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精选15篇)
1.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 篇一
丰田以混合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汽车研发规划
丰田汽车公司近期在东京召开了“丰田环境论坛”,并发布了旨在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行动研究报告。整个报告分为“研究开发”、“产品生产”、“社会贡献活动”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丰田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保护环境,从车的开发到生产各个环节所做出的努力及长期规划。和汽车密切相关的环境及能源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应对石油替代能源”、“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防治地球温室效应”、“防止大气污染”等。在车的研究开发方面,丰田将以混合动力技术为核心,通过继续抑制石油消费以及推进能源多样化,以实现一个和谐发展的汽车社会。
汽车开发
丰田将开发出在能应对能源多样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清洁化”的汽车,并结合世界各地的能源发展动向,基于“适时适地 适车”的方针,将汽车投放市场。车辆:积极推进车辆的小型化,轻量化。2008年计划上市的“iQ”,车身长度不足3米却能满足4人乘坐,这也是实现了全新的空间设计。传动系统: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中,在日本国内销售的新车的平均燃效提高了约28%。为了提高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效率,将在2010年更换为全新的系列。
①汽油发动机:2008年将引入1.3L和2.5L的新型发动机,完成发动机产品线的更新换代。并且将在1.3L的汽油发动机中采用新开发的“启&停”系统。②柴油发动机:在2003年引入了带有DPNR的清洁柴油发动机,2007年秋引入了V84.5L新型发动机。
③变速箱:在提高自动变速箱的多档化及CVT化的同时,2008年秋将更新为高效率的小型6速手动变速箱。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系统是丰田为实现“尾气排放清洁化”、“减少二氧化碳”、“提高燃油经济性”这三个目标的核心技术,目前正在为不断扩充混合动力车的车型及其普及做着努力。
2008年4月普锐斯的累积销售量已达到100万辆。2008年6月混合动力车的累积销售量达到150万辆,共减少了约700万t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约270万千升的汽油消耗量。(丰田公司计算结果)
丰田为使在2010年代尽早实现混合动力车年销售量达100万辆的目标努力。今后也将继续推进电机,逆变器和电池等的进一步小型轻量化和低成本化。同时,继中国和美国之后,近期又决定开始在泰国和澳大利亚生产混合动力车,扩大其海外生产规模。替代燃料车
① 生物燃料(FFV*)
2006年在世界范围内销售的车辆都能对应E10(乙醇比例10%)的生物燃料。2007年5月在巴西导入了能使用E100(乙醇比例100%)的卡罗拉FFV。2008年在北美地区导入了E85(乙醇比例85%)的FFV。
*FFV:Flex Fuel Vehicle(能使用汽油和乙醇等以任意比例掺混后的燃料的汽车)
② 电(PHV/EV)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行驶过程中,近距离时作为纯电动汽车行驶,而长距离时和普通的混合动力车相同。因此,在目前阶段认为此技术是最具前途的,已经
在日美欧开始了验证试验,计划到2010年向日美欧的个人用户销售装配了锂离子电池的PHV。
对于小型EV将以量产化为目标,加快其开发进程。
对于作为关键部件的电池,2008年6月下旬新成立了“电池研究部”,进一步推进超越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下一代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同时,与车载电池的合作伙伴松下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Panasonic EV Energy,将于2009年开始进行锂离子电池的少量生产,到2010年开始正式生产。
③ 氢(FCHV)
丰田开发出了装配新设计的高性能燃料电池“TOYOTA FC STACK”的燃料电池车“TOTOTA FCHV-adv”,并于2008年6月3日取得了国土交通省的型式认证。该车在提高燃效约25%的同时,由于装载了该公司开发的70MPa的高压贮氢罐,一次加氢的续航距离为约830km(10.15工况行驶,JC08工况行驶约760km),这比之前的车型提高了2倍以上。在低温启动性能方面,即使在零下30度的寒冷地区也能启动并行驶。这也证明确实克服了燃料电池车面对的技术难题。今后,将围绕“”确保耐久性“降低成本”这些问题继续努力。
替代燃料的供给
在替代燃料的研究过程中,在供给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
在日本和美国设立了能源研究组织,强化了全球范围的能源调查分析体制。在生物燃料方面,进行既能避免和人类争粮又能确保供给量的纤维素乙醇的研究。本公司开展的研究的特征是活用在日本养殖酵母的技术。关于替代轻油的生物燃料,目前正就酸化稳定性大幅度提高而和轻油具有同样性能的氢处理生物轻油(BHD),同新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着共同研究。另外,也进行着关于含有纤维素的所有生物质气化后合成得到的生物液化燃料(BTL)的相关研究。
基础设施和驾驶者辅助系统
要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能源问题,不只要靠汽车本身,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驾驶者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在这方面汽车厂商也要进行相应支援活动。
在基础设施方面,在国内和相关政府部门互相配合,通过推进交通情报系统的实用化,治理交通堵塞等为改善交通状况做贡献。
为帮助驾驶者进行绿色驾驶而采取了相应措施,在车内安装能通过亮灯提示驾驶者汽车正处于燃效良好的行驶状态的“绿色驾驶提示器”,以及能将转弯和空调设置等调节到节省能源模式的“绿色驾驶模式开关”,并扩大安装了这些系统的汽车的车型种类。
2.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 篇二
太阳光电技术发展现状
在太阳光电产品大幅跌价, 刺激全球太阳光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背景下, 岛内太阳光电企业为扩大差异化, 纷纷投入业界科专、主导性计划, 开发各种高转换效率结构太阳电池如金属贯穿电极、前硼射极 (N-Type) 、以及CIGS薄膜、染料敏化等技术。岛内太阳光电产业技术将持续朝向高效率低成本、创新高附加值与能源技术服务等方向发展。
1.硅晶太阳电池
目前由于太阳电池价格骤降, 产业面临严重成本降低压力, 而硅晶太阳电池中所占成本最大者为晶片 (约60%) , 其次为金属电极 (约20%) , 故降低成本的重点为硅晶片薄化与银电极的取代。另外, 低成本高效率技术及新结构太阳电池开发, 也为降低单位发电成本方案。因此, 发展目标与策略为:以薄晶片与非银电极降低成本维持优势, 以高效率新结构太阳电池开发, 提升品质, 创造竞争力, 因应未来趋势。
以下为硅晶太阳电池未来主要发展方向:薄晶片高效率电池整合结构, 需开发高品质薄晶片, 并将目前现有技术整合, 包含选择性射极搭配表面钝化及点接触电极技术等, 将晶片厚度减少至150微米, 2014年开发完成技术, 2015年量产化;非银电极太阳电池, 也可整合于薄晶片高效率电池整合结构中, 于2014年完成模组化技术, 2015年商品化;n型晶片太阳电池结构, 2013年年底完成基础技术开发, 包含硼扩散及表面钝化技术等, 并且于2014年6月完成量产技术开发;异质接面太阳电池结构, 将结构调整至最佳化, 于2014年底开发完成量产型技术并且于2015年底商品化;先期投入无切割损超薄晶片、电池等前瞻技术, 以布局未来, 建立下一代太阳电池的基础。
2.CIGS薄膜太阳电池
铜铟镓硒型 (简称CIGS) 太阳电池为目前薄膜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最高者, CIGS太阳电池就制程而言可分为真空制程与非真空制程两大类, 真空制程以共蒸镀制程与溅镀后硒化制程为主流, 目前岛内产业已投入开发的量产制程以真空溅镀搭配后硒化制程, 研究单位则在前瞻CIGS技术开发上针对非真空CIGS太阳电池技术进行研发。非真空制程可大概分为印刷涂布制程与电镀制程两大类为主, 并搭配后硒化制程, 相比较下非真空制程拥有低设备成本与高材料使用率等优点, 是未来有可能达到低发电成本太阳电池技术, 具市场竞争优势。
3.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目前除持续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模组制程技术授权给有意愿厂商外, 另积极开发关键材料, 如封装胶材及胶态电解质等, 也逐渐将原有于玻璃基材上制程技术转移至软性基材 (如高分子基材或金属箔基材等) , 也因应高分子基材不耐热缺点而开发出一系列低温制程技术, 同时暂缓提升效率策略, 朝效率与稳定性提升并进方式, 期望能加速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产业化时程, 达到发电成本每峰瓦0.4美元以下。
4.太阳光电模组
在太阳光电模组方面, 有两大重点目标: (1) 降低生产成本; (2) 通过可靠性测试与模组寿命提升。为实现此目标, 台湾企业正致力于高效率太阳光电模组封装技术开发以降低模组成本, 模组寿命提升以降低太阳光电系统发电成本。目前封装材料已占模组成本30%, 封装材料本地产化与高性能化为重要课题, 封装材料价格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 以协助岛内模组产业降低成本, 进入国际市场。封装材料使用寿命提升与材料性能提升, 与模组寿命及发电功率息息相关, 也是未来持续研究方向。
资料来源:台湾工研院
新型高效率电池开发为目前电池研究方向, 如PERC (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 、HIT、N-Type与背电极等技术研发, 整合电池模组以及材料技术, 提升模组效率, 并通过IEC国际验证为目前发展方向, 未来发展势必朝高效率模组前进, 降低生产成本。台湾发展目标与策略为:以封装材料本地产化, 形成上下游供应体系, 降低成本维持优势。以高效率新结构太阳电池模组的开发, 增进模组寿命与产品可靠度, 提升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
为应对未来太阳光电高电压系统降低成本的趋势, 对模组进行耐高电压及相关材料特性研究, 朝30年保证寿命是未来趋势, 针对此课题进行模组破坏机制研究, 进行模组成品材料微结构分析, 探讨寿命提升的技术改进。藉由广角宽容技术研究, 模组工作温度降低研究, 提升模组在系统发电量增加, 增进太阳光电系统效益。
5.太阳光电系统
为促进太阳光电系统设置普及化, 台湾企业正在提升太阳光电系统品质认证及系统可靠度, 通过系统发电量评估、系统测试与监测、性能分析及故障诊断研究, 提高系统建置前及长时间运转的性能可靠度及稳定性。
产业技术发展指标与时程
1.硅晶太阳电池
近几年来由于太阳能电池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电池价格持续下滑, 因此岛内主要生产厂商从原本由海外统包设备引进技术纷纷转向高效率制程开发, 期望能与其他厂商产生差异化技术。常见技术如选择性射极、N-type太阳电池及表面钝化等结构, 许多公司已发表相关技术, 并将上述技术整合开发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结构, 但尚未导入真正量产。其主要原因是近来太阳电池价格骤跌, 每单位发电量的价格下降, 以致提升效率伴随所需投入的成本并不符合经济效益。故在岛内技术近期发展中, 如何以较低成本、较简单的制程, 来达到效率提升, 为主要推动重点。
另外, 各公司也利用台当局“业界科专计划”等资助开发更高效率太阳电池结构, 如异质接面太阳电池及背电极太阳电池, 但要应用到商品化仍需一段时间。因此, 岛内企业正在积极整合彼此技术优点, 搭配各学校及研究单位的成效积极投入, 来强化自有技术市场竞争力。
资料来源:台湾工研院
2.CIGS薄膜太阳电池
CIGS太阳电池除了能提供优秀光电转换效率外, 还能提供低制造成本的优势, 因此岛内有许多厂商积极投入市场。岛内CIGS太阳电池量产技术基本聚焦于真空溅镀技术, 下一代非真空CIGS技术也在快速进展中, 特别是美国投入相当大能量研发非真空制程以用于生产CIGS太阳电池, 非真空CIGS太阳电池关键技术发展包括, 次模组电极技术、次模组光吸收层技术、非真空CIGS次模组整线制程技术、CIGS硒化物奈米浆料技术等;CIGS太阳电池发展瓶颈, 在于大面积量产技术尚未成熟, 以及真空制程居高不下量产成本, 因此研发目标开发以非真空制程、无镉缓冲层搭配可挠式不锈钢基板的CIGS太阳电池具全方位的市场应用, 且成本可低于真空制程30%以上, 为下一代具市场优势的太阳电池技术。
非真空制程搭配无镉缓冲层与可挠式不锈钢基板, 有着材料与制程和成本优势上的差异, 虽然真空溅镀制程的效率较高, 但设备昂贵, 且材料使用率仅三成, 成本不易下降, 使用硫化镉为毒性物质, 不易销往民生用途与环保法规严谨的国家, 如欧盟与日本。硬式玻璃基板受限于形状无法变化, 市场应用性低于可挠式基板。岛内目前已制备自主研发软性不锈钢镀钼基板, 在吸收层CIGS上开发自制材料、CIGS薄膜卷对卷传输制程设备及自主涂布的系统;开发智慧自动化制造系统, 以提升硒化氢高温炉硒化产能及质量。
在大面积缓冲层镀膜设备开发部分, 由于岛内企业对大面积缓冲层镀膜设备需求强烈, 目前已完成37厘米×47厘米大面积均匀厚度及穿透度的缓冲层镀膜设备, 未来拟技转及协助岛内设备厂申请业界科专计划, 开发量产尺寸 (60厘米×120厘米) 设备, 使研发成果落实。
3.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特点为多彩、制程便宜以及可制作于软性基材, 且因其在低光和漫射光下也有尚佳发电效率, 所以相较于其他太阳电池技术更适合应用于室内环境。近两年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以模组制程、关键材料开发与应用整合三方面同步进行。
模组制程开发除精进原有玻璃基材电池制作外, 也发展软性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模组, 使太阳电池产品轻薄易携。而关键材料开发以封装胶材为主, 以提升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使用寿命为首, 也可突破封装胶材由外国公司掌握困境;并开发胶态电解质和新型态透明导电氧化物, 以进一步提高使用寿命。而应用整合部分, 以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搭配无线感测器, 利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在低光下可发电的特性, 监控并记录室内温湿度变化;未来将搭配不同感测器 (如气体浓度、紫外线、建物震动等) , 监控室内外环境变化和建物状况, 期望可达到随处安装、无需维护的环境。
4.太阳光电模组
近几年来由于太阳光电模组价格持续下滑, 因此岛内生产厂商最主要方向为降低生产成本, 藉由模组效率提升与封装材料本地产化, 来达到目的。模组主要成本结构为太阳电池与封装材料。岛内原本就有较深厚的材料工业基础, 遂有许多厂商投入新材料开发。
新模组封装技术部分, 随着新型电池技术开发如PERC、HIT、N-Type与背电极等技术研发, 整合电池模组以及材料技术, 提升模组效率, 并通国IEC国际验证为目前发展方向。藉由广角宽容技术研究, 模组工作温度降低研究, 提升模组在系统发电量增加, 增进太阳光电系统效益。为因应将来高电压系统以降低成本的趋势, 模组进行耐高电压的研究, 进行相关材料特性研究。模组朝30年保证寿命是未来的趋势, 针对此课题进行模组破坏机制的研究, 进行模组成品材料微结构分析, 探讨寿命提升的技术改进。
材料自主化开发, 从早期开发关键材料EVA、导电铜箔焊带开发, 岛内关键封装材料近年发展技术又更加精进, EVA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材料研发开发出符合模组电致衰减测试与耐黄变高使用寿命的材料, 背板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开发, 并致力于高反射与降低模组工作温度的功能性研究。
在模组设备开发, 近年来已发展成整线自动化封装设备, 包括焊接机、大型封装压合机、组框机、EL检测设备与输送线等, 再搭配海外知名模拟器, 形成整线自动化封装设备内外销。以因应未来市场的需求, 多层式模组封装压合机的开发, 也有丰硕成果。
模组验证测试能量, 岛内目前已有多家IEC 61215、IEC 61730验证测试实验室, 可进行的模组测试项目已包括IEC 61215、IEC61646品质测试及IEC 61730、UL1703的安全测试、防火测试等, 有效缩短岛内厂商新产品验证时间, 增加岛内厂商打入欧、美、日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测试重点为模组厂商引进使用新开发本地产材料, 如EVA、导电铜箔焊带与背板等材料验证测试。同时发展新测试能力, 岛内企业根据国际目前测试草案, 对太阳光电系统衍生模组问题进行产品验证, 其他如盐雾试验与氨气试验目前也在进行相关验证, 以增加岛内厂商进入欧、美、日市场的竞争力。
太阳光电系统技术重点
随着台当局积极推动阳光屋顶百万座政策, 以及太阳光电系统普及与健全设置环境构建的形成, 岛内太阳光电系统设置量不断快速增长, 提升系统品质效能及安全性、可靠度相当必要, 并且在金融贷款机制需求与要求下, 系统检、监测与诊断评估技术更是不可或缺。因此, 如何构建一套可用率高的监测系统, 配合现场检测技术与故障诊断、损失因子分析、老劣化评估等技术成为重要的研究与发展重点。运用这些检测、诊断与评估技术可强化系统的运维安全与可靠度, 并增加系统性能与效益。另一方面, 强化系统多元化、多功能性的应用, 以及BIPV (太阳光电与建筑结合应用) 与建筑节能减碳整合的研究发展也是欧、美、日等国家的应用发展趋势。各技术重点说明如下:
1.光伏发电系统营运管理平台
光伏发电系统营运管理平台技术近期发展重点在于除了发电量监测、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异常示警、即时故障诊断、管理与异常事件报告等功能外, 更进一步纳入光伏发电系统维修保养服务, 例如:维保品质评估建议、预防性光伏发电系统保养提醒、指派维修时程规划、系统元件寿命及可靠度管控、同时可根据顾客历史服务历程纪录, 提供有关顾客系统设计规划建议书。
2.光伏发电故障诊断及损失因子分析技术
进行光伏发电故障诊断及损失因子分析技术开发, 并整合系统营运管理技术, 发展具高阶诊断能力的光伏发电系统维运管理平台, 早期发现及快速解决系统故障或异常, 降低发电损失。
3.多媒体监测系统
目前朝向整合使用者自定多媒体内容与太阳光电监测资讯于LED电视墙或电视荧幕等;配合使用者自行加入形象影片/画面、广告插播等内容, 为太阳光电监测系统呈现内容增值及弹性设定的功能。同时可提供使用者现场或远程查询系统运转状态, 快速掌握光伏发电系统运转资讯, 提升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性能与可靠度, 并减少人员出勤, 降低运维成本。
4.太阳光电与建筑结合应用 (简称BIPV) 技术
BIPV磁砖模组产品开发为利用多晶硅彩色太阳电池与磁砖一体封装, 成为BIPV磁砖建材模组, 配合磁砖干挂工法, 将太阳光电磁砖模组装置于既有建材外部, 除当作外饰建材及发电设备外, 可配合设计达到隔热、排热的建筑节能功效, 不但具有磁砖的功用, 更可实质提供电力供应建筑内部需求使用, 同时达到隔热的功能, 发挥BIPV应用的多功能附加值。在BIPV的规划设计方面, 导入BIM建筑3D资讯管理模型构建技术, 应用于BIPV整合低能耗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置及维护等过程的建置程序, 强化BIPV低能耗 (节能) 建筑的设计、施工、构建、变更与维护管理能力。
5.太阳光电及热能复合模组/系统 (简称PVT)
为推动太阳光电系统多元化应用, 开发太阳光电及热能复合模组及示范应用系统, 并利用TRNSYS软件构建系统暂态模拟分析工具, 寻求最佳化的光伏发电T模组构造方式及系统设置方式。
6.光伏发电整合储能应用
首先推动光伏发电整合储能的家用直流负载电网技术开发, 并解决关键突破要素, 进而配合电网级储能技术进行应用研发, 主要包含水力发电、压缩空气储能、蓄电池的部分则包含钠硫电池、氧化还原电池、铅酸电池、锂电池、地热、飞轮等技术。
重点科技成果
1.硅材技术发展
以往台湾依赖海外进口多晶硅原料, 如今企业引进多晶硅原料生产设备, 并开始供应多晶硅原料给岛内硅晶生产公司所使用, 改善了过去单纯依赖海外进口的缺点, 对于平稳岛内硅原料价格产生相当助益。截至2013年底为止, 硅原料不再出现2008年供需不平衡状态。对于硅晶生长与晶片生产技术, 近年来单晶硅与多晶硅的市占比率仍然接近, 岛内单晶硅生产技术与海外不相上下, 而多晶硅生产技术近年已经领先海外, 开发高规格多晶硅具有更良好晶片品质, 其晶片的缺陷较传统多晶片来得低, 其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能量转换效率。晶片未来发展目前朝低成本的薄晶片生产技术, 晶片厚度将由目前主流180微米朝向降低到150微米, 未来还可能进一步降低厚度。
2.结晶硅太阳电池技术发展
目前产品化硅晶太阳电池结构大多为传统制程, 为非常成熟商品, 但目前面临更高效率提升需求, 因此, 各种新技术都被导入到传统硅晶太阳电池结构中, 希望能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目前许多岛内大厂已经将高阻值射极导入量产化, 平均效率可达到19.3%以上, 结合表面钝化结构, 效率更可达到20%。其他技术方面, 如电镀电极技术、背电极结构技术、异质接面结构技术等, 均已具备基本技术能量, 但尚未达到真正量产化, 未来发展方向为整合目前的高效率技术, 寻找效益最大的高效率低成本解决方案。
在新型太阳电池开发方面, 目前金属贯穿电极太阳电池, 多晶太阳电池效率已达18.5%。氧化铝表面钝化技术, 用于前硼射极N型硅太阳电池上, 平均效率也达20%以上。
3.CIGS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发展
目前岛内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厂商, 大多处于新购设备整装及试量产阶段, 厂商以购买设备引进技术方式进行量产, 后续高效率技术尚无着落, 势必再花钱买技术。为了解决此一技术瓶颈推动未来岛内CIGS产业发展, 必须投入真空高效率 (>20%) 及非真空可印刷式软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开发。
岛内业界已生产全世界最大尺寸110厘米×140厘米CIGS薄膜太阳能模组, 并通过TUV测试认证的合格厂商, 电池模组效率可达11%。
4.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发展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特点为多彩和低光发电, 可提供美观并具环境能源采集功能。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为少有的从材料、设备、制程和应用, 皆可于岛内现有产业中完成技术, 且经由近几年来技术研发, 业界对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来源和产品稳定性忧虑已可渐渐解除。显见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已由原本仅有材料和设备商愿意投入额外资源研发, 已渐渐有企业开始尝试电池制造, 且应用方向也渐渐开始萌芽。
资料来源:工研院
5.太阳光电模组技术发展
岛内自1995年投入太阳光电模组技术开发以来, 积极建立各种产品开发与制程技术, 已在岛内建立良好基础, 目前在标准型太阳光电模组与双层玻璃透光型模组生产设备都朝自动化量产设备。因岛内市场规模较小, 仍以欧美日国际市场外销为主, 但近年来增长迅速, 同时搭配岛内材料自主化开发, 更有助于企业快速发展, 增长力道十分可期。
模组以发电系统使用导向, 市场上仍以一般型模组及双面玻璃型模组两款发电基本商品, 无太多实际变化, 加上模组厂商毛利低、成本压力大, 户外使用产品尚需有25年产品保证寿命, 以及25年发电量承诺等压力。
岛内太阳光电模组产业发展方面, 岛内总产能约1700兆瓦, 厂商约20余家, 年产量可望超过500兆瓦, 模组产品以一般型太阳光电模组为主, 少部分几个系统案为双层玻璃透光型模组。近年来岛内安装量增加, 2013年高达175兆瓦对岛内模组厂产销有很大贡献。出口方面由过去欧洲更进一步开扩美国与日本市场。目前封装材料本地生产化方面以铜箔焊线最为成功, 铜箔焊线本地产占有率80%以上, 其它如背板材料、EVA、接线盒等也在逐渐增加。
6.太阳光电系统技术发展
早期系统技术研究偏重在示范设置、回报发电量资料搜集、故障原因调查与发电量远端监测技术等研究, 通过研究计划进行独立型系统与并联型系统的现地运转发电效果实证研究, 其成果作为推广设置的示范参考。近年来, 台当局大力支持太阳光电系统研究计划, 在系统技术应用创新方面进展快速并具有优异表现, 系统技术成果包括:
目前岛内已有几家企业发展光伏发电系统营运管理平台, 但功能有多有少, 各不相同, 目的都是希望即时掌握系统运转状况、发电量与性能情形, 快速解决系统故障或异常状态, 降低发电损失。主要功能包含:发电量监测、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异常示警、即时故障诊断、场域资讯即时分析、管理与异常事件报告、成本估算、分析报表与运维优化等。
2011年完成两种光伏发电故障诊断法Earth Capacitance Measurement (ECM) 与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TDR) 的建立, 并以2千瓦现地光伏发电系统进行验证。ECM法检测10片模组断点位置试验, 最大误差3.2% (1片模组距离以内) 。TDR检测法可检测串列断点, 也可分析出劣化模组位置, 未来可发展成光伏发电组列检测工具或结合光伏发电系统维运管理平台, 进行线上故障检测。2012年完成系统发电量损失因子分析技术整合运维管理平台功能, 可提供即时系统发电异常原因分析。
通过光伏发电多媒体监测系统可同时显示监测资讯于LED及电视屏幕上, 具备现场或远端查询光伏发电发电量功能, 提供企业随时掌控管理多处光伏发电案场运转情形, 并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形而进行改善, 达到降低运维成本与提升系统运转品质目的。
BIPV/GM磁砖模组开发, 其产品通过耐久性测试及抗风压测试, 并建立1千峰瓦BIPV/GM的示范应用案例, 作为设置施工与应用展示用。以BIM技术进行隔热、通风与散热能耗模拟及材料选用设计, 并针对空调、插座等负载进行用电控制, 实现全年100%以上光伏发电自主电力的BIPV能源建筑示范应用与展示。
2012年完成一套太阳光电及热水复合应用系统, 本系统选择多晶硅光伏发电模组与金属管板整合光电及热水复合模组, 电力设置容量为1.44千峰瓦。通过热回收机制提供500L热水供餐厅厨房使用, 光电热回收可提高单位面积下太阳能使用率, 且提供有限面积下太阳光电及热水共生应用。另一方面, 集热过程中可降低太阳光电模组温度, 间接提高模组使用寿命。未来将朝建立模组性能测试规范、模组安全及可靠度验证、工业制程预热及室内温水游泳池等应用示范方面, 提高光电及热水复合模组及系统应用。
3.集成系统研发助期刊业务发展 篇三
一、用户需求分析
根据期刊工作的具体实际,业务集成系统应能满足以下基本需求。
(1)首先满足读者网上投稿的要求。实现网上投稿也是开展计算机编审的基本前提,网上没有稿源,则难以实现计算机编审。
(2)满足通联编辑网上进行统计分发的需求,以便把作者来稿及时统计,并发给相关栏目编辑。
(3)满足栏目编辑在网上进行文字、图表编辑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栏目编辑在网上进行稿件查询、修改、转发,以及与作者联系,与主编讨论审修事宜。
(4)满足主编调阅稿件修编情况,并与作者、编者之间交流,还可满足主编对审定稿件进行发布形式处理。
(5)满足网络编辑在网上编排发布电子文稿。
(6)满足编辑对编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查询、浏览。
(7)满足在网上进行组稿,并组织广大读者进行网上研讨。
(8)满足网络管理员进行网上信息管理。
(9)对通联编辑、栏目编辑、网络编辑及管理员、主编等设置相应的工作平台,并赋给相应的工作权限。
(10)满足网络编审和手工传统编审的并行运作,以达到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二、期刊业务系统具有的特点
该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综合集成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办刊无纸化。即从读者投稿到编辑部选稿、编稿、审定、发布全程可实现无纸化。 二是办公自动化。全社工作人员可依托杂志社局域网,利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办公业务的自动化。三是杂志传播网络化。杂志社可通过网络将杂志信息传播给读者。四是编审业务远程化。编辑人员在外地可通过信息网络,杂志社网站开展稿件编辑与审定业务。
三、期刊业务集成系统的设计
经过认真分析,将用户所需要的功能分解,归纳整理,由投稿与编审系统、论文数据库、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办公平台、网络版五个分系统分别实现。在对每个分系统设计时,必须做到既要考虑每部分功能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信息的共享性,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可拓展性,避免系统设计与实际应用有较大的偏差。
1、投稿系统:投稿系统就是全面分析当前投稿方式利弊的基础上,采用作者自行登记注册个人真实信息方式,在其成为有效用户后,提供上载文章的窗口。在投稿系统里,作者还可更改个人信息,查询个人投稿和刊稿的历史记录以及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意见等。这样,既减少了编辑的工作量,又使作者可随时管理个人信息。
2、编审系统:编审系统是本课题的核心。当前,不少期刊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流程大体上是:首先对打印的稿件进行审读,其次编辑稿件的电子版,第三步是复审编辑处理的稿件,第四步打印编排后的稿件并由相关编辑校对,最后刊发。许多环节都需要打印和传递稿件,造成出版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因此,编审系统可根据自身工作流程,围绕解决上述矛盾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稿件筛选(过滤)、稿件提交、稿件初审、稿件分发、稿件转发、稿件编辑、稿件签发(主编终审)、信息发布、用户管理、、基本信息查询、新闻审阅、作者改稿、发布通知等13个方面。
3、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说,编审系统的稿件处理、网络版及纸墨版的发布就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因此,数据库是期刊网络编审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和稿件处理流程所围绕的核心,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根据系统中数据处理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以及系统各个子模块所涉及的输入输出数据,同时考虑到杂志社办公的需求,系统规划并建立3个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稿件处理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办公信息库。
4、信息发布平台:为能使主编和各个栏目编辑在系统中进行交流,可为主编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主要让主编发布有关杂志信息和上级有关精神,还可进行会议通知、以待、得交流等。信息发布平台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因此,研制内容包括:可方便增加、修改删除信息;可对信息类别进行管理;能根据需要,授权不同用户管理信息发布平台;通知能自动更新并弹出信息窗口等。
5、网上办公平台:在杂志业务工作中,编辑除对稿件进行编辑修改、刊发,还包括对非网上来稿进行登计,这是编审系统功能的延伸。稿件刊发后需要注明稿件的刊用期数、字数等关键信息等工作。因此,网上办公平台研制主要包括稿件登记、刊用登记、刊用稿统计、稿费管理、资料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4.技术研发部 篇四
1、负责制订公司的整体技术研发规划;
2、负责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
3、负责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实施;
4、负责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组织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和技术交流活动;
5、负责技术标准的制定、审核、报批和发布,原材料、产成品的检测分析;
6、负责对新型材料的研发、检测和鉴定工作;
7、负责各分公司委托进行的技术难点的攻关、试验、方案设计工作; 对外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工作;
8、负责上岗前和在岗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9、.结合公司实际开发的项目,提炼出相关课题,组织公司内部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为将来开发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10、负责技术研发项目所有资料、数据、技术的保密管理。
技术研发部经理工作职责
1、在总经理领导下,全面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工作,并推进项目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改造;
2、领导研发部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3、负责编制《技术方案》,组织技术方案的评估和可行性分析。并直接参加设计问题的研究讨论与处理,抓好产品设计工作;
4、负责根据设计输入的要求,策划项目、安排设计输出及项目制造中异常现象的处理;
5、确保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接口得到有效的沟通和联络,并及时把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对部门内接收或输出的所有文件进行核实、确认;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6、负责对大型设备前期待签订的技术协议进行评估和特殊物料的相关市场调研;
7、应市场部要求、总经理批准,前赴客户现场投标或签订项目协议,标书和协议内容如有变更,以书面文件形式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
8、负责编制部门工作、培训计划和总结,并指导实施;
9、负责向各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协助项目责任人完成有关技术资料的填写工作;
10、完成总经理授权、委托的其它任务。
技术员工作职责
1、参与实施产品开发、研制工作,制定开发计划;
2、按研发计划完成技术文件编制及图纸设计工作,及时记录各种工作要素,编制齐全的产品文件;
3、会同产品工艺技术部门完成试生产,处理试生产中的设计问题;
4、总结产品研发经验,持续改进产品性能,并根据用户或公司其他部门的要求进行设计修改和设计改进,完成产品定型工作;
5、协助质量、市场部门解决客户技术问题和协助销售部搞好客户服务;
6、为产品的投标提供技术支持。
广州市木易木制品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5.技术研发部内部招聘岗位 篇五
内部招聘通知
为适应公司经营发展需求,科学、高效、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同时为优秀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和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现拟在全公司范围内招聘具体安排事宜如下:
一、范围
全公司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员工均可参加。
二、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任用。
2、坚持既注重学历、更注重工作经验、工作业绩、发展潜力。
三、本次招聘部门职位、人数、职责及要求
一、技术研发部
一、结构设计师: 2 人
要求:
1、高中及以上学历;
2、三年以上家具行业工作经验;
3、熟练操作AutoCAD、Photoshop、office等软件,熟练绘制家居产品的工艺结构图、三视图;熟知产品工艺及相关材料的特性与加工方法(软件不熟悉其它要求符合者可应聘结构设计师助理);
4、执行力强,勤奋好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为人正直。
5、优秀应届毕业可应聘结构设计师助理;
二、结构设计师2 名
要求:
1.负责公司产品的结构设计。
2.负责公司产品技术资料的建档和管理工作。
3.负责公司新产品结构评审,组织评审新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4.负责公司新产品的打样跟踪。
5.负责公司产品图纸技术参数、技术标准化的审核与变更工作。
6.负责公司项目软件新产品结构资料整理及录入。
7.及时完全上级交办的其它临时工作任
注:可推荐外部员工来我公司面试。
广州恒压家具实业有限公司
管理部
6.关于成立公司技术研发部的通知 篇六
为了加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做好公司新产品开发工作,提升公司整体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决定成立“技术研发部”,由周文通知负责。技术研发部专职进行公司的项目研发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制;负责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负责指导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负责职工的技术培训。希望各部门积极配合技术研发部工作。切实推进公司的科技进步工作。
特此通知
XXXX有限公司
7.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 篇七
传统的纺织产业在历史上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纺织产业通过多年来的积累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但如何找到纺织产业进一步加速发展的突破口, 迅速打破各项瓶颈的约束, 加速产业整体提升, 已经成为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紧迫任务。
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竞争, 实质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 同时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防寒服面料作为纺织面料家族中的一员, 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 时尚型、功能型、环保型和创新型的优质面料纷纷进入市场, 防寒服面料的发展一直以来围绕着高密超薄方向探索, 是伴随着化纤业细旦化的发展同步前进的,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内防寒服的消费量已远远超过过去单纯棉衣多年来的需求总和, 相对的生产速度和绝对的增加量又多又快。因此, 通过新技术加速防寒服面料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纺织新技术宏观环境概述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纺织工业如果不能在高新技术纤维等行业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多年积累下来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可能逐步丧失。为此, 差异化、新兴材料化和新技术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发展的主题词。
《“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纺织行业发展的规划为适应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高新技术纤维发展将大幅“提速”, 而新型技术和设备则备受青睐。“十二五”期间, 我国纺织行业将突破50项关键技术, 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 成为世界上自主掌握纺织高新技术的国家之一。
2 20D锦涤2/1斜纹交织面料的研发
顺应纺织行业宏观趋势的发展, 细旦纤维原料广泛应用, 细旦产品自身的质量在各大化纤公司的精心研发和稳定维护下得到了大幅提升, 产品纤度越来越低, 几乎超出了化纤纺丝生产线的生产设计范围, 尼龙产品纺丝做到了20D, 涤纶长丝和低弹丝做到了30D左右, 织造用综丝基本上更换为塑料综丝, 厚度远远低于钢片综, 而综眼耐摩擦性能更加优于钢片综。由此制织的面料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女性消费者钟情于面料产品的超薄轻柔和产品档次。服装厂商也对超薄轻柔产品制作的防寒保暖因消费者的青睐给予了超前的关注, 纷纷投入精力和资金进行商业运作, 促进了产业链上的普遍认知度, 给细旦产品在原料研发生产和面料加工方面提供了利润空间, 使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带动化纤业、纺织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20D锦涤2/1斜纹交织面料是引用经纱涤纶20D和纬纱锦纶20D超细旦纤维产品制织的超薄面料, 成品滑爽、轻薄、柔软、透气、时尚光感。这类产品生产技术难度对纺丝的螺杆、计量泵和纺丝组件的精细化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包括纺丝行程的导丝装置要求。国内外已有部分规模型企业在小批量生产, 但质量稳定性差异较大, 再加上下道纺织业的使用层次低、面窄, 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 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等, 限制了该类产品的运用, 而未能带动整个化纤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使得超细旦产品难以突破量的发展。
2.1 攻克的技术难题
超细旦纤维织造稳定技术:超细旦纤维自原料生产加工开始至坯布结束都需要经过多道导丝装置, 同比粗旦纤维极易产生毛丝, 给制造带来难度, 同时超细旦原料加工坯布直至成品因防寒服面料的钻绒性要求而采用的高经密高纬密使得纤维原料自身多头份、多交织产生摩擦频繁, 也给织造带来极大的影响;在低张力状态下, 纤维的收缩和内应力变化也易造成坯布的整洁度不平整, 影响成品的外观和品质。
超薄面料染整关键技术:由于超细旦纤维制织的超薄面料, 在较大外力作用下, 本身强度较低的原料难以获得较好的经纬向撕破强力而容易受到损坏, 可能出现的主要疵点包括纬斜等, 因此, 染整设备的使用显得比较重要, 染整工艺的优化、调整以及配方、染化料的选择尤会直接影响面料染色后的效果。
2.2 新面料的市场价值
20D锦涤2/1斜纹交织面料属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该产品的研发成功不仅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也为防寒面料走向高端化指明了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市场上品种处于中低档、结构单一、大路货居多、应变能力差的格局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实现了防寒面料从数量发展向品种发展、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拓宽了面料性能及应用领域范围, 使面料开发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原料或简单的混纺。
该面料使用的经纬纱为涤纶20D和纬纱锦纶20D超细旦纤维原料, 采用2/1右斜组织交织, 产品光泽比380T超细高密尼丝纺更为深沉, 感官比同类原料产品厚重, 与380T超细高密尼丝纺相比本品更适宜于成熟女性着装。该面料的成功研发, 丰富了防寒面料家族的产品系列, 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追求。
3 新技术助推防寒服面料精品化
纺织终端产品服装行业的竞争, 早己不单纯局限于设计、劳动力、裁剪、缝纫技术等专业领域, 而是沿着整个流程一直回溯到织造、纺纱、纤维生产的竞争上, 谁占领了纺织新技术的制高点夺得了纺织新产品, 谁就赢得了这场竞争胜利的决定权。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大国、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但不是强国。制约我国纺织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和纺织染整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因此通过新技术发展高性能、多功能、高质量的新型纤维和服装面料, 提高染整深加工、精加工的水平、提高染整产品的档次, 是纺织工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天然纤维一直独霸高档服装面料市场, 化学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织物由于其热湿舒适性、手感、光泽和外观等性能差, 常常充当低档廉价产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随着日本的新合纤、欧美的细旦纤维制品问世, 合纤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开始改变, 一些涤纶仿丝、仿毛产品的手感与外观酷似丝、毛织物, 而且其可洗可穿性、颜色优于天然纤维, 深受消费者喜爱, 涤纶产品开始挤入高档服装面料市场, 被世界公认为当代化纤面料的“精品”。1996年以后日本合纤企业又开始向市场推出更新型的化纤面料, 它既保持了20世纪90年代初“新合纤”的优良风格与手感, 又具有一些天然纤维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国外大的合纤企业声称“现在已进入超天然纤维的时代”, 因而常规天然纤维的利用受到影响, 澳洲羊毛、中国蚕丝一度滞销的原因均在于此。而我国高档化纤面料及高仿真化纤面料的设计与生产水平仍显落后。近年来, 随着纺织新技术的逐步提高为国内自主研发高档防寒面料提供了必要条件, 用细旦和超细旦纤维成为开发高档防寒面料的理想材料。例如, 市场上陆续走俏的超细旦消光丝50D/96F、50D144F高密度“哑富迪”、消光尼龙40D/34F、N66高拉力面料, 以及15D、20D超薄高密度面料等, 该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防寒服面料上显示了较高的附加值, 助推防寒面料走上精品化发展路线。
4 结语
8.从芯片研发看物联网发展 篇八
目前,芯片研发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短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物联网领域应用所用的芯片接近80%都源自国外提供,加上我国对于物联网芯片还没有相关清楚的界定和标准,这也让我国芯片企业在设计与研发上捉肘见襟。
“我国物联网芯片研发理应是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物联网芯片的研发企业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不足,再加上芯片设计周期长、风险高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更愿意从国外拿现成的芯片产品来使用,而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与设计,这就导致了国内企业在芯片领域一直处于劣势。”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集成)副总裁兼科技租赁事业部总经理裘黎剑告诉本报记者。
此前,东方集成针对我国24家物联网企业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技术发展风险和运营风险困扰着我国物联网企业,目前我国感知设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而涉及高端芯片研发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也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阻碍。
裘黎剑表示,芯片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大大增加了芯片研发企业的风险。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这些风险通过科技租赁的形式转嫁出去,大多数研发企业会主动采用租赁研发设备的方式,将芯片研发的初期成本降到最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主流的芯片研发所需科研设备成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元不等,这么高昂的前期投入对于中小型研发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为了降低中小型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成本投入,降低企业运营和研发风险,一些高科技示范园区及市政公共服务平台也相继为这些企业提供示范区科研基础条件和产业配套等服务。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北京中关村园区海淀园管委会、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广州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等机构都相继为中小企业提供类似服务,通过科技租赁平台的模式,建立专门面向该经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多元化科研设备与IT设备的租赁服务平台,通过公共开放实验室及租赁仪器仓库向符合园区政策指导方向的高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提供所需要的科研条件。
9.研发部技术服务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篇九
一、氛围营造
技术服务人员是市场一线人员,团队大学生多、年轻人多,又是几个月回差一次,单独工作时间长,回归聚拢时间短,情绪波动比较大,薪酬不稳定,跳槽频繁,所以都要求管理充分发挥缓冲作用。总之,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大家有一个倾诉委屈不满、调整心态、协调与各部门关系的空间。
技术人员回公司后主要以会议形式进行一线经验交流分享为主,同时给予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如逛街购物、处理个人问题、小范围交流、休息等。
二、职业规划(此团队从业人员晋升方向)
技术员→主任→经理(垂直升迁);
技术员→业务→升为业务经理(干得好的话);技术员→化验、研发、企划宣传、内部管理(转岗);
技术员→个人直营店(公司提供扶持政策);
如果员工还没有给自己定位,就要让他明白,积累不同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也是在为自己提升个人价值含金量,可以帮他们定一个1-3年的短期目标,引导他们在有限的时段内,主观上学到东西(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口才、自然地敬业习惯、相当的动脑动手能力等),客观上干好本职工作。
三、薪酬设计
技术服务人员薪酬主要由两方面组成:
1.基本工资:按业内现行的薪酬结构来分析,技术员基本工资多在1500-2000之间,实习期1500,转正后2000。
2.技术服务提成:按所服务地区销售额的3%提点。
四、制度管理
任务分解备案制——片区经理或销售经理填写技术员当月市场任务分解表并交人事部存档。
派出登记制——人事部根据片区任务分解表,登记技术人员的市场去向并管理出差签离和回归签到,会同请销假作为考勤依据。库存盘点制——技术员每月要盘点所在门市的产品库存,包括数量、品种和保质期等,使企业和个人都明了产品的市场状况,最好还要有业务员、经销商的签字。
电话查岗制——部门要不定期以电话的形式与技术员保持沟通联系,技术员要按规定时间以当地电话向研发部汇报当地市场情况。销量审核制——技术员的门市销量要经研发部、销售部、财务部门三级部门审核。
投稿奖励制——技术员的技术稿件被各级专业媒体发表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工作汇报制——技术员要按规定向部门经理汇报述职,包括当月典型病例、门市经营状况、库存盘点、病例笔记手册等。
培训考试制——每年一次培训并佐以考试,对考试成绩张榜公布,脱考和不及格的要进行补考。
辞职和请销假制——要提前一个月提出辞职申请,公司安排替岗人员方可离职,并与工资发放挂钩,不准擅自脱岗。
入职、调职、离职谈话制——尤其是技术员离职,要征询其对企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指出企业和员工双方的优缺点,解释误会等。对调动片区的要了解缘由,是因在原片区不适应不协调,还是自己想换环境,还是为扬长避短发挥强项等。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不是冷硬的框框,在执行中要保持一定的伸缩弹性,操作点是人治与法制的适度平衡,对可能影响团队凝聚力的违规不能让步,如对违规离职的处罚,派出登记制度、培训考试制度、销量审核制度等。
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片区经理人的作用,技术团队组建之初、人数较多或片区管理尚不成熟时,应以部门管理为主,强化团队向心力,不要急于削弱部门职能;当技术队伍相对稳定、片区管理比较成熟时,就应向部门管理与片区化管理相结合来过渡,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片区化管理为主了,这时,部门任务可以分解给片区,部门职能可以相对弱化,工作内容也可以转为主抓技术培训。
10.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 篇十
打造中国饮料研发平台-(中国)饮料研发技术论坛圆满落幕
12月2日,由苏州高田香料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食品工业>杂志支持的2007(中国)饮料研发技术论坛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圆满落幕.此次论坛是苏州高田香料有限公司针对我国饮料研发领域缺少横向的沟通交流,研发人员与同行业的人员接触匮乏,限制思维的活跃性,缺少产生灵感的源泉,同时对行业形势的了解和判断滞后,有时对新品的研发茫然这一状况而策划举办的,目的是为专业的.饮料研发交流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并为饮料的研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中国食品工业>杂志作为此次论坛的官方合作媒体,全程参与了论坛的筹备与举办.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食品工业英文刊名:CHINA FOOD INDUSTRY年,卷(期):2007“”(12)分类号:关键词:
11.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 篇十一
在世界机床业界,精良的“德国造”,是德国的骄傲,也是世界对“德国造”的赞许。当然,欧洲制造也同样具有高质量,高技术的特点。欧洲机床工业凭借创新能力、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和精密产品等优势,在世界机床市场中多年来保持领先地位。亚洲的日本机床业虽然经历过全面“受挫”局面,但是这仍不影响日本机床的强国地位。所以,虽然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世界制造强国有将制造业视为夕阳产业的论调,不可否认世界制造业确实存在梯度转移的现象,但曾经的机床强国显然并没有轻言放弃自己在制造业上的领先地位。
实际上,在高端机床的研发、生产、制造方面,中国一直是一个缺失。技术壁垒和艰难的研发之路以及接受市场考验又是中国高端机床无法回避的“挑战”。虽然这几年中国机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数控化率在不断提高,但是在高端机床方面,中国一直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事实上,我国机床工业的中端产品也在被"外国制造"包围。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国产普通机床的参数能达到要求,但由于可靠性和精度欠缺,我国中端机床中的相当一部分也要从外国进口。国外占领着高端技术和产品出口的制高点。日本、德国等对高端机床是限制出口的,比如,德马吉的高端五轴联动机床就限制出口到中国,甚至连高端技术人员到外地就业也是有所限制的,他们担心人员的流失会伴随技术的外流。
虽然,近两年,在中国机床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自主开发研制的重型、超重型机床产品,一次次的叩响极限规格世界之最的大门,也具备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水平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型机床系列产品,然而,整机依赖进口、关键功能件和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是我国高端机床产业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创新要搞,但难度大。国产高档数控系统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档数控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数字化总綫技术、产品可靠性技术、高速、高精、多通道、复合加工技术等方面,都是国内企业需要努力迎头赶上的,无论那有多么困难。因为,国际上存在的技术壁垒一再提醒我们,技术是不能仅仅靠引进来解决的。生产高端机床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面对国内需求的高速增长和国外高端机床对市场的“瓜分”,政府和企业都深刻意识到发展高端机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振兴鼓励政策措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从低端到高端的突破在许多领域展开。然而,前进的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
12.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 篇十二
一、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效应
在全球化和本地化并存的世界经济中, 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学术界早就发现, 众多企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近, 且产品具有某种程度类似性和生产关联与相近性, 那么企业的聚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益。这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凸现尤为明显。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中国台湾新竹等企业集群所取得的成功, 揭示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1.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首先, 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 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自治创新与系统创新。前者是在现有体制基础上, 以现有的产业标准为依托, 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工艺;后者不以现有产业标准为基础, 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标准, 提供全新的发展机会。由于自治创新是在现有产业技术标准上的局部创新, 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信息容易从集群内获得, 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例如, 与企业内部研发相比, 整个集群具有更广阔的创新环节和空间, 可获取大量互补性的资源和技能, 增加创新机会;又例如, 日益加快的技术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使得研发的创新产出更加昂贵, 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加速创新进度使成本下降。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中, 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源头, 不仅可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 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 有效地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 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 金融机构的风险参与等, 都会使得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较容易发生。产业集群对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要。
其次, 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长期共处一地, 容易建立其合作和信任的关系。而密切的合作和相互信任, 也是刺激创新的因素。例如, 集群内使用先进设备的企业必须同供应商进行广泛的交流才能掌握新技术, 这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新设备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将自身的技术要求告诉供应商, 使其能按要求提供设备。为了使新设备满足自己的需求, 企业必须向供应商提供其产品或生产过程的某些细节。当供应商面对企业提出的这种要求时, 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用户的要求。上游供应商的创新, 也会为下游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激励。这样, 创新就会在企业之间彼此传递,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专业化人才是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创新资源, 而产业集群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人才。除了产业集群本身能吸引人才外, 还有其他因素。例如, 高科技园区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人才;园区内的人员在企业之间流动频繁, 不断地得到学习与锻炼, 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在创新资金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可以由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提供。
2.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要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新产品与新工艺并开拓新的市场,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此, 企业就必须考虑市场需求, 考虑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 能否体现它的商业价值。否则, 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不能被称为技术创新, 至少不是成功的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 单靠一两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很难完全满足全部的市场需求, 这就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其他企业也参与其中。这就导致了相关产业的企业陆续在附近安家落户, 这样可以节省运输、交易等成本, 共享信息等, 促使其他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的需要, 在这种连续进行、彼此推进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该地区的企业数量也会逐步增多, 相关配套设施也会不断完善, 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 而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又会进一步推动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而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最终完成。因此,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 企业技术创新提升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 产业集群是多个企业的集合, 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
二、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企业技术预见模型
作为一种技术预见的形式, 绘制技术路线图可以把各种创新关联方连接到一起、进行广泛的合作, 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力;技术路线图还可以用来描述过去或未来科学或技术在几个可能的方向上的演变, 刻画某个产业领域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 技术路线图整合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技术演变的潮流, 为此, 本文构造了企业战略—技术祸合模型。
1.技术路线图的产生和种类。路线图是指示人们到达他们渴望到达的目的地的路径。这个一般性的定义抓住了路线图的本质:在一个团队里形成关于未来和在未来他们要达到的目标的共识。绘制路线图是这个团队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发现差距和新的方向, 提高团队成员间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路线图还能够帮助团队成员和其他人如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团队沟通关于未来的设想和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 摩托罗拉和康宁 (coming) 两家公司最先绘制了技术路线图。康宁公司提倡通过关键事件绘图达成企业整体战略和企业内部的事业部战略。摩托罗拉的使用方法则是技术演变和定位法, 这种方法在美国的技术经营实践中更常见。在当时的CEO Robert Galvin领导下, 摩托罗拉启动了旨在“鼓励业务经理适当地关注技术未来和为他们提供一个预测未来过程的工具”、遍及全公司的绘制技术路线图行动。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平衡那些和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长远和近期的课题, 战略和运作的事务。技术路线图的广泛应用出现在1990年, 其原因是产品开发周期空前缩短和对交流、协调的巨大需求。客户渴望技术一旦成热马上就能在产品中体现, 速度成为最基本的考虑, 进入了一个“快吃慢”的时代。这扩大了对技术路线图的需求, 加速了技术路线图的发展。
2.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路线图能够用作多种用途。例如, 除了明显地用作指导公司R&D的未来发展之外, 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来确认维持他们的总体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路线图也有助于说服公司的高层管理阶段, 他们并非都对技术争论一清二楚, 通过路线图, 能够明确资金在R&D项目上的投资方向, 包括那些增强的领域, 这些领域曾经被认为是危险的、高深的、不宜投资的领域。
路线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来自于商业的技术需求的简洁的表现, 并且显示出那些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另外, 还能够被用来确认一个新的、不能被预料的发现如何能被用来达到最优的地位, 例如, 做出一个新的发现, 这用路线图通常是可能的, 确认新的发现如何能够适合公司的总体技术需求, 或许因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诸如新的市场, 或者使生产成本目标能够提前完成, 甚至超过。在实践中, 这些观点是很容易被理解和被看到的, 例如, 在一个大型企业里, 人员的参与是相当复杂的, 诸如人际关系、办公室的氛围, 以及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的偏见以及公司动作的纯粹的复杂性。这样, 通过技术路线图把对公司的技术需求一致的观点联合成必要的战略, 是相当有价值的。
路线图的另外一个应用就是训练公司的新员工, 给他们一个关于公司商业的一个总体的观点, 告诉我们多种多样的部分是如何协调到一起的, 在BP中为了这一目的, 它们已被运用。
成功的企业技术预见方法应该是:
第一, 富有弹性、能够产生可供选择的方案;
第二, 通过提供信息来引导关于R、D&E的管理决定, 其方式很容易地被参与者所理解, 包括那些对技术观念和行话不精通的人们, 并且有助于确保讨论是公开的、公正的;
第三, 有效地把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起来;
第四, 以一种协调的方法处理从整体战略水平到相对较小细节范围内的活动;
第五, 处理公司的技术影响活动;
第六, 对个体的观点的反应不过分强烈, 对现存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基础不过分依赖;
第七, 直接强调实施和确保在所有水平上的参与的需要, 促进结果的产生。
而路线图实际上满足了这些目标, 经验显示它能够接受和处理一个相当广泛的活动和结果, 可视的特征有助于公开的讨论, 而且能够减少贯彻实施的程序的客观检测的难度。这种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它强调在一个私人企业里的工业的R, D&E的需求, 但是, 它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作为在其他领域能够获得成功的预见的有潜力的向导。
最后, 除非它有实质成分——想象, 否则最好的预见分析也将失败, 没有这些, 机会将被错过, 来自预见的优势也不能实现, 预见活动的价值要极大地减少, 低于当想象和创造力与结构分析和逻辑讨论齐头并进时所达能到的效果。
3.企业战略目标-技术耦合模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企业战略目标-技术藕合模型, 如图1所示。
(1) 企业预见的方法。通过企业技术路线图的使用来显示预见过程的实质构成, 包括加强研究的确认, 这一研究支持商业运作的R&D项目。路线图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组成的, 图中的第一个部分是商业策略的分析, 包括视野, 任务和战略目标。它导向核心技术的确认, 有助于传递这些目标。图中的HSE表示健康 (health) 、安全 (Safoty) 、环境 (environment) 。第二个部分主要确认R、D&E项目, 包括增强基础研究, 以满足商业目标。在路线图的构成中, 相关的商业和技术的管理人员, 以及专家都参与到预见的过程和结果中, 是至关重要的。相似的展示、讨论工作会议所有参与者参与情况下进行。这些交流是高度的、实质的。如果预见的任务完全被执行, 而且是朝向可信赖的和有影响的结果发展的。
(2) 商业战略。开始的起点是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了达到这一雄心壮志, 需要3个辅助的目标, 这3个辅助的目标分别是:较高的制造产出、成本管理、在市场中的不同定位。实际上, 在大型公司的研发中, 大约需要20个路线图来指导需要进行R&D的3个核心商业分支全部活动。这些相关辅助目标中的每一个在使企业变成行业领头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关键的成功因素。除非能对影响因素进行衡量, 同时, 关键的成功因素 (KSFs) 又能发挥作用, 否则实施预见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 KSFs是定量化的和依靠时间的, 它们代表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获得的艰难的和具体的目标。它们的主要益处在于, 能够使进步朝向合格战略目标, 而且它们能够提供衡量R&D的影响和效果的方法。本文, 笔者认为, 它是预见分析的实质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中, KSFs被分成两个部分—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衡量两个产出率较高的战略目标, 维持较低的成本管理) 和增加顾客意识 (有助于监控市场的差异化) 。
(4) 研究与发展 (R&D) 项目。满足技术需求的R&D项目必须被确认和认同。在这一阶段, 企业应该得到在技术需求方面的清晰的、一致的观点。有时这是比较困难的, 但它是预见过程的实质部分。很难获得一致的观点暗示着与目标不明确, 这样, R&D可能是无效的。因此, 在进行新的R&D之前, 必须先弄清楚商业目标和达到这些商业目标的技术需求。
(5) 基础研究和技术。路线图的这一部分在确保来自分析的、平衡的R&D系列结果方面是关键的, 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单独运用预见分析。这一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危险, 决策失误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关注的项目, 在本质上是短期的, 缺乏覆盖的宽度和实质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更新的能力, 以至于未来的产品和过程未能以充分竞争方式成功开发。关键技术是实质上有助于R&D的实施和圆满地完成计划的技术, 但并不是处于第一位的核心技术, 也不处于第一位的R&D领域。这里的基础科学是指科学和工程的一个具体的领域, 有助于运用新技术、新理解、或相似的输入信息, 能够较快地推进R&D项目, 而且是较有成效的, 甚至通过一个相对的带有根本性的理解, 全方位地解决问题。
三、结论
企业采用这种新的技术预见的方法, 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它的最初目标是获得核心商业的技术需求的本质。例如, 由于采用这种方法, BP公司的策略正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技术推动模式向一种集中的模式转变, 主要集中在石油的开采和生产、提纯、销售以及石油化工业。另外, 企业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技术预见的新方法, 用它设计公司的核心商业领域的R&D战略。使用可视的路线图把来自于对设计、计划、资金、监控和实施R&D的所有人员的众多的讨论概括成图表。它强调关于顾客需求, 技术响应的可视的、容易理解的综合描述, 既能够使对预见过程起实质作用的不同层次的对话、接触更简单。既有助于在商业和技术水平上的自由交流, 又能与高层管理者交流, 还能提供确保R&D项目是合适的或者使R&D享有优先权。
13.技术研发合作协议 篇十三
乙方:
一、概述:
(甲方)与(乙方)共同商定:鉴于乙方在 新产品 研发能力,和甲方在项目研发的需求,双方经过充分协商,本着平等自愿、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遵照履行。
二、主要任务、目标:、主要任务:
三、项目所需物资、经费概算:
四、实施方案、计划进度及完成时间:
五、技术合作费用及支付方式:
六、项目完成验收条件、标准和方式:
七、双方承担的任务与责任:
八、附则:、本合同一式 2 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有效期为 1 年,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本项目结束。、本合同未尽事宜,经甲、乙方决定需要补充或修改后,书写《合同修改意见书》一式 2 份(经甲、乙盖章签字,双方各存一份),全为本合同的补充件。
本合同签约生效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签约双方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切实执行合同条款。
14.技术开发部职责 篇十四
直接上级:总经理、总工程师
直接下级:分管组长、技术员
主要职责:负责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开发工作。对下属技术管理人员实行领导、检查与考核。带领下属跟踪国内外同行水平。签署发布工序工艺文件,确保工艺贯彻率。检查与考核各工序、岗位纪律。解决产品、半成品加工中各种技术问题,确保产品质量。6 做好技术档案工作,图纸、文件应准确、清楚、完整、齐全。7 实行标准化管理,逐步贯彻“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8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确保新品产值率和新品投产率不断提高。9 掌握技术信息,不断丰富技术资料,加强保管和利用。
10负责对公司员工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
1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面向生产,面向车间,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注意保密,确保公司整体利益。督促本部门人员严守公司保密纪律。13 提倡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正部长不在岗时,分管组长执行部长职责。
技术开发部分管组长职责
直接上级:技术开发部部长
直接下级:技术员
主要职责:认真做好本组的分管的工作,督促本组人员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严守公司保密纪律。积极接收工作的安排,正确理解客户的图面要求,及时认真做好新品工艺、模具图面等文件的审核。主动关心本组新品的开发进度,做好新品的完成情况统计,做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督促本组技术人员做好新品的现场服务工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确保生产一线的正常生产。做好产品批量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工作,确保满意度。积极配合质管部做好质量体系的分管工作,做好文件的检查工作,确保工艺文件的准确、清楚、完整、齐全。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和本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严格执行本部内部管理实施细则,做好日常“5S”工作。
技术开发部技术员职责
直接上级:技术开发部部长、分管组长
主要职责:认真做好新品开发工作,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严守公司保密纪律。2 积极接收工作的安排,正确理解客户的图面要求,及时认真做好新品模具图面、工艺等文件的编制。主动关心自己负责的新品开发进展,确保新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做好统计工作。参与产品工装的设计与验证。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努力掌握新技术及生产新工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严格执行本部门内部管理细则,做好日常“5S”工作,保证环境整洁。7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技术开发部档案管理员职责
直接上级:技术开发部部长
主要职责:认真做好工艺文件、技术文件的归档、分发、回收等工作,做好帐物相符。做好客户财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做到帐物相符。做好产品规格的统计造册,并做好分发工作。做好新产品材质、粉重统计工作,每月底上报财务部。认真做好文档的打印复印工作。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本职工作的服务水平。严格执行本部门内部管理细则,做好日常“5S”工作。
8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技术开发部管理员职责
直接上级:技术开发部部长
15.研发外包与技术创新研究 篇十五
可以预见, 全球外包行业正逐渐转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研发的外包阶段。“研发外包”也称“研究开发协议”, 指企业寻求外部力量进行创新, 以合同的形式把价值链上研究开发这一个环节外包给其他组织, 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企业在研发外包时, 通常的合作模式是较小组织承担一个具体研究项目, 其合作对象主要有两类:同行业的企业或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同行业的国内外企业合作, 即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外包给其他企业。这样的合作企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与主盟企业是竞争对手的企业, 他们为了达到共赢的目的彼此走在一起;另一个是专门承担研发外包项目的企业, 如赛龙公司 (华人孙景春在美创办的独立手机研发公司) 就为手机厂商完成了700万部手机的研发, 他的客户除了飞利浦、西门子外, 还有康佳、海尔等国内厂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即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的, 协同各自拥有的资源 (资本、人力、技术) 通过团体合作, 对科学技术以及相应产品 (或服务) 的共同开发。一般采取以下的方式:项目委托、联合研究开发、建立培训中心、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目前中国政府在积极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力量向经济主战场的转移, 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企业进行研发外包, 主要是出于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考虑。研发外包既可节省成本, 又可获取新技术, 降低风险。
(1) 节省研发成本:随着对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企业研发成本大幅度上升。更多的创新对公司发展固然至关重要, 但是与公司目前的研发开支相比, 研发成果却微不足道。多年来, 很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直想方设法在工厂车间、后勤部门及仓储领域节约开支, 如今他们又对一度与世隔绝的研发部门提出了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从实验室转入市场的畅销产品如此稀少?这些高薪聘请来的工程师们究竟创造了多少能够改变行业发展格局或者具有突破性技术的产品?艾森哲公司高科技咨询业务负责人埃伦·德拉特说:“在可控制的开支中, 研发经费是目前仅存的、数目最庞大的一个项目。未来, 公司要么削减研发部门的预算开支, 要么提高它的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成本十分低廉, 将研发外包给发展中国家, 不但可以利用承包商当地的相对廉价的原材料, 更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本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此外, 信息技术尤其是通迅网络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合作方之间信息沟通的成本, 有力地促进了R&D全球化趋势。大部分著名的西方公司已经在朝新的创新模式转变, 公司转型后将借助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来谋求发展。这些合作伙伴包括美国的芯片制造商、中国台湾的工程师、印度的软件开发商和中国内地的工厂。
(2) 获取新技术:大公司虽然在其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 但是在诸如信息、医药等知识密集行业, 为了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公司需要持续地改进技术。但是大公司也存在许多影响创新, 尤其是影响突破性创新的障碍, 比如呆板僵化的管理制度。因此, 获取创新所需的基础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思路就成了企业研发外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包企业与市场当地的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 可以了解该市场的技术动态, 了解他们在当地的对手, 使得本公司的研发项目具有准确的定位、反应快的特点, 也使得其研制的产品能很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大大增强了公司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虽然更为灵活更有利于创新, 但是由于研发力量薄弱, 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 因此, 研发外包也是中小企业的选项之一。
(3) 节省资源、降低风险:研发外包可以将庞大的研究项目化整为零, 让众多的专业研发机构“承包”, 从而降低研发风险。首先, 创新使得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 例如对汽车行业来说一款适合大众市场的普通新车型的开发成本已经攀升到十亿美元以上, 花费数十亿美元推出未经证明的品牌, 而把有利可图的合同制造业务拱手让给本地竞争对手, 对这样的冒险之举多数制造商是会三思而后行的。其次, 对一个企业来说, 要对该企业中所有热门的项目都进行创新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一项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中, 基础技术研究很重要, 而企业往往经不起这种耗时耗力的基础性研究, 一旦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基础性研究不能投入市场, 企业将会承担巨大的沉没成本。而将基础性研究外包给专业的研究机构可以给企业节省资源, 转嫁研发投资的风险。最后, 企业将研发部分外包给外包供应商可以集中力量管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整合企业有限的优秀的资源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目的, 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上市速度以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
研发外包不仅仅是委托方解决自己创新问题的途径, 其对于承接外包业务的供应商同样有很多好处:首先, 承包外来的研发项目为供应商带来可观的利润;其次, 弥补了该供应商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再次, 承包大企业的研发项目, 与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合作可以学习研发管理的宝贵经验, 使得自己的研究内容面向市场, 减少重复研究, 以期达到了较好的投人产出效应;第四, 对高校和研发机构来说, 承包企业的研发项目可以使他们的成果直接面向市场, 由企业为其提供试验的场所,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综上所述, 研发外包对于委托方和供应商来说, 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研发外包不但能提高双方的经营效率, 改善经营环境, 还能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技术创新步伐;而反过来, 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 更加能促进研发外包业务的蓬勃发展。当然,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研发外包也会带来巨大风险。例如, 摩托罗拉公司雇用中国台湾的明基公司来设计并制造手机, 结果现在明基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市场上以自己的品牌销售手机。IBM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把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的研发业务外包给Microsoft公司和Intel公司, 结果造就了这两大IT巨头的诞生。关于风险防范方面, 此处不赘述。正如瑕不掩瑜, 风险的存在并不能阻止研发外包前进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陈华.从“世界工厂”到“研发中心”的战略选择, 学术交流[J].2005.9;63-67.
[2]周铁路, 周宏燕.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效应分析, 华东经济管理[J].2005.9;40-41.
[3]梁峻芳,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动因及其对策, 北方经济[J].2006.10;54-55.
[4]王泉泉, 李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溢出效应及制约因素, 前沿[J].2006.2;46-48.
[5]林菡密.论企业的研发外包, 科技创业月刊[J].2004.10;44-45.
【技术研发部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技术研发部的职责范围08-27
技术研发委托合同09-23
技术研发人员技术职称核定管理08-31
技术开发合同研发费08-28
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的必要性06-17
技术开发部主任竞聘演讲稿10-22
研发部发展规划09-07
研发部考核办法06-28
研发部部门考核制度10-03
研发部规章管理制度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