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2024-06-25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精选4篇)

1.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篇一

1、为什么说森林有重要的环境价值?

答:森林提供了对人和动物的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氧气;可以吸收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有利于减低温室效应;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灰尘、细菌以及一些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森林的根把雨水送到地下,使之变为地下水,增加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森林植物的叶面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蒸发出自身的水分。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使空气湿润,有利于降雨和调节气候;森林是地球上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尤其是热带林,它养育着500多万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林使地球免遭风暴和沙漠化。

2、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

答:(1)有害气体全球气候变暖,两极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产生温室效应。(2)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3)牧开垦田地导致土地沙漠化。(4)也会导致土地沙漠化。(5)就会导致鱼类数量锐减。(6)滥杀野生动物就会让动物灭绝。

3、地球上常发生哪些自然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答: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其他常见的自然灾害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以及人为对植被的破坏,土地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

4、今天,人们预测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方法、途径有哪些?

5、当洪水来临的时,我们该怎么办?若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

6、“红十字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7、说说你对“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认识。

8、你家中的废水有没有被再利用?是怎样利用的?

9、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答: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星球,它为我们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资源和环境;它离太阳的距离适中,有着人类生存最适宜的温度;水和氧气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因此说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10、两级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

答:两级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会发生洪灾,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淹没,两级动物死亡,更多疾病流行。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会使农作物被吃,农产品质量下降,森林退化,影响生态平衡,瘟疫泛滥。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沿海地区洪水泛滥,使人无家可归,染上疾病,失去生命。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会给人类带来沙尘暴,植被减少,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

2.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篇二

一、填空

1、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___________是世界红十字日,国际红十字会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___________成为和平的象征。

4、历史是一面镜子,给世人以正与反的借鉴。只有_____________,才能吸取____________,避免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人类才能真正拥有_____________的希望。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世界的主旋律。每年的9月21日定为________

二、简答

1、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统一标志是什么?

3.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篇三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1、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了评价。2、在布置孩子们自己阅读时,真正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3、尽管孩子们不能用丰富发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孩子们的心。在课堂上我多给孩子们一点具体的引导,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理想里走,望美好里去。和孩子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

二、《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设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了个别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其次,是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了课时内容。授课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了授课。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通过阅读分享,真正掌握课文的内容。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潜心读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研读课文,体会文本内涵。

四、《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4.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篇四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1.可爱的地球

教材简析:

(1)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设计安排了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地球的重要内容。本课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和海洋”、“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三个板块,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做一做”、“动一动”等系列活动从地球形状、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2)重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是本课蕴涵的一条主线。“地球日”资料卡片是本课中人地关系最直接的展示。教学中要将“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贯穿始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研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是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是为了热爱地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将学生带入对地球的科学探索之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4.收集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材料。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意。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从太空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感知地球,从而培养热爱地球之情。

教学难点:感知地球是一个球形,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

课前准备:

1.做好小帆船,为“海边看船”做好准备。2.每一小组带好一个地球仪。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地球,我们美丽的家。

2.导入课题:太空大无比,地球如一粟。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球是美丽的,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因为她养育了我们人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 可爱的地球。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地球。

二、初步感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

1.2003年10月15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升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对他的儿子说:“我看咱们美丽的家了!”这儿的家,就是指地球。

2.看图思考: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在月球表面看,地球是怎么样的?

3.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三、探究学习1——地球的形状与面貌

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师述:历史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由于受人类活动空间的限制,人类最早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园地

方说。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出现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16世纪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球状形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拍回的照片又进一步印证了地球是球体。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飞行,使人类能给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到地球,更直接地印证了地球是球体。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① 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②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

纬网和经纬度。

③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5.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相机播放视频。

学生发言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6.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 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四、探究学习2——神奇的陆地与海洋 1.认识大洋大洲

① 在地球仪上辨别世界的大洲大洋。② 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2.从地球仪上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同时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中的最大和最小。

3.读“七大洲名称的由来”,加深对大洲大洋知识的理解。4.观察东西半球图,思考:

①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在哪里?

②比一比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面积谁的大,再比一比东西两半球的陆地面积哪个大?

③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赤道,比一比南北球的陆地面积哪个大? 通过地图的判读,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不同角度了解世界各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对东西半球间,南北半球间陆地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得出:东半球陆地面积大,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5.神奇的陆地

师述:地球上的陆地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桑演变,形成了今天高低悬殊、千姿百态的地表景观。

① 了解世界上地形主要可以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种。② 分小组讨论:

(1)说我所知道的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

(2)说说我所知道的有关地形的世界之最,如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最高的山脉等。

③ 你海知道哪些关于神奇的陆地的知识? 6.神奇的海洋

师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地方,成千上万生物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① 介绍你所知道的神奇的海底世界。② 考考你:

A 海底深处美丽的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珊瑚是一种海生腔肠动物。

B 以下哪些东西是海洋为我们提供的?馒头、鸡蛋、白菜、带鱼、黄鱼、扇贝、海带、紫菜„„

C 你知道海底最深的地方在哪里?它与陆地上的最高点相差多少?——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在太平洋西侧,叫马里亚纳海沟。它的最深点——查林杰深渊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陆地最低点--约旦死海的水面。低于地中海面392米.海洋最深深度--马里马亚纳海沟(太平洋)位于太平洋上-11034米...相差11034+8848=19882 D 你对保护和开发海洋对于人类有什么现实意义? ③说说对未来开发海洋的想法。

小结:海洋是人类当今和未来开发的重要领域,是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场所。

五、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美文欣赏——可爱的地球

说一说我们居住的“家”:从不同角度夸夸我们生活的地球,提出保护地

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六、课外活动

1、搜集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

2、准备模拟环球旅行。(介绍麦哲伦环球旅行沿途的地理事物)

3、准备“地球知识知多少”竞赛。

4、独立完成《学习指导》第一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地球形状特点、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例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理解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今后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地球村的理念,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人类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学习指导》第一课情况反馈

2.揭题:从刚才简单的作业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更是充满了奥秘,她吸引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去探索、揭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 “可爱的地球”第三部分“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

二、看看说说,麦哲伦环球旅行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谁是世界上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吗?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2.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介绍麦哲伦环球旅行。

——说一说麦哲伦环球旅行的线路,主要是从哪个大州出发,经过哪些大洋,途径哪些大州,最后到达哪里。3.说说麦哲伦环球旅行的重要意义。4.活动——我是小小环球旅行家

要求:参考麦哲伦当年环球航行的线路,模拟一次环球旅行。以小组为单位,课前

查找相关资料,担任小导游,介绍沿途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比一比,哪个小组了解得多,哪个小组介绍得好。

三、研究学习——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环球旅行 2.教师介绍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

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就有二万七千多人,船舶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就有六十二艘,规模之大,史所未有。前后七次所经国家凡三十余国。这样的空前壮举,较之葡萄牙的达•伽马由伊斯兰教徒导航横渡阿拉伯到达科泽科德早八十多年,也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贸易和文化交流。而郑和远航对东南亚地区的开发,贡献尤大。

★ 英国28岁的女航海家艾伦 麦克阿瑟打破世界记录驾帆船71天环游世界。

3.生朗读书上的环球航行故事资料 四.活动——我爱地球妈妈

1.地球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可以根据P6页上的提示,相互出题提

问,以此增加本课的信息量。

★ 地球是从哪里来的? ★ 地球的年龄有多大? ★ 什么船队首次环球旅行成功? ★ 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哪? ★ 世界的脊梁是指哪? ★ 大洋最低的地方在哪?

2.小组分角色朗读“地球,我的母亲”。

3.集体阅读“世界地球日”资料。教师介绍近几年地球日的主题。

2.从世界看中国

教材简析:

(1)本课分“中国在哪里”、“哇,这里太美了”、“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三个板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国:①从全球角度看中国,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概况。②中中国内部了解区域差异,了解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③从中国看周边邻国。

(2)了结国情,认识国庆是是本课的一条主线。对东北、华北、海南岛、江南水乡的概括认识,是认识中国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资料卡”、“读一读”、“做一做”等内容和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真实的中国。

(3)本课教学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进一步树立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信心。教学中要将“我爱祖国”的概念贯穿始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开发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邻国关系。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东西半球图、地球仪。

2.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挂图。3.各地区风光的景观图。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师述:有个欧洲瑞典的小朋友迈克,他跟随爸爸妈妈一起来到 东方神奇的国度——中国旅行,他希望在中国能找一些小朋友做他的中国导游,以便他能更好地度过这次中国之旅。

同学们想为迈克做一次导游吗?

2.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导游,相互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1——中国在哪里 ★ 找出瑞典和中国的地理位置。

根据迈克的要求,小导游通过世界地图向迈克说明中国的地理位置,教师在学生介绍以后播放相关的视频(教学光盘)

小导游让扮演迈克的学生说说中国的地理位置:从南北半球看,中国在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在东半球;从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看,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 扮演迈克的同学随之又提出新问题:中国与他的国家谁大? 小导游想办法让迈克知道大小,可以是通过看世界地图:中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的比较图,瑞典是欧洲的一个国家,当然是比中国小得多了;学习阅读方格统计图,分小组计算面积数,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迈克:喔,我相信了,中国确实比瑞典大。

★通过“中国小档案”再次让迈克知道中国幅员广大。1.以小组为单位,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

2.读图练习:在中国行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首都、主要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认识中国濒临的海洋。

3.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教学互动2——中国特色游

1.根据中国地形图,设计几条迈克的旅游路线:将旅游路线按东北地区、海南岛、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顺序设计。

2.各区旅游,了解各地的地理特点、自然风光等。【东北地区】

① 播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学习东北地区内容,知道东北是指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

② 了解:吉林雾凇、长白山天池、朝鲜族。

相机知道:东北三宝是什么?

③ 师讲解: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海南岛】

①播放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转入海南岛的学习。

②出示椰子林、橡胶林的图片,介绍海南岛特有的热带海洋风光。③ 思考:在东北和海南岛发展农业生产有何不同?——生产时间长短、种植的品种、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等

【黄河流域】

①播放《黄河颂》,揭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②介绍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壶口瀑布、华山、华清池、西安兵马俑、延安宝塔山、黄土高原的窑洞、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八达岭长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

③讨论黄河的功过。【长江中下游平原】

播放《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相机介绍江南风光。②

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特点——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③ 介绍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④ 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的图片。⑤ 欣赏古人对江南的赞誉——《忆江南》。

四、谁不说俺家乡好

1,师述:刚才大家带迈克游览了我国四个不同的地区,发现中国地区间的地形、气候、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多样的自然环境,为我国发展的多样化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刚才我们欣赏了古人对江南的赞美诗句,其实,我们江南还有更多的值得夸耀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说说。

2.夸夸我们自己的家乡。

3.播放《康定情歌》,指名朗诵“溜溜的跑马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的邻国,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存普通的一员。

2.知道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到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3.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能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1.中国行政区地图,地球仪。

2.收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景观图片、民族服饰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2.看中国行政区地图,找出日本的位置,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我们的邻居

1.中国的邻居有多少?中国的邻居可分哪几类? ①指导学生按顺序在地图上把14个陆地邻国一一找出来。东边:朝鲜

北边:内蒙古、俄罗斯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边: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尼泊尔、不丹、印度 南边:缅甸、老挝、越南

②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韩国,说说它与朝鲜相比,与我国的相互关系有什么不同?

朝鲜与我国有领土直接相邻的部分,韩国也是中国的近邻,但与中国没有领土直接相邻的地方,知识隔海相望,像这样的邻国,称隔海相望的国家,是海上邻国。

③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海上邻国,并说说它们分别与我国相隔哪些海洋。

海上邻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2.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国与它们的首都。

3.看世界地图,比一比,日本和美国距我国的距离哪个更远。4.什么是比例尺?阅读“小百科”。4.自古到今,人们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提出观点:有人说,世界变小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5.介绍中国的睦邻友好“三邻”政策和我国和平外交的五项基本原则。

三、完成《学习指导》第二课。1.

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3.我们互通有无

教材简析:

(1)通过本课的教学,达到以下两个标准:①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② 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2)本课通过“‘中国制作’走向世界”、“我们身边的进口货”、“互通有无,由来已久”、“走向世界的中国大葱”四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

(3)本课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不熟悉的事物。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将某些内容具体化。教师还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但不一定直接给出答案,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表明自己的见解,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通过对中国与世界经济互通有无 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2、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养成以开放的国际视野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4、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货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通过对中国与世界经济互通有无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教学难点:

认识中国与世界经济互通有无的重要性的,培养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

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

3.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信息资料。

2.调查身边的进口货,记下产品名称和产地等相关信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上标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它表明这件东西是我们中国制造出来的。现在国外许多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我国出口商品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1.主题新闻发布会: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资料。教师讲解图表的有关知识,请学生借鉴课本第16页的表格,试着画一个与我国出口商品状况有关的图表。

2.阅读《圣诞老人中国造》。

讨论:圣诞老人中国造代表了怎样的现实?你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一现实有什么看法?

3.指名朗读《我在美国逛超市》。

同桌交流:你对黄奇逛美国超市的经历有什么感想?

讨论:黄奇发现姨妈过去从美国回来时总是大包小包地往国内带东西,现在却是在国内买很多东西,大包小包地往美国带。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吗?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17页《我在美国逛超市》,其他同学注意听。

2、同桌之间交流,你对黄奇逛美国超市的经历有什么感想?

3、讨论:黄奇发现姨妈过去从国外回来时总是大包小包地往国内带东西,现在却是在国内买很多东西,大包小包地往美国带,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吗?

【老师提示:小学生黄奇和姨妈的交往背景是我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若干年前的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与现在有较大差别。姨妈给黄奇家带东西,反映的是当时国内居民收入低,市场物资匮乏的状况,姨妈从国内买东西带往国外,反映的是国内用品的质量和款式

与美国市场相同或相近并且价格低廉。】

三、学习“我们身边的进口货” 1.教师出示几件来自其他国家的物品。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来自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的饮料、荷兰的奶酪、西欧的巧克力、加拿大的面粉、澳大利亚的羊毛衫、瑞士的手表、日本的家用电器等。

2、学生整理产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物品的调查结果,填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物品名称,品牌,产地,调查方式等。

3、前后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调查报告。

4.比较讨论:你在调查中有没有发现有些商品的不同组成部分产自不同的国家?

例如飞机,电脑。

5.了解“外来词”。

①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除了调查报告里提到的进口商品之外,我们每天使用的汉语里,有些词语也是“进口”的。

②阅读课本中的《咖啡——汉语中的外来词》。③归纳课文中提到的外来词语的几种来源。

④根据外来词语的来源,结合课前的准备,你还能够找出几个汉语中的外来词吗?把你找到的词汇列出来。

⑤互相交流所找到的汉语中的外来词,比一比谁找的多。

⑥结合日文中出现的诸多汉字等现象,讨论:汉语中有这么多的外来词语,汉语又渗透到一些别的国家和地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外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四.总结

师:“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世界,我们为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而感到无比自豪。“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其他地方的商品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与中国经济互通有无的重要行的认识,培养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养成以开放的国际视野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世界与中国经济互通有无的重要行的认识,培养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教学准备:

1.查找张骞、马可波罗等人的历史故事。

2.调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家乡的产品销往国际史上的报告。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谈谈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看法。

二、学习“互通有无,由来已久” 1.自主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段落。

对照插图,说说:“丝绸之路”连接了哪些国家和地区? 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看法。

2.分组朗读课文《马可波罗在中国》和《郑和下西洋》。(1)在文中标出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词”。

(2)故事会。请同学走上讲台,讲讲收集到的张骞、马可•波罗、郑和等人的历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聆听。

(3)讨论:马可波罗和郑和的举动在他们那个时代里,对我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你认为这种影响能够持续到今天的理由是什么?

3.教师小结: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引进了外来词语,我国和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在很早就开始了。

4.海峡两岸的青年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①

师述:我国和外国自古就有往来了,张骞、马可•波罗、郑和等人为加强我国和外国的联系做出了重大贡献,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2005年距离郑和首次下西洋已有600年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之举,600年后的今天,海峡两岸的青年又开始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

② 自由阅读《两岸青年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

③讨论:在交通便捷的今天,你赞成用郑和当年所采取的方式重走“郑

和下西洋之路”吗?有机会你会不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台湾海峡两岸青年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这反映了我国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先人在对外交往中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大蒜”

1.师: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英文名称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了,面对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一些外商想方设法地在产品的规格、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量等问题上做文章,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

2.同学朗读课本第22页《小华家的大蒜》,其他同学注意听。3.讨论: 小华家大蒜的遭遇说明什么问题,参与国际竞争要注意哪些事项,说说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第22页新闻链接《美国大蒜向中国大蒜低头》 5.讨论:你听说过类似的新闻吗?这些新闻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 明确:激烈的市场竞争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6.阅读课本第23页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简介。7.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

8.根据你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了解,谈一谈你认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何在。

9.讨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何在?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你认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可能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你觉得我国在对外经济交流中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10.教师总结并进一步发问:针对以上影响,你觉得我国在对外经济交流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互动五

11.请同学朗读课本第23页《家乡来了“洋专家”》

12.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你感到家乡的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中国和世界互通有无由来已久,我们要把前人在对外交往中的探索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加入WTO之后,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外经济交流一定会出现“双赢”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各国会进一步增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迈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2.完成作业

昨天上了第2课《从世界看中国》,我原来设计的是情景导入(师述:有个欧洲瑞典的小朋友迈克,他跟随爸爸妈妈一起来到

东方神奇的国度——中国旅行,他希望在中国能找一些小朋友做他的中国导游,以便他能更好地度过这次中国之旅。

同学们想为迈克做一次导游吗?),但想来想去还是感觉不满意,于是在反复思考以后这么开始了我的新课——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看一样物体、景观,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致,其实看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中国人看自己的国家和外国朋友看我们的国家、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放眼世界,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板书课题:

1、从世界看中国

也许是诗歌的魅力,也许是学生天生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态,总之,这堂课学生特别的投入,课堂气氛融洽,一堂课下来,我的心情非常好。而更令人快活的是,铃声响起,正好是我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我听到一学生轻声说:“巧得来,正好打铃。”当然,更多的学生是意犹未尽!

4.网络连接你我他

教材简析:

1.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编写的。相关内容标准是“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2.本课设计有着突出的时代气息,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盗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神通广大的网络日益紧密地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区别于以往信息传播工具的特点,学会把网络和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

来,正确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

3.本课在教学时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网络,对网络有直观的认识。

4.教学时要注重实际。对于我们这儿比较富裕的地方的学生来说,网络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学生平时接触的多为网络游戏、聊天等,对于网络寻医、网上追捕逃犯、网络给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希望等内容缺乏关注。教师在教学时要拓展学生的视野,看清网络的全貌,认识到网络的真正意义所在。让学生知道网络是“双刃剑”,理解家长不放心孩子上网的心态,从而密切亲情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重视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沉迷于网络,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对网络相关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对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人交流等方面的用途产生兴趣,并形成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产服务的态度。

2、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引导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登录不良网站,不沉迷于网络,养成文明健康的上网心态和习惯。

3、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与交流,查找资料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让互联网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避

免误入歧途,掉进网络“陷阱”。

4、过程与方法: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也隐含了很多陷阱,我们要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盗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神通广大的网络日益紧密地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区别于以往信息传播工具的特点,学会把网络和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正确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网络相关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人交流等方面的用途产生兴趣,并形成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态度。

2.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准备一个网络上的故事。

2.准备网络歌曲。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师:《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歌本来不为人所熟悉,但它以Flash的形式,借助网络传播之后,一夜之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通过这首歌的遭遇,我们可以窥见网络的力量。

板书课题:网络连接你我他

二、认识“网络时代”,了解网络的作用。1.自主阅读课本P24内容。

你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宋伯伯为了能和女儿在网上交流,突击学习电脑和上网时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外地通过网络和家人联系,你最想跟他们交流什么?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交流呢?

讨论:不同的交流方式相比,网络有哪些好处。

2.找一找,你身边有哪些现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真正将人类带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崭新世界?

3.阅读《国际互联网》。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网络时代的特点,你会首选哪个词呢? 4.阅读《我与网络一起成长》。

网络故事会:你听说过网上有趣的故事吗?你和网络之间产生过故事

吗?

交流故事。

5.阅读《网上寻医》《网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进一步认识网络。(1)阅读课本第27页小故事《网上寻医》《网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2)网络作用知多少: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把你能想到的网络作用写下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看网络的作用你们知道多少。

(3)发挥你的想象力,试着预言一下,在不远的将来,网络还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说说理由。

(4)网络与我:

① 师述:你平常上网吗?经常去的网站有哪些?它们哪些地方吸引你呢?请从这些网站中挑选出你特别喜爱的推荐给大家。

②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有用的网址。③ 你利用网络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④ 讨论:假如突然离开了网络,你认为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改变吗?如果会,你觉得那将会是哪些方面的变化?

⑤ 讨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哪些?你是如何从中受益的? ⑥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把网络和给我们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变化填在课本第27页的表格中。

7.朗读《网络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希望》。

你是怎样理解教室里写的那段话的? 8.阅读《网上幽默》

如果你的家长不支持你上网,而你又非常想利用网络做些有益的事情,回家之后,你会怎样给父母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误入歧途,掉进网络“陷阱”。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良思想的“防火墙”。

教学准备:

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每人找出至少一个网络“陷阱”。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网络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便利。谁来说说?

过渡:网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中也有一些负面消极的东西。

二、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

1.我看“电脑热”

① 阅读课本第29页《我看“电脑热”》。

② 思考:在网络上,你都爱做些什么?你玩网络游戏吗?如果玩的话,玩游戏占用了你多少时间?

③ 请玩过电脑游戏的同学谈谈:你经常玩的电脑游戏是什么?你喜欢电脑游戏吗?它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④ 如果要客观地评价一下网络游戏给你带来的影响,你认为有哪些?这些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2.网络“陷阱”

① 自主阅读30到31页的内容。

② 找“陷阱”。结合课前准备的关于网络“陷阱”,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网上的不良行为?

全班同学将这些找到的“陷阱”进行汇总。③ 教师补充网络陷阱

④ 讨论:这些不良行为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有关系吗?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能不能全部归咎于网络呢?

⑤ 我们有办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吗?

三、避免陷阱

1.师:假如你在我们班校友录上看到陌生人自称是我们班的同学A以前的邻居,向大家索要A的具体联系方法,你会怎么做? 2.填陷阱。师:在网络上和在现实生活一样,也要懂得自我保护,网上有许多“陷阱”,也话不经意间你就会陷了进去,讨论:你知道通过哪些途径

可以避免这些“陷阱”吗?

3.、请你在纸条上写下避免网络“陷阱”的办法,回家后,把纸条贴在电脑的旁边,提醒自己,上网的时候应当提高警惕。

4.复习四年级下册学过的“网络文明公约”。

5.讨论:为什么我国有关部门要规定“国内游戏厅禁止中小学生进入?” 6.为了坚决执行这一规定,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请你献计献策。

7.全班同学合作,写一封遵守网络公约的倡议书。

四.表演短剧: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孩子和家长的角色,扮演家长的学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考虑,说出不支持孩子上网的理由,扮演孩子的同样要以充足的理由,努力说服家长支持自己上网。

5.地球在“发低烧”

教材简析:

1.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编写的,相关标准是①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②

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2.本课重点突出,这一课教学内容比较多,涉及地理、气候、能源等方面的知识,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本课的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知

道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意识到地球继续变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通过自主探究,更好地反思我们不当的生活行为。

3.本课借地球“发烧”这一形象的提法,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地球之间本应具有的和谐关系。提醒大家反省自己的行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课文中事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文化所起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关爱环境、关爱地球。

2.行为与习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重在行动,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节能、绿化等“小事”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3.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4.过程与方法:通过气候问题的小调查、对地球继续变暖后果的合理想像、探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多种途径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从自己做起,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惟一家园---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

意。知道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意识到地球继续变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事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地球在“发低烧” 1.播放视频《北极熊的忧愁》

2.师问:北极熊为了什么忧愁啊?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视频回答。3.教师小结:因为环境冷,北冰洋表面结了厚厚的冰。北极熊就生活在海冰上,海冰是它们捕捉栖息的海豹和海象的平台。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 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融化,冰架在崩塌,覆盖在北冰洋上的巨大冰面在逐年缩小,就像我们眼前的冰块受热发生的变化一样。这样下去,北极熊将怎样活下去呢?

4.再问:地球为什么会变暖? ① 阅读P34第一小节

② 揭示课题:

地球在“发低烧”

③ 联系自己生病发低烧时的感受,说说地球“发低烧”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④讨论:地球“发低烧”了,习惯了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北极熊,在地球上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⑤ 集体朗读课本第34页《环境警报》,注意语调。

⑥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全球气候变暖以来环境发出的警报。

⑦ 交流课前采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时候气候与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

二、可怕的预言——假如地球继续变暖

1.思考:一个人如果高烧不退,很可能会危及生命。假如地球继续变暖,会带来哪些问题?可能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2.阅读P35资料,并观看视频——可怕的预言。

3.教师小结: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十分严重,它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酷热、持续干旱、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暖有关。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4.阅读课本关于海平面上升的段落和环保志愿者书写的标语。在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中挑选某一个问题,试着为它撰写一条环保警示语。

5.师述:如果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经过若干年后,地球将会使什么样子的呢?阅读P36《珠穆朗玛峰没了》

你觉得这位小作者的想象有道理吗?为什么?

6.发挥你的想象力:假如地球气候持续变暖,经过若干年后,你眼中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交流以后把答案写在《学习指导》第5课的第二题下面。】 7.有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地球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许多著名的城市,例如伦敦、纽约、东京等都将从地球消失。你能猜猜这是什么原因吗?

① 学生思考、交流 ②归纳小结: ——

地球变暖,致使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川和高山冰川部分融化,融化下来的水流向海洋,从而使海平面持续上升,致使这些国家城市面临上涨海水的入侵,甚至会遭受灭顶之灾。

③ 【学生交流以后把答案写在《学习指导》第5课的第三题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绿化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能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的“大事”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从自己做起,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护环境出一分力。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阅读“温室效应”,理解其原理。2.收集、回忆见到的任意砍伐、摧残树木的现象。3.完成P38、39填空。

一、复习导入

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逐渐变暖,由于地球的不断变暖,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酷热、持续干旱、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暖有关。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那么,地球为什么会变暖,地球变暖是谁的责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

地球在“发低烧”

二、探究学习——地球“发低烧”谁之责 1.资助阅读“温室效应”的原理解说。2.讨论: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

3.那么,地球“发低烧”的根源是什么?

阅读P37页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加,树木被大量砍伐,所以归根结底,地球发烧和人类的活动有关。

4.指名朗读《绿色的眼睛》。

讨论:你见过任意砍伐和摧残树木的现象吗?当时你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怎样的?

5.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小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我们人类对地球“发低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行动起来——地球“退烧”我有责

1.针对上述这些行为进行讨论:有哪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方法? ① 学生各抒己见 ②看哪些方法比较可行。

2.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地球早日“退烧”而努力。

6.天有不测风云

教材简析:

1.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重“我是中国人”的要求编写的,相关标准是“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和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2.为了达成上述相关要求,本课突出重点——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知道古往今来方式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难以避免的挑战。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灾害成因的探究,得出人类对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加剧难辞其咎,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3.本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引用了大量的史事,教师教学前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并通过各种传媒进一步了解历史。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也有不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的危害不可忽视,灾害无情人有情,人们在危难中互相帮助,共渡难关,这种精神十分可贵,是我们要学习的。

2、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遇到自然灾害,会自护与互助,当其他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时,力所能及地向受灾地区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3、知识与技能:学习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培养相应的应变能力,灾害发生时能够不慌乱。依照所学的灾害防护知识,采取正

确的措施开展自护与互助。

4、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专题调研、灾害自护演习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重点:

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知道古往今来方式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难以避免的挑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自然灾害成因的探究,得出人类对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加剧难辞其咎,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3.学习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培养相应的应变能力,灾害发生时能够不慌乱,采取正确的措施开展自护与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教学准备:

1.查阅书籍资料,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2.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3.了解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大自然的另一份面孔”。

2.教师配乐朗诵:人们常用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来讴歌大自然的美景。但人类赖于生存的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温和可亲,也常常摆出另一副面孔:有时乌云密布,有时狂风大作,有时赤地千里,有时地动山摇,有时疾病流行„„当大自然的变化危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时,就成了自然灾害。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

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孔,通过这课的学习,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知道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等等。

二、了解自然灾害

1.阅读《地震孤儿的故事》,并了解相关知识。① 阅读《地震孤儿的故事》

②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地震真是怎么回事?你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印象?

③ 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对?——相机阅读P48小知识“地震发生时应

该怎样应对”,并完成“学习指导一(2)、(3)

④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你对突发的灾害会有思想准备吗?你认为地震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2.自然灾害知多少。

① 除了地震外,自然灾害还有哪些种?

A 请同学们走上讲台,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某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B 齐读P41“自然灾害种类多”作为小结。② 自然灾害的分类。

A 阅读P41“小百科”,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

B 观看视频“自然灾害多”,使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有一个直观的印象。C 完成“学习指导一(1)、三。4.明白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①师: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2004年底,海底大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顷刻之间夺去了约20万人的宝贵生命,我们也有同胞在海啸中遇难,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和自然灾害打过交道。

②搜索你的记忆,你听说过或者看到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情景吗,如果听过或看过,请给大家描述一下吧。

③师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自然灾害。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人类遭遇到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至尽,日益强大的人类,仍旧未能走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

福”的阴影。

④ 分组朗读课本第42页《历史上的部分自然灾害记录》

⑤师:自然灾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它带来的后果常常使人类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量宝贵生命的丧失,社会和许多家庭多年积蓄的财产损失殆尽,一言以蔽之,无论古今中外,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据统计,全球自然灾害每年使大约25万人丧生,造成物质损失不计其数。亚洲是受恶劣气候条件邮箱最为严重的地区,全球43%的自然灾害和80%的受灾人口都集中在这儿。自然灾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人类难以避免的。

⑥ 阅读P43上面的资料,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⑦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课前准备的小调查,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自然灾害的?

⑧ 讨论:从引起自然灾害的原因上考察,你认为“自然灾害”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造成的呢?

三.总结延伸

师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多数自然灾害是大自然自身运动演化所造成的,但是,也有些自然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有些自然灾害则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加剧。那么,人类哪些行为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形成?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的一些行为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形成;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2.遇到自然灾害,会自护与互助。当其他地区发生灾害时,力所能及地向受灾地区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准备:

资料查阅:有哪些人类行为可能会加剧自然灾害。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述: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人类难以避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自然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有些自然灾害则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加剧。人们把人类对环境破坏而造成的自然灾害,形象地称为“人祸”。

二、探究学习——天灾之中有人祸 1.阅读《是天灾还是人祸》。

2.讨论:有哪些人类的行为诱发或加剧了自然灾害?

完成P44 3.你的家乡有没有发生过因“人祸”而加剧的自然灾害?如果有,把它

写出来。

三.体验行动——天灾无情人有情

1.师述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

2.观察44页右下角图案的构成。

说一说,你觉得设计者设计这个图案的意图是什么? 3.集体朗读《一封未能发出的信》。

讨论:有人说,灾难可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锤炼升华。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4.阅读“手拉手,心连心”的内容。

你曾经为灾区的小朋友献过爱心吗?除了捐款,还能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5.阅读:《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在书上画出国际减灾日的具体日期,并且记住它。

6.朗读《海滩小天使》。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你感觉到了掌握必要的遇险应变知识的重要性了吗?

四.自护实践——防护知识知多少? 1.仔细阅读P49 2.给同学介绍一下,遇到某一自然灾害应该怎么做?

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变? 遇到洪水应该怎么办?

遇到暴风雪应该怎么办? ……

3、讨论:为了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结束谈话

师:天灾无情人有情,灾害发生时,我们大家要团结一心、自护与互助,积极应对,减少损失,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7.许多物种消失了

教材简析:

1.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重“我是中国人”的要求编写的,相关标准是①“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②

“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意。”

2.本课通过对生物千奇百怪的外观、特殊的本领等方面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知道动植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生物时我们人类可爱的朋友。

3.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大自然中生物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多样性;在大自然的生物大家庭中,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需要和谐共存的状态。但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挤压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树立以生物为友,善待生物,与其

他生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4.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为物种的保存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对人类的朋友——可爱的动植物的外观、本领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爱心,使学生认识到其他生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2、行为与习惯:从许多物种正在或已经消失的现状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文明给其他物种带来的灾难,初步学会反省人类文明,增强学生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并让学生把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切实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在校外生活中能够主动当好保护动植物的小宣传员。

3、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其他物种所应持有的态度。培养学生从全局看问题的意识。

4、通过收集资料和动植物的换位思考,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类有许多可爱的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可是人类的活动已经对许多物种构成威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其他物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其他物种所应持有的态度。增强学生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并让学生把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切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校外生活中能够主动当好保护动植物的小宣传员。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类的朋友——可爱的动植物的外观、本领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爱心,使学生认识到其他生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2.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其他物种所应持有的态度。培养学生从全局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其他物种所应持有的态度。

教学准备:

1.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的文字资料和相关图片。2.完成P54“小调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人类和许多生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这些动植物种类繁多,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生存的家园才会这么生机勃勃。今天,我们一起来解释我们身边的朋友。

板书课题:7 许多物种消失了 二.展示活动:多么可爱的朋友 1.播放视频“多么可爱的朋友”

2.“猜猜它是谁”:介绍准备好的某种动植物的相貌、习性、本领等,可以展示有关资料;台下学生猜。

3.学当小科学家、归类。① 学当科学家,为动植物分类。

②阅读课本P49、50、51,说说书本上是如何来分类的?——按照“千奇百怪的外观”、“特殊的本领”、“助人为乐的品质”等归类。

小小科学家: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种动植物与众不同的特点。5.结识新朋友。

① 师述:通过刚才同学的介绍以及阅读书本,你又有了哪些动植物朋友?

② 谈谈“你喜欢它的理由”。

6.辩论坛:总结并组织讨论51页提出的问题。

有人认为保护动植物只是因为他们对人类有用,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动物就不用保护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探究发现:我们的朋友在减少

上一篇: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下一篇:清华教师研修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