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共12篇)
1.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一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耿秀秀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淄博 255100)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优化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和注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和发展, 强调学生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要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四条途径。
一、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没有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氛围,再好的学科体系、教育设施,也不会造就成功的个性,这是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育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大胆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譬如,笔者在一次素描静物教学中,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改变以往教师预先摆好静物的做法,而是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家的静物作品,并结合作品讲授素描静物的多种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选择任何物品去实现静物的摆放和设置。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拿着瓶瓶罐罐以及教室里一切能拿来用的物品摆来摆去,面对自己摆的静物,他们有说不完的理由和用不完的点子。这时,笔者又及时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予以肯定,并给以引导,每组同学摆的静物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准和不同的味道。摆静物的过程实际也是绘画的构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同时也营
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作品产生的很快,形成的效果也好,可谓百花齐放,富有个性。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也就是一种兴趣。兴趣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性作用。当兴趣处于激活状态时,会激活快乐情绪,而快乐又反过来加强了兴趣,在兴趣和快乐结合的最优情绪背景下,学生的表现则倾向于自觉的想要吸收信息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了兴趣和认知活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思维与创造性的开发,为个性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促进个性发展呢?一方面要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上除对基本的技法理论阐述清楚外,可以谈一些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生活、情感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典故,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的创作、感人的表现手法、魔术般的画材与工具等等,把单调的写生教学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刺激学生的绘画欲望,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实现学生的学中有乐,乐中促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课堂结构。美术教学主要有两大步骤,示范和练习,而通常练习在美术课堂上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因长时间作画而失去兴趣,降低效率。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绘画的兴趣和热情呢?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在课堂上亲自泼墨挥毫,做好示范,从直观上引导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与激情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一幅作品,获得绘画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鼓励性评价的魅力,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个性发展。
运用好鼓励性评价,要因人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对绘画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手法细腻,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有的学生用笔粗犷,画面呈现一种张力,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应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同时,要坚持“赏不过时”,即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注重挖掘学生的亮点,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这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技能、创造、情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并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探寻新的发展空间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比如说在中国画等绘画课教学中,由于技巧性比较强,就需要美术教师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分类指导上,对于基础较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需要加强他们的艺术熏陶,让他们刻苦钻研,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教师在点评作品时,也要注重分析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情感个性,对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有层次、分类别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激发灵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绽放。
2.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二
20世纪50年代, “迁移”这一概念被引进语言研究当中, 指母语或已有的语言知识对目的语或一门新的语言所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被称为“语言迁移”。事实上,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面几乎可以覆盖英语学习的所有方面和英语学习的全过程。从本质上说, 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 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 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从这一意义来说, 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 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在我们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 对语言的共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 就会把我们通过母语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一、促进语音正迁移的策略
英语中有20个元音, 其中包括12个单元音和8个双元音, 而汉语中有39个韵母, 其中包括10个单韵母、13个复韵母和16个鼻韵母。英语中的双元音讲求圆润、饱满,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而汉语中复韵母的发音特点是有“动程”, 即发音过程中舌位和唇形有连续移动变化的过程, 由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滑动的结果, 听上去浑然一体。“这个‘动程’在英语的双元音发音中也得到了体现, 8个双元音的发音方式与普通话中前响复韵母的发音方式类似。它们的特点都是前面一个元音发音饱满响亮, 后一个元音发音短而含糊。”因此, 在学习双元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汉语中的复韵母发音, 如英语单词“time”和汉语的“太”, “lake”和“累”等等, 虽然不能说它们的发音完全一样, 但发音方法中都有一个明显的元音滑动的过程。英语中的辅音有28个, 包括10个清辅音18个浊辅音, 而汉语中有22个辅音声母, 其中包括17个清音、4个浊音和1个零声母。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规则上有很多是接近的, 比如声母“b、p、m、f、d、t、n、l、g、k、h、s、r、w”, 如果把它们读音中后面的韵母去掉, 其读音就和英语辅音中的“[b]、[p]、[m]、[f]、[d]、[t]、[n]、[l]、[g]、[k]、[h]、[s]、[r]、[w]”相似。汉语中的声母有鼻音m、n, 边音l和翘舌音r , 英语中的辅音也有鼻音 [m]、[n], 边音 [l] 和翘舌音 [r],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读音来掌握正确的发音。英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单词都有重音, 而且有些单词用不同的重音来表达不同的词性和词义。如converse读成 [k?n'v?:s] 意思是动词“交谈”, 而读成 ['k?nv?:s] 是形容词“相反的”意思。而汉语中也有词重音, 如果读错的话不仅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还会给人感觉生硬或者语感差, 如“对头”, 两个字都发成重音表示“正确、合适”, 而重音放在第一个字上则表示“仇敌、对手”。在对比了英汉的词重音之后, 英语学习者能了解到词重音的重要性, 从而更小心的把握单词的重音。
由此可见, 教师要善于运用英语和汉语在这些方面重叠的规则, 为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 要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训练, 强调国际音标的使用,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发音准确性的基础上,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英语发音习惯。在语音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汉语拼音, 要着眼于汉语拼音与英语语音的发音关系的研究, 把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进行分类对比, 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它们的相似性特征, 通过提高汉语发音的准确性而加速英语语音学习的进程, 使汉语正迁移成为可能。
其次, 通过加强背诵英文经典教材来增加语言实践。母语正迁移的现象与目的语输入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生只有在具备足够的语言输入情况下进行交际才可能产生相对规范的语言输出, 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质量。由此可见, 加强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众所周知,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都很重视背诵输入, 这是因为背诵材料源于教材, 比较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语音语调, 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了英语的思维方式, 慢慢地培养了英语语感。因此, 加强背诵范文是利用汉语正迁移学习英语语音的有效方法, 无疑对英语语音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词汇正迁移的策略
从字面意义来讲,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分为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上的词汇。英语中理性意义上的词汇大多能从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表达, 它们的含义在任何语境中都是一致的。例如一些专有名词:UN (联合国) , WHO (世界卫生组织) , WTO (世界贸易组织) ;一些术语: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 , Contrastive Analysis (对比分析) , Error Analysis (错误分析) ;一些日常用语:petrol station (加油站) , conferencecenter (会议中心) , gray income (灰色收入) 。在词性方面也是基本对应的, 它们都包含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性, 因此在英语的词性搭配上, 只要按照之前对汉语已经形成的一套相关图式进行便可省时又省力。
我们知道, 70% 的英语单词都是由拉丁语组成的, 许多单词能够被分解成小的单位, 就是词根和词缀, 就像汉字中有意义的偏旁和部首一样, 从词汇构成的角度, 英语单词和汉字是十分相似的。在讲解一些英语的词根和词缀之前,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析一些汉字是怎么构成的。比如:“粮”, “纺”, “米”和“良”构成了“粮”;“乡”和“方”组成了“纺”。那么, 当学生学习英语词根词缀的时候, 就很容易根据单词的构成将他们进行分类, 这就是所谓的“构词法”。
教师要把构词法的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灵活运用 于各种场 合, 例如, 在学习单词“malfunction”之前, 老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个单词是由“mal”和“function”组成的, 然后告诉他们前缀“mal”和“function”的含义, mal是指不好的意思, function是指功能, 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故障, 以此类推, 让学生猜“misunderstanding”, “misconduct”, “misconception”等类似单词的意思。再将课文练习中出现的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缀, 如un-, im-, dis-, mis-, non- 等加以归纳, 这样举一反三就会起到扩大词汇量的作用, 学生也可以免受死记硬背而又容易忘记之苦, 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促进语法正迁移的策略
正如我们所知, 语法控制着语言规则, 语法的掌握相对比较抽象,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大量相同的句子结构, 学习者只要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无需改变单词的顺序, 就能利用英语自由地表达。有学者指出,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五种基本句 :
1、主谓结构 (S+V) :
They arrived.
他们到了。
2、主谓宾结构 (S+V +O) :
I like skating.
我喜欢滑冰。
3、主系表结构 (S+V+P) :
My father is a computer programmer.
我父亲是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员。
4、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 (S+V+O+C) :
He made me clean the room.
他让我打扫房间。
5、主语 + 及物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 (S+V+O+O) :
I gave him a new bicycle.
我给了他一辆新自行车。
这些虽然都是简单句, 但几乎所有的复杂句都建立在它们之上。教师应当让学生熟记这些常用句型, 由这些简单句发展到并列句和复合句, 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据此写出来的句子结构就不会中式化, 然后加上一些恰当的连接词, 语言的流利性就会大大增强了。其次, 英汉在句法的基本结构上也是相似的, 都有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合句或带从句的复合句等句法形式。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遇到相应的句型时, 只需将其学过的有关此类句法方面的汉语图式与英语材料对应起来,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 英语中全部倒装的语序也与汉语一致。如:Behind her, sat her best friend. (在她身后, 坐着她最好的朋友) 。对于状语从句, 二者都存在以下几种分类: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结果、目的、条件、让步等, 而连词的位置也大同小异, 这样学习者一联想到汉语就会容易理解相关的英语语法了。
在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翻译是一项很好的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解码一种语言并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进行编码的过程, 因为任何语言的编码方式都不尽相同, 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 通过翻译练习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两种语言组成规则的共性和差异, 对英语的语法结构和特点进行更理性、更深刻的分析。Harris认为“在一种纯粹的语言结构比较中, 许多结构及其派生结构没有对应成份。但在翻译的基础上, 我们几乎可以在一种语言中找到另一种语言的任何平行结构”。可见, 翻译练习可以强化学习动机, 增加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英语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外语界一致认为,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但无论选择何种教学策略, 教师都要在宏观上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英语教学可以借助汉语来实施, 但是不能依靠汉语来完成, 就像有人曾说过, 如果使用得当, 母语就像一根手杖, 在学习者站不稳的时候给予支撑助他学步, 以便尽快获得独立行走能力。但要使它真正成为一根理想的手杖, 还需教师的有效引导, 教师应该采用动态的、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它。
参考文献
[1]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
[2]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
[3]李佩绮.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9, (3) .
[4]彭丹.母语对英语语音的正迁移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7)
[5]章铭.如何在外语学习中充分调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三
关键词:迁移能力;认知策略;基本技能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获得的概念、认知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都需要迁移到其他情境才有价值,不然就是死的知识或技能。
一、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促进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可以从教学技术、教材内容与教材呈现这三方面来进行。首先,设计先行组织者,改进学生的认知结构。新旧知识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即上位关系(立体图形与长方体)、下位关系(如三角形与平面图形)和并列结合关系(如平行四边与三角形),根据这些不同关系,教师设计不同的组织者: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上位观念时,可设计一个解释性组织者,充当新知识的同化点。比如说,我们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一个物体的表面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解释组织者,让学生解释一个物体的各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物体的表面积,学生在具有表面积这个上位知识后,就能把它迁移到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中来。如果学生对新旧知识分辨不清,或对原有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时,可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清晰地指出新旧知识的异同,巩固原有知识。比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这四个概念学生是特别容易混淆的,所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奇数和偶数,通过比较,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才产生了这样四个不同的概念。
其次,加强教材内容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间的迁移。任一学科的知识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级结构的顶点,其下面包容范围较小的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原理。所以教材中应用概括性、包容性和解释性较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它们的领会有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而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技能迁移的“大道”。与此类似,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规律及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教材的呈现在纵向上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由一般到具
体、不断分化的原则,横向上则应遵循融会贯通的原则,加强概念、原理及章节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整数的加减法时,我们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的算理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加减,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法时就能把相同的计数单位之间才能进行加减的原则迁移过来;还有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的法则,很快就可以迁移到小数、分数之间的四则运算中。通过这样的联系促进了知识之间的迁移。
总之,原有知识的概况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就越可能被利用来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
二、促进基本技能之间的迁移
基本技能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十分明显,我们经常将所要训练的基本技能分解为若干单元,让前后两个单元有适当重叠,使先前学习成为后续学习的准备;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基本技能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训练,以便随后与所要学习的目标技能相整合。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要先训练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的基本技能,最后把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迁移到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来。
此外,为了便于迁移,必须对先前学习的基本技能进行充分练习,因为许多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充分练习,才会达到自动化而无需有意识的监控,这样才可能有力地促进新任务的学习。在利用转化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后,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种转化的方法迁移到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来,从而在一个教学单元中达到反复训练转化的基本技能,而且在六年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公式等同样要把这种转化的基本技能迁移过来,经过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反复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迁移。
三、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
首先,教师应给予学生在实践中练习认知策略的机会,可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新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对策略使用的成败进行自我评价,以充分认识该认知策略在解决某类问题上的有效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提高元认知水平,通过训练学生对元认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以把教师的这种训练变为学生元认知的自我提问问题单,或者学生间的互问问题单,加以运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优化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其次,教师要正确教授认知策略,并加以示范。这样不仅使学生正确掌握该认知策略的操作步骤,更要使学生掌握该策略的使用条件。教师可以设计大量不同问题情境的练习,使学生体会策略使用的条件与时机,也可引导学生对策略使用的条件和时机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并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结论。比如,我们可以设计多余条件情境的解决问题训练:我国五大名山被称为“五岳”。其中东岳泰山高1532米,西岳华山高2200米,南岳衡山高1512米,中岳嵩山高1440米。中岳恒山的高度是嵩山高度的2倍少863米。问恒山比泰山高多少米?缺少条件情境的解决问题训练:养鸡场有母鸡300只,小鸡的数量是公鸡的2倍,小鸡有多少只?训练方法同上。
接着,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倾向,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善用表扬,肯定学生为学习付出的努力,使学生意识到获得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从而克服侥幸或碰运气的心理。训练方法与评价方法同上。
再次,教师应当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排除干扰观念的能力;要注重知识的教学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它们是认知策略所要利用的材料和操作的对象;教师还应当善于总结,使学生获得有关问题的图式性知识以及相关问题解决的经验,从而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训练方法同上。
最后,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虽然发展缓慢,但并不完全是自然成熟的结果。布朗等人在实验中运用矫正性反馈训练法,向学生传授元认知策略,以便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结果发现,学生不仅对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而且把这种技能迁移到了其他常规的课堂学习中。该研究表明,个人的经验和清晰的教学对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事实上,促进认知策略迁移的教学举措远非上述这些,教师应当依据认知策略迁移机制,主动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举措。以上是作者从知识、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几个方法所做的迁移方面的尝试,粗浅之处还请谅解。
参考文献: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4.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四
如何有效运用家长助教促进幼儿发展
诸华芬
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幼儿园江苏省常州市213000
《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个人的文化素质也随之提高,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们成了我们幼儿园重要的人力资源,我园以“家长助教”这一新型的家园共育范式,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长期的家园合作的新路径。我们以这种合理、有效的助教样式,展现和挖掘家长的资源优势和特殊技能,以此满足孩子知识经验的补充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合作中促进家长家教观念的转变、提升家长家教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家长助教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作用
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邀请家长走进班级开展助教活动,根据主题活动、结合园本课程选取从事警察、医生、灯具城从业人员、凌家塘商户等职业的家长走进班级。
1、专业助教的融合。邀请一些具备系统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上有替代教师的明显优势,能弥补教师专业缺陷的社会人士和家长,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独立承担、开展主题教学中的某项内容。
随着主题《健康的身体》的展开,孩子们对身体的各器官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会提出有关身体的问题„„针对孩子们的话题,老师专门设计了专业助教活动“我掉牙了”。当医生妈妈身着白大褂给大家讲课时,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当活动结束,小朋友跑到医生阿姨身边围着牙齿模型瞧了又瞧,还不断地询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临走时孩子一起高声喊道“医生阿姨,欢迎你下一次再来我们班!”
2、技能助教的融合。邀请一些不一定具备很高的文化知识,但有一技之长的助教,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区域活动及个别化活动指导,辅助教师开展教育教学。
中班主题“妈妈的小帮手”里有个关于《煎饼帽子》的活动,年轻的老师自身缺乏煎饼技能,不了解煎饼的制作方法,于是我们邀请孩子妈妈来助教,开展了《做煎饼》活动,助教妈妈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煎饼工具电磁炉和平底锅,演示做法,轻松地帮助孩子了解煎饼的制作过程。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制作,激发了对助教阿姨的崇敬心理,从而引发出对自己妈妈的敬爱之情。
二、家长助教在大自然中的活教材作用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互动正显示着新的活力和潜在的教育资源,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家长优势,对幼儿进行亲自然教育。
三、家长助教在亲子活动中的策划作用
亲子活动是我园的一大特色。每年幼儿园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亲子科技节、亲子游艺会、亲子运动节、亲子艺术节等。家长委员们成为了亲子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同时家委会还组织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节日活动及郊游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全园性的,有的是以班级或年级组为单位的。
5.利用学习迁移 促进儿歌学习 篇五
中班幼儿在学习儿歌《我是三军总司令》:“乌龟妈妈问我,小乌龟去了哪里?我说,它坐了我的坦克。小鸭妈妈问我,小鸭去了哪里?我说,它坐了我的军舰。小鸟妈妈问我,小鸟去了哪里?我说,它坐了我的飞机。它们一起问我,那你是谁?我说,我是三军总司令。”
老师为教孩子学习儿歌准备了许多相关的图片,像“小乌龟”“小鸭”“坦克”等等。孩子看到许多漂亮的图片,兴致很高。此外,老师在教孩子说儿歌的同时,还注重引导孩子感受这首儿歌结构上的规律。在孩子对儿歌的内容比较熟悉之后,老师对图片进行了处理,分别用“小象”“小燕子”“小鱼”代替了“小乌龟”“小鸟”“小鸭”。之后,老师念到“大象妈妈问我”,孩子就大声地接了下去“小象去了哪里……”就这样一首新的儿歌问世了。接着,老师分别用“消防车”“潜水艇”“直升机”替换了“坦克”“军舰”和“飞机”,孩子以极高的热情进行了创作。不但如此,孩子还开始用自己所喜欢的动物与器械来替换儿歌中的动物、器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整个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仔细分析这个教学活动,不难发现,老师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了学习迁移的理论。
学习迁移是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儿歌来说,那些特别注重情感和趣味及一些勤勉劝戒的教育性内容,不但能够陶冶儿童的性情,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孩子认识大自然、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因此,儿歌中的学习迁移包括情感领域的学习迁移和认知领域的学习迁移。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实现了认知领域的学习迁移,即动物与器械之间的迁移。再比如儿歌《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抒发了儿童对妈妈的依恋,希望妈妈早点回家的情感。老师在和孩子一起学这首儿歌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讨论妈妈的工作,帮助孩子体会妈妈工作的辛苦,告诉孩子要尊重妈妈,并让孩子说一下自己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妈妈的。在游戏时间,他们还开展相关主题的游戏,通过生动具体的活动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迁移。在这个活动中,孩子实现了情感领域的学习迁移。
其实,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去有效地利用它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很重要。这就要求老师明确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对于儿歌的学习来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值得重视。
1.儿歌内容的.相似性。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迁移范围的大小和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内容的共同性关系密切,即与先后学习的内容之间是否存在相同因素密切相关。先后学习的内容之间相同因素越多,特别是相同的本质因素越多,越有利于学习迁移现象的发生。反过来,如果先后学习的内容之间相同因素很少,就不利于概括过程的进行,也就不利于学习迁移现象的发生。因此,老师在引导儿童进行学习迁移时,应注重儿歌内容的重复性与结构的稳定性。
2.老师的教学方法。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还不具备概括总结的能力,而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儿童实现积极的学习迁移,老师在教儿童吟唱这类儿歌时,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概括总结,以利于学习迁移现象的发生。此外,考虑到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老师还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等方式来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以加深孩子对儿歌的理解和感受。
3.幼儿对儿歌内容的建构。有关迁移理论表明,学习者对知识建构的质量影响着学习迁移现象的发生。学习者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越易于进行概括总结,就越有利于学习迁移现象的发生,迁移效果就越好。相反,建构较差的学习者在面对新知识时往往手足无措,那也就谈不上迁移了。因此,幼儿老师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幼儿对儿歌的理解。
6.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六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条件,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从而顺利实现迁移。如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复习巩固。
先计算:15.6÷12,3.64÷52,学生独立解答后简要复述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教材给出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求7.65是0.85的多少倍,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65÷0.85。与复习题比较,不同之处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3.回顾过去,创造方法。
我们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除数是小数的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新的计算方法。
(1)将单位“米”转化成“厘米”来计算:7.65米=765厘米,0.85米=85厘米,765÷85=9。
(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7.65和0.85同时扩大100倍,765÷85=9。
然后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发现创造的?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出现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我想:只要把小数变成整数,我们不就都会做了?因此我们就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765除以85的商与7.65除以0.85的商是一样的。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我继续追问:1.26÷2.8又该如何计算呢?学生经过比较马上发现,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效果最好。
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旧知识)到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新知识),经过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加上自己的自主创造,逐步理解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寻找共性促创造
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特别是是否有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为创造提供最佳固着点,是促进积极迁移的基本保证,也是进行创造的首要因素。为此,教师要善于找到新问题与原有经验的相似性,找到生长点,并合理利用和巧妙引导。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迁移长度的测量经验,创造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通过比较,引发创造需要。
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两个凭眼睛不易直接看出大小的角,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想到让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哪个角就大。再追问,较大的角究竟比较小的角大多少呢?假如需要精确地比较,该怎么办?从而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测量需要,催发创造胚芽。
2.通过回顾,唤醒已有经验。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和测量方法。一般地,人们先统一地以固定的一段长为标准(如1厘米),用它去量较短的物体;但在测量较长物体时,发现用1厘米这个标准去量太麻烦,于是,人们就创造出1分米;当用1分米去量更长的物体时,发现又比较麻烦,人们于是创造出1米。经这么一梳理,学生领悟到:度量在本质上就是先选定适宜的度量单位,再以此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看被测量的物体上包含多少个这样的单位,进而得出测量结果。当测量结果得不到整数,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时,人们又把这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当然,其他份数也行)从而得到一个个更小的度量单位,再用这些更小的单位去度量,直到得出比较精确的测量结果。这样,就将“角的度量”这一新知置于“量的度量”整体的认知结构中,促使学生由长度度量迁移到角的度量上来。
3.通过寻找共性,逐步创造工具。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现在,要比较角的大小,你能不能从长度单位及其测量工具中受到启发,自己也来动手创造一个量角的工具呢?经过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终于有学生提出:我们也可以先选定一个角,把它作为标准。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直角,可以把它平均分成10份,这样就得到10个小角,再用这些小角去度量其他的角。笔者认可了这一创意,进而师生合作,创造出量角工具——直角器。
然后进一步引导,当用这些小角测量有些角得不到整数结果时,怎么办?学生认为这时就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100份……从而得到一个个小小角,再用这些小小角去测量,直到量出比较精确的结果为止。最后,利用课件展示了这一精细化的过程,同时指出为了便于度量和比较,数学上统一规定:把一个直角平均分成9个小角,然后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并规定这时每个小小角的大小为1度,写作1°,就把它作为角的度量单位之一。
然而,这样的量角器毕竟还嫌粗糙。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尝试评价直角器。有学生指出:这个直角器能直接量出锐角的度数,但不能方便地量出比直角大的角的大小。然后再创造出平角器、周角器。经过一番探索和类比,师生合作,终于创造出常见的量角器。这时,我再介绍量角器的产生背景、构造特点、设计原理和度量方法等,学生就会有意义地接受,并会欣然接受。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角的度量这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深刻理解和主动建构,增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度量意识。
三、类比推理促创造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若干属性相同,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事物还具有某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具有某一属性的思考方法。小学数学中,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组合,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属性。新旧知识的共同点越多,越容易实现知识迁移。
如在教学“整数加(减)法”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方式,使其明白算理:只有在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仍要让学生继续领悟并强化这种观念,使之越来越稳定和清晰。这样,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才有可能迁移算理。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整数加法、小数加法是一样的,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这样,学生对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就会达到概括化的程度,即使暂时遗忘了算法,也能自主创造出来。
此外,在引导学生探寻乘法分配律中的算理时也可以这样做,如简算47×78+53×78时,用(47+53)×78,其实就是把“78”看作一个单位,原式就变成47个78的和加53个78的和=(47+53)个78的和。我还让学生尝试简算4.7×78+53×7.8,许多学生觉得困难,但有学生把原式转化为4.7×78+5.3×78=(4.7+5.3)×78,即先统一用“78”做单位,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变形,于是得到4.7个78的和加5.3个78的和等于10个78的和,从而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乘法的运算中来,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在教学中,要努力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尽力创设类比情境,凡是学生能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尽量引导他们自己类推出应学的新知识。
四、运用矛盾促创造
事实上,旧知对于新知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有时也会有负迁移。如果已有的经验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负迁移时,就让学生在矛盾中探索,创造出新知识。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复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第一次探索:让学生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发现依据判断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不能运用于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第二次探索:让学生从若干张数字卡片随意摸出几张,组成不同的数,看是不是3的倍数,发现有的是,有的不是。
第三次探索:(1)是3的倍数的数: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在拨一拨、数一数、比一比、换一换的过程中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不是3的倍数的数:变换数学卡片的位置,形成新数,看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发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像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那样去进行。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去假设、探索、实践和交流,获取探究的新渠道、新经验。这对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学生更愿意去尝试。
7.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七
关键词:生物,教学,迁移
所谓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是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知识的影响。有些影响是促进作用, 就叫正迁移, 如果对后学的知识产生干扰, 就叫负迁移。比如, 数学学的好的学生, 物理、化学就容易学习, 这就是正迁移;汉语拼音学的很好的学生, 常影响英语音标的学习, 这就是负迁移。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 在此谈谈利用迁移促进生物学习的体会。
一、掌握初中生的情况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他们在学习生物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生物知识活, 或者说, 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有一定的观察与体验,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比如, 把植物地上的部分叫茎, 把地下部分叫根;把肉质可以吃的叫果实;把植物学上的花冠叫做花, 把复叶上的小叶当做叶;等等。可见, 学生在学习生物之前, 有一定的知识或经验, 并不是一张白纸任凭我们老师画画。
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中, 以及在小学所学的科学中形成了他们自己对生物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看法, 并试图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迁移到初中生物学习中去。老师要在上生物课之前, 掌握学生的情况, 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 弄清楚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与生物新教材有联系的地方, 这样有助于老师的教学设计, 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正迁移促进生物的学习
当老师掌握了学生的基础情况后, 就要在教学中用好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 努力使这些基础促进学生对生物的学习, 实现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而干扰对生物的学习。
1. 重视第一印象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 他们对事物有好恶的片面性、迁移性、随意性。如果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 就会将好感迁移到生物的学习中, 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生物感兴趣, 对生物老师很崇拜, 喜欢听老师的指导, 上生物课的时候有一种满足感, 上课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后能积极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 欲提高生物教学的质效, 就要重视第一节课, 做好第一个生物实验, 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第一次提问, 组织好第一次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 从情感上喜欢你。比如, 有位老师在上第一节生物课的时候, 他进了教室对学生说:“你们喜欢生物课吗?”这时候, 有些学生说:“喜欢”, 有些学生说:“有点吧”等等, 但, 老师接着说:“不管怎么样, 我想请大家画一种你认为是生物的画, 好吗?”这时候, 学生开始将自己认为是生物的画在纸上, 有些学生画了小狗;有些学生画了鱼;有些学生画了树……可有一个学生画了机器人!同学们知道那位学生画了机器人后, 都哈哈大笑, 都认为机器人不是生物。可部分学生认为机器人也是生物, 它会动, 会做家务, 会弹钢琴等等, 大家开始争辩机器人到底是不是生物?此时, 老师开始引导:是不是能动的就叫生物了呢?假如能动的叫生物的话, 那么水也能动, 水能算是生物吗?生物有哪些特征呢?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知道生物应该具备生命现象。生命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 当学生掌握了生物概念后, 老师接着说:“请你将所画的生物, 加上一个他们生活的环境, 好吗?”学生展开想象, 有的学生画上了小溪, 有的学生画了青山……可见, 这样的第一节给学生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影响, 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 实施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但其内容常受前后知识的关联, 这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独立的, 而是需要联系的。那么, 如何实施联系教学, 促进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呢?
首先, 设计课时题组, 培养学生正向迁移的能力。在新课之前, 安排前置诊断题组进行练习, 该题组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前置认知基础与新课知识的衔接来设计的, 目的是检查学生具备了多少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与认知基础, 从而运用好这些基础实现正向迁移。在新课结束后, 再针对课时知识设计一些练习,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内化教材知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其次, 用好其他学科的知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性, 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能有效促进生物学科的教学, 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比如, 在学习家兔内容时, 可以联系语文课中的《兔》这篇说明文来进行教学, 根据《兔》文中所描述的兔的生活习性, 让学生思考兔为什么善于奔跑?吃粪球?为什么兔是多子多孙的?为什么说狡兔三窟?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兔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知识。
三、预防知识的负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 人们的心理活动常有先于并指向一定活动的动力准备状态, 对于活动方向的选择表现出某种倾向性, 即心理定势。假如这种心理定势妨碍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 就是消极的迁移, 这是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的, 否则会使教学质效大打折扣的。比如, 学习排泄概念前, 很多学生总认为排尿、排便称为排泄, 这时候老师要立即纠正学生的错误, 排便不是排泄, 出汗是属于排泄的。再如, 学完蒸腾作用的概念后,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植物体内并无压力泵, 水分为什么能从底下的根部吸收上来向上流, 然后从叶蒸发呢?这与以前所学习的水往低处走矛盾吗?这样, 能及时的消除学生的心理定势, 防止知识的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8.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篇八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促进;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33-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中考已实施发展了十几年,体育教师在体育中考的重压下,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只将体育中考项目作为全部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硬练,执着于体育中考满分率,经过初中三年的体育课之后,学生只获得了相对满意的中考体育分数之外,压根无法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违背了素质中对体育课设置的主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和体育中考体制同存的今天,初中体育老师需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保障中考体育分数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得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收获逐渐增加,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的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转变自身的体育观念,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成为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经过初中体育教学的改进,培养学生有效地促进体育锻炼成为了全体体育教育者的思考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呢?以下是主要原因:
1、体育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由于受到初中体育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对单一,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提不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部分学校存在体育设施不全的现象,体育场所缺乏,体育教学经费不足,无法保证初中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受到我国素质应试考试的限制,众多初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在升学上,忽视了学生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育锻炼上,学校甚至会出现为了保证升学率,过度重视文化课学习,将体育课拿来上文化课,因此,使得初中学生得不到体育锻炼的机会。
2、体育教学手段较为落后。体育锻炼是身体机能通过一些动作行为训练来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但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依然只是运用课堂讲学、学生听讲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影响着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到制约。课堂上老师通过发布一些体育锻炼任务,学生机械性的完成动作,制约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另一方面,有一部分老师严苛的依照体育教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低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不高。
3、体育教学评价形式落后。体育作为初中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教学形式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化体系,相对单一、不客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时,缺乏对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能力评价,初中体育老师的个性化因素的忽视,直接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初中体育教师往往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没有综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逐渐下降,参与度不高,那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毫无疑问,进行体育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坚韧的性格。但是很多初中生没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严重缺乏体育锻炼,甚至部分学生产生抵制体育锻炼,那么这个时候,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多方面加以教育开导,通过体育课的锻炼,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老师的教学认识直接影响教学课堂的质量。当前,有些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和体育中考的认识不高,认为只要学生在体育中考获得好的成绩就算完成任务了,所以,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只对中考项目进行训练,使得学生也形成只关心体育中考成绩,体会不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要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老师需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才能帮助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来实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同学体验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分析,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挥,培养学生拥有活泼、开朗、坚韧毅力等性格,所以,必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等措施,以此来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通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产生积极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锦龙.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J].求知导刊,2015,21:34.
9.有效的课堂即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九
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经常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真正起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永远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一句话。
参考文献:
10.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十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好恶等不同态度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的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理解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重视利用学生的情感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锻炼意志力,从而促进英语有效学习。
一、提高自身素质,重视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情感教育的必要前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素养,不仅能用英语流利、幽默诙谐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还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任务。其次,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总之,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加强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德育情。
2.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感关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慈祥的笑容、亲切的提问犹如渭渭细流,注入每个学生心灵深处,就会产生良好的师生情感。如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爱。当天气骤变、疾病流行时,可用英语提醒他们要当心身体。这样,既营造了师生直接的、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也给学生传播了爱,注入了新的学习动力。
3.要以丰富的艺术语言激励学生。丰富的艺术语言包括激励和积极的评价,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充分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语言要有激励性。学生说英语时,经常害羞、胆怯、怕出错,导致他们的思维受到阻碍、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再也不敢开口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教师的评价语言艺术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同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不足进行正确归因,使学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流露出热情。答对了,应及时肯定:Excellent!Youranswerisperfect!/Acleverboy!/I’mgladtohearthat.答错了,要使用建议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表达:Becareful,you’lldoitbetter./Wouldyouliketothinkitover?使学生重树信心。作业中积极的评语可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如:Yourexercisesareverytidy./Youarecreative,butwhynotbemorecarefulnexttime?/Youhavemadealotofprogressinyourhomework.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英语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评价,使其感受到成就感。
二、充分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有的老师上课很机械,讲解语法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很被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兴趣,学习效果不佳。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设置情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如讲解一般过去时,我收集了一些素材,这些素材全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例如:学生甲昨天病了,没来上课;学生乙昨晚和妈妈一起上街购物;学生丙前天晚上看了一场电影;上个星期天是学生丁的生日,好几位同学参加了他的.生日晚会;上个月学校举行了运动会等等。上课时,我问:“Whodidn’tcometoschoolyesterday?”学生甲马上回答:“I.”“Why?”“BecauseIwasill.”“Areyoubetternow?”“Yes, thanks.”我又拿出一张生日卡片,走到学生丁的前面,笑眯眯地说:“Happybirthdaytoyou!Betterlatethannever.”学生丁感激地回答:“Thankyouverymuch.”我又说:“LastSundaywasDing’sbirthday.Whowenttohisparty?”好几位同学站起来回答:“Wedid.”把这些材料作为例子,既生动又切合实际,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都得到了激发,学得活,记得牢。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临场发挥。
例如,看见一位学生无精打采,我就走过去关切地询问:“What’sthematterwithyou?Whattimedidyougotobedlastnight?”这样,既复习了当堂的语法知识,又促进了师生的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三、坚持寓教于乐,唤起快乐情绪
寓教于乐,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是情感教育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情感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中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孟昭兰)。我们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并尽量多地使用。比如学生喜欢做游戏,我就把游戏引进课堂,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训练听力以及表达能力,轻松愉快的同时又学到了新知识。这套人教版的教材,课文在设计上就有很多游戏。例如,在上完7(下)Unit7Whatdoeshelooklike?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画一幅一个人的外貌像,然后描述给同伴听,另一个同学根据其描述再画出所描述的人的外貌,然后两个同学进行比较,看两幅画得像不像。在上现在进行时态时,让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表演一个动作,然后让其他同学猜:WhatamIdoing?下面的同学积极地猜测:Areyou...?然后换其他同学上来表演。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现在进行时态的含义和结构。同学们还喜欢唱歌,我便在上课前让他们唱歌,一曲终了,下课涣散的心又回到课堂上来了。实践证明:如果在介绍了一定的课文新知识后,能进行一些游戏性的操作或唱唱英文歌,不仅能调节情绪,增强集体合作感,而且能凝聚注意力,融洽师生关系。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知道一些单词的意义。如介绍animals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动物,使学生学得活泼、轻松愉快,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四、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情感沟通
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增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1.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运用pairwork,groupwork和team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每个人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实现小组目标。这样,小组内每个人都成为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由此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可以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呈现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主旋律。
2.通过学生日记或周记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日记和周记是学生用于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普遍方式,也是学生情感变化的反映形式之一。教学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英语写日记或周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而且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更有利于教师认识真实的学生自我。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更易从日记或周记中表露自己的心扉,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关心,关注他们的进步,并对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用鼓励或表扬的方式向其表达出来,以增强其自信心。这样坚持做会使课堂变得其乐融融,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3.发挥E-mail和QQ的交互功能,拓展交流渠道。互联网进入校园,为我们进行现代交际与沟通提供了便利。例如,可以通过E-mail、QQ进行贺卡、信件及节日祝福的发送,达到加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还可利用E-mail、QQ进行学习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这也是协同学习、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
五、磨砺坚强意志,体验成功乐趣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磨砺其坚强意志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对提升英语学习的质量具有事半功倍之妙效。因此,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胆小的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爱与鼓励,多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尽最大努力去扶助和感化他们,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让学困生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我们要时刻牢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
11.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
课程改革后,物理教材在结构编排上为学生提供很多社会生产、科技及生活的物理实例,在教学要求上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发现、科学探究和归纳结论,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显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更高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有效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吸取知识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教师认真探究的问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爱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爱好的一切现象、事物、知识等,总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究,因而学生对感兴趣科目就会学得好些。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成为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具体知识的时候,我会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
2、利用我国物理学的巨大成就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次重大突破和重要发现,都凝聚着物理学家的智慧与心血,体现着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展现了物理学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蕴涵在物理学中丰富的德育素材。而我国科学家们在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材料,通过对这些成就的了解,能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由于在教学中结合我国科技实例对同学们进行爱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究和发现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样的教育让同学们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学习的效率自然进一步提高。
3、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学会探究科学的方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通过实验建立概念和掌握规律。我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探究科学的方法为目的,精心设计实验,如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演示性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强创意性实验和世界科技成就展示等,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如在“惯性现象”的教学时,我对实验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自己在教坛走动时有意被讲台高处绊倒,人往前倾,让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接着让学生演示:在玻璃杯中放一些水,杯上放一硬纸片,生鸡蛋置于硬纸片上,然后由学生用一根钢尺猛击硬纸片,在击打之前问同学们“鸡蛋将如何运动”。实验结果往往会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当钢尺猛击纸板之后,纸板弹了出去,而鸡蛋由于惯性而保持在原来的位置,并由于失去纸板的支持鸡蛋最后完整无缺地掉在杯子水里。通过演示,学生情绪高涨,我便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分析这种现象。之后,还通过让同学们制作电磁铁、水火箭和开展鸡蛋撞地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趣味、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自主探究实验中学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4、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到现代高科技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同学们对一些新异的物理问题很好奇,能开动脑筋思考,并在分组讨论中发言热烈。这样的教学安排,其实是要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例子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乃至科技军事结合起来,因而不仅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5、布置适量的作业,以达到学以致用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作业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布置适量的作业,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既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分小组完成的;既可以是动笔的,也可以是动手的,甚至是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和调查的。我布置作业的思路是:量不在多,典型就行;题不在难,有思则灵;温故知新,独立思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实践表明,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增强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注意对作业做得好的同学加强鼓励,树立学习典型,使同学们乐学多练,体验成功。
总之,物理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得当、方法得当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努力、进步,获得真才实学,获得愉快和乐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12.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 篇十二
1.1 迁移定义。
Ellis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手段。”并认为迁移也许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概念。Odlin则将其定义为:“迁移是指目的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显然,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研究中所指的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它语言知识对新的语言知识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即正迁移,也有负面的即负迁移。二种迁移的影响过程促成了语言习得的顺利与否,促成了新旧语言间的阻碍、融合和重新生成。不言而喻,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语言接触和二语习得常常伴随着语言变化,即一种语言的某个成分在语言接触或习得过程中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
1.2 迁移分类。
语言迁移会涉及语言的不同层面,即词汇、句法、语音等。其分类基本为两类,当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具有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起妨碍作用或不利语言规范化时称为负迁移。
1.3 迁移作用。
重组连续体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认同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学习者被看成是在逐步调整他的母语系统以不断接近目标语。我们借用Danesi和Pietro的研究数据来证实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确发挥着作用。试验中,他们让学生每学期做8篇不同题目的英文作文。而后按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类来统计(如下表)。
语际错误逐年减弱反映了母语干扰因素不断减少。而每一个语际错误都反映了母语的负迁移。当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多时,负迁移现象就减少了。试验证明:母语和二语在各个层面相互交错作用,迁移的作用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
2 母语迁移现象对比分析
从文化差异角度,王杨曾将英美民族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归纳为以下差异:英美偏好抽象思维;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英美偏好分析思维;汉族擅长综合思维。英美为形式逻辑思维;汉族为辩证思维。英美为直线思维;汉族为曲线思维。英美为对立式思维;汉族为统一式思维。前者属主体中心式,而后者是主客体融合式。由于思维差异使得英汉语篇结构不同。
从语言学角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法认为由于语言基础是一系列的规则,它可以“以无限的利用有限的表达手段”生成新的语句。生成法可使我们预言某些同义现象将产生歧义的语句。二语习得时学习者原有的母语感知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影响或左右目的语的发展。因此,转换生成法自身就证实了语言迁移的存在。
3 基于转换生成法母语迁移表现
3.1 字母迁移。
由于中国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书面形式相似、个别发音相似,初学者可能会很容易混淆一些字母的发音。如:字母“a”英文读为[ei],而在中文则读为[a:]。字母“b”英文读为[bi:],而在中文则读为[bo]。字母“i”英文读为[ai],而在中文则读为[yi]。因为学习者在开始学习英文字母之前就掌握了汉语拼音,初学英文字母时总是将二者搞混,这种语言迁移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3.2 词汇迁移。
中文组词方式与英文不同,如偏正、递进等词组。而英文许多词有一个以上的含义或一个相同的字面意义可能不同于中文的真正含义。因此迁移可能发生。如“黄色”中文用以组成“黄色电影”“黄油”。初学英文yellow时,受中文组词影响,很容易造出yellow movies、yellow oil这样的词组。正确应为obscene movies、butter。
3.3 反身代词迁移。
母语迁移现象对反身代词亦有影响。如英语:Mr Brain said that Tom took care of himself.Mr brain told Tom to take care of himself.二个句子中的反身代词himself的先行词应是Tom而不是Mr Brain。汉语:(1)小田说小王自己照顾他自己。(2)小田告诉小王要自己照顾他自己。汉语二个例句中的他自己的先行词应是小王,而不是小田。比较以上二组例句,不难看出英语反身代词习得有母语迁移的痕迹。这也说明二语学习可利用母语迁移相同特征促进学习。
3.4 状语迁移。
英文状语通常出现在实意动词之前,助动词、情态动词之后,或主谓宾副,如:I love my motherland very much.然而,中国句法结构基本是主副谓宾。如:我非常热爱我的祖国。受母语影响,学生在二语习得时会犯语序混乱的错误。例如:学生时常会把He lik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very much.表述成He very much lik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把He urged me to call back several times.常会错误地说成He sev-eral times urged me to call back.
3.5 定语迁移。
在英文中,定语可以出现在被修饰词的前面或后面。而中文所有的定语都位于名词之前。受迁移影响中国学生有时会产生类似的混淆。如把It is a film full of dynamite.常常表述为It is a full of dynamic film.
3.6 翻译迁移。
谈到翻译中的语言迁移最有代表性的实例就是我国的香港国语。英语作为主要官方语言在香港大约有一百多年历史,由于母语与英语之间的相互迁移、相互影响,香港人译文听起来怪怪的。如:受语言迁移的影响,人们常把这两句话Spokesman said it is time for us to enhance our vigilance in personal safety.Your mother and I are no longer young.It is time for you to take care of yourself.译为:发言人说,现在是时候对人身安全提高警觉。我和你母亲已不再年轻,你是时候照顾自己了。显然,在这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英语迁移影响着母语。
3.7 文化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主要作用是显示和传播文化。两者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学外语时会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外语。如,在中国,“东风”是指“温暖和重要力量”。但是,在英国,它意味着“扼杀和忧郁”。“西风”是使中国人感到厌恶的,而在英国,这意味着来自大西洋温暖的春风,将使地球上的一切充满活力。这种差异是由两个国家之间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地理差异造成的。
4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促进
4.1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法: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体系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弥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网络等一些可视语言环境向学生渗透异国文化知识。通过对比,使新的跨文化与学生所拥有的母语知识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二语的悟性。
4.2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服务,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生活中有时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深刻的含义,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很大。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而讲英语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尊重,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4.3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大学外语教学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有充分的课余时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以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建立类似英语角、演讲赛、讲座等课外实践现场,给学生创造实践二语交流机会。
结束语:Odlin曾说:“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我国著名的语言迁移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反反复复衰落崛起的过程。使语言迁移的研究将从片面逐渐走向全面,从肤浅到深刻。通过研究使我们能逐步认识到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摘要:基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法阐述了迁移定义、产生原因及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认定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可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迁移,二语习得,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Ellis,H.The Transfer of Learning New York:Macmillan,1965.
[2]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9.
[3]乔姆斯基Chomsky,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Dordrecht:Foris,1981.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迁移】推荐阅读:
分析促进迁移的教学应该如何开展06-18
如何促进认知语言训练08-09
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10-25
如何促进人力资源管理12-28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初中化学教学08-31
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30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小学作文教学06-26
浅议工会组织如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12-31
促进有效师幼互动策略09-14
谈搞好公安大走访有效促进和谐警民关系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