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精选19篇)
1.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一
大班计算活动《快乐数学》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活动准备: 1、10以内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5张。
2、抢答器(鼓、腰鼓、锣)三个,统计牌一个,唐老鸭、米老鼠、小熊图片各一张。
3、水果卡片若干,礼花一个,胜利、失败、欢快的音乐各一首。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师: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快乐数学大本营,我是快乐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栏目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我们现在大声的把口号喊出来: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首先我要向你们介绍今天的三个方队,贴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队,欢迎你们!贴有唐老鸭的是唐老鸭队,欢迎你们!贴有小熊的是小熊队,欢迎你们!米老鼠、唐老鸭、小熊都很喜欢吃水果,今天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水果,你们想要得到水果吗?那我们马上进入快乐数学第一关。
二、快乐数学第一关。
1、师:第一关:必答题。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答错不奖励也不惩罚。但要自己独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贴到自己队的英雄榜上。看那一队的水果个数最多。现在请各队的一号选手答题。
2、师:答题开始。请听题3 3=?(教师请三位选手轮流回答)幼儿:3 3=6 师:(出示正确答案)回答正确,某某和某某得到水果奖励。
2.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二
一、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合作策略完成合作目标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怎样学会与他人相处,如何学会与别人合作等等都是在游戏中成功地进行社会性交往的关键。很多传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和同伴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与条件,并且很多游戏是合作性游戏,而且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又有合作,幼儿在合作与竞争中还要遵守规则。如,“网小鱼”要求拿鱼网的两个幼儿要合作好,动作、语言必须一致,而扮演“小鱼”的幼儿们行动要迅速,以免被抓。随着幼儿对游戏熟练程度的提高,游戏相应的难度也提高了。鱼网加大加长,拿鱼网的幼儿由两个增加到四个。这时就需要拿鱼网的幼儿商量好,要合作好,动作、语言必须一致,步调更要一致。
二、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引导幼儿学会使用适宜的合作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幼儿玩一玩、乐一乐就可以了,游戏教学还肩负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训练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以往我们都把这些寄托于书本上那些时髦的新游戏身上,而这些游戏往往需要很多辅助材料,以至于一些游戏在农村根本无法开展。其实我们的传统游戏也能帮我们完成这个任务。例如,“跳皮筋”、“跳绳”、“箩卜”、“城门几丈高”等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抓包”、“弹球”、“跳格子”、“吹羽毛”、“挑棍棍”、“翻绳”、“夹弹子”等游戏,能发展幼儿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协调。可见,传统游戏中的各种动作发展,也能够促使幼儿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三、促进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指导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相关的合作策略
在游戏中,有的幼儿总是先掌握游戏的规则,并能快速地进入游戏中。他们的出色表现会成为其他幼儿观察与模仿的对象,激发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游戏中的规则能够约束幼儿的行为,然而规则并非是单纯的限制、约束,而是为幼儿游戏服务的,是积极的约束。在活动中,幼儿为了玩得好,能够在活动中用规则自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幼儿的内在规则具有自然的约束力。如,“网鱼”游戏就要求捕鱼的幼儿要遵守规则,必须说到最后一个字时才能捉,否则捉住也不能算。一组玩后换另外一组,后一组会在前一组技巧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技巧。久而久之,幼儿渐渐形成了与别人合作、观察以及遵守规则的习惯,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这些习惯也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
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重视幼儿的移情训练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驱使他们要去理解和驾驭周围的环境。幼儿通过操作游戏中具体的形象和可知性的材料物品,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产生新的联想或学会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幼儿“跳房子”过程中,笔者画出要跳的格子,并教给幼儿跳的方法,讲清活动规则。幼儿在掌握了游戏规则和方法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了数字的顺序,当他们了解到无论怎样排数,只要能将1-9连起来,并保证能按顺序跳完就不违反规则时,就开动了他们的小脑筋,想出了许多和老师不一样的画格子方法。
3.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三
【关键词】幼儿 合作 交往 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善于与他人合作不仅是对成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应拥有的必需品质。由于大部分独生了女从小缺少伙伴,加之成人教育方式上过度的包办,造成幼儿被成人世界紧密地包围着,发展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纠纷现象经常发生,他们交往实践少,经验缺乏,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家长们大多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却忽略了社会交往对幼儿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學会合作呢?作者认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幼儿学习具有较强的无意识性和模仿性,和任何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相比,幼儿都更容易受到外界感染,也更容易从环境中获得教育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效利用环境,依托创设合作的园所环境,积极营造合作氛围,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墙饰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其变化多样、贴近幼儿等特点,通过墙饰来实现对幼儿产生直接的教育影响。主动地创设一些可以体现合作精神以及合作主题的墙饰,烘托幼儿园的合作氛围,进一步发挥墙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例如,可用拟人化的方法对介绍人体器官的知识类墙饰进行深入再造,让其真正成为会说话的墙,使幼儿不仅能够懂得每一器官各自有各自功能,同时懂得正是各个器官的密切配合才使每个人的身体保持了健康,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合作都是无处不在,让墙饰的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注意到,幼儿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通过共同玩耍相互熟悉并得到了交往经验。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由地交流,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各类文艺节目,让幼儿们在欣赏之后展开讨论:“为什么这些演员们的表演能这么精彩”,经过讨论后使其真正明白:只有演员们相互配合并承担合作的责任才能完成。
二、科学组建与管理幼儿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然而,它需要教师前期精心的策划,也需要幼儿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通常说来,合作小组的规模并非是越大越好,因为小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幼儿们有相对更强的能力来实现互动,也使教师的组织活动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当然,小组规模也绝非越小越好,如果我们希望幼儿可以从同伴互动中获益,我们就不应把小组人数仅仅局限在两人。如果教师第一次尝试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或是幼儿还没有参与小组活动的经验,建议教师应该首先使用2人小组,最好不应超过3人。如果小组人数较多,幼儿之间不但不能产生很好的互动,而且此起彼伏的幼儿冲突将使教师疲于应付。在有多次活动开展经验后,随着教师和幼儿经验的逐步丰富,教师就可以采取4人以上小组来进行活动了。如果幼儿在上小班的时候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小组活动经验,在到了中班、大班时,他们就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同伴产生互动。在大班时可让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进行“步调一致”游戏,或三人一组玩“套圈”游戏,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合作质量。
三、利用文学作品和言传身教进行合作教育
在很多儿童作品中均有关于合作的话题,而故事又是孩子们十分喜闻乐见的,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谦让、爱护关心同伴等优良品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比如:通过《金色的房子》可以教育幼儿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谁的本领大》可以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才能取长补短互相合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幼儿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比如,在布置活动室时,多位教师们共同挂拉花、合作粘贴字画,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感受合作的氛围,加深他们对合作的印象。
四、营造和创建幼儿合作机会
教师要想办法给幼儿创造提供和同伴合作的机会,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在作画中可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分工合作,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如在“世界地球日”这样的节日中,可以让幼儿合作完成画画,引导他们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之在完成图画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给幼儿适时提供合作的机会,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多引导其更多地参加集体性游戏,使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五、教师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六、结束语
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让孩子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红.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1)
[2]金磊.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6)
[3]吴银娟.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策略[J]. 甘肃教育. 2012(13)
4.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论文 篇四
身边有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事例发生,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由于幼儿任务意识差造成的,诸如说不清或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写作业;作业中边写边玩,三心二意;作业中不动脑筋,抄袭别人的作业;对预习,朗读等一些非书面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等。这不仅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受挫,给刚入学的幼儿带来负面影响,也让家长的大伤脑筋,因为长期下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很不利。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呢?我认为,从幼儿进入大班后,任务意识就应做为一个重点教育目标,教师应逐渐的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确任务概念,激发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
让幼儿知道任务就是负担自己该做的事,并认真完成它。我找来一些关于认真完成任务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内容有战争时期的,也有小学生学习情况的,然后让幼儿谈感想,从而激发幼儿对故事人物的敬佩,帮助幼儿明确、强化任务意识。我还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相关条例,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小学生的“任务”含义,并进一步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事例,使幼儿更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从而在心理上为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1.利用教育活动前的准备锻炼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教育活动准备中有需要幼儿带物品来园或需家长协助的,我一改以前在家园栏中写通知的.形式,而是直接口头告诉幼儿,请他们完成。刚开始几次,许多幼儿忘记了,但随着我口头布置任务的增多,幼儿得到锻炼,对任务的意识和记忆都在加强,遗忘任务的情况逐渐减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利用整合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整合活动中,可以利用美术,数学,语言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如完成一幅画,一个操作,一个动作等。首先,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要求,让幼儿明白任务是什么,该如何完成。其次,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如发现脱离任务或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及时提醒,再一次让他明确任务内容,将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任务中来。
3.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例如在劳动中,通过给幼儿分派不同的“活”,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任务内容,并去认真完成;在自理活动中,要求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给他们树立独立完成意识;利用节假日的特殊性,我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例如,三八妇女节前,我要求幼儿给妈妈做一件事,说一句话,并向家长了解幼儿完成情况;五一劳动节前,我让幼儿回家了解父母工作内容,在集体面前讲述;教师节前,让幼儿将想对老师说的话,回家后用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带给我看,并将画面内容讲给我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任务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4.在游戏中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对角色的扮演使孩子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要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全然忘记了这只是“扮演”,他们会真的溶入到角色中去,他们越溶入到角色中去,越对角色有认同感,越愿意主动去完成这样那样的任务,他们在游戏中会更投入,他们会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要把它做好。例如,一个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的孩子,她很忙,她要不断提醒自己的去完成许多工作,在做事情的同时,她的任务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在区角游戏中也是如此,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这个区角玩玩,那个区角玩玩,结果一件事也没做成,这样的孩子一般任务意识较差,要加强他的任务意识,首先要让他明确自己所在区角的活动,并感受同区角别的孩子认真完成活动的行为,其次他要想换区角游戏,应该要求他完成所在区角的活动后再去别的区角,最后,要及时对他的行为给予评价,加强他的任务意识。
三、注意激发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幼儿规定时间,时间可视大多数幼儿完成情况而定,时间一到,即结束活动,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些急迫感,这主要针对边做边玩,注意力分散,没有时间观念的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幼儿遇到困难表现出畏难情绪,或请求帮助,或偷看抄袭,或胆怯哭泣,或干脆放弃,或拖延时间,我总是适当给予引导,积极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动脑动手自己操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恒心。完成后,积极给予肯定,幼儿通过欣赏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不仅享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而且充分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四、及时对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讲评。
通过讲评,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完成任务与否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有一次,我让幼儿带蛋壳来园,结果有的幼儿没带,看着别人彩绘的美丽蛋壳,我分明感到了来至没带蛋壳幼儿眼中的羡慕,其~实有的幼儿带了两个蛋壳,但我却没有将它分给忘带的幼儿用,我想给他们一个“小教训”,让他们感到忘记任务的不利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我及时表扬鼓励任务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幼儿,或给予口头表扬,或发个五角星,小贴画给以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或没有按时完成的幼儿,请他们说说为什么没有完成,帮助他们找原因,培养幼儿努力完成任务的意识。
5.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五
识
指导老师:迮林
07550747 张玉
摘要: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想尽自己最大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去,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她们缺乏生活知识和活动经验,并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很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必须使幼儿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做到安全与活动同步进行。
关键词: 幼儿 体育活动 安全意识
引言: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是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幼儿园,体育活动尤为重要。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培养良好的活动习惯,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幼儿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体育活动是幼儿身体的直接参与体验的过程,幼儿在动态的体育活动中容易发现意外,户外活动时教师 的关注度点不可能一直在某一个幼儿身上,再加上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缺少体育活动经验,对遇到的突发问题不能正确的应对,很容易发生危险。如何让幼儿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作为教师如何在组织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幼儿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锻炼幼儿的身体,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在运动中,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耐久力,培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意识和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利于幼儿肢体均衡的发展和基本的运动能力的提高,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避免外界的伤害,健康顺利的成长。幼儿园必须把保障幼儿的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充分了解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培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 及存在的 安全隐患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幼儿体育目标的途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早操活动、户外体育活动、体育游戏。
(一)早操 活动
早操活动是晨间进行身体锻炼的总称,以基本体操为主要内容,活动时间约半小时左右,且要求每天都按时进行(阴雨天可在室内或走廊开展)。其活动的形式大多采用集体(如集体做操等)和自选活动。在早操活动中也会存在 很多安全隐患。.每天幼儿早操前都会有一些在班级的自由活动,如自由选读、玩积木等等。教师要在早操前检查每一个幼儿的衣服,一方面看看他们穿的是否适合锻炼,一方面检查他们的衣服口袋是否装有积木等坚硬物品,以免发生意外。如:在早操前,幼儿在玩积木时,把积木放入口袋了,忘记拿出来,在进行早操活动时会出现体侧、体前屈和较为激烈的跳跃运动,容易戳伤自己。.幼儿到户外去做早操都是排队的方式,在上下楼梯时很容易发生危险。如:幼儿下楼梯,在下楼的过程中幼儿极容易发生后面幼儿推前面幼儿的现象,这样前面的幼儿一旦摔倒,后面的幼儿极容易接二连三的摔倒或踩踏现象。.教师在组织幼儿早操 前 要考虑到活动的场地。首先供给幼儿的活动场地要平坦、不能太滑、太坚硬或是留有石块、玻璃、凹洞等杂物。在做器械活动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场地的大小,以免发生意外。如:在做棍操的时候,如果教师供给的场地不宽裕,幼儿在做操时很容易发生幼儿间不经意敲打的现象,很容易受到伤害。
(二)户外体育活动
户外体育活动是以教师直接指导或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形式 为主.活动的内容是 大型 器械或 含基本动作的自由 活动,由于户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场地宽敞,可以给幼儿一定得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但是幼儿天生好动,缺乏安全意识,所以在户外活动时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在幼儿园,滑滑梯、攀登架、木马等大小型固定的运动器械是幼儿的乐园,幼儿都特别喜欢这些项目。往往幼儿都会在游戏的过程中只顾得怎么开心,怎么玩,在此过成中没有安全意识,很容易发生危险。如:小朋友会在玩滑滑梯时,喜欢互相争先从上面滑下来或则有的幼儿从滑滑梯下面往上爬,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教师应该在活动前交代好幼儿不可以抢,不可以做危险动作等不正确的行为。.在进行户外活动的前首先要保证场地、器械进行检查,给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物质环境。幼儿园要定时的检查运动器械,使运动器械使用方便、牢固、安全。幼儿的运动场地要保持干净,没有沙、石、玻璃等障碍物。幼儿园也可创设一些安全标志、警示语,更好的向幼儿宣传安全意识。
(三)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兴趣性强,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极易调动,是健身健心的最佳活动。体育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如: 合作类游戏、竞赛类游戏和情境类游戏等等。.合作类游戏
合作类游戏是需要幼儿与同伴之间合作完成的,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存在个体差异,协调性差,不能很好的完成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或合作不协调、容易互相绊倒、摔跤等现象。.竞赛类游戏
竞赛类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同伴与同伴、队与队、组与组之 间的竞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的速度会非常快,往往会忽略了游戏的规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情境类游戏
情境类游戏是在某种情境下开展的游戏,幼儿会较感兴趣,往往会全心全意投入其中,不能很好的把握游戏中角色与角色突然地转变,又因为幼儿的年龄小,他们的应变能力有限,也很容易发生危险。
三、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一)早操活动.教师应该在幼儿进入早操活动场地前,认真做好早操前的安全检查。应提醒幼儿检查着装、鞋子,避免幼儿的口袋里装有利器、石块、树棍等易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的物品,避免鞋带散了,绊倒同伴或自己.在幼儿上下楼梯时,教师应该组织幼儿有顺序的 上下楼梯,保持安静不可以打闹,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下楼。
2.做器械操时,教师应事先教会幼儿正确的、安全的使用器械。教师应告诉幼儿什么动作不能做,如果做了会怎么样等等,教师还应提醒幼儿注意幼与同伴之间的做操距离,提醒幼儿使用的指向要准确,不要对着同伴的头、或眼睛等容易受伤的部位。教师应提供给幼儿做操的场地一定要宽裕,让幼儿可以有空间得到身体的伸展。
3.在早操活动时往往幼儿会非常兴奋。教师应不断的提醒幼儿,跑时看清个人所处的位置。避开有障碍物的方向,和前面的幼儿不冲撞;跳时要注意脚下障碍物的位置,一次跳过,不要跳在障碍物上;钻时要注意低头、弯腰;前冲时要控制自己的速度;与同伴合作活动时,要让身高相等的幼儿站在一组,要让活动能力相当的幼儿站在一组,以顺利完成动作。
(二)户外体育活动
1.幼儿园户外的各种大、中、小型的器械是孩幼儿的最爱,幼儿往往会玩的很开心,甚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确保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和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在幼儿玩大型器械时,教师应及时提示、提醒。
2.幼儿园设计一些安全标志,贴在醒目的地方,时时提醒幼儿,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如我们把“不要用手触摸”的标志张贴在荡船和秋千的铁环处,把“禁止头朝下”的标志张贴在滑梯处等,这些都对幼儿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时间长了,幼儿在玩大型器械时看到了安全标志,便会自然而然的强化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3.教师选择的活动场地最好是有日照的泥草地,让幼儿能在活动时接触到阳光。但草地上的草不能过软或过厚,不能高低不平。否则幼儿会容易摔跤,如:让幼儿在草地上四散跑的时候,就会跑不快,而且很容易摔跤这样。教师所选择的场地要 使幼儿有了充分的活动范围,消除互相碰撞、挤来挤去等不安全隐患。
(三)体育游戏 1.合作类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良好的合作,可以采用协调性好的幼儿带着协调性较差的幼儿一起游戏。如:在 体育游戏“ 两人三足 ”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幼儿很好的合作才能完成。如果两个幼儿没有统一出脚,各走各的,很容易发生绊倒或崴脚等现象。所以幼儿 要在出脚之前商量好先统一出哪只脚,然后跟着节奏出脚,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活动。
2.竞赛类游戏
幼儿对竞赛类游戏兴奋性极高,特别是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集体意识,他们会尽全力为本队争光.教师在组织竞赛游戏前,应带领幼儿做必要准备活动.重点强调竞赛规则,提示幼儿在遵守规则下才能有序的参与竞赛,游戏中的标志线和往返点必须完成后,下一位幼儿才能出发,才不会在路途中相遇相撞,才不会在障碍物上争抢而发生危险,如有违规的幼儿在情绪激动下提前跑出,迎面的幼儿也应学会转身避让,变换方向避让,或低姿避让,以免直接撞伤面部.在活动前教师要讲清活动的规则,让幼儿按要求参加竞赛。告诉幼儿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3.情境游戏
幼儿喜欢在情境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还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游戏中如遇到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突然变化,教师应放慢语速,让幼儿有准备的时间。避免角色变化过快,教师掌控的时间不足,而出现意外。如:大班情境游戏中的《狡猾的狐狸在哪里》。游戏要求在教师发出在哪里的“里”字的口令后,面对面的幼儿同时做出动作。快速反应后,幼儿一组转身跑,一组追捉。如果教师口令发的太快,易造成有些幼儿反应快,有些幼儿反应慢。反应慢的还未转身,反应快的幼儿已经开始跑了,就会造成幼儿迎面相撞的现象。因此,教师在使用口令时,应根据幼儿情况快慢有变,快慢适度。
四、具体方法
1.强化意识
教师要加强幼儿的意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多用语言提醒,让幼儿去多看自我保护意识的图书,并在有危险处设置图片,而且也要让幼儿多看电视中的自我保护方法,让幼儿不知不觉的接受,让这些在幼儿的脑子里面根深蒂固。还要与家长共同教育幼儿,让幼儿不仅在幼儿园里有保护意识,在家里也同样有自我保护意识!2.教会方法
教要教会幼儿一些动作技能上的自我保护方法。如:高处往低处跳时,要注意屈膝缓冲,以免两膝关节受伤;做操持器操时要提醒幼儿站队的间隔距离,以免器械互相碰撞;投沙包。飞碟,飞盘时不要面对面练习以免砸到对方;跳绳时提示幼儿不要把绳套在颈部,以免发生意外;幼儿在双人接球时动作要适中,不要对着面部,以免面部受伤。
四、总结
保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是每位幼教工作者的职责,但是自我保护和安全问题不能被动的等待和给予,而应该让幼儿主动的去获得,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有自我保护意识。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法,不断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幼儿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促进健康。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6.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 篇六
陈鹤琴先生早在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就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去为之奋斗,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服务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这是我们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只有抓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才能在幼儿的品德塑造过程中打下牢固的服务精神基础。
服务意识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阶段是情绪的敏感期,是幼儿建立自我形象,认识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幼儿愿意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接受,渴望被别人赏识。而幼儿通过服务他人,就能够得到认同和接受。因此,服务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一种天性使然。如某位幼儿帮助另一名幼儿拿玩具、图书,同伴间互相帮助整理服装、鞋帽等,幼儿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并不一定有成人的提醒或指导。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们教师应当及时发现类似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肯定这种行为,并将此上升到服务行为的高度,让幼儿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激发幼儿再次实施服务行为。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多观察、多留意,并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
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培养服务意识
培养幼儿服务意识,除了鼓励幼儿自发的服务行为外,还应当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从而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幼儿自身具有的道德品质。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提供机会
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存在着很多服务的机会,教师应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幼儿,并倡议幼儿互相服务。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的事情,不必每件事都让老师或保育员代劳,时间久了,幼儿会习惯性地将同伴需要帮助的事情做好,甚至引以为豪。
如来园活动时,教师可以轮流请幼儿担当“值日生”等工作,工作的内容包括晨间给动物角添加饲料,给植物角浇水,帮助教师擦桌子、玩具;集体活动时分发玩具,收拾整理图书等;户外体育游戏时分发收放玩器具;进餐时分发碗、碟、饭菜,清理桌面等;起床活动中,让幼儿帮助别人系鞋带,扣扣子,整理床铺,为上卫生间的幼儿取手纸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委派下,服务工作的热情很高,甚至把服务的机会当成了一项光荣的使命,在工作时感到无比荣耀和兴奋。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服务的内容及种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服务工作的方法和程序。教师在安排 “值日生”工作时应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位幼儿都有服务的机会,尽量避免幼儿功利思想的产生。
2.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提供机会
我们在角色游戏中不仅设计了商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讲解员等角色,而且要求其他各个角色都有承担为别人服务的责任。如“娃娃家”中为到访的“客人”服务,为“家庭”中的“孩子”服务;“小课堂”游戏中, “教师”为“学生”服务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教师在组织引导时应强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如:为别人服务时应礼貌热情,服务尽可能地周到细致,让被服务的人感到满意等。这些服务机会大大增强了幼儿对于服务的认识与理解,幼儿逐渐懂得服务的意义,了解服务是一项为帮助他人而做的工作。同时,对他人给予的服务,也会珍惜并产生感激之情。
7.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四法” 篇七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目标 (共同利益) 而自愿地结合一起, 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包括言语和行为) 而实现共同目标 (共同利益) , 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 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 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 “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 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使之长大以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成为有用之人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任务。没有兴趣强制性地让幼儿学习将会扼杀他们求知的欲望。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 就是要珍视幼儿的好奇心, 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 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如, 可通过讲述故事《金色的房子》来激发幼儿向故事中的小朋友学习, 让他们觉得只有和大家一起玩, 才能感觉到快乐。另外, 也可通过体育游戏和建构区等活动来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 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 培养合作意识, 为进一步培养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幼儿年龄小, 其行为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 大多数的行为是在模仿成人。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进行一日活动及游戏时, 要注重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刻意去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这不是一日之功, 而是要日积月累的。在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游戏中, 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分工合作, 将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先给幼儿树立起好的合作榜样, 让幼儿慢慢意识到合作的好处。比如, 在做游戏时, 一位老师讲解如何做这个游戏, 另外一位老师可去分发游戏的道具;在开展音乐活动时, 一位老师弹琴, 可以让另外一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孩子们长期在这样有合作意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就会慢慢培养出合作的意识。
学校中老师是榜样, 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家里, 爸爸妈妈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 家长们也要学会培养孩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例如,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分工完成一些家务事, 如让孩子帮忙分发碗筷、打扫卫生等, 进一步给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
三、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父母的娇惯、溺爱使部分幼儿缺乏与其他幼儿交流合作的能力, 且在交往中攻击行为较多。所以老师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学习和游戏中, 应该利用每一次机会, 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事情。例如, 在画画时, 可以把幼儿随机分成二人或三人一组, 给幼儿说明这次画画的内容, 并要求幼儿一起来画, 共同完成这幅画。最早孩子们画的可能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不能组成一幅画, 这时老师就要教他们怎么去画, 比如, 一个幼儿画树和草地, 另一个幼儿画房子和画小鸟等, 这样就共同完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在一日生活中, 还可以让幼儿互扣纽扣、共同整理玩具, 等等。还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合作的机会, 并随时教会他们合作的技巧。
四、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幼儿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 在交往中能感受到合作的愉快, 因而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 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所以, 教师要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例如, 可展示幼儿合作绘画的作品, 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 产生愉快情绪;也可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 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给予指导和激励, 使他们产生积极情绪。心理学认为, 一种行为无论好坏, 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 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 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 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 让其自觉地做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8.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八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合作是幼兒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电视节目中有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一些卡通片也带有暴力的情绪,幼儿分辨是非能力差,爱模仿,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幼儿所处的环境,不能因为自身的喜好使幼儿产生不良的模仿。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三、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反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密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四、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五、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倍受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能打动父母心弦的一句话,那就是:“让你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健康,聪明的孩子的确惹人喜爱。但是我们怎样理解“健康”的含义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具有概括性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行为方面。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有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发展的理论,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9.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九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
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
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10.浅谈幼儿的安全意识的培养 篇十
欧邵荔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幼儿园(351100)
【摘要】幼儿园幼儿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国家政府也作了明确的幼儿安全教育、管理规定,以保证幼儿园幼儿的人身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其中,幼儿安全意识培养是有效预防幼儿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为幼儿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安全;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校园伤害事件,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群体更是提高了警惕,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加大了安全设施的投入,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是加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意识,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方式也不容忽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充分表明了安全意识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幼儿的生长发育是十分迅速,但尚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日常安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安全意识的含义及非安全因素的基础内容
1.1安全意识的含义
安全意识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对于幼儿来说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它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2非安全因素的基础内容
非安全因素的分类有许多种,说法和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我们仅选择日常生活和意外事故做以介绍。现在将比较常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归纳可分为以下情况:
⑴日常生活中的非安全因素
①进餐:避免烫嘴、烫手,误食东西,过期食品。
②睡眠:避免肢体被卡住,窒息,昏厥。
③行走:避免跌倒、摔伤、被撞,踩踏。
④游戏:避免四肢被夹伤,防异物吸入,人身攻击,器械压伤。
⑵意外事故中的非安全因素
①自然灾害:防雷电、防洪水、防地震,防火灾。
11.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十一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重视一日生活中环境创设,激发幼儿合作意识
面对独生子女及单元化的住宅的状况,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甚少。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
1、丰富的物质环境
⑴利用墙面环境中结合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
⑵投放各种游戏材料,促进幼儿自由交往。
游戏中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交往的桥梁:不同内容的区角,如娃娃家、理发店、医院、商场、表演区、益智区等,能让幼儿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活动和交往。幼儿在活动中能自由选择材料,寻找合作伙伴,学会了商量,提高了和睦相处、友爱互助的能力。
2、和谐的人际环境
同伴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及团结协作的交往氛围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可见,环境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营造游戏中的合作环境,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是一种交往的有力武器,从而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二、多种活动结合,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
(一)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程度,避免说教。将五大领域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活动中处处渗透合作的教育。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看图片、VCD等。
(二)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喜悦,获得合作的快乐,借助游戏这一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主动合作,使身心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区域活动
区域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对幼儿合作性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以培养合作性为目标,将幼儿喜爱的多种活动进行分类组织,建立幼儿活动区,明确在各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性培养的具体目标.
图书角:不争图书,愿意与同伴交谈书上看到的内容,同伴间能讲简单的故事、念儿歌等。
美工角:能与小伙伴分用材料,如油画棒、纸、橡皮泥等。
音乐角:能与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玩打击乐器,相互配合
娃娃家:能选择游戏伙伴,分工合作,不争玩具。
玩具角:不独占玩具,与小朋友友好地玩。
益智区:在扣扣子、穿木珠、拉拉链、拼图、接龙等操作活动中,能与小伙伴轮流玩。
科学区:合作收集活动材料和创设活动环境,尝试和体验合作的快乐。
我还让幼儿自带玩具、图书,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幼儿想跟同伴分享的欲望很强烈,他们能与同伴一起玩、一起讨论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一起翻看图书,并把图书上的知识介绍给朋友。在这些活动中,幼儿逐渐学会与同伴间的交往、分享、合作。
三、师生互动,做孩子的合作伙伴
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应来源于幼儿的兴趣需求,使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生成并开展活动.但在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幼儿经验、活动时、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推进,教师就要善于处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孩子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做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另外,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四、家园同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教师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亲子活动、博客、QQ群、面谈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请家长们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为家长们提供家教经验交流平台。
总之,幼儿交往合作性的培养,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完成,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环境,进行细心指导,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今天的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他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这就需要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通过不断的探索教育,我院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发展。做为老师,我们既应该重视合作教育的反复性,又应该重视合作教育的持续性,并根据幼儿年龄的不断提高和充实合作教育的要求,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更好更快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12.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十二
一、中班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和特点的概述
中班区域的建立主要为了辅助教学任务并满足学生天性爱玩的特点, 游戏中进行教育活动能够有效的帮助幼儿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游戏、操作和练习等多方式设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区域活动主要包括建构区、益智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定期进行区域内容的调整, 并以观察记录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记录, 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现代化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已经有了新的改观, 其中包括学习的学习经验, 通过多种因素构建整体的教学结构, 教师开展区域活动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供幼儿可以有多项选择。同时区域活动内容要根据当月的主题内容制定虚席目标和学习任务, 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以下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特点进行概述:
(一) 培养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师必须是相互渗透的整体, 教育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整合。活动区域的课程要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如情感的认知、个性化的培养、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培养。
(二) 学习计划具有开放型。
课程计划的开放形式指活动中能够提供环境的资源, 充分的满足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能够通过区域活动加强幼儿的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幼儿的自主发展, 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三) 自主选择性。
幼儿园的活动区是开放型的, 幼儿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 这一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让幼儿硬性被动式的选择。通过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确保幼儿能够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程度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一定的提高。
二、中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合作通过两个及两个以上进行同一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 以交流和沟通进行交往活动的方式, 中班幼儿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区域活动中的交流和沟通达到良好互动的效果, 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 善于利用生活素材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儿童的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 在区域活动中生活素材和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幼儿顺利的进行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鼓励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教育意义, 促进师幼、同伴之间和环境的充分配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比较合适的材料, 供幼儿操作和学习, 这样能够加深幼儿对操作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更能够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如益智区投放几种不同图案的扑克, 让学生通过抽象的图像进行对数字大小的理解, 从而确定出大小牌。体验区中的“超市”投放不同的玩具、文具, 请幼儿自行进行角色扮演, 超市的服务人员、购买的顾客和收银台的服务员, 通过商品的变卖能够对商品条形码认识, 能够正确的使用50元以内的金币进行买卖, 加深对50以内的正倒数知识和5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活动过程幼儿通过沟通要明确分工, 通过联合游戏的方式进行合作好配合。
(二) 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加强幼儿的合作能力。
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小伙伴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 教师要抓住一切幼儿小组活动的机会激发幼儿能够联合游戏通过相互的沟通进行合作, 充分考虑到各区域的学习特点, 培养幼儿可以逐渐养成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例如, 图书区幼儿可以一起分享一本书, 能够做到爱护图书、不争抢图书, 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 小声的讲述书中的内容。美工区教师可以减少涂鸦的材料, 让幼儿自己想法办解决材料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联合游戏的能力和解决沟通的能力。
(三) 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因为中班幼儿的年龄还较小, 会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自己玩或是不想进行活动的现象, 这就需要就是发挥引导作用, 鼓励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通过适当的指导引导幼儿愿意于别人进行合作。活动后教师要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 刚才你在什么区域做了哪些工作?通过什么材料进行的?你和哪位小朋友共同完成了什么?你旁边的小朋友刚才都做了什么?相比下你觉得谁做的更好, 为什么?从而加深幼儿对操作内容的巩固和理解, 并加强自身的合作意识, 理解合作的内容。
(四) 面向全体幼儿, 关注个体差异。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全体幼儿的发展, 注意个体的差异。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 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积极的调动幼儿的参与性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根据实际的主题内容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 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和目标。活动结束后能够及时的进行评价, 根据幼儿的操作表现和与人合作的情况多方面进行评价, 并请小伙伴相互进行评价, 找到各自的在区域活动中的问题。针对不同幼儿的表现给予不同的鼓励和目标, 从而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总而言之,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和同小伙伴、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并能够按照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游戏和操作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从而确保幼儿能够个性化自主学习并可以快乐的成长。
摘要:本文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区域活动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概述, 根据实际的区域游戏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中班幼儿,区域活动,合作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乔雯.合作——架起幼儿成长的桥梁[J].幼教研究, 2011 (3) .
[2]贾丙.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动因[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 .
13.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十三
生活活动目标:
喝水、入厕时知道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推不抢。
常规习惯要求:
学会搬、摆小椅子的方法,会每人找一个点点摆椅子。
吃点心
请幼儿注意保持干净,先吃完的幼儿跟老师做手指游戏。
科学活动:饼干找家
目标:1、学习较自然地向指定方向走。
2、在教师的帮助下,会用看、找的方式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归类。
3、在游戏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地上画有不同形状的饼干图片。
2、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地面上的图形,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点。
教师:地上有几个不同形状的小房子,你们认识吗?
二、教师通过指认让幼儿认识各种图形,并带领幼儿走到每个图形中玩一玩。
1、教师:让我们走到每种形状的家里玩一玩好吗?现在,我们要去正方(圆、三角)形的家里去玩一玩。
2、找图形游戏:看谁最快
三、通过和幼儿讨论,交代活动的规则。
教师:现在老师这里有各种形状的饼干娃娃,他们想回家,该怎么办?
四、幼儿和教师一起将自己手中的各种饼干送回家。
1、教师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手中饼干的形状,再把饼干送回家。
2、教师帮助出错的幼儿改正错误。
五、小结
户外活动:玩圈
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式玩圈,锻炼身体的`各种部位。
2、体验一物多玩的乐趣
准备:人手一个小圈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说一说圈圈象什么?
当小司机,圈当方向盘进场。
二、教师带领幼儿用多种方式玩圈,交代方法和规则。
1、小天使(放在头上当小帽子,双手打开平衡走)
2、小乌龟(放在地上连在一起双脚打开爬圈圈)
3、钻山洞(教师做山洞,幼儿开小汽车钻)
三、幼儿自由玩圈,教师观察。
鼓励用多种方法玩圈的幼儿
四、放松活动:小雪人
餐前活动
1、提醒幼儿用洗手,洗手后要保持干净。
2、教师组织幼儿安静地游戏。
进餐
1、进餐前谈话:
介绍菜的名称,请幼儿安静进餐,用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2、进餐要求:
14.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篇十四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爱是人类的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借以维持自身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是中国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承,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中华美德博大精深,其精华绵延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爱心教育就闪耀着中华美德中“孝”、“忠”、“仁”、“义”等内容的光辉,因为在这些传统美德中都蕴涵着一个“爱”字。爱父母、爱朋友、爱他人、爱家乡进而升华到爱祖国,这种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当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得大多数幼儿久而久之无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他们敬孩爱之心、友爱之心、同情之心缺乏,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事实、妈妈拿了两只苹果,孩子一只,自己一只,可子偏偏要两只,无论怎样哄也不给妈妈吃;父母的溺爱便孩子缺乏爱心。 不少父母看上去很爱孩子,但他们的做法不是理智的爱,而是溺爱。据家教报登载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成型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类型,父母宁愿把已经盛入自己碗里的菜再拣出来给孩子,也不忍心对孩子讲:“你已经吃得很多了,这最后一块应该给干活最辛苦的爸爸吃。”妈妈病愈刚回到家,对吵着要妈妈抱的孩子也不曾说一声:“妈妈很累, 你能把椅子移过来让妈妈靠一靠好吗?”父母包办吃穿用玩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些家长害怕自己孩子摔着、碰着或被其他孩子欺负,平日不让他出门与小朋友玩,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孤独、易发脾气而又无能,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给于。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不要说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就连爱自己的父母感情也表现得很淡漠,他们不能理解父母为了他们而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深深的爱,为他们所作出的无可比拟的牺牲,面对爱的困惑,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是爱心? 爱心其实就是知恩知得,能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们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把“爱心”行为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主动示爱;爱护动植物及自己的物品,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本研究目的: 教师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日常生活中组织多种教育活动及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
二、研究的方法、对象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为辅。
研究对象:XX幼儿园大一班幼儿
三、具体措施
1、日常生活观察幼儿爱心情况
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及了解幼儿游戏学习时对人、事、植物、动物的情感反应,较清楚了解幼儿爱心意识(观察内容见表一)
2、随机教育中渗透爱心教育
因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时时有教育,因此随时渗透爱的教育无时不有、无所不在。
如:哪位小朋友摔倒了、哪位小朋友的鞋带开了、哪位小朋友抢了别人的玩具啦等等,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些渗透机会,适时地加以引导,及时教育幼儿同伴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3、创设环境增强幼儿的爱心意识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如:我们每班都创设了植物角和动物角,培养爱心从关爱动物关爱植物做起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热爱动植物,关爱生命的良好情感。
4、开展各种爱心教育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 ,也是促进幼儿发展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良好契机。
集体教育活动内容:为残疾儿童献爱心。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弟弟妹妹你别哭。 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
活动设计如下
5、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爱心”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游戏的特点(游戏是幼儿主愿的),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尝试“爱心”行为。例如:通过角色游戏《开公共汽车》这个游戏
6、利用节假日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的培养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我就利用各个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
教育活动内容:
三八妇女节 “夸妈妈”
教师节“我为老师献枝花”
重阳节“我为爷爷奶奶做什么”
国庆节“祖国的变化”
7、家园互动,言传身教
孔子曰:“己身正,不令则从,己身不正,令不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爱心氛围,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家庭和幼儿园要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让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首先自己要有爱心。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成人一点小小的善举都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和言行上的模仿。因此,我们应将家园互动作为爱心教育的重要方式。
四、效果指标
1、幼儿爱心意识的测定标准
2、幼儿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3、幼儿能够理解尊重他人
4、幼儿能够主动示爱
5、幼儿爱护公物、爱护动植物及自己的物品
五、收集资料的项目和方式
1、教育活动后的讨论评价记录
2、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的观察记录
3、幼儿爱心意识的观察记录
4、用观察法收集效果指标
★ 抓住每个教育契机
★ 感恩教育随笔
★ 抓住绽放的每一个瞬间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 感恩教育演讲稿
★ 感恩教育观后感
★ 感恩教育演讲稿
★ 感恩教育的范文
★ 感恩教育观后感
★ 放假教育随笔
15.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篇十五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案例
教师准备一个窄口瓶, 仅容一个小球通过, 并将6个带线的小球放到瓶子里。幼儿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小球从瓶内取出。教师举起瓶子对幼儿说:“大家看, 这里面有6个球宝宝, 他们住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里。今天, 球宝宝家的煤气泄漏了, 他们必须尽快逃出来, 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你能帮助他们吗?”
对于做游戏幼儿都很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也被教师所讲的故事而吸引。随后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描述了游戏规则:“大家都看到了, 球宝宝家的门好小啊, 每次只能让一个球宝宝通过, 所以, 我们不能一下子把他们都拿出来, 要让他们排好队, 一个挨一个地出来。如果都往外挤, 就会把门口堵住, 那样大家就都出不来了。”讲完规则后就让幼儿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游戏。
等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游戏后, 幼儿对于此游戏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尤其是后面几组, 他们已经学会了总结前面几组小伙伴的经验, 能够帮助球宝宝快速逃生。教师就随之进行总结与启发:“小朋友们, 你们帮助球宝宝顺利逃生了!在生活中, 我们会遇到很多需要排队、守秩序、互相配合的地方, 你们都知道哪些呢?”当幼儿举出相应的事例时, 教师说:“你们想要和球宝宝一起练习逃生吗?那就让我们排好队, 一个一个地逃出去吧!”说完教师指导幼儿进行逃生演习, 让他们排队快速走出教室。
本游戏看似复杂, 只要抓住其中的窍门就变得很简单了, 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感受到规则和秩序是多么重要, 让他们通过游戏去关注生活中的安全, 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演练, 幼儿都学会了如何快速地逃离教室, 也具备了基础的安全意识, 我们的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途径
“球宝宝逃生”的故事是由一篇小学语文上的故事设计而来的, 在完成游戏后让孩子学着和球宝宝一样一个挨一个地逃生, 不仅让幼儿对游戏的印象更加深刻, 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 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活动中,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 促进活动创新, 使幼儿的个性成长更加丰富
所有的教师都明白“授之以渔”的道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做着“授之以鱼”的工作。我们一贯的做法是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 轻易地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 很少有教师会引导幼儿去探究事物的原因, 总是以说教去代替幼儿的亲身体验, 使幼儿的学习缺少了主动性和参与性。幼儿之所以这么喜欢本次的活动, 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感受到社会活动的形象、生动之处,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 有静有动, 这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了。因此, 教师要努力促进教学活动的创新, 使幼儿的身心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个性更加丰富,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 以生活化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自身需要, 如果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 那么,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没有任何兴趣可言。我认为, 我们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合进幼儿活动设计中去, 提高幼儿在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让他们轻松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故。
(三) 利用对比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在认识事物方面, 幼儿的思维都是较为直观的, 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也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 如果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没有为他们指出明确的方向, 幼儿在活动中也会一头雾水, 不知道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对比才有鉴别”, 在“球宝宝逃生”的活动中, 幼儿逐渐学会了在游戏中去总结原因, 并对游戏规则有了明确的理解。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对其他人的游戏过程进行总结, 看到了几组小朋友的游戏情况对比, 他们最终找到了帮助球宝宝逃生的最佳方法。并且, 在随后的逃生演练中, 也很自觉地排队一个挨着一个地逃出教室。
这种活动方式让幼儿通过对比找到了正确的逃生方法, 比教师一味的说教要好上很多, 幼儿都乐于服从, 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活动, 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 以互动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是教学的双方, 二者相互推进, 相互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幼儿是教学的主体, 从本质上来说,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多是采取一些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 教师为教学的主体。而在本次活动中, 无论是开放式的提问, 还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到游戏中去, 都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积极互动。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与肢体带动下, 幼儿完成了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问题。在活动中, 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情感交流需要得到了满足, 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动之中, 幼儿获得了力所能及的避害方法与经验。
三、教学活动的总结与体会
本次活动结束后, 我仔细观察本班幼儿的一举一动, 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幼儿能够在楼梯或是门口能够做到“一个挨着一个”走, 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在门口能够做到, 但是在楼梯上又故态复萌, 抢着跑下去了。这说明该活动方案虽然使幼儿知道了“一个挨着一个走”的道理, 但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一定能迁移到这一安全规则。
16.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篇十六
【关键词】中班幼儿;游戏;合作意识
合作行为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鉴于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合作行为的培养对学前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就在游戏中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爱玩的,幼儿通过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在某些游戏中需要幼儿互相合作才能完成游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于合作意识都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合作游戏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通过创设多种多样不同的情境,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情境游戏中获得和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这一资源,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避免资源浪费。新《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创设各种的情境,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有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建构游戏(儿童乐园)中,需要一组幼儿(6名)合作搭滑滑梯。在搭滑滑梯游戏中,需要幼儿分工合作,谁搭底座,谁搭滑梯,谁搭扶手等。为了让幼儿更加明白自己的工作,在游戏时教师给每桌幼儿提供一张记录表,记录谁搭底座,谁搭滑梯,谁搭扶手等;一张小小的记录表让幼儿自己商量分工合作。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创设多种合作型的游戏,鼓励幼儿自主自愿进行合作
教师如何合理的创设各种需要合作的游戏对幼儿是否愿意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合作玩游戏,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可以分为: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生活游戏等。每种游戏都有它的玩法,游戏必须要小朋友们合作才能完成游戏。幼儿的合作意识是主动还是被动在某些的游戏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搭建一种游乐设施,这个游乐设施既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搭建。虽然教师在交代规则时说过小组共同搭建,但是在分工搭建的时候会产生分歧,有的小朋友都想搭底座或是都想搭同一部位的零件。这个时候,是幼儿自己主动商量好还是需要教师进修调节需要看情况。有的小组的小朋友不需要老师帮忙就可以自己解决而有的小组的小朋友则是需要老师的帮忙才愿意分工合作;甚至有的小朋友有了老师的帮忙还是不愿意与其他的小朋友们合作。像这样的情况在游戏中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三、开放性的游戏,引导幼儿自主自愿进行合作
(1)游戏是快乐的:它满足儿童强烈的身体活动的需要,幼儿游戏的目的存在于主体内部的需要,它是非强制的,只要让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由儿童决定游戏的进程和节奏,才能保证游戏的本质。正如埃里克森所说:“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在哪里终结。”
(2)游戏是充满幻想的,游戏被儿童“假装的”、“不是真的”诠释着,他们在游戏中充当真实生活中还不可能扮演的角色,在幻想中体验角色的语言、行为和情感。对现实生活中各样角色的期望,让他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着他们想要扮演的角色。
(3)玩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儿童的教科书,玩具的形象具体、色彩斑斓、幽默滑稽,丰富着幼儿的感知和情感。玩具的多变和可操作,激发着儿童的探究和运动,玩具源于生活和自然,传递着社会和自然的法则。玩具的自由操弄,满足着幼儿的心灵渴求,玩具的这些特性决定其使命是帮助儿童最快、最好的发展。例如:有一次,在一次区域游戏中,老师将一个新的玩具拿出来,班上所有的小朋友们都很兴奋看到有新的玩具。在介绍玩法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争着抢着看着;希望老师会请他们来玩。到邀请小朋友们玩的时候老师只有请2个小朋友们来玩,说其他要玩的小朋友要经过他们的同意每次不能超过5个人。在玩的过程中,小朋友都很遵守规则,与其他的小朋友都能很好的进行合作。
(4)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游戏的知道,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意识的研究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当中,以一个游戏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幼儿当中与幼儿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语言等等。观察幼儿的合作意识除了一个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当中去以外,教师还可以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在一旁指导。游戏的指导方式有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两种。在不同情况下,进行不同的游戏所使用的指导方式也不相同。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们让幼儿玩小吃店和理发店。游戏开始了,小吃店的客人很多,可是理发店里洗头工的生意不怎么好,于是我就上前去说:“你好,我要洗头请问你可以帮我洗头吗?”就是这个样子让这个洗头工有事情可以做,又可以观察他们的各种行为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作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融入到幼儿当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又可以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适当的指导。从而让幼儿们更好的继续游戏下去,又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培养中班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目的的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为了在与逐渐克服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的习惯,亲近集体和社会。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在游戏中,幼儿的不合作现象很多,大多数的幼儿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有的小朋友就在班级里人缘很好,许多的小朋友都愿意跟他玩;而有的小朋友就很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肯把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如何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是教师的本事。教师可以创设多种需要合作的游戏,增加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例如:表玩游戏《金色的房子》这个游戏就需要小朋友们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这个游戏,除了要求小朋友们要熟悉故事内容以外,每个小朋友们之间的配合好是非常重要的。在表演结束时,我们会请当观众的小朋友说说刚才表演的小朋友们表演的好不好?为什么?在表演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你会怎么解决它?等等。通过小朋友们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发现到问题,让他们明白只有互相合作,这个表演游戏《金色的房子》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把它演好。通过多种的游戏来培养小朋友们的合作意识,是可行的。
游戏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最受小朋友们的喜爱。让小朋友们在游戏当中建立起合作的意识,能有主动合作的行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朋友们就慢慢的建立起了合作的意识让小朋友们养成一种协商合作的习惯,亲近集体和社会;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创设一个好的合作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培养小朋友的协商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有意识的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
五、榜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幼儿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主班老师于配班老师之间是否协商合作。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这都会给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身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要为小朋友们树立起一个榜样,小朋友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着我们老师;我们必须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总之,通过游戏,用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培养小朋友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亲近集体、亲近社会。让小朋友们赢在起跑线上,为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打下基础。保持一颗纯真童趣的心,是我们身为一个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2]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1999(9),P67.
[3]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M]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17.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探究 篇十七
贾云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约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行为,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纪律来维持。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比较差,自觉性和规则意识也比较弱,缺乏一定的规则加以约束是不行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幼儿来说信号是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现实存在,最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从日常的信号机制着手,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信号的意义,从而来理解各种社会行为的规则,树立自律和尊重他人的意识。那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该如何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一日常规氛围,感受规则意识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是幼儿园幼儿们在一起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信号氛围,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并应该让幼儿有一定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能把幼儿管得太死,太教条化。教师应该让幼儿了解规则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一切活动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有序地在集体中生活的。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强制、管制、限制、说教,而是应该在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各类信号的含义。
小班幼儿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的生活习惯、严守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就要全方面地建立信号的机制,从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如:在游戏区里教师在地面上贴上了“可爱的小脚丫”,提示幼儿鞋子要摆放正确和整齐后才能进入活动区;“红色的一米线”要求幼儿要按站在红线外按顺序排队喝水;“红色的小花”提示幼儿排队的位置;在盥洗室里,教师张贴了“洗手步骤图”,让幼儿了解了正确的洗手方法等等;在玩“小司机”游戏时,可贴上红绿灯的图案,让幼儿了解如果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在玩角色游戏“医院”时,标出相应的图标,让幼儿了解病人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就无法看病,等等。通过在幼儿活动的各个方面制定规则,积极营造信号机制的氛围。
二、选择多种信号形式,增强规则意识
平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快去洗手,吃饭啦”;“不要讲话”;“不能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气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乐趣,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要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多种方式、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和信任,让“和谐”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满足和尊重,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幼儿园的多种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增强规则的意识。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他们心中有数。因此,教师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都还不够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合理运用多种信号机制。
(一)口头指令信号。教师要用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用简单的句子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要求所有词汇是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以尊重的口气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例如进餐规则,可以这样对幼儿讲:“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
(二)音乐节奏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的交接处教师可以弹奏固定的曲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拍手,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并提示幼儿下一个活动要开始了。
(三)肢体语言信号。教师可以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例如将食指立在嘴边,示意安静;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四)自编儿歌信号。富有趣味性的儿歌是小班幼儿易于理解的,教师将一些活动规则以儿歌的形式出现,是小朋友非常容易记忆与接受掌握的。如:幼儿午睡时,教师朗诵了儿歌《睡觉》:宝宝要睡觉,不拍也不摇,眼睛闭闭好,不哭也不闹。幼儿吃点心之前洗好小手后,老师用儿歌的话提出了要求,“左手右手抱一抱,洗好小手吃点心”,从而提醒幼儿洗干净的小手不要再摸其它的东西了,小朋友也能主动地将自己的小手十指互相抱在一起。
三、结合日常游戏活动,强化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对某一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习惯。规则的培养还要长期持久,教师和保育员之间要保持一致,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教师高兴了,就让幼儿放任、松懈,老师生气了,就严加管教,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必须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符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幼儿游戏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幼儿的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小班幼儿具有泛灵化心理,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中,餐后散步是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学小猫走路好吧?”幼儿特别感兴趣都同我一起学起小猫轻轻的走着。之后,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
所以,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在游戏,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运用游戏形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成效立竿见影。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枯燥的说教起不了什么作用,而用拟人化,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孩子,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五、增加家园互动合作,巩固规则意识
18.怎样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篇十八
每次做完游戏让孩子们在水池洗手,洗完后总有那么几个水龙头滴滴答答的;每次吃完饭,饭碗里总会剩下不少饭粒……这样的细节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只要孩子需要,父母都会埋单,没有“缺衣少食”的经历,怎样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呢?
注意“言传”的方式方法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有“浪费”行为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法,讲一些前人“吃不饱”之类的.故事,幼儿听了似懂非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故事所包含的道理。马山镇中心幼儿园陈老师认为,幼儿常常喜欢和玩具、小桌子、小椅子说话,其实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在生活中,能把“关水龙头”这件事编成小故事,比如水龙头没被关紧,“水龙头很伤心,流了很多眼泪,看它哭得多伤心。”幼儿很容易被这样拟人化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就会主动关掉水龙头。利用孩子的语言,按照孩子的思维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可能会比简单灌输更为有效。
“身教”同样很重要
幼儿的行为习惯受成人的影响很大,成人的一言一行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幼儿突出的特点是喜欢模仿。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家长要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来强化他们的节约意识。幼儿由于生理发育不成熟、小动作准确性不高,在进餐时会有掉饭粒的现象,往往一顿饭下来地上、桌上满是饭粒,碗里的饭也吃不干净。这时就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为幼儿寻找模仿的对象,家长除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以外,还可以做一些小游戏。比如家长在和幼儿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做做“比比谁剩下的饭粒最少”比赛,用竞赛的方法来让幼儿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小游戏来培养
据记者了解,现在不少幼儿园的自制玩具很多是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利用这些玩具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节约意识。
游戏一:《看谁找得快》
将百宝箱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成各种交通工具,让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做的。
游戏二:《小厨师》
19.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篇十九
一、引导家长参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奠基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话: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运行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 首先, 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长也是教育者, 家庭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参与教育孩子的途径有:一是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幼儿园和家长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 帮助家长加深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认识。二是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掌握指导孩子进行合作活动的方法。还有幼儿园面向家长的理论讲座、家园联欢、半日开放、亲子游戏、家教知识的咨询等, 对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水平, 促进家园合作均非常有益。
二、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
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 因此,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合作的益处, 促进幼儿积极与他人合作, 逐渐具有合作的意识。如游戏“照镜子”一课, 两人为一组, 其中一个幼儿拿镜子, 一个幼儿对着镜子往额头贴红点, 看哪一组贴得又好又快。游戏结束后, 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反思, 让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应该怎样改进等。在这里, 教师应注重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 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一个幼儿对同伴说:“你镜子拿得太高, 我总照不上。”同伴说:“你贴得太慢, 下次我来贴好吗?”这个幼儿马上高兴地说:“我知道怎么拿镜子。”幼儿在相互交流互相关心的过程中, 逐渐有了合作的意识, 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
三、创设情境, 促进互动
在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即变“权威———服从”的关系为“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及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以此来促进整个活动过程顺利进行。为此,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交往环境, 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促使幼儿具有合作的意识。教师的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它给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 为幼儿学会合作创造了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为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入手, 采用引导、启发、想像、实践的方式, 满足幼儿合作的需要。如在演奏打击乐时, 教师应具体指导幼儿相互关注互相配合。幼儿之间的合作需要幼儿间的主动交流, 才能提高交流的技能。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与同伴自主交流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幼儿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是幼儿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最好时机。
四、反复训练, 提高合作水平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经过反复训练, 合作水平才能提高。如教师可提供游戏场地让幼儿自备玩具游戏, 让幼儿每人从家里拿一个玩具来玩, 促使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教师还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的技巧, 促进幼儿主动交流。如一个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师说:“老师, 我想玩小军的小汽车。”这时教师要鼓励他自己去借, 如果一次两次没借到, 就要想一个办法去借。开展无班界户外活动, 能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 这非常有利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加强幼儿交往的主动性。
五、及时评价, 增强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9-30
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09-1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07-21
学习“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有感07-08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07-21
如何培养幸福幼儿10-24
如何培养幼儿阅读兴趣07-24
如何培养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学科主持人09-12
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