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8篇)
1.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一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丛台区十里铺小学 刘田田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依托教材来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呢?我本人认为,可以让学生接触课文多读;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家的意图和情感,体会出作家在静默状态下的心性语言;有耐心的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正确处理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要关注语言的发展,要始终把训练学生语言个性化的风格作为永远的追求。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辛勤耕耘,绝不是依赖老师的一朝一夕,而是在不断积累与实际中,去体会和领悟的。关键词:语文素养 感知 领悟
现行语文教材新课标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教育方针颁布的具有纲领性的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教材的性质、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阅读教学这一重要内容,我认为是更加重视了阅读,再没有在段落大意和各个句子的深究上反复折腾。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依托教材来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训练。
1、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
让小学生接触课文多读,在读中画出生字,注上拼音和优美的句子。低年级语文老师可以领读、示范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培养语感;也可以稍缩短读的时间,并指导他们学会粗读和细读。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黄继光》课文,我先让同学们粗读,以便理解整篇课文内容,接着细读感知重点句子。“让祖国人民听到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是黄继光说的话。我要求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这样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并让他们到台上表演感知黄继光坚定胜利的决心。
2、领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语文素养提高的钥匙。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如何让我们的小学生理解作家的意图和情感,体会出作家在静默状态下的心性语言,我认为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是语文素养提高的钥匙。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这个重任,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不断去唤醒他们心底的善良和感恩,关怀和爱,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领悟自我感受难忘的句子。
3、积淀是阅读教学的贮存,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平台。
学习语文不能急噪,更不能浮躁,我们要有耐心的引导小学生积累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应该说感知语言是记忆语言,是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领悟语言是把课文的语言摘进自己的内心里去,内化到自己的情感区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而积淀语言才是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和作者对话的平台,它可以厚积薄发,也可以薄积厚发。这是实践语言发展观的环节,也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前沿。积淀语言是我们教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我们要引导小学生感悟文理中美好的情感。多读,也可以自己表演,体会推敲其中的语气、神态、节奏、轻重、语境和感情,从而帮助他们贮存自己的语言金矿。
4、创新是阅读教学的跃升,是语文素养提高的界碑。
学习语文的关键是发展语言,而语言的发展又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正确处理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我们激发小学生语言创新的基础。因此创新的理论只有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把握,而我们要求学生创新,就是要求他们写自己喜欢的语言就可以了,在表现形式上可以不断使用各种句型,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真实的生动的表达自己内心逼真的情感。美的语言书写美的情感是语言创新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我在课堂中是这样训练小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张扬小学生运用语言的个性,肯定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及时发现他们在运用语言方面的点子并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有一种表达的冲动,然后理性的加以辅导。变化各种句型的表达方式,积累情感表达的修辞手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同一个句子可以尝试着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表达,也可以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把疑问句改为陈述句等等都是训练小学生创新语言的方法,在指导过程中避免公式化和概念化,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5、风格是阅读教学的展示,是语文素养提高的特色。
风格是阅读教学的理性展示,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品质特色。风格含在个性的其中,融合特色,就是学习了的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运用所学的知识等于白学,也很难有什么建树。同样从阅读教学中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更要关注语言的发展,要始终把训练小学生语言个性化的风格作为永远的追求。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语言风格一定是出色的,那么语文素养就会自然提高。诙谐的语言、委婉的语气,人性化的表达方式等都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形成自己语言风格的必然基础。我在平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风格的导向,仅仅是导向作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寄希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只通过短短的六年小学语文教学就让我们的小学生养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和学科规律的。但是我们可以朝着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因为每前进一步,我们就离目标近一步了。我的措施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指导他们阅读。我的策略是:培养兴趣;涉猎自然书籍,对文学书籍有所选择;加强阅读的自主性;阅读经典的名著,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心得。使教师的指导能够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辛勤耕耘,绝不是依赖老师的一朝一夕,而是在不断积累与实际中,去体会和领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与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愿所有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定绽放异彩!
2.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二
一、迁移性问题,由此及彼
人类文明的发展源于对知识的不断接受批判、创新和超越。批判性思维理论强调要敢于质疑、探究,厘清事实的真相,不盲目迷信权威,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意义重大。笔者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设计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由此及彼,比较延伸,合理推测,大胆猜想,在对比中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合理的结论。
在《雨巷》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这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朦胧、凄凉的现代诗,感知这首诗的意象。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诗人用雨巷、颓墙、丁香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绪?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认为雨巷又长又寂寥,雨巷中的人孤寂、惆怅,这些意境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精神上的痛苦;有的则认为丁香美丽、芬芳,在雨中含苞待放,诗人想要诉说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的认为雨巷、颓墙、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处在江南迷茫、凄凉的烟雨这些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孤寂、忧伤的心境和追求美好事物时因不得而失望的痛苦……可以说,学生们都抓住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联,巧妙联想迁移,体会到诗人彷徨、失望、痛苦却又执着追求的情感。
提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会了迁移,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将以往储备的知识、技能迁移到课堂中来,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个性化问题,与众不同
语文新课标一个突出的理念就是把科学探究式教学作为关键环节。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需要创新,问题的设计同样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延伸思考,从而提出独具个性的观点。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假设,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思维定势,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换位思考,学会反思,提出独到见解。
执教《我与地坛》一课,我在学生把握文章大意之后设计问题:你怎么看待“我”对母亲的愧疚?一个学生这样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最张狂的年纪却成为残疾人,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不能向别人抱怨,也不能向命运呐喊,唯一可以依赖和发泄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当自己终于走出阴影时却发现母亲早已因为“我”操心而头发斑白,身体每况愈下。“我”知道自己不幸,更理解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可是母亲却离“我”而去了,“我”对自己的母亲满怀愧疚之情。另一个学生则认为这种情感不仅仅是愧疚,更多的是遗憾。“我”作为母亲的儿子,想要成为母亲的骄傲,但是因为个人遭遇却只能带给母亲痛苦,这种矛盾让“我”无比痛苦、遗憾。
在读通文本之后,抛出个性化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不拘一格,但都透着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深刻感悟,这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三、归纳式问题,升华认知
归纳式问题就是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总结,阐发自己对文本的总体感受,让个体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一篇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提出此类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总结归纳,借此更加深入文本,更加全面、深刻的体悟人物精神品格,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课的教学中,首先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疏通大意。在归纳总结中,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鉴赏作品:“你眼中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学生们很积极,自己开始汇总资料,从多角度归纳,有的学生说,我品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读到了词人的孤寂、无奈和愁郁,也读到了作者一个人的难捱和无助,李清照不愧为女中豪杰。有的学生说,《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为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历经国破家亡,丈夫去世,自己一人孤寂漂泊的凄凉伤感,以花寄情,以雨传意,“词中花魁”名不虚传。还有学生这样总结,《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手法非常引人注目,开篇即用叠字细细的诉说悲痛心情,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全词情景交融,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凄凉的秋色图……学生们在这样的归纳中对作品、作者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归纳是一个整理文章思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挖掘思维深度的过程。站在全局用批判性思维看问题,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深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比较型问题,引导发散
比较、对比、互文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笔者特意设计出比较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辨,进而产生“合理”的解释。
在《辛德勒名单》(节选)一课的教学中,在解读辛德勒的形象时,学生意识到与之前学过的正面人物不同,辛德勒是一个投机商人,他好色也贪婪,甚至是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我们能原谅他吗?历史应该宽恕他吗?有的说,不能原谅,他利用犹太人这种廉价劳动力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谋利,只是后来不满意纳粹的做法,才救了这些人;有的则说,可以原谅。每个人都在成长、变化中,不能因为他一开始的污点而影响到对他后面的客观评价。当他花巨资将一车女工赎回时,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
这种比较和辩论,通过理性分析,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效度,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在多元、理性、和谐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科学设计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延伸、互文式的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合理假设,生发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勇敢质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佘蜀强.批判思维,让语文教学充满灵光[J].师道,2013,(5).
[2]杨荣.语文教学应注重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0,(11).
3.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在国际社会日益交流密切的大环境中,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生活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通过多角度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塑造以及对核心素养观念的延伸,希望通过师生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努力,有效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改变教学结构体系,引导学生的思维取向
所谓教学结构体系的调整与改变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英语结构体系是教师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做到了“授之于鱼而不是授之于渔”。这种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阻滞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想彻底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有关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探索一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向多方向发展的道路。具体的实施措施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又要符合知识体系的要求,让教学计划能与学生的发展特点得到有效的契合,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成效性具有不可小觑的显著作用。例如,在进行学习“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在教学结构体系中能适时增加一些新鲜血液。教师可以先用有关的句子表达一下课文中自己在假期都做些什么来代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通过多种教学结构改革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散,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育人导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教书育人实现教学手段的成效性是当今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如今教学的内容不应只放在学生的分数上,传统的分数定终身的传统理念应该及时地予以摒弃。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将育人的导向放在注重学生的理想观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当今世界缺乏的是多种综合能力于一身的综合素质性人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将这些新时代的理念授予学生,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育人方向上要讲究课程整体的功能和价值,在评价学生的能力时要进行多角度的培育。同时,教师应在英语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教学目标,使英语课程的新课标改革能够万变不离其宗,使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育人的首要前提。例如,在授课“What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手把手教学的育人方式,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能够先准备好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或者比较有意义的地方的照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上用简单的英文讲解一些有趣的事,教师要积极予以鼓励。科学合理育人导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学习英语的能力具有显著成效,可以极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理念已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核心素养是当今时代发展必要的元素,学生应该充分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注入日常的英语教学方式上。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以后是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该及时否定只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应该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向多方面发展。如: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每周组建一回外教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動,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勇敢、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有效的一些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统教学理念是让核心素养的观念进入英语课堂的重要一步,故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塑造。
当前我国核心素养观念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故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摸索一条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高研.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朱黔.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3]周奕君.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亚太教育,2016(24):31.
[4]董蓉蓉.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6(37):61.
4.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5.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五
培训心得体会
9月13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在东山中心小学学校参加由秀英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2017年国培 计划。老师们认真聆听专家的讲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听了张老师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6.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六
摘要 首先明确指出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而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四点高中信息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即: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推进信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核心素养;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云计算;信息素养;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87―02
1前言
云计算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利用云计算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其他网络服务,力争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愿景。在云计算环境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违反信息技术规定等一些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法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如何理解?
2简析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不仅仅是指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修养情操等方面,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等诸多方面。素养是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的综合。
2014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体魄素质,重点指出学生要具备文化底蕴,有责任感、有理想、自立自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高中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备各科知识、掌握基本解题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实践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有担当、有目标、有毅力、有理性评价和推断能力、有高尚的价值观。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令人担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沿阵地就是微机教室,教室中硬件设备的补充、更新、优化建设是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同时又是培养高中生责任感的关键手段。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优化微机室信息教育环境,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看到学校加强重视,自己上机操作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倍加爱护,严格遵守微机室的规范管理条例,做到互相监督、相互监管,共同维护微机室的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责任意识。具备责任感是高中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
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 信息技术是学生实践中必备的技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常常只是指导学生操作程序和步骤,很少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指导他们整合语文、政治、外语等学科,制作个性化学习课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课件,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和信息技术,搜索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相关特征的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等收集起来,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中以若干个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对其通过资料收集而制作出来的课件进行展示、讲解。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观都有所差异,找到的资料也不尽相同,不会出现过于雷同的现象。经过汇总展示、讲解之后,学生对我国建筑的特征有了详细了解,激发了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出对设计创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在传授理论操作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时,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讲述因特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访问国内一些著名风景区的网站,在网上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中华大地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日新月异,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性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生本”思想,依据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通过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望每位学生都有进步,达到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学生既有来自农村又有来自县城的特点,教师把每个班分成三层,使其分层练习、进行分层指导。对每层实行分组,一般每组六人左右,并且选出一个有兴趣爱好、热心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时,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布置三类作业:基础类即模仿毕业生制作的网页;提升类即参照往届毕业生制作的网页以及内容较为丰富的素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网页;??意类即结合教师提供的主题,设计网页,要求具体格式,独立设计精美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既激发自主性,又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3)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这些信息、思想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中的信息有真、有假,思想也是有好、有坏,它们既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准确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接收那些对他们成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思想,主动避开那些消极的、无益的。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网络中曾经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谣言,并告知学生?τ谕?络中的“爆炸性”信息一定要谨慎看待,不能轻易相信,而是应当首先去求证信息真假,如果不能证明信息是真的,就不能相信,更不能传播。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网络淫秽、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内容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主动避开这些信息。
4)拓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将课堂拓展至课外,对学生安排进行设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信息安全”有关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家中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升自家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并通过网络更加全面地学习、获取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危害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并积极查找相关的应对策略,对自家的电脑进行“安全升级”。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有些学生不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还未能形成自主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还有一定的欠缺;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但不遵守运用信息技术的规章制度,面对网络中的色情、淫秽、暴力、凶杀、反动言论等劣质信息没有表现为强烈抵制,而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思想情感模糊的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沾染不健康的思想,容易扭曲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贯彻道德信息素养的理念,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危害他人信息和网络安全、窥探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正面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学会甄别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有效地提升个人乃至群体的道德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即将迈进大学的高中生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时刻监管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养成面对不良信息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制自律能力;养成正确运用学校计算机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珍视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优良品质。
4结语
7.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七
在此新趋势、新形势的影响下, 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 (2011) 》也明确提出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教学总目标, 这一目标充分考虑到了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学生未来发展, 显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学习的新要求。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其中, 信息获取和使用的能力是信息能力提高和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 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 查找信息资料, 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它涉及获取、选择、分析、加工、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个体, 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信息素养的能力与培养, 也是信息技术时代赋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新课题。
阅读教学其本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点积极的探讨与实践。
一.搜索“相关信息”, 挖掘内在联系
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田忌赛马》是一篇经典故事: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 创造了“以劣马胜良马”而反败为胜的“逆袭”之举。
在了解了该故事后, 让学生讨论:田忌之所以能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除了一定的基础即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和重要的决策方法外, 重要的一点是胜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上。
“相关信息”指与自己所需信息有关的信息, 通过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可以由相关信息推知自己所需的信息。在这场比赛中, 可以分析、加工出的相关信息有:
1.对方赛马的顺序是固定的, 依次是上马、中马、下马。
2.对方每个等次马的实力,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 那么, 田忌的上等马实力可以赢齐王的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可以赢齐王的下等马。
对方赛马的实力, 对方赛马的出场顺序, 这些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直接关系到赛马的结果。可以说, 这场比赛中, “信息”就是胜利。否则, 如果对方的赛马的次序是随机的, 那么根据“概率”计算, 赢的概率仅为六分之一, 而不是文中所说的必定会赢了。由此可见, 信息能力对于决策和获取胜利的作用和威力是多么巨大。
因此, 与所需信息有关的相关信息的发现和获取能力, 相关信息的加工能力, 是个人信息获取的重要能力, 是个体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中培养搜索“相关信息”能力, 挖掘出其内在联系,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更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掌握“平行信息”, 做出正确判断
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信息, 其中有可能还需要很多当前已经发生但尚未掌握的平行信息。
“平行信息”是指自己目前尚未充分掌握的与某件事情有关的已经发生的情况, 或某件事情的当前进展情况。平行信息的掌握, 对于我们做出正确判断, 全面、准确的信息是正确判断的前提。如果平行信息掌握不全, 只掌握了一部分信息就匆匆做出判断, 就会如盲人摸象中的瞎子, 会闹出笑话。
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蜜蜂引路》一文, 讲了列宁想找养蜂人, 却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最后, 在蜜蜂这个向导的引路下, 很容易地找到了养蜂人。本文中, 寻找“养蜂人在哪儿”是一个信息, 虽然作者不知道这个信息, 但只要找到一个知道这一信息的事物———“平行信息”。文中的蜜蜂就是知道这个信息的“平行信息”, 只要跟着蜜蜂走, 就可以找到养蜂人。
找到需要的平行信息———“蜜蜂知道养蜜蜂处”, 并依此做出了准确判断———跟着回巢的蜜蜂就能找到养蜜蜂的人, 最后解决了问题———找到了养蜂人。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做出判断, 善于利用平行信息进行判断的人, 在判断时, 不仅要利用自己当前掌握的情况, 还要多方面、多途径掌握已经发生的自己尚未充分了解的情况和信息;不但要想到与自己有关的情况, 还要获取别人的情况和反应的信息;不仅要了解自己, 还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其它情况和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准确地做出判断, 避免行动和决策上可能出现的失误和错误。
一言以蔽之:善于搜集、加工和利用“平行信息”的能力, 能避免行动和决策上的失误, 是学生形成准确判断,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要素。
三.抓住“前瞻信息”, 形成准确决策
前瞻信息是指目前尚未表现出来但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 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将来一定时间内会发生和出现的情况, 前瞻信息是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关系和规律而推出的新信息, 它对于预测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草船借箭》一文, 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诸葛亮之所以“神机妙算”如此准确, 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前瞻性信息知识, 并准确地预见到了它们的影响力, 及时决策并采取行动上, 很好地抓住了时机。
在此文中, 诸葛亮的前瞻性信息知识有三个方面:
一是前瞻性的天气信息知识。甚至可以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 是气象学的专家。当时世人根本不重视或根本不知晓的天气气候情况 (《三国》后文的成功“借东风”也得益于此)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豪气来自于他已提前三天, 对天气做出了前瞻性的预报。现代气象学的发展与普及也充分佐证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是科学准确而可行的。
二是对人的了解与预判, 且知人善用。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 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 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 说明他了解周瑜, 如果让周瑜知道, 他必定设法阻挠, 计划就可能落空。他更了解曹操。他深知曹操也不是无能之辈, 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 考虑周全, 安排巧妙, 利用有雾的天气, “借箭”成功。
三是对船只受箭的“运筹帷幄”。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 直到借箭时, 两面受箭, 既能多受箭, 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 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方方面面考虑周密, 安排巧妙。这是全篇的高潮, 前面的种种悬念与预判到此全都释然。
诸葛亮的“神”, 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常人忽略的前瞻信息。
前瞻信息能够使我们预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 有助于正确地预测和决策, 前瞻信息能力是个人信息能力的重要内容, 是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也是个人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信息素养”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为落实新课标要求, 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三大策略:搜索相关信息, 挖掘内在联系——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掌握平行信息, 做出正确判断——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要素;抓住前瞻信息, 形成准确决策——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素养,相关信息,平行信息,前瞻信息
参考文献
[1]崔华芳李云,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50种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谢中兵, 《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与实践的实证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8.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 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英语固然不是纯粹的人文教育科目,但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只注重语言工具性的训练,而因利用语言学科的表达、沟通优势随时渗透人文教育,把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落到实处,全方位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自2001年以来,随着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推进、教材改革更新,广大教师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上,经过实践探索,收获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成效。
一、注重东西方异同,突出民族特色,培养文化品格
英语课程标准(2002)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和敏感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冲突,深入体验各种文化,学会能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著名英语教育工作者龚亚夫老师认为,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
于是,在《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一课中,在课堂练习目标对话后,我刻意加入了各位不同文化状况下人们用餐习惯的视频资料,告诉学生西餐中的饮食和就餐文化,并且渗透传递、培养孩子从小不随意浪费的良好品质——Never ask for more than you need. And try to finish everything you order. 让孩子尊重不同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礼仪规则,并反思社会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礼仪模式,从而达到对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目的。课后作为文化延伸,我还让学生自己寻找并总结了其他文化差异的表现:如赠送礼品时,外国人容易当场拆开,而中国人则不会;表达喜恶时,中国人比较委婉,而外国人则相对直接但却能顾及礼貌,如“Im afraid I dont like it but I would like to try.”在这一点上不同文化的内涵虽既有不同又有共通,即文明的不同表现其本质都是体现尊重。
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开放精神、尊重差异等品质一致,除了理解、宽容与反思,文化品格还应表现在注重文化的自信与自尊。《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下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中 3a版块有大量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在讲解这篇阅读前,老师可在引入阶段提示并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其他极具特点的“世界之最”——长江、黄河、长城、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秦始皇陵兵马俑(the Terrocotta Army)等并赋予之人文意义,带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总结“祖国之最”并体验对我国地理、历史、人文的热爱,在学后对祖国山川和文化充满自豪之情。
二、增加课堂讨论,鼓励批判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论语》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既暗含了很深的哲学道理,也对教师教授学生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其中“勿必”是指对事物避免绝对肯定或否定;“勿固”就是避免拘泥固执。“勿我”指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听从多方论点,兼收并蓄。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可见,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当下最为关键并略显困难。
在《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一课中,课本将大量中国传统故事引入了教学,其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了SECTIONA部分的听说练习素材来源。在这个部分,引导学生完成了故事听、说后,安排适当的讨论进入更深一步的思考很有必要,教材很适时地在之后的
2d部分作了此种引导。表述现代人已经开始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持怀疑态度,觉得举全家之力,世代移山有点小题大作,事倍功半。此时,在进入2d环节后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To work out Yu Gongs problem, was moving the mountains the only way?
2.To work out the problems in our lif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Yu Gong?
3.Wha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do Americans like?Do 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Chinese people?
4.Does Chinese culture value Yu Gongs spirit?According to Chinese culture, what other spirits are important?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olve a problem and therere many ways to understand a story. For example, Yu Gong and his family could build a road instead of moving the mountains.
2.There are times when we can only solve a problem through hard work. We can never know what's possible unless we try to make it happen.
3.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value hard work and the spirit of holding on to their dreams. People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a strong will. And such spiritsare always important even today. We value honesty, humor and wisdom, too.
4.The spirit of hard work and honesty is of great cultural importance in China. 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nice qualities in Chinese blood.
5.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we do and they also value smart ideas and natural humor. People develop differen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beliefs. However, virtues are always welcome and necessary no matter where we are.
通过讨论,学生们会感觉到,从有效解决问题的层面看,愚公移山的确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佳途径。多维度思考和权衡利弊,会更有利于高效达成目标。但从文化品质的层面看,吃苦耐劳、契而不舍的精神在全世界多种文化体系中都值得推崇,也广为人接受。我们今天仍然尊崇愚公移山精神,是因为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不容回避,无捷径可走,只能直面,生活需要智慧,也需要剥茧抽丝的勇气和耐心。
现今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期待更多充满情怀的老师以语言工具作载体培养出炽热而健康的生命,带有积极而温润灵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69.
[2]理查德·M.勒纳.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M].张文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242.
[3]朱小曼,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6.
[4]莱杰·布罗斯纳安.教养——可做的和不可做的[M].蒋立珠,陈瑛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9.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以学生为本,关注课堂。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
2、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0.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开展学生全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1.过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提高,忽视能力的培养。2.课堂教学中外缺少课外实践活动延伸。3.英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
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研究对策去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 以下三个方法去尝试。
一、教师要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延伸阅读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英语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分小组地进行阅读和交流,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张开嘴”,同时在讲台上进行演讲表达自身的想法也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增强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中情景安排学生饰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坚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教学活动根据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而开展。
三、开展专题讨论活动,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1.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这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顾名思义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抽象、总结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
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的习题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行军的艰难;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2.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二
1. 数学核心素养的起源
在英国,数学素养被人们第一次提出并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英国发表了题为“15~18岁青少年的教育”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有着两方面的含义的:第一就是对于观察、假设等方法的理解,第二则是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定量思考.在这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对中小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2. 数学核心素养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普通高中的教学大纲中都提到了“数学素养”这个词语,而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素养”这个词语更是出现了十几次.但是对于数学素养这个词语的含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由于数学素养被提到的十分频繁,所以在我国的学术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开始研究数学素养的热潮,虽然是理论方面的比较多,但是也是有着具体的实践的,这些实践基本上都是在中小学,又是以小学居多.而且近年来关于它的研究是有着逐渐降温的趋势了[1].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和构成
1. 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征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般数学素养比较高的人对于数学在自己现在或者是未来的个人生活、职业的生涯和社会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需求都是比较好的,而且他们也十分的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和应用.他们的外在表征有: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加愿意强调概念和问题存在的条件;他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也十分擅长抓住其中的关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也习惯于将已经有的严格的教学概念,比如说对偶、相关、非线性等概念做到更加的广义化,并用还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我们所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而且还是需要学生在已经具有的数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数学活动,来对数学产生的感悟.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它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之中有意识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等特征.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非常的多,主要有和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数学的思维、思想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以及数学文化、信念等.
三、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对策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对数学素养的内涵、起源、外在表征和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也明白了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高中的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掌握在未来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素养.在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以下就是具体的培养对策.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层次性
在教师教授新的数学内容时,他需要知道知识的基本结构,因此来延伸教学内容的内涵,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学习方法和他们的思维等.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新鲜性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欲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结果.比如说给出他们一个特例,让学生来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或者是要注意变换题目的条件,来引申出另外的结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不再是之前的那种数学即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效率不高,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脑袋来代替教师的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好方法.
对于数学思维层次性的培养还可以通过习题课和复习总结课来进行落实.比如说习题课,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很有代表还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对于习题的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习题课也主要有两个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主要是审题环节和习题之后的总结环节.这两个环节都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复习总结课也需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螺旋式的上升培养,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3].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加入数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技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首先,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的教学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再次,要积极的传授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数学学会只是基础,会学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时候,可以从这两点进行:第一就是要注重对于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让学生可以清楚的指导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第二则是要加强学生的建模能力的训练,先构筑数学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方法和理论来探究出最后的结果.
3. 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想要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更加的好,就不仅要注意教授他们具体的解题的方法技巧,还要注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较好的数学品质等.数学本就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的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也成为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之一,更成为了数学素养中的核心.它包含了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对于高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大的任务[2].
数学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演绎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材或许并不完整,因为在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定义的发现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给列出来,呈现的只是很完美的结论.这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就更加的高了,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入的研究教材,对于教学的内容还应该精心的设计,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让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进入数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还要积极的教给学生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说:可以给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问题的情景,积极的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更加详细的来说就是,根据概念和定义等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根据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等等.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强调要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也变得十分重要.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在新课改的持续进行下,高考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不再相冲突,而且还更加的注重对于数学素养的考查,因此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但是当前在我国的高中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因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它涵盖基础的知识、数学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提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时,也是从多个方面出发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对策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南非.10-12年级国家课程大纲·数学素养.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
[2]史宁中,孔凡哲.“数学教师的素养”对话录[J].人民教育,2008(21).
13.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四有”涵盖了价值观标准、道德标准、专业标准、情感标准等方面,互为关联、形成整体,道出了教育工作的真谛。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我应该做到
一、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
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更多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
二、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三、改善教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通过课题研究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
14.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十四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出发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文化性、自主性、社会性。从这三个维度看,它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体现的是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特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即全面发展的人要有的综合素养:(1)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即个体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如自尊自律、孝亲敬长、热心公益、规则与法治意识、公平正义,国家认同如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党护党,国际理解如全球意识人类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如尊重劳动、具有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即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或工程思维。
(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乐学、善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信息意识数字化生存能力;健康生活即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包括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3)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即人文领域基本知识、成果及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即以人为本,审美情趣及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科学精神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各学段、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评价改革。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树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15.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五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学校课程教学资源。 在开发教学资源的时候, 教师要积极地拓宽思路, 树立正确而科学的课程资源观念,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校实际条件, 广开教学思路, 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 使资源得到科学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利用。 例如在阅读《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文章时,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的小鱼。 ”这句话,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将收集到的有关浅水洼及小鱼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小鱼的活泼可爱。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文本, 教师要做到有机开发。 以农村小学为例, 其独有的环境就可以成为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去看、去问有关花生的事情。 整个活动完成下来, 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花生的外表, 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花生的品质。其次是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资源具有形象性、实践性等特性, 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第一, 利用风土民情,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关风土民情的课外书籍的内容。 第二,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生识字的时候, 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汉字, 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错别字, 进而推动社会上用字的规范性, 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识字数量, 提高观察能力。 而且当学生识的字多了, 其阅读地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进而使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定期的阅读活动,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于活泼好动、爱玩的小学生而言, 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能切实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及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作用, 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落实阅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 为学生订购课外书籍, 并将其放置于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学生触手可得的地方。 其次, 落实阅读时间。 将课外阅读列入语文教学的课程中,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然后, 落实活动, 实现活动的多样性。 像是开展阅读比赛和评比, 其详细内容包括作品解读、文章欣赏、演讲、讲故事大赛、课外知识竞赛, 等等。 例如, 教师在班级中定期开展阅读古诗主题班会, 这样的活动会使得班级中掀起一股阅读古诗的热潮, 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许多学生在这一学期过完之后, 会不经意间积累许多有关古诗的知识,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发展状况, 而且能提高学生阅读参与度, 激发兴趣, 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 为了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应当积极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 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小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终身学习。 为此, 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外, 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的需求。 读书方法有很多, 阅读方法会对阅读的速度及阅读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对待不同的书籍, 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首先, 浏览法。 顾名思义, 浏览法就是指用极快的速度将书浏览一遍。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要读的书有很多, 但是在精力和时间上是有限的, 所以,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阅读大量书籍,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浏览法阅读。 那么哪些书籍可以用浏览法阅读呢? 第一, 资料性的作品, 只要求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即可。 第二, 那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书籍, 只要求知道故事的大概和其蕴含的道理即可。 其次, 摘抄法。 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 对于那些与语文知识相关性高的书籍, 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 其他的还有精读法、跳读法等。 但是有的教师并不这样划分阅读方式, 而是将阅读方式划分成了文学作品阅读法、 麻醉性阅读法、 信息式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 总之, 无论哪种划分方法, 只要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就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 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极具创造性, 因此, 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就要做到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让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方式, 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展现自我。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冯绘娇.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16.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 核心素养;变式教学;中学数学教学?摇?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问题更引起广泛的讨论. 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 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
而变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平台. 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探索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把变式教学变得更为合理、有效、深入?本文通过介绍变式教学中的几种常用的变式手段和几个注意事项,抛砖引玉.
几种常用的变式手段
1. 对设问的结构变式
案例1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例1 求函数f(x)=x2-2x+1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
本题由“函数解析式”、“定义域”、“最大值”三个环节构成,题中把设问落点在“最大值”这个环节上,也可以落点在其他两个环节.
变式1 已知函数f(x)=x2-2x+1在区间[a,a+1]上的最大值为4,求a的值.
变式2 已知函数f(x)=x2+ax+1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为4,求a的值.
设计思路:通过改变设问的落点,题目难度层次凸显,使人耳目一新. 但万变不离其宗,牢牢紧扣函数图象(特别是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 其中变式1可以从“最大值4”角度出发,令x2-2x+1=4解得x=-1,3,再利用图象处理就方便多了. 而变式2则需要讨论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难度上逐步加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赠给别人现成的鱼,不如教会别人打鱼的本领. 将此道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说的便是数学教学的本质了——教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本领. 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变式教学,通过对问题的结构条件的暗示或明示,搭建不高的平台,把具体的变式工作放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实践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 对问题的载体变式?摇
案例2 圆与椭圆的切线问题
设计思路:通过改变问题的载体,使问题更具探究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变换问题.椭圆和圆可以通过伸缩变换互相转化,是否有相似的性质和结论?通过本题,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摇波利亚强调:“解题不单单是为了找到答案.” 仅仅呈现变式后的情景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认知和能力上的内化,教师还应该通过提醒、点拨,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来体验参与、发现、设计、变化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数学问题的设计更应有助于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和处理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
3. 对动态的情景变式?摇
案例3 抛物线中的定值问题
例3 过抛物线y2=2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为定值.
变式1 过点(2,0)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y2=2x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2·y2为定值.
变式2 过点(a,0)(a为正常数)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y2=2x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为定值.
设计思路: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例3及2个变式,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在本题的分析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活动不再深深地依赖于教师持续性的支持,而是可以独立地设计、发现和解决变式问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单一、缺乏演变,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举一反三,是思维训练弱化的一种表现. 由一个基本问题变式而生出互相关联的问题链,使学生学一道题,会一类题,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掌握数学问题设计的真正结构,并使原有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体化,促进对知识块整体的认知,增强系统性和条理性,实现量与质的统一.
4. 对知识交汇处的变式?摇
设计思路:变式1中令b=1-a就转换成例4,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可通过变换分母,使分母和为常数即可快速解决. 变式1、2函数问题都可转换成基本不等式中的“1”的代换来处理.通过变式教学,看透知识间的转化联系.
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问题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层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一道课本题通过变式,从不同角度将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强化知识的交汇. 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更多的新情景、更高的层次中,不断地交叉渗透,达到了对多问题本质的再认识,再深化,乃至升华的效果.
几个注意事项
1. 变式的难度要有“梯度”
变式要循序渐进,应限制在学生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2. 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变式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应该提供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变式,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学生能够变式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同时,对于学生在变式中获得的成功,哪怕只是一丁点儿,教师也要加以肯定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变式”的乐趣,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3. 变式的数量要“适度”
变式的数量要“适度”,变式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变式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变”,“变”的精髓和价值在于“如何去变更自然,更有效”. 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平时的变式教学中多总结教训,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7.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篇十七
——浅谈小学语文毕业复习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复习注重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复习时,教师应做到对生负责,系统复习;还课与生,宏观调控;寓教于乐,激发潜能;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关 键 词】
语文核心素养 系统复习宏观调控 寓教于乐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小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既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所以,复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致力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对生负责,系统复习
在当前“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的谬论影响下,许多老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复习考试的重点,而忘了小学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才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在毕业前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语文知识,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负责。
1、“学而时习之”,提前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醒世人,学过的知识,应常常温习,教师每学完一课,一个单元和学期中段,都应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也运用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期末复习时,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日积月累的名言警句都是复习的难点,应该组织学习提前复习,要求学生自己拟定计划,在小学最后一学年,分阶段复习古诗词,名言警句,平时小组内互查评比,毕业复习时,进行统一的检测,这样更有效地分配复习内容,时间,学生不会在总复习时手忙脚乱,因为已经把大量的复习任务提前完成了。
2、“温故而知新”,综合复习
毕业复习应扣紧《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落实所要达标的系统知识,学习水平和基本能力,做到心中有标,复习有序,训练有法,教学有序。
到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把小学低段学习的知识“物归原主”,忘得所剩无几,所以,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拼音到字、词、句、篇温习一次,“温故而知新”边系统复习,边分类整理,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还课与生,宏观调控 毕业复习,不仅复习知识点,还要复习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六年的学习经验,分析、整理、汇总复习重点,发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如复习生字,“请你看看听写本,检测卷等资料,整理出自己的易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难点”;复习课文,“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抓住哪些重点来出题?你觉得这个单元的难点是什么?”;复习作文,“你最欣赏自己哪篇习作?觉得哪篇习作需如何改进?请修改习作后,制作自己的毕业习作集,与同学们共赏”……这样的复习课,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学生合作探究时,可以“取人所长,补己所短。”
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给学生以“开放的课堂、交流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这样,学生有充分、自立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体,因而愿学、会学、乐学,体会到探究知识,收获学法的乐趣。
三、寓教于乐,激发潜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精彩的,老师用有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丰富多彩的语文复习性的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激活学生的潜能。
例如,我们复习了字词部分,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找出较为薄弱的环节,选出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一份“宝物”——检测题,进行一场“寻宝闯关”的游戏,当学生在书包、课本或资料袋等处找出“宝物”时,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闯关”之中,哪还有一丝的厌倦,连平时最“懒羊羊”的学困生,都饶有兴味地闯关,想成功地解开宝藏。
毕业复习到中后段,学生常会显露疲态,课堂上昏昏欲睡。这时,老师可以来一场“最强大脑”的游戏,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住知识点,随着老是翻动书页,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脑子快速地旋转,都想以最快的速度记牢,成为最强者。当有些并不显山露水的学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那种自豪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常会有学生关:“老师,再玩一次‘最强大脑’,好吗?”
学生在玩中学,学玩同步,适应孩子的天性,还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加强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唤起内部的智力潜能。
四、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能力及知识水平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富有个性的过程,他们对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性的。教师更要关注是学困生,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与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信心,容易自暴自弃。所以,老师首先应从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训练,不断地肯定、表扬,让他们重拾信息。
我们班有个孩子,是五年级时的插班生,由于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多由老人照顾,性格叛逆,学习态度散漫,各科常亮红灯,我先细心地观察他,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然后,从他的喜好入手,取得他信任之后,再激励他好好学习,只要他有点滴进步,就立即赞许。他上课渐渐专注起来,还能积极举手,成绩也有了起色,到了毕业复习,我专门为他“私人订制”复习大餐。从生字词到阅读、习作,一步步地耐心辅导,当他毕业模拟考成绩不理想很沮丧时,我还是继续鼓励他不要放弃,相信他一定能行,与他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根据他的弱项再加以训练,毕业考,他取得了八十分的好成绩,他在毕业留言中写道:“老师,谢谢您对我的不离不弃,让我重拾自信。”所以,核心素养,最终仍然要回归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点上,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素养”就是平常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的毕业复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采取多形式的学习,促进学生习得高效的复习方法,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毕业考,我班的学生以全区语文统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为小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正是以生为本,高效复习的成功体现。
【参考文献】
18.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十八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认为应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在深入理解高中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以教学中的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为节点,在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内涵;引导;情境;反馈;典范
素养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态度。体育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校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最终获得体育技能以保持身心健康。体育的核心质量分为健康意识、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三个部分。
健康意识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爱好和兴趣。通过体育课程或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确定适合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运动。其次,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通过体育运动的一些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规则,加强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常识,树立良好的品德。
运动技能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自我技能的评估。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参加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自我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身体素质包括两个方面: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是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的规定,学生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来进行评估,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好方法。心理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积极引导,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是一种积累的认知过程。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过程,掌握体育素养的核心要素,应符合标准和要求。首先,运动能力方面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运动认知和学习经验,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有倾向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新认识的自我探索,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运动能力的应达到的水平与要求。注意树立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意识,是通过教师教学中经常、反复地以提问、讲解、示范等形式有目的进行引导,从课堂常规、场地器材安全、运动损伤预防、拼搏精神、比赛规则等方面,明确学生课堂中的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要求及培养方法。
其次,以创设情境的形式,缩短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的距离。依据教学设计,创设个人、集体体育社会活动中的真实场景。如在进行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的学习中,运动能力方面培养,以回顾有防守情况下原地或行进间投篮,引出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并明确学生交叉步持球突破后的上篮或投篮的动作组合。健康行为方面培养,通过固定防守、移动防守设置使学生发展有防守进攻意识及队友之间的配合。?w育品德方面培养中,以比赛法中的扣分情况,建立走步违例的规则意识。以分组练习及5对5教学比赛的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承担运动角色、懂得合作的优良品质等。
二、及时反馈,树立典范
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转化和评价。体育的学习是以体育锻炼的形式进行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的行为和身体素质都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重视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及时反馈,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反馈运动能力,根据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动作技术要点,整体协调,反复强调练习效果,以集体反馈的形式与个人反馈相结合。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反馈,应及时准确,抓住机会。
教师根据高中学生通过建立典型,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和精神为典型,以点表面,实现教育的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目的。通过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典型和自我要求的内部化发展。同时,通过体育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等因素的建立,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质培养要求和方向的不同方面。例如,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有帮助,勇敢顽强的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学生必须给予肯定,树立榜样,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训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多方面发挥其体育能力、运动、健康、行为和品德的模范作用。
三、自主实践,课外拓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实现体育锻炼的独立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实用的空间,帮助他们学习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实践是体育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格培养的综合体现和推广。如在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学中,学生们的自由组合,通过小组内的双人有防守的交叉步持球突破、3对3模拟比赛、5对5比赛等形式进行,由学生组织角色和旋转动作,体验运动员、裁判、观众等。
课外拓展,是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实践。教师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家庭作业、假期运动计划等形式,提出课外拓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学生通过学习的迁移自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陆菊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分析及其培育方式[J].新校园,2017(07).[2]张莉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究[J].新课程,2017(06).作者简介:
【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09-13
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2-1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07-23
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0-0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11-02
加强课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1-1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9-24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心得体会11-24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教学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