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2024-07-01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5篇)

1.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一

《智慧的老子》-读后感

一、“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二、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坚强,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柔弱;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聪明,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柔弱,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坚强!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愚鲁,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表现聪明;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三、以柔克刚的事例,历史上多矣。 秦汉时驰骋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曾盛极一时,然而在冒顿统一匈奴前却经常受东胡国的欺侮。一次,冒顿得到一匹好马。东胡王得悉后,派人来索取。冒顿部下气愤,但冒顿将马送于东胡王。后来东胡王得悉冒顿的妻子很漂亮,派人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冒顿的部下更加气愤,纷纷表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与东胡拼命,士可杀,不可侮。但冒顿又派人把妻子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便放松了警惕,整天饮酒作乐。后来,东胡王又派人向冒顿索取土地。这次冒顿斩掉东胡侠者,召来哲师大会,杀奔东胡。直到匈奴兵临城下,东胡王才恍然大悟,但悔之晚矣。于是强大的东胡国被小小的匈奴灭掉了。 越王勾距卧薪尝胆灭呈更是“以柔克刚”的范例。越国被吴国打得大败,于是勾践向美称臣求和,并亲自为吴王打扫家室三年,又向呈王送上美女西施,可谓施尽“柔”之能事。美王夫差则扮演了可悲的“刚强”者。他自恃强大,无视卧薪尝胆的勾践,率兵参加中原大战,争夺霸主,一度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二十年后强大的吴国已外强中干,吴宫被弱者越甲三千夷为平地。 汉祖刘邦与霸王项弱的楚汉之争,司马诈病赚曹爽,王浚为石勒所亡,……,历史上演绎的以柔克刚的事便不胜枚举。 四、《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埂,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害。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褒丽不贬。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点。一句“红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可惜读懂哲理智慧的书的人,又有几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 或许你以为只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已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谬不然。在严酷的现实中却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处处碰壁,事事不顺。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申韩尚台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 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结果呢?呀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样子,留下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目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都是深奥而又检朴的道理。为人处事,或与人竞争中,只图一时快意的以强压强,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五、“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大柔排柔,至刚无刚。 其实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静。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可是对领导用人之术的至理名言,可古今会意者又有多少?曹操深知此之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赤着脚去迎许攸,得以火烧乌巢,大破袁军;刘备也知此理,三顾茅庐去请村夫诸葛亮,得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共产党人也明此理,将军与士兵同食同宿,终克天下。相反,如果领导者只知用严刑酷法来维护自己神圣的尊严,既使让臣民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他的部下会给他卖命?他的天下会长久。 中国有古训:得人心者得天下。试问,不以怀柔来安抚人民,又怎可得人心?因氏小斗进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结果归之如流,终以田氏代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拿破仑先生不明此理,自恃武力强大,穷兵黩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岛。悲夫! 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语言是无法表达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无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语明白,就像明眼人无法向瞎子解释什么是颜色。文字像是手指,手手指指出真理,但一般人只顾看着手指,并没有往手指指的方向深入看其中的道理…… 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锐、解纷、同尘、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含敛光辉……。

2.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二

一、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道”是什么?道有多重含义,但“道”作为规律运用得最多。“道者万物之奥。”[1]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以道在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以规律认识天下,鬼神也不起作用。《道德经》开宗明义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规律是说不出的。因为老子时代还没有规律的概念。对于这点,王弼的解释是对的,他说“夫道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2]又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2]可见“道”乃是万事万物的必经之路,也就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3]所以,追求规律的人,就应按规律办事。此谓“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二十三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规律无处不在,是用不完的,万物运行,乃规律使然。老子把规律有时也称为“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万物以规律运行就存在,失规律就死灭。老子接着说天无以清,将恐裂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撅”。(同上)在这里老子描述了不按规律办事的可怕后果。当今时代,这样的后果已一再出现,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滥垦乱伐,毁坏森林植被,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这正是“天无以清,地无以宁,谷无以盈,万物无以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如不善待自然,善待地球,不幸的灾难还会接踵而至,人类的发展是断然不会有持续性的。[4]

老子在二章中说“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是以不去”。在五十二章中又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结果)之毒(成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说万物的生长、发育、结果、成熟,都是规律运动的结果,是自然的养生之功。而自然规律却从不动在青岛具体呈现了一种生活风格,一个与传统中国大相径庭的时代,一种代表了当时的摩登时尚的文化。

4结语

在建筑艺术空前繁荣的今天,新艺术运动建筑早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但是研究新艺术对于当代建筑仍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许多思想与方法,对今天的设计仍有帮助。在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后,人们重新对这种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价,彰显出这种在世纪之交有过重要影响的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显山露水,居功自傲,除非人类的行为违背了它。空气本应是清的,水本应是碧的,山本应是青的,原野本应是绿的,人类却要为一己之利而改变它,破坏它,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是必然的。老子在七十七章中进一步指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大自然是公平的,它总是减少有余,用来补给不足,而人类却总是减少不足,用来供给有余的人。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老子对人类社会的这种现象表示强烈抗议,要求人道符合天道,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十五章)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总不过分,唯有不过分,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他认为古代善为道的人,做事总是非常谨慎,反复考虑,他们的行动总是为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考虑。他深刻地指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段身不殆。”(五十二章)天下一切事物都有源始,也就是有母体,这个母体就是自然界,有了自然界,才有了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既然知道万物来自母体,就要很好地保护母体—自然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母体的庇护。

二、《老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的整体感在老子哲学中是异常鲜明的。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从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人也是天地万物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一物,物我一也”。老子的宇宙观认为,人处于宇宙大系统之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归根到底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源出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且必须在自然所给与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他还认为,“道”这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处不在,肯定了人的一切皆得之于自然,天地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生存环境。老子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还表现在对于“一”的崇尚。[5]

老子认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圣一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

他认为,“一”是道所生,它也可以代表“道”,“得一”也就是“得道”,“抱一”也就是“抱道”,无论是自然界的天地万物还是神灵、侯王、圣人,只要能够得一守道就会朝着最美好、最和谐的方向发展。所以他主张以道观物,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万物,不要伤害自然,不要破坏自然,不要以老眼光改造自然,以达到天人和谐。这种“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各门科学包括环境保护,都有过深远的影响。同样在生态危机日益严

[1]刘茯松.西方现代建筑传入中国的前哨站———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和历史地位.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1998.

[2]梁梅.视觉革命丛书:新艺术运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3]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德]托尔斯顿·华纳(Torsten Warner)著.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Berlin Ernst&Sohn,1994.

[5]徐飞鹏主编.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从主体先认知图式看墨学的衰微

莫付欢

(广西师范大学美学专业,广西柳州

摘要:任何一个思想家思想的建立都必然会有一个“先在”的认知图式,它是思想家思想体系建构的一个先在的基础和基本单元。本文引入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分析墨学衰微的一种原因。本文认为墨子在其整体性思想体系形成后,其图式中的各个组成要素慢慢趋向稳定,顺应机制不能够像以前那样灵活地发挥其整合信息的功能,这就使主体不能对新事物、新现象作出正确的认识,从而造成思想的封闭和保守,最后造成了墨学的衰微。

关键词:认知图式墨学衰微

关于墨学衰微的原因是墨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问题。因此关于墨学衰徽的原因的说法就有很多种。其中有其理论不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统一国家的需要的原因,也有其理论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所不容的原因,更有其理论内部自相峻的今天对生态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意义。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五十九章中指出治人,事天,莫若音。夫唯音,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管理人事、社会、自然,没有比吝音的原则更好的,吝音就是对道德和物资的一种积累,这种不断地积累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本身就是国家深厚的物质基础,才可延长生命,使后代人也能享受前人保护留下的大自然的各种物质资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长生久视之道”这话说得相当深刻,它已包含了今天叫作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萌芽。老子所处的时代,自然环境是相当优美的,到处是茂密的森林,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地、环境保护远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但老子已经看到春秋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而采取各种方法增强物质实力,毁林开田,伐木造物,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随处可见。所以,老子认为对大自然的不作为就是积德,是对后代的积德。老子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所以,他要求人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这种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从理论思维的深度上远远超越了管仲。但老子的这种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毕竟只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的保护,是一种纯“自然”主义,他只是歌颂自然,要人们复归自然,并不是要对自然作科学的分析研究,在保护的前提下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所以,他主张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十九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四十八章)。

老子是一个纯“自然”论者,他要求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不要作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打破了殷周以来的统治者思想家只注重治理社会、治理人、规范人与人的关系的思维定式,把眼光投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人们“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爱护自然,这就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使春秋时代的理论界面貌为之一新,他的“道”哲学的出现,使哲学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次明显地带上理性思辨的性质。

四、老子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老子的“不知常,妄作,凶”的警告,已变成了现实。人类的共识是,如果仍按目前的生产污染

矛盾的原因,等等。应当说,墨学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成为唯一的原因,本文仅探讨墨学衰微的主体先在认知图式原因。

正如墨学“十论”之一的“非乐”之“非”一样,墨子思想各要素,否定的因素较多,其基本的精神较多的体现为“无”和“非”,如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等,皆是从否定意义上对儒学的和西周以来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解构。这种解构是伴随着墨子的先在认知图式的发展而发展的。

“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看来,“图式(scheme)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1)这个定义表述得比较晦涩、抽象,难以具体领会。实际上,图式就是主体所具有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一种动态性的认识结构。在对认知图式的研究中,皮亚杰曾提出过著名的“同化一和资源消耗的速率走下去,人类社会断然不能持续下去,这就迫使人类把环境保护列为世纪的主题。当今世界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酸雨污染,水体污染,臭氧层的消耗与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这都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行为所导致的恶果。我国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人口问题带来的资源压力要比世界其它国家大得多,大量的农业耕地被非农业生产所占用大量地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不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生物链上的断裂,鸟兽被毒死,有些甚至绝迹,而且造成土壤板结,物化性能变劣。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导致荒漠化加快,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8.12%,虽然年年在植树造林,荒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0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我国水资源短缺,同时水体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危机的黄牌一再亮起。

今天,我们重读《老子》,真正折服于他那穿透历史的眼光。人类从自然中走来,一刻也不能够离开自然,人类及一切生物是自然之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段身不殆”,才不会吞食苦果,招致危险。对于自然只应辅助、顺应而不是强加和毁坏,这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人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时候,对于先哲们的教导往往是置之脑后的。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们不理解老子的“道”,导致今天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这正是我们的悲哀之处。

老子对自然的态度是深刻的,他的生态平衡思想对于世纪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是今天我们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可供借鉴和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六十二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凡引该书只在文中夹注章数,1985.

[2]王弼.老子指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3]王弼.老子(二十三章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4]袁占钊.老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生态哲学思想发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4,(3).

3.《老子的智慧》 篇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他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

“你瞳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

“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

“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

“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

“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

“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邀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二章《知北游》)

4.老子的智慧读书笔记 篇四

儒家是以人为本,参透了人性,认为人的价值实现在于进入人类社会,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天人合德”,向善,择善到至善,尊重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强调以政治或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强调论理,重视道德修养,强调社会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舍我其谁”的伟大胸怀。

道家显然目光要比儒家高许多,儒家最主存在是“天”,“天之未丧斯文也”,“天将降大任”。道家认为宇宙最后要源是“道”。“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而“天”与“地”则主要指自然界。老子强调“孜虑极,守静笃”,人要与道合一,成为有道者行道者,因为道存在于万物,却又超越万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去悟道,显然,如果人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会更上一层楼。

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家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立身之本,而道家强调人的智慧的觉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人的智慧。

说实话,读《道德经》,对“道”的理解,我还是一知半解。“道,可道,非常道。”就能把我搞晕,真是“玄之又玄”呀。好在傅佩荣先生给我们深入浅出,又结合东西方哲学解释了“道”。这样才略悟一二。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宇宙万物会消失,道却永远存在。“有物混生,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充分体现了古人至高的哲学智慧。所以傅佩荣先生说,如果站在“道”的高度,人的生命只有一个月的,就是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生命,开发智慧潜能,觉悟什么是“道”,觉悟到生命是有一个根源和基础,应该“与道合一”,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滴水融进大海,永远不会干涸。我们应学道家从“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人生的痛苦在于执着,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道”是整体,以整体来看,人世间的各种遭遇,都不应该执着,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心胸开阔,痛苦和烦恼自然会减少。

5.老子智慧:难得糊涂 篇五

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说: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和杂念,抛弃一些礼法和成规,才能免于忧患。

老子告诉我们要放下“聪明”,有的时候该糊涂的时候要糊涂。不能脑子里都是智谋,要留一点纯朴,我们才会有快乐。有的时候不是越聪明越快乐,反而是越聪明越痛苦。孔子东游列国,有一天看到两个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而且还动起手来,孔子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是为了一道数学题,矮个的说三乘八等于二十四,高个的说三八是二十三。最后他们两人让孔子裁决,谁对了对方就要把当天打的.猎物给胜者。孔子竟说三八二十三的高个是对的,等高个子走了,矮个子说:“你还是智者呢?你连三八二十四这个小孩懂的道理都不懂,妄你教了那么多学生,不要再误人子弟了。”孔子笑道:“你说的没错,这个道理小孩子都懂,你知道就行了你干吗还要和三八二十三的人去争论呢?”别人都三八二十三了,你还要和他争论谁对谁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会抓住道理不放,非要争出个高低,这未免过于的聪明了,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该糊涂的就要糊涂,

资料

我们在管理中也要糊涂,要给员工一些自己发挥的空间,不要让员工感觉到一无是处。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严格和认真著名,他骂人的风格是出了名的,但他有的时候是比较糊涂的。松下每天都做很多的决定,并要批准很多人的决定。在他批准别人的决定中,其中只有40%是松下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松下有所保留的。他的副总问他:“你这样不累吗?你不同意你一口否决就可以了。”松下说:“有的时候要糊涂一点,不要太认真。”人在聪明到糊涂是需要智慧的,松下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干的部下,而不是他带领一批无能的部下。

行动指南:

6.老子的帮助读后感 篇六

《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第十三章《宠辱无惊》给我的印象很深。王蒙说: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着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如此潮起潮落之中,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状态。

7.曾打动美国总统的老子智慧 篇七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又说:“守柔曰强。”这些教诲也是老子让人们成功的法宝。

今天,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怎么样给女儿、儿子教诲呢?我们常对子女说:“儿子女儿,你们要勇敢地前进!”对不对呀?对呀。老子一看就笑了:“你这个爸爸妈妈还不到位,就知道前进,如果碰到了南墙还前进?那只会头破血流。”如果我们对子女说:能够前进就前进,但也要学会后退再后退,如果向前走不通的话,就应该及时后退啊,就智慧得多。

我们现在的爹妈还这样教育孩子:“要刚强、要坚强。”如果老子来了会说:“孩子是要刚强、坚强,但是还必须学会柔弱再柔弱。”为什么大学生、中学生会有很多的人跳楼、出走啊?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受不了挫折。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弱胜刚强,以坚韧面对人生的困惑。

我们还这样教育子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有问题,你往高处走,走走走,走到高处不胜寒啊!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人是要往高处走,但还必须学会往低处行。”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前进就前进,能后退就后退,能刚强就刚强,能柔弱就柔弱,能往低处走就往低处走,能往高处行就往高处行。

控制欲望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找到成功的道,想要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还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

比如,人人都想富,那么怎么算富有呢?老子讲财富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他说:“知足者富。”

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华丽的别墅、高档的小车,这真的很富有吗?相反,有些下岗的家庭,一个月就只有几百块钱,还要供孩子读书,就真的不富有吗?

不一定!因为富有是不能一律用金钱来计算的,健康能用金钱计算吗?爱情能用金钱计算吗?儿女之间的感情能用金钱计算吗?而且就算有很多的钱财,若是不知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比不上更富有的人,老是觉得还不够富。当然“知足者富”,也并不是说越穷越好,而是你有多大本领致富就到什么档次,能在这一点上知足也就是富。

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藏得多,丢失得也多。)”。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但正是她“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强调,要成功,就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举个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18岁就开始做女王了,一直做到82岁,她干的事情就是结婚、生孩子,生了9个孩子。但是在“无为”之中却是“无不为”,创造了一个神话,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她做女王不随便去发号施令。她做事情能顺其自然,而恰巧没有妨碍、干扰那“第三只看不见的手”去自由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就又应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和煎一条小鱼是一样的,不能胡乱折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看到这句话被感动了,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中。老子的智慧,没有国界,没有时限,只要能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它,就会产生效益。

8.老子读后感 篇八

柔弱的力量

老子的哲学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早有所闻,却总是望而生畏,觉神圣不可亵渎,深奥不可理解。这次学校开课之际,一为探寻,二也是学校的力量推着向前,才真正开始了解并学习这本华夏著作。一谈起老子,一些词就会蹦入脑海,如:道、有无、无为之治、上善若水、小国寡民等等。其实我们虽不懂老子,老子却早已融入我们生活。

作为一名学习外语的学生,我几乎把所有时间用在了研究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敬仰西方大家上。中华民族之瑰宝被抛在脑后,快要遗忘。近来逛北京城的空档,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看到遗留下的建筑,优美雄浑,诸多讲究,一点都不输西方。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学习外语的意义。这个世界是充满联系的,学习外语重要的是搭一座桥,学习别的国家的优点,了解门外的世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帮助我们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世界,让我们的国粹不停繁衍下去。这也是学习老子的意义。学习老子,一为更好了解我们国家,二为增强自己的修为,三就是为把老子带给世界,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哲学大家,在当下“中国威胁论”流行的时代,老子的一句“无为无争”之心也许是交予这世界的最好答卷。

儒家与道家可谓中国古代的两大哲学经典流派。如果儒家代表阳刚的力量,那么道家应该代表阴柔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意,天下希及之”。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的内容。这篇文字中同时提到了在“柔弱的力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驾驭了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无形的力量穿透了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懂得了无所作为是有益的。不发一语的教导,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很少人能够做得到。这段对柔弱的描写让我想到三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老子《道德经》中提起的柔弱的水,一个是中国的太极拳,最后一个是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德路德金所发起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先说说水。水在老子《道德经》中是一个常提的意象。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与日常见到的“强者为王”不同,老子推崇“柔弱”。天下没

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打坚强之物时也没有能胜过水的,洪水来时,什么都挡不住,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水貌似柔弱,一旦聚在一起,便会势不可挡。于是在第八章里老子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对柔弱的水的至高评价。水是最高的善。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其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老子把水与自己提出的“道”相提并论,可见此种柔弱之物的力量之大。

第二个阴柔的例子是我国的太极拳。太极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拳法。电视剧里的演绎、体育赛场上的竞技,和公园里无处不在的打拳人,都是这种拳法在当代的演绎。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原型。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太极拳和老子的阴柔之说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核心也是以柔克刚,强调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所以,太极拳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的一种武术拳法,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与文化瑰宝。

既然老子所说“道”是世间普遍存在的、最高的规律,那么它应该广泛适用。所以,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其它角落,也有着“柔弱胜强”之案例。读老子时,我不自觉想起美国著名的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1955年12月1日,黑人女裁衣工罗莎.帕可斯夫人下班后在乘坐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时,因拒绝给白人让坐而被拘留。12月5日法院以“擅占白人专座”违反隔离法而被判处监禁14天。这件事引发了一系列的黑人运动。与流行的暴力夺取不同,马丁·路德·金倡导非暴力抵抗。

非暴力抵抗的具体做法是: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得不到就不离开。这是南方大学生深思熟虑运用“非暴力抵抗”的直接后果。参加“运动”的大学生事先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包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服装整洁,头发一丝不苟;在进入“运动”时,以最有尊严的目光请求服务。为此,许多大学生遭到围观、嘲弄、甚至身上被浇满西红柿酱。抬他们走,打他们走,他们不走;他们跑到公共汽车上去,人家把他们往下赶,他们也不走,他们只是忍受残忍的毒打。面对这种屈辱,居然不动手。他们不卑不亢、不喜不怒,从学校出来时就带足了书本、文具,得不到服务,就坐在那里做作业,研究

学问。有许多大学生在“运动”中被捕。马丁.路德.金早已向他的同胞发生了号召——“填满监狱”。他们在汽车旅店的走廊上“入睡”,在公园“入游”,在公共图书馆“入馆”,在电影院“入观”,在赌场“入赌”,在土耳其浴室“入浴”。他们最后赢得了胜利。这就是马丁.路德.金在美国所领导的这一次针对种族隔离法律的非暴力入座运动。结果,迫使南方社区的几十家联合商店分别在1960年和1961年取消了便餐部的种族隔离制。细细一品,这不就是老子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绝佳例子么?在那个时候的美国,黑人是弱势群体,白人是强者,这次非暴力运动摒弃了以往“硬碰硬”的策略,转向“柔弱”。白人对黑人欺辱、谩骂,看似白人赢了,实则这项运动为美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黑人地位的提升提供了铺垫。

9.老子读后感 篇九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10.老子智慧与现代爱情婚姻 篇十

现代人的爱情婚姻五光十色,现代人的爱情婚姻观念多元开放。从我们当今流行的词语中,就看出来现代人在爱情婚姻上浮躁的那种心理,如:早恋、泡妞、网恋、包二奶、包二爷、第三者、插足者、一夜情、婚外恋、黄昏恋、性骚扰、梦中情人、中国式离婚,“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男人有钱会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再看看古代人在婚姻爱情上的用词:终身大事、白头偕老、天长地久、山盟海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结发夫妻,“糟糠之妻不下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个要叫你“天长地久”,一个讲了“一夜情”,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态,是不同的文化氛围。老子智慧之一:五色令人目盲

五包就是青、黄、赤、白、黑,泛指包彩缤纷。一个人,色彩缤纷就容易使眼睛看不清楚,看不明白。老子告诉我们,不崾沉溺在欲望,沉溺在无色的奖色之中。老予曼对打猎,他说“驰骋田措,令人心发狂。”老予教导我们,打猎会使人心发狂,你对英色的追求如果像打猎一样,那你也会心发狂,也会出现心灵问题,也会带来疾病。

而在我们这样…个多元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声色犬马是远远地超过以纯。对美包的追逐远远超过以往,到处是选美、比美,小到尉家小姐,中到亚洲小姐,大到世界小蛆,限多很多,这样的一种比美,这样的一种猎色,往往使得现代人像打措一样心发狂。

在婚姻恋爱当中,还有第二色,就是财物之色。这个财物之色:票子、房子,车子……这也是色,这是物之色。对于姿色之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男人他比较重美色,而女人比较重物色。你看,女人对男人之色,她也讲究帅不帅、俊不俊,但是可能更看重物色,就是这个男人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子、有没有票子、有没有位子、有没有面子,看重这些东西。大家要当心,这些色都会使我们在谈恋爱、找对象、要婚姻的时候目盲。

所以,面对着今天对美色的追求,比以前更厉害;而对今天对物色的追求,也比以前更厉害;还有五颜六色的那种理念,所以老子叫大家警惕,特别叫我们年轻人警惕,五色令人目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做到明智,是多么不容易啊!如果你的爱情、你的婚姻当中能够做到明智,能够了解他人,也能够了解自己,那你的爱情,你的婚姻、你的家庭肯定是幸福美满的。怎么才能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呢?老子教导我们四个字:涤除玄览。涤除就是洗涤除去,就是洗涤、除去眼睛当中的灰尘,擦亮你的眼睛。玄览就是玄秘的洞察力,你要有一种玄妙的、深刻的洞察力。

孔子在《论语》也告诉我们如何擦亮眼睛和认识人。孔子讲:一是视其所以,就是你要了解这个人,你就看这个人老是和哪一帮人在一起;二是观其所由,就是观察那个人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采用了什么手段,什么方式;三是察其所安,就去考察这个人他的心安什么地方,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他安的什么心。这三条掌握了,要考察一个人,全部考察出来了。

得一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老子说,古往今来,凡是得一的人处处美妙。天得一能够清,青天;地得一能够安宁;神得一能够灵验;山谷得一能够充盈;万物得一能够生长;侯王得一能够做一个君王。如果你的爱情得一,你一定会成功的。“一”是什么东西?“一”就是老子听说的“道”。得了“一”,得了这个“道”,就会完美。

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的爱情、多元的婚姻当中,往往产生很多泡沫爱情、泡沫婚姻、泡沫家庭,所以老子的智慧让我们在泡沫当中,清醒地掌握这个“一”,多元当中掌握这个“一”,婚姻的“得一”就是爱情的专一,因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所以首先得一,得爱情的纯正专注;爱情的“得一”就是真情,因为真情相爱,才会情真意切,没有真情就是虚情假意的伪爱情、伪婚姻,泡沫爱情、泡沫婚姻;真情的“一”就是一颗爱心。因为只有爱心的真爱,才会心爱,心与心不相爱,哪里还有什么真情。

11.老子读后感 篇十一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应该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希望于通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12.《老子他说》读后感 篇十二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内涵》这样写到: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南怀瑾是我敬仰的大师,在我内心中早已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虽无缘谋面,但老师的着作常常启迪着我寻找内心中的净土。世界太纷繁,我追求空灵的自我,游荡与翠雨青竹之间,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着自然的味道,呼吸着天地的精华,容许自己随思绪飘远,穿越时空,到达飘渺的世界,与松为伴,与鹤为友,卧看山色,醉看花。问一声我如何能够如此的逍遥。

13.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十三

作者介绍

姚淦铭,现任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出版了《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等多部专著,发表了160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

老子其人

老子,原名李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留下一部谜一样的《道德经》。《道德经》也叫《老子》,只有5000千余字,却几乎涉及了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涵盖了很多妙义——这也就是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10大作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如今几千年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许多人的身边,有关老子的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图1)。

那么,《道德经》到底讲了些什么呢?翻开这本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尽管对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不断有争论,但有一点得到共识的是,都认为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说,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如果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图2)。

为腹不为目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流行着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叫作健康是金,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么,健康除了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有一个正确的饮食之道。老子能够活到160多岁(也有说他活了200多岁),足见他的健康智慧,尤其是饮食智慧一定相当杰出。

人们吃饭的目的是什么呢?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这样回答:“为腹不为目”。意思是只要填饱肚子,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即可,而不要贪图美食、声色的悦目。

老子在这里揭示了饮食的这样一个理念:人的胃容量是有限的,而眼睛的贪欲是无限的。就拿今天的一个普通自助餐厅来说,只要交上几十元钱就可以随便吃。老板很聪明,因为人的胃总是有限的,饭最多吃二三斤,牛肉最多吃二三斤,所以老板只赚不会亏(图3)。但眼睛就不同了,眼睛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所以,从来没有自助商场。假如只要交二三万元钱,进了自助商场,你眼睛只要看到什么就拿什么。这可不得了啊,眼睛多厉害,最后会把商场搬光。

那么,老子如此高的饮食智慧是从哪里得来呢?除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也是从历史中总结得来的。应当说是饮食的历史促成老子这种智慧的升华。

“为腹不为目”,在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隐含了不少触目惊心的历史教训。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叫夏桀,夏桀不仅好美色,而且好美食。他日夜陪着自己的宠妃妹喜饮酒作乐,命人把鲜肉堆成山,干肉挂起来像树林,要臣子和宫女们随便吃。在地上挖一个酒池盛满酒,让臣子和宫女们趴在酒池边“咕咚咕咚”地“牛饮”。不仅“牛饮”,而且搞比赛啊!据记载,“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一击鼓,数千人纷纷奔到酒池边趴下来“牛饮”。结果许多人喝醉了,“扑通扑通”掉到酒池里淹死了;有的跌跌撞撞回家,半路上掉到水里淹死了。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后来商纣王又重蹈夏桀的腐败,同样好美食、好美色的商纣王除了搞酒池肉林,更为荒诞的是,叫男男女女裸体跑来跑去,整夜寻欢作乐。如此荒淫无度,国家能不灭亡吗!

老子总结了这些历史的兴衰后警示人们说:不管哪个朝代,如果朝廷很肮脏,田地很荒芜,粮仓很空虚,但却有那么一帮人穿着华丽的服饰,佩带锋利的宝剑,美食吃不了,那么国家就危险了。这实在太深刻了。

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的饮食之道还有一点叫“五味令人口爽”。什么是“五味”?“五味”就是酸、苦、辛、辣、甘的味道,同时还引申为美食。什么叫“口爽”呢?汉语中的“爽”字有差错的意思。那么,“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的味觉产生了错乱,感觉不出美食的味道了。比如有一个上海人天天赴宴,最后感觉不出山珍海鲜的美味了。回家吃几毛钱买来的咸菜反而觉得非常有味道。同样有一个北京人,天天有饭局,最后感觉不出烤鸭的美味,发现还是普通的炸酱面最好吃。

如果说海鲜与咸菜、烤鸭与炸酱面的“口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例子,那么,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为美食招来杀身之祸,就令人深思了。吃遍天下美食的齐桓公,到后来觉得什么美食都没有味道。他手下的人问你想吃什么?齐桓公说 “惟蒸婴儿之未尝”,只有蒸婴儿肉没有吃过。你看他想吃原汁原味的蒸婴儿肉。美食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毒害了一个人的心灵。这是多么可怕。这时就出来一个拍马屁的厨师叫易牙,易牙烹饪水平极高,手段也十分了得。他回家就把自己的婴儿杀了,把婴儿肉蒸了送上去。齐桓公一吃,美味啊。其实并不一定美,是因为他从来没吃过,所以觉得非常美。管仲是齐桓公手下的一名重臣,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觉察吃婴儿肉不对头啊。后来管仲老死前跟齐桓公进言:我死以后,有四个小人你千万不能用啊。管仲说出了四个小人的名字,特别点到了易牙。管仲说,你想想,作父母的哪有不爱自己的孩子?易牙竟然把自己的婴儿杀了蒸来给你吃,讨你好。你想想看,他是真的爱你吗?齐桓公还算听得进意见,管仲一死,立即把这四个小人罢了官。可时间一长,齐桓公这个美食家就熬不住了,为什么?因为他嫌别人做的饭菜没有味道。结果又把易牙他们召回来了,这一下也同时召回来了灾祸,这四个人勾结起来造反,把齐桓公关在一个小房子里,国家也搞得乱糟糟的。被关在小房子里的美食家齐桓公要吃没吃,要喝没喝,最后自杀了,其实是饿死了。一代君王为美食死得这么惨,这是莫大的讽刺。老子对这段历史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没有感触?从这个例子来看,五味不但令人“口爽”,把握不好甚至会腐烂人的心灵(图4)。

味无味

老子还提出了“味无味”、“甘其食”的饮食观点。什么叫“味无味”、“甘其食”?就是说要从极为普通的饮食当中品出美味来。比如要从粗茶淡饭、苦瓜咸菜中品出它的美味,品出人生的安定、饮食的满足,品出健康的理念、人生恬淡的幸福。因为古时候的老百姓是吃不到肉的,只有当官的人才能吃上肉,所以把当官的人叫“肉食者”。于是,老子提出了“味无味”、“甘其食”这样的理念。他用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学会对自己的饮食说不,一方面,要体会到粗茶淡饭对健康的那份好处,另一方面,不要贪恋肉食的美味,达到一种饮食结构的平衡。实际上,贪恋肉食的美味并不符合现代健康的理念,几千年前的老子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是多么高的人生智慧。

我国古代皇帝的寿命也证明了老子饮食之道的正确。有学者对209个皇帝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是39岁。为什么皇帝的平均寿命这么短呢?是因为他们吃得太好了,后宫的美色太多了。只有清代的乾隆皇帝是个例外。乾隆在世88岁,执政60年。他的长寿决非偶然,他跟老子的饮食之道是相同的。乾隆完全可以天天吃山珍海味,却以素食为主;他可以喝遍天下的美酒,却很少喝;他可以抽天下最好的烟,却不抽。再加上锻炼身体,非常注意夏天不喝冰凉的水等一些生活细节,所以成为中国寿命最长的皇帝。

14.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篇十四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

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

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

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

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

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

15.老子读后感 篇十五

13秋英语1班 汪海媚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积极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应该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

上一篇:读懂花落的声音作文下一篇:高中学生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