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2024-08-01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共15篇)

1.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对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教育、阶段性培养、个性发展等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阶段性培养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比较缺失,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而目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个高校探索与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1.创新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创新教育。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分数,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好与差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而在大学教育中,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创造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故而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2.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较少

由于创新动手实践活动需要进行训练、场地、组织与指导人员以及经费支持,这给很多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创新实践活动偏少。尤其是我国不同的地区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程度不同,比如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其创新实践活动明显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家和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其它实践类活动中都给予了不少支持,但还是存在着资金、场地及设备不足等一些问题。另外,对于一些创新实践活动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造成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偏少,并且很多活动的质量不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

大学课程内容较多,并且很多内容缺乏有效的穿连,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比较独立,缺乏综合应用的机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整合环节以及学生自身的惰性,造成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较好地将学到的知识整合起来,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

4.创新综合素质欠缺

创新实践活动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完成,而且团队每个成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比如要有恒心、合作精神等。在创新动手实践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消耗许多时间,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如果失去信心,无法坚持,创新实践活动必将失败。另外,不少大学生想创新,但缺乏创新能力、目标不明确、思维不够活跃,造成无法创新。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但不少活动还像以前那种被动式教学,由于学生欠缺创新素质,教师依然是实践教学的主角,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规则”被动实践。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途径

1.树立创新意识

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要逐渐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经过长期坚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创新实践。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学校支持,保证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质量。

2.开展创新教育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从整体上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课程内容要突出重点,删减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并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或者在一些课程中增加创新型、综合型实验等。在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与训练,学生也要有意识、自觉地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主角”。

3.阶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注意分阶段培养。在初期,教师可开展较为简单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由于这样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相对容易,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创新活动开始时,学生会产生很多构思,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有些方案可行,要进一步深入细化,而有一些方案不佳,应认真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在中期,适当提高创新实践活动的难度,比如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完成论文、参与科研等,这时教师要细心指导,否则学生取得的成果欠佳,反之,如果学生能在这些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将使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在后期,应当让学生总结经验,学会资料调查与整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全能够独立自主进行创新动手实践活动。

4.注重以人为本、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分为四类:一类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较强;二类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三类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四类是这两方面都差的学生。在这四类中,有些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较强,如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或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某方面的知识,要注重以人为本和个性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在创新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组队,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建立创新团队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团队。导师应适时组织相应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组队时应注意优生和后进生的搭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提高他们的能动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特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创新实践项目顺利完成。要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动手实践项目,创新项目不要以成败来考核,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实施。

6.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通过工程实践、思维转化,最终实现自己的创新设计。另外,学校也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建立相应的创新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陵,陈波,兰图.高校工业设计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2]于佳宾,王宇航,张雪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12).基金项目:四川省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子课题(项目编号:SUTP1301003)阶段性成果。

2.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二

1 强化电子电气实践教学的策略

1.1 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为了强化电子电气的实践教学,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第一是需要老师抛开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反应,由于老师的思想如此,所以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肯定实践的作用,进而强化实践教学。第二是学生要树立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习观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并促进其发展,所以学生只有树立起二者并重的理念,其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1.2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

要强化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学校必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使得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这样才能传达出重实践的教学信号。老师的课程教学都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进行的,在课程安排发生改变后,老师的教学侧重自然会有所转变,而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观念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简而言之,学校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来表明教学任务的转变,从而给老师传递出重视实践的信号。在老师的教学执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树立起了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实践教学的进步也就水到渠成了。

1.3 在教学考核中,提高对实践的考核力度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对实践教学存在着轻视,所以在考核的时候,实践项目也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部分,因此,学生们对其的重视度不够。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实践考核提升到与理论考核同等的地位。在具体操作中,主要以实践所占考核分数比例来体现其重要性。从教学整体来看,考核是结果,结果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目标和过程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促使教学向实践方向发展。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 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第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表达。因为有些学生的思考有其独特性,通过聆听其表达,可以发现其思维方式以及思考习惯的特殊,而尊重这种特殊性,往往会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第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不要急于全盘否定,可以通过与其交流发现其思考的方式以及误区,通过纠正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强化,创新的动力也会更足。

2.2 方法提升和经验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虚无缥缈中进行,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而提供创新动力的基础便是以往的方法和经验。老师的教学有其固定的方法,经验也是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而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获取与老师相似,通过不断的总结,学生能够发现方法上的缺陷,也能够了解经验上的不足。为了弥补缺陷和不足,学生们可以在以往惊讶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补充,由此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开始增长,在持续的过程中,其创新能力会得到不断的强化。

2.3 积极的利用新技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注重方法总结和经验提升必然会有所欠缺,所以需要积极的利用新技术。现阶段,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将其引入到教学当中,必然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固有的模式,模式的改变会换来教育方法、理念等的大变革,在这种变革之下,积极的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是帮助其培养创新能力。此技术的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给电子电气教学带来巨大的改变。

结束语

电子电气教学是现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教学的强化,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其教学质量,而通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全面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简而言之,深化电子电气实践教学的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对于教育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摘要:强化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旨在强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教学实践;电子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1.前言

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知识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对人才的自主思维、创新能力、自学要求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跟新速度快、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和其他劳动者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自学能力、素质能力等。其中强有力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是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创造型人才能满足现实工作中的各种需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点在电子设计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电子设计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电子设计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2.电子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电子设计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都普通注重理论课,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以下几点弊端:

(1)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以传播知识作为中心任务,而忽视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2)教学内容单一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严重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3)理论没有联系实际。只是停留在课堂讲课的基础中,没有与现实操作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实践性,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4)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采用考试的方式的远远不够的,传统的笔试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在电子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1)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他方面的智力进行开发。所有要想在电子设计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打好基础,才能理顺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电子设计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工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可以根据现代化的市场要求制定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开设一些具有实验性的课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专业课程设计、创新计划项目、课程实验、学生电子设计比赛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2 提升电子设计教学的氛围

学校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营造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利环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构建宽松开放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可以在电子技术的多项实验与竞技中得到提升。老师能通过开展活跃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不断创新的环境与气氛。

3.3改革电子设计的教学方式

对目前传统的电子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进行改革。除了加强对理论知识基础的掌握,还要提高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产业需要的人才资源,因此,我们要在电子设计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为社会培养更多能灵活能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程设置专业面过于狭窄的弊端,积极创新教学思路与方式,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基础。

4.结语

我们主要对电子设计专业中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针,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目前我国电子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分析,为电子类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提供一些见解和构想,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电子类专业在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与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电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稳国,崔治,邓曙光,肖卫初.探讨电子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03)

[2]宋素燕.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4(03)

[3]张晓忠.高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J].新课程导学,2012(08)

[4]耿磊,高树立,肖志涛,张芳,吴骏,李月龙.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3)

4.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四

学生仅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品质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创新的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读读、想想

在学生熟读和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想象。如:读读《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那么迷人,长大后,你想会为桂林做些什么呢?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画家,去描绘桂林秀丽的风光;有的想要当个诗人,讴歌桂林的山山水水;有的想长大后要当个园艺师,把桂林打扮得更加美丽,建设得更加富饶……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读读、画画

对课文的理解,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可以把头脑中的表象画出来,以反映出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读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后,可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画一幅“草原美景”图;自学《小站》后,可按方位画一幅“小站图”,标出车站工作人员的的精心布置。学生画画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创新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读读、记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一定要加强朗读,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有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按原诗背诵,也可以创造性地背诵。其它体裁的文章也有必要加强朗读、背诵。

4、读读、演演

课文《荷花》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但怎样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细读、领会本自然段,然后让学生上台造型表演荷花的各种姿态,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说话--

表演:双手遮住半边脸,作害羞状。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露出半个脸,真象害羞的小姑娘。

表演:双手托腮,头微微左倾作凝思的样子。

观察说话:碧绿的荷叶托着雪白的荷花,像一位正在遐想的小女孩。

表演:双臂舒展,举过双肩,身体作舞姿,腰枝曲动。

观察说话:那一朵荷花出水很高,在微风吹拂下,像翩翩起舞的小舞蹈家…..

通过表演,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白荷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丽动人。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表演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5、读读、写写

教学完《琥珀》一文后,分析其写作特点,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常识性课文,采用了记叙文的写法。然后,要求学生以《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再比较两种文体的异同。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读读、算算

小学语文课文中列举了许多的数据,老师在讲读分析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分试验田》中:

“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一分地。”

列式计算:1分地=1/10亩=6平方丈=66平方米,这样学生可感知一分地面积的大小。当然,课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算一算。

通过算算,使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数量具有直观性,能够增强说服力;通过算算,加深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通过算算,沟通语文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

5.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五

一、以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为手段,形成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教学和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环节,是“育人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采取了教学和学生管理分别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基本上是互相并列的两条线管理。即教学工作是由教务管理部门(一般为教务处)统筹和领导下的学院办公室和专任教师具体落实,主要负责教务、考务和教学实践三项内容。学生工作则由学生管理部门(一般为学生处)统筹和领导下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简称学工办)具体实施,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勤贷”等项工作。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是无庸置疑的。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任课教师只注重讲课和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忽视了育人功能。而学工办工作人员只着重于学生各项活动和日常事务管理,缺少了对学生学业的应有关注,形成了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突显的“两张皮”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研究人员曾撰文主张对两个管理系统予以整合,以期形成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合力[2]。在笔者看来,这些尝试和探讨固然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即着力解决教学和学生管理并立而行的矛盾,但在目前情况下采取简单整合或所谓一体化的建议非但不能实现,也未必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加强二者的紧密联系并积极探索合作的途径,则是当下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我院近几年来实行了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及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了教学与学生工作会议制度及教务、学工联动机制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紧密联系,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实现以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为中心,搭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平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学校需着力实施创新教育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各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就计算机专业而言,优质的实验室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我院以省级示范教学中心为核心,通过整合全校资源,重点建设了十几个实验室。从管理模式和规划内容两个方面来看,这些实验室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两个主要特点。所谓开放性特点一是体现在时间上的开放,即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针对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二是在实验内容上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可自行查找相关文献进行自主设计。通过营造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实验环境,就给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所谓创新性体现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在原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基础上,新建了网络互连、网络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协议、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多个创新性实验室,对大量机器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升级换代。软件方面主要是建立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了学历高、素质强、业务精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章立制,从而使整个实验室教学系统规范、有序运行。

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提供了一个机会,为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有利平台。

三、以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为依托,创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和延伸,业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必备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在第二课堂的时间里,学生通过自主组建各种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融合理论和实践,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培养沟通和组织能力,尤其在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即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一般情况下,高校社团由学术科研类、文娱类、志愿者活动类、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团和社政类等五大类组成。我院根据工作实际,秉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导思想,倡导学生主要在学术科研和志愿者活动两个方向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目前,我院学生在学术科研或准确地讲在技术应用方面成立了网页设计、ACM实训、Photoshop制作等多个协会组织。这些协会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学员内部研讨、实际上机训练等方式,在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同时,自主设计和研发新的作品,有效补充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为了创造一个能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与环境,切实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学院学生还组建了计算机与信息网络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以服务校园广大师生为宗旨,以专业、一流的技术,帮助大家解决电脑使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如电脑硬件维护、系统安装、图片处理、简单的网页制作与维护等。

这些社团组织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学院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坚实平台。

四、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抓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平台

学科竞赛是考查学生学科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育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它可以锻炼人的智力、意志,可以使人懂得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同时,学科竞赛又是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因而深受国内各高校的重视。

近几年来,我院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校等各级各类相关项目的比赛,如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为了使学科竞赛活动富有成效并有序开展,我院主要制定了以下几项政策和措施。一是利用板报、学院网站等各种渠道宣传介绍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内容,以往学生参赛及获奖作品,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二是采用各种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赛,除对获取名次的团队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外,还允许获奖学生申请置换学分。即获得一定名次的学生,可以免修一定数量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各项赛事。三是分层次选拔参赛选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梯队,以利于学科竞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为各团队配备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参赛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学院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近三年以来,学院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参赛选手在获得奖励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学习阅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创新创业意识,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五、以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创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根本,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平台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兼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科专业和师范教育专业特征,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IT企业和教育领域,而面向前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人才时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行业内部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接受行业内部先进的技术指导,努力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环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5]同时,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地实际练习与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所以,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创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平台。

我院重点从两个方面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首先是开展充分的调研工作。每年学院都要组织教师到省内外一些IT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到学生参加实训的培训机构进行检查,以了解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样,既掌握了实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又了解到了IT业内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目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指导学生选择就业实训方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加强对实训公司的深入了解,确定比较稳定的学生实训基地。先是邀请有意向与学院进行合作的IT实训公司到学院进行宣讲,然后学院再组织教师与学生到该公司进行考察。截止目前,学院先后建立了尚观科技、东软睿道、中软国际、达内科技、千锋国际等近十个比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及就业搭建了更为广阔和有效的平台。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我院初步建立了以人才培养平台、开放实验室物质环境平台、活动平台等“五位一体”为核心,相对完善、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大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74.

[2]李亚松.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7);

[3]滕文庆.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探究———以三亚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

6.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六

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一、文化校园建设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可厚非,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高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就目前情况,与国家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还尚存较大差距。尤其是文化校园理念的提出,对于重新审视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系统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更为突出。总体来说,目前主要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认识高度不够、整体规划不全、制度建设力度小、可持续发展投入少、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注重个性化教育不够和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等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教育观念的更新不能与时俱进,转变不够到位。致使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缺乏源头活水,这是众多因素中的根本所在。很多高校对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定位还缺乏高度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视了浓郁学术氛围的营造及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培养。

2.整体规划不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只限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术讲座、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等。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没能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整体工作格局和体系,整合力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发挥整体优势。致使一些常规工作和活动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在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制定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大多高校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没能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制度同步协调发展。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个性化教育注重不够。大多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规章制度不多,教育教学和课外实习中以实践创新为宗旨科技活动不多。有关创新、创造、创业方面的课程设置不丰富,关于“三创”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技巧和手段等方面培养措施也不多。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发现发展知识。

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事实上,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三、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通性原则既是社

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原则,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要求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这段比喻,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作为具有丰富个性和创新潜能的主体,而不是消极的管理对象和知识灌输的“容器”。高校需改变以往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尤其是适合于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侧重于促进大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2.加强实践环节和实验教学

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促进科学知识型人才向科学知识使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应解放思想,与产业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具备优良“软、硬件”的开放性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对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此外,在实验教学方面,要求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一部分实验改成自选的研究型、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较为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以大学生主动、自愿进行尝试型实验为主,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实验过程质量和实验结果质量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的考核评价。

3.构建科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7.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七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把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并不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经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 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终生能从事学习。这种学习和创新能力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会计仿真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一)会计仿真实践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会计基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性, 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仿真实践系统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肩挑一岗,对会计工作应对自如,促进就业。

(二)会计仿真实践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创新, 创业是在一定程度创新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是符合现代教育要求和会计人才需求的。

会计仿真实践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单调枯燥, 充分开展角色扮演、信息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效果,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开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例如针对报表分析,综合学生所学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税务和审计等知识进行信息分析,不同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然后角色互换,最后大家进行研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促进大家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 会计仿真实践提升了学生专业认知能力

会计仿真实践加强了学生对财务和非财务数字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能更加理性的分析问题。学生工作在非结构化的情况下, 会激发他们的耐力和对模凌两可事物的判断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会计仿真系统是通过业务模拟发挥作用,提高会计教学,会计仿真增强了学生对会计程序和动态业务流程的了解。仿真模拟系统改进了决策能力,使会计学生更好地完成商业角色, 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形成会计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发现自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认知能力。

二、目前会计仿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仿真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1.仿真实践内容不完整。 会计仿真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业务的仿真,缺少相关的会计审核和监督;会计仿真是基于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仿真,实践内容主要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缺乏财务分析、税务、审计和预算等方面的仿真实践;会计仿真实验资料更多的是文字阐述,缺少实际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 而且实验资料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例,其他行业很少涉及。实践内容的不完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仿真实践环节不衔接。 项目仿真实践主要以辅助理论教学为主,所涉及的各项目实践缺少衔接和连续性。会计的只做会计、税务的只做税务、审计的只做审计,各课程各项目单打独斗,缺少多课程、多模块、多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的开放式完整的仿真实验体系。例如会计核算工作之后,如何进行纳税申报,怎样做年度的预算和决算方案,如何正确审计等一系列的工作缺少衔接。

3.仿真实践模式单一。 当前的会计仿真实践主要是会计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部分内容基本被割裂了,会计手工就是分岗分角色的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就是财务软件的学习操作, 手工实训既没有为电算化实训提供基础的业务数据, 也没有通过电算化实训验证手工记账数据,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过于单一的实践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仿真实践的教学效果。

(二)会计仿真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仿真实验涉及的内容广、综合性强,不仅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更要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 而当前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一般由相应课程的理论授课教师或实验室的实验人员承担, 大多没有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对企业真实的业务环境了解少之又少,导致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学生实验指导,角色分配不合理,处理方法选择不当,业务流程混乱,实验过程严重脱离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实验结果失真。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会计实践指导教师的匮乏,是阻碍会计仿真实践教学发展的一重要因素。

(三)会计仿真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会计仿真实验课设置分散。 目前各实验课的设置主要依托于理论课,穿插于理论课中间或于理论课讲授之后,各实验课是自立门户,各管各的,互不干涉,致使实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或缺乏系统性, 很难形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仿真实践教学自身规律的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课程体系。

会计实验室建设不足。 由于对会计仿真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有限,硬件更新跟不上,软件配备不足,实验室综合性建设较差,场地和环境布置等与真实情况有很大距离。

三、 加强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构建完善的会计仿真教学体系

依据会计基本工作过程对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搭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全面、循序渐进的仿真教学体系,实践内容不仅包括财务会计的业务,还应包括成本、税务、审计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不仅涵盖会计核心课程的内容,还应注意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构建一个集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税收、审计和创业投资等内容为一体的完善的会计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优化实践过程,环环相扣。会计实践过程应注重综合性设计,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各课程的单项技能训练, 应将会计主干课程和相关学科知识融合成条理清晰、环节紧凑的实践系统,例如一个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中何时报税、何时审计、何时财务分析、何时投资决策等, 各环节如何设计以便符合企业真实业务环境是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构建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双轨运行的仿真实践模式

会计仿真实践要使学生始终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做到手工实践与电算化实践同时运行。仿真的原始业务既是手工会计实践的原始信息, 也是电算化会计实践的原始信息,手工实践与电算化实践平行运行,然后将手工实践结果与电算化实践结果进行核对校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两种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转化, 了解两种实践形式的关联性。 双轨运行的仿真实践模式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制定科学可行的实践方案, 明确实践目的和内容;操作过程学生分工明确,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其在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前提下自行解决问题;最后做好实践总结,将形成的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归档储存,分享实践经验,提高认知程度。

(三)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综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深厚的理论教师,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师。 实践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实践教师应保证理论知识的随时更新;其次,实践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不断学习更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然后,实践教师应经常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最后,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考核,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做到对实践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考评,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会计人才提供基础的保障。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高校应与一些定点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可以为实践指导教师顶岗实践提高便利, 而且可以为学生校外实地考察,加深对企业业务流程、财务制度、成本核算方法、纳税申报等方面的了解提供平台,缩小学校教学和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 加强学生对会计仿真实践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五)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1.加强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 会计仿真实验是一个涉及多课程、多学科的互融的综合性实验,需要一个功能齐全的、动态的、环境真实的仿真系统。高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大对实验室设备和软件的更新、投资力度,进行情景设置。 仿真实验室建设不应再是各课程各学科自立门户,应将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首先,实验室应配置强大的服务器配置,将教学软件合理分布并保证运行顺畅;其次,建立实验设备配置全、规模大、操作便捷的前台实验平台,保证学生可以在前台的任一设备上随时演练实验涉及的某一操作业务。

2.加强会计仿真实践教材建设。 仿真实践教学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好的实验教材,而现阶段实训教材编写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与很少,致使其业务种类单一、仿真性不强、针对性差,高校教师应与企业专业人员组成课题组,在研究最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仿真性强的会计实验教材。

摘要:信息经济时代社会亟需的是具备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能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会计仿真实践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在分析现有会计仿真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在教学体系、实践模式、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期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会计仿真,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婷.高校会计仿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财会通讯,2012,(6).

8.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体育 创新 实践 策略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是今天以及未来教学的重点,包括体育教学。同时,作为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肯定的是,体育教学应当从小学抓起,为学生未来所接受的教育奠定良好而稳定的基础。本文将从四方面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期为现实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树立时代观念,适应教育变革

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实际教学的主导者,是实践创新的第一参与者,是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将自己塑造成创造型的教师,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自己必须成为一位这样的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两手都要抓,同時两手都要硬。

但同时,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位点拨者与引导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理念,以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具有积极的主体教育观对教师自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每一次教学都在亲身为学生示范如何在实践中创新,学生也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完成了自我成长。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跟紧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让每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就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在实践中收获能力的提升,在创新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手段多样,积极引导实践

伴随当今的教育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谓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同样在备课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完成实践需要,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保加利亚情境教学主张着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它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方式行动”。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种情境教学法同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应当适当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赋予学生自由的学习氛围,使用不同的方式,多与学生沟通,多为学生创设其发挥特长的机会,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与成长。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然会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在自由的氛围中,教师适当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也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形成自我心理调节的习惯,这对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中,无论是实践方面抑或创新领域,都会让学生拥有掌握自己心理的主动权,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更加睿智而轻松地发挥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增设鼓励制度,激发创新潜能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使学生迅速投入状态的有效动机,而教师在教学中正是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一环。通过何种方式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同样存在这样的教学难题。而增设鼓励制度,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及情感需要,给予差异性鼓励制度,因材施教,使得学生能够各施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及优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学生的体育意识,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积极的心态中完成体育学习。

四.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亲身体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师及学生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通过实践加强亲身体验。课堂形式除了课内教学外,还应开设网络课及课外实践课,凸显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利用具有实践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提高其对体育技能知识的把握能力。其中,基础设施包括足球场、田径场,以及以篮球和排球为主的小体育场等,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建设中,改善教学环境及条件,尽量完善设施及资源的配置,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客观保障。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当在教学观念、手段及鼓励制度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为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体育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应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尽量完备的公共资源及体育设施,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发散思维,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县小冀镇中街小学)

9.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九

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创新,文章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了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思路.

作 者:杨晓静 尹忠东 吴志明 李广森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北京,102206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0-012关键词:实践 创新 开放式

10.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十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注重实践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文明进化永恒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的统一的个人所组织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1】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了培养创造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将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

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过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求同创新榜样作先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鲁迅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我和鲁迅比童年”,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比鲁迅更具成功的客观条件,找到了向前辈学习的动力中学课本中这样的榜样俯拾即是榜样作先锋,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示范创新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送董邵南序》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然后问学生我为什么要放这个玩具,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析异创新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课例,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2】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鼓励了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这个课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效果不错兴趣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统一、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可见,抒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展现个性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师生心理融合沟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追根究源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熬夜是勤奋吗?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都明白,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关爱家园》作文课上,我在展示祖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同学们尽抒赞美之词之后,播放了母亲河被污染的新闻片,然后配乐朗读了两首诗《我们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种氛围,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地球的发展,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总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放胆作文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给大学生写家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八极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 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新建的信誉商厦很感兴趣,写了《城关新景观──信誉商厦》,有的学生写了《孟村弯头畅想曲》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西的王宅北面的土地沙化情况,及汽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多种一棵树》、《为了摘下口罩》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孟村属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王天官墓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在参观了八极馆后,写了建设性文章:《八极人应朝哪里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探索刚刚起步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携起手来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教育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第85页 2.马伯成:《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3.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11.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收稿日期:2011-03-10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创新课题(秦志明,陶石,张铭颖,胡剑,姜华昭,杨炳灿,张继珍,张彦华)。作者简介:安利民(1979-),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量子点物性的科研工作。

一、培养科研能力先从提高科研的意识开始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在高等教育目标实施过程中,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要让学生端正态度,纠正科研就是“高深莫测,非我们所能想象和尝试”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1](P.70-75)。

二、专门的机构和具体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良好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制”,即: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且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优秀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可以给予学分,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对学生的业余科研成果展开评选,评出“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同时组织部分优秀成果参加学校、省部级、国家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此外,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同奖学金评定、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结合起来。

要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我校要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由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院一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选拔具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作为成员,聘请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为指导老师。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一些课题立项和实验创新课题,并采取物质和学分的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学生参加创新小组,积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完成科研任务,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科研中,仅仅靠学校和学院的力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积极的社会上、物质上的支持,建立了保障的物质供应,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学校——社会体系,使同学们的科研也有更多的现实价值,满足大学生需要。

三、应该设立相关的项目,予以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

我校设立学生学术创新课题、创新实验室项目、学生理论创新课题,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例如,量子点研究小组指导教师将自己课题分成适合学生参与的子课题,下面就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取得的结论[2](P.87-88)。

量子点在光电方面的应用(张铭颖、秦志明、张彦华、陶石):理论上,以量子点为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可以获得空前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实际转化效率仍然很低,研究发现含镉的纳米材料具备可调的吸收波段、多重激子效应和双光子激发效应,能捕获到一般太阳能电池于加热中失去的能源,从而收获更多的能量。

量子点荧光理机制的研究(杨丙灿、姜华昭、张继珍、胡剑):通过真实存在的中间激发态实现两步双光子吸收,通过虚拟的中间激发态直接实现的双光子吸收,带间热激发态辅助实现上转换,复合上转换。低强度激光激发下,量子点溶胶的上转换发光机制,可以采用表面态辅助两步双光子吸收模型和激子态诱捕态权重模型来解释。

实践表明,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培养,大学生能够做出有一定价值的创新成果。然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深入,时间精力不足,很多研究停留在学习、综述和模仿阶段,因此,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高伟,刘鑫渝.关于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设计的探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2]安利民.含镉量子点系统的荧光性质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12).

[3]易光宇.介观体系中的电子输运性质及量子限制Stark效应.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11).

12.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0前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的政策和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将理论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进而达到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进一步升华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好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1]。

所谓创新能力, 就是人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 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 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木领。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靠的是人才, 大学生是具有高素质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而大学生在建设和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中是占绝大部分, 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要热爱祖国, 时刻想着发展和建设祖国, 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到各个岗位发挥中坚力量, 为祖国腾飞做贡献。

1.2 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主要还是应试教育, 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导致很多学生只会背书, 到工作岗位没办法把理论知识转化技术。目前教育体制已经在慢慢改革, 从传统型的应试教育转向新型的实践和创新教育。

1.3 个人成才的法宝

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到2013年应届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 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足毕业生人数, 换句话说有相当于一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甚至出现百人千人抢一个岗位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大学生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就不仅要学会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善于把专业知识转化到社会实践当中, 甚至要有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公司提高生产力或者改良和发明产品。在这个人才供远远大于求的社会, 没有真材实料是很难在职业上发展的, 而实践创新能力就是你成才的一个法宝。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创新意识不强

在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 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成绩, 教师专心研究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学生也只是一味吸收课本知识。随着高等教育环境境和学生基木素养要求的变化, 教师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课堂还是注重传授基本知识没有有意识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部分学生不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缺乏基木的学习动力, 长时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掌握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随意散漫的学习态度也能难以激发创新和探索精神[2]。

2.2 实践能力不足

相当部分大学生以为在大学阶段只要在课堂学习和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忽视在实践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倾向, 造成遇到问题时,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是一种普遍存在现象, 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3]。

由于学校创新意识的不强, 学校的创新环境不浓, 导致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再加上很多高校领导不重视创新平台的构建和经费的投入, 以致于学校不具备创新条件, 导致部分想创新的教师和学生都没办法实施操作动手能力。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思维模式单一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大学生视野和想象开始逐渐丰富, 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思维比较敏捷,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 知识的积累不够,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 对知识的掌握是僵化死板的, 容易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 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中一的和直线式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性,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缺少新意和突破[4]。

3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完善学校教学的条件, 为培养创新提供基础

强化校领导的创新意识。作为学校决策层的领导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清楚知道创新能力在一所大学的重要作用, 从学校的创新能力可以衡量出这所大学的教学水平, 定期开展创新培养会议, 并制定相关文件来支持和指导创新教学与实践活动。

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学校每年要专门拔出一笔经费作为创新资金, 这笔资金可以用来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 同时还可以作为创新项目的资金资助。

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高水平的人才走向社会, 其中不乏有创新能力很强的人才, 学校要定期去招聘或者聘任他们。企业高管都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 学校也可以聘任他们为客座教授, 定期给学校大学生授课。

3.2 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 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教育主体, 一个是教师, 另一个是学生。目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类似与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 教师是信源, 负责将信息发送出去, 学生是信宿, 只负责被动的接受信息[5]。在这一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仅有知识的单向传递, 缺乏信息的反馈, 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事实上,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一个关键, 而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则是抓住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 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3.3 设立创新导师的机制,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导师制是指高等学校实行的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 是将班级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6]。导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可以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抚, 学习上明确方向。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学习、生活方面的导师, 配备创新型导师还是在高校比较少见, 在推行创新型导师需要学校大力支持。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的实施, 并重点加强导师制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设。

创新型导师要真正去了解学生, 清楚学生拥有的优势和特长, 结合学生本人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培养, 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让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3.4 开展创新训练的计划,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进程, 鼓励大学生结合学科专业, 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 积极参与实验实践创新训练活动, 增长才干, 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将“学中做、做中学”项目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到“做、学、创”融为一体的最高层次, 对于引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7]。

3.5 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 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没有教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技术或产品。导致学生毕业后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书呆子, 没有办法真正把在校所学的知识全部转化为经济利益。目前高校和社会严重脱轨, 教材很多是几年前编的, 到现在已经是不适应或者有些知识点已经被淘汰或更新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走新的办学模式, 采用“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新型教学。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要求课程, 同时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课程, 既满足教育部的要求又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先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知识学习, 学完到企业实习学习,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实践实习完再回到学校接受专业学习, 这样学生就知道学什么, 要怎么学习。学生毕业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工作, 给学校带来高的就业率同时给企业带来真正适合的人才。

4 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缓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当代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的有效办法。通过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可以发挥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 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5]刘纯平, 石明芳.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初步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2) :203-205.

[2][3][4][6]龚京民, 祝欣蓉.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4) :958-959.

13.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十三

谢锦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机械系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才的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大学生适应潮流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创新 实践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向社会成功地迈进了一步,但是以后如何能够立足于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社会责任感能够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大学生拥有它们时,他们已经在社会中成功一半了。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是特意增加上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社会责任感予以高度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二)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

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

任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

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现代的大学生是不可缺少创新精神的。

(一)大学生创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有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

当代大学生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经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2、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面对各项校园活动的麻木。

大学生们不是不喜欢校园活动,只是不愿做些在他们眼里无聊的事情,他们把自己放逐到宿舍中,用电脑的各种新鲜事物好奇而沉迷其中。每当遇到不懂是事情时他们会想到的是百度搜搜,然而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思考能力都抹杀了,如何创新呢?他们不愿利用校园的各方面设施,渠道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表演,面对观众演讲,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懒惰,自闭的表现。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什么都没有学到,就是虚度了美好的光阴。如果对于学习走进校园都是那么不情愿,那如何要创新呢?

(二)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

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机制使得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

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们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2、大学生应该打败自己最大的敌人。

最重要的是自己,大家都知道自己就是最强大的敌人。打败了自己的懒惰,颓废。才可以为创新打开一条通道。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断发展自己,反省自己。这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每天多思考一些,多学习一些,那么每天都是在进步的。

三、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把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综合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对大学生实践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二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沦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三是家长不支持。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务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不过是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有的认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加之社会实践往往到艰苦和落后的乡村去,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力度不够,以致实践活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难以取得各方理解和大力支持,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

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绝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面较窄。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以利用假期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或者在暑期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短短的几天时间下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因本身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严格的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差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是形式传统单—,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乏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尤其是农村的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尤其是农民的所需,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群众做实事的目的,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故得多,平时坚持、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二)大学生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实践能力

1、大学生应该提高认识,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应该与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联系,希望他们能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行的必然要求,培育“四有”新人的—项重要举措。大学生自己应该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才干,这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大学生应对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实践内容进行计划。

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内容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丰富实践能力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赋子其更丰富的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2]张道理:《大学生道德观特点及教育方法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3]吕明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14.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篇十四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教研组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与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亲身实践为平台,通过对作业和练习的改革为手段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教研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新课标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归纳提炼出自己的一整套思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通过开放课堂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大胆的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解疑、讨论、争辩,通过这样一种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基于我校少儿班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研究,他们较普通学校的学生表现欲更强,思维更活跃,实践和创新意识更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占领课堂,教师少讲而学生多讲,多动手,多实践,甚至采用“兵教兵”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课堂,而不再只是旁观者。

通过对近五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认真研究和分析,感觉到中考命题越来越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以对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都要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几何初步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从而自然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教授课题学习等内容时,则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让学生在母亲节卖花的活动来研究利润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和练习一刀切,根本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教研组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除了有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的A、B、C档题目,另设计选做题,这种题目不是以往定位的难题,而是能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题目,或是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或是一题多解,可以用不同方案、不同策略解决的问题。这样更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解决中考形式的问题时,学生解决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在其间的多次模拟练习中,学生的能力稳步提高,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思维混乱,逐步过渡到可以较从容自如地将问题得以解决,甚至一部分学生可以将较为复杂的问题圆满地解决。考试成绩自然提高了许多。

15.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1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紧跟时代发展, 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陈旧的问题, 尤其是工科的专业课程,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果仍旧十几年如一日的使用同一教材照本宣科, 不及时更新内容,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跟随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将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开拓学生视野, 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2 突破传统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就目前情况而言, 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 依赖性较强, 往往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讲, 课后应付作业, 而由于授课学时有限, 课程内容是硬性规定, 不少教师通过“ 满堂灌”的方式完成授课任务, 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受到影响, 创造性必然受到遏制。

知识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比如通过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始终被问题牵着走, 逐步寻求到问题的真谛;也可以选择一些主题,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拓宽思路, 调动学习积极性。

另外,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可以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象生动地解释课程中的难点, 但也要避免将多媒体教学仅理解为减少教师板书工作量, 用大段文字的堆砌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优化课程设置, 增加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需要高校毕业生能够运用所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但就目前培养体系而言, 应当考虑补充一些与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 比如在工科专业开设涉及交叉学科、学科前沿、创新方法论的课程, 在学生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或者增加交叉学科选修课的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提高实践性环节的比例和质量, 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存在着大量的需求, 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就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中, 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课程占了较大比重,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 应充分考虑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实践环节对工科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就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不尽人意, 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一方面,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认为课程设计等环节就是为了挣学分, 并且与笔试必须当场独立完成不同, 实践性环节通常持续数天, 这就给了部分学生偷懒的可能, 不认真思考而直接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 有时由于实验设备数量不足、维修不及时等原因, 不能保证每名学生一套设备, 容易使得思想懒惰的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旁观者。为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可以考虑增加资源投入, 提供多样性实践任务;还可以将部分教学任务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 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提高其实践能力, 切实达到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3 依托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 课内教学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严谨性, 但由于课内教学往往偏单调, 需要课外形式作为补充。近年来, 高校的课外科技活动精彩纷呈,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内知识,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科技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的实践过程, 学生参与其中, 不仅要求能够迸发出新的灵感、想法, 还要求能把这种灵感和想法变成现实的存在, 这就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寻求新途径, 而这一过程需要运用所学知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3.1 广泛宣传、积极引导, 激发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

部分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一味追求学分绩点, 认为其他活动都是浪费时间;有的存在畏难情绪, 想参加但又惧怕, 对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心中没底, 感到困难重重, 害怕失败, 不敢迈出这一步。 学校应当从新生入学起, 就通过多种渠道 ( 如学校媒体、报刊和海报、班会、讲座等) 宣传课外科技活动, 解读学校的相关支持政策, 介绍课外科技活动的种类, 宣传学长们成功的案例, 让广大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有正确的认识, 从而引起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视, 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 提高主观能动性。

3.2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活动, 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其学习基础、学习方式、特长爱好各有不同, 这意味着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不能一刀切, 要尊重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性, 实现以内容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使得课外科技活动多样化、层次化, 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科技社团, 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活动。如校科协、院科协、各类科技主题的爱好者协会等吸纳了广大有参与科技活动意愿的学生, 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从事科技活动, 指导教师主要作用在于把关课题方向、解决疑难问题, 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配合完成,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是科研课题, 笔者所在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 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 设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实验项目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 ( STITP) 等项目, 每个课题组均配有专业指导教师, 学校提供经费支持, 受益学生面广;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安排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从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分解出难度适中的子课题, 提供学生参加科研的机会, 把自己的项目课题、科研经验等与学生分享, 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平台,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情况。 笔者所在高校是一所国内知名的理工科特色高校, 始终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学校每年组织各类校级科技竞赛, 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校级竞赛中学生的参与面广, 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从校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省级、 国家级和国际赛事, 近年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频获大奖, 学校取得的成绩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以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例, 我校有500 多名学生参加校级初赛, 经选拔后参加全国比赛的有近百人, 获国家级一等奖2 项, 国家级二等奖5 项, 省级一等奖7 项, 省级二等奖11 项共计25 项, 获奖率69.4%。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是当前国家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 对高校而言需要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 文章阐述了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证明, 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的热情,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 本文对工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思考,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学洪.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6 (6) .

[2]顾秉林, 王大中, 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 (1) .

上一篇:教师口语需提高下一篇:化学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