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人物形象分析

2024-06-14

父亲的病人物形象分析(共15篇)

1.父亲的病人物形象分析 篇一

鲁迅在《父亲的病》中写道:“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意思是说:“父亲的水肿病疾越来越严重,快要不能下床走路了。”

鲁迅家里请了医生叫陈莲河,他开的药方奇怪至极,最平常的蟋蟀一对也一定要抓原配,明显只是想多赚点钱,这奸商让鲁迅自己去抓药,这样鲁迅若是找不到药,那就不是医生的过错,而是鲁迅的罪过,若鲁迅找到药却没治好那也不是医生的问题,因为他一定会说这病太严重了,不是人能治好的。因此,不管鲁迅有没有找到药,不管鲁迅父亲的病是否被医好,那都不是他的过错。反倒可以通过这些奇怪的药方来赚钱,多么可恶的人!最可悲的是,鲁迅父亲居然还信了他,吃他的药吃了一百多天才奄奄一息倒在床上,鲁迅跪在床前,被人教使着,大喊“父亲!”直到鲁迅父亲过世之后才停下。纵观这场悲剧,不过是周瑜打一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已,所以,我们不能迷信。

2.父亲的病人物形象分析 篇二

《曹刿论战》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 在多年的教材编选中均被选中。这篇文章选自编年体散文《左传》, 具体发生在鲁庄公十年, 从全文看, 结构非常严谨, 语言更是简洁凝练。整篇课文仅用了222个字就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的过程描述得清清楚楚, 并且塑造了两位呼之欲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 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1.曹刿其人。《左传·庄公十年》注:刿音桂。《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 鲁人也。”沫、刿音近。关于曹沫事, 古代传说不一, 详十三年“盟于柯”传注。再查《左传·庄公十三年》“盟于柯”的注解:庄十年败齐师于长勺;齐宋联军, 又败宋师于乘丘, 此时方与齐言和。柯之盟及曹刿事, 《公羊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齐世家》所述, 与《左传》不同。《齐世家》云:“ (桓公) 五年, 伐鲁, 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 桓公许, 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 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 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於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於鲁。”《左传》此年既无齐伐鲁之事, 又长勺之役, 鲁胜齐败, 更无曹刿之三败。然《史记》所述颇流行於战国。《战国策》屡言曹沫劫桓公, 《齐策六》载鲁仲连《遗燕将军书》且举此事以劝燕将;《荀子·王制篇》又云“桓公劫于鲁庄”, 复与《管子·大匡篇》及《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述相合。然而诸书所言, 无不有破绽可寻。遂为齐所灭, 则《史记》所言“献遂邑以平”者误也。春秋无关内侯之称, 则《管子》及《吕氏春秋》所言“鲁请比关内侯”者误也。汶阳之田至成十年鞌之战齐始归鲁, 不但载之《春秋经》与《左传》, 《史记》亦载之于年表与世家, 则《公羊传》诸书所言“请汶阳之田”者误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曰:“是时东迁未百年, 人材虽陋, 未至便为刺客。”庐文弨《钟山札记》谓曹沫劫桓公事出于战国之人所撰造, 但以耳目所见, 施之上世, 而不知其有不合, 诚哉是言也。司马迁不取《左传》“曹刿论战”, 而取其劫齐桓, 已载之年表与《齐世家》、《鲁世家》, 复为之做《刺客列传》, 蓋亦好奇之过。汉武梁祠画像因有曹沫劫桓公图像。

上面这段注解来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庄公十三年, 至少可说明曹刿的身份是鲁国人, 本名曹沫, 《史记》等书记载他劫持齐桓公并逼迫其退还鲁的被侵之地, 所以有关曹刿的事件在《史记·刺客列传》中, 但后来许多史学家否定这一观点, 认为这是司马迁在猎奇, 并考证其他史书后认为曹刿劫持齐桓公是子虚乌有之事, 是后人附会之说, 不足信。到此, 我们可给曹刿身份初步下一结论, 曹刿或许就是鲁国一位有深谋远见、胆略超群的爱国之士, 但曹刿或许并未在鲁国担任职务, 或许是一位布衣之士。

2.曹刿其事。或许可用一句话概括:成功毛遂自荐, 并协助鲁庄公大胜齐国, 在史书上又增加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曹刿是如何成功自荐, 并让鲁庄公如此信服自己, 在战场上对自己的战情分析甚至言听计从呢?

(1) 勇于自荐。当听说齐鲁之间将要有大战开始, 曹刿并未在乎自己是一介布衣, 打算拜见鲁庄公。此时同乡人劝曹刿“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此处的“肉食者”指大夫以上之人, 每日必食肉也。也就是说同乡人认为, 军国大事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事, 作为平民百姓, 自可不必多言国之大事, 更不应该参与其间。曹刿的回答“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不但超过了普通平民的眼界, 并且将士大夫阶层定位为“鄙”, 即“固陋不通”, 还认为士大夫是目光短浅、不能远谋之人。这样曹刿把自己定位为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的人, 而在他自己中士大夫阶层是做不到深谋远虑、关乎国家存亡之事的, 即使是平民布衣之人, 也有理由为之出力献策。于是尽管有同乡人劝阻, 曹刿还是毅然关心国事, 关心这场战争, 进见鲁庄公。

(2) 以民在先。曹刿成功见到鲁庄公后, 首先问他与齐国作战的条件是什么。庄公分三层回答, 第一层“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也就是说暖衣饱食, 不敢独自享受, 一定分给别人。而这在曹刿眼里却被认为是小恩小惠, 并不能惠及所有百姓, 所以不具有巩固民心的作用。第二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也就是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 祝史的祷告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在曹刿看来却是一念之诚, 神灵不会降福的。第三层“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此处的“狱”指“案件”, “情”指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庄公最后说出自己所能做到的是对案件审理虽不能一一洞察, 但也能做到按情理处理。也就是到了此时, 曹刿才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就是说曹刿认为庄公所言能够做到依据案件实际情况审理, 才是真正为百姓尽力的一种方式, 才真正做到了以民为先, 凭着这一点, 可以与齐国作战。此处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重视人民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 适时出击。战争开始, 曹刿等齐国三鼓后才同意出击, 这体现了集中士气, 让对方士气逐渐衰竭, 己方却是在被激发、被鼓舞, 士气旺盛之时, 一举摧毁对方已经衰竭的斗志, 这样才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又防止敌方有诈, 惧怕对方会有埋伏, 不敢乘胜追击, 曹刿下车, “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等到确认齐军真正是溃逃, 才让鲁国军队追逐。此处显示出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 善于捕捉战机, 适时出击。在战争中和战争后, 曹刿的谋略和思想体现了他在军事方面敢于以少数兵力迎战大部队———胆大, 追击齐国逃兵的谨慎举动体现了———心细。这两点恰恰是作为军事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总之, 《曹刿论战》为我们塑造的曹刿形象虽为布衣, 但充满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 愿意为当政者出谋划策, 又谦虚谨慎;有卓越军事才能, 同时又谋略过人。

二、鲁庄公其人

再谈谈鲁庄公其人, 庄公一直因为长勺之战中曹刿形象的高大被定位为“肉食者鄙”的行列, 被认为是既缺乏军事才能又缺少政治远见, 只会唯唯诺诺, 听从曹刿进谏安排的懦弱无能的君主形象, 庄公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如果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换个角度看问题, 庄公身上竟然有许多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闪光点。

1.广开言路, 礼贤下士。在齐强鲁弱、大敌压境的境况之下, 鲁国已经是势如垒卵。全国上下紧急备战, 很难想象此种以卵击石之举会给鲁国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此时布衣之人曹刿请见, 庄公欣然接见, 并悉心听其谏言。首先, 曹刿直接问庄公“何以战”, 也就是与齐国作战的条件, 此处文本并未提及二人寒暄及礼节之事, 可以推测曹刿很可能是单刀直入, 并且无所顾忌。一方面说明曹刿性格直爽, 忠言直谏, 另一方面说明庄公不是闭目塞听之人。见到这种为国家社稷存亡愿意献纳谏言之人, 庄公明显礼遇有加, 一方面如实答复曹刿疑问, 并分三层“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 逐层深入。另一方面, 文中未见庄公有恼怒描写, 说明对于“不速之客”曹刿的到来, 庄公能积极接待, 并且不急不躁, 将曹刿的进谏完整听完。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鲁庄公并非“固陋不通”之人, 而是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一代明君贤君。

2.从善如流, 虚心纳谏。在《曹刿论战》的文本中, 军队赶赴战场之时, 庄公亲自前往, 并与曹刿同车前行。这显示了庄公礼贤下士的作风。最初, 庄公急躁冒进, 想要先出击, 被曹刿阻止了。等到齐国三次击鼓过后, 曹刿才同意鲁军出击。并讲了“彼竭我盈”、“敌疲我打”、“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的大道理。曹刿的军事见解统统被鲁庄公采纳, 可以说鲁庄公对曹刿是“言听计从”。此处曹刿的军事天才不用多恭维, 而庄公的积极纳谏、虚心求教更是值得赞赏。他以一个君王的博大心胸,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 善待一介草民曹刿, 对之礼遇有加不说, 单就战略战术的选择, 能够全盘接受曹刿的军事预测和军事安排, 说明庄公并非对军事一窍不通, 他是懂得战略战术的, 并且对有人提出高于自己的决战策略, 悟性极高, 一听就明白, 并且立即付诸行动。此处显示鲁庄公以国家利益为重, 善于纳谏, 积极纳谏的一代贤君的一面。

3.布施恩德, 取信于民。从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对老百姓布施恩惠的许多做法。如对于穿衣吃饭这类与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之事, 庄公自称从来不敢专利, 总是与老百姓共同分享。我们也可以推测国君能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 可见国君是体恤民情之人, 而且能够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有就是鲁庄公对于祭祀用品必定按规定使用, 从不敢擅自增加, 并且让祝史祷告时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与那些独擅专能、飞扬跋扈、专横暴戾的商纣王、周厉王等人形成鲜明对比, 庄公能够遵守祖先礼制, 祭祀按礼制规定进行, 更是说明庄公尊礼守礼, 不但用礼来要求自己, 更是在祭祀方面严守礼节, 这是以身作则, 也或许正是鲁庄公的表率作用, 鲁国民众才会如此拥护他, 作战时才真正做到“同仇敌忾”, 最后才有以少胜多的结果。庄公对于国内的狱讼案件明确表态, 自己虽然不能亲自洞察, 但可以做到必定按照情理处理。从这一点分析看, 可看到鲁庄公本人是在尽心尽力做一代明君贤君, 或许由于政治经验不多, 或许由于缺乏雄才大略的霸气, 但作为鲁庄公本人来说, 已经是在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 并且所作所为都是以德服人, 都是为了取信于民。这就难怪长勺之战中鲁国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 打了一个漂亮的以少胜多的大胜仗。

3.《父亲的病》读后感 篇三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刻画了当时那个年代庸医的无能以及社会的黑暗。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骗取他人金钱。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另大家满怀希望却有毫无作用。给人医病只为钱财而不顾医德。

读后也暗暗佩服鲁迅的文笔,表面上冷静地叙述了事件的始末,却暗念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其实鲁迅先生批判的又何止是那些庸医,先生更加深刻批判的是当时的畸形社会!那时的社会就如同先生的父亲一样病得很重。先生对于庸医的批判其实就是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4.鲁迅散文《父亲的病》原文 篇四

父亲的病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2>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3>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玻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4>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5>了。“医者,意也。”<6>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拚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7>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8>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9>,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10>……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11>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12>,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13>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到:“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14>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15>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十月七日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

<2>S城:这里指绍兴城。

<3>英洋:即“鹰洋”,墨西哥银元,币面图案为一鹰(墨西哥国徽)。鸦pain战争后曾大量流入我国。

<4>叶天士(1667─1746):江苏吴县人,清乾隆时名医。清代王友亮撰《双佩斋文集·叶天士小传》中,有以梧桐叶作药引的记载。

<5>霍然而愈:疾病迅速消除。

<6>“医者,意也。”:语出《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

<7>陈莲河:指何廉臣(1860─1929),当时绍兴的一位中医。

<8>平地木:即紫金牛,一种药用植物。

<9>“虎神营”:清末端郡王载漪(文中说是刚毅,似误记)创设和统领的皇室卫队。李希圣在《庚子国变记》中说:“虎神营者,虎食羊而神治鬼,所以诅之也。”

<10>冤愆:冤仇与过失。旧时迷信认为得罪了鬼神而招来的冤过。

<11>轩辕岐伯:指古代神医。轩辕,即黄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岐伯,传说中的上古名医。今所传著名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时医家托名黄帝与岐伯所作。其中《素问》部分,用黄帝和岐伯问答形式讨论病理,故后来常称医术高明者为“术精岐黄”。

<12>中医什么学报:指《绍兴医药月报》。一九二四年春创刊,何廉臣任副编辑,在第一期上发表《本报宗旨之宣言》,宣扬“国粹”。

<13>“罪孽深重祸延父母”:旧时有些人在父母死后印发的讣闻中常有“不孝男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或显妣)……”一类套话。

<14>衍太太:作者叔祖周子传的妻子。

<15>《高王经》:即《高王观世音经》。据《魏书·卢景裕传》:“……有人负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折,主者以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旧俗在人死时,把《高王经》烧成灰,捏在死者手里,大概起源于上述故事,意思是死者到“阴间”如受刑的话,可望减少痛苦。

扩展资料: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在《朝花夕拾》里读到了青年的鲁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气。

《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

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在许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觉。

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鲁迅诗句:

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题》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所闻》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歌》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悼杨铨》

明眸越女罢晨妆,荇水荷风是旧乡。——《赠人二首》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莲蓬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答客诮》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替豆萁伸冤》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惯于长夜过春时》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庚子送灶即事》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题《彷徨《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赠蓬子》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烟水寻常事》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无题》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教授杂咏四首》

5.父亲的病读书笔记 篇五

《父亲的病》是鲁迅先生追忆儿时为父亲延病求医的往事,文中描写了2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塑造了两位狡猾、道貌岸然、贪婪、唯利是图的“名医”形象,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本质。

纵观全文,作者虽然没有以任何怨愤的言语来抨击这些庸医,但平淡的语言却极尽讽刺意味。再来看看这些药引——梧桐叶、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平地木、败鼓皮丸、点在舌上的灵丹……所谓“名医”,为了彰显自己用药的与众不同,故意采用奇特的药引,其实不过是故弄玄虚的障眼法罢了。先不说这么做对患者的病有无用处,但这荒诞无稽的庸医形象却早已深入人心。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这一段描写,更是作者对庸医的讽刺。冤愆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本该以医术救人的大夫却将治不好病的责任推给鬼神,这难道不可笑吗?庸医害人啊!

鲁迅先生的童年时期,儿童的天性受到了父亲的压制与摧残。然而在父亲重病卧床时,他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走。父亲因病去世后,他梦想着能够学会医道,救治像他父亲那样求医无助的病人。于是他远渡日本,学习医学,想推翻传统中医江湖郎中的伪医术,救病治人,报效国家。

6.《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六

莎士比亚只活到五十几岁便与世长辞了。在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中,他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其戏剧上达到的高度,在后世中几乎也很少有戏剧家能超越他。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部抒情长诗。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几乎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的戏剧中除了经典的“四大悲剧”外,还有耳熟能详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冬天的故事》等等。这些戏剧都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一、《哈姆雷特》内容简介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eyes.”这句经典的名言的汉译为“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精彩程度显而易见。《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剧之一,戏剧中的主人公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留学期间,突然遭遇他的父王因病不幸驾崩的状况。噩耗传来,哈姆雷特立刻回到祖国参加父亲的葬礼。回国后的的情形却给哈姆雷特带来很大的打击。他父王驾崩后,他的叔叔克劳迪斯顺势即位成为新国王,而她的母亲也改嫁给了他的叔父。这些变故,给哈姆雷特带来非常大的打击。他情绪消沉低落,乃至郁郁寡欢,甚至对生活都失去了兴趣。

适逢新国王登基和大婚双重大喜,他的叔父和他的母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丹麦臣民也举国欢庆。他叔父和母亲的新婚之夜,自然是城堡里的狂欢之夜。突然,哈姆雷特的父亲的魂魄出现在了城堡的上空,他向儿子吐露出了自己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克劳迪斯在他睡觉时用毒草汁滴入了他的耳中,从而使他中毒身亡,而且父亲的魂魄还要求哈姆雷特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哈姆雷特暗地里决定要为父亲报仇。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希望借此来让别人尤其是他叔父打消对他的防范之心,以便能确定他父亲死亡的真相。他的叔父既然能弑兄篡位,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派出人去试探哈姆雷特,结果没有得逞。后来,哈姆雷特安排了一个戏班子,特意给他叔父演了一场关于杀兄的戏剧。在戏剧的演出过程中,哈姆雷特发现他的叔父看得面容失色,还未演完变便中途离场。由此,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正是被叔父谋杀的。

而哈姆雷特的这个行为引起了克劳迪斯的怀疑。克劳迪斯指派他的母亲去询问哈姆雷特,然后还安排雷欧提斯偷听他们母子的谈话内容。王后指责哈姆雷特对他的叔父失礼且不敬,哈姆雷特对母亲的话不屑一顾,甚至还出言讽刺母亲,结果两母子闹得非常不愉快。母亲被他气得大声呼救,偷听的人随之发出声响,然后被哈姆雷特误认为克劳迪斯而被杀死。

后来克劳迪斯为了永绝后患决定把哈姆雷特送到英国,想借英国国王之手斩草除根。而哈姆雷特发现了叔父的阴谋,并设计让克劳迪斯的手下做了替罪羊。而他自己通过海盗的帮忙回到了丹麦。后来,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亚因为父亲的惨死和哈姆雷特的遭遇受到刺激不幸溺水身亡。而她的兄长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当然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进行决斗。决斗的结果是惨烈的,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纷纷中毒身亡,王后也不幸喝了毒酒死去了,而哈姆雷特在死之前也杀掉了操纵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克劳迪斯。

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设计得非常生动、形象。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复杂多变,总是充满矛盾。这个人物的设立背景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就比较有深度,不仅是代表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这部悲剧中表现出来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对哈姆雷特的描写中也涵盖着他的影子,而戏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冲突其实也是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冲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过程。

1. 从单纯到忧郁

当初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单纯又快乐的王子,他没有任何的烦恼,在威登堡大学享受着学习的过程,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乐观的有抱负的他期盼着能早日学成归来辅佐他心中的伟人———他的父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父王竟然被兄弟给谋杀并篡了位,而他的母亲却认贼做新夫,朝廷群臣也不顾老王骤逝,而对新国王阿谀奉承、极尽谄媚。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母亲对父亲的背叛和大臣们的见风使舵让他无法接受。亲情、爱情、友情的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三种情感也让他失望透顶。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让哈姆雷特陷入了悲痛中,从而他的性格不再是单纯快乐,而是变成了郁郁寡欢。

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哈姆雷特一直在洞察、解剖这黑暗的社会现实,结果他发现了一些更加深重的罪恶与黑暗,这让他从始至终都摆脱不了忧郁的“落魄”王子形象。

2. 从萎靡到振作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人生悲剧之后,哈姆雷特变得萎靡不振。但是,这只是个很短暂的过程。很快他便振作了起来。他能够放下昔日王子的身价,在王宫里装疯卖傻,通过他的足智多谋和无所畏惧,在力单势薄的情况下,他看穿了他的杀父仇人克劳迪斯的一个个阴谋,发现他情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对他的监视,摆脱并用计除掉了克劳迪斯的走狗,并最终将毒酒和毒药奉还给了一切罪恶的始作俑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是完全可以改变人的性格的,那个单纯、忧郁的落魄王子完全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斗志和智慧的勇士。

在哈姆雷特和这些黑暗的、邪恶的势力进行斗争时,他给人以高大威猛的形象。在这部戏剧中,无不透露出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怀有美好的信念。

3. 从斗争到自负

在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哈姆雷特的卓越超群的才能。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他孤身一人斗争,并最终除掉了他们。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让人扼腕叹息的,因为他最终是和敌人选择了同归于尽。其实,作为正义的这一面,哈姆雷特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悲惨的结局,然而他性格存在一些负面特征却让这种结局必然会发生。那就是他骨子里的自负的性格。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以外,谁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时代’?”他虽然很得民心,但是却并没有与人民站在统一战线上。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再勇猛但个体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最终哈姆雷特处于了孤立的境地,于是就有了他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这种局面。

三、《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在这部戏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及对社会的不满表达出来。其次,这部作品的结构非常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丹麦王室内部的王位之争,丹麦与外国间的邦交,哈姆雷特及波洛涅斯家庭内部的关系,两家的冲突,哈姆雷特与各色人等的交往、周旋等等。错综复杂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被莎士比亚天衣无缝地安排在戏剧中,使整个戏剧更加具有现实性,也通过各色人等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加了戏剧的深度。再次,莎士比亚为这些各色人等,都配有非常多的独白,这就使人物表现得更加丰满。在对哈姆雷特进行描写时,一共有六个重要的独白,这些独白对整个戏剧情节发展,人物的内心想法的表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这些独白为这部戏剧锦上添花。第四,这部戏剧刻画出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色,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是独具一格的,甚至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的语言风格都有所不同。例如,哈姆雷特有时候说话一针见血,有时候又婉转晦涩,有时候温和,有时候又粗俗。通过复杂多变的语言风格,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哈姆雷特形象。

四、总结

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戏剧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戏剧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通过他的戏剧我们不仅可以感知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可以从中深刻地看到当时英国的社会全貌。他的作品更是在中国风靡,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回味过去,感知未来。

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形象分析,并具体阐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1]岑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7).

[2]杨晓峰.英美文学精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施咸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父亲的病读后感 篇七

这篇文章以辛辣的文笔再现了旧社会庸医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人已经无药可救还故意乱开贵药,坐收诊金,为的只是身外之物--钱!我觉得就社会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并重--无药可救咯!不过,如今的文明社会就不一样了。

这几周我颌下脉肿痛发炎,吃了好几天的消炎药都压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好到医院就诊。经过诊断,我是颌下脉发炎和淋巴结的可能性十分大,于是立刻让我吊盐水,吊青霉素……这样吊了一周后我的肿已经消了一大半,我真要谢谢医生们!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给人民打了一个预防针--不要相信庸医,盲目地听从庸医滥竽充数的药方和“忠告”。鲁迅先生用他父亲的教训告诫我们--良医也难医愚心啊!

8.父亲的病好词好句 篇八

2.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

3. 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4. 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

5.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6. 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7.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8.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9. 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

10.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

11. 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2. 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13. 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象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14.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15.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16.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

9.《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九

关键词: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乔特鲁德,人物形象

一、概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爱好者, 他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时代的灵魂”“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及“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等。《哈姆雷特》是一部反映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的作品。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反应的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一位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接到他的父亲因病驾崩的消息, 回国奔丧又给哈姆雷特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他的叔父劳克狄斯顺利继位, 成为新国王, 而他的母亲乔特鲁德在他的父亲葬礼后一个月便和叔父匆忙结婚, 这时哈姆雷特充满了不满和疑惑。在得知父亲的死另有隐情时, 哈姆雷特开始了复仇计划。他装疯卖傻暗中行动, 证实了他的叔父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在复仇的道路上, 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 使自己陷入困境, 更使恋人奥菲利亚深受刺激, 溺水而亡。在奥菲利亚葬礼上, 她的兄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相遇, 并开始决斗。决斗过程中, 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了劳克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身亡, 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箭, 而哈姆雷特也在临死之前杀掉了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劳克狄斯, 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整部作品突出的亮点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主角哈姆雷特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本文希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哈姆雷特》故事内涵的了解, 也希望对后世的文学家描写人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哈姆雷特的人物探析

哈姆雷特是古代丹麦皇家王子, 在父亲被害之前, 他是善良的、单纯的, 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世界。他的善良和正直使他的生活很快乐、幸福, 他在自己的臣民那里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然而, 这一切从父亲去世, 就发生了巨变, 母亲的突然改嫁让他深受刺激, 他感到郁闷和悲痛。当父亲的亡灵告知他事实真相时, 他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朋友的背弃和情人被俘激发了他复仇的斗志, 但是性格的软弱使他在复仇的道路上受到很多阻碍, 本性的善良让他失去了很多复仇的机会, 甚至最后还失去了生命。在复仇的道路上, 面对当时的现实生活, 他对人性、爱情都产生了怀疑。当他被仇恨的阴影笼罩时, 他开始怀疑皇家传统的狂欢习俗, 他厌恶甚至想要破坏它。母亲的改嫁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因此而伤害了心爱的人奥菲利亚。因为对复仇结果产生怀疑, 使他错过了最佳的复仇机会。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时是理性的, 他潜心隐忍, 顾虑很多, 不敢冲动行事, 他的理性使他在复仇时存在退却、怀疑及犹豫的心理。但哈姆雷特也有冲动的一面, 在斗争过程中, 他将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误杀, 导致被放逐, 复仇计划不得已而延后。哈姆雷特是在复仇的道路上与恶势力斗争中逐渐强大起来的, 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中强迫自己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 他历经各种磨难, 从软弱到坚强, 从犹豫到果断, 终于手刃了敌人, 为他的父亲报了仇。但最终还是被奸人所害, 结局令人惋惜。

三、弑兄篡位的劳克狄斯

劳克狄斯是丹麦现任国王, 是哈姆雷特的叔父, 在哥哥死后继承了王位。他是莎士比亚笔下刻画的一个极其丑恶的人物形象, 他为了权力, 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 娶了哥哥的妻子, 还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 设计杀害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的阴谋家。在他不知道哈姆雷特知道他的罪行时, 他想让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变得意志消沉, 让哈姆雷特失去在臣民中的威望, 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当他知道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之后, 他便开始设计各种阴谋加害哈姆雷特,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险恶的嘴脸暴露无遗。但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他为他的不择手段买了单, 死在了哈姆雷特的毒箭之下。劳克狄斯的性格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形象, 在他的眼里, 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的代表。

四、爱人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

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恋人, 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优美绝伦的典型代表, 她拥有着美丽的外貌和纯真无邪的内心。奥菲利亚的感情真挚而热烈, 哈姆雷特因为痛苦的经历对她误会很深, 对她非常冷酷甚至咒骂她, 但是单纯善良的奥菲利亚仅仅认为这是哈姆雷特因遭受痛苦而无法自控的发疯行为, 她没有怨恨和不满, 她仅仅是因此而痛心惋惜, 悲痛欲绝。后来, 哈姆雷特将奥菲利亚的父亲杀死, 奥菲利亚又被迫听从家人的命令, 去哈姆雷特身边打听消息。在爱与恨的双重打压下, 奥菲利亚难以乘其重, 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道路。奥菲利亚是当时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 她爱着哈姆雷特, 但是又不得不遵守封建主义的道德, 以家庭为中心, 听从父亲与兄长的命令。她的爱太软弱, 甚至软弱到成为哈姆雷特复仇的工具, 又被哈姆雷特无情地抛弃, 让人感到痛惜。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在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嫁给了哈姆雷特的叔父。母亲乔特鲁德的改嫁是哈姆雷特仇恨的导火索。她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 缺乏对爱情的忠贞, 经不起诱惑, 只能靠男人来获得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地位。虽然她刚开始并不情愿嫁给劳克狄斯, 但是她不得不顺从大势, 甚至后来她开始安于现状并且觉得很幸福。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的只是虚荣和顺从, 她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直到生命到了结尾才翻然悔悟。爱人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在整部戏剧中虽然占的篇幅不是很长, 但是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非常值得广大读者思考。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中几个主人公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及乔特鲁德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探究了人的个性与当时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也客观地反映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作品非常受欢迎, 之所以受欢迎, 大部分是因为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复杂以及它的艺术价值。性格决定命运, 从整个故事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的悲剧命运都和他们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莎士比亚通过细致刻画《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内心和情节, 使《哈姆雷特》成为他笔下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岑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07) .

10.父亲的病的读后感 篇十

文中的鲁迅为了治好父亲的病,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只为求得能治好父亲病的药引子。可谁知,这竟是“神医”陈莲河的一场骗局,他让鲁迅去找如此稀有之物,只为了更多的钱财,还巧舌如簧地找了各种台阶下。

第一次读后,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陈莲河的医术并不高明,医德也十分差,是如何取得“名医”之称的?多读几次后,我才明白,陈莲河的地位。都是由人们对他无理由的信任,以及当时人人迷信的社会惨状。文中鲁迅在少年时期也多次察觉出陈莲河的虚伪,不再与之周旋,可为何那些经历了无数件类似此事的大人,会被陈莲河蒙骗了双眼。这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迷信,相信妖魔鬼怪,各路神仙,并在任何希望都渺茫的情况下,选择无条件相信任何人。陈莲河正是抓住了人们这样的心理,才能拥有这样高的名利,如此多的钱财。

文中,处处充满错误。陈莲河误诊、误命,衍太太误导我,人们也通过自己迷信抱一丝希望的错误心理使陈莲河坐上“名医”的宝座。

11.父亲的病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一

当时的国内孝子,因为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即使对名医的话将信将疑,也未曾想到过请西医来救治,而宁愿怀揣着疑虑疯狂寻药引、看着一碗碗“良药”下肚。

那些所谓的名医,所开的药方的药引子也是如此讲究,同名医们一样--排场大。但是,1个个愚昧的国内人救人过度心切,以至于不多思考就毫不犹豫地为寻“珍贵”的药引子忙里忙外,不惜拼了性命。

文中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她的行为更是毫无对于,真的是无法可想了。

我倒是佩服名医们的口才,将群众驯化得服服帖帖。为开脱而编造的种种缘故似乎是那么完美、漂亮,一次又一次“瞒天过海”。他们总是坚信停滞不前的中医能治百病,远远大于西医,不肯取长补短,或是不断探索、创新。只是将中医与自欺欺人的神鬼传说相组合,宛如讲述着一段绝世传奇,那样引人入胜。

12.父亲的病人物形象分析 篇十二

读过 《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林平之是悲剧人物的代表, 是抗争命运却被残酷命运所吞噬的人物, 他的悲剧命运并非偶然, 对林平之最终悲剧的原因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也有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造成林平之悲剧的原因一共有三个, 第一是 《辟邪剑谱》的悲剧、第二是投错师门的悲剧、第三是自身性格的悲剧。即使他不杀余沧海的儿子, 悲剧也依旧会发生, 因为有了这本剑谱它就像一个永世魔咒, 至始至终都缠着他, 余沧海和其他武林人对 《辟邪剑谱》虎视眈眈, 早已经有了对付福威镖局夺取 《辟邪剑谱》 的策略, 借杀子之仇迫害林家的理由就更充分了, 这本 《辟邪剑谱》对余沧海等人来说寓示着权利, 用尽一切手段争夺权力, 林平之被权利所冲击, 最后酿成悲剧。说来这剑谱也是个笑话, 它与 《葵花宝典》系出同源, 练习此功必先自宫, 那些武林人士不知道其中的秘密而盲目抢夺, 殊不知练习 《辟邪剑谱》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即使知道代价是什么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会去做, 比如伪君子岳不群为了自己的剑法天下无敌不惜自宫与爱妻决裂,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所以最后惨死在仪琳的剑下是他应有的结局。林家的祖传剑谱, 就像毒品一样诱惑人又害人, 所有的压力都他一个人承受着, 为了给父母报仇去练习 “毒品”《辟邪剑谱》, 挥刀自宫后从一个气血方刚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阴柔妩媚内心充满仇恨压力的人, 这一练就再也回不去了, 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身体不再完整, 善良本性不再有, 走上了性格的对立面, 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变成一个狠毒残暴之人。 《辟邪剑谱》既是他家的 “定时炸弹”, 又是因为练习了它身体才残缺, 造成林平之最后的悲剧与这本剑谱确实是密不可分。然而 《礼记》中说; “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老师对我们的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 有个好老师的教导是我们一生中的大幸, 老师的话有时候使我们受益终身,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出生19 个月就因为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视觉、听觉和正常说话的能力, 变成了残疾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奇迹, 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她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全凭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与帮助,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让这样连自己都放弃自己的人都能有所成就, 可见老师在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林平之拜岳不群为师, 岳不群对他的影响极大, 没遇到好的老师也是他最后悲剧的原因, 当木高峰按着他的头折磨他的时候, 是岳不群救了他, 记得原著中林平之第一次见到岳不群时是这样描述的: “眼前这书生亥页下五柳长须, 面如冠玉, 一脸正气, 心中景仰之情, 油然而生。”他对表面这位玉树临风, 一身正气的人极为崇拜并拜之门下, 以为这是他的拯救者可以帮助他为父母报仇。然而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岳不群虚则收他为徒, 实则夺取 《辟邪剑谱》, 开始林平之并不知情一心跟随师父希望学得上层武功手刃余沧海, 但是岳不群没有教他武功只是教他一些无用的招式来敷衍他, 表面对他关心备至, 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算计如何夺得他林家的 《辟邪剑谱》。在一次被刺杀未遂中, 无意发现师父脚上的记号知道了刺杀他夺剑谱的人就是这个让他敬仰万分的师父时, 他内心憎恨、愤怒、失望, 感觉自己被玩弄于股掌之上有说不出的痛苦, 没想到他的师父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他的希望破灭了, 他知道没人会真正的帮他都是为了得到他家的剑谱, 只有自己变强大才能报仇, 在万分无助下挥刀自宫修炼。试想如果岳不群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像父亲一样教导他, 从失去父母的阴影中将这个可怜的孩子解救出来, 帮他放下仇恨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或者借助江湖势力利用正当的手段去帮助他报仇, 他也不会走投无路做出残害自己身体的极端行为, 是不是他就不会有那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了呢? 所以说作为师父的岳不群对他的影响很大, 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跟岳不群这个人物也是分不开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叠加在一起使这个悲剧人物更加悲剧, 如果把《辟邪剑谱》和岳不群归类为客观原因的话那么林平之自身的性格就是主观原因, 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年刘邦和项羽对战, 刘邦把他逼上乌江自刎,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可以坐船逃走的但他并没有, 觉得逃走了到那边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宁愿死也不逃, 世人称之为英雄,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正直敦厚之人, 不做诡诈之计破敌, 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佩, 但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性格才自刎于乌江边上。可谓是: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等待时机, 东山再起不是没可能, 但性格不允许他逃走才导致他走得悲凉以这样极端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反过来说命运改变性格也是成立的, 因为我们的社会不是完美的结构, 不幸总是不断在上演, 有的人遭遇了不幸却在逆境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有的人遭遇了不幸却放弃了自己, 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比如正在上映热播的 《芈月传》的女主角芈月, 她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秦朝把持朝政三十余年, 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逼死, 是母亲身边的宫女将她抚养成人, 成长中历经磨难但依旧坚强地活着, 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达到人生的巅峰。而林平之却恰恰相反, 虽然以上两个观点在林平之身上都能成立, 但最终造成他悲剧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性格,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性格特质, 林平之的这种潜在性格特征是被灭门和失去双亲后给挖掘出来的, 倘若他一直生长在起初安逸的环境里, 那些潜在的性格会慢慢磨损甚至消失, 他还会保持着善良、行侠仗义的性格, 但事与愿违, 他遭受了家庭变故有了心理阴影所以潜在的性格就出现了, 但他并没有令狐冲那样洒脱的性格, 令狐冲从小到大一直深爱的小师妹嫁给了林平之, 遭师父猜忌赶出师门, 他依旧保持着侠客风骨, 没有失其本心。林平之的性格里有一点就是嫉妒心过强, 他初入华山门下, 令狐冲是大师兄既受师父师母的疼爱又受到师弟们的爱戴, 他是新来的小师弟不受师兄们的喜欢也不受师父的重视他就开始嫉妒令狐冲, 再加上他与令狐冲属于情敌, 我们都知道是令狐冲与岳灵珊青梅竹马在先, 他是后入者, 按照道理来讲, 令狐冲应该记恨林平之才对没想到却反过来了, 令狐冲成全了自己心爱之人, 而且令狐冲还救过他的命, 林平之非但没有感激却一直记恨着令狐冲, 这种善妒的性格让人厌恶。妒忌是最可怕的, 它可以使人走向极端, 他所做的那些过激行为也是在预料之中。林平之过于执着的完美主义者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性格, 他从小生长在有钱有势的镖局家庭中, 外公在洛阳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生得俊秀貌美, 受爹娘疼爱, 身边有侍从跟随奉承, 从未经受过苦难, 打算和爹爹一起使镖局威震四海, 可以说是拥有一个很完美的家庭, 性格也逐渐趋于对完美的追求, 他对自己要求过高, 对自我责任相当看重甚至过于严苛, 他认为给父母报仇是他的责任, 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任务就是复仇, 复仇是他能够挥刀自宫忍受屈辱的支撑, 他不会像令狐冲那样懂得以正当的方式发泄对世间的不满, 用一种扭曲的思维看待人和事, 做事的手段也就“变态”, 林平之被这种性格所操控, 期初的性格被磨灭, 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致使他对报灭门和杀亲之仇有着痴迷的追求。人们把林平之定为反派人物的原因还是他杀死了真心爱他的人岳灵珊, 他那种不成熟幼稚的性格给他人生中剩下的一点点光芒都化成了悲剧的眼泪, 林平之的这些遭遇除了岳灵珊没有一个人同情爱护他, 岳灵珊曾经对他说过无论天涯海角都跟随他, 可是他并不珍惜却残忍地将她杀害。他早就不管她的死活了, 原著中描写道: “那断臂之人已抛去长剑, 着地打滚, 右臂向岳灵珊的小腿揽去。岳灵珊大惊, 叫道: “平弟, 平弟, 快来助我! ”林平之朗声道: “姓余矮子要瞧辟邪剑法, 让他瞧个明白, 死了也好闭眼! ”尽管岳灵珊叫他的名字那么多次让他过来救自己的命, 可是他为了给余沧海展示自己的辟邪剑法却对妻子不管不顾, 让任盈盈都觉得吃惊, 这完全体现了林平之这种不成熟的性格, 以为自己练了一点辟邪剑法就天下无敌了, 要不是他如此幼稚怎么会让木高峰背部的毒液毒瞎了双眼。林平之对家的概念还是他的 “福威镖局”他娶了岳灵珊但他并没有真正的把她当家人, 也没有把华山当做自己的家, 一心想着如何报仇, 他对以前的家那种依赖性太大, 如果真正把岳灵珊当亲人怎么会残忍杀害, 他活着的目的是给亲人报仇而不是杀害亲人, 最可笑的是他杀害岳灵珊的理由是为了向左冷禅表明心迹, 明知是武林败类还要去与之为伍, 为了这样的败类杀爱自己的人, 岂不是可笑? 这些行为都来源他不成熟的性格, 以为杀了岳灵珊就可以表明对左冷禅的衷心了, 真是大错特错。他过于不成熟, 从未想过岳灵珊也是可怜人, 他只顾自己的感受把对灭门之祸和对岳不群的憎恨都转移到岳灵珊头上, 在小说三十五章: 林平之道: “正是! 我怎知你深谋远虑, 为了一部 《辟邪剑谱》, 竟会到福州开小酒店? 青城派那姓余的小子欺辱你, 其实你武功比他高得很多, 可是你假装不会, 引得我出手。哼, 林平之, 你这是早瞎了眼睛的浑小子, 凭着三脚猫的功夫, 居然胆敢行侠仗义, 打抱不平?你是你爹的心肝肉儿, 他们若不是有重大图谋, 怎肯让你到外面抛头露面, 干这当垆卖酒的低三下四的勾当?”即便岳灵珊解释再多他依旧无法释怀, 一直记恨着岳灵珊, 如果说岳灵珊是他剩下的“光芒”, 那么他亲手毁灭了人生中仅剩下的最后一点光芒, 在今后的道路上迎来的全部是黑暗, 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2 林平之形象塑造的意义

13.父亲的病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三

鲁迅的父亲身患绝症,可以说是不治之症。他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雇佣了一位快乐的医生。虽然他是一个快乐的医生,但他实际上是一个庸医。当他出现时,他必须制造十个海洋。14岁的少年鲁迅到处找药,说很简单,但是很难做到。结果,他消耗了父亲拯救的黄金时间。他原本装备了一对蟋蟀和十只扁木尖放在舌头上,肯定管用,鲁迅说这些已经很难了,但后来告诉他买,还说不贵,只要2元钱一盒,只要单吃一百多天,一百多天,一百多盒两百多块钱,那么s 2元钱就可以算巨款了!更让人气愤的是那句话:医生能治好一种病,却不能治好一条命,对吗?自然,这可能是前世的错,奇怪的是,当年的人真的太单纯了,总是相信有妖怪有鬼,而这些迷信说

法,陈莲河的误诊,倒至了父亲的生命又下了一个台阶!

衍太太你可真行,父亲死之前还让他不安息,还让鲁迅叫,虽说这是民间说法,但这也是迷信,假如他死了你叫不叫呀?

14.《父亲的病》初中读后感 篇十四

《父亲的病》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鲁迅父亲生病期间,两个江湖庸医为了自己的钱财、名利,进而延误救治,把其治死的故事。这件事,成了鲁迅先生永远的痛,以至于专门拟文鞭笞。

印象中,医生是白衣天使,是充满威严与力量的存在。可是,在鲁迅笔下,医生们不救人反害人的形象赫然而出,使人心寒。医生把救命药丸的价钱与所谓的“出诊费”一抬再抬,让穷人们无法“看好病,吃好药”,甚至有人因此而永远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那些医生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医生根本不是在治病救人,而是在杀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这是怎样的一群人?!

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出现了“升级版”。

“进了医院别想跑,一百两百算最少,五百六百不算高,一千两千也别恼;若是你往床上倒,钞票越看越嫌少;毛病身上找一找,肚子里面扫一扫;五千完事运气好,一万出院事还小;啥药值钱开啥药,反正病人有医保;三万四万全消费,五万六万照样掏;如今医院更周到,没个十万死不了!”原先在网上看到这个段子,我还觉得有点夸张,觉得不太可能。直到叔叔前阵子跟我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我才知道这一切都不假,都随时可能在你身上发生。

叔叔前段时间得了阑尾炎,肚子痛起来的时候正是晚上。当他开着车跑到医院去看急诊时,接待他的值班医生是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只是听了两句,瞄了一眼就“诊断”是得了急性胃炎,开了几方药就作了“甩手掌柜”,让其先观察观察再说。到了第二天,叔叔的肚子痛还是没有好转,就再次驱车来到医院。这次看病的是一个老医生,经过一番仔细检查,他让叔叔做准备,说是要马上开始手术。叔叔不解,追问之下才得知他得的是阑尾炎,且差点就要穿孔了……事后,叔叔不无感慨:“差一点死在庸医的手里,也不知道他真庸还是假庸……”

15.《辉夜姬物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十五

人物形象是影片比较重要的部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人物形象,能使影片更具看点,故事发展更曲折。本片中具有三种明显的人物形象:思想固化的人、顺其自然的人、寻求解脱的人。

1 思想固化的人

1.1 代表人物之竹翁

竹翁原是辛勤劳作,每日到竹林里伐竹维持生计的人,在竹筒中得到小女孩后,相继又在竹筒中发现了金子、华丽的衣物,成为了一名厌弃穷人的暴发户。竹翁作为父亲,对辉夜姬疼爱有加,立志要将辉夜姬培养成优雅的公主;但作为思想保守固化的父亲形象,认为只要辉夜姬能嫁给有钱有权的人,辉夜姬就幸福了。例如,影片中辉夜姬第一次来月假(象征成人,可婚嫁),竹翁请人为辉夜姬取名,为此举办了三天的宴席;五位王公贵族向辉夜姬求婚,遭拒后,伐竹翁生气、失落;最后甚至协助天皇进入辉夜姬的房间。

1.2 代表人物之相模

相模,高畑勋导演新增的动画人物之一。作为家庭教师,是伐竹翁从宫中请来教导辉夜姬知书识仪之人。她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教授辉夜姬坐姿、书法、绘画、抚琴等;作为思想的教化者,以条框式的教导方法,教育辉夜姬作为高贵的公主要跪姿优雅地移动、要拔掉眉毛、涂黑牙齿,高贵的公主不能有汗水、笑不能露牙齿。贵族们来求婚时,相模让辉夜姬一定要在其中选择一个,告诉她结婚后就能得到幸福。但是,辉夜姬后来出难题拒绝了贵族的求婚,相模认为不再会有更好的求婚者了,决然地选择离开。表现了相模这一人物对传统思想的固化认知。

1.3 代表人物之王公贵族

五位王公贵族垂涎辉夜姬的美貌,纷纷上门向她求婚。辉夜姬一到竹帘后,贵族们就争先恐后、你推我赶地坐到隔帘前,一点也不顾自身身份形象。五人分别以蓬莱仙山上的宝树、天竺国的石钵、唐国的火鼠裘、龙首上的五彩辉玉以及安产的燕子宝螺来比拟辉夜姬。作为皇权代表,拥有珍贵的无价之宝既是身份的象征,亦是权利的证明。他们把辉夜姬看作是漂亮的宝物,是用于炫耀的资本。最后,甚至天皇听闻也想将辉夜姬占为己有。

2 顺其自然的人

2.1 代表人物之竹翁妻

竹翁妻作为妈妈的形象,慈爱、善解人意,是辉夜姬的愿意倾诉的对象。从辉夜姬到他们家起,竹翁妻就很自然地抱她、给她母乳喂养。也可自如地转换其身份,自竹翁成为暴发户后,竹翁妻穿上华丽的衣裳,端庄地坐在哪儿,用折扇遮脸微微一笑,富太太模样的她一点也看不出曾是深山里的老妇人。生活上她悠闲自得,十分从容,在自家豪宅的后院搭了一个和山上相似的房屋,闲来没事就是屋内织布或是在屋后种菜,这里也成了辉夜姬牢笼中的一方乐土。

2.2 代表人物之侍女

侍女,高畑勋导演新增的动画人物之一。辉夜姬搬进豪宅后,待在她身边的小女孩,是一个可爱儿童形象。她善良、为他人着想、有好奇心、还有一点点慵懒,做事不紧不慢。例如,辉夜姬因为闻名来求婚的人太多,无法出门欣赏樱花,而她从外面折回一枝带给辉夜姬;在没有人时,她偷偷进屋试辉夜姬美丽的衣服;相模在教授辉夜姬时,她懒懒地坐在一旁睡觉;五位贵族向辉夜姬表达自己心意时,她则是慢慢在后面整理贵族们的衣尾。

2.3 代表人物之舍丸。

舍丸,高畑勋导演新增的动画人物之一。同辉夜姬青梅竹马,两人有感情上的牵绊,主要的作用是对辉夜姬前后人物形象的一个铺垫。舍丸曾说:“竹子,你是不是又长大了?我怕,你这样一再直长下去,会离开我们到越来越远的地方。”辉夜姬回答:“竹子,会一直和舍丸哥哥在一起的。”可看出两人之间小小的情愫。作为穷苦百姓、底层人士,他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一次和同伴一起偷盗,意外遇见已是富家小姐的辉夜姬,四目行对,两人的差距不言而喻。影片接近尾声,舍丸也回归家庭有了自己的妻儿。

3 寻求解脱的人

代表人物之辉夜姬。作为影片主人公,她的人物性格形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儿童时“竹子”的天真无邪、乐享自由(竹子,是和辉夜姬一起玩耍的儿时伙伴给她取的别名);另一方面,作为辉夜姬公主接受礼教,成为知书达礼、端庄典雅的富家千金。然而,这两种生活状态却是一对矛盾的存在,她一直渴望能随性生活,但介于竹翁的养育之恩由不得不听命于父亲的安排。

“竹子”的童年在山间度过,像其他山里孩子一样。她学青蛙跳、在草丛里爬来爬去、亲近小野猪、偷吃田里的瓜果、同小伙伴嬉戏歌唱,与自然界的山水画草相得益彰,天然而美丽。初到京城的豪宅时,她对一切充满新奇,上碰下跳,跑来跑去,单纯又可爱。相模教她学习时,她又是小调皮。例如,相模教她跪着走路,她却称相模示范时,脱掉外衣偷偷跑掉;看长轴画卷时,她将画卷从头到尾的展开;相模很欣慰地看到她练习书法,却发现其实她是画画。这是一种不受约束、随性随心的生活方式,也辉夜姬所追求的。

“辉夜姬”在得到这个名字之前,她拒绝拔光眉毛、涂黑牙齿,彰显小小的叛逆。庆祝辉夜姬命名的宴会上,她听到宾客中想进入帘内,气愤地跑出宅子,越过山丘,穿过树林跑回原来山上。她衣衫褴褛地站在原来住居的家门前,吓哭了正在门口伸懒腰的小孩,小孩母亲抱回小孩,给了她一些食物。她在山上寻找以前的小伙伴们却发现山上的树木已枯萎,大家也都不知所踪了。一位烧炭的师傅告诉辉夜姬,山残还留有生命力,山就会复活,树木正在准备迎接春天。现在大家都在忍耐,等待春天的再次来临。辉夜姬躺在白雪皑皑的雪地里,醒来却发现是自己做了一个梦。自后,辉夜姬拔光眉毛、涂黑牙齿,放佛变了一个人,所有学习都不再玩闹,一个人静静地度过每一天。忍耐着,等待属于她春天的到来。当她以难题难倒前来求婚的贵族后,她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临了,相约母亲和侍女出去郊游赏花,在一颗盛开着樱花的大树下,欢声大笑,自由奔跑。远处跑来一个小孩,辉夜姬不小心绊倒了他,她慌忙扶起小孩,却被赶来的母亲一手夺过,母亲又跪下连忙向她道歉,看到走远了的妇女和小孩,她神情失落。回家的路上遇到久未见面的舍丸,舍丸却因为偷盗被人打,辉夜姬坐在轿里哭泣。她已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已经远离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每一次的挣扎都成了无济于事。

影片最后月亮上的使者将辉夜姬接回月宫,以这种出世方式的结尾也是对应了日本古人寻求解脱的方法。例如,日本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空蝉为了拒绝光源氏的追求而遁入空门;藤壶因与光源氏发现乱伦关系,在自己丈夫死后选择了出家;而光源氏万年光景凄凉,最后他自己也剃度出家了。

4 结语

《辉夜姬物语》可以简单地归结成一个关于婚嫁的故事。竹翁是看重权钱的父亲、相模是协助父亲中间人、贵族是有钱有权的求婚者、竹翁妻是体谅女儿的母亲、侍女是一旁的观赏者、舍丸是地位悬殊的情人、辉夜姬则是在自己心意和碍于父亲养育的纠结者。而我们也能在社会生活中看到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佚名.御伽草子竹取物语[M].王新禧,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上一篇:项目经理工作交接清单下一篇:退耕还林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