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2025-01-18

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共12篇)(共12篇)

1.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篇一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

詹媛

201302405159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本以为是简单的描写法国因为陈旧的封建制度而引发的一场革命,可能因为我天分不足,加之对法国的历史并不了解,所以读了一遍下来,我并没有像大多数的学者一样为当今中国的现状而担忧,其实简单的说来就是觉得这是一本描述法国历史的一本著作而已。正当我为自己的浅薄而苦恼时,我只好耐着性子将托翁这本精华之作再细品了一遍,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本书真如王岐山先生所说的,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于1856年出版,以“把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为目标的评价历史著作。这本书着眼于对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下政治、社会生活画面的剖析,并由此阐明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亦是大革命后人民重新建立起来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原型。点明法国大革命真正的目的,是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平等。

一、《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写作手法与内容概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分为三编。主要是采用了问答式的写作手法,就如托翁所说的,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所以从各章题目就可明了作者要解决的是那些问题。从方法论来说,这也就是后来“学鉴年派”创导的问题史学。这种写作方法是很值得我们这些初学者学习的,这样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同时这样表达更能体现出文章的内容且对各方面的描写都更加全面、明了逻辑性更强。

《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一编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在这一编中,我认为第五章是本编的重点,如托翁说的,前面所有的论述只是为了阐明主题,第五章作者基于对整个欧洲制度、社会结构的相似性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封建制度衰落的地方,民众对其仇恨越大。同时得出,法国大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企图用平等、一致的社会政治秩序来取代统治整个欧洲的封建制、贵族制的政治制度。

第二编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在这一编中,我对十一章的内容感触较深,第十一章阐释了隐藏的大革命力量:人们的自由性格。一方面,政府贪婪捞钱的欲望损害了它的控制力,而且它的集权经验不足,不自信,行政风格上也受到司法习惯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专横跋扈。另一方面,虽然被大量剥夺,贵族、教士、资产者、司法机构,还都保持着一些自由的性格。它表明法国人并没有完全心甘情愿的服从于专制的奴役。当然,托翁说,这种“病态的自由”虽然有助于法国人推翻专制制度,但它也使得真正“自由的法治国家”更难于建立了。从而旧制度塑造了大革命。

第三编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而在第八章中,作者对大革命从旧制度种自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再一次阐述对于自由的热爱,并指明之追求平等的革命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等的奴役,只有追求自由的革命才会换来真正的平等、民主和自由。

全书论述了大革命与旧制度之间的联系,即旧制度塑造大革命、大革命继承旧制度。从而揭示了大革命爆发的真正原因,以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动力。

二、法国大革命与传统的革命的时代背景比较。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我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老百姓觉得无路可走了所以才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却不是这么回事。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历史证明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为何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混合。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国民的私人灾难。也就是说,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无法忍受,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悄然而至。

三、思考与感悟

老实的说,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这本书中我学到的知识挺多的,但我也同大多数人一样陷入疑惑当中,那就是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的结果呢?为了解决我心中的疑惑,我从网上看了一些名家对这本书的见解,很多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并无其必然性,因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并不容易,却着实激烈、彻底。正如托翁所言:“只有法兰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认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易,主要依据是四个稳定的阶级:国王与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农民(第三等级)。而以上阶级形态的构成,究其根源,均落脚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旧制度的影响。

因为贵族在遭到集权权力较为充分的剥夺后,安于守住其经济特权度日,资产阶级则在积极争取后实际掌握国王权力中心以外的大小官职和权力,并成为贵族以外享有特权最多的阶级,对现状较为安逸,他们被压迫和贫困牢牢拴在偏远的土地上,远离公共生活,从不参与政治。因此,环顾各阶级的境况,无论哪个阶级,都没有进行革命的直接动机。因此,法国大革命爆发并没有其必然性。可是,革命还是似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因为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各种旧制度对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一定的限制。托克维尔有诗意的描述法兰西民族来进行解释:“它从未自由到决不会被奴役,也从未奴化到再无力量砸碎桎梏。”所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实属偶然,但当回望法国这片孕育革命的土壤上所发生的,又会发现其必然性。必然性首先要存在,才得以在适当的时机得以爆发。就像托翁所言:“但是必须承认,所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

“以史为鉴”是古人提出来学习历史最为主要的用途,所以了解过《旧制度与大革命》后,再从王岐山先生等名家将中国现状与1789年的法国相比的而发出的言论来看,当今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政府腐败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人们对于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但是如果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借用托克维尔的话“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那么中国现在政府不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中国社会也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因此法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写完关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这篇读书笔记,如果单纯的只是写关于对文中的内容的话,以我现在的水平来说,可能我很多都是摘抄原文而已,所以在我的这份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借鉴网上各学者的一些观点所写的。因而望老师切勿责怪。

2.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篇二

一、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的缺失

全书贯穿着一个主旨, 自由。托克维尔认为, 法国之所以会发生大革命, 而没有实现英国那样的改良式改革, 原因就在于法国有精神自由, 而无政治自由。

何谓自由?即个人财产、言论、精神独立不受侵犯。托克维尔认为, 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主要有两类:一是贵族, 二是教士。他们因为财产上的独立而导致精神上的独立。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 不畏权贵, 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等人类普遍道德。

按照他的解释, 贵族, 或者具有贵族思想, 也即自由精神的人, 是一个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因为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 可以对国家的专制政权形成制衡力量。

托克维尔对贵族不吝溢美之词。他认为, 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一个如此民主的国家, 就在于其人民人人皆为贵族。贵族一词起源于法国, 到了美国, nobleman成了绅士, 也即普通人了。贵族的泛化, 带来美国的政治文明。

精神自由, 除了贵族外, 还被教士分享。托克维尔认为, 宗教, 使人尊贵。也因此, 托克维尔认为宗教是一个文明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他对法国文人的反宗教倾向极为反感。认为这一点加重了法国大革命的癫狂。他还举例说, 美国就是一个宗教立国的国家。虽然美国主张言论自由, 但反宗教的书籍从来不被允许出版。

他认为, 政治自由, 而非民主, 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础。法国人的精神是有自由的传统的, 但政治自由却早就消失不见。主要表现在:个人财产在旧制度下越来越遭受到王权的威胁。而政治自由, 首先在于对自己财产的独立所有权及处置权。首先是苛捐杂税, 在未征得纳税人同意时即可征收;其次是私人土地产权也被国家收走。精神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非自由, 带来了法国旧制度下诸多矛盾。矛盾在激化。

其实, 革命爆发前, 法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相当先进了。一是阶层同质化;贵族贫困化使得阶层同质化。二是政治上实质已由资产阶级掌权了。小农经济总是与官吏治国相适应。法国农民先行一步, 因此, 革命的火种首先从法国燃起。实质上, 在革命前, 法国已经由资产阶级掌权了。即总督制, 30个总督管理整个法国。效率不可谓不高。只不过借由国王之手。那是一个模糊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类似。当时法国的政体是相当先进的。也正因为先进, 人们反而无法忍受残余的封建专制。而这专制, 因为看到末日将近, 不断变本加厉。政体日趋专制, 思想日趋自由, 大革命不可避免。

二、大革命的特点:具有布道热忱、具有普世价值理念。这令其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宗教

大革命前夕, 贵族无权, 只能沉溺于文学。结果助长了“文人议政”这一法国特有的现象。这是病态的自由, 结果是大革命更多沾染了浪漫文艺色彩, 而缺乏脚踏实地的施政方针。文人的非宗教倾向, 助长了革命的癫狂。因此, 大革命具有席卷一切的势头。最终, 连革命本身也被其吞噬。

正如托克维尔所言, “法国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 带着宗教革命的外表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这种宗教革命, 违背了人类的本性, 违背了历史规律和社会规则。

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法则战胜原有政体的第一次尝试, 但不是最后一次。但这样的革命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是普遍法则的确立吗?不是。而是更加专制、更加混乱的时代。普遍法则绝不会脱离政体而独立存在。而政体, 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其实, 对于法国来说, 最好的就是发展原有的城市自治, 就像托克维尔所说, 让国王改革, 而不是群众主导的改革。政治体制必须具有延续性, 而且也只能具有延续性。

托克维尔对日后席卷全球的浪漫革命运动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不知道他是不是历史上第一个指出未来将有一场革命的风暴。并认为这场风暴将带来更加的专制, 而非自由。托克维尔将有着这一革命倾向的民众称为一个“种族”, 这一种族, 无不流淌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血液。

三、法国大革命的后果:除平等精神外, 反而强化了已有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作者对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 由旧制度统治者——国王主持的渐进式改革更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 而群众主导的所谓民主革命, 从未带来民主, 反而带来变本加厉的专制。原因是, 具有自由精神的贵族是对专制政权最有利的制衡力量。人民主导的革命, 消除了贵族, 也就消除了政权的制衡力量。没有贵族统治、精英治国, 必然走向中央集权。革命成了专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由此看来, 人民即意味着集权, 精英才能民主自由了。人民民主也就不存在了。

此外, 取消宗教之后, 政府就会不断膨胀。因为人们只能祈求政府, 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多。这或许也就是没有宗教的国家, 政府总是很强权, 总是不断干涉公民私生活的原因。

精神自由的被毁, 使得法国大革命具有无法控制的毁灭力, 并最终连革命本身也被毁灭。唯一留下的, 就是平等精神, 这一精神, 可作为精神自由传统的遗腹子。

四、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 以及我们应该警醒的

专制制度促使物质至上、金钱至上, 道德堕落。原因是:拜金可以让人不再思考民主自由, 而这正是专制制度下当权者鼓励的行为。在没有人人成为nobleman之前, 切勿有革命的冲动。

自由唯有贵族可以独享。而人人皆贵族, 则是现代民主的基石。贵族的头衔可以失而复得, 但贵族的精神却失而不可复得。精神自由、司法独立, 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 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中国缺少贵族。春秋之后, 就没有了。两晋时期, 虽然有士族出现, 但很快被打压。也因此, 中国缺少自由精神, 缺少对政府的制衡力量。此外, 中国有着非宗教传统。从绝地天通开始, 中国人失去了自己与天地联系的纽带, 也就是去了更高一层的自由精神。国民从某种程度上变得实用而庸俗。道教、佛教都不算真正的宗教, 前者, 是死去的宗教遗留下来的宗教仪式而已;后者, 是一种伟大的哲学。幸而这种哲学的传入, 以及中国部分士人身上留有的某些遗世独立的精神, 使得中国没有完全低俗下去。

摘要: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的缺失。大革命的特点:具有布道热忱、具有普世价值理念。这令其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宗教。法国大革命的后果:除平等精神外, 反而强化了已有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 以及我们应该警醒的:人人皆贵族, 则是现代民主的基石。贵族的头衔可以失而复得, 但贵族的精神却失而不可复得。精神自由、司法独立, 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 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关键词:旧制度与大革命,民主,自由,贵族

参考文献

3.《旧制度与大革命》,盛世危机 篇三

最近,《旧制度与大革命》又热了起来,先是有经济学家传言,在一个主管经济工作的高层领导案头发现有这本书,这引起人们好奇。后来,地产大佬任志强又在微博里提到,央行副行长易纲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认为该书有助于反思中国的文革。这是否反映了高层的某种共同认识?终于,在2012年11月30日的一次会议上,王岐山对与会专家学者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会引起政府高层的频频推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是法国贵族,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却倾向自由主义。短短的一生中,他就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曾经是法国的外交部长,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后期安心写作。

他在35岁时写的《论美国的民主》到现在还是研究美国民主的必读书,也是这本书让他声名鹊起。他41岁时完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也是一部经典。托克维尔1852年开始为这本书做研究,花了一年时间阅读旧的档案和文件,做采访,甚至还发放调查问卷。1856年出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托克维尔只写了大革命之前的法国现状,原本他还准备写第二卷,还没写到大革命便于1859年因病去世了。

托克维尔开宗明义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法国大革命曾经在中国是显学。一般来说,中国革命受到的影响一是来自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另一个就是法国的大革命,所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兴起过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经过了激烈的讨论甚至社会动荡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必须要告别革命,拥抱改革。“告别革命”论对辛亥革命以来一系列革命运动进行了根本性质疑,由此带来的不仅是对法国大革命的重新审视,更是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全面反思。

但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讲述法国大革命的书,还指出了改革的危险。

托克维尔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就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压力减轻他们就会猛力把它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府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只有伟大天才才能够拯救一位着手救济长期受压迫的臣民的君主。”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1788年,波尔多的贸易额比利物浦还高;海上贸易在法国比在英国发展更快,贸易额在20年里增长了一倍。

当时的法国存在种种弊端:赋税不平等,习惯法五花八门,行会混乱,卖官鬻爵等,有了这些负面因素,法兰西居然还能繁荣富裕,这怎么叫人相信?对此,托克维尔的解释是,“因为在所有那些制造低劣、啮合不好、似乎注定要减速而不能推动社会机器的齿轮之外,掩藏着两种极简单、极强大的动力,足以使整部机器结成一体,并推动全部朝着公共繁荣的目标运转:一个依旧非常强大有力但却不再实行专制、到处维持秩序的政府;一个从上层阶级看已成为欧洲大陆最开明、最自由的民族,在它内部,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

4.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 篇四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2.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根据本讲,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的时候,()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a.文人政治家 b.军事领袖 c.专制政府 d.民主政府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托克维尔所强调的,也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和()。a.断层性 b.连续性 c.暴力性 d.反复性

2.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下没有()自由和()自由,致使每一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a.政治 b.出版 c.游行 d.言论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3.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4.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正确

错误篇二:《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课程的考试(100分)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a.社会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2.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农阶级 d.中产阶级 3.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a.马克吐温 b.雅克卢梭 c.涂尔干 d.托克维尔 4.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a.16-17 b.17-18 c.18-19 d.19-20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法国民众的两种激情是指()。a.要求减税 b.要求地位 c.要求平等 d.要求自由

2.根据本讲,贵族的没落不仅体现在()、()和()上,还表现在他们不能审时度势。a.情感 b.经济 c.政治 d.文化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篇三:《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

走向平等自由之路——《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许平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o一三年十一月

走向平等自由之路——《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许平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o一三年十一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导读,具体的题目是走向平等自由之路,在讲课之前我想跟大家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影响史。这本书是在1959年出版的,出版的当时这个作者托克维尔他非常不自信的在给他英国妻子写信中写到,他说我这本书可能不会讨好任何一派,保皇党也不会看到一个旧制度的完美的图片,革命派可能也看不到对革命的赞赏。只有自由派可能会喜欢,但是自由派又非常少,所以他对这本书的前途非常担忧。但是没想到,他在1956年出版之后,他1959年去世,他去世之前这本书就已经再版了四次,而且相继被翻为各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而我们国家是在135年之后才有了中译本,当然这主要是有政治的和历史的一些原因。

一、大革命和旧制度概要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这本书,所以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把法国旧制度的情况和革命进程,革命结果大致的线索跟大家描述一下,这样呢大家也容易理解书本身所指的内容。

首先呢跟大家讲一下法国的旧制度,法国的旧制度其实是在欧洲是最经典的封建制度,所谓最经典的封建制度就是他造成的是一个等级制,所谓等级制是这个社会中他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其他不是僧侣,不是贵族的,都属于第三等级,包括什么土地上的农民,包括工商业章,其他市民啊等等,这些都是第三等级,而这个等级是怎么建立的呢,他是在公元四到五世纪的时候,蛮族入侵,进入到了法国土地的时候,当时蛮族入侵的军事首领,他为了上次他底下的亲兵,没有东西赏赐,他只有是赏赐土地,那赏赐土地的时候就划这一块给他,划那一块给他。划这土地的同时,他同时把土地连通土地上的人民赏赐给他了,这样一来呢,就在得到这个土地的亲兵,最后就演变成领主,所以领主就是,他是这片领土的主人。而在这个领土上的人民,是从从属于他的臣民。这个领主呢,他对国

王效忠是用打仗服兵役这样一种形式效忠。而底下的臣民他要对领主尽义务的是要给他服劳役,地租,要给他食物地租,要给做种种事儿,甚至包括什么打扫卫生,看孩子等等,而这个领主呢,这个领地本身就是属于那个领主的,封建主的。大小不同的领主,也后来我们所只有的法国贵族的公侯伯子男。他们是因出身而造成的贵族。就咱们所说封建社会是出身的不平等。就你永远不可能。因为当初你不是贵族阶层里的,你永远不可能是贵族。这是当时旧制度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等级制,就是不平等。

第二个特征就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谓封建专制,咱们知道路易十四,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路易十四他所造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制制度,一切都是他的。他最经典的话就是朕即国家,我就是这个法兰西。他把所有的权力都掌在自己手里。那大家可能会问了,贵族干吗呢,贵族他不是在底下还有他的权力,他掌握地方权力,这就是专制制度和贵族制度他们本身共融在一体,他们矛盾所在,路易十四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为了削弱大贵族的权力,他呢,建立一个凡尔赛宫,这大家都知道,极尽奢华,建立一个凡尔赛宫,建立一个凡尔赛宫它的一个政治目前就是要把贵族从剥离他们和他们领主上人民的关系,使他们集结到凡尔赛宫来,铸建以他所派的行政官员,咱们现在说官僚体制,以官员去取代原来的贵族。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法国旧制度特点,第一,不平等,三个等级制,而这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用祷告为国王服务,第二等级用剑用战争为国王服务,第三等级呢,承担着全部的国家的财政负担,因为第一第二等级他是也免税权的。这时当时的一个极不合理极不公平极不平等的这样一个贵族体制。这是大革命前的大致状况。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大革命中,革命的状况。革命开始呢是1789年5月份召开三级会议为开始点的,当时并不是想革命,当时是因为国王要贵族纳税,因为国家财政困难,要贵族纳税,贵族拒不纳税,因为他们有史以来,从来都不纳税,所以他们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三级会议是什么呢,是法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会议,这个会议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是征收新税的时候召开三级会议,批准征收新税。在王权最鼎盛的时候,路易十四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开这个会议了。国王本身就是我要征新税,我就有权征新税。而现在当贵族反叛国王的时候,他就要召开三级会议,召开三级会议之前呢,全国有一个,后来看是革命动员过程。要求各个等级,就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他们分别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当时叫陈情书。陈情书的起草过程等于一场革命的发动。因为人们都在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我想怎么着,我想怎么,而这时候大家想到,法国的旧制度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不再是路易十四时代的,这时候新的精神,新的社会发展要求都出现了,人们思想都受了这个引导,所以人们要求改变现状。最后第三等级的会议召开之后,原来是按等级投票,每一个等级投一票,所以一共就三票,僧侣和贵族很显然是站在维护通知阶级的,再一个就是说第三等级。第三等级永远是一票,其他两个等级呢他是两票,这个会议召开呢就是第三等级要求按人头投票,因为第三等级他们最大的长处,他们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人数多。所以这样呢就人们寄希望于第三等级会

议发生变化,其实是对过去的表面上是个程序上的变化,其实是对旧制度的一个革命性的推翻。人们都在等着,就寄希望于这个三级会议,人们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这个时候人们等不及了。因为这个会议没有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等不及了,咱们只是,7月14号,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个作为革命的开始。当时很有意思的一个镜头就是仆从跑到国王路易十六哪儿去,说国王不好了,说市民暴动了,他说是一场骚乱吗,他说,不,这是一场革命。就这时候人们已经看到,革命已经爆发了,已经像摧毁一切的这样一种形式爆发了,真正爆发之后呢,法国革命和其他革命不同之处就是他一波又一波的革命者投身与革命,然后后来的革命者把前面的革命者又推向前进,推上断头台,把革命推向前进。先是代表大资产阶级,代表贵族的,他们被称作是斐扬派,斐扬派他们要实行一定的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啊等等,就是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等等。但是后面这个阶级,他们按照理想的要求,觉得还不够,还要往前推,第二个是吉伦特派,吉伦特派把前面一派推向断头台之后,他们推行更激进的革命,制革更激进的革命就是他要把国王杀死,然后送上断头台,满足工商业者的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到后来,连吉伦特派也不能满足,因为以平等的要求来进行号召,进行革命,它是一个非常激进的,能够调动最底下处于不平等阶层体制下最底层人民的革命能动性,所以他们第三代上来的雅各宾派,雅各宾派又吉伦特派推向了断头台,然后他们推行更激进的,比如平分土地等等。法国一个很特殊的一个国界环境就是,当法国进行革命的时候,整个欧洲联合起来来遏制法国革命,括已经进行了革命的英国,英国组织反法联军,扼杀法国革命,法国革命一次两次三次粉碎干涉军。

革命这样振荡,一步一步往前推,在这个推的过程中呢,断头台垫地,革命在吞噬自己的儿子,把原来的革命者一波一波的推下去,最后达到革命的顶峰,其实这个革命的顶峰已经超过了法国所能允许的法国历史所能允许的一个限度。这样十几年过去了,人们已经疲惫了,革命停不下来,人们需要秩序的时候,这个时候,咱们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八零几年,拿坡仑回来,他作为执政府,实施了午夜政变,最后他建立起来了拿坡仑帝国,而拿坡仑帝国呢,他是怎么样一个,他是以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或者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统治的一个帝国。他甚至比被推翻的那个旧制度更加专制,他尽管设了几个院,什么保民院什么等等,一个学者对他的评价就是,他对宪法起草过程是从左手到右手。其实他操纵了所有的过程,尽管表面上是民主的形式。这样一个帝国建立,他其实是以革命的名义建立的。因为他的名言就是说,我就是大革命,和前面的路易十四,朕即国家基本是相似的。就是说法国在经过了个革命的过程,推翻了那种专制,最后出现的还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拿坡仑领导了,他确实是通过拿坡仑法典把法国革命基本的成果,比如说小土地制度,固定下来,私有权,咱们所说的物权法,固定下来,而且他一个最大功绩就是他领导法国打败了几次反法联盟,但是他走的太远了,他再往前走已经为欧洲所不允许,法国也无能为力了,在欧洲的反法联盟的情况下,拿坡仑帝国倒台,倒台之后出现的是什么,是复辟王朝回来,复辟王朝再回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

说,过去的25年他们什么都没学会,什么也没有忘记。回来的贵族,他要想重新回到大革命之中他所失去的一切,要找会他的一切,土地啊,爵位啊,他的特权等等,但是法国人民不允许了,中间出现一个拿坡仑的百日王朝,拿坡仑就兵不血刃,带着一千骑兵在法国登陆以后,然后直接走到了巴黎,人们就希望英雄再来主持他们,但是又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所不允许,封建的欧洲所不允许,最后出现了复辟王朝,复辟王朝之后,1830年又出现一场革命,建立了西野王朝,西野王朝之后呢,1848年,法国再一次出现革命,这次人民又要求共和,但是又没有成功,最后出现的是什么,是第二帝国,1851年建立第二帝国,建立第二帝国,它是拿坡仑的侄子,咱们知道波拿巴,他顶着拿坡仑的旗号,头上有拿坡仑的光环,人们就相信他,因为那是选出的皇帝,他是靠民主的方式选出这个皇帝,推上了领导的位置,这时候他又实行专制,但是到末期的时候,到第二帝国末期的时候,开始了一些自由的改革,最后呢,法国才真正朝向了他革命者当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最后到了1875年的时候,第二帝国已经垮台了,这个时候,法国才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法案通过之后,共和国还是摇摇欲坠,意识到一战前咱们看到法国政府也非常软弱,一直到二战之后,到1958年的时候,戴高乐再次出山的时候,他对前面的法国整体的改革,一改革就是第五共和国,第四共和国和前面第三共和国,所不同之点就是他提高了行政权力,提高了政府的权威提高了总统的权力,然后保留的人们的选举制度。而总统是人民选出来的,直接选举出来的。这样一来,就是说法国他最后他希望的一个,就是说,这是法国革命的结果,就是说,他希望一个能以他们的名义来掌控的一个政府,这时对法国民族特性的一个看法。我给大家介绍这个大致的法国革命前革命后的过程,而这个国家恰恰是我们理解旧制度和大革命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要从这个历史事实中去理解托克威尔如何进行思考的。下面呢我们就开始解读接制度与大革命。

就这样一本小书,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说明这本书本身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和智慧肯定它是会超越时代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大家要学这本书的原因。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具体内容,背景、内容、影响和意义。

我们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讲,首先第一个是革命的时代与革命的思考,第二个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就是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三个是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吗?这里对是否要进行革命提出了置疑,当然最主要是对托克维尔的置疑。第四个我们要讲的话是法国革命给我们的历史启迪。

二、革命的震荡与时代的思考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出现的背景,这本书是在1956年出版的,当时在18—19世纪,正是西方要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个转型的一个时代。在当时整个时代的主题就是如何

在摧毁传统的封建的制度之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这是当时人们所思考的中心问题。托克维尔他也说,他说不只是法国和欧洲已经公开显明的这是旧的社会制度已经永远消失了。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贵族制消失的废墟之上,如何进一步和审慎的重组一个没有君主制的新的民主社会。

就是说这个课题是当时整个时代思考的课题,如何建立新的民主社会?它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所以托克维尔他所要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思考,解答的是这样一个时代要思考的问题。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我们再看看法国,法国从1789年革命爆发到1814年,拿坡仑帝国垮台。法国在革命的浪潮中翻滚了1/4世纪,当时的人们在创造历史,但是没有人来精心来思考历史。当革命振荡余波消逝之后,人们才开始了对革命的反思,对历史的思考。

19世纪在法国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学家,而且非常著名,这些人基本上都出生在革命的动荡年代。而且他们亲身经历了革命的这种时代,他看到了阶级之间的碰撞,所以他们在聚焦革命这个核心命题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用企业斗争的观点来解释法国大改革。他们或者是描述,或者是讴歌,或者是复活革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而他们这些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作为一种思想的遗赠给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泉。

在这一些关于法国革命的历史中只有托克维尔他是卓尔不群的。他不站在任何阶级的立场上,既不批判,也不讴歌。他没有很偏执的明确的立场,而恰恰是从历史出发。他的研究应该说是卓尔不群的,把19世纪法国革命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他这本书里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是穿越时代和跨越国界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他的思想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这本书是在1850年酝酿的,这个时候大革命已经过去了30年,30年是一个足以让人们有历史眼光的一个时段。虽然革命的振荡的余波还在存在着,革命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但是人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它了。当时托克维尔刚刚写完《论美国的民主》,这是他的另一篇名著。而且因此获得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的一个称号,这个时候在1850年12月的时候,他就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说我一直在酝酿写一本新著。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设法说明使人们明白构成这个时代链条的主要环节,那些重大事件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他认为这些思想不仅应该涉及那个时期,而且要涉及此前和此后的时期,涉及他的特点,涉及完成帝国的那位卓越人物。当然指的是拿坡仑,涉及他给法国大革命的运动、国家命运以及真个欧洲命运所昭示的方向。

5.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篇五

——兼法国大革命对中国革命与改革的思考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他盛赞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诚如他所言,仔细阅读1789—1830的法国历史充满了改革的疾风暴雨,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而后登场、吉伦特派上场没多久就被雅各宾派替换,然后热月党人坐不住了,成立了新政府,直到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那之后呢,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轮番登场。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托克维尔在他的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写作本书的时间,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早不晚”——不至于太早让人身处迷雾中看不清,不至于太晚让一些史料无所踪迹。托克维尔本人出身于贵族,家族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力图跳出阶级的狭隘和局限,写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另一部大革命史”,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例如,作者试图解释: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入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加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者是帝国的创造?为什么18世纪的法国人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关心甚至父相伤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但为什么文人或作家会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为什么法国人宁远县要革命,而后要自由?为什么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这是他抛出的问题,引领读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全文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写作的。

在1789年大革命之前,大部分的欧洲国家的政体都是君主制或农奴制,而法国的农民恰恰是这些国家中境况最好的,受到的压迫也是最轻的。但是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恰恰是开始于压榨最轻的法国,而不是从压迫最深的地方开始的,以法国的邻居德意志为例,农民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不能随意离开领主的庄园,基本相当于奴隶,农民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死后不能被继承,种庄家的种类也要领主说了算。可是这种农民自由严重受限的制度在法国早就被废除了,农民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土地,农民可以做自己土地的主人。法国这边是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德意志那一边是没有土地的农民,为什么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在压迫最轻的法国先被推翻呢?托克维尔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法国农民已经变成了土地所有人,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所以他们痛恨强加在土地上的各种负担。德意志的农民虽然也痛恨领主,但更多的是害怕。他们认为世界本就是如此,农奴从没想过要推翻整个体制,做自由人。

更加自由的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最终却变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路易十六(当时的法国国王)的财政总监说道:“原本可以用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土地被平均分给5-6个孩子,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此后完全无法依靠土地生存。”这又变成了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自由的土地政策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更多的粮食也孕育了更多的人口,可是土地却没有增加,大量没饭吃的年轻人最终要走上街头。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恰恰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六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残暴统治者。例如,国王的猎物在狩猎区边缘毁坏了农民的庄稼,国王还表示应该予以赔偿。并非是国王自己损毁了农田,而是国王在狩猎区饲养的野兽干的。

路易十六虽然是一国之主,但公众舆论对国王的影响非常大,据说他自己实际上服从于公众舆论,不断地向舆论咨询,对其表示敬畏。大多数外国人很难想象公众舆论在法国的权威地位,很难理解这股甚至能对国王发号施令的无形力量到底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后来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飞速的改革,农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受到更好的保护。

有趣的是,在这位开明、民主的国王统治下,社会的不满情绪正在加剧,民众的仇恨情绪并非只针对国王,而是针对一切旧的制度。以至于有人说:法国人的处境越好就越觉得无法忍受。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差,更有可能是:一向毫无怨言,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法律压迫的人民,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其猛力的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政权更好。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名言:朕即国家)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最重要的政治家是谁?不是国王、不是大臣、不是贵族,而是普普通通的文人,或者叫知识分子。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吃惊?法国的知识分子同德国的完全不同,德国同行完全不问政治,只埋头于研究纯粹的哲学,但法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热心于公共事务,因此你完全可以称他们为法国的“公知”。

这些法国公知看到社会上特权泛滥,自然而然的觉得特权没有存在的理由,并延伸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思想。他们对一切旧事物和传统感到厌恶,准备用新的蓝图重建整个社会。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拥有从政的经历,一切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正因为他们脱离实际,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这套理论盲目相信,并充满热忱的加以传播。法国公知对于伴随着革命而来的破坏,连想都没想过。同样是因为愚昧,法国民众对于公知言听计从,衷心拥戴。

想想看,纳税人深受摊派之苦,听公知说人人均应平等,当然很是振奋;一个农民,种的庄稼被贵族养的马吃了,他听说一切特权都应受到谴责,自然是欢呼雀跃。就这样,每个老百姓都成了哲学家,政治被植入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于是,公知控制了国家的舆论导向,摇身一变成了政治领袖,没人能够与公知争夺这个地位了。

公知不但获得了底层民众的认可,还获得了很多贵族的支持,不少贵族纷纷解囊资助公知的写作事业。这些贵族们完全忘掉了,一旦这些理论受到普遍承认,就不可避免的转化为政治激情和行动,最终要打破整个旧制度。于是你就看到很奇怪的一幕,贵族们一边享受着缴税豁免权和其他种种特权,一边又大力的抨击这些旧制度如何的荒谬,贵族们正在亲手埋葬他们自己。作者的评价是“旧制度的上层阶级竟然这样盲目的促进自己的灭亡”,你是怎么也无法相信的。

继处死路易十六之后,断头台的工作越来越繁忙,不到50天的时间,仅巴黎一地就处死了1376人,平均每周196人,到罗伯斯庇尔被处死的时候,著名的刽子手夏尔桑松已经砍掉了2700个脑袋。断头台的“荣誉”也逐渐从高层走向平民,据勒庞描述,被砍头的农民和工人就有近万人。断头台的效率惊人,21名吉伦特派用了30分钟,31名税务官用了35分钟,54名红衫党用了28分钟。

1、“这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全欧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时进攻所有现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

6.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 篇六

班级:0231111 学号:023111123 姓名:姜超 引用“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一定要注意,与法国大革命史相比,再也没有其他的事情,更能警醒你们。这是因为,与它的伟大,悠久历史起源,以及突发性相比,没有任历史事件可以相媲美。

在法国之外的各国人民心中,大革命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念和一丝新的希望。这种观念让人们隐约感受到,一种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朦胧的希望里,人们期待着变革与改良。虽然大革命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猜出,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各个国家的君王和大臣身上,那种模糊不清的预感不着痕迹。而恰恰是这种预感,在人民身上一旦引发,就会立刻让他们感到不安。”

——托克维尔

这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著述。托克维尔在书中对法国革命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由此开辟了研究旧制度的新途径,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而且接触到了法兰西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托克维尔不愧是是个大家,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新时代的新意远不止于此,自由主义政府的技术——权力分立制衡、政教分离、商业自由等等——并不足以应对人类此前闻所未闻的问题。这个世界“需要一门新政治科学”。从大革命后法国的动荡可以看出很多法国人并不真正热爱自由;或者说,他们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只要一个强大能干的主子能让他们安心挣钱享乐,他们便会俯首帖耳,因为他们习惯于让国家和统治者替他们操心一切,从而让他们在自己的安乐窝里自在逍遥。如果这个主子无能,不能满足他们的私人欲望,他们便会吵吵嚷嚷,甚至把他打翻在地,直到找到一个新的主子取而代之。这种逆历史潮流的想法,并不适合一个民主时代的到来。

他是一个社会学家,同孔德与马克思一样,倾向于突出社会状况而否定政治的重要性。他把现代社会界定为民主社会,托克维尔把身份平等视为对社会发展

具有全面影响的“源发性事实”。但是他却没有正确的定义出何为“民主”,而是以令人惊叹的广博与细微的向我们展示了民主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有一个基本的论调,整个欧洲大陆一直有不曾变化的趋势就是身份的平等化。法国的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平等正在成为事实。

同样,民主的社会也有与众不同的两种:一种是通常意义的民主政体,另一种则是民主面目的全新专政政体。换句话说,平等在政治领域中有两种统治形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或者每个公民都没有权利。这是现代社会的两种民主的内涵。比如大革命后的法国是行政集权,权力急剧更替,自由无法保障;美国却是行政分权,有周期性的选举,自由受到保障。所以,大革命后的人就有从民主社会两种可能的政体中选择的责任。

7.打车软件旧制度与新技术的革命 篇七

势不可挡的Uber全球扩张

Uber发源于美国,2009年研发成型,第二年在旧金山首度推出。自2011年12月,Uber开启了海外市场扩张之旅。2年之间,Uber的全球扩张不可谓不迅猛。到目前为止,根据官方数据,Uber已经拓展到了全球57个国家,超过70个城市。Uber首次进入中国是在2014年,在北京三里屯首发之后,逐渐在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展开业务。

旧制度与新技术的冲突

2015年五一前后,Uber先后在广州和成都遭到了当地执法部门的检查,这家科技公司的合法性问题在中国一时成为了舆论焦点。在此之前,Uber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受到不少非议。主要包括车的问题、人的问题、运营行为等问题。但此类问题通过相应措施,都在逐渐解决。

首先是车。详言之,Uber在全球受到的最主要的质疑就是车的牌照问题。在很多国家,客运服务的提供都是特殊资质的主体才能开展,而这种服务属于行政许可事项,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事先批准或者至少注册在案。Uber作为召车平台,整合了城市内大部分的闲置车辆,大大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解决了很多大城市出行难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车辆不具有出租车或者租赁车那样的营运资质,所以在美国、德国的多个城市以“不具有营运资质”等类似理由被叫停,本地的交通法成为Uber进入市场的一大屏障。为什么提供客运服务一定要有资质呢?这是由于安全、税收、管理等多重原因所致。在Uber出现之前,这本不是一个问题,当时的立法者也很难料想得到,若干年之后科技革新的整合力量之大,使得营运与非营运这一界限变得模糊,旧法已经无法有效调整社会现象,亟待新的规范出现。

牌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制定更加完善全面、能够调整所有既存出行方式的规范,而不是强行将过时的法律适用在新兴事物上。在这一方面,美国的立法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在Uber进军美国国内市场时,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当地法律的阻碍。以加州为例,2011年5月加州曾以“无执照提供服务”叫停Uber,并处以2万元美金的罚款,甚至提出了刑事指控。但随后法律格局发生了大逆转,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不仅将处罚决定取消,而且为Uber、Lyft、Summon等租车服务商创设了新的服务类型,即“交通网络公司”。此后,加州还修改了当地的《客运租赁法案》,将交通网络公司的服务囊括在内,并设立了特别的规定。

其次是人。除了私家车的属性饱受争议,驾驶者本人的资质和能力也是对Uber开展服务的一大考验。各地政府普遍要求从事营运服务的司机需要达到一定标准的资质能力,这在Uber出现之前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没有产生质疑。但是,Uber的出现使得任何一名拥有私家车的车主都可以拉活,营运服务市场的入口被大幅度撕开,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乘客安全。但是,借助科技的力量,Uber目前已经在各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资质评估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乘车安全度。比如,在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当地政府要求Uber对所有司机进行十指指纹的背景调查。通过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政府以及个人也能够对司机本人有更充分的了解。

除了车主资质,对乘车安全的保障还涉及保险的问题。在Uber兴起之初,由于没有给司机以及乘客提供足够的保险,这家创业公司曾饱受指责。但是,Uber随后与多家保险公司展开合作,为司机以及乘客提供多样的保险,这一问题也就基本得到了解决。在满足了司机资质、司机身体状况、保险等有关于车主的问题后,很多城市已经允许Uber开展服务。

最后是行为的问题。Uber的出现直接影响了长时间垄断城市客运服务的出租车行业。由于带来了新的竞争,后者主张Uber的行为涉及不正当竞争,这也是世界各地出租车行业对Uber最主要的指控。

针对既得利益者的指控,Uber也借助法律手段展开了回击。以法国为例,当Uber进入法国市场之后,法国国民大会于2014年9月有针对性地通过了《萨文努法案》,旨在维护出租车行业的利益。随后,Uber诉诸多条法律路径予以正名。一方面,Uber在法国国内号召启动违宪审查,主张新法的若干条条款(包括禁止显示机动车地理位置的条款,以及禁止使用车程的时间和距离计算费用的条款等)因为具有“歧视性”而违宪。另一方面,Uber也在欧盟层面积极游说,向欧盟委员会提出控诉,主张法国政府是“歧视对待”在政策上明显偏向于出租车行业。目前两方的博弈还在进行之中。

事实上,Uber的问题仅是“互联网+”时代科技进步与既存法律冲突的一个缩影,有时制度的枪口抬高一尺,换来的将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包括人们福祉的增加。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数码相机的发明等,都曾受到制度和利益集团的阻挠,而历史证明此类技术进步极大增进了人们的福祉。

不可否认的是,打车软件以“共享经济”的形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出租车行业的垄断状态,降低司机空驶率和碳排放量,通过互联网评价机制有效改善司机服务,缓解城市打车难等等,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目共睹。

科技的突破与制度的变迁

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许我们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现代性的福利,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尝试阻拦时代巨轮前进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在现代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对于颠覆性的事物已经多有期待。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让既得利益蒙蔽双眼而一味守旧的做法不仅无法改变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8.旧制度与大革命三千字书评 篇八

一、内容概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主要是研究法国大革命,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各个角度仔细分析了法国大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法国大革命真相。

第一部分宏观卷详细介绍了法国大革命的本质、使命与功绩。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直接谈论大革命本身,通过查阅研究大量的名著、公共文告和政府档案等,简明扼要地指出:法国大革命并非以推翻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为最终目的,而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进行的政治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长达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起主张人人平等的新的社会政治秩序。

第二部分中观卷“大革命缘起之政治体制性诱因”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托克维尔揭示了这样一个悖论:大革命居然不是在那些旧制度残余最多,人民受苛政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相反,它是在一个人民被折磨的相对较轻的地方爆发的。他提出了一个个印发后人深思与体悟的“托克维尔之问”之后,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尝试找出导致大革命的爆发在制度方面的原因。在前五章中,描述了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旧制度框架,权利构成等。仔细的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旧制度体制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后几章中,描述了这种中央集权制在旧制度下带来的种种后果。立法混乱,执法懈怠,当时的法国十分不重视法律,法律被无视和扭曲。托克维尔提出,人们开始相互孤立,各阶层开始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不再关心他人,社会中的人们出现集体失语症,人们变得沉默、彼此孤立,社会状况堪忧。

第三部分微观卷“大革命缘起之社会民情风尚诱因” 在这一卷中,作者指出:.18世纪中期时,国家首要政治家是一些从来没有从政经历的文人;在法国人身上,非宗教情绪占上风;人们追求平等却对自由并不那么真正的热爱等等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深刻探究在旧制度中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同时作者在这一卷的最后对前述各个章节进行了汇总,指出法国大革命正是从这旧制度中的一点一滴中产生的,并再一次分析了平等和自由这两种价值观在大革命中的不同命运。

总的来说,这本书中作者实际上是想要解决这样一个历史悖论:“为什么在一个还不算最黑暗的国家,在并不是最黑暗的时代,触发了反抗性最强、最令人惨厉的大革命,而革命的结局最终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仆役”。作者试图站在中立的角度,通过研究革命前的旧制度找出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今天的人们产生警醒。

二、启发和意义

托克维尔出身于法国贵族,曾任法国外交部长,一生都致力于民主和自由的研究。托克维尔曾经提倡:“要判断历史事件,近看不如远观来的清晰准确。”他在研究法国大革命时,就很注重从远处看,从客观中立的角度看,从全面的高度看。他并没有一种贵族阶级的眼光来看待大革命,他说“在我出生时,贵族制已经日薄西山,但民主制还没有诞生,所以,我的本能引领我既不盲目倾向前者,也不会倾向后者。我更像是一个彻底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中间人,我不会轻易偏向这两种制度的任何一种。”托克维尔正是以这样一种客观的,超脱的立场,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政治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地研究。我认为这种对待历史,分析历史的角度、客观全面研究问题的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比如在今天面对日本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来说,我们应该冷静的客观的来看待,而不只是一味的指责、憎恨。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虚造历史,而是应该从历史中反思,得到教训,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

阅读整本书,不难看出作者托克维尔对自由的强烈热爱对专制的憎恨。在前言中他提到:“只有自由才是人类社会中种种弊端天然的克星,只有自由才能让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一路堕落。”看到这我在想,那么自由到底是什么?是个人的行为不受约束还是其他什么?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自由,那自由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书中托克维尔举了贵族阶层、资产阶层、教士阶层和司法机构的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下,自由精神依然以一种畸形的方式断断续续的保存着。也正是这些种子“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高傲的战士、热血的天才,最终成就了伟大的法国大革命。”正是对自由的渴望,成就了法国大革命。也就是说仅仅是对自由的追求就给了我们无限的力量更不用说自由本身。官方定义自由是个人财产、言论、精神独立不受侵犯。失去自由,一切平等与公平都无从谈起,一切高贵的品质都会沦丧,最后整个民族都会陷入沦丧。然而在当时的法国,有着最完善的封建制度,人们固守社会现实而不敢追寻社会理想,眼中只剩赤裸裸的利益,成为金钱的奴仆,他们并不追求真正的自由。他们把平等,革命看得比自由更重要。“他们有这样的设想:只承认人民的存在….只有一个唯一的政府,它拥有无限的权力,唯独它能够领导国家,保护个人。他们既想要自由,又丝毫不愿抛开这个拥有无限权力的国家。”自由与平等本应该是两个不分先后的事物,但在这里追求金钱权利的平等却明显的占了上风。因此即使法国大革命闹得如此激烈,革命之后的自由政府建立的如此频繁,却始终没能出现像美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那样的约束王权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培养出真正的热爱自由的传统。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毫无附加条件的,这样的民族注定会是可悲又可恨的。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法国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公共繁荣和经济的增长使法国人民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有所提高,希望寻求更多的平等和自由。同时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也在逐渐的开展、渗透,天赋人权、自由和平、三权分立等原则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但是与此形成矛盾的是,当时的法国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文人成为首要政治家,公共道德丧失,每个阶层的人们都忙于摄取私利。因此不同利益阶级、集团就很容易爆发矛盾。而此时法国大革命的主力农民阶级,陷入了孤独的绝境,集体失语。托克维尔提出一个观点:这些农民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但是所有其他阶级的人都离弃他们,他们处境之孤独也许为世界上任何地方所仅见。这是一种新奇的压迫。”穷人和富人之间没有了共同利益、共同抱怨,彼此冷漠。穷人没人关心,没有发话语权,被所有阶层抛弃,最后平民阶层在沉默中爆发。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出:“中央政府能够换一种方式,减轻当时压在农业之上的重荷,缩小不同群体之间负担上的不平等,那成效就会好很多。”那么,穷人到底需要什么,人民正真需要政府做的是什么的,这是托克维尔留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对比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另一方面,贫富差异的逐渐扩大也暴露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农村人口的收入普遍偏低,国家总收入的增速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不协调、农村保障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带来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城市问题。所以我认为,国家在促增长的同时更应该保民生,重视民生问题,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重视,寻求协调发展。完善城乡保障体制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贫富差异都应该是政府重点关注的方向。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解决好农村经济衰败的问题,农民的转移问题,不能把农民赶进绝望的处境。将某一社会阶层推入孤立失语的困境,很可能就等于把他们推入革命。

9.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九

托克维尔,一个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虽无生活在法国大革命那激情似火的年代,却目睹着法国政局的风云突变,旧王朝的复辟,革命的云诡波橘令他不知所措。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变和第二帝国专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观失望,迫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热情歌颂了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本书用比较研究的史学方法,为我们剖析了那风云激荡的大革命岁月,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亦颇多创见,诸多新颖观点亦给人良多启示,令人深思回味。

大革命与中央集权制

当我们满心欢喜的认为大革命摧毁了一切封建的旧制度,重新树立了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秩序时,托克维尔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这句话无疑具有爆炸性的力量,颠覆了人们形成的传统观念,我们不禁也会思考: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嘛?托克维尔坚持认为:“中央集权制不仅是旧制度的产物,而且进一步说,这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惟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人们常说,这是在国家行政问题上的1789年那些原则在当时以及后来的胜利,其实恰恰相反,取胜的是旧制度的那些原则,它们当时全都恢复实施,而且固定下

来。”他甚至这样断言道:“倘若中央集权制在大革命中没有灭亡,那就意味着中央集权制本身就是革命的开端和标志。”这种表述和论断也正好印证了他认为的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思想,诚然这种历史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法国革命前后的中央集权制作为这种连续性的证明却是缺乏分析的,他模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集权制的阶级实质的差别。

大革命与基督教

托克维尔在第三篇第二章论非基督教运动对大革命的影响时,认为“法国正在发生一件迄今未见事情”,“在法国,人们怀着一股怒火攻击基督教,而未试图以另一种宗教取而代之”。但他也认为“在法国,教会并没有比在其他国家更应受到攻击的理由;相反,教会中混进的罪恶与流弊比大部分天主教国家较少;于过去相比,与其他民族相比,法国的教会要宽容的多。”那么,18世纪的法国人民何以对如此宽容的基督教有如此巨大仇恨,力图要将曾充斥自己灵魂的信仰扫除掉呢?对此,托克维尔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解释这种现象必须在社会状况而不是在宗教状况中去寻找这一现象的特殊原因,应该说,燃气人们冲天怒火的与其说是宗教教义,不如说是政治制度,“基督教之所以激起这样强烈的仇恨,并不是因为他是一种宗教,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并非因为教士们要自命来治理来世的事务,而是因为他们是尘世的地主、领主、十一税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为教会不能在行将建立的新社会占有位置,而是因为教会在即将被粉碎的旧社会中占据了最高特权、最有优势的地位。”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会是国家机构的基础与模型,因此,要推翻旧制度和旧的国家机构,就必须摧毁教会机构。正因为如此,教

会才成了革命的目标,也正如托克维尔所认为的那样:法国大革命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而并非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是为了摧毁宗教信仰的权威。

大革命与农民

法国农民属于第三等级,属于被统治阶级,承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税收义务,法国大革命前夕,与资产阶级等共同构成第三等级,成为反封建的主要力量。但是,一个这样的事实不容忽视,在18世纪的欧洲,法国农民的负担并不是最沉重的,相较于18世纪的德意志,那里没有一处是彻底废除了农奴制,大部分地方的人民仍牢牢的束缚在封建领地上,而在法国,早已不存在这种现象,农民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产品,农奴制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绝迹,农民已成为土地的所有者,托克维尔认为,在大革命之前,地产的划分已经开始(而非始自于大革命),在此之前,法国农村已经存在大量的小地产主,那么大革命为何首先爆发于法国而非其他欧洲国家,或者说,“为什么革命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的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对此,托克维尔认为,“一方面是法国农民已成为土地所有者,另一方面使法国农民已完全摆脱了领主的通知”。假如农民不是土地的所有者,那么他们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便会无动于衷;如果法国农民仍然受领主统治,那么他们便会觉得封建权利并非不能忍受,所以,鉴于此,法国农民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将会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心中的怨恨必然越积越深,“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更令人厌恶百倍”。

大革命中的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10.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优秀 篇十

当然,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不仅仅体现在改良还是革命的话语叙述上,更体现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社会背景以及矛盾激化上,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很大相似性。在改革共识已经消弭,改革事实上已经停滞的状况下,社会涌动的躁动和不安情绪让许多人联想到革命问题,而无论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迭代,还是直接吸取法国大革命营养的中国革命来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脱离不了暴力色彩,暴力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对世道人心与文明的摧毁。因此,为避免革命的到来,尤其是避免革命的暴力性,很多人试图从托克维尔的这部书中,寻找答案。但正是在革命的原因上,人们有着不同的解读。

托氏在书中列举了二十五个问题让我们思考,尤其是第三篇中的八个问题,更引起我们的共鸣。如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等等。托氏自己的回答是,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他认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变革前,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来说,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这个被称为“托克维尔定理”,此思想在一百多年后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经典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有更明确的阐释。亨氏认为,社会变革会导致期望膨胀,而期望膨胀会由于旧制度松动和新制度滞后而导致社会动荡。因此,革命很容易发生。在旧制度下,由于压迫和信息的封锁,人们对现状的理解是理所当然,但变革提高了人们的欲望,变革也赋予了人们资本,过去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现在无法忍受。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统治者开启的变革进程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和期望,人们就会心生不满,并最终将这种不满付诸行动。而让统治者颇觉无奈的是,变革的进程总是天然地赶不上人们的要求。因为面对着业已改变的社会和人心,统治者的统治手段总是赶不上变化,统治能力也在下降。因此,革命发生于变革中几乎是一个铁律或宿命。

11.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篇十一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对专制制度大有裨益;它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使他们一想到革命,就浑身战栗,只有专制制度能给它们提供秘诀和庇护,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若无专制制度,这类感情或许也会变得强烈;有了专制制度,它们便占据了统治地位。

反之,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

12.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篇十二

《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其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

法国大革命革命缘于三中心共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叠加在一个首都,三中心叠加,有一个中心发生危机,立刻引起另两个中心共振。

美国经济中心在纽约,政治中心在华盛顿,学术中心在波士顿,开车都是一天可达。闹**,基本上在波士顿;经济出危机,纽约震荡;政治有风潮,乱在华盛顿。三者分离,不会叠加在一起引起共振。

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奠定了几个中心叠加在一起的大巴黎,一出事就出大事,全法国跟着起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一个学建筑出身的警察局长,奉拿破仑的侄子小拿破仑之命重新规划巴黎市。他既有建筑师的专业眼光,也有警察局局长的职业需求,故而将巴黎改建为适宜和平居住不适宜起义巷战的城市,将那些适于打巷战的弯弯曲曲小街小路,统统拉直,把马路打宽,一旦有事,不可能像电影《九三年》、《悲惨世界》里面描绘的那样——革命青年一喊,小街两头一堵,就是现成的一个街垒,马队难以冲进去。他吸取大革命和此后不断革命的教训,把巴黎改造成现在的样子。今天你们看到的巴黎已经不是大革命时期的巴黎,而是被警察局长改造过的巴黎。但巴黎的规模以及巴黎和法国的关系他毕竟改不过来。从路易十四以来巴黎人非常骄傲,一直到现在都这么牛,他们有一句名言,“法国嘛?法国是巴黎的郊区!”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里呈现出病态扭曲。这是信奉全能主义统治哲学必然带来的后果,一个超级首都,迟早要出大事,而且已经出过了。在和平时期似乎可以夸耀,一旦动荡,如此规模就是你的坟墓。

2、革命与改革的不解之缘。

三千贵族迁居于凡尔赛,路易十四有政治目的。贵族分散于各地,与地方势力结合,这是古今中外朝廷心腹之患。中国历史上打豪强、削藩镇,不绝如缕,屡见史乘。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坐稳的人首先要削藩,削藩有武力削藩,有和平迁藩。把贵族统统给我搬到我眼皮底下,可谓和平迁藩。你们在我眼皮子底下花天酒地,最好是醉生梦死,但不能分散到全国各地区,走出我视野。

下一个皇帝就是路易十五。一个花花公子,他爹留下来这样一个花团锦簇的帝国够他消费了。尽管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是不妨碍眼前每一分钟的享乐。所以他这个时代留下的名言跟他爸就不一样了,叫做“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用俗话来说就是击鼓传花,这盘子不崩在我的手上就行。

路易十六相比之下是最开明的。巴士底狱没有政治犯,如果路易

十四、路易十五时期关进去某某某这样的人物,到路易十六也早就把某某某放走了。但是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的民众还是要攻占巴士底狱。为什么要攻?因为老百姓在流传这里面还有政治犯。打下来以后才发现没有,只有几个精神病。其次,他接受启蒙哲学。启蒙哲学最富有民粹主义情结的是卢梭,卢梭认为上流社会最腐败,下流社会最干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那么高贵者怎么变得聪明起来?应该向底层社会学习,每一个人习得一门手艺,做木匠、种地,都可以。

路易十六还真信这个,他习得的手艺是做锁匠,开锁。全法国各种疑难杂锁都收集来,一把一把琢磨着打开。可是最后一把锁他打不开了,那就是法国的中央集权。[1]

3、“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

1789年7月革命开始,路易十六一直摇摆不定,有时同情巴黎,有时厌恶巴黎。所以革命的第一阶段的成果是君主立宪,不废君主,是要制定一部宪法,君主听宪法的制约就行。这个阶段维持了一年多。这是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能够控制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通过很多法律,最著名的《人权宣言》,最著名的1791年的宪法,以及重新规划法国的行政区域,把法国划为81个省等等,都是这一年做的。这一年的革命可称小革命,有建设性。但问题来了,国王招来第三等级开会,给前两个等级施加压力,而第三等级后面跟来了“第四等级”。当时的“第四等级”男人叫无套裤汉,女人叫编织妇。按照卢梭哲学的“直接民主”,不要当中一层过滤,国民公会开会、制定宪法、讨论议程,要敞开大门,无套裤汉与编织妇都要冲进去呐喊。

上一篇:计算机实习生工作下一篇:《会跳舞的小星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