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精选12篇)
1.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一
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金融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要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具有以下特点:
1、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区域性票据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部分地区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近年,上海、沈阳、重庆、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上述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2、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在华信工行和沈阳交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及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前瞻性的认识,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
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
3、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
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4、创新冲动进一步增强。
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问题分析:
1、市场规模小,票据融资比重低。目前,商业汇票签发量所占“三票”(支票、汇票、本票)的业务量的比重约为1%;我国企业票据融资量占其外源性融资(贷款+股权融资+商业票据+企业债券)总量的比重约为2%;商业票据未到期金额仅相当于国内债券余额的15%;商业信用票据化程度低,500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期末应收帐款净额超过4000亿元。
2、市场工具单一,票据的多重功能尚待挖掘。票据既是一种支付信用结算工具,也是一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和融资工具。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即使是在有限的交易性票据中,也是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较高,商业承兑汇票由于资
金回收率较低,风险性大,难以被接受,在票据市场中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一级市场创造的票据数量少、品种不够丰富,二级市场的交易量清淡,使更多的人把票据仅仅作为一种结算工具,把贴现当成一种融资手段,而没能把票据当作有效、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手段和可随时调整资产组合流动性的工具,很多的票据在到期兑现以前并没有真正流动起来,因此,票据的流通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缺乏统一和完善的票据市场。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发行回购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均是全国集中统一的有形市场,而票据市场却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形市场,局部性、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严重阻碍了票据流通功能的充分发挥。
4、票据市场利率体系不合理。为推广使用商业票据,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票据市场利率体系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再贴现、贴现利率分别与再贷款、贷款利率挂钩的做法,实行转贴现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浮动。可以说,这一改革对形成合理的票据市场利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与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相比,票据市场的利率体系仍然有着不尽合理的地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票据市场利率被管制的性质。
5、信用观念存在误区,票据业务风险大。规范的票据业务是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风险度较低,流通性好。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却由于存在信用观念差等问题而使票据业务的风险度较高:第一,企业经济效益差,信用观念淡薄,自我风险意识差,有的甚至通过签订虚假的商品交易合同套取银行信用,使承兑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第二,一些承兑银行到期无理拒付和拖延付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贴现银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避免损失,商业银行往往对地市级以下分支机构承兑的票据拒绝贴现,影响了票据的流通性。第三,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监证等机构,使伪造、变造的假商业汇票时而出现,令人防不胜防。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
1、增强信用观念,改善法律环境。通过广泛宣传和普及票据知识,把企业、银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用观念中解放出来,使其充分认识到商业信用票据化对生产经营所起的积极作用。
2、要全面唤起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和信用观念,依法构建健康的信用关系,促进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票据信用和国家信用有机结合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发展票据市场工具,扩大交易品种。丰富多样的交易品种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要利用金融创新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在进一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逐步尝试使用银行本票等交易工具。
4、进一步发展票据专营机构。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发达活跃的票据市场都离不开票据专营机构的交易活动。票据专营机构通过市
场化、专业化经营,可以实现票据业务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以及再贴现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一级市场不活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二级市场的不发达,而发达的二级市场又有赖于票据专营机构的经营活动。因此,现阶段发展我国票据市场必须大力推动票据专营机构的成立与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地区性不平衡的情况下,票据专营机构应设立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集中、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发展。
2.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二
1 关于新媒体经济的概述
1.1 关于新媒体经济形成的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改革, 传统媒体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地改变。比如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处理数据信息的方式与人们思考问题的模式与交流沟通模式, 另外,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发展形态。
1.2 关于新媒体经济所具有的特征的研究
新媒体经济所具有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新媒体经济终端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据信息发布的时间, 同时借助于人际传播的互动性与及时性, 进而使得资讯信息呈现出乘积式的增长, 资讯信息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关注度的高低。新媒体经济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项优势是信息的传播者不再是单一的个体, 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信息受传者与传播者之间的主客体身份是可以互换的。第二, 新媒体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跨行业合作的发展, 新的商业发展模式由此产生, 使得传统媒体朝向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逐步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第三, 新媒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拓宽了媒体的发展渠道。从渠道的角度来说,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易操作性,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内容发布的入口, 使得利用网络卡的受众具有了平等发布信息的权利, 内容传播的成本逐渐降低, 从设备的角度来说, 数码设备中所包含的信息数据处理功能在处理信息数据方面与传统的机械设备相比, 价格相对低廉。
2 针对新媒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研究
2.1 问题之一——新媒体经济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新媒体经济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新媒体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所引发的数字化与电子化资讯的洪潮,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产权与传统媒体经济之间的契约关系。二进位制的数字所具有的方便复制、移动、编辑的特征使得信息拥有者所具有的权力变得模糊不清。在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数据可以自然地进行复制重复并以跨越国界的模式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新媒体经济的发展无疑给传统知识产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是需要对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适用性特征进行有效性探讨;二是需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来有效完善传统知识产权的受保护范围。新媒体经济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复杂的依存关系, 一方面是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需求, 信息数据内容的提供方有可能会放弃知识产权来进行新商业模式的建设, 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是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说, 主要保护新媒体经济中产品中的财产合法性, 进而实现保护信息内容提供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2.2 问题之二——新媒体经济与绝对权力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新媒体经济与绝对权力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本文所研究的绝对权力主要是传统媒体在社会生产发展中所具有的权力。但新媒体经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以及其所依赖的经济利益团体的权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 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是与权力团体相联系的。这些团体的利益诉求在其相关的传统媒体发展意见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进而在最大范围内影响社会大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而新媒体经济的发展, 信息发布方模糊的身份与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绝对权力对社会大众接受信息的控制力。在这种新型经济模式中, 人们处于相对隐性的地位但可以自由平等的发布信息。再加上互联网虚拟平台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由法律与政治所构筑的坚实壁垒或者区域限制。但是新媒体经济却不能完全地取代传统媒体经济, 这是因为新媒体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传统媒体经济作依托与内容的提供者, 或者受利益驱动的观点明确的传统媒体因为有强大团体的支持, 公信力比新媒体经济更强。
3 针对我国新媒体经济的运营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新媒体经济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一些无法自然调和的矛盾,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内容制作、内容创意、交易传播以及生产复制等环节来进行创新。首先从内容制作的角度来说, 一般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很难拿出较高的成本预算来完成成本高昂的媒体内容制作, 这其中的成本内容包括制作室的构建、硬件的购买与安装调试、软件的购买与安装调试、工作创意人员与内容制作人员的成本费用等,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是从内容创意的角度来说, 内容创意的环节是新媒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 创意产品的出现对版权的诞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而版权的获取也就意味着经济利润演变为企业的合法利润, 但在新媒体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政策引导的方向, 对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不太了解, 因此在内容创意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三是从交易传播的角度来说, 新媒体商业环境的保护与渠道运行的通畅与否需要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 但在当前的情况下, 一些中小型企业依靠自身微薄的力量不足以创新商业模式与打开新的媒体渠道;四是从生产复制的角度来说, 这个环节是对整个产业链贡献相对较小的环节, 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 我国新媒体经济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不仅需要在软件方面多下功夫, 在国际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保护与发掘我国的创意资源, 而且需要在硬件方面多与国际接轨合作, 不断引进先进的硬件设计理念来完善整合我国内部的硬件设计体系。
4 结语
新媒体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新媒体经济自身的本质特征也使得它与现行的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可自然调和的问题与矛盾。因此, 在新时期加强对我国新媒体经济的运营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 我国新媒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 新媒体经济的运营与发展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态势与格局, 由此, 本文将从新媒体经济的角度出发, 对其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与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经济,运营,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参考文献
[1]康路.浅论我国新媒体经济的运营与发展[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2]陈旭洲.新媒体经济迎来产业革命[J].浙江经济, 2009 (15) .
[3]康路.新媒体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J].艺术百家, 2008 (S2) .
[4]朱春阳.话说新媒体经济[J].新闻前哨, 2010 (2) .
3.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三
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中的跨国并购迅猛增长。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的增长速度(30.2%)超过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15.1%)。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跨界兼并和收购与发展》指出,对许多公司来说,在全球市场谋求生存和繁荣成了跨国兼并和收购加速高潮中的首要战略动力。跨国并购特别是涉及到大的跨国公司、巨额资金和公司活动重大改组的兼并和收购是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
随着大型跨国公司系统化对华投资的全面展开,以并购方式的投资活动已悄然开始。外商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各类途径主要有:
1、以外国投资者身份并购中国的企业
随着中国的入世,外国投资者将加快对中国的投资与产业整合。跨国企业收购中国相关公司,尤其是其中的龙头企业,利用它们的多种资源开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并进行产业整合将成为新的趋势。
外资并购在我国将形成一股热潮,并购方式也将呈多元化趋势。
(1)整体收购
外商可以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和支持的投资方向,整体买断中国相关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全部资产,组成外商独资企业,从而使该企业成为其独资子公司。
(2)部分收购
外商也可以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和限制的投资方向,部分收购国内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的部分股权。部分收购可以分为:
——重组控股式收购,即通过参与国内原有企业的重组,收购企业50%以上的股权,以达到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如2001年3月,我国轮胎行业龙头企业轮胎橡胶与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米其林组建合资公司,米其林控股70%,合资公司斥资3.2亿美元反向收购轮胎橡胶核心业务和资产即是这一并购方式的典型案例。
——增资控股式收购,即在原有中外合资企业的基础上,由外商增资扩股,中方不参加增资,相应降低所持股份,从而使外商由参股变成控股。如以并购企业发展壮大的德国汉高公司,通过内部收购股份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两家合资企业。一家是上海汉高化学品有限公司,中外双方投资各占50%股份。投资前期连续3年亏损经营,但汉高公司总部高级管理人员视察认为,这家企业是亚洲地区汉高企业中最好的一家,是汉高长期性战略投资的典范。而中方由于是从银行贷款投资的。企业亏损不仅得不到分红,而且还要从别处筹款付银行贷款的利息,所以难以招架。于是,汉高乘机收购了中方50%股份中的35%股份,使外方股份达到85%,完全控制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另一家是天津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最初汉高公司出资20%,德国国家发展银行10%,中方投资者70%。之后,汉高方面又投入了75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25%的股份。通过这次增资扩股,中方股权变为45%,德国两方的股权合计为55%,掌握了公司的经营控制权。类似汉高公司那样通过内部收购、增资扩股或稀释中方股权方式进行并购的做法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股票认购式收购,即外商对那些同时上市发行A股和B股或H股的公司,通过协议收购不流通的法人股或大量增持B股或H股的方式,达到参股或控股的目的。如北京旅行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签署了合作经营协议,五十铃、伊藤忠联合以协议购买方式,一次性购买北旅公司不上市流通的法人股4002万股,占北旅总股本的25%,成为北旅最大股东。又如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签署了江铃B股ADS认购协议及联合开发技术协议。根据认购协议,福特认购了1364.28万股B股,总代价约为4000万美元,相当于江铃公司注册股本的20%。由此,福特公司将委派3
名高级行政人员加入董事会,参与江铃汽车公司的管理工作。
——其他探索性方式收购。除传统的外资并购形式外将进一步发展外,新的并购形式也将不断产生。例如,外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间接收购上市公司、外资通过收购B股、H股流通股实施的收购、外资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收购上市公司、外资通过托管+远期合约或期权等方式进行上市公司的收购等等,这将使中国的证券市场的公司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司类型大大丰富,同时也将使中国的并购市场更加精采。
2、以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身份并购中国的各类企业
外国投资者如果已经在中国境内设有具有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那么,该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的法人,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对国内企业实施全部收购或部分收购:(1)通过协议方式受让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2)通过协议方式受让国内公司制企业;(3)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收购挂牌国内企业的资产或股权;(4)通过拍卖市场收购国内破产企业的资产;(5)以债权人的身份,将债权转为股权,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取得该债务人的股权。
中国入世,意味着中国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中国不能回避跨国并购对中国吸收外资和经济调整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当深入探讨跨国并购及其对我国利用外资的重大影响,从而对我国引资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调整外资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设法利用国际通行的并购方式引进外资。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国内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如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企业拍卖市场如何对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适度开放的问题、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问题,以及与国有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衔接等问题。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转变,才能使中国更好地利用外资。
鉴于利用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需求,我国对待跨国投资和并购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出现了一些新政策导向。
党中央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朱熔基在对“建议”的说明中也指出:利用外资的形式要更加多种多样,除了原有的一些形式外,还要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新的方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积极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在与外商合资经营时,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必须由我方控股外,其他企业不必都要控股。
据外经贸部权威人士披露,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政策,“入世”后将开放一些投资领域,而市场准入程度的提高,也使外国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并有可能使跨国公司实现某些战略并购意图。应当看到的是,这些相关领域利用外资政策出台的快慢和力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我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为此,我们在利用外资政策上特别是外资并购方面急待实现新的突破。
模式二:D公司收购A公司
即D公司通过购买A公司一定数额的股权,从而实际控制A公司的行为,在法律上表现为股权转让行为。主要特征如下:
1)股权转让买卖发生于D公司与A公司的股东B公司和C公司之间;
2)在大部分情况下,股份转让不改变A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因此A公司的债务一般
仍由其自行承担。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D公司向A公司的股东B公司和C公司发出收购要约,然后分别召开公司股东(大)会,研究股权出售和收购股权的可行性,分析出售和收购股权的目的是否符合公司的战略发展,并对收购方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进行分析,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二)聘请律师进行律师尽职调查。
(三)D公司分别与B公司和C公司进行实质性的协商和谈判。
(四)B公司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股权转让申请,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23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其中,转让全部国有股权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五)评估验资(因为C公司是私营公司,因此在与C公司的股权交易过程中也可以协商确定股权转让价格)。
1、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清产核资。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的规定,转让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组织进行清产核资,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相关业务。
2、资产评估
1)由B公司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实施资产评估;
2)评估报告须经核准或者实施备案,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23条对于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3)确定转让价格
转让价格的确定不得低于评估结果的90%。如果低于这个比例,应当暂停产权交易,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交易。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估暂行办法》,因为B公司出让的股权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因此需到国有资产办进行立项、确认,然后再到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C公司可直接到会计事务所对变更后的资本进行验资。
(六)B公司和D公司到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B公司应当到产权交易中心挂牌登记,并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公告产权交易信息。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14条的规定,信息应当公告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披露信息的内容包括: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转让标的企业产权的构成情况、产权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转让标的的企业近期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转让标的企业资产评估核准或者备案情况、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它需披露的事项。D公司在登记挂牌时,除填写《买方登记表》外,还应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书或受托人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或受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七)B公司、C公司和D公司分别召开职工大会或股东(大)会,并形成股东(大)会决议,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和表决办法通过并形成书面的股东(大)会决议。
(八)D公司分别和B公司、C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或股权转让协议。
(九)由产权交易中心审理D公司与B公司的股权转让合同及附件,并办理交割手续。(C公司不需要)
4.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四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已具有跨国公司的雏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真正具备现代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工业垄断企业。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跨国公司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2001年跨国公司达6.5万家,有85万家子公司,年销售额19万亿美元。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且拥有全球90%的技术转让份额。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是伴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分工是跨国公司形成的条件;国际贸易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资本的国际化运动与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形成的重要手段。在促使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系列新趋势:
第一,发展战略全球化。实施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国际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也在加大,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这将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容量,促使其展开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充分实现规模效益。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也意味着跨国公司正面临着竞争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和管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第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新特点。(1)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互间的投资仍将是主体。1998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达5947亿美元,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为92%。同期,发达国家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604亿美元,占全球引进外资比重的72%。(2)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稳步上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中来自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50%以上。从全球战略看,在21世纪,跨国公司仍会看好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它们仍会继续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及拉美国家等新兴市场投资。(3)投资产业高级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高级形式,即高资本、高技术、高知识型投资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导。(4)投资方式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济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以股权方式进行国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正不断地增加,所以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已从原来单一的股权式合资方式,逐步向投资方式多样化转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无需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是用技术、管理诀窍、生产工艺、设计手段、配方、商誉、商机等无形资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创办合资、合营企业。
第三,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方式的新趋势。(1)生产体系跨国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投资政策壁垒的削弱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跨国协调成本的降低,不仅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跨国公司生产体系跨国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地区的国际生产体系正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实施。(2)经营活动属地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时,更加注意“属地化”经营战略的实施。(3)经营战略联盟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国
际化倾向的加强,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进一步拓展市场,分散新产品的开发费用,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市场的资源,提高企业总体竞争力,纷纷由广泛合作而发展到组织跨国联盟。(4)管理职能分散化。以往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注重纵向分工和强调命令控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纷纷作出了大幅度的战略性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调整,其管理职能已由本国中心向多元中心和全球中心并存的格局发展。
第四,跨国购并强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主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得到迅猛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跨国公司为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和取得规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跨国兼并浪潮,不仅范围广泛,而且是强强兼并。
第五,研究开发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一改以往以母国为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的传统布局,纷纷在其他国家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联手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三、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己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它通过加快生产国际化,使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通过促进资金跨国界流动而使全世界的金融资源同样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它通过增加贸易流量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从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它通过先进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的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一,跨国公司的活动是一种全球行为。它凭借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打破了民族和国家对国内经济主体的严密控制和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垄断,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用超国家的全球观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更多的地区组织、企业集团、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各方面活动创造了条件。
第二,跨国公司控制着有关的全球信息网络。跨国公司通过控制的全球电报电话网、卫星通信网、计算机联网、交通运输网、广告媒介网等,从而建立起了全球传播与联系的信息网络。由于全球信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缩小了整个地球的空间,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渗透和扩展能力,使有关的民族和国家不再是封闭式状况,而是变得更为透明和开放。
第三,全球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国公司参与。目前比较突出的全球问题有:能源与资源危机、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债务和金融危机、贸易壁垒、武器生产和扩散等等。很多问题原本是国内问题或地区性问题,后来发展成为全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是分不开的。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第四,跨国公司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融资本、技术和管理于一体,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体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通常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急剧增加。这些投资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而且推动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利用外资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策。从技术转移角度来看,跨国公司控制着发达国家70%的技术转让。80%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是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得新技术的主要来源。
第六,跨国公司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新秩序,强化了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其
一、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逐步加强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西方跨国公司凭
借其强大的实力和政府的强力支持,在新秩序和新规则中居主导地位。其
二、西方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大国的实力,使世界经济力量对比进一步向美欧发达国家倾斜。其三,跨国公司也强化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控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并购加强了跨国公司在一些主导产业中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巩固了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权。
5.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五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在其制定并经过修改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效率, 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 。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内部审计正在向以增值和改革机构运行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增值型审计转变,这些转变使得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内涵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代理理论的产生, 公司治理研究营运而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认为:“ 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应明确规定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 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 “ 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 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 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未来准租金的分配和决策的科学, 围绕这样的治理目的配属的制度安排构成了具体的公司治理。从静态上看, 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一整套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准则;从动态上看, 公司治理则是一系列有效执行这一活动准则的机制。
(二)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必然
内部审计是一种建立在组织内部的、独立的评价职能, 是为公司所有者服务的, 目的是检查和评价公司日常的经营活动, 帮助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有效履行其职责。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很广, 不仅包括对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的监督和审查, 还要鉴别、衡量、分类和报告这些信息。作为实现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手段的内部审计, 根源于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 应公司治理的要求而生。由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 企业需要做出与此相应的制度安排, 使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为目标的内部审计得以发展。
(三)建立高效的内部审计和强化公司治理相辅相成
公司治理结构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理财目标, 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不足, 考虑了公司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同时, 也要符合契约理论的要求。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 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 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 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使投资项目获得最佳的收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内部审计目标应定位为管理审计,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提供增值服务。
二、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结构结合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虽然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 但内部审计在协助管理层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 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为了达到此目的, 内部审计为他们提供了与检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忠告和信息。其要点如下:
1.以风险为基础制定计划, 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通过识别组织的风险因素, 对潜在的审计业务, 按风险评估中所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量化, 按风险水平高低对组织中的拟审计对象进行排序, 从而确定开展内部审计的先后顺序, 即风险高的为先, 风险低的其次。风险管理是管理体制层的一项重要内容。
2.在实施审计业务时, 内部审计人员要保持防范潜在舞弊的意识
内部审计师有责任通过审查和评价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 来揭露组织内各经营业务部门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舞弊的迹象、征兆, 要详尽、细致地研究。内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 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性, 只要内部审计师接受并执行一项审计业务, 就要考虑实质性违规或违法行为的可能性, 因此内部审计师要具有足够的有关舞弊的知识, 并能识别已经发生的舞弊行为。
3 .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衡量是否独立的标准是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是否受到干扰。独立性可以理解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机构的独立性, 这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 享有经费、人事、内部管理和业务开展等方面的相对独立性;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中, 审计人员能够公正公允地对风险项目进行审查、监督, 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保持的一种独立的精神态度。
4 .编制建议书
审计建议书是内部审计师根据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编制的, 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或改进操作。作为对管理层实现预定目标的指导性建议, 审计建议可以提议采取纠正措施以改正操作, 以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实现企业管理效用的最大化。
三、内部审计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的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上述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工作要扩大自己的范围, 不应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计, 而应向其他领域发展。
(一)扩大审计范围, 实施风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项目专项审计等新型业务
1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 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评价业务经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 改进控制服务, 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
3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对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 促进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4 .开展专项审计, 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以及重大经营决策的可行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并提供咨询服务。
5.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对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或某项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分析, 评估其经济效益。
(二)改变内部审计模式, 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
近年来出现的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 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种模式下, 审计计划应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 将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1.在审计前, 对审计项目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 根据审计目的, 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运用专业判断和专业分析, 确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点。
2.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确立审计重点和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同时还要对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与审计投入产出进行分析,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3.在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中, 切实落实审计人员, 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4.在出具审计报告后, 内审人员还应对出具审计意见后的情况进行后续跟踪与调查, 以确保审计建议得到落实, 减少企业内在的风险。
6.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六
在当今社会,许多和生态有关的名词正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是绿色?什么是生态?其实绿色与生态源于自然,目的是创造一种有机和谐的状态,以便与自然界达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1 生态学及绿色生态住宅
生态学是1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的一门科学,它与人居环境二者相结合经历了很漫长的一个阶段。生态科学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国际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高新技术在绿色生态住宅这一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与此同时,因地制宜采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和技术来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总之,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已经从单项技术和产品的使用走向系统技术的集成,进而形成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全方面提高住宅质量的新领域,以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2 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
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重要目标之一全面提高居住区的综合质量,包括住宅的功能质量,住宅的结构质量,住宅的环境质量等。全面建设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的充满现代化生活气息的室内外居住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理念的居住小区被建造,但这些小区很多只是停留在建筑绿化的简单层面上,并未真正涉及到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这已经成为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绿色生态住宅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宏远目标。为了更好的引领绿色生态住宅建设,实现住宅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从技术,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指导。
3 东北的农村平房
东北的农村平房,首先提供给我们亲切地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空间,炎炎夏日里,我们坐在自家小院子里仰望浩瀚星空,可以洗去我们一身的疲劳,此时此刻之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对话,这种情景是你在那些高高耸立于繁忙大都市中的公寓楼里不曾见到的。我们的心情可以在平房中完全放松,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家:她是一个幸福的窝,一个属于自己的且十分温馨窝。平易近人的小院以及封闭的围墙都十分适合北方风沙肆虐的天气,而且院落式的布局隔声效果也非常好。同时,紧凑的平面布局又创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达到了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民宅内部由于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空气流通,在室内设计通风口来解决夏季炎热的问题,这做法既省钱又凉快,又避免了空调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建筑界在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的提出时也不甘落后,学多有才的建筑师就开始了对生态建筑的探讨,但归根到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第一是建筑材料的改变,实用新型节能材料,例如使用空心砖和砌块来替代传统的粘土砖,以达到节约土地能能源。第二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改变,许多现代建筑师给予了很多关注,并且引入了室内外环境加以沟通,将绿色引入屋顶,解决顶层较热的问题等等,做出了很大进展。
4 生态住宅发展前景
生态化、信息化、地方化这三个方向是21世纪住宅不可避免的最大趋势,而地方化和信息化又同生态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生态住宅的发展首先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态技术成本的降低。例如,太阳能是一个能源宝库,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是一种取之不竭而且绝无污染的清洁能源,但如今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种装置的转化效率不高,而且装置本身的成本却又太高了,因此它迟迟难以得到普及。如果科学技术在这两个方面都能取得重大的突破,那么,这就无异于又开采出许多数不尽而又无污染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再比如,海水淡化技术将彻底解决水资源匮乏这一严重问题,而如果能够在核能的利用中较为彻底地解决污染问题和安全问题,那么人类无异于就又多了一种极为高效的清洁能源。
5 结束语
面向21新世纪,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造绿色生态住宅将会成为人类的首要选择。在住宅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高效节能材料的优势,做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使人类的居住环境能充分体现出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景观环境、社会环境、空间环境等多重环境的统一,从而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优美、健康,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摘要:基于现代建筑绿色生态极其可持续发展理念, 结合国内外绿色住宅发展趋势, 考虑目前的技术因素, 探讨我国绿色住宅的现状和基本要求。再以东北的平房民居为例, 把建筑领域的生态住宅发展和生活中的生态现象分别加以阐述, 最后再展望生态住宅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7.医院管理公司发展趋势探讨 篇七
海峡医界网 2011年5月16日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呈多样化的需求,医院的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办医以来,民营资本、外资不断进入医疗市场,从而促进了医疗市场发育的加速。现代医院管理对医院管理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医院管理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根据目前医院的改革形势和医院管理公司的发展现状,笔者对近年国内医院管理公司发展趋势作些粗浅的探讨。
1背景与现状
1.1目前,全国个别城市已经有正式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注册,并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医院管理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的宏观卫生政策和医院的改革实际息息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卫生资金。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支持卫生事业。”《决定》很明确地说明了投资医疗健康事业的主体可以多元化,这为创办不同所有制的医院提供了法律依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金融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就说明,非公有制经济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极个别特殊行业外,完全可以涉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自然包括了医疗卫生产业。卫生部等四部委《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在界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时,就清楚地界定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就为不同所有制医院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运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医院管理公司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医院已经逐步成为医疗市场的主体,作为独立法人参与市场的竞争,管理已经被推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民营医院和中外合资医院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医院对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加之我国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使医院管理公司的产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1.2医院管理公司在我国的最早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那时国家的政策还不允许注册医院管理公司,有些医院管理人员就在国外注册公司本部,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开展了医院管理咨询和培训等业务,对推动国内医院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00年以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地相继注册成立了医院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均由国家工商部门正式注册,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医院管理咨询和管理培训,个别公司也开展医院的兼并和托管,但并未形成规模,应该说目前医院管理公司的主流业务还是以咨询和培训为主。
2业务范围
根据国外医院管理公司的经验和我国医院管理公司发展的实际状况,医院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咨询、管理培训、医院托管经营、医院租赁经营、医院控股经营以及品牌与管理输出等。
第3页
2.1医院管理咨询
医院管理咨询主要是根据医院的需求提供医院管理诊断,医疗服务市场调查,医院经营项目策划,医院形象策划以及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与医院文化方面的服务。医院管理咨询将是中小型医院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
2.2医院管理培训
随着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推进,医院将需要大批的职业经理人,而目前我国医院管理人才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医院管理的需求。所以,医院管理公司在培训方面将大有文章可做,做为医院管理公司主要是探索一条适应新时期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的有效形式,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多样化,重视培训的实效。
2.3医院托管经营
医院托管经营是指医院产权所有者将医院的经营管理权交由医院管理公司有偿经营,以明晰医院所有者、经营者责权利关系,实现医院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医院托管是在目前医院产权关系不清、明确产权所需的配套法规不完善,医院管理体制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为推进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原先产权归属的条件下,直接进行医院资产等要素的重组和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拓宽外资引进渠道、资产增值三大目的,从而谋取医院资产整体价值的有效、合理地增长。
在医院托管经营中,医院管理公司依法享有托管医院财产占有权和使用权,同时托管医院一般采取委派监事的方式来监督医院管理公司的经营情况;
医院管理公司对托管医院进行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投入,受托人依法享有投入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采取此方式需要双方制定一套具体委托经营协议书和目标考核办法,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医院管理公司与受托方实行利润分成。
2.4医院租赁经营
医院租赁经营是出租人即目标医院的所有者将整个医院出租给医院管理公司,医院管理公司按合同规定取得以企业法人资格对医院的经营权,并固定地向出租人
支付租金的一种经济行为。双方签定租赁书,租赁书中规定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医院管理公司每年以一笔双方约定的最低限度租金,加上一定比例的年营业收入结余作为支付给出租者的租赁费,医院经营所获得的经营利润则归医院管理公司。
医院租赁经营时,原医院的所有权保持不变,医院管理公司按照合同享有自主经营权;经营和风险相统一,谁经营谁就要承担风险责任,如经营不善,医院管理公司必须用自己的财产来赔偿损失。
第3页
2.5控股经营
原有的国有医院、企业医院或私营医院,经合法改造为股份制医院,医院原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折合成一定股份,管理公司以资金、设备或技术折合成一定股份,其份额达到控股的额度,管理公司依法享有人、财、物等决定权,输入自己的技术、管理、品牌等来经营医院。控股经营的好处是产权关系明晰,公司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有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
2.6品牌和管理输出
品牌和管理输出是由医院管理公司与医院的产权人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接受业主委托经营管理医院,管理公司无须对医院建设投资,只负责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承担合同条款规定的经营亏损风险。在经营合同期间,医院管理公司指派包括职业院长在内的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按管理公司既定的经营决策、管理方法、操作规程,进行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以保持达到医院管理公司所确立的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合同经营期内,医院管理公司收取经营管理费。
3前景展望
医院管理公司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在我国才刚刚兴起,它的发展与成熟还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医院管理公司将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医院管理公司的发展,将会全面更新医院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医院管理品质,使医院管理更趋现代化和科学化。
未来的医院管理公司,将在以医院管理咨询和医院管理策划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服务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经营策划以及资本运作等工作,同时还将开展医院的托管、租赁、兼并以及开展医院集团化经营和连锁经营等。而且医院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将会异常激烈,实力较弱,形不成品牌优秀的医院管理公司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医院管理公司的发展,最终只有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才能立足,也就是说一个医院管理公司只有在某一专业形成自己的特长,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它公司没法相比,在营销策划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保持公司持续的竞争力。
8.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八
在公司总体战略中,总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开始备受推崇,它不仅影响着公司对未来变化的预判能力,还对公司高层的决策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趋势一:首席法务官/总法律顾问成为公司董事会主要成员
2000年前后,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安然、环球电讯、世界通信、施乐等一批企业巨擘纷纷承认存在财务舞弊,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批大的上市公司遭投资者抛弃,宣布破产。这些企业的造假行为不仅欺骗了投资者,考|试/大同时,也损害了资本市场的秩序,给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这一系列公司丑闻及公司倒闭事件被认为是总法律顾问职责开始变化的一个主要转折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总法律顾问作为董事会主要成员或者出席董事会会议的做法开始受到推崇。
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0%的调查对象反映其公司的总法律顾问是董事,2005年是14%,而2007年这个百分比是16.7%.虽然有所降温,但事实上担任公司董事的总法律顾问在人数上显然仍占据较高比例。
最新的PLC调查结果显示,董事级别的总法律顾问的职责和定位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总体的法律风险管理上,接近70%的调查对象赞同或者非常赞同企业法律顾问出席董事会会议,帮助解决公司治理问题,这一比例比两年前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
趋势二:企业法律顾问成为公司治理问题的主要建言者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考|试/大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治理。
在2007年的调查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被调查公司认同或非常认同,在过去的一年中,律师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的影响进一步增加,相比于两年前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内部法律顾问在提供公司治理方面的意见时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事实本身就能说明问题。2007年,67.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内部法律顾问是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建言者。这一比例与2005年的66.7%相比,略有增加。
显然,总法律顾问依然比公司内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全面负责公司治理问题。2007年和2006年的调查表明,全面负责(无论是单独负责还是与他人共同负责)商业道德及公司治理的总法律顾问在人数比例上基本相同。2007年单独负责上述事务的总法律顾问占38.3%,在共同负责的情况下,考|试/大最常见的合作对象是公司秘书。总裁或CEO全面负责上述事务的公司占被调查公司的20.5%,董事长全面负责的占9%。
趋势三:总法律顾问直接向CEO或董事长汇报工作
只要看一下总法律顾问直接向谁负责,就可以了解法务部在公司总体战略中的重要程度以及总法律顾问在公司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从法律风险的角度来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公司对未来变化的预判能力,影响着公司高层的决策方向。
2007年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总法律顾问向董事会一级的领导负责。44.8%向CEO负责,21.9%向董事长或总裁负责。这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非常相似,当年有近一半的总法律顾问向CEO负责,约四分之一向董事长或总裁负责。在向CEO负责的总法律顾问中,68.3%直接向CEO负责,8.5% 间接向CEO负责,5.7%同时向CEO及另一位领导或部门主管负责。趋势四: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要求享有“律师——当事人特权”等规定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第501到第510条集中规定了“律师-当事人特权”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该规则第503条规定:当事人具有可以拒绝公开或者阻止其它人公开为了给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而进行的秘密交流内容的特权。其适用情况是在司法程序中,当律师被传唤为证人或出于其它原因,而被迫出示有关客户的证据的时候。全球不同法域内,也有类似的相关规定,有的司法领域内,考|试/大就将类似条款规定在律师执业守则或者律师法中。
而近年来,随着公司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的作用和价值的提升以及律师执业延伸到公司或者企业内部,公司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纷纷要求在司法程序中,把“律师-当事人特权”(Attorney-client privilege)等类似规定覆盖其与雇主单位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
作为唯一一个全球企业法律顾问协会(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Counsel,简称ACC),ACC在很多重大案件司法程序过程当中,充当公司企业法律顾问/律师业界的代言人发表了支持性意见。在著名的欧洲 Akzo Nobel Chemicals Ltd.And Akros Chemicals Ltd vs.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Joined Cases T-125/03 and T-253/03)案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高等法院 Nationwide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et.al v.John Fleming,et.Al等案例中,ACC更是通过其行业代言人的身份,发出了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应享有“律师-当事人特权”(Attorney-client privilege)规定的呼声。在刚刚闭幕的ACC2007全球理事会会议和全球年会上,几乎全球所有跨国公司的总法律顾问们都非常赞同这一意见。但是,企业法律顾问是否真正、在什么情况下以及什么时候享有这一规定特权,还有待不同法域、不同国家的有权法院的个案认定。
趋势五:法务管理机制上,集中管理和属地管理双向并行的倾向性也在增强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跨国公司法务管理采取的是集中管理机制,以确保其战略部署和合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各分支机构能够得到有效遵守和执行。而有效的全球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取决于具体经营地方的法律实践和全球统一标准的最佳实践之间的恰当平衡,也即属地管理和集中管理的恰当平衡。法务管理结构直接影响这种平衡机制的效果。
我们看到,集中管理趋势在继续增强,但也有公司实行了双重的管理机制,即属地管理机制也在增强。
数据表明,53.8%的法务部是集中管理的,32.8%是部分集中管理,77.4%的企业法律顾问直接向总法律顾问汇报工作,但同时也有57%汇报给属地的法务部主管。考|试/大相关数据显示,当律师直接向当地法务部主管汇报时,通常能取得较佳效果。这种做法明智地折衷了属地法务管理的优势和集中管理的最佳实践。
趋势六:总法律顾问管理职责增加,正在变为公司的“4R 官”
从公司业务职能的宏观层面来看,法务部也颇为有趣。内部律师的汇报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公司是如何对待税务、知识产权管理、雇佣等具体风险领域。
在被调查的公司中,合规管理部门直接向总法律顾问负责的占60.8%(2005年为61.7%),公司治理部门向总法律顾问负责的占55.3%(2005年为64.8%),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向总法律顾问负责的占63.4%(2005年为71.6%)。总法律顾问与财务部门、税务部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汇报关系,总法律顾问与这两个部门根本不存在汇报关系的被调查公司分别占96.2%和92.8%。
对于规模更大的公司(即年营业额超过80亿美元的公司),这种比例就更高了:合规部门向总法律顾问负责的占65%,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向总法律顾问负责的占70%.这表明,当法律风险管理需要有更大程度的控制时,法务部门的核心作用就会更加突显。
在36.9%的被调查公司中,合规管理部门与总法律顾问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汇报关系。在公司业务日趋规范、合规管理日渐重要的今天,这一比例有些令人吃惊。事实上,在银行和金融服务领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1.2%.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公司业务领域高度规范,对法律风险和合规事务分别处理比交给一个部门集中处理更加有效。如果是这样,合规部门和法务部门之间就需要维持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
总法律顾问正日益变为公司或企业的首席规则(RULES)官、首席负责(RESPONSIBILITY)官、首席权利(RIGHTS)官和首席风险(RISK)官。
趋势七:主要的法律风险领域呈现大纵深、系统化、具体化态势
在全球范围内,公司的主要法律风险呈现大纵深、系统化、具体化态势。
大纵深:传统的法律风险领域向纵深发展,考|试/大一些新兴的法律风险领域随着科技领域的纵深发展,也延展到了一些新兴的领域、空白地带,例如生物工程领域。
系统化:法律风险管理日益成为公司各个相关部门之间需要互相协同配合才能取得成效的工作,呈现系统化的态势,可以说,每一项法律事务都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体化:指的是法律风险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细化,需要法务部门和法律顾问们采取非常具体的定量化的措施应对,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主要法律风险,同样,不同的公司面临的具体法律风险也不一样。
数据显示,反垄断/合法竞争被最大多数的被调查公司确认为公司面临的最大法律风险:18.1%的公司认为这是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14.9%认为诉讼是最大风险,10.7%认为新法规是最大风险。
趋势八:业界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成功要素和困难点基本认同
全球范围看来,有六点被认为是公司法律风险管理的成功要素:第一,在既定基础上重要风险得到识别和评估;第二,有明确的实施程序识别法律风险;第三,有明确的实施程序排序法律风险;第四,公司雇员明确理解什么样的法律风险对董事会来说是可接受的;第五,执行合规计划有明确的程序;第六,有有效的合规管理培训。其中,在既定基础上重要风险得到识别和评估,是排在第一位的。
同样,有五点用来形容公司法律风险管理的困难点:第一,取得高层支持;第二,监督和执行合规计划;第三,识别和跟踪法律风险管理领域;第四,风险排序和资源分配;第五,形成合规管理文化。
从全球范围看,取得高层支持是排在最困难这一列的,看来这是个世界性困难点。趋势九:法律事务经费/预算逐年增加
法律风险及合规程序的执行之所以被认为有了更大进步,考|试/大一种解释是,公司正在加大内部控制程序的资源投入。2007年数据显示,公司在这个业务领域中投入的资源似乎加大了。跨国公司法律事务平均支出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
数据显示,2007年,法律风险及合规管理预算增加的公司占61.7%,其中大幅增加的占25.9%.所有迹象表明,这方面的投资会持续下去,75.3%的被调查公司预计这方面的投资在今后两年还会增加。或许这会成为公司法务部提高自身地位的一个契机。
趋势十:法务部正在通过建立风险定期审核机制,对主要法律风险领域直接作出反应随着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公司对法律风险管理和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比如86.6%的被调查公司表示,2006年他们至少审核了在反垄断/竞争、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公司商业数据保护等政策中的一项,其中24%的公司对本公司实施的所有政策进行了审核,19%的公司审核了大部分政策。2007年,大部分公司审核的政策包括商业规范/商业道德、公司治理、合规事务、内部贸易和反垄断。考|试/大政策审核的两种最常见情形是:政策的定期审核或新法规出台后的针对性审核。
这些结果表明,法务部正在通过建立一套以最有可能暴露的风险领域为重点的内部政策定期审核机制,对主要法律风险领域直接作出反应。只有6.5%的被调查公司表示,审核是
9.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九
一、国外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1. 金融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
近年来国外金融业纷纷实行混业经营, 功能型监管思想也得以广泛传播,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呈现出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的趋势。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 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 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 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 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 (7个) ;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 (13个) 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 (3个) 3种形式。
2. 金融监管法制日益趋同化
近年来, 国外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 即: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就监管风格而言, 世界上大致有两种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英国模式以行业自律为主, 法治监管为辅;美国模式则以法治监管为主, 行业自律为辅。英国模式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和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模式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往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进行规范监管。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即英国不断走向法治化, 注重法治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 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3. 注重风险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
从监管内容看, 国外金融监管的监管重点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过去监管当局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 认为只要制定好市场游戏规则, 并确保市场参与者遵照执行, 就能实现监管目标。但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度较低, 不能及时反映银行风险, 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 因此, 国际银行监管组织及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 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等, 实现了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第二、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 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 且更易扩散,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 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 只有“双管齐下”, 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并重, 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4. 兼顾外部监管、内控机制和同业自律机制
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固然重要, 但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却是有效实施外部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 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而周密, 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 其监管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近年来, 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住友商社等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均与其内控机制的缺陷或执行上的不力有着直接关系。这使得各国监管当局和国际性监管组织开始对银行的内控机制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此外, 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的银行家学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
5. 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化, 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也不断加强, 各种风险在各国之间相互转移、扩散, 譬如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就蔓延到了许多国家, 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很显然, 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也随之国际化。因此, 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 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 并保持着合作与交流, 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也趋于统一和规范。
二、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就目前而言, 我国金融市场还很不健全, 金融监管也存在诸多缺陷, 毋庸置疑, 上述国外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其先进的监管理念对完善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提供了以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1. 改分业监管为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 这种监管体制曾经适应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 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分业经营的模式呈现出很多弊端, 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项目过于集中、券商融资渠道不畅、保险资金投资效益低下。于是, 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管制, 如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以及允许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等, 这表明我国金融业已呈现出混业经营的趋势。同时, 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仿效国外, 以控股的方式实现业务的扩张, 如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就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于一身。考虑到国外金融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所带来的冲击, 我认为, 我国应对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适当改革, 改分业监管为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 以适应已经变化的金融形势。例如, 成立国家金融监管局作为监管的权威机构, 原专业监管机构仍然负责各自领域的监管, 但国家金融监管局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全面监管, 其主要任务是针对金融监管的真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划分各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 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划分监管归属等。
2. 改进金融监管方式, 提高监管效率
例如, 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 以合规性检查为前提, 风险监督为主, 二者并重;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 以强化银行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的识别和管理, 增强自我约束力, 同时便于中央银行准确掌握银行经营状况, 并根据银行的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加强银行创新业务的监管, 如网络银行业务应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围, 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 制定网络安全标准, 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等;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注意不能扼杀和阻碍金融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持续的风险监管, 以便及时化解风险提高监管效率。
3. 健全我国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
(1) 合理设置内控机构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内部稽核机构, 但多数归各分支机构管辖, 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应借鉴国外经验, 设立对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 以确保最高管理者可以随时关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2) 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稽核评价制度
稽核评价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的完善, 尤其在我国金融机构自我约束不力、内控意识不强、过分依赖外部监管的情况下, 建立内控稽核评价制度显得更加重要。
(3) 充实改善内控设施, 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 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输的自动化,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 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和分析, 提供内部控制的信息来源和最终决策支持。
4.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首先, 要依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以及人世后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 及时做好法规的废、改、立工作。其次, 必须强化对金融监管执法的监督, 让非金融监管职能部门承担金融监管执法监管职能, 如法律部门、内审部门等。毋庸置疑, 只有在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得到法律的有力支撑, 金融监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热点话题。本文认为, 当前国外金融监管呈现出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监管法制趋同化、注重风险监管和创新监管, 兼顾外部监管、内控机制和同业自律, 以及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外金融监管的这些发展趋势对完善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监管,发展趋势,混业监管,风险监管,内控机制
参考文献
[1]胡维波: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当代财经, 2004年第3期
[2]王 璇 李 毅:金融监管理论演化进程及其趋势.华南金融研究, 2001年第6期
[3]杨爱文 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浙江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
[4]蒋 海 刘少波:金融监管理论及其新进展.经济评论, 2003年第1期
[5]李 成 刘社芳:从管制到自由化:金融监管理论的批判与整合.上海金融, 2003年第4期
10.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加强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补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镇、村级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质量,确保项目工程的实施到位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已显得日趋紧迫。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关键词:水利工程 农村 现状 发展
0 引言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11.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顾问 蒋明炜
1.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3.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
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 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交货期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软件功能和逻辑符合所在国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人们严格遵守合约,重计划、守纪律。应当说,ERP较好地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所谓的“主人翁”精神,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他们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守时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国的应用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这个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就其自然属性而言,中外企业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适用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企业管理受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ERP一定要考虑国情化。例如,ERP中的财务软件,它必须符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在现阶段还要处理“三角债”;以物易物的“磨帐”处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计划价逐步接转,差异分摊的方法;既有财务应收帐,还要记录销售应收帐;双重工时定额等。
(4)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5.械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从管理思想、系统性能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讲述其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的发展
1.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这样一种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
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经过生产制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它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C将必不可少。
2.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CRM既是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机制。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的总体战略。在经营管理范畴中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通过快速建模工具和参考模型库,加快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的体系结构和软构件技术,通过标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完全可以构建虚拟制造的环境,支持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EPM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置各个部门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的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并与分配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员工的报酬和奖励。并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EPM包括计划、管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5.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不能指望用一个通用解决方案去适用所有行业,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业务细节时,必须拥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另外专业化的ERP软件产品其开发周期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成本低等特点。
(2)系统性能的要求
1.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ERP系统需要发展商务过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
2.为了使广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广大员工进入应用系统,ERP系统必须提供对内对外的可集成性和灵活性。对内ERP系统要与CIMS、OA、立体仓库、条形码,数据挖掘等系统紧密集成。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集成,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
3.支持集团公司业务。支持多公司、多组织,跨地域的商业运作模式。
(3)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统性能的要求,ERP软件开发平台必须采用以下技术:1.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将客户扩展到整个Internet网络上,采用J2EE或.NET开发平台,实现客户端的浏览器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的多层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模块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构件的搭建与跨环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间件的支撑。
2.了使ERP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须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通信协议和数据库系统。使应用软件真正做到独立于操作系统(NT,UNIX,Linux),独立于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独立于硬件平台。
3.了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软件开发要采用软构件技术。
4.支持分布式应用系统。新一代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也可根据需要剪裁成中小型应用系统。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管理软件的一
个特征。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文章讲述了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从管理思想、ERP系统性能要求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谈了技术发展趋势。供ERP软件供应商开发软件和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12.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十二
1 数据采集及清洗
1.1 检索工具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http://wwwsipogovcn/sipo 2008/zljs/[1],SooPaT专利搜索及在线专利分析工具:http://www.soopat.com/[2]。
1.2 数据采集
国内专利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其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保护时间最长,对市场的控制度更强。故本文主要以授权发明专利为统计分析对象。
纺织专利的界定:根据国际专利分类(IPC)标准规定,D部为纺织、造纸,其中D1、D2、D3、D4、D5、D6、D07大类为纺织类,鉴于国内对纺织行业的普遍理解(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本文对其中D06F小类(纺织品的洗涤、干燥、熨烫、压平或打折)及D07(绳;除电缆以外的缆索)专利不予统计。另外,将专利主分类号作为分类依据,检索式:ZFLH:(D01 or D02 or D03 or D04 or D05 or D06) not ZFLH:D06F。
1.3 数据清洗
在专利申请人检索分析过程中,全面考虑了申请人尤其是国内高校的历史沿革,并进行了大量手工分类统计,其中包括同一申请人更名或合并前后专利数量合并,同一集团公司下属公司专利数量累计计算等。
2 纺织专利分析
2.1 发明专利发展趋势
经检索,1985年至今,我国共受理纺织专利申请38427件,其中发明专利22218件,实用新型专利16209,无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950件,涉及专利申请人3356,发明人数14005人。
图1揭示了历年我国纺织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由图可见,我国纺织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2年(专利申请日期,下同)为起步阶段,这一期间年专利申请数量在200件左右;第二阶段为1993-1999年,专利申请数量较第一阶段出现明显增加,并连续多年稳定在500件左右,为平稳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00-2008年,年专利申请数量呈逐年大幅递增趋势,年增长率在15%-30%。而纺织专利授权情况与专利申请情况不同,在2003年专利授权871件,达到历年最高值,在随后几年中随着申请数量的增加,反而出现下降现象。另外,近年专利授权率波动较大,1985-1993年专利授权率从70%左右降至45%,1993-2001年专利授权率则重新上升至70%左右,2002-2006年再次出现快速下降,直至2006年的专利授权率仅为21%左右。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发明专利实行的是申请18个月后公开的制度(亦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早公布),因此2008年至今申报的大量发明专利尚未被公告,而发明专利授权则大约在申请之后2年以上,因此2007-2009年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尚在不断更新,相应年份的专利授权数量和授权率不具有统计意义。
2.2 申请人分析
随着我国纺织产业市场在全球区域市场中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内纺织行业整体技术实力的增强,美、日、韩和欧盟国家及其主要跨国公司加强了在我国的专利布局。目前,纺织类授权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50位(含集团分公司或子公司)的专利申请人中我国高校和企业有10家,国外公司40家。申请人国别涉及6个国家,其中日本(20个)、中国(14个)、德国(7个)、美国(5个)申请人数量居前。其中,国内专利申请人以高校为主,东华大学(含原中国纺织大学)共拥有纺织授权专利679件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有浙江理工、江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而出现在排名前50的国外申请人全部为企业。
2.3 主要技术领域分布
据图2的IPC大类分布显示,专利主要集中在D01类、D06类。其中D01类涉及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和纺纱,占35%;D06类涉及织物等的处理,占26%。图3显示,除D06类外,其它各类基本与纺织发明专利的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即在2003年左右年专利授权数量最大。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纺织品及纤维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功能化、多样化,为满足需求,相关生产和研发部门纷纷采用各种改性和整理技术开发具有抗静电、抗菌、阻燃、远红外、负离子等多功能纤维,产生大量相关技术,因此D06类授权专利多年连续大幅增长。
2.4 国内外专利发展对比分析
1998—2007年(申请时间)间,我国内地申请人获得的纺织发明授权专利共2459件,占总量44%;国外及港澳台申请人获得授权专利3144件,占总量56%。但是,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内地纺织专利授权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部分专利在审查中),授权专利增速明显高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并在2004年实现数量上的反超。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地专利权维持率(指某一时间段内,统计时间有效专利数量与总授权专利数量比值)明显低于国外。以1998-2004年全部纺织授权专利为例,国外的专利权维持率为88.5%,而我国内地专利权维持率仅为65.6%。
3 我国纺织专利分析引发的思考
3.1 提高我国内地纺织专利权维持率及成果转化率
影响专利权维持率主要因素有专利年费、专利的收益水平和专利的保护水平等[3]。依据我国专利法,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为维持专利权的效力,专利权人必须缴纳年费,年费的数额随保护时间的延续而递增。在专利权保护期限届满前,部分专利会由于专利权人未缴纳年费等原因提前失去法律效力。因此有效专利的数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准确地反映权利人对专利权的实际拥有量,专利的有效状况,能够反映企业、地区、国家的科技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国内专利权维持率低侧面说明专利竞争意识较差,技术创新质量偏低,成果转化率低,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无力长期维持其专利权效力。近日,纺织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试点落户西樵,成功实现了纺织产、学、研对接,为提高纺织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了有效的模式。2006年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知识财产战略专项工作组宣布,将原先仅由教授和助教等大学职员享有的发明专利费用减免优惠扩大至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员(博士后)和学生,后者亦可享有专利申请实审请求费和第1-3年的专利年费减半的优惠。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可以参考借鉴,对于高校为专利权人的专利给予一定年费减免,以有效保护高校研发成果。
3.2 构建纺织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池形成
2008年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旨在从战略高度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同时营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从纺织专利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内地还局限在知识产权创造即专利申请上,在知识产权的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高校及企业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专利战略。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可积极引导行业内高校及企业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结成专利池,推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化[4]。专利池(Patent Pool)是一种由专利权人组成的专利许可交易平台,平台上专利权人之间进行横向许可,有时也以统一许可条件向第三方开放进行横向和纵向许可,许可费率是由专利权人决定的。专利池可以更大限度地适应现代产业分工精细化,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周期缩短的发展趋势,同时专利池还可以解决“专利丛林”形成的专利障碍。
3.3 培育以纺织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从纺织专利申请人分布看,东华大学、浙江理工、江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掌握了大量专利技术。同时,从专利的共同申请人分析中看出,很多技术均是高校或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且核心研发人员大部分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我国纺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5]。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则达到了3%-5%,而我国纺织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相比之下,中国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6]。且很多研发投入多处于无效状态或错误导向状态,存在大量单纯为了获得资金资助或获得奖项而申请专利的现象。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纺织产品贸易摩擦加剧,我国纺织业面临更大调整压力,我国纺织行业必须逐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解决纺织企业规模限制、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将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的关键。
4 结语
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活跃度和技术能力保持着持续扩张的态势,国内企业、研究组织和个人在该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与国外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在绝对的技术竞争力以及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纺织行业整体技术实力仍处于从量变向质变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量变过程将是长期的。有关部门可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引导纺织技术研究方向,构建纺织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培育以纺织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
摘要:以1985年至今纺织授权发明专利为统计对象,从专利的发展趋势、申请人分布、授权率、技术领域分布、国内外授权专利数量与专利权维持率等角度,揭示我国纺织专利布局及竞争态势,并基于专利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纺织,专利,专利分析
参考文献
[1]http://www.sipo.gov.cn/[DB/OL].[2010-04-20].
[2]http://www.soopat.com/[DB/OL].[2010-04-20].
[3]杨中楷,孙玉涛.基于专利持有模型的我国有效专利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2):254-257.
[4]余文斌,罗婷,刘秋霞,等.我国专利池构建与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494-497.
[5]李建民.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的对策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7(2):34-39.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论文08-22
我国肥料发展趋势分析10-21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教案09-18
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09-23
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09-30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资本市场条件分析10-30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06-28
我国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专题08-24
未来我国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趋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