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2024-10-23

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13篇)

1.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一

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航运市场 据预测,今后3至5年内世界GDP增长率将会保持在3%至4%之间。根据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年增长率的基本关系推测,未来3至5年内,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应在6%左右。

展望今后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形势,我认为,亚洲经济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抵御经济放缓和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将能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美国经济由于经济基础良好,在消除“9·11”事件的影响后将会走强。

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际海运业将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将在世界贸易领域里进一步发展、壮大。

航运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不断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将导致成品以及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等适箱货源的增加,使集装箱运输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航运需求产生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运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运力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含量高的集装箱运输、液化气和化学品运输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从蒸汽机的产生,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船舶建造一直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方式、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是在它产生不久即投入到造船、建港及国际航运之中,我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在船舶中得到应用。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激烈竞争,服务对象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于安全、防止海洋污染更加关注以及船舶经营者努力降低成本等因素,决定了21世纪船舶技术将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快速化及防污性能良好的方向发展。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服务”,从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监控。

航运业竞争将愈演愈烈,参与竞争的企业不仅包括班轮公司,也包括中间代理商、内陆运输企业等。要想在未来的环境中占据优势,获得成功,必须保证其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达到基本要求,而且还能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在信息系统及物流管理技术上要具备领先地位。

中国航运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将给中国航运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外政

治、经济环境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运输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将进一步改善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使中国港口和航运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中国航运市场化进程将加快,促进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中国航运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航运业面临挑战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适应WTO规则的水运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要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二是中国港航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诸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中国水运基础设施一些方面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港口和航道还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

船舶运力结构将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使我国国际航运市场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大大促进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我国船舶结构逐步优化,船舶艘数由37万多艘降到26万艘,船舶载重吨位由3000多万吨增加到5000万载重吨,从事国际贸易运输的船队发展到3700多万载重吨。一些国际航运公司进行了优化重组,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集装箱船和特种船舶加入我国船队,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20大班轮中名列第7位,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航运的主力船队。

港口建设还要加大力度

国际航运业和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大大促进了沿海港口建设,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已有2000余个,其中对外开放港口达130多个,每年接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2400多艘船舶。江海主要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780多个。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吞吐量近22亿多吨,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近6亿吨。我国港口能力紧张的状况初步缓解,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还不能满足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港口建设和结构调整将在世纪之初展开。

集装箱运输将大力发展

我国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速度,2000年突破2500万标准箱。从我国大陆港口开辟的国际班轮航线有300条,每月3000多个航班。我国大陆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TEU。随着贸易的逐步扩大,运输集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潜力巨大。

21世纪中国航运政策的调整方向明确

推进航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面对来自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加快立法进程,培育市场机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促进我国水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航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港口服务

我国将继续加强港口、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主枢纽港的建设,相应发展地区性重要港口,适度建设地方中小港口,逐步拓展以现代综合物流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功能。要大力改善主要大江大河出海口航道及主要枢纽港航道的通航条件,加快建设集装箱、散货大型深水码头泊位,适应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改造集装箱枢纽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要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使港口区域逐步形成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

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航运业结构,促进航运的发展

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鼓励科技创新,我们将积极推进航运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推动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推动内河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内河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二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路常规客运向高速化、旅游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推进煤、油、粮、矿等散货专业化运输系统,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发展规模运输;三是加快航运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积极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港口作为物质的集散地,在发展物流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围绕港口和国际航运,各地建立了配套的集装箱中转货运站场,港口集疏运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逐步完善,把港口城市建设成为物流中心的条件基本成熟。我们鼓励中外航运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尽早参与物流服务的市场竞争,为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

2.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以粮食为主食的支出比重大幅下降, 副食支出比重显著上升, 肉、家禽、蛋类等人均消费量增速快, 居民的食品消费向营养型转化。娱乐服务业特别是健身业都在兴起。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在满足传统消费的基础上, 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往有大幅提高, 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 (恩格尔系数) 大幅下降, 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 追求精神生活和耐用物品享受已成趋势, 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不断提高。

1.3 农村科学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农民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民从过去一味追逐低价质次产品, 逐步变成了价格、质量、品牌并重。在冬季农闲时间打破了以往大办婚丧嫁娶、吃喝赌等恶习, 有了钱, 他们注重改善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还有许多农户买了健康保险。这说明农民生活改善后, 就会将手中的钱投入到健康、子女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 走上了科学消费的道路。

2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低下, 限制了其购买力

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但相比较之下,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 10a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2%,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仅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间的差距较大, 并有扩大趋势, 从1998年的1:2.56上升到2008年的1:3.09。

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消费环境不好

近年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改善, 但整体水平较差, 普遍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 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 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 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从而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2.3 商品的适应性差, 安全状况欠佳, 使农民不敢在农村市场上花钱

由于农村流通网络的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 且分散度大, 市场监管难以奏效, 农民对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 因而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

2.4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或启动不明显

我国近10a (1998~2008年) 农村 (县及县以下) 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步, 逐年递增。尽管如此, 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呈逐年递减趋势, 由1998年的55.3%下降至2009年的45.1%。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影响农民的消费预期。

3 开拓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思路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现有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 扩大低保面, 提高低保水平, 让更多的穷人享受政策的实惠;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补贴, 提高对农业补助水平, 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加大对非贫困地区的穷人扶贫开发支持和帮助, 加大投资力度, 增加就业机会, 增加收入, 拉动消费。

3.2 各地要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结合起来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 开发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小城镇, 使其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增长点, 拓宽农村居民消费渠道。

3.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大力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关键是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当前, 急需改良品种, 推广先进技术, 增加投入, 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 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打工,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要改善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环境,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要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5 加强农民消费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消费教育要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 以成人教育为重点;要把消费教育和保护农村居民消费者权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引导农村居民文明消费、理性消费, 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 减少并最终消除那些愚昧落后、腐朽庸俗的消费, 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

摘要:多年来, 受收入水平的限制,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相对缓慢, 农民消费还存在巨大潜力。要扩大内需, 不仅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消费价格角度来考虑, 更要解决如何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提高农民总体购买力,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不断扩大。本文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影响消费等几大因素入手分析, 进而探讨促进消费的多种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杨金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中国消费需求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2.

[2]刘湖, 等.优化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 2006.

3.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三

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结构多样化趋势预测

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居民消费开始由量向质、由生存消费向享受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这种多样化特征,已能较明显地凸现出小康社会前十年的消费结构趋势.

作 者:刘丽欣 李萍  作者单位:刘丽欣(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李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F126.1 D60 关键词:小康社会   消费结构   分析  

4.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四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治理信息系统 会计改革 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人类正在进进“信息”。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职员亲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公道、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进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分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职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目和质量、企业财会治理水同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发布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视体系逐步形成,代理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很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实在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 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治理工作中,以进步财会治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5.中国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 篇五

中国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

中国经济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出严重的需求不足,国家连续出台的刺激需求的政策并没有很好的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与此相伴随的却是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可见居民对政策的反应并不敏感.本文试图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探究其运动规律.

作 者:吴明 王任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5(z1)分类号:F014.5关键词:制度变迁 居民消费行为 居民储蓄行为

6.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六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合作前景,发展趋势

一、引言

2012年东盟(ASEAN)拥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十个成员国,总面积约44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2亿。中国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亿。中国和东盟国土面积之和占世界国土面积的10.5%,总人口之和占全球人口的28.2%,其幅员辽阔的市场、充沛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东盟和中国无论在地缘还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都牢牢联系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新要求,寻找发展的新动力。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前景

1、贸易预测:2016年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额将达到7116.83亿美元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建立,并从该日起,中国与东盟六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93%的货物实行零关税政策。中国—东盟双边关税大幅降低,其中我国对东盟的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六国对我国的关税则从12.8%降到了0.6%,而东盟其他四国(越南、老挝、菲律宾、柬埔寨)将于2015年底实现90%以上货物零关税的目标。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升级,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加密切的发展阶段。2012年,东盟接连四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落后于欧盟和美国;同时,中国接连四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把双方国际贸易推向更安全、更稳定、更高效的发展阶段,为中国跟东盟十国搭建一个新的合作载体,营造一个更加开放、互利共赢、稳定、 和谐的贸易环境,为全面建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自由贸易区奠定牢固基础。因此,合力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发展符合东盟十国和中国各方的贸易利益。

2、投资预测:2015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额将突破892亿美元

FDI表示一国投资另一个国家的生产经营,并拥有控制权,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用来衡量关联国家经济往来、投资联系的重要指标。据调查可知,东盟对中国FDI总额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东盟对中国FDI为40.83亿美元,2008年为53.43亿美元,经历2009年短暂下降后又逐年上升,2012年达到70.73亿美元, 比2007年翻了1.7倍;东盟对中国FDI占中国FDI流入量比例由2007年的5.5%逐渐上升到2012年的6.3%,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对东盟FDI总额则呈现更为剧烈的波动趋势,其中2007年中国对东盟FDI为16.84亿美元,2008年为21.10亿美元,经历2009年短暂下降后又逐年上升,达到2011年的73.36亿美元,但在2012年又降为43.35亿美元;中国对东盟FDI占东盟FDI流入量比例由2007年的2.3%上升到2008年的4.3%,但在2009—2010年间持续下降,经历2011年的4.1个百分点的大幅度上升后迅速回落到2012年的3.9%。

3、金融合作不断深化

在银行合作领域,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不断加深,表现为双方互相设立分支机构、双方互相代理银行业务以及双方业务合作内容多元化等多个方面。从2009年7月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国多个银行已成功地在东盟各国家进行了人民币结算,截至2013年6月末,使用人民币对中国—东盟跨境交易结算已经达到1.12万亿元。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无论是政府间还是银行间都采取了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于促进东盟各国基础实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为了应对中国与东盟双边金融领域合作的各方面挑战,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金融领域,以更加紧密的金融联系、更加多元的金融合作和更加强有力的金融创新促进和全面提高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发展水平。

4、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持续进行

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下一种综合性国际经济合作形式,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构成。近年来,我国大型国企不断和东盟各国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极大地推动中国—东盟双方全面经济合作。据统计,2001—2010年十年间中国企业对东盟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率高达32.1%,高于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29.9%的平均增长率。

我国与东盟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取得新成绩,表现为不断上升的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以及逐年增加的年末在外人数,双方对外经济合作朝着良好方向前进。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势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和东盟双方企业承包工程的质量和影响力,增强双方高级人才和熟练技术人才的劳务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加强双方共同经济利益。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中国与东盟的未来发展趋势

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助力东盟各国经济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世界各国贸易来往增多、经济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也日趋频繁,加上新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不断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使二者成为21世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承担着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发展动力的共同任务,急切渴望加强经济经贸联系,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领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于古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东盟经济、海洋合作为主导,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作为连接地区经济合作的经济合作带。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双方互联互通、维护东亚和东南亚的和平,是中国—东盟国家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命运共同体、打造责任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区域内各国经济持续发展,使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交流迈上一个新台阶。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改变世界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会一蹴而就,它传承和发扬古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它将改变世界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体现出中国的 “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即大国之间平等,互相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将促进沿线国家交流沟通,增进理解互信,深化各国友谊情怀,为沿线诸国共同应对国家安全等领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世界和平与健康持续发展。中国与东盟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建立起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提高中国和东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使得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进一步改善。当美国主导创立的TPP和TTIP以及俄罗斯主导创立“欧亚经济共同体”贸易组织时,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让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回响起醇厚、悠扬的“中国声音”。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丰富的国家外交意义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朝着多极化转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局部地区仍不太平, 地区性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和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中国与东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友谊,双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依赖性和共同发展需求,面对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共同问题有共同合作的驱动力。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有助于东亚地区及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与东盟在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有助于亚洲地区总体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安全问题的解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增加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深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双边的政治与安全关系,本地区的局势也会更加稳定,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会有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来发展经济。

4、“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望成为沿线东盟各国争相呼应的走廊

东南亚地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就和我国海陆相连。沿线各国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有着很强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此外,我国拥有着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各大产业的技术优势逐渐明显,基建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迅猛发展, 国际投资合作领域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深化合作,可以促进海丝沿线东盟各国贸易互补,推动共同利益的发展,进而成为沿线各国争相呼应的走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跨境优化配置,节约运输成本和劳动费用,发挥集聚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内投融资市场深度融合,产生多赢,形成互补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尤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J].求是,2014(17).

[2]刘鸣: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进程、机遇与存在的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2012(10).

[3]王诚志: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研究[D].外交学院,2013(6).

[4]黄茂兴:历史与现实的呼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7.中国居民消费生活调查报告 篇七

此次的调查数据中发现,中国游客在日“爆买”显神威,第一季度消费2775亿日元,占比39.3%,成为起爆日本国内消费的生力军。此外,第一季度外国游客的人均访日旅行支出为171028日元,较去年同期的149517日元增加了14.4%。首季访日总人数达413万人,较去年的287万人增加了43.7%。访日外国人的首季消费总额达到7066亿日元,较去年增加了64.4%,同时也超过了过去最高的20__年第四季度5605亿日元,再次大幅刷新记消费纪录。

此次消费者市场调查数据,包括住宿、饮食、交通、娱乐、购物等费用。日元持续贬值、去年10月扩大免税对象商品范围、今年1月放宽面向中国的签证条件等因素,是促进外国人访日消费的重要原因。其中,中国访日消费大幅上升是拉抬外国游客全体访日消费的主要原因。第一季度访日中国游客达92.35万人,同比增长93.2%;在日人均旅行消费额达到了300434日元,较去年的248000日元增长了20.9%;在日消费总额2775亿日元也同比增长了39.3%。中国人领衔外国游客在日消费首次突破人均30万日元,其次是澳大利亚247643日元、泰国179276日元。

中国游客的消费内容方面,住宿费52868日元、饮食费43501日元、交通费20256日元、娱乐费5184日元、购物费176975日元、其他1651日元等。这与第二的澳大利亚访日重食宿和娱乐消费不同,国人将近18万日元的购物费用约占消费的六成,绝对第一。

8.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八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目睹了人类分裂原子、拼接基因、克隆动物、开通信息高速公路、纳米加工和探索太空。很难设想,若没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原子能、没有计算机、没有半导体,现代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物理学也经历了极其深刻的革命。可以说,物理学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发展,其活跃的前沿领域很多,是最有生命力、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

一、21世纪物理学的几个活跃领域

蒸蒸日上的凝聚态物理学

自从80年代中期发现了所谓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以来,世界上对这种应用潜力很大的新材料的研究热情和乐观情绪此起彼伏,时断时续。这种新材料能在液氮温区下传导电流而没有阻抗。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的研究仍是今后凝聚态物理学中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仍在争分夺秒,继续进行竞争,向更高温区,甚至室温温区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努力。可以预计,这个势头今后也不会减弱,此外,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的机械性能、韧性强度和加工成材工艺也需进一步提高和解决。科学家们预测,21世纪初,这些技术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并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可能会引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超导电机、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船、超导计算机等将会面向市场,届时,世界超导材料市场可望达到2000亿美元。

由不同材料的薄膜交替组成的超晶格材料可望成为新一代的微电子、光电子材料。超晶格材料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内,已逐步揭示出其微观机制和物理图像。目前已利用半导体超晶格材料研制成许多新器件,它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对半导体的组分掺杂进行人工“设计”,从而可以研究一般半导体中根本不存在的物理现象,并将固态电子器件的应用推向一个新阶段。但目前对于其他类型的超晶格材料的制备尚需做进一步的努力。一些科学家预测,下一代的电子器件可能会被微结构器件替代,从而可能会带来一场电子工业的革命。微结构物理的研究还有许多新的物理现象有待于揭示。21世纪可能会硕果累累,它的前景不可低估。

近年来,两种与磁阻有关的引起人们强烈兴趣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巨磁阻和超巨磁阻现象。一般磁阻是物质的电阻率在磁场中会发生轻微的变化,而巨磁和超巨磁可以是几倍或数千倍的变化。超巨磁现象中令人吃惊的是,在很强的磁场中某些绝缘体会突变为导体,这种原因尚不清楚,就像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超导性的原因难以捉摸一样。目前,巨磁和超巨磁实现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强磁场和低温的要求,预计下世纪初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进展,并会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可以预计,新材料的发展是21世纪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新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复合化、功能特殊化、性能极限化和结构微观化。如,成分密度和功能不均匀的梯度材料;可随空间时间条件而变化的智能材料;变形速度快的压电材料以及精细陶瓷材料等都将成为下世纪重要的新材料。材料专家预计,21世纪新材料品种可能突破100万种。

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氢和它的同位素氘和氚。氘既重氢,氧化氘就是重水,每一吨海水中含有140克重水。如果我们将地球海水中所有的氘核能都释放出来,那么它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提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但氘和氚的原子核在高温下才能聚合起来释放能量,这个过程称为热核反应,也叫核聚变。

核聚变反应的温度大约需要几亿度,在这样高的温度上,氘氚混合燃料形成高温等离子体态,所以等离子体物理是核聚变反应的理论基础。1986年美国普林斯顿的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他们在TFTR实验装置上进行的超起动放电达到20千电子伏,&nb

9.中国食品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篇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健康的要求水平日益增强, 消费者在食品的选购上也越来越“苛刻”。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食品的新鲜程度、营养成分含量、有害物质残存情况以及生产流程是否安全可靠。随着科技日新月异, 众多有关食品生产和农作物种植的科研成果纷纷面世, 在喜悦的同时, 也引发了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出的食品提出质疑。59%的购买决定是在顾客进入商场后临时做出的[1]。因此, 店内的刺激至关重要, 而商品包装便是店内最有效的沟通工具, 通过包装可以使消费者了解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信息。反之, 通过对包装提供信息的统计和分析, 也能间接反映出消费者需求的动向。

2 分析模型

在过去25年的研究中, 健康消费相关产品的广告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似的趋势在其他需求上也暴露了出来。一些市场营销者已经通过广告宣传了他们的产品的益处, 以此迎合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普遍的及特定的健康需求已经越来越大众化[2], 提供营养和健康相关信息的新产品的包装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而这些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是十分稀少的[3]。

通过对营养需求的研究, 本文提出营养成分既包括积极类, 也包括消极类。消极 (或负面) 营养成分指的是应该减少的营养性, 例如卡路里、糖、钠、脂肪和胆固醇[4]。积极 (或正面) 营养成分有钙、纤维和维生素, 简而言之——能够使人们更健康的成分[5]。

为方便分析研究的进行, 我们应用了国外已有的食品消费需求分类表进行分析, 该表将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进行了分类, 并将具体的需求归入不同的需求类型中 (见表1) 。

本文对消费者需求在食品包装上得以体现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确定性趋势分析, 以使得对食品特殊需求的使用随时间的推进进行系统的检验可行。

为测试确定性趋势是存在的, 本文使用线性回归模型 (1) 加以证明:

αt=β0+β1t+μt (1)

α作为因变量, t作为自变量, μt作为误差项, β0和β1均为估计参变量。β1系数为正时, 代表增加, 若为负, 代表降低。使用此模型和对相应的数据统计, 便可以确定在本研究的发现趋势效应的大小。

我们使用不同的因变量来估计几种不同的确定性趋势分析。所有的因变量均采用比率, 这个方法要求分别对待每年推出的新产品。因此我们同样使用比率法来控制随着时间推移推出新产品的进程。

3 资料选用及测试

本文主要运用单纯回归分析方法, 对罐头、谷类食品、饮料和其他食品等4类食品在积极营养成分、消极营养成分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需求分别进行分析。分析所用的资料, 为2002—2003年的《中国包装统计年鉴》以及2004—2012年中国食品博览会所提供的信息。其他信息来源有:商业展示会、在地方的零售商店购物、从制造商和分销商处获得的新产品样本, 以及二手资料来源, 包括公司官方网站、零售贸易网站、新闻发布会、消费者交易杂志和报纸。由于本文需要调查食品包装所提供的信息及其变化趋势, 首先应统计各类食品采用不同种需求信息的数量 (见表2) 。

*每个公司根据其主要经营食品类, 将其分入一个单独的产业。

在利用一次趋势性分析模型 (1) 进行测试时, 利用参考资料提供的2002-2012年的积极营养成分、消极营养成分和生产工艺等需求应用数量作为因变量, 时间t作为自变量,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此时, 需求分析结果如下:

(1) 无论采用何种需求的新产品的数量, 均因在新产品发行中使用包装需求而显示出显著的积极趋势 (见图1) 。

(2) 与需求类型相关的三种变量中, 使用积极营养成分需求和产品需求的新产品数量显示出显著的正系数——最高的正系数意味着最优的进展。

(3) 以包装上同时出现不同需求的新产品数量作为变量, 除了一个特例外均得到显著的正系数, 该特例始终显示为不相关。

(4) 使用2~5个需求的产品显示出明显的积极趋势。

4 测试结果及分析

图1显示了对各项需求类进行一次趋势分析的测试结果。从图中可知, 所有需求在各年测试的结果其系数均为正, 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积极营养成分需求、消极营养成分需求和产品需求将逐渐增加。其中产品需求的增加最为显著, 紧随其后的是消极营养成分需求。显而易见, 需求的总体数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加, 这种现象自2009年起更为突出。据此可以估计消费者的食品消费需求量, 将以全面增加且产品需求最为突出为变化方向。

图2显示, 人们对从食品包装上显示的需求数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消费者对5项及以下的需求描述所表现出的喜好在逐年增加, 而对更多的需求描述反应平平, 并无太大波动。

图3、图4和图5显示了每项需求类的具体需求趋势分析结果。从图3中可以看到, 维生素的需求趋势在不断提高, 在积极营养成分类中排名第一, 而这种增加的趋势自2008年再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紧随其后的是矿物质, 消费者对矿物质的需求自2005年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至于纤维素和蛋白质, 消费者虽然有所关注, 但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消费者关注最少的是对抗氧化剂的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 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其了解甚少[6],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国民文化水平程度的提高, 抗氧化剂很可能成为今后消费需求的热点。

消极营养成分类中, 人们对脂肪的关注居高不下 (见图4) , 因而控制食物的脂肪含量是制造商必须重视的生产要点。相比之下需求增加较为平稳的卡路里和糖类也应受到制造商的关注, 随着肥胖成为困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社会问题, 不仅是消费者自身的喜好在影响其需求, 社会的总体环境也在引导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低卡路里和低糖的健康饮食习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越来越深, 胆固醇的需求也在缓步上升, 对于老年消费群体, 特别是心脑血管不好的消费者, 对胆固醇的需求日益增加。

图5是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变化趋势的测定结果。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种类繁多, 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纯天然”食品。此外“真实”和“新鲜”两项需求也呈现一个较高的值, 充分说明了随着时间的增加,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回归自然健康。由图5可观察出, “有机”需求自2008年起也有了相对之前较快的增长趋势, 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人工色素的关注则没有显著的波动。此外,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已经出现了“转基因”食品, 但是中国对其引入相对较晚[7],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自2007年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8], 加之社会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宣传仍处于起步阶段, 消费者对其需求并不显著。

当人们收入宽裕的时候, 首先会提高“纯天然”食品的消费量, 伴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增加, 人们对食品健康需求的关注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9]。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可选择商品的增多, 预计今后中国的食品消费将从传统的注重口味和价格, 向健康营养的方向转变, 饮食生活绿色天然的消费趋势将日益明显[10]。而“高维生素”和“低脂肪”将占据食品消费需求最受关注的部分, 此外预计抗氧化剂有望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5 结 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和绿色消费需求, 由过去薄弱的健康意识引导的传统饮食习惯, 逐步转向由现代科学引领的健康饮食方式。饮食生活高级化、现代化的现象日益明显。食品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 人们对食品健康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需求进行测试, 我们发现人们对积极营养成分的需求在增加, 特别是有“高维他命”或“高纤维素”出现的产品;许多新产品打出“纯天然”或“有机”的名头以吸引消费者购买;然而自2002年发行的新产品在使用“低脂”, “零脂”或“低胆固醇”上有降低趋势。本研究还特别指出在同一包装上引入多元需求的趋势。结果明确显示出在同一包装上同时使用需求的数量有上升趋势, 尽管这些使用可能会造成一些沟通风险。在需求的数量上很可能有一个临界值, 一旦超过这个临界值便会使消费者产生困惑, 特别是这些需求分属于不同属性的时候。

摘要:通过将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划分为三项需求类, 分别为积极营养成分需求、消极营养成分需求和生产工艺需求。并通过定量研究, 对具体的需求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产品包装信息的变化趋势, 间接得出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动向。运用趋势分析模型:αt=β0+β1t+μt作为研究工具, 以国家统计局等提供的相关数据,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测试, 明确了消费者今后的食品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倾向绿色健康, 该结果将为我国食品具体的消费需求及其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消费者,消费需求,趋势

参考文献

[1]Nora Lado Cousté, Mercedes Martos-Partal and Ester Martínez-Ros.The Power of a Package:Product Claims Drive Purchase Decision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12, 52 (3) :364-375.

[2]张丹.中国主要食品消费需求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5 (6) :16-18.

[3]杜会永.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与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1.

[4]王德章, 杜会永.消费需求变化与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C].桂林: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

[5]王兆锋, 俞红.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12) :93-95.

[6]郑伟强.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 2012.

[7]成黎.北京城市消费者对食品新产品的感知及食品产品趋势的初探[J].中外食品, 2008 (9) :6-12.

[8]戴迎春, 朱彬, 应瑞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选择意愿——以南京市有机蔬菜消费行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1) :47-51.

[9]朱小艳, 邓国用.我国绿色食品消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 2010 (2) :30-31.

10.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 篇十

今日,由21世纪经济研究院、21世纪报系联合主办、京东大数据和京东云提供数据支持的“2016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报告显示,从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来看,网货下乡用户更容易受到促销因素影响,由于属于电商初级用户,农村地区用户在商品选择上更偏重价格,理性消费观还需要大力引导与提倡。

据悉,此次发布的《2016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由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京东联合推出,是双方合作发布的首份农村电商行业生态报告。报告显示,农村电商用户数量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无论是网货下乡用户,还是农产品上行(特产馆)用户,其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均呈现独特特征。此外,作为农村电商的重要支撑,在线金融、商流体系也在农村地区有所发展。

从网货下乡用户分布来看,沿海地区下单人数居前,内陆地区四川领跑。江苏、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四川、河南构成第一梯队,合计下单人数占比超过50%,其中仅江苏一省农村地区下单人数便占比超过9%。与此同时,网货下乡下单人数地区差异也极为明显,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区下单人数不到1%,偏僻省份的电商生态环境仍待改善。

从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来看,网货下乡用户更容易受到促销因素影响,对促销敏感人群占比约51.52%,高于全站平均水平约5.5%;对评价敏感人群占比约31.93%,低出全站水平近20%。由于属于电商初级用户,农村地区用户在商品选择上更偏重价格,理性消费观还需要大力引导与提倡。目前,网货下乡的主要消费品类为家电、手机、电脑办公、服饰内衣用品,但食品饮料、个护化妆、鞋靴、农资等品类的销售额增长迅猛,体现出巨大潜力。

作为网货下乡的典型品类,农资电商的消费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例如,东北地区对盆栽/苗木、园林/农耕及种子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品类,体现出该地区土地、水和森林资源丰富,以农林业为主的特点;而新疆、甘肃、青海中西北部地区等依靠灌溉的绿色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地区,除需要大量的肥料之外,对兽用器具、兽药等也有一定需求。

在农村电商的另一个渠道——农产品上行中,以特产馆消费为代表的用户群体,不仅呈现高端化倾向,且年龄相较全站而言更为分散,尤其是36岁以上用户,显著高于全站水平。这体现出,对于中高年龄层的用户,网购各地特产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相比线下购买而言 ,在可信赖的电商平台通过有资质的特产馆购买,也反映出用户对食品安全和网购品质的关注。

特产馆用户消费特征呈现出“极端矛盾性”。一方面,特产馆用户极易受到促销因素影响,对促销敏感的人群占比几乎相当于全站水平2倍,高度敏感人群更是高出全站水平133.97%;但另一方面,特产馆用户忠诚度极高,从绝对值来看超出全站水平1倍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促销就能够打动他们的。综合来看,特产馆用户的消费关键节点是首次体验,在首次购物时,这类用户往往会反复比较,然而一旦选定某特产馆产品后将会时常成为“回头客”,密切关注促销信息,在合理降价区间内完成购买。

从特产馆销售路径来看,沿海发达地区体现出极强的购买力,其中,广东人尤其爱买买买,在全国各地特产馆消费排名前五的省份中,都能看到广东的身影。此外,除均会销往北上广一线城市之外,各地特产销售路径也呈现一定的亲邻性,如江苏、山东本地对山东特产的消化能力不容小觑,安徽岳西馆特产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带,广东省特产也被湖南、福建等地用户追捧。

报告主要观点:

1、网货下乡消费趋势

1.1 客户群将逐渐向女性及老年人倾斜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村人口,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已形成浓厚的乡土感情和滞留原地的“惰性”,而一些比较年轻的农村人口则相反,他们一般读书较多,思想活跃,敢冒风险,勇于开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强,具有脱离农村、向往城市的强烈愿望。根据人口普查资料计算,东部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的迁入人口更是以年轻人口为主,其中,仅20-39岁的“80后”和“90后”就约占六到七成。

考虑到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女性需要留守照顾家庭,自农村“出走”的年轻人多以男性为主。因此,农村电商的客户群(即最终使用电商平台上所购产品的人群)将呈现女性化及老龄化。建议下乡网货更多考虑该客户群特点,提供更具群体特点的产品如箱包服饰、营养保健品等。

1.2 偏远地区电商潜力可观

沿海江浙地区的农村电商消费量蔚为可观,但甘肃、贵州、西藏等地的农村电商增长潜力值得关注。由于地处偏远,当地货品供应能力有限,未来随着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以及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建立,上述地区有较大的增长驱动力。

建议加快边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电商服务等相关建设,商家也可重点关注偏远地区的商品销售。

1.3 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向城市靠拢

随着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农村电商用户的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也开始向城市靠拢,不再一味追求低价产品,也开始向品质看齐。不过,相较于城市用户而言,农村电商用户仍容易冲动消费,如何引导该地区用户的理性消费值得电商企业探索。

建议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与提倡理性消费、品质消费,帮助农村用户树立健康的消费习惯与观念。

1.4 午后及晚间有两个消费高峰

11点至17点、21点至23点是农村用户下单高峰区段。从需求特点来看,手机、电脑办公、服饰内衣是农村电商目前的主要消费品类,生鲜类产品发力伊始,但其销售以超高速猛增,体现出巨大的潜力。

建议农资用品等带有强“农村”标签品类加速推广,可在下单高峰区段进行商品重点展示。

1.5 冰洗类家电需求旺盛

从京东帮上的数据来看,冰洗类家电收到全国范围内农村电商消费者的青睐,但厨卫、小家电的销售仍有待开发。一方面,大家电线上购买价格适宜,且京东帮服务到家,更方便了用户购买后的使用。厨卫、小家电则较容易通过线下实体店完成购买,线上购买习惯仍待培养。

1.6 国际知名大牌开始“深入”农村腹地

诸如雅诗兰黛、苹果手机、兰蔻、拉菲、杰克丹尼等国际大牌开始深入农村,得到农村人群的`关注。未来随着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能力的提升,国际知名大牌有望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

但在某些特定品类如农资用品中,农村用户的品牌意识并未建立起来。建议这些品类的品牌商在农村地区除推广特点产品之外,还应该开始进行品牌营销,建立农村用户的品牌意识。

1.7 农村用户对移动端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城市地区

这意味着,以当前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而言,移动端消费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加大对移动端引流的投入,有望进一步拉伸农村电商的消费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农资用品是移动端需求量最大的品类,农资用品商户可加大在移动端的商品展示。

1.8 农资用品需求呈现地域特点

由于各地农业条件不同,农资用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整体而言,肥料均是全国各个区域主要的农村电商消费品类,但东北、西北地区对肥料需求更甚,远远超过其他品类。四川地区对园林品类更加欢迎,体现出当地农林种植的特点。

1.9 探索农资电商扶贫新模式

农资电商可以在农民不丧失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管理,通过科学种田、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餐桌安全,从而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利润再分配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建议农村地区在符合该模式实施条件的前提下考虑尝试。

2、特产馆消费趋势

2.1 用户群体现高端化倾向,年龄分散

特产馆消费的用户普遍呈现高端化倾向,建议特产馆产品开发时可多加包装,以较具品质感、品位感的呈现为优。考虑到用户年龄分散的特点,特产馆产品可多样化,无论是保健品、小吃零食、地方饰品等,均可进一步探索。

2.2 用户的首次消费体验是关键点

尽管特产馆用户极易受到促销影响,更多为冲动购物,但忠诚型用户远远高出全站水平,因此首次购物体验将成为用户未来是否重复消费的关键点所在。这也就要求特产馆塑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与服务能力,尽量影响用户首次购买决策。而在用户完成特产馆的购买之后,可利用降价促销等方式吸引用户消费。

2.3 食品饮料、生鲜产品等品类可进一步丰富选品

特产馆用户对食品饮料、生鲜产品的需求呈现压倒性的占比,这体现出用户的品类偏好。建议在这些品类中进一步丰富选品,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选择。

2.4 沿海发达地区体现出极强的购买力

特产馆产品更多销往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购买力强,对品质及产品个性化的要求更高,因此在选品时要更多考虑销售当地优质产品,并可深加工以提高产品层次个性化。

2.5 特产馆精准扶贫

作为“农产品进城”的重要通道,生鲜电商能够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通过布局地方特产馆,以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物流为突破口,能够帮助贫困地区优质农副商品摆上城市餐桌。

3、农村金融新趋势

农村在线支付习惯开始养成。目前农村地区的在线支付水平与城市不相上下,但部分地区在线支付仍待开发,包括宁夏、重庆、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份在内的在线支付水平相对较低,建议可重点在这些区域推广在线支付。

白条支付仍有发展空间。包括云南、青海、西藏、贵州等偏僻地区的白条支付能力有待改善,可重点发展当地乡村推广员普及使用白条功能。

4、农村电商物流新趋势:形成“三段式”物流模式

随着县级推广中心与乡村推广员的普及,“三段式”物流模式(电商中心仓-县域级配送中心;县域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站;乡镇配送站-村级站点)也开始形成。目前在最接近末端之处,物流配送仍是难题。

11.新世纪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 篇十一

(一)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消费所能够达到的、并能维持的一种状态,是以货币购买力表示的人均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直接反映居民消费状况。近年来江苏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在逐年上涨,2006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35.2元,是2001年的1.7倍,并且吃、穿、住、用等方面消费额都有大幅度增长,交通通讯支出的增长速度最快,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也有较大的增长(各年具体消费情况如表1、表2所示)。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2—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02—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明显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多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或比例关系, 可以用各项支出在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2001~2006年江苏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食品方面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食品支出的比重大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在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中,粮食(主食)消费也趋于下降,肉、蛋、奶和蔬菜、油、糖等食品消费不断增加,在外饮食支出也在增加。从2001-2006年, 江苏农村居民主食消费在食品支出中的比重由27.2%下降到18.7%,下降了8.5个百分点;副食支出的比重保持在45%-50%之间,其他食品 (包括烟、酒、饮料、干鲜果品等) 支出有大幅度的增加;在外饮食支出的绝对值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2001年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100.5元,占食品支出的9.9%,到2006年人均在外饮食支出达到293.6元,在食品支出中比重增加到16.9%。

(2)衣着、居住、家用设备方面

在衣着方面,江苏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2001年的127.9元上升到2006年的223.3元,净增了95.4元;在居住方面,出现支出比重不减、建房热持续不退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缺乏有利的投资空间,所以农民在收入增加后的第一选择就是建房,再加上农村住房一直是私有财产,所以农户特别愿意在建房上投资;在家用设备方面,人均消费支出由2001年的114.2元上升到2006年的199.5元,其中,新型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持续增长,如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电视机、空调机等(见表3),就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而言,2006年比2001年每百户家庭拥有量分别增长了52%、74%和320%。显然,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资料来源:2002—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

(3)交通通讯方面

2006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465.2元,比2001年的176.8元增加了288.4元,以平均每年32.6%的速度快速增长,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7.4%上升到2006年的11.2%,5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到2006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交通工具的拥有量为:自行车159.7辆,比2001年减少20.1辆;摩托车57.7辆,比2001年增加26.8辆。更值得注意的是, 农户的现代通讯手段发展非常迅速,2006年农民家庭电话普及率已高达93.0%,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的移动电话也高达到92.7部。

(4)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方面

2006年,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支出232.3元,比2001年增加85.3元,增长58.1%;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2006年比2001年增加265.7元,增长将近1倍,充分表明农民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农民文化娱乐用品拥有量的增加,说明农民精神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二)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

1. 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农民生活贫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的大体数值界限为:0.6以上为绝对贫困,0.5~0.6为温饱,0.4~0.49为小康,0.3~0.39为富裕。如果按此标准,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6年来恩格尔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江苏农民生活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衡量小康的指标多达16项,而恩格尔系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指标,所以目前江苏省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真正的小康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2.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而且迅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江苏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3784.7元上升为2006年的5813.2元,年均增长205.5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由2001年的2374.7元增长为2006年的4135.2元,这标志着江苏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从农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中也可以看出,主食的比重逐年下降,副食的比重逐年上升,而且肉、蛋、奶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也逐年增加,这说明农民开始注意改善饮食结构,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化,并呈现多样化、营养化、高档化变动趋势,这标志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3. 出现了新的消费趋势

随着江苏省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正朝着生存性消费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变化。2001年在衣、食、住、用上的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71.3%,到2006年降到67.5%,与90年代相比这一趋势则会更加明显,可见农民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其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在各项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幅较大,由人均602.2元,增加到1241.6元,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5.3%提高到29.9%,特别是交通通讯的支出比重上升最快,增长势头迅猛,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亮点,这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追求方便舒适的生活方式、并渴望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愿望。

4.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仍比较保守

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式体现为储蓄型家庭理财行为、积累型商品支付行为、自给型家务劳动行为和节约型产品使用行为。随着信贷消费的发展,如今已有部分居民尝试借贷消费、透支消费,但大多数农村居民还是不能接受这种超前消费观念,始终认为攒钱消费比借贷消费好。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商场和超市的刷卡消费等现代消费工具在城市中迅速普及,人们的消费工具趋于多样化,特别是银行卡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常用的消费工具,但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时仍习惯用现金方式付费。

(三)进一步优化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措施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其消费水平将会出现新的特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农村居民科学、合理地消费,提升其消费结构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对此,我们可做好以下工作。

1. 增加农民收入,奠定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基础

一般而言,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二是减少农民数量。因此,从目前来看,我们要积极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在稳定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收入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保持农民非农收入的稳定增长;长远来说,要逐步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搞活乡镇企业,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升农民消费水平的平台。

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力量解决好农村电力、水利、广播电视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等建设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市场的销售,又能缩小城乡差别,引导商家重视农村这个大市场。在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硬环境”的同时,还要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软环境”,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3.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的经济安全感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有稳定的福利预期,使其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不降低生活质量,优化消费结构。对此,需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实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搞好社会救济和扶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消除农民无人养老、无钱治病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消费心态,以增加当期消费支出,减少为将来生活的过多储蓄积累;三是尽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助学贷款制度,贷款对象尽可能地覆盖所有的贫困大、中学生,使农村居民不因为子女入学而缩减家庭的正常消费支出。

4. 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换代

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消费的合理、适度增长。在消费结构上,要鼓励农民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肉蛋奶蔬菜水果等的消费量,提高营养水平,鼓励农民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同时,积极丰富其精神生活。

5. 倡导个人信贷消费,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信贷消费教育,使广大农民了解:消费信贷是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未来收入做保证的消费形式,它实质上也是量入为出,是从长期的角度根据预期的未来收入来安排当期支出,因此,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来花”和中国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并不矛盾。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农民树立起信贷消费的观念,接受现代消费方式。二要利用金融手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银行应当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另外,银行应根据农民对运输工具和农用机械等的消费需求,扩大相关信贷力度,增强农民购买力。

当然,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农村居民、政府共同努力,更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后盾,但积极的引导将加速农村居民消费的升级换代,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参考文献

[1]翟英.21世纪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06.3.

[2]徐仲安.扩大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3.2

12.21世纪全球广告业发展趋势 篇十二

未来广告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 更人格化、更个性化的未来广告观念

•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广告行业即将产生的深刻影响

•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广告业的国际化趋势

• 1986年5月,芝加哥举行第30届世界广告大会。

• 议题:是探讨广告走向21世纪的发展趋势。

• 内容:全球性的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性和复杂性;

• 世界范围内的推销商品活动正在急剧增加;

• 广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变革;

• 全球广告通向21世纪的艰难历程;

• 广告业势必朝着广告大托拉斯的方向发展;

• 广告公司和全球广告客户的蜜月已经过去;

• 21世纪广告文化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 如何改变广告的创作形象;

• 国际广告协会的独特作用;

• 以及如何针对21世纪的全球媒介和全球市场,制订最有销售力的广告战略等。• 1989年2月19~22日,巴基斯坦拉合尔城举行的第16次亚洲广告大会。

• 主题:是“共同迈向明天”。

• 特征:

(1)世界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2)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3)这些特征必然导致世界经济生活(包括广告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和整体化。

• 跨国广告公司的出现

• 广告公司将朝着信息公司的方向发展;

• 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呈爆炸增长;

• 广告制作本身如技术手段、表现方式也都将提到更高水平。

• 世界广告业未来发展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广告业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促使广告业往更高的水平发展。

第一节未来广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

• 80年代的广告只是起着引导消费的作用。

• 90年代以后的广告将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武装的、着力开发潜在市场、向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培养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水平的广告。

• 广告在人类的活动中的作用:

1.广告首先为现代社会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 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

• 广告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广告信息被看作“社会机能的润滑油”。

2.广告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在国家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广告在未来经济方面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 广告逐渐突破“能销售即是好广告”的信条的限制

• 摆脱偏于市场榨取的、无限制追求市场利润的倾向

•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和长远利益出发去确定企业的发展

• 广告活动使企业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来达到自我的最大实现

4.在社会文化方面,广告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手段,而且也是提高人们精神文明水准的工具。

• 1986年在第30届世界广告大会上,美国/以《文化的艺术和科学》为题作了长篇发言 • 创造人类共同的文化

• 沟通不同文化的联系和交流

• 促进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第二节跨世纪广告新观念的革命

一、广告宣传突出了社会责任感

• “企业是地球的公民”,“企业是社会一员,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 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

• 为企业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手段,为消费者的需要服务而存在的。

二、广告宣传突出人生、人格的价值

• 广告诉求主题:强调是提供信息、诱发需求、刺激购买。

• 实质:强调的是生活,如何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 未来广告诉求更多的强调的是人生。

• “人生”的含义比“生活”更广、更深,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生活方式,也包括人生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处事原则等。

• 产品的销售由以“物”为 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上来。

三、“软性广告”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 美国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冲击理论。

• 第二次浪潮经济体系最大特点是大批量生产;

• 第三次浪潮的革命性特点是市场区隔越来越小的世纪。

• 广告的表现形式,保持新鲜感,标新立异。

• 运用微笑和亲切的手法来诉求,以获得良好效果。

四、广告的个性化更为突出

• “同质化”、“一体化”将逐渐衰落,“地方化”、“个性化”将充满活力。

• 日本广告界认为: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经济状态,或是从地域差上来看,同质化、一体

化的时代将要结束,广告传播的方式与表现将更具独创性,否则难以产生真正的活力。• 欧美广告学专家认为:广告的统一性只适合于在经济、文化、法律相近的国家,但这也只是 广告内容的统一,而广告形式是很难统一的。

• 广告的个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高科技发展对广告业的促进

• 高科技领域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

• 高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信息处理的电脑化。

• 广告核心职能是传递商品信息,同时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 高科技促进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告媒介技术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 主要有电话、录音、录像、文图传真、计算机通讯、卫星通讯、激光、电子广告牌、光纤空中广告等。

• 21世纪最主要的广告媒介可能是集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 多媒介时代的出现。

• 电脑设计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广告领域大显身手。

• 电脑广告画面线条规则清晰

• 视觉上达到平衡,立体感极强

• 传递商品信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

• 揭示商品的内部结构,突出商品的优点

• 高科技的运用,开拓和发展了新的媒介技术。

• 如电视信息上,图像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与逼真,抗干扰能力更强,稳定度更高等 • 印刷技术上,报纸彩色广告印刷已实现自动铸字、自动照相植字等自动化技术; • 可不断显示商品的形状、特点、功能、价格等,方便消费者购物;

• 旅游上,能显示旅游路线风景;

• 餐桌上,可以显示各种菜肴的形状、份量、价格、营养 价值,点菜方便,迅速准确。

• 市场经济促使广告信息量的增加,广告信息量的增加又促使广告空间不断扩大。• 广告是推销商品与劳务的手段

• 为社会提供更新的知识与情报

• 指导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职能

• 全球广告将向着电子化、现代化、艺术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广告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品市场、高新技术产出市场、信息市场和高档消费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出现了投资分散化与经营全球化的明显特点。

• 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未来的世界经济是“无国界经济”,• 由于商品经济没有国界,其必然结果是迫使各个国家的广告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全球性广告媒介和全球广告应运而生。

• 70年代,李奥贝纳(美)、萨奇•萨奇(英)、电通(日)等大型广告公司出现。• 90年代以后,世界大型广告公司基本上都实施了国际性的广告经营战略。

• 国际经济区域性集团和行业性集团的出现,促使广告公司必须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 40~70 年代,美国大部分专业广告公司都被大型综合广告公司所兼并。

• 1986年,4月27日,由BBDO环球、DDB和Needham harper三 家广告代理公司联手组成了OMNICOM(奥姆妮康)集团。

• 同年5月8日,英国的萨奇兄弟公司又买下了世界著名的贝茨环球公司而成立了萨奇•萨奇集团。

• 1987年,英国的跨国传播集团WPP收购了著名的智威汤逊广告公司

• 1989年,买下了世界最大的跨国广告公司“奥格威集团”。

• 这时期的特点:

一是整个欧美广告市场为几个超级集团所瓜分,二是许多老牌广告公司被吸收进垄断集团之中发展集团化、国际化、具有规模优势并能提供整体服务的大型广告代理公司,是跨世纪广告的趋势与要求。

• 电通藤原治/《广告公司的海外战略论》

• 广告国际化在组织上的发展,还带来了其他一些广告业的变化趋向

• 如广告语言的全球一体化,“一对一”广告代理制的衰落,及对广告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等。• 欧美广告业中作为广告代理制经营基础的“一对一”原则和“AE制”走向衰落。

• 所谓“一对一”原则,是指广告公司在代理业务时,在一个行业中只能为一个客户做代理,而不能做多头代理。

• 所谓“AE”制,是指广告公司执行广告业务的具体负责人,多数实行一个商品一个AE。• AE既是这一商品广告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也是广告主企业的代表。

• 广告国际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立足于竞争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善用人才,这是国际化广告业发展的关键。• 世界广告运动的前景是光明的。

13.我国医院药剂科的新世纪发展趋势 篇十三

1 改变组织结构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药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医院的直接领导人院长应根据本院规模大小对药剂部门选取设立药剂部、药剂处或者药剂科。药剂部门下可依据本院实际情况设置中药调剂、西药调剂、制剂、药库、药品检测、药品监督、药学研究、临床药学等专业科室, 充分发挥药剂科的工作职能, 确保合理用药。随着国家医疗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医院药学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 药学内容的扩充已使得医院药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药学分支学科。因此, 为加强医院药品管理, 增强药品监督, 开展药品研究, 保证医院合理用药, 提高医院药剂部门的地位与作用, 医院应积极对药剂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对药剂科、处设立相应的二级部门[1], 更好的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2 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药剂科的管理水平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药剂科是医院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 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是医院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 也是医院药剂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药品管理多采用实耗实销的管理方法, 没有对药品进行科学的管理, 常出现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 药品三级微机网络化管理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药品的管理水平, 实现了从划价收费、门诊调剂扩展与药库联网、制剂室危机管理、药方与病区联网的药品一体化管理, 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确保药品账实相符。

3 建立现代药学模式

医院药剂科虽然是医院经济的主要来源, 但多数医院把药剂科设为辅助部门, 采取以药养医的模式, 没有给予太多的技术支持, 认为其主要职能是控制药品的质量, 保证药品的供应, 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2]。但是根据现代医学的要求, 医院药剂科的任务不止要为患者提供药品, 还要为患者提供用药说明, 参与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检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服务。医院需要提高药剂科的技术水平, 改变设备陈旧、药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医院要大力扩充药剂科的技术服务功能, 药房的功能将不仅仅是卖药, 更重要的是要合理的指导临床用药。把医与药分开独立核算, 即把医与药从经济上分开, 在技术上紧密结合。新世纪医院药剂科在保证药品供应与经济管理的工作外, 更要利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技术、设备发展临床药学、科学研究,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工作, 提高医疗质量, 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综合性服务。

4 培养高素质的药剂科人才

目前, 医院药学的专业人才严重缺失, 很多人才对药学知识认识不够, 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 无法担任学科带头人的重任, 严重缺少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等人才, 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医院所占的比例较低, 严重阻碍了药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在工等职业学院建立药剂科的相关专业, 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药剂科人才。世界上的药物复杂多样, 功能各异, 合理用药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患者对医药的了解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提高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也成为医院的首要任务。医院应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 明确药师的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 作为药师要为社会、为患者提供用药方面的指导, 加强员工的业务知识的学习, 树立药师的医德信念, 将自己的言行与患者的安危紧密联系, 从患者的健康出发, 不为一己私利的诱惑, 违反自己的职业操守[3]。

由于医疗改革使得药师的工作不再仅限于药房, 而是要求深入到临床, 所以医院注重对临床药师的培养。临床药师在工作中要加强与医师、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交流, 对各方面医护知识多加学习, 拓宽自己的医学知识面, 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意识,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准确。医院定期聘请在医学界药剂科比较有权威的专家到本院开设专题讲座, 让药师更好的培养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素质, 对于工作中遇到困惑的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 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医院应该选派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药剂师到国内或国外药学较好的大医院去进修, 鼓励年轻医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所深造。医院应注重发展药学科, 创造有利于科研的条件, 积极培养药学学科带头人, 使药学学科带头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技术工作中, 及时组织开展临床病例用药讨论、合理用药研究等药学工作。

5 拓展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 药剂科主要是为本院医护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而且咨询内容多数与药品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大量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给医疗服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医院设立新式咨询服务是指药剂师与患者直接对话, 让患者了解用药方法、用药疗效与不良反应, 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 药剂师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情况, 可对患者病情的突发状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由于一般患者对用药知识的了解较少,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多数情况下按照医师叮嘱用药, 常常会出现用药过度或药量不够等状况, 因此医院应改进药品包装, 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帮助。医院制剂的药品包装一般使用纸袋装药, 这不仅影响药品的质量, 也不能为满足患者对药品知识的需求。因此, 药房应取消纸袋装药, 对药品包装采用包装机塑封包装, 在包装上打印药品名称、数量、包装日期、使用期限、不同病情程度的服药量等信息,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用药知识。

6 大力开展研究工作

随着医疗工作中患者对医院制剂种类与数量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医院要大力加强新制剂的开发, 研究各种病征的新药物。新制剂的研究需要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药剂师不断引进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密切结合临床, 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进行新制剂的研究工作, 做好药学研究的科研工作不仅能提高药剂师的业务水平, 同时也是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 大大减少患者看病就医的费用, 但医疗费用逐年上升的趋势仍然让经济较困难的患者难以承受, 因此, 为患者提供价格合理、质量较好的医疗服务仍是医疗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药物经济学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 药物经济学研究是指利用医院的临床数据和费用分析、最低费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等多种方法, 在确保疗效与合理用药的前提下, 从患者的角度选取最经济使用的药物治疗方案, 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药物经济学发展的研究不仅是患者求医问药的需要, 也是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表现。

7 重视药品质量与服务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是药剂科最基本的职能。要保证高质量的药品, 药剂科要重视采购、验收、保管等环节。医院要在卫生部门的带领下, 药剂科在集中招标网上, 本着公开、透明、诚信的原则选择临床使用药品的供应商。药剂师对供应商所提供的药品进行检查, 使药品不仅能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 而且要选取质量好、价格低廉的药品, 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医院与诚信较好、证件齐全的供应商签订药品供应书, 确保供应商及时提供药品, 避免药品供应不足, 影响治疗速度, 同时, 确保药品质量。药品入库时, 药剂师应严格检查药品规格、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文号、外观等, 对不合格药品严禁入库。对已入库药品要严加管理, 确保库房温度、湿度等存储条件, 保证药品储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中, 保证药品药效[4]。

药剂科是一个提供窗口服务的科室, 在窗口工作的药剂工作人员应规范自己的言行, 应以患者为中心, 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 加强自己的服务意识, 给患者亲切感与相关药品的用药提醒。

参考文献

[1]周济中.21世纪我国医院药剂科的发展趋势[J].医药管理, 1999, 10 (3) :114-115.

[2]刘辉.我国医院药剂科的主要任务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医药, 2012, 2 (2) :261-263.

[3]孙家跃.新形势下医院药剂科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J].药学实践杂志, 2005, 4 (1) :47-49.

上一篇:我的老师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上桂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