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精选15篇)
1.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一
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论文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及时对农村幼儿教育进行改革,从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公平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本文对教育公平和幼儿教育公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及其归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归因;公平视野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乡差距比较明显,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没有接受到同等的幼儿教育,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然后始终坚持公平教育的原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弱势问题,为农村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孩子从小接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这才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
一、教育公平与幼儿教育公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比较,更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各国开始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也不例外。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起来,城乡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发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弱势,情况不容乐观,农村幼儿教育和城市幼儿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就是众多专家学者所说的“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我国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思考和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公平进行了分析,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公平”可以等同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就学权利平等、就学机会平等、学生成就机会均等、教育效果均等几个方面。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有的学者提出了“幼儿教育民主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城乡幼儿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是均等。第二,有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平等。幼儿教育民主化的理念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我国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上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的表现
如今,我国非常重视教育机会均等,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弱势,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托幼机构,农村地区很多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欠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成长。在公平视野下,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幼教资源配置欠缺。农村幼儿教育资源配置非常欠缺,很多幼儿难以接受到公平的教育。幼儿教育公平的主要表现就是幼儿和幼儿的家长都可以平等的享有幼儿教育资源,这些幼儿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了文化背景、学习氛围、校园风气、教育经费、基本教学设施设备、幼儿教育课程设置等。我国在对幼儿教育行政规划决策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要让更多孩子上幼儿园,这足以体现我国对于幼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高度重视。但是,农村和城市所面临的条件不同,如今,很多城镇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托幼机构,这些机构发展得十分成熟,但是农村的基层托幼机构设置没有被广泛的普及,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经调查显示,很多0-6岁的`农村幼儿难以得到基本的教育保证,他们失去了公平的幼儿园教育机会。
(二)幼儿入园机会不足。幼儿教育公平的重要要素就是入园机会均等,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公平的享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它不受幼儿家庭背景、经济情况以及社会地位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数量比较多,幼儿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就加大了农村幼儿教育的需求量,但是,农村地区由于托幼机构建设比较之后,很多幼儿家庭条件较差,大多数农村幼儿只能以接受家庭教育为主要受教育形式,这在事实上加剧了城乡学龄前幼儿入园机会的不均等。
三、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的归因
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加强了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的研究,具体原因如下。(一)精神贫困与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精神贫困与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是造成农村幼儿发展弱势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村幼儿的家长本身缺乏足够的教育,他们忽视了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他们思想保守陈旧,不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孩子的教育,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在幼儿教育上的投入较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我们发现,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家长都认为读书没有用,他们没有给孩子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而是选择让孩子从小就出去打工,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消费理念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他们将金钱看到比教育重要,当家长在选择幼儿教育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到花钱的问题。总之,精神贫困与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消费理念欠缺不利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现。(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机会不足。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在幼儿园,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教师,他们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儿是教育的对象,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所以,为了在公屏视野下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各农村幼儿园应当高度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保证幼儿接受到公平的教育。从当前的农村幼儿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基本素质不达标,部分民办园保教人员不仅数量不够,远远没有达到“保教分开”的要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公平教育的实现。结束语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找到解决办法,实现农村幼儿公平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云奔.近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4).
[2]蔡迎旗,冯晓霞.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2004(2).
[3]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2.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二
一、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调查
本研究以唐山市某重点小学和唐山市某重点中学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各发放60份调查问卷, 总共发放120份问卷, 共收回问卷115份, 问卷回收率是95.8%, 其中有效问卷110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1.67%。
访谈对象是某某小学、某某中学的校长和年级主管教育教学的主任, 以及部分学生家长。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目前唐山的择校现状、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择校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当前择校问题的策略等。
1. 家长对择校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在关于家长是否赞成择校问题的调查中, 持赞成和无所谓这两种态度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比例分别是48.2%和39.1%, 持反对态度的人只占了12.7%,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家长基本上都有为孩子择校的愿望, 有冲破我国长期实行的就近入学政策的束缚之心理,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 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奇。
2. 家长对择校方式的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在具体的择校方式上, 大部分的家长认为“以分择校”相对公平,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形势下, 有一部分家长认为“以钱择校”也是可以接受的择校方式, 而选择以权择校的人数为0, 足以看出人们对教育腐败的深恶痛绝。
3. 家长择校动机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 有72个家庭的学生是通过择校的方式进入重点校的, 问卷中择校学生的家长对择校动机进行了回答。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当前促使学生家长择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占到比重的72%, 回答随大流心态的占21%, 其它占7%。所以笔者认为解决择校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4. 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唐山市虽然经济发展良好, 但由于历史和国家政策的原因,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教育投入也有较大差别。部分学校享受了较多的政策倾斜和教育资源, 从而成为重点校、名校, 它们拥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是同类学校中的强势力量。而相当多的学校却长期处于营养不良、供血不足的状态, 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抑制。也正因为如此, 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非常普遍, 学校之间的这种分等和差异, 是推动择校的直接原因。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是要以一定的经济付出为代价的, 高昂的择校费也应运而生。
家长花费高昂的择校费为学生择校, 一方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另外一方面择校生给学校带来了管理压力, 也增加了重点校教师工作负担, 降低了教育质量。据访谈得知, 唐山的几所重点校由于招收择校生过多, 很多重点校的班容量超过六十人, 校舍拥挤不堪, 教室人满为患, 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还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是由择校带来的教育腐败。家长们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满意的学校使出浑身解数, 拉关系走后门, 而教育行政部门的某些领导和某些重点校的领导在一个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失去了抵抗力, 择校乱象丛生, 学生家长怨声载道,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也使那些本来应该上交后用于学校建设的择校费流入了一小部分人的腰包, 滋生了教育腐败。
二、择校与教育公平关系解析
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禁止学校以各种名目招收择校生, 然而调查发现, 唐山市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 择校行为都普遍存在围绕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也大致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不公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公平。针对这两种观点, 笔者认为, 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应该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义务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很不平衡, 人民的收入状况也相差悬殊, 对教育的消费能力相差很大。另一方面, 在现阶段, 全国己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 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校间发展不均衡, 教育质量相差很大, 在这种现实状况下仍要坚持“就近入学”就难以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优质教育均衡化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情况下, 政府还无法做到让所有学生进入相同质量的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完全平等的分配之前, 单一地对择校提出批评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就近入学”,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要学生被迫接受要么好学校, 要么差学校, “出身胡同定终身”, 这也是一种择校行为, 只是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不能鼓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公平, 但武断的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不公平进而主张对择校一刀切也会损害教育公平。
三、规范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 引导择校良性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综上所述, 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就一定范围来说它是公平的, 在我国还没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下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当然我们更不能忽视择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家长、社会要面对现实, 正视矛盾, 对择校现象加以规范和引导,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的规范、有序的发展, 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第一, 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着力解决唐山市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国家的财力倾向于重点校的建设, 而薄弱学校的大量存在, 极大地影响了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只有解决学校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才能逐步解决择校产生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政府责无旁贷。因此, 只有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才是化解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 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着力解决唐山市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三, 允许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大力扶持民办教育,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增加选择的多样性。
第四, 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 实现办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化。当前, 公办学校基本垄断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个教育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办学校。”因此, 要加强民办学校的建设,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依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将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 有计划地办好一批民办中小学, 作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一种有益的补充”。积极发展民办学校, 促使办学形式多样化, 在全社会形成公立、民办学校等多种办学形式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模式。这种多元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可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扎堆儿择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以特色学校替代“重点学校”政策。我国家长择校行为的本质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尽管我国大部分择校家长目前还只是瞄准“重点学校”, 但也有部分家长逐步意识到应根据孩子的特长选择特色学校。今后, 特色学校也许是解决我国择校问题一个途径, 发展特色学校, 可以满足择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多元化选择, 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义务教育的权利。
因此, 实行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扶持民办教育, 发展特色学校, 让择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和学习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 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长远大计。
第五, 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 实现办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企业家向教育事业捐资, 有利于多方面筹措资金。如果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家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对义务教育界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择校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 教育公平的实现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才能最终解决择校引发的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摘要:在教育公平问题日益被关注的当今社会, 择校的公平性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唐山市择校现象进行了调查, 对择校和教育公平的关系进行了深度解析。提出正确看待择校和教育公平的关系, 应该通过规范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 引导择校良性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具体来说: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着力解决唐山市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允许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大力扶持民办教育,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增加选择的多样性;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 实现办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化。
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郝俊丽.中小学学生择校的社会学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3
[2]刘健峰.嘉定区中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张月英.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篇三
一教育公平概念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对性、主观性、规范性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公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时代特征。永恒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一般认为,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是社会公平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公平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原则。
教育公平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前者是指尚未实现教育普及时要达到的目标,后者则指已经实现了教育普及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从现实情况看,教育公平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起点公平指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公平指在任何同一层次的教育中,向任何受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条件在形式上洋校类型)、数量弹习年限)、内容(学校课程)、质量(教学与师资质量)等方面是相同的;结果公平是指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为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对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采取补偿性的教育措施,以补偿其因不利地位所造成的损害。实施教育公平不单纯是办学条件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质量的公平。因此,普遍提高教育质量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办好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二教育公平对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诉求
质量是一个广泛运用于产品和服务中的概念,通过比较而产生质量判断,因比较的范围和对象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质量判断。各行各业、各类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符合质量标准,则被认为是合格产品或优质产品。将质量引入教育领域,便产生了教育质量。《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及教育质量观两个概念做了解释说明:“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观即对教育工作及学生质量的基本看法。主要着眼于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因学生质量取决于教育工作质量。”从教育大辞典的解释看出,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教育质量观,都把教育培养对象的质量作为核心。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10年,地方和中央所属高校合计招生657万人,其中本科339万,高职(专科)318万。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大幅增加,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尤其是一面是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一面是广大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严重,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由此不断引发社会各界包括高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关注。
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由于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我国高等教育步伐较为缓慢,当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能够从客观上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时,人们的传统精英观念仍然束缚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影响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公平日益发展的今天,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树立体现教育公平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1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育公平机制为越来越多的人打开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然而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接受的是同等的教育,这是由当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决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的趋势》中指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高等教育体系按照教育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各个子系统,不同子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系统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有所差异;此外,社会的职业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决定了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可以判定它达到了质量标准。戚业国教授在《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一种多元的质量观,对不同种类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采取不同的质量观。如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学术质量观,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树立社会需要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普通专科教育应当坚持个人选择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社会办高等教育可以坚持市场需要导向的质量观,以及终身教育的个人质量观。
2适应性的高等教育教育观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忠海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应是“内适性、个适性、外适性三者质量的整合统一,也就是教育目标达成度、个体发展促进度、社会需要适应度的辩证统一”。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硬件设施即使再先进,提供的教育如果不能适应个体发展的需求,则这样的学校就谈不上高质量;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即使学富五车,相当“合格”,但不合用、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则这样的人才也是不合格的。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所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抢手程度基本上反映着社会对某所院校毕业生素质的综合评定水平。由此,我们应由学科质量观向适应性质量观转变,由合格质量观向合用质量观转变;要面向个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出切合社会所用的“合用”人才。教育公平的实现结果并不是要让所有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都变成一个模式,而是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全部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水平,以实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最终结果。
3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基础。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喜背景下,我们也必须正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片面质量观依然制约着我们对人才质量的评价。片面质量观单纯以学业成绩的优劣或单纯以品德表现好坏来论断教育质量的高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谓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的人才有各种不同层次,有高级的,还有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的劳动者。(2)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规格要求。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单从学校教育内容来说,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质量都要全面提高,而不能只抓智育。现阶段我国正在发展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重教育公平的实现结果,不仅仅是因为教育公平能够很好地体现平等与差异的统一、公平和效率的兼顾,还因为它可与素质教育一起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内涵。
4.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四
一、何为通识教育
所谓的通识教育指的“非技职、非专业”的教育模式。从教育性质而言,其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指的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技能培训。总体而言,通识教育指的就是结合基本知识以及态度技能的综合教育。在该教育理念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1]。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现阶段,作为我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渐活动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由于我国在教育领域逐步提倡素质教育。因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相关的`教育者逐步推行分层次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现如今,我国高校在推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放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开始在教授学生体育技巧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事实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最终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的高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运用。事实上,通识教育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将基础教育、预备教育以及整合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知识文化涵养的提高。
三、通识教育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1、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之下,需要教师注重加强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及创造性地发展。基于此,就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过程中,注重对于教学的价值体系以及学习精神的分析,并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之下,需要相关人员逐步树立起大以人为本额的发展目标,并在实际的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增长自身的见识,并不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多元化教学内容的设置,并不断的增强人文教育,实现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学者进行体育比赛以及娱乐活动的组织,从而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构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最终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3、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提倡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改革主要朝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搞笑的相关部门在推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于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建设自主学习的体系中,需要相关的教育者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推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保证教学工作的完成以及教学质量的保障。此外,还需要相关人员逐步加强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的实践显示,在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对于相关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人文修养的提高。
4、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借助通识教学理念进行大学体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对教学评价进行相关的改革。事实上,教学评价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对此,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教学评估的改革,对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评价。并在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推动教学的发展[3]。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于教育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识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在实际被运用到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事实上,笔者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发展,随着相关人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我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运用,其最终不仅能够有效的推动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还能够推动其知识文化涵养的提升,从而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含义以及其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并最终阐释了如何推动通识教育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理念的贯彻,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必将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兆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点探究[J].新课程(中),,(6):44-45.
[2]李赫.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8):312.
5.中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及对策 篇五
中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高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中央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不断加大,但是中国现存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教育不公平是事实依然存在且形式不容乐观,解决城乡教育差异应成为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 一、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教育的发展即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更重受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历史原因本文暂且不论,但现实原因中最根本是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的经济体制又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本。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是我国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施行的一项政策,它在特定的时期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的发展和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并越来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其是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的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城市由于具有农村无法比拟的优势,各项政策倾斜于城市。教育经费的支出像城市倾斜的现象也不足为奇,这就直接导致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的匮乏,城乡教育出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城乡教育差异从而影响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这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反过来又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城市的教育支出与居民收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系,而农村的教育支出与居民收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体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系,就是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 2、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由于教育需要经济的直接支持,这就形成了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就渗透到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城乡教育的二元制,这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度的城乡分割。首先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推进上,九年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采取了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的策略,城市义务教育优先于农村义务教育。这种政策本身就有一种“城市优先”的倾向。如果说义务教育体现一种权利。那这种教育安排就说城市适龄儿童有优先于农村适龄儿童的权利。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种义务,那就意味着政府首先要对城市儿童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表现在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上,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城乡居民都有平等享受的权利,这种财政支出应该全部由政府来承担,但是我国现行的政策中,城市义务教育经费政府承担,农村的教育经费政府承担一部分,政府将部分经费转移到农村居民身上,这就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样不仅是教育经费偏向于城市,甚至使农村教育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使本来就不公平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更雪上加霜。因此,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2)高考招生制度的城市取向。现行高校录取方法实际上奉行的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考虑城市考生的准则,这就本来倾向于教育资源比较发达的,京,津,沪地区,致使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求学比较困难,这就人为的造成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另外,自以来高校学费的上涨,也导致广大家庭困难的学生求学寄回的减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这些因素客观上给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就会。这些都导致城乡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城乡教育不公平应对的对策 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主要靠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同时国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调整现行教育制度,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树立整体教育观念,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由于政府部门缺乏整体教育的观念,致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割裂开来,这就是“农村教育”长时期处于不利的`地位。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应该平等的享受,政府部门也应该同时保证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都有公平想用的权利。政府的财政支出上也应该公平对待,同时也应该考虑农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情况,适当的对农村教育进行支持和补助,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 (2)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首先要改变现行的按省画线,按省定额的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高校自主招生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其次,应该打破高校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公平的,平等的录取制度。这样就可以避免考生调侃“北京大学”是“北京人的大学”而非全中国人的大学。虽然这是考生的调侃,但是它客观上讽刺了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性。这种现象应该值得教育部门的领导,官员和专家的反思。最后,应该在收取学费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改变单一的收费方式。 2、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参加农民收入 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是教育起步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使农民收入得到有效的提高。广大农村地区才能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支持,农村教育才能有长效的发展。农村教育的现状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这样才能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平等的享受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 贞.公平义务教育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8. [2] 朱迎春.周志刚.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教育理论与实践,.4.
6.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观论文 篇六
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国际教育思想,在各国学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指导下,终身教育思想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对全人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人们对教师教育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师范教育,而是通过终身教育的理念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终身性。笔者通过对终身教育思想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解读,让我们对教师教育有深刻本质的认识,并能有所启示。
一、终身教育思想评析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在一份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人人终身受教育”的说法,随后在1994年该国的法令里便有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经过20年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朗格朗在1965年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自终身教育思想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40年中终身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思潮。纵观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想走向了教育实践,并最终转向政策性与法制化的探索与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广终身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一大重要思想,并出版了有关终身教育思想的一些文献。教科文组织并多次召开有关终身教育的研讨会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深化了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今天,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且通过立法手段加以实施。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多种模式,终身教育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特点
毋庸置疑,终身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的突破,并且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教育把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所排斥,学校教育的完结也就意味着个人教育的终结。而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指出教育是一个连续性,不间断的完整过程,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有四个全新的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终身教育看来,教育应该是从认知到做事,再到与他人协作,最终学会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来生存。我们也可以从以下这个表中看出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比较之后的特点见表l:由此看出,终身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教育的思想拓展了人们的教育视野,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促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终身化和构建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必需。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观
(一)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表1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比
教师作为施教人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教师适应时代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教师教育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终身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必须贯穿教师人生的各个阶段,并提供教师一生各阶段的生存发展的多方面教育服务,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思想破除了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不再把教师教育局限于教师职前的培养与教育,而是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调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出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实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渠道,创造平台,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促使教师自觉地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在这样的内在驱动下,教师不断学习,钻研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一个集中体现,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促使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了教育的总体质量也使教师不断进步。
(二)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
终身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在终身教育思想看来,只有具备这三个环节才是完整的教师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强调的是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从而割裂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则着眼于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强调教师教育只有具备这种特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和满足教师的自身教育需求。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阶段的教育成为一个整体,贯穿教师一生的职业生涯,尤其是把教师的在职教育视为教师教育的重心。教师从这种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中不仅稳步提高了专业素质,还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毋庸置疑,实施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使教师内在地构建了自己终身学习的体系,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潮流。(三)激励教师积极主动自我地完善自我终身教育思想倡导下的教师教育观注重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即教师教育必须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自发地完善自我。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教师已深刻认识到,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生存的观念已成过去,人只有通过终身教育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而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必须得满足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传统教师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使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后劲,难以成为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则要激励教师主动自发地完善自我,并朝着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能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教师能否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前提,那些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观念的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势必要被淘汰。因此,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教师教育就必须是一个能激励教师成长和调动教师学习主动性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就是要促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
三、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中
我国的教师教育中缺乏理论的引导,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尚未深人到教师教育实践中。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终身教育思想中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对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理解。这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终身教育理论没有本质地把握,他们只是把教师教育视作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没有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的主体去接受教育。此外,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和施教者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教师教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教育还是过多地着眼于教学技能与基本教育理论的灌输。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状况之下,很难认同自己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身份。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中,使教师难以以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来参与,自然成效并不明显。如何使终身教育思想深入到我国的教师教育中,这是一个关键,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才可出成效。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缺失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如前所述指的是教师教育中教师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的连续性和同一性,整个教师教育呈现为一个开放和一体化的体系。之所以说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缺失,主要是针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而言,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缺乏衔接,相互分割,没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体系。我国现今的教师教育还是注重学校教育,即教师教育几乎成了职前培养的“终结性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都得不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职教育。许多教师在工作多年之后都没有机会去接受在职教育,而随着自身专业水平的停滞甚至是退化,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问题就很突出,许多地方没有针对农村教师在职教育的机制,许多农村教师的职后教育就已经中断,这对农村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其次,我国教师教育中职前、人职和在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与机构相互隔离,缺乏衔接与沟通,发挥不了教师教育的整体系统功能,导致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滞后与一体化程度低。如何解决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同样也至关重要。
(三)教师教育偏重技能,总体质量不高
特别在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中,偏重技能与效率优先就已明显。虽然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深人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但教师的专业化往往以效率与技能相连。尤其在中等教育中,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往往就要强化教学技能,以应试为导向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却没有深刻认识。单以强调技能与效率的教师教育模式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这样的教师教育模式没有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作为终身学习者来受教育,使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解与认同。以强化技能和注重效率的教师教育注定不能使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教育的实施部门和个人,不应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唯独强调成效,而忽视教师教育的终极目的。
(四)教师教育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其运行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作为保障。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确保终身教育的实施,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来保障。如美国有《终身教育法》,日本也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法国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该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这些国家的教师教育有了法律和政策的外部保障,确保了教师教育的良好运行和总体质量。但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还处于初步建设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来保障教师享有教师教育的权利,也没有一整套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机制和教师教育的标准。因而无法保障教师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即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法规和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对教师教育的管理,逐步形成对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机制。
结语
7.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公平 篇七
关键词:教育公平,女性主义,女性教育,现状,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在追求女性地位平等的世界里, 教育事业成为女性主义者们打破不平等对待的突破口以及为公平而努力奋斗的平台。女性们先用知识武装好自己, 在思想学术上有自己独立的特色成就, 让人们从思想上开始去尊重、平等对待女性, 从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达到男女平等。
一教育公平与女性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
1. 教育公平
什么是教育公平呢?苏延骏在《教育公平的法理意义分析》一文中指出:教育公平事实上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是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是指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待教育对象的评价的公平;是教育主体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和评价每一个教育对象应该合情合理, 教育公平的最终体现是受教育者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2.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两性的均等就是妇女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并摒弃那些阻碍女性受教育平等机会的思想束缚, 主张废除使女性受压迫的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制度。教育者们批判传统男权文化的主导地位, 认为学校课程内容多以男性主义文化为中心, 忽视女性的教育, 不为女性特殊地位着想。因此, 提高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并使其受到平等对待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变革那些父权制度下的学校以及知识结构改革尤其重要。女权主义者们也追求创新, 力求寻找教育的新理论来建构教育的公平。
3. 意义
女性能否受到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是衡量一个社会教育公平的试金石。女性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为所处的家庭和地区所创造的价值愈多。教育也为女性增加了社会资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培养人生价值观、意志力以及高素质的社会责任感, 这使她们把个人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联系在一起, 促进其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为我国的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二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情况分析
1. 女性受教育的理念不强
女性主义在中国起步晚, 加上受到中国封建社会三从四德, 男尊女卑, 夫为妻纲的思想束缚, 女性在教育公平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使得中国女性地位低下, 教育不公的现象出现。运用女权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引领中国女性的意识觉醒, 以及汲取“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为建构中国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平等和谐的发展理念路途甚远。
2. 农村女性的教育投入的不足
现如今的农村教育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还只是初步的, 低水平的, 极不平衡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就很薄弱, 再加上教育体系的不完整,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质量就难以保证。所以, 在贫困地区, 简陋的教育条件, 师资力量的不足, 这些都满足不了教育最基本的需要, 不能给农村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当下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提高, 贫困地区的女性教育就更加微乎其微, 城乡之间女性受教育的不平等也就会越凸显。
3. 专业教育选择中的性别差异
由于专业与就业紧密相连, 致使女性在高层岗位和高科技方面的参与能力偏低。女性很大程度上偏向于人文、语言、经济等文科类和师范类院校中这类专业范围的选择, 从而衍生出男女主导性专业教育选择的差异。女性很大程度上选择的是女性主导专业教育, 这又走在传统的教育道路上了。即使少部分女性突破了选择性差异, 接受了男性主导专业教育, 但是家庭与社会对她们的要求, 让其处于激烈的角色冲突中, 这又限制了女性教育的平等。再者, 因为一些公司的性别偏见, 女性在求职过程中易遭受拒绝。
三女性主义促进教育公平的启示
要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要解构封建主义思想, 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 提倡人们重视女性教育。一方面加强女性的自尊自强教育, 使她们自我肯定和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知道受教育的女性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是政府对女性教育的大力投资和完善制度来保障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益。在这个竞争的时代, 女性的发展尤其重要, 这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社会氛围。面对这些挑战, 女性同胞要善于抓住机遇, 认清自我, 懂得克服自身的弱点, 增强自信心, 自强自立, 在奋斗中塑造女性形象。追求知识是女性成才的标志, 也是塑造高素质女性的必经之路, 实现公平的教育尤为重要, 并可促进和谐教育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苏延骏.教育公平的法理意义分析[J].教育探索, 2003 (5)
8.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村级幼儿园建设 篇八
关键词:教育公平;村级;幼儿园;建设;影响因素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的问题逐渐突显,现在社会中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教育发展地区不平衡的情况。对于受教育的对象,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教育公平,才能体现教育体系的公平。
一、发展现状
1.城乡差距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11年为止,我国目前农村幼儿入园率依旧很低,大约为55%。这一数据体现了我国现在学前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依旧很大,城市内幼儿的入园率依旧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幼儿不能接受优良的学前教育,有些甚至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
2.质量差距
对于接受教育的质量差距最明显地表现在老师的素质上。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明显比城市地区的差,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乏师资。并且农村地区老师的素质也比城市的差。同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器材都比较落后,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
3.生源因素
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现在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造成很多的学龄前儿童随父母到城市就学,另外一部分儿童,由于农村的教育质量及教学环境影响,很多的家长都将孩子送到上级城镇就读。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幼儿数量的减少,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村级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
二、影响因素
1.观念影响
由于幼儿教育长期受到忽视,所以造成对幼儿教育的不够重视,政府对于幼儿教育的投入缺乏,对于幼儿园的建设很难达成一致意见。造成了农村对幼儿园建设的落后,使教育整体发展的不均衡。
2.认识因素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家长对于幼儿教育认识的不够正确,在农村有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还有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认字算数,完全忽视了幼儿教育的个性发展。
三、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
虽然现在对于教育观念的认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有些人仍然存在着落后观念,主要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及不同意幼儿入园两种。针对这种思想误区,我们除了要大力宣传教育以外,同时还要与家长进行座谈等其他的宣传手段,改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2.立法保障
目前,在我国对于学前教育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对农村的学前教育的法律内容可以说是空白的。缩短城市与农村在幼儿教育上的差距,需要制定相关法律保障,通过立法保障,可以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建设与投入,保证幼儿接受完善的教育体制及教学质量。
3.政府监管
政府在对教育体系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前教育的保护力度。树立教育公平的四项,可以对农村的幼儿教育有一定的倾向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保证平衡发展。
4.合理建设
对于村级幼儿园的建设,应该根据现有的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制定建设方案,对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交通工具、生源等进行综合的考量。以就近、交通方便为原则,或者可以相邻的村屯联合办园。
对于目前的教育出现的城乡差距,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推进公平教育,改善农村现有的教学状况,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合理办园、提高思想认识、改变固有观念,制定完善的教育模式及教学理念,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何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村级幼儿园建设[J].早期教育,2013(05):16-19.
[2]张玉堂,张瑞甫.“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J].人大建设,2013(11).
[3]彭阳.基于教育过程公平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6):5-6.
[4]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190):9-12.
[5]唐立宁.从教育公平的差别远策谈成乡学前教育的普及[J].淄博师专学报,2013,4(34):7-10.
9.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九
教育股份制是一种突破了投资主体限制而形成的.全社会共同投资办教育的新制度.高等教育走股份制资本运营之路,可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使产权关系明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而促进产权的重新组合,使其更具效率.
作 者:张苗荧 Zhang Miaoying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刊 名: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47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 高等教育 股份制 高校交易成本
10.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体制迎来了发展和改革的春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前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媒介,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达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当前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技术对课堂建设的作用。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之下,教师应当重视教育技术对于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发展。
一、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
在教育技术视野下,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学瓶颈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得以革新,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教育研究者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未来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显得更加具有时代性和信息性。从根本上讲,未来课堂是一个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将会显得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发展,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将会更加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期望,更加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和国际接轨,实现教育发展的产业化。
二、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课堂教学开始逐渐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依然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发展,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之下,呈现同质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国际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林林总总的教条式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静态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教学应当建立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时代化发展。
三、教育技术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
教育技术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高科技和高技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之下,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够快速地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未来课堂的建设中,学生在智力、智能和实践等方面,都会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1.未来课堂的建设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设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教育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来课堂的建设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成立体的时间和空间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对于课堂教学将会更有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便捷的沟通交流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高科技的交流手段,可以促进思想和智慧的产生,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2.未来课堂将会以学生为中心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难以应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之下,未来课堂的建设,教师的一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将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通过合作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和思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交流和讨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手段支持下,教师可以创设很多虚拟的交互空间,学生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下,依然可以达到交流和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都可以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无论是在课堂空间的建设还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将会更加符合教育的特点。此外,教学的设备设施将会更加完善,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之下,无论是认知还是经验都将会有质的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而言之,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之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沿着科学性和信息化的方向前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将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教学将更加关注“人”的因素,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突破,实现课堂教学的时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1.探讨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工作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工作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232-01
1 锻造精神特质,树立良师形象
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要铸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学识,这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技工学校的学生欣赏品德高、有学识与风度的教师,有些学生被教师感染后,甚至模仿教师言行,其中尤以班主任影响最大。因此班主任要在平时不断去加强知识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树立良师形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讲究工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身先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让学生真正去认可班主任的工作。
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特定的环境中,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怕出错了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并且也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身来改变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因此,在平时上课中,物理教师要能够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当中来,鼓励学生敢于在全体学生面前回答教师提问,敢于在全体学生面前做演算题等,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之时,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耐心讲解。在引导学生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列举在物理学史上出现的有错必改的例子,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可能出错,只要知错就改,并善于积极改正。在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之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不断完善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形象,不管是在班主任工作当中,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和人生观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不断让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2 寻求自我超越,做好物理教学工作
物理教学工作中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吸纳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善于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物理教学本身是实验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通过做物理实验,来获取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才能更深层次去理解物理的相关概念与规律。在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要采取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让学生去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整个过程,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还要积极去鼓励学生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改变,然后再看实验的结果,这本身就是对实验教学的创新。
物理学需要去解决一些题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学生去端正解题的动机。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就是去不断的解题,题做得越多,物理成绩就会提高,这根本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物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做题的真正目的:第一,检查自身对物理概念与相关规律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否去运用这些概念与规律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二,让学生明白解题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与推理能力等。让学生明白这两点,需要教师在工作当中悉心去指导每一位学生,虽然面对的学生比较多,工作的强度与频度也比较大,但是为了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方面树立正确的方向,需要教师不断的付出,无论是从体力还是从脑力上,敢于超越自我,让物理教学工作做到实处。
3 凝聚互助力量,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物理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做的好与坏,能够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才是成功的,教师要想办法,将学生团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积极上进的班集体。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提问学生过程中,不能够对以成绩的好坏,来对学生区别对待,要让学生感觉到一种公平的理念存在。在班级学生安排座位之时,教师要将学习等方面能够互补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让學生感觉到来自班级关怀的一种温暖。在参加学校或者是市区教育局组织的相关活动之时,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积极鼓励那些具有专长的学生去展现自己,鼓励个性发展,其余的学生作为观众为其呐喊助威,带动全班学生,将互助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来促进班级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整个班集体进步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就自然提升了。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无论是日常的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都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名从事物理教学、物理试验室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教师,更应该积极树立良师形象,并注意不断改进物理教学工作,提升班级整体管理水平,为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推动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铭.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12.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教育,公平原则,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力量,在农村实现义务教育的免费制度,不但使数千万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得到了保障,而且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支撑,并且更大限度地促进和保证了社会和谐。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政府要加强相关立法,并通过政策、财政、人力等方面的倾斜,促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指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强制的,所有儿童和青少年(不论其出身、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如何)都必须接受(获得)的教育。
中国是教育大国,有近2亿儿童在上中小学,其中2/3在农村。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农村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任务重、难度大,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样被称为义务教育,城里学校的教育设施、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相比,其差别可谓存在云泥之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竞争起点远远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之严重,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类型矛盾长期未能解决形成的,下面主要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视角进行分析。
1. 教育政策视角。
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个教育问题,也就是说,教育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概括起来,教育政策基本功能有:分配教育资源、规范教育行为、解决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发展。就“分配教育资源”这一功能来说,天然地赋予了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品格。但是,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却严重不协调。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义务教育“最大的实际”。近几年,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还是公用经费支出,其绝对数值的全面水平与城市水平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农村教师的队伍十分不稳定,而且城乡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素质存在着相当的差别。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相对缺乏,甚至有的村校还有危险校舍。各级政府在电力、交通、师资等方面优先考虑城市及政府部门,农村人口的道德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不能达到农村人口教育的需要。较差的学习环境也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正是由于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才使得其质量低下而无法与城市相比。
2. 教育经费投入的视角。
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未达到下限。首先,政府对教育投入至少应当保证满足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共同需要,保证教育机会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然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至今未能达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一般水平。其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快于财政供给增长,导致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使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相当艰难。这种教育环境的差别导致出现了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从硬件方面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存在差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其使用价值;从软件方面来看,农村缺少一定数量合格的教师,师资缺乏现象严重,另外,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定条件下也使得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受到了限制。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能否长治久安。而中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又在“科教兴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在政策、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城乡义务教育间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
1. 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从教育政策上入手。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从教育政策入手。
教育政策是国家公共部门的教育价值选择行为,是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权威,以及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目的是将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分配。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一部分人分配得多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分配得少,不公平的分配必然引起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教育政策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物质资源地区、城乡、校际间的公平分配,教育权力的公平分配,等等。因此,要正确运用教育政策这一杠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教育资源在农村义务教育中能够得到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认为:“就决策导向最终目标的选取而言,我们把决策称为‘价值判断’;就决策包含最终目标的实现而言,我们把它称作‘事实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决策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决策活动必须是合目的性活动。另一方面,教育政策决策在合目的性的同时,还必须是合规律性的活动,否则政策决策本身,以及在政策决策指导下的活动就不具有合理性,最终导致教育政策决策丧失有效性。从教育的长远效益来看,正如管理学中“木桶理论”和系统论的系统功能理论,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中功能最弱的环节。同样,一个社会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必然受到社会弱势群体素质的巨大制约。因此,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对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也有积极作用。
2. 各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应保证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有了教育政策杠杆分配教育资源的保障,还要严格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这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关键。我们知道,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积极性不高。义务教育所需费用基本上是靠当地政府拨款,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极大,而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其次才是学校的利益。虽说我国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在实际运行机制中政府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一般是保守投资而不是积极投资,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无法直接给地方政府带来利益。
从理论上讲,义务教育属于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就应该由国家提供,也就是由中央政府提供。而我国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虽说逐年增加但仍然不足。有学者认为,中国农村教育资金问题不是资金短缺问题,而是整个国家财政体制内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某些地区的县以上政府没有承担起义务教育投入的应有责任,是一种政府失灵。所以,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要合理划分承担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机制,实现分层次供给,改变目前“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体制。在2006年开始逐步实行的贫困地区的免费义务教育也只是免收学费和杂费,学生上学还要交书本费和住宿费(边远地区需要住宿的学生)。有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免交学杂费而减轻了负担,但是还有部分人在免除了学杂费后还是交不起书本费和住宿费。因此,国家必须实行政策倾斜,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县予以补助、扶持,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同时,政府也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意识到农村教育在中国今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制定教育政策时优先考虑农村义务教育,使教育政策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上发挥导向性作用。
3. 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建立有效的使用、长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政府的职能。
如今的师资流向是:农村的好老师往县城流,县城的好师资往市里流,市里的优秀师资往省会城市流,西部城市的师资往东部沿海流。农村师资素质普遍不高,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我认为,为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不均衡,国家可以考虑从下拨的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专门为农村定向培养师范生。同时,让其中一部分学生免费保送研究生,一部分送到国外培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吸收优秀的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另外,还可以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农村的孩子有学上,而且可以上好学。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中“免费”二字十分惹眼,这意味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将会更加幸福。当然也要认清一点:对于其中的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监管机制,方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我们非常关心的是中央财政所安排的免费义务教育经费能否到达或者足额到达义务教育的“最前线”。和其他各种专项资金的划拨一样,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那么在最底层也是最需要这些钱的地方就可能无法实现国家政策的良好预期。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合理的监督机制是很重要的。同时,还应把实现教育公平的成绩作为考核地方教育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义务教育的主体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成效亦在农村。从长远看,它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关系到农村社会,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之,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城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真正抓好了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苏强.浅谈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9).
[2]教育部.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N].2007.
[3]黄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透视——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视角[J].河池学院学报,2008,(03).
13.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十三
声乐,是以唱歌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其心理活动为基本要素的一种艺术形态。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艺术的质量,不仅仅受老师教学水平的影响,更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训练效果的好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演唱者的状态。声乐学习和演唱中总是充满着复杂、艰难与抽象,演唱者时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呈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心理学的知识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性格、音乐基础、学习环境,条件等细致了解后,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加能让演唱者发挥更好的水平。本文从学生心理因素和歌唱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简要探讨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帮助。
一、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个性教学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对音乐知识掌握、自身技能的程度,从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可能的挖掘出不同学生的最高水平。
(一)学习心态中的心理学
根据我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随其声乐学习进程和所处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并不了解学科的困难,因此,一般呈现出乐观、积极、向往的.学习状态。经过初步的学习以及多次练习,学习者体会到的声音及歌唱感觉的多变性,加上缺少实践经验,使得大家会在唱法上做各种尝试,对声音的追求处于摸索阶段。当再进一步学习时,或多或少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会促使学习者在否定与肯定交错中不断得到提高。可是由于声乐所具有的复杂性,随着学习的深入,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都可能。但在这基础上继续研究学习,一次本质上的提高就会产生。但不久之后可能又遇到新的困难……这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在这样不定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思想技术上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教学。帮助学生跨过瓶颈期,取得进一步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导致学生是去学习的动力。
(二)知识及技术运用中的心理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坚定意志不断的推动,其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就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音乐会或电视节目中优美歌唱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听到其它演唱者好的声音状态,即使自己状态不佳,也可能跟随他人的状态唱出优美的歌声。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激发学习者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对美好的声音和形象进行想象,用丰富的情感来分析歌曲,使学生在歌唱中形成画面感并融入其中。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歌唱的欲望,产生共同歌唱共鸣。让歌者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水准,展现出最佳的演唱状态。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运用合适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调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歌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演唱技术的运用。
二、激发学生健康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情绪在歌唱中往往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如果今天情绪不佳,状态不好,那么演唱效果也不佳。没有激情,歌曲高音常常唱不上去。情感上没有变化,歌曲唱出来就没有生机,极其死板。歌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会比兴趣不高的作品要好得多。这一系列情况都表明:成功的演唱不单单依靠演唱者个体的生理机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支配下的二度创作对歌曲的完美表现同样重要。将枯燥的音乐符号语言转化成丰富的歌唱表演形式,才是演唱的最佳状态。因而,声乐教师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演唱技巧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激发最佳的演唱状态。然而,在演唱过程中心理失衡也时常有的事情,最为多见的就是紧张心理。歌唱技巧不成熟、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自身的健康状况等等,都是演唱者心理紧张的直接因素,从而导致演唱者表演失常。这样一来,自然放松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反复练习,让良好状态成为习惯
在演唱时,我们常常会想歌曲的处理,吐字及发声位置。希望自己能达到好的状态。而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紧张的心理形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不断训练中,不断反复练习,记忆性学习,使得自己的发声乐器有一定的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让这样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在演唱时,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将平时的良好演唱状态运用其中
(二)培养兴趣,集中注意力
14.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十四
一、艺术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其将社会学定义为以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诚然社会学对艺术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并非等同于一般社会学从研究艺术现象来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例证和资料,从而得出社会学结论的做法。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其目的是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问的复杂关系,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宗教、道德、科学、文化习俗、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如何对艺术现象发生影响,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某种社会和历史的参照;也要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研究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和艺术的审美特性。[1]
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中认为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著名艺术理论家杨晦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形象化地比喻成“公转律”和“自转律”:“文艺好比是地球,社会好比是太阳。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有随太阳的公转,也有地球的自转。其实,就是文艺也有文艺的公转律和自转律的。文艺发展受社会发展限定,文艺不能不受社会的支配,这中间是有一种文艺跟社会间的公转律存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自己的一种发展法则,这就是文艺自转律。”[2]
二、艺术社会学观念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塑造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简而言之,艺术和社会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艺术史家岑家梧在《论艺术社会学》中提出“百数十年来,艺术社会学者在着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艺术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玄学的范畴,这是这派学者重大的灾献。”他还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艺术社会学,不管它的本身怎样的幼稚,在将来,它终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学方法,吸收史进步的学说的精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艺术学,这确是一种趋势!”[3]蔡仪认为,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艺术学是以美学为基础的,没有美学便没有完全的艺术学;而美学的领域应当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也就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因此,“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好像内切的两个圆,艺术学是内切于美学的。”由此决定,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是考察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相对应的关系,和其随社会基础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关联的规律。”[4]据此可知,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所以想教好和学好艺术,就必须重视艺术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一)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
艺术社会学认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第一www.dylw.net、宗教等的关系。在进行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艺术现象的社会功能,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和取向,艺术社会过程中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整体的各个环节。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高等美术教育应当以对生活的切入来极大地丰富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法生成。如果高等美术教育中,老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得不到学生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术层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会相应地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提出: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可自然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后者也可自然地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两者相互补充。[5]艺术社会学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在揭示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关系时,把艺术活动当作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重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考察。这就要求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内容、方式和类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着“求同存异”、“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术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构起综合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当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高等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点出发多点结果的多元或从多点出发以多点结果的多元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四)注重高等美术教育方式的革新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我们应当注重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在美术课程设置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以素质教育为依据,开设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从而确保学生具有更为全面合理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进一步增强美术第一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老师还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生活和大自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与社区携手,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的保护与美化环境的活动,既可以对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总之,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其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在研究艺术社会学对我国的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应当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更为强调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更多地接触,使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及现代形态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12.
[2]杨晦.杨晦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48.
[3]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C].北京:考古学社,1949:142.
[4]蔡仪.新美学(改写木.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08.
15.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 篇十五
一、幼儿园教育微观公平的现状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的儿童,年龄主要集中在三到六岁。学龄前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整个教育生涯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是每个人进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铺垫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幼儿的智力和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到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从目前幼儿园教育微观公平现状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资源配置不公平。由于有些孩子天生接受问题比较快, 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更多的耐心教导才能够理解问题。一些幼儿园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好差班政策,把幼儿分层次来进行教学,表面上说是为了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本质上却是为了让一些幼儿在考试中有更优秀的成绩。这主要表现为:把一些接收能力较快、反应能力较快的幼儿单独划分在一起,给这些儿童配置优质的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这种设置不仅忽视了国家制定的政策,也会给幼儿的心理上造成一些压力与阴影,影响幼儿的成长。
(2)管理制度不公平。有些幼儿园在管理制度的制订上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在对幼儿的评价、奖励以及分配等制度上,都没有制订科学、合理、严格的监督机制,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整,就会影响教师的落实工作。导致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任人唯亲、小团体优先等现象,这对大多数幼儿来说都属于不公平现象。
(3)课堂教学不公平。从我国目前幼儿教育的现实情况看, 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出现在学校本身的导向上,也出现在教师自身及师德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过度地理论学习占据了幼儿大部分的精力与基础课程的学习机会,影响基础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进而影响幼儿知识结构的形成。第二,在班级的管理上只凸显了班主任教师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任课教师对于幼儿整体的管理和在班级文化构建上的作用,使教师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从而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第三,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平,有些教师在安排座位时会出现根据自己的情感倾向或者因“财”施教的现象。例如,有些幼儿教师就会对接受问题快、成绩较好的幼儿更加注意,对他们的态度更加温和。体现了微观教育的不公平,影响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二、幼儿园教育微观公平的对策
幼儿园的领导与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一些对策,使更多适龄儿童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1)优化资源配置。幼儿园不应该把学生按层次划分,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甚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接受能力较慢的幼儿身上。幼儿教师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只有帮助儿童打好基础,才能够使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在进行教学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分配以及课程的设置上,都应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接受能力较慢的幼儿,更应该耐心教导,使每位幼儿都能够获得相同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完善管理制度。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也能影响教育公平,因此,幼儿园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教师的评价工作、奖励工作,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对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更加和谐、健康、向上, 让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促进教育微观公平的实现。
(3)改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树立起正确、公平的教育管理意识,保证每位儿童都能够健康与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进行课堂活动分组或者幼儿游戏分组时,结合儿童的具体特点平均分组,把善于表达与内向的幼儿分为一组,提高内向幼儿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幼儿表现突出时应该不吝啬表扬,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打开幼儿的心扉,增加积极的体验。同时,教师应该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所有儿童的性格特点。
【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高等教育财政公平06-25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10-24
推进教育公平研究06-19
学校促进教育公平07-30
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10-30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策略研究12-02
关注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10-17
公平理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策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