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2024-06-16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10篇)

1.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篇一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2、难点: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课前引导]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加紧侵略中国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中国,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随之开始了全面民族抗战。

导入新课 一、七七事变(板书)

1、七七事变(板书)

教师提示:事变爆发前,日军控制了北平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卢沟桥成了北平通往南方和其它地区的惟一通道。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北平将成为一座孤城。办要中国军队一反击,日军就有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提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板书)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二、南京大屠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

讨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四、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3、意义

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有关百团大战历史意义的课文。[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作业布置]让学生思考“课后题”。

实践反思

本教学设计大量采用了网络自主探究的形式,学生兴趣大,课堂信息容量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收集整理历史信息,并由历史材料中提炼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也进一步锻炼提高了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节课环节安排紧凑,使用方法得当,达到了预期的三维目标。但限于学生的水平不一的现实状况,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展示能力差异较大,一小部分学生难于跟上教学进度。因此,下一阶段的尝试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篇二

一、组建假期抗战宣传团体,开展抗战宣传

1937年底,在新任省主席张治中的支持下,湖南成立了抗日运动委员会,发动各校的大小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湖南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各大中小学校,提前三周放假,让学生回乡配合当地群众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唤起民众,起来抗日。湘西“成千上百的青年学生,都养精蓄锐地待机怒吼”[1]。他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积极开展抗战宣传,泸溪、大庸、溆浦等县的抗战宣传尤为突出。

当年,泸溪县在省第一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的学生龚宗炳、张祖培等人接受湖南省抗日运动委员会的指派,回县组织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以及家乡的爱国青年50余人,组成了“寒假服务队”,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服务队分戏剧、歌咏、文字宣传三个组,戏剧组除了采用省颁的《放下你的鞭子》剧本外,还自编了《铁蹄下的沦陷区人民》、《哪里是我的家乡》等节目。歌咏组用歌剧形式演出的《哪里是我的家乡》、《大路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歌曲,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动员民众起来抗日。文字组的同学, 积极印发了大量传单, 还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场所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必须滚出去!”、“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等巨幅标语, “大街小巷充满了抗日救亡的气氛, 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大庸县的假期抗战宣传也搞得红红火火。大庸县西教乡西文保黄基华师组织了一个抗敌救国宣传队,利用假期,先后在桥头、罗水、教字垭、中湖等集市,宣传抗日救国。为了扩大宣传面,大庸县西教乡强华小学还编排了《流亡曲》、《淮河边的血债》、《三个流浪儿》、《王大娘送子参军》、《血债要用血来还》、《不当杀人的土匪,要当抗日的英雄》等十几幕话剧,到本乡的桥头、罗水及义安乡的罗塔坪等地演出。宣传队还用大竹筒装石灰,用茅草把做笔,沿途书写“抗日救国、还我河山”,“好男才当兵,好铁才打钉”等长短标语,在有学校的地方,还借用黑板办黑板报。为了唤起人民大众奋起抗日,大庸县学生还在竹园补习班组成一个规模较大、宣传能力较强的“抗日救国宣传队”。下面分成六个小组, 即剧务组、导剧组、歌咏组、讲演组、书画组和交际组。演员有王仙舟、杜兴阶、杜飞雄、杨玉书、刘汉阳、周日基、杨万梯、宋有富、何运鸿等30余人, 宣传形式有话剧、歌剧、相声、顺口溜、快板、莲花闹、九子鞭、土地戏、渔鼓、歌唱、演讲、写标语、画漫画等。从1942年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为止, 宣传队走遍了兴隆、中湖、桥头、罗水、温塘、罗塔坪等地方, 风雨无阻, 寒暑不辞, 有十几万人次看过他们的演出。

溆浦县师生组织的抗日宣传队和教师服务团也十分活跃,经常下乡流动演出。当时川水小学老师夏瑞珍扮演“放下你的鞭子”剧目中的卖唱小姑娘,扣人心弦,吸引观众,募捐得很多钱,送交抗敌后援会;民国大学在大潭和县城也演话剧、唱抗日歌曲。隆重的“七七周年纪念大会”的当晚,举行了文艺晚会;教师黄文星和贺志远组织两校学生和民间艺人的抗日宣传队还到椭圆场坪演出话剧和歌咏。在偏僻的山旮旯,当地老百姓第一次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谁愿意做奴隶》和《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

其他各地的假期抗战宣传也都非常热烈。1938年元月,桑植县旅常(德)学生抗日宣传服务团集中在县城,进行口头、漫画、歌咏、戏剧、标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开展街头宣传50多次,听众达15000人次,散发抗日传单3000多份,街头漫画800多幅,标语1200多条,民众评价学生说:“读书不忘救国,宣传重于作战”。凤凰县成立了凤凰青年战时服务团,由寒假未及返校的学生和城镇青年100余人组成,积极进行抗日宣传。保靖县也组建了“保靖学生战时服务团”,以壁报、黑板报、漫画、标语、歌曲、话剧等形式揭露日寇的罪行,鼓舞保靖人民的抗日斗志,唤醒了保靖人民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激起保靖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爱国行动[2]306。1938年,黔阳简易师范师范部学生强烈要求抗日,他们举办了《星火》墙报,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等话剧,大力宣传抗日救国。1938—1940年,绥宁县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利用假期,在武阳、白玉、唐家坊等地演出活报剧和话剧,举行合唱和表演唱,宣传抗日救亡。1944年,从武冈迁入绥宁的省立六师和洞庭中学1000余名师生利用假期,深入乡村表演小戏、歌曲、歌舞,动员民众团结抗日[3]599。龙山县在外学习的青年学生成立了“龙山学生抗日宣传队”,抗战宣传搞得十分活跃。队员们每年寒暑假都自觉回县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每天上午进行街头宣传,下午多半是组织球赛,晚上定期作文艺演出,直至抗日胜利。

二、组建专业抗战宣传团体,开展抗战宣传

青年学生组建的假期抗战宣传团体毕竟受时间的限制,因此,一些知识分子还自动地组织了一些专业抗战宣传团体,以洪江、桑植等地尤为突出。这些成员“每天在自己家里吃饭,穿上草鞋,肩挑手提道具,先到预定地点集中,然后到各个公共场所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讲述前方将士英勇抗日的故事,教唱抗日歌曲”。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熟悉剧本、背诵台词,有时排演节目到深夜,从没一个人叫苦”。相比而言,他们的活动表现出更强的民族意识。

洪江爱国知识分子组建专业团体开展的抗战宣传非常红火。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是“吼声歌咏队”。1938年秋,江人杰等爱国知识分子发起成立。参加者约有40来人,大多数是各学校的爱国进步青年教师以及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闻工作者。歌咏队广泛开展活动,一时抗战歌声四起,激情洒扬,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抗日情绪,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吼声歌咏队”还多次参与和主持募捐活动,收入全部用来慰问后方战士,救济后方难民。1938年,爱国知识分子又组成“国难化装宣传团”,该团下设京剧组、话剧组、歌舞组,开展抗战宣传,收入用于支援前线。洪江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汪有端、林功道、顾亚秋、尚澄秋、刘祖华、赵学海等联合组织话剧专业团体,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他们当时先后排练演出大型话剧:《好男儿,当兵去》、《原野》、《古城怒吼》、《万世师表》、《洪炉》、《海潮红》、《放下你的鞭子》、《重逢》等,生动地进行了抗日救亡的宣传,使广大民众深受教育。洪江鸿泥阁照相馆老板兼复兴小学音乐教师林功道、商达小学音乐教师刘纯品和宝庆小学校长朱思安等人组织成立了以聂金燕、杨继书、彭素君等十多个小学生为主要社员的“小鸟歌舞社”,编演抗战歌舞剧。如歌舞《小小画家》、《卖报歌》、《夕州红》、《卖花姑娘》、《努力》等十余个进步的小型歌舞和短剧。歌舞社利用群众集会之机,搭起临时舞台进行宣传,直到深夜。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刘纯品和朱思安两人还用风琴伴奏。鸿泥阁照相馆的摄影师阙建先和乐器爱好者罗志成等人,组织了一个管弦乐队,经常为“小鸟歌舞社”伴奏。

1938年,桑植县爱国知识分子陈英华、陈季南、黄远余等人和返乡学生组成“救亡剧团”,大力开展抗战宣传。他们深入到空壳树、叶家桥、瑞塔铺、珠玑塔、梅家桥等集镇演出。每次演出都由黄远余老师先报幕简介剧情。黄老师系安徽人,家乡被日寇占领后,无家可归,成了流亡学者。因此,他介绍剧情时,感情激昂,腔调悲壮,经常忍不住放声大哭。戏剧还没正式开演,报幕员就把观众带入战火纷飞的前线和国破家亡的苦难深渊。《流亡三部曲》的扮演者是陈雄湘、陈克肖两姐弟,因亲属陈士伯在浙江与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姐弟两人对日寇深恶痛绝。一上台感情激动,悲愤交加。当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我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姐弟两人再也唱不下去了,泪如雨下,抱头痛哭起来。宣传队还演出剧目《贤妻良母》,剧情反映农民王卫国在母亲和妻子的动员下,舍小家为大家,走上抗日前线,英勇杀敌,为国立功的经过。这对当时的征兵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点燃了桑植人民抗日的烽火[4]146-148。1942年,桑植人王尚荣、王荣、陈广第等知识分子,在桑植又组织了“抗日救亡敌后画刊社”。画刊社积极宣传抗日,为抗日前线筹集资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募捐到光洋200多元,散发抗日宣传画7000多张,并在县城刘家祠堂绘了十多幅大型壁画,用来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城内很多爱国人士走上街头游行,表示要把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到底。

其他各地也有一些专业抗战宣传团体积极开展活动。大庸县青年知识分子毛友会积极动员一些有文艺才能的青年和返乡学生,组成“七七抗战话剧团”。演员30多人,剧团附设“怒吼歌咏队”。其剧本、曲艺和歌曲,都以抗日救国为主题,除一部分由外地读书的学生带来,还有一部分是自己编写的。其中有《江汉渔歌》、《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等。剧团和歌咏队所需经费,都由剧团人员凑集,道具等由大家筹借。除多次在向家祠堂演出外,还到敦谊、崇实等校为师生演出,到四澳坪、胡家岗为农民演出。1938年7月中旬,在大操坪搭台公演时,人山人海,全城轰动[5]1-6。芷江的涂仁育、周子厚、黄仲轩和刘廷尉、肖坤贞等20余个爱国知识分子,自发组织“抗战后援会”宣传队,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8年春夏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在县城宣传,还经常下乡,先后到麻缨塘、岩桥和榆树湾等地演出,观众上万。1938年12月,溆浦抗敌话剧社在县立女校露天演出《敌后游击队》。溆浦县爱国知识分子组织的抗战歌咏队成立后,教民众唱《义勇军进行曲》、《枪口对外》、《游击队员之歌》和《大刀进行曲》等歌曲,还两次举行小学生抗战歌咏比赛活动。

战时,湘西各县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开展抗战宣传,这一方面充分表达了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由于“标语漫画贴满了街衢,宣传队不时在街头巷尾出现”,因此,湘西“已逐渐燃烧起抗战的火炬”,“中年人和老年人议论着战争,孩子们天真地唱着救亡歌”,湘西民众“已经觉醒了”[6]。

参考文献

[1]朱益凡.洪江近影的速写[J].湖南保安月刊, 1941 (3) .

[2]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 (第一卷)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年.

[3]绥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绥宁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7.

[4]张玉林, 陈克勋.记抗日救亡宣传队活动片断[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桑植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桑植文史第3辑 (内部出版) , 1992.

[5]陈自文.抗日初期陈楚在大庸的活动[M]//永定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永定文史资料第11辑:八年抗日战争专辑 (内部出版) , 1995.

3.吉星文: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篇三

投奔军旅

吉星文1908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字绍武,在家中排行老三。

说到吉星文,首先还得从他本家族叔吉鸿昌谈起。1913年吉鸿昌投军入冯玉祥部队,之后逐步升任为冯军的著名将领。

吉鸿昌升迁后不忘家乡,先后出钱为地方修水利、办学校,深得地方人民爱戴。1922年,吉鸿昌回老家扶沟县吕潭镇探亲,欢迎场面十分隆重。少年吉星文看到叔叔的荣耀和光彩,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从此立志学习叔叔为国效命。

就在那年冬天,吉星文在吉鸿昌的引荐下,在灵宝县文地镇投到冯玉祥部宋哲元旅当了一名骑兵。由于他自小练武,身材伟硕,再加上勤奋好学,很快就得到长官的偏爱与提拔。1926年,吉星文被提任为连长。

吉星文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穿草鞋,吃干粮,常常靠一块大头菜、几个冷馒头充饥,就是连续跋涉上千里,他也从不觉得辛苦。他的士兵,每人背一把鬼头刀,惯于肉搏和夜战。一次,部队在甘、宁道上行军,一个星期没有东西吃,士兵们连累带饿病倒了一半。吉星文却不顾累饿,亲自照顾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偶尔兄弟们寻到些野生食物,他总是先煮给患病的士兵吃,然后再分给大家享用,自己却吃得很少。士兵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由于他的照顾,吉星文所在连的士兵,除了病死两个外,其余的都到达了目的地。

1932年3月,已经升为营长的吉星文率部参加了长城要塞喜峰口对日作战。这次作战是中国军队自九一八后以弱势装备击败强劲敌人的第一次,战果丰硕,震惊中外。喜峰口作战的指挥官是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赵登禹,打硬仗的是第27团团长王长海。3月11日夜,吉星文营奉命绕袭敌后,配合第37团作战。吉星文部绕过日军右翼,在凌晨4时先后攻占了王冢、瓦房等村,将正在村中宿营的日军全部歼灭,并缴获小口径炮多门、机枪十多挺,取得了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

喜峰口战斗之后,吉星文升任第217团团长。当时,吉星文不过24岁。此次立大功使年轻剽悍、英勇善战的吉星文获得了“抗日英雄”的荣誉,他的名字开始经常出现在平津的各大报纸上。1934年元旦,第29军在北平阅兵,吉星文被推举为阅兵总指挥,因他军容严整、声音宏亮、指挥有方,博得了中外人士的一致赞誉。

1936年5月,吉星文被调到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学习,主要是学习研究以日军为假想敌的山地战、平原战攻守战术。在南京学习期间,蒋介石曾两次在黄埔路官邸接见吉星文,并给予奖励,以示器重。

1937年5月,吉星文学业期满,离开南京前夕,市民代表10人协同河南在宁同乡会人士于龙门酒家设宴为他饯行,鼓励他多杀日寇,为家乡和国人争光。吉星文十分感动。

誓死保卫卢沟桥

1937年6月,吉星文率第219团奉命驻守北平(即北京)宛平县城。宛平县是北平通往内地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在军事演习时有一士兵失踪,无理向中方要人,声称要到宛平县城搜查。面对日军的无理要求,吉星文当即拒绝。随后,日军向第219团防守宛平县城的卢沟桥阵地发起军事进攻。吉星文立即向冯治安副军长请示,冯当即表示:“为维护国家主权,寸土不能让,可采取武力自卫。”

于是,吉星文严正拒绝了日军限令于当晚7时前投降的通牒,并下令官兵:“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他鼓励部下:“卢沟桥就是我们光荣的坟墓,守土有责,我们决不放弃阵地!”在吉星文的指挥下,部队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日军在卢沟桥遭到阻击后,竟然派兵杀害了宛平县附近平汉铁路桥上的国民党守桥官兵,并占领了铁路桥桥头堡。吉星文非常痛心,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因为铁路桥是宛平县的“咽喉”,该桥一旦失守,整个平津局势将动荡不安。在这民族危急的关头,吉星文提出,铁路桥坚决不能丢。

7月8日晚,吉星文认真分析形势,鼓舞士气,决定组织敢死队夺回桥头堡。在他的号召下,官兵抗日情绪十分高涨,当场报名参加敢死队的就有300多人。 8日夜,吉星文率领敢死队用绳梯爬出城外,沿永定河两岸向铁路桥靠近。深夜12时,突击队秘密接近铁路桥,出其不意,两头夹击,一阵大刀猛砍,将日军一个中队几乎全歼在铁路桥上,一举夺回了桥头堡。

在指挥战斗时,吉星文头部被弹片击伤。他略事包扎,便又立即召集各营、连干部进行战斗部署。日军吃了亏,疯狂向中方阵地炮击,企图再次夺回桥头堡。由于第219团的坚决抵抗,日军的阴谋未能得逞。

第二天,北平、天津各大报纸纷纷用特大号标题刊登了第219团官兵奋勇杀敌的事迹及吉星文的戎装照片。从此,吉星文成了名噪一时的民族英雄。

从11日起,日军用大炮猛烈轰击宛平县城及附近一带,吉星文指挥城内居民向城外安全地带疏散。正因为此,日军对吉星文恨之入骨。他们提出所谓“停战谈判”的条件之一,就是撤换卢沟桥守军,并指名道姓要“接替吉团防务”。

当时,吉星文还给军政部长何应钦写信,表示决心:“星文等只有抱定牺牲到底之决心,荷枪实弹,誓与宛城共存亡,决不以寸土让人。”由于南京政府的妥协,7月26日下午,吉星文奉命将卢沟桥防务移交给地方保安部队。就在第219团撤离的数小时后,卢沟桥失守。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

第219团誓死保卫卢沟桥的壮举,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之后不久,吉星文晋升为第109旅旅长。

1938年5月初,吉星文奉命开往安徽宿县,急进涡河,占领赵家集、芦沟集,迎战蒙城以北进犯的日军第九机械化师团。到宿县后,虽然吉星文旅连夜急行军,但仍赶不上敌机械化部队的进度,日军先占领了那两个集镇。

nlc202309011442

为完成阻击日军的任务,吉星文将全旅及配属的一个团分成两路投入战斗,并亲自指挥一路进攻赵家集,利用地形迅速接近敌人,将敌人死死缠住。这次战斗使日军未能快速推进,为在徐州附近的中国数十万大军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整个抗战期间,吉星文由于作战勇敢,先后被国民党政府授予胜利、光华、云麾、干城、忠勤等勋章,也曾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但他毕竟不是黄埔出身和蒋介石的嫡系,再加上其族叔吉鸿昌因为“通共”被蒋介石杀害,蒋介石迟迟不愿委任他更高的职务,所以他在抗战中一直没有受到重用,长期以来只能在权力中枢的外围打转。

英雄精神永存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改编,吉星文改任第七十七师的少将旅长。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吉星文于1947年10月进入南京孝陵卫陆军大学第八期学习。 1948年4月结业后,吉星文奉命率部到山东沂蒙山区“戡乱”。淮海战役中,他的部队被解放军击溃,吉星文头部中弹负伤,被送下了战场。1949年,吉星文全家9人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吉星文虽然在大陆与解放军的作战连连失败,但因蒋介石在赴台后急需一大批军事人才,他终于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先后出任第50军军官战斗团团长、澎湖防卫部队副司令长官。

1957年,吉星文进入“国防大学”深造后,晋升为陆军中将,调赴金门,任“金门防卫部队”副司令长官,成为司令官胡涟的副手。1958年,为了支援中东人民进行反美斗争和摸清美台1954年签定的“共同防御条约”的真正底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做出了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解放军459门大炮将成千上万发炮弹倾泻在大小金门岛上。

此时,胡涟为了给前来金门视察的台湾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接风洗尘,准备在“金门防卫司令部”所在地太武山麓的翠谷水上餐厅举行一个盛大的晚宴。吉星文等4人先去餐厅查看,走到中途即遇到炮击,吉星文在逃往防空洞的途中被炮弹击成重伤。在被救回设在坑道内的战地医院后,军医立即为他做了手术,取出了身上的弹片。由于伤情比较稳定,医生认为他没有生命危险。不料,有一小块弹片尚未取出,3天后伤口感染恶化,吉星文最终不治身亡。

随后,胡涟派专机把吉星文的遗体运送到澎湖埋葬。当初,吉星文任“澎湖防卫部队”副司令长官时,澎湖公园军人公墓落成,他在主持祭墓时曾对另一位副司令开玩笑说:“我们当中,不知谁将先躺在这里?”孰料一语成谶。

在“八二三”炮战中,与吉星文一起身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还有两位副司令长官赵家骧和章杰。胡涟因为被俞大维叫住而没有先去水上餐厅,侥幸未被炸死。一年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公布了他们的死讯:

“……在这次猝然炮战中,金门防卫司令部的3位副司令官,陆军中将吉星文、赵家骧和空军少将章杰,因襄助司令官部署防务,不辞辛劳奔走策划指挥作战,在某地因身先士卒不幸先后阵亡。”

与此同时,蒋介石明令对吉星文等人进行褒扬,并追授吉星文为陆军二级上将,入祀“忠烈祠”。

中国大陆人民也一直没有忘记吉星文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的历史功绩,国家在卢沟桥畔修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吉星文的卢沟桥抗日事迹以醒目位置被陈列其中。

吉星文去世后,其子嗣为一直没有机会到北京的卢沟桥凭吊先人的抗战事迹而遗憾。在纪念卢沟桥事变70周年前夕,吉星文的儿子吉民立受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邀请,欣然偕同家人前来大陆参加7月7日在卢沟桥举办的抗战纪念活动,并出席了该馆的“吉星文特展”开幕典礼。

国共合作,曾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造就了包括吉星文在内的无数抗日英雄儿女。今天,我们西望卢沟晓月,东听宝岛涛声,高兴地看到国共两党已再度携手。愿逝者安息,愿英雄精神长存……

4.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篇四

-------空信二班 谢谦

2014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为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

危亡之际率先举起抗战大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蒋介石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东北军在日军的突然袭击面前不战而退。在这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振臂一呼,义无反顾地举起抗战大旗,走在了抗日爱国运动的最前列。

九一八事变爆发仅两天,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陆海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并通电全国。9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一致压迫与屠杀中国革命民众宣言》。11月27日,刚刚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签署《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发布《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六项决定,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1日,中共满洲省委再次召开会议,作出了《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及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一面创立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一面采取切实步骤领导与援助各地抗日义勇军,而且派出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工作。中共中央也先后派杨靖宇、周保中等一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到1933年初,东北地区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创立的反日游击队达13支,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从1936年2月至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先后组建了11个军,共3万余人,游击区扩展到东北70多个县。抗日联军在北起小兴安岭山麓,南至长白山、鸭绿江畔,西起辽河,东到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内,纵横驰骋,同日伪军作战数千次,挫败和打破了敌人上百次“讨伐”,歼灭了大量日伪军。

在对日作战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众多抗日英雄。共产党员、抗联将领赵尚志,1942年2月12日在率部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把他的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他牺牲时年仅34岁。共产党员、抗联将领杨靖宇,1940年2月23日在鹘县与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肠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共产党员、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负伤转移时不幸被捕,受尽了严刑拷打和非人折磨,但她始终坚守信仰、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

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关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宣言和勇当先锋的抗日行动,为全国民众做出了榜样,带领和激励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用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前仆后继地抗击外敌入侵,但始终摆脱不了屡战屡败的命运。其中,落后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固然限制了中国御侮能力的发挥,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先进阶级与政党的领导,始终不能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与外敌抗争。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5年的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亡国灭种的威胁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这样,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作为一个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中国正处于“五千年古国将完全变成被征服地,四万万同胞将变成亡国奴”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无论党派团体各界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的建议,这一建议便是日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最初蓝本。“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为尽早尽快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曾频繁给国民党军将领写信,最多时一天写下9封之多。他在信中向华北将领宋哲元表示:“弟等甚望先生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坚持初志,弟等及全国人民必不让先生独挡其难,誓竭全力以为后援。”他致信晋绥军将领傅作义:“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先生如能毅然抗战,弟等决为后援。”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逐步完成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政策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再一次高涨。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全国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的推动下,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被扣押的蒋介石接受了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条件”。此后,我党多方努力争取,尤其是周恩来等为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同国民党代表进行多次谈判。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送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这个旗帜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意义非常重大。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说:“中共宣言和蒋委员长谈话都郑重指出两党精诚团结的必要。我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得几乎要下泪。”毛泽东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

历史学家们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说,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直到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

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决了抗战的力量发动和凝聚问题,但仅此一条还不足以克敌制胜。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这是中国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条件下唯一正确的抗战指导纲领。它指引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等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思想理论,对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36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前一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指出,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

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又说,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解决。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形势,明确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冒险的战争,在战略上不能轻敌。卢沟桥事件是大规模全国性战争的开始,由于日本和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决定了我们最基本的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取得胜利。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通过并发表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强调“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总结抗战8个月的经验,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他指出,中日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在这里,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这场战争只能是持久战;而大国小国、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的对比,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只能是属于中国的。据此,他强调,中国必须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争取最后的胜利。毛泽东预言,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他还对这3个阶段中中国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正规战(阵地战、运动战)与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的转换等作出了科学的判断。

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以后,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作战形式,是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成为人民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大显神威。

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开始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华北地区的日军出动千人以上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109次,使用的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由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责任,人民军队所进行的游击战也就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这个阶段是抗战时期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态势的任务,主要是在这个时期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了抗日的主战场,对于坚持抗战、削弱敌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性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的正确军事战略指导思想和科学作战方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军事保障。

领导军民坚持敌后抗战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领导敌后军民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抗击侵华日军的坚强堡垒,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让侵华日军的后方变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侵华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形成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支持的战略态势,为全民族坚持持久抗战并夺取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全国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明确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遵照党的指示,挺进敌后,纷纷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民众参战,组织水上雁翎队、铁道游击队等,通过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形式,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逐渐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为了建设好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了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措施,从而真正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战争。

在政权建设方面,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贯彻实行“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据此原则,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成为中国最进步、最坚强、拥有最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民主政权,从政治上调动了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即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政策最早在晋察冀边区实行,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根据地开始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促使抗日根据地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与组织起来,使上层人士和开明绅士增强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从1941年前后,根据地形势越来越复杂,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并制定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这个方针指引和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展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八路军、新四军在根据地面临最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旗帜鲜明,坚持抗战,使敌后战场逐渐变成抗日的主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在河北。从1933年1月日军炮轰山海关,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河北人民坚持抗日斗争长达12年8个月。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河北党组织发动民众,配合八路军三大主力进入敌后,在河北广大地区创建了晋察冀、冀中、冀热辽、冀南、晋冀鲁豫、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北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河北人民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马本斋、节振国等大批抗日英雄、革命先烈20多万人。1941年8月27日,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马母深明大义,宁死不屈,绝食7天,以身殉国。

在山东。面对日军残酷的“扫荡”“蚕食”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山东军民采用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联防战、破袭战、伏击战、车轮战、神经战、推磨战、蜂窝战、围困战等多种作战形式,广泛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8年全面抗战期间,在党的领导下,山东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2.6万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1万余人;民兵进行大小战斗5.2万多次,毙伤俘日伪军2.5万多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山东军民也付出了伤亡462.43万余人的巨大牺牲,其中,仅主力部队就伤亡15.47万人。1942年冬,在鲁中根据地反“扫荡”中,山东军区特务营奉命掩护军区机关和群众突围,先后毙伤敌军600余人,全营仅剩14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全部在崮山跳崖殉国。

在安徽。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夕,新四军二师和淮南地区武装部队进行大小战斗3400多次,歼灭日伪军6.1万余人,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内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新四军四师和淮北地区武装部队进行大小战斗3000多次,歼敌6万余人。新四军七师与皖江地区部队,先后解放了无为县城、凤凰颈、襄安、运城等40多处敌伪据点,在20多天大反攻时间内,歼灭了日伪警卫三师、护国独立师等敌伪1万余人,俘虏5000余人。

5.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篇五

抗战纪念日国旗下讲话: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叫“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共圆美好中国梦。”

今天是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个日子,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9·3”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终于取得百年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7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9月3日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日子,胜利属于人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牢记9月3日,它是以伤亡3500万骨肉同胞、人民英烈的代价,取得的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正是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个日子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誓死抗战的勇气,这个日子是中华民族的血铸之魂!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已经过去了70年的抗日战争,在今天依然时刻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从十九世纪开始,日本侵略者就开始不断地、肆无忌惮地欺辱中国。日本为何能以小欺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国力、军力强大,而中国虽大却是积贫积弱,国力单薄,一时难以和日本抗衡。所以,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陆海空三军,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敌;才能让某些对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领海觊觎已久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让某些企图依仗着某大国“撑腰”,非法侵占我国岛屿并企图“国有化”或永久化的国家,其痴心妄想彻底破灭。

6.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2.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2.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教学教具:多媒体。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方法:图片引导,启发,引导,讲授。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1.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3.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本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结论: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

其一,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其二,实现了全民动员,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和最终胜利。

其三,洗雪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奇耻大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其四,深刻影响了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其

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加快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示

启示之一: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启示之二: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党关系的重要合作途径。启示之三:“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板书:

一、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C)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不同时代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下列语句产生的时代顺序是(B)①“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④“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3.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如图),图中两个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的创意主张是(A)

A.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最终会自取灭亡 B.表明部分日本人反对战争 C.表明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D.表明日本一定要灭亡中国的决心

4.电视机《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D)A.柳条湖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八一三事变 ④西安事变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6.“不怕你龟儿子轰,不怕你龟儿子炸!老子们有坚固的防空洞——不怕!

让你龟儿子凶,让你龟儿子恶!老子们总要大反攻——等着!”这是在中国的战时陪都街头流传的民谣。陪都所指城市是(C)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成都

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我国某一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的纪念馆拍摄的一幅照片,你知道这幅照片的拍摄地是(B)A.沈阳 B.南京C.上海 D.重庆

7.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篇七

一、爱国主义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而爱国主义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从古至今, 中华民族经历的劫难可谓不胜枚举, 以至于竟有几次濒临倾覆。但是, 伟大的中华儿女顽强地对抗了每一次危机, 让中华民族由衰落转向兴盛, 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抗战时期, 爱国主义精神赋予了中华儿女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即对自己祖国的 “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对整个中华民族, 对幅员辽阔的疆域, 对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归属。爱国主义精神也激发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和捍族卫民、 矢忠必勇的品质。正是因为这种品质, 使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一展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和顽强抵抗的战斗力。这种忧患意识亦增强了炎黄子孙对于民族解放与独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中华儿女时刻警醒着, 捍卫主权, 誓死抗争。在抵御侵略的过程中, 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升华, 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得到了激励。

二、抗战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 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精神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 国内矛盾重重, 内乱颇多, 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入侵我中华民族, 并企图覆灭。四面楚歌的民族危机激起了中华儿女的义愤填膺, 天怒人怨的行为点燃了全民族团结统一、共同抗战的民族精神。“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借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之际, 中国共产党站了出来, 主动为正式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倾尽全力。在“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就发出通电, 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提出要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来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国民党公开表态, 宣布准备抗战。曾经血战十年的国共两党终于以民族大义为重, 化敌为友,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在“团结抗日”这面大旗下, 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各个阶级、 各个阶层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 使得中华民族能够进行这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 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中华民族保持了不甘屈服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来抵御强敌。 中华儿女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以勇敢出众、不屈不挠的精神, 顽强地拼死战斗。无数中华儿女英勇献身, 许多抗日将士血洒疆场,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的壮烈凯歌。同时, 为了动摇和摧毁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伪满洲政权和汪伪政权的统治, 沦陷区的人民也坚贞不屈, 顽强斗争, 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 中华民族把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精神

多年艰苦抗战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它是一曲中华民族在抗争中走向民族解放的壮歌, 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典范。在整个抗日战场上, 有许许多多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在战斗。 面对强大的日本法西斯, 虽然缺乏精良的武器装备, 但是敢于拿起大刀、长矛与鬼子拼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闪烁着中华民族勇敢的大无畏气概; 广大人民积极运用智慧, 用土制的地雷创造的“地雷战”, 用人工挖掘的地道创造的“地道战”, 将敌人打得闻风丧胆, 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敌人疯狂的“扫荡”都被我国军民一次次粉碎, 这其中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又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 解决根据地物资缺乏的问题, 开展起了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 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实事求是地说, 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就不会有生产自救运动, 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

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 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在中国长达14 年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 日军的兵力被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泥潭”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乱了整个法西斯集团侵犯他国的图谋, 在北面拖住日本进攻前苏联的战略, 使前苏联可以集中兵力对德作战;延缓了日本向东南亚进犯的步伐, 减轻了欧洲反法西斯国家在远东的作战压力; 并且派出中国远征军进入印度和缅甸对日作战, 打击日军, 积极支援其他反法西斯国家, 切实地履行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和无私无惧的反抗精神以及取得的成绩, 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交口称赞。

三、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作用

(一) 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以升华

在抗战时期展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以团结御敌、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和以爱好和平为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华民族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是自信的中华民族精神。 近代的中华民族是贫困落后的民族,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无力避免;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强权面前无所畏惧的民族, 因此必然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 国共两党坚持以民族大业为己任, 一致抗战, 凸显出来的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的高峰, 这也预示着抗战必将胜利。

(二) 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取得了公开的合法地位, 并由此逐步发展壮大, 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大党。在此期间, 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具体而实际地结合起来,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全党的思想经过“整风运动”之后达到了高度统一。这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建立新中国的光明前途联结起来, 也为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党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 成为了抗日民族精神重塑的支架和基础, 也为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升华,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 抗战精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有其独特的条件和面貌, 是要先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再走向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过程。因此,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必须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个过程。 并且, 在这个过程中, 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还在不断发展, 各个时期都有一批英雄楷模和优秀事迹涌现在人们面前。这些民族精神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 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再铸民族之魂, 面向世界, 发愤图强, 努力创新正是适应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要求, 让抗战精神不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8.黄梅兴 重振民族魂的抗战第一人 篇八

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与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进行的。两个战场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最终赢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等22次,此外,还有远征军两次赴缅甸作战等。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败法西斯阵营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及中共领导人,对正面战场壮烈殉国的高级将领,都曾给予高度评价。新中国建立后,相继追认一大批正面战场殉国的将领为革命烈士。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介绍一些在抗日正面战场殉国的高级将领,作为对以他们为代表的在抗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的追思和缅怀。

“马革裹尸还,是男儿得意收场;可怜母殁半年,瞑目尚多身后事。鹃声啼血尽,痛夫子抬魂不返;最苦孤生匝月,伤心犹剩未亡人”。这幅挽联,写于1937年8月15日,是一位妻子给阵亡丈夫的泣血之作。

文中“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少将旅长黄梅兴。之前一天,即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次日,他率部奋勇杀敌,身中日军炸弹,血染上海八字桥。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这位黄梅兴将军,是淞沪会战中我方第一位阵亡的高级将领。

70多年过去了,如今细读挽联,其中赞扬了将军为国捐躯的荣耀,又诉说了烈士身后家庭的凄苦处境,慷慨激昂,哀楚动人。

黄梅兴阵亡后,上海各界深表哀悼。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国殡仪馆设灵堂悼念,追授黄梅兴为陆军中将。

次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各界举行悼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会上发表演说,高度评价黄梅兴等抗日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

1957年,广东省平远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新建烈士陵园,黄梅兴将军的名字勒刻在纪念碑上。民政部追认黄梅兴为革命烈士。

从教员到黄埔名将

黄梅兴,字敬中,广东省平远县东石镇坳上村人。

高小毕业后,因成绩优异,黄梅兴于1907年秋考入县立平远中学初中部就读。最终,因为家贫,他只读了两年便辍学。后被族人推荐到母校富有小学当教员。

黄梅兴边教书边学习,并且关心着外面的世界。1921年,黄梅兴辞去小学教员职业,赴广州的宪兵学校读书。一年之后,他投奔粤军第一师,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这段时间,他曾任广东宪兵司令部第一队司务长,广东讨贼军第1师第3团上士。

1924年,也就是民国13年5月,孙中山为建立革命武装,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由粤军第1师第3团团长邓演达保荐,黄梅兴投考该校,入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接受军事训练。1925年2月和10月,黄梅兴参加了黄埔军校学生军两次东征,无役不与,于兴宁合水之役,消灭敌军,建立殊勋。很快调升第14师40团3营营长。东征战事结束后驻防梅县。此间,他与家中的童养媳赖伴梅结婚。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黄梅兴率全营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到达江西乐化车站,与敌孙传芳部劲旅孟昭月部作战,黄梅兴奋勇异常,身负枪伤,入后方医院治疗。伤愈后,奉令招募新兵,任六团长。1927年春,任学兵大队长。同年冬,调任第四军暂编第二师副官长,兼汕头达濠盐场知事。

1928年,北伐军到达山东省境内后,黄梅兴又奉命调任国军总司令部征募处第二区主任,驻苏皖边境征募。10月,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七期学生中队长。1930年9月,国民政府警卫团扩充成旅,黄梅兴调兼该旅第6团团长。

“马革裹尸还”

1931年1月,黄梅兴任陆军88师264旅528团团长。这一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发动进攻,上海 “一二八”之役爆发。黄梅兴率部配合蔡廷锴所部十九路军、黄长治部第五军与日军作战,勇猛异常,与日军于庙行血战月余,使得日军无法进雷池一步,被敌人称为“黄老虎”。待战事结束,黄梅兴以功擢升为264旅旅长,驻防鄂西。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在庐山开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黄梅兴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后不久,黄梅兴于8月11日奉国民党政府命令,率旅从镇江开往上海江湾大场一带驻防,并立即部署兵力,加固工事,以御日寇侵袭。

8月13日上午,日军在淞沪启衅,从虹口用大炮发起进攻,一批批陆战队从天通庵、横浜桥跨越淞沪铁路冲到宝山路。

黄梅兴旅和日军几年前就有交手,这次再次在虹口战场交火,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日军采取全新战术,炮击之后,从航空母舰上下来大批部队,蜂拥登陆。黄梅兴部设伏多时,迎头痛击,很快将日军击溃。

黄梅兴率军乘胜追击,连续攻破敌人10多个碉堡。面对势如破竹的中国军队,日军改用装甲车开路,企图从侧翼向黄梅兴旅部包抄。黄梅兴立即从大场调部队增援狙击敌人。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为了一个阵地、一个碉堡,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日军以民房、路障作掩护,顽强抵抗,还是无法阻挡黄梅兴旅的冲击。最后只好撤退,留下许多尸体。黄梅兴指挥部队陆续攻占日军据守的阵地。

第二天也就是8月14日拂晓,我空军轰炸日军司令部,敌军用高射炮向我空军还击。同时,日军还以密集炮火再次向我阵地轰击,并使用了烧夷弹,致使许多民房起火。面对强敌,黄梅兴镇定自如,沉着应战。

战斗持续到14日下午,敌人炮弹击中持志大学黄梅兴旅部,房屋中弹着火,多座房舍被击毁,不少人员伤亡。这时,参谋长请黄梅兴赶快转移到掩体部暂时躲避。黄梅兴却坚持要在前线指挥战斗,以激发士气。下午6时,黄梅兴观察到敌人薄弱的一个据点也是最后一个堡垒一一爱国女子大学,他立刻亲自带领部下30多人冲锋。这时,日军从航空母舰起飞上百架战机,轮番俯冲向我军扫射轰炸。当黄梅兴率部冲到八字桥时,不幸身中炸弹,壮烈殉国,时年41岁。一同牺牲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

黄梅兴殉国后,其结发妻子赖伴梅亲赴上海处理后事。后来流传甚广的那副挽联,字字是血,催人泪下。据赖伴梅说,挽联由黄梦皋代拟。黄梦皋与黄梅兴同村,当时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职,熟悉黄梅兴家境。因此,所拟对联情真意切,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

其一,是关于“母殁半年”。黄梅兴的母亲于1937年2月6日辞世,在家停丧半年,择定安葬日期为8月24日。但是,最令人痛心的是,母亲安葬的日期未到,黄梅兴本人却已为国捐躯。这就是“暝目尚多身后事”所包含的内容。

其二,是所谓“孤生匝月”。“孤”,即赖伴梅所生之子月生。黄梅兴牺牲时,月生才出世27天。所谓“匝月”,是取其整数而言。赖伴梅曾回忆:她于当年年底抱月生回到家乡平远,因舟车劳顿,孩子在路上染疾,于大年初二不幸夭亡。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而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决心抗战的第一仗。1938年11月11日,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至此,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落下帷幕。中国坚持抗击日寇达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

淞沪会战的意义更在于,其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言,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黄梅兴作为淞沪会战中最早为国捐驱的将领,被后人称为“抗战中重振民族之魂第一人”。

责任编辑 李菡丹

9.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件 篇九

“咚―咚―咚”这是解放军前进的脚步声,他们踏着雄壮的步伐,沿着长安街的_广场前进。“咚―咚―咚”多么有劲,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声啊!这不是普通的脚步声。这是我们国家迈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声音,是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的喜悦之声,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脚步声。

勿忘“昨天”,勿忘那曾经的伤痛;勿忘“昨天”,牢记那可贵的觉醒;勿忘“昨天”,把握那难得的坚毅;勿忘“昨天”,继承那令人敬仰的中国魂。但勿忘 “昨天”,不是让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骄傲中不知前进方向,勿忘“昨天”,是为了让我们正视今天,是为了让我们挑战明天,是为了让我们将“昨天”胜利的辉煌重现……

或许平日的我们并不会将那段难忘的历史特意拿出来宣扬一番,但只要我们将那个__年前的日子融入到自己的脑海,它便能像警钟一样时时鞭策我们好好工作、踏实前进!此时此刻,我们隆重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_周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想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能在铭记历史中,不忘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激动。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对于教师来讲,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耻辱,往往比得到荣誉更能刻骨铭心。一个不忘国耻而愤然前行、充满忧患意识而始终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纪念抗战胜利__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危机转变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中。

10.中国的民族课件 篇十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中国的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地理教案《中国的民族》。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思考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管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探究活动

上一篇: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简介下一篇:高考饮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