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2024-06-11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精选11篇)

1.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一

福建省本一批次录取36186人

时间:2013-07-23来源: 作者: 我省今年高招文史理工类本科一批录取至22日结束。昨日下午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全省共有36186名考生被本一批高校录取,增招1263人,特别是不少“985”名校在闽录取数更是创下历年新高。

据悉,接下来,艺术本科C批于7月22日投档,并在7月24日征求志愿;文史、理工类本科二批将于7月25日投档,并在7月29日征求志愿,敬请考生注意。

常规志愿满足率达98.7%

今年共有257所本一批院校在我省招生、招生计划34923人,其中文史类招生院校共有178所、招生计划 6264人,理工类招生院校共有257所、招生计划28659人;实际录取36186人,增招1263人。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批次汇聚了国内办学质量最好的所有高校,招生计划占本科招生总计划的26.9%,考生报考踊跃,常规志愿投档满足率达98.7%。

今年,在国家要求优质高效招生计划向西部地区倾斜、学校预留计划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优质高校特别是“985工程”院校积极增加在闽招生计划。今年“985工程”院校在我省招生计划5110人、实际录取5857人、增招747人,与去年增招597人相比,增加150人、增幅25.1%。

特别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国人大等实际录取都超过百人,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国人大、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增量较多,比去年分别增招35人、8人、6人、6人、5人、4人、4人。

名校生源火爆

本批招生从层次分布上看,“985”、“211”高校生源火爆。理工类招生高校录取分数在600分以上的有32所,文史类录取分数在570分以上的有38所,大多数是“985”高校。清华、北大基本囊括了我省文史、理工类前50名考生。

除了名校情结之外,地处沿海地区、大城市高校依然是考生的热门选择。据介绍,地处北京、上海、天津等繁华大都市的知名院校依然受到大多数高分考生的青睐,竞争强度特别激烈,录取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文史理工类录取分数最高的30所高校中,有24所高校地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地。地处中西部大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地高校的录取分数也较高,如西安交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理工类录取分数均超过本一线80分以上。而其他地处西部地区、偏远地区院校的报考热情相对较“冷”。

财经建筑等专业很“热”

从专业分布看,财经类、建筑类、临床医学类等专业的报考热情依然高涨。知名高校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高高在上。

据了解,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中国人大经济(金融)学专业的文史类最高录取分数分别为660、637、634、623、629分,复旦、中国人大、南京大学经济(金融)学专业的理工类最高录取分数分别为661、659、646分;清华、同济、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理工类最高录取分数分别为701、654、651分;北大医学部、复旦医学部、上海交大医学部、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理工类录取最高分数分别为662、655、655、644分。但是,部分院校的农林、地矿、化工等专业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有的需降分录取后完成招生计划。

省内院校生源总体不错

与外省名校相比,省内本一批招生的院校生源也不错。今年省内本一批招生院校共12所,招生计划22062人,占本一批招生计划总数的63%,生源情况总体良好。例如,厦门大学的理工、文史录取分数分别606、589分;福州大学突破历史水平,分别为567、564分;华侨大学为551、549分。今年我省首次增列为本一批招生的厦门理工学院和福建工程学院的专业倍受考生青睐,录取分数较高,分别为521分和519分,录取最高分数分别为581和569分。

但是,省内院校中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闽南师范大学今年首次安排在本一批招生,经常规志愿与征求志愿投档基本完成招生计划,但部分专业还需降分录取才全部完成招生计划。厦门大学医学护理专业今年采用单独代码招生;华侨大学的全英文教学及中美联合培养国际班,由于英语成绩要求较高;集美大学的闽台合作项目由去年在本二批招生升为今年在本一批招生;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定向专业;福建农林大学的农林专业等,生源情况不太理想。

时间:2013-08-02来源: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作者: 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二批7月25日开始投档,7月31日顺利完成录取工作。本批次招生院校包括省内外公立一般本科、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院校共739所,录取新生71420人,其中文史类23945人、理工类47475人;常规志愿投档满足率达89.9%。综合分析今年本二批录取情况,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公办高校生源充足

绝大多数公办高校生源充足,录取了本批次高分段的多数考生,生源质量明显好于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理工类录取分数高于本二线60分以上的招生院校有242所,其中公办高校237所,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仅5所;文史类录取分数高于本二线30分以上的招生院校有271所,其中公办高校251所,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仅20所。省内公办本科高校的普通招生项目在常规志愿阶段就全部完成招生计划,而且录取分数总体较高。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江夏学院、莆田学院、武夷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宁德师范学院的文史类与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均超过本二批次线40分和48分以上。

录取分数较低的院校以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为主。常规志愿零投档的理工类与文史类招生院校分别有11所、14所,其中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分别有8所、10所,均为边远地区院校或高收费招生项目。本二批征求志愿后,仍有164所理工类、111所文史类招生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档现象,均为独立学院、民办院校以及公办院校的高收费招生项目。根据省招委会的决定,分别有86所理工类、58所文史类招生院校实行降分录取,最大降分幅度为20分。

二、财经、建筑、临床医学等专业聚集了高分段考生

本二批招生院校涵盖了省内外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民办本科院校,其中还有中外合作办学、闽台合作、国际课程教育等特殊招生项目,办学类型与办学水平差异较大,考生对院校与专业选择的倾向性更加明确。不少考生选择了不服从专业调剂,由于热门专业有限的招生计划无法满足众多考生的需求,导致不少考生被退档。

不少考生只选报财经、建筑、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或自己喜欢的专业。理工类录取分数在501分以上的招生院校有26所,其中以财经、建筑、医学等相关专业为主的院校就有13所;文史类录取分数在500分以上的招生院校有55所,其中以财经、建筑、医学等相关专业为主的院校就有19所。

许多院校的财经、建筑、临床医学等专业录取了报考本校的高分段考生。以省内理工类为例,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江夏学院、泉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的录取最高分数分布在545~497分之间,相应录取专业基本是会计、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几乎都是财经、建筑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反,农林牧渔、化工矿业、地质、食品、机械、人力资源、社会工作等专业录取分数较低。

三、东部与中西部高校的生源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高校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生源差距显著。以理工类为例,地处东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的131所招生院校,常规志愿平均投档分为448分;地处西部云南、四川、重庆、广西、贵州的80所招生院校,常规志愿平均投档分为435分;地处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的63所招生院校,常规志愿投档平均分为434分。东部高校的平均投档分比西部地区高13分,比东北地区高14分。

录取分数在500分以上的文史、理工类院校中,超过90%的院校地处东部沿海省份。广东商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东医学院、上海海关学院、上海金融学院、温州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的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分布在533~510分之间,均超过本一批次线,比本二批次线高出110分以上。相反,地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以及少数地处边远地区的公办高校的生源情况不理想,有56所院校的常规志愿缺档率超过70%,其中80%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院校。

四、独立学院之间生源差异较大

独立学院招生存在明显的专业与层次差异,以财经、医学等相关专业为主以及母体为“985”高校的独立学院录取分数较高。理工类录取分数最高的前8所独立学院有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最低录取分数均高出本二批次线4

4分以上。文史类录取分数最高的前8所独立学院有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最低录取分数均高出本二批次线40分以上。

独立学院生源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省与附近省份独立学院的生源较好。以理工类为例,地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江西、湖南等我省周边省份独立学院的最低录取平均分为415分,地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新疆、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距离我省较远省份独立学院的最低录取平均分为408分,区域差异显著。

五、高收费招生项目录取分数总体偏低

本二批次除了独立学院与民办院校实行高收费外,省内许多公办院校有单列计划的高收费招生项目,如中外合作办学、闽台合作以及国际课程教育项目等,每学年收费在1.5~2.8万元之间,录取最低分数总体较低,收费越高录取分越低、甚至降分录取。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教育项目收费较高,录取分较低。例如,福建师范大学的中日合作办学、福建工程学院的中美合作项目以及闽江学院、江夏学院、三明学院的国际课程教育项目均实行降分录取。

与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教育课程项目相比,闽台合作项目收费相对较少,生源稍好,大多数院校已完成招生计划。但同一所院校的不同招生项目之间,生源差异悬殊。同一所高校的普通招生项目与闽台合作项目、中美合作项目的学费相差3-5倍,有的院校不同项目之间的录取分数最高相差超过110分。

另外,我省艺术类本科C批于7月22日投档,7月26日录取结束。本批次文史、理工类招生院校274所,共录取新生1221人。

2.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二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兼职,影响因素

1 前言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们为了能顺利就业,在毕业前积累足够多的社会经验,在大学期间就利用各种机会和办法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本文以部分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课余兼职现状的调查分析,着重研究大学生课余兼职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总结出当前体院学生课余兼职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为规范,避免和减少大学生兼职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给大学生兼职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并完善大学生兼职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统一提供有效合理的建议和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方法及框架思路

2.1 研究对象

福建师大体科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莆田学院体育系,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专业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网上、图书馆内有关大学生兼职的论文及有关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和文献,结合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最后发放问卷,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980份有效回收率百分之九十八。

2.2.3 数据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课余兼职的现状

3.1.1 学生课余兼职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活动,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课余兼职动机是大学生从事兼职的内在动力。

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有多重动机和目的。结果显示76%的大学生选择做兼职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有51%的人选择体验社会,增加社会阅历,有83%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通过做兼职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解决生活困难。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是为了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选择做兼职的。通过兼职,大学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更正确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

3.1.2 学生课余兼职的种类与所学专项参照

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包括球类,体操,田径,武术几个大项,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体教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从事与体育有关的兼职工作(表2)。在球类,体操,田径,武术这四个大项中分别有53%、50%、35%、46%的学生从事过教练类的工作。以上数据说明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的种类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大的联系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1.3 学生寻找课余兼职的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信息寻找兼职,这部分的学生占到了50%的比例。从表4中也看出,中介(42%),校园海报(40%),朋友同学介绍(35%)也是大学生寻找兼职的主要渠道。

3.1.4 学生课余兼职的时间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52%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做兼职,寒暑假时间相对较长,兼职时间充足和系统,特别是暑假,大多数的学生利用这个假期到各俱乐部,运动场馆去做教练,陪练,救生员等。一方面获得了不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丰富了假期的生活。另外周末(49%),节假日(38%)(五一,十一等)也是学生常去做兼职的时间。也有29%的学生利用任意空闲时间去做兼职,但这部分学生牺牲了自己部分的学习和娱乐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合理安排。

3.2 学生课余兼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3.2.1 学生课余兼职中存在的问题

有31%的学生寻找兼职的途径有限,觉得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兼职。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的方式主要有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外兼职,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大部分学生只好寻找校外兼职,寻找校外兼职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和中介所,然而大学生社会经验普遍缺乏,鉴别能力较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5%的学生在寻找兼职的过程中受到过非法中介和虚假信息的欺骗。

拖欠、克扣兼职大学生的工资是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一大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3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过此问题。由于兼职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是临时工,因此这种身份也决定了其利益更容易遭受侵犯。同时,由于现行劳动法未将大学生纳入到调整和保护的范围内,使用人单位利用这种法律缺位侵犯大学生的利益提供了便利。

有28%的学生未能合理安排课余兼职,使兼职未能顺利进行。一些大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兼职中,兼有多份工作,甚至为了繁重的业务不得不逃课,精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中,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业(见图)。

3.2.2 影响学生课余兼职的因素

从表5中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课余兼职的因素主要有学校,个人,用人单位,社会几个大的因素。

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课余兼职表现着积极主动的态度,然而学校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资源难以满足在校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由于学校缺少指导学生兼职的组织机构,没能给学生兼职提供更多的兼职信息和兼职途径以及给学生兼职足够的指导和引导,导致在校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对学生兼职的行为管理失效。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遇很多不合理的对待。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从事兼职具有一定的共性:寻找兼职途径有限,兼职种类比较单一,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较密切,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课余兼职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学校给予的关注,指导和引导不够。

3.在兼职中获得锻炼,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增长社会阅历已成为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的主要目的。

4.当前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大部分学生能合理安排兼职,使兼职和学习和谐展开,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未能合理安排课余兼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5.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兼职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比较薄弱。

6.当前保护兼职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缺乏,社会和政府对兼职大学生的从业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合法权益在兼职过程中屡遭用人单位的侵犯。

4.2 建议

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折射,应该引起学校,社会各方的重视。

1.学校应把学生兼职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管理中,使其良性发展。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兼职指导和引导,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2.社会和政府应对相关法律条文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对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加以保护,对用人单位加以规范,监督并加强管理。

3.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兼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和承受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应对兼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兼职顺利的进行。

4.兼职的大学生要合理安排兼职和学习时间,正确处理学习和兼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米霞.对高等院校学生兼职状况的思考[J].前沿.2004,(9).

[2]陈力.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6).

[3]经索,吴亚子.《大学生兼职情况报告》[J].青年研究,2005(19).

[4]李鸿建,曹婷.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邓岳南.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保护问题探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6]李炳亮.大学生兼职现象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

[7]张辉金,萧洪恩.当代大学生的兼职原因与青年社会化[J].理论观察,2006,(1).

[8]何烨.大学生兼职,影响学习吗[J].成才与就业,2005,(19).

3.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三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福建精神教育有效途径

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福建作为一个具备强劲文化竞争力的沿海省份,其凝聚的“福建精神”正逐步成为这一区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实践载体。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如何使之内化到学生自觉的实际行动中,就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福建精神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动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思想保障。它统领道德理想、精神境界、思想政治各方面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这就说明,福建精神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层面,是推动福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福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不仅存在归属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还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动关系。

1.1弘扬福建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与思想文化不断涌入,迫切需要有一种能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价值共识。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念。在全国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为进一步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对福建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提出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十六字福建精神。福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福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福建的生动体现;作为地方性的精神引领,它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发挥其团结和引领全省人民满腔热血地投身海西建设的精神旗帜作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福建本土情境中的根本要求。

1.2福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福建区域本土化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2]。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福建精神是在福建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长期酝酿下产生的,是当代福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定信仰、是当代福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是当代福建人民对真善美这一基本荣辱观的认同[4]。福建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它集中融汇了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良的历史传统文化,融汇了福建人民的国家情怀、思想境界、意志品格及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具体化、形象化。

1.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福建精神相互促进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旗帜,是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是提炼和培育福建精神的根本指针。它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的感召力促进了福建精神在八闽大地上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升了福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境界与思想追求,为福建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机遇;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营造了和谐社会氛围,从而使福建人民更加有信心、更加放心去弘扬福建精神;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社会凝聚力和民众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从而使福建精神的弘扬得以持久。而弘扬福建精神为福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集区域性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一体的广阔历史价值背景和深厚的现实精神动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弘扬福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进程。

2.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的教育应当也必须放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成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与学生特点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1民办高校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反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福建省高招录取率逐年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最为薄弱的一环的民办高校正遇着生源危机,其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其录取学生在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学习态度与心理意愿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与弘扬福建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存在较大反差。他们渴望成才,但信仰模糊、缺乏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他们价值观主流积极健康,但参杂着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社会道德认同感高,但纪律观念薄弱、基础文明有待提高;他们喜欢集体生活,但太过自我、缺乏包容意识;他们懂得享受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意识;他们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较弱;他们处理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较高,但容易受现代化社会思潮影响。

2.2当代社会思潮对民办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社会文化的交流与激荡日益频繁。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掌握着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使其成为了更易感染不良社会思潮的高危群体。在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这一群体中已逐渐出现了政治意识弱于经济意识、集体意识弱于个人意识、荣誉意识弱于利益意识、吃苦意识弱于享受意识、奉献意识弱于自我意识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使得这一群体在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动摇理想信念,不利于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民办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的掣肘

当前,多数年轻的民办高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思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缘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陷入了重灌输少互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使思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方面,很多民办高校过多拘泥于自上而下的灌输性和单向性说教,这一形式化、模式化及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也使受教者对宣教内容停留在“听之”-“厌之”-“忘之”的层面,未能内化到思想和行为之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在宣传教育中深入人心,必须要摆脱现有的单一说教的宣传教育模式,要能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扩展宣教渠道、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使教育受众自愿参与学习、自行在生活中践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的有效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的确立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动力。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如何让民办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不断深入,如何使之接受并将其内化到自觉的实际行动中,是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3.1找准切入点,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必须保障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热情不高、甚至对其感到厌倦,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融合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队伍的力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以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对福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点为切入点,经常性地采用事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及课堂游戏等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参加的形式,让福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指导学生通过其解决实际问题。

3.2找准结合点,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基于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具有较高文化活动创新水平等特点,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同校园文化活动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融入校园景观、校园精神和校园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如在“雷锋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植树节”开展植树环保活动、在“红五月”开展纪念五四运动系列活动等,重点突出一月一主题,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福建精神观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感召来自身边的精神力量;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创建还应分群体、分阶段进行。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如对党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对广大青年团员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部分无坚定信念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等;要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成熟度和认知接受度进行区别对待:如对大一学生主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大二学生着重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对大三学生进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5],循序渐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内化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上高度认同的观念和行动上自觉践行的规范。

3.3挖掘兴趣点,发挥新兴媒体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十分迅猛,其舆论引导作用也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拥有玩控新兴媒体的基础配备和基本技能,是微信、微博、网络社区等新兴媒体的最大使用群体。民办高校应充分挖掘学生易于接触网络、乐于接触网络和乐于接触新兴事物的特点,让他们通过网络通讯终端、数字广播、手机微信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在新兴媒体上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福建精神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属新兴媒体建设,如建立学院官方微博、学生工作微博、党建微博、共青团微博及微信群等,并在校属新兴媒体上结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各种疑难问题解答、职业生涯发展等青年基本需求,适时适度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二是新兴媒体的传播要集青春化、生活化等当代大学生较为敏感的语言和互动性于一体。可结合“凝聚青春正能力量,共筑美丽中国梦”的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大道理变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青春小道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的讨论中去,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三是尝试在新兴媒体上建立党团组织,并依托新兴媒体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团活动,组织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体积极参与;四是要将对新兴媒体的监督与新兴媒体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相结合,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3.4找准共振点,发挥党员的模范激励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民办高校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思想觉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且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影响并带动一部分学生,善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激励作用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在校园内的传播。要及时树立一批党员学生的先进典型,尝试基于党员教育“四进工程”的基本做法,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和“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宣传和表彰他们在践行福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党员在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模范激励作用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進社会,使得广大学生在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实现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覆盖。

3.5找准实践点,发挥志愿服务的助推作用

民办高校学生不喜欢被拘泥于课堂,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实践活动尤其是志愿者活动的助推作用。志愿者活动以其被全社会所认同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的志愿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内涵作出了很好的诠释,也是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行之有效实践方式,民办高校要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契机,通过校内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志愿服务有组织、有场所、有内容、有收获,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在发挥志愿服务的助推作用过程中,作为组织主体应注重开展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注重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让志愿者用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新华网[EB].《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8日.

[2] 姚茂军,彭家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原因与过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

[3] 转引自人民网[EB].《十八大报告首提12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13日.

[4] 大力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加快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N] .人民网,2012年7月23日.

4.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四

二、补报志愿时间:12月6日—10日,调剂录取时间:12月14日上午10:00至15日下午4:00。

三、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下达的年我省成人高校(专升本、高起本、专科)的招生计划组织录取。

四、所有参加调剂录取的院校均公布剩余计划总数和招生专业(省内院校脱产专业招生计划均已完成不参加补录)。

5.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五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开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限制生源调剂”的模式,两种类别报考条件相同。

(一)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包括通过高等自学考试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获得本科毕业文凭的人员);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4)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其中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报考单位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

③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④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⑤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定向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同等学力人员报考,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大学本科8门以上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出具本科自学考试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二)我所各专业均接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等学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生(学术型或专业学位)。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申请人须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网上报名”――推免申请系统提出网上申请(网址:admission.gucas.ac.cn/index.asp),同时按我所要求将本人简历、推荐免试资格证明、学习成绩等相关材料提交所研究生部,并进行相关考核。被确定接收的推荐免试考生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流程详见下条)。

三、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在复试阶段将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复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2010年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考生,报考时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考生在报名期间因公外出,可就地上网报名。考生在网上报名时所选择的报名点和参加考试的考点应一致。在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应选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报名点”(报名代码为1188)。

第一阶段:网上报名

时间:以国家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网报时间为准。

报名和查询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或yz.chsi.cn/)、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admission.gucas.ac.cn)。

考生登录网上报名主页后,在选择招生单位及报名点过程中弹出的重要公告信息,务必要认真阅读。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报考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先选择“福建”,然后在招生单位栏中选择“80045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院系所栏不选。之后选择报考专业等报考信息。

第二阶段:现场确认

时间:以国家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现场确认的时间为准。

地点: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园区现场确认,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到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手续:凭本人身份证(或军官证)、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应届生凭学生证)确认报考资格,并办理交费和现场照相等手续。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必须网上支付报名费,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报名费支付方式以各省市规定为准。

推荐免试生必须在10月25日前到培养单位办理接收手续。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网上报名,并办理现场确认手续。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生不得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四、初试

1.初试日期: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日期为准。不在该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2.初试科目为四门(MBA除外):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二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其余考试科目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组织命题。

3.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含统考数学)和专业基础课每门满分值各为150分。

五、复试

1.我所将采取差额复试,请考生届时查询我所公布的复试章程。

2.复试形式、时间、地点、科目、方式均在复试前通过网页向考生公布。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3.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4.对同等学力考生须在复试阶段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并对其进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考查。加试科目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5.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将更加突出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查,更加侧重于对考生实践经验和科研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将重视对考生兴趣、爱好、特长及就业意向等方面的考查。

六、体格检查

体检由我所在复试阶段组织考生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

七、录取

招生领导小组根据考生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成绩)并结合其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招收定向硕士生必须在录取前分别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合同。

拟录取新生入学前未取得学士学位或本科毕业证书,或受到处分的,取消录取资格。

八、学习年限

学术型脱产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至4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九、收费及待遇

我所2010年招收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律不收学费(定向委托培养者除外),且在学期间享受奖助学金等待遇(硕士研究生750-1200元助学金)。

十、违纪处罚

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十一、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普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样,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属同一培养层次的不同类型。这种学位类型不同于以往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要求实际工作经历,与普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样,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选拔录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且具有学籍,毕业时达到培养要求者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专业学位证,双向选择联系就业并正常派遣。与普通学术型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社会应用需求进行招生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更加侧重于专业技术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进行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但获得硕士学位后,可参加博士研究生公开招生入学考试。

十二、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所不承担责任。

2.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3.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新政策为准。

4.考生可通过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admission.gucas.ac.cn 查阅全院招生专业目录、部分科目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等相关招生信息,也可通过www.fjirsm.ac.cn查询我所招生信息或直接咨询报考事宜。

地 址:福州市杨桥西路155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生部

邮 编:350002

联系人:张婧

电 话:0591-83716824

网 址:www.fjirsm.ac.cn

6.河北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六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了《关于下达20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并公布了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其中2015年河北省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如下:

2015年分单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单位:人)单位名称 博士生 硕士生 总规模  其中: 总规模  其中: 学术

学位 专业

学位 学术

学位 专业

7.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七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经济全球化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给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当前传媒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才需要, 成为了新闻传播学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议题。2009年召开的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就“媒介化社会的新闻传播教育———目标、理念及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 (林溪声, 温潇, 2010) 。过去六年间, 国内学界共发表了676篇与新闻传播教育相关的论文, 共涵盖八大主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数字化、全球化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问题 (周婷婷, 2013) 。

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对问题的性质、根源及影响的谨慎、细致的分析。因此, 在考察新闻传播教育的过程中, 本文聚焦福建省高校, 立足本科教育实践前沿, 试图从局部观整体, 透过对区域发展现状和问题的考量, 深入了解当前语境对于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具体挑战, 进而为福建乃至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适应就业市场形势, 应对数字化、全球化与媒介融合趋势的挑战, 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引。

一、调研设计和操作

(一) 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福建省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本文采用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这一质性研究方法。深访最大的优点在于营造相对轻松、自然的对话氛围, 引导谈话伙伴表达其对于特定对象的感受、体验和阐释, 从而帮助研究者从谈话伙伴的视角理解特定对象, 对后者进行“深描”。通过对这一方法的使用, 本文有望触及“局内人”对于当前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真实看法, 了解他们对于既存问题的理解和对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的期待, 获取丰富的细节信息和资料。具体说来, 本文将选取福建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 引入相关利益者的多元视角, 运用半结构式的访谈设计, 与谈话伙伴展开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

(二) 个案的选择

在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院系整体实力、专业设置以及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基础上, 本文从福建省19所本科院校中选择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仰恩大学人文学院作为研究个案。

以上三所高校分别处于厦门、福州和泉州三市。其中, 厦门大学是211, 985院校, 福建师范大学为一本院校, 仰恩大学是二本院校。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7年, 曾创办国内最早的国际新闻、广告和传播专业, 目前下设新闻、广告、传播三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 未分系, 下设四个专业, 曾开设福建省第一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仰恩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7年, 下设新闻传播系与中国语言文学系。在专业设置方面, 上述学院也各具特色 (详见表1) 。选择这三家作为本文的研究个案, 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选样的多元性, 进而提升相关研究结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 谈话伙伴的招募

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利益群体对于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看法, 本文选择了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谈话伙伴。这三类人群构成了本科教育的主体。行政管理者对本院系的发展历史、教育理念、制度、规划等基本情况最为了解;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既是一切教育理念的执行者, 也是检验者, 能直接获得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反馈, 对于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学生处于接收者的一端, 本科教育的效果只能通过学生体现出来, 学生对于教育活动的感受最为直观, 因此这一群体也构成了本文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在谈话伙伴的招募上, 本文采用了滚雪球的方法。笔者先从三所高校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作为谈话伙伴, 通过电子邮件联络该对象。在获得对方首肯后, 笔者发送正式邀请信, 并通过他/她推荐其他谈话伙伴。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前后共招募到来自前述三所学院的行政管理者、教师、在校学生13名 (详见表2) 。

(四) 访谈的开展

在与谈话伙伴预约好访谈时间后, 笔者前往三所高校, 在谈话伙伴比较熟悉、感到放松的环境中, 如办公室、咖啡厅等, 分别展开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1] (详见表2) 。访谈时长视谈话伙伴的便利及交谈情况而定, 多数访谈持续一小时以上。

访谈采用半结构化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谈话伙伴, 笔者设计了不同的访谈主题 (详见表3) 。访谈围绕这些主题展开, 但具体问题仍视互动情况灵活提出:笔者尽可能在同一访谈中涉及对所有主题的讨论, 但无需严格遵循主题顺序或表述方式。具体说来, 与行政管理者的访谈多聚焦其所在学院的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制度设计、执行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的访谈则更关注教学以及其他类型的师生互动的情况, 力图透过对师生互动过程及效果的了解, 进一步探索宏观制度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实现程度、存在问题及可能出路。

二、调研发现

(一) 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调研发现, 三所学院在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制度设计及执行, 如培养理念、培养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共识。这些共识既源于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特性, 同时也受到学院所在地理位置及其文化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因此, 笔者将这些共识概括为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兼顾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这一模式包含以下几项要素:

1. 培养作为“杂家”的新传人

尽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方面差异显著, 三所学院都认同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既要培养“专家”又要培养“杂家”的理念, 主张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也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一方面, 三所学院都将人文素养课程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当中, 透过相关通识课程的教授, 培养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 在师资配备上, 这几所学院也注重招纳具有跨专业背景的人才。

2. 倡导“实践教学”

调研发现, 三所学院都将实践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采用多项举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如下:

首先, 完善实验器材的配备。调研发现, 三所学院都有可供学生借用的摄影摄像器材和编辑机房, 近年来, 各学院更是加快了器材的更新换代, 以满足师生日益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例如,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过去两年间全部更新了实验教学的设备并规范了实验室的功能分区, 现设有舆情监测室、广告心理实验室、广告电话调查室、非编实验室和数字电影演播室, 供全院师生使用。

其次, 实现校内外综合性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对接。我省高校基本都设有校内媒体, 如校级报刊杂志、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院级报纸期刊等。除了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媒体实践外, 各学院还广泛建立校外实践平台,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机会接触新闻传播实务, 在实践过程中展示自我。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开设实践类课程, 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报纸编辑、视频编辑等, 鼓励学生到媒体、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同时, 各学院还会邀请业界专家来校进行短期指导或开设讲座,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各项赛事, 指派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此外, 非实践类课程的授课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将实践带入课堂教学中, 如采用“真人图书馆”、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让学生活学活用, 从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缩小与业界的距离。实践教学的理念因此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教学思想。

3. 确立“闽台合作培养模式”

福建省与台湾毗邻, 两岸在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频繁。本文调研的三所学院均与台湾高校建立了合作项目:厦门大学与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所互派学生或展开合作研究;2011年以来, 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合作,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三个专业联合招收和培养“3+1” (即3年在本校, 1年在台湾世新大学学习) 模式的学生;仰恩大学自2013年开始, 每个学期邀请部分台湾高校的教授来授课, 教授师资相对薄弱的课程。

4. 促进“教学互长”

良好的师生互动, 是落实各项制度的必要前提。三所学院在聚集和利用多方资源, 增加学生与国内国际学界、业界的交流机会的同时, 也采取多方手段, 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次和效果。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 实行班导制度。班导既有教学任务, 也要负责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班导制度能增进师生对于彼此的想法和需求的了解, 营造一种彼此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教育氛围。必须指出的是, 这一制度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因此, 在班导人选的取舍上, 厦大和福师大更倾向于年轻教师, 后者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从而更好地达成班导制度的目标。访谈发现, 活跃的年轻教师的确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 在学术、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给学生以指引,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和信心。

第二, 提倡“学生主导型”的授课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 以教师为本位的授课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他们尝试倾听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需求并做出改变。例如, 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 或通过提问与讨论环节、让学生做报告展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或将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引入课堂互动中, 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第三, 建立多种反馈渠道。三所学院都设有多种测评教学效果的手段, 除了让学生在期中或期末对某一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外, 还经常召开针对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座谈会, 现场征集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教学情况及培养方式的意见, 在为学院的未来规划提供依据的同时, 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进而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 “福建模式”面临的挑战

依托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上述三所学院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媒体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然而, 诚如前文所述, 随着新闻传播类专业数量的激增, 以及进入经济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媒体形态和深层结构的调整和变迁, 整个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开始进入瓶颈期, 上述三所学院也不例外。调研发现, 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正面临诸多挑战。

1. 专业培养缺少“灵魂”

尽管三所学院都将文史哲方面的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必修课体系中, 但无论是提供知识的一方还是接受知识的一方, 都普遍感觉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整体不足, 亟待提升。这一论断的依据之一, 是专业培养理念与学生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之间的错位: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不甚明了, 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还有学生表示无法了解传媒行业的社会价值, 感觉“从事媒体行业太辛苦”, 考虑要改投其他就业方向。一言以蔽之,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供给学生职业必需的能力和技巧, 但没有很好地培养起学生对新传人的职业价值和理想的认同, “灵魂”的相对缺失必将影响新闻传播类本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2. 实践平台缺乏常规机制的保障

调研发现, 虽然三所学院都十分重视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由于各种原因, “实践教学”的效果还是不甚理想。

首先, 实践器材的配备存在若干问题:第一, 设备更新较慢, 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第二, 学生对学校拥有的实践资源不尽了解, 无法充分利用, 能够使用到学校资源的往往是只有少数活跃的学生, 设备的整体使用率不高。

然后, 校内外实践平台的搭建和使用与预设目标存在差距:第一, 作为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新闻传播专业较少受到校方重视, 在争取校内实践资源方面缺乏优势;第二, 在校外实践方面, 学院缺乏常规性的保障机制, 多数时候靠教师的私人资源或学生自己的找寻来获得校外实习机会, 部分学院没有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实质性手段, 如学分鼓励等, 学生相对缺乏参与校外实践的热情。

最后, 实践类课程仍显薄弱,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实践类课程的数量整体不足;第二, 教师的实践经验普遍欠缺, 部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仍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方式略显陈旧、僵化。

3. 地域限制

诚如前文所言, 毗邻台湾的确是福建省高校的一大地域优势。然而, 从整体上来看, 福建省偏居东南, 远离政治、文化中心, 传媒业规模有限, 无法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提供太多机会。例如, 厦门大学一位受访的行政负责人就坦承, 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 本地可用的资源有限, 厦门所处的地理位置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培养。

4. 师资力量不足

近年来, 高校普遍扩招,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调研发现, 由于教师与学校需求不匹配或薪酬等问题, 我省新闻传播院系多少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师生比失调, 在大班甚至超大班授课的环境下, 教师与学生难以充分互动, 课外交流也比较受限;其次, 师资断层, 综合我省各院系的情况来看, 50岁左右的年长教师和30多岁的年轻教师较多, 40多岁的中年教师则较为缺乏;再次, 师资水平达不到课程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最后, 师资水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一位谈话伙伴提到:“师资力量并不能像我们理想化描述的那样子, 新的东西出来之后, 教师马上就能够跟上, 然后马上把课程开出来。所以课程始终落后于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的现实状况”。换言之, 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 无法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和资讯。

(三) 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福建模式”创新性发展的方向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 目前, 三所学院正尝试引入新思路、新举措。具体说来, 后者共涵盖三个层次:制度保障层面的创新, 旨在整合资源, 为本科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开展校际合作;执行层面的创新, 旨在提升教学质量, 落实本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 如尝试闽台即时合作;设计层面的创新, 旨在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如开设口语传播专业。上述思路和举措有望为我们探索福建省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 制度保障层面的创新

通过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以及强化师资的方式, 新闻传播院系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 为本科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 开展校际合作。目前, 省内部分高校之间已经建立了合作或帮扶关系, 主要开展师资方面的合作。例如, 厦门大学派出部分教师到仰恩大学兼职任教, 帮助其完善教学体系。

然后, 开展校企合作。透过高校与业界在项目策划及执行上的全面合作, 如发掘校企共办项目, 帮助学生获得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 仰恩大学新闻系与泉州某文化创意产业园合作, 共同策划文化创意节。

最后, 强化师资。我省各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师资缺口, 如何引进人才、强化师资?以下思路可资借鉴:增加外援, 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 比如留学归国人才、外籍教师, 或邀请业界人士来学校开设短期课程;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 通过外派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等方式,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降低教师聘任门槛, 为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进入高校兼职提供便利;提供合理的薪资水平, 稳定师资队伍;对于研究型高校, 可以考虑增加研究员编制, 让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能专心做科研, 同时为老教师减负, 如降低对55岁以上的老教师的科研工作量, 鼓励其专职教学。

2. 执行层面的创新

全球化和数字化趋势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挑战。应对该挑战的方式之一, 是探索师生互动的多元渠道和方式。

一方面, 探索闽台合作的多元途径, 创新合作方式, 跳脱互派师生的层面, 借助互联网技术, 实现教学方面的深度合作。例如, 一位谈话伙伴尝试课堂上直接连线台湾教师, 开展即时互动。这种合作方式不仅灵活, 也便于操作, 或许可以拓展至与境外或海外专家的合作。

另一方面, 与时俱进, 跟踪业界动态, 将新媒体等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融入课程体系。例如, 一位谈话伙伴在课堂上使用微博提问, 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给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以展示观点的机会, 收效颇佳。

3. 设计层面的创新

诚如前文所言, 国内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是培养方向与就业方向之间的错位。制度保障和执行层面的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知, 口语传播专业近年来得以开设并被寄予厚望:新专业的推广者希望通过这一全新的专业培养方向的引入, 缩小专业培养与市场就业之间的鸿沟, 帮助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口语传播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修辞学传统, 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美国。作为一门学科, 口语传播学始于20世纪初, 侧重说辩实践和理论建构;20世纪50年代以来, 开始融合社会科学知识, 研究焦点从说辩转向传播, 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马成龙, 1999)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美国的大众传播学与口语传播学之间泾渭分明, 这一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被打破———美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改名热, 口语传播系多改名为传播系或传播研究系, 整合大众传播与口语传播的“一般传播”概念开始盛行, 这一趋势在1997年达到高潮。这一年, “口语传播学会”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改名为“全国传播学会”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 标志着大众传播与口语传播的学术合流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9年, 口语传播专业被引入省内高校的本科教育领域。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 拥有战略传播的意识、能力和技巧, 同时熟悉传媒业的运作流程和机制的综合性人才。目前, 这一专业的发展仍属于探索阶段, 有若干方面的议题有待探讨。首先, 如何强化这一全新专业的师资?派遣教师前往海外或境外高校进修是当前的首要途径, 但从长远来看, 还是应当考虑如何吸引海外对口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另外, 如何实现口语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全面融合?有谈话伙伴认为, 主持人专业是一个切入口, 可以用口语传播的体系架构改造既有的主持专业的课程;也有谈话伙伴认为, 打破院内跨系选课的门槛是知识融合的第一步, 如可以借鉴台湾一些高校的选课模式, 允许传播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口语传播的基础课程后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及职业规划, 跨系选择新闻、广电或广告等其他专业的课程, 实现两类传播学知识的融合。最后, 如何提升传播系本科毕业生的市场认知度?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相关竞赛是方法之一, 但最终仍取决于早期毕业生的职场表现和发展, 而后者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吸引到那些自身条件适合该专业的考生进入传播系, 全力达成传播专业培养的预期目标。上述条件的实现与新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之间存在矛盾, 如何缓解这一矛盾, 仍有待先行者们的进一步探索。

三、结语

调研发现, 以三所学院为代表的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形成了一个“福建模式”, 其要素包括倡导“杂家”的培养理念和“实践教学”的思路, 确立“闽台合作培养模式”, 以及促进“教学互长”。如果说“杂家”的培养理念和“实践教学”的思路是新闻传播专业特性的反映的话, “闽台合作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互长”思想则是地方特色在福建省新闻传播本科教育领域的体现———“闽台合作模式”基于地缘优势, “教学互长”尤其是班导制、“学生主导型”授课方式则多少受到台湾高校的影响, 是两岸新闻传播教育领域长期交流的产物之一。必须指出的是, 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成就了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让这一模式变得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决定性因素, 是三所学院在共识基础之上所采取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具体说来, 在培养目标上,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教育侧重为政府、事业单位培养宣传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侧重培养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人才, 仰恩大学人文学院则采用设计师认证的培养方式, 重点培养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 如平面设计师, 影视编辑制作人员等。三所学院都致力于发挥地缘优势, 但侧重点有所差异。在调研过程中, 谈话伙伴告诉笔者,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优势在于“我们面向海洋, 我们离国外比较近, 交往比较频繁,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出去, 跟美国的一些高校的教师有一个密切的来往, 吸收他们的一些最前沿的知识进来”;福师大传播学院侧重利用省会的广播电视业资源, 该院教师“大量跟业界是有着良好的, 而且是非常通畅的合作的关系…… (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笔者注) 能够很快地融入这个行业”;仰恩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发挥泉州经济水平发达这一地域优势, 如从泉州地方企业招募经验丰富的策划人才担任专职教师, 授课时“尽量选择当地主要的行业去讨论一些案例”等。

当前,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 “福建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是专业培养缺少“灵魂”, 实践平台缺乏常规机制的保障, 受到地域限制, 以及师资力量不足。整体而论, 三所学院面临类似的挑战。然而, 对这些学院来说, 上述挑战的意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虽然都受到地域的限制, 立足本地资源的学院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同样, 虽然都存在师资不足等问题, 对有的学院来说, “不足”表现为缺少与专业对口的专门人才或学术带头人, 对另外一些而言, “不足”则表现为人才流动频繁。

为了应对时代挑战, 三所学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力图从制度保障、执行以及设计方面探索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方向和路径。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创意教学等可以帮助新闻传播本科教育与时俱进, 更好地达成既有的培养目标, 缩小就业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 但它们基本未能脱离原有的大众传播教育的框架, 侧重对局部的调整和修正, 仍属“治标”之举。引入新专业, 适应乃至主动开拓市场需求, 堪称跳跃式发展, 有“治本”之态,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后一思路和举措能否推广, 以及如何推广, 仍有赖于福建省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界集思广益, 共同探索。此外, 诚如前文所言, 对于不同学院来说, 同一挑战的意涵存在差异。因此, 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 各家新闻传播院系一方面可以共同探索、相互借鉴, 另一方面也要因“院系”制宜, 寻找最适合自身定位和特征的创新性发展之路。

获取上述结论的前提是本文对研究个案和谈话伙伴的典型性和多元性的全面考量, 因此, 有理由认为, 以上三所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育的现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福建省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共同经验。其中对于创新思路和举措的描述, 则有望为全国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尽管如此,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笔者招募到的谈话伙伴规模偏小, 后者所能提供的视点相对有限, 因此, 一方面, 应避免概化上述结论, 将本文所描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同于福建省或全国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全貌;另一方面, 应开展进一步的调研, 如采用调查、参与式观察等方式, 充实和完善既有资料, 就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举措等展开更深入、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婷婷.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闻前哨, 2013 (1) .

[2] .曾鸿.分众化传播时代的新闻教育[J].新闻前哨, 2009 (3) :22-25.

[3] .宋超.当向潮头立——在新闻学院2009年秋季迎新大会上的讲话[J].新闻大学, 2009 (4) :1-4.

[4] .林溪声, 温潇.理念, 目标, 对策: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新闻大学, 2010 (1) :1-7.

[5] .麦克斯.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2013.

8.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八

[关键词] 高校 绩效工资 难点与问题 建议与措施

2006年,我国进行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旨在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的套改与晋升机制已建立,特殊岗位津贴由国家统一制定,现只有绩效工资还在制定和完善中。福建省绩效工资实施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2011年春节前,除高校和部分公立大医院外,其他事业单位已完成了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并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结合高校的特点,拟对高校在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措施。

1 绩效工资概述

1.1 绩效工资的涵义

用马克思的三种劳动论来说,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第三种劳动即凝固劳动来支付工资,是一种以实绩和贡献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这种薪酬制度对劳动量和劳动支出的统计比较客观实在,在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逐步被各经济部门所采纳,目前绩效工资已成为我国薪酬支付的主流方式之一。

1.2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2.1 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要求

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各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福建省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设立生活补贴和岗位津贴项目,并给出参考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计算实际工作量和贡献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1.2.2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合理、积极稳妥。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统筹兼顾,审慎处理实施中的问题,确保工作平稳顺利。

二是总量调控、持续发展。绩效工资的总量由政府部门来核定,学校考虑财力情况,综合考虑各项事业的发展,量力而行、量财而行,在核定总量内合理安排可发放资金。

三是按劳分配、优绩优酬。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岗位责任、工作量和实际贡献为依据,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物价水平和考核结果确定发放。

四是强调考核、激励优绩。实施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五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充分考虑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学校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水平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

六是发扬民主、公正公平。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分配办法要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单位主管批准,并在本单位公开,确保职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七是分级管理、责权利统一。根据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各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位可由学校统筹安排。

2 高校在实施绩效工资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部门,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特征,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核定绩效工资的总量与计算脑力劳动的实际付出、以及资金的筹措是实施绩效工资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高校公益产品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差异性,决定着绩效工资分配存在困难

高校提供公益服务,拥有大量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群体,其业绩或劳动量不能完全即时量化;有些科研工作者,其劳动成果的体现是有时间性的,甚至劳动的付出没有成果;对教师而言,人才培养和成长需要周期,培养的学生是否成才,要经过社会长期的检验才能作出判断。这些与其他事业单位就有所不同,在计算工作量和核定劳动付出时显得比较复杂和困难。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高校按照自身办学规模和条件来分,可分为单科性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按照承担社会主要职能和现代大学分层次来分,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由于高校存在着类别、类型的差异,同是高等院校,由于性质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绩效工资的体现理应有所不同。

2.2 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与高校可用于分配的资金之间的问题

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基础上,高校究竟有多少资金可供分配·这不但取决于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绩效工资的来源,尤其是由学校自筹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校办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提升了高校的职能,但维持高校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费用反而增加。比如,在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加大投入,这无形中都增加了办学成本。为此,必须慎重处理绩效工资与可用于分配资金之间的关系。

2.3 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之间可供分配的资金供给量的问题

退休人员不在绩效工资实施范畴内,与在职人员绩效工资之间的差距也不断拉大,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即便增加退休费,各级财政没有全额承担,势必增加高校的办学成本,导致可供分配的资金供给量减少,又影响了在职人员的绩效工资。收入分配如何做到既保护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历史地对待曾为学校发展做过贡献的老同志,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到高校这支队伍的稳定问题。

2.4 基本工资的保障功能与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之间的比例问题

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是基本工资的主体部分,二者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最具有保障功能的固定部分,也是职工退休后纳入退休金的重要部分。津贴补贴主要为特殊岗位津贴,由国家统一管理。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大小,增强工资激励功能, 不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因此合理确定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基本工资的保障部分与绩效工资的激励部分的比例,使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综合效能发挥最大化。

2.5 科学的岗位设置与合理的岗位聘用之间的问题

岗位管理制度和推行聘用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实现高校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岗位反映不同性质的工作、职责、任务,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聘任人员不同的经验、能力、资历和任职条件。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应以高校各项工作的需求与目标任务为基础,以调动各类人员工作热情为目的,这是实现岗位绩效工资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对单位内某岗位本身价值的客观评价,也是对承担这一岗位的工作人员完成本岗位工作的价值回报,真正体现岗位设置和聘用的合理与公正性,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

2.6 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体系与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之间的问题

在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要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善内部考核制度同时,要根据各类人员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把考核与分配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考核结果,处理好不同层次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若干建议

3.1 科学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经费由国家全额拨付或承担绝大部分

绩效工资总量由上级主管部门核定后实行总量控制,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在综合考虑各高校原来的津贴补贴水平、可支配的资金情况、经费来源、改革性附加等因素,不同的院校核定不同的绩效工资,由国家全额拨付或按比例下拨,但国家要承担绝大部分,否则高校的公益性难以保证。高校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要参照公务员的标准落实并由国家全额负担,以减轻高校包袱、解决后顾之忧。

3.2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生均拨款

高校办学成本逐年在增大,国家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尤其是前几年,各高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入学需求,自筹资金甚至贷款新建校区,欠下许多债务,至今尚未完全还请,国家有责任承担这份债务,这也必须增加投入。随着物价上涨,培养学生的成本在涨,按旧标准下拨的生均经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国家应按照现行物价标准重新核定下拨经费,确保学校维持日常运转。

3.3 扩大高校自主分配权,营造绩效工资实施的宏观环境

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依法自主、有效地管理学校内部事务,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在这个原则下来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只是负责宏观调控。高校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顺利实现人才强校战略, 就必须在薪酬制度这一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上取得主导权。因此,国家对绩效工资进行总量调控后,应该给予高校在薪酬方案设计和管理上更多的自主权,为高校的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确保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建立并完善岗位设置与聘用机制

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能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用人效益,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从整体上增强队伍活力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的岗位分析和评价基础上, 按照精简、合理、高效的原则,确定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明确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等, 设置合理的岗位。这样,绩效工资才具备了实现的前提。

3.5 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绩效工资作为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灵活性的成分,应该充分发挥其奖励性的功效。各高校要结合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特点和工作目标,在合理设置和理顺岗位职务序列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各层次岗位的收入水平,各岗位薪酬上下限交叉重叠,形成凝聚核心、激励骨干、带动全体的激励机制。可结合岗位、效能和时间等因素,综合制定科学合理、适合自身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3.6 根据不同岗位设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绩效工资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高校应根据不同岗位的人员制定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专任教师不仅要注重一定的工作量,还要强调授课的质量,对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业绩考核办法;考核科研数量时要更加重视科研的质量,要关注科研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等;考核教辅人员、工勤人员要注重其本身在服务教学、科研中所体现的价值;考核管理人员必须明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定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和指标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化评价手段,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沟通反馈机制。

3.7 提升人事管理系统的智能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高校应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设计、开发基于绩效工资的人事管理系统,旨在集信息、网络和管理技术三位一体,将人事管理过程数字化,构建了统一、便捷、高效的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利用,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为领导决策提供清晰和及时的服务。

4 结语

实施绩效工资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高校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桂红.福建省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95-98.

[2] 张军. 绩效工资制度设计体系[J]. 科学时代,2010(19):107-108.

[3] 丁胜云,刘凯峰. 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206.

[4] 吴强.如何做好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J].教师管理, 2010(4): 54-55.

[5] 彭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可操作性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74-75.

9.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篇九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公告

《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已由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 2002年7月26日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予以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7月30日

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1988年4月29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8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第一次修正,根据1997年10月2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五会议《关于地方性法规修订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00年11月18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第三次修正,2002年7月26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条 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并与帮助群众发展经济、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

第七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及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二章生育调节

第八条 男二十五周岁、女二十三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一对夫妻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生育第一个子女为晚育:

(一)晚婚后怀孕生育;

(二)女方二十四周岁以上生育;

(三)男方三十周岁以上生育。

第九条 一对夫妻已有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

(二)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

(三)患不孕症,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后怀孕;

(四)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夫妻可以再生育;

(五)夫妻一方因公致残,评为二等甲级以上残废;

(六)夫妻双方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回大陆定居,时间不满六年。

再婚夫妻一方没有子女,一方再婚前已有一个子女的;或者一方丧偶后再婚,再婚前双方符合本条例规定合计有两个子女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第十条 夫妻双方均为农村人口,已有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

(二)男方的兄弟均无子女且已丧失生育能力;

(三)女方无兄弟且只有一个姐妹,男方到女方家结婚落户,赡养女方父母;

(四)夫妻双方定居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五十人以下,人均耕地二亩以上或者人均山林地三十亩以上的乡;

(五)只有一个女孩。

夫妻双方均为渔民,或者夫妻一方连续从事井下采掘作业五年以上现仍在井下采掘作业,只有一个女孩的,参照前款第(五)项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夫妻双方均为归国华侨,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回国定居入境时已怀孕;

(二)夫妻双方回国时间不满六年,只有一个子女;

(三)所生子女在国外定居,国内无子女。

在我省定居的华侨配偶适用前款第(三)项规定。

夫妻一方为本省居(村)民,一方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适用本条例规定,但夫妻双方婚后生育的子女,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一方婚前已有的子女,不在内地定居的,不计入本条例所称的生育子女数。

夫妻一方为台湾地区居民的,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夫妻双方均为少数民族(除壮族外),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生育两个子女:

(一)夫妻双方均为农村人口;

(二)夫妻双方在少数民族乡、村居住或者工作满五年。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

(二)两个子女中有一个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夫妻可以再生育;

(三)再婚夫妻再婚前双方符合本条例规定合计有两个子女。

夫妻一方为汉族,一方为少数民族(除壮族外),汉族一方到少数民族一方落户,居住在少数民族乡、村,所生子女按有关规定定为少数民族的,适用前两款规定。

第十三条 经批准再生育的,生育间隔期为四年以上,并且女方在二十五周岁以上。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生育间隔期的限制:

(一)符合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第二款规定;

(二)符合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规定;

(三)符合第十二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

(四)女方在三十周岁以上。

本条例所指的残疾儿的确认,必须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医学鉴定机构鉴定;不孕症和丧失生育能力的确认,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保健机构的医学证明。

第十四条 禁止提前生育、婚外生育。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提前生育:

(一)婚前生育(含未达法定婚龄怀孕);

(二)未满生育间隔期生育;

(三)符合再生育条件未经审批生育。

非法收养、送养以及遗弃子女视为违反计划生育行为。对遗弃子女的,不得批准再生育。

第十五条 生育子女应当按规定领取生育证。领取生育证的具体办法由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三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制度,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促进孕前管理,保证受术者的安全,防止和减少人口出生缺陷。

第十七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技术人员,应当指导公民在了解各种避孕节育知识的前提下,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对于已生育子女的夫妻,应当指导其选择长效避孕措施。

患有会造成下一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夫妻不宜生育。有生育能力的夫妻一方应当施行绝育手术或者采取长效避孕措施;已怀孕的,应当终止妊娠。

第十八条 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应当按计划生育要求落实一项有效的节育措施,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具体办法由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违反本条例规定怀孕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应当责成其及早采取补救措施。

第十九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免费享受以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一)孕情、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二)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三)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四)输卵管、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五)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

(六)经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输卵管、输精管吻合手术。

前款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农村由地方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城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其他相关社会保险的,由保险基金按有关规定支付;未参加上述保险或者没有保险项目的,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负担,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地方财政负担。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条 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给予假期。接受绝育手术一方需另一方照顾的,另一方所在单位可以给予五日至七日假期。

在落实节育措施休假期间,或者因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并发症治疗期间,或者施行吻合手术期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照发,不影响晋升。

第二十一条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经治疗后仍不能从事正常劳动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当地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给予照顾或者救济。

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后接受绝育手术的,可以由所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助;村(居)民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助。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用现有卫生资源,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标准,增强服务能力。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

第二十三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四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避孕药具的计划、管理、发放工作。

加强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推广安全、有效、简便的避孕节育新技术。

第四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期责任制。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应当作为考核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应当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宣传、教育、文化、卫生、司法、计划生育等部门,以及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工作。

第二十七条 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可以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与育龄夫妻依法签订计划生育协议,就生育、节育措施落实、孕情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优惠与奖励、制约措施等内容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城市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物业管理机构应当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方便。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实行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经费和优惠奖励措施等。

第二十八条 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累计三次被评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的,享受同级劳动模范待遇。

对乡(镇)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实行岗位津贴,提高在县(市、区)、乡(镇)、街道长期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退休待遇,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九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统计应当及时、准确,有关单位和人员不得瞒报、虚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公安、民政、统计、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应当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定期相互通告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

第三十条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具体办法按照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执行。

禁止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具体办法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优待与奖励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用于对实行计划生育公民的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二条 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在子女年满十四周岁以前,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享受相关的优待与奖励。

第三十三条 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一次性发给不低于五百元的奖励费。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励费,由夫妻所在单位各发一半;一方属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由工作人员一方所在单位发给全数;双方均属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励费从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中支付。

第三十四条 符合再生育条件自愿不生育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给不低于一千元的奖励费。奖励费从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中支付。

第三十五条 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者生育两个女孩并已绝育的家庭,享受下列奖励与优惠:

(一)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时,增加一人份额;

(二)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给予减免杂费;

(三)培训、就业、就医、住房以及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

(四)在扶贫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照顾;

(五)实行退休金或者生活补助费制度的地方,增加退休金或者生活补助费;

(六)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 农村生育两个女孩并已绝育的夫妻,除享受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奖励与优惠外,还享受下列奖励与照顾:

(一)发给不低于五百元的奖励费,奖励费从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中支付;

(二)符合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优先给予享受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七条 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符合本条例规定要求再生育的,从批准之日起收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奖励费。

享受本条例规定的优待与奖励后,违反本条例规定再生育的,追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奖励费,停止执行有关优待。

第三十八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晚婚的,婚假为十五日;晚育又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女方产假为一百三十五日至一百八十日,男方照顾假为七日至十日。婚假、产假、照顾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晋升。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按当事人违法行为被查出的上一年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以下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提前生育的,按百分之六十至一倍征收;

(二)多生育一个子女的,按二倍至三倍征收;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四倍至六倍征收;多生育第三个以上子女的,从重征收;

(三)婚外生育一个子女的,按四倍至六倍征收;婚外生育第二个以上子女的,从重征收。

个人年实际收入高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可以以个人年实际收入为基数,按照前款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10.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十

记者6月9日从省教育厅获悉,今年安徽省研究生招生分校计划已经下达,省属高校今年招收277名博士研究生、9250名硕士研究生。

其中,7所高校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所招277名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学术型;18所高校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所招硕士研究生中5454名为学术型、3796名为专业型。根据国家部署,起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全部实行自费。

教育厅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大力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所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争取新的.突破。 20我省继续开展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下达校企、校院所联合培养计划500人,此计划包含在已下达各校的总规模中。

11.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十一

注应用参数法解方程组,其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参数k,然后通过化简变形求得k的值,最后将k值代入原方程组求得方程组的解.此法简捷明快,富有规律,值得介绍.

综上所述可知:上述九种解法,不仅思路简捷,解法新颖,内容丰富,而且通过专题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理念,因而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用意识,对于巩固课本知识,掌握“双基”均颇有益处.

故笔者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类专题科研讲座应引起重视.

作者简介高海燕,女,1980年3月生,江苏省姜堰人,中学一级教师.泰州市教坛新秀,优秀党员,发表文章多篇,曾获得“五四杯”青年教师论文竞赛二等奖.endprint

200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中,有一道解三元二次方程组的试题,这道试题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富有创意,解答时既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又能领略考题智慧和技巧,笔者在探究试题解法的同时,又对这一类方程组的其它解法进行了专题总结,现介绍如下,供高中数学老师教学时参考.

注应用参数法解方程组,其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参数k,然后通过化简变形求得k的值,最后将k值代入原方程组求得方程组的解.此法简捷明快,富有规律,值得介绍.

综上所述可知:上述九种解法,不仅思路简捷,解法新颖,内容丰富,而且通过专题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理念,因而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用意识,对于巩固课本知识,掌握“双基”均颇有益处.

故笔者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类专题科研讲座应引起重视.

作者简介高海燕,女,1980年3月生,江苏省姜堰人,中学一级教师.泰州市教坛新秀,优秀党员,发表文章多篇,曾获得“五四杯”青年教师论文竞赛二等奖.endprint

200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中,有一道解三元二次方程组的试题,这道试题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富有创意,解答时既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又能领略考题智慧和技巧,笔者在探究试题解法的同时,又对这一类方程组的其它解法进行了专题总结,现介绍如下,供高中数学老师教学时参考.

注应用参数法解方程组,其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参数k,然后通过化简变形求得k的值,最后将k值代入原方程组求得方程组的解.此法简捷明快,富有规律,值得介绍.

综上所述可知:上述九种解法,不仅思路简捷,解法新颖,内容丰富,而且通过专题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理念,因而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用意识,对于巩固课本知识,掌握“双基”均颇有益处.

故笔者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类专题科研讲座应引起重视.

上一篇:我的美国游记下一篇:维修工工资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