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2024-06-14

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精选17篇)

1.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一

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方法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26Uacute;)”,“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2.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二

一、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特色, 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必须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和演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先用动画或视频演示实验原理的方式,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结果。 这样既能克服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看不清楚设备构造和操作过程的缺点, 又能让学生获得对真实物理实验的深刻感受。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课件、实物投影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解决一些抽象、疑难问题。 例如,在学习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时学生对“ 声波”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课件,用动画展示敲响音叉后周围空气的震动情况, 并利用实物投影放大敲响音叉激起的水波,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形成鲜明印象,借助于水波来理解声波,使学生一目了然。

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运用越来越普及,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 声现象”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一段钢琴弹奏的录像,画面中要能观看到琴弦的振动,这样,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有效保持时间长,由此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必须真正懂信息技术,多查找资料,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这样就会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的能力。

三、结合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学中确立的许多目标和任务完成,都需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参与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组织、合作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造者,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形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既“ 敢放”,又“ 善收”,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第三,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 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开放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尽情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尽可能地让班级所有学生都“ 动”起来,允许教学中学生的“ 奇思异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知识、发展技能。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组织物理的课外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保证自己学习进度的基础上,经过课外活动的互相探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组织课外活动的内容有观察实验、小制作、做物理小课件等。 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自选题目,利用已学的知识,做物理小制作或课件,服务于物理教学。 在小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适时地给学生布置研究性问题,布置的问题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 而是课后延伸。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探讨解决问题方案的形成、实施,到最后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3.静,语文教与学的核心 篇三

一、静,有助于增强老师与作者的共鸣 老师平时工作较忙,既要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培优补差等,因此很多老师在这些环节中常常显得草率。如在备课时,不能静下心来去细读研究文章,往往借助于教参等各类工具书,甚至直接借用别人的教案。由于对作品没有自己的感悟,因而上课时便机械生硬。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作为老师,在备课时应当静静地研究作品,感受其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思想内容的内涵。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知人论世,深入研究作家作品,如苏轼作品的大气磅礴、豪放奔腾;欧阳修作品的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朱自清作品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等。只有这样,老师自身才能提高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充分领略作者寄寓作品中的别样情怀。

二、静,有助于学生体验文章的意境 眼下,不少老师热衷于课件的辅助教学。不可否认,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学确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多媒体辅助,尚不能一概而论,况且有时多媒体使用还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寥寥数语,美丽的西湖跃然纸上。此时如果给学生时间,任其遐想,一定能够想象出西湖的无穷魅力,增加身临其境的感觉。恰恰相反,此时课件图片只能展示作者自身感悟的单一静态画面,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的白花,如粒粒明珠,点点星星,如出浴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段优美的文字,只要老师用自己富有诗意的语调朗诵,便能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品味这如诗如画的境界,而无需使用任何教学课件。

三、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上,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提问,常常把一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境界全无。其实,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思辨能力,老师只要设计一些适当的题目去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去静静地读,完全可以学好语文。因为,学生安静地读,能够悟出课文的结构美。如《松鼠》一课,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写每一个特点,最后再总述;《春》按盼春、绘春、颂春的结构来描写春天。这些特点,学生只要静心默读课文,便能体会;学生安静地读,能够悟出文章的语言美。如鲁迅的《社戏》一文中描写月夜出航图,对江南水乡夜景的描绘,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清新气息。朱自清的《春》,语言节奏明快,文字优美,让我们仿佛也感受到春的脚步由远而至,感受青春的力量;学生安静地读,能够悟出文章的情感美,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回忆在仙台医专学习的经历,叙述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以及告别老师,回到北京在寓所里挂老师的照片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回顾了自己与先帝一起创业的艰难历程,自己准备北伐的目标,西汉兴隆、东汉倾颓的历史,以及文臣武将还有自己的责任,委婉的叙述中,一个忠心的老臣形象栩栩如生。

四、静,有助于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一些学生在做语文作业,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分析时,往往心浮气燥,就题目论题目,有时甚至没等看完全文就随意答题。鉴于现代文阅读一般会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设题,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然后再带着问题细读文章,最后逐个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只有在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从粗到细有序阅读后,才会顺利完成。

4.教与学的革命.张衡 篇四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 张衡

摘要 职业教育中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学,学生,社会的要求,更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要大胆变传统学习方式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式.关键词 职业教育 改变 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二、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方式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必须具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三种构成要素。

三、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2)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3)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4)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5)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2013初中语文教与学 篇五

思想前沿

“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特级教师李镇西访谈„„„„„„李节 学科视点

不能让学生失去“学阅读”的机会„„„„„„„„„徐江、邱星光 专题:教学论文写作导航

写作,让教师心灵敞亮„„„„„„„„„„„„„„王木春、谢云 问题:教育写作从这里出发„„„„„„„„„„„„„„„杨孝如 教学研究材料提炼的偏与正„„„„„„„„„„„金小敏、李哉平教师发表:何以重要与何以可能„„„„„„„„„„„„„朱利霞 课改探索

感受·体验一积累一思考·表达

——我的十年初中语文教改„„„„„„„„„„„„„„„彭莉琼 教学观察

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代保民 语文课堂教学“十不要”„„„„„„„„„„„„„„„„刘湘玉 教学实录

“学写一篇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余映潮 教学策略

苏教版语文专题学习的文化选择„„„„„„„„„„„„„李旭东 本义追溯及其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意义„„„„„„„„„朱益群 教学研究

梁启超“教给规矩”说的当代启示

——重读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时金芳 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香港同辈量表作文互改法„„„„„„„„„„„„„„„王培 情境引写:一扇生态作文之窗

——读《传达室里访“传达”》„„„„„„„„„„„„„„董旭午 培养农村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验探究„„„„„„„„„„„„赵雩 教师发展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1.“不合格”之论并非危言耸听„„„„„„„„„„„„„„„朱娟

2.关注宜理性,求疵当慎言„„„„„„„„„„„„„„„梁浩军 中考解析

循课标,重实践,促发展

——2012年山西省中考语文命题思路解读„„„„„„„„„李子燕等 备考指导

6.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六

(一)附答案

(第一单元)

本卷共三道大题 满分100分 时量10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9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烂熳 芋梗ɡěn

解剖 .màn ..pāo

B.诘责jié

.C.粗劣liě

.D.不逊xùn

绯红fēi .

粗鄙bì

托辞cí

禁锢qù

匿名nì .

广袤róu .浸满jìn .尴尬ɡà .

弥补mí

滞留zhì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正确的一组是()

如果我学得了()的好脾气,如果我学了一点点()的和气,如果我能()人,()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A.柔和

待人接物

饶恕

认清 B.一丝一毫

格外

宽恕

识别 C.一丝一毫

出奇

饶恕

体谅 D.一丝一毫

待人接物

宽恕

体谅

4.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在没有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A.比喻

引用

排比

拟人 B.拟人

反语

排比

比喻 C.比喻

反语

比喻

拟人 D.比喻

反语

排比

反语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正确的一组是()

如果我学得了()的好脾气,如果我学了一点点()的和气,如果我能()人,()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A.柔和

待人接物

饶恕

认清 B.一丝一毫

格外

宽恕

识别 C.一丝一毫

出奇

饶恕

体谅 D.一丝一毫

待人接物

宽恕

体谅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②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③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__似的喝采„„

7、根据提示填空。

常用的描写方法有以下几种: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D.外貌描写。请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将相应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3)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8、.仿照下列句式,发挥想象,写出两个关于友情的比喻句。(4分)例句:友情像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仿句:

9、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一种类型?

A.动词谓语句

B.形容词谓语句 C.名词谓语句

D.主谓谓语句(1)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修学校去。()(2)今天星期一。()(3)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10、联系上文,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物内容。

有一天,戴着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相遇,她们互相怂恿:“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她们摘下了面具,在海里游泳。

过了一会儿,丑回到了海岸上,戴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接着美也上来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所以,直到今天。

11、根据《出师表》的内容,请给下面的句子拟一句下联:

为报恩鞠躬尽瘁。

12、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再另选一个历史人物,并写出相关的成语。(1)吕

蒙——

(2)诸葛亮——

(3)项

羽——

13、根据下面的消息,拟一条不超过25字的“一句话新闻”。

温州都市报3月10日讯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来我市拍摄的《温州专辑》将于3月15日开始播出。专辑将分《今古温州》、《温州商人》、《海外温州人》等七个专题,每天30分钟连续一周对我市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尤其注重对温州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和温州人精神的挖掘报道,这是我市首次在中央级媒体全方面的展示,通过该片能让海内外关心温州的人,更广泛地了解和认识温州。

播出时间:中央一套每日6:26~6:55,中央四套每日20:10~20:40,3:05~3:35,11:10~11:40。

一句话新闻:

二、阅读理解(共51分,未标注的每小题3分)

(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在上文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5.“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16.“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17.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

启示?

18.概括文段大意。

(二)地

十月的风已经很冷,我怀疑我的脚下是一片冰川。

我站立的姿势,多少有点畏缩和可笑。身边的一汪沼泽正映出我的身影,幽独而可怜。我生平第一次走在这有人而不见人行,有矿而不见工厂的地方,领受一种来自地脉深处的教诲,铭心而刻骨。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当时我正在读大学,弟弟却在这一片土地上打工,钻到地下几百米深的地方,用铁铲与榔头挖掘煤炭。他久处阴暗潮湿不见阳光的井下,用血汗运送取暖和燃烧的原料,以燃烧自己的青春为代价,用黑暗兑换光明。然而在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些。我只是照例每月到邮局一次,取回由弟弟亲手寄来的生活费。

我不知节省地用它买小吃,买影票,买舞票,宴朋友,交女友。弟弟的钱及时而丰厚,我花起来也就格外大手大脚。我知道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为我撑腰,钱又算得了什么。同学之谊,情人之情,才是比金钱更可珍贵的东西。从许多名著中,我学会了对钱的鄙视。我学会了诋毁:“钱是人类共同的娼妓”,我压根就不知道钱还有什么人格和尊严,有什么情感和道德。它不过是一张特殊的纸,在商品与货物的交换中极尽逢迎的能事罢了。

然而时隔不久,弟弟的一封来信让我想了好多。弟弟说他整日身处矿底,如同坐井观天,外面的变化他一无所知。他凝神中只有地下漏水凄凉的滴答声,和铁铲与矿石碰撞的叮当声。在那里他感觉到一种压抑和窒息的难受。他想那是一个阒寂的地方,死神在黑暗中伸出魔爪,时刻都在召唤人们走近前去。而有好几次,地狱的大门差点就为他打开。他走出矿来都心惊肉跳。他说学校读书的哥哥可曾想到年轻多梦的弟弟,在这里同逃避和出走的念头搏斗,因一次次想到年迈的父母和求学的哥哥就不得不咬牙作罢。他就在井下并不是为钱而活着,他本身并不喜欢钱,甚至有时也恨钱,但他知道钱本身并没有过错。他只是想通过钱来传达一种亲情,超越金钱本身。他说他在那里能读到的只有我给他寄去的书信。每一封信他都要读上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种诱惑,让他在夜里不得安眠。他就出来看星星。那幽蓝而渺远的光芒,总像对他诉说些什么。可他就是弄不懂。他说他希望有机会读我的书;他很想见见大学的课本究竟是什么样子„„

弟弟的言辞像一把利刃,刺向我灵魂的最虚弱处。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慌恐和苍白。仿佛一股烈焰,来自地下,冲破所有的黑暗和阻挠,挟裹着血汗和泥土混合的味道,将我包围,我在这堆烈焰中极力挣扎,如飞蛾孱弱和无力。在极度愧疚和自责中,我决定带上一些书去看望一回弟弟。正是十月天气,按季节还不应到冷的时候,但那年却有点反常。秋霜及早地飞落了一场,像下了雪,树叶在冷风中瑟瑟地翕动着飘摇欲坠的翅膀。我从都市出发时感到并不很冷,车驶出郊外,在高山峻岭中盘旋而上,空气变得阴郁而沉重,风却裹着细尘砂石,从有雪的山岭刮来,敲击着车玻璃咣啷作响。六七个小时后,车到了一片荒草衰败的矿区,地面因“内心”的空虚而塌陷裂成巨大的缝隙,车便极其厉害地颠簸着在荒野行进。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的情绪冲向我的脑门。我不禁打一个寒颤。

到达目的地时正值黄昏。我见到了从矿井出来的瘦而黑的弟弟。我与他对坐良久却没说多少话。我坚持要到井下看看,可走到井边就被弟弟拉住了。看着幽深不见底的黑洞,我倒吸一口凉气。之后我便一人四处走走,烦乱的心思为冷风吹皱,有几滴泪流出我的眼窝。虽然很快就被风干,但它不再像单纯的液体。它仿佛是一种炽热而粘稠的东西,从看不见的地府涌出,源源不断,用激荡的真情的烈焰,将我的浅陋烧毁,化为灰烬。

如今,虽然已事隔多年,但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个阴冷的十月。然而也正是在那种旷远的凄冷中,我曾经迷失了归途的灵魂才得以回到我朴素的精神家园。在那里,那段来自地蕴的烈焰,也像是为我永不熄灭地燃烧着,照彻并温暖了我。

19.给加点字注音。教诲()

诋毁()

孱弱()...20.作者起初对金钱的认识是什么?你认为兄弟二人对金钱认识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1.结合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恐和苍白?

22.“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的情绪冲向我的脑门”,你认为这种复杂的情绪是什么?(要求用比喻句来回答)

23.“它仿佛是一种炽热而粘稠的东西,从看不见的地府涌出,源源不断,用激荡的真情的烈焰,将我的浅陋烧毁,化为灰烬。”请分析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4.请简要分析“地蕴”的含义。

25.读罢此文,你是否受到心灵的震撼,请用真挚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三)春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½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此文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26.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27.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28.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

29.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呢?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30.请认真阅读第④段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三、片断作文(10分)

我喜欢贝多芬的《月光》,优雅、宁静。我经常躺在床上听这首曲子。房间里流淌着音乐的旋律,风轻轻地吹着,月光透过窗棱散落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音乐流淌到你身边,仿佛将你包围起来,轻轻地、柔柔地带着你飞升起来„„就这时刻有可能勾起你关于时间和空间里的许多片断,请发挥你的水平,把你想说的话倾诉起来。不少于150字。

附:大作文(另记分)

人在旅途中,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走不完的坎坷,说不完的感受。岁月如歌,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仅重视结果,更应该咀嚼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科学制作中的一次次发现,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拼搏,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收获,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砺中坚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盈,我们的青春因此而精彩。

请以“过程”为话题,写出生活中的某一个过程,并写出你真实的感悟;或写出与“过程”相关的见解。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字数600个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八年级(下)语文教与学同步导练

(一)答案

(第一单元)

三、1-5 DADCD

6、.①油光可鉴

标致

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嘲讽。

②物以希为贵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自尊心。

③酒醉

“酒醉”是形容人处于高度兴奋、迷狂以致难以自已的状态。这里说的是国人“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7、(1)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

(3)动作描写

8、友情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

9、(1)A(2)C(3)D

10、世上有些人常常错把美当做丑,把丑当做美。(根据上文,概括合情合理即可)

11、因扶汉舍死忘生

12、(1)刮目相看/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2)三顾茅庐(鞠躬尽瘁)(3)四面楚歌(破釜沉舟)

13、央视一套、四套3月15日起连续一周播出《温州专辑》(必须要写出频道、播放的时间、播放的内容)

(一)14、:

;!15.某些日本人 例略

16.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17.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18.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二)19、huì

dǐ

chán

20.它不过是一张特殊的纸,在商品与货物的交换中极尽逢迎的能事罢了。他在井下不是为钱活着,他本身并不喜欢钱,甚至有时也恨钱;但他知道钱本身并没有错,他只是通过钱传达一种超越金钱本身的真情。

21.在弟弟的信中,“我”了解了弟弟为了供自己读书,他在危险的井下的孤寂和恐惧,他有着自己永远也不能实现的大学梦,但为了哥哥读书,为了父母,他忍下来,这是怎样的一种岩浆般炽热的情感?而自己却不能体会到这一点,大手大脚去花弟弟汇来的血汗钱,作者为弟弟的生活感到惊恐,也为自己的浅陋感到苍白。直到这时,他才看到弟弟把亲情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他才明白了弟弟奉献给自己的亲情。

22.(此题具有开放性,回答符合题意即可)如:这种复杂的情绪像一枚青橄榄,经过苦涩才会泛起甜味。

23.表明弟弟的真情点燃了自己真情的火焰,唤起了作者灵魂深处真挚的情愫,并勇于迷途知返。

24.弟弟把亲情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这种岩浆般炽热的亲情,蕴藉着伟大的力量,它能点燃一切美好的情感,烧却一切浅陋。

25、此题为开放试题,可以从多角度回答,关键要谈出感受,抒发真情。

(三)26、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

27、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 舒适和安全 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

丝丝的甜美。

28、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凤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共3分,其中“为了以秋美作铺垫”l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1分,“突出春风的令人不快”1分)

29、答案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

30、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

7.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与学的探讨 篇七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 对抽象概念的学习, 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有些概念仅凭直观感觉, 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 如混合物、纯净物等。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又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这几个字, 这几个字告诉我们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化学变化而不适合物理变化, 还有就是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不能计算在内, 所以计算时就要注意不是给你多少反应物就能得到多少生成物, 一定要搞清楚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是多少。

三、重视实验、深化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教学时, 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的方式, 使学生充分感知各种实验现象, 为科学概念的形成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实验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学得积极主动, 学习气氛生动、活泼。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引出,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水的蒸发、胆矾的研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和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实验, 从上述实例和实验中我们可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相反, 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在教学中, 我们要设计、安排更真实鲜明的化学实验, 从现象中看本质,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四、习题训练, 掌握概念

要想让学生对化学概念融会贯通、真正掌握, 教学中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化学概念之后, 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给学生一定量的习题, 来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的程度, 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进一步复习巩固。如:在学生学习了“酸”、“碱”、“盐”这三个化学概念之后, 为了防止学生混淆, 我就列举出大量关于“酸”、“碱”、“盐”的化学式, 让学生自己来辨析, 哪个是“酸”、哪个是“碱”、哪个“盐”;再列举出大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让学生自己组合, 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该物质是“酸”、是“碱”还是“盐”。

五、正反两面,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问:“氧化物都是化合物吗?”“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都是氧化物吗?”这样, 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运用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概念教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用学过的科学概念来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 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及时巩固和深化概念。如用有关概念来解释一些现象或变化, 懂得有关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能将有关概念运用于实验或生产中等等。例如, 学生对比木炭燃烧和蜡烛燃烧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 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清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这两个概念。还有分子和原子, 元素与原子等概念, 通过分析对比, 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 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8.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八

但是据我了解,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对《语文读本》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疲于应付繁重的课本教学任务,更无心对《读本》阅读进行较为细致有序的阅读指导,许多学生放着一本好书不用,到处找书借书读,的确可惜。本人在两年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读本》的教学魅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人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与大家交流。

首先:仔细了解《读本》的特点。

《读本》有别于一般课外读物,是语文教科书的延伸,是按照新的高中课程而编写的。《读本》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它应与教科书同步使用,纵观已经使用的五本《读本》,可概括出《读本》选文有如下特点。(1)有些是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延伸的文章(2)有些是与课文同类的拓展性文章。(3)有些是课文作者的其它经典作品。(4)有些是富有文采和鉴赏性的文章。(5)有些是指导写作或学习方法的知识性文章。(6)有些是课文的删节和补充部分,因此,它比其他课外读物更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和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也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另外每篇选文具有导读提示,或提出问题或指出思路或提出重点或概括文章特色,更有利于学生自学的重点和方向的把握。

其次:做好《读本》的导学设计。

要让《读本》充分发挥阅读训练的作用,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当他们产生兴趣的时候,阅读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第二,建立必要的阅读规范和反馈调控机制,把阅读过程的无序变为有序,目标的抽象变为具体,效率的低效变为高效。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结合自己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开展的实验,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主要推荐下面三种:

1.语文课中增强点击《读本》的频率。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谈到鲁迅与白莽的关系时,我就朗诵了鲁迅评价白莽诗歌的那段著名的比喻:“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从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许多同学听了之后眼睛一亮,这“一亮”中既有对这段优美的文字及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饱满激情的欣赏,也有“鲁迅一向很吝啬褒扬的文字,却何以给白莽这个年轻的诗人那么高评价”的疑问,有些同学甚至拿起笔要求我用记录速度再朗诵一遍,以便他们能够记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这段话就在《读本》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恰当地点击《读本》中的精彩片段,并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把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迁移到《读本》的阅读中来,学生也就会因为需要而主动进入《读本》世界。

2.给《读本》编写导语。我们尝试师生合作给《读本》每一篇课文编一段导语,尽量体现零距离、新视角。

《西安这座城》的导语:“有位外国朋友问我:中国哪一个城市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我告诉他是西安;三毛生前有人问她,大陆作家中最欣赏谁?她说是贾平凹。让我们看看三毛最欣赏的作家笔下最具有历史魅力的城市是怎样一个世界。”贾平凹,西安,单是看看作者和题目也许就让读者感到分量,但是我们的中学生朋友并不一定这么看,他们可能更欣赏三毛和金庸,那么好,这段导语就从三毛说起。

3.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对于那些阅读积累比较雄厚的学生来说略嫌浅薄的话,你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大的发挥才能的空间。除了让他们给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写导语外,我们每周还开设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在阅读交流课上给他们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

(二)建立阅读规范。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过程与方法却不能千篇一律,因为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如何找到规律与个性的结合点,应该是我们建立阅读规范的突破口。

《读本》是略读教材,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与学生合作设计了一种阅读笔记。把阅读要求作为一个底线拉出来,使阅读目标具体化,适合学生操作;同时为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几点提示:

1.《读本》的文章不必每篇都读,可以放弃20%;

2.笔记里的内容不必每点都写,可以放弃20%;

3.在速读的基础上完成,每天所用的时间20分钟左右;

4.每周有一节阅读讨论课,大家交流阅读体会,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

最后:掌握《读本》使用的方式和技巧。

我认为教师应当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见缝插针地适时融入《读本》的有关内容。引起学生对《读本》的足够重视,自觉地在课余时间多读,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

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对《读本》中的文章或精彩片段进行朗读,以此训练学生的语感。在平常的训练中提高感知文学的能力,因为所选的文章中许多都是佳作,凝具了作家的心血与智慧。如一册《雨的近想》、 二册《与妻书》、三册《雨巷》《教之雀》、四册《散曲选》、五册《秋叶》等等。学生若能在高中将其中几百篇文章细读,其语文涵养定有较大的提高。

2.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时间。

请学生将演讲对象定在《读本》选文范围里,每人限三分钟时间将最大信息量表达出来。起初,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写对文章的读后感或写精彩语断的分析或改写文章形式:如散文、记叙文的编写、扩写、续写,或仿写精彩语句,或用文中的几个好词,连词造句,或现场提问考大家等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展示学生阅读风采,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个学期下来,几每个学生都能上台三四次,我时常能听到同学们自己的仿照句、独到的观点,睿智的发问,活泼的语言。我心中不由地觉得《读本》帮了同学们大忙了。

3.在课后提供学习《读本》的空间。

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重,课本、练习册、各种参考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语文教师应当在精选课本练习的同时,划出空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做读本作业,本人的具体做法如下:1.新学年的第一堂语文课就布置《读本》作业的具体要求。2.每周上交两至三篇《读本》作业。3.起初由教师指导出题,到了一定程度由学生针对相应文体自由地完成每篇500字以上的作业,出题的形式有以下一些:积累词汇、连词仿句、摘录名言、分析佳句、品味特色、试拟板书、改写文章、读后感悟、文言归纳、对比阅读、默写片段、自行设疑等,这些形式多角度地将阅读教学的要点溶入读本作业中,它既是课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深化和提高。4.每月定期展示一次优秀的读本作业,对较有特色和创意的作业挂在后面黑板上作为典范展示,这不但对作者本人是一个激励,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作业榜样。

9.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篇九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10.读《教与学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十

物理组 廖仲权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读了皮连生教授主编的《教与学的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本书有三大特点,体系新、内容新、形式新。并且根据2001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了必要的修订。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从这三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在第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的阅读中,我学习到了一个良好的教师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到专家教师的路途是很漫长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尽快的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在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章节中,我学到了加涅的学生素质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自我意识的构成部分以及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为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根据加涅的学生素质观,我们了解到了,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的潜能”,教育应当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我们应当根据习得素质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而智慧技能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上,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学生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动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我们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着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发展除了年龄特征之外,还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个别差异。学生在认知、性格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研究学生的差异才能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能常常遇到特殊学生,如智力超常学生或者学习困难学生。在遇到这样的学生时,我们应当首先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热爱他们,坚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为特殊学生提供特殊的教育,并且逐步使特殊学生正常化,使他们不孤立,不脱离集体,从而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

11.雏议语文教与学的着眼点 篇十一

关键词:夏丏尊;语文教学;言语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2-01

水,生命之源,万物因水的滋养而显繁茂,大地因水的润泽而露生机,自我们的先人起,就推崇水的品性,“上善若水”成为至高的修身追求。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向往一种如水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融洽和谐,文化的传承如涓涓细流,潺潺小溪,悄无声息,却又自然而然地滋养着每一个生命,润泽着每一颗心灵。教师就是艺术化的农夫,细雨润花,清水灌稻,倾听每一棵小苗拔节,欣赏每一朵花儿绽蕾……然而,在我埋首耕耘数十个春秋的语文课堂上,这样的境界始终未能实现,对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流派与形式,使我越来越迷惘,而此时,我读到了夏老的书--《夏丏尊论语文教育》。

真心喜欢夏老的文字,乍读有些别口,细思却无一处不通畅,带着特有的民国味儿,这就是语言形式先给我的冲击,还有更大的冲击来自这些文字所展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夏老是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本书收录了老先生对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真知酌见,出于自身职业的习惯,我着重阅读了《关于国文的学习》《关于国文八百课》《学习国文的着眼点》《受教育与受教材》《<文章作法>绪言》等几篇文章,越读越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

“给青年读的文字当然要选择内容好的,但内容的价值,在国文科究竟不是真正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要从古人或别人的文字里学会了记叙的方法,来随便叙述自己所要叙述的事物;从古人或别人的文字里学会了议论的方法,来随便议论自己所想议论的事情。”

读罢此类语句,语文教学的目标已阐释的很明确了,老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着眼点也已历历在目。而这些,是老先生在80多年前的观点,在这80年来,语文界做了些什么呢?一次次改革,一股股热潮,百花虽然齐放,果实却不丰硕。人文性的提倡,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思想课;趣味性的热捧,语文课上成了故事课,游戏课;多媒体的发展,语文课上成了音乐欣赏课,图片展览课,太多旁逸斜出的探索,偏离了国文(语文)的轨道—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老先生说“文字的内容是有吸引人的力量的东西,我们和文字相接触的时候,容易偏重内容忽略形式。”老先生还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家读“龟兔竞走”的故事,如果把注意力为内容所牵住,只记得兔最初怎样自负,怎样疏忽,怎样睡熟,龟怎样努力,怎样胜过了兔等等一大串,而忘却了本课里的所有生字难句,及各种文字上的形式,那么结果就等于只听到了“龟兔竞走”的故事,并没有学到语文。可见这种学语文的着眼点就是错的。教师教语文的着眼点又怎样呢,譬如,我们的课堂上,学一篇关于狗的文章,老师学着狗来叫给学生听,跳给学生看,又在黑板上画大狗画小狗,对着学生讲狗的故事,学生心里又想起家里的小花或是隔壁人家的黑子,整个的兴趣都被内容吸引去了,教师并不引领学生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结果当然是劳而无功。所以能说这种教语文的着眼点对吗?而这正是现今语文教学的怪象,语文教师的思想误区。

在我县第十届优质课评比中,这种现象就比比皆是,老师事无巨细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细致到琐碎,而学生在干嘛?茫茫然跟着旋转。导入时学生欣赏图片,发表感受:美丽、壮观、雄伟。学习文章,学生发表感受:美丽、壮观、雄伟。结尾总结赞美:真美丽主、壮观、雄伟!学生的能力一直在原地踏步。那语文教学的观察点应该在哪儿呢?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看什么,要领着学生看什么,语文的核心是什么?细读课标修订版可总结为:是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尝试运用,关注表达。那就要摒弃以住对内容的分析和对情感的过度挖掘。语文的观察点是不是要放在课文的言语形式上?由侧重课文说了什么而转向课文怎么说呢?

王尚文先生说:“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课文)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顺着老先生的思路往下想,语文老师还应炼就一双语文的眼,去发现、捕捉、提炼文本中那更有价值的10%。那10%在哪里?那就是不能把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而是要放在研究课文“怎么写”上。比如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别人看到的可能是一幅画卷,而语文老师还要看到对仗、衬托、平仄才营造出了这种色彩美、音韵美。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别人会为中朝两国的情谊所感动,而语文老师还不能止步,要看到是怎样的“魔法棒”使这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了千人万人。睁大语文的眼,你会看到:采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大量使用反问句、祈使句,增强感情力度;典型人物的选择以点带面;前三段相同形式的安排一唱三叹等等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站立在文字背后。带领学生去探寻这些独属于语文的东西,才是语文教师要做的事情。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崔峦老师说过的这么一段话:“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以前,我更注重的是教学技巧,课堂效果不佳,总认为是技巧还不娴熟,不新颖,盲目求新求奇,现在想来,有些本末倒置,上一堂课,首先要考虑的,可能是学生最需要什么。教会学生表达,才是语文安身立命的家园。

12.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讲计划,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初中课堂了。首先, 教学者应尽快转变角色,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身份中脱离出来, 逐渐成为学生的指路人和引导者, 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品质, 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 进而完善自我的过程。当然, 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协助和指导。接下来,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阐释和分析学讲计划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

一、对自主学习和教师协助的科学认识

对自主学习这一理念的科学认识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就是遵循自己的兴趣, 发现自己的能力, 根据自己的特长, 进行自我探索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将原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重构, 从而获得全新的体验。虽然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教学者应彻底改变传统观念,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引领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领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一方面教会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坚持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二、自主学习中教师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

1.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课程。教师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中学班级学生人数通常较多, 学生的层次也较为明显, 对水平较高和基础薄弱的学生, 不能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学讲计划要求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要善于变革观念, 科学配置教学资源。有的学生吸收知识慢, 有的学生吸收快, 对于前者教师要多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对于后者, 教师应多进行拓展教育, 给其更大的发挥空间。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要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 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找到或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 最终形成每个人独有的学习品质。

3.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的反馈。学讲计划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始终保持关注, 并及时地给予反馈, 使学生受到激励。教师应当从英语学习的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评价, 鼓励正确地, 纠正错误的,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教会他们边学习边反思。

三、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 这势必会造成某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甚至厌学等。此时, 教师的合理介入就是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慰藉, 不断地鼓励他们, 使他们重拾信心, 树立起坚定的学习信念。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如何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逃避、消极应对。总的来说,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教师应给与其足够的发挥空间;学生暂时不能跨过去的坎儿, 教师要以指导者的身份, 帮助他们从精神上塑造自我、改变自我。

2.始终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志不坚定的情况, 有的学生也许并没有从自我意识上真正认同自主学习, 这就会使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削弱。毋庸置疑,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不断被强化, 他们参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应时刻保持, 这就要求教学者善于引导和管理学生,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外, 教师的科学介入有利于防范学生盲目学习、随意学习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得自主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3.善于用正面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奋进。学生需要获得老师的认可, 老师的认可也会反作用于学生, 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奋进。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认可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对学生的认可通常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产生的, 初中英语教学应引入这种评价机制。在推进学讲计划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积极的评价是学生在学讲计划中敢于“讲出去”的动力源泉, 是真正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

总之, 学讲计划提倡的“学进来”和“讲出去”理念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 也是自主学习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教师科学的、适当的“教”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保障, 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取得更加喜人的成果。当前社会, 无论国内, 还是国外,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极其必要的, 而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交流载体—英语, 自然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既能使其掌握一门极为重要的语言技能, 也能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对将来学习新知识也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黎.构建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西南师范大学, 2005.

13.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本世纪初我国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的重大改革项目予以推动和落实,以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由此逐渐催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校园网,接入互联网,进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现代职业学校必须进行的教学尝试。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下的新教学理论。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适应新环境下教育的需要,对职业学校培养出掌握实际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同时具备自学能力的毕业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概念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便捷性,共享资源等特点,教师采用“引”和“导”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交流,协作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使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工具,将网络本身视为教学环境,一个无视地理,时间的教室,充分利用网络上海量的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较大好处。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过程交互: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交互不仅使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因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重视感,从而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网页链接或教师引导下,通过网络共享丰富多彩的适量教学资源,还可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制作的教学资料片以互相借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方式变化:网络教学,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进行教学的组织和调控,并在网络中进行查阅引导、点对点的因材施教来帮助学生,而学生之间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协作讨论,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内容丰富:现代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作为授课老师,只要稍为注意,就可以搜集许多跟教学内容相关网上教学资源和拓展知识,比如本校或外校编制的课件和网上的百科。并且网络教学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学生可以获得更详尽的知识积累。

四、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实现方式

现行的基于网络环境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集中授课与点对点解惑。教师先集中学生(可以在普通教室或计算机网络教室)。然后将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接着布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收集信息,并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常用交流软件,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当出现同学间讨论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指导解疑,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辅导,还可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公布并纠正,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进行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

(二)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充分利用积累的教学资源,将之存放在学校教学资源服务器上,并在学校主页上放上链接。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和任意时间通过网络访问教学网站主页,经过必要的验证,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具体课程,然后浏览知识内容和任务信息,并可以通过与教师、同学进行即时或非即时的交流咨询,获得学习帮助。学生即可以共享教学网站上面的大量教学信息,还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搜索功能搜索到相关的拓展知识。

五、常见问题和对策方法

笔者在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少现实中难以避免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谈谈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竖立正确的理念。笔者因为较早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教学和工作,碰到过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对此教学模式的错误理解,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一些抵触和失误。

比如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引入计算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师讲述转变成多媒体的演示,师生间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就是网络上的信息交互。我们通过培训时的实例让他们明白,网络中的教学形式多样,单纯的演示只是换个皮的灌输,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和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主动的学。网络教学中,课堂提问回答仅仅相当于是网络中交互的一小部分,网络中的交互还包含着学生之间的交互,排列组合的数量级更高,还可以进行非实时的交流,这对与课堂问答是非常有效的补充。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网络教学最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学内容和素材在服务器上一堆,课堂上布置任务,然后坐等学生交作业。这就需要让他们明白网络教学虽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特色,但本质上需要有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组织和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本质上还是一样的。网络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要有适应过程。初接触这网络教学的学生因已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较易出现必须由老师进行指导和要求,少有主动性探索网络上知识的现象,更有部分学生因为网络媒体中多样信息的出现,结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出现课堂纪律失控。解决办法是在学生初接触此类教学模式时,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性学习,并且特别要注意不能因为要搞活课堂气氛而把教学课件搞的过于花哨,从而让教学过程变得主从颠倒。在教学中还要仔细观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上各种媒体的喜好,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分配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一个适应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进度的度量条件。

(三)教学信息容量过度。笔者在刚开始网络环境下教学时,出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考虑,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相关拓展知识和教学资源,但是学生的反应并不好,经过调查发现原因是知识信息太多,选择的东西也太多,从而让刚开始接触此类知识的学生无从下手,多数学生无法消化吸收。并出现学生间无法同步学习,协作讨论的课堂现象。因为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当笔者适当减少了部分重复和过高的知识拓展内容,同时调整教学资源的排列顺序,加以时间说明,以方便学生检索后,学生的反应较为良好。由此深刻感受到网络教学中过大的信息容量并不适合,要从掌握学科教学大纲里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出发,不能过度增加知识信息。这一点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

(四)教学素材积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进行课件制作,曾设想制做一个好的课件可以对某些专用课程长时间的使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想法并不正确。首先因为专业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变化很快,即使是一些经典的程序设计类,也会有教与学的新变化,而不得不加入新的内容。至于非程序设计课程来说,课程内容更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经常变化。经过思考和经验积累,笔者发现较好的办法是制作课程子模块。把一些常见的学习问题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单独做成小课件,放在网上,比如网络课程中的硬件介绍和拓扑图,C程序设计中的经典程序,图形图像课程中的变形、路径操作,文字表格处理的字体页面调整、函数应用等。根据的不同需要,或将其嵌入新课件,或将其嵌入讨论系统等,从而简化了课件制作过程,还可不断积累效果较好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笔者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索资料。并假想转换角色,自己是教师来制作传授别人知识的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强化了自己查找资料和自学的能力。

六、网络环境建设

基于网络的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一个以上的教学站点服务器,最好接入互联网,建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专业维护人员。这或许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负担还是较重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央对于教育的重视,限于硬件上的教学条件应会得到改善。从笔者所在的地区来看,网络环境的建设,普通的学校基本都能完成,即使不能达到一个完整功能的校园网络,也通常具备一个小型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接入互联网这一点,在多数地区的学校应无问题。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极快,通常从设计到完成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所需的硬件和集成能力来说,多数学校所在地的商业公司都能完成。最基本的网络硬件要求:星形拓扑结构,双绞线布线,普通网络教室或小型计算机房,普通路由,交换机,教学服务器。

软件上从笔者使用的经验来看,学校一级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对技术的依赖并不高。如果充分运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专业网站、通用软件等资源,并把握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去做这一原则,那么只需要校内教师学会运用一些常用办公或已经设计好的课件软件而已。比如:Authorware或课件大师,微软办公套件里的powerpoint、黑马网络教室,免费邮件系统、QQ软件等。

七、结束语

14.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十四

一位成功的教师,一堂成功的课例,都要求教师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执教教师要做反复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其对于教学的价值有: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15.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策略初探 篇十五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

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且主动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了解学生就要尊重学生,教师只要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促使师生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信任每一个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石。爱学生,还要会欣赏学生。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知识和能力可能逊色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个别发展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不同年龄、不同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这些差异在一系列连续的学习中逐渐增大。学生的个别差异,迫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于研究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其主要目标。

1、课前辅导 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个别化教育对象自身特点,课前对个别化教育对象进行个别辅导,这里的个别化教育对象指的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2、课中辅导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特点,预估其掌握的速度、程度,预设教学反馈和调整教学过程的措施。课堂中,教师力求从课堂教学反馈中发现问题,随机应变,及时点拨。

3、课后辅导 对课堂教学尚不够理解和掌握学生,则应进行课后辅导,可由教师负责,也可由合作伙伴担任,有时甚至可以是家长。对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好奇的学生,教师应于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型的辅导。

4、调整学生的学习速度 允许能力较高的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熟练一项内容之后,接着学习新的内容,以期加速学习。

三、教学的生命在于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所以应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同事要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探究能力,重视实验课程,提供探究平台,关注社会生活,拓展探究思路,开展调查实践,提高探究实效。

四、要克服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

要理解学生差异,尊重、接纳不轻视任何一名学生。要把握教育机会,发掘学生特质和能力。要善用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掌握教学常规,适度要求学生。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教师的教学、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者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有关。所以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内容自己培养学习兴趣。

积极期望。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培养自我成功感。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通过不断地提问题来保持学习兴趣。想象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书育人要用“心”战术

在这里要以人为本,尊敬为上。要欣赏学生、赏识学生。要有充满爱心的批评艺术。要细微之处见真谛,平凡之中显伟大。要辩证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要引导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1、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2、教学中要“用活”教材。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3、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4、教學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

1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篇十六

最近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让我对学生和教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给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扩大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教师掌握了这种理论,就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本书中的一些例子和教学策略可以灵活性地运用到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并与现在的教学改革相结合,取长补短,丰富学生的课程,让教育做到真正多元发展,它认为智力的培养不仅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得益于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教师而言,我们首先要确认孩子的智能强项,而且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智力发展的聪明环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心理学家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以导致人的大脑结构以及功能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在学校的教育中,如果把学生放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乐趣并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那么其心智就能持续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分成八个活动区域,每个区域对应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每一种智能,让学生课间或者课堂上进行自由选择活动,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自己擅长的智能肯定有所发展。

除了创设智能发展环境,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融入多元智能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只重视学生某一方面智能的发展,而把其它智力教育内容排除在外,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片面和狭窄。教师其实应该多给孩子打开几扇窗,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挖掘学生的智能强项,采用多元发展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成绩落后的同学教师要从多元发展的角度来引导他们找寻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其实要求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孩子,了解孩子的独特性。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智能因素,课堂里要设计更多的智能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力解决问题。智力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所在的文化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能力才能被叫做真正的智力。班德纳非常重视情境教学里的项目学习,他认为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以一种更为广泛的方式运用智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并且是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会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转变,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自由的发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学生发展内在智慧最本质的要求。

17.教与学的艺术 篇十七

学生的发展应成为数学活动的核心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同时新课程确立了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学习是儿童的学习。在这样的视角下,数学活动成为了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基本学习形式和载体之一。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该准确把握数学活动的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核心。这里的发展包括人的一般发展和数学发展,以体现数学教育的整体功能。这是设计、组织、诊断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学生的数学现实应成为数学活动的起点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的数学现实不仅包括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包括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

从不同的数学现实出发,设计数学活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基于经验的活动设计,即通过对实物、模型、学具、教具的操作、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再加以抽象概括。如,“什么是面积”,可以先通过创设情境“比一比谁的玻璃擦得快”,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着组织“摸一摸物体表面”“涂一涂图形纸片”“比一比图形的大小”等活动,让学生借助活动经验形象地感知面积,使“面积”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中逐步分离出来。二是基于旧知的活动设计,即从已知迁移到未知,再加以应用。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究的过程。不管是基于经验的数学活动还是基于旧知的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现实是自主建构的“起点”和“固着点”。在建构过程中,“起点”是否定得准,“固着点”是不是清晰,是不是具有自生、促生能力是数学活动实现有效建构的重要保证。

学生的主动性应成为数学活动的发动机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

首先,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建构主义认为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更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数学活动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数学的主动建构。

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叶澜教授认为要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他把自主学习的“工具”定位在两个“结构”上,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

数学化应成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以看出,让学生体验数学化,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从具体到形式的抽象过程,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强调的重要理念。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如果将数学解释为一种活动的话,那就必须通过数学化来教数学、学数学。”他认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数学化,即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光注重数学形式层面的教学,而应重视数学发现层面的教学,即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解决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去理解和感受数学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如,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组织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当学生感受到如果教师提供足够多的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永远也写不完时,教师让学生带着“能不能用一个简便的办法把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出来”的问题,先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再进行小组、全班的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数字表示——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用代数符号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研室)

上一篇:乡镇述廉述责下一篇:初中回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