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2024-08-04

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共11篇)

1.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篇一

关于初一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山东滨州中考)如图,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如果∠AOB=40°,∠COE=60°,则∠BOD的度数为()

A.50°B.60°C.65°D.70°

2.(浙江温州中考)下列各图中,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是( )

3.在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5M,BC=3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

A.2MB.0.5MC.1.5MD.1M

4.(2014山东济宁中考)把一条弯曲的公路改成直道,可以缩短路程.用几何知识解释其道理正确的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垂线段最短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如图所示,从A地到达B地,最短的路线是()

A.A→C→E→B

B.A→F→E→B

C.A→D→E→B

D.A→C→G→E→B

6.(2014广东汕尾中考)如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你”字一面相对面上的字是( )

第6题图

A.我B.中C.国D.梦

7.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8.(2013六盘水中考)直尺与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在

图中所标记的角中,与∠1互余的角有几个( )

A.2个B.3个

C.4个D.6个

第8题图

9.若∠=40.4°,∠=40°4′,则∠与∠的关系是()

A.∠=∠

B.∠>∠

C.∠<∠

D.以上都不对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80°的角是补角

B.110°和90°的角互为补角

C.10°、20°、60°的.角互为余角

D.120°和60°的角互为补角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2013山东枣庄中考)从棱长为2的正方体毛坯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为1的小

正方体,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零件,则这个零件的表面积为_________.

12.(山东菏泽中考)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则线段AC=_______cm.

13.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则这个角的度数是.

14.已知直线上有A,B,C三点,其中,则_______.

15.计算:__________.

16.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则∠AOB=_______.

第16题图

17.如图,AB⊥CD于点B,BE是∠ABD的平分线,则∠CBE=度.

18.如图,OC⊥AB,OD⊥OE,图中与∠1互余的角是

2.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篇二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为开展正确、合理的解题活动清除障碍

解题教学, 就是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努力回忆所学的知识和已获得的经验, 来确定解题的策略。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初一学生刚接触几何这门学科, 认识水平还不高。而基本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牵涉的面较广, 联系着许多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 不是仅靠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同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接触一次就将其掌握。必须在概念形成以后, 继续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巩固、发展、深化基础知识的措施。可以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 设置一些判断题、选择题, 通过反馈练习, 使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学完直线、射线、线段概念之后。可出示选择题:

示例一:下列句子中正确的是 ()

A.延长直线AB B.射线是直线的一半

C.延长线段AB D.直线上一点的一旁部分叫射线。

通过选择判断, 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涵及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为后面的几何解题教学, 学生解题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清除了障碍。

二、准确地完成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转化, 形成基本的推理模式

“几何语言是最精练、最准确的语言。”对于初学者来说, 要学好几何, 提高解题能力, 必需过好几何语言这一关。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完成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过渡, 可分三步走: (一) 加深理解文字语言表述的含意; (二) 正确的把文字语言表述画出相应的图形; (三) 由图形语言准确地运用符号语言表达出来。

初一学生习惯于“数”的运算, 对几何推理形式一时很难接受。这对正确地完成解题来说, 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规范几何语言的基础上, 突出规范一些简单的基本推理、形成模式, 让学生充分理解, 牢固掌握。这对正确地解题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因为, 一个学生即便正确地理解题意, 了解解题思路, 有着正确的解题策略, 他终究是要完整的用符号语言把推理表述出来的。比如:有关线段中点意义的推理:

示例∵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这个推理在线段的有关计算问题中, 运用非常广。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推理模式, 对于正确地完成解题任务, 帮助是非常大的。

三、有梯度地设置例题、习题, 形成清晰的定势框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熟练地驾驭教材, 有计划地正确取舍, 合理地、有梯度地设置例题、习题。使学生在解题中建立一种定势框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思路的探索和过程的表述, 制定解题策略, 总结解题规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示例三, 已知:如图AB=AD, CB=CD

求证:AC⊥BD

教师可逐步更换结论: (1) ∠1=∠2 (2) ∠3=∠4

(3) AC⊥BD。通过这样设置, 问题由简到难, 学生很快找到了解题的策略。再给学生提供一些特征显著的数学问题, 经过训练学生便能逐步掌握解题的定势, 发现解题的规律, 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 又提高了解题能力。

四、训练学生“说”题,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篇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第1课时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来设计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实物或图片,体验、感受、认知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以及简单的平面图形),能识别这些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使学生能根据平面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图形,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

识别简单的几何图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立体图形的分类。

六、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等模型。

七、学生准备

1.剪刀、胶水、直尺;

2.收集各种形状的小物品。

4.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篇四

3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打开电视.1提出问题:.2

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

:探究新知2活动补充自己,并通过小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1

积累小组活动经验.,的意见.2 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 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概念..3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1)3-4.1看课本图学生活动:(2)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后学生思考:)棱柱和棱锥()或用教学挂图(的幻灯片.5-4.1用幻灯机放映课本(3)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4)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5),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概念..4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课堂小结3活动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布置作业4活动 题.8,3,2,1第4.1习题

从,发展几何直觉,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

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发展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功体验2第 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 课时

以及它们简单的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些几何体.1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2重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几何体的方法.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首,教师也相应的拿出小木块,教师要求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正方体小木块,先教师展示 用小木块摆成如图所示的图形: :探究新知2活动一名同学从上面,一名同学从正面看,注意安排的位置,教师安排几名学生上讲台观察,然后让这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一名同学从左面看,看可以多安排几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名同学从相同的位置观察然后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可安排有美,这三名同学所画的图形是否相同,学生观察比较 术基础的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这里的知识. :体验运用3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探究内容: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块摆不同的立体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同学可从不同的,以便有更深的体会.,角度进行观察 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师生共同归纳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设计师们常常利用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平面,教师指出: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 图形来表示它. :练习巩固4活动,教师分批次出示以上各物体这些物体的视,从不同的角度看,然后让同学观察并想象 图各是什么平面图形. 可利用实物进行展示观察.,如有疑问,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页练习118练习:教材 :小结与作业5活动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题.9,4第4.1作业:习题,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世界的无处不在,从而建立空间观念 的热情. 几何图形的展开图 课时3第

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1 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

2重点 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 难点 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形状的纸条:

折叠,以上几个图形中,猜一猜,我们在小学中已经接触过正方体的展开图,提出问题 以后是不是都能构成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哪,看一看哪些可以构成正方体,然后动手操作试一试,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思考、讨论 些不能. 还有哪些形状的纸板可以折叠成正方体?,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然后归纳正方体的展开图,动手操作,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可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 巡视指导.

三、探究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出示问题: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三棱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上各图形展开图的,也可以动手操作试一试,学生进行讨论、思考 形状.

四、练习与小结2练习:教材练习第 题.3,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11,10,7,6第4.1习题 题.1

3感受数学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平面图,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考过程的条理性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 发展几何直觉.,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点、线、面、体 1.2.4

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通过丰富的实例 重点 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难点 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教师演示: 用粉笔一端在黑板上画一条线..1

用粉笔整支在黑板上画一个面..2 :探究新知2活动 教师引导: 刚才画线是不是可以看作是这个点运动形成的.,粉笔的一端可以看作一个点.1 这个线段的运动过程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圆.,一支粉笔可以看作一条线段.2 一本书是不是可以看作一页纸运动形成的一个几何体.,思考.3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思考时间.,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自主学习3活动 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自主学习目标:说一说这部分内容中所展示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体与体相交成面 面动成体.,线动成面,点动成线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以培养学生产生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然后回答,学生交流讨论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思维能力

:练习与小结4活动题.2,1练习:教材练习第 小结:谈谈你对点、线、面、体的认识. :作业5活动 题.5第4.1习题 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这节课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又增加了学生的,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 审美意识.)课时3(直线、射线、线段 2.4课时1第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1

并能初步应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结合实例.2 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3 言. 重点逐步使学生懂,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 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 1活动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出示墨盒.1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的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2 :探究新知2活动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

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探究直线性质..1总结出课题结,并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页思考题125学生完成课本第 论. 直线的性质.,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情况

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2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教师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只要答案合理(学生回答.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3直线(外l在直线O②点)O经过点l直线(上l在直线O①点)O不经过点l

直线的交点.4 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当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 只有一个交点.,两直线相交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5,页有关内容126~125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巩固练习3活动 并能画出图形.,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射线、线段,通过练习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提出问题:下图中.1 肯定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教师再进行讲评,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注: 根据语句画出图形..2

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例:读下列语句的左边.A在点B点,两点B,A经过l直线(1)CD,AB直线(2)的左边.A在点B点,O都经过点 然后教师进行讲评.,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

页练习.126完成课本第.3并请学生作出自,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 我评价.

:课堂小结4活动

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1 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2 :布置作业5活动,2,1第4.2习题 题.4,3 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几,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 总结提炼.让他们经历由感性到,反复比较,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理性 课时2第 比较线段大小 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1 知道线段中点的含义..2 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 难点 线段上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谁的身高更高?,哪位明星的身高更高?姚明和易建联相比,教师:姚明和潘长江相比

你是怎样得出以上结论的?两条线段间的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 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 怎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并讨论交流解决,学生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 动手实践做一做.,另一种是,一种是尺规作图,注意:这里教材上给出了两种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第一种方,要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通过使用刻度尺测量解决)第二种方法学生已经有经验(法. 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2CD,AB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论的基础上

用度量的方法比较..1 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2 自己再动手试一试.,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线段,教师给出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与画法..3

.)b-a(或线段)b+a(怎样表示线段,b>a设线段学,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该问题的解决.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线段的中点..4的AB叫线段M则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AB把M若点,AB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中点. 类似的还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三、练习应用 2.,1页练习128练习:教材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同学间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第4.2作业:习题 题.9,7,6,5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本节课通过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这一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让学生成为学,让学生动起来,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习的主体课堂气氛和谐;并能,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师生配合融洽,可操作性强

对学生正确及错误都能够做出有效评价.,够善于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 线段的性质 课时3第 并能初步应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1 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

2重点 线段的性质. 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场景他,提出问题,行为为穿越马路而跨越栏杆的景象

们为什么这样做?

页思考题.128出示教材B到A能否再修一条从,除它们之外,地有四条路B地到A从请,的最短道路?如果能 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

交流.,学生思考讨论

二、探究新知 得出结论:,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以后

线段最短.,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是否还有,找一找,可让学生多试一试,教师不必急于得出结论,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其他的可能

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后教师指出: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 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掷铅球的运动员的成绩是怎样测量的吗?它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知道运动会上师: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让学生多感受一下关于线段,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师让学生多举出几个例子的基本事实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

三、应用举例

题.11第4.2教材习题 怎样爬距离最短?,B爬行到顶点A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如图 点呢?说明:这是一个综合题目C如果要爬行到 运用展开图的性质可以找到答案.,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你对线段的性质的认识. 题.8第4.2作业:习题,利用丰富的活动情境 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问题中的作用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角 3.4角 3.1.4 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理解角的形成,通过丰富的实例

表示方法. 重点 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难点 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播放多媒体课件.,)如时钟、红领巾等(师:展示实物,观察实物与图片.1 你发现其中有什么相同图形吗?

你能把观察得到的图形画在本子上或黑板上吗?这是一些什么图形?.2 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从黑板上这些不同的图形中.3

二、探究新知

角的定义)一(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

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下面的三个图形是角吗?.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3

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 角的表示)二(我们如何给这些角取名呢?,那么,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角的形象,在刚才的讨论中

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和两边上的角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1”表示两边上的任意B,A“,”表示顶点O“,AOB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任意点 点.,这个字母应写在顶点上,角也可用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2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 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同一个顶点时写上,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角还可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3 数字或希腊字母. 用旋转观点定义角)三(播放录像: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打开探照灯寻找目标;.1多媒体演示:一只挂钟的钟摆不停地摆动..2 有以新的方式出现的角吗?,思考:在观看过程中

归纳: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在讨论的基础上会,成一条线时OA和起始位置OB当终止位置,旋转时O绕点OA继续演示:当射线OB当,形成什么角?继续旋转 又形成什么角?,重合时OA和 角的度量)四(完成以下内容.,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角的划分.1

.60″′=1,60′°=11,180°平角=,360°周角=1 角的度量.2 在实际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尺来画一些特殊的角.,经纬仪等,工具:量角器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划分.

三、巩固运用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 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下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1(4);OPC∠(3);AOP∠(2);APO∠(1).P∠(6);O∠(5);OCP∠ 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这些D为顶点的角有几个?以O下图中以.2

角.

1练习:教材练习3.,2,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你对角的认识. 题.14合作完成第,题2,1第4.3作业:习题

认,学会角的表示方法,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现实情境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会简单的换算和计算,识角的度量单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题)课时2(角的比较与运算 3.2.4 角的比较 课时1第 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重点 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 角的和差与画法. 引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教师提出问题: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1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2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探究新知 角的比较)一(,如图 DEF和∠ABC已知∠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请大家讨论一下观察并听取他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1,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 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 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1)

叠合方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2)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观察图形.2

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

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问题:用一副三角尺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看一看都可以得到哪几个角.,试一试,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角平分线)二(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将这个角对折,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引出角的平分线,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通过观察和思考,做一做,让学生多想一想

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的定义及其几何表达式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呢?,想一想折叠法1. 师生共同归纳角的平分线的做法:度量法2. 角平分线的几何表示)三(AOB是∠OC,如图 根据图形填空.,的平分线

.COB∠________=AOC∠________=AOB∠AOB∠________=COB=∠AOC∠.三、解决问题 教师投影出示: 用量角器按以下方法画图;(1);AOB叫做∠,的角36°①用量角器画一个;3 cm=OD=OC的两边上分别取AOB②在∠ ;CD③连接,CE,OE的度数以及ODC∠,OCD量出图中∠,E于OD交,的角平分线OCD④画出∠CD 这两个角什么关系?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的长度

如图.(2)

根据图形填空.,60°=AOB∠,的平分线AOB是∠OCAOC∠.°________=COB∠,________°= 题.1练习:教材练习题第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谈谈你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的认识..1 谈谈你对角平分线的认识..2 题.15,6,4第4.3作业:习题 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得出的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识;再通过类比、总结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间最,也分散了难点,培,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角的计算 课时2第 会进行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重点 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难点 借助几何图形进行角的计算.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练习:比较大小..36°28′°与36.5.1 15′.°与0.15.2.30.24°用度分秒表示.3 然后同学间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例O,:如图1例 的度数.BOC求∠,53°17′=AOC∠,一点AB是直线上 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AOB∠,是直线AB1.分析:

之间是什么关系?AOB∠,AOC∠,BOC∠.2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能否准,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讨论完成以上两个问题

同时关注学生的求值结果是否正确.,确叙述求角的过程 解:见教材.教师注意规范的书写过程. 发现各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评:观察图形 2 教师出示例)? 精确到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等分7把一个周角

解:略.60学生刚开始对,要详细地把计算过程讲解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方法过程点评:进制不

所以要注意放慢速度.,太熟练

三、综合运用 题.3,2练习:教材练习第)教师投影展示(补充例题且这两个角的和是,倍3如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1 求这两个角的度数.,90°的度数.DOE求∠,BOC平分∠OE,AOC平分∠OD,上一点AB是直线O,如图.2 不必强求过,二是解答过程的叙述,一是问题的分析,个题2教师应当关注第,解答略

但至少要让学生叙述清楚.,程叙述的完美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题.11,10,5,3第4.3作业:习题,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教师为主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本节课教学中,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得

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同的发展)课时2(余角和补角 3.3.4 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课时1第 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

重点 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 难点 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通过简单的推理

:创设情境1活动 导入新课,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用量角器量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1 说出一副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2 :探究新知2活动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1,90°每块都有一个角是,师:在一副三角尺中,一般情况下,90°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直角(90°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平角(180°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类似地个角的补角.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和∠2∠,都互为补角3∠,2与∠1∠(1)∠,2与∠1如果∠(2)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3和∠2∠,都互为余角3然后师生共同归,可由两个同学板演解题步骤,说出各自的理由,交流,学生分组讨论 纳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的补角相等.)或等角(同角(同角 的余角相等.)或等角借助等式,但通过学生的探究与讨论,学生对推理论证还不理解,这里要让学生多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几,教师重新规范,通过学生板演出现的问题,的性质可以得到上面的结论

何证明的一般步骤. :巩固新知3活动,BOC和∠AOC分别平分∠OE和射线OD射线,在同一直线上B,O,A点,如图:3例 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师生共同解答,学生交流讨论后 注意做题步骤的规范.

互为补角.BOC和∠AOC所以∠,在同一直线上B,O,A解:因为点 所以,BOC和∠AOC分别平分∠OE和射线OD又因为射线111.90°=)BOC+∠AOC∠(=BOC∠+AOC∠=COE+∠COD∠ 222COD∠,所以COD∠,COE和∠AOD∠,BOE和∠AOD同理∠,互为余角COE和∠

也互为余角.BOE和∠从而更好的理解互余,不漏掉任何一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互余的角 的意义.:练习应用4活动 题.4,3,2页练习139练习:教材 :小结与作业5活动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题.13,11第4.3作业:习题 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补角的概念以,本堂课先介绍了余角的概念以及互为余角的性质使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及互为补角的性质.让学生清楚的明白互为余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使其更好地理解了互,又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化.最后一道题目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余的意义. 方位角 课时2第 掌握方位角的辨别与应用.,理解方位角的意义 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画出示,现请你确定缉私艇的航线,海里处停着一艘可疑船只500海上缉私艇发现离它 意图. 可疑船A· 缉私艇B· 再由各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描述本组讨论的路线图.,先分组讨论

二、探究新知即如何描述一,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的问题,师: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规律.,个物体的方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分别,”45°”“南偏西45°”或者“南偏东45°”“北偏西45°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

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三、巩固新知 4.教师出示教材例教师注意讲解过程中要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学生讨论后交流完成 明确思路和方法.要注意两点:,然后依据题意再用量角器画射线,先任选一点作为当前货轮的位置说明:一是先从正南或正北方向作角的始边;二要分清东南西北 理解偏东、偏西的意义.,巩固练习,海里20两灯塔相距B,A,60°的南偏西B在灯塔A灯塔B在灯塔C现有一艘轮船厘米长的1海里用10每(方向.试画图确定轮船的位置.30°的北偏东A的正北方向、灯塔)线段表示,学生讨论交流当中的4学生是否掌握例,看一看,教师注意巡视指导,然后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测量也是数学求值的一种手段.,同时本题中又增加一定的难度,方法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题.12,8第4.3作业:习题

如:有一,但也需要注意一些小的细节方面,难度不大,对于方位角的确定理解和掌握些学生容易忘记方位角度的确定必须以正北或正南方向为角的始边.本课创设了确定船只方位问题情境既可,通过不断地改变可疑船只的位置,利用图片可以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又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描述不同方向的物体的方位 主动发展的广阔空间.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课题学习 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巩固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知识 重点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难点

包装纸盒的平面图形设计. :知识准备1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 :下面的平面图形哪些能折叠成立方体?1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你能想象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吗?,: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2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画出展开图.

:小组设计长方体包装纸盒展开图2活动,将它展开,教师出示一个具体的墨水瓶包装盒让学生观察包装盒的,然后展示给学生

然后学生讨论说出这个实物与我们所想象的展开图有什么不同之处.,展开图

设计图纸并不完全等同于展开图.,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制作3活动然后尝试裁剪、折叠、观察效果,学生先在一张软纸上进行设计然后根据情况再进行,直到满意时再在硬纸板上进行设计.,下一步的操作

学生可参考下图中的数据和形状.注意预留粘贴处. :交流、评比4活动 并让学生说说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展示、交流、评比 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5.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篇五

五年级上册数学组合图形面积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些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做法,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以分割成两个长方形为例),第一,你是怎样分的.?(分割成两个长方形);第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长乘宽);第三,要计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要计算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的分法是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为什么,这是不足的地方(如果当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汇报不同的分法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出哪种分法更利于我们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哪种分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然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可能后面的环节就不会不够时间)。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示,从中小结优化出那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有类似,结果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要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反馈。

6.四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小实践圆教案 篇六

1、经历“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命名”的过程,感悟和理解画圆的基本原理。

2、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

教学重点:

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运用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圆规,圆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体。

看,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找到什么相同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

2、比较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异同

二、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不出圆的。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第一层次: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受事实,积累体验。

1、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画圆。

演示方法: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旋转圆规一周。另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然后旋转纸张一周,同样也得到了一个圆。

2、老师用在黑板上画圆。

用眼睛看顾老师画圆,用你的头脑去思考,老师是怎样画圆的?

3、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刚才我们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纸上也画了一个圆,如果我们要在学校的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老师的圆规不够大怎么办?看一下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样画圆的。边看边思考在操场上画圆与在黑板上和纸上画圆有什么异同?(播放录像:体育老师伸直手臂,手拿长柄勺子,站在原地旋转一周,勺子中的白粉随人体的旋转过程逐渐抖落而形成一个圆。)

第二层次:经历材料聚类分析的过程,归纳并概括提炼画圆的原理。

1、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了圆,在操场上也画了圆,这几次画圆,尽管画圆的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四个不同情境中的画圆,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确定一个点;二、确定一段距离;三、旋转一周。

第三层次:抽象命名圆心和半径,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1、刚才所有的活动中,固定点叫做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都有相等的长度,这个长度就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板书:圆心

半径

2、学生在所画圆中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

3、说出刚才几个情景中的圆心和半径分别在哪里。

橡皮筋4、生活中有没有运动的圆,说说它们的圆心和半径又在哪里。

第四层次:

学到现在,关于圆,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其实就圆心、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研究工具。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提示,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反馈

1、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预设:折: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发现圆上有许多的半径。

画:不停地画,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老师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2、发现半径长度都相等。

预设: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量: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折: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3、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

请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为什么一个大一个小?(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同)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4、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

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总结

三、拓展:

出示:橡皮筋、小棒、剪刀、三角尺、图钉

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判断哪些是能画出圆的?

2、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投球”比赛。哪一种方式比较公平?

为什么站成圆形你们觉得比较公平呢?

四:总结

7.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做第二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继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始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所有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

8.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篇八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在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合理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

预设:

(1)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2)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感知对称。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剪一个漂亮的爱心呢?请大家拿出剪刀和彩纸,跟老师一起剪一个这样的图形。

边讲解边演示,师生共同剪出一个爱心。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的几个图形。(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等图片,见教科书附页)

提问:认识这些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从附页中剪下来的这几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预设:

(1)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2)它们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安门图片对折的动画),大家是这样对折的吗?

再问:对折后,哪两边完全重合了?(引导学生体会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另外两个图形,先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也能完全重合;再指一指折痕,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一个图形的哪两边完全重合。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1)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一样,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预设:

(1)两边完全重叠在一起;

(2)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形状也完全相同。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可以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反馈: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号、2号、3号、4号、6号是轴对称图形)

指正方形,提问: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追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指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学生中有不同意见,则请判断正确的同学想办法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

三、及时巩固,深化认识

1、找一找。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你能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每一个图形,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对折,对称轴在哪里,再通过课件演示对折的过程,验证学生的判断。

(2)出示拼音字母:

谈话:这些拼音字母哪些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逐一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你知道这些拼音字母的意思吗?

全班齐读:我爱常熟。

2、做一做。

谈话:今天我们研究了这么多轴对称图形,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想)请同学们拿出第二个信封中的材料,自己想办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黑板上都是同学们用剪纸的方法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漂亮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

3、猜一猜。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盖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大众汽车标志、工商银行标志、汉字中等图案的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五、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9.初一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篇九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30分)

1.下列一组数:-8、2.7、-312、 π2、0.66666…、0、2、0.080080008…,其中是有理数的个数是( )

A. 5个 B. 6 个 C. 7个 D. 8个

2. 月球的质量约为73400 000 000亿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是 ( )

A.734×108 亿吨 B.73.4×109 亿吨

C.7.34×1010 亿吨 D.0.734×1011 亿吨

3.计算 的结果是( )

A. B. C. D.

4.下列各选项中的两项是同类项的为( )

A.- 与 B. 与 C. 与- D.3 与2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系 数是-2 B. 的次数是6次

C. 是多项式 D. 的常数项为1

6.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十 位数字是b,百位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 )A. abc B.a+10b+100c C. 100a+10b+c D. a+b+c

7.下列各对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 )

A、23和32 B、 和-22 C、-(-2)和 D、 和

8.若│aO= ―a , 则a是( );

A、 非负数 B、 负数 C、 正数 D、 非正数

9.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10.下面四个整式中,不能表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若支出20元记为+20元,则-50元表示 .

12. 3的倒数 ,|2|的相反数 .

13.某日中午,北方某地气温由早晨的零下2℃上升了10℃,傍晚又下降了4℃,这天傍晚北方某地的气温是 ℃.

14、定义a※b=a2-b,则2※3=

15.单项式 的次数是 ,系数是 .

16.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为1,则 的值是 .

17.若│y+3 O+(x―2) = 0,则y =___________ .

18.观察下列等式: , , ,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请写出第n个等式: .

三、解答题(共66分)

19. (10分)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 , 0, 4, -3, 2.5

20.计算( 每小题6分,共36分)

(1) (2) ;

(5)―|―3|2÷(―3)2; (6)0―(―3)2÷3× (―2) 3

21.(10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

22、(10分)参加第十七届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的23名中国队员的年龄如下表所示:

21 29 24 27 33 22 25 25 32 31 28 31

24 24 23 21 20 27 26 28 23 34 34

⑴求出年龄最大的队员与年龄最小的队员的年龄差

⑵求出中国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一、选择题(3×10)

1、B 2、C 3、C 4、B 5、C 6、B 7、C 8、D 9、D 10、D

二、填空题(3×8)

11、收入50元;

12、― ;―2;

13、4℃;

14、1

15、3;― ;

16、0或―2;

17、―9;

18、n― =

三、解答题(66)

19、(10)

―3<― <0<2.5<4;

20、(6×6)

(1)、20; (2)、―5; (3)、 ; (4)、―64; (5)、―1; (6)、24;

21、(10)

12 ;4;

22、(10)

(1)34―12=24;

10.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 篇十

设计理念

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一种活动,而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数学化”。这种数学观区别于把数学看成是印在书上或铭记在头脑里的东西。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数学思考必须有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得以发展。为此,本节课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运用”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的第68页例2及练习十五第2、3题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是: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称中,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有序观察、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知道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拼、剪、折、画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观察操作,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练习卡、彩色纸、剪刀、画有等距离点子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拼一拼,引入对称问题 1.孕伏,引发拼一拼的欲望

教师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图片(脸谱、蝴蝶、花瓶、树叶等)分成两半,打乱后出示。

2.试拼,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先让全班学生观察零乱的图片,然后请四位同学上台拼一拼,最后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名称。

3.比较,引入对称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拼合的完整图片,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图片的“分与合”过程,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巧借零乱的图片,孕伏对称问题,让学生凭借经验,在尝试组拼中初步感受对称的特征以及潜在的对称轴,从而引出图形的“对称”。】

二、剪一剪,发现对称特征 1.范剪——引发数学思考

师出示一张不对称的纸张,通过几个动作剪出一个心形。2.生剪——促进数学思考

在教师的引发下,学生尝试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3.展示——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欣赏并思考:剪出的图形是对称的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对称特征,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

4.归纳:教师描述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名称后,通过对轴对称图形位置的移动,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它的性质不变。

【设计意图:“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是“空间与图形”中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让学生剪一剪,引发对“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折”与“完全重合”。继而通过转一转,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对称轴还是在这个图形对折的折痕上。】

三、折一折,理解对称内涵 1.辨析——完善数学思考

判断:课件出示常见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是否对称。

2.提升——深化数学思考

⑴猜想: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有几条?

⑵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对称图形,在操作中发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

⑶交流:全班交流发现的结果,教师结合课件演示适时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对概念的建构需要在比较辨析中加深理解,在基于学生的理解基础上,通过“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在“折”中发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正是借助丰富的感知,进一步加深对 “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四、画一画,应用对称深化 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之后,通过画一画,进一步达到内化,形成一定的思考策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五、悟一悟,创造对称美图

⑴欣赏美:课件展示对称的花瓶、中国结,剪纸、国旗设计、建筑设计等图片。

⑵创造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轴对称图形。⑶升华美:借汉字“美”字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以期构建“和谐给力”的数学美课堂】

11.四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小实践圆教案 篇十一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通过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空间观念,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视频、圆规、绳子、圆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引入

同学们,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水面上,会形成怎样的波纹呢?(圆形的波纹)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发现圆,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2.欣赏生活中的圆

(媒体展示)你们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素材,请大家欣赏。

3.学生交流对圆形物体的感受和对圆的认识

4.揭示课题

看来,生活中圆真是无处不在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走进圆的世界。(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尝试探究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1.交流画法

①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②利用细绳、图钉画圆。(机动)

2.介绍生活中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①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画圆,他是怎样画圆的呢?(媒体演示)

②老师演示用绳画圆。

师:那老师也试试看,在黑板上画圆。

(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用细绳扎上粉笔,拉直绕一圈。)

师:借助绳子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板书:固定一点,确定绳长。)

③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给它取个名字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这根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板书“圆心O,半径r”)

3.引出圆规:生活中除了用这些工具来画圆,聪明的数学家们早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一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是用来旋转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画圆?画一个圆不成功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会的同学可在小组内传授经验,互相交流学一学。(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指导。)

3.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

师:请看老师是怎样规范画圆的?边看边思考你刚才的画法和老师的有什么区别?

4.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画在作业单上),并交流画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5.师生边交流画法,边尝试第三次画圆。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画一个“×”,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上,握住圆规的把手,把带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交流总结:画圆三步骤:固定圆心、确定半径、旋转一周。

6.学生第四次画圆

请大家再一次拿出圆规画一个最漂亮的圆,画完后标上圆心“O”和半径“r”。

学生展示,纠错

师:画圆还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如果手捏住圆规的两个脚来画,会怎么样?画圆会成功吗?

师生小结:就像体育老师用的绳子要拉直,不能改变绳子的长度一样。在画圆时,应保持圆规的两脚距离不变,即半径不变。

(三)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

1.小游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上,谁在30秒内画的半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圆有无数条半径。)

2.师:请你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问题解决

师:小胖他们小队正准备做夺宝游戏呢!

出示游戏图:×××××××××(队员)

(宝藏)

①对于这样的队形,你觉得怎么样?

②要使这个游戏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队形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后作业

上一篇:实验室消防自查报告下一篇:爱党爱国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