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2024-09-08

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共12篇)

1.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一

综治考评平安校园和周边综合治理主要内容:

十、平安校园创建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3 分)

1.平安校园创建(1分): 以2016 年全省平安校园创建平均达标覆盖率为基数,每增加1%加0.1分,加满1分为止;每减少1%减0.1分,减完1分为止。2.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2 分)(1)对学校发生特别重大社会安全类事件(政治事件、群体性事件、非法宗教活动、暴恐袭击事件等)、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考评为0分。(2)对学校发生重大社会安全类责任事件、安全责任公共卫生责任事件的,每发生一起减0.5 分。对事故、学校发生较大社会安全类责任事件、安全责任事故、公共 卫生责任事件的,每发生一起减0.2分。对学校发生一般社会安全类责任事件、安全责任事故、公共卫生责任事件的,每发生一起减0.1分。

(3)学校安全“五无”(无保安、无围墙、无校门、无监控报警设施、无证幼儿园)问题未解决的,减1分。

(4)对校车或接送学生车辆发生交通责任事故,导致10名以上学生死亡的,每发生一起减1分;导致3-10 名学生死亡的,每发生一起减0.5分;导致2名(含2人)以下学生死亡的,每发生一起减0.2 分。

(5)对因溺水导致学生死亡的,与该市前三年学生溺水死亡平均值相比,每增加1人减0.1分,减完0.3 分为止。

(6)校园及周边发生治安、刑事案件,导致学生死亡的,每发生一起减0.1分,(7)发生教师殴打、虐待学生等师德师风事件的,每发生起减0.1分;发生教师性侵学生的,每发生起减0.2 分: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每发生一起减0.5分

(8)对考评工作态度不积极,没有组织开展自评自查工作,不交自评总结材料减1分

2.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伟大思想都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产生的, 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是顺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一)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时期

毛泽东从事革命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1917年, 当时他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 通过举办夜校的方式传播革命思想。“五四运动”前后, 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中共成立后, 毛泽东把他教育精力放在基层组织的工作上, 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 如创办文化书社、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演讲活动、纪念马克思、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和自修大学附设的补习学校等, 引导工农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 提高阶级觉悟。1920年, 毛泽东在给法国新民学会会员的回信中指出:“教育所以落在资本家手里, 因为他们有议会、政府、法律、军队和警察”。深刻地阐述了教育、政治、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如果无产阶级不夺取政权“教育救国”只是一种空想。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 随后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 在宣言中他提出了符合当时国情的教育思想:教育要实现平民化, 教育要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 毛泽东在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斗争实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当时毛泽东强调要重视工农教育、干部教育和红军教育, 积极创办各种教育基地, 并且自己亲自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1927年,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取得政权才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教育的前提, 所以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要想接受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夺取政权。如果不推翻一切反动政权, “普及教育”就是一句空口号。1929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中, 毛泽东总结了自红军建军以来的教育经验, 提出了红军的教育方法论, 总结和整理了十项教授法。1934年他在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阐述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一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的标志。

(三)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成熟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成熟时期应该是从土地革命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的教育思想得到很大发展, 并且逐渐完整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遵义会议之后, 毛泽东教育思想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不断丰富并日益成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下创办了一大批学校, 毛泽东的制订的教学方针和的教育政在这些学校得到贯彻, 这些学校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此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理论著作和重要讲话, 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在这些著作中新民主义革命的教育观点逐渐形成, 标志着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教育的目的应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即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极力反对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起来的做法, 他认为二者对立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他主张教育应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 所以他认为新民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期间, 毛泽东提出了工农大众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提出要用文化武装他们,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进而促进他们的个性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针对社会上一些歧视体力劳动的做法, 他明确提出要消灭两种劳动之间的差别;即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该成为脑体结合、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 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完全, 从而实现“劳动人民要知识化, 知识分子要劳动化”。

2. 受教育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在革命实践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早年在给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毛泽东就写到:“古称三达德、智、仁, 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 以为可配德、智、体三言”。毛泽东在不同的时期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和教育的现状, 对德智体三者的内涵做了不同的阐述。如在1957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提出这一教育目的是基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教育提出新要求下提出的, 这一教育目的统一了客观要求与主观意志,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仅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而且对此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3. 教育应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要保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服务,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 社会主义教育应该要坚持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 为此毛泽东向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一定要掌握社会主义教育的领导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艰苦奋斗的作风,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打倒帝国主义, 完成民主政治。这个政治方向, 是代表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的。共产党, 从他生下来的那天起, 就决定了这个方向。”他提出如果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就等于没有真正的灵魂。

(二)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毛泽东的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主要是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想通过劳动与教育相统一的方法, 以此来增进学生和工农群众的情感, 并且引导知识分子走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提出了把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一些设想:首先学校可以创办一些工厂和农场, 把劳动引入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和当地的一些工厂和农场签订用工合同, 城市中的学生可以到学校附属的工厂或作坊参与生产, 农村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参加劳动活动。其次是学生可以实行半工半读。1919年, 毛泽东发表文章对广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面读书, 一面从事生产工作, 半工半读。”。毛泽东鼓励师生在完成各自的任务后, 应该到工厂或农场等地方接受劳动锻炼。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师生改变轻体力劳动重脑力劳动的观念, 而且还可以师生做到自力更生, 从而达到减少国家财政支出。最后是提出了“劳动一段, 学习一段”的观点, 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热潮。毛泽东提出的把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化, 改造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 促进了“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劳动人民知识化”。

(三) 坚持群众路线发展教育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 旧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只是为少数的剥削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应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力, 实现教育的大众化, 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体而言毛泽东教育思想, 他一直强调人民大众要享有教育的优先权。比如在抗战时期, 他把新民主义文化定性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他强调这种文化应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 不应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 “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群众路线的教育思想另一个表现就是毛泽东大力提倡教育的普及工作。战争年代, 他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消除文盲斗争, 广泛开展识字运动。他还倡导多种办学形式, 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如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自修大学、干部培训班等。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毛泽东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错误和不符实际的想法, 给中国的教育事业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有巨大影响。他创立了一整完整的人民教育理论体系, 不断完善为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些观念至今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事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版)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60.

[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5.

[3]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七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40.

[5]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59.

[6]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258.

[7]毛泽东[N].新中华报, 1939, 6, 6.1版.

[8]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26..

[9]毛泽东.学生之工作[J].湖南教育月刊, 1919.

3.高中教育综合化的主要内容等 篇三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华在《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制约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二元对立,走向综合化是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高中教育综合化,即在高中阶段实现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术学科与实践学科、书本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实现高中教育综合化,需打破“普职对立”,重建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普通高中教育重建应体现其“职业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生涯规划能力和社会公民素养作为该阶段的重要目标;让所有学术学科回归生活并与职业世界建立有机联系,大力倡导“工作连接学习”;让与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设计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2)职业高中教育重建应体现其“学术方面”和文化方面。把培养具有自由个性、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业者作为该阶段的重要目标;以职业为问题情境和组织线索开发富有选择性的丰富多彩的学术课程;建立起不同职业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职业的灵活性、转化性和发展性;将学生的职业探究和实践与学科探究有机结合。高中教育综合化还需重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关系,实现两类高中之间的有效互动。

中小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的

途径与方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胡庆芳在《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3月(上)撰文认为,中小学教研活动课程化不是简单地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培训,而要从理念到流程进行全方位改造和设计,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1)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座谈或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综合这些需求或问题的基础上提炼聚焦,形成有意义的研究主题。(2)围绕研究主题,结合教师现实的专业基础和时间,合理确定切实可行、有望达成的目标,包括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呈现获得的内容。(3)在主题和目标的引领下,设计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分几个阶段解决等内容。(4)在问题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和课堂教学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跟进效果后,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有效加工,总结提炼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与观点,最终形成内容相对较完整的教研活动类课程。

辩论式教学的指导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沈晓敏在《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为了提高未来公民参与有效辩论的能力,增强公民参政议政的良效,学校教育必须重新认识辩论的意义,加强对辩论的积极引导和教学研究。辩论式教学不同于辩论赛,教师应该安排用于指导辩论的时间,而不能以自主学习的名义放任学生自由辩论。辩论的关键在于反驳,教师可针对反驳进行如下指导:一是书写板书,确认作为反驳对象的论述内容;二是指导学生区分反驳类型,让学生根据辩论的阶段和对方的论述内容选择恰当的反驳方式;三是指导论述型反驳——验证论据。

教师需带着思想去听课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朱郁华在《素质教育大参考》2014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许多教师听课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准备不充分,因此,教师需带着思想去听课。首先,要带着设计进入课堂,即听课前要像备一节课一样,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并思考自己会如何教,从而领会别人课堂的精彩之处,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其次,要带着思考进入课堂,即带着自己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学中某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针对性指导等),观察课堂的教学过程,并通过主动反思和比较,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再次,要带着理论进入课堂,对别人的课堂进行理性的分析,比如围绕本节课教学难点学习理论,站在理论高度探讨难点突破的策略和方法,实现理论学习与难点突破的有效衔接,从而提高自己运用教学理论分析教学行为的水平。

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

4.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 篇四

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编者孙培青、杜成宪。作为一本教育史入门书,本书编排规范,时间线索清晰。从原始社会学校萌芽说起,到夏商西周,西周的“学在官府”和六艺教育,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朝君主专制与汉初“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状况,魏晋玄学教育思潮和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宋辽金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和蒙学教育的发展,明朝的中央官学和文化专制,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和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演变,维新时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留学教育的勃兴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民国初民主科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以及封建教育的回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出现——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代引进的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直到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本书涵盖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流派的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丘的儒学思想;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和教育作用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士大夫教育及其《颜氏家训》;隋唐时期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师说》里的师道观;宋元时期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朱子读书法”;明代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儿童教育论;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即提倡学生在学校议论国政),以及同时期颜元“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近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教育理想;梁启超的“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及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民国初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思想及其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内容详尽,史料充分。

5.暑假前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主要内容 篇五

1、注意防溺水安全。要做到“六不准”: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如发现其他同学私自外出游泳或到水边游玩,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报告。

2、注意雷雨天气安全。不在下暴雨、打雷期间外出或上山,注意避开大树或者危险建筑,远离雷电可能带来的伤害。不要到易发生洪水(溪河边、沙滩、低洼处)区域游玩逗留。不要到危房里活动停留。防止遭遇洪水、雷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提高对雷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

3、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在马路上游玩嬉戏、横穿马路和闯红灯,过交叉路口等要注意过往车辆,靠右行走,骑自行车不能违规载人等,禁止子女乘坐无证照、违章超载车辆等运输工具,避免交通事故发生。不准未满十二周岁的学生骑自行车上马路,更不能让没有驾驶员资格的学生驾驶摩托车和其它机动车辆。不在街上追逐打闹,不和同学结伴并肩骑车。未满12周岁严禁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周岁严禁骑电动车上路。不要乘坐“黑车”和超载的车船,不在公路、铁路上游玩,严禁翻越防护栏横穿马路到对面人行道,不逆行,不在路上追逐打玩,以确保安全。

4、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少去或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尽量不要去多发流感的地区旅游、探亲。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不买街上无证照商贩出售的食品,不喝生水,不吃变质腐烂食物,吃瓜果必须洗干净,吃冷饮要适量,不暴饮暴食。

5、注意防触电安全、消防安全。在家不玩火,不乱拉电线,不乱动插座、电器开关,不使用燃气,以免引起火灾,不放鞭炮,遇到别人放鞭炮要远离且不能捡拾鞭炮。

6、注意网络安全。绝对不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网页;不要沉迷于玩电子游戏。严禁进入“网吧、游戏机房、歌厅、舞厅、台球房”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娱乐性场所,要健康上网,做一个讲文明、有道德的好少年。

7、注意外出活动安全和在家安全。有事外出或参加活动,须向家长打招呼,家长要掌握孩子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外出活动要有家长带领,并要切实注 意游玩安全,不要随便与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到安全无保障的危险区域、地点游玩。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认识的人不要轻易让他们进门,乘坐汽车要系好安全带,车辆行驶中不要将头、手、身体伸出窗外。

6.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六

2012上期学生入学集中教育主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系列之“八大习惯”养成教育摘要

一、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经常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在校在家都用普通话。

2、待人有礼貌。见了客人主动打招呼,起立让座,沏茶倒水,客人走时要送出门外,并说“再见”。见到老师要问好,行少先队队礼或鞠躬礼。

3、每天佩戴红领巾、胸卡、穿校服,少先队干部要佩戴标志,衣冠整齐、干净。

4、在走廊内要轻声慢步,上下楼梯要靠右边,不在楼道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

5、不欺负、不侮辱小朋友,不给别人起绰号,也不叫别人的外号。

6、不带禁带物品。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读书声音要洪亮,充满感情,使用普通话。

2、读书、写字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姿势正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3、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好本节课所需书与文具。

4、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5、认真完成老师布臵的各种作业、书写要工整、规范。

6、写完作业至少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确认没有错误后才可收拾,要让家长检查、自己改正,严肃、虚心、认真、负责。

三、培养良好的健体习惯

1、能早起晨练,为一天的学习生活提供充沛而旺盛的精力。

2、按时上两操,做操态度认真,姿势正确,做到“快、静、齐”。

3、排队上操、升国旗,上下学的路队要整齐有序。走路抬头、挺胸,步伐有力,精神面貌良好。

4、挤时间以各种方式锻炼,坚持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

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睡前洗脚。勤剪指甲,勤洗头,勤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2、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主动捡拾废物,能自觉维持教室和卫生区的环境卫生。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每天利用午读时间读书,并且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二十分钟,多读书,读好书,与图书交朋友。

2、读书时,勤做笔记,注意积累材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按时借阅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1、在家里,帮家长收拾饭桌、扫地、抹桌凳,择菜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服从组长分配,与其他组员合作,共同完成清扫教室、卫生区的任务。

3、自己洗手、洗脸、洗手绢和小衣服。自己削铅笔,自己叠被子,叠衣服,自己收拾床铺,整理书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在家里不任性,自己的行动应事前告诉家长,外出前及回家后和家长打招呼。

2、未经允许,不乱**翻别人的东西,进入他人房间先轻敲房门,别人同意后才可以进入。

3、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每天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4、注意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收听、收看新闻。

5、每日三餐按时进食,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朴素节俭,不乱花钱。

6、不过早到校,计算好到校所需时间才离家;放学后不在校内逗留,及时回家。

7、谦虚、诚实、待人诚恳,与人交往重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做到,说做一致,不说谎话,不骗人,有错就改。

八、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

1、遵守交通规则,上下学靠右行,不闯红灯,不在路上追逐打闹。

2、注意安全,不玩火,不玩电,不乱动家用电器,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3、注意饮水安全卫生,不喝生水。

4、学会如何预防传染病,学会防骗,学会地震和各种灾难来临时时如何保护自己。

7.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七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要使大学生在大学的阶段中能够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道德态度,以及培养大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分析道德实际情况的思维逻辑。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性质是基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认知各种具体职业道德规范、规则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情感态度,使大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内化、接受和引导自己使用职业规范处理工作,从而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操、职业态度,以便更好地处理职业问题。[4]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了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必要铺垫和准备,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及事业发展目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5]因此,大学在培养学生时应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积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结合高校及社会实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新的时代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教育,最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

爱岗敬业是一种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这也是职业道德情感的基础和核心。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两者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就是安心,热爱本职工业,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是爱岗的升华,是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6]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肩负着社会责任。爱岗敬业既是大学生在工作中的义务,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7]对大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职业活动,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8]不仅如此,还应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职业观和成才观。

(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都属于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9]而现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二十四字中,诚信二字也体现在其中,这正表明诚信与敬业一样,都是当今社会所必须的一种道德规范。[10]这充分说明了诚实守信在我国千百年来的重要性,[11]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同时,在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道德品质。

总之,诚实守信不仅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更是在职业活动中的一种道德品质。[12]诚实守信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拖欠学费等现象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加强与教育是坚决必要的,需要通过这种教育,使当代的大学生信守承诺、讲究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从事某项职业的立足点。[13]对大学生进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能够为大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14]大学生诚信职业道德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系统的建立。

(三)以甘于奉献为宗旨的职业精神教育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传承着奉献精神,他们用自身的故事留给了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激昂的诗句都表达了先人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甘于奉献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为国家为人们做出贡献,就是要有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5]同时,甘于奉献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最高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相比,甘于奉献是职业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16]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对甘于奉献的精神所能领悟的并不多,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甘于奉献的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走入工作岗位遵守职业道德高层次的具体体现,是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前提。对大学生进行甘于奉献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大学生今后能够关注社会利益,注重社会价值,真正做到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做出奉献,而不是只顾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17]

(四)以遵纪守法为基本要求的职业纪律教育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从而以法治为基准强调了职业道德等品德建设与培养的重要性。[18]因此,从国家对法治的重视及法治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分析可知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纪律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9]遵纪守法不仅是社会道德的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要求大学生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劳动法》等,使之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能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遵纪守法教育作为约束力最强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自身的职业纪律。[20]

(五)以勇于创新为向导的职业理念教育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创业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从国家形成的这种“双创”新势态来看,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正处于推陈出新的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大学生正是能够发挥创新意识的主力军,因此,更需要勇于创新。

创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如果当代大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将被社会淘汰。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薄弱是由于文化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部分大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训练,只善于简单思维,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21]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四有合格型和专业型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本文主要结合当代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充分阐述了新时代下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遵纪守法和勇于创新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

8.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八

摘 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教育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民主法制意识教育为关键,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公民教育;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97-02

一、基础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东西,是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如果一个民族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这对培养具有中国人格和民族精神的现代公民非常重要。全球化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部分大学生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化,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则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公民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公民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文明成果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继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帮助他们抵御西方文化不良因素的侵蚀,捍卫、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这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全球化为我们吸收和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待外来的文化,我们应教育我们的大学生要有一种世界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正确地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应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那种只看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贬低甚至忽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势必会造成文化的自我封闭,这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再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全球化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大胆地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在开放的过程中,又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而完全被“西化”,这同样是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要把外来文化的“移植”和“覆盖”变为与外来文化的平等交流,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重点内容——爱国主义教育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当然也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重点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全球化浪潮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始终凸显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全球化促进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国家主权的教育。我们应该教育大学生公民,我们在加入地区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的过程中,虽然有时会让渡一部分国家的主权,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以便更好地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国家没有了安全,也就不可能捍卫国家的主权。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对国家安全方面构成的巨大威胁,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的国家安全教育,使他们懂得,在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国家主权已不仅仅是保障国家的领土完整,同时也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人才、生态等方面的安全。

再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学会理性爱国。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大学生必须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这样才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爱国,不应仅拘于一句口号,它要求大学生既要克服民族自大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要把爱国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用理性去认清事物的本质。但是,这种判断并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忽视理性爱国,要让理性的爱国情感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动力。

三、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全球化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祖国奉献青春和力量,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就能够健康地成长成才。

再次,要教育大学生公民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前赴后继、努力奋斗。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公民,必须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四、关键内容——民主法制意识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没有公民、只有臣民的封建专制社会,封建传统历史悠久而民主法制基础非常薄弱,积淀于民族心理中的依附意识、臣民意识、迷信盲从等心理顽疾使公民意识先天不足。我们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制意识,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毕业后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把民主法制意识教育作为一项关键内容来抓。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民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就是要向大学生公民讲授有关民主政治的基本知识、传递对民主制度的情感以及培育民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教育,让大学生公民意识到,当今世界的各国公民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全球化进程中共同规则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特权而不受共同规则的约束,世界各国公民在全球化进程中都可以根据共同规则的规定,自由地、平等地参与当今世界的一切公共事务。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法制意识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法律曾经是统治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有效工具。被统治者只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没有任何参与立法的权力,法律对被统治者而言,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东西。公民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维权,常常被迫放弃对于自身权利的诉求,所以经常出现一些不信任法律,甚至仇视法律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的事情,多数人宁愿“忍受”、“息事宁人”、“私了”,也不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权。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国公民的传统思维缺少法律意识以及法治精神。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毫无疑问,法律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规则”。所以,增强大学生公民的法制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公民利用公共规则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公民的法制意识教育,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在对法律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法律自觉地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同时,在履行相应的义务时,保障个人能充分地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参考文献:

[1]徐雅芬.经济全球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6)

[2]于永梅.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9.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九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首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同时及时发现并科学地解除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困扰和冲突,避免其心理失调。其次,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自我排忧解难,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2.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其心理潜能的关键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消除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预防学生心理障碍或疾病的产生,而且应该注意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不断地开发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发展与完善。3.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耐受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使学生形成刻苦、勤奋、求实、创新、自信、乐观、自尊、自立、自强、勇敢、谦虚、谨慎、热情、合群、合作等心理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4.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和谐和健全的心理结构。否则,就不可能适应社会,不可能应付各种挑战与危机,从而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和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防止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说: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2.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发现鉴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对有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少数确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则要及时与有关的专业人员联系,转介到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去,保证他们尽可能及时地得到帮助和治疗。

卢梭在《爱的教育》中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现在已经年过20,长得体态匀称,身心两健,肌肉结实,手脚灵巧;他富于感情、富于理智,心地是十分的仁慈和善良;他有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审美能力,既爱美又乐于善;他摆脱了种种酷烈的欲念的支配和偏见的束缚,他一切都服从于理智的法则,他一切都倾听友谊的声音;他具有许多有用的本领,而且还通晓几种艺术;他把金钱不看在眼里,他谋生的手段就是他的一双胳膊,不管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愁没有面包。” 这就是一个充满了和谐生命的人,承载着我们人类生命之理想,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培养出一批批这样充满了和谐感的生命,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充满了生命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和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永恒主题。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的根本要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文精神一直比较忽视。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人格缺失,并造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抹杀健全人格的不良后果。我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重视考试科目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重视智育,却轻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重视训练记忆、理解等智力因素,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等。教育的单一化模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呆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已经导致了令遗憾的后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情感、意志、兴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唯书唯上,迷信盲从,消极被动,缺少了主体的意识、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教师从各个方面关注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 1.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也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中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离开教师的监督、指导,不知道应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讲,怎样记笔记,怎样复习,怎样应试等。显然,这种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目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是学校以及家长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绩优异,但总会有成绩落后的学生,这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其身心的发展。因此,对中小学生要进行学习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是指教师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的过程。学习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协助学生逐步适应学校环境和学习生活,减少对成人的依赖性。第二,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第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第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第五,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会科学地用脑,提高学习效率。2.生活心理指导

生活心理教育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心理的教育,也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它主要侧重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帮助其适应生活环境,理解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休闲观念,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和休闲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整洁的卫生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戒除不良行为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会做人,学会生存。3.人际交往指导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集体生活,发展健全个性,顺利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通过人际交往教育,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知识和规律;运用人际交往的功能发展人际关系基础;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学会交往,增强人际协调能力,自觉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知觉偏见,从而减少人际冲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人际和谐。4.个性发展指导

个性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正确解决自己身心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正确处理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态度、自我价值、自我控制、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困惑,从而矫正不良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中小学生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大。个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培养学生对待现实的良好的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开朗、大方、活泼、热情,具有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优良个性。5.情感教育

中小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各种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开始形成、发展。但是他们情绪、情感的稳定性较差,容易起伏波动,往往易感情用事,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通过情绪和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科学、有效、合理地调节、控制和宣泄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克服各种消极的情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持心理平衡。6.升学与择业指导 升学与择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爱好、兴趣以及各种职业的特点,为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分析、升学考试、专业选择、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提供信息和服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自我形象,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求得最佳的人生定位,为今后顺利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7.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生理上、心理上都会发生急剧变化,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存在一定差距,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心理困惑,因此,需要进行青春期教育为其解惑释疑。

青春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青春期生理知识、青春期心理知识、青春期伦理道德知识、青春期法律知识。具体内容有:青春期生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保健;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保健;青春期性伦理道德;青春期人际交往;性保健与性病预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恋爱、婚姻、家庭等。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三条基本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二条途径是开设将心里健康教育活动课;第三条途径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活动。所谓全面渗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全面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渗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途径,从整体上来说,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中。就学校来说,它要求学校里的各科教学、班主任日常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全面渗透的方式 1.直接渗透

所谓直接渗透,就是将心育的内容直接渗透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中。如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通过班级教育活动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际适应教育;通过日常教育工作渗透自我观教育及社会适应教育。直接渗透的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抓住适当的切入点,有机地结合教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加心理卫生知识,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和策略。2.间接渗透

所谓间接渗透,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例如,教师运用动机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迁移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策略性知识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又如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资源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都对学生的心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用心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自身的工作,改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心育。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的教育。

(二)全面渗透的渠道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区别,不能相互代替,但也有密切联系。两者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品德问题也往往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不仅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实施,而且还能丰富和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为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各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做到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例如,通过数理教学训练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语文课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内容,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史地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历史唯物的观点;通过音乐、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心理,丰富学生的想像力;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竞争与协作的精神,等等。

3.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精心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学校的团组织、班集体活动及其常规教育活动等,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如,通过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感、责任感、自尊感等高级社会情感;通过形式多样的班团队活动培养学生谦虚、进取、自尊、自爱、自勉、自信、团结协作、互谅互让等人格特质以及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通过早操、课间操和其他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其生动活泼、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等心理品质;通过科技文体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欲,发展各种特殊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相应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学校组织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4.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如各种班会、班集体问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用心理健康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即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由、健康的发展。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校舍布局、绿化、卫生状况,乃至一草一木,都应给人们美的感受,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而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环境建设即心理环境的建设。学校心理环境主要包括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积极上进、团结合作,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消极的校风和班风则使人情绪低落、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013年9月1日

10.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十

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大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把企业自身发展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坚持致富思源、回馈社会、乐于奉献精神,争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1、坚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经济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我国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连续30多年保持了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相应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举足轻重。而欧美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债务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举步维艰,一些西亚北非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多年的成功探索,改革开放多年的伟大实践,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今天。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完全有理由、也应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结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

2、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目前情况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流是好的,但少数人理想信念缺失,对发展中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存有“小富即安、奢侈挥霍、唯利是图”等情况。不可否认,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的行政审批过于繁琐,存在权力“寻租”现象,有些言论和决策缺乏慎密思考,个别行政和司法单位不作为、乱作为等等,尽管是少数、个别案例,但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下决心精减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把“权力关进笼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严治党、以法治国,为民务实清廉。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明确,有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其中,取消的有107项,超过80%。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问题正在下大决心解决。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确看待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看待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坚信党和政府会竭尽所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会用实际行动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

3、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企业发展的信心。目前,受多重因

11.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十一

[关键词]档案整理时间;档案内容信息;虚拟整理;元数据

从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上可以看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时期不同,社会现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不同,所以,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有所不同。可见,对档案信息以及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需要追根溯源,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我国档案整理实践与理论的演变过程

纵观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左右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手工整理为主,档案管理工作还属于按部就班,具有一定的保存载体,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就是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保管。档案信息的公开程度不是很发达,导致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了解程度甚少。但是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却做到了对档案信息实体加强保护力度,一些档案信息还保存完整,很少遭到破坏。经过多年的改进和研究,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在逐渐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也朝着更加先进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信息的开发和管理为工作的重点。其次,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档案管理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档案工作和第一阶段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进步程度较大。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出现了电子档案。因此,档案的保存类型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内容信息,信息结构以及档案的载体信息等都有所改变。为了便于管理,信息载体除了纸张之外,还包括照片、光盘等等。可见,档案信息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得到了实现。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档案实体整理和档案信息整理并存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难题。所以,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增强其服务水平。第三,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如今,档案管理工作由具体的实体保存和信息的开发逐渐转入了档案信息虚拟整理和保存的时代。档案信息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和现如今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电子文件的数量逐渐增加,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二、“虚拟整理”技术的产生促进了档案内容信息开发利用的发展

(一)适应了电子档案整理的需求

电子文件的出现,计算机让档案人员一下子完全丧失了对电子文件进行实体排序的可能和权力。具体地讲,电子文件实体在硬盘存储上的物理排列方式是由计算机及其技术自己控制的,究竟将一份电子文件存放到硬盘的哪一物理位置,是由计算机自己决定的,计算机对此总是遵循它自己的固定逻辑和算法。在电子文件整理过程中,虽然我们不能随便改变电子文件所在的地址,但能根据文件之间所存在的客观历史联系,通过对文件的排序,反映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这种虚拟整理方法,它是以文件的历史联系为依据,对文件进行的非实体排列,仅用一套符号及语法逻辑来记录和解释档案历史联系的技术。

电子文件“虚拟整理”技术出现后,档案界很快地出现了虚拟立卷的技术。具体地说,电子文件的立卷实际操作对象并不是电子文件实体,而是电子文件信息。它并不是组成案卷实体,而是虚拟立卷,并且采用统一的标识来揭示具有有机联系的一组电子文件。具体做法:由业务承办人对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以此事的主题为名在电子系统中创建一个“文件夹”;给“文件夹”一个惟一的流水号,以便“文件夹”之间可以根据建立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列;文件形成或收到时,通过标引其归属的某个“文件夹”的流水号,就可以将处理同一具体事务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件统统归入同一个“文件夹”中。至此,电子文件的虚拟案卷便形成了,这叫虚拟立卷。但是计算机毕竟只是一种设备,它只能从字面上来判定文件间的关系,这是未必准确的。

(二)对纸质档案也能进行辅助整理

在档案的传统整理中,由于文件实体的限制,只能保留档案间的一维历史联系。“虚拟整理”技术的提出,使得纸质档案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辅助下,也能实现多维的整理。计算机辅助整理是在不破坏实体排序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件材料历史特征进行著录,按照不同的原则对纸质档案的历史特征进行多维的排序,形成档案历史联系的多维信息系统,以达到更全面地记录纸质档案间历史联系的目的。

这个系统的核心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历史性原则中的来源原则、事由原则以及时间原则对案卷、全宗的历史特征进行整理,使在传统手工整理中不能体现的历史联系得到完整的记录。

(三)使元数据技术得到相应利用

元数据不仅能有效地反映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而且能有效地组织信息资源并方便对电子文件的查询和利用,在达到信息整序的同时建立检索系统,实现智能控制,保持电子文件的有机联系。可见,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利用元数据全面记录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以及形成管理的全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抓住时机,做好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

我国的档案管理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终于成长为一种担负着较大的社会使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职业。但是,职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通过增强档案职业的社会使命感,加强档案职业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等方面来对档案职业进行重新定位。现在我们已经跨入一个崭新的电子时代,无疑需要档案人员与时俱进,面对电子文件的挑战,如果我们在理论上能做出科学可行的回应,那么我们就可能抓住了这个绝妙的时机,来提高我们的地位。

四、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现如今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的重点。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特点,但是每一个时期都是以档案时间和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为前提,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也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还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来进行探讨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云云.从档案信息处理视角看档案整理实践的演变[J].浙江档案,2007(04)

12.整理教育学主要内容 篇十二

1 我国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土地复垦率低

在我国, 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远远低于农村和乡镇, 这就出现了农民的人均用地量比城市高出很多倍的情况。在对农村居民用地复垦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首先, 国家普遍使用把农民居住房屋周围荒地开发为耕地的策略, 这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耕地总量平衡, 然而实际面积却比原来的面积减小了很大一部分, 致使农民不愿意再接受复垦。第二, 难以进行农民居住房屋的建设和安置。近年来我国的政策和规划都把重心放在了工业建设上, 却轻视了农业的发展, 把城市和乡镇的发展放在了首位, 在农民居所的建设方面却没有进行适当的规划, 使得农村建设面临困境。第三, 因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 在进行调查时, 把农村周围的果园、住宅区以及没有利用的土地都划进了耕地的范围, 尤其在山区这种情况更是常常发生。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废弃土地, 而通过土地复垦可以正常使用的土地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对于这些废弃土地进行复垦的比率太低, 导致大量的废弃土地得不到合理使用, 最终荒废, 大大影响了整体的土地利用效率。相比而言, 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对于超过五分之四的废弃土地, 都能够通过复垦进行合理运用。

1.2 部分政府和基层干部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不重视

虽然国家已经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放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然而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的不重视, 并没有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基层干部在组织项目时, 只是适可而止, 并没有按照政府所设立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严格审查, 在开发整理过程中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 严重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的基层工作者, 从根本观念上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没有合理的认识, 没有把它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去贯彻执行。

1.3 技术、资金、市场、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件的不足

在许多发达国家, 使用高科技技术来帮助土地工作的开展已经相当普遍, 我国虽然在开展工作中也有部分的利用, 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操作等种种原因, 使其所能发挥的效果明显降低。另外, 由于许多施工、设计、监督单位方面缺乏专业的操作技能, 不能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 导致了工作效率差、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的频繁出现。

资金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 各个行业需要运用的资金数量非常多, 再加上资金管理机制方面的不合理, 就导致了资金无法进行合理运作和周转, 从而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施行。

目前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对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进行规范, 但是真正配套的法律还未实行。很多政府部门对土地整理工作的意义缺乏一定的了解, 工作过程中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 相关的专业工作人才缺失, 这些都对工作的进行造成了影响。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对政府部门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中的任务进行明确规定。

2 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2.1 对土地的开发整理工作进行明确规划

2.1.1 把眼光放长远

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首先要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把重点放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上。要在工作前期就在方案和规划中明确目标, 然后完善具体的实施和发展细节, 使后期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1.2 提高规划水平和质量

在初步规划的基础上, 需要对方案进行具体的修改, 在确保没有失误和漏洞以后, 可以让相关的规划单位作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以保证规划的完整性、高质量和高水准。

2.1.3 进行严格审查监督

如果方案的规划已经完成, 就要提交相关部门按照严格标准进行审查核对。审查通过以后, 管理部门就要依照规划和法律认真实行, 不可擅自改动、违反相关政策和法规。

2.2 按照新政策和实际情况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要明确国家在新时期制定的政策和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的, 加强重点地区的土地开发工作。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时, 遵守土地整理工作与提高土地利用率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结合、与生产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土地的复垦率, 按照地区具体情况进行规划, 善于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工具,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使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另外, 要增加土地复垦率, 重视废弃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土地复垦工作, 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和管理, 使其能够顺利推进。然后要适当安排复垦土地的使用, 对于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也要进行合理运用, 可以把它们用于发展工业;对于适合农业发展的土地要合理地应用于多种农业生产, 确保每一分土地都能物尽其用, 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最后, 要注意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使用。在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时, 要对土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充分考察和研究, 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工作, 不能过度开垦、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2.3 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要确保质量和水准

土地的开发整理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是耕地面积增加的重要手段, 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所以在注重工作速度的同时, 更要把确保高水平的工作质量放在关键位置。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规划要交给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查, 一旦发现不准确、不合理的细节要抓紧时间返回修改或者重做, 并且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另外, 也要对资金的处理做好相应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完成以后, 要由管理部门对效果进行试验和验收。对优秀的工程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质量没有达到要求的工程要按规定进行相关惩罚。

3 结束语

新时期以来, 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明确了工作的新目标, 形成了崭新的思想观念, 开创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道路, 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 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要善于发现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看到眼前面临的一些困境, 然后积极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对症下药, 找出对应的策略进行处理和改善, 让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

摘要:改革开放新时期, 尤其是近几年以来, 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和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国党和政府对于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近些年来, 我们的确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是这个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着不少困境。文章就来探究一下我国在新时期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中遇到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主要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赵丽红, 刘文华, 刘金健.浅谈新时期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当代生态农业, 2009 (Z1) .

[2]吕惠明.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2)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个人年度工作总结20下一篇: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