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层教学开题报告(精选11篇)
1.学科分层教学开题报告 篇一
题目:《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开题报告
课题内容:
1、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
2、形成的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方法和步骤,即从组建小组、人员分工等方面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形式。
3、从分层内容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学习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 4、从分层时机的把握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研究分层学习安排在什么教学时段最有效;分层学习安排多少时间最有效;初中数学课堂是否都要安排分层学习才有效。
5、从过程评价中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分层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价,探求分层学习有效评价策略。
课题实施方法:
我校数学分层课题组成员在收集和学习了国内外分层教学的方法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制定出我课题组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办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我校数学分层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估。
课题组织分工:
苏 敏: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前期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
杨中义: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材料的整理及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杜功玲: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探究和公开教学。
赵秀兰: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探究和实验教学。
都喜红: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教学。
王徐德: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材料的整理和数据的收集,编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准备阶段:.9――2014.12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明确研究目标,责任到人。
实验阶段:.1――.1设计具体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全面进行实验研究;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培训,参观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随时对数学子课题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调控;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
总结阶段:2016。2――2016.6在总结试验情况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实验中期评估研讨。对照研究方案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形成实验报告,进行课题总结;参加经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课题经费分配:
资料(包括统计、抄录、复印等)费:1000元;
文集编印费:1000元; 研究行动经费:3000元。
预期成果:
1、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课堂内外)教育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2.学科分层教学开题报告 篇二
一、分层走班教学的概念
所谓分层走班教学, 是在原来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 按照学科的要求, 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近的几组。教授这门课程时学生分别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上课, 不分层次教学的课程仍在原班上课。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 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 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我们就将原来的班称之为行政班, 新组成的班称之为教学班, 同一个受教育个体实施“双轨制”。
二、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 合理划分层次, 科学编排教学班
分层次走班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班的设置问题。我们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 将语、数、外等学科依次由高到低分成成A、B、C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申请和各科测试成绩, 编排教学班。我们将同一级的5个行政班作为一个走班单元, 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学班的层次划分问题, 又可以保证走班上课的效率。
(二) 强调“三个分层”, 优化教学策略
1. 教学计划的分层制订。
各学科负责人, 要带领本学科教师,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针对各层次的实际水平和教学重点, 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 确定具体的符合各自教学班的教学目标以及授课方式, 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方式的“层次化、多元化”。
2. 教学要求的分层实施。
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 各层次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A层次重在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探究意识、创新思维;B层次重在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 尽快向更高层次推进;C层次教学重在夯实基础, 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信心, 激发其潜力, 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分层考试。
每一学段检测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为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学校还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根据学生程度换班的升降平台。
(三) 创新管理模式, 加大管理改革
1. 强化教学班责任, 实施动态双轨制管理。
走班制下, 学生流动性大, 教学班组成人员广, 班级凝聚力不强, 为管理增添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班主任动态双轨管理, 任课教师都是所带教学班的班主任。
2. 实行标准分评价机制
学校实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以来, 推出用标准分数衡量教学成绩的模式。标准分数是一种以平均分数为参考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 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量数。我们采用:T=8Z+75转换方式, 更符合通常使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的习惯和广大学生的心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计算机运算程序, 科学方便又极具可操作性。
三、分层走班教学的效果和存在问题
分层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又有效地杜绝了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学习的内容, 而部分学生却觉得所学内容过于简单的这种认知能力不平衡的矛盾。教学实践证明, 分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 开发学生潜能,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
分层走班教学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有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如, 对学生科学有效的分层划分需要仔细斟酌;分层后的学生管理, 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对教师的年终量化考核制度还需完善。
3.数学学科的分层教学 篇三
一、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确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依据“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理论,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时,要求学困生能够说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综合计算;要求优等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对教学内容的分层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分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直观、形象和切合实际的内容,调整步幅、次序和学习难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学习进度。
三、对教学过程的分层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的安排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适当调整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练习是反映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反馈渠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对练习的设置要有弹性,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样,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得到发展。
对作业要分层布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尽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对学困生,可布置较为简单的基础题,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能够体验成功的喜乐;对中等生,要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拔高;对优等生要提高标准,多做探究性问答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激发创新能力。这样的作业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四、对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评价。对学困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努力拼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对课后辅导的分层
课后辅导在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生的素质存在差异,无论教师的课上的有多么成功,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分层辅导可以弥补教学中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对学困生可以着重辅导基础知识,对优等生可以辅导他们研究较深的知识,分层次辅导可以减轻两极分化,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把握好其中的“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层次,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题报告 篇四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于2006年9月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许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选择本课题研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动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2)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3)关于学生思维、认识辨证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的一般思维过程。强调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特点。
2、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为培养21世纪开拓式的新型人才,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3、系统的科学理论。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并能熟练地把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符合我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但不排斥教师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教学的职责,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2、个别性和协作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的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
4、激励性原则
要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上下功夫,并通过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六、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讨论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访谈;
6、实验法;
7、文献法等等。
七、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实施研究为期一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5月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组织对子课题成员的培训指导。
(二)实施阶段: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 1、2006年5月至2006年6月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006年6月至2006年7月 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 教学实验 4、2007年3月至2006年4月 分析调整
(三)总结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 1、2007年4月至2007年5月 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组织鉴定
八、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优秀教学课件、学生电子报、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
九、课题研究组织
本课题由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完全小学课题组负责 课题主持人:李剑飞
课题组成员:姜自伟、高建成、杜小松、张静、赵春梅、魏云红、姜明玲、常明雪、白勇、杜永洁
十、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组负责一切实验研究费用。
十一、小结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技术、学生、教师、教材的动态运做,形成新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目前小学普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
5.物理学科的开题报告 篇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理课改在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实验,能否成功演示实验,关系着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以及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然而,遗憾的是,在如今现有的物理演示实验中,有些受到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有些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效果不是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在进行物理教学时积极探索辅助教学与实际实验教学的关系,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为了达到更好教学效果,还可以选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比如ppt、falsh、视频、投影等多种工具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能力,达到现代新时代的要求。究竟如何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提高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存在哪些问题?哪些物理实验适合用多媒体辅助演示?想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开展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演示实验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1.研究目标:
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和定律等都建立在实际实验基础上的。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优化实验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求适应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对教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的需要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任教的能力,把多媒体技术加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得物理演示实验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的结合,使物理实验教学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材的不断调整变化。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要分析中学物理实验的类型,同时整理一些物理实验教学的案例,透彻分析其中的规律,更好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的教学,充分认识多媒体物理课件在物理课堂中的教学地位和效果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
2.主要内容(提纲):
①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背景;②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③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④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演示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⑤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类型;⑥实际应用 ――案例研究:伽利略理想实验。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比较分析法:比较各种物理实验的差别,分析各种类型,从中找出哪些实验合适哪些多媒体教学。在课题研究过程我将请教初高中的教师讨教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努力使课题更加完善,更有现实意义。
3.实践法,把物理实验教学案例真正在课堂实施,使课题更加具有说服力。
4.个别案例探究法,选取个别典型的物理实验进行详细探究,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工作。
四、参考文献目录 (作者、书名或论文(设计)题目、出版社或刊号、出版年月或出版期号)
[1].王德刚.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8)
[2].孟彩荣.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4)
[3].田兴锋. [J]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分类及注意事.中学教学参考.,(17)
[4].佟华.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9)
[5].佟华;徐开琴.关于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03)
[6].徐彤.对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一些看法[J]科学教育.,(04)
[7].杨恩军. [J] 物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八个原则[J].山东教育科研.,(01)
[8].杜永刚.浅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设计与运用[J].文化教育.2008,(10)
[9].王素霞.王殿宾.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科技信息.2007,(02)
[10].周德才.巧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第49期
[11].陈大清.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2].桂放.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03)
[13].夏琦.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利弊[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期
[14 ].杨柏栋.CAI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辅助教学作用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 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董云.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
[16].李俊玲;.浅谈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 [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8)
五、文献综述(在对选题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等内容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不少于700字)
6.学科分层教学开题报告 篇六
(1)培训内容的研究及确定
(2)基础培训的实施模式
(3)应用培训的实施模式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应用评价(XX年12月――XX年1月)
(1)教学目标评价
(2)教学设计原则评价
(3)软件评价
(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优化评价
(5)教学效果的评价
4、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考核模式(XX年2月)
(1)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考核内容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考核方法
5、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评估(XX年5月)
(1)教学评估体系
(2)教学评估方法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主持人:占正奎
课题组成员:许忠强、宋良兵、朱松、项平、冯忠诚、王祟江、刘惊涛、胡静声、李晓娟
8、现有基础
上述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都有1定基础;而且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1座、多功能讲台1座、数字投影机1台、实物演示台1个、电子备课室7座、打印室1座、语音室1座、音乐教室1座、1mb的宽带接入,另外学校还建有自己的internet网站等,能充分保障本课题的立项与结题。
9、经费估算
7.小学英语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刍议 篇七
人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因材施教、平等成长是对差异的最大尊重。积极构建“分层、走班、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
[关键词]
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走班
小学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老师用全英语教学,班上只有几个孩子心领神会,而多数孩子在凝神猜测老师说的什么,还有几个孩子如堕云雾,听天书似的。对于参差不齐的学情,英语教师的课堂及教学设计关注更多的往往是中等水平的大多数孩子,长此以往,便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提不高的尴尬局面,教学效益受到制约,从而产生新的教育不均衡。
那么,如何弥补现行行政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切实体现教育公平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本着这种思考,我们积极构建“分层、走班、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按照差异因材施教,使人人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洞察基础,科学分层
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学年是四、五、六年级,分层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先由学生根据学校的分层方案自主申报,之后由原英语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态度、习惯、能力等多方面权衡后做适当微调。分层时,打破原有行政班的班级界限,实行年组走班制。A层: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方法得当,英语学习兴趣浓厚,听说读写成绩优秀;B层:基础比较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英语学习有上进心,听说读写成绩良好;c层:基础和智力都较差,接受能力弱,对英语学习无兴趣,成绩始终在及格与不及格间徘徊。
对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活跃的。随着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能力的增长,学习效果的差异,既可以是随时转班(包括升班和降班),也可以在统一检测之后做较大调整。班级的调整均需要在学生主动申请和教师审核批准之后完成。
二、精心预设,分层备课
学生分层之后,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依据各层学生的不同原有基础和认知水平,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
C层的目标:掌握教材的基本单词、词组及简单句型,初步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从内心不抵触这门学科。
B层的目标: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自己喜欢的英语学习的方法,对非母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A层的目标: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均需把握教学目标,并以达成目标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升班的依据。
三、有的放矢,分层上课
无论哪个班级,英语教材仍旧是教学的依据,但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授课时,侧重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重难点,执行不同的教学进度。
对C层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大胆地使用英语、汉语混合表达,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不准确中追求正确。
对B层的学生,教师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情境建立任务,让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发展语言技能,使学生的记忆、思维、表达和想象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A层学生有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基础,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电影配音等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展现才能,发展智力和个性。
四、着眼梯度,分层作业
三个层次的班级在作业布置上采取的策略都是统一的,即够得着、吃得消。
C层学生以抄写和默写单词、词组、句型为主,以学好英语基础知识。
B层学生以综合训练为主,并逐步增加英语阅读作业,以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A层学生以拓展练习及开放性作业为主,如英语阅读、写作、听力训练等,以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高层次需求。
同时也鼓励他们可以选择更高层次的作业尝试完成,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也为升班打好基础。
五、多元目标,分层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后,学校都要组织小型的过关检测,既考核分层教学的成果,也作为各层次之间调整的依据之一。测试使用同一张卷面,试题分为以下三个梯度。
(1)基础题为基础练习和简单运用,所有的学生必答。C层学生全部答对即可获得满分。
(2)变式题为简单的综合运用题,A、B层学生必答,C层选答。B层学生全部答对即可获得满分,C层学生答对即可获得加分。
(3)拓展题为综合性题目及写作内容,A层必答,其他层次选答。A层学生全部答对即可获得满分,另外两个层次的学生答对可以获得加分。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有得满分的可能,也都有需要思考才可以作答的“有价值”问题。
为了让每个孩子感觉到进步的喜悦,我们给分层走班教学的学生建立了《英语学习成长记录袋》,把他们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C层学生工工整整的英语作业、英语单词百分的试卷、英语课大胆发言的笑脸奖章都作为他们成长的痕迹;B层学生客观公正的自评和互评,英语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等都作为评价的元素;A层学生在各种英语竞赛中的获奖证书,在行政班中对其他同学的帮助,在与外教的交流中所表现的开朗自信的言行等都记录下来。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获得激励性评价,使他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英语学科分层走班制教学在我校已经实行将近一年的时间,所有学生对学习英语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致。在最近的一次考核中,C层有几个学生收获了英语学习的第一个100分,而且班级的升与降不但没有让他们沮丧,而是更加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平等教育,让每个人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是先生的理想,也应当是学校的追求。在教育资源日益均衡发展的教育大环境背景下,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做适合的教育,才是教育最大的公平。
[参 考 文 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8).
[2]程桂勤.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7).
8.学科分层教学开题报告 篇八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新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原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提法的改变既是社会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催发的结果,也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为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口语交际”进行了分析,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强调工具与手段。研究者认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演讲、评析、说日记、辩驳、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自由议论、争辩问题等。
(2)强调目的与目标。研究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交际上,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坚持目的与工具的统一。研究者认为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的重要性,或者将“听”和“说”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把他们看作孤立的两个方面来培养。新的《语文课标》(2001年)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把听说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即“口语交际”能力来培养,符合人际交流的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理念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功用体现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条相通的道路,言文一致就畅行无阻,言文不一致则滞塞难通。口语发展到畅行无阻的高度,是长期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①、语言的习得与形成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将外界的语言信息接受过来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输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将输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词符号与相关的神经网络组块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具有表象意义或抽象意义的双重编码,从而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将输入的信息经过选择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维工具的心理机制,也即输出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外部环境的信息或者说社会交际语言输入个体后,只有在大脑神经网络具有相应的解码结构时,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每一个神经网络组块都及时的接受外界信息符号。该信息符号又被感知和加工成初级编码储存,并且将初级编码的信息与整个认知系统联网,形成完整的信息编码输出。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所以,社会交际语言就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经过输入输出过程,从而使个体的语言习得和形成的。社会交际语言为个体所习得和形成,这就使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培养和发展的基础。
②、口语交际中语感形成的心理依据。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口语交际中的语感,体现为对口头语言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以及灵活顺畅的运用口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是指一种言语心理行为,也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语感作为一种言语心理行为,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有一种极值效应即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取最大的语言信息。这种极值效应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这种迁移是建立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淀的基础上的,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通过迁移,成为语感的重要特征。语感是个体经验的心理迁移。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言语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图式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语感和其它认识过程的显著区别就是它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认识过程,还在于它能将这种理性和思维继续升华为一种理智的感性和思维。也就是说,感性既包括感性的成分,也包括理性的成分。语感形成的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图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感图式是言语形式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有序、规则的言语结构。语感图式的这种有序性是由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决定的。语感图式是言语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语感图式对于言语主体支配和使用语言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准备,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智力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经验活动在个体心理中的对象化。与人们的心智能力和心智状态紧密相关。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内容是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记忆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记忆力对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保存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的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记忆力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东西总是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思想,他必须借助一种媒介或工具将他的思想表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则就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东西必定是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的。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思想材料的体现,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状况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状况的晴雨表:思维周密时,表达就有条理:思维敏捷时,表达就很迅速;思维清晰时,表达就很准确;思维混乱时,表达就会含糊;思维存在障碍时,表达就会有吞吐;思维有了缺陷,表达必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知所云。可见,思维直接决定着语言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反映了思维的现实,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开发。②、从思维力与记忆力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力与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力是人们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加工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能力。记忆力是摄入和存储外界信息并保存内部信息的能力。在两者之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下,思维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记忆力的保持与发挥,体现其智力水平。但是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记忆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以记忆力为基础。记忆力对于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接受并存储进足够多的进行思想的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有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瞎想和空想。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存储进大量的记忆材料,才能使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对记忆库中的材料产生触发和联想,才能使我们的思考向广处和深处开掘,体现思维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所以,记忆力对于思维力来说,它是思维发展的丰富而厚实的土壤,只有在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之花绽放盛开,放出异彩。同样的道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记忆力的高低也是不无关系的只有在记忆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后语言才会言之有物、富有见地,体现思维的特点。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既然口语交际能力与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记忆力水平的一定显现,记忆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记忆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的输出更为有效,要使说出的话具有内容,达到正确、简明、得体、流畅的要求,就必须使输入的内容尽量的多。就是说,必须记忆大量的信息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口语形成的语感条件来看,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摄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比输出的要远远大得多,这样才能使语感图式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从语感的形成来看,记忆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导致我国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生见识少。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学校等一些机关单位,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化传播途径,几乎都不存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②、家庭教育差。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无经验亦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③、语言环境恶劣。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农村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①、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有强烈交往意识,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之得以顺利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紧跟时代脉搏的需要。
②、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互动空间里学习语文、识字用字、用词造句、润饰成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交际中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口语交际综合性课堂教学能打破过去传统教学“说”与“听”不能同步的环节,把过去“轻说”“轻听”,重“写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予以否定,同时更能打破学生“守口如瓶”的僵局,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勇气。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写”,相互结合,提高能力,迎合素质教育。
③、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行一旦分离,必能导致活动变形。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把口语和交际结合,避免了孤立的听话、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规范了口头语言,培养的是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使农村学生们对语言的认知、语言的运用、语言的交际结合,增强了农村孩子们对语言的知、行统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听说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1)、学生层面上的目标:
①、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2)、教师层面上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学结构上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①、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识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②、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无边课堂。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教师应当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也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口语交际指导方法情境化的研究。
教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而要上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口语交际课堂评价多元性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采用多元性评价。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的口语交际课堂,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具有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宽松的交际环境和充分的口语表达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变羞于表达为主动表达,变不善表达为善于表达,乃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长足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本课题为契机,推动学校各学科的大胆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6)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7)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8)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2、实施步骤
(1)、2011.9—2012.1 ①、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②、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2)、2012.2—2012.7 ①、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3)、2012.8—2012.12 ①、社会、家庭与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关系的研究。②、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2013.1—2013.7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③、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总结阶段: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成果集。
四、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罗小冬
成员: 徐剑锋
邓诗礼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
敏
成员:肖家明
曾祥娥
黄
静
夏
涛
徐剑锋
邓诗礼
罗小冬
五、成果形式
9.优化作文教学开题报告 篇九
开题报告
邵寨中心小学 何莉
一、课题研究缘由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信心,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
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同时学生在习作表达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和丰富的生活实践,开始学会用优美的文字来记录生活。而更多的孩子却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达,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年级阶段刚一开始就觉得作文没啥写,不知道怎么写好。
事实证明,学生热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乐于把活动的经历用独特方法表达出来,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活动的舞台提升作文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研究价值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打开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将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训练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语文实践活动的现状和作文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论述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必要性以及活动的原则和活动的策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的作文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利于学生完成个性化的习作。
2.新课程改革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北京师范大学李宝元教授认为,“新课程改革以及考试作文命题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或测试中学生使用汉语言书面文字表达的能力:
一、直面体验现实生活,真切感悟人生价值;
二、细微体察人伦常情,真诚待人,善处世事;
三、客观观察外部事物,科学理性分析问题。通过语文科的学习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以“真、善、美”的语言文字,真切抒发情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准确分析问题、发表意见。”
多元化的信息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研究的氛围。
三、课题的界定
作文,即写作文章的意思。如果把“作文”当作一个名词解释,则可以理解为:“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作文能力是指作文的构思、立意、选材以及语言组织表达等的综合能力。
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则是基于作文教学的现状,中高年级是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年段。小学中年级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大多在10—11岁间,此时受教育者的身心、视野、阅历、交际等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指的是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的构思、立意、选材以及语言组织表达等的综合能力。
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实践研究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信息量剧增、视野开阔的背景下提高作文的构思、立意、选材以及语言组织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着重研究的是如何利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写,来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研究的目标: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模式(包括作文教学目标模式、课堂作文教学模式、作文能力课外培养模式即以文学社为平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研究的内容:
(1)拟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年段特色的作文教学模式(包括作文教学目标模式、课堂作文教学模式、作文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等)。
(2)拟通过实践研究,在推动课题研究深入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
(3)拟通过实践研究,促进学生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进步与教师的成长。
(4)拟通过实践研究,积累大量实例材料、个案资料以及教师相关的心得、论文,为实践活动在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方面提供丰富的个案实例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课题实施中,拟采取如下几方面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1)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思维习惯,注重激发写作兴趣,注重追求有效课堂。(2)活动课程中提供学生习作的广阔天地。(3)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习作展示提供舞台。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过程: 1.初步实验阶段
激发兴趣,进入角色。确立实验班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采用多层次激发、多角度激发进行。
2.充分实验阶段
指导方法,转换行为。采用多学科激发、多形式激发的形式进行。3.综合测试阶段
独立创作,综合评论。在前面两个阶段实验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和提升。对实验班作终极测量,获取对比数据,写好实验总结报告及经验体会文章、研究论文。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收集并研读国内外有关多元化理论、主体教学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著、论文,理解后指导实验。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作文教学研究状况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对所教学生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作一个整体状况的基本定位。
2.资料收集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班与对照班相关材料的收集,文学社活动材料,作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再结合上网收集的作文教学资料来进行。
3.经验总结法:把实践过程中感性的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的概括。
4.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方法。其目的是揭示个案形成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5.行动研究法: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按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及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或模式。
6.对比研究法:研究前对实验班学生作文现状进行调查,确定参照点,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作好数据记录,以便于实验各阶段的比较分析。尝试多角度(听、说、读、写等)、多学科(基础学科和艺术学科的介入)、多渠道(观察、参观、访问、体悟、实践、评改等)、多层次(优、良、中、差)实验的方法。另外,在自然实验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研讨课、展示课:有计划地开展好与此课题相关的公开课、研讨课;
2.学生文集: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写好相关活动作文,以专题作文集的形式展示;
3.鼓励发表习作:对收集到的优作,精心辅导学生进行修改,并鼓励学生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10.某教学楼开题报告 篇十
开 题 报 告
一、设计题目:某某高校综合教学楼(一字型六层)
课题来源:模拟、或者实际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教学楼的设计方案
目前国内外高校教学楼,采用的结构形式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而平面布置形式一般采用内廊式结构。整个布局一般采用对称的形式,比如一字型、工字型、槽型等。
三、该教学楼的平面图
见附图
四、设计理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公共建筑的用户提出了更高的建筑服务水平要求。这当然也包括了我们学生,我们需要更明亮的光线来保护我们的视力,需要更舒适宜人的环境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需要更新鲜的空气来保障我们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很多改革。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全面能力的培养已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高校对教学楼的要求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对于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拟建一座综合教学楼。在该教学楼的设计中,除设置普通教室外,还增设了一些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及教师办公室等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更好的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工作学习要求。该教学楼外形采用一字型,这种形状占用空间小,在日益紧张的城市土地中可节约空间,而这种形状的结构能够给人一种安全感。在结构方面,该建筑采用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类型结构整体性好,节省钢材,造价低,布置灵活,使用方便,可以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应用广泛,技术成熟。该教学楼的设计是本着教学楼各房间使用方便,功能合理,楼的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经济指标最优化的思想设计的。
五、设计内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设计
5.1 该教学楼设计的要求
1.主要技术指标
该教学楼采用框架结构六层,采用内廊式矩形平面,建筑面积5375.34平方米,教室的面积、数量要求满足普通高校的基本教学要求,每层均设卫生间。2.主要设计参数(1)气象条件
基本风压为0.40 kN/㎡,基本雪压为0.40kN/㎡。(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对建筑基地的勘察结果,该地区场地平坦、无障碍物,经地质、文物勘探,地质良好,地下无古代建筑,地基土为粘性土为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N/㎡,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场地;
地震设防烈度:7度近震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基础形式:为柱下条形基础。
5.1.1建筑平面设计
(1)使用部分的设计
使用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主要使用房间的设计和辅助使用房间的设计。教学是该教学楼的最主要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设计时,教室作为主要使用房间应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教室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设计
(2)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交通联系部分作为建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对交通联系部分设计要求要有足够的通行宽度,联系便捷,互不干扰,通风采光良好等。
走廊:该教学楼设计中采用内廊式走廊,宽度为2700mm。
楼梯:楼梯设计在整座楼的两侧,楼梯间宽度为3400mm。设置距离满足防火要求。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为1100mm 5.1.2立面设计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教学楼设计中,考虑到建筑特点,以安全为立面的设计的主要依据。由于该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仅起围护作用。这就给空间处理赋予了较大的灵活性。该楼在立面开窗采用大面积的独立窗,给人以简洁,明快,轻巧的外观形象。
5.1.3 建筑剖面设计建筑构造
该教学楼设计层数为六层。由于教室的使用人数较多,根据规范规定高校教学楼普通教室每层净高不得低于3.1m的要求,故层高设为4.20m。该教学楼设计为单侧采光。这样,通常窗户上沿离地的高度应大于房间进深的一半。考虑到便于学习,保证书桌上有充足的光线,窗台高度取为900mm,窗户高度设为2700mm。根据该楼防水防潮等要求,室内外高差设为450mm,室内标高从±0.000m算起。屋面设为不上人屋面,这样女儿墙取为600mm。
5.1.4 室内环境设计
在这里,室内环境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学楼的采光通风及照明的设计。根据规范要求普通教室的采光系数不得小于1.5%。由于该楼采用框架结构,所以外墙采用大面积的独立窗以保证有足够的自然光照到室内。在外界光线不能满足照明要求时,特别是底层教室。需要人工照明来补充光线,营造一个明亮的学习环境。由于外墙设置大面积独立窗,通风方面也满足要求。
5.1.5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建筑施工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设计说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设计
(2)、建筑平面图
(3)、建筑立面图
(4)、建筑剖面图(楼梯)
(5)、屋顶排水图
5.2结构设计
5.2.1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类型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具有结构轻巧,便于布置;整体性比砖混结构和内框架承重结构好;可形成大的使用空间;施工较方便;较为经济等优点。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本方案采用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5.2.2 柱网的布置
柱网布置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还要满足建筑平面功能要求,力求做到柱网平面简单规则,受力合理,同时施工方便。在本设计中,我选择的柱网尺寸为7200mm×7200mm、2700mm×7200mm。
5.2.3 构件截面尺寸的估算
框架梁、柱截面的尺寸可根据梁柱截面的估算的方法来初步确定。梁,柱截面的估算,梁:一般为h=(1/12-1/8)L(其中,L为梁的跨度)、宜满足h≤L/15,(单跨用较大值,多跨用较小值),梁宽b=(1/3-1/2)L,梁高宽比h/b≤2.5~4.初步确定梁为350mm×600mm,柱截面b和h一般取(1/20~1/15)底层高,在本设计中为4.2m,且b×h≥210mm×210mm,对于抗震结构柱b≥300mm,取柱的截面宽度为500mm×500mm。
5.2.4 内力计算
1)恒载 包括结构自重,楼(屋)面恒载、结构重量、门窗重等,最后计算出各层重量和总重量。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进行计算。
2)活荷载 包括楼面及屋面活荷载、风荷载等。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进行计算。
3)地震作用 7度设防,二类场地,按三级抗震设计。考虑到抗震要求,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在抗震布置中要求尽量使得结构刚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设计
中心与结构重心重合,以减少结构的受扭作用,利于抗震设计。在抗震计算中,拟采用定点位移法进行结构自震周期的计算,此方法计算简单,概念明确,利于手算。拟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拟采用D值法,D值法比普通的反弯点法考虑了更多的因素,因此在精度上要更为精确。
4)竖向内力计算:荷载统计上尽量保守计算,以保证安全。由于结构的复杂性,造成内力的分析与计算相当复杂,由于计算会出现计算量过大的困难,故必须作出一定的简化处理,此结构虽然布置复杂,但仍然可以近似简化成为平面结构进行计算,可以从中选出一榀框架进行设计计算。在传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传力体系难以确定,主次梁的传力模型难以合适选取,但经过一定的结构力学初步分析以后,认为传力体系模型的选取对框架柱轴力有一定影响,但对于框架梁内力的计算基本没有影响作用,考虑到这一点,认为此方案可以进行手工计算,而不至于传力过程工作量过于繁重。
3)内力组合:在内力组合的时候,要考虑到有无地震作用情况下的各种情况,进行最不利组合,组合时选出每个构件几个代表截面进行组合,截面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并能够保证安全,跨间弯矩有可能不出现在跨中,所以要进行更细一步的内力计算,以求得精确的截面内力。
在内力分析时,拟采用弯矩分配法,但如果完全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工作量过于繁重,可以采用一定的工程近似方法进行计算,能够满足要求,在此经过三次弯矩分配即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5.2.5 结构计算方法
设计计算方法上,考虑到尽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求让设计达到最优化,所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设计计算。通过多种材料进行计算比较,选择最优。计算框架刚度采用 “D值法”;水平地震作用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计算采用“分层法”。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改进反弯点法。本设计计算结果主要以手算为主,PKPM为辅助以验算手算结果。
5.2.6 基础设计
基础埋深宜大于0.6m,小于2.0m,基础采用条形基础。该基础整体性能好,可在竖向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不高以及承受水平力和力矩荷载等情况下使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设计
用。本案中,由于需要设置防震缝,因此可能需要将基础断开。
5.2.7 结构施工图的绘制
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设计总说明(2)基础平面及配筋图
(3)框架梁柱平法施工图
(4)板平法施工图
(5)楼梯配筋图
六、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标准、规范、规程:
11.多媒体教学开题报告 篇十一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引发着一场从教学手段到教学思想的教育革命,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集光、影、文字、信息处理、传递等动能于一身,改变了传统教育相对单一的模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地,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模式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在现今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课堂教学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颠倒了课堂教学的主次
近几年,我们在开设公开课时,出现了很多的优秀课件。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数课件成为了课堂上的主宰,而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奴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板书也完全由电脑代替,教师成了放映员,而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千方 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轨迹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这样的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课件内容华而不实
随着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片面把多媒体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一味的追求多媒体的效应,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引入。不可否认,课件是越来越漂亮。然而由于放映时间较长,学生会被美丽的画面、可爱的形象所吸引,从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很难抓住上课的重点,就会形成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很认真,但一下课就不知道学了什么,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忽略了其他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有些老师把要传授的所有知识都做成课件,而弃用其它的教学手段,如:
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这种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会事与愿违的。
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在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和该学生动手的实验,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将会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
(四)、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多媒体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可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何适度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
(1)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 “多媒体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行动指南。
(2)赤瑞特拉著名信息来源心理实验,指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是现代教学模式必须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理论依据之一。
(3)系统科学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归纳总结出三大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CAI是双向性的,既向学生传输知识,也从学生那里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强化、重复、控制与调整教学信息。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有关多媒体进课堂方面的材料,通过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课堂”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
3、文献法。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外有关综合素质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相关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指导,并具体地研究如何全面地、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确保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的基本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广泛收集教育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有关课件的制作:把中学化学中微观方面一些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用电脑进行模拟,使其形象化。有关化学科学前沿,环境保护题材相关素材,有机地进行组合与编辑。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探索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
2、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从而最终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以教师素质升华促学生素质提高。总的要求是教师要在个性化教学上下功夫,尽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最优的方案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创造性的教来带动学生创造性的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本课题的研究将历时两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xx年1月:课题组成员的前期准备工作,查阅资料以及多媒体知识学习。
2、20xx年年2月----20xx年3月是课题组第一阶段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尽量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即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式: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3、20xx年3月――20xx年5月,课题组第二阶段的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式: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flash ” 因特网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上2-4节观摩课,并总结得失,撰写成文。
4、20xx年5月-20xx年6月:发表论文,结题。
1.课题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法
2.开题报告的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全文
3.有关开题报告课题来源的开题报告文章
4.解读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5.开题报告评语
6.电脑专业开题报告
7.医学开题报告
8.园林专业开题报告
9.油画专业开题报告
【学科分层教学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意义及如何分层的探讨06-16
生物分层教学08-08
体育分层教学方案09-03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10-09
少儿美术分层教学11-11
英语分层教学法07-20
五字分层教学法07-30
语文分层教学论文08-08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08-24
如何实现生物分层教学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