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025-01-03

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共9篇)

1.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一

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顶峰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

农经10-1 郭涛

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以便服务三农。

【关键字】 农业保险模式问题策略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欧市场经济国家,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保险模式和运营经验。中国于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虽然已有数年的发展历程, 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世界上典型国家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特性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2)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3)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4)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二、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2.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 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 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 这一

1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 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 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 并提供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 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1 ]从制度上说, 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 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 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2 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 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

[ 2 ]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 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2.3.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 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 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 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 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 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 保费全由自己支付。[ 3 ]

2.4.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 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 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CIEN记者采访北京周边农村的村民时,大部分村民表示本来种地就不挣钱,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小部分表示并不了解农业保险,或者说是知之甚少。

4、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品种单

一。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但是总的来看,这些保

险公司的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往往只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而在一些非主产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即使在农业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是很单一,如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也只有一个农业保险的品种,即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即使是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其农险品种与商险品种相比也少得多,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农险品种才15个,而其商险品种却高达32个。

3.2.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4]

四、对中国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4.1.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首先要改变目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保险的支出,同时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同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改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业保险的观念深入人心。第四要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推出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我国辽源广阔,各地的产业有所不同,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如在北方大多地方种植棉花玉米,而在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的较多,保险公司就可以在北方推出针对棉花玉米的保险产品,在南方推出针对水稻甘蔗的保险产品。

4.2.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

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4.3.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2)加大法律支持的力度。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

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3)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目前在我国精通保险的专业人才很少,而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人才更加少。保险公司可与一些高校的农业专业合作,培养出既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到保险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局面。[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系统总结和推广这些

经验, 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仍处于试办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业保险模式还不成熟, 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农业产业政策, 适合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经济问

题,2009(2).[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2006(3).[3]梁 敏.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 J ].中国农垦, 2006(4).[4]夏庆军 吴红军“我国亟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金融时报》2004.08.03

[5]吴红军 “组织创新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访谈录”《金

融时报》2004.08.21

2.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二

农业信息传播的本源意义在于合理有效地引导农民受众生活与工作意识, 使之及时了解国家针对农民的即时方针策略, 能够排解农民受众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并指引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群众有效掌握新科学、技术, 使之成为快速地走向科学致富道路的航标灯, 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基石。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新闻与信息的传播, 一个好的, 完备的信息传播途径, 能够更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大踏步前进, 为新型农村基本建设保驾护航。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但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又相对落后, 想要达到我国的农业基本建设目标, 达到农业现代化, 针对农民受众的农业信息新闻传播就举足轻重。

二、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约我国农业信息传播速度存在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民受众接受信息渠道的单一性。目前农民受众最主要的接受信息传播方式仍旧是电视与广播, 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农民制作贴近农民生活的专题栏目, 没有引起农民对农业新信息的关注度。二是新兴媒体网络的加入虽然给农业新闻传播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是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站也有着亟待改善的问题———网络覆盖率不够、网站规模参差不齐、网站信息重复性较高等, 与实际生产操作脱轨。三是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虽然有少数接受信息能力强的“土专家”, 但引领大多数农民的能力和作用还不够。

在现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农业新闻与农业信息的报道缺失、新闻报道与农民受众实际生活差异较大, 导致农民受众对媒体报道没有兴趣、关注度不高, 不能达到农业新闻报道的预期值。

农业新闻传播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信息传播, 它具有时间的延续性, 一条高关注度农业新闻的传播, 需要用农业实践的结果来分析定论该新闻是否有其真实价值。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农业新闻报道媒体传播以后, 农民受众趋之若鹜, 但有很大一部分信息在传播后就结束了, 没有后续报道, 达不到很好的延续性, 农民受众得不到所期望的结果。久而久之, 农民受众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就会有所质疑。

传播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 人类依靠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传递和接收信息, 其目的在于沟通、分享、交流和管理。传媒是社会形成的标志, 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今是信息高速膨胀爆炸的时代, 没有及时的信息传播就等同于人类没有太阳, 而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新革命所带来的就是对新类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信息传播人才就是现今社会这个巨大机器的润滑剂。他们将社会每一个层面贯穿, 用信息来联系构架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信息人, 特别是新中国的信息传播人才, 要具备知识面的多元化, 深切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内涵和本民族所特有的传播方式。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但更应该是所有涉及到新闻传播领域的“杂家”, 作为新闻传播人, 良好的品质道德修养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三、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所有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下, 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思路去操作, 推陈出新, 变换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想要有实质性的改善就要了解农民受众想什么, 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传播方式, 这样就对新闻传播人的要求更高, 需要深入一线了解农民受众的生活状态以及每天以什么方式接受农业新闻传播, 才能更充分贴近农民受众, 传播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与知识, 这也更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

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正在绘制, 其覆盖面广、难度高。其中的信息传播规划一定要与农民受众的自身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只有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给农业新闻传播铺设一条康庄大道。针对农民受众的新闻传播实际需求与客观因素, 我们可以针对农民比较喜爱并乐于接受的广播和电视两种媒介有针对性地进行节目制作, 以提高农民受众通过媒体了解农业知识。

农业信息新闻传播的方式很广泛, 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等。在现今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成为了我国传播途径中的一支主力军, 但是网络目前所服务的对象大部分还是城市人口,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 强化网络设施的建设成为目前各级政府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今有部分农村已经安装了宽带、卫星电视等高科技媒体终端, 这就是社会在进步的表现, 只有农民受众知识面宽了, 才能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 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异, 减少因贫富差异所产生的矛盾。

现今农村的主要接受媒介还是依靠广播与电视。要想将新媒介在农村应用并深入普及到农民受众中去, 一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倾向与支持。现今农村的人均收入与城市的人均收入差距还是很大, 因此限制了农民受众对新兴媒体的接受与使用, 再则就是新兴网络媒体在农村环境制约下的软硬件改造和技术上的支持。所以新兴媒体网络想在农村普及并深入到农民受众当中去, 就要结合农村实地情况, 做到终端简单易懂, 操作方便, 让农民受众上手快, 看得懂。二是要了解农民受众的真实需求, 将国家的农业方针政策深入到农民受众心中, 调动农民受众积极性, 启发农民受众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三是信息实用化, 让其学得到、用得上。根据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真正做到学以自用, 开拓视野, 解放陈旧的思想与观念。借鉴国外农业新闻传播的先进方法与经验技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找出适合我国的方式与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达到既定的预期目标, 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 经过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综合剖析, 得到如下观点: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 国家的良性运转, 权重在于新型农村的基本建设。没有良好的信息传播途径, 就会制约新型农村的发展。农业信息与新闻传播的及时性, 决定了我党制定农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是否能够及时被广大农民受众所熟知。及时的信息传播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并带动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农业信息与新闻传播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整体国家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面对当前农业信息传播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应抓住问题的根源, 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切实有效的维护农民受众的切身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 使之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为我们的国家快速富强, 贡献新时代信息传播人的全部力量。

3.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三

一、 中国巴西农业合作的背景

中国与巴西之间在农业领域上的合作与接触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1812年,巴西皇帝下诏引进中国劳工到里约热内卢附近的茶叶种植园工作。1900年,又有大批华人迁移到圣保罗从事农业活动。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业合作是与两国的国情以及当今世界的经济背景为基础的,主要表现在两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互补、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欧美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

两国产品结构的互补为两国开展农业贸易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出口到巴西的产品大多是制造业产品,其中多数是鞋类和服装等低附加值产品。此外,中国也向巴西出口机械工具和设备等较为复杂的产品。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有限,故对农产品产生巨大需求。而巴西的农业资源却得天独厚,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巴西仍处在拓展农业边疆的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很多人都认为,巴西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巴西在大豆、棉花、咖啡等农作物的生产和出口上占据重要地位。巴西的畜牧业也发达,养牛头数和牛肉产量位居世界第2位。此外,巴西在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巴西是中国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战略物资不可或缺之地,是中国国际化走出去战略的要地。中国尽管在农业资源方面不及巴西,但中国在农产品价格调控,农产品流通运营机制等方面的经验还是值得巴西学习和借鉴的。基于此,中国与巴西的农业合作对两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两国可以通过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手段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最终实现双赢。

两国相关农业政策的扶持对两国各自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两国都把积极开展农业合作作为实现本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和人民的巨大需求,对农牧等大宗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较好农业投资环境的巴西自然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与合作的重点。中国已决定成立中拉农业部长论坛、中拉粮食应急储备机制以及中拉农业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等。中国也积极给予本国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以与拉美国家展开农业合作,尤其是与巴西的农业合作。两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农业方面的沟通协作。2004年卢拉访华、2011年罗塞夫访华以及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都为中巴农业合作铺平了道路,其它主管农业问题的高官也对中巴农业合作持欢迎积极态度。巴西还向我国派出农业专员以增加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并希望进一步拓展农业合作领域。总之,除了在农业购地等问题上巴西持有谨慎态度外,巴西对于中国的农业合作信心满满,并积极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最近几年发生在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也加快了中国与巴西之间农业合作的步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促使金砖国家加强南南合作,以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需求下降,投资减少,巴西与他们的经济关系开始出现松动。例如,巴西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占巴西对外贸易的比重在2008年是13.85%,2012年是11.01%,而到了2013年这个比重又降到了10.14%。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却需求旺盛,尤其在农副产品方面这种需求更加突出,从而为巴西农副产品的出口赢得了市场。2009年中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成为其第一大投资国。巴西财政部负责经济政策的副国务秘书巴勃罗·丰塞卡认为,中国对于巴西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巴西外贸顺差的四分之一来自于对华贸易。不难看出,在欧美国家经济经历寒冬的同时,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业合作却如火如荼展开,并进一步深入推进。

此外,中巴之间农业合作的顺利展开还得益于两国国内政治稳定以及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的有利因素。巴西自1985年以来结束军人独裁以来,国内整体上保持着稳定局面。卢拉上台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增强,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为与其他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有利环境。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中巴两国也在上海合作组织、南方共同市场以及金砖五国等框架内加强互利合作,并联手共同帮助非洲等地发展现代农业,以解决非洲的农业和粮食问题。

二、 中国巴西农业合作的发展及前景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自建交以来,中巴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飞速发展。在1974年两国刚建交时,双边贸易额只有1742万美元,到上世纪90年代两国年均贸易额已增至14.94亿美元。进入21世纪,两国贸易额进一步攀升,2012年,巴西对中国出口农产品179.75亿美元,到了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欧盟,成为巴西农产品最大出口目的国,巴西进口中国农产品总额也达到228.8亿美元。

在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大豆及大豆制品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据巴西商务部统计,从2010到2013年,巴西每年出口的大豆约有一半销往中国。而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2013年1月到8月期间,中国购进了4100万吨大豆,其中巴西大豆占到了2390万吨,占到了58%;2013年6月,中国又批准进口包括孟山都 Intacta RR2品种在内的三种巴西产转基因大豆,避免了当时的贸易摩擦。 此外,巴西大豆产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与巴西大豆产量提高相伴随的是,中国在2014年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总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1至7月,巴西就向中国销售大豆2090万吨,已接近去年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全年规模。由于中国市场对大豆的需求将出现持续走高的态势,势必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大豆贸易。同时,包括咖啡、蔗糖、肉类等也将是巴西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而中国向巴西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加工食品、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总体上缺乏比较优势。endprint

尽管中国许多农产品在产量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导致中巴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逆差地位的主要原因。2001年以来,中国对巴西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一是因为巴西货币雷亚尔大幅贬值导致出口竞争力增强;二是巴西的贸易保护倾向严重,对中国农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不利于部分中国农产品进入巴西市场。中国和巴西向对方出口的农产品类别都比较集中,中国以加工类农产品出口为主,但规模较小;巴西主要以咖啡、大豆等农产品出口为主,产品数量大并且集中。因此,中国在中巴农产品贸易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贸易逆差的局面长期存在。蔬菜和蔬菜制品是中国对巴西出口的农产品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不过,巴西并不是中国蔬菜出口的主要市场,在双边农业贸易中所占比例很小。

中国和巴西在农产品质检等领域内的合作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两国的农产品贸易。2014年,中方宣布解除巴西牛肉输华禁令,以恢复双方牛肉贸易,并承诺将加快解决巴宠物食品进口问题。双方承诺对中方水产和肠衣出口企业在巴注册和巴西牛肉、猪肉、禽肉出口企业在华注册工作给予特别重视。巴西承诺修订进口牛羊肠衣卫生要求,以便保障中国输巴牛羊肠衣贸易正常开展。

总的来看,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积极良性发展的势头仍是主流,随着两国宏观经济态势稳定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得以扩大和深化。

(二)中巴农业投资合作的发展

两国之间相互进行农业领域的投资也是其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中中国对巴西的农业投资是主流,在2010年,巴西就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仅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投资额就高达126亿美元。

就在这一年,巴西新任总统罗塞夫访问中国,和中国签订了面向2010—2014年的《共同行动计划》。该计划同意设立投资工作组,以期沟通双向投资信息和机会,并着力推动中巴在投资领域开展合作。这份计划为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投资巴西农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实际上,罗塞夫这次访问中国的目标之一就是向中国企业介绍在巴西的农业投资机遇和投资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去巴西投资。2011年4月19日,巴西农业部长瓦格内尔·罗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巴西欢迎中国企业到巴西投资开发农业,巴西也将为中国投资企业提供合作的机遇。他在北京访问期间,巴西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进行了会谈,探讨了扩大双方农业贸易和科技合作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国内大型国企和巴西的相关农业组织也在中国向巴西的农业投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者中国向巴西农业投资的方向。中国重庆粮食集团投资5亿元在巴西的巴依亚洲建立一个集大豆加工、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的大豆圈产业链食品工业园区,该州也是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主要的大豆种植基地,还投资建造了一座年产量115万吨的大豆压榨工厂。另外一方面,巴西农业和畜牧业联合会(CNA)也在北京成立代表处,期待未来进一步扩大巴西农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吸引中资企业未来对于巴西进行投资。

中国在巴西的农业投资的另一个重要项目,是投资于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巴西虽然农产品产量十分可观,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产品的运输问题成为巴西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瓶颈。作为巴西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投资于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巴西农业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中巴农业合作的长久发展。例如,中国投资于巴西亚马逊州的通往大西洋各港口的铁路,将极大地方便巴西内地农副产品的外销;同时,中巴双方还决定进一步促进粮食、食品加工等农业领域和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设施等农产品运输物流领域的双向投资。巴西吸引华资的愿望是十分迫切,而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会有效削减我国从巴西运输农产品的成本,从而达到中国、巴西在农业领域的双赢局面。在2014年中国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推动我国的对外农业合资,支持企业到巴西等国开展农业投资开发区建设,这无疑更有力推动我国对巴西的农业投资,并将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入和扩大。

当然,中国在巴西农业领域内的投资并非一帆风顺,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巴西的购地问题上。2010年6月,巴西总统卢拉要求准备一项法案,收紧外国投资者在巴西的土地所有权,甚至连已经被授予土地许可证的也有可能被撤销。不难看出,中国在巴西农业部门的投资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尽管巴西政府在土地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但这并未对中巴农业投资向着积极良性方向发展产生太大影响。中国对巴西农业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满足中国对农牧产品的需求,还极大优化了巴西国内基础设施,为巴西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中巴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发展

除了农业贸易与投资,两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两国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农业科技方面,巴西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巴西在酒精和糖厂的建设、生产技术以及酒精汽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巴西主要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是“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分别成立于1973和1974年,均隶属农业部。它们还经常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私人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

巴西在大豆品种改良、高产品种的培育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巴西为确保粮食安全,正通过全球布局战略加强技术交流,以提高创新能力。2009年5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华,在两国领导人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了中巴联合实验室设在中国农科院;巴西农业部农牧业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机构签署有农作物基因材料、生物技术方面的多项交流合作协议,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转基因棉花技术合作协议。2012年8月8日,应邀率团访问巴西的中国科技部长万钢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与巴农业部长菲略为中巴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海外农业科技联合研究平台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面向拉美国家的第一个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也是我国在国外设立的首个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成立将有效发挥、利用中国农科院与巴西农牧业研究院各自的科研优势,推动两国在遗传资源、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农业生态和环境科学、草原科学等领域的合作。endprint

中国在基因材料等方面为巴西提供了方便,巴西也向中国提供农业信息化应用等先进技术,两国在生物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以及农牧业生产技术等领域内也加强了合作。同时,两国还进一步加强动植物优良种质资源的交流,如在2012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西联邦共和国政府十年合作规划》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巴西农牧研究院就优质植物、动物种质、生物技术、沼气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大豆生产、水果加工、养牛、水产品和动物疾病控制)交流信息和开展联合研究。该规划还强调在农业领域的研发,以便在粮食安全、功能性食品、食品技术和营养品等方面增加附加值、提升生产率,并从对方经验中获益。

2014年是中国巴西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较大发展的一年。在2014年7月17日的达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双方表示对在中巴高委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成立生物安全和生物技术工作组,并签署巴西输华玉米植物检验检疫议定书表示欢迎;两国一致认为,在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农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十分必要,两国将继续致力于强化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及成果分享的国际机制,并在生物多样性大国联盟框架下保持良好协调。此外,在2014年中国农业部预算项目《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指南》中,我国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全球战略布局,建设中国---拉丁美洲农业生产加工示范园,支持与巴西等拉美国家开展农作物种植示范和技术推广项目。与此同时,还提出要搭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与巴西等国建立中拉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这一项目将会有效促进中巴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并以双边带动多边,推动我国与整个拉美地区的科技互利合作。

三、 对中巴开展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拓展中国对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已在巴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巴西内陆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仍无法顺利运输至港口。巴西铁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很多铁路都是零星分布,没有形成联通国内各地的铁路网络。巴西的河港与海港建设也相对滞后,港口严重负荷,运输能力有限。因此中国应加大在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重视在巴西建设综合性、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展开合作。在2014年7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巴西鼓励中方企业参与巴西有关项目招标,尤其是连接米纳斯吉拉斯州卢卡斯里奥韦尔迪市和戈亚斯州坎皮诺尔特市铁路段招标。这不失为中国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此外,在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我国也应当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努力推进中国与巴西进口农产品的多元化。目前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多为大豆、咖啡等作物,进口种类相对单一。实际上,巴西是世界上诸多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除大豆和咖啡外,柑橘、玉米、肉类等农作物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增加自巴西进口的农产品种类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产品来源市场的多元化,加强中巴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还对巴西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例如,2012至2013年度,巴西玉米总产量为8130万吨,其中1980万吨用于出口,但对华出口量仅为80万吨。一旦巴西能够实现玉米对华全面出口,每年出口量将增加1000多万吨,价值40多亿美元,这将极大地促进巴西农业的发展。此外,两国政府及相关团体也应力图打造、拓宽两国农牧产品贸易和投资的平台,进一步扩大并提升两国在农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力促双方尽快成立农产品商贸办事处等相关机构以形成专门化的对口合作平台并使其常规化、制度化,以加强巴西农牧产品在华出口的多元化。

第三,进一步加强中巴农业科技领域的互利合作。中巴还应进一步加强在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应加大农业机械产品的合作创造推广力度和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补充与共同研发,并加强农业产业的合作开发,即中国企业到巴西建设农庄、共同开发农业新产业或出口产业;此外,两国还应加强在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低碳农业是巴西近些年来大力鼓励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政府不仅从政策上扶持,还提供了专门的低碳农业贷款。低碳农业计划覆盖巴西全国,实施时间为2010年至2020年,包含的7项内容中有6项为低碳农业转变技术。巴西政府提出,在不超过2年的时间内,低碳农业应满足社会要求。巴西政府预计,这一计划的总投入约为1970亿雷亚尔(约合820亿美元),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预算和贷款。巴西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就,如将大量的贫瘠和酸性土壤改造成肥沃良田,在热带地区种植原非热带植物,实施生态种植方式等。巴西农业研究所还在研究一套整体方案,旨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改善土壤质量,并保证农产品产量。加强两国在上述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把两国的农业和能源合作引向深入,还会有效减轻我国的能源压力,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第四,积极开展中国与巴西人文领域的民间交流。 两国在农业合作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中巴两国相距遥远,两国除了在经济领域内联系较为密切外,在文化以及民间交流等方面联系较少。中国很少有既熟练掌握葡萄牙语又对巴西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才,而巴西对中国的了解更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和误解。在政府层面,巴西的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十分复杂,政府办事效率不高,且政府和普通民众对中国四处购买土地和大宗商品颇为反感。一些农产品加工厂不仅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同意,还要取得环境许可,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在巴西经营受阻。因此,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应加强与巴西当地社会的接触,充分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努力培养针对巴西的各种商务人才和外交人才;我国各级政府还要积极加强与巴西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政府的疏通,以减少由于审批过程复杂等原因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中国企业本身在巴西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也要努力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消除由于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我国企业与当地政府、民众和相关环保组织的矛盾与纠纷,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推动中巴之间的农业合作。

第五,进一步提升中巴两国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能力。应进一步向多边和区域框架内扩展和深化。在对非洲的农业援助和支持方面,两国虽积极合作,协调并进,但并未彻底摆脱发达国家对非洲农业控制的影响。例如,由于西方国家反对津巴布韦进行土地改革,使得中国与巴西在土地的获得以及农业品种改良等方面遇到很大阻力。因此,两国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并携手非洲国家共同抵制来自西方国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非洲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两国政府应大力推动两国企业在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巴两国主动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能力。两国还应在上海合作组织、南方共同市场、金砖四国乃至WTO等框架内进一步深化合作,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互利共赢,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中巴两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的领头羊作用,并促使国际经济秩序向着有利于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吴白乙:《拉美黄皮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Recent Baumann:“Recent Feature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Brazil and China”,Presentation at the Shanghai Forum ,May,2009.

[3]李放、卜凡鹏:《巴西—“美洲豹”的腾飞》,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3。

[4]ECLAC (Ecom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rn), Brasilia Office, Statistical Report of the Brasilian Economy, 2013.

4.科技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之路 篇四

一、农业突破性进展需要创新

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不需要在此累述,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主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业,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另外,农民要知识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二、二、农业长足发展需要可持续

(二)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

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既高产优质高效又可持久发展的持续集约化农业道路。具体而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技术方向:第一,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第二,积极构建农业废弃物利用犁技术。第三,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技术。第四,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三)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根据我国的当前的现状和要求,我国的生态农业科技今后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1)生态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突破。要实现以病虫草害控制,水肥调控,农业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进一步的开拓创新。(2)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缺少量化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技术规程,各种农业技术之间的定量研究也相对缺乏。导致生态农业模式在实践上不容易推广应用,可操作性不强,产品不容易进行标准化认证。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多集中在农户或农场尺度,往往追求“小而全”,这不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今后要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5.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五

,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t,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万t,实现前所未有的“十一连增”,这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在世界农业史上也是罕见的。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需要引起重视。在传统农业问题日渐得到重视和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正在悄悄成为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优质土地不断减少,黑土层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

1.1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未开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至底,我国人口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3.6亿,我国耕地面积已经突破了1.200亿hm2大关,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089hm2,今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和生态退耕面积的不断加大,耕地还会不断减少,预计50a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会超过0.040hm2.

而与此同时我国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经济建设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占用大量的未利用土地[1],其中改良后可作为耕地的潜在后备资源也不可豁免[2],通过未利用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资源的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

1.2黑土层厚度不断减小,耕地质量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数量固然重要,但没有质量的数量同样令人担忧。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东北水土流失面积4.47万km2,占黑土总面积的37.9000%[3].有些地区因水土流失,黑土层每年减少0.4~0.5cm,已经由开垦初期的60.0~70.0cm减少到20.0~30.0cm[4].就是在黑土保护较好的地区,黑土地本身的土壤理化性质也在恶化,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和腐殖质层厚度不断变薄。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由初期的4%~6%下降到2.%~3%.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为30~70cm,而据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有将近40%的黑土地腐殖质层已经不足30cm.

2缺磷耕地面大,磷肥利用率低,磷矿资源不断减少

磷是植物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我国缺磷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以上[5],农作物当季施用磷肥的利用率也只在10%~20%[6]

,剩余未利用的磷素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加大磷肥的利用率,无论从农业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都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磷矿储备量和开采量的大国,已探明的磷矿处理量仅次于摩洛哥。但同时我国也是磷矿使用量大国,如果只利用品位大于30%的富矿,磷矿开采量仅可以满足到2028年需求[7].我国磷矿的使用中有70%用于制取磷肥,16%用于生产磷元素,其他14%用于生产饲料及其他磷化工产品。可见,磷矿资源对磷肥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容被忽视的。

3地下水资源不断减少,已不仅仅是农业问题

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5%是由地下水井灌区贡献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的贡献率已经超过总量的50%,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干旱年份,地表水源短缺,地下水则成为主要的抗旱水源,井灌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更加显着。

地下水资源是地表水的后备资源,也是支撑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保障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资源。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维持中国近70%的人口饮用和40%的农田灌溉。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地下水占30%.但是,随着地下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由于地表水的污染面积和程度越来愈大,对于地下水的开发量也逐年递增,近20a,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m3的速度增加。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的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8].一些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也已经开始开发地下水。然而地下水的相对补充速度的确非常慢,年更新率仅为6.638‰,全部更新周期长达1400a.所以,关注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已经不单单是农业灌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春,姚林君。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6):20-23.

[2]胡萃。浅谈未利用地管理。资源与人居环境,(9):28-29.

[3]于磊,张柏。中国黑土退化现状与防治对策。干旱资源与环境,(1)。

[4]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黑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黑龙江土地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14-315.

6.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六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部分农业保险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这种情况垦区甚于农村,因为垦区指令性事物多于农村。主要表现在欺骗误导客户、欺骗保险公司。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1、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我国虽然对部分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制定了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显得相对滞后,也未出台鼓励和扶持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具体措施。没有扶持举措,对不盈利的农业保险来说,很难通过中介达到展业的效果。

2、客户对农业保险中介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客户不知其为何物,潜意识里认为其是“二道贩子”,只会搅局,普遍持抵触情绪。

3、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专业中介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代理人来源复杂。在农垦系统,分场和连队从事农业保险中介的代理人等均是财务部门人员;在农村,乡镇和村里多是由经管站相关人员从事中介活动。这些人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差别较大,再加上由于缺乏正规培训、保险知识匮乏、对所代理的保险险种也不很了解、代理人员流动性又很强,因此产生了许多损害客户和保险公司利益的行为。

4、代理人和经纪人业务范围不清。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经纪业务划分不清。许多农业保险中介者既是代理人又是经纪人,有时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有时又代表投保的农户利益,自身都很矛盾。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混同于保险代理人,导致其专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7.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七

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可控制的、适宜的生长环境,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较少的劳动力,以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设施附属设备(开窗机、卷帘机、拉幕机、遮阳网、防虫网)、配套设备(加温设备、通风降温设备、补光设备、环境调控设备)、作业机械与设备(动力机械—内燃机及电动机、耕整地机械、育苗及栽植机械、灌溉机械设备、施肥设备、植保机械)、其它机械设备(采运摘设备、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嫁接机械)等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1 国外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现状

国外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各国近20年来研发的温室装备及室内机械化作业装备及技术十分发达,自动化水平较高。国外设施农业耕作机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作业性能稳定,功能齐全,小巧轻便。日本、意大利、荷兰和以色列等国家的产品广泛用于旋耕、犁耕、开沟、作畦、起垄、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灌溉和施肥等作业项目。温室附属设备及配套设备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有专门的生产厂家生产并销往世界各地,如荷兰的拉幕电机及齿轮齿条机构、日本的卷膜器、意大利的轴流风机、美国的湿帘和以色列的灌溉产品等。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的温室栽培从整地施肥、育苗移植、中耕除草、防病管理、收获加工等全部或部分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如穴盘育苗播种机、定植机、整地与土壤消毒机、整地作畦覆膜机、嫁接机器人、采摘机器人、全自动移栽机、中耕管理机、植保机具、各种作物收获机具和采后清选、分级、加工包装机具等全部配套。美国的移苗机器人甚至能够辨别苗木的好坏,把不好的苗抛到一边,只移栽好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温室内装备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和室内环境监测装置,通过计算机的调控,实现温、光、湿、肥等室内环境的自动调控以及远程监控。

在产品采后处理方面,国外一般都把产品采后的商品化处理作为温室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来抓,他们认为产品的采后处理关系到产品能否实现商品价值。因而,设施栽培的果菜产品一般全部进行清选、整理、称重、分级、包装、贴商标,注明产地、日期等,可全部净菜上市。为确保果蔬新鲜、卫生、无污染,除了要经过低温预冷外,自采收—加工—运往批发市场—零售店的时间要求在24h内完成。叶菜通过机器自动包裹塑料薄膜、切割、称重、分级、入箱后进入预冷库,运往批发市场;而所有这些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2 国内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现状

国内温室装备技术开发相对国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硬件方面进行了系列现代化连栋温室的研究开发、辽沈型日光温室结构优化与改进、西北型单跨及双跨日光温室的开发以及大型现代连栋温室冬季保温与夏季降温配套工程技术、温室配套生产设施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微雾蒸发降温、雾帘降温、集中雾化降温、覆盖材料、滴灌设备、热风补温系统的研制及相关试验,均取得了相应成果。经过科研人员和学者的不懈努力,温室内部分附属及配套设备如供热加温设备、节水灌溉设备、环境调控设备、降温设备、温室专用电机、施肥设备、育苗机械等相继开发成功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1 小型耕作机械

近几年针对温室、大棚等特殊耕作环境,国内研制生产了一些小型耕作机械,有的微耕机还设计有多种作业功能,考虑了兼顾露地作业,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生产的耕作机械配套动力大多在2.2~5.9k W之间,其中以4.4k W较多。发动机有柴油机和汽油机之分,均采用强制风冷式,也有采用电动机的。但是,由于产品大多存在操作不灵便、漏耕严重、生产率低、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均未能很好的推广。

2.2 移栽机

设施内钵苗栽植技术关键是钵苗移栽机,配套机械主要有穴盘育苗及钵盘育苗设备、高效机械化制钵机等。移栽机能够保证移栽深浅一致、间距均匀,有利于作物成活和生长,促进高产。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小型移栽机广泛应用于设施内作物的栽培,动力均为2.94~4.41k W的汽油机。我国目前尚无此类小型移栽机。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的研究”已研制成功4行自动钵苗移栽机、2行半自动钵苗移栽机及配套高效机械化制钵机,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不是明确针对设施农业而研制开发的,不能进入设施内作业。

2.3 穴盘播种成套设备

地膜作物精密穴播机和施肥铺膜播种机有不少单位研究,也有成熟产品,但也仅限于露地作业。国产穴盘播种精度不高,而且大多数穴播机不能满足播种时行距和穴距可调的要求,急需开发小型精密或精量播种机,要求行距、穴距及播深可调,且控制准确,能够适应设施内的作业要求。与钵盘育苗播种成套设备配套的高效机械化制钵机生产率达5万钵/h,可依次完成钵盘装土、刮平、压窝、播种、覆土和浇水等多道工序,已由有关单位研制成功。该机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有利于培育健壮的钵苗。

2.4 灌溉施肥设备

温室大棚灌水施肥多采用传统的沟灌、漫灌,需水量大,劳动强度大,养分流失严重,对作物需水量难以有效控制。同时,也给棚内环境带来危害,尤其是棚内湿度大,易诱发病害。因此,有关单位开发了喷灌、滴灌、施肥等设施设备,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省工、省水、提高灌溉质量、便于施肥、安装便捷和管理方便等优点。

2.5 温室供暖热风炉

在我国北方地区,天气寒冷,特别是大型现代连栋温室,必须营造出适合反季节瓜果蔬菜生长发育要求的环境温度,冬季不加热是不可能生产的。过去一般采用锅炉水暖加热,由于不便管理和实现自动控制,近年已逐渐用燃油热风机为温室加热。后者虽然效果好,但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增大了生产成本,农民难以接受。因此,近年来有关厂家研制出燃煤热风炉,其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适合农村使用。

2.6 温室开窗系统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部分温室配套的开窗系统均为曲柄连杆开窗系统或四连杆开窗系统,主要由电机、限位机构、传动轴、曲柄连杆(四连杆)、窗边支座等部件构成,由于其制作简单、安装方便被广泛地应用在温室开窗系统中。目前,其多采用齿轮齿条机构或卷膜器进行开窗,方便可靠。

2.7 湿帘风机降温系统

夏季由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室效应,温室内的气温高达40℃甚至50℃以上,致使大批温室不能常年种植,特别是多年生苗木、花卉及组培、驯化等受到很大限制。如何有效地解决夏季降温是生产者都关心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内有关单位开发了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该系统不但在我国北方地区降温效果极为显著,而且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东南沿海一带的高温季节也是适用的:夏季高温天气,空气通过湿帘后一般都降低4~7℃。

2.8 常温烟雾机

有关单位借鉴国外技术研发的常温烟雾机,有大、中、小型和带静电等几个品种系列,主要用于温室大棚和农副产品储藏地,其烟雾弥漫均匀、省水省药、无油污染,是室内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机具,配套动力为0.8~2.0k W(烟雾粒度直径小于20μm,防治面积500~5000m2/台)。

2.9 大棚卷帘机

新型大棚卷帘机已经研发成功,适用于卷铺草帘、布帘等多种大棚用帘,工作长度可达60m以上,每次卷(铺)帘只需4~5min。由电机、传动系、卷轴等组成,结构紧凑,安装使用维修十分方便,比人工卷(铺)帘提高工效10倍以上。

2.10 其它机械

与耕作及栽培有关的配套设施农业机械还有地膜(残膜)回收机、农作物嫁接机等。机械回收残膜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护设施内土质,使其符合环保要求。合理嫁接可培育优良品种,生产名优产品,提高设施栽培效益。目前,这些配套机械的研制正处于起步试验阶段。

在采后加工技术与装备方面,初步建立了蔬菜采收、预冷、分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技术体系,完善了采后预冷、低温加工、保鲜、低温冷藏运输、空调柜销售等冷链流通系统,研究开发了压差预冷设备,建造了冷库,提出了10种主要蔬菜冷链流通操作规程,将我国采后产品处理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3 存在的不足

尽管上述机械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突出地表现在:一是设施结构简陋,加工工艺落后,尚未从资源利用、节能、高效角度进行设施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原创于我国大面积应用的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控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温室设施整体性能有待提高,距工厂化农业精准、高效生产的技术要求相差甚远。二是设施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不足。三是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尚不完善,缺乏高新技术和成套装备。现有机械存在着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的缺点,温室内耕种机具操纵方便性差。

4 发展趋势

随着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客户需求的增多,对设施农业中使用的机械化装备的需求,无论从数量、功能和质量上都将有更新的要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人工操作的机械化设备,将逐步向半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发展;性能可靠、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操作灵活的轻便微型化的机械装备将得到普遍欢迎;节能与环保受到普遍重视。

根据国情和设施农业特点,目前急需开发的产品如下:一是针对日光温室、单栋大棚和小型连栋温室的多功能无污染小型移动式动力机械及配套机具的研发。二是主要开发以电力为动力的小型多功能作业主机及配套机具,能完成深耕、悬耕、中耕、除草、施肥、起垄、灌溉等作业,适合一家一户使用,也可多家轮流使用。三是用于大型连动温室及连栋大棚的无污染耕整地机械和土壤消毒机研发。主要针对有土栽培而言,可减少连作障碍和病虫害发生,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四是针对日光温室、单栋大棚和小型连栋温室的植保机械研发。主要开发喷药机械、施肥机械、小型采摘及运输机械。五是用于大型连动温室及连栋大棚的无土栽培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的开发。六是苗木机械化移栽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主要进行苗木移栽机器人或机械手的开发,用于工厂化育苗温室。七是蔬菜采后清洗、分级、加工、包装机械装备的开发。可减少采后损失、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八是鲜切花采后自动化分级、包装机械装备的开发。九是其它配套关键技术与装备,如温室自动化扫雪装置及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用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防止大雪将温室压塌以及积雪对光照的影响。十是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可将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从而节省大量能源。

5 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建设面积逐年递增,专家预计2~3年内,我国温室内需要的成套装备仅连栋温室就需要4300套。不难看出,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国策,完全可以依托我国机械工业基础较好,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成熟的条件,经过产品技术组配集成和企业的适当重组与调整,制造出符合要求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基本实现设施内全过程机械化作业,以实现减少劳动力成本,环保节能,安全可靠,适合中国设施农业特点和国情。

摘要:设施农业装备是我国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点,而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是实现设施农业高效、高产、高品质的重要保证。为此,综述了我国设施农业中机械装备(设施附属设备、配套设备、作业机械设备及其它设备等)的概况及发展现状,并与国外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使用现状及技术现状作对比,总结了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环节上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讨论了我国今后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综述,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文,杨仁全,周增产,等.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农机化研究,2005(1):147-149.

[2]汪懋华.工厂化农业的发展与工程科技创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承继成.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卢良恕.农业科技与发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李建明,邹志荣.温室园艺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现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7(4):33-36.

[6]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国内外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趋势[J].农机科技推广,2004(12):6-7,14.

[7]于海业,马成林,陈晓光.发达国家温室设施自动化研究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1997,13(增刊):253-257.

[8]张名位.农产品GAP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Gregory,L.Biggs,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l-time deter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nitrogen fertilizer using rapid,non-destru-ctive crop canopy measurements.U.S.Patent No.6393927B1.

[10]陈端生.我国温室气候环境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增刊):53-56.

[11]李树海,马承伟.温室环境模型的回顾和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增刊):57-62.

8.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 集约经济 中国农业 可持续发展

1. 农业集约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中的集约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与靠广种薄收来保持或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粗放经营相区别的一种经营方式。它在各国的发展几乎是和农业商品化同时进行的,因为只有在农业商品生产发展的条件下,农业劳动者才更加需要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来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后备的耕地资源开发困难加大,实行集约经营,增加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2. 国外农业集约经营发展概况

2.1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政策引导形式 国外政府对集约经营不是就农业抓农业,而是从多方面采取政策加以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信贷支持政策。如美国农民家计局、商业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及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这类金融机构被政府严格控制,政策性浓厚,一般不吸收存款,从政府获得较多的资金,主要发放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的贷款;农业补贴政策。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多,形式各异,从生产区域看,农产品过剩国家,如美国、欧盟成员中的大部分,把补贴主要用于控制和调节农业生产;政府给以优惠政策。西方国家的农业发展选择了农场家庭经营和在此基础上的非资本化的合作道路,农业集约经营的农民合作社成为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的有效形式;制定法规促进集约协调发展政策。为了保证农业的集约经营,一些国家在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中依据法律按程序行使权力;低税收政策。美国在1982年以前对实行集约经营的农场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6%,而个人高达70%;农业集约经营自我保护措施。许多国家农业系统以法律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如今同契约关系、风险防范基金、保护价格、生产资料服务等。

2.2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产加销类型 公司加农户。主要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农场可增大投资强度,扩大生产规模,将农业同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销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工业、商业及农业企业加农户。这种以资本股份形成的联益公司,对外联系面广,联合的企业涉及面大,但一般以1~2个控股企业为核心;农协加农户。以农协等合作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等;科教加农户。科技进步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没有一条天然通道,需要科技搭桥,农民不可能主动研究和采用新科技,而必须通过教育、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的宣传、示范和协助,才能逐渐采用新科技;合作社加农户。合作社的农业服务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准备了多种用品和服务项目,农业生产者可以从附近企业内取得他们所需的一切。

2.3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农业集约经营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国外的农业服务组织机构可分为三类,即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和私营机构。其中政府服务组织的影响最为主动,往往对其余两者有引导作用,而农民合作组织是集约经营服务的主体。各国服务体系的结构虽然相似,但又各有特色。一般农业服务企业包括国家机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合作社机构(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供销、加工和科技服务合作社)和私人企业(包括由工业企业垂直联合组织的农业综合企业等),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组织体系,没有统一的领导和规划,各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规模都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合同、协议形式确定下来,并彼此衔接成一个组织体系。这个体系的结构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需要,随时调整,显得十分灵活。

3. 国外农业集约经营对中国的启示

3.1农业集约经营的历史要求 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农业、农民、农村的基础之上,做到粮食安全、农民走向小康、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好这三件大事,就能使农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实行这个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迫切要求,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增长的消费要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3.2农业集约经营的历史要求和发展地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第一,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发展总是不断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只有集约化经营的农业,才能使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同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张性得以衔接,从实践上看,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农业都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到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第二,集約经营可以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人地矛盾、产需矛盾、质量矛盾、环境矛盾、效益矛盾、产出矛盾等,解决上述矛盾,最佳选择是搞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因为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弥补耕地不足;可以运用先进技术,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不断改善生产结构;可以发挥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之路。第三,集约经营发展在现阶段的条件已经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打开了通道,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为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引起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积累了不少集约经营的经验,且有许多自然的优势,只要人们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认准目标,就一定能使我国农业的集约经营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第四,集约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是指在同一经营对象和范围内投入更多、更集约的资金技术力量,建立强大的基础设施,从而使农业像工业等产业一样建立在稳定可靠的运行基础上。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一部人类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都是由粗放型、掠夺式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集约化经营是农业走向市场的必然。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一方面,农产品商品率不太高,而且很多重要农产品、农业生产投资仍然由国家经营和垄断。另一方面,农民对市场还不适应,农业产供销的矛盾无时不在困扰农民和国家。从根本上讲,这是社会主义市场与过度小型、分散的农户经营之间矛盾的表现,解决的办法,除了加强市场建设和国家宏观指导外,根本的办法是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空间,建立直接连接市场的供、产、销、运、贮服务一条龙体制。第六,实行集约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对农业经营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农民的主体——农民实行“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田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中,将农业交给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去经营,无疑这种“优化”必须以实行规模经营为条件,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3.3提高农业集约经营的基本途径 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应该从实际出发,由目前劳动集约为主向适度的劳动集约、适度的资金集约、适用的技术集约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使劳动力、科学技术、物质技术装备等生产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稳定农业自身基础;扩大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单位产量;搞好物质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大投入力度,改变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成品性精品农业,扩大市场占有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实行小康目标;加大农业减险投入,建立风险损失补偿体系;加强信息服务,减少集约经营中的损失;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摘自《农业经济导刊》

9.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 篇九

梁永明 刘风芝 罗铭俊 黄晓璐

2012-6-29 10:28:34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摘要:针对中国农业和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以及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于农业受到风险影响程度调查以及 相关数据的统计,加上中国农保现状的剖析,查证保险企业内部对于农业保险的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关于消费者和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对于农保的法制建设等问题,通过对中国农业保险现状的认识,为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保险,农保政策

引言

古往今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在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促使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中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发生频率以及带来的损害对于中国农业方面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的道路频频受阻,前景亦不容乐观,但是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的发展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支柱,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保证民生之根本。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现状的农业保险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农业风险现状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之大是其他行业不可比的[1]。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变化莫测,人类在自然的面前给予现在的科学实力来讲还是很渺小的。我们对自然缺乏了解,无法提前预知和勘测自然气候的动向,也无法控制灾害。特别是中国地缘辽阔,且各地区间气候千差万别,使得农业风险更加复杂。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中国的自然灾害不仅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而且还具有时空分布广,地域组合明显,受损面广,损害严重等特征。据国家部门统计,尤其最近三年,中国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发生明显性的变化,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2.市场风险。除了自然性的危害之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经济风险,既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2]。一般发生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资本市场态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中,价格波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可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也可能是农业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农产品的价格易发生较大的变动。

二、中国农业保险现状

1.中国保险企业经营现况。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广阔,农业风险有较强的分散

特点:农业经营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衡量风险的标准和操作规范[3]。而且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有效协调。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主要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风险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这就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如今,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茫然和不确定,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灾害高发提高了农业保险的风险,同时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经常面临亏损,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其设计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农民的收入有限,高费率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所以企业又无法制定高费率。高风险,低费率是的农保的发展步伐举步维艰。

2.中国农民投保现状。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中国又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上农民是一家一户从事生产,抗风险能力差,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保险来分散风险,对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是相当大的。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风险意识落后,保险经营主体少,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也不到位,现实的保险需求非常低,现实的保险需求是不足的[4]。

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业保险的可保性低,效益没保障。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保险自1990年以来有些大型的保险公司逐渐向商业保险转换,成为了规范的商业保险公司,由原来的政策性,服务型的保险转变成了为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业保险业务。同时,中国是自然灾难高发地段,自然灾害是一种覆盖面大,影响面广,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和测量,发生的概率又特别的大。加上原本是政策性的保险业务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使中国的农业可保性降低了很多,导致了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此方面的业务。

2.农民支付保险乏力,政府保险方面投入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但是,农业保险的收费很高,因为农业的风险较大。所以农民对于高费率着实负担不起。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扶持农民的方式都是通过财政部直接拨款,以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的形式来补助农民,一旦发生农业灾害,政府也只是直接拨款赈济灾民,很少有补贴农业保险这一块。对于农业保险的实际性支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证。

3.农业保险缺乏法律保障。自1982年起中国的保险业回复运转,作为政策保险的农业保险一直没有相关另行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他们的业务开展起驾保航。因此,农业保险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的建设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正常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成为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着中国农保的正常运转的最大环境因素。

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着力提高农保企业的水平。农业保险公司的自身因素,是提高农业保险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不但可以优化整个业务过程的程序,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操作的成本,控制农业保险的风险,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一个自身主动性的作用。除此,还应加大设备的提升,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的农业保险这一方面中所增加的投入和应用的高科技设备,在于农业保险的初期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在全国的范围内加强调查取证,应用访查,数据统计等各方面的技术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加大财力投入,引进精算师等相关的技术人员,强化统计。于此排清了和划分了一些高风险的农业区进行特殊的监控和保护。降低了预期的误差,减少了支出。同时引进部分的现在高新技术设备,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发生的观察站,在灾害实况的全程观测跟踪,以资料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和预报警装置从而提高农业灾害的监测水平。在与监测和划分出的低风险,灾害的发生频率较低的地区,应当制定一些低档的保险费率来降低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在农业保险上的的保险率。拓宽公司保险的业务,促进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

2.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农业保险是商业化业务,它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与中国政府提出为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性援助的初衷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其实就需要国家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对这方面的补贴。对于政府补贴可以根据需要和效力选择向经营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生产补贴或向投保农户提供消费补贴,或者同时提供生产补贴和消费补贴,从生产方和消费方的两方面同时对农保实行补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对的是农业,但其带来的利益却远非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所能衡量的[5]。所以,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会增加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对国家的稳定带来好处。

3.加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法规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农业保险的当务之急,建设法规,应当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和约束,把农业保险的发展轨道正常化。首先要确立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的地位,将他与商业性保险的业务划分开来。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在与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的作用得到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业保险政策性的确立。逐步完成对于农民补贴机制。构建农保的法制建设,从而巩固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保证。

参考文献:

上一篇:校园口号征集方案下一篇:母校的高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