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2024-06-24

土壤里有什么教案(共9篇)

1.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篇一

《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

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发现了什么就汇报什么,不要受标准答案的束缚和羁绊。等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倾囊而出”后,教师再帮助梳理。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

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

(1)学生观察土壤。

(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

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回报交流完善步骤。

设计意图:“土壤里有什么”问题既然有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亲自观察一下,所以就让学生尽早的去接触土壤、观察土壤,这是符合学生心理的。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是不可少的,它能保证学生观察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将土壤放入烧杯中搅拌后静置,待学生汇报后再次认识“砂、黏土、腐殖质”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E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

设计意图:“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做”这是魏书生老师的原话。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师放权,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好多老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经常包办代替。所以造成我们的孩子站起来说了一大通,听者不知所云,教师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四、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

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

教学反思:

我崇尚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在交流环节中我始终抱着轻松、随意的态度讲解、点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一堂课我做到了,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不能搞“齐步走”,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要多一些弹性、多一些灵动,使我的教学“放得下”、“收得拢”,从而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唯一不足的是由于课前学生未能充分准备好土壤标本使得学生的观察没有很好的展开,使得孩子们的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我一定引领孩子还原大自然的真实。

2.《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二

曾宝俊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和生命》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土壤里面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由此建立土壤是一个混合物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目标。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班级: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具有一些经验,但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分享他们的关于土壤的知识,预测在土壤样本中会发现什么,讨论预测的和观察之间的不同,用各种方法观察土壤,比较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将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是否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怎样判别几种不同的土壤”这一类的问题,即在用各种方法认识土壤,研究土壤,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土壤的有关知识,所以课题也相应地改为“土壤里有什么”.以前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实验做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的联系,开放教学内容就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得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智力凭借。教材应该是激发学生创新的起点,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紧箍咒”,这一点我们争取在这一堂课有所突破。

在材料设计方面,遵循兰本达关于结构化材料设计的思想,选取三种典型的土壤:适合于种花的腐土,花圃里的水稻土,筑路翻上来的生土。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土可以变成腐土)。出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的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提供材料外,其它不做任何指导,并对学生渗透一个观念,“学科学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不过是给你们帮帮忙而已”.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一把挖土壤的铲子、一叠报纸(让学生铺在桌上)、抹布每四人一块、一小桶水,一个放大镜、三根木棒。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结构化的材料为这一探究活动过程提供了保障。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花圃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察土壤;

●能够在鉴别三种不同的土壤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

●能够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认识更多的土壤里的各种颗粒。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知道土壤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土壤”.(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解读“土”字。

①“土”字为什么这么写?

②学生解释。

③老师解释: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

【评析】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导入课题非常巧妙,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土壤的“土”,但是可能谁都没有好好地想过“土”的写法。让学生研究土壤的“土”为什么这样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土壤的兴趣。

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

4、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5、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泥土上、沙上和菜园里玩的情景,让他们描述那里的地面或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它们感觉如何?有什么东西生长于其上?他们能想起有多少种不同土壤的地方?

二、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

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评析】在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土壤之前,让学生进行预测——他们能在土壤里看到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土壤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同时,也通过预测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时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行为显得有意义。同样,由于预测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观察到真实土壤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

三、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也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泥土的芳香,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味道。而且,学生从挖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在挖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菜园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

△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土壤中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

△土壤里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说明〗菜园土是许多动物(如蚯蚓、昆虫和其他小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和有机物的家。所有这些有机物通过两种途径对土壤的肥沃做出贡献:在它们生命期间,它们帮助分解死的物质,把它们转化成腐殖质;在它们自己死后和腐烂后,它们也变成腐殖质的一部分。

教学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我们将去干什么,然后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在出发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泥地里去挖土壤。

3、让学生在泥土现场讨论,他们在泥地里看到了什么?现场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的真实存在,可以培养学生对土地的亲切感。

4、让学生清理好现场,注意要尽量恢复泥地原来的样子。

5、再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挖土的过程中所看到的。

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观察土壤的样品

回到教室以后:观察土壤,做好观察土壤的记录(土壤观察记录表格)说说土壤里有什么?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1、在学生观察土壤之前,给学生一个任务: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三种土壤:一种土壤是从花房里取来的,是向花房的老师傅借的,这个土是种花用的,很有营养;一种是从路边的土沟里取来的,是修路的工人师傅们从最深的地底下翻上来的;还有一种是刚才学生从学校的花圃里取来的。大家研究之后辨别:哪一种土壤来自花房,哪一种土壤来自水沟,哪一种土壤来自花圃。要通过在土壤中发现什么来说明土壤的来源。

2、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课桌用报纸盖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材料角上取土壤样本。

3、每组学生都观察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鼓励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并用放大镜观察,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给学生观察提示卡:

土壤观察指示卡

1、将从土壤里找出来的各种东西,按自己的标准分类摆放。

2、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可以一类一类地记录,也可以画一张示意图。

3、在自己的记录纸上写上小组成员的姓名。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后,让学生将土壤、放大镜和碟子交还到材料角。将土壤倒回到容器中,用水清洗塑料杯子。将报纸中的所有东西卷起来,并扔到垃圾中,并用抹布擦干净桌子。

5、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小组商量一下: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提出如下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

①你在土壤里发现了什么?

②你最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③你能否辨别出土壤来自于什么地方?

④你的理由是什么?

6、让学生比较在他们的记录单上的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吻合?鼓励学生不要因为它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而改变预测,让他们感觉到做出深思后的猜想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说明〗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但教师在自己为学生准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留心自己周围的土壤,尽量让学生能亲自去接触土壤。在教师准备的土壤应该真实,不能人为地往土壤里添加物品。观察过程应该留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完成观察记录。在记录单上注明他们在土壤里发现的东西。

五、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1、教师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的问题吗?

2、将学生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标到班级土壤资源角的“关于土壤的问题”的白纸上。

〖注意〗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最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而且教师写上孩子的问题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的问题的尊重。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3、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问题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范围,打通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4、让学生将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5、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6、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搜集有关土壤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提醒学生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摘录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评析】这是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学生观察了土壤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土壤问题。因为,学生在观察了土壤之后,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土壤知识,尤其是学生亲历了挖土壤的过程之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许多惊讶和感慨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探究的需要。因此,让学生讨论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想研究什么,一边决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研讨过程重要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对学生的突发奇想要表示认可,并给予鼓励,因为这些奇思妙想中隐藏着学生创新的因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异想天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

师:商量好之后就可以发表看法了。后边的女同学先举手了,先说吧!

生:我发现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下之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泥土的颜色就变了。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变成灰色的了。

师:黑色的土一烧就变成灰色的了。同组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请补充!

生:黑色的土烧过以后也变硬了。

师:其他组和他们的看法一样吗?

生: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请你们那一组来说一说。

生:三种土蘸过水之后放在火上烧都变硬了。

师:其他组的看法呢?

其他组的学生:他们把三种土混在一起了。

师:可能是刚才的研究不够严密,下课把这三种土分开,分别再研究一下。其他还有其他的研究方法吗?

【评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操作,不同的知识水平各自发现,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在本节课上的体现,课堂上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和五花八门的记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刚才我拿了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边;然后,又拿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发现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种粘一点。

师:说得不够清楚,能告诉大家你研究的哪一种土吗?

生(举起刚才研究的土):我先研究的是这一种土。

师:这是一种什么土?

众生:沙土。

师:你在研究这种土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种土被烧的时候,水分会很快蒸发。

师:三种土当中哪一种蒸发得比较快?

生:是这一种黑色的土!

师:以你的判断,哪一种土来自什么地方?

生:这一种土是借来的。因为是借的,所以里面装的很少。

同一组另一生:这一种土我用放大镜看了以后,发现里面有东西。

师:有什么东西?

生:里面有一种黄色的草。

师:根据这种草,以你的判断,你认为……

生:是野草,还有这种草用鼻子闻一闻,还有臭味。

师:于是你判断……

生:这是水沟里的草,这种土来自水沟。

师:说得很好,说话有根据,很棒!

生:要是烧过了以后,味道就全没有了。

师:嗯,你这个发现很特别,刚才我们大家走进教室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味道,可是现在大家闻到了什么?

生(众人):焦味

师:这就是烧出来的味道,土壤被烧过以后就会产生这种味道。

生:我发现这种黑色的土壤,在水里泡的时候,放进一个小块,小块到最后就没有了,并产生一个一个小泡泡。

师:以你的判断这种土壤是从哪里取来的?

生:我觉得是从花房里的取来的,因为花房里取来的土壤有营养成分,这种小泡泡就是被泡出来的营养成分。

师:是这么回事!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就和刚才的那个同学说的有矛盾了,他说这种黑土是来自水沟旁边,而你说是来自花房里面,究竟是谁的对呢?

生举起另一种土:这一种土是从水沟旁边取来的。

师:举给大家看一看,我给大家的土的数量不一样,但是都是三种。(老师走到学生身边,看了看他的土。)这种土里有许多草根,大家看一看,你们的桌上的哪一种土里有许多草根?

生(众人): 这一种!

师:你们的判断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这是花坛里面的,这是花房里的……

师:你们判断不一样,可能理由也不一样,各自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因为这种土里面有许多杂草和小花的叶子,所以我判断是来自花房!

师:很好,有根据的发言!

生:因为这种土里面有小虫子,所以我认为它是从花房里面取来的!

师:为什么由小虫子就可以判断是从花房里取来的?

生:因为有花,花上面就会有虫子。

师:你的说话有推理性,非常棒!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我们在这一种土里面发现了石头和鹅毛

师:你认为这种土来自什么地方?

生:花房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种土壤里的虫子也很多。

师:根据虫子判断是来自花房里的。

生:我认为有一种理由可以说明这一种黑色的土是来自花房里的。就是这种土里有蚯蚓。蚯蚓可以给花松土。

师:土壤里有蚯蚓,你们发现了吗?

生(众人):发现了!

师:发现的同学举举手。多大的蚯蚓?

生:我们这里有一条一半的蚯蚓,已经死掉了。

师:哎呀!那是我在挖的时候不小心发生的悲剧,我以后挖的时候,一定小心,不能把活蚯蚓给挖死了!

生:我们刚才观察那一种灰色的土,发现它在水里面泡的时候,也有许多小泡泡。

师:这种小泡泡是什么?

生(抢着说):营养成分!

师:你们认为是营养成分,这种小泡泡可能是一种什么气体,藏在土壤里面的。

生:我用火烧,黑色的这种土,我发现他的水分很多,所以我判断这种土是来自水沟里的。

师:说话有根据,很棒的!

生:我把黑色的土放在火上烧了一下,然后又把它放在水里,发现他有许多小杂物已经漂上来了。

师:于是你判断……

生:它是从水沟里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话越来越有根据了。

【评析】《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新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都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科学尊重证据。科学主张的正确性迟早要通过现场观察来判定,因而,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这种证据只有通过观察和测绘才能获得。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控制条件,进而获得准确的证据。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不断提醒学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生:我拿沙土放在火上烧,烧了一会儿,沙土就变白了。

师:你觉得这沙土是从哪儿取来?

生:是借来的(判断错了)。

生:我发现这一种土很硬,怎么捏也捏不下来,我想肯定是水沟旁边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花圃和花房里的土不应该这么硬。

师:你的意思是这么硬的土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是吗?

生:是的。

生:我看这种沙土里虽然有许多的根,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花房里的,因为种花的人怎么会把根留在土里呢?而花圃里种过许多的花,会留下许多的根。你在挖土的时候,就会把那些原来的根挖上来了。

师:他说得很完整,很有推理性,他告诉我们,我们花圃里面种过许多植物,肯定就有许多的根,这一点大家统一不统一呀?

生(全体):同意。

师:除了有根,还可能有什么?

生:还有水分。我把土壤在纸上挤了一下,发现土壤里有水分。

师:你的根据是挤过以后土壤……

生:粘在了纸上和手上。

生:我在研究把几种土放在水里的时候,我发现黑色的沙土很快就散了,而这两种土在水里一直是凝固在一起。所以我断定这种黑色的沙土是向花房里的师傅借的。

师:他的看法是这一种黑土透气透水,很松,适合于种植物,可以用来种花。

生:我发现土里有水分,我想这个水是别人浇花的时候留下的。

师:是这样的。

生:我研究的是这一种硬土,我把他烧过以后,判断这一种土是路边的水沟旁的,因为他里面有许多硬的石块和土块,而且怎么摁都不散开,硬梆梆的。

【评析】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教学重要的内容。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更使学生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真实的课,这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总结学习的收获:

师:今天上的这一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研究了土壤被泡过和被烧过以后的颜色和味道。

生:我会判断土壤的种类了。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他的水分就被蒸发掉了,就会变硬了

生:土里有许多营养,这些营养是由烂叶子和烂草根变的,这需要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会变颜色。

生:我知道说话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乱说。

生:我知道可以用一种方法来验证土是从哪里来的!

师:通过一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后我们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就可以像今天这样,用各种方法来验证。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片断评析】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的身上。“土壤交流环节”这一段的教学就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本质的特点是淡化知识目标,突出发展目标。以往,我们制定上课的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搞“一刀切”,即规定好几条必须学习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学会、知道、了解,并且这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依据。而在这节课上老师并没有强调:所有的学生必须知道土壤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得记住“土壤的主要成份”这一“经典的”科学结论。只要求所有的学生能在这节课上能有所收获,能“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特级教师章鼎儿语),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让学生了解“土壤里有几种主要成份”不是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淡化这一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却又凭借这一知识的载体作用,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是在获取这一知识目标的方式上作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探索:以往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现成的结论,他们的发现和结论必须符合教科书上直接指向的知识目标。而在本节课上学生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完全主动地建构着知识的意义,这就是充分利用知识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家可以看到,学生课堂上在操作的过程中,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土壤”的知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不是传授者和传授,而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提供一套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盒子里有什么》教案 篇三

1.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同样大小的盒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每个盒子内装有一个网球,盒盖用带子固定。盒子外呈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盒子外贴有小小的商标粘纸,如kitty猫、米老鼠;有的盒子上抹一点玫瑰精油;有的盒子一角用蜡笔涂抹了几下。2.另外准备四个盒子:一个空盒子,一个内装气球,一个内装几张餐巾纸,一个内有一颗糖果被胶布固定在盒子底部。3.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一个网球大小的水晶球。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分辨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有东西吗?请你们试一试,把盒子分成装有东西的和没有装东西的两类。(幼儿操作。)师(指着幼儿认为装有东西的盒子):大家都认为这些盒子里面有东西,请说说你的理由。幼:我听到有声音,感觉里面有东西。师:你从声音方面确定里面有东西。是什么声音?能演示一下吗?幼:我感觉重重的,说明里面有东西。师:你从重量方面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盒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盒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析:用问题引导幼儿感知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幼儿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从声音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等。)

二、幼儿再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通过排除法推断出盒子里所装的东西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呢?请你们再去感受和探索一下。师:这里有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请你选出确定不在盒子里的物品,并说说你的理由。幼(选择了尺):尺子比盒子长,肯定装不进盒子里。师:是吗?请当场测量验证一下。怎么测量才是正确的呢?你给大家展示一下。幼(选择了水晶球):水晶球很重,盒子里面的东西很轻。师:你是怎么比较的呢?(鼓励幼儿一手拿盒子、一手拿水晶球掂量比较。)还有谁也愿意上来试一试、比一比,来证明自己的推断?师(小结):尺子长,水晶球重,黄豆多,小铃响,毛巾轻,醋瓶子有酸味,这些都不是盒子里装的东西。大家通过排除和推断认为盒子里装的是网球,我来打开验证一下。(教师打开其中一个盒子验证结果。)(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排除等科学探索的手段,推断盒子中到底装着什么东西。)

三、幼儿第三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从盒子的外观推断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

师:大家通过探索知道了每个盒子里装的是网球。那么,这些盒子以前曾经装过什么呢?请你再上来仔细观察、探索、判断一下。师:你认为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呢?幼:我看见盒子上有蜡笔画过的样子,以前里面可能装过蜡笔。师:哦!通过细致观察来推断,有道理!幼:我闻出有点香味,可能以前装过花朵或者香水什么的。师:你能通过味道来判断,与众不同。我同意!幼:以前可能装过玩具,你看这里有迪士尼米老鼠的粘纸。师:那么细小的地方你也观察到了!同意你的想法!(析:这部分主要是鼓励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通过盒子外表的细微痕迹推断盒子里以前装过什么。)

四、打开幼儿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拓展经验

1.师:这四个盒子是你们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如果有,可能会是什么?2.教师逐一打开四个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测。3.师:只有一个盒子是空的,其他三个盒子里都有东西。为什么你们会认为这几个盒子都是空的呢?4.师(小结):这四个盒子虽然都很轻,也听不到有东西发出声音,但其中有三个盒子里放着东西。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判断方法。(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再次引导幼儿打开前面认为没有装东西的四个盒子,拓展幼儿的经验,使幼儿惊喜地发现原先以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可能装着很轻的气球、餐巾纸或者用胶布固定的东西。)

活动反思:

这个科学探索活动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展示过,展示之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否适合中班幼儿?盒子是不是打开更好?就上述两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第一,这个活动不适合中班幼儿。我的依据是中班幼儿的观察特点。从观察的持续性来看,让中班幼儿三次上前观察探索不能打开的盒子,很可能使他们失去兴趣,他们甚至可能违反规则去打开盒子。从观察的细致性来看,第三个活动环节需要幼儿细致观察,而中班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较欠缺,大多数人不会观察到盒子上教师留下的细微痕迹,更不要说通过痕迹来推测了。从观察的逻辑性来看,中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的开始阶段,他们还不会将观察到的东西与经验产生联想,并判断它们的关系,大多为猜测,而非推断。第二,盒子不要打开。因为,不打开盒子,幼儿就需要依靠自己的观察、判断,还要倾听别人的想法,迫使自己思考。不打开盒子,幼儿的思绪就会始终聚焦于如何探索、判断物品上,从而在活动中会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我认为即使要打开盒子,也必须在第二个环节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幼儿通过思考认为装在盒子里的是网球时才能打开。若大多数幼儿没有确认,就不打开盒子,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4.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教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教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教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5.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篇五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

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为假设。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那如何进行观察呢?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观察计划的制订能让后续的观察实验更加有序、高效。对于观察,学生只局限于用肉眼观察和借助于工具观察这两种方法,对于“倒入水中观察”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想到。教师让学生在讨论观察计划时参考课本,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到第三种观察方法,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同时又能结合组员的智慧得出第三种观察方法的操作顺序,可谓是一箭双雕。】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老师希望这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都能认真地听,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或更正的地方。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1.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 1

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2.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3.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生:对于第三中观察方法,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然后再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师: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学生再次阅读课本。

师:这位同学对第三种观察方法的补充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等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

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1.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2.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3.观察要仔细,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他们组想得很周到,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课本,让学生搞清楚了“倒入水中观察的顺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最后小组内完善交流观察活动计划,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及注意点,保证了后续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生:我们用肉眼观察确实见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解释给大家听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板书:腐殖质、盐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有意识地用观察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说明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正在形成。学生的观察现象引出了腐殖质,通过阅读验证了腐殖质的存在,而且很自然地得出了盐分,整个过程自然顺畅。】

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

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观察真仔细,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这些碎石继续风化,越来越小,于是变成了土壤。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尝试解释土壤形成的原因,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将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下,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最后沉下来。

师:对,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用手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生:感觉很细腻,说明了颗粒很小。

【设计意图: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沉积在杯底的土壤,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颗粒要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精彩,最后再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设计意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注重于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对土壤进行观察,而忽略了对装土壤的纸进行观察,因此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进行验证。教师的及时提醒,弥补了这一点,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

五、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

师:对,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设计意图:土壤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和学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之上,因此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六、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学生自学课本第54页

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这样会污染土壤,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获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评析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方法和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且每一次阅读,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讨论制订观察计划环节,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获取了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再次阅读交流,学生对于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有了深刻地认识,并且掌握了操作程序。此外,大小不同的颗粒有着各自的名字,土壤中还存在着腐殖质和盐分,这些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取的,有利于学生在描述概念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入课本中相关的科学术语,使概念的描述更加精确、科学。课后有一个同学表示,这节科学课看书的次数多了,通过阅读课本,得到了新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信息,看来课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助手。

6.耳朵里有痘痘是什么原因 篇六

1.寝具不干净

直接碰触到耳朵的寝具若是脏了便容易使耳朵长痘痘,特别是容易沾染皮脂、汗水及唾液等脏污的枕头套,因此需每2、3天替换。

2.不清洁耳朵

耳朵形状复杂,请务必将耳朵周围的皮脂及角质确实清洗干净,特别是沐浴乳及洗发精的残留。清洗完后别忘了用毛巾将水份擦拭干净。

3.没及时清洁耳机

有许多人会在通学通勤及慢跑时用耳机听音乐,但却很少清洁耳机吧。耳机容易沾染皮脂、汗水等污垢,因此请定期清洁耳机。

由于耳机是机器无法用水清洗,因此请将湿毛巾沾取少量肥皂,小心擦拭耳机以保持清洁。

4.头发的威胁

头发上沾有定型液、灰尘等,耳朵长痘痘时为了不要让头发碰触到,请将头发绑起来保持干净。

5.清洁耳朵动作粗暴

若用掏耳棒或指甲用力掏耳朵,将容易造成长痘痘,因此清洁耳朵时请尽量以温柔碰触的方

6.肾虚

由于人体发生肾虚的现象,导致患者出现虚火上升的现象,因此,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耳朵里面长痘痘的现象。吃些消炎类药物,多喝水,绝对不熬夜,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大的食物,包括海鲜,香菜,葱姜等发的食物。

7.外耳道炎

当患者出现耳部疾病,比如发生外耳道炎,导致患者出现,外耳道流脓的现象,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耳朵里面长痘痘的现象。发生外耳道炎的现象,会导致患者出现流脓的现象,造成患者外耳道受到细菌感染,也会出现耳朵里面长痘痘的现象。

8.上火

耳朵里面长了个硬包,由于上火的原因,会导致患者大量排出,人体当中的毒素,因此,会导致患者出现耳朵里面长痘痘的现象。有上火引发的耳朵里面长痘痘,患者并不需要过度担忧,平时多注意饮食,多喝水,多食用水果蔬菜之类的食物,禁忌食用辛辣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油腻食物,多吃清谈的食品。也可饮用金银花茶、菊花茶等清热解毒的饮品。

耳朵里有痘痘怎么办:

1.吃些消炎类药物,多喝水,绝对不熬夜,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大的食物,包括海鲜,香菜,葱姜等发的食物。

2.每天早上侧卧着喝一杯加柠檬的温水,这一动作有利于水经过肝脏,带走在体内沉积了一夜的毒素。

3.每天吃一个苹果,其为天然的解毒剂,它所含的果胶能替我们把从污浊空气中吸进体内的金属废物排出。

4.每星期缚1-2次具有排毒功能的面膜,通过肌肤排汗的过程,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从而将毒素排出。

5.泡澡排毒:泡澡可将积存在皮下组织内的酸性废物冲洗掉,将滞留在身体的二氧化碳及不好的物质代谢出来。

6.平时禁止掏挖耳朵。患病后,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

7.在病起初期或疖肿未成熟之际,可于耳外部热敷。每天3~4次。

8.睡眠时,病耳宜在下侧,但要注意不要让其受到压迫。

7.我的青春里有什么作文 篇七

一杯茶,加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只属于青春的活力,最后煮沸,这才是青春。

夜晚的歌谣

升入八年级,面临着的是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一步,怎么敢懈怠呢?作业堆成小山,到了晚上回家时,也是小跑着的。夜晚,坐在书桌前,陪伴着我的是那各科的作业和那最美的歌谣,母亲每晚都是睡得最晚的,因为她总是等我入睡后,才睡去,每当我在夜深人静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时,总有她相伴。每当我疲倦时,她总会拿出手机放一首歌曲,使我振奋精神,每次我听完后都会“满血复活”,心中有一股暖流划过。看到她那忙碌的身影,我想,我并不是因为那一首歌而精神百倍,而是因为母亲的陪伴,使我有奋斗的力量。

心中的灯塔

在学校,我的听课效率不是很高,因此我曾向母亲抱怨过,自己前一天写完作业就没有什么时间复习了,预习的了。可母亲却告诉我: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于是我尝试着复习,预习,听课效率也比以前要高很多,虽然偶尔也会“溜号走神”,可心中若有信仰,哪里都有阳光,是啊,心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路的黑暗,又如何会惧怕!

书中的食粮

读书是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通往成功大道桥梁,每周六的中午,我总是会挤出两个小时去看书,渐渐的我发现光看不记是没有用的,于是我就准备了一个读书笔记本啦!既然看书是精神上的食粮,那么读书笔记本自然就是食粮中的精髓。

“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读书可以。眼睛不能打量的地方,文字可以。”愿书是你青春奋斗中最好的精神食粮。

愿你在长大后回忆起青春的日子可以自豪的说:“青春中最美的日子,是我在奋斗中度过的每一天!”

8.我的青春里有什么的作文600字 篇八

亲情.感动

夕阳尽染,漫天飞霞。走过大街,穿过小巷,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放学的我走过一排排房屋,向着小巷最深处的家门口走去。夕阳在天空中绚丽多彩,像法国油画般肆意张扬。

跨进屋门,妈妈一如既往地在厨房里做饭,阳光照在她的头发上,染成了一抹酒红色。我破开帘子大喊:”我回来了。“妈妈疾步走出来,帮我拿东西。家,在别离了十几天后一点都没变,还是一样的感觉,一样的唠叨,一样的嘘寒问暖,只是你永远都不会觉得烦躁,因为这里面有亲情,有感动。因为我的青春里有亲情,这一路才走得清脆且坚定。

友情.感动

临近考试,教室里仿佛每一个角落里都充诉着紧张,我们每一个人都投身于学习中,空气中还有硝烟和火药。自习课上,我在教室里练着英语作文,因为这是我的弱项,我需要恶补,冥思苦想,终于将想好的句子转换成字母写在了纸上,拿给英语几乎无人能敌的同桌让她批改,同桌立即爽快的答应了。一支红笔,圈出了一个个错误,”诶!你写的“p”怎么像一个驼背的小老头呢?这样在考试中你一定会扣卷面分的。“我看了看作业,不禁和同桌笑出声来,在欢笑声中我也学到了知识收获了脚踏实地的点点脚印,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友谊的感动。这种感动流经我的心灵,化为一股细流冲走了我临考的焦躁,让我更脚踏实地的面对大考。

书籍.感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泠月无声,念桥边只为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正是诗人的情感融入了景物,才让景物有可赏可观之处。书籍中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田园菜畦,听到了小鸟婉鸣,夏虫轻吟;看见草房子在油麻地里的阳光显出的华贵,看见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做”雨“的幸福;听见简所奏响的钢琴叮当声,听见牧童在清明的细雨中婉转的笛声;品到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里联诗的凄凉,玩味塞林格在麦田里守望的寂寞。

在一个晚霞燃透半边天的午后,坐在书房捧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让夕阳染醉书页,让心灵沉浸在无边无际的书海里。那周围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雅致,书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那与六月荷花相呼应的阳光;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映射的水滴幻化为红的阳光。在感受阳光的同时,我们的心,不由自主的也变成如六月的向日葵一般绚丽明亮,收获书籍的感动,让青春更坚定亦不动摇。

9.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与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成分: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中有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含有可溶性无机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多媒体显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一位学生朗读,再请学生讲述这篇诗歌的主题。

师:土壤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资源,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为人类的吃穿住行提供了原料,在大自然中土壤又是一种很平常的物质,那对于土壤中有什么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二、新课展开:

生: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下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师讲述:水,空气大家都很熟悉,对于有机物、矿物质可能比较陌生。有机物这个词之前我们有没有碰见过? 生:元素分布中见过,有机物只要有C、H、O 师:是的,大家回看下这首诗中的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那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死亡的生物体和生物的排泄物。矿物质呢?我们也称无机盐,上个学期我们已经接触过粗盐提纯的实验,谁还记得步骤呢? 生:溶解、过滤、蒸发

师:如果我们要验证下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应该要怎么做呢?大家思考下,小组讨论下设计实验方案 ……

生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报告单做土壤中是否有空气,水,有机物的验证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选这节课《土壤中有什么》开课,我心里很没有底,因为第一次上实验公开课,实验课开放性又大,怕自己驾驭不了。设计方案之初,“引入”是最早想到,但是课堂中四个实验如何安排是难点。刚开始,安排做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后来自己先操作发现实验难度很大,就放弃了,只要求学生知道土壤中有空气,难度大大降低。书上先易后难地探究过程,在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过渡不顺畅,我是讲解了无机盐的知识,又转到土壤中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很突兀。还有,本来四个实验都想让学生自己设计,但是觉得难度太大,时间也不够。后来在同事黄明达老师的帮助(非常感谢)下,决定先做土壤里是否含有可溶性无机盐的实验,学生设计方案,重点放在这个实验,刚好也弥补下上个学期粗盐提纯的实验,其余三个实验给予学生方案,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就此,教学流程基本形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课堂时间把握能力还是不够,来不及汇报实验结果,应该把粗盐提纯的知识回顾放在课前讲,时间会压缩点;学生在过滤土壤浸出液时,应规定好滤液的体积,这样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滤液体积大导致蒸发时间过长;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口头讲述,引不起学生注意,应该用幻灯片显示;

3、应该多备份实验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实验仪器破坏导致学生不能继续实验

4、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应多加练习

上一篇:性格特点分类下一篇:关于开立业务专用账户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