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代小学生》有感(共20篇)(共20篇)
1.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一
我今天读了《当代小学生》感觉非常有趣。
在《当代小学生》中《秋天的田野》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我喜欢那又得又甜的枣子;喜欢那一片片金黄的叶子;喜欢那好吃的茄子、南瓜、柿子。还有一篇我喜欢的作文是《月球之旅》,那时面有:嫦娥四号探索月球的故事;有月球和地球的关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蹬月的故事。
《当代小学生》还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值得敬佩的人,如:朱德、李大钊、周恩来、陈毅等。其中我认为朱德最值得我敬佩和学习,因为他发过工农红军的军长,领导中国军队打败敌人。
有了《当代小学生》我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在滋在味,我喜欢你《当代小学生》。
2.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二
张庆林和杨东先生在《高效率教学》中将教学效率形象地描述为“教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这里所说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这里所说的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对于张庆林所阐述的教学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我也有较深的体会。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备受关注和指责,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整个语文教育思想的偏失、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学科的偏废等,但如果从教师的角度,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不能切实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重点常常是知识点的落实。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材内容的增多,教师更是疲于奔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无暇顾及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学生惊异的神色、飞扬的神采、会心的微笑、共鸣的激动,更不用说灵魂的触动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很危险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的意思是说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率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实施”这一块内容就提到了“可教育时刻”这一概念,为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所谓“可教育时刻”是指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那一时刻。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授新知识。教师要从学生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教授新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语文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难度,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可以通过适时引发适当的概念冲突或惊奇感来引发内在动机。这里的惊奇感是指由教学内容的内在特点引发的惊奇感。这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很好地阐述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努力创设情境、创造并把握住“可教育时刻”,给学生一个支点,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我在教学中多次作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写作案例
1. 教学过程
这是一次以“写出人物的个性”为主题的作文课。备好课后,我一直觉得切入点不是很好,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于是只好暂时搁着。上课后,按照以往的惯例,先是课前朗诵,只见朗诵的同学拿着本书往讲台上一站,开始了他的朗诵:“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朗诵的题目是《你就是一道风景》。”一听这题目,我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今天有戏可唱了。
这位同学朗诵结束后,我趁机“借题发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朗诵的感情怎么样?
生:给人感觉很自信。
师:的确,他把自己的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我们的“个性特征”吧。(学生纷纷赞同我的主张)我接着问道:“你们认为班中最有个性特征的同学是谁?”
……
(全班同学对这位同学作了一篇300字的“素描”,大家一起欣赏了几篇较好的短文)
……
在他们余兴未尽的时候,我适时地提出了这次的写作要求。
课后他们交上来的作文,就像他们上课时表现的一样生动,这里仅举一例:
寂寞老抠逸事飘飘
老抠是军训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记得刚报道时其人奇瘦,脸色焦黄,头发倒是乌黑茂密宛如原始森林,乍看就是卢旺达难民一个。
那时寝室里兴取绰号,“老抠”就是其中一个,这主要源于他的特别“吝啬”。为了这个绰号,老抠是着力与我们争吵过一番的。起先,大家都叫他“葛朗台大哥”,但他竭力争辩,说这是对他人格的玷污,满脸的委屈与愤怒。大家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寝室里特别派了一名班干级人物去和老抠协调,并专门召开了一次协商大会,最后大家一致达成共识,通过了“老抠”这一极富意义的雅号。
老抠家境不太好,可他很少谈及。初来上学时老抠穿得特土:脚上是洗得发白的平底黄胶鞋,身上是一套穿了多年的旧校服。这和校园里那些蹬着“耐克”、“安踏”等名牌的校友相比,老抠简直是落后了半个世纪。老抠的经济意识特别强,不上网、不吃零食,难得买份晚报看罢也要转卖给别人,有时老抠甚至为几毛钱和小贩们争得面红耳赤。老抠吃饭更是极为严格的“计划经济”:哪顿饭该吃什么,早就写进了“学期预算备忘录”,从不含糊;只有在周末这天,会有一顿“豆腐炖胡萝卜”,以改善生活,那可是“备忘录”上打了红标记的。
校园的生活是白天闹学习,晚上侃大山。熄灯铃一响,“卧谈”便开始了。谈话的内容大凡都是谁谁多么迂腐、谁谁最有性格,或者某某球星之类的。但老抠却和我们不合拍,通常都是沉默不言。如若加入,开口就是他的营养观,诸如什么“胡萝卜维生素多”、“吃豆腐可以益寿延年”等等,常惹得大家群起而攻之。有一次言语过激,老抠和一室友吵得不可开交,都恨不得一口将对方吞下。突然,只见老抠一骨碌爬了起来,手指头掰得嘎蹦嘎蹦响,眼看战争一触即发,全寝室的人都处于紧张状态,空气也似乎凝固了。但过了好一会儿,却听见老抠用一种委婉而郑重的语气说道:“我很愤怒,但我不轻易举起拳头……”硝烟顿散,全室哗然。
过后,我曾私下里请教过老抠那次克制的秘诀,答曰:“谁想在众人面前挨揍?”
哈哈,好你个“老抠”,没想到你还有这招啊!
2. 反思
这是我们班里一个平时以写作文为头痛的学生写的,文章真实、生动。许多学生反映,这样的作文课让他们觉得轻松、快乐,写起文章来也不觉得那么困难了。这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一次小小的尝试,竟能收到如此大的效果。
写作是一件大家犯愁的事。学生愁的是没什么题材可写,老师愁的是怎样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次的作文课,起先我也为怎样切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而犯愁,但教学中我及时抓住了他们的“可教育时刻”,把学生引向了他们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切身体验出发组织教学,从而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在这次教学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他们现有的接受能力出发,以他们的切身体验或经历为支点,让他们感觉到作文有东西可写、容易写。这样,既能适度把握好教学难度,以兴趣为向导,又能真正地让学习成为他们“跳起来就能摘到手的桃子”。
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例
1. 数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鲁迅先生是针对什么事件而创作的?
生(齐说):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
师:这是一次怎样的事件,让鲁迅先生接连创作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幻灯片展示)
生: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向请愿群众开枪,死伤两百余人。鲁迅先生闻讯后悲愤异常,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师:是的,“最黑暗的一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几张历史的照片,再一次目睹当时的事实。(幻灯片展示“游行的队伍”、“执政府门前的请愿”“与卫队对峙”“血衣”,教师配以画外音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义愤之情)
师:从以前的《药》等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热爱青年的长者。面对这样残酷的屠杀,面对青年们的鲜血,鲁迅先生的内心里产生了一系列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作者“我”针对哪些人,表达出怎样不同的情感。(幻灯片展示问题)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作整理。)
生:“我”首先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屠杀表达出愤怒的情绪,对那些青年的死表示了“悲哀”,对那些“流言家”也表达了悲哀。
师:就这样吗?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文中作者还提到了“庸人”,对这类人作者也是表达了悲哀的情感。
师:那么同学们是不是认为贯穿全文的主要是悲哀的情感呢?
生:不是。
生:我认为作者“我”对青年、“流言家”、“庸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对青年的死作者更多的是哀痛,是痛惜;对“流言家”作者更多的是对他们的下劣行为感到愤怒;对“庸人”作者是发自内心的悲哀和失望。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得很全面了。下面我们把这四种情感作一个整理。(板书)
师:“我”,鲁迅先生在得知“三·一八”惨案后,先后创作了好几篇文章来揭露事实,表达他的愤慨之情,但尤以《记念刘和珍君》写得最好。吴明礼先生在《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称本文是“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王献永先生在《鲁迅杂文艺术论》中说:“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礼,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幻灯片展示)可见文中既有“我”喷涌而出的激情,也有“我”冷峻凝重的思考,“我”将这两者化而为一,熔铸在这一行行文字中,这将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啊。
……
2. 反思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历来被认为是一篇难上的课文,我在前几年刚毕业的时候也曾就此文上过一次公开课。当时在全国十佳青年教师郑逸农老师的指导下,我以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怒情感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其实,作为新教师,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路无疑是很合适的,既能发挥青年人有激情的优势,同时又能弥补对课文实质把握不够的缺点。至今想来,我对郑老师仍然感激不尽。今天再一次解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仍然觉得情感是一条很好的主线,但已有与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我发现如果能抓住“我”(鲁迅)这一情感主线,将是一个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与鲁迅先生共进退的好机会。我作了如下设想: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思、所感串起全文,给人以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不妨以“我”的情感将全文的内容串起,让学生在感同身受,正确认识“三·一八”惨案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我”———鲁迅。
在教学过程中,那些陈旧的历史照片和我的画外音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感“我”之所感,怒“我”之所怒,课堂气氛显得凝重起来。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成了。
三、后记
3.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三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4.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四
“这就是夏天啊!”我感叹道。
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我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想到时光匆匆的流逝,突然间,想回味童年的美好时光。于是,我便打开书橱,发现到处都有童年的影子,到处幼稚的画和歪歪扭扭的字,旁边,是一本本整齐的书――《当代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顺序的排列着,这分明是我成长的足迹呀!
我饶有兴趣的抚摸着这些成长的足迹,忘记了天气的燥热,怀着那孩童一般的好奇心,翻开它,去寻找儿时甜美的回忆。
从二年级起,我开始和《当代小学生》做了好朋友,那时的我特别喜欢做手工,总会要求家长买些花花绿绿的彩纸,拿着小剪刀,咔嚓咔嚓的,剪些奇怪的形状。
三年级时我已经从“小巧手”中学到了很多有趣的折纸。包括后来会折纸鹤,也是《当代小学生》的功劳呢!而且,我还从“科学乐园”和“生活小百科”两个栏目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仅让家长觉得惊奇,而且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四年级的我与《当代小学生》越来越形影不离,做完作业老爱捧着它,一遍又一遍,反复的阅读。当时刚刚开设英语课,我从“趣味英语”中轻松地学习,增长了不少关于英语的知识。有一次,我和伙伴们在大榆树下玩耍,有一只雪白的小狗跑了过来,我随口说了个单词:“Dog”,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五年级时我开始接触电脑,而“电脑天地”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通过“电脑天地”,我慢慢地掌握了电脑知识,浏览了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网站,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拓宽了知识面。
六年级,我通过阅读《当代小学生》累积了不少优美语句,这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陶冶了情操。这一年,我在学校的作文选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决定,由我代表学校参加写作大赛。能得到这样的荣誉,与《当代小学生》是分不开的。想到这里,我的嘴角轻轻上扬。
《当代小学生》这个朋友,陪我走过了五年的风风雨雨。开心时有你,悲伤时有你,快乐时有你,失落时有你。你带我飞翔在蔚蓝天空,你带我畅游在浩瀚大海,你带我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你带给我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更多的是自由,是欢乐,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无限遐想。
5.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五
让阳光洒入心扉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姓名:张馨月
学校:五莲县实验小学
年级:三年级一班
指导老师:李玲
精美的封面,漂亮的图画,有趣的文字,丰富的知识……走进它,就像走进了一个鸟语花香,奇妙无比的世界。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摘取智慧的果实,还可以开拓你的视野,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畅游着。我认识了它,熟悉了它,它的名字叫《当代小学生》。
阅读着“美文小天地”、“奇妙科普园”、“快乐故事岛”、“经典一点通”、“阳光习作吧”、“多元训练营”、“在线碰碰车”七个小栏目,如一束束温暖的阳光洒入心扉:“美文小天地”向我们展示了父爱、母爱的伟大和方式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阐明了人生的大道理,常常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奇妙科普园”把一件件新式武器摆在我们面前,奇妙的动物、植物发现,身边的科学,神奇的发明创造和人类未解之谜,让我们见识到科技的发达和大自然的神奇;“快乐故事岛”讲述了当今成功人士儿时的`故事,生活的哲理与智慧,以及动物的故事,妙趣横生的童话和经典成语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在“在线碰碰车”栏目里,可以向编辑部老师请教各种问题和生活的烦恼,编辑部老师会为你热心解答……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上面刊登的《灯罩》这篇文章。它让我懂得了虽然加上了一层“灯罩”,减弱了自己的光度,但会增加你的光彩。低调做人,这也是一种风度。
一本小小的刊物,里面却包含着如此多的知识和大道理。阅读着它,仿佛坐在小溪边,听潺潺的流水声,仿佛躺在无垠的原野上,感受微风吹拂在脸上……它像一位天使,传播给我们智慧和启迪,更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和我们畅谈心扉。
6.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六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鹦婷 发表时间:2010年11月17日 点击数: 418
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高深莫测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窥探不为人知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辨证的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
也一直认为好的老师就能教出好的学生。但在读完《当代教育心理学》的那一刻,我突然顿悟了。教育不是仅仅一位好老师就能成就的,教育是千秋伟业。有人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也有人针锋相对的说:“没有教不好的老师,只有学不好的学生”。其实这两句话谁对呢?我认为把二者观点综合起来进行辩证的来看就是最好的结论:“没有教不好的老师,也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基本法则:第一,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学习和借鉴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途径。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姓熊的老师教我们语文。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如果他的品行高尚深得我们尊敬的话,最后也不至于被我们班集体写联名信要求换老师了。所以一位老师的品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是当老师基础的一环。试问如果自己的品行都有问题,又凭什么传道授业解惑呢?
第二,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之前提到的熊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他能够认真的把《当代教育心理学》看了且看透了,我想他应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能成为一位有利于学生的老师吧。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塑造一代新人.学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一位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无心的动作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终身。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我初中数学不好,一遇到要数学考试就无比紧张和害怕。后来在自己数学老师那里上4个人的小课,数学成绩慢慢就上来了。其实是同一个老师,为什么全班一起上就数学差,而4个人上数学就变好了呢?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因。4个人的小课老师会顾及每一人,会把每个人做出来的答案认真的看一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错误地方及时提醒。并且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有不懂的马上可以问老师,直到懂了为止。而上大课呢?很多没听懂的同学羞于举手问问题,怕被老师或者同学嘲笑。而且一堂课就45分钟,如果多几个人问的话老师的授课内容就完不成且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也“吃不饱”。因材施教基本只能运用于小课堂,所以现在的家教和小班才会如此吃香。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自省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育上的不足与缺陷,才能不断的创造出更好的更适合的新方法来教育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后,勇往直前。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我十分认同。学习确实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但如果单纯的跟同学们说:你要按时完成作业呀!可能没有几个人会积极响应。但如果采用鼓励和普雷马克原理,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就我当学生的经验来说,鼓励是强化的有效指导语。如果老师在语文课上向全班同学朗诵了我写的作文,并且给与了极高的评价。那么我如果本来不喜欢这个老师,这时也会开始试着接受这个老师并且他以后布置的作业我要把它完成得更好而不让他失望。又比如普雷马克原理,它是强化最好的催化剂。要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做某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时候是非常难的,弄不好还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即你要我往东我偏要往西。但如果让学生在做他讨厌的事情之后给予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一些好处,学生们通常都会很认真的完成。比如上体育课,如果老师说我们我们把这套操练好了,就自由活动,好不好?本来不认真的学生这时就会认认真真的把操做好,因为心里有个声音在提醒他:做好操,就能玩了。
还有怎么让孩子的学习更加趋近于最近发展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学的时候,母亲总是说我只要老师稍微提点一下我就懂了。“稍微提点一下”为我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动力。它为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即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能,这时候是需要老师的鼓励,提示,建议的。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需要的,那么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所讲到的教学多媒体的呈现,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都够更大限度的集中和吸引学生学习的新时代武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甚至容易把讲课的声音当成催眠曲而进入梦乡。而多媒体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集中起精神。比如历史课,本来历史就是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但如果给学生看一些历史方面的电影,或者把历史片段做成可爱的动画来呈现。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让其更深刻的记住这段历史,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左耳进右耳出。
品味着《当代教育心理学》,回首我12年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更让我笃定的认为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不一定可以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毕生所学的精华教授给我们。否则,学生永远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
我所希望的教育是教学相长的。我将它解读为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方案。第二层是教师在改进他的教学的同时,学生也应该不断的探究和挖掘自身的潜力,寻找最优的学习方法。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进步。
我现在虽然还只是个学生。但在看这本书时看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汗水与泪水是那么多。为此,我要向我曾经喜爱的老师深深得鞠个躬,感谢你们。
7.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七
问题的提出源于《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引发热议》。事情是这样的:2009年四川语文高考中, 有一位考生小黄用古汉字写了一篇作文。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 书写十分工整, 字体非常标准, 但语文质检组最终评审结果只给了8分。
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时期, 敢想、敢说、敢干、敢于冒险, 这本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师如果能正确引导, 学生就可能成为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若引导错误, 他就可能成为一名庸才。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的使命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因此, 他给学生发出的信号必须是正确的信号。
我们要重点分析下面这段话:小黄在考试前, 他询问了语文老师普老师, 假如遇到命题作文, 可不可以用古文字写作?普老师说:题目不能改, 也不要用古文字。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 这样很冒险。普老师给了学生小黄的答复是“不要用古文字”。不要用古文字的原因是“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对于“如果阅卷老师没研究过 (古文字) , 可能直接打零分或低分”这句话, 学生小黄还可以反向理解为:如果阅卷老师研究过古文字, 可能不打零分或低分。也许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思考, 所以“ (小黄) 在考前5分钟决心用古文字”, 并自我鼓励“有机会却不做, 会后悔一辈子”。
基于以上分析, 我认为普老师没有给学生发出正确的信号———“不要用古文字”。普老师让学生小黄不要用古文字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普老师应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条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使用的汉语文教材, 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 只有有了汉字这种传播载体的标准化, 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度。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 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内容基础上的继续和提高, 书写字体当为楷书或在正楷字的基础上的行楷字。
我想, 如果普老师知道语言文字法、规范字表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话, 他将给学生小黄这样的答复:不要用古文字书写作文。因为, 语言文字法规定楷书是规范字形。学校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字, 书写作文要用楷书, 不可以用古文字字体。你喜欢古文字字体, 只能当作个人爱好, 用于艺术欣赏、古文字研究都可以, 但不可以在正式考试中用它来书写作文。
我们通过《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引发热议》这篇文章以及其他相关报道, 还可以看到, 不仅仅是普老师不了解语言文字法和规范字表,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语言文字法, 甚至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这些人中包括语文教师, 还包括一部分高考阅卷语文教师。我们试着想一想, 如果高考阅卷语文教师了解语言文字法的话, 语文质检组就不会请四川大学的某古文字专家将这篇作文的文字翻译成简体字, 然后再评定作文的水平了。阅卷教师可以依据语言文字法, 以“考生在作文中使用了非法文字”, 直接判其为0分作文, 不必请古文字专家翻译。即使要向社会公布, 也只能作为反面教材, 以警示众人。判该作文为8分, 我看是多给了, 判为0分, 当其分值。如果这样做了, 还会引发社会热议吗?
至此, 我认为, 小黄作文只得8分, 是教育的失误, 不能归咎于小黄的异想天开和冒险精神。是因为老师没有给他发出正确的信号, 造成了小黄的错误行为, 给小黄造成了伤害。
8.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八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9.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九
这本小说讲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其中吴、蜀、魏三国,讲的是这三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事情。
书中有很多人物:诸葛亮、刘备、曹操、张飞、关羽、于禁......
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用自己的才能智慧,以少胜多连连击退曹军。精彩的故事有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
我最喜欢火烧新野这一篇。诸葛亮运筹帷幄:赵云把曹军引入山林中,关平、刘封见敌人来后立刻放火。而关羽见南边放火后,就把它们粮食给烧了,张飞再把曹操的存粮也给烧了,大败曹军。诸葛亮的这一招真是神机妙算。
10.读《小学生之友》有感 篇十
(万思辰)
自从踏入小学的大门,《小学生之友》这份杂志就一直陪伴着我了。
当我翻开这份专属于我们小学生的杂志那一刻,我就被它里面的情节内容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别小瞧这小小的、薄薄的一本书,里面编入的内容可多啦!中国的科技进步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书中描写的雄奇的自然景观,使我身临其境,好想马上飞奔过去,好好游玩一番……书中那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写得是那么的好,让我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我也要争取让自己的习作登上这份优秀期刊;还有一些趣味的手工和暗藏谜题的文章,都让我有一种想马上就寻求到答案的冲动!要问这份杂志里最让我喜欢的,当属书中的漫画了。那里面一幅幅搞笑夸张的图画,配上文字,常常让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在这最新一期的杂志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揭穿狐狸的‘鬼把戏’》。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在森林里出了名的懒鬼——狐狸,最近却做起了生意,它靠收进的东西价格高,而卖出的东西却很便宜,受到了大家的光顾,没过多久,就买了一辆崭新的大卡车。小熊的爸爸和狐狸是同行,它却纳闷:狐狸那么高的价格回收,怎么不赔反而赚了呢?有心的小熊在狐狸做生意的时候,在一旁默默观察,终于发现了狐狸骗人的把戏。原来,黑心的狐狸是用不等臂的天平来骗人的!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谎言终究是谎言,都有被揭穿的那一天。我们都要做诚实的孩子,不做欺骗他人的人。
11.读《小言论》有感 篇十一
我1937年4月生于苏州,出生后适逢日寇对苏州轰炸、对南京进逼。母亲抱着我与长兄王荫一起,坐难民船,逃往盐城建湖县水乡,父親则继续留在苏州打工,挣钱养家。我虚岁6岁时,进了新四军创办的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时,我有次打开长兄从苏州带回的图书,里面有很多杂志、书籍,如《小朋友》、《中学生》、《生活》、《大众生活》、《中国地理》、吴敬恒著《帝国主义侵华史》、高尔基著《夜店》等。而《生活》、《大众生活》正是邹韬奋先生创办的。这两份杂志文字通俗,我能看懂,特别是其中的读者来信,各种各样的问题,韬奋先生都一一作答,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并感受到社会的复杂。
读初中时,我读了韬奋先生的《萍踪忆语》,打开了我认识西方国情、民情、文化的一扇窗。我负笈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教世界近代史的老师是王造时 (1903-1971),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与韬奋先生是难友。这在我的心中,增加了不少对韬奋先生的亲切感。
韬奋先生是以新闻、出版界的前驱名世的。其实,他也是中国杂志界的老前辈,在中国杂文史上留下重要一页。这本《小言论》,就是其杂文代表作。这本书编入韬奋先生 1928年至 1933年写的小言论,也就是杂文,文字少则几百字,多则不过千字,是名符其实的短杂文。但是,篇幅虽小,内容却极为丰富,小中见大,多数文章都从小处入手,归结到有重大意义的结论中,使文章大大升华。社会病态的点点滴滴,国民性的林林总总,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国民政府的腐败,汉奸汪精卫的卖国求荣,台湾高山族同胞的悲壮抗日,东北义勇军的殊死抵抗,等等等等,韬奋先生用他的铁笔,犀利剖析,掷地有声;而其所讴歌的抗暴御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彪炳千秋。
忝为杂文家之列,我以为韬奋先生的杂文,给我们很多启示。环顾海内杂文作家,就论述范围之博而言,无人能望韬奋先生项背。杂文如沦为时事小评论,前途堪虞。他的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虽不是什么独创,但鞭辟入里。没有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做不到的。
起笔至此,不禁想起一件与韬奋先生有关的趣事。亡友出版家、编辑家、文史学者戴文葆学长,“文革”中受迫害,被发配老家阜宁县,在阜宁中学打扫厕所,掏大粪。十年前,文葆先生获得出版界大奖韬奋奖。消息传到阜宁,老乡奔走相告,说“戴文葆‘文化大革命’时在阜宁中学掏大粪掏得好,最近在北京得了掏粪奖!”呜乎,这些老乡根本不知道韬奋先生是何许人也,因此才会闹出这样大的笑话。隔膜如此,令人嗟叹。后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专栏“新世说”中披露此事,引起曾彦修(严修)老前辈的注意,致电文葆先生,他特地来我家拜访,我将这份报纸送他留念。
显然,让更多人——包括普通百姓铭记邹韬奋先生,应当是新闻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本文编辑 谢宁)
12.读《昆虫记》有感 篇十二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CasimirFabre, 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 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 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 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 毕业后, 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 他潜心研究昆虫, 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 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 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 直到五十多岁时, 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 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 (“阿尔玛斯”是音译, 中文又译作“荒石园”, 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 , 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 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 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 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entomologiques》, 直译的话, 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 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 他们手持放大镜, 解剖昆虫尸体, 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 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 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 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此, 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l’instinctetlesmoeurs des insectes》 (《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 , 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 “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 它们的本能和习性, 它们的才能和感情”, 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 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 我要观察、触摸, 而且不是一次, 是两三次, 甚至没完没了, 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 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 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 已经年过百半, 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 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 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 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 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 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 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 以孩童般的视角, 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 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 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 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 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 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 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 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 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 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 (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 , 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 就在我头顶上, 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 就在我的四周, 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 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 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 用词枯燥无味, 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 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 其语言朴素而纯真, 文风流畅优美, 隽永风趣, 深入浅出, 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 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 用跗节跺脚, 梳理翅膀, 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 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 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 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 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 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下面,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 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 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 不懂技艺, 不工作, 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 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 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 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 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 在他看来, “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 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 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 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 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 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 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 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 场面之生动, 交锋之激烈, 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 它便立起身体, 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 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 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 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 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 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 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当我们读到此处, 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 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 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 相反, 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 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 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 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 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 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 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 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 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昆虫,故事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 (卷七)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 (卷四)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
13.读《小学生时代》有感 篇十三
吹着空调,喝着冰镇可乐,清爽扑面而来。随手操起一本《小学生时代》便被“读懂亲情”这个故事深深吸引。
放学路上,作者不小心摔了一跤,疼痛之余便向父母撒娇。但遭到了父母的漠然。直到有一天,作者高烧39。7度,作者浓浓地感受到父母来自全方面的关心。他非常疑惑:为什么爸爸妈妈的反差这么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和父母做了很好的沟通,消除误解读懂了漠然,理解了他们。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便放下了书,不由得思绪万千,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不断联系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天早上,我玩着平衡车,在电视机前晃荡来晃荡去――我最近对这个新买的平衡车爱不释“脚”,一刻也不愿意离脚,即使是看电视也不愿意消停一会儿,忽然,我看电视看入神了,忘乎所以,身体一向前倾,只在电花火石之间,我撞到了电视机音箱上,而我反应回来,已经是在我撞在音箱上并发出“砰――”地一声之后了。没过一会儿,耳畔传来了一阵阵急促的拖鞋拖沓声,随即,门开了,门缝中探进来一个东张西望的脑袋――是妈妈!妈妈似乎还嫌我不够痛,还要来补上几“刀”瞪着眼珠子,扯着嗓子:“音箱和平衡车估计要毁在你的莽撞上,在乎你才骂你。”我的怒火不由得熊熊燃烧,但又不知道怎么才能反驳妈妈,只得弱势地冷哼一声:“切――谁稀罕你的‘在乎’,你的值‘在乎’几块钱呀?”妈妈扯完嗓子,根本没有看我一眼被撞的情况,就关上了房门。只留下了我一个人还在独自发着闷气,心里坚信:妈妈是不爱我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捡来的。“读懂亲情”这几个字再一次回旋在我脑海,往事一幕幕:鼻炎发作,妈妈夜夜熬药;脚上骨折,爸爸背我读书;高烧不退,父母含泪哭泣……
沟通的爱是海,海纳百川;,血色沧茫,而我觉得,沟通的爱是花。花之色彩比樱花更绚烂,而且,花开不败,广寒宫中溅起滴酸涩的酒,落入人间,化为一颗晶莹的露珠,落在不败之花的花蕊中,爱意绵绵,永不停歇……
14.小学生读《匆匆》有感 篇十四
姚安县思源实验学校五年级 冉彬懿
指导教师:戴玉芳 精品悦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读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我对时间有了深深的反思。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原来,时间在洗手、吃饭、凝视时悄悄溜走,不留下任何痕迹,我深深地谴责自己不珍惜时间。
记得我刚入学时,我总会认真完成作业,做作业的效率很高。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爸爸妈妈还会额外地布置一些作业给我,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把作业完成得越早,爸爸妈妈布置的作业就越多。于是,“机灵”的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做作业时故意磨蹭,消耗时间,做慢些。果然,这个办法起效了,爸爸妈妈布置的作业减少了许多。随着年级的增长,作业的.数量增多了,难度也加强了,再加上自己那磨蹭的劲儿,每次做作业几乎都要熬夜才能做完。爸爸妈妈更是变本加厉,更加严格地对待我的学习。现在,“磨蹭的办法”成了习惯,真后悔当时想了个“轻视时间”的法子。
“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希望大家不要像我学习,要做个珍惜时间的优秀少年!
评语:
优点:文章通顺流畅,结合了自己的真实事例来写,不仅表达了内心感受,还引人深思,写得不错!
不足:书写要认真一些哦。
鼓励:希望你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勤快、努力的孩子,收获成功的果实。
15.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十五
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之间的战争, 故事很精彩, 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走进三国, 在这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 我最喜欢的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散发出的儒雅的文学气度令我十分敬佩。他通天文、晓地理, 用兵如神,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令我震撼。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他让我懂得: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是勤奋的沉淀。作为学生的我们, 应该努力学习,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放眼茫茫江东, 唯一能与孔明相提并论的也只有周瑜了。周瑜文采超群, 聪慧过人, 深受孙权赏识。可他妒嫉心重, 以致孔明小小的“三气”便使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慨。这也让我体会到:妒嫉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真心的交往、真正的友谊。
……
16.读《春蚕》有感 篇十六
鄂尔多斯经济的崩溃,在我看来也是如此。诚然,崩溃的原因既有市民在经济形势大好的前提下缺少了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又没有正确的判断,实际上好些人根本就没有判断能力。但他们心中却又有着发大财的美梦。又有民间集资者的道德败坏,集资者在预感到经济已经不景气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刹车,而是选择隐瞒信息,“丧心病狂”的选择了吸纳更多的资金,企图来维系资金的流动。结果越陷越深,积重难返,最后崩溃。
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小的地域里,充沛的民间资金没有合理的流动去向,只能盲目的涌进了房地产市场,而有限的人口导致了住房需求的有限,有限的住房需求难以持久支撑房地产的泡沫。因此,通过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的发展模式注定是不能够长久地。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崩溃是“情理之中,应有之义”。
官员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且久治难医。何以?一者,权力的特性使然,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二者,官员的作风使然,权为己所用,利为己所谋,情为己所系。再者,制度的缺陷使然,我们的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样的设计,在制度层面一开始就给两种力量究竟谁能够成为根本力量留下了模棱两可的空间。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也就难免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如此一来,对于权利的约束,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恐怕这些都还不是根源。我们的社会向来重视人际往来。甚至王朝的统治都是靠宗族,亲情,人际关系的力量来维持的。腐败的种子是在我们生存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官员的腐败之所以遭人痛恨,是因为他和权力,和利益纠缠在了一起,而这些权力和利益又是为大家所有的,而腐败却使大家的权力和利益受到损失,而使少数人“中饱私囊”。官员的腐败只不过是我们生存文化在一个特殊领域内的,被赋予了特殊面貌的特殊表现罢了。
由此观之,腐败的治理实在是在改变一种生存文化,其余的办法都是在“隔靴搔痒”。因为在文化的大染缸里,“幸免”很侥幸的事情。个人是无辜的,也是有罪的。“每个原告者都是被告者,每个被告者也都是原告者。”
然而文化习惯的改变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中,行政力量依然是主导社会的力量,好多事情都得政府从大局从根本出发,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因此,这种“修葺”工作也就历史的落在了政府的肩上。
我们可喜的看到十八大后反腐的高调态势。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既拍苍蝇,又打老虎”再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再到“三不”机制,体现出的政府反腐的态度,力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天下事有无到有易,由始及终难。反腐当然考验态度,力度,广度和深度,但更考验持久度。只有深入持久的进行反腐工作,腐败现象才会越来越少。同时,也许,在反腐的“倒逼”作用下,我们的社会文化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责任编辑 华南
17.读《小学生之友》有感 篇十七
先向你们隆重推荐“燕子信箱”这个栏目吧!作为孩子的我们,有着一颗像一面镜子般纯洁、脆弱的心。而现在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的责骂总在不经意间伤了我们,像锤子一样锤碎了我们的心。这个时候,你可以向“燕子姐姐”诉说。“燕子姐姐”就会耐心的开导你,安慰你,把你的心用胶水补好。
“作文大擂台”这个栏目更棒。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同龄人写的优秀文章,而且当中还有知名作家、大记者进行点评。他们手把手教我们写作文,给我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我们可以放飞理想,拿着《小学生之友》赐予的生花妙笔,写出我们生活中的绚丽色彩。
18.读《当代小学生》 篇十八
着我写的
记得很早的时候,我的书柜里就有多好多的《当代小学生》,那是姐姐送给我的。那时候,我对《当代小学生》感兴趣的是里面带有图画的小故事,没有图画的故事或者其他的内容根本不屑一顾。我真正开始阅读《当代小学生》这本书是在二年级的时候,不知不觉的我就被它迷住了,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放学,只要有空我就拿起这本书看,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爱不释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变成了《当代小学生》的`忠实读者。
《当代小学生》这本书有很多栏目,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名人故事里的陈嘉庚。从树立我得知,陈嘉庚是我国着名的华侨企业家,是杰出的华侨领袖。他“身居海外,心向祖国”,一生为祖国的独立富强鞠躬尽瘁。陈嘉庚虽然家境富裕,可他却十分简朴,他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而是常用番茄作为主食,一天三顿都这样吃,还且还吃得津津有味。他把剩下的钱全部用来捐助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19他又创造了福建唯一的一所大学——厦门大学。之后他有办了好多学院。他的话:“有国才有家,国家富裕了,个人才能有自己的前途和尊严”,是我最好的教育。
这本书还有很多栏目,内容丰富,有数学常识等。有群的数学小知识,独特的数学逻辑及解答。英语小博士让我知道该如何更好的学好英语。总之,阅读《当代小学生》对我学习和生活受益匪浅,它让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我非常感谢《当代小学生》,也会更好的珍惜它,阅读它!
19.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篇十九
一、校长的权威与自我修炼
“校长的权威与自我修炼”这个单元指出,校长是学校的领跑人,作为领跑人,首要问题是往哪里领跑,其次是跑步的节奏控制,还离不开跑步过程中的动员和调整。好的校长通过领跑,能让教师更快乐、更强大、更有凝聚力,促使教师认同学校的共同愿景和价值;同时,校长在领跑过程中也不断向教师和学生学习,形成独特的理念和思路,感悟办学规律,树立权威和影响力。正如书中所说:“所谓管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说的就是学校领导管理的真谛。”校长的权威是在行动中形成的,校长为学校呕心沥血,不断修炼自我,教师们才会同心同德,和校长共患难、同付出。因此,不是好学校没有发生消极事件或严重的问题,而是发生消极事件和严重问题的时候,好学校的教师们会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甘愿自己吃亏,自觉互相补台,从而让学校转危为安。
二、校长文化的引领与学校文化建设
“校长文化的引领与学校文化的建设”这个单元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力量所在,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是一个生命体,而学校文化就好比学校的灵魂。初创学校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往往会对学校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作用。此外,学校文化不可能和区域文化相割裂,优秀的学校文化,一定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其特征就是能够很好汲取环境资源和区域文化优势,在每一个学校组织和细胞中发挥超越规则的作用。无论是教研组文化,还是课堂文化和班级文化,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使身处其中的人产生认同和追随,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金哲民在书中提到了他们学校干部集体有一个庄严的承诺:让每位教师都有发展;让每位学生都有进步;让每位家长都能放心。这个共同的愿景,就是学校的行政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学校就风清气正,能战无不胜。
三、校长的管理艺术与学习型班子建设
“校长的管理艺术与学习型班子建设”这个单元指出,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校管理和工业管理的差别在于,工业流程管理往往一旦流程清晰,工序确认,形成规范的反馈机制后,可以自动化运行,所以比较刚性。而学校管理面临的对象和问题,总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教师有情绪变化,学生在快速成长,家长需求多元,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流程,确定所有的工作工序。正因为如此,学校管理才成了一门艺术,需要针对不同的状况,形成独到的管理办法。也正因为如此,学习型班子建设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书中特别指出:“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是单纯读书培训,也不是无目的松散的自由学习,而是要用学习的理念去提高领导班子的团体素质,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个描述十分关键。我曾经看到有些人,读了一本又一本书,结果工作能力却越来越差,其实质就是没有明白学习型组织的本质不在于学习,而在于如何通过学习去解决问题。
四、教师成长的引领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
“教师成长的引领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这个单元,提出了很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也对校长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教师专业发展关乎一所学校的品质,关乎学生学习的品质,还关乎到教师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学校和没有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学校,在两三年之内就会拉开很大差距,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发展,如果教师没有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规划,学校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本单元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教师的发展与教师的评价,教师发展和教师的评价息息相关。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往往会失去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动力,而教师评价恰恰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一个好方法。评价并非简单地填表考评,而是给教师一个平台。金哲民在学校里设置“清雅讲坛”,让教师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形成个性特质;学校每年举行教师才艺展示活动,每周推出教师的自我亮相课,让教师们在互相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开展“喜欢实小教师的N个理由”活动,让家长来发掘和评价教师的美,从而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自尊自信,这些行为都属于评价范畴。学校通过教师评价,本质上不是要把教师分三六九等,不是要奖励或惩罚教师,而是激励教师、推动教师,唤醒教师的学习热情。
五、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单元,从课程到课堂教学,指出校长要关注课程领导。课程是培育学生的基础,有怎样的课程就会有怎样的学生。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适当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是一所学校的当然之选。校本课程不在于多,而在于能为学生满足适切的学习需要,对于教师提高课程意识也有很重要的价值。教学是课程方案实施的基本方式,金校长提出“绿色课堂”的概念,让课程“绿”起来,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返璞归真的要求,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涵。
六、德育生本化的倡导与自主教育的深化
在“德育生本化的倡导与自主教育的深化”这个单元,金哲民对于德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呼吁开展真实有效的德育,拒绝空洞说教,提出无论是学生社会活动,还是学校体育,都要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两个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历。针对何为优质学校这个问题,金校长提出了这“四看”,即一看学校的精神气质,二看校长的治校方略,三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四看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四看”切中要害,点出了关键。
20.读《女生日记》有感 篇二十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女生冉冬阳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少女的细小的心理变化。作者把女孩子渴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这种矛盾的心情写得非常生动,充分真实地表现了现在的我们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比如说:考试不打分数,只评等级A、B、C、D,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因为有些同学的家长会因为考试成绩来罚孩子。这本书还幽默地揭晓了女生心中的好多小秘密。
这本书让我脑海中反复出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我到底有没有能力自己生活呢?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就像《女生日记》里面的林淑媛,她在中国的学习是数一数二的,可到了美国,除了数学,其他都是倒数第一,这是因为美国学生都会用电脑查资料,还擅长手工操作。在中国,林淑媛都不太接触电脑,这些都是父母帮忙做的,如果我到了美国,说不定也是这样的。我听不懂电视上的英语频道,更别说用英语交流了。第二是我们小学生应不应该挣钱呢?我想应该可以挣钱,但不能在上课时想着怎么挣钱,上课就应该好好学习,要想就在课间想。《女生日记》里面的吴缅就在班上卖通讯录,一元一本,他挣钱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梅小雅。就像我们学校开展的“爱心义卖”活动就是一次挣钱的机会,我们把挣到的钱都捐给了希望小学,帮助他们改善了学习环境。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推荐阅读: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11-16
作为当代中学生08-03
鼓励当代小学生的励志语录08-04
当代中学生报答案07-29
当代大学生与三农11-15
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12-03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01-22
当代小学生消费状况问卷调查报告08-10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07-10
当代大学生与廉洁修身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