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2024-1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11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心得

经过跟随老师半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通 过老师的讲授和引经据典,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 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指导 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这对我们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 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 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这本书有七个章节,其中一至三章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四至五章主要讲授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六至七章主要讲授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下面是我对这本书体会最深也是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几个原理:

一,物辩证法的原理。这一原理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为总特征,阐明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理论。它要求人们树立唯物辩证的点,善于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原理。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概括,阐明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以及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等理论。它要求人们树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 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 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 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 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

二、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 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 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第三,坚持和弘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 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 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 设

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四,我们要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的指南以鞭策我们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二

第一, 要从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主线。该逻辑主线的把握, 要做到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 符合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认识发展史;并体现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核心和灵魂;体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这一逻辑主线的确立应该是: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为逻辑起点, 以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必然结论, 阐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 落脚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掌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武器, 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解, 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绪论”的第三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论述中。在这一部分,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基于上述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安排时, 就注意既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又不局限于三大组成部分, 特别注意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简单相加, 而是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同时, 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 从计划的一定学时要求出发, 在内容和逻辑的安排上要突出重点, 使之合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首先要突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运用这一规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教材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 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如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阶级的观点、资本主义一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理想的观点等, 都力求讲述清楚, 使教材的内容既重点突出, 又基本上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第二,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学说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 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 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这种完备而严密体现在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 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 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 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及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从而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的真正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显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表现在它贯穿于三大组成部分中。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 而是指在这三大组成部分中的“贯穿其中”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基于以上认识,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与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这个问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 (附件2)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界定时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 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首席专家逢锦聚教授介绍说, 新编教材既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着眼, 又不局限于三大组成部分, 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很丰富的理论体系, 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此, 我们在突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同时, 要努力以新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把握。只有从整体性出发, 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不被“肢解”, 进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只有以整体性为归宿, 才能实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目标。

摘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从整体性出发, 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不被“肢解”, 进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只有以整体性为归宿, 才能实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5) .

[2]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5) .

3.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从其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而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展现出其与众不同的一面。百年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针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续者也关于主义有着不同的认识。首先,从其创立者的角度来看,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其次,它代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最根本的利益,是关于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和发展的理论。而从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来看,近代以来,我国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革命,最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我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并使得我国取得了民族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展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我国的现代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有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不够理解,所以要想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功,就必须认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高度集中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论,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和层次的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简单加总。这三个基本理论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和过程展开了不同的讨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步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有些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基本特征和基本目标。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样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发展有着最广泛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无错论,而是要辩证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去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特别是对于人类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总结。它始终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并且坚持从客观世界出发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遵循真理存在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力求从世界的本来面目去真实的认识世界,认识其客观存在的事物,从而正确把握社会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理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所以科学性也是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基本特征,保证了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正确指导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指导理论,它始终坚持唯物辩证主义,具有最彻底的批判性。它的革命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其始终坚持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展其理论、建立起奋斗目标,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最根本的意义所在。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代表,它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了无产阶级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具有最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为了寻求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斗争,他们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现代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领导人关于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方向展开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我国人民以及党的高级领导人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建设方向都存在着各种疑问。很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不够清楚,搞错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就等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资本主义社会就等于市场经济体制。而针对这一问题,1992年,邓小平先生在南方谈话中做了最根本的解释。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专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所专有的。利用市场经济的优点去弥补计划经济中的不足,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更好发展。所以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计划这只无形的手相结合,相互促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运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民主政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用,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主、人民实现幸福的一个重要保障。千百年来,和谐社会一直是人民心中最美好的期盼和憧憬,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建设是全国人民必须参与的过程,要想使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成功,就必须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坚持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信仰的不动摇,是完善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自我国建国以来的,实现小康社会是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小康社会发展总体状况来看,仍然是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小康水平。从我国的社会性质来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它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主要奋斗目标。在我国,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社会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以及不同人群不同的收入水平出发,多层次、多方面、多政策的进行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富带贫,逐渐实现共同发展。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正确理论体系,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它指导了多个民族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并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坚持其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特征。在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列问题,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宋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88-106.

[2]雷云.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大论断及其当代价值——读《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札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01:52-59.

[3]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26-36.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篇四

——读《矛盾论》有感

摘录——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例子。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同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同对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杀了人;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都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己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5.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五

学号:1153821 姓名:顾晨晖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以前我总是只看到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觉得共产党这不好,那不好,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严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不如溜须拍马走后门的混得好,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一个空想而已,根本不可能建成,甚至觉得学习再好也没用,“学的好不如娶得好﹑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自己也没有本事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刚来到大学的时候就打算把大学四年混过去算了。可是学习完这门课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同时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提高了我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了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信念。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变得像高中一样踏踏实实,勤奋刻苦。因为我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社会,目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终究无法阻挡社会前进的步伐。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而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史上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和18世纪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推动。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自有人类以来,思维和存在就是两类最基本的现象。两者的关系是人和世界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任何哲学问题都无法回避,首先要回答;在哲学上,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释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从而也决定了全部哲学的方向、性质、进而成为一切哲学争论的基础,是划分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世界生活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决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总的来说,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而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社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所以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另外,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尽量地剥削工人,而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生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原因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工程。

除了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也构想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扬言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历史性的飞跃。过程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又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六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主编为艾思奇。也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国党校和高校通用的哲学教材。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唯物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

由于高中时代主修理科,所以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许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它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矛盾规律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每一件事物都有好有坏,我们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以及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和精神这两种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书中,我们看见了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明白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如我们学习计算机一样,在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后,我们有时候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只有在我们上机后,才知道怎样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以及我的一些理解,我发现原来哲学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书中还详述了历史发展史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且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式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又正式所处社会阶段的一种反映,历史是终将前行的,生产力就像永远向前的车轮一样,带着人们向更高的社会阶段前进。另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如我们自身而言,我们不能完全把昨天抛弃,我们应该重视之前的经验,处理好每一件事,为以后而奋斗。

每件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看怎么运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在成功的时候没必要趾高气昂,在失败的时候也没必要一蹶不振,我们需要的只是吸取经验。而且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实践,而现在的实践又促进了学习,我们要讲究学以致用,有时候也在不断发掘新知识,这些都是辨证统一的,也都是这本书的体现。

7.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互动,实效性,教学改革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解,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不能只是空洞的理论灌输、政治说教, 应强化教学互动环节, 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二人转”。

二制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的原因分析

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兴趣不大, 学生认为该课程重理论、语句抽象、枯燥乏味,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1. 课程内容多、范围广, 课时有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教育部 (“05方案”) 推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门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主要内容。新课改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突出了其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 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部分, 课程的范围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然而, 该课程内容增加了但课时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相对减少了, “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36学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36学时, 这还不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 而“05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学时仅为48学时。

2. 教学方法老套、单一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对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 教学方法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 远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陈旧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探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能增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模式。

3. 大班教学, 学生多并且多元化

目前, 在我国高校扩招的时代背景下, 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与学生配备比例较大、教师工作量大。教师授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 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的多个自然班组成一个行政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也是如此。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班级整体意识淡漠。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认识与了解程度不同, 如文科班学生理论基础普遍好于理工科的学生, 几个班一起上课, 教师不容易根据不同的学情因材施教。

三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1. 科学设置教学体系

该课程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来说, 具有滞后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应当按照“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教学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 教师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去选择所要讲授的专题, 这样各个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把各个专题讲得透彻、讲得有特色。在专题设计上, 以教材为蓝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系, 在改变原有教材章节顺序的基础上, 始终围绕一个主题, 保持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完整性。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学术网站,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即将讲授的最新观点的“学术争鸣”, 再由任课老师筛选出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互动的成功依赖于诸多有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中, 创新的典型方法有读书增慧的博学式教学法、寓教于乐的情景式教学法、知而后行的体验式教学法等。具体形式有演讲、小品表演、看录像、讨论会、独幕剧、相声、唱“红歌”等,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知而后行的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以致用, 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学形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实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基础的富有特色的网络资源信息库,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发挥网络教学和育人的优势。占领网络阵地, 发展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第二课堂。网络资源信息库要及时更新丰富资源, 可收集一些时评文章、理论文章、反映学科发展动向的文章, 也可以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视频, 如《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诚信的力量》等, 发挥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等功能, 努力把它建造成动态的师生互动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现代网络多种信息传播途径, 形成开放性、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将其建设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撑平台、师生互动的有效渠道、深入学生实际生活的第二课堂。

4. 创新主讲教师的工作模式

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基本上是一线教师, 而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面临着一个困境就是课时量大、科研时间少。围绕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线即教学中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怎么样, 关键在于“讲得怎么样”, 它是整个科研和教学的最终结合及效果评价。由此观之, 科研是先导, 科研决定着教学效果, 科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想创新主讲教师的工作, 核心在于是否能有效地提高主讲教师的科研水平。在整个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形成科研团队, 以老带新加强主讲教师的科研能力, 并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专题讨论。除此之外, 各高校应给予政策支持, 派教师外出学习研修, 或者定期请专家来讲学, 形成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良性互动。

5. 探索改革考核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本质功能在于育人, 而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研究型教学不仅仅是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重在增强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 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 我们要探索改革考核体系。理论知识的考核除采用闭卷和开卷的方式外, 还可以采取辩论赛的方式, 辩手分别代表不同的班级, 辩手根据教师所给的主题进行准备, 在课堂上老师和其他同学作为裁判, 评判出的2~3名优秀辩手期末考试可以免考。从实践来看, 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及整体能力进行全面测评, 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积极性。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原理中最根本、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珍宝’中之‘珍宝’。”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通过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学习与研究该门课程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灌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效果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涵义和特点

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反映和创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即教学过程的规划者和组织者,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增加其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及其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

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索求新,学生在“学”中挖掘潜质,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良好效果

互动式教学方法已应用于很多课程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创造境界。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多动脑,要敢于质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品尝成功感。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研讨等具有发现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形成并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在思维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由于互动式教学方法由学生来发现并提出问题,又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出现,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来实现。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智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内在驱动力与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弊端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就应该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理由是学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主动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很少。学校又有所谓的课堂秩序和纪律要求,学生只有正襟危坐地听课,否则就视为不尊重老师,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这就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自由。而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潜在的灵感不易激发,不利于教师讲课水平的发挥,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者日益提高的学习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高度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它着重于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要开动脑筋进行理论思维。而长期的被动式听课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会禁锢和约束学生的好奇心,窒息他们的主动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增强了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战胜自我的信心。

(三)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信息多元,崇尚竞争;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目光敏锐、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进行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如果像以往只强调所谓的课堂秩序和纪律,学生只有正襟危坐地听课,不得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这就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更谈不上达到教学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亲和力是互动式教学的首要前提。教师要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把你当成朋友,为互动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应有较高的心理和理论素质,必须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1.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是“互动式”教学的基础。“互动式”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益处的。

2.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驾御课堂的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做到认真备课、授课,而且要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做到注重教材而不惟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内容的再认识,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

3.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虽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但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资料、案例加以分析,可以使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当代中国政治中的许多事件、史实都有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动、丰富的素材。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求教师平时秒要注重专业素材的积累,并及时整理和更新,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这些丰富的案例素材,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二)要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善于活跃课堂气氛

互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不断自觉地改造自己的心理过程,不断实现人格提升的过程。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必须全身心投入,在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感。要善用丰富的语言、动作、神情去影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互动点上。同时,互动中要更多地使用鼓励、导向性语言,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明白事理,得到启发,获得知识,从而使其思想境界不断得以升华。

(三)要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师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如对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教师利用色彩、声音等技术制作的相关课件,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的进行,从而发挥出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具体的情况因时而宜,因地制宜,以期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提高教学质量。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九

“雾霾”,作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很多人也许会疑问,雾霾是如何产生的呢?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人为的因素,包括化工产业、电子工业等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以及城市汽车数量增加带来了大量尾气的排放,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了雾霾不易扩散。

雾霾直接或间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了。雾霾天气危害之大,一时难以估算。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

鉴于雾霾问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亟待解决,现在我们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缓解雾霾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关于人跟生态、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他们讲过,“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的雾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所以,当雾霾这一问题出现时,我们无法逃避这个难题,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而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承认雾霾的存在,在正确认识雾霾的基础上拟定计划、采取行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我们在面对雾霾问题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我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雾霾形成和扩散的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对于解决雾霾问题的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同时,解决雾霾问题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们很难创造出物质的东西。

二、联系的普遍性

恩格斯在谈到食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人类的行为不断改变着自然界,雾霾的形成也是其结果之一。多种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雾霾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雾霾有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各种影响,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霾的成因之间也存在联系,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气象条件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雾霾天气的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解决矛盾,因为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并且要抓住雾霾主要成因、面对主要影响实行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雾霾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是大气污染,这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迟缓,是雾霾趋于严重的根源,所以说,雾霾的危害再次警醒我们,当今中国的生产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地步。

转型的要求,最早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我国非但未能告别粗放的、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反而越来越依赖投资。而且随着经济存量的扩大,维持同样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增量也越来越大。最终,地区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退化也客观上增加了雾霾的严重性。于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现象:能耗为GDP而扩张,雾霾也因GDP而蔓延。

所以说,想要治理雾霾,摒弃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最为重要的措施,高能耗产业的过度发展必须得到扼制,而扼制的方法还在于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的产能结构,并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围绕节能减排,实施了大量技术改造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也取得了大量成就,但在整体上,我国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运行还是具有低端经济的特征。雾霾的治理主要在于能源结构的升级,包括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完善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制定更加合理的私家车管理制度,对治理雾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通过改进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和产业组织,并且重视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来治理雾霾问题。

四、治理雾霾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雾霾的治理也会经历曲折,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治理雾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全民来参与,政府应建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作为公民,尤其是污染严重地区的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体系。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应通过“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为雾霾的治理积极献策,并落实到实践,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关于雾霾的战争已经打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

10.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十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哲学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毛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1、2、3、4,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3,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4,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2、3、4,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九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四)阅读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 篇十一

关键词:理论课;问题;教学

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有时候,教师会想当然地从自己出发设定学生关注的问题,问题并非来自于学生,结果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本人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情况,在着手准备200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时,提前对同学进行问题收集并梳理出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备课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汇总

(一)理论困惑

同学们最关注的理论问题有哪些?从汇总情况看,按照关注人数多少,依次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基层?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得到了哪些修改与完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更优越?什么是民主、人权?共产主义社会有什么实现性?和谐社会怎样构建?

(二)社会热点

同学们最关注的社会热点有哪些?从汇总情况看,按照关注人数多少,依次是:金融危机、H1N1流感、当代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的问题、朝鲜与韩国的关系白热化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藏独、台湾问题、社会保障福利问题、医保如何落实、社会公平问题、农民工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三)自身困惑

同学们自身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从汇总情况看,按照关注人数多少,依次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指导自己的生活有所收获、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度过大学生活算是充实、对未来毕业之后的生活感到困惑、怎样实现自身价值、课程是否难及怎样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怎样与别人交往。

二、简单分析

从同学们对上述问题普遍关注来看,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他们关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等等。

对于社会热点高度关注,不仅关注金融危机、H1N1流感,而且关注社会贫富现象,关注社会就业问题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经过将近一年的新生生活,很多同学仍然感到茫然。对于理想、目标、信念、人生规划,还无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三、教学设想与实施

针对同学们关注的问题,自己再认真准备,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一)重大理论问题,要讲深讲透,开展专题式教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结合《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章的学习,在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即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论?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被一百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结合《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同时,要对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等进行专题式教学。

(二)紧贴社会生活,开展学生参与的教学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结合课程有关章节学习外,还可以根据有关材料,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和思考。从党和政府如何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入手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5月2日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同广大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并对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重新选择就业的路径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语重心长地说:“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希望更多同学以他们为榜样,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温家宝总理在5月3日、6月8日、6月13日,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学生进行了座谈。温家宝总理的谈话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亲切关怀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湖南大学考察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温家宝说:“创业不仅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命运,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在创业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到,再爬起来,就这样走过了五千年,不倒、不散、不乱。这当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也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创业精神。”他叮嘱即将毕业开始创业的学生蒋晓云,创业的过程不仅有烦恼,有时甚至有挫折和失败。要想成功,需要有彻底的觉悟、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还要有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创新和成功。

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同学们对就业难的问题初步有所认识。学生们认识到,要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结合起来,更新就业观念,到最能发挥自身才能的地方就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我们利用暑期,让学生到工厂、农村和社区进行参观或进行专题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题讨论会,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结合建国60周年,我们在2008级同学中间开展了“建国60周年的家乡变化”社会调查活动,形成书面报告,并在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通过深入社会的实践调查,使学生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强化了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四)紧跟国内外时政实时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面临着挑战。教师必须实时关注国内外大事,并体现在教学中。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时事新闻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给朝语系上课时,就及时在课堂上介绍相关新闻,自己还结合家在望京韩国人生活圈等实际生活,和同学们一起展望就业前景。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电(记者翁阳)十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交涉本部长金宗埙在京签署《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根据去年五月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中韩双方对两国间原有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补充。

此次签署的新规划共涵盖二十三个具体合作领域,新增气候变化、能源、金融、造船、劳动就业以及区域、多边合作与协调等一些双方关注且合作意愿较强的领域,重点合作领域还包括创造良好经济贸易环境、产业、技术等。规划将对促进中韩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方面发挥积极指导作用。签约仪式前,中韩两国部长还就共同关心的多双边问题交换了意见。

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课堂教学刚好讲到价值观部分。有没有普世权利、普世价值?有没有天赋人权?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同时结合李明博、奥巴马的不平凡的成长经历,谈对中国青年成长的启示。

(五)融入课程相关章节的常规教学

从同学们的问题来看,一些与课程内容契合紧密,一些问题尤其是现实问题则需要综合。如:怎样度过大学生活算是充实?对未来的生活、毕业之后的生活感到困惑?怎样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可以结合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永恒发展》和第二章第二节《价值》等几个部分糅合起来。第七章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使同学们在如何进行学业规划人生规划,如何处理大学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如何把自身价值和人民利益、社会利益相结合等方面,有所认识。

(六)个别化辅导教学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深与浅,不论难与易,不论生活方面抑或学习方面,都要耐心解答。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如个别谈话、电子邮件等。

四、教学效果及心得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本学期课程教学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西葡语系共产主义理论学习社社长、2008级学生施佳俊写道:“通过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對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我的学生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008级法意语系学生于梦然写道:“我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因为不仅是老师在讲课,我们也参与到其中。像《家乡的变化》就需要我们去探访周围人,甚至实地考察,这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许多同学在课上介绍了自己的家乡,这也锻炼了我们的胆量。”

2008级法语2班曹暮林同学写道:“通过您的讲解使我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都充满了信心,虽然社会中存在很多弊端,但我们一直在改进。原理教学非常贴近我们关心的问题,非常实用。”

上一篇:长江该用什么诗句赞美下一篇:邀请函,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