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案(11篇)
1.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一
潜在性课程为晚近课程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 也可以叫隐性课程, 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
对于潜在性课程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 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课堂内正式的学习活动, 至校园中的建筑和设备;从教师的教授内容, 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从正式的课堂到各式活动, 不论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 可预知或无法预知的这些内外种种事件或因素都是课程的化身, 这些因素错综复杂, 交互影响, 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尽管潜在性课程不如正式课程有计划、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甚至有明显的效果可期, 但是由整个环境的氛围所辐射出来的效力, 往往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 它不是说理说教等形式化过程, 而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 甚至用心灵去体会, 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所以它所引发的学生的兴趣或学习成果将不容小觑。
二、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潜在性课程, 弥补正式课程之不足,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首先应明确的是:大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古代推崇孝道, 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 可见, 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和进化的。落实到个体生命, 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重点是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 获得人生启迪, 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 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以往的经验是:不管老师怎么改革、怎么努力, 收效往往不大, 令师生最头疼就是, 大学语文课上的枯燥、沉闷、无味。所以, 要想真正实现人文教育, 让师生共同喜欢大学语文, 最佳答案就是: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谈起:
1. 教师素质体现出来的“美”
形象美、气质美。教师, 传统以来一直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而学生看老师,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师的外在形象, 所以, 教师的外表,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干净、整洁, 职业但有个性, 时尚而且高雅有品位但不媚俗的外表应该最能引起学生的好感, 另外, 深厚的文化功底透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 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 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语言美:声音洪亮、甜美、普通话标准流利, 表达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 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优美的语言传入学生耳膜, 犹如春风化雨, 醇美甘甜的美酒, 沁人心脾, 润人心田, 美的享受会妙不可言。
情感美:要求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应到位, 能感染人、启发人, 能以情动人。通过情感陶冶, 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与作品同喜同悲同忧同愁,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技能熟练美:备课充分、教材熟练、知识充沛, 旁征博引, 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 学生的听课过程, 本身就是在接受一种美的熏陶, 也是在从事着一种活生生的技能的学习和审美欣赏活动, 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2.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几种需要的理论之一。作为高职学生, 本身个性就比较强, 再加上求知欲、自我表现欲都比较强烈, 所以, 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如果能组织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活动, 将会使学生的这些愿望得以实现, 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获得美的享受。这类活动包括:
演讲、辩论、诗歌朗诵比赛、影视欣赏、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学生课堂发言、讨论、讲解自己的见闻和自己在欣赏作品时的经验及心得体会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学生参与的机会和经验多了, 人文素质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多样:本身就给学生一种变化的美, 如:多媒体课件;声像、音乐、舞蹈等作品的展示和品评;名作欣赏、作者的奇闻逸事、文化内涵、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介绍等, 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多样化的内容和手段, 也可以使学生眼、脑、口、手并用, 从而减轻疲劳, 进而达到在轻松的状态下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班风、学风美。潜在性课程的实施, 不只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 教室环境的布置, 还有班风、学风的建设等,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就会给学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 师生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 力争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活泼、团结、合作、竞争、上进的集体, 从而使学生在这样一个集体中, 时时处处从集体出发,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要求, 自觉培养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上面这些要求, 说起来很轻松, 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要求硬件设施齐全, 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再次要求教师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一般很难兼顾。但有了高标准, 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努力提高, 孜孜以求, 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其实对学生同样也是一种潜在教育。这样, 把不经意的潜在性课程变为有意识的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喜欢大学语文, 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品位, 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2.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二
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性质、对象、使命有很大差别,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中文专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母语教育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部分高中生没有升入高校,学校母语教育即到此结束,高中语文教育应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练就自学母语的能力。对于升入高校中文系的学生,高中语文教育应能使得他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而不是回忆起高中语文教育觉得是一场“强化应试训练的噩梦”;升入高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由高中语文教育得到良好的基础,从而深爱母语,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继续提升自己的母语素养。
目前,学界对高中语文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体性注意得不够,细致的、个案的研究不多。本文认为,从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特别是从大、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角度,着眼于国民母语的终身教育,从全局视野来考虑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系统,很有必要。
一、比较教材编辑体例
1.大学语文教材编辑体例:以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为例。
一般以文学史为纲,选编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的作品,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基本能反映出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每个单元的课文按时代顺序编排,附编的作品按专题(如爱国、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悼亡等)跨时代编排,纵横交错。每个小单元以若干代表作家为重点,选择三五篇代表作品作为精讲内容,由重点作家推广至或题材相同、或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家群。书后附有“中小学已学篇目”,帮助学生构建文学史的“知识树”。教材附有各作家、流派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全书学术视野开阔。各单元还附有“集评”、“汇评”,辑录历代名家的精辟评语,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每单元附有参考书目,且全书附有总参考书目。《教学参考资料》中还附有补充参考文献,包括一些重要的论文目录。除教材外,辅助用书有《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大学语文阅读文选》《大学语文音像教材》等。
2.中学语文教材编辑体例:以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已关注到大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比较的两部影响颇大的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材,丁帆教授均是主编。丁帆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主编过多部大学语文教材,还参加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长期关注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另一位主编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资深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在中学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可以推想,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与大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衔接性,编辑思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系。
必修教材按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组成五个模块,即必修1—5册教科书。教材按照“模块+专题+板块”的形式组合,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共100多篇课文。
专题以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来命名,如“向青春举杯”;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下设导语,概括本专题要旨及学习目标。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同时各个板块之间又有递进、拓展关系。板块后面有“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为体现课改精神,教材开宗明义在必修一的扉页就将课型分为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三种,要求教师按照这三种形式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选修课程分为六大系列16门课程。涉及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的大部分领域。(本文第三部分详加论述,兹不赘述。)除教科书外,还有配套的《读本》、《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与评价》(学生练习用书),以及由著名课程教学专家王荣生主编的《教学设计》等辅助用书。
3.从编辑体例的异同反观中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完整地建构起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点上,中学教育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教材一般采取按文体组元和按主题组元等形式。为什么中学语文教材不从文学史的角度组元呢?我想借用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来说明,王荣生教授指出,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文章学习语文技能。何况,语文的外延并不等于文学,所以,单一的文学史线索不足以囊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
尽管如此,仍有必要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学史观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应重视的共识下,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考虑,使其知识结构条理化,能以全方位视野观照学科内容,建立“史”的参照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和评判文章、文学和文化现象。这也应是母语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因此,从大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角度反观中学语文教育,中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史的观念,在学完教材归纳整合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否则,课文仅仅是一些零碎的语料。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另一区别是前者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作品,将学术界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注释”、“赏析”,使课文变得浅显易懂,同时又以“总论”、“集评”、“汇评”、“真伪考”、“作品综述”、“研究综述”等内容,提高教材的学术品位。中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虽然也提倡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中学师生掌握的学术资源有限,因此更多地是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尽管如此,中学语文教学也不能只停在“留声机”的水平,播报一些早与时代与学术脱节的陈旧知识和错误观念。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为开阔一些,就会发现,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是选修教材,已经尝试着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更是将经典作品的“集评”、“汇评”收入其间,这跟大学语文教材已没有太大区别,这是值得注意的好现象。我们从衔接的角度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会发现,凡是关注经典作品的经典评价,同时又了解一些学术前沿观点的教师,他的教学总能更多地迸发生机,他的学生进了高校可能就较少被高校教师这样批评:“你们中学都干什么去了”,“你们的语文知识和文学观念基本是错误的”。
二、比较检测评价体系
课程内容的实施,一方面要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要根据测试评价,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可以说,一份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高质量试卷,基本上能反映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检测试题,探讨各自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追求。
1.大学语文教材的检测体系。
大学语文的检测内容主要有:
(1)文学史知识:文体知识、流派知识、文学现象、艺术修辞术语等等;重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及文学原因;重要的学术争鸣攻辩双方的主要观点。
(2)作品赏析:分为名句赏析和全篇赏析,赏析中也可结合分析加点的字,以考核学生的古汉语水平;名句赏析兼考其出于何人何篇,以考核其对于须背诵篇目的记忆熟练程度。名篇赏析大部头作品只考核一小段,诗词只考小令、律诗、绝句等,避开有僻典、冷字的篇目,有必要时应加注释。
(3)语言文字知识:繁体与简体的互换,改正文言句的语法错误等。少量篇目的诗歌文体及格律知识,如辨别入声字,辨别律句与非律句,辨别对联的工对、宽对与失对。
(4)写作:联系当今实际写小论文、小读后感,或小情景作文,不限体裁,也不限文言与白话,允许用文言文写散文、律诗、词、对联等。
2.中学语文教材的检测体系。
中学语文的检测内容主要有:
(1)文学类作品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检测)。①概括整合文章有关内容(包括文章主题)。②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表现手法。③鉴赏评价,体会重要语句,欣赏作品的形象。④探究、发掘作品意蕴,个性化解读并探讨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2)古代诗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识记”等角度检测)。①文言文阅读:A.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古汉语特殊句式;B.筛选文中的信息;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翻译文中的句子。②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3)语言文字运用(从“识记、表达应用”等角度检测)。①识记字音。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③辨析并修改病句。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4)写作(从“表达应用”角度检测)。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5)选做题(从“理解、分析综合”等角度检测),从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和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中进行选择。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②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③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概括要点和主旨。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从教材检测体系的异同反观中学语文教学。
我们对大学和中学语文试题的异同做了细致的比较后发现,大学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是设问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更注重答案的个性化。而高中语文试题尽管近年来开始强调个性化的解读,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惰性和学术资源的缺乏,很难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师资背景下也很难得到充满热情的释放。让中学师生更为难的是,所谓个性化的解读,实际是有很刻板的预设答案的。
一份完整的高中语文试卷,篇幅接近万字,阅读量很大,答题空间小;一份大学语文试卷不过两三千字,答题空间反而大了。中学语文卷答案要求规范(或者说“唯一”、“板正”);大学语文卷则允许学生在鉴赏时充分表达主体的感受。中学卷的规范化、标准化,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大大受挫。经验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师,一般都很熟悉高考试题的答题套路,看到试题,目无全牛,如老吏断狱,将答案和潜藏在答案下的答题规则手把手地教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也使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中赢得声誉,这是绝大多数好教师的状况。诸如文学类文本出题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固定答案有……;古诗的类型有……,命题方式是……,潜在的答案是……,有的教师甚至写出了《语文冲击120分必杀技——语文解题公式定理大全》的奇文,质之于试卷,居然真的不出其外,这不知是谁的悲哀?
高考卷的答案有它固定的程式,而且有一定的章法可循,这就让千万考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向命题者(答案制定者)一人的思维靠拢。鲜活的感受,与文本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对话,统统被斥为“答案要点不清晰”,而认真的阅卷者总是怀揣“标答”,对着若干得分点念念有词,在学生答案的“汪洋大海”中寻找一二“孤岛”来赋分。这时候,应该问一问,除了高考,我们是不是还要思考一些别的东西?
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语文教学必须服从这一目的。高考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已不是新鲜事。高考试题为了统一尺度,便于批阅,尽量向标准化靠拢,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实际教学中,以考代教,一切围绕高考转却不是什么好现象。研究高考应具有前瞻性眼光,研究既能合理检测学生真实语文水平,又能为学生的终身母语教育起促进作用的检测方式。可是当下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者根据《考试说明》研究怎样来命制试题;一是解题者根据标准答案研究怎么答题。这样往复循环,加上行政部门的求稳思想,语文高考卷很难出现新思维。因此,以大学语文的检测评价标准来反思中学语文检测评价现状,校正教学过程,非常有必要,因为无论中学大学,最后的目标是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促进其健全的人格。教师应该拒绝当“马二先生”,学生应该对祖国语言充满深情。
三、中学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空间有待开掘
选修教材的设置是一大创举,十多门课程的布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选修教材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的个人禀赋、专业素养、研究方向,在共同的必修教材教学中如果没能找到合适的发挥空间,选修教材的教学就是一个最好的补充。下面比较大中学老师在教授这些名称相近的课程时有哪些不同(这里不是指“大学语文”课程,而是指从事专书、专人研究的大学教师的授课),进而探讨哪些地方值得中学语文教师借鉴。
1.中学语文选修教材的设置。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六大系列16门课程。涉及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的大部分领域。分为:“诗歌与散文”:《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现代诗歌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主要是杂文散文)等6种;“小说与戏剧”系列:《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等3种;“新闻与传记”系列:《传记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等2种;“语言文字应用”系列:《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实用阅读》《写作》等4种;“文化论著专题”《〈论语〉〈孟子〉选读》等1种。
2.以《〈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为例,看大学与中学选修课程关注点的异同。
大学老师讲《史记》,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司马迁网罗天下放逸旧文,是对过往文化的汇聚与继承。治史学和古代文学者都将《史记》看作是通往古代文化的重要门径,因为《史记》几乎包含了司马迁以前所有流传下来的文化,像“八书”,就是当时的整个知识图景;而涉及诸子的传记,也记载了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大学生选修《史记》,是置于这种文化视野下的思考性研读。
中学生选修这门课程,首先是当作文言文的典范文章来学习。古汉语知识,史传的写法,传主的精神风貌等是学习重点。难得的是这本选修教材还提供了两个研究性学习的单元,也像大学语文教材一样,给出了参考书目,为师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研究路径。
大学老师讲“唐诗宋词”,当然也讲诗词的欣赏,在鉴赏的过程中讲诗词格律和基本做法。他们更多地会关注以下内容:
结合文论讲作品,如讲白居易、韩愈的诗歌,要关注他们在理论上的建树,使得作品与理论相互印证。
将作品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分析,不将一首诗当作独立的创作,而讲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闻一多讲《春江花月夜》: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见《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春江花月夜》讲到了宫体诗的发展历程。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讨论诗人之间的模仿与前后代的传承关系,梳理文学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等等。他们关注的视野更开阔、更深远。
中学生选修唐诗宋词,主要是读懂、鉴赏,进而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这本选修教材的编写关注到了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容易让学生构建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
3.中学语文选修教材的开掘空间。
选修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基本变成了必修的延伸,因为不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区县,而是几乎全省的学校在选择基本相同的选修课程,目的还是一个——对准高考,凡是与高考距离稍微远一些的课程就基本落选。功利化的教育,使得选修多半变味。选修如果变成了为高考而选的“必修”,教学空间肯定逼仄。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老问题,“教”与“考”的矛盾;一个是本文讨论的问题,大学与中学的隔膜,使选修在某些教师的眼里仅仅成为某一知识点的训练材料,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无法仰望编写者描绘的浩渺天空,从而阻断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路径,甚至使学生消减了继续学习的热情。
打通大中学校的选修课,有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就是叶嘉莹教授讲中国古典诗词。她的听众有高中乃至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也有本科生、研究生。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有大学教师的深度,有面对普通听众的宽厚姿态。普通的中学教师当然难以达到叶先生的高度,举此例意在说明,选修课的确大有空间。
我们的建议是,教师首先选中某门选修课程,作为自己学术主攻方向,至少把自己“练”成这门课程的小专家,了解课程的过去和当下发展动态,如选择《〈红楼梦〉选读》,至少要知道红学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读一读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有可供查阅的基本文献,如《红楼梦词典》(周汝昌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红楼梦语言词典》(周定一主编,商务印书馆);阅读《〈红楼梦〉学刊》等期刊。
如果把选修课的文本当作试题训练材料,实在是暴殄天物。相反,如果从大学选修课教学的高度设想,从衔接大中学语文教育的企图出发,努力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选修课应有更为宽广的空间:从教师的角度讲,可以提高专业修养,实现专业化发展;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在青春阶段就接受了比较纯正的文化和文学教育,培养了对母语的深厚感情。
3.高三语文课程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
2、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 文言词语的意义。
学习难点 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 一课时
作家与作品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至今还广为传颂的名句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注译】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
【解读】陶渊明当彭县令时,郡太守派督邮到各县视察。督邮来到彭泽,县吏对陶渊明说,应当穿好官服,束上腰带,去拜见督邮大人。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他把县令的官印放在县衙里,扬长而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历来为中国人所景仰所传颂。人是要有一点骨气的。不然,为五斗米折腰,还有什么人格尊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译】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解读】该句后来流传演化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都讥刺为“奇文共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注译】“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
【解读】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 “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注译】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
【解读】该句赞扬刑天的勇猛,表现出陶渊明隐士性格的另一个方面——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即对当时现实的极为不满。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文体特点
4.大学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篇四
各教研室:
为提高我院教师教案的整体水平,现将《沈阳建筑大学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转发给你们,请利用周三返校时间认真组织本教研室教师集中学习,并严格遵照执行。
理 学 院
二○一○年五月七日
沈阳建筑大学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教案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为了更好地执行教学大纲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课程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一、编写原则
1.教案编写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和才华,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2.教案中应体现授课学时安排情况,并与教学日历进度相符。
3.教案编写章节层次应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重难点突出,在每章开始处标明重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授课措施,介绍有关参考资料,并提出阅读要求。
4.教案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时更新,反映科技的新发展,补充新知识,反映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授课内容要联系实际,合理安排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课内外参观、调研、实验及其他实践性环节。
二、教案编写的主要内容与格式
建议以章为单位编写教案,然后按一章中各节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编写每一课时的授课教案。内容包括各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采用的授课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堂练习和作业要求。
1.教学目的与要求:备课中应考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究,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的教学知识信息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授课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4.教学手段: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教学手段含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的使用。
各教学单位要重视课程的教案编写,学校仅提供教案的参考格式,各单位、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教案格式,但必须涵盖教案的各项主要内容,教案可以是打印稿也可以到教务处领取教案用纸书写。
三、注意事项
1.教案既不同于教学大纲,又不等同于讲稿,教学大纲是对课程的总体要求,讲稿是丰富和内化教案中具体要求并实现这些想法的实质内容和书面台词,而教案是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并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
2.教案在编写好之后,只要教学大纲没有修订,且教案编写又比较适当,并不需要每学期都重新编写,只需根据每学期教学安排做相应调整,而讲稿则应根据学科的发展以及该学期任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更新和修改。
3.每一位任课教师均需认真编写好所任课程教案。
4.由于课程类别、教学内容的差异,不同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专业特色的具体要求。
5.纸质教案、电子教案编写内容要求一致。
四、附则
本要求从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5.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五
一、授课过程中应贯彻“人文科学性”
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在精神上有理想有信念有人文精神的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篇章都是中外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作品,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追求理想,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产生共鸣,可以让理工科的学员获得真、善、美的感受,获得优美、崇高的人格升华,进而获得心灵净化及人生的感悟。
因此,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文选,还要了解文选之外和它有关的一切要素,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意蕴、文化价值和丰富哲理,使学员获得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进而引导学员把国家的强大、祖国的振兴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员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对人的理解,完善对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讲授屈原的《橘颂》时,橘树本身的特点从文中就能总结出来,不仅外表很漂亮,而且品德高尚:“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秉德无私”,等等,由此可看出其美德。但这其实不但是为了赞美橘树,而且体现出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让学员分析出其中的联系。这还不够,因为它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而且对现今的生活有启发作用,这就要求教员进一步深入教学主旨,从文章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的精神出发,考虑应如何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又如讲授辛弃疾的词时,不仅应体现他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而且应启发学员思考作为成长在社会主义优越环境中的现代军人应该如何更好地报效祖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在讲授苏轼诗词时,可以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体现他的真性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员树立不屈不挠的人格精神:“竹杖芒鞋轻似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这样,《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体现无遗。
二、创设故事情境,造就创新人格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把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展示给他们。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形式本就是相通的,同一主题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相对文字的抽象而言,影视等文艺形式更加直达人心。而且,许多文学作品或者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或者被配上生动的插图、配乐,在教学过程中,附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音乐、绘画、影视作品等进行鉴赏,从而为学员在理解文字和把握形象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如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可以放映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让学员更直接地感受其雄才大略,体会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理。又讲鲁迅先生的《伤逝》一文,作为放在课堂上来讲的一篇课文来说,篇幅很长,而且这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整个故事都在男主人公涓生充满忆念、追悔和感怀的自述中展开,如果单用课堂的时间来讲,则可能效果不会太理想。因此,可配合影片播放,使学员形象地了解作品主要内容,认识涓生、子君两个人物,再通过系统讲评,使学员在既有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下与文本对话,教员可从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角度来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分手?贫贱夫妻百事哀吗?涓生忏悔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子君对婚姻失败该承担什么责任?……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使学员深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五四”以后个性解放不彻底的主题思想。
因此,创设鲜明、生动、充满动感的故事情境,可以强化学员的感知过程,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员的个性,在超文本、超语言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品位,造就学员的创新人格。
三、开设辅助课程,构建文化课程群
对于本课程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核心课程,辅助课是指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受教育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的课程。目前很多军队院校,除《大学语文》为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辅助开设了“军事应用文写作”、“唐代诗词鉴赏”、“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宋词鉴赏”等选修课程或讲座,构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大学语文》综合课程体系,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也可以将《大学语文》系列课程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组织学员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古典诗词朗诵会,等等;还可以组织学员参加文学社、诗社、创办文学刊物等等。这样,既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以锻炼学员的自身能力,使其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可以有进一步的提高,在无形中增强学员的自信心,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是搭建文化和学员之间的桥梁,也是教员传教育人的平台。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最能体现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更会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努力探索,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健春.大学语文教育的创新理念研究.文学教育, 2009.
[2]强金国.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徐琛.教育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今日科苑, 2009.
6.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未来的思考 篇六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学质量 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05-02
一、大学语文的尴尬现状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并不是国内第一所将大学语文由必修改为选修的高校。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1]
现如今大学语文尴尬的地位,说明了这门课程不受重视,正在被大学生所抛弃。而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和缺乏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导致大学语文被抛弃的主要因素。
二、转变大学生的功利心态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追求物质享受,在如此注重实利、实惠的背景下,如今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愈来愈倾向实用主义,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实用性作为判断课程价值的标准,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呈功利化倾向,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忽视一些基础知识的功用。[2]很多大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对类似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课程不太重视,经常出现逃课的现象。
大学语文不像专业课程,它不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为它所传授的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人文素养,一种文化底蕴,以及看待事物所具备的人文眼光,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积累。可是,在浮躁功利的当下,许多人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豁达,他们所看重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也是孟子教育弟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以自我完善为基础,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修身”是实现“平天下”的基础,也只有自我完善才能够实现长远的目标。然而“修身”不仅仅是对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有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个大学生即使拥有再高超的专业技能,如果他不具备应有的人文素养也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首先,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对人文学科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且能够让大学生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少走弯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智慧和方法。
其次,由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其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因此,我们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及精神意识进行培养和完善。我们应引导学生认清功利主义所带来的危害,忽视精神追求和社会价值难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带来的苦恼,应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追求。大学生只有明白这点,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被抛弃,一方面缘于学生的功利主义,另一方面与大学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也有密切的关系。语文在中小学阶段更多担负的是普及常识和基础知识的任务,其工具性和实用性非常明显。然而到了大学阶段,很多大学教师还是照搬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语文课程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养成任务。语文课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的重复中,被学生渐渐抛弃。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课本身,而是讨厌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从高校语文课被冷落与国学社被追捧的对比中得以印证。
要想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兼顾内容的代表性和系统性。[3]对大学语文来说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课时数往往相当有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课堂上作为重点来讲,而一般性的作品则放在概述里做简略介绍。
当然这么做有利也有弊,于利来说,可以以点带面;于弊来说,如果仅仅把大学语文课当成一篇篇作品的分析的话,那么在无形中就割裂了文学的相承性。学生学习过后,头脑里的知识仍是零零散散的。因此,精选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要做到既有点又有面,不仅要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全貌及发展轨迹,从而达到整体性的要求。
其次,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带给学生精彩的教学内容。目前,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
1.专业理论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上好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充分的积累。
统计叶嘉莹先生讲解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样一首短短的小令,其旁征博引,纵横交错,竟引用了38位前人的71篇(部)作品,涉及中外名家、流派之广,课堂知识容量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4]
2.综合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许多人文学科相互交叉跨越,这就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本学科内的知识,还需要广泛涉猎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3.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给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促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和创新。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繁杂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拥有辨别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加快大学语文教育信息化的实现。[5]
再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合适的教学方式。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有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留住学生。
1.“讲”要讲得精,讲得妙。
一说到讲授,我们往往就会想到“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模式,这是与教改背道而驰的。实际上,由于客观条件以及学语文自身特点的限制,讲授法仍然是目前教师首选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讲”,而在于怎么“讲”。
精讲妙解,要做到“四精”:精要、精确、精练、精彩,前两项是指内容要突出重点,条理清楚,准确鲜明;后两项则是对语言的要求。[6]大学语文的文章,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品。它们大多文辞优美、内蕴丰富。因此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细细体会作品中的情境,这就对教师的语言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形象、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启发式教学
如果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那么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是一句空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
仅凭教师的讲授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是最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激情的,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参考书,积极探讨问题、大胆实践。如《诗经》中的《蒹葭》一诗的主题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婚恋诗,有的说是怀友诗,《毛诗正义》认为是讥刺秦襄公不修礼仪的诗,还有的认为此诗是秦穆公求贤诗。讲解时,将这些争议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不必拘泥于书本内容,也不必纠结于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带入自己的人生体验,这样就会发现这首诗的解读没有唯一的答案,它似乎说的是古今中外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奇妙,它离我们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通过这种手段,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要改变大学语文如今的困境,不是一夕之功,也不能凭一己之力;社会应该给大学语文创造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的高校教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大学语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去。如此,大学语文才会散发出魅力,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 注 释 ]
[1] 大学语文现状:仅三成高校将其设为必修课[N].新京报,2013.
[2] 段岷红.大学生学习功利性的成因及其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2(11).
[3] 刘坡,陈晨.如何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2010(12).
[4] 程慧琴.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魅力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
[5] 覃凤梅.大学语文教师素养探究[J].语文建设,2013(2).
[6] 王文延.语文教育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75.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
7.初二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 篇七
教学设想:
本课拟设想分为友谊篇人物篇+美国风情篇回归自然篇+乡愁篇语言篇+想像篇四步曲。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情节与细节分析体会友谊的含义,并延伸到生活中的感悟,及抓住友谊(朋友)是____________进行课堂练笔。
2、进行人物性格分析,培养对比分析能力,掌握每个形象代表的对象。
3、通过本文适当了解美国的一些社会风情,进而挖掘本文的深刻主题----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
4、理解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进一步对回归自然有初步感受,并了解有关乡愁内容。
5、体会文中生动、幽默的语言,摘录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语句。
6、进行童话继写,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了解相关内容
1、字词积累
2、作家相关介绍
3、导入新课
问: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朋友(友谊)应该是怎样的?
二、友谊篇
1、边听范音边找出让你感受到友谊的地方
2、同桌交流讨论-----师巡视
3、全班交流结果-----师小结并板书:
战胜困难
友谊 驱散乌云
取得成功
4、请你以友谊(朋友)是_____为话题写一句话,要注意运用精采的修辞手法。
5、
6、交流心得,摘抄优美的句子。师补充:请积累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三、人物篇+美国风情篇
1、师导入:一提起美国我们的印象似乎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你们对美国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贫民、流浪汉、移民国家、多种族国家)
2、生交流,激起兴趣就行,不必据泥于答案。
3、师再导:今天我们要通过对切斯特及其朋友的分析来了解一些美国风情。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交流你对课文中几个形象的看法,我们再来探讨一下。
4、学生交流讨论,师归纳板书:
蟋蟀切斯特------进入城市的乡村流浪歌手------正直
老鼠塔克---------城市流浪汉的缩影-----------精明
猫儿哈里---------城市流浪汉的缩影-----------宽厚
马里奥(及家人)----城市贫民的代表-----------善良
5、切斯特的成功其实作者想要热情的歌颂什么?
明确: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美好品德(高尚的友谊)。
6、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找到表现美国特色的内容?
(此题较难,冷场可由师提示或讲解)
7阶段小结
四、乡愁篇+回归自然篇
1、师导:面对巨大的成功切斯特心里高兴吗?为什么?
明确:喜欢自由自在,在纽约的成功是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的。
想念故乡,对故乡有者深厚的感情。
2、往今来乡愁是许多诗人吟咏的对象,你能找出几个例子来吗?
3、师漫谈回归自然方面的内容。
板书:(如上文)
第三课时
五、语言篇+想像篇
1、请找出课文中有关蟋蟀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语句,体会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
2、佳句赏析:生找师补充
3、蟋蟀终于要回家了,假如蟋蟀回到了故乡,会和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产生哪些新故事,他会思念在纽约结识的朋友吗?经历了都市的繁华、事业的成功,回乡后,它还能适应乡下的冷清与寂寞吗?
4、请合理想象继写蟋蟀切斯特回乡后的事。
要求:保持人物的性格和语言风格一致;
情节发展要有创造性,故事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六、总结本课
回顾童话这一文学体裁。
8.五年级语文上册名师课程教案 篇八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9.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课程开设之本 篇九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高职院校;开设
“语文”一词在广义上讲,即语言文字,也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在教育课程体系中,包括语言文化,运行形式也是语言文化,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就是语文这门课程所体现出的显性能力,即“一张嘴”和“一支笔”。它是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支撑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动力。因此,无论本科教育序列,还是职业教育序列,语文课程开设是众学科的基础。
1 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1.1 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继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之后,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训练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是高等教育众学科之基。
1.2 课程理念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瞄准岗位”“终身发展”。“以人为本”是教师主体组织教学环节、选取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等的根本宗旨。“瞄准岗位”是教学主客体共同实施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改革、课程评价与考核等的指导原则。“终身发展”是学生客体实践课程目标、课程设想等的主要思想。
1.3 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四大最终目标,即认知汉语文化、培养语言能力、塑造文化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学习语言文学知识、语言运用知识、职业文化知识;二是技能层面,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三是态度层面,养成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
2.1 开设理由
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开设的必要性。它具有人文性、通识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其中人文性是它的根本性特征。因此理由有二:
2.1.1 指导纲领是前提保证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说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开设大学语文的直接原因。
2.1.2 课程内在规律是遵循根本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大学语文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它的知识性是各学科之最;它的文学性具各学科之美;它的人文性讲各学科之通理;它的实用性助各学科之融通。这些必然满足了事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这是开设大学语文的根本原因。
2.2 开设现状
作为基础课,语文教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培养结果最多样,实用性、适应性相对隐性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学目标,培养理念的断层与偏差,导致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阶段存在着多种生存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门课程的发展与创新,不同程度的左右着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
2.2.1 坚持人文教育先行的融通理念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做法是坚持大学语文课时量稳中有增,坚持人文教育先行的理念,遵循大学语文课程内在规律,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面向除小学教育的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一学年128学时,使用的教材是由课程团队成员2013年编写出版的校本教材,当年这门课程通过院级精品课程验收,正在朝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的方向努力。近期,笔者对该校大学生作了调查,在各门课程中,最有兴趣的课程,大学语文位列第三,专业课位居前两位。得益于该院长期重视大学语文教育,重在人文教育融通发展的理念落实。
2.2.2 秉承西方现代学徒制等实用主义淡化理念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至少是将课时压缩到最少,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和课堂教学中没有地位,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引进西方职业教育理念建立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天然受到实用主义培养观念影响,认为练就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这不仅与中国传统学校教育承担的任务背道而驰,也于西方职业教育目标不符。中国学校的教育首先承担的是“学做人”的义务,是天经地义的,无论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多么迅速,中国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有德行,其次才是技能。但短、平、快的挤压大学语文课时,就能精进磨练学生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偏激的,极端化的。
2.2.3 寻找替代或转型的课改理念
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本身是正确的,一些高职院校以应用文写作、文学名著欣赏课取代大学语文,又或者将几门实用型课程浓缩在大学语文一门课程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既有本色的语文课,又有应用文写作课,还有文化普及课,更有文学创作课,将大学语文上的五花八门,使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混乱,教学效果不明显。
大学语文要发展,必须要有长足的建设和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无论是淡化这门课,还是足够的重视,课程改革创新、团队建设是时刻要做的,力求恢复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语文教育发展道路,还原语文教育的本质,做到这些,大学语文对众学科开设就能起到中流砥柱的奠基作用,能够极大的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晖.论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8).
[2]蔡朔冰.大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3]刘超.试论大学语文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10.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十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改革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
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偏重语文素养培育的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历史悠久, 几乎与中国现代教育同步发展。但是, 至今为止, 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始终没有受到重视。而在把“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中, 大学语文更是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这种状况首先表现为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课时没有保障, 有的只开设二十几个课时, 有的索性借大学语文之名而开设应用写作课, 有的干脆把大学语文课从教学计划中抽去。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 大学语文课基本上是有名无实。
其次, 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高等教育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比较通用的教材有王步高主编的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丁帆、朱小进主编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 徐中玉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等等。这些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在普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有过人之处, 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这些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有些偏高。
再次,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力量不够。由于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中不受重视, 因此, 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也缺乏积极性, 从而导致了教师不下功夫钻研教材教法、学生不好好学、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即使开设大学语文, 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 教师授课随意性过大, 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往往缺乏系统性, 因而也很难真正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最后, 由于目前社会上只功利地重视专业课和外语, 而忽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因此学生对该课程也不重视。此外, 应试教育中对语文魅力的肢解也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因而学生也很难体味到经典选文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造成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 而且失去了培养良好人格品质的一条很重要的渠道。
二、课程的功能定位
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看, “大学”代表层次, “语文”即指母语, 大学语文旨在实现更高层次的母语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 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是这样描述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语文承载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母语素养的重要使命。
作为“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在中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同时, 要解决在高层次上学习汉语言母语的问题, 通过阅读古今经典的文学和文化作品, 拓宽视野, 领悟其中蕴藏的丰厚的文化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的经典篇章, 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汉语言的水平, 并通过语言载体, 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 感悟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取向, 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品质的教育目标。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层次学习汉语言的教育目标, 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三统一, 绝不能凸显某种特性而忽略其他特性, 这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母语是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凝聚民族精神的载体, 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因此, 在基础教育阶段, 各国都很重视母语教育。而在提倡“终身教育”、“全人”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的今天, 高层次的母语教育是不能缺失的。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比研究型的本科院校的学生略低, 而且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学校往往会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普遍不够重视。急功近利的职业教育观念不仅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 而且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使学生缺乏在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 又何谈培养高质量人才?
因此,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还是从提升母语素养的角度来看, 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 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程改革措施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 这其中既有时代环境的客观影响, 又有大学语文课自身未能很好地履行其应有职责的主观原因。因此, 适应时代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材, 提高教师的语文课堂驾驭能力,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是当前大学语文课应该完成的使命。
1. 选择适当的教材。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 品种不少, 有的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 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有的是按体裁分类, 由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几大块构成;有的教材, 选文篇目中有很多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 有的人干脆戏称其为“高四语文”;有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 创造新经典, 选文新颖, 甚至选入一些非文学作品, 从不同方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彰显现代人文精神;有的教材围绕十几个与大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精神文化问题作为主题来选文……
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教材编写理念, 一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并与学生未来发展相联系的编写思路, 《大学语文》的教学从根基上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围绕某些主题进行选文的教材编写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更受欢迎。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学习大学语文不是为了掌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不是补课, 也不是进行某种文体的研究, 而是通过母语的学习, 领略经典的魅力, 并从中汲取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母语应用能力。
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围绕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培育崇高的人格等主题进行选文。选文仍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 兼及政治、文化、宗教等类别的文章, 力求使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而达到其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选取具有深厚精神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的同时, 要兼顾作品在写作方法上的典型性, 从而提高教材选文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 在经典作品之外, 加入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写作知识, 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要求。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高职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现状来看, 往往是大班上课,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甚至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课堂沟通较少, 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学语文仍应以文学的艺术形式, 以情感育人, 在课堂上, 师生之间要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多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改善低效率的教学现状:
(1) 小班化教学。
大学语文课不同于形势政策课, 仅靠教师讲解是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大学语文必须回到理性的课堂, 以师生共同感悟经典魅力, 从而实现其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标。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交流与互动, 从而收到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2) 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虽然采取小班化教学可以提高课程开设的效率, 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无论是各个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 还是师资力量, 都难以实现, 因此, 可以采取分级的方式来开设大学语文课。
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 采取统一的母语应用水平考试,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不学大学语文课, 而把高等阶段的母语学习放到文学文化类的选修课上去;对于一般的学生, 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时量。对高职院校理工专业的学生, 保证40个课时的授课量, 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进行实用性较强的写作训练;对于文科的学生, 40个课时的时间全部用于经典篇目的学习。这样可以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从而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3) 形成学生本位, 教师主导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大学语文课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这种教师本位意识使大学语文课堂沉闷、压抑, 师生缺少对话平台, 学生没有独立的思维空间。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颇为常见, 教师将课文串讲剖析强加给学生, 抑制了学生自由学习探索的激情,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而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本质。
大学语文课堂必须回归学生本位, 把阅读权、思考权、说话权归还学生, 以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为主, 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以课堂为主的开放式教学, 比如, 围绕某一个主题, 选取古今中外的几篇文章, 安排学生课前阅读, 在课堂上精读一篇, 在主题讨论时启发学生兼及考虑其他文章, 在比较中加深对精讲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安排学生在精读课文学习之后,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 写读书笔记或就某一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演讲、表演等方式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总之, 大学语文不是应试教育, 不是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目标的;同时, 高职院校的教育也不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其阅读解析水平, 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启发学生关注精神文化, 形成高尚的文化追求意识, 从而培育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良性循环的教程中, 教师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 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由于大学语文课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地位, 大学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也处在很尴尬的地位, 因此, 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缺乏工作热情, 不愿意在课程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从而导致了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学校不愿开设这门课的恶性循环。在这个链条上, 教师把课上好很关键。教师利用现有条件, 努力钻研教学内容, 把课上好, 学生欢迎, 才能引起学校重视, 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如今,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 基本上是中文系毕业。中文系包括“文学”、“语言”两大专业门类, 具体包括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一位能够胜任“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 不论他是中文系哪个专业毕业, 都必须是中文专业的“通才”, 否则, 他就很难教下去。
首先, 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西方文艺理论基础, 以及语言和文化理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培养出较高的理论驾驭能力, 教师才可能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哲学内涵。
其次, 教师应努力积淀深厚的知识底蕴。在老北大、清华, 朱自清、闻一多这样的大家都曾经教授过“大一国文”。而现在, 大学语文学科地位边缘化, 教授这门课的教师也没有积极性, 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实际上, 大学语文的教学如果仅停留在对一篇文章的字词理解、艺术赏析上, 是很难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的。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理论驾驭能力, 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与人文内涵。同时, 教师的知识底蕴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触类旁通, 往往能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细致而丰富的探讨。
最后, 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基础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 了解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手段, 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延伸课堂, 培养高层次母语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要完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使命, 仅仅依靠大学语文课堂还远远不够。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将有限的大学语文课堂延伸到其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比如, 定期举办文学沙龙、辩论赛、组织剧团和文学社、开拓网上课堂等。总之, 通过大学语文课, 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经典的兴趣, 培养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感情, 使高层次的母语学习和运用成为一种习惯, 这对目前低俗化的校园乃至社会文化风气, 可以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同时, 大学语文课程通过课堂的直接作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学生个人高尚的精神追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 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必要的, 但是,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促使学生提高母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养成高层次母语学习和使用的习惯, 这样才能完成大学语文课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丁帆, 朱晓进, 徐兴无主编.新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5, 第1版.
11.大学语文目录及教案 篇十一
7.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8.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
9.冯谖客孟尝君 10.谏逐客书 11.陈涉世家(节选)12.战城南 13.西北有高楼 14.短歌行(其一)15.七哀诗(其一)16.杂诗(其一)17.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8.春江花月夜 19.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0.燕歌行 21.渡荆门送别
左丘明 22.行路难(其一)23.长相思(其一)24.秋兴八首(其一)25.又呈吴郎 26.长恨歌 27.安定城楼 28.雁门太守行 29.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30.张中丞传后叙 31.段太尉逸事状 32.吊古战场文 33.乌夜啼 34.望海潮 35.鹊桥仙 36.定** 37.苏幕遮 38.武陵春 39.念奴娇·过洞庭 40.沈园二首 41.摸鱼儿 42.扬州慢 43.迈陂塘·雁丘词 44.墨池记 45.送东阳马生序 46.报刘一丈书 47.西湖七月半 48.狱中上母书 现代部分 1.过客 2.容忍与自由 3.文学的趣味
4.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6.专家与通人 7.江南的冬景 8.断魂枪 9.吃饭 10.纪念傅雷 11.陶然亭的雪 12.谈生命 13.本社同人之志趣 14.小狗包弟 巴金 15.封锁
16.我的四个假想敌 1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18.箱子岩 19.致蒋经国先生 20.我的昆曲之旅 21.秦腔
22.二月兰
季羡林
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24.双桅船
舒婷 25.回答
26.乡土情结
柯灵
27.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龙应台 外国文学部分 1.西风颂
2.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3.苦恼
契诃夫 4.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5.给青年的忠告
马克吐温 6.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丘吉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梁实秋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教案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个人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他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功勋卓著,领导了戊戌变法,说到这里,想必同学们已经猜到我说的是谁了吧,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除了戊戌变法还有哪些事迹啊?(云南起义、康梁)。
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除了政界的地位很高以外,梁启超在文坛上也独树一帜,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作为学者的梁任公有怎样的风采呢呢,那我们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这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1、齐读生字词: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3、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板书如下:
肖
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形
步履稳健
神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兼
眼神光芒四射
备 演
开 场 白:独特(谦逊 自负)
讲
声
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特
内
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点
动
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表
情:狂笑
太息
痛哭(酣畅淋漓
感情丰沛)
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点的?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5、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重点研读
(一)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模仿这极富个性的开场白,并借机向同学们讲一些演讲知识:
从演讲内容 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论点、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语音、词汇和 表情。具体说来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 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3、时间掌握好
(二)第五自然段
①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来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涨,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水气。他想,今天不会有人渡河了。他刚要转身回家,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 „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见一个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提着一把大酒壶,向着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差点摔倒,也不知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
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三)第八自然段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再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业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推荐阅读:
大学语文课程作业指导12-17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08-23
大学语文课程结业评价办法11-28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08-26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案07-30
初中语文学校课程教案11-17
六年级语文名师课程教案07-29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案10-24
华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题12-13
大学语文本科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