如果字再写的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是正确的,但格式对吗?”
9.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九
语言积累型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而语文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平时加强积累。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就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比如教学完《观舞记》后,同学们被冰心笔下充满异国文化风情的形象所感染。课后,我就布置这样一道作业:课文运用了大量美的词语、句子、修辞等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请找出来,做成分类积累卡。又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句储存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我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春夏秋冬四季、离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丰富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文学欣赏型
一个学期,一册语文书30篇文对于一名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仅是干旱中幼苗的一滴水。因此,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作业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文学名著武装学生”是我语文作业设计中的重要理念。我有意识从课本中引出重点作家的作品,并指导、布置他们去阅读。比如七年级课文中由寓言可引申到《伊索寓言》;由法布尔可引申到《昆虫记》;由冰心可引申到《繁星》、《春水》;由鲁迅可引申到《朝花夕拾》;由笛福可引申到《鲁滨逊漂流记》;由郭沫若可引申到《女神》、《星空》等等。每个月可以上1-2节“名著推荐课”,1-2节“读后展示课”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指导及鼓励。还利用假期给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的读书计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动性.
朗读感悟型
一篇课文“三分文章、七分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演讲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作业设计中必要一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我设计的课文预习作业是自己朗读三遍,给父母朗读一遍。朗读第一遍,圈点勾画查字典;朗读第二遍,整体感知悟主题;朗读第三遍,读出感情品语言。朗读三遍后,展示给父母,让父母鼓励性点评。优美的诗文还可以实际配乐朗诵作业,如在做《春》、《散步》、《纸船寄母亲》等优美散文、诗歌,朗诵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提高朗读水平,加深情感体验。
练习写作型
写作能力是语文重要的能力之一。写作对于一个中学生无过多技巧可言,只有多阅读、多练笔才能有较大的提高。而传统教学的一个学期六、七遍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结合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多练笔。如教完《皇帝的新装》,让学生续写结尾;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等课文,让学生将原文缩写成200字左右的小文章;学完《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等诗词,让学生发挥想象,扩写成200字左右的小散文;学完《最后一课》,让学生改变人称,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改写原文,也可以“小弗郎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开头续写;学完《木兰诗》,让学生补写木兰回乡时的情景;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仿造“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等句式仿写片断。也可仿造“雪地捕鸟”这段文字,联想生活中做过的游戏,写出该游戏的连续动作;学完《丑小鸭》,让学生发挥想象,长成美丽的天鹅的“丑小鸭”又来到当初出生的地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以“我又回来了”为题写篇400字左右的文章;学完《伤仲永》,问中的方仲永为何会从一个天才变为一个平常人?请你谈谈看法,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实践活动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型作业,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生活中、实践中完成。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这一类型具体又可以有以下一些做法:
学一学。如学习《竹影》一课,让学生模仿文章画竹影,在有月亮的晚上动手画一画,将课文知识内化为学生脑中的知识,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久违的童真。
画一画。我过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为了帮助理解、感悟感悟课文内容,我们可以采取诗配画的形式,很好地训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可以在学习了某个人物描写之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人物,尽量做到形神兼备,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演一演。有些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比较强,场面描写精彩,可以让学生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比如《丑小鸭》、《爸爸的花儿落了》、《皇帝的新装》等,这样入情入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能力,还可以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查一查。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戏曲大舞台》等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学习。
辩一辩。比如开始教学有关“探险”这一单元时,可以布置学生就“探险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准备辩论,学完这一单元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布置辩论的作业,会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辩论中,发展了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语文阅读由封闭转向开放,实现语文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
看一看。鼓励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诗歌散文》、〈艺术人生〉、〈今日说法〉等名牌栏目。也可以听一听每天早上6: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读一读每天的报纸。
总之,实践活动型作业关注学生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问题探究型
任何课文学完后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也不可能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问题探究型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和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比如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学生提出了不少闪烁着指挥火花的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3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作者借写童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主题?
5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是真忘了吗?
……
问题探究型作业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培养学生动脑的良好习惯无疑是一种极好的促进,况且今后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一批勇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只有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去探索、去寻找它的答案和解决办法,才是真正具有创造精神的表现,也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展示学生个人才智都是一种极好的尝试。
情感体验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作业布置时,教师初了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训练、知识积累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作业中也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在教完〈我的信念〉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居里夫人〉;教完〈黄河颂〉,设计作业、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朱卫
10.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十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设计
語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学习语文,学生可以实现各种文章的阅读,并有效提高语言能力。要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关键就在于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根据课后不同的习题内容设计作业方式,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在布置读写作业的同时过于形式化,布置的作业题目也主要是趋向应试化,学生在如此单一的读写训练下,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读写水平。可以说,这种传统的方法应该摒弃,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作业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主要特点分析
1.1数量精简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中,9-12册共有约700道作业题,而学习单元则有28个左右,并有110篇讲读课文,平均每篇课文约有6-7道作业。作业的数量正反映了目前新课标改革中“练习注重精炼”的要求。
1.2内容上注重知识的积累
人教版在作业内容上非常注重对学生读写知识的积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每一篇精读课文后,大约有3篇左右的作业题,要求学生进行生字的默写、课文段落的朗读以及课文摘要的抄写,这些内容的作业能够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1.3重视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些学者认为,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学生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方面的理解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需要学生进行思考的。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等篇章进行理解,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认知和分析,这个过程便是理解的过程。此外,学生对理解的内容进行逆向运转,并从把握的中心思想和创作特点出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水平。
1.4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
培养学生的读写水平,关键就在于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根据相关统计发现,在人教版的每一篇精读课文中,会有1-2道作业题让学生进行练笔,这些实践练笔,能够有效增加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具有较丰富的作业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这些作业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读写作业的设计。
2读写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
2.1注意增加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由于孩子们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也非常好奇。因此,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的过程中,应该以突出学生趣味性为重点出发,在作业的内容上和形式上应该注重灵活性,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讲述《互相矛盾》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讲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通过创作小剧本,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在进行创作之后,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评比,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评审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学生的才华,并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
2.2设计便于学生理解分析的读写作业
理解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的分析、对作者情感的表达、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等。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设计,其中包括以下两种:尝试性作业和理解性作业。其中尝试性作业是对学生的课文大意理解进行帮助,并通过作业理顺学生的思路。理解性作业则是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作业的内容应该着重体现学生阅读感受或预习效果。例如,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这类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多开动脑筋,开拓思维方式,通过紧密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对课本进行理解,并强化自身的感受,逐步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作业的表达形式,利用不同的文字表达或要求,改变作业的方式。例如,在句子释义的时候,作业的题目通常要学生进行完整的解答,这样的解答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对作业的解答方式进行修改,将文字表达转变为看图说话、连线题、选择题或者可以将文字转换成图形,而内容没有改变。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丰富和巩固学生的知识。
2.3教师可以结合读和写两者进行教学
读和写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依赖于“读”或“写”的话,则容易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全面。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和作业训练,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加强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习得情况,提高理解能力,并将其与学习能力相结合。
举个例子,对学生进行读和写方面的锻炼,通过阅读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模仿课文的内容进行写作,如对文章内容的扩写、对文章进行续写和仿写等。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笔水平,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阅读。提升能力。
2.4注重综合题目的布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的学习是积累的过程,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就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判断,要在日常的作业布置中,应该注重综合题目的设计,包括读写的实践等,从而能够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并促进语文学习的能力。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2.4.1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生的课外知识非常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讲解本课文的基础上,扩充相应的阅读内容,通过对一些相关的文章作品进行节选,从而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关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作品之后,对作品的感想进行表达,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写作上的。
2.4.2作业必须要引导学生不断关注生活、体会生活
在课本的作业当中,题目通常会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理解”等。这些都是要求学生通过关注生活,对生活有所感悟之后,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理解。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面对这一现象的时候,并没有联合实际,更多地是照搬参考答案进行解答。这样对学生增加课外知识、掌握文章内容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结合自身生活理解课文内容。
2.5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优秀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读写能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举个例子,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做《将心比心》,在讲解了这篇课文之后,某班级的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将心比心”的事情进行分享,将感受写下来。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都能积极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感受写下来,如给老人家让座、帮小孩子找家等。内容可以是非常简单,其过程则注重实践,学生通过对日常碰到的事情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明白将心比心的道理,并能够更好地弘扬高尚品质,对孩子的生活成长带来好的影响。
3结束语
在现代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应该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只有落实好客观要求,不断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学生的生活特性,并充分地理解课外资源,有效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金林.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设计读写作业[J].新课程学习.2013.02(08).
11.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 篇十一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灵活引入数学概念
(1)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入数学概念,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符合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人类认识规律, 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 按照直观性、生活化的原则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例如, 在长方形的概念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桌面、书本、墙壁等事物, 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例子中寻找普通的规律, 总结出它们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长方形的概念。
(2)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入概念。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提倡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加以引申和提高, 引入新的概念, 让学生参与概念的生成过程。例如, 在讲解“百分数”概念的时候, 应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概念的基础, 通过列举一组百分数让学生了解它其实就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 只是表示的方法有所不同, 并专门用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就能够将新概念与旧概念联系起来, 降低新概念的学习难度。
(3) 通过计算或演示引入新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有的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或者不便于用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或者计算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 在正方形的概念中, 可以通过命题的形式对正方形的概念加以说明, 教师应通过演示, 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同样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循环的规律, 可以计算1÷3和70.7÷33, 得出0.3333……和2.14242……, 认识到循环的概念就是小数部分循环节的规律重复。
二、合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逐步形成数学概念
(1) 合理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学习是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 教师应用准确的语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合理限定, 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事例选择、例题讲解时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 同时进行一定的变换, 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学概念。例如, 在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列举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并在位置上进行一定的变换,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有三条边的封闭图形都是三角形, 与大小、位置、角度等无关。
(2)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动手操作, 可以在实践中观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为形成概念打下基础。例如, 在米、千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量一下课桌、操场、铅笔、书本等长度, 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相关长度单位的概念, 把握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对相联系的概念加以比较分析。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教师对有一定关联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概念。例如将“质数”与“合数”, “整除”与“除尽”等进行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在于能否被其他数整除, 而“整除”要求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 “整除”包含于“除尽”的概念之中。
三、在练习中灵活运用, 巩固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之后, 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加以灵活地运用, 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并学以致用, 达到巩固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 用以巩固概念。例如, 在“垂直”的概念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几组直线是否垂直进行判断, 并为图形中的几条边做垂线, 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垂直的概念。
总之,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在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做好概念的引入、形成和巩固, 让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生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摘要: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并加以灵活运用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做好概念的引入、形成和巩固教学, 让学生参与概念的生成过程, 为小学数学教学打下稳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课标
参考文献
[1]张建斌.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J].考试·教研版, 2013 (6) .
12.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十二
(通讯地址:垫江县新民小学校联系电话:***邮编:408303)
义务教育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人以全新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集中反映了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方向和创新之处,是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新课标下,笔者就新课程中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结合自己的近年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展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课程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紧密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这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也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新教材第一册中“快乐的一天”,在进入儿童乐园清点人数时“我排第几”,“我前面2个同学,后面有7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及玩乐中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要求学生“高度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表现、自我发展、施展才华的机会。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问题活动,通过操作,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引导儿童大胆猜想,积极联想,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践证明,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同学之间共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长补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共同理解、支持、鼓励,共同去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是增进师生、生生了解、沟通,让学生尽早融入集体、社会,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遵纪守法,按程序办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如在新教材第一册“环保小卫士”中,通过捡河边的垃圾,并把塑料、果皮、金属进行分类处理,保护了母亲河;通过植树活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同时,绿化了祖国;最后通过环保行为讨论,认识到了有哪些环保行为,这些都有利于儿童体会数学与自然的联系,逐渐让儿童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数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特点
1.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
新教材中既有个体实践活动,如让每个儿童调查家中的人数、家具数、电器数,调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又有集体实践活动,如“小小统计员”。同时这些综合与实践活动可采取表演、竞赛、游戏、观察记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展开。活动内容的呈现具有层次性,图文结合,图表相嵌,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2.活动素材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教材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实际选择活动素材,这些活动大多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也是有条件参与的。有些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改变,如小小统计员,可以改为安排儿童到商场或图书室去统计一些数量较少的物品的存量。
3.综合与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新教材关注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方式方法的出现上,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把教师的思路和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统一的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的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维途径,让学生标新求异。如租船过河、购物等活动。
4.综合与实践活动突出过程,生动有趣。
《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活动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包括是否参与操作、是否积极思考、是否与他人交流、是否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并与同学合作。因此,实践活动重在“参与”。新教材中注重展现过程、关注地方特色,形式活泼,生动有趣。
三、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策略
1.高度重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要认为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低,考试内容少,缺乏条件不便于组织而不予以重视。我们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中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正好为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获得在给定的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了平台,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注重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课后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把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2.积极开发适宜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题和内容。
由于学生生活的地区、学校和家庭的背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差异,在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灵活采用所选定的课题和内容,以适合本班学生的需要。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发新的课题和内容,加强针对性,使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取得实效。
3.课前做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充分准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前,提前几天或一周的时间作好准备。教师应精心选择活动场所,周密安排活动环节,及时准备各种教具。学生应准备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些实践工具。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步骤,活动的方法,拟订好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前分好活动小
组,并进行人员的分工。这样,一旦学生开展活动,就会有序的进行,才会收到实效。
4.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自然界为课堂,以解决学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观察生活、独立地思考问题、自主地应用数学去研究和解决生活中与学习中的问题,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明确具体要做的分工,学会分工负责;共同提供需要的资料和工具,学会资源共享,以促进合作成功,成果共享。
5.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新课标也反复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应重视过程,注重把握好数学实践活动的时机,不应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简单限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儿童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去听、说、思、做、体验和表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尝试。让学生有广阔的空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儿童有不同的发现,允许活动失败,鼓励学生反思,注重其个性化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6.做好集体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要做好集体活动的组织工作,教育学生遵守活动纪律,做到人人参与,协调好各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生讲文明,守秩序等。当然,在活动中要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7.注意收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信息资料。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及时作好观察记录,实验记录,填写好相关表格等,特别是相关的数据,重要的步骤,记录要详实,全面,以备分析、概括、整理,形成相关活动成果。
8.抓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延伸。
1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十三
新课标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新《物理课程标准》在物理课程的性质中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新《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感受失败与错误,通过纠错,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物理素养养成的过程。作为物理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重任,理当在物理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全新理念,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让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在此仅以《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与行家交流。《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目的是为了培养表达交流的能力。只有实施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综合评估与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三、《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指出物体爱力时可能改变运动状态。(二)、先导介入,引入新课出示斜面、小车。边演示让学生观察边谈话讨论。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问: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问: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进行继续演示讨论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让小车滑下,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前进吗?(虽然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但仍然继续前进)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不会)小车为什么不会一直运动下去?(因为木板对小车有阻力)(三)、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你认为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远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回答,(要求说出猜想的依据) 教师板书:猜想 斜面坡度 响小车前进距离s的因素 小车质量 小车起始高度 水平面的阻力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s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f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你能设计出一个研究方案吗?让学生讨论,明确:必须让其它因素相同,通过改变水平面的情况(即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运动),再比较前进的距离s与阻力f的关系。教师:让其它因素相同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教师板书 : 斜面的坡度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 控制的条件 斜面的高度 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 小车的质量 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3、教师:实验中应观察哪些现象?比较哪些量?你能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吗?学生设计表格,然后教师在学生展示的表格中选取一种板书在黑板上小车前进距离s与水平面阻力f的关系 (略) 分别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完善表格。教师引导分析:a、三种表面谁光滑,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描述?(生;阻力越小,前进 的距离越远) b、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生:更小)?前进距离呢?(更长)速度减小的程度呢?(学生:更慢)c、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受到的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将非常慢。“速度减小得非常慢”是什么意思?(学生:速度几乎不变)若表面光滑到f=0,小车会怎样?(速度不变)教师:比较推理的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思考讨论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出牛顿第一定律。4 、剖析定律的含义,让学生思考讨论:该定律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吗?(四)、小结:回顾定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谈一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体会。(五)、作业: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报告。要求:写出探究的问题和过程;自己设计的表格;总结得出的探究结论。四、应注意的问题: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问题,多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尤以实验探究方法居多,须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 2、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它是与物理探究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3、要引导学生注意计划与实验方案的操作性,学会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与假设具体化。 4、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因素,在探究中体会变量的概念,建立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5、引导学生尝试简单的因果推理,是学生处理信息、总结规律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技能,应在教学中时时留心,不断培养。
14.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 篇十四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采用分组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旧式的教学思想,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和根本。 课堂上, 教师应当扮演的是协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伙伴”, 而不是学习的监督人, 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信心。 比如,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 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进入和感受数学的神奇, 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 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 分组教学是一种十分实用、简单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自愿结成一个小团队, 以此为单位来参加教学活动。 教师运用提问答题的形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选择几个关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整合大家的想法来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通过别人的意见, 打开自己的未知一面, 促使学生能够多面发展。
二、加强师生合作交流, 增强课堂的和谐氛围
上面说到开展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 增进学生相互交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同样重要, 融洽的师生交流可以解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让他们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虽然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 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人,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助手。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 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 抛掉原有身份,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 走进他们的世界, 才能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教师在互动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要因为不确定或是被取笑, 而将自己隔离在活动外。 教师多与学生互动, 建立友好的关系, 为课堂的和谐气氛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才能没有压力地学习, 能够快乐地学习。
三、要看到学生的多面特质, 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 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相同。 教师要能够认清这一点, 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完美, 要试着看到学生的不同特质,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 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 学生如果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 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在日常的教学中, 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多发现学生的不同面,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比如, 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画图很有感觉, 说明这些学生的想象力强于他人;有的学生对算数题特别在行, 能够很准确地得出答案, 而且比别的学生计算快;有的学生对应用题擅长, 说明他很有逻辑头脑。 对于学生自己擅长的一面, 教师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 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 能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 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四、开展实践教学, 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可以带入到生活当中, 换句话说, 学校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结合, 很多数学的定理都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有一个很著名的从生活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的故事。 传说有一个国王召见阿基米德, 让他来鉴定金子的纯度, 苦想多日也找不到解决方法, 在他洗澡时, 发现身体进入水盆里的水位高于身体未进入时的水位。 他联想到可以把东西放到水里, 通过计算溢出的水得到答案, 从这个生活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金子真假的方法, 不仅完成了任务, 还得到了伟大的发现。
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动手的作业, 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 而不只是学习抽象的数学课本文字。 比如, 安排一个帮助家长购买盐的课外作业, 规定一定的数量, 让学生计算需要花费的金额。或是收集家里的水电收费存单, 根据金额算出家里使用水电的情况, 还能够算出一年的用电用水数量。 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点滴事情,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运用先进技术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以前的教学工具, 像挂图、卡片都是静态的, 对数学教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但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设计, 可以给学生带来有声音有动画的学习体验, 能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 这种氛围的营造下, 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知识, 教师也能高质量地轻松地完成授课任务。
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三角形形状的多样图形, 像道路两边上车辆提示牌、一些房屋的屋顶、埃及的金字塔等, 通过大家熟悉的一些事物形状, 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设计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 教师有效地应用先进技术能够帮助自己的教学,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教师轻松地教授。
综上所述, 教师仅有教学和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更要有适合让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 最可怕的是教师空有学识却不能传授给学生, 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 新课标下, 教师要摒弃以前的落后教学方法, 学习其他优秀的教师的教学经验, 再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教师要跟着发展的要求一起向前进步, 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学校教育做得更加优秀, 学生们学到真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施明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构建情境实现优质教学[J].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 (17) .
15.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想象;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本,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谈以下自己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 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开放想象空间,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思索,有时甚至还会有奇思妙想。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太空。如在教学了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站在正方形的四边上,每边站3人,共站了几人?要求同学们在正方形的四边上站站,在本子上画画算算,同学们很快列出2×4=8,一个眼尖的同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如果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不站的话,那算式应该是3×4=12,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同学的思维也逐渐 “飞”了起来,知道这道题目还有三多种情况:一个顶点站、两个顶点站、三个顶点站,算式分别是:3×4-1=11;3×4-2 =10;3×4-3=9。站站画画算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使孩子更聪明。
三、学生分层,尊重差异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因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人文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表现出个性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学困生”。
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并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将班中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老师心中有数,而且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学习方法,适宜的学习形式,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时,我(发给学生有关的水果卡片之后)说:“这些小朋友不小心走散了,你能帮它们找找它们的伙伴吗?……你打算怎样帮它们?……自己想也行、跟别人合作也行、动手摆一摆也行、讨论讨论也行,大家尽管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帮它们。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想得又快又好……”在我的激励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探究、有的观察、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有的動手、有的争辩……各施其法,各尽其能,学得津津有味,很快便发现了好几种分法,有的还把思考的过程和感受简单地表述出来……学生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预期的目标。
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赏识鼓励,贯彻褒贬结合的原则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教育过程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利弊并存的特点。实施赏识鼓励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赏识的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等,切记不可采取一样的模式。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身心发展小档案,以便于因材施教的实施赏识鼓励。比如一些学生性格开朗,适合公开表扬赏识,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以采取谈话鼓励的形式。对于优等生,要注意褒贬结合,鼓励他们发扬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中肯的给予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总之,老师为学生提供多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就会有多大的思维发展,只要老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卷。
16.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十六
淮滨第三高级中学 数学 李志虎
我一直认为,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的过程。
在实施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就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
三、重视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四、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课标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学生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17.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十七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现了新的概念,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应具备应用题情节的现实性、应用题的结构开放性、应用题信息呈现形式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这六方面的创新。针对其特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传承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标;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它的繁、难、偏、旧,曾几何,成了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新课程的春风吹过,应用题教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不到令人生厌的整个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了,冠之以解决问题的名称,问题的呈现有趣了,生活化了,让人一见就生亲近之心,不再出现繁难抽象的数量关系,公开课上避数量关系远之,大有一谈数量关系就是老思想、老传统,似乎一切都是新的,与旧的完全格格不入……但老师们很快发现:新鲜劲过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令人担忧了……本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仅仅凭自己的一点应用题教学的实际经验来发表一些肤浅的想法,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纵观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有这样的六个创新:
(一)应用题情节——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书本还是老师们,都乐此不疲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予以取代。一方面,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另一方面,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老师手上有一张肯德基的传单。(1)说说上面有那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任选两种商品,你知道付多少钱吗?50元可以买那些东西?
这样的应用题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应用题结构——开放性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拥有的条件都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呈现的数据也可能是杂乱的,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老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应用题的结构是开放的。例如,在教学用乘除解决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秋天,淘气果园里摘了360个苹果和180个雪梨,把苹果平均装在了两个筐子里,每筐能装3箱。每箱苹果有几个?)自己读读,有什么问题吗?你能解决吗?
独立解决:说说表示什么? 为什么不把180个雪梨拿来除呢?
师:看来呀,咱们在看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条件与问题的不匹配性已经成为应用题教学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改变传统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应用题结构变的开放化,有利与培养学生思维开放化、创新性。
(三)应用题呈现——灵活性
传统应用题基本上采用纯文字的表述模式。纯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题意,这也是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同一物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生活化应用题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可采用漫画、卡通、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思考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减法应用题:笑笑经营的商店有16支铅笔,淘气买走了9支,还剩多少支?我采用卡通图画来呈现问题情景,计算16-9的多种方法。小老鼠一根一根地减;
淘气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小山羊把9分成6和3,16-6=10,10-3=7; 狗先生说“还可以这样计算,9+7=16,16-9=7。”
从而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四)解题策略——多样性
通俗地讲,解题即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是独立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从学习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而应是策略性知识。”例如,在上《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中,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从衢州到江山峡口,已知我的小车的速度为78千米/时,请问2时能否到达江山?学生经过独立解决。出现了如下方法:(1)2×78=156(千米)156>148(先求出2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跟148比较,就能得出能否到达。)(2)148÷78=1(时)…70千米 能(先算出时间来比的)(3)148÷2=74千米/时 74《78 能(算出速度来比的)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时间、或比速度、或比路程,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探求、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上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这课时,我创设了一个三年级就要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会了,周老师要帮忙布置展览室的情境,抛出一个大问题:周老师想这样摆80张,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吗?学生议论纷纷,陷入思考,此时,老师再顺势引入教学。
(六)教学时空——广延性
生活化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在与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进行交流,整节课就围绕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解决。真正的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用于生活。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我们应该传承些什么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可以初步感知题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与掌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教学方式怎么改变,读题却不曾改变,而且还要读出新意。
1.感知性读
数学家迪厄多尔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感悟,感悟是辐射状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完型。”学生一接触到题目,首先是读,只不过形式不一样,有的是默读,有的是轻声读,有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齐声读,但都是对题目的初步感知,了解题目中发生了怎样一件事情,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整体感知,产生了认知的冲动,可能还产生了创造的灵感,实际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种“顺思考”。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出示了例题,我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读题、析题,重点从两地、相向、相遇这几个词入手,反复研读,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有重点地读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总会碰上比较难以搞懂的地方。如: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上有男运动员400名,比女运动员的2倍多40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多少名?通过反复读题,同桌之间的交流分析,划线段图,弄懂了男远动员减去40 名正好是女的2 倍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来读。这时学生带着理解,学习的效果将非常明显。
(二)牢牢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1.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必须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做起,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 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昨天又买来200只白兔, 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原有的只和买来的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200只, 白兔有多少只?” 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简单地看到“ 多200只” 就判断用加法, 结果与遇到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 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时,学生经历“两组动物比速度的数学问题”、“刘翔与猎豹比速度”、“蜗牛爬行中的数学问题”、“老师坐车中的数学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不断积累对三者关系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式。2.理解四则运算意义
应用题教学应与四则计算意义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同时, 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这是200年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的给我的最大启发,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不要单纯的把这样的课当成计算教学课。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 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 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 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 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 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可以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 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 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 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2)联系四则运算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 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 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 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 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 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 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 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 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 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恰当的模型对分析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数形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形模式来分析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生成“开放的思想”。
在教学这道题时:有某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加1杯水后,浓度变为25%,再加1杯纯酒精后,浓度变为40%,求原来酒精溶液的浓度。
分析:这道题条件中没有原来溶液的容量,浓度一会儿是25%、一会儿又是40%,数量关系看似十分繁杂,难以理解。我教学中是用下面形象的图形表示其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的。
25%=1/4,40%=2/5,用△代表1份酒精,用■代表1份水。加1杯水浓度为25%,也即1/4,图示为: △■■■ 再加1杯酒精浓度为40%,也即2/5,图示为:△△■■■ 由上图很容易得出:
1份洒精、1份水刚好也是1杯酒精、1杯水,如不加1杯水和1杯酒精,原酒精浓度由图示应为: △△■■■-△-■=△■■
即原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3,也即33.3%。
可见,处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使繁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使得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更具创造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师的事情,而是广大教师长期坚持、不断探究,运用新课程理念,解决过去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漫长过程。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09-01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06-09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作业的优化11-23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10-01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一07-12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10-27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11-15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