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2024-12-10

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精选9篇)

1.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篇一

新世纪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论文

我国财务软件产业,历经十几个年头,在各方人士的关心和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了我国软件产业中的佼佼者。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更应该关注它未来的命运及其前景,特别是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全球和国内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大好时机下,如何抓住有利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将是全体财务软件工作者光荣的使命。

一、新世纪财务软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当前以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其中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推进信息化和信息化进程,也对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变革需求。

2、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并购、重组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经济生活中常见之事。并购、重组使企业结构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呈现出极大的动态性,为此,也需要企业定信息化的道路来加强动态管理。

3、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民族企业地域竞争的优势将逐渐淡化和消失,民族企业如何面对全球统一市场,如何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对各类管理软件,特别是财务管理软件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4、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使企业能够在一个全新的、统一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环境支撑下来建立和实施企业管理。如何紧跟IT技术是促进企业信息化和发展财务软件产业的永恒主题。

5、在经过了上一个世纪的洗礼,特别是在世纪之交之年,我国进入了一个管理和网络年,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加强管理是使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走出困境的重要法宝,而已经架构起来的网络环境更需要相应的良好的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和支撑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这也为我国软件产业,包括财务软件产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6、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随着该政策的有效实施,财务软件产业将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二、我国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瓶颈

在上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财务软件业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尽管当今的社会大环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遇,但我国软件产业,包括财务软件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前进的道路上将困难重重,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当前,我国财务软件产业发展瓶颈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软件产业普遍缺乏资金投入,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2、多数财务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3、财务软件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软件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机制的料学运作,致使软件质量不稳定,低水平重复开发时有发生。

4、对财务软件所依托的财务模型滞后,多数财务软件的模型仍是基于传统手工模式的翻版,不能满足经济变革对财务工作的需来。

5、财务软件和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直接了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6、财务软件市场管理比较薄弱。例如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信息化进程效果不尽如人意,财务软件的销售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于是财务软件厂商们为了市场份额,展开了价格大战,把软件产品的价格压低。价格压低的结果是使软件厂商和用户利益双方受损。一方面,软件厂商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利润,而影响了软件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的低价格使用户也得不到应有的售后服务,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7、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了财务软件的使用效果和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8、会计制度体系的变革和会计研究的滞后是制约财务软件和财务信息系统的模型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瓶颈,影响了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

上述;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是政策性的问题,还有些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底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新世纪我国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财务软件产业的管理。开发、研制、实施各种管理软件产品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支持各行各业加强现代化管理。而软件产业本身也需要加强管理,这些管理包括政府机构和行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软件币场的规范化、产业化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软件项目和系统实施的工程管理和人才培训管理等。

2、开发资本币场,加大软件对软件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由于软件是一个高的产品,它的开发需要依靠人的智力资源。因此,必须有高投入才能开发出好的产品。若资金投入不到位,人力知识资源的使用就不会到位,也开发不出高品位的软件产品。特别是我国著名的财务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多数是民营软件企业,随着它们规模的日益扩大,仅依赖企业内部积累和信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远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产品研发、人才引入等所需资金的再投入。因此,开发资本币场、疏通融资渠道、加大企业对软件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以促进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加快财务软件企业的联合和重组,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多数财务软件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缺乏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创建能利用资本市场的大型软件集团企业。为此,应提倡财务软件企业间,乃至财务软件企业与管理软件企业、其他软件厂商、系统集成商的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

4、加强对传统的体系、会计制度体系和会计实务体系的概念创新,以促进财务软件研发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挖掘。

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振兴科技,发展产业的永恒话题。但在软件产业中,我们的创新太少了,被媒体和IT界炒得沸沸扬扬的MRP、ERP、ASP、CRM等都是舶来品,唯一值得骄傲的是“会计电算化”这个口号,它曾经领导了上一个世纪财会界20多年的信息革命。但仔细想来,它所涉及的目标、和也仅仅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道路的第一、二阶段,即面向事务处理的独立信息系统阶段的有关目标、内容和方法。而“财务”这一提法和内容也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把管理系统全面向Internet平台转移的产品更新换代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力培养财务软件研发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发展民族软件产业的生命线。如何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示有三个层次,它们是: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运行和实施模式的创新。首先是概念的创新,新的财务软件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概念,例如,财务软件所依托的财务模型极需要用新思维和新概念来突破手工模式和传统会计制度体系等的制约进行创新设计。

为此极需要首先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制度体系和会计实务体系进行概念的创新,以支持对财务软件研发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其次是技术的创新,只有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软件产业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和竞争。财务软件的技术创新包括IT技术、管理技术的和两者结合技术的创新、最后是运行和实施模式的创新,它包括制度建设、人的行为规范、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等的创新,运行和实施模式的创新可促进对财务软件的应用达到理想的境界,提高企业的理财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稳定财务软件的应用市场,从而推动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5、切实加强财务软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近几年来尽管有很多财务软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但由于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对软件企业和软件工程的针对性略显欠缺,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致使财务软件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建议可参照适合于软件企业的国际标准即CMM来建立财务软件企业的质量认证体系。

6、加强企业对财务软件应用和实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为了提高财务软件的实际应用效果,必须加强企业对财务软件实施工作的科学管理,为此需着手开展如下工作:

(1)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实施财务信息化。

(2)建立与财务管理工作有关的基础工作的规范体系。

(3)建立财务信息系统的审计体系(信息系统的评估和监控体系)。

(4)建立11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体系。

7、推动信息咨询业和财务软件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企业在对财务软件应用和实施工作中,不仅需要企业方的努力来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科学管理,同需依靠专业咨询队伍和财务软件供应商的技术服务支持。大力推动信息咨询业和财务软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本世纪发展财务软件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8、加速会计教学改革的进程,培养新一代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传统观念下的财务工作者将同时成为财务信息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协助IT人员建好、用好、管好财务软件信息系统。为此,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应着眼于造就一代新人,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理财能手和财务信息工作者。为此必须加大对会计学的教学改革力度,将古老的会计学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发展经济的先导产业,具有极大的潜力。而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产业,包括财务软件产业将成为推动社会信息化,完成信息革命的核心产业。

2.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篇二

关键词:财务会计,发展,会计信息化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一切,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 真正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力量只是近几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15世纪航海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新大陆, 从此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18世纪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工业革命;而进入20世纪中后期, IT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人类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一个更加崭新的时代——信息经济时代。我国已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作为基本国策。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会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会计必须不断适用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 不断利用新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创新, 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改革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 变革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新型的会计信息化体系, 是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也是目前会计学面临的新课题。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 并在重整的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说,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 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 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 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 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这与以实现会计核算业务计算机处理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不同。

2.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重构会计模型。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 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 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 会计信息化将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横向上, 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有机结合, 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纵向上, 不仅包含基本的会计核算系统, 还包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更高层次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由此可见, 会计信息化不仅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 更多考虑的是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构和优化, 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 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同时, 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高度共享性和开放性, 将使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由传统的及时性提升为主动性和实时性。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部人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者和使用者, 会计信息将通过网络系统接受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 传统以簿记为主的会计组织也将改变, 甚至不复存在。所以, 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决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口号的变迁, 它更应该代表一种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二、会计信息化产生的条件与动力

1. 会计信息失真等现实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在规定各项经济政策时缺少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使企业内部管理者对资金总量和财务成果表现出来的清偿能力和变现能力缺乏正确认识, 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解决问题, 许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会计信息化。

2.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内在因素。

信息社会里, 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要求会计要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 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 这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相差甚远。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不适应和不协调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内在原因。

3. 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为了生存和发展, 企业会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 改造传统会计, 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 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4. 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 必须首推会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因而,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并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必须首推会计信息化建设, 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 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 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 达到内外数据共享, 为其它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但现行的大多数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必须构建信息化会计。

三、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

1. 会计电算化的局限。

(1)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有20多年, 它强调的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手段的电算化。因此, 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 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这种工具论的思想导致会计软件的开发思路依然沿用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 只追求如何模拟手工会计处理流程, 替代手工处理方法, 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 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并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同时, 目前的会计软件由于过分强调会计人员的习惯, 使得这种会计软件变成了一个无需人工干预的“傻瓜”型软件系统, 其结果是使人们只看到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面, 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这样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照此下去, “现在意义上的会计职业和会计职业教育, 也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极为致命的。会计电算化是工业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按其理论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重在满足内部管理的、封闭式的系统, 是企业内部的一座信息孤岛, 与企业外部社会信息系统相互隔绝。这种系统即使实现了网络化, 也只是一个孤立的资源贫乏的局域网络。这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落后了, 我们必须将传统会计模型与信息技术完善地结合起来, 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2) 会计电算化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如, 网络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虚拟公司”的出现, 使会计基础理论之一的会计主体假设产生了动摇。虚拟公司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组合而成, 各个独立的企业可以在虚拟公司开展业务之前组合, 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 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组成虚拟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分合迅速, 可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方。虚拟公司也可以通过网络把数以百计或数以千计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工作, 待业务完成后立即解散。可见, 虚拟公司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 并且在经营着业务, 那么就必须要对其经营的业务进行反映。因此, 有必要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转变为多重主体假设。同样, 由于虚拟公司是临时性组织, 时分时合, 经营期间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对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会计基础理论都将产生强烈的冲击。

2. 会计电算化的未来——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 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 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网络系统, 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 信息高度共享, 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 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在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之际, 由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 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旋律。会计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改革的需要。

会计属于上层建筑, 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会计社会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呼吁会计革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也强烈冲击着传统会计模型。因此, 我们必须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 再将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统一, 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 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相互影响。

4.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 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 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 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 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 以减轻人们的劳动, 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 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 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 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MIS) , 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 (AIM) 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 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企业为赶上时代步伐, 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以增强竞争能力。未来企业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信息的竞争。这就需要开发与应用事前有预测、决策, 事中有规划、控制, 事后有核算、分析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的普及, 信息技术方法的更新, 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为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目前, 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 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 而以管理为重点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 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因此, 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 以核算功能为内核, 以管理功能为重心、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如何全面实现会计信息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进程相对较为落后。如何把会计信息化推向全面实施, 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这是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是一项艰巨、长期而宏伟的任务, 也是会计发展史的一个质的飞跃。笔者认为, 目前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 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 会计行业地位偏低, 使得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要适应新时期的会计发展需要, 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国家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针对我国人才供给现状, 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方面, 要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 为企业、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 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 以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建立起一支素质高、技术硬、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常规且结构化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将由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完成, 会计人员应更多地从事那些非结构化且非常规化的会计业务, 并完成评价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工作。因此,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包括:管理学中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信息技术科学中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系统理论方法科学和实施管理科学的系统论、控制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软件工程、IT治理等等。从而培养会计人员的以下几种能力:沟通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能提供信息, 而且能与企业高层领导和其他管理者交换信息, 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战略性和关键性的思考能力:能够将会计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联系起来以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关注企业客户和市场的发展: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满足客户不断变化需求的建议;为关联信息提供科学解释:能够为互相有内在联系的会计、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提供科学解释;技术熟练:能够熟练地利用会计和信息技术, 并推动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各种规则。

2. 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 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一个是要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 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说, 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体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应有之意, 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 就是加快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3. 加强企业内外的互动。

由传统会计发展到信息化会计要求沟通方式由单向沟通转变为双向交流, 思维方式由线形转化为网状。这实际上就是要形成一种互动状态, 互相借鉴、互利合作、及时反应、借脑借力, 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互动成为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动力和源泉。因而,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要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企业与会计及管理软件开发商, 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 企业内部组织成员之间, 企业与其他外部单位及个人之间等的互动, 通过各方互动, 共同推进会计信息化。

4. 做好软件系统开发。

(1) 逐步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计算机作为使用工具, 应该突出如何提供快速、准确、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决策信息, 如何更透彻地描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 当前的财务软件应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 即会计核算子系统和管理会计子系统, 前者侧重于向企业外部提供有关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信息;后者则侧重向企业经营者及各层管理部门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预测、决策信息。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 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而要有效地控制“三流”, 单靠财务部门使用软件是不够的, 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必须将其业务信息纳入软件管理的范畴, 软件功能将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 财务软件必须从部门级应用向企业级应用扩展, 建立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的接口, 彼此共享, 做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 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 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信的决策信息。

(2) 全面实施网络化管理。财务软件不是财务部门单独使用, 而是各部门协同共享, 这必然要求财务软件网络化。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调, 远程报表、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 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实现集团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 它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 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网络财务软件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 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 能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网络财务软件能够在局域网和广域网范围内整合使用, 适合远程应用, 支持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大量先进的高新技术, 为开发与应用网络财务软件奠定技术基础, 基于Internet/Interanet的WEB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和三层结构组件技术的成功应用, 为开发网络财务软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另外, 防火墙 (Firewall) 技术是实施网络财务软件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 它可把企业的内部网与Internet隔离开来, 作为企业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5. 逐步建立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审计。

(1) 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会计信息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 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部分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和措施失去了作用, 产生了新的控制内容、新的控制手段和技术。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容包括:组织与管理控制;系统日常操作管理控制;系统维护控制;会计数据资源控制;网络的安全控制;应用控制等。

(2)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内部控制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审计目的、内容、手段也发生了改变。由于企业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互连接成为计算机网络, 审计单位需将自己的计算机终端联到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上, 审计时, 审计人员在自己的终端上就可以调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审计。因此, 必须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规程, 包括: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内容。

6. 做好规范化监督管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为保证会计信息化全面实现和顺利开展, 各级财政部门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宏观管理中具有法律的领导地位和职责。会计信息系统的宏观管理是国家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应从制度、软件、人才等多方面予以引导和支持。包括:制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制定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规章及专业标准;评审会计核算软件;大力抓好人才培养;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人类社会已经或正在跨入信息时代, 信息化正渗透到各个行业, 我们既要满怀热情地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 又要正视会计在此环境下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更要有勇气积极投身到会计的变革浪潮中。只有这样, 会计才有可能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瑞金, 蒋砚章.会计信息系统[C].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C].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杜美杰.信息系统与会计内部控制[C].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段景泉, 朱思泽.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督检查[C].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1

[5].胡元木.信息资源会计研究[C].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6].喻世友, 祁军.全球总经理学[C].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7].杨大立.会计信息化诠释[J].会计之友 (中) , 2006 (12)

[8].任晓红.试论会计信息化[J].太原大学学报, 2005 (02)

[9].廖治宇.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现状浅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18)

[10].单涛.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财经界 (下半月) , 2006 (08)

[11].树友林.会计信息化环境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 (09)

3.《21世纪议程》:行动与展望 篇三

关键词 《21世纪议程》;行动;挑战;展望

中图分类号 X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05-04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以下简称《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3项重要文件。会议期间,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进行了开放签字。《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进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行动计划、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和开展国际合作等原则。为了系统总结20年来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征程上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以及积极应对新挑战,联合国决定在2012年6月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20”大会)。“里约+20”大会受到各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也给予关注,我们期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实质性推动。

1 《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

20年来,国际社会为推动“里约精神”的落实做出了努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年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为推动《21世纪议程》的实施发挥了主导作用;许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21世纪议程》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相关国际组织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的活动也十分活跃。

20年来,人类把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作为行动准则,各国依据国情制定了促进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优先事项:如发达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维持已获得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现有的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则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确定为发展,优先项目的实施也主要围绕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发展农业、减少环境污染等。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球经济实现了大幅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08年与1990年相比,发达国家GDP增长了1.39倍,而发展中国家则增长了3.66倍;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由1990的17.1%增加到2008年的28.7%。 在消除贫困等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球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1990-2009年,每日靠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数已从13亿人下降到不足10亿人,全球挨饿人口的比例从20%下降到目前的16%。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城市化率在2000年为46.7%,2008年达到49.9%,这标志着全球开始步入城市化时代。全球能源资源供应呈现多元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数据,1990年全球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 032亿桶、125.7万亿m3,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13 766亿桶、186.6万亿m3。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消费量由2000年的6.506×108 t油当量增加到2009年的8.377×108 t油当量。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已经达13.0%。欧洲及欧亚大陆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最多的地区,而亚太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3.1倍的能源消耗、 1.2倍的水资源消耗,支撑了7.9倍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了60.7%,单位GDP水资源消耗下降了84.5%。

20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现象较严重背景下,承担了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旗舰角色。1994年,中国政府率先发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以《宪法》为依据,建立了以有关资源环境法律为基础,以行政法规为主干,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为了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1986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截止2011年8月,全国已建立116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40余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遍及全国30个省市区。从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共选择了178家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培育出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在“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等方面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中国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学习与借鉴,摸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增加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方式选择的多样性。环发大会20年来,中国GDP总量从全球第11位跃升至第2位,外贸总量由全球第15位升至世界第1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不足全球平均的1/10升至1/3,现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发展科技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促进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碳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20年来,尽管各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但 “里约精神”仍然尚未全面转化为行动,在相关国际承诺与公约的履行方面还需付出巨大努力:《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做出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进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将GDP的0.7%作为新的、额外的资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在《2001-2010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中,发达国家承诺最迟于2010年将GDP的0.15%-0.20%用于最不发达国家。但遗憾的是,在资金援助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仅占其GDP的0.3%,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仅为0.1%,均明显低于承诺的水平。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名设置重重障碍,且目前国际间尚无促进技术转让的有效机制。

2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直接威胁加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沙漠化、持久性污染物累积等重大环境问题继续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这些问题超出了单个国家的地域范围,极大地增加了解决的难度,国际社会至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人类自身健康和文明延续的自然基础受到威胁。据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4》,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在已经被全面评估的脊椎动物物种中,30%的两栖动物、23%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11)》,随着人类对塑料和含磷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海洋塑料垃圾和磷肥入海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形成威胁。在所有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最为严重。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30年的人为变暖可能已在全球尺度上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影响。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6.4 ℃。在此背景下,很可能会发生一些突然事件或不可逆转的影响。一些岛国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尽管对IPCC报告还有争议,但气候在变暖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

生态超载背景下的发展空间争夺更趋激烈:据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就日趋步入生态承载力供不足需的边缘,并于1987年突破临界水平,进入超载状态。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2011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在西亚和北非地区,水资源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可持续用量的阈限,南亚、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正在接近阈限。在生态超载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将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必将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消耗、碳排放等发展空间上的争夺。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者,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其奢侈性的消费模式,在相关国际谈判中刻意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不履行承诺,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其发展水平和能力不相称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民众基本生活和争取发展权,不得不与发达国家进行发展空间上的争夺。与20年前相比,这种斗争和博弈更加激烈,关系更为复杂。

全球性民生问题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20年来,虽然全球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存在着巨大的区域不平衡性。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人文发展指数达0.955,低收入国家仅为0.423;发达国家100%人口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而低收入国家仅为39%和68%;在东亚,贫困率已快速降低,但撒哈拉南部非洲、南亚等地区却远远落后。本轮金融危机使全球性民生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与饥饿人数再次上升,实现所有人的充分就业和体面工作、提供基本卫生设施及服务、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及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等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放缓;在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经济非均衡、非公平性高速增长导致的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在经济发达国家,受困于经济低迷,就业问题和民众福利趋于恶化。不断加大的社会风险不仅将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既有的发展成就发生逆转。

3 全球可持续发展展望

相关国际制度安排不断形成和完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向全球行动转化:《21世纪议程》框架下三大环境公约的签署以及《京都议定书》、《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蒙特雷共识》、《兵库行动框架》、《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的出台再加上相关技术标准、贸易规则等的形成,推动全球范围内将可持续发展转为具体行动。“里约+20”大会把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作为两大主题之一。可以预见,全球将迎来一个新的、以“目标量化、规则细化、约束硬化”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环境,这也必将使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更加务实和具体。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推动全球向绿色发展转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科技革命;每一次当经济走向上升、走出危机的时候,技术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怀疑和否定环发大会以来所依赖的以金融、消费为主的非物质性、虚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纷纷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航天等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再工业化”,试图以此促进经济复苏并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在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下,也纷纷加大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当前,科技在资源、能源、环境、防灾减灾、公众健康等领域的突破已见曙光。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必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

全球治理体系加快调整,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兴发展中国家占了全球40%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30%的能源,没有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深陷金融、财政、债务泥潭,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对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国际多边活动中影响力加大,由此带动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治理体系的加快调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开始提升。后危机时代,新兴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关系将呈竞争性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仅凭本国之力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在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面前,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当前,国际上某些国家或集团为了自身发展空间或占有资源而对其他国家或集团进行的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包容性、多样化的国际秩序,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但是,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中期的趋势看,南南之间、南北之间、乃至北北之间在处理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竞争将持续,斗争也在持续,在某些领域可能更为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的关系更加复杂,斗争的形式趋于多样化,比如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未来碳市场的争夺、围绕环境与贸易的博弈更加激烈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关系将逐渐呈现一种竞争性合作的态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伟中. 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2-411.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12.

[3]郭日生.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5.

[4]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发展的影响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9-163.

4.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篇四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中增强体和基体是共同直接承担荷载的。根据增强体的方向,可分为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和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两大类。根据荷载传递机理的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又可分为三种: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浅基础和桩基础是目前常见的三种地基基础形式。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桩土应力比接近于1.0的土桩复合地基可以认为是浅基础,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摩擦桩基也可认为是刚性桩复合地基。笔者认为将其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更利于对其荷载传递体系的认识。浅基础和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积累,而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复合地基计算理论远落后于复合地基实践。应加强复合地基理论的研究,如各类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特别是沉降计算理论;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复合地基的抗震性状;复合地基可靠度分析等。另外各种复合土体的性状也有待进一步认识。

5.21世纪全球广告业发展趋势 篇五

未来广告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 更人格化、更个性化的未来广告观念

•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广告行业即将产生的深刻影响

•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广告业的国际化趋势

• 1986年5月,芝加哥举行第30届世界广告大会。

• 议题:是探讨广告走向21世纪的发展趋势。

• 内容:全球性的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性和复杂性;

• 世界范围内的推销商品活动正在急剧增加;

• 广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变革;

• 全球广告通向21世纪的艰难历程;

• 广告业势必朝着广告大托拉斯的方向发展;

• 广告公司和全球广告客户的蜜月已经过去;

• 21世纪广告文化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 如何改变广告的创作形象;

• 国际广告协会的独特作用;

• 以及如何针对21世纪的全球媒介和全球市场,制订最有销售力的广告战略等。• 1989年2月19~22日,巴基斯坦拉合尔城举行的第16次亚洲广告大会。

• 主题:是“共同迈向明天”。

• 特征:

(1)世界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2)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3)这些特征必然导致世界经济生活(包括广告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和整体化。

• 跨国广告公司的出现

• 广告公司将朝着信息公司的方向发展;

• 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呈爆炸增长;

• 广告制作本身如技术手段、表现方式也都将提到更高水平。

• 世界广告业未来发展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广告业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促使广告业往更高的水平发展。

第一节未来广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

• 80年代的广告只是起着引导消费的作用。

• 90年代以后的广告将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武装的、着力开发潜在市场、向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培养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水平的广告。

• 广告在人类的活动中的作用:

1.广告首先为现代社会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 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

• 广告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广告信息被看作“社会机能的润滑油”。

2.广告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在国家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广告在未来经济方面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 广告逐渐突破“能销售即是好广告”的信条的限制

• 摆脱偏于市场榨取的、无限制追求市场利润的倾向

•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和长远利益出发去确定企业的发展

• 广告活动使企业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来达到自我的最大实现

4.在社会文化方面,广告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手段,而且也是提高人们精神文明水准的工具。

• 1986年在第30届世界广告大会上,美国/以《文化的艺术和科学》为题作了长篇发言 • 创造人类共同的文化

• 沟通不同文化的联系和交流

• 促进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第二节跨世纪广告新观念的革命

一、广告宣传突出了社会责任感

• “企业是地球的公民”,“企业是社会一员,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 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

• 为企业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手段,为消费者的需要服务而存在的。

二、广告宣传突出人生、人格的价值

• 广告诉求主题:强调是提供信息、诱发需求、刺激购买。

• 实质:强调的是生活,如何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 未来广告诉求更多的强调的是人生。

• “人生”的含义比“生活”更广、更深,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生活方式,也包括人生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处事原则等。

• 产品的销售由以“物”为 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上来。

三、“软性广告”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 美国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冲击理论。

• 第二次浪潮经济体系最大特点是大批量生产;

• 第三次浪潮的革命性特点是市场区隔越来越小的世纪。

• 广告的表现形式,保持新鲜感,标新立异。

• 运用微笑和亲切的手法来诉求,以获得良好效果。

四、广告的个性化更为突出

• “同质化”、“一体化”将逐渐衰落,“地方化”、“个性化”将充满活力。

• 日本广告界认为: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经济状态,或是从地域差上来看,同质化、一体

化的时代将要结束,广告传播的方式与表现将更具独创性,否则难以产生真正的活力。• 欧美广告学专家认为:广告的统一性只适合于在经济、文化、法律相近的国家,但这也只是 广告内容的统一,而广告形式是很难统一的。

• 广告的个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高科技发展对广告业的促进

• 高科技领域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

• 高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信息处理的电脑化。

• 广告核心职能是传递商品信息,同时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 高科技促进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告媒介技术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 主要有电话、录音、录像、文图传真、计算机通讯、卫星通讯、激光、电子广告牌、光纤空中广告等。

• 21世纪最主要的广告媒介可能是集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 多媒介时代的出现。

• 电脑设计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广告领域大显身手。

• 电脑广告画面线条规则清晰

• 视觉上达到平衡,立体感极强

• 传递商品信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

• 揭示商品的内部结构,突出商品的优点

• 高科技的运用,开拓和发展了新的媒介技术。

• 如电视信息上,图像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与逼真,抗干扰能力更强,稳定度更高等 • 印刷技术上,报纸彩色广告印刷已实现自动铸字、自动照相植字等自动化技术; • 可不断显示商品的形状、特点、功能、价格等,方便消费者购物;

• 旅游上,能显示旅游路线风景;

• 餐桌上,可以显示各种菜肴的形状、份量、价格、营养 价值,点菜方便,迅速准确。

• 市场经济促使广告信息量的增加,广告信息量的增加又促使广告空间不断扩大。• 广告是推销商品与劳务的手段

• 为社会提供更新的知识与情报

• 指导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职能

• 全球广告将向着电子化、现代化、艺术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广告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品市场、高新技术产出市场、信息市场和高档消费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出现了投资分散化与经营全球化的明显特点。

• 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未来的世界经济是“无国界经济”,• 由于商品经济没有国界,其必然结果是迫使各个国家的广告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全球性广告媒介和全球广告应运而生。

• 70年代,李奥贝纳(美)、萨奇•萨奇(英)、电通(日)等大型广告公司出现。• 90年代以后,世界大型广告公司基本上都实施了国际性的广告经营战略。

• 国际经济区域性集团和行业性集团的出现,促使广告公司必须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 40~70 年代,美国大部分专业广告公司都被大型综合广告公司所兼并。

• 1986年,4月27日,由BBDO环球、DDB和Needham harper三 家广告代理公司联手组成了OMNICOM(奥姆妮康)集团。

• 同年5月8日,英国的萨奇兄弟公司又买下了世界著名的贝茨环球公司而成立了萨奇•萨奇集团。

• 1987年,英国的跨国传播集团WPP收购了著名的智威汤逊广告公司

• 1989年,买下了世界最大的跨国广告公司“奥格威集团”。

• 这时期的特点:

一是整个欧美广告市场为几个超级集团所瓜分,二是许多老牌广告公司被吸收进垄断集团之中发展集团化、国际化、具有规模优势并能提供整体服务的大型广告代理公司,是跨世纪广告的趋势与要求。

• 电通藤原治/《广告公司的海外战略论》

• 广告国际化在组织上的发展,还带来了其他一些广告业的变化趋向

• 如广告语言的全球一体化,“一对一”广告代理制的衰落,及对广告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等。• 欧美广告业中作为广告代理制经营基础的“一对一”原则和“AE制”走向衰落。

• 所谓“一对一”原则,是指广告公司在代理业务时,在一个行业中只能为一个客户做代理,而不能做多头代理。

• 所谓“AE”制,是指广告公司执行广告业务的具体负责人,多数实行一个商品一个AE。• AE既是这一商品广告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也是广告主企业的代表。

• 广告国际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立足于竞争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善用人才,这是国际化广告业发展的关键。• 世界广告运动的前景是光明的。

6.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篇六

2143093 齐天翔

从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荀子的“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 ;到近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梁启超的“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 ①。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1958年教育大跃进,全国高校由229所猛增到791所,在校生增加百分之三十;接着十年**,高等院校停招六年,研究生停招十二年;1978年回复高考;;再后来的院校合并以及“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兴地计划》 ②等等。不难看出,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想做好教育改革与发展,就需要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求改革创新。21世纪,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法制化等社会特征,这正日益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普及化、国际化、现代化也成为了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

(一)教育普及化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基本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但还远远不够,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先进国家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普及化,达到“有教无类”,确保人人都能受教育,这就不可避免的就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只有在教育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普及化的标准。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社会公平标准,如果教育都无法达到公平,谈何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又如何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处辉教授的报告《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教育性别不公平,教育城乡、地区不公平,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③。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也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普及不断的努力,50年代扫盲运动使广大工农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改革开放能力主义下的公平考试入学,1985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次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8年开始全面实行高校扩招等等④。要实现教育普及化就要实施教育改革。从政策、制度上保证教育普及的地位,为教育普及的具体实施提供法律基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缩小阶层收入差距;推进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及投入优化配置;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降低高中及大学收费标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经费原因而影响学业。从教育主体上反对教育产业化,坚持教育公益性;反对性别歧视;宣传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改变人民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提倡全民受教育,全民学习。从教育方法上改革,从在学校中学习向在社会中学习改变,扩大教育人群,教育范畴,教育场所;从技能教育向道德教育发展,提高人民思想水平等等。

(二)教育国际化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全面交流的世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地域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相互联系交流的障碍。整个人类世界从物质资源到知识资源上实现了一种合作发展的趋势,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叫做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这种合作交流方式向着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不断渗透,教育全球化趋势也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效果显著。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1年至2012年仅一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增长23.1%,同时,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3万留学生来华留学,同比增长12.21%;教学资源跨国交流合作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政府依法批准及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780个⑤,这些机构的成功举办和项目的顺利开展,促成了我国国际化课程、教材、课件及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通过教育国际化,使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变革。

如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的改革发展?教育国际化改革发展包含了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多元化趋势,只有明确目标,改革方法,创造条件才能切实做到教育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开拓视野明确目标,系统研究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变革教育观念,将教育国际化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教育向综合教育,全面培养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造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法;然后要为教育国际化努力创造条件,“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改革留学生引进渠道,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发展,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在国内积极发展外语教学,提过国民外语水平,促进国际交流。

(三)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表述,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它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⑥。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就要改革、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一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其次就是加强教育内容现代化。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应当改革发展传统教育内容,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智力,更要发展他们的体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破教学范围的桎枯,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展到社会教育,人是社会中人,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发展和提高;改革学校学制、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标准等等。

最后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校舍与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提高教育手段方法、更新换代校舍、设备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倡教育优先。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国家就做出了很多优秀成绩。加大财政投入,预算内拨款、教育税费减免、公有企业拨款、鼓励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投入,鼓励民办教学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等等。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依旧是逐年提升。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改革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都为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远程教育”、“电子教学”、“虚拟实验”等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说明教育现代化早已经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教育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深水区,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及资料:

①中国教育发展史,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7b321bc06137ee06eff91846.html ②教育改革历史,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7ad1d264b35eefdc8d3337a.html ③《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处辉。④《教育改革若干问题汇报》,吴国祥,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189674a804d2b160b4ec0b2.html ⑤《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搞笑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钟秉林,《高教研究参考》,西安翻译学院 高教所 评建办 教务处 主办,2013年第7期(总第54期)

7.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篇七

一、传统强者

滚石唱片, 是台湾地区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 也是目前亚洲华人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其旗下现有和曾有的艺人总数, 可以占据整个华流行语乐坛的半壁江山。传统强者, 既是对滚石唱片的一种美称, 也是对华语流行音乐史的一种尊重。

滚石的创立,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由于滚石老总段氏兄弟对于经典ROCK&ROLL的偏爱, 才将杂志取名“滚石”。滚石唱片成立, 则是在1980年, 由于整个大陆地区改革开放, 社会经济的大起步是在这一年。现代华人流行歌曲, 最为重要的中心受众群体, 也是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人们。加之, 通过几十年的战后平复, 华人地区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正在由于自我的内心向往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以, 滚石唱片可谓在其诞生之际, 便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滚石唱片的出现, 既给具有音乐天赋的华人歌手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又让一群为打造华人自己音乐独特魅力而努力的音乐人才, 崭露头角。从签约潘越云开始, 到发掘未来的亚洲抒情摇滚天团“五月天”, 滚石唱片可谓势如破竹, 红遍整个东亚, 对于提高华语流行乐坛在亚洲的地位,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流行歌手和音乐人, 若能够被滚石唱片所相中, 那么他所代表的风格和作品, 必将红极一时。类似于梅艳芳的《亲密爱人》, 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 任贤齐的《心太软》, 无印良品的《掌心》等等。可以说20世纪的滚石艺人, 囊括了整个华语流行歌曲的各个领域。当红歌手唱片年度销量过百万, 在滚石唱片看来, 应当是一个创作团队的基本目标。世界范围过500万, 才是所有歌手梦寐以求的“大蛋糕”。20世纪的华人华语影响, 应该来说, 远远不及21世纪的头12年。但是, 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 20世纪亚洲唱片市场份额, 华语歌曲能够占到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份额中, 滚石唱片毫无疑问的能够占据一半以上的销售份额。

以传统商业模式为手段, 唱片公司首先包装歌手, 继而推出作品, 通过调频广播和电视媒体宣传专辑。与此同时, 发行唱片与卡带等产品, 经过实体音像店零售, 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所有华语专辑的销售成绩, 均与歌手个人魅力, 歌曲创作功底, 公司宣传力度息息相关, 也让所有的华语唱片公司感到市场的回报是与投入成正比的。当然, 对于滚石唱片这种销售规律的先驱和缔造者, 更是以内容的优良和宣传模式的多样化来保证唱片销量的。所以, 千禧年的到来, 并未过多的影响华语歌坛走向的基本格局。由于中国大陆相对于港台地区, 网络技术普及相对缓慢, 内地华语唱片销售和流行方式基本上在21世纪头3年未发生太大改变。倒是以滚石为首的多家唱片公司, 为了更好的满足“随身听时代”所带给乐迷的快乐, 采取提高销量化的经营模式, 降低了CD唱片的零售价格。短期内, 唱片销量果然从之前的红火状态, 变为了火爆状态。

或许, 正是这种浮华背后, 才会暗藏杀机。无论从科技, 还是国际信息化的交流程度来说,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 在国际音乐交流和发展前瞻性上, 都是身处亚洲一流的地位。滚石唱片总部设在台湾, 当然不会对于西方数字音乐浪潮的涌动视而不见。早在1999年, 滚石唱片便已开始积极布局网络事业, 并成立了“亚洲可乐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准备发展网络音乐。与此同时, 在其它中小唱片公司还在为争取自己艺人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中露脸出声之际, 滚石唱片已经开始涉足明星外围产品的发展。

由此看来, 传统强者似乎已经做好了面对数字音乐大势所趋的浪潮冲击。事实证明, 这仅仅只是滚石唱片人自己的想法。

二、数字冲击

经历了新世纪头3年唱片销量的火爆, 中小型唱片公司已经开始盲目扩张自己的艺人储备量, 打算在唱片销量上大干一番。具有前瞻性的巨鳄滚石, 却已经开始在海外和网络音乐方面向西方取经, 希望能够在唱片和数字音乐两方得到共赢。可是, 事实却是残酷的。

数字音乐的冲击波, 在2003年正式开始影响华语流行歌坛的原有格局。一首清新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席卷了整个华语歌坛, 并在网络上红极一时。原唱王启文, 成为了大陆地区网络华语流行歌曲史中, 真正意义上的首位网络歌曲红人。这一次是中国网络音乐开始显现出它的传奇魔力——日均二十万次的搜索下载, 超过二千万次的冠军搜索量!这不仅仅给歌者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和商业收入, 更是让整个华语流行歌坛的产生了震荡。传统唱片和流行歌曲传播销售模式成本如此之高, 而这种传播途径, 却是那么的便捷和低廉。身为喜爱流行音乐的歌迷, 似乎也由此得到了不少启发。与其花费自己大量的金钱去购买新人新作, 倒不如用自己的声音去抒发自己唱歌的热情。这样, 具有下载流行歌曲伴奏, 并可自己录制完整歌曲的网站和软件, 被聪明的网络开发商频频引进和设计诞生。紧接着在2004年, 一位翻唱网站的注册业余歌手香香, 凭借一曲女生版《老鼠爱大米》迅速窜红网络。而这位翻唱了大量当红歌星歌曲的湖南师大辍学女生, 一跃成为了网络歌手女声领军人物。而原曲作者杨臣刚, 也凭借自己演唱的版本迅速揽财并提高了知名度。

再看看传统唱片公司的情况, 大型唱片公司销量在两年间迅速递减, 哪怕是滚石唱片也不例外。五月天的专辑, 放在2001年, 华语地区季销量过百万也不罕见。而2004年五月天的第五张创作专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年销量未达200万, 要知道这张专辑滚石唱片耗资3亿新台币, 这样的投入与产出让滚石唱片感到了一丝忧虑。而后的几年间, 整个华语流行唱片界出现了严重的冲击和滑坡。虽然, 在此期间, 华语流行歌曲出现了以周杰伦为首的“中国风”, 以陶喆为首的“R&B”潮流, 以五月天为首的“抒情摇滚”情结。但是, 传统销售量的递减, 网络媚俗音乐的风行, 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在网络数字音乐浪潮真正来到华人地区之前, 滚石唱片公司本来是已经做好了前瞻性准备的:利用自己的流动资金创立网络音乐库和具有版权的在线试听。当“数字冲击”真正到来时, 才发现已经无法依靠之前的阶段性准备来应付了。特别是在2007年, 一款名为QQ音乐的软件, 彻底改变了青春一族的音乐欣赏方式。这款软件让大部分的歌手歌曲上载自它特有的互联网端口, 并向所有下载了QQ音乐的软件的客户, 提供免费试听功能 (而后, 又迅速产生了免费下载功能) 。唱片业的衰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加之音乐播放器MP3、MP4的大肆流行, 除了少部分巨星的铁杆歌迷会出钱购买正版CD唱片, 大多数普通流行音乐爱好者, 都已经加入了免费下载数字音乐的行列。而约束中国网络数字音乐正式化、合法化的规章制度, 又并未跟上“数字冲击波”的步伐。

在这场席卷整个华语流行歌坛传统销售和传播模式的灾难下, 小型唱片公司被迫倒闭;中型唱片公司由多变少;大型唱片公司出售艺人, 甚至是贱卖艺人为求喘息片刻。唱片公司一片狼藉, 华语唱片“已死”的威胁之声不绝于耳。那么, 改变和转变是否还来得及呢?事实再次告诉我们, 只要愿意, 任何事情都是有出路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 曲折迂回, 甚至暂时的倒退, 都是为了不久将来的前进。

三、模式转变

如果因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困难所累而站不起来, 那么, 这个人就不是强者。如果因为一场全行业不可避免的灾难而站不起来, 那么, 这个行业必将真正的死去。滚石唱片, 作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带头人和传统强者, 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表率和转变。转变的前方, 就是华语流行歌坛发展的新趋势。

(一) 主动转变传统销售模式

既然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被新兴的方式所冲垮, 那么就应该顺应市场的潮流, 主动的转变销售模式——采取与网络新媒体合作的方式。对于数字冲击, 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让自己加入数字音乐的行列, 而且这种转变是大的前景方向。不可能再以老的模式带来辉煌, 就采取新方式, 辉煌是可以再现的。流行歌曲在中国这样一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免费大餐是每个唱片公司必须馈赠给国人的, 滚石也不能例外。电信运营商所开发的彩铃、手机铃声也是滚石必须参与的一个重要方向。

数字音乐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版权维护和数字音响的正规化, 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对于滚石这样的唱片公司, 已经在尽力转变新一代人的欣赏和购买流行音乐的生活方式。网络正版售卖、明星外围商品、举办和承办各种流行音乐节, 让人看到滚石唱片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一种新兴市场模式的尝试。

(二) 继续发掘和培养潜质音乐人

好的音乐和好的歌手, 是一个唱片公司的根本命脉, 更是华语流行歌曲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可能指望媚俗歌曲和炒作歌曲的根本消失, 存在即是合理, 正是有人接受, 才会有人制造。不愿跟风媚俗的华语乐坛领军人物, 必须肩负起继续发掘和培养潜质音乐人的使命。从力捧多栖艺人黄鸿升, 到签约“快乐女声”郁可唯, 这些做法都是在为滚石未来十到二十年的音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好的流行歌手是足以影响新一代, 甚至两代人的审美角度和听觉习惯的。与此同时, 在歌曲的制作上, 请来金牌的词曲人量身订做专辑, 培养他们自我的创作能力, 也是滚石本身所拥有的多年造星、引领流行前线的看家本领。在此, 也是给其他唱片公司带来了一种启示, 音乐本身的质量才是唱片公司所追求的根本。老歌新唱可以带来回味, 却无法让流行歌曲前进。

(三) 新唱片发行和演唱会并行

既然花费大把气力去培养、发掘新人, 那么, 让旗下艺人发行唱片, 更是滚石唱片的经营之本。由于实体唱片已基本无法到达每位歌迷的手中, 但数字音乐却能让每位歌迷听到自己公司歌手所发行的每张专辑。那么演唱会, 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营销手段。流行音乐现场的魅力, 是永远也不可能被数字音乐所替代的。通过三十多年所积累的艺人和他们所发行的流行歌曲专辑的版权, 也是永远归于滚石唱片所有的。于是乎, “滚石三十年演唱会”的诞生, 也就没有那么不可实现了。而当真正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时, 滚石再一次站在了华语流行歌坛的最顶端。紧接着, 滚石唱片马上辗转大陆地区, “北京鸟巢滚石三十年演唱会”同样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成功。2012年, 滚石唱片又将旗下年轻艺人带上舞台, 踏上“三十年”内地系列演唱的舞台。对于这波年轻艺人, 他们既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而让华语流行音乐爱好者认识他们、承认他们、喜欢他们,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可以和自己曾经成长经历中的偶像与前辈同台献歌, 这种宝贵经验不是每一名歌手都能够有的。而滚石唱片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专辑歌曲, 同样可以在演唱会中亮相, 因为他们本身也是滚石唱片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 他们的历史离歌迷更近一些。

相信, 滚石三十周年系列演唱会还将继续。到底能获得多大的成功, 我想并不是一定需要用收入来衡量的。它所唤醒的三十年来歌迷的集体记忆, 才是华语流行歌坛向前发展的福音。

结语

以史为鉴, 才能推动向前。21世纪华语流行歌坛的发展新趋势, 不是也不可能仅凭一篇简短的文章话完。但是, 作为华语流行乐坛的领航者——滚石唱片, 在这种转变中所体现的自我修护和模范性作用还值得肯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华语流行歌曲的未来发展, 仍需所有关心它的业内业外人士共同呵护, 诸位必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以亚洲华人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滚石”为例, 从“传统强者”, “数字冲击”, “模式转变”三个阶段分析了21世纪华语流行歌坛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华语流行歌曲,传统强者,数字冲击,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郭静舒.中外通俗歌曲鉴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2]王美艳.艺术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11.

[3]谢大京, 一丁.演艺业管理与运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4]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

[5]黄德俊.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及其发展途径分析[J].商业时代, 2010 (9) .

[6]姜仁武.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趋势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 (5) .

[7]张晨阳.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文化解读[J].河北学刊.2003, 23 (2) .

[8]金兆钧.中国流行音乐30年的美学变迁[J].北方音乐.2009 (3) .

[9]张铁志.滚石唱片30周年台湾音乐的集体记忆[J].音乐时空.2011 (1) .

8.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篇八

使WTO更好地服务和领导全球贸易和投资体制

去年的12月,世界贸易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结束了第十次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关键信息是:各成员就如何推动,或是否继续推动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上看法不一。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并没有在多边贸易议程上达成共识,也为2016年G20峰会提供了挑战和机遇。

由于贸易投资政治的急剧变化、新兴的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等非WTO领域的竞争,WTO的谈判功能陷入停滞,从而导致了内罗毕会议上的这个结果。很显然,WTO有待重新定位。

如果应对得当,这些富有挑战的背景可以为G20领导人和贸易界提供重要的机遇,来重新思考并重新规划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G20应继续支持WTO,包括在21世纪复杂的全球贸易投资体系中重新定位WTO,从而帮助该组织重获其中心的地位。

更广泛的制度包括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政府间机制安排,以及由私人和非政府机构发起的各种自愿安排和规则。广义上说,政府间的贸易投资安排包括以WTO为支柱的多边贸易体系、有约束力的区域、诸边和双边贸易和投资协定,以及其他非约束性的贸易和投资努力——如“一带一路”这种提高欧亚地区连接度和经济发展的倡议,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发展组织或环境组织在贸易和投资空间的安排。非政府的、自愿的安排则包括一系列社会和环境原则、标准或行为准则,比如“赤道原则”是管理项目融资方面的社会环境风险,或者七国集团(G7)关于负责任的供应链的决议,以确保高要求的劳工和环境标准实施的有效监管。

G20可以帮助重新认识贸易和投资场景的变化。基于过去两个WTO部长级会议的决定,确保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互补性——而不是把这些新的协定作为WTO的威胁或竞争对手,这样可以进而将WTO定位为更广泛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使WTO有能力在复杂的制度中扮演领导角色。鉴于此,应优先考虑通过增强其包容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来增强WTO的合法性,而不是推动一个单独的谈判议程(多哈回合或其他诸边协议)。

WTO须适应新的贸易格局以保持包容性。鉴于当前复杂的政治经济驱动的贸易谈判,WTO成员可以最大程度地探索潜在机会,在短期内发展各种“贸易俱乐部”,并在中长期努力把区域和诸边协定中的一些要素多边化,并融入非歧视的多边体系。WTO成员应敦促该组织自我调整,与2030议程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保持一致,从而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和其他治理目标之间的协同作用。G20成员国也可帮助WTO为新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实施做出贡献。为增强其有效性,WTO一方面应该创新政府间谈判的方法,另一方面,应添加新的法律工具,超越通过谈判制定规则这一点,而是专注于更好的监管合作。为实现这些目标,如下提供一些具体的努力方向。

首先,G20成员可以同意加强WTO的监管和促进功能,特别是在信息搜集和分析、透明度、对话方面。

第二,G20成员国可以帮助WTO在谈判和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寻求更多的创新方法,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中将区域或诸边协定中的特定要素纳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中。

第三,G20可以鼓励推动建立工作组以具体处理WTO化石能源补贴问题,拓展现有WTO规则,在国际补贴规则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作。G20已经承诺逐步取消化石能源补贴。在现有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ASCM)中,化石燃料补贴不能因为环境外部性的原因(即温室气体排放)而受到挑战。

促进全球贸易增长

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世界经济生产力。然而,由于周期性和结构性原因,全球贸易增长低于危机前的水平,也低于GDP增长。低迷的贸易增长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前景造成负面影响。在之前会议的基础上,今年G20峰会可推行两个特别举措,帮助重新利用贸易和投资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第一,G20成员国可以支持诸边数字贸易协定的谈判,或者称为“eWTO”,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促进一体化、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进入全球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在后内罗毕辩论中已表示支持这一倡议。

第二,G20可促进和开放服务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框架,进而深入探讨对服务贸易增长和就业创造的潜在贡献。服务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超越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尽管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制造业,但是服务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仍不到25%。服务业的规模和其贸易的有限增长,体现出服务贸易的巨大潜力。

促进包容的、互联的和可持续的全球价值链

中间产品大约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0%,全球价值链(GVCs)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最重要的生产、信息、创新和服务的国际网络。以往几届G20峰会已经正确地指出,让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合到国际和地区的全球价值链中,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参与全球价值链不仅依赖于经济的“硬件”,如交通、通信设施等,也同样地依赖于 “软件”,包括机构管理、质量、安全标准与通关手续。然而,随着全球价值链不断扩大,全球价值链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全球价值链的规则成为G20的重要议题。今年的G20可以提出如下相关措施:

第一,建立一个面向政府和民间的“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伙伴关系”平台,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参与。

第二,澄清并支持全球价值链的规则体系,以帮助简化商业运营,创造新的机会,并促进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

加强全球投资政策合作和协调

和国际贸易一样,跨境投资也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跨国企业已经积累起1.5-5万亿美元的资金,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大宗商品价格震荡、欧盟等主要市场的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投资政策不确定性、贸易保护及其他问题,这些投资潜力还没有释放。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都不是好消息,因为它们在关键的可持续发展部门还面临着每年2.5万亿美元的投资缺口。

在这一背景下,G20已经正确地紧密关注投资问题。今年G20可以在以往峰会的成果之上采取积极步骤,提出综合行动计划,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投资和提高对国际投资协定体系的信心。

G20成员可以拟定全球投资政策合作契约,同时优化国际投资争端的预防和解决,以重建体系信任和强化法制。

9.21世纪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篇九

1.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将发挥

21世纪带头作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开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生物技术研究中优先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旨在发现、阐明、改良和控制各种陆地和海洋生物的遗传、生化制品和过程的研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农业、环境等问题,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等。医药和健康、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处理方法、海洋生物技术将成为生物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生命科学研究重点将主要包括: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结构分析、生物医学和脑研究。基因组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受到全球普遍关注,美国投入巨资动员了数百名科学家从事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工程,参与国除美国外还有日本、欧洲、中国等,最终目标是:绘制出人体的10万个基因图谱,揭示30亿个碱基对的密码,弄清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并编目绘图。通过该项工程可以揭开有关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遗传病变等秘密,最终将帮助人类攻克诸多疑难病症,对人类健康意义极大。由于大公司的介入,投资加大,并引入先进的排序解读装置,最新预计该计划将提前3年于20__年完成,20__年中期将完成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人类全部基因草图。目前已经识别出约10亿对人体基因。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进展,后基因时代正在到来。新药创制是生物技术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初,科学家不仅能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而且能够操纵生命,如利用DNA芯片,对于每一个人的成千上万个关键基因变异进行分类,创造出“遗传条码”。遗传条码将成为预知各人未来何时患病和患何种病的水晶球,利于及早防治。也有人对基因工程的前途表示忧虑,担心通过基因操作对人进行重新设计。基因组学、组合化学和高效筛选结合,可以针对具体疾病在分子水平上设计出药品。利用克隆技术和基因组学知识,未来可能出现诸如“药品农业”的全新产业。农业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农业部门中的应用。继医药作为生物技术的第一次浪潮之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生物技术的第二次浪潮。特征是强调作物的产出品质,对消费者增加价值——如增加果实的营养。科学家将通过遗传工程改良植物,使它们转变成生产化工产品(如塑料)和药品的“生物工厂”。

1.3环境科学与绿色技术将大放异彩

当地球上的人们享受着由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时,也正经历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21世纪,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传统的经济指标并不完整,它不考虑环境的价值,往往用G来衡量,忽略了G增长过程中和之后的环境损耗。为此,西方经济理论已对此进行了修正,改用经济净福利(NEW)来衡量经济对社会进步的价值。表式为:经济净福利(NEW)=G+地下经济+闲暇-环境的破坏还有些经济学家提出用G扣除环境损失后的剩余——国内净收入(EDI)来代替G。可见,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正改变着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将成为21世纪初的主导生产方式。在重视末端治理技术的同时,将更加着眼于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同时要求污染物最大限度地资源化,考虑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对产品结构、原料和能源替代,生产运营和现场管理,技术操作,产品消费,直到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等诸多环节。绿色技术将在21世纪受到世界范围广泛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与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并列的高技术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先污染后治理”必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经过残酷的教训,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才是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等观念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绿色”正成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主流,全球正在掀起绿色浪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同样将是“绿色世纪”。

1.4空间科学与技术将帮助人类实现远古梦想空间

高科技是当代也将是21世纪初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十九、二十世纪科技发展表明: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大陆;20世纪尾21世纪初则是:谁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开发空间平台、探索宇宙起源、寻找地外生命将成为21世纪初科学家和公众的追求和期望。21世纪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开辟新的疆域,可望实现人类在地球外的星球上居住。它将极大地拓宽人类的视野,真正实现人类飞出地球的远古梦想,赋予人类生存观以新的哲学意义。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地球、征服太空的自信心,树立起人类的尊严,而且通过探索,将研究开发和验证一批先进的航空航天及其相关技术。美国NASA的使命称发展空间科学技术为“对美国未来的投资”。航空航天技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将加快实用化和商品化步伐。预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计划发射的卫星将超过1000颗,这些卫星将更先进、更实用。其中通信卫星、全球定位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被认为最具商业发展前途。开发月球资源和扩大太空生产能力也将在21世纪初成为现实,星际远航也将踏上征程。如果进展顺利,人类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实现月球采矿。外层空间微重力和超真空环境的利用将使人类在21世纪初生产许多产品,如超纯材料、新的药品和农产品。

1.5能源技术将取得突破能源问题

围绕人类生存由来已久,不但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世纪之交,各国都把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关键科技领域给予重视:一方面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则着力开发洁净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21世纪,燃煤高效联合循环技术将广泛采用,煤的液化、气化将达到工业化规模。为解决核能安全问题,西方国家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核电站。这种核电站比现有核电站体积小、成本低、运行简单、可靠性高。核聚变能已显露出希望的曙光,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巨资竞相研究核聚变,并已在受控热核聚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受控核聚变取得突破并获得实用化,人类就将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从而开辟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效安全洁净核能系统,是由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增殖堆,具有提高铀资源利用率、放射性废料少、安全性较高等特点,预计21世纪初可望取得突破。燃料电池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发电技术。在未来30年内,燃料电池将作为分散电站,主要用于家庭、办公大楼、医院、商业区、社区等供电,规模在千瓦至几十兆瓦范围;并向大规模电站发展,作为集中发电取代目前的火力发电,以及向燃料电池与蒸气轮机技术集成方向发展,形成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1.6新材料继续成为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

新材料研究开发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材料。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高压、耐腐耐蚀等极端条件的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而获得新的发展。

材料设计包括在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性能预报;利用计算机模拟揭示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提出新概念并采用新技术研制新材料;深入研究各种条件下材料的生长过程,探索合成材料新途径。纳米技术碳纳米管将成为21世纪的超级材料,作为纤维,其强度比钢大100倍,而重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作为导线,其电导率远远超过铜。NASA希望,用纳料材料,到2020年航天器发射费用可以从目前的每磅1万美元降低到200美元;可制造只有6美元的航天器;一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将为目前同型号飞机的1/150。另据预测,20__~2020年期间,纳米电子学将取代微电子学;只要有充足的研究经费,纳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能在15年内实现。智能材料因具有奇特的功能,将成为21世纪初的新宠。如美国已研制出一种用导电复合材料制成的新型飞机蒙皮,把微处理器、微型传感器和微型天线等植入蒙皮里,实现电子设备和飞机蒙皮一体化。一旦飞机受到损伤,微型传感器立即从受损部位的形状、应力变化情况得到“感觉”,通过电路传给微处理器,中央计算机作出决策,指挥受损部位重建电路,保证电子系统继续工作,使其避免酿成灾难,平安返航。

超导材料将成为21世纪材料领域的新贵。超导材料可以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预计到202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以及欧洲大部分地区将利用超导电缆输送电力,从而大量减少能耗。超导材料还将使21世纪的航运、铁路以及其它基础设施面貌一新。

隐身材料。隐身技术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尖端军事技术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军方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隐身材料的研究已从初期的涂覆性涂层向复合结构,掺混等材料发展。细微粉、超微粒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量级的低维材料,特别是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是隐身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2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面对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和21世纪初知识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必须迎接挑战,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

2.1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提高创新能力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辉煌的时代。

21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更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科技知识空前快速的生产、传播和转化应用,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甚至是其在地球上的生存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是那些科技投入最多的国家。科技投入是确保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力度。为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并争取主动权,中国应更加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制定和实施恰当的科技发展战略,增加科研经费,提高产业化水平。具体包括:制定鼓励增加企业科技开发投入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励国家科研机构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2.2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促进应用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紧密结合目前应用研究与市场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对经济贡献度较小,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分割严重,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国家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与国家目标联系松散。为此,要强化涉及经济竞争力、国家安全等国家目标。国家研究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国际科技前沿的创新工作。要与大学基础研究、企业R&amD形成广泛的分工与协作,共同构成新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国家要重点支持那些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又属于国际科技前沿的重大项目。(图1所示)附图{图}图1科技发展前沿

2.3提倡原始创新,促进基础研究功能模式转变

诚然,基础研究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出成果,包括自由探索和作为未来技术源头的成果,我们可把作为未来技术源头的功能称为“产业化功能”;二是出人才。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存在跟踪的多,创新性不够,优秀人才培养数量不足,急功近利,违背科研规律,投入产出率低下等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基础研究的功能模式认识不清:一是讲“瞄准国际科学前沿”;二是强调基础研究的产业化功能,认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产业化”是一条线(单线模式)。根据对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们的调查,我们往往讲“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就是指尚未找到“前沿”。“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变成了一种误导,直接导致跟踪的课题过多。对于“前沿”的研究完全依赖于科学家本人的能力,许多“前沿”的出现不是瞄准得来的,而是一个或一群科学家长期探索、研究和积累的结果,尤其是科学家本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换句话说,如果等我们已经知道某一研究是“前沿”而加以“瞄准”的时候,可能它早已不是“前沿”了。对基础研究“单线模式”的理解,很容易导致对基础研究急功近利、欲速不达,进而产生怀疑,不能给予稳定支持。因为“单线模式”只强调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产业化功能,强调以成果为中心,而忽略了基础研究同样重要的其它功能:如以人为中心的宽松学术环境、培养人才功能,公众科学精神与科学理念的健全等。为此,对基础研究要倡导“原始创新”而不是“瞄准国际科学前沿”;“以人为本”而非“以成果为中心”的功能模式。(图2所示)附图{图}图2基础研究的功能模式

2.4依靠科技创新,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制高点

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谁失去创新、趋于保守,谁就将遭淘汰。以英特尔、微软等世界著名公司为例。多年来,正因为创新精神一直主导着英特尔、微软公司,并经过了艰苦的创业,才有英特尔、微软的今天。相反,DEC的创建人肯奥尔森,在他因创新而辉煌了20年之后,由于趋于保守,看不出小型桌面计算机即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前途,结果被挤出了DEC。再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王安,70年代他果断抛弃60年代曾称霸一时的电子计算器,另起炉灶,把公司变成首屈一指的文字处理机供应商。但到了80年代,王安没有及早意识到兼容性软件的重要性,而过份受制于他的文字处理机,结果在个人计算机问世之日起便惨遭淘汰。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讲:“如果王安早些意识到兼容性软件的重要性,今天可能就没有什么微软公司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似乎就是这样“残酷”,谁失去了创新,谁就将被淘汰。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寻求并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制高点,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实现高技术跨越式发展。依靠科技开发寻求新的产业起飞点、开创新产业替代落伍产业,是振兴我国民族产业的当务之急。

2.5开发军民两用技术,降低技术开发成本

技术的两用性是当今经济和军事大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过去国内外许多军事技术开发都是高成本的。科技发展至今,许多技术都有军用和商用的双重性质。如因特网最初是美国国防尖端研究计划局资助的一个项目,本意是开发战地通信设施。该项“目的性基础研究”的成果现在已使全球信息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我国科技资源十分紧张,在选取重大科研项目时,要优先选择那些既能满足国家安全又能为国家经济创造巨大市场的项目。可以通过政府采用采购改革等措施,推动军、民用工业的结合,使门能够利用民用工业的快速创新和高效的市场推动,来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国防需要;反之,起源于国防的创新成果也将迅速地转移到商业部门。

2.6加大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国际科技合作力度

由于基础研究正朝着规模大、成本高、回报也高的方向发展,因而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在世界科研总量中只占到很小一部分,需要了解如何接触和利用世界其他95%或更多的资源。如果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关起门来做,只能是越做越落后,同国际科学发展的主流相分离,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从技术开发角度来讲,当前国际上往往把技术开发分为二个阶段,一是工艺技术阶段,另一是产品开发阶段。在第一阶段,或称为“竞争前阶段”,各国共同开发通用技术,共同受益(相应称这一阶段的合作为“竞争性合作”);到了产品开发阶段,即进入竞争阶段,合作宣告终止。

上一篇:接受募捐的感谢信下一篇:新年的祝福短信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