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

2024-10-02

民族文化传承(11篇)

1.民族文化传承 篇一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世界文明古国。华夏千年,孕育了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便是一碗面汤,也包含着各种文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兰州拉面的一碗面汤放变了多少人民的运途,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这碗面汤似乎和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显得格格不入。对此,我认为,传承好中国优秀文化,关键在于顺应时代发展。

优秀文化为国根,顺时发展续新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优秀文化更是民族的精魂。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优秀文化的传承成为一大难题。??然而,将近600岁的故容却领先解决了这一难题。故宫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故宫萌宠――“龙猫”的走红;故宫胶带等文创产品的供不应求;故宫上元节活动的开展无不是故宫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由此可见,传承优秀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多么的关键。

时代发展需求变,传承品质应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应运而生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中国戏曲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文化类节目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提高文化传承秀文化的品质,给观众一种对文化全新的认识。由此可见,传承优秀文化,应顺时发展,提升品质。

传承发展相结合,促国构建新小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愈推愈远,我们距离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文化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优秀文化也见证着国家的昨天,激励着祖同的明天。为让文化释放新的活力,我们就应将传承优秀文化与发展时代潮流相结合,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大的动力。

一碗面汤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改变着无数老百姓的命运。兰州拉面做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变革,改善餐饮品质,让中华文化在顺应发展的传承中走得更稳,更远。

2.民族文化传承 篇二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 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 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 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是优秀的。而且, 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 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 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 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 (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 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 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 做到了“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 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 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 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 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 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 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 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 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 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 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 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 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 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 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 (指孟加拉CUFL项目) 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 表彰他们的事迹, 对国内同类项目, 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 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 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 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 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 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 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 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 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 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 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 “创新”一词比较时尚, 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 可是, 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 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 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 但一定要有基础, 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 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 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 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 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沟通职工思想, 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 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 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 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 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 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 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 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 顽强克服困难, 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 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降本增效, 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 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3.守护母语传承民族文化 篇三

从母亲口中唱出的歌谣,带有野草的芳香。让我们看文中的几段文字: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歌谣展示了一个梦幻的、诗意的、奇趣的世界,流淌着乡土的旋律,散发着野趣的光辉,融注了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本色的口语文化现象。

吸引我反复诵读这些文字的,既有对大字不识一个却能吟唱这么多歌谣的母亲的深深敬意与感念。更多的是对母亲充满智慧的做法由衷的敬佩。孙友田小时候并没有读很多的书,但是,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却让他一辈子受益,这实在是母亲最高明的做法。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通过祖辈口耳相传的歌谣在一个农家孩子的心里播下想象的种子、语言的种子、爱乡音的种子、精神成长的种子,成为心灵中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母亲真不愧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啊,口语的巫术般的魔力!

民间文学是圣洁的语言源泉

母亲吟唱的歌谣、讲述的神话所揭示的,实际上就是语言创造事物的神奇力量,或者说,事物获得了一种在语言中的存在方式。世界的种种神奇图景或者所谓的奇迹,都通过语言获得了显现: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儿童文学,即使题目相同,也有好多的版本,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丰富与独特。

我曾见过一个儿童扯着嗓门,小脸憋得通红,晃动着脑袋大声说颠倒歌的情景:

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蝇子踏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

念歌谣让儿童获得心灵的极大满足。像这样的颠倒歌,通过语言轻易地把我们的生活世界颠覆了,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纯正自然、充满韵味,正迎合了孩子天真自然的本性,会令一个孩子沉醉在语言的狂欢和幸福里,甚至找到一种发泄的快感与乐趣。民间文学永远是民间文学,虽比不上李白、杜甫诗歌的典雅精致,华丽高深,但质朴天然,充满泥土“芳香的音韵”。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民间文学、乡土文化。篱笆小院,明月星光,浓浓的乡音,母亲像守护“神谕”那样虔诚地守护语言。像一个艺人用最动听的声音,娓娓地吟唱歌谣,让儿时的“我”从小就懂得敬畏语言,守护语言,崇拜语言。这其中蕴涵着的原始的语言生命力和浓郁的乡情,通过月光姥姥、月光母亲一代又一代的相传,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实在很佩服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者,通过文本保留了一个不应消失的民间文学。这篇散文放在五年级,是否想让已经和童谣说再见的孩子们重新拾回儿时的记忆,重新找回童年的快乐,明白民间文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现在的孩子,其实首先是大人(老师当之无愧),都要珍惜并传下这些乡土文化,让自己也能成为给孩子(即使现在还是孩子,将来会成为父母亲)的心灵留下印记的月光母亲、月光姥姥。

口语文化是人的成长根基

从姥姥、母亲的口耳相传想到了口语文化的传承。有一首民歌中唱道:“古人们唱往古的事,一代传一代。现在老人们还唱着。现在我们才知道,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女娲造天的故事……”口耳相传是一种古老、简单的方式,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们眼里,不会读书和写字似乎是种非常可怕的缺陷,但过去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通过听说的方式,同样会影响着自己和同时代人的心灵。我们能够想象那些远古时期的祖先,居住在洞穴里,围着火堆讲述关于大自然的神话,狩猎时遇到的野兽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故事……他们在讲述中将所有的知识、智慧教给自己的孩子,从而建立起了部落的风俗传统、宗教和法律。

人类的幼年时期和文学的幼年时期有着某种联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最初是从诗开始起步的。那些有灵气的诗人总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颗心保留了一种类似于梦幻的童贞,也最接近生命的本意。诗比散文更有韵律,它能在人的脑子里形成一种印象。大多数孩子在组词造句、感受韵律方面和诗的距离更为接近。从前的诗人会大声吟诵自己的作品,目的就是让人仔细聆听,并非仅仅让人用眼睛观看。那些关于战争英雄和宗教神话的故事,最初都是由作者以某种形式创作出来的,或者由祭司记录下来,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记忆。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也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的局面。如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主张用纯粹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来教学。但我要说的口耳相传中的听和说,绝不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授受关系,也绝不是一些简单的声音或符号,它是通过一种带有温度、力度、亲和度的“有声有色”的语言演绎丰富多彩的故事、歌谣、传说、谜语、俗语……让孩子去倾听、传诵已经成为经典流传的文化,在儿童的心里播下神奇的语言的种子。一些孩子不愿意听录音机里讲故事,而缠住母亲要她亲自讲就是这个原因。听先于读,说先于写,写出来的语言也是说的延伸。口语文化永远是人精神成长的根基!

“口耳相传”是最朴实的语文教育

我们的语文教育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巨大价值,这里我要说的是口语价值。孩子们习得的语言,还远远没有成为他们存在境遇的一种寄托,一种值得他们回忆、珍藏并时常在他们孤独无助时从中寻求慰藉和鼓舞的东西。

月光母亲的教育智慧是一种对人类童年时代语言本性的深刻洞察。人本来就是“以语言为生”的,儿童也是。人是符号的存在物,语言对于处于初始状态的人(包括儿童)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命意义、神圣意义。可以说,语言(特别是歌谣、童话、神话、传说、寓言等)就是儿童的生存宗教或生存神学。

如今,我们的孩子会读很多的书,文学的、历史的、科学的……但是我们在鼓励儿童多读书的同时,往往忽略让儿童用耳朵去听“书”: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媒体去教学的同时,往往忽略用自己的声音、表情、语调、眼神、体态去讲述;我们让儿童阅读大量的现当代儿童文学的同时,往往忽略瑰丽的民间文学宝藏。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缺失。现在的许多母亲给孩子们讲识字,讲科幻,讲所谓高雅的东西,却很少涉猎民间文学、乡土文化。更没有多少母亲愿意花时间给孩子们讲,更多的让孩子们自己去看。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离口语文化越来越远,离这些乡土化的文化越来越远。

东洲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制订了一个“我讲你听”行动计划,让孩子们从小就“能说会道”。从儿童步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就让他们听童话、听寓言、听童谣,说故事、念儿歌、唱歌谣。有时老师还伴以动作或展示实物帮助口述,使儿童易于理解或进行模仿。他们的计划是,一年级就要听完200个童话或寓言,会说80首童谣。会讲50个故事。然后根据不同的年级调整,逐步建立起孩子自己的口语文化课程。他们坚信,听多了就能说,说多了就能写,就能简单作文。孩子们每天回家,把自己当天听到的故事、童谣创造性地说给家长听。渐渐地,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语言生动了,丰富了,从孩子们的口中也冒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一句句有趣的歌谣。

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帮助儿童通过语言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生存宗教,让语言成为他的和所有生命的礼赞、恩宠和庆典,让语言——这个养育滋润他一生的母语,成为他终身顶礼膜拜和终身报答不尽的神灵。

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巨大的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等,都值得我们领着孩子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获得自然积淀。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让中国的孩子生活、生长在母语的家园里,感受她的亲和、温馨,自由舒畅地吮吸到她丰足的滋养,以此来成就每个个体对于自己民族的母语情结!

4.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篇四

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摆手舞”比赛,没有进行《民间文学》的课堂学习,我会了解到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举办湘西民族特色文化专业讲座。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齐跳摆手舞,学习民族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土司文化,或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根”。

5.创新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传承机制 篇五

廖达凤

2012年第10期 ——文化建设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省题中应有之义。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湖北历史文化资源,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宜昌市作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多年来注重加强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有效解决了宜昌民间文化普遍面临的“艺人故去、艺术失传”问题,有力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民间文化传承人在保护民间文化资源、传承民间文化技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宜昌市文化不断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

一、健全传承人发掘机制,壮大民间文化传承队伍

民间文化艺术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对传承人现状进行系统调查评估,是对民间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首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着力建立起民间文化传承人发掘机制,详细整理资料,为更好地保护和扶持民间文化传承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1、调查摸底。为了全面掌握宜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和民间文化艺人整体状况,我市成立了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牵头组成一支300名文化工作者参加的民间文化普查队伍,按照“不漏掉一个艺术门类、不漏掉一位民间艺人”的原则,普查员深入全市900多个行政村,对2000多名民间艺人开展专项普查,搜集整理出民间文化传承人详细资料。枝江市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户打造成发掘民间文化人才的“基地”,常年对传承人资料进行“驻点式”搜集整理。西陵区与三峡大学合作,加强对传承人的资料收集、组织申报、科学研究工作。

2、评定命名。在市文化局设立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传承人评审命名工作,出台了《宜昌市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选和命名办法》,明确了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申报条件、评审命名程序以及具体要求。评审命名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为民间文化传承人颁发证书,予以表彰。

3、登记建档。市政府拨专项经费建立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全市命名的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建立个人档案,对传承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艺术特长、艺术成果等进行登记造册,采取录音录像方式对他们传承的文化艺术进行分类采录,现已形成视频素材总量达12.5T,图片数据500G,文字材料2G。经过多年的发掘整理,全市现有314名民间文化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0人;2470名优秀民间艺人;有各类民间文艺表演队400多支,人员近2万人,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健全传承人扶持机制,激发民间文化传承热情

在发掘整理民间文化传承人资料过程中,针对部分传承人年龄较大、生产生活存在程度不同的困难,宜昌市建立起民间文化传承人扶持机制,对他们进行资助和帮扶。

1、政策上给支持。市里制定了民间文化保护、奖励、资助系列政策,政府每年拨专款10万元,用于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和扶持传承人。设立了“民间文化高龄传承人扶助金”,定期向 65 岁以上患病的或受到意外伤害的各门类优秀民间艺人发放扶助金。宜都市对被评定为省级以上的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制定了《县级领导联系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制度》,规定副县级以上领导每人联系2名以上优秀传承人,近两年来共联系100多人(次),并解决民间文化保护经费近10万元。

2、生活上给照顾。多年来,宜昌市坚持对民间文化传承人在生活上进行关照,为部分生活困难传承人办理了低保,为年龄较大的民间艺人实行免费体检。如为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办理了保险、按月发放生活费,为“首届世界民间艺术大师”丁开清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设立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养老基金,支持企业出资为刘德方修建住房,每年为刘德方发生活费1万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将宜昌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安排到敬老院养老,夷陵区将原生态“农民兄弟”歌手王爱华、王爱民破格招入区文化馆,为他们解决了事业编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全市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较好解决了民间文化传承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他们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积极性。

3、政治上给待遇。宜昌市不仅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评职称,还在政治上给身份、给待遇。丁开清、王爱华以及“巴山舞之父”覃发池等优秀传承人当选为县市政协委员。随着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些传承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多方奔走,使得民间文化得到了更好保护和传承。丁开清当选为宜都市政协委员后,积极向外界推广青林寺谜语,使青林寺谜语村落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全国众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部分民俗专家以青林寺谜语为样本,深入研究中国民间谜语。青林寺谜语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推动民间文化传承有序

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不断传承,是对民间文化最好地保护。宜昌市为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使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1、支持带徒传艺。宜昌市充分尊重民间文化艺术口传心授活态传承规律,设立了“优秀民间艺人奖”、“带徒传艺奖”、“学艺有成奖”。全市已举办7次“民间艺术师徒大赛”,对优秀师傅和优秀徒弟给予奖励。近年来,表彰了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德方、巴山舞传承人覃发池、宜昌丝竹传承人杨龙洲、南曲传承人覃远新等20多名优秀师傅,为他们颁发了奖证、奖牌和奖金。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许多优秀传承人带徒传艺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如撒叶儿嗬传承人张言科建立资丘镇民间文化艺术团,招收45名土家子弟,精心传授撒叶儿嗬舞。在师徒共同努力下,撒叶儿嗬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受到观众的喜爱,目前全市已有1000多人会跳撒叶儿嗬舞。

2、建立传承基地。依托各县市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和民间文化传承协会的力量,建立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长阳、五峰、枝江、宜都、兴山等18家传承基地,为传承人传授技艺提供了传承场所。传承基地分专业、普及和生产三种类型,板凳龙、宜昌堂调等专业型传承基地有学员5人,巴山舞、撒叶儿嗬、三音歌、吹打乐等普及型传承基地有学员20多人,制茶、纳布鞋、冲菜制作等生产型传承基地有上百人在学习,其中远安“冲菜制作”传承基地有学员200多人,五峰“采花毛尖制茶技艺”传承基地有学员300多人。

3、推进课堂教学。与国家民委、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相结合,宜昌市在部分学校开展“民间文艺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聘请宜昌丝竹、土家打溜子、南曲等国家和省级优秀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教学,撒叶儿嗬传承人张言科、南曲传承人覃远新、都镇湾故事传承人刘为芬、长阳山歌传承人杨运实、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等一批优秀传承人走上学校讲台传授技艺。目前全市有5个县市区把民间文化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有6所中专职校把民间文化列入教学内容,有近5万名学生会喊山歌、唱南曲、演花鼓戏,学校逐渐成为培养新一代民间艺人的重要载体。

四、做到“三个结合”,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创新

宜昌市注重鼓励传承人不断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让他们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1、与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宜昌市都要举办大规模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传承人将山歌、龙灯、狮子、采莲船、板凳龙、花鼓戏等节目搬上舞台,让更多的群众领略到民间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如巴山舞传承人覃发池对巴山舞的动作、音乐、表现形式等进行了革新创造,形成简洁明快、轻松活泼、易学好跳的大众舞蹈,深受群众欢迎。国家体育总局把巴山舞列为广场健身舞向全国推广,目前宜昌每天跳巴山舞的群众达数万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积极为民间文化传承人提供良好创作环境,引导传承人积极参与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生态文明村镇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许多优秀传承人用故事、谜语、山歌、楠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倡导农村文明礼仪新风,促进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农村文明和谐程度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如青林寺谜语村创作出版《廉政乡音》、《计生谜语》、《青林寺迎奥运谜语集》、《电力设施谜语》等谜语书籍,让青林寺谜语以特有的魅力渗透到各行各业。用廉政谜语教育干部群众,讲计生谜语传播生育文明新风,创作的民兵谜语已成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通俗教材,电力谜语引导居民自觉保护电力设施。

3、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随着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传承人与旅游景区“联姻”。三峡人家风景区邀请王爱华、王爱民兄弟到景区唱山歌,车溪风景区建立毕兹卡民俗表演村,土家山歌传承人王纯成、土家哭嫁传承人蔡佩到景区表演,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有的传承人组建了民间艺术团,长期坚持商业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覃发池组建的歌舞演出队到全国各地演出3000多场,收入过百万元。在传承人的带动下,全市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创新,部分手工技艺转化为生产力,依托产品走向市场,采花毛尖茶、三峡奇石、步步升布鞋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2011年,采花毛尖茶年产值达到15亿元,带动五峰及周边地区茶农10余万户增加收入,昔日传统制茶手工艺,如今变成富民大产业。

宜昌市通过多年对民间文化传承人持续不断地保护、扶持和培养,促进全市民间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文艺创作队伍活力迸发,文化精品成果丰硕。全市共有30件文艺精品获得全国性大奖,有8件作品连续7届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连续3届获全国“群星奖”金奖,两届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奖山花奖;有145件文学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长阳、兴山、枝江、秭归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长阳、宜都、当阳、夷陵区、秭归5县市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6.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 篇六

结合笔者参与绿色文化营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的资料,以黔东南州为例,分析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有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提倡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应重视以人为本.

作 者:阮洛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000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2(6) 分类号:G03 关键词: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   传承   以人为本  

7.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新 篇七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本专题考点在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①本专题考点高考命题频率高、涉及面广;命题多依托新情境、新材料, 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性考查, 考查单一考点 (知识) 、直观性知识的试题正在减少;命题能力立意明显提高, 试题难度也逐渐由中等转向偏难, 注重培养考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是本专题备考复习的重点。复习时不仅要明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掌握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 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 而且还要注重结合申遗、中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重大纪念日 (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国家文化政策等文化事件以及传统节假日、地方 (民族) 特色文化等活动, 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考点拓展:

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②并非各国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定程序, 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并给予保护的。③研究文化遗产与研究世界遗产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研究文化遗产可以明确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 并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2.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1) 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 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因此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考点拓展: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 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 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 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 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必然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平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拓展: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的, 包括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等方面的表现。②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说的。③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4.文化传播的途径

(1) 文化交流的过程, 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5.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 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2)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文化传播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②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③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6.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

①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态度要求。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 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 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及其继承性。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其继承性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考点拓展:

误区: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因此,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说法不正确。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拓展:

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 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则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③面对传统文化, 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而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考点拓展:

误区: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的,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因此, “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的说法不正确。

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决定因素)

(2)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因素)

(3)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 催生社会变革, 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重要因素)

(4)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①文化发展的过程即文化传承, 包括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两个方面。②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交融;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③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文化继承, 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都需要辩证分析其精华与糟粕;教育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 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 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情况, 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 社会实践的发展,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拓展:

误区: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可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因此, 文化创作者进行文化创新, 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要有灵感, 但归根结底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12.文化创新的意义

(1)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作用, 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拓展:

误区: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 如电脑算命, 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 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13.文化创新的途径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实现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借鉴。

考点拓展:

文化创新中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 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否则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 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 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点拓展:

(1) 误区: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拒绝外来文化。

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 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 对于外来文化, 我们不能一味地拒绝和排斥, 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 全面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 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②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即文化传承。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而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④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 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考回眸】

1. (2011·海南政治卷·14)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 人们都要拜祭“公祖”, 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 人们移风易俗, 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 建设和谐文化, 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 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 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韵味, 故①②入选。③说法错误, 民俗节日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答案为A。

2. (2011·山东文综卷·20)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 体现出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故①入选。②说法错误,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意味着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 故③入选。④说法错误,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答案为B。

3. (2011·浙江文综卷·31)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 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 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 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解析:A说法错误,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说法不妥, 一定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不妥, 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有可能相同, 也有可能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竖大拇指”、“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 故选D。

4. (2011·北京文综卷·24)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 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 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 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 颠倒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者的关系;②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 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故③④入选。答案为D。

5. (2011·天津文综卷·5) 最近, 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 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 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材料突出了传统美德在当代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 故C入选。A“完全”说法错误, 传统道德准则应顺应时代不断发展, 而不能说其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说法错误, 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变化发展的。D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显示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6. (2011·安徽文综卷·8)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茶文化, 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故②③入选。①与题意无关;④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为B。

7. (2011·广东文综卷·30)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 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 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 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了“深圳精神”, 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故①③入选。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 不符合题意。④“不切合主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

8. (2011·北京文综卷·25)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 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 可以分析出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竞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A、D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

9. (2011·浙江文综卷·40)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 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 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 摘取了多个奖项, 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 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时, 首先, 要注意设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界定;其次, 要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三个层次, 即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再次, 围绕材料的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答案: (1)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 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 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创新设计】

1.在传统节日中,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 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 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 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 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回答2~3题。

2.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 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 实现文化创新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明显的优越性

4.“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 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 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 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1年9月5日晚, 以“固根”、“壮魂”、“圆梦”为主旨的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日本东京首演, 18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 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次次返场。“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赴日演出是

A.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

B.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6.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 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剪纸、木偶、皮影等“濒危”。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是因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7.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A.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文化的交融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

C.传统习俗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引导

D.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冲击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 “2011中国·濮阳精品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行。此次精品杂技艺术节突出高水准、国际化、娱乐性和创新性, 展示了极品杂技的惊险奇幻和顶级魔术的精妙绝伦。回答8~9题。

8.河南省濮阳市华东区东北庄村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当地有悠久的杂技历史, 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锄头叉把当道具, 房前屋后练杂技”, 这就是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文化是一定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9.有“中国杂技之乡”之称的东北庄村杂技兴起于元末明初, 东北庄村人在“玩把戏”的过程中, 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艺人的长处加以创新, 使“把戏”的内容日益丰富,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杂技艺术。东北庄村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

A.文化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

10.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 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 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1年4月27日至5月27日, 以“浪漫春天里的艺术节”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69个艺术团体、近2000名艺术家相继登上北京舞台, 共同呈献集音乐、舞蹈、戏剧、广场联欢、展览于一体的艺术盛宴。据介绍, 11年来, “相约北京”迎来了一批大师级人物, 如捷杰耶夫、多明戈、韦伯、罗兰·佩蒂、莱斯利·霍华德等, 同时也引进过费城交响乐团、芬兰赫尔辛基男声合唱团等团体和《天鹅湖》、音乐剧《猫》、《大河之舞》等经典作品。

(1) 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 说明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意义。

(2)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 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面对中外文化交流。

12.素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 起源于夏商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经过漫长的演进, 其到宋代才真正成为成熟的民间歌舞艺术。1951年新中国治淮期间, 著名艺人冯国佩用花鼓灯向治淮模范表示祝贺, 其精彩表演让中央歌舞团的舞蹈专家惊叹不已。此后, 花鼓灯走进中南海, 走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 到21世纪初, 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几近消亡。为了重振花鼓灯艺术, 近年来, 安徽蚌埠冯嘴子村投资建成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大力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 举办花鼓灯歌舞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交流切磋, 终使花鼓灯又“花”开怒放。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 简要概述社会实践在花鼓灯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B错误,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C错误,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错误,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C 提示:②说法错误,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应当尊重和保持, 而不应当缩小甚至消除。

3.B 提示:“大红灯笼”“茶室茶亭”是中华文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具体表现, 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C 提示:材料主要讲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①②④符合题意要求。③强调文化传播, 与材料无关。

5.C 提示:A错误, 文化演出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B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6.C 提示:A错误, 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促进作用”说法错误,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腐朽的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说法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7.C 提示:漫画中的小孩在中秋节将月饼作为垫脚石去拿巧克力, 启示我们要加强对传承传统习俗的教育和引导, C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D说法不符合实际。

8.B 提示:濮阳杂技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

9.A 提示:B、C不符合题意。D错误, 文化创新既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10.C 提示: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群众实践, 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 故②与题意不符合。

11. (1) ①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 增强我国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②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 外国优秀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面对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2.①社会实践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产生和成熟。花鼓灯源自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 并在社会实践中日趋成熟。②社会实践是花鼓灯艺术传播的动力。正是治淮的实践才让国人知晓了花鼓灯艺术, 并使花鼓灯艺术走向世界。③社会实践推动了花鼓灯艺术的创新、繁荣和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通过建立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形式的创新, 推动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重振和繁荣。

8.传承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篇八

一、礼仪教育,润物细无声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已成为我校传统的德育品牌活动。多年以来,我们注重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实践中,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从对自我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要求一二年级对自我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三四年级对集体负责:关心集体、主动承担集体工作,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讲公德、有礼貌,有良好的环保意识,遵守社会规则。五六年级对家庭负责:主动与父母交流,分担家庭的责任,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活动中,我们将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依据学生进步的程度,奖励不同颜色的五角星,再依据学生得星的多少,每学期评选表彰金、银、铜奖“五星少年”,使奖励有层次有目标。在评选金、银、铜奖的基础上,每年再评选表彰一次“文明礼仪小标兵”,评比的过程全面、客观、公正,同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为学生树立了身边既熟悉又亲切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工作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榜样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最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

二、感恩教育,完善道德情感

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珍贵精神财富。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心态和习惯,促进家庭的和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意。

我们以感恩教育为平台,开展以“学会感恩,争做孝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一)孝敬长辈,感恩父母;(二)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三)为父母洗一次脚;(四)记住父母的生日,并能亲手制作小礼物;(五)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己的生活,激发情感,写《观后感》;(六)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

一系列绵如春雨的“感恩亲情”体验活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培养着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通过感恩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引导学生用孝心、用真情回报父母,引导学生学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长辈,感恩父母,尊敬师长,感恩社会,懂得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通过一系列的感恩主题活动,学生们收获了拳拳爱心、培育了浓浓真情,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恩意识逐渐转化为感恩行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感,这是我们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旋律。

三、学习国学,传承民族文化

《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的形式进行品行教育的启蒙读物,每一句话都蕴含了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弟子规》既是传承经典国学,又是教给学生知行合一、礼貌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学校把《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之一,作为一年级的必学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由品德课教研组制定学习《弟子规》计划,编写《弟子规》教案。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学习、理解、背诵,校园中,朗朗的诵读声汇成了一曲悦耳的交响乐。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理解、感悟《弟子规》,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弟子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领略传统文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德,从而形成敏而好学的校园风尚。

四、诵读诗文,激发爱国情感

许多经典诗文,渗透着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道德感染力量,诵读诗文,会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他们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我们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经典欣赏时间,悠扬的古典音乐响起,配乐朗诵的经典诗文充溢整个校园,校园沉浸在意境悠远的古典文学欣赏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学校开展“喜迎国庆,爱我中华”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在感动、豪迈、珍惜、传承、祝福、铭志的氛围中,学生们的灵魂得到了洗礼。朗诵时,台上选手们深情咏诵、激情喷薄,台下观众们凝神倾听、心潮澎湃,爱国之情在整个会场流淌。五六年级组的朗诵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拥子入怀》、《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些诗歌的深情朗诵和恰当的情节渲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喜迎国庆,爱我中华”诵读经典诗文系列活动,丰富了孩子的心灵、增强了他们的体验、成长了他们的心智。

“特色引领发展,品牌成就事业”。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诱发、唤醒、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意识;为学生丰富了人生和学习的意义及其价值,明确了成长的方向,增强了发展动力,把学生引向了幸福,引向了希望。我们将继续探索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品牌活动方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为构建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品校园不懈努力!

9.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篇九

7月12日,今天是三下乡准备工作的第一天,通过今天中午的工作会议,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与打算。

我们此次工作应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农村基本情况,进一步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开拓就业思路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通过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农村基层团建工作为目的。

10.民族文化传承 篇十

谢谢主席,大家好,您方发言非常精彩,但仍有几点问题我方想与您方商榷硬核本身,1同样是爱,仁者爱人,上帝的仁慈民族独特性、凝聚力,2龙穿在身上就是民族英雄吗?左青龙右白虎还有可能是黑社会呢!龙的阐释和精神的更新再生才能真正描绘出龙的图腾

泛传承论(时间、空间),3衡量标准是什么?不仅是龙的传人还是樱花传人、山姆大叔的传人那就是文化围城

道德论,4仁义礼智代代都在传,范跑跑、郭美美、小悦悦,当人们高呼道德沦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冷静的反思一下为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传承本位思想。传统文化,骄傲自满、坐享其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乾隆爷曾经对马噶尔尼说的一句话:“盖我天朝物产丰富应有尽有,无需汝等蕞尔小国之奇技淫巧”。这样的想法不可取,1840的炮火告诉我们必须从骄傲与安逸中走出来去反思、批判和创新。2再看当代中国,四书五经写在书本上大家不爱读,但于丹老师讲起来我们就爱听,叫论语心得、心灵鸡汤,有了文化创新就有了文化魅力,有了文化魅力就有了文化认同。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我们今天所以在这里探讨何者为重,显然前提传承和创新有冲突,有文化冲突才有文化革新,3布鲁诺本可以传承托勒密的学说为成为一个有权势的科学家,但他却选择了为真理献身;4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也完全可以躺在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睡大觉而不用千辛万苦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为了国家强盛,我们必须这样做。

11.让民族文化品牌传承光大 篇十一

曾在酒店吧台“联想”

1988年,在北京长城饭店酒吧,几位来自欧美国家的游客神情专注地望着调制鸡尾酒的服务员。只见那位调酒的小伙子,从投料、调制、到晃冰装杯,从简介到一句诚挚的祝福……无不体现酒文化的内涵与美妙。当几杯口感浓郁、带有清鲜果香和龙舌兰酒特殊香味且色彩迷人的玛格丽特(Margarita)呈现在吧台时,外宾的掌声几乎不约而至。

一位来自美国的外宾,品着酸甜清爽的鸡尾酒,眉飞色舞地与身边朋友讲起密西西比河流传的鸡尾酒的传说。临别,几位品酒客人向那位年轻人表示,为了能多几次感受这样美妙的鸡尾酒,多几次欣赏这位调酒员的风度翩翩,他们准备在饭店多住3天。

夜深了,那位调酒的年轻人还难以入睡。在他脑海里长时间萦绕着一个想法:酒文化的演示能留住旅游外宾,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的互动,有无限大的可塑空间。

从此,每到休假日,他就泡在京城几处图书馆或新华书店,对国内外的酒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鸡尾酒口感与色彩虽然很别致,但真正有厚重文化内涵的果酒,还是葡萄酒。

由此,他在工余时间,高度关注波尔多、勃根第、罗纳河谷、普罗旺斯等世界知名葡萄酒产地,同时,也对国内的长城、张裕、王朝等品牌葡萄酒的文化沿革进行深入了解。尤其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所产的葡萄酒——龙徽葡萄酒更是情有独钟。不久,他当上领班,数年后,他调入凯莱大酒店,任餐饮部经理。从普通服务员干到五星级酒店餐饮部经理,这期间,他对酒文化的“爱恋”热度不减。担任高档酒店餐饮部经理过程中,他除了继续“充电”酒文化连同食文化知识,也精心培养一些对酒文化、食文化肯钻研的年轻人。

20余年后,他在北京海淀区一家知名酒店会友时,见到当年他培养的一位服务员。当年的那个“毛头小子”已成为酒店副总经理。而此刻的他,也已成为北京市海淀区一家3A级旅游景区、龙徽葡萄酒博物馆的馆长。他认定,自己与旅游、与文化,真的“情缘难解”。

他叫张巍,是北京国资委奥运先进个人、北京优秀共产党员、北京龙徽葡萄酒博物馆馆长。

“馆藏”的拓展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张巍被推荐到刚刚开馆不久的龙徽葡萄酒博物馆任馆长。进馆后,他望着这座拥有近百年的老式建筑,望着珍贵的历史旧照、翔实资料、珍藏文物等,心潮起伏,决心让这里成为知名酒文化观览地。

于是,他开始在展馆内外紧张操作,包括完善馆藏展品、设计游览线路、精选讲解人才等,几多寒暑、几多春秋,张巍一心想把这座博物馆“盘活”,成为“美酒与游人精彩互动的景区”。北京奥运之年,是龙徽葡萄酒博物馆走向辉煌的一年。

那一年,在博物馆的清晨与夜晚,人们常看到张巍忙碌的身影。展台的每个细节、藏品的图文设计、观览区的精彩拓展、地下酒窖每个橡木桶的主题设计连同解说词的改进……在他的操劳下,一一迈上新的台阶。

旅游团队体验者脸上笑容多了、回头客多了,留言表示感动的文字多了……张巍在业余时间,常常在“酒厂百年铜狮守护神”的龙徽历史长廊徘徊,与涌动而来、流淌而去的文化史潮默默交流。在中国第一套香槟生产设备前、在上义洋酒厂创办人使用的办公设施及藏书前,他深思传承发展路径,与渐行渐远者默默对话。在潮湿气息与果香交织的地下酒窖里,他认真“倾听”橡木桶的“语言”……在一番精心设计后,张巍与博物馆的同事欣然见到:络绎不绝的旅游团队,在百年铜狮的守护神前合影留念。很快,这个精彩瞬间的场景,留在了一款赠予客人的红酒酒标上。游人们被地下酒窖的神秘氛围所吸引,在“中国香槟秘籍”前惊叹,在末代王爷溥杰为桂花陈酒的题词前、在中美破冰之交的见证——薄荷蜜酒原品前追思……2009年,神舟国旅集团来到龙徽葡萄酒博物馆,双方就推动北京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开发新兴高品质工业旅游项目以及工业旅游产品设计、合作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中外文化播扬者

从2008年到2016年,8年期间,张巍从来没有感受到休假的闲适。每到年节、假日,都是博物馆最忙的时段。博物馆品牌服务馆员宋子钰在演讲会上曾感动地说,7年来,博物馆院内有了自己的文化主题餐厅、有了精致、典雅的“红酒文化四合院”、有了展现葡萄酒文化内涵的“红酒城”……这些都离不开馆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多年来,馆长的身影让宋子钰难忘:冬雪清晨,馆长第一个在博物馆扫雪之后,站在雪地里琢磨“雪后酒文化观光线路”,竟然忘了寒冷;“7.21京城暴雨”,馆长浑身淋透、依然在暴雨中疏通水道,保护文物;每到年节之夜,馆长放弃回家团聚,与值班馆员一同“守夜”。即便在骨折后,依然撑着双拐,忙碌在第一线……

让张巍感到欣慰的是:龙徽葡萄酒博物馆不仅生动精彩地传播了北京葡萄酒辉煌发展的历程,而且让北京乃至周边城市的旅行社、景区、酒店感知到京城老字号产品的上乘品质,同时,让人们深度了解到中法情谊的发展进程。

2014年,是张巍感到既有压力又提升兴奋点的一年。年初,酒标美、酒质好、价格适应一般家庭消费的“夜光杯系列之中国红”摆进博物馆后,正在转型、面向大众消费的旅游饭店领导纷纷慕名前来观览。继而,在春夏之交的中法文化交流研讨会上,中法酒文化专家见证“中国红”葡萄酒的文化品鉴活动也随之启动,葡萄酒博物馆开始“走近酒店消费群体”。

那次活动场地,比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圣琼佩斯创作诗歌的京西阳台山。那次活动中,法国葡萄酒专家激动地向来宾叙述与中国人多年合作的乐趣。活动中,很多旅游者通过听、看、品、感,进一步感知了中法文化在北京的发展史。年末,北京APEC会议上,一红一白两款龙徽葡萄酒亮相国宴,博物馆迎来更多慕名前来观赏国宴葡萄酒的游客。去年,美丽中国——2015丝绸之路旅游年正式启动后,张巍的思路更为活跃。他认为,脍炙人口的唐诗《凉州词》最早让人们知晓“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语句,而诗人吟唱之地——甘肃,正是丝绸之路黄金路段之一,而丝绸之路正是古代葡萄酒产区。由此,葡萄酒展馆理应借此东风,向更辉煌的旅游文化领域迈进。

已成为北京首都酒业有限公司副总、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巍,又在思索、策划新一轮的酒文化传承、播扬工程。他认定,龙徽葡萄酒博物馆地处科技文化勃兴升扬、很多创意与国际接轨的北京海淀区,龙徽这条“龙”,会进一步腾飞……

上一篇:幼儿园亲子运动会总结下一篇: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卫农发〔2011〕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