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思绪自由飞翔

2024-08-17

因材施教,让思绪自由飞翔(精选11篇)

1.因材施教,让思绪自由飞翔 篇一

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高二(1)施璐璐

太多的时候,我们被外物所困,被心中的欲望所困,就如那禅师的徒弟,双手抓着酒杯和钱袋,他还能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抓着自己的欲望,呆呆的,站成一柱世俗的“风景”。所以,我们不妨放开一些外物的纠缠,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不为外物所扰的人。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淡,淡得让人无从回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美之,这就是庄子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不愿涉足于尘世,不愿牵绊于名利,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他了解涸鱼之乐蝶舞之愉。他让人感受到了清净澄澈,感受到了超脱外物。读庄子让我们仿佛碰触到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来是这般美好。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自由飞翔的人。

也许他也如禅师的徒弟那般追逐于名利,他也曾煌极一时——力士脱鞋,贵妃捧墨。但他那天真耿直的性情如何见容于这明皇宠妃?又如何能见容于力士遮天,奸佞掌权的污浊朝廷?于是他离开了这“一醉累月轻王侯”的奢靡之地,于是我们说,大气的他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传奇的他挽着飞瀑落九天,豪放的他凌波大江之上去不还;重情的他捧起了桃花潭水,重义的他欲唤回远影的孤帆„„读李白让我们感受到浪漫,感受到豪情,让我们也随着他的心灵去自由地飞翔!

历史的河流奔流赴大海冲刷出多少自由飞翔的人,让我们敬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南山下守着他的淡淡菊香;我们欣赏柳宗元正襟危坐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中独钓的一江寒冷;让我们更羡慕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达观超然,诠释出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神话„„他们皆不为外物所扰,都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然而,我们还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秦桧为一己私利而陷害忠良的丑恶嘴脸;看到了汪精卫贪生怕死投降卖国令人发指的行径;更看到了重庆,在扫黑除恶案中,原司法局局长及若干位人大代表,政要官员与黑社会串通一气,谋取私利的恶行„„他们追求到了外物,却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唾骂和冰冷的坟墓。

人的一生,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所以不要太执着于外物,放开一只手,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点评:为什么要“让心灵自由地飞翔”作者开篇阐释观点明朗化。文意清新,语脉流畅,结构完整。有历史的借鉴,有名家的范典,亦有对古今丑恶的指斥和对未来的警示,主题深刻。(指导老师:胡郅治)

2.因材施教,让思绪自由飞翔 篇二

情境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也是本节课最需要吸引学生注意的时候, 通过合理有效的情境导入,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迅速从课间休息步入正课学习中。 在情境导入环节中适当放手, 相信学生, 给学生搭好“舞台”, 老师认真倾听, 在关键处点拨, 为学生鼓劲, 教学效果会很好。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六根火柴棒, 随意分成几堆, 并按各自的情况用加法口述结果, 学生积极思考, 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 老师只需从不同学生的结果里板书出:3+3, 2+2, 1+1+1+1+1+1, 至此如果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乘法, 那么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我决定放手, 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 我提问:这几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啊? 有哪些共同点吗? ……当然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有些同学说:每个式子中加数都一样的, 只是加的次数不同。 此时离我们的教学目标又近了一步。 我继续提问:“谁能写出500个1相加? ”此时学生纷纷表示:“这太累了! ”“老师, 等我写完也快下课了。 ”……这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怎么才能快速地写出这些式子? 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至此引入乘法水到渠成。

二、讲解例题时放手, 发挥学生自主性

课堂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对身边事的兴趣转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例题教学时, 我们不能按部就班, 一个模式, 应该提倡有目的地放手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极大好处。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简单应用时, 我就把原例题做了改编:我们班的同学, 有20人想买《故事会》, 25人想买《名侦探柯南》, 并展示:《故事会》每本8元, 《名侦探柯南》每本6元。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纷纷回答:1.买这些书一共要多少钱? 2.买《故事会》一共花了多少钱?3.买《名侦探柯南》一共要多少钱?4.买《故事会》和《名侦探柯南》比较, 哪个花钱多, 多了多少元? )

这个例题是在所需解决的问题作了改编, 放手让学生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和课本中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比, 它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能多维度地从题目给出的条件中提取信息。当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入手, 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无疑提高了学生认知数学的水平。

三、完成练习时放手,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完成了例题教学, 我都会适量地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完成, 以巩固本节所学, 强化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 有的课程里含有公式、法则推导等。 老师要在关键处点拨, 有时会有知识的小结及归类, 不给学生太多的思维框框, 练习目的是巩固和提高本节所学。 这个环节的放手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更多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创造每个机会让他们充当“小教师”。 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架起师生沟通的友谊桥梁, 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达到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完成除法教学后, 我先布置了三道练习题: (1) 2106÷3 (2) 5004÷9 (3) 8216÷8, 学生出错得比较多, 我还是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查错, 然后学生之间互助查错纠错, 最后把错误的情况进行归类, 请同学充当小老师, 把“错误”展示出来, 给其他同学借鉴, 同时说出如何纠正出现的错误。 我鼓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出错, 大错小错都会有, 但只要能纠正错误, 那么就是在进步, 也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方法, 只有自己能纠错才能避免以后不出错, 相信自己。 ”同学们讲的讲, 问的问, 把以上三题所有出现的错误都展示出来并加以纠正。我并没有按常理再出几道巩固题, 而是继续放手, 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 下面给你们当小老师的机会, 每位同学出三道题给老师或同桌做, 尽可能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哦! ”

四、布置作业时放手,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布置作业似乎是最容易的教学过程, 教师一般都是从现有的教材中随意勾选几道习题让学生当成课后作业完成。 这种一成不变的作业会让人生厌, 这样的做法或许不能说不对或不好, 但是最少可以说不能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更谈不上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提倡的是分层次布置作业,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再补充其他习题完成, 因材施“业”。 我们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 比如家里的生活开支的结算, 电费水费的计算, 面对多种的手机收费方式如何选择更合算等问题, 让学生更多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且激发了兴趣, 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今天的作业是写故事,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学故事,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这些物体, 试试吧, 老师好期待哦。学生无比新奇, 回家后认真观察, 开动脑筋, 完成得很好……

相信学生, 立足学生, 创造机会, 精心组织, 只要我们舍得放手,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给他们营造更大的思考空间, 学生就能更独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落实, 兴趣就会空前高涨。 在一直关注减负的时候, 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效果, 只有放手, 才能让学生更快地发展。 老师们, 该放手时就放手。 放手, 也是一种美丽。

摘要: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部分老师只是把学生训练成解题机器, 设计了固定的套路, 事无巨细地做出了种种约束。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不相信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团体合作能够解决问题, 那么肯定在教学中是无法放手的。当然放手教学绝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一种有目的地引导教学。

3.让作文自由飞翔 篇三

这是一次自由作文,怎样让自己的作文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舞出优美的姿态呢?

首先,要确定写什么。自由作文就是给同学们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作文内容。然而,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怎样在众多的材料中,确定自己的习作内容呢?你可从三方面去选择材料:

一是从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人事物景中比较、筛选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

人物——知识渊博的老师,值得尊敬的邻居,默默无闻的清洁工,疼爱自己的爸妈,调皮好玩的弟弟妹妹等……

事情——充满童趣的傻事,获得成功的喜事,让人失落的憾事,令人难忘的教训等……

景物——潺潺的小溪,气势磅礴的山河,高大雄伟的建筑,丰收在望的田野,聪明伶俐的动物,有趣可爱的鱼虾,鲜艳夺目的花草,漂亮实用的文具……

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心中的新事物、新形象。

放飞理想,想象自己理想实现的那一天是如何的;

展望未来,畅想自己梦幻的未来世界、未来小镇、未来学校;

想科学,创编心中的科幻故事

……

三是尽情倾诉,向亲朋好友直述心中的秘密和内心的感受。

交流阅读文章(书籍)后的感想、感悟;

用书信解释先前的误会;

……

你想写什么,由你自己做主。只要是你有话可说的,最想表达的,就是你这次作文可选的材料。

其次,要想好怎么写。

一是要有顺序。写前先想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把自己想说的思路理清,即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别人才读得懂。

写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写人——要把人物放在典型的事例中来写;

写景——要按观察顺序来写

……

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人也好,物也好,景也好,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抓住特点,才能把文章写好、写生动。

写人——既要写面容长相,更要抓住这个人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他的爱好、兴趣、脾气、性格等来表现他(她)的特点,这样人物才会栩栩如生;

写景——要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静态、动态等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并在表现景物特点的同时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科学幻想、童话故事——要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让故事情节有理有据。

最后,仔细读读,认真改改。写好后,要边读边想边改:看看有无添字、漏字,有无错别字——要知道一字之差,有时会使句子意思大变;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如果有问题,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直到意思清楚明白;看看所用标点是否影响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有不适合的要改;看看上下句子意思是否连贯;看看想象是否合理。

4.让我们自由飞翔作文800字 篇四

宪法是我国的基本大法,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宪法是全体国民的意志体现,他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民的意志,是一个国家体制秩序正常运行的保护者,是不容亵渎的,也是不容违反的,违反了宪法就是违反了国民集体的意志,就是人民的公敌,违反者必然要受到法制的制裁。

国无法不立,法律的完善性和执行的标准性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这个国家便不会长久。古有商鞅变法,近有百日维新,无论是商鞅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都希望通过改革法律使国家变得强大,纵观历史,任何一个王朝的最终衰落都是因为法律出现了问题,要么是无法可依,要么是有法不依,要么是以权谋私,以权异法,最终使那些历史上的王朝走向消亡。看看自1840年来,中国1的屈辱史,不就是法律不全,法治败坏、人心渐失所引起的吗?

近年来面对国内一些掌握权力的人违法行为,国家领导人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狠抓了一批贪官污吏,让那些违反法律的人得到了应有的制裁,这一行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维护了宪法的尊严。古有“刑不上大夫”现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公民人人守法,尊重法律,才能生活得平平安安,幸福吉祥,才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假如没有法律约束,社会就会发生**,杀人、抢劫、偷盗、欺诈……人人自危,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就会失去保障,就如同现在的中东一些国家,如阿富汗、伊拉克等等。国家的法律没有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时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可见一个有法律可以保护、可以执行的国家对国民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一个法制更健全,更民主的法治国家而努力。人人学宪法、讲宪法、守宪法,做一个守法公民,让国家运行更顺畅,使国家更昌盛、更强大。

5.让孩子的灵性在对话中自由飞翔 篇五

“学习园地上的彩纸是鲜艳的。”

李老师不住地点微笑,表示赞同。

突然,有个孩子说:“阳光是鲜艳的。”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河水是鲜艳的。”

“说得真好。你们能说说河水、阳光为什么鲜艳吗?或是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李老师先是一愣,继而加以肯定,嘴含笑,目光充满期待。

“阳光很亮,中午的阳光更亮。”

“阳光照着河水,河水亮亮的,还会闪光呢!”

“说得真好,真会观察,我真还想不到呢!看来,小朋友们比老师还要聪明。”李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我们也看到了那孩子受到表扬后洋溢在脸上的喜悦。

上课继续着,渐近尾声时,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小手,天真地问:“老师,花生果为什么长在地下?”李老师一时语塞,难以回答,就势把“绣球”抛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同样手举如林,答案五彩缤纷。

“花生果觉得自己不好看,很怕羞,总是喜欢躲在没人看得见的地方。”

“花生果和蚯蚓一样,也怕阳光,只能生活在泥土里。”

“花生果没成熟以前,是不愿意露脸的……”

教室内响起了掌声,李老师神采飞扬又有些动情地说:“小朋友们,是的,花生果也像你们一样,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孩子,他要长在地下,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这其中还有很多科学知识呢!让我们再去研究研究好吗?”

“好!”孩子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启示: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阅读教学新理念赋予课堂的新风采。课堂呼唤对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带着童心,在平等融入中对话

6.因材施教,让思绪自由飞翔 篇六

王淑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节拍向我们走来。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尝试者,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与激动。然而,等我几节课上下来,却为学生的素质感到心忧:乱草一样的书写,死一样沉寂的课堂气氛,流水帐一样的作文……居然有学生在填写个人档案时将“家长政治面貌”一栏内写上“面貌丑陋”!

面对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孱弱、浅薄甚至是荒唐,作为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感愧疚与不安。常常自问:语文教材中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为何不能让学生为之欣悦,为之陶醉,为之爱不释手呢?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又在哪里?

一.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开展生态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爱先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在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层次。每层里再分析句子、甚至字词乃至一个标点。语文教师就像手持利刃的医生,把本来形体如一的文章一块块解剖给学生看。这样尽管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无法拼接出文章原本的美,更不用说受到美的感染了。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文章,犹如屠夫面对案板上的肉,就丝毫不去想它从前是怎样活泼的生命,只管麻木地去宰割了。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每接触一篇文章,先安排学生朗读,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老师关于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在一遍一遍的读中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感受文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以及瑕疵。让学生在读完之后禁不住产生说的欲望。从文章内容的复述,到文章情节的构思,从词句的选择与运用到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教师便可以稳站讲台“排兵布阵”了:可以就文章情节安排“人物内心独白”;可以就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辩论赛”;也可以对情节比较集中的文章编排课本剧,融欣赏、表演、评论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学生主动,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课文与现实的链接,实现多元对话

古往今来,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将善恶美丑或是现实问题展示给人看。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加强课文与现实的联系。如讲授《送董邵南序》时设计“韩愈,我想对你说”、“董邵南,我想对你说”等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如何面对竞争”的思考;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发“人与自然”的讨论;讲授《爸爸的花落了》可以引发学生“世上还有爸爸好”的说话练习等等。正是由于加强了课文与现实的链接,才使课文生生不息,常教常新。

三.加强课文教学与写作指导的结合,发挥文学作品的典范作用

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学生成绩感到困惑:该讲的都讲了,该练的都练了,为什么还是考不出成绩呢?翻一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写作以及句子仿写题几乎占了试卷的半壁江山,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讲授写作的时间却很少,这也是语文教师进入怪圈的原因之一。

应明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和感受,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很有必要。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色,确定写作指导的侧重点,如:在教学唐韬的《童年》时,我侧重了句子的仿写及运用。首先让学生摘出自己认为语句优美,可以在写作中借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再启发学生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看看又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如:“朝阳爬上海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波涛上跳动”一句,可以在描写海边观日出时直接运用。也可以稍作改动,变成“朝阳爬上水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微波上跳动”,来描写站在池塘边观日出的情景。又可以仿写成“笑容爬上了妈妈的脸,怒气散了,爱的波涛在心中涌动。”来表现一次被误解的过程。……

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抓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把它还原成“小草长”这一自然现象,指导学生怎样运用修辞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如将“太阳升”描写成“火红的太阳悄悄的爬上了窗子”等等。

总之,在一次次生动的练习以及引导中,学生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语句,体验了当作家的成功感,不知不觉地减轻了创作的“痛感”,使学生悄悄的爱上了写作。

四.鼓励学生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那种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神话三则》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三个神话故事中,你最佩服那个人物?学生争相发言,大多针对故事的主人公谈我国原始先民挑战自然的勇气。这是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值得欣喜的是,有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说他最佩服的人物是断足立四极的鳌,因为它为了补天牺牲了自己,在女娲补天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时,它仍旧默默无闻,不被人所注意,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更让人感动。还有一个学生在谈他佩服的人物精卫时,用了一个“鸟小志气大”,听到这些答案,我像在课堂上发现了金子,带头为他们鼓起掌来,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鼓励了他们的这种思维上的创新。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7.因材施教,让思绪自由飞翔 篇七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心与童心共舞,童趣与诗性欢歌。儿童诗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着,它对学生的成长和语文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观照各版本语文教材,儿童诗也占有了一定的篇幅,仅苏教版语文一、二年级教材,儿童诗占阅读总篇目的42%。然而放眼小学语文课堂,儿童诗的教学单调无趣,师生活动大多停留在平面的朗读背诵,更缺少了对诗美的感知与探究。诗是美的载体,排列形式之美,音韵节奏之美,情趣意境之美,想象新颖独特之美,抒情至真至纯之美……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一、赏读,童诗“音乐美”的自然感知

郭小川说过:“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艺术。”音乐美是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诗的音乐美主要表现为押韵和节奏。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既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又可以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全诗回环整齐的美感。

1.赏读童诗,在“音韵美”中感受童诗之声

儿童诗中精心设计安排的节奏、韵律、反复、摹声等,均增添了诗句本身的魅力,令人朗朗上口,爱不忍释。而让孩子们感悟诗的这种韵律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

在童诗欣赏实践课程中,我们创设多种情境,为孩子诵读儿童诗提供锻炼机会,使孩子爱读、乐读,不知不觉中感悟儿童诗丰富的音乐美。

例如,在一个下雨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赏读著名诗人圣野的《欢迎小雨点》。

来一点,不要太多。

来一点,不要太少。

来一点,泥土裂开了嘴巴等。

来一点,小菌们撑着小伞等。

来一点,小荷叶站出水面来等。

小水塘笑了,一点一个笑窝。

小野菊笑了,一点敬一个礼。

儿童诗教学中的读与赏是相辅相成的,在品读欣赏时,孩子们先自由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喜欢的理由,既尊重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体验的个性化,同时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孩子们通过边读边想,边读边演,感受“泥土裂开了嘴巴”“小菌们撑着小伞”“小荷叶站出水面来”,水塘和荷叶都欢迎小雨点的场面。诗中用“ao”“eng”为韵,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2.赏读童诗,在“节律美”中感受童诗之形

节律是某些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儿童诗除了声音的节奏美之外,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感受到词语重复的复沓之美,同时还有每句的字数和排列的形式所产生的美感。

任溶溶在一首诗中,把困难喻为一种怪物。当困难在人的面前忽大忽小时,出现了这样有趣的排列:

困难,

困难,

困难,

困难……

困难越来越小,越来越退缩,在笑声中感受到困难这个怪物原本并不可怕,也是可以战胜的。这时的诗,这种节律的排列是形象化的诗,更是诗的形象化。

多角度、多元素赏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描绘头脑中浮现的画面,美美地赏读吟诵,欣赏

诗的韵味,体味诗人的情感,儿童诗在孩子们的心中也有了生命的灵性。

二、揣摩,童诗“内容美”的欣然品味

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充满了孩子的快乐,洋溢真诚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帮助学生以点带面感知童诗的内容美。

1.品味内容,感受童趣之美

儿童的天性首在“趣”字,儿童感觉有趣,才会产生兴趣,才会兴味盎然地沉浸其中。儿童诗就是这样一种诗歌,它充满童趣,饱含情趣,在童诗欣赏课中“把儿童诗还给儿童”,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与儿童诗牵手、亲近,进而发现“风景这边独好”。例如品读赵宗宪的《蟋蟀》。

蟋蟀和我捉迷藏,

蟋蟀躲在墙角里。

我找来找去找不到,

一赌气,

我就不再找了。

蟋蟀看见我变了脸,

就连连叫着,

我告诉你我在这里,

还不行吗?

通过品读,孩子们感觉到作者在叙事中描写小朋友捉蟋蟀的情景,“躲在墙角”“连连叫着”既准确描绘了蟋蟀的生活习性,又写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稚趣。朗读中,孩子们配上动作,带上表情,模拟场景,趣味盎然。在品读后,我们进行了两个月的动物专题的童诗推荐和赏析,在童诗中,孩子们和动物有了美丽而深刻的约会。

2.品味内容,感受形象之美

“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高尔基)”儿童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在于产生鲜明生动的形象。诗歌的形象美,能够用语言把人、事和情景等具体地、生动地、浮雕似地表现出来。诗人往往用这样的语言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借此表达思想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例如童诗《嬉水》的欣赏课。

水真调皮,用脚踢它,竟跑到我们嘴里来了。

水真调皮,用石头吓唬它,竟跑到我们的衣服上来了。

水真调皮,低着头问它,它又欢笑着跑开了。

这是在写调皮的水吗?在品读后分明感受到的是孩子的调皮,天真可爱。孩子用脚“踢水”,水溅到嘴里来了;孩子用石头击水,水飞到衣服上来了;“低着头问”,水“欢笑着跑开了”。塑造了天真的孩子,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8.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飞翔 篇八

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作为家长的您,是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还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很多家长可能会选择去帮助孩子,以哄小孩或买零食来让孩子停止哭闹。长此以往,孩子将在很长时间里都学不会自己走路。路就在脚下,孩子得学着自己去走,不能永远依靠着父母,父母在此时能够帮助孩子的真的只有鼓励和加油,因为你不能替代孩子走好人生这个路!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唯一希望,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对孩子包办代替,一味娇宠,使孩子没有机会亲自体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要经历风吹雨打才能成长得更加坚强。只有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孩子才会长大;孩子也只有在经历了种种挑战之后,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太多的父母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好好读书,至于人格培养、能力锻炼等等都忽视了。于是,在有些孩子思想中,不知父母的艰辛,不晓感恩家长、老师、社会也就不足为怪了,孩子吃鸡蛋无从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长辈们疼爱孩子,本也符合情理。但如果对孩子溺爱过度,也就容易给孩子生活上造成障碍。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的培养,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应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孩子脱离家长扶持的过程,就是他自己逐渐强壮、逐渐独立的过程。对父母的依赖越小,孩子的责任就越重;孩子的责任心越重,就能越快地学会独立、学会成长。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家长可以要求孩子独自去上学,而不是每天劳神劳力地去接送孩子。要求孩子多跟外界接触,让孩子在外面学会应对风险和挫折,学会自己独自一人处理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处理好,让其在面对问题时如瓷娃娃一样易碎。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学会自我决策。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家长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与同学有争执时学着自己处理。碰到问题时让孩子自己决策,从小让他自己有这种独立的意识去决定某一个问题,将来他也就有能力决定自己人生的发展。

爱孩子从根本上说是履行一种教育的责任,要将孩子培养成人,成为一个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健全的人,就必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孩子“放飞”,使其得到自由飞翔。

9.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篇九

一、巧妙设疑、激发学习情趣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圆的认识”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通过折一折,两直线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探讨积极,课堂情趣浓。

二、自主探究,大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大胆猜想。例如:教学比时,师说:“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比号现在的模样了。”突然一个学生表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更可以说是质疑:“那除号中的小短横跑哪去了?”接着一个学生猜想说:“小短横可能到减法家族里做减号去了。”又一个学生猜想说:“是不是去做分数线了,因为分数与除法关系很密切。”又有学生认为小横线做减号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减法是除法的简便运算,数学家可能认为减法、除法、比有关系,所以就从÷号分解出–号和︰号。他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我不禁为这个学生的想象暗暗叫好。孩子竟然猜想讨论的那么热烈、那么执着,想象是如此的丰富,理由是那么充足,这不正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吗?

三、运用猜想,让学生讨论、探索、获取知识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着直觉提出各种猜想并进行实践验证、提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如牛顿看到树上的苹果自然掉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激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气机。这些例子虽和科学家的其它素质有关,但莫不是与他们的大胆猜想有关。联想是发现的先导。”更何况学生的联想与科学竟是不谋而合。谁说数学只是抽象,在学生想象的天空下,数学就是这么的具体、形象。大胆猜想已经成为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一个引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然后,通过质疑、验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四、在讨论探索中“思”数学

为满足学生这种欲望,教学时,必须创设探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探索 。例:我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伊始,老师提出“2=20=200”吗?有什么办法使它们相等?此时,学生感到惊诧,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应添上计量单位:即“2元=20角=200分”受到启发,许多同学相继提出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针对2分米=20厘米=200毫米,教师建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于是学生提出0.2米=0.20米=0.200米,然后,教师再建议去掉计量单位,即“0.2=020=0.200”,这样在探索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发现,达到学习新知。这样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五、在思考中、深化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中,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掌握新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所以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还经常为学生提供讨论探索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思维才会活跃。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老师越来越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

10.让学生在英语世界中“自由”飞翔 篇十

关键词: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自主学习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仅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已远远不够。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他们才能从容面对世界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知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就是说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能力,简言之就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可以这样理解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乐于学习,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无法理解“意识”是什么。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激励性的语言动作,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设置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和平台

让学生在“自由”中品味自主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在乐学中学会自主。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英语课既新奇又有点可怕。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并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解决碰到的问题。

2.适时放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天真的问题,我已经习惯回答:“你可以自己想想办法呢?”并且我告诉他们,老师并不是你解决问题最好的资源,你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渐渐地,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始合作,开始查书籍,甚至上网来搜索解决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确定

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各有不同,学习内容由学生个人和教师协商确立。由于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选择,这本身也就成为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节。这一过程既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又形成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中,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个人思考。(2)同桌或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教师总结归纳,板书学生意见。(4)全班进一步讨论,挑选有代表性的意见。(5)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目标、学习进程的设定。

例如,九月下旬我们开展了一个有关职业的“survey”活动。我们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校门口,从他们的小脑袋里蹦出来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

Nemo:门卫叔叔要是生病了怎么办?

Cory:门卫叔叔为什么一直待在这个小房子里呢?

Roy:你只让学生和老师进来,那为什么小鸟还能飞进来呢?

Emily:你为什么要做保安,不做老师呢?

……

小学生天生好奇,由好奇而去观察,在观察与思考中产生疑问,由此而产生探究的兴趣与动力。

2.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

在小班课堂上,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有关“feeling”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歌手可以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画家可以用画来描绘的故事,作家可以用文字来谁说内心的感受。于是他们想出了各种表达方式:在镜头前摆各种表情,用画笔绘制心情故事,用颜色和不同形状来表达心情。通过不同的方式,他们不仅在学习活动掌握了有关的英语表达,更加学会了尊重作品的原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也更有自信。

3.作业或者作品的自主设计与选用

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作业的内涵已经变得非常广泛,比如,唱歌、跳舞、手工、绘画等。例如,在有关服装内容的学习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展示。有的选择设计,有的选择表演。在展示之前,学生还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完成作品:先设计,再收集材料,制作,表演。设计服装时,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合理的分工,然后分头收集材料,最后每个人都动手参与,共同完成心目中的“ideal clothes”。在这个过程中,面对自己选择、设计的作业,他们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责任心,自主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自主学习让人体验快乐,享受成功,使人自信,激人奋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能力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总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摸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真正实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1.因材施教,让思绪自由飞翔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走向生本;音乐课;合作创编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生本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强调由传统的“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的教育模式,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有效地提升音乐欣赏水平和能力。

一、“生本”让孩子们更喜爱上音乐课

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生活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属音乐最为突出。在课余时间,他们喜欢边唱边跳《江南style》《倍儿爽》,和老师一起讨论《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的选手表现;在音乐课上的律动表演,孩子们喜欢的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元素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兴趣,老师也被孩子们新鲜活泼的音乐动力所感染。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小学生的情操,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壮丽山河,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喜欢音乐课上演唱欢快优美的歌曲,欣赏悦耳动人的乐曲,表演展现创新的律动,但一提到枯燥的专业音乐知识,他们就会觉得枯燥无趣,甚至厌烦,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音乐教学,而不是专业性的教学,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新鲜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例如:在教授《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导入环节,可以用声音做对比来进行训练:首先,通过抖动一张白纸发出“沙沙”的响声来表示天空下起小雨时发出的声音,表示弱(P);然后,播放一段雷声响起的“轰隆隆”的响声,表示强(f),学生个个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对这些声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堂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小雨和雷声两种声音弱与强的训练的环节上来。接着,我又提出当远处传来的歌声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声音是如何变化的?(渐强,相反则渐弱。)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歌曲教学。整堂课设计巧妙,由音的强弱到歌曲的学习衔接自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变枯燥的双基训练为愉快的双基体验,淡化了双基的学习,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生本教育理念并不是要把音乐课堂丢弃而是要淡化双基教学,是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内容融合在听、唱、动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可以说,生本教育下的音乐课堂带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欢乐,更多美的音乐享受,让孩子们更喜爱上音乐课。

二、“生本”让孩子们更喜欢合作创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因此,孩子们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在合作创编活动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创编要求和合作内容,充分保证每个孩子积极参与,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老师自己也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孩子们不明白该如何开展合作创编活动时,及时地给予启发和示范。例如,在《小雨沙沙》一课教学中,我请一年级的小朋友进行合作创编表演,结果孩子们创编的动作既简单,又没有美感。于是我就给出了例子:在出现“沙沙沙”“哎呀呀”时,可以自选一种打击乐器进行创编,也可以想象出符合歌曲内容的故事情节,老师先示范一两个乐句,孩子观察,最后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还可以引导用板凳、纸张、可乐瓶,甚至是舌头、手脚等肢体乐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非常生动。又如:在三年级《四季童趣》这课教学之后,孩子们自由合作,发挥想象力,并认真地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如:雪橇、苹果、绘画等,在《只怕不抵抗》一课中,则进行了队列队形的变化,充分表现了进行曲的风格和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个性。通过生本教育在音乐课堂的实践,孩子们的音乐合作创编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从合作的创编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创编成功的喜悦,更加从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生本”让孩子们更喜欢合作创编。

音乐课堂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孩子们不仅能够乐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自由合作创编表演,真正成为一场精彩音乐会的主角,而音乐老师则变成这场音乐会的现场组织者、引导员。只有“生本”才能让音乐课堂焕发光彩,只有“生本”才能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在音乐的天堂自由飞翔!

上一篇:高效积累雅思词汇秘籍:口语篇下一篇:2018法学本科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