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检测(共8篇)
1.九年级语文检测 篇一
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2012.12.19
参考答案
1.D
2..【答案】C
3.答案:B(“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是《水浒传》中的故事。)
4.【答案】C
5.【答案】(1)第②句,修改:社区服务是(使)我们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或:社区服务的重要目的是使我们服务社会、增长才干)(2)第⑤句,修改:活动的内容是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或:活动的地点是敬老院)(3)第⑦句,修改:给敬老院送去温暖。(“蓬荜增辉”不得体,能将其修改得体即可)
6.参照课本
7.(1)答题示例:食品安全为今年改革重点
(2)答题示例:李萍同学,你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先看看是否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要确保食品的安全,这样才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说话要有针对性,语言连贯得体,言之有理即可)答题示例:(1)强化食堂工作人员卫生意识,建立卫生检查制度;(2)加大食品采买监管力(3)度,杜绝过期食品进校园;(3)规范食品加工流程,当天食品必须“留样”。(言之有理即可)
8.(3分)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备心理,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9.(6分)(1)(3分)第①处“笑了”:女主演拉佛西被男孩的热情和纯真感染,感到高兴,决定满足男孩的愿望,为他签名。第②处
“笑了”: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2)(3分)太阳就是信心和希望(1分)。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的事实,使得男孩从自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增强了自信,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2分)。
10.(5分)通过卖衣服,培养儿子的自信心,使他能走出自备并明白每个人都是高贵的,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第一次用亲情打动儿子去“试一试”,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走出自我)(1分);第二次鼓励儿子思考探索,想办法提高衣服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挑战自我)(1分);第三次进一步激发儿子的潜能,提高儿子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超越自我)(1分)。
11.(4分)生命不因种族、肤色、贫富而有贵贱之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不要妄自菲薄(自卑)(2分);只要不丧失希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奋斗,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超越自我,终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2分)。
12.(4分)(1)儿子:通过三次卖衣服,走出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文章着力要表现的主题。从开篇和结尾看,文章都是围绕儿子来展开的。对儿子的描写所用笔墨较多。
(2)父亲:父亲是儿子的精神导师,儿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精神引领,正因为父亲的精心引导,才使得儿子克服了自卑心理。没有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充满自信的儿子,更不会有后来名满世界的儿子,儿子的成功实际正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身影贯穿在三次卖衣服的全过程。对父亲的描写所用笔墨也较多。
(3)父亲和儿子:在主题的表现上都是为了体现高贵的生命不卑微,父亲是精神引领,儿子是实践验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情节的展开上,父子两人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在所用笔墨上,基本均等。(此题为开放题,可从主题、情节、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所用笔墨等方面分析,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3.①//②③④⑤//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14.①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引出论题并揭示论点。
15.第②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输不丢人”的观点。
16.指出“不怕”的精神历来被人赞颂;由牛及人进一步论证“怕”才丢人的道理。
17.示例:抗日名将戴安澜率师远征,所部陷入日军重围,但将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最终壮烈牺牲。其精神彪炳史册,令人敬仰。
18.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19.(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20.(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B
22.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23.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2分,意同即可)
24.C(2分)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2.九年级语文检测 篇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了许多科目教学, 本文就这一理论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做论述与总结, 以期对日后教学提供参考。
一、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让语文老师轻松应对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强项, 应对学生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 充分尊重学生, 愉快地完成教学。 到了九年级, 学生和老师都处于在冲刺中考的“拼命”阶段, 许多语文老师面对模拟成绩差的学生, 往往火冒三丈, 质问学生学习效果、上课效率、作业态度等, 老师的这种认真负责是好的。 但是有些时候, 真的不是学生没有好好学, 也不是老师的重点没抓好, 难点没讲透。 每个科目都会以其学科特点自然而然地吸引部分学生学习, 喜爱文学的学生自然愿意亲近文本, 将更多精力投入在语文课上。 同样的, 也有一些学生即使遇到了好的语文老师, 还是自顾自地把精力倾注在其他科目上, 或许, 在他的心里, 已经有了日后发展目标, 老师完全可以不强人所难。 既然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尽相同, 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学、去练, 虽然有些学生离整体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不过他能每天进步一点, 每天都在超越自我, 不是值得高兴的吗?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让语文老师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根据学生智力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势力,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语文学习中, 有些学生善于记忆, 可以说, 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阶段, 完全是靠记忆支撑的。 语文老师经常发现他们接触了不少文本, 课上听得很仔细, 也很努力地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可是收效甚微, 到了最后, 还是靠记忆力取胜, 深刻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 得不了太高的分。 还有的学生, 古诗文背诵常常不得分, 可阅读理解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得很棒, 作文审题立意准确且有深度, 语文成绩也不差。 这两类学生是比较明显的在语文学科上有短板的代表, 教师与其逼迫他们完成各自智力的弱项, 不如采用适合他们智力优势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记忆力强的学生自主探究记忆式理解法, 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理解中记住需要背诵的篇章, 即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短板, 放手让他们自主查漏补缺。 这样一来, 不同特点的学生便在教师尊重他们智力差异的基础上获得了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三、多样化的成才观让语文老师坦然面对学生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只要得到了合理发展, 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 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化的。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 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作家、记者、文豪, 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 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让他们正确地听、说、读祖国语言, 能准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至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不是学科老师能够左右的, 如果有热爱文学, 喜欢写作的学生, 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推荐相关书籍, 简介发展方向, 让学生对目前兴趣爱好有理性了解。 有些学生确实不喜欢语文, 不得不学习语文才与老师相识, 老师大可不必强硬地塞给他们不喜欢的东西, 把道理讲清, 把考试局面分析透彻, 鼓励他们尽量学, 在他们能接受的考试项目上多些关注, 多讲一些考试技巧, 为他们在喜爱的科目上多争取一些时间, 这样一来, 师生关系才是融洽的, 当学生怀着对教师的感恩情学习时, 效果是不同的。 这样的看法不是怂恿学生偏科, 而是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同时,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自由, 成全学生的爱好。 初中毕业后, 有的学生上了高中, 有的则早早接触职业技能学习, 至于选择什么, 家长和老师只是参考, 真正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哪怕一个可以上高中的孩子选择了高职类学校, 只要他真心热爱, 并对此有系统规划, 长辈没有任务的理由阻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 1999.
3.九年级语文检测 篇三
( )1. —I only copied math homework once, and the math teacher let me say sorry in class.
—______. You really did wrong.
A. Its a piece of cake B. It serves you right
C. It doesnt matter D. It takes time
( )2. —Did the lost kid find his mother?
—Sure. When the mother saw her baby, a happy ______ crossed her face.
A. expression B. attitude C. memory D. meaning
( )3. —He cant listen and speak. How can h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He can use sign ______ to tell people what he thinks.
A. words B. language C. pronunciation D. notice
( )4. —Why do I have to practice the piano every day? Its boring.
—Be patient, son. ______ makes perfect.
A. Interest B. Hope C. Attention D. Practice
( )5. —The workers are building a new railway.
—Sure they are. This railway ______ London ______ Edinburgh.
A. changes; into B. compares; with C. connects; with D. regards; as
( )6. —Mark makes it a ______ what he got as his 15th birthday gift.
—But some of his friends have already known.
A. joke B. mistake C. rule D. secret
( )7. —Why didnt you invite Jim to join us?
—I did, but he ______ several times that he was busy.
A. repeated B. called C. sounded D. told
( )8. —How can he succeed after so many failures?
—He is hard-working and good at ______ mistakes.
A. learning about B. learning from C. hearing about D. hearing from
( )9. —Our ______ work very quickly while we are taking an exam.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get better grades.
A. brains B. bodies C. skills D. minds
( )10. —We brought too much trouble to her, but she didnt seem to mind it.
—We should write her a thank-you note for her patience and ______.
A. saying B. ignoring C. giving D. understanding
二、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Frank and Sue are married and have two young children. Frank is a taxi driver in New York City, one of the best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also one of the worst. Its one of the best because you never have to wait long for passengers, and taxi costs a lot, so you can make 1 money. Its one of the worst because the 2 is heavy, and everyone is in a hurry.
When Frank and Sue got married, they thought she would stay home, and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 and he would make the money to pay the 3 . But thats not the way it is. Food, clothing and their new houses cost more than he 4 . Sue has to work, too.
Since both of them work, Frank and Sue 5 the housework. “Thats the way it should be,” Sue says, “ 6 some of my friends work full time and their husbands dont do any housework. Frank does all of the cooking, and I 7 the house clean and wash the clothes.” Frank had never 8 in his life. The first night he tried, he burned the rice, and the chicken didnt taste 9 . Frank and Sue still laugh about his first dinner. Hell never be a great cook, but hes 10 fast. He likes to cook spaghetti(意大利面条) and meatballs, and they taste very good. Learning to cook was difficult for Frank, but now he thinks its 11 .
When Frank cooks, Sue washes the dishes and he wipes them. Although he likes to cook, he hates to 12 dishes. Thats why he wants to buy a dishwasher. Sue also thinks its a good idea, but they dont have any 13 money now. When they finish the dishes and the children are in 14 , Frank and Sue read, watch TV, or talk. Its the only time during the day they have the 15 to enjoy a little peace and quiet. Their work and their children dont leave them much time for themselves.
( )1. A. easy B. quick C. big D. good
( )2. A. housework B. bags C. traffic D. snow
( )3. A. bills B. meals C. houses D. clothing
( )4. A. has B. makes C. tries D. takes
( )5. A. finish B. control C. keep D. share
( )6. A. and B. though C. but D. because
( )7. A. keep B. store C. remain D. open
( )8. A. washed B. practiced C. acted D. cooked
( )9. A. right B. delicious C. strong D. fresh
( )10. A. making B. passing C. following D. improving
( )11. A. fun B. pain C. trouble D. joke
( )12. A. wash B. buy C. do D. dry
( )13. A. easy B. fast C. extra D. full
( )14. A. hand B. danger C. bed D. control
( )15. A. pleasure B. habit C. chance D. place
三、阅读理解。(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A
Mr. Thomas had always wanted to make a trip into the middle of Africa to shoot wild animals. But first he had not had enough money, and after he had married, his wife had not wanted him to leave her. At last his wife agreed to the trip if he allowed her to go, too.
“But it will be very uncomfortable,” Mr. Thomas warned her, “It will be very hot and we shall live in a tent, and it may be dangerous.”
“I dont care,” said his wife, “I want to go with you.” So they bought a big tent, camp beds and a refrigerator, which did not need electricity and many other things, which would make the trip comfortable, and went off to the middle of Africa.
The first morning, before Mr. Thomas took his gun and left the tent, he gave his wife a bell and explained to her, “If you feel in danger and you need me, ring this bell and Ill come at once.”
After a few minutes, he heard the bell and returned quickly to the tent. “Whats the matter?” he asked. “Nothing,” said his wife, “I was only trying the bell.”
Mr. Thomas went off, but after a quarter of an hour, the bell rang again. Mr. Thomas hurried back to the tent, but his wife said, “Im sorry. I want cleaning our tent, and I knocked the bell over by mistake.”
Mr. Thomas returned to his hunting, but soon he heard the bell once more. This time, when he got back to his camp, the tent was burning and Mrs. Thomas was lying on the ground, with blood running from a big cut on her leg. “Thats better!” said Mr. Thomas, “This time the bell had been used correctly!”
( )1. Mr. Thomas went to go to Africa ______.
A. because he wanted to make his wife happy
B. to make more money
C. after getting his wifes permission
D. to challenge himself
( )2. Which is NOT the reason why Mr. Thomas didnt want his wife to go with him?
A. The trip would be very hard. B. The weather was bad.
C. She would feel very lonely. D. It would be dangerous.
( )3. Mr. Thomas gave his wife a bell to ______.
A. tell him when she feels in danger B. ring for fun
C. keep the dangerous animals away D. make her less lonely
( )4.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hunting” 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
A. Shooting animals. B. Traveling outside.
C. Going camping. D. Putting up his tent.
( )5. Which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Mrs. Thomas rang the bell twice.
B. Mr. Thomas didnt believe his wife.
C. Mrs. Thomas brought trouble to his husband.
D. Someone burnt the tent and killed Mrs. Thomas.
B
Alices mother died when she was five years old. Although her nine brothers and sisters were loving and caring, they couldnt take the place of a mothers love. The year was 1925, and life was hard. Alice, who grew up to be my mother, told me that her family was too poor to even afford to give her a doll.
In December 1982, I had a job at a bank. One afternoon, we were decorating (装饰) the tree in the bank hall, getting ready for the Christmas season. One of my customers came to me with a beautiful handmade dolls. She was taking orders for Christmas. I decided to get one for my daughter, Katie, who was almost five years old, and one for my mother, one with gray hair and glasses: a grandmother doll.
Things really started to fall into place when a friend had told me that his dad, who played Santa Claus in my area—would be willing to make a visit on Christmas morning to our home to send my Katie her presents!Knowing that my parents would be there as well, I began to get ready for what would turn out to be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days of my mothers life.
Christmas Day arrived, so did Santa Claus. Katie was surprised that Santa had come to see her at her own house, the happiest I had ever seen her in her young life.
As Santa turned to leave, he looked once more into his bag and took out one more gift. As he asked who Alice was, my mother replied that she in fact was Alice. Santa handed her the gift, along with it was a message card.
My mother couldnt speak but only clasped (拍打) the doll she waited fifty-seven years to receive as tears of joy ran down her cheeks. That doll, given by“Santa”, made my mother the happiest “child” alive.
( )6. When Alice was young, ______.
A. she wasnt happy being cared by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B.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hoped to give her mothers love
C. a doll was too much for her family to afford for her
D. the writer decided to make her dream come true
( )7. The writer wanted to buy the handmade dolls ______.
A. because the seller was one of her customers
B. so that she could send one to her mother and daughter
C. if her parents would be at her home for Christmas
D. though she was not paid well
( )8. The underline sentence “Things really started to fall into place” in paragraph 3 means ______.
A. everything was going on well
B. 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
C. things were going out of my control
D. my friend decided to play Santa for me
( )9. Why was the writer sure it would turn out to be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days of her
mothers life?
A. Because her mothers child dream would come true.
B. Because they would have a special guest on that day.
C. Because her daughter would have a doll at the age of five.
D. Because it would happen on the day of Christmas.
(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It was actually Santa who sent Alice the doll.
B. Katie didnt expect that Santa would come to her home.
C. Alice was sixty-two years old that year.
4.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篇四
1.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5题填空)。(10分)
(1)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2)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3)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5)伤心秦汉经行处,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7)蒹葭萋萋, 。 (《蒹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7分)
现代文明与古老土楼碰撞出了神奇的光环,那沿途无所不在的一座又一座土楼,便是无数客家人留在南方大地上凝重的生存记忆。它 (A.汇聚 B.汇总)了古往今来生活的酸甜苦辣,刻录着风起云涌的爱恨情仇,朴实无华的土木表情下涌动着生命的潜流。你是否会觉得,当穿梭于一座又一座土楼时,会感到飞逝的时光?当你站在天圆地方的天井里或楼道旁,凝视这里的一土一砖、一个门楣、一口水井,以及门联间的题刻,玲珑可爱的悬鱼,起翘飘逸的翼角,( )bān驳沉重的楼板……并用手去摩挲( )着那粗糙的墙面,用脚去丈量那由沙土、红糖、糯米发酵黏合而成的三合土厅堂,呼吸着那古旧杉木散发的特有气息,听着那淳朴的客家乡音,以及厚重的包铁皮大门关合的吱吱声……你是否 (A.警醒 B.醒悟)□再美的图片,此刻,都是虚幻肤浅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 )bān驳 摩挲( )
(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 、(填写字母)。(2分)
(3)在文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1分)
(4) 下面的句子有语病,请予修改。(2分)
你是否会觉得,当穿梭于一座又一座土楼时,会感到飞逝的时光?
3.综合性学习。(8分)
某中学开展了“走进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认识非遗】
(1)根据“百度百科”的知识提示,你认为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1分)
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A.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B.龙岩采茶灯 C.闽西汉剧 D.连城冠豸山
【关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
面临
问题 传承人
老龄化 缺乏有效的
传承机制 人们的
认识不够 外来文化和
现代文化的
冲击 缺乏有效的
保护机制 缺乏
资金
不同观点
持有者
所占比例 52.4% 47.6% 65.3% 38.1% 61.9% 59.5%
(2)从统计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1分)
答:
(3)针对此种情况,你认为当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么?(2分)
答:
【保护非遗】
(4)请结合以下两则同学们收集的关于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连城宣纸?(4分)
材料一:连城宣纸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宣纸“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被誉为“纸中丝绸”,更有“民间国宝”之称。明嘉靖年间,连城人开始用竹料造纸,其中的连史纸,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民间说“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史纸需七十二道工艺制造而成。据《连城县志》记载:“不少贵重书籍、契文、档案、史料等多用连史纸制作,就连朝廷奏本纸、科举考试用纸、官府榜文用纸,都采用连史纸。”
材料二:连城宣纸,鼎盛时期有1000余户造纸作坊。如今,由于省内外各种假冒伪劣宣纸充斥市场,给连城宣纸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加之经营不善、保护不力等其它原因,只剩下传了11代的“美玉堂”,它成了制造连城宣纸的“独苗”。
答:
4.名著阅读(7分)
(1)请阅读《伊索寓言》的其中一则,完成后面题目。(3分)
驴子和蝉
驴子听见蝉唱歌,被美妙动听的歌声所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蝉答道:“吃露水。”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了。
这则寓言是动物寓言,它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请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 。
(2)阅读《西游记》选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悟空恨死了这金箍儿,那么当初悟空做了什么事,被诱骗戴上了金箍?又是谁给了唐僧金箍呢?请简要叙述这个过程。
答: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景公之时,大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②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大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③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⑤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⑥,无言其名。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摘编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霁:天晴。②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③婴:晏子,名婴。④闻命:听从教诲。⑤里:里闾乡里。⑥循国计数: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公被狐白之裘
(2)与饥寒者
(3)孔子闻之曰
6.下面句中的“劳”与“逸而知人之劳”中的“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无案牍之劳形 B.劳其筋骨 C.无奔走之劳矣 D.不劳而获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怪哉!大雪三日而天不寒。
译文: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译文: x§k§b 1
8.请你说说文中的景公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13分)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当然,这一时期的全民阅读热潮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即中国人此前刚刚经历了一个文化上的贫瘠时期,人们在读书时大都带着一股生吞活剥“捞回本”的狠劲儿,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困难了。书籍的内容是否必须以纸质的形态呈现,或者是可以多种手段承载和表达,其关键是要有多样化的选择。对此,我们要有一颗开放的心灵。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 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我们说一个人“有书卷气”,表达的其实是“沉静专注”的意思,这需要时间来涵养。而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沉静专注”气质类型的人已经如大熊猫般稀缺,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摘编自人民网)
9.下列对 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吞活剥”一词表明“文化热”时期,人们急于通过阅读来填补精神生活的空白。
B.纸质阅读被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所取代并不会造成信息时代的阅读危机。
C.时间焦虑症表明人们已无法适应高速运转、不停切换的网络时代。
D.文章以“缰绳”为喻说明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0.信息时代的阅读出现了怎样的危机?请简述。(4分)
答:
11.结合第②③④段,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全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6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22分)
火 警
①在这一栋二十二层高的大楼住了三年,没有认识大楼里一个人。一层两户,共四十四户人家。如果把 每一户人家放进一个独门独户篱笆围绕的 屋子里去,四十四户是个颇具规模的村子了。人们每天进出村庄,路过彼此的桑麻柴门一定少不了驻足的寒暄和关切。把四十四户人家像四十四个货柜箱一样一层一层堆叠成大楼,每一个货柜门都是关闭的,就形成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作息时间不同,连在电梯里遇见的机会都不很大。我始终有“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②我的对门,一开门就会看见。可是三年了,不曾在门前撞见过人。我只认得他的门,门前一尊秦俑,庄严地立在一张刷鞋的地毡上,守着一个放雨伞的大陶罐。椰汁炖肉的香气从厨房那扇门弥漫出来,在楼梯间回荡,像一种秘密的泄漏,泄漏这儿其实有生活。听说,对门住的是个美国来的哲学教授。
③我的楼上,想必住着一个胖子,因为他的脚步很重,从屋子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我感觉到他的体重。胖子显然养了一条狗,狗在运动,从房间这一头跑到那一头,带爪的蹄子“刷刷”抓着地板的声音像传真一样清晰;蹄声轻俏,想必是体型较小的狗——“可是,”安德烈说,“会不会是一只体型较大的老鼠呢?”
④胖子还养了一个孩子,孩子在屋里拍球,球碰地的声音,有一下没一下的,一会儿它彭彭彭滚往角落,小脚扑扑扑追过去。有一天,声音全换了,我知道,原来的人家搬走了,新居民进来了。啊,我连搬家卡车都没见到,也没听见大军撤离的声音。
⑤唯一常见的,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身材修长,总是穿着合身的丝质连衣裙,有点年轻女孩的感觉。我发现她不会讲广东话,开口竟然 是我所熟悉的闽南语。于是进出大门时,我们会以闽南语招呼彼此。八十八岁的她,孤单地在庭前散步,脚步怯怯地,好像怕惊扰了别人。她从这一头的相思树走到那一头的柚子树,然后折回来,走到相思树,又回头走往柚子树。上午九点我匆匆出门,看见她在相思树下,黄昏时从大学回来,看见她在柚子树下。她的眼睛,有点忧郁,有点寂寞,可是带着淡淡的矜持;黄昏迟迟的阳光照着她灰白的头发。
⑥庭院里,每周四会停着一辆卡车,一停就是整个下午。车后的门打开,一节小小的梯子让你爬进车肚,车肚里头是个小杂货蔬果店皮蛋、洋葱、香蕉、蔬菜、泡面……老头穿着短裤汗衫,坐在一张矮凳上看报。蔬菜的种类还不少,鸡蛋也是新鲜的。他本来是薄扶林种地的,卡车里卖的还是他自己的地上长出来的蔬菜。
⑦有一天,火警铃声大作。是测试吧?我们继续读书,可是铃声坚持不停,震耳欲聋。安德烈从书房出来,我们交换了一个眼神,决定按规定逃生。放下手中书本,抓起手机, 我们沿着楼梯往下走。楼梯间脚步声杂沓,到了庭院里,已经有十来个人聚集,往上张望,想看出哪儿冒黑烟。消防车在五分钟内已经到达,消防人员全副武装进入大楼。
⑧第一次,我看见了这栋大楼的居民。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彼此比较:火警时,你带了什么东西夺门而出?有人把正在看的报纸拿在手上,有人抓了钱包,有人说:“下次一定要把手提电脑抱着走,里面多少东西啊。”另一个就说:“可是,如果不是真的火灾,你抱着电脑下来,多好笑啊。”一个金头发的女人,扬扬手里的塑胶袋,说:“这个袋子,我永远放在门边,里头有护照、出生证明、结婚证书、博士证书,还有一百美金。”众人正为她的智慧惊叹不已,消防人员走了出来,说,“没事没事,误触警铃啦。”
1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椰汁炖肉的香气从厨房那扇门弥漫出来,在楼梯间回荡,像一种秘密的泄漏。”(品析加点词)(3分)
答:
(2)“她从这一头的相思树走到那一头的柚子树,然后折回来,走到相思树,又回头走往柚子树。上午九点我匆匆出门,看见她在相思树下,黄昏时从大学回来,看见她在柚子树下。”这里几次写老太太从“相思树”走到“柚子树”,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
13.文章的标题是“火警”,可是真正写火警只有最后两段,那么前面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描写“我的对门”“我的楼上”“老太太”?(4分)
答:
14.“消防人员走了出来,说,‘没事没事,误触警铃啦。’”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答:
15.下面是有些学者对作者散文的评价:直接有力的笔中也有温情流露的时候。请结合文章第③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温情的笔触。(6分)
答:
三、作文(70分)
16.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5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题一:以“只要___________还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题二: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以色列人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迦南地,周遭强敌环绕。但他们潇洒地说:“我们应该感谢阿拉伯人。他们一直想把我们推进大海淹死,却刺激了我们随机应变和创新突破的能力。”
5.九年级语文检测 篇五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D)(2分)A.妖娆(yáo)
田圃(pǔ)
栖息(qī)
成吉思汗(hán)....B.微漾(yáng)风骚(sāo)树篱(lí)数风流人物(shǔ)....C.朦胧(méng)喑哑(àn)蓑衣(suō)红妆素裹(zhuāng)....D.襁褓(bǎo)颤动(chàn)留滞(zhì)弥足珍贵(mí)....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洗礼,原先布满灰尘的小汽车焕然一新。..B.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获得里约奥运会冠军,朱婷被评为MVP和最佳主攻手,人们因此称她为排坛的“一代天骄”。....C.这个女孩很腼腆,与人讨论问题时,总是温声细语的。....D.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诚信显得弥足珍贵。....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我们必须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把“提高”改成“养成”)
B.不管朦胧派的诗歌难理解,可是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就能找到突破口。(把“不管”改成“尽管”)
C.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交会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东进入“天宫二号”。(将“进入”改为“进驻”)D.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解析】“对接交会”应改为“交会对接”。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2分)A.《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人的灵性,是爱的使者,春的信使。
B.美国诗人叶赛宁的《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C.朦胧派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表达了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对精神自由和安宁生活的执着追求。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诗人捕捉了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解析】叶赛宁是俄罗斯诗人。
5.(2016,随州)续写诗句。要求与原诗在结构、修辞、情感等方面和谐一致。(3分)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第三样事,我仍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清泉见了我笑得叮咚咚地响
只要清泉笑,夏天的热烈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中国的梦想就实现了
6.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是帮助金翠莲父女打抱不平。请仔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3分)(1)这段故事名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拳打镇关西)》。(2)根据该故事情节简要概括鲁达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爱憎分明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写含“雪”“雨”“星”“夜”四字的古诗文。(6分)(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6)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8.(2016,宿迁)学校正在开展“手机悄然影响生活”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6分)(1)【活动一 漫画手机】学校组织了一次漫画比赛,要求用漫画的形式表现手机对生活的影响。下面漫画是一幅获奖作品。请用简明的语言说出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
人们迷恋手机,以至于疏远了彼此的关系。
(2)【活动二 他山之石】活动中大家就校园手机管理问题搜集了大量资料,认为以下两所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请你分别指出其值得借鉴之处。(每空不超过12字)(2分)①北京某高校在教室门口放收纳袋,要求学生把手机放进收纳袋之后,再到座位上学习。此举已取得一定成效,校园里出现了“不做‘低头族’,专心把书读”的新气象。
②浙江某学院开设了“云班课”,在全校范围内开通免费wifi,鼓励学生用手机签到、听课、答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大为提高。
①养成暂别手机的习惯
②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3)【活动三 愈辩愈明】学校组织了一次“中学生有没有必要带手机进校园”的辩论赛,正方认为“有必要”,反方认为“没必要”。请你选择立场并简述理由(不少于两点)。(2分)示例一:正方。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有了手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手机进校园无可厚非。__示例二:反方。现在大多数同学已经成为“低头族”,缺乏对手机的控制力,带手机进校园,使得学生上课玩手机,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14分)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请你分别写出这首词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4分)上阕侧重写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下阕侧重议论,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1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热情歌颂,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胜过前人的自信。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句话中的“略输”和“稍逊”两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作者委婉地指出了他们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稍微差了一些。
12.请你仔细品味上阕,分析作者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并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4分)上阕写景生动形象,既做到了动静结合,又做到了虚实结合。比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静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写眼前的雪景,是实写,“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二)(16分)
会走路的花(2016,台州)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瘆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子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⑩云一直都在。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13.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3分)①乱云汇聚→②云雨交加→云与鸦黑白相映→③白云映蓝天→云是“会走路的花” 14.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6分)(1)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用夸张手法,说明云很低,“扯下”一词将云形象化,“抖抖就是一阵雨”写出了雨水之多,写出了雨与云的关系。
(2)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喻为“会走路的花”,形象地写出了云的美丽和动感。②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云。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我”对云的喜爱,对昭苏的热爱。④表达了对那些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的敬意。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第②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B.“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⑥⑨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C.第⑪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
D.文章第⑫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16.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有“云”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它们各自运用的手法和作用。(4分)【链接】
材料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高尔基《海燕》)材料二: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云人格,用云象征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人们;材料一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乌云象征了黑暗的反动势力,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写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材料二中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乌云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下文写暴风雨做铺垫,进而表现人物的命运的悲惨。
(三)(14分)
雪花的心跳(2016,常州)
杨琳芳
①雪花是一种精灵、一种凄美。喜欢雪花飞扬的姿态,喜欢雪花清纯的模样,总之,方医生认为一年四季,雪是世间最美丽的景致。
②当方医生在晨幕四罩中打开房门,想融进雪儿飞舞的欢乐之中去感受雪花的心跳时,不远处雪光映照下有一个黑影一闪不见了。方医生的神经一紧,低头发现自家的门口台阶上放着一个长长的软软的包裹,方医生马上意识到这里边包的是一个孩子,他急忙把包裹抱到房屋温暖的火炉旁,掀开褥子一角,一个大约三个月大的可爱女婴还在甜甜地睡着。医生本能的责任,促使他快速对小女孩做了一个身体检查,五官端正,心肺跳动正常。此时,小女孩睁开紫葡萄一样的双眼,绽开一脸玫瑰般的笑靥。
③可当方医生扯下套在小女孩脚上的毛袜时,突然发现女孩的脚有残疾,他无奈地苦笑着想,谁让自己被人称作针灸大师呢?方医生喜欢雪,从此就给小女孩起名叫雪儿,把拣到雪儿这一天的日子定为她的生日。
④三年过去,雪儿在方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脚已基本正常。活泼可爱的雪儿在房间里奔来跑去,不时给方医生一家和病人带来阵阵的笑声。但让方医生感到困惑的是,三年来,他总是感到有个黑影幽灵一般在他周围徘徊,这个黑影到底是谁呢?他究竟要做什么?
⑤又是一个雪天,方医生一家正给雪儿过生日,一对中年夫妇提着一大兜礼品来到方医生家。中年男人说:“方医生,去年冬天我来城里办事,突然犯了胃病,是你一针扎下去,治好了我的病,还没要我一分钱,你瞧,一直到今天,我才来向您表示感谢。”方医生搜寻了所有的记忆,最后还是记不起来,只好很含糊地应答:“那没什么,那没什么。”中年男人说:“是啊!您看好了那么多的病人,记不住他们的情况了,可病人一辈子不会忘记您啊!”末了,和中年男人一块来的女人抱起雪儿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眼里噙着泪水说:“你们的女儿可真漂亮呀!”雪儿用手擦拭着她的泪说:“阿姨,你哭了?”女人放下雪儿,把脸扭了过去。
⑥中年夫妇走后,心生窦疑的方医生忙打开礼包,只见里面有三套不同季节的女孩服装和一些零食,下面还压着一封信。他急忙展信细看,只见信中这样写道:
⑦尊敬的方医生,我是三王庄的一个养蜂人,几年来,在你眼前晃动的那个黑影就是我。三年前女儿出生,我和妻子就发现了她的脚有残疾,要治好女儿的病需要花很多的钱。知道你是方圆百里的针灸名医,治好了不少有脚疾的人,于是我们心一横,就做出了这样不道德的事,想再要个健康的男孩传宗接代。之后,我们如愿以偿,可儿子不久前又因病夭折了,我们的生活灰暗到了极点。我无数次跑到您家门口远远望着聪明、乖巧、跑来跑去的雪儿,还无数次整晚守候在你家的窗前,聆听雪儿的笑声。有几次,我甚至萌生了趁你们不注意偷走她的念头,但每当听到你们全家人的欢声笑语,看到雪儿幸福健康地成长,良心就会受到谴责。我很惭愧,后悔自己无情地丢弃了义务和责任,从此永远失去了女儿……方医生,我已和妻子订好了南下的火车票,准备到南方放蜂发展去,等到雪儿上大学的时候,为她准备一笔丰厚的学费,也好弥补我们一生的过失,弥补对您和雪儿的亏欠,这是我们夫妻唯一的心愿了!王心悔。
⑧未看完信,方医生早已泪盈眼眶。雪儿像为亲生母亲擦拭泪水一样为方医生擦去眼角淌下的泪,稚气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也哭啊?纸上写的什么,给我念念好吗?” ⑨方医生抱起雪儿缓缓站起来,凝望着窗外翩翩起舞的雪花,像往日感受雪花的心跳一样,感受着雪儿的心跳,他亲了亲雪儿红苹果般的脸说:“等到你考上大学的时候,一定会念给你听的。”
(选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17.请从方医生的角度,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2分)领养弃婴——困惑黑影——了解真相——感受心跳 18.仔细品味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女人”此刻的心理活动。(3分)通过“放下”“把脸扭了过去”等动作,写出了女人掩饰内心的痛苦和愧疚,不想让雪儿知道真相的心理。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雪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以“雪花”开篇,又以“雪花”收束,全文贯穿“雪花”。雪花的美折射出人物的心灵之美,见证了方医生高尚的情操和养蜂人的愧疚、亲情和自我救赎,医治了雪儿父母的思想残疾。
2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方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方医生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被人称作针灸大师,医好了雪儿的残疾。他还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他收养并医好了雪儿,理解和体谅了养蜂人的“救赎”行为,并被养蜂人的行为所感动。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文中两处写雪儿擦拭大人的泪水,前者表现雪儿的乖巧,后者表现方医生的担忧。B.那封信的作用主要有:解释雪儿被抛弃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升华小说主旨。C.小说题目形象深刻,雪花高洁,故事曲折,揭示出激荡人心的复杂的人性人情之美。D.方医生不仅医治了雪儿的身体残疾,更医治了雪儿父母的思想残疾。
【解析】分析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的文字,比较判断正误。A错,后者表现方医生是被感动得“泪盈眼眶”,而非“担忧”。
三、作文(50分)22.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
6.九年级语文检测 篇六
一、古诗词名句默写(共6分)
1、池上碧苔三四点。(晏殊《破阵子>》)
2、晨起动征铎。(温庭筠《商山早行 >》)
3、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一句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坚贞的性格。
4、《武陵春》是南宋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词中通过写词人外在行为表现内心哀愁的两个句子是“ ”和“ ”。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激烈,凸现战事顺利的句子是:。
6、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杀敌的渴望的诗句是:,?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27分)
7、请把下面语句工整规范地书写在其下的田字格中。(3分)
读书足以怡情、傅采、长才。
8、下面各个词语的书写以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气冲斗牛(dǒu)扶腋(yè)枘凿(ruì záo)亵渎(xiè)
B、强聒不舍(guō)恪尽职守(gè)睿智(ruì)殒落(yǔn)
C、一抔黄土(bēi)一幢(zhuàng)恣睢(zì)拮剧(jié)
D、诘难(jié)狡黠(xiá)豁然开朗(huò)滞碍(zhì)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2分)
A.他抱着七、八本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C.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D.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10、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级很是孤立,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C.如果我们的学习负担太重,学习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D.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11、下面语段中划线处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或指出病因。(4分)
与发达地区相比,①重庆中小学生存在矮个多、胖墩多、近视眼多等。挑食、偏食,②形成了一部分学生营养摄入不足,不利于长高。而过多的食用高油、高热和高糖食品,会让无法消耗的能量转化成脂肪,积蓄在体内,形成“胖墩”身材。学生近视眼越来越多,一方面与他们的胡萝卜素、维生素等缺乏有关,另一方面,课业负担和娱乐负担造成用眼过度,③影响危害了视力健康。④有关部门已专门对这一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并寻找相应对策。
(1)第①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3)第③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12、建国50年来,中华大地上的沧桑巨变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反映。下表是1978年以来老百姓住房面积变化情况。请你用概括性的语句介绍我国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变化情况。(2分)
我国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变化情况:
(不超过35字)
13、名著导读:(4分)
古典名著《水浒传》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小说的上半部主要写,下半部主要写。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人物代表是,他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道。后来,他在野猪林 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受了一连串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山梁山。,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14、语文实践活动。(8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演讲台】语文课代表,才女张乐同学首先为本次活动说了几句文采飞扬的开场白。
【留言栏】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
【故事会】请收集一个“名人读书故事”在下面,并简要讲述故事情节。(2分)。
【展览厅】学校在九年级组织了“读《三国》话英雄”的活动。请你帮助小文完成下面内容。(从小说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任选两个,古典名著单元课本中出现的人物除外)(2分)
英雄姓名及故事:
英雄姓名及故事:
三、浅层阅读理解(26分)
(一)【诗歌天地】请你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后面的习题。(4分)
雨说节选
郑愁予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15、诗中有两节都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2分)。
16、这两节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分)。
(二)【哲理小品】阅读小品文《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完成17--18题。(4分)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莎拉,一个叫克里斯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
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迪帕。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17、请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总结性的句子。(2分)
18、从小狗的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2分)。
(三)【说明园苑】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19--21题。(共7分)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19、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3分)
20、选文④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2分)答:
21、选问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四)【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1-25题。(共11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 庸:怎么。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24、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25、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26、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2分)
答:
四、深层阅读赏析(共11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27-30题
人性的爱抚
①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②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③“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④“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⑧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⑨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⑩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12)“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27、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2分)
28、第⑩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邪念”?(3分)
29、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衬男主人的。(2分)
30、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五、作文(50分)
31、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任务。
题一: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题二:阅读下面的赠言,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成功不在于永远不摔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
本篇作文要求如下:①就以上赠言,选取一个方面,提炼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议论文;②观点鲜明正确,结构清晰完整;③论据典型充分,论证严密有力。
2010年秋季九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二、古诗词名句默写(共6分)
1、叶底黄鹂一两声,2、客行悲故乡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27分)
7、略
8、D
9、D
10、C
11、(4分)(1)加上“现象”或“问题”均可(2)将“形成”改为“造成”,或者改为“使”
(3)去掉影响或危害(4)调整为“调查和研究
12、(2分)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逐年提高,但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总是大于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13、(4分)官逼民反、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14、(8分)(1)围绕主题来谈,有文采即可。
(2)书籍是心灵的良药。/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3)“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4)、关公败走麦城、水淹七军、诸葛亮摆八卦阵、唱空城计
三、浅层阅读理解(26分)
15、(2分)“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16、(2分)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形象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 7 格特点。
17、(2分)连一只狗都有目标,更何况人呢?(意近即可)
18、(2分)我们要早点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尽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近即可)
19、(3分)作去污剂 作化妆品(护肤美发)有药用价值(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0、(2分)不可以。因为加着重号的词语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意思对即可)
21、(2分)强调人们要重视对淘米水的使用;呼应开头。(意思对即可)
22、(2分)(1)躬:亲自。(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4)弗:不,没有。
23、(2分)译文:(只希望)在**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1分)
24、(2分)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25、(3分)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贤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1分)
26、(2分)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2分)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2分)
四、深层阅读赏析(共11分)
27、(2分)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
28、(3分)(1)年轻人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退了出去。
(2)当店主人正要继续打盹的时候,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3)当店主人问他买什么的时候,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29、(2分)刻薄(多疑冷漠)友善(信任温和)
30、(4分)(1)年轻人的意思是说他家境贫困,无力求学,想通过给人弹琴来赚取学费。
(2)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一个学琴的孩子,而且琴技高超,他前面所说的话都是真的。
7.九年级语文检测 篇七
一、激活旧知, 先学后教, 促进学习
美国教育家梅里尔的首要教学理论认为,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 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
受此启发, 我构建了复习课的第一步:激活旧知, 先学后教, 从而促进学习。例:课外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复习方法:把考点分散到每一篇课文之中, 逐一攻破。先交待复习目标, 即知识点。学生开始研读课文, 找出包含知识点比较丰富的句子, 并作上标记, 然后逐句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词义、词性, 要求做到“信”、“达”、“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译文本, 每堂都动笔翻译10个左右的句子, 老师当堂面批, 在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归纳, 举一反三, 点拨必须精讲。
一篇课文下来, 学生自学自研时间可达三分之二左右。学得实, 练得实, 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有了课内学习文言文的扎实基础, 学生读起课外文言文不再觉得“雾里看花”。解决问题的路径就是“题目来自课外, 答案来自课内”。通过激活旧知, 先学后教, 学生觉得语文复习“实”了, 有了可操作性。
二、问题探索, 任务驱动, 尝试应用
平时经常听老师们说的一句话是:这个知识讲了八百遍了, 学生还不会。试问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教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 只有当学习者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时, 学习才是有效的、有质量的。所以复习课的第二步是问题探索, 以任务驱动, 让学生尝试应用。
例:文学作品阅读“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作出简明的赏析或评价”的考点突破。过程如下:
1.课前先学:
教师分发相关知识资料, 包括三年来学业考试中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目及参考答案等。
2.师生共商自学目标, 任务驱动:
明确答题的基本格式、答题要领、答题误区等。
3.小组讨论学习:
学生推举八个“语文助教” , 以小组为单位, 组织大家讨论学习, 总结自己平常答题的丢分原因以及答题中最大的问题和困惑。
学生们纷纷到黑板和投影上展示小组总结出的关键问题, 然后惊奇地发现大家的问题大同小异, 大家通过找问题有了共鸣后, 课堂气氛不知不觉开始活跃起来,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
4.教师小结, ①点拨技巧:
出示两段赏析性文字 (一段是赏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 属满分卷;一段是赏析《故乡》的表现手法, 属另起炉灶的四类卷) , 让学生来评分并点评。②总结答题要领: 搭好“架子”, 结构要全 ;“叙”“评”结合, 赏析到位;运用术语, 注重文采 ;内容形式, 互相联系;书写工整, 语言规范。③列出答题误区:以叙代评 、以感代评 、评语空洞、观点含混 、理据分离、 另起炉灶。
5.当堂随练, 尝试应用:
发放检测习题——赏析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主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分组写作每个小题, 小组通过讨论选出优秀者展示。
从习题解答情况看, 教学效果与从前只顾自己酣畅讲解的授课效果相比要好得多, 学生因自己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而记得更牢、更准确, 应用得更灵活。再回想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并没有自己先前想像中那样冷漠和麻木, 正相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我感到惊讶。这也让我感悟到:探究知识是学生的天性, 而教师们不敢放开的手使学生最终变得只会“饭来张口”。
三、训练问效, 尝试应用, 反思完善
课堂第三步:训练问效, 尝试应用, 通过训练后的反思达到知识系统的完善。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 才能够促进学习。上面这个教学案例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也在于训练的及时跟进。
不少教师认为课堂时间紧张, 堂堂课都检测会影响教学进度。我认为关键是对检测的理解和认识。日常授课虽然都配有训练题, 但练习与测试效果是不同的。在学生一面, 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页练习题, 会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 答题的准确和规范性;在教师一面, 可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接受和消化情况, 便于跟踪指导, 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经常性的检测训练会大大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答题的速度和规范性, 并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对学生考试心理素质的培养大有益处。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上的指导, 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指导。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需要时时关注, 及时指导。
8.九年级语文议论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议论文;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一、九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是九年级所学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其综合性强,从文体特征方面来讲,涵盖了记叙文、说明文以及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新的文体——议论文,同时还涵盖了听、说、读、写以及这几方面的综合。另外,语文还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离不开语文知识,小到图文识字、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到提笔写作等等都和语文息息相关,因此,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考试的范围越来越广,基础知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越来越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议论文阅读又是中考三个阅读文中的其中一个,由此可见,议论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议论文。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我们平常所接触的新闻导刊中的评论、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组成,即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驳斥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同时也会加入记叙、说明、抒情等,但是它们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
三、初中议论文教学现状
1.学生不愿意学。议论文是九年级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文体,对于这种新的文体,由于语言抽象,结构比较严密,因此,学生对议论文的接受有一些困难。尽管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学生更是捉摸不透。因此,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就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学,甚至是厌学的现象。
2.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在日常的教师研讨课上,在课型的选择上,一般都会避开议论文,因为议论文的教学内容无法用PPT课件或者多媒体展示出来,不能展示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像讲其他文体文章时激情四射,信心十足,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不能正确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技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改进呢,现在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
四、初中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试、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而议论文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那么在议论文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番。
1.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整体结构、主要特征、论证方法等,从而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技巧。以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为例,在讲述这篇议论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敬业”“乐业”有什么看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刚提出的观点就是论点,而所举的例子就构成了论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的文体——议论文,现在我们共同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构思的,又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进行论证,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篇文章,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就能很轻松地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抓住议论文的三个要素。
2.提高学生对議论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懂文本,这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提高解题技能的根本途径。有的教师喜欢一开始就以做题来代替教学课文,这种做法我认为有所不妥。我认为先让学生总体把握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论证过程,再以答题的方式对文章进行细致研读,最后再归纳总结,不失为一条正确的教学之路,符合我们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一般认识过程,值得尝试。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由易到难进行写作练习。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作文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议论文,但学生在作文方面往往差强人意。在写议论文时,经常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缺乏清晰的结构,语言空泛,索然无味。因此,在分析完一篇文章后,我一般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部分文意进行综合评价,部分学生已经由讨厌写作文,变得觉得原来写作文也并不是那么难的事了,有的学生还会有一种想写的欲望。经过这样多读多练,坚持不懈,同学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总之,议论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本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议论文的结构、论证方法,通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郑贤琳.初中语文现代记叙文与议论文教学方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九年级语文检测】推荐阅读:
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07-31
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10-03
四年级语文期中检测卷07-18
六年级语文下册目标评价检测06-15
九年级语文目录11-05
九年级语文补习计划06-23
九年级语文教材梳理07-05
九年级语文复习提纲08-30
九年级语文单元设计10-19
九年级考试语文作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