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精选14篇)
1.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一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建设;企业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正在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不断发展。
【正文】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都是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因此,建塑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国有企业的时代课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为什么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为什么一些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沟通障碍等?事实证明,一个先进的企业有必要也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否则即便在短期取得不错的效益,但最终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趋于劣势,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化”是指教化,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
企业文化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根据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主管马文.饱尔所描述的一个较通俗的企业文化定义为:“我们处理周围事物的方法”;《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一书的作者施恩(Eagar Sche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文化三个层次的荷花模型(Water lily model):水面上的花和叶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包括组织的架构和各种制度、程序;中间是荷花的枝和梗,是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包括使命、目的、行为规范等;最下面是荷花的根,是各种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泰伦斯.狄尔(Terrence E.Deal)与艾伦.甘乃迪(Allan A.Kennedy)于《企业文化》一书中表示:“企业文化是企业上下一致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一种员工都清楚的行为准则”。综合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但塑造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给企业订一些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做得到的。IBM企业文化是尊重别人、追求卓越、深思后再行动; INTEL(英特尔)企业文化是成果导向、建设性的矛盾、追求卓越、一律平等和纪律。企业文化融会于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等许多方面,它是我国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入WTO后,境外商品将不断输入我国,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只争朝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竞争观念;破除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树立按劳取酬、效益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观念。破除迷茫困惑、迟疑停滞、无所适从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主动完善自我的求知观念。在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经济的纽带来协调利益关系,更要用文化的纽带来调整员工的思想观念,为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机械的、僵硬的、命令式的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企业管理只有建立在企业文化这个根基上,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完成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才有管理的现代化。只有把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企业形成遵章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具有健康向上、勃勃生机的内部氛围,企业管理才具有更高的层次。
所以,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想要具有良好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就要不断增加对本企业忠诚的客户群体,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信赖度,因此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就是说,良好的经济效益来源于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则是依赖于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对企业文化现状的认识和各层面的理解
1.企业文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国有企业垄断时代,企业文化的代名词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直到今天,中国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却依然如久,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观点根深蒂固,甚至有人将这点归纳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目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的“一把手”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于历史原因,企业文化工作是由党群部门负责,所以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虽然不叫思想政治工作,但依然带有政治的色彩在里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形式主义,是务虚的最直接原因。
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
经济力量的积累和进步为背景。经过多年的浸润,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系统、清晰。普遍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由“外显”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外显”指的是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等;“内隐”是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或指这些内容融汇而成的风貌或企业精神。
2.企业文化体现出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首先,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的产品、技术与装备特色、厂容厂貌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其次,是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再次,是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也就是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他具有独特性、难模仿性等特点。任何企业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都有一套教育员工的价值体系。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济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产品层,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制度层,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文化层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实践活动中,员工会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对企业及领导人、企业形象产生认同感。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
2.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体现为五大功能: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导向功能。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激励功能。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使员工都能找到奋斗目标和发挥才华的平台,事业的美好前景发挥了最好的激励作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能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层(精神层),包括企业的价值观、愿景、理念等;中间层(管理层),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最外层(物质层),包括企业行为导向、企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是一种更高层层的企业管理理论,是企业强化管理、塑造形象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体现以人为本,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全面发展。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强做大。只有员工都热爱自己的企业,认为只有自己的企业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企业文化强调人本管理,其根本性的意义在于确定人的中心地位,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从而达到人企合一的最高境界。
总之,成功企业的共同点是他们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等作用,如企业的主导思想,价值观,信念等。通过企业文化途径使我们能够找到树立和培育企业所期望的品格、创新精神、服务意识、灵活应变等品质及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2.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二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且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作为一种调整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使一个社会及组成它的各个群体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中, 法律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法律作为制度保障, 同时在要求社会群体之间实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目标时法律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首, 也清楚地表明了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首先,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 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驰则国乱, 没有法治, 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 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其次,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提供行为规范,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 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 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再次,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立法制度, 改进立法工作, 提高依法行政意识, 加强执法监督等内容,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 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 法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要素, 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治的秩序, 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治的权威, 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搞好法治工作, 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其本质上还是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也即在党的领导下, 全方位的做好立法、司法、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 实施上述措施均需符合一个重要的前置规则——“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顾名思义, 就是一切以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人为根基和出发点,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胡锦涛同志在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中, 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 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 这里的人, 不是抽象的人, 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 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 是同一个意思”。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以看出, 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 是有别于“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封建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 提出了“民本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被统治阶级所受剥削和压迫。但是由于其阶级属性使然, 这种“民本”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得民心”而采取的某些让步。“民本思想”中的“重民”、“亲民”往往与“畏民”、“愚民”相联系, 因为畏惧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所以不得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某些缓和矛盾的措施, 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愚弄人民的目的, 所以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由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人本主义”, 则是抛弃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把人看作是一种普通生物。它与“民本主义”相比虽然有了一定进步, 开始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 强调保障个人权利。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人本主义”以抽象的所谓“人的本性”作为基本前提和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准则, 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依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舆论工具, 它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的“人本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不存在抽象的“人的本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人为本”只能从社会发展实际中去把握。
片面理解“以人为本”, 是有着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的, 特别是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袭, 不少人错误的在“以人为本”和“人性论”之间画上了等号。在自由主义人性论关于人的理解中, 人是具有自治权利, 完全受理性支配的。并且由于其自身的资本主义特性, 趋利避害成为“人”的最重要特征。所以, 个人主义、自主权利、理性主义、维护私有财产、追求个人利益, 这些都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中个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其宣扬所谓的“以自我为中心”理论, 认为人在社会活动中都是利己的, 不可能有利他的动机和行为,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新自由主义思潮强调个权利至上, 认为按照人的本性的要求, 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必须服从个人利益, 社会只是供个人实现自身目标的工具。从理论上讲,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前提, 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的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它把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自私自利思想当作抽象的、不可变化的人的本性, 把历史的结果必然化了。
3.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企业文化;油田企业;发展;重要性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企业的符号、员工的工作信念等等。很多学者曾对企业文化有全面的概念界定,但目前还没有得到统一。总体看来,企业文化旨在通过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在基本信念和认知方面达到统一后,为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共同努力。
因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企业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频率在不断的增多。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遵循的原则也在趋于同化。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对企业尤其是油田等大型企业的发展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油田企业
油田企业是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支撑的企业,油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鉴于油田企业的工作性质,油田企业属于技术、资金和人才都较为密集的企业。作为国家的大型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成熟对同行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成长和不断进步,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导向功能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能够帮助企业在机会和困难面前进行准确的抉择,能够正确的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对企业的员工形成良性的影响,并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进而跟随企业的脚步为其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约束功能
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成熟,企业会以文字的形式对每一时期的员工进行灌输和要求。只要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就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的要求,与企业统一信念,共同努力和奋斗。
一般,成熟的企业文化的内容不会仅限于制度的要求,会在个人的道德水平等方面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不断的成熟,不仅仅是引导企业走向成功的过程,也是在不断约束员工的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素质的过程。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员工脱离学校学习后,对其进行约束、管理,帮助其不断提升的另一种方式。
(三)凝聚功能
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建立和成熟,企业内部的员工会在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理念等方面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企业内部的员工很容易在任何问题面前形成共识,因此,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凝聚力,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度过难关、齐头并进。
有着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企业员工,会将企业和工作作为自身很重要的一部分,会“爱企如家”。
(四)激励功能
良性的企业文化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自身能力的肯定和个人的尊重,员工之间、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等表现出的鼓励、肯定与支持,能够使员工在企业范围内受到很大的鼓舞。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员工很容易被激发出其个人的潜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缓解功能
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面对自身的问题,也将面对客观的大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企业文化在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以道德引导性、观念正确性为基本的原则和底线,所以,当企业内部员工或者部门之间因某些问题产生分歧,企业文化将会促使其进行自身的调节,有助于企业内部的矛盾缓解和统一性;当企业面对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时,企业文化也将帮助其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抉择,能够快速的适应周边的环境,逐步完善企业自身的形象。
(六)辐射功能
随着企业文化的逐渐成熟,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将不再仅限于企业内部,企业在同行业甚至区域内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成长。
由此可见,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会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在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将会促进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发展,进而带动企业的成长。
四、油田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油田企业作为组织庞大,对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并通过成熟的企业文化带动周边行业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油田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宏观规划
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之前,应该进行宏观的规划。确立企业文化建立的核心,避免在企业文化建立以及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进行更改,这样一方面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另一方面会影响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
(二)持续性
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很多企业在成立初期会将企业文化作为建设的重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企业会放弃,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影响也将无从谈起。
(三)时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外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显现,鉴于国内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为了更好的进行国内外企业沟通和合作,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油田企业应该注重吸收国外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点,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使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实施能够增强企业在相应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与成长。
五、结论
油田企业作为大型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更好的树立企业的形象,帮助企业不断的成长,同时,在同行业以及相关领域内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奎昌.建设特色企业文化 促进石化企业和谐发展——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石油石化,2009(03).
[2]侯立行.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及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 ,2004.
4.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篇四
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发展,成为百年老店,企业的规章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就没有办法对其员工进行相应的约束,也就没有办法具体的告诉其员工,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员工就不知道如何处理公司的正常业务,只能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长而久之,员工的心思就不会放在公司的业务之上,而去揣摩领导的心思,搞人际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对企业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落。在这里所指的企业规章制度其实就是指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按照通俗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集企业全体员工的智慧,共同制定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准则。
方方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是我们企业及其员工一切行为的原则与根本。这是我们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条。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根本没有诚信可言,企业如何能够发展得好呢?像美国的安达信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为了追求公司的利益,一味满足客户的需求,虚报财务报表和账目,引导股民错误的投资方向,其最终的结果怎么样?以前,是每一名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大公司,现在却是无人问津。我们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诚信对一家企业是多么的重要。魏老师有一句话说的好,对待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都要以诚相待,一是一,二是二。只有在公司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才能把我们公司的业务做好,才能为公司的股东、员工、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带来双赢的结果。
5.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五
摘要:现如今,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大部分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涉及各个领域种类繁多,但不管什么种类的公司,都想要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如此就须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做出很多的改革与实践。因此,本文主要对于浅谈挖掘员工潜能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探究,进而帮助我国的企业在今后发展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挖掘潜能;员工潜能;企业发展 引言
我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员工的潜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不断地挖掘企业内部员工的潜能,不仅可以让员工的工作速率得以提升,而且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桥梁。其次企业内部的管理层要根据员工的现状,制定相应的策略,进而为员工潜能的提高铺垫坚实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挖掘员工潜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的
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IBM公司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公司,IBM公司为了挖掘员工潜能可谓是煞费苦心,该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了让员工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于是在公司内部有了这样一系列的别出心裁的激励创新人员的制度,该制度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对于对于有创新成功经历者,不仅授予“IBM会员资格”,而且对于获得这种资格的人,还给予5年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而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创新活动。
在计算机制造这个行业,计算机可以说是现金这个社会最前端的行业,但从事该行业的公司却并不少,那么IBM如何能够从如此多的企业和公司中成功脱颖而出呢?我想这和该公司内部那别出心裁的激励创新人员的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在IBM公司每个勇于去创新,去挑战自己实力瓶颈的员工,并且成功创新的员工,都能够得到满意的回报,这无疑是一个好点子。目前来看,IBM所拥有的成绩足以证实,该制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心理学家说,人都是有惰性的。在成功之前,人们往往不敢确信自己可以成功。举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的能力比作一座冰山,这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有十分之一,那么大多数人真正用到的能力只有浮出水面的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是沉在水面下的,这些能力往往人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就可以称之为是人的潜能。人具有如此大的潜能,如果一个公司每个员工都能够挖掘出自己十分之二甚至十分之五的潜能,那么员工的工作效率将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加快公司的工作进程,公司的发展也会有长足的进步。
一般来说,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这只是理想的概念。真正要做到挖掘员工的潜能,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究竟怎样正确的挖掘员工的潜能,这是每一个公司管理层都要深思的问题。2挖掘员工潜能的手段 2.1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挖掘员工的潜能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相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做的是让员工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让员工认真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感受到乐趣。
员工只有对现有工作产生兴趣,在工作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如此才能竭尽全力的把工作做好。但是这并不简单,无论做什么都要循序渐进,公司高层如果想要让员工把工作当成兴趣,就要给予员工足够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员工就能在工作中把许多自己独到的想法加入其中,不会认为自己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这样员工们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又能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并且将这当成一种乐趣,实现快乐工作,更能够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2.2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创新能力
挖掘员工的潜能这无疑对公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员工的潜能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员工不断地突破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通常表现为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当员工对现在所充实的工作产生了乐趣,真正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兴趣,他们的现有才能才真正的得到了完美的利用。如此才能进一步要求员工拥有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首先,必要的就是让员工对现有工作产生兴趣,其次,就是采用适当的奖励惩罚制度,成功创新的给予奖励,不思进取则给予惩罚。这会让员工们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适当的惩罚又时刻提醒着他们努力工作。这样一来员工的创新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2.3实现对员工潜能的挖掘的重要性
怎样实现对员工潜能的挖掘。无非就是以上简述的两点: ①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②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创新能力。
首先让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产生对工作的兴趣,并且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敢于不断地突破自己,战胜自己。如此,就实现了对员工潜能的挖掘。在企业中有许多职位,人们都各司其职,而这些人都统称为员工,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就是员工。企业想要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从员工入手。所以说挖掘员工潜能对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结语
6.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六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内容;意义
论文摘要: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力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作,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不仅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而且还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达到组织目标。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人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大事,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2.1 吸引、保留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当中,“人”是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一种财产和资源。无论销售、生产,还是财务管理都离不开人,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把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保留到企业中来。
2.2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调查研究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员工只能发挥20% ~30%的能力,如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潜力可发挥到80%~90%。所以,为了充分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员工的积极性常受到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自我实现机会、薪酬福利状况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应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使之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
2.3 扩大企业的人力资本
企业拥有三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资源被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就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即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财力资本。而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是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的,实现的程度受企业人力资源中人力资本的数量、利用程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的影响。所以企业要实现各种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扩展企业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目标。
2.4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人的最大使用价值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有效技能,而人的有效技能=人的劳动技能×适用率×发挥率×有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技能的适用率、发挥率和有效率,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比其它资源更为宝贵,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规划,如何使员工自动的把企业看成是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一种平台,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除了管理工资档案、人员调动、招聘与选择、薪酬发放等简单的执行性工作外,其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①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制定规划,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目标相一致,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互相协调,避免冲突。
②岗位设计与分析。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根据不同的工作,设计为不同的岗位,规定每个岗位应承担的职责和工作条件、工作要求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员工配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人力资源效用的最优发挥。
③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这是根据员工个人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特点,结合组织的需要,为员工制定一个事业发展的计划,并为之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哪个组织学习的快,哪个组织就能生存,哪个组织就能赢得竞争优势。”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只有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为员工发展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实现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④ 绩效评价。通过考核员工工作绩效,及时作出信息反馈,奖优罚劣,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岗位适应性、工作责任性、完成工作的质与量和效率等目标的考核,来科学的评估每个员工对岗位的胜任性,通过考核可以发掘企业内部人才,将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企业内部。
⑤培训与开发。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个人、群体和整个企业的工作绩效,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智力潜能。培训活动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方针、行为规范、专业技能、对工作责任感的培训等。培训目的是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为企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教兴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型社会”等国家的方针政策,实际上,谈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等,才能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都有赖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企业拥有三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而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是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的,只有通过合理组织劳动力,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使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最优的配置,从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中的员工,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这就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设法为劳动者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所需要的劳动环境,使他们乐于工作,并能积极主动地把个人劳动潜力和智慧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出更有效的生产经营成果。因此,企业必须善于处理好物质奖励、行为激励以及思想教育工作三方面的关系,使企业员工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努力学习技术和钻研业务,不断改进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第三,有利于减少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并使企业的资产保值。经济效益是指进行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与所耗费的差额。减少劳动耗费的过程,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所以,合理组织劳动力,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可以促使企业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产要保值增值,争取企业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就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人力资源的管理又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只有拥有第一流的人才,才能充分而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第一流现代化技术,创造出第一流的产品。不具备优秀的管理者和劳动者,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只会付诸东流。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可见,注重和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搞好员工培训教育工作,是实现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转变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第五,有利于建立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员工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进企业员工的团结和友爱;减少教育和培训经费;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并最终使企业获取巨额利润。
参考文献
7.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企业领导,素质
人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 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早已不再是论资排辈, 而取决于人才的能力, 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成功的企业领导通常被称为企业家, 有关企业家和企业关系的探讨和理论很多, 笔者更倾向于全球化的领导论:企业的高度取决于老板的高度, 老板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老板也罢, 掌门人也好, 甚至社会上都习惯称呼老大, 其实质就是企业领导, 也即是最具权力的那个人。当然也有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企业最终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流程管理打造百年老店, 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而不是靠企业领导的领导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无数中外企业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变化必将带动企业的发展变化, 张瑞敏说过“企业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 而企业自身当然不会变, 是我们的人要做出改变而让企业变, 通俗讲是企业领导要带领企业的人做出改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领导应具备的素质进行探讨:
一、具备主流价值观
一个没有主流价值观的企业就如同大海里随波逐流的一叶小舟, 没有方向, 没有目标, 它的命运可想而知。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当然不会自然形成, 它需要企业领导者也就是企业领导通过自身的言行对企业班子, 对各层次的部门领导, 进而对全体员工的长期带动和潜移默化, 并且要不断地、重复地、多形式地宣讲逐渐形成, 具体讲就是群众看干部。目前企业领导大致分为三种: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 只有第一种类型的企业领导才可能带动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塑造出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 这样的领导做事公平、公正, 视企业的发展为己任, 敢于管理, 敢于担责, “宁听现时的骂声, 不听历史的哭声”, “宁做现时的恶人, 不做历史的罪人”具有前瞻性和超前的战略眼光,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让企业员工有尊严的生活, 有体面的工作就是他们的使命, 这就使得企业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不会偏离正常的轨迹, 这就是我们所盼望和需要大力弘扬的正能量主流价值观;第二种类型属于没有功劳有苦劳型,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平稳度过任期是他们的目标, 主流意识薄弱, 好的不香, 坏的不臭, 这对企业是不利的, 保守的太平将被市场的竟争所淘汰;第三种无疑是企业的灾难, 在这里我们且不论这样的领导是如何上岗的, 这样的人虽有才, 但他的才不用在正道上, 只会借机过足官瘾, 谋取私利, 上梁不正下梁歪, 企业正气不立, 歪风邪气占主导, 其结果是“穷庙富方丈”。可见企业领导的主流价值观对企业是相当重要的。
二、具备选人、用人和培养接班人的能力
企业领导德才兼备, 有正向的主流价值观, 不等于说企业就能发展好。个人再优秀, 能力再强, 如果不会选人、用人和培养接班人, 那么企业的长远发展将无从谈起。企业领导于企业之首要工作就是做战略, 而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思路决定出路, 好的思路则来源于优秀的人才或团队, 好的思路更需要优秀的团队去执行。我们知道优秀的员工不一定形成优秀的团队, 这就要靠企业领导的领导力。
说到选人、用人, 一位企业家说过:选人永远高于培训。这当然不是说培训学习不重要, 而是要求我们选人、用人要有的放失, 人各有所长, 我们要因岗设人, 因岗需要而选取人, 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才会达到预期的要求。一个适合搞技术研发的人才, 如果我们要把他培养成管理人才, 那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伤害人才。选人也不是每一个员工都要企业领导来选, 但班子成员一定要选好, 依此类推层层选拔, 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最好的人就在你自己身边, 你怎么去发现他的长处并用好这就是领导要做的, 要把价值观转变成用人的标准。松下幸之助说:“要造松下产品, 先造松下人”, 因此会不会用人应该成为衡量企业领导是否成熟的标志。当下很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人才, 另一面又很难留住人才, 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好的选人, 用人环境, 其结果是年年招人, 甚至高薪引进, 但留下的都不是企业真正想要的。在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制度里, 坏人也能变好, 反之好人好会变坏。待遇的高低永远是个相对概念, 我们说不能给员工高薪, 但一定要让他开心。马云讲企业选人很重要, 但最难能可贵的是用人不疑的用好。世界上最困难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工作交给别人, 再眼睁睁看着他把事情搞砸, 而你却还能心平气和不发一言, 那才是培养人, 世界上最容易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工作交给别人, 再手把手地教他把事情做对, 不给他犯错机会, 那不是培养人, 而是锻练自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但潜能是无限的, 如果企业真正能做到选人不唯亲, 但也不避亲,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用当其时, 用当其位, 这也是企业人才上升通道建立的前提所在, 长此以往我们的人才储备自然会源源不断, 后继有人。
三、具备一流的执行力
习总书记讲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对企业来说同样需要讲执行力, 好的发展思路有了, 战略也制定好了, 付诸实施的人已有了, 但实施起来却是大打折扣, 或者吹一阵风就流产了。马云说如果一流的战略只有三四流的执行力那还不如三四流的战略却有一流的执行力更有效。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但凡企业领导具备了前面所述两方面素质的, 如果还存在执行力不强的困扰那一定是企业领导本身是一个执行力不强的领导。执行力不强并不是说其不重视执行力的问题, 一个稍具规模、特别是国企, 都有一套管理文件、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但真能执行, 并坚持不懈执行的很少, 对此我们的企业领导们非常无奈。社会上针对如何提升执行力的培训应运而生, 可谓五花八门, 百花齐放, 我们的企业领导们也不惜花重金亲自受训, 并派出人员或者请培训机构上门服务, 那些培训师们也确实能说会道, 但是我们的受训者们又常常是上课时听着激动, 下课了走路晃动, 回到家则一动不动。在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再培训的今天, 我们更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走形式、走过场。其实执行力绝不是靠培训出来的,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 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关键是看企业领导的执行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我们不难想象, 一个爱许愿, 说的多做的少的领导, 他的执行力会有多强;一个开会都经常迟到的企业领导的企业, 会场的纪律将无法保证, 会议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会议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也无法执行, 当我们在默默的等待他人的时候, 就是对守时人恶狠狠的惩罚。
总之, 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讨论已一目了然, 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企业的运行能否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否形成都取决于企业领导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上三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涛.《现代的东方管理论》[1]马涛.《现代的东方管理论》
[2]钱肇基.《创新管理》[2]钱肇基.《创新管理》
[3]于建, 韩国森.《公司职员培训与管理》[3]于建, 韩国森.《公司职员培训与管理》
[4]仲理峰.《人力资源管理》[4]仲理峰.《人力资源管理》
[5]杰夫.《领导用人100招》[5]杰夫.《领导用人100招》
[6]尹申.《用人有学问》[6]尹申.《用人有学问》
[7]黄胜.《管理金点子》[7]黄胜.《管理金点子》
[8]甘文.《领导用人》[8]甘文.《领导用人》
8.试论诚信经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诚信 企业诚信 诚信建设 企业发展
一、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由信誉凝聚而成。诚信经营打造的是企业的品牌,提升的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西方有个说法,“诚实是最好的竞争手段”。虽然,从今天中国的现状来看,这个手段在某些情况下未必就灵,但是,随着我国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个手段必将切切实实地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2.有助于企业延揽人才,凝聚人心。诚实守信的企业总是令人尊敬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每个人都会觉得心情舒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有句古话说得好:良禽择木而栖。诚信经营必然有助于企业延揽人,凝聚人心。
3.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广泛获取社会公众的支持。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在其严把产品质量关,信守对用户的承诺的同时也等于履行了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企业必然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广泛认同。
二、我国企业诚信的基本现状和问题
1.合同履约率低,缺乏践约的诚信。我国目前大约每年产生10万份经济合同,其中书面合同仅占30%,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曾对49万个企业的850万份、标的金额为12535亿元的经济合同履约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履约率已由前几年的70%~80%下降为现在的50%左右,有些地区的履约率甚至在30%左右。合同违约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
2.恶意逃废银行贷款。有的企业在取得了银行贷款后便开始千方百计地赖账,甚至以破产之名行逃债之实。商业银行是典型的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资金主要靠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客户的存款一到期,银行必须还本付息,一分一厘也不能少,可是很多企业对到期的银行贷款却长期拖欠不还,以致于银行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并由此承担了巨大的信用风险。
3.虚假广告满天飞。广告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既是商品或服务经营者进行促销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消费者、用户进行商品或服务选择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要求广告的内容是真实、健康、清晰、明白的,以任何弄虚作假的形式来蒙蔽或者欺骗用户和消费者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经营者在广告中对其商品或服务进行不实宣传,以及经营虚假广告的事件屡有发生。
4.财务报告虚假。在我国,许多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好几本账,有的是虚增资信以骗取银行贷款的“引资账”;有的是为偷税漏税而设置的“逃税账”;有的是为应付工商检查的“年检账”;有的是为蒙骗上级虚报浮夸的“邀功账”;还有的是为小金库设立的“账外账”;然后才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的“实际营销賬”。财务数字虚假,让相关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企业诚信不足的原因分析
1.很多企业缺乏信用意识,对诚信经营的作用认识不足。在中国,虽然诚实守信始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是,由于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建国后又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十分淡薄。因此,多数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盛行,使得很多企业对于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会不深。
2.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的驱使之下,很多企业短视行为严重。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倾向,即只顾实现目前的最大利润,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如为了降低成本在材料采购上以次充好;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让质量低劣的产品流入市场;为了减少开支,在售后服务上不愿信守对客户的承诺;甚至是只要有钱可赚,违法犯罪的事都可以干。
3.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在一些征信国家,大都有比较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对全社会的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开发。
4.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信誉机制的建立具有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的信誉是通过诸如“商号”“品牌”这样的无形资产而发挥作用的,没有商号和品牌,信誉就没有了载体;没有对商号和品牌的有效保护,人们就不可能讲信誉。在我国,偷窃别人的物资受人们的谴责,而偷窃别人的知识产权常常不被谴责。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导致企业缺乏追求一流品牌的持久动力。
四、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诚信的经营环境
1.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利用学校、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信用道德培养和教育。二是提高社会主体的守信意识和维权知识,并能自觉参与监督和抵制失信行为。三是引导和培养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会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2.尽快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加以规范。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另外,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做到“闯红灯者受罚”,加大企业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
3.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信用信息的市场化是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必由这路。因此,对信用数据的开放和促进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应是当务之急。为了配合WTO对信用公开化的要求,以及建立信用管理体系需公共信息和征信数据对全社会开放的要求,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即使对于那些不宜在全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政府也应有一套信用管理和获得信息的规范有效的渠道。
总而言之,企业应当牢固树立起诚信经营的理念,切实按照诚信原则来开展经营活动,这将最终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选[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9.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九
2013年7月15日《光明专论》
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
范仲阳 《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5日01 版)
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代中国主题。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推动科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达到年均近10%的水平。正是有这样的发展,我们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国家落后面貌,改善了亿万人民生活,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奠定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良好基础。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84位,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现在,我国面临的最根本问题,一是发展不足,历史欠账太多;二是发展不够好,科学发展亟待加强。面对新的形势,只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总书记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千真万确的。
解决好发展问题,也是我国在国际上赢得重要地位的关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这个机遇期在国家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市场需求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的资源,资源环境、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能源供求格局出现新变化。保护主义升温,冷战思维抬头,经济问题政治化现象突出,大国关系也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特别是西方国家遏制我国发展的战略图谋没有也不会改变,他们不情愿看到一个社会主义中国顺利实现和平发展。纵观人类历史,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是实力。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必须始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执政之要、兴国之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协调推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总书记对此给以高度评价,强调指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这些论述,深化了十八大精神,丰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发展理论。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还相当尖锐。在这种形势下,特别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当今中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但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否则速度也难以为继。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今后几年全国经济稳定增长7%左右,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正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考虑社会需求、承载条件和内在潜力,寻求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间的有机平衡,并保持适当的发展节奏,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与之相适应,防止经济社会运行之弦绷得过紧。
当前,不论从世界发展态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要求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深,指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会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大量情况表明,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
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业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用朴实、生动、真切的语言表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目的。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化解产能过剩可能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也可能影响到增加民生投入。面对这种形势,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贯彻这个民生工作思路,就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就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就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总书记特别强调:“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他一再强调的“钉钉子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贫困地区能不能实现小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全面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深入河北省阜平县、甘肃省渭源县和东乡族自治县访贫问苦,对进一步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和心系贫困群众、关怀贫困群众的真实情感。
10.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十
朱孟林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 2010年秋在职研究生)
摘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全局。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稳定工作,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与稳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重组改制、减员分流、下岗、内退等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引发出社会和企业的不稳定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快车道”,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表面化,伴随而来的稳定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国有企业必须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稳定。只有做到改革与稳定并重,改革与稳定协调,国有企业在加快改革的同时,才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科学决策、大胆实践,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 国有企业改革稳定发展
企业要发展,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稳定和谐环境,才能保证企业持续有效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中国模式下,国有企业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保稳定,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稳定思想贯穿于整个改革发展模式之中。又值一年三月春。每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国有企业保稳定、维稳定的关键时刻。如何认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是本文主要进行论述的内容。
1.改革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人所在的企业就是一家比较典型的国有制造业,虽然是国内较早上市的几家公司之一,经历了多年资本市场的考验,但是无论从外部的市场竞争力还是内部管理来说都与本行业的竞争对手相差甚远,设计开发、生产流程、资金流管理等等方面都依然有很多国有企业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工作方式方法存在。
很多国有企业都与上述企业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国有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转换了经营机制,加强了内部管理,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越
1是在困难时期和关键时刻,越是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市场的运营模式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国有体制已经在这种变化前显得格格不入。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只要按照国家的计划安排组织生产活动,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指标就行了。而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则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生产,不断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两种不同体制下企业运营的最大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新时期似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是改革不断、不断改革。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尽快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实现企业体制的根本转换,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二是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以便获取更大更多的经济利益。由此可以断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只要存在利益需求,企业就会有改革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只要竞争不止、发展不止,改革就会不断。
2.改革必须面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2010年年底,本人所在的企业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机构及人员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行政机构的基本设置进行了大变革,实行垂直管理下的适度授权,原有的部分分公司的设置直接隶属于生产管理部门,各种分公司的实权上移,从利润中心直接变为生产中心。即便各种的会议进行传达,各种材料进行宣贯,企业从上到下的员工都普遍有了或大或小的思想波动。
改革归根结底是对现状的改变,是对原有利益资源的调整或重新配置。这个过程必然会引起利益群体之间的观念碰撞和利益摩擦。这是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所谓稳定问题,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是社会变革或企业改革调整过程中出现的连带现象。每个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人员状况不同,所面对的不稳定因素也各部相同。稳定问题一般由稳定与不稳定两个因素构成,这两个因素是两种性质相反但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矛盾统一体。从实践上看,任何改革,如果期望一点不稳定的事情都不发生是不可能的。然而,承认不稳定因素的可能性和客观性,并不等于承认所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改革者,特别是在中国和谐环境下的国有企业改革者,必须在改革方案制定初期就充分考虑到改革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很夏杂,既有由改革引起的利益冲突、群体矛盾以及人们对改革不同理念、对改革不适应导致的自身原因,同时也夹杂着改革推动者对不稳定问题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所造成的人为原因。因此,无论是何种原因,作为企业管理者,既要对不稳定问题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也不要为出现一些不稳定问题感到大惊小怪、束手无策。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和研究解决改革中的不稳定问题,对可能发生的不稳定问题有足够的应对措施,就能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任何环境与事物的变动,都会引起人内心的恐慌,小到一张床的变动,大到个人工作环境的变动,都会引发或多或少的震动,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始终处于主导的和能动的地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要素,任何物质要素只有同人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从事社会活动的人首先必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人类为了谋取更多的生活资料,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就必须不断提高神会生产力。一旦这个获取生活资料的途径被干扰甚至可能失去,不稳定因素随之而生。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使得稳定问题成为企业改革中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稳定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做好稳定工作,关键是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搞好各方面的利益平衡,让广大员工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所以,掌握好改革和稳定两折的关系尺度,要建立在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基础上,全面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点。
3.改革必须强调稳定,稳定才能促进改革
为了稳定员工情绪,本人所在的企业从切实关心员工的疾苦着手,从提高员工工资、改善午餐质量、将员工最关心的集资建房问题进行定期公示等方面稳定职工情绪,员工也在各种信息的宣贯下逐渐融入到改革的过程当中,与企业共进退。
由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处理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关系,必须有辩证的思维。从改革的实践看,改革与稳定两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克服这两种思维倾向,必须先承认这个事实。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稳定与不稳定是相对的,是可控制和可以互相转化的。毫无疑问,改革可能会引起不稳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不稳定因素存在的可能,就害怕改革,就不想发展。相反地看,该改革而不改革,该变动而不变动,当内部矛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会引发不稳定问题。所以,对稳定问题,既不要怕,也不能回避,而是要用科学的办法对待它,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此外,改革也要高度重视稳定问题。因为在改革过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处理稍有不当,都有可能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其中不稳定因素对改革的干扰最大,不能不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改革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企业就能够稳定。企业稳定了,上下对改革的认识统一了,落实改革的各项措施得当了,反过来会促进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认识了改革与稳定这对矛盾的特殊关系和变化规律,我们在推进改革和处理稳定问题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统一认识,就会自觉地养成维护稳定的意识,就会比较容易地找到处理两者关系的有效办法。
4.与时俱进做好企业改革与稳定工作
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必须与本地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要继承和弘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和企业文化,发挥企业精神的统领和向导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凝聚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稳定器”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稳定工作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从实际出发,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满足新形势下改革与稳定工作理论认识上的要求,坚持有利于发展企业生产力、有利于提
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原则,不断创新改革与稳定工作形式。
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必须反对“冒进”和“保守”两种错误倾向。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形势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部分企业领导人在对待改革与稳定工作问题上,出现了“冒进”和“保守”两种错误倾向。“冒进”者认为一“改”就灵,“改”治百病。这是对改革过程中的稳定缺乏重要性认识。“保守”者认为一“改”就乱,谈“改”色变。这是对企业的改革缺乏紧迫性认识。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必须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基本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改革与稳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
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改革与稳定问题的研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经常地、具体地分析如何实现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如何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形式;如何实现改革动力机制与制衡机制的统一;如何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依靠”方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厂务公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化解矛盾,确保企业改革、发展长治久安。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传统国有企业,是社会转型期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维护稳定的工作重点。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任何社会变革,总会伴随着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改革必然会有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但是,只要我们把不稳定的因素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予以化解,改革是完全可以顺利地进行的,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将企业稳定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仅是在两会期间,更要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立足大局、齐心协力、共促发展,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1.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十一
摘 要 财会人员是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对于财会人员这样一个群体来说,他们素质的高低更是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责密切的联系,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日常的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与新形势之下,财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结合新的经济形势,就财会人员所应必备的素质以及对企业的发展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形势 财会人员素质 企业发展 重要性
在企业的发展中,财会人员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形势的改变,财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更加的凸显。财会人员过去所具备的素质已经不适合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新的经济形势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财会人员的素质一般指的是财会人员要完成分内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涉及业务能力、政治素质、思想态度等各方面。这些素质的具备对财会人员更好的完成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财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在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经济形式,这些改变都对企业的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之下,要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财会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1.思想素质:与时俱进
所谓的思想素质,指的是在新形势之下,财会从业人员在思想意识上应该具有的素质。时代在发展,环境在改变,思想意识也要跟上步伐,及时的做出改变。在思想意识上,财会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与时俱进的意识,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危机意识、开放意识以及发展意识。
新形势之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技术手段的变革,新的技术手段、工作手段不断的被运用到经济活动当中来。新技术的采用势必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营、经营风险、盈利情况等都会有所改变,这就必然对财会工作带来影响。如果财会人员没有具备与时俱进的素质,在应对能力上出现不足,那就无法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企业的发展是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在社会下的发展,所以财会人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在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交流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财会能力和水平。
2.知识素质:提高知识素养
财会人员具备的知识素质是财会人员的从业基础,是财会人员之所以是财会人员的关键所在。财会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专业知识;其二是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是财会人员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
财会人员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主要指的是财会工作所需要用的知识性东西,这是财会人员进行工作的理论依据。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经济核算是财会人员的重要工作,所以经济核算方面的知识是财会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满的完成财会工作,才能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准确有效的决策建议,从而促使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财会人员还需要提高管理理论的修养,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员,财会人员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只有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财会人员在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才能更好发挥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职业道德素质:坚守原则
职业道德素质是财会人员正确处理相关的经济关系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现了财会人员自身的高修养和对岗位责任与执行会计政策与原则的坚守,是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衡量的重要尺度。和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一样,财会人员更应该要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在工作的时候,不欺瞒不造假。财会人员还应该具备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要认真的研究、分析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法,这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财会人员在企业管理当中的角色是比较特殊的,他们是直接和钱打交道的人,所以在进行相关的核算的时候要秉公办理,不偏不倚,把好财政大关。
4.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财会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提高业务素质对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财会工作当中,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体现在业务能力的高低上。在新形势之下,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财会工作涉及对相关工作的财务预算、分析、管理、控制以及核算等等,财会人员不是只要求会算账就行了,而是要对财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处理,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会进行较好的管理。
二、财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个企业的财会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可以看出它的管理水平好不好,更是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发展活力。所以财会人员对企业来说,财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是看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企业的生存,促进企业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所以,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不断努力追求的方向。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方法有很多种,财务管理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财会人员的工作就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所以如果财会人员具有较好的、全面的职业素质,在进行相关的财会工作的时候就能从“节流”方面获得经济效益。科学的、良好的财会评估和方案可以对企业的决策起到极好的借鉴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这是从侧面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发展的好不好,关键是看企业的管理好不好。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才能把企业带入发展的轨道,经济效率、利润水平都和企业管理息息相关。财会人员的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财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新形势之下,企业的财会人员一般实行优胜劣汰,干多得多,竞争上岗的管理。财会人员只有具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素质之后才能够进入相关的工作领域,着对财会人员来说就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压力,促使他们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素质。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会在整体上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新形势背景之下,企业要想获得迅速、健康的发展,光是靠业务人员的努力是不行的。企业是一个整体,一个部门强不算强,只有各个部门都强才能算强。所以,改变过去对财会人员的固有看法,认识到财会人员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素质,对企业的整体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财会人员具有的较高素质可以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市场影响力以及发展潜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化,要想在白炽化的竞争当中不被淘汰,并且迅速、健康的发展,那企业的财会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以上的素质。
三、总结
财会人员所需具备的素质内涵是多方面的,要求提高的是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的具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在平常的工作当中,财会人员要注重相关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立足本职岗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向红,王丽英.浅谈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黑龙江电力.2006.28(2).
[2]也佳音.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中国外资.2008(6).
[3]卢洁.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冶金财会.2007(2).
12.浅谈计量检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十二
高超的计量检测水平, 保障产品的规格和质量, 可以避免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损失。企业的原材料的质量检验, 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艺的参数控制、产成品的质量检测都离不开计量检测, 准确可靠的完成计量检测工作是企业顺利经营的基础, 提高企业的各项计量检测水平势在必行, 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推崇计量检测在企业的展开和深入, 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2 计量检测的概念及内容
计量检测是指运量具、测量仪、各种管理软件等工具和一系列科学的方法, 来测量、记录、分析、管理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计量检测工作关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 涉及的准确的传递标准量值、科学的管理信息流, 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3 计量检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计量检测可以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 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降低经营成本, 减少能源消耗。相关分析如下:
3.1 计量检测为企业的产品提供质量保证
企业的产品质量关系着企业的生存, 是企业得以立足的基础, 保证企业可以源源不断地取得经济利润。企业若想不断发展壮大, 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必需确保产品的质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产品的原材料质量检验、生产规格控制、生产流程规划等每一个生产经营的环节出发, 而这些都与计量检测息息相关。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 计量检测是根本。经营过程中有一项检验不标准, 就有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事故的发生, 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举例来说, 有个上海的玻璃器皿工厂由于多日未对地炉的辐射高温计检测不准确导致地炉的顶部被烧穿, 几十吨材料被报废, 工厂也不得不停业半月有余, 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再有, 武汉钢铁为了更好的控制生产经营流程, 建立了近万个计量检测点, 购进了一万多只计量检测仪表来控制生产中的温度、压力等, 并根据所得数据及时制定下一步措施, 对生产进行精确的管理和控制, 用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比如, 有一家位于北京的轮胎厂, 由于压力表损坏后没有及时的进行维修, 导致发生了多人受伤或者死亡的爆炸事故, 给企业和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 计量检测的疏忽以及计量工具的损坏, 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甚至造成严重的恶果, 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计量检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性。离开计量检测活动, 企业就无法观察和控制生产经营状况, 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 为了使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应当严格控制产品原材料、生产经营过程、产成品的每一个环节的检验控制, 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3.2 保证了经济业务核算的顺利进行
计量检测也保证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准确、顺利的进行。通过计量检测, 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具体的了解生产经营每个环节的原材料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成本, 为业务核算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大大减少了业务核算工作量, 使得经济业务的核算能够顺利进行。
3.3 进行计量检测可以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成本, 节能降耗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业务进行一系列的核算、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也离不开计量检测。我们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计量、需要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核算这些也都离不开计量检测。物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损可以由衡量器具来测算、各种能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使用也可以由计量仪器或者仪表来跟踪。这些数据都需要采取相应的计量检测方法来得到。根据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制定更加详细准确的管理计划, 制定合理的资源使用计划, 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降低无谓人力、物力损失。加强对企业中相关人员责任的落实, 科学的评价不同人员的工作情况, 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有理有据有计划的进行生产经营, 降低成本, 提高绩效。举例来讲, 假如一个发电厂可以及时计量检测发电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情况, 跟踪发电过程的每个环节, 积极浪费严重的经营环节进行改进, 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使得物尽其用。再比如, 养殖场可以定期规律的对养殖环节进行计量检测, 找出饲料严重浪费的主要环节,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够提高效益。实时对生产经营环节进行计量检测, 切实了解资源的具体使用和加工情况, 积极改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把节约能源、杜绝浪费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准则, 对倡导社会主义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提高计量检测水平的措施
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在计量检测方面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设备短缺、落后、损坏、逃避质检, 管理不系统、责任不明确, 相关人员对于计量检测器具使用技术掌握不精、未掌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过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面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计量检测的一系列问题, 要想改善这一状况,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下面提出了几条关于改进企业计量检测水平的措施。
4.1 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提高企业计量检测水平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因为设备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主体, 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所以我们应当提高对设备的重视程度, 积极引进先进的计量检测设备, 提高对生产经营环节控制和检测的准确性。对于那些设备供应不足的部门要积极向上级报告, 从正规的部门购进新设备, 对于损坏的设备要及时进行维修,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落后的设备进行改良或者更新换代。杜绝使用不合格、不标准的计量检测设备, 平时应当定期积极的对计量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校准, 避免设备工作状态异常、损坏、管理不良的情况的发生。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杜绝违规操作的发生。对于被企业淘汰的设备要及时处理, 避免和新设备的混淆。对设备的检测要及时做好记录, 已备在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参考和核查。
4.2 加强对设备使用人员的管理
人员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要素之一, 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离不开人员, 加强对设备使用人员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应到着重提高设备使用人员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工作态度散漫, 积极性差, 责任性低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 向其讲解不良的工作态度带来的恶果, 并进行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激励。对于违规操作的技术人员要及时命令其改正, 并制止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还应当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掌握情况, 对于改进或者换代的新设备实用技术, 要及时进行培训, 避免设备使用不当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4.3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管理制度, 和人员的管理制度两个方面。
(1) 设备管理制度, 目前, 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曾出台相关的规范要求中小型企业重点建立关于计量检测的管理制度。我们应当从计量检测设备的单位、配备、审核、检测、档案等全方面入手, 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 保证计量检测工具的正常工作, 及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2) 人员管理制度, 进行人员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保证计量检测工具的正常使用、操作, 明确不同人员的责任, 使得企业更好的运作, 推进企业的规范化进程。各级部门和企业都应当加强对计量检测的重视程度。部门和企业都应当加大对计量检测工作的投资, 努力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有关企业和部门的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4.4 加强对相关计量检测文件的记录、管理
计量检测的相关文件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准确依据, 上面已经谈到计量检测的数据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经济业务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高对计量检测相关文件的记录和管理。对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计量监测数据要进行准确的记录并完好的保存, 在遇到相关问题、交接班、对来年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是, 保证有备可查, 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进程。
5 总结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计量检测活动。计量检测保证了企业产品的质量, 是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核算, 落实了不同人员的责任,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 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健, 周兵.工业技术发展战略选择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J].华东经济管理.2009
[2]高李燕, 郇正玉.加强企业用水计量管理实现节能降耗的实践与探索[J].工业计量.2010
[3]李砚平, 舒丽霞, 吴广辉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态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0
[4]张建华.计量检测设备校准结果的正确判别与确认[J].上海计量测试.2009
[5]马鹏磊, 徐自善.浅谈计量管理在煤炭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0
13.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十三
公司是现有员工XXX人,总资产XXX余万元,经营面积XXX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化XXXX等。公司连年销售过XXX亿元,年利税XXX多万元,实现销售XXX亿元,创利税XXX万元,达到了人均销售过XXXX万元,人均创利税XXX万元,人均贡献列全市商贸流通系统前茅。公司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商业信用企业”,XX省“文明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企业文化建设厂歌大赛铜奖”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公司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
一、建立健全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发动宣传,打好创建基础
在创建活动中,公司始终把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女职工委员会、劳动保护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务公开小组等工会内部组织。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创建目标,拟定了实施方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使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形成了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党、政、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创建工作良好格局。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维护职工经济权益
为更好的执行国家《劳动法》、《工会法》,使企业与员工减少矛盾,达成共识,公司先后制定了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工资协商制度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并把建立的.制度公开在职代会上完善、通过,使集体合同制度、工资协商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争议制度更能体现员工利益。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和《XX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通过组织学习,使员工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增强了员工的维权意识,调动了职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完善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劳动合同内容全面、合法、程序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续订、签证、解除和终止等各个环节管理完善。签订过程中让职工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减少劳动争议现象发生。
三是建立了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公司集体合同监督小组一年二次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形成书面意见,向职工反馈,目前履约率100%,职工满意率100%;同时就大多数员工提出的不公平工资分配项和当地最低工资保障及公司效益,每年与公司进行一次工资协商。公司现在工资待遇实行的是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与绩效挂钩,根据岗位不同,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按劳分配,建立完善了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近年来,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每年递增9%,且从未出现拖欠、克扣的情况;在调解劳动争议方面,公司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及时调解劳动争议,使劳动矛盾化解在公司内部,员工违反错误情况说明、处理结果向职工大会通报。几年来,公司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为100%,并实现了企业职工上访零记录。
四是全员办理保险。公司给每位员工及时足额地缴纳“五险一金”的同时另外办理了太平洋人身意外保险以及市总工会给员工办理的团体意外险等,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近几年,公司仅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就达XXX余万元,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安全健康权益,公司也被评为XXX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五是签订了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针对公司女工多,比较分散的特点,适时开展一些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如每年“三八”节举办女工座谈会、组织女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在年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女工进行表彰奖励。
14.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十四
来源: anylunwen.com
“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新理念后。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运用。其中,讨论教学法运用得比较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几乎每课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讨论课主要根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但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导致教师目中无人,课堂成了布道场。
教学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讨论教学一改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生生、师生对话讨论。使知识的授受处于动态的互动过程中。
讨论教学的意义也许人尽皆知,但对话讨论不能只停留于形式上— — 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不是所有运用此法的老师都能明了的了。笔者曾听过一堂实习生讲的讨论课— — 《第一次真好》。执教的实习生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作者简介、结构分析、层意概述、课堂讨论。执教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在生活中的第一次经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错的,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实际的教学情形,却引起了我对这种讨论教学的思考。
执教者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环节,组织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有位男生站起来说,他第一次和小伙伴到农村去玩,在田地里捉迷藏、采野花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小猫,它的腿不知什么原因断了。男生和小伙伴把猫捉住,绑在一株树上,并找来一些柴禾,用火烧小猫。这名男生用一种兴奋得意之情讲述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次。接下来。一名女生讲了她和伙伴在一个农民家的茅房里放鞭炮的“刺激” 故事。随后,各种各样充满刺激的“第一次”,就从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来了。我听了。真有说不出的感慨。课堂讨论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言语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堂讨论课,却有不少地方值得思考。
语文课堂讨论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本或思考相关问题而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一种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做秀,因此,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应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就上述这堂课的讨论内容而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爱生命,真正体验到生命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第一次,是课堂讨论的目的所在,也是这堂讨论课的灵魂所在。但遗憾的是,执教者没有这样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发言,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既没有实现课堂讨论教学的目标,也丧失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表面上的活跃,实际是课堂教学失控的表现。在这种情形下,教学思想无法在讨论中体现,而没有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往往可能带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甚至有可能变成谬误或偏见被无意传播的场所。后者Y学生而言是可怕的,因为错误的思想可能潜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一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发酵、变质,危害生命的健康成长。譬如在这一案例中,如果教师不指出学生对生命、哪怕是动物生命的漠视和残忍的错误性,学生就会默认这种做法是对的。
仔细分析起来。课堂讨论教学容易出现的弊端就在于人本主义思想的缺失。在讨论过程中,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前提),关注和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关键)。
才可能使讨论教学在讨论的形式下有其实质性内容。
要在课堂讨论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教师对讨论的介入是必需的,否则,课堂讨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仅有可能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教学效果。
就这堂课而言,当那两位学生在叙说自己的第一次经历中表现出对动物的残忍和无聊心态时。
教师应当场指出其错误,并结合课文进行引导 — 什么才是作者赞美的第一次。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样的第一次,而不是单纯地寻求刺激的第一次。这样,才能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起来。
作者在文中写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
使人回味无穷”,学生受到这个暗示而把第一次的经验集中在了“新鲜而刺激”,特别是事件的刺激上,因而谈的往往就是那些刺激的事件,却没有去思考这样的第一次是否“使人回味无穷”。教师在听了学生的发言后,应很快地了解到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的偏差和失误,并需对此加以及时指正,让学生再返回课文,深入理解作者所肯定和赞美的第一次,更多是指“使人回味无穷” 的第一次,是生命体验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等等。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是应该的— 不仅可以使这一教学环节进行得更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大数据发展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影响07-05
薪酬管理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系11-05
商务礼仪对企业重要性10-11
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09-02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经营管理06-29
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11-05
音乐对企业文化和发展的积极作用06-21
浅析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06-13
项目管理对企业的应用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