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局势分析(精选7篇)
1.纺织品贸易局势分析 篇一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
在国际贸易中, 利益是永恒的, 由于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贸易摩擦作为一种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具体到中美两个全球重要的贸易体, 在贸易中发生摩擦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 正是因为中美双方在全球中的特殊地位, 使得诱发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因素变得错综复杂, 其中, 既有纺织品贸易本身的原因, 也有中美双方产业结构矛盾;既有经济因素, 也有非经济因素;既有美方单方面原因, 也有我国自身原因。
一、经济原因
(一) 美中巨额的纺织品贸易逆差。
虽然贸易顺差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功不可没, 但它同时加剧了贸易争端。其中, 纺织品出口是我国顺差的主要方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美国因此频繁向我国发难。认为我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压低人民币币值并且认为我国市场对美国产品没有充分开放。实际上,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赢余并不能说明我国实行贸易保护, 而且, 根据近年来中国的全球进口规模迅速增长来看, 我国是当前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经济开放程度主要表现在较低的进口关税和增长的进口依存度。贸易逆差的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双方在统计数据上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转口贸易。美国商务部把直接从中国进口的和从香港转口的, 但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货物都计算成从中国进口, 而中国海关统计却只包括中国大陆直接向美国出口或出口时已知产品的最终目的地是美国的货物。据中方统计显示, 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 其中,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 629亿美元, 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 顺差为1147.7亿美元。比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少768.3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给美国的金额, 据中方统计为72亿美元, 而美方由于加入了经香港转外销的数量, 统计为224.07亿美元;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 据中方统计为256.57亿美元, 而美方统计为270.67亿美元。由此可见, 美国的统计数据实际上是被高估了, 真正的贸易逆差并非那么大。
2.其他贸易赢余大国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鼓励实施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沿海开放战略, 使得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各国及地区来我国投资办厂。他们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对美国出口换取贸易盈余, 我国却由此成为这些产品的“原产地”, 使美国把进口贸易额算到中国账上。
3.美国的贸易逆差从另一个角度看与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也有关。据统计现在美国人的私人储蓄率几乎为零, 政府储蓄率则是负数。储蓄率过低意味着过度消费, 特别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产品, 由于中国出口的该类产品廉价导致美国人大量购买我国产品。而美国对外出口又不是很强劲, 所以导致贸易逆差的出现。
(二) 国际竞争引发中美贸易摩擦。
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中国占有重要份额, 但是墨西哥、印度、东盟、中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 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为上述国家生产的替代品的存在, 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设限后不会担心供小于求的购买压力, 甚至还会得到其他国家给予的各种回报。而美国作为高端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替代者较少, 我国不会轻易采用同样方法报复其产品出口到我国, 所以我国在应对纺织品摩擦时是很被动。
二、纺织品行业自身原因
(一) 美国纺织品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国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美国也开始从传统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 纺织品行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加之美国不注重对纺织品行业的调整, 使得纺织品行业日渐“夕阳化”。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是10年前WTO成员共同达成的协议, 在这10年的过渡期间, 美国政府并没有就将会发生变化的纺织品市场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据调查表明:超过1/3的美国纺织品公司在配额时代后期没有做任何准备, 2/3的纺织品公司在做调查, 试图寻找进一步延长配额的方法。政府的消极应对, 使得美国纺织业工人大量失业。由此引发的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满被美国归咎到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的涌入。于是采取“特保”“特限”来对华纺织品施压。
(二)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原因。
一些国内企业为了增加本企业出口产品数量, 采用低价竞销手段来实现利润。这使少数地方出口秩序较为混乱, 而且纺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内部协调管理力度不够, 没有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由此引来美国对我国部分纺织服装产品倾销的指控, 也导致了贸易摩擦升级。
三、非经济因素
(一) 博弈方博弈的结果。
美国从2003年至今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 多次以配额和特保等形式限制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除了上述的经济和纺织品自身原因外, 还有经济问题掩盖下的利益集团博弈。众所周知, 美国的政治是以经济为后盾的, 包括美国政府执政党选举都与商业集团的支持有关。所以其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同时, 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会影响到相关国家, 如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贸易政策势必会引起我国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又会反作用于美国, 使其政策效力受到影响;最后还要考虑到广大的美国消费群众, 他们对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所持态度。最终, 执政党在私利、双边政治利益和社会福利的综合权衡下制定出贸易政策并实施。由于国家间的交往是长期的, 所以这种贸易政策实施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博弈过程的结果。在重复博弈过程中, 任何博弈方的“机会主义”即不合作, 都会遭到其他博弈方的惩罚和报复, 由于这种惩罚或报复威胁的存在才能够抑制某些博弈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可能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合作均衡解。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看, 首先, 对美出口有价格优势的纺织服装产品, 使美国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 所以, 在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上持支持、欢迎的态度。但是, 由于消费者是一个利益分散团体, 和纺织利益集团相比信息又不对称, 所以很难组织起来反对美国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另一个博弈方中国由于对美贸易依存度大、经济实力不对称和长久发展的战略考虑对美国的贸易限制反击力度也较弱。中国的反制裁措施在美国看来也是“不可信威胁”。第三方美国纺织利益集团现在处于“夕阳产业”, 美国对于该产业的结构调整感到很棘手, 另一方面美国相对中国在纺织服装生产上缺乏成本竞争优势, 对于该行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美国只好注重短期利益, 对其实施保护主义。恰好2004年11月是美国大选年, 84.7万就业人口的选票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纺织服装业在美国算是较大的制造业了, 几乎50个州都有纺织纤维的生产, 但大约75%的纺织生产都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得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 美国纺织行业资本所有者收益受损后向政府施压, 最终美国政府在得罪中国、损害国内消费者利益和赢得国内纺织业集团支持这三者之间寻求平衡点, 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美国政府就牺牲了公众利益和与中国的合作而制定出一系列的对华纺织品限制政策。而中国也会对此作出对策反击, 于是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就在所难免了。
(二) 经济背后的政治意图。
在纺织品贸易摩擦中, 美国提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劳工待遇过低对美国竞争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说法, 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以人权等非经济因素来干涉, 其背后目的是使中国承担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代价, 并借此机会来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保证将来的中国依旧是廉价商品的提供者, 消除所谓的“新中国经济威胁论”。
总的来看, 加入WTO以后, 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 如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作用日益弱化, 而作为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 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美国及我国产业结构问题、“替代国”做法的随意性和政治利益等诱因使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加剧, 冲突、谈判不断, 由此给双方经济上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中国。
参考文献
[1].张锡宝.中美WTO市场准入协议对我国纺织品输美的影响[J].外经贸实务, 2003, 6
[2].旷亚诺.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05, 6
[3].洪娟, 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25 (4)
[4].温耀庆.中美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05~120
2.纺织品贸易局势分析 篇二
【关键词】 纺织服装企业障碍营销策略
Abstract : with the socialist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our country textile economic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aster and faster, the dependent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refore, how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mote marketing, various textile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competitive factors and the change of the opponent of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adjustment, is we have before us an important miss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extile trad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y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enterprises the influences of enterpris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 textile clothing enterprise; Barrier; Marketing strategy
引言
从2005年1月通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签订了《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以后 ,纺织品国际贸易配额取消。这对世界纺织服装企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全新的营销环境的挑战:市场格局的变化,贸易区域化增加,绿色壁垒的形成等。而目前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已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占国际纺织品贸易额的十分之一,作为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该行业单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贸易等一系列国计民生问题。本人试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诸多障碍,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1. 影响我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1.1外部因素
1.1.1中国的入世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的不利
尽管中国加入WTO后给国内纺织服装业带来种种好处,但难免有些不利因素。首先,世界贸易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市场日益激烈,其垄断性也来越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盛行,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由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配额分配和管理长期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序地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很可能引发企业在服装出口方面更为激励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进口国家或地区采取反倾销措施,阻碍我国服装出口。
另外,行业内一大批中小服装企业将会被冲垮。中国未来的市场前景将面临着真正的“刀光剑影”,而过去的“开放”以及国内的竞争与之比起来显得不过是一种模拟和演习。我国虽是服装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但服装工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行业本身以及相关行业又存在着众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在国际竞争规则的作用下,必然会导致市场无情的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
1.1.2反倾销措措施
反倾销措施是WTO框架内各成员方可以利用的一种保护公平贸易的措施,根据《反倾销协议》,成员方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判定倾销的存在;二是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威胁;三是倾销与产业受损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尽管我国以跻身于世界十大贸易强国行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繁地进行歧视性反倾销调查。据2006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反倾销报告透露,在全球的“反倾销调查”和“最终裁定数量”总体走低的情况下。2005年我国新遭受的反倾销措施却高达40项,新遭受的反倾销调查达到55项,其比例约占全球总数的30%左右,远远高于WTO其他成员国。
为何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如此之多?一方面由于中国产品价格下跌导致进口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占进口国内的企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中国质优价廉的纺织品改变了部分消费者在不同产品之间的消费选择。这两种导致中国纺织品在进口国占据绝对进口量和相对市场份额的因素无疑使得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可能性增加。其中,欧美在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中,在倾销认定方面均还存在一定歧视性,这抑制了中国在最具竞争力的纺织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也剥夺了广大进口设限国消费者享有来自中国质优价廉产品的权力。
1.1.3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但消费者需求稳定
目前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中,欧美发达国家是主要的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纺织品进口总额占全球纺织进口总额的50%,服装进口总额占70%。近几年,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回升,消费需求增长,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但是,纺织服装品消费市场相对稳定。因此,国内产能的急剧扩张与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容量之间将引起供求失衡。供需矛盾加剧必然导致出口市场“量增价跌”,而且容易引发无序竞争,增加许多贸易的显性与隐性摩擦。
1.2内部因素
1.2.1中国纺织业投资明显,出现过度竞争局面
纺织服装是典型的垄断竞争行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纺织服装行业出现过度供给和过度竞争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同时,可能会出现国内纺织企业间通过互相压价等方式的恶性竞争。这都将是我国纺织出口面临“量增价跌”的现象,也会使我国产品声誉大幅下降,引起更多的国际贸易¥¥。有关专家认为,要保持纺织服装工业持续平稳的发展,产值增幅最好控制在15%~20%为宜。因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竞争性行业是无利润而言的,即使在产品村子啊差异性的垄断竞争行业,过度供给的压力可使市场相当大一部分产品的价格迅速跌落并陷入得不偿失的状况。不言而喻,过度竞争只能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一定的实惠。但从长期来看,过度竞争不仅使厂商得不偿失,而且使消费者得到一点点实惠因为生产压缩和垄断形成而灰飞烟灭。
1.2.2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国际品牌
我国纺织品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研发技术投入不足,过分依赖低成本优势,忽视产品附加值及品牌所带来的收益,企业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少,企业只赚取少量加工费。随着近年来纺织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出口产品价格竞争的趋势激烈,加之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出现低值报关的不规范行为。尽管经过20年的努力,国内出现了一批部分为百姓知晓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但这些“名牌”中,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几乎没有。
1.2.3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纺织业而言是个革命性的冲击,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在应用领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谁能率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谁就能赢得先发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服装企业的信息技术开发于国际先进服装生产和贸易水平相差很远,难以与国际接轨。我国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资金不足,而且缺乏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纺织服装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服装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平均投入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1%左右,投入最多的企业仅占销售收入的2%,投入最少的企业还不到0.01%,这比例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比例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2. 现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营销策略
2.1熟悉欧美相应法规政策,运用WTO规则,提高企业应对能力
针对欧美各种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加深,再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增多的同时,技术性措施、检验检疫、进口禁令、进口许可、知识产权、通关程序、环保和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也在逐步增多。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从主观上积极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熟悉欧美国家的一些“特殊”条例。例如,根据中美入世协议,到2016年前,美国仍旧可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反倾销调查时仍可非常主观地采用“替代国”价格来核定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继续是我国企业处于非公正待遇之中。此外,欧盟虽于1998年4月通过一项修正案,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将未完全确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对我企业的反倾销调查仍采取个案个议的办法,这种判定使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没有财力、能力应对反倾销的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局面。另外,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起诉、应诉,加强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及时获得信息和外部支持。
2.2纺织服装企业可推广柔性制造
柔性制造(在服装行业更清楚地表述为服装定制),就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服装。从市场学角度看,柔性制造实际上是在各个细分市场对需求的最准确定位,实际上是为企业开拓一个全新的消费领域。在这个新领域中由于经营者数量较少、供给能力有限,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厂商具有较强的价格绝对能力,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在国际的统一大市场中,相比较而言,中国服装企业资本力量不足、营销渠道不畅、品牌声誉较差,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大竞争格局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毫无疑问,在刚性制造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要走向国际,与国际服装巨头抢市场、挣利润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在柔性制造技术方兴未艾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实际与国际服装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这种潮流下,雄厚的资金和通常的渠道以及营销技术并不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因地制宜,甚至困陋就简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反败为胜。谁抓住柔性制造的历史机遇,谁就能在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抢得先机。
2.3创新经营,在未来趋势中寻求机会
21世纪,市场在呼唤产品创新的同时,更需要经营和服务创新。对于完全没有市场经验的外贸企业,没有国内市场是缺点,但没有经验也同样是优点。利与弊是客观的存在,把握好利与弊之间的尺度,会扬长避短很好地将短处变成优势才是高手。纺织外贸型企业的产品要在一个陌生的市场开疆拓土,最高明的就是创新经营:不走别人的老路,打破现有品牌的惯性思维,在借鉴传统模式与招数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比如,在传统品牌策略上强化服务理念,做产品和服务结合的营销;根据社会个性化需求强烈的趋势,经营更加个人化的产品;根据市场渠道多样化的趋势,创新渠道模式做新渠道品牌;根据消费者对体验需求的增长,创立体验式营销终端;根据财富效应带来的品牌集中,将自己的产品融合进优势的品牌;根据产品功能融合的趋势,发展新功能产品等等。
2.4建立战略营销联盟
企业战略联盟,即企业和企业的合作,企业和品牌的合作、企业和商业的合作,为了抓住战略营销机会,到达共同战略营销目标而结成的联盟。现在大多数的休闲服装品牌,其中15%的零售收入来自于配饰的销售,这些配饰包括眼镜、皮带、休闲鞋、袜子、旅行包等而恰恰现在有些服装品牌都存在有找不到专业的配饰企业来加强产品系列配套问题。为此,单纯的纺织外贸企业可以考虑与品牌商达成战略联盟,为品牌商户提供配饰产品。比如很多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商业巨头,品牌已经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他们已经开始大力发展自有的品牌产品,企业为什么不将自己的优势产品拿去和商业品牌合作呢?消费升级后顾客的需求更趋向于复杂化,各个品牌的配饰类产品将会逐渐增多,发展战略联盟使传统纺织贸易企业转内销时极为值得尝试的销售模式。
2.5增加科技投入,坚持品牌战略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本地区市场的服装实行环保认证以及对有害物质的含量设限。德国Mectex公司经理Valeria Fassi Febbi说过,“在低价格产品领域里的竞争毫无疑问会更加激励。中国人不会生产出‘法拉利级别产品,但他们更热衷于生产‘微型车类型产品。相反,我们会不断创新,开发新思路,制定更高的质量标准。当然,这需要时间开展大量的研发工作。”现如今是以科技定位,品牌划分市场的时代,服装企业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研制符合时代的服装,实施品牌战略,早就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大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追求品牌,增加名牌消费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行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甘碧群. 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金泉. 纺织服装营销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金暄暄,男,汉族,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09级纺织工程
3.纺织品贸易实训指导书 篇三
(纺检贸易 专业 11纺检1 班)
实训时间:第1周~第3周一、实习的目的及任务(综述)
《纺织品贸易实训》课程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本次实训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仿真情景下,以对外贸易的联络、洽谈、磋商、签约、履约等业务往来流程中各个环节与单据缮制为载体,介绍基本知识点。技能点以及最新的国际惯例、贸易政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逐环节地掌握进出口贸易基本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贸素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要求
1.理论复习及实训准备
任务:复习业务操作基础理论及相关计算。
理论复习内容:
(1)主要结算方式和贸易术语条件下纺织贸易业务流程。
(2)纺织品贸易操作中的主要术语和有关计算。
要求:
(1)及时整理归纳纺织品业务操作基础理论知识。
(2)能够根据合同要求进行产品报价计算。
(3)对主要结算方式和贸易术语条件下纺织贸易业务流程。
(4)根据分配完成相关业务操作(见附表)。
(5)准备实习报告用纸。
2.模块一:上机流程实训(上机操作)
(一)信用证+CIF出口实训
任务:通过信用证方式按出口业务模拟操作,锻炼贸易操作者以下业务技能。
要求:(1)基本掌握我国出口贸易信用证+CIF的操作流程,能根据国家相应规定完成出口手续;
(2)能根据业务需要合理使用商务函电进行交易的洽谈工作;
(3)能根据贸易洽商结果顺利完成贸易合同的缮制工作;
(4)能根据产品的特性尽快运输及报关报检工作;
(5)具备商务单据的制作技能,顺利结汇;
(6)能根据国家政策完成出口核销工作。
(二)托收+FOB进口实训
任务:通过托收方式按进口业务模拟操作,锻炼贸易操作者以下业务技能。
要求:(1)能够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市场调研,包括搜集商品信息、国内外客户信息、国际国内市场信息、能够对进口商机进行有效地分析;
(2)能够准确、清晰、整洁地书写外贸商务函电,能够熟练地处理外贸函电;
(3)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进口成本核算,能够核算进口价格、进口费用和进口利润,能够进行还价核算;
(4)能够科学、合理地签订内、外贸合同,能够熟练订立进口合同的商品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保险等条款的内容;
(5)能够根据出口商预装船通知办理订舱,能拟写装船指示,能办理进口货物预约保险;
(6)能够结合进口业务风险和公司利益,进口托收业务的对外付汇工作;
(7)能够进行进口接货、报检、报关各环节的操作;
(8)能够及时办理进口付汇核销手续;
(9)能够完全理解外贸法规政策、国际贸易惯例,能够根据最新进口相关政策准确地办理相关进口环节业务。
.
(三)电汇+CFRC5C出口实训
任务:通过电汇方式按出口业务模拟操作,锻炼贸易操作者以下业务技能。
要求:(1)基本掌握我国出口贸易电汇+CFRC5C的操作流程,能根据国家相应规定完成出口手续;
(2)能根据业务需要合理使用商务函电进行交易的洽谈工作;
(3)能根据贸易洽商结果顺利完成贸易合同的缮制工作;
(4)能根据产品的特性尽快运输及报关报检工作;
(5)具备商务单据的制作技能,顺利结汇;
(6)能根据国家政策完成出口核销工作。
(四)信用证+CFR进口实训
任务:通过信用证方式按进口业务模拟操作,锻炼贸易操作者以下业务技能。
要求:(1)能够根据进口合同,填写开证申请书并办理申请开证手续;
(2)能够根据合同和信用证,审核单据。
三、考核评定办法
1、考核方法:根据以下四项综合评定:
①平时成绩、实训纪律、综合测试40分;
②实训老师对实训过程和单证内容的审查40分;
③实训总结20分。
2、考核依据:根据单据的缮制情况情况评分。评分要点:
(1)能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宣传企业及产品;
(2)进行外贸业务磋商,掌握往来函电的书写技巧;
(3)掌握不同结算方式和主要术语条件下的外贸履约流程;
(4)正确填写各种单据(包括出口业务中的报检、报关、议付单据,信用证开证申请等);
(5)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及注意事项。
五、组织安排
1、学生分组:
11纺检贸易1班:负责人:
学生负责人职责:安排卫生值日,协助教师进行考勤,实训纪律管理、卫生检查,及时收缴作业。
表二:11纺检贸易1班实训名单
3.指导教师安排
表六:指导教师安排表
指导教师安排表(第一行为质检实训,第二行为贸易实训)
周课次
备注
1、实训第一阶段是实训动员、理论复习和方案设计阶段。指导教师负责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及讲解后的学生指导工作。
2、实训第一周周2至实训第四周是纺织品贸易实训阶段。
3、实训总负责人:xx
实验室管理:
成绩汇总上传:xx
4.台海局势分析 篇四
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开始,两岸关系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但是也保持着特殊的国内关系。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海峡两岸停止军事行动,大陆停止炮轰金门,双方放松了对“三通”的束缚。
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十分的窘迫,局势僵化,一度陷入武力中,台独势力猖狂,2005年,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颁布《反国家分裂法》,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至此,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台独得到暂时性的遏制。同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实现了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大陆与台湾国民党的关系破冰,开始了新时期的合作。
马英九执政,大陆与台湾关系有了重大的进展,两岸三地多次举办经贸文化论坛,就在周六,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贾庆林、吴伯雄及多位两岸高层参加论坛,象征海峡两岸的关系有跨了新的历史性一步。贾庆林主席、吴伯雄荣誉主席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就“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提出了重要主张,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共鸣。400多位两岸有关各界人士、专家学者、青年代表坦诚交流、充分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归纳为19条“共同建议”。本届论坛形成的共识和“共同建议”,汇集了与会人士的智慧,反映了两岸同胞的愿望,顺应了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确保两岸关系稳定发展。
二是要切实为两岸同胞办实事、谋福祉。三是要重视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四是要探索落实论坛共同建议的机制。从2008年以来,两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加深,双方都从合作中得到实惠性的利益,互利共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政治往来:虽然大陆与台湾方面最高领导人未曾会面,但是保持着往来,共商经济发展之路;大陆方面高层领导多次前往台湾参观、学习,台湾方面也积极响应,每年都派遣高官来大陆学习;
经济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预演,海峡两岸走上合作道路是历史所趋,形式所想,双方都需要彼此,大家都是一个整体。自马英九执政以来,大陆方面积极开拓台湾市场,从台北大量进口水果、蔬菜等,为台北、台南等市区的农贸市场添加活力,近几年红火起来的台湾旅游更为台湾人创造财富,创造机会,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大陆旅客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台湾方面也开放投资政策,大部分台商来到大陆投资,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增添机会。文化方面:多次开展文化论坛,研究中华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共同努力。
其实,在世界逐渐联合、经济全球化、生产世界化的背景下,大陆与台湾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大陆积极创造双方合作的机会,海协会的访台活动的开展,考察团的深入交谈,台湾方面也迅速地响应,陈云林、江丙坤的多次会谈,都为双方的发展创造动力;从大熊猫团团圆圆的台湾生活到喜乐羊羊的威海之旅,体现双方互享资源。
5.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分析及趋势研判 篇五
摘要: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近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变得复杂化了,消极面上升了,动荡加剧了,但我们的基本安全态势还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近年来国际局势的变化没有根本改变或者根本颠覆中国周边的基本态势。因为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两国)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 西重 北缓”。
关键词:日本威胁
半岛问题 台湾问题 小国威胁 反恐 中亚局势 印度 有限实力 蒙古
墙头草 俄罗斯 中期盟友
美国 根本因素C型包围顶层设计 隐密战略意图
一、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论
近年来中国周边发生了许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迹象。总的来看,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试图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加大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离心力,使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出现很大震荡。应该说,美国利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的各种争端以及突发性安全事件,加强双边、多边军事合作,频繁展开各种海上军演,这是造成今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动荡的主要原因。
二、朝鲜半岛形势不断恶化。半岛局势是地区安全形势的风向标,近年来,朝鲜半岛经历了领导人换届、卫星发射**、核试验**后,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作为邻国的中国自然也经常受到影响与波及,可以说,东北亚是中国周边安全的大软肋。
三、海上争端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
2010年以来,美国和周边国家围绕中国提出的有关“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这一说法大做文章,美国借此高调介入南中国海争端,并受到有关争端国家的欢迎。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引起了中日关系的急剧恶化,美国还将钓鱼岛列入日美安保条约适用范围;2011年,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大做文章,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日本购岛闹剧和2013年的菲律宾射杀台湾渔民事件均使得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应该说,海上争端已经成为今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紧张的重要来源。
四、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有恐怖主义;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1、形势严峻的东部--此患增多,复杂多变
在我国东部周边,美中日俄和东盟5大战略力量既有合作又有分歧乃至冲突,并因此相互借重,大国关系的不稳定性在这一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这个地区存在着众多热点和敏感点,其解决难度之大和时间之长考验着政治家的意志和能力。
东北亚地区历来是世界战略重地。著名学者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认为,“在西洋——亚洲区域的各个地区之中,从决定当代国际基本趋向这一角度来说,东北亚在许多方面都是最为紧要的一个地区,……东北亚是检验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一个重要实验场,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赋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区。” 在这个地区,汇聚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四个,除欧盟外,美国、日本、俄罗斯与中国均在此有着重大的国家利益,存在着复杂的利害关系。
朝鲜半岛问题是危及我国安全的重大隐患。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
日本右翼政治和战略走向更是中国周边值得警惕的不安全因素。首先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拒绝对战争罪责进行深刻反思,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政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靖国神社,极大伤害了亚洲和中国人民的感情。
其次是在领土、领海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公开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与我争夺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权益,从而加剧了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与冲突,使中日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三是日本国内的政治走向进一步右倾化,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外向性、进攻性明显增强。
日本从政界到民间,正在集体脱下“西装”,穿上“军装”。安倍晋三提出的建立“国防军”,事实上就是要将日本自卫队变成旧日本帝国的“皇军”。日本的直接目标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如果说美国仅仅是希望通过削弱中国来维护其国际霸权地位,那日本便是真正的“亡我之心不死”。
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东南亚则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并着手构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受来自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影响,一些国家对中国始终怀有戒心和疑虑。同时,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还存在着领土争端。相关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屿(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南沙群岛50多个
从战略上看,南海地区在国际海运航道上的地缘战略优势和丰富资源,是中国未来海军建设和潜在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攸关中国的崛起。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
其中越南的威胁尤其值得关注。越南人常把中国称为“强大的邻国”,这个称呼里有双重含义:“强大的依靠”与“强邻需警惕”。现阶段,越南对中国还是两手准备,一方面努力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一方面也在努力的制约着中国在本地区内的影响力,面对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南高层担心越南沦为中国的经济附庸,故近年刻意与西方国家交好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近几年,随着越南国家利益的转变,越战对美越关系造成的裂痕正逐渐愈合。此外越南也在不断试图接近俄罗斯。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大国的阴影之下,平衡大国关系已经成为越南等国的本能。
如今大多数国人对美国、日本的威胁心知肚明,却忽视了小国的威胁。一百多年前,巴尔干小国塞尔维亚在欧洲同盟国、协约国两大阵营对峙之时,利用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案煽风点火、挑拨大国关系,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四年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覆灭,奥匈帝国解体,俄罗斯帝国被十月革命吞没,法意两国国境内千里焦土,英国在四年之内几乎用尽了维多利亚王朝六十多年的全部积蓄,而塞尔维亚则渔翁得利。而今的越南,正像东南亚的塞尔维亚,小国之威胁,不可不察也。
而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利益,不论是在亚太地区还是在大国关系中,都是我国安全战略地位受到削弱和牵制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台湾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台湾问题,使我一直存在卷入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对国家关注长远发展的注意力带来极大困扰。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具有国际背景的复杂性。美国的深度介入、日本的插手干涉,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国际化。尽管美国为避免受台湾问题的牵制,影响其战略全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台独,但美国坚持以台制华,把台湾问题作为长期遏制我国的战略手段不会改变。日本追随美国对“台独”分裂活动推波助澜,与民进党的勾搭明显增多。美日明确将台湾问题列为“共同战略目标”,并加紧进行军事干预台海冲突的准备。这不仅使台海局势更趋复杂,也给我们在必要时实施以武反独、以武止独增加了制约因素,提出了严峻挑战。
再次,“台独”势力对国家安全仍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当前,台湾岛内各派政治势力斗争非常激烈。随着国民党2008年大选的获胜,台海局势出现了缓和的有利局面,但“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然是当前国家全安面临的现实威胁。
2、地位重要的西部一一局势危机动荡,乱局呈长期化趋势 我国西南和西部边境安全在21世纪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西部复杂的民族、宗教等社会因素,中亚极端民族宗教势力的影响,边界问题的存在,以及美国的欧亚战略,使我国西部边界安全形势严峻。维护西部安全的意义已不仅是领土主权的安全,而是具有地缘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安全。
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板块的腹地,处于亚洲通往欧洲的要道上,古时的“丝绸之路”和今日的“欧亚大路桥”都在此处,而且因为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西方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谁控制了中亚地区,谁就能控制亚欧大陆,甚至是整个世界。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的出现,使我国北部邻国增加,原来的中俄边界变成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边界,边界关系趋于复杂化。
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产生着较大影响。美国正不断加强对里海、中亚石油及其战略通道的控制,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依然深远。就中亚自身来讲,一方面政局不稳,内部冲突不断,“颜色革命”此起彼伏,对我西部边境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的泛滥以及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都是国家的安全隐患。特别“大中东”地缘政治位置的不断提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中亚国家的扩张趋向,“东突独”组织的猖獗活动等,对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具有极大的影响。
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也与我国安全有密切关系。对我西部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印度在冷战后乘美国对南亚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的时机,积极向美靠拢,以实现其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梦想,把中国作为其实现大国梦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中印关系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障碍。主要是三个方面:
首先,边界争端是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首要问题。我国与南亚大部分国家的边界问题已经解决,但与印度的边界争端却至今悬而未决。边界问题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又直接涉及国民的民族感情,从根本上制约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其次,“中国威胁论”是中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印度是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国家之一。不少印度人认为,中国是一大潜在对手,中国的强大是对印度的威胁。印度的决策层认为,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可能影响印度的国家利益,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严重威胁了印度的战略安全。尽管一个时期以来这种论调有所缓和,但其内心深处把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威胁”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因此,其在国防和军事发展战略上,要求具备在必要时打进西藏的能力,把能够控制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作为印度对华军事战略的核心。
近年来,印度不仅自行研制和生产各类新型武器,还直接从国外采购大量的先进军事装备,尤其是将建立核打击能力作为实现全球政治和军事大国目标的重要手段,使得中国的西部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再次,西藏问题是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因素。流亡在印度的西藏人超过12万,**集团的流亡政府即设在印度的达兰萨拉。印度虽然表示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但却在暗中支持**集团分裂活动,企图以此增加向中国施压的筹码。
3、相对缓和的北部一一平稳中存在一定变数
当前,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周边局势来说,北部周边保持着相对平稳缓和的局面。中国与北邻俄罗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与蒙古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营造共同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但局势仍存在一定的变数。
4、造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化的主要因素是美国
影响中国周边国家,导致局面复杂化、导致矛盾加剧、导致动荡加剧,根本问题、根本因素就是美国。如果没有美国插手,这些矛盾不会这么突然一下子都冒出来,也不至于这么激化。虽然日本等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总体上,日本也是服从于美国,美国不闹事,日本不敢动;美国一闹事,日本在后面就闹得欢。美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们的周边国家,但它是在亚洲有着广泛和深刻影响的一个大国。可以说,我们周边国家所有的这些事都有美国人插手,都有美国的影子。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行为中,有这么几条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插手中国周边国家历史遗留的争议问题,使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复杂化。
第二,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不但继续强化旧的冷战同盟,比如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与此同时,还极力构建新的围堵与牵制中国的阵线。旧同盟再加上构建中的新阵线,冷战的阴云挥之不去。
第三,伴随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部署东移,对中国的军事侦察、军事演习等军事威慑行动与军事骚扰行动明显增多。
第四个表现就是在中国周边利用或者制造突发事件,有的是利用,有的是制造,试图动摇我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破坏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
如今美国事实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对中国的“C型包围圈”。这个“C形包围圈”是个三位一体的圈子,中国与周边不可避免会闹别扭,这种摩擦可能来自冷战思维,也可能来自发展过程中的碰撞,或者对不同文明的不同理解导致的误读。可以说,这个包围圈的实际存在,反映了中国的安全局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不稳定因素。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中国怎么办?办法在老祖宗那里:变法、自强、合纵。所谓变法与自强,市场国内工作入手;合纵,便是从国际关系入手,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维持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平衡。
俄国,西方宿敌,自苏联解体以来,受美欧排挤打压二十余年,景况与中国相似。中俄两国均为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国家战略需求也相近。今年三月习近平访问俄罗斯,不仅直接推动了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无形中对西方列强形成了威慑。
致力于发展与非洲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既有利于深化中非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也对维护与提升中国政治地位改善战略安全环境有莫大的好处。当年中国可以通过对非援助外交打破西方的政治孤立,今天也可以通过发展中非关系制衡西方列强。
加强与俄罗斯的防务合作,并继续加大国内对军事的资金投入,推动中国新军事变革,将为中国未来的国家安全加上最关键的一道保险。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所有以提高国防投入不利于国内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言论在实质上都是不负责任的。最简单的例子是在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根据丁汝昌、刘步蟾的建议给朝廷上奏折要求“添船更炮”,翁同龢等“清流”昏庸无知,慈禧腐败奢侈,朝廷决策者们居然在1891年中日海军竞争已经白热化时反向操作,不仅不追加军费,而且还停止海军拨款两年,并挪用海军衙门750万两白银,修缮“形象工程”颐和园以供皇室骄奢淫逸。临战前,北洋舰队准备花32万辆银子购买12门速射炮,居然因无法凑到这笔款子而放弃。日本海军战前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装备了最新式的大小口径速射炮共173门。如果战前750万两银子不被清朝廷挪用,可增添最先进的大小口径速射炮280门,这样一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要比日本舰队多107门速射炮(原有小口径速射炮和“广丙”舰3门国产120毫米速射炮尚不计算在内),即使不能彻底击溃日本的联合舰队,起码也能在两军对垒中占据上风。战后中国在马关条约中大量赔款,加上后来的赎辽费和支付德法俄三国的利息,总共付出了6亿两白银。战前不愿意花750万两银子购置军备,战后付出80倍代价,前车之覆,当为后车之鉴。
你想要和平吗?那么你先准备战争吧。——克劳塞维茨
世界上没有一栋知名建筑是不按图纸设计施工的,世界近代成功崛起的西方大国,也无一不是“顶层设计”的杰作。所谓“顶层设计”的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原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工程项目,要实现理论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其思想内涵主要是,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 略战术,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这一工程学概念,后来被西方国家广泛引用于军事和社会学领域,甚至成为政府统筹内政外交
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顶层设计是铺展在意图和实践之间的“蓝图”,是具有总体明确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的科学思维的理论结晶,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性产物。
大国崛起需要顶层设计,而隐秘的战略意图和清晰的战略方向是成功的保证。
属于核心层掌握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不能明言的。世界时刻充满尔虞我诈,没有谁真正希望别国强大崛起,而都希望别国衰落。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动物,等着分食别的动物的尸体一样。在战争期间,战略意图的泄露将直接导致 战争的失败;和平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意图的泄露,也将平添许多的障碍和阻力。同理,今天“抓住战略机遇期”等口号也不应大张旗鼓。大战略领域是最需要运用 谋略的,或瞒天过海或声东击西,最忌讳的是内外无别实话实说。上个世纪末,中国有一句成语很出名:“韬光养晦”。这本是高级领导人关于国际政治局势分析时的一个内部讲话,后来却成为广大媒体和学者公开讨论的话题。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要“夹紧尾巴”了,于是,一些大国得寸进尺,小国也纷纷趁火打劫。这样的教训是值得作为前车之鉴的。
中国的复兴崛起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事业。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向纵深挺进,国内各种深层次矛 盾也日益浮现出来,而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误解、杯葛甚至敌意也日趋严重。自古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此时,稍微冷静一下头脑,从 世界历史的角度重新打量当前国家现状,对于透过喧嚣、浮华的表象,认清未来前进方向坚定正确的发展道路,也许有着某种启示意义。当有一天,美国面临着与中国一战之后就无法有效保障全球利益之时,中国的发展又将因为国家战略的转型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排除会有机遇提前这一切。在此之前,以不变应万变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期待的平衡被打破的日子绝对会到来。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达到平衡而努力。只有首先促成平衡才能有平衡来让人打破。
考虑到中日关系,控制住日本利用海洋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日本以前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以后就未必如此。不要忘记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其周边地区的海洋资源绝不缺乏。日本利用海洋的技术能力的增长是给中国施加的巨大压力。在日本成为一个资源大国之前,有必要形成迅速剥夺日本利用海洋的手段之能力。日本的存在也是中国加强在西太平洋军事力量的完美“借口”。西方能够渲染“中国威胁论”,我们同样可以炮制“日本威胁论”。
6.纺织品贸易局势分析 篇六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 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障碍、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 其中前三项是影响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因素。
(一) 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 这里采用卖方集中度。它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所占的销售份额。集中度越低, 市场支配势力越小, 竞争程度越高。市场集中度 (CRn) 一般定义为行业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销售额 (或企业资产、生产量等) 之和占整个行业相应指标总数的比例。CRn的取值范围为:0
CRn=第1年出口额前n位企业出口总和/第1年出口总额
出于增加样本空间的考虑, 本文采用CR4指标大致衡量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竞争情况, 通过上式可以计算得到1992~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市场集中度CR4, 如图1所示。 (图1)
从图中不难看出, 近年来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 从1992年0.48降到2005年0.037, 约为1992年的1/10, 可能受到政策调整和国际经济低迷的影响, 其中1996年和1997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自1998开始, 市场集中度降至0.1以下, 且波动不大, 持续偏低。这些也从出口市场的整体角度, 证实了学者们对纺织行业过度竞争的论断。
(二) 产品差异化分析。
产品差异化是指行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 由于在商品的物理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导致产品间存在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况。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生产同种产品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 竞争的关键在于产品的差异化。
我国纺织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 缺乏自主创新, 导致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 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 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 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 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 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和销路的产品。
(三) 进入退出障碍分析。
进入退出壁垒简要地说, 是指潜在的进入者进入产业时或行业的在位者要退出该产业时所必须承担的成本或面对的障碍。总体而言, 纺织产业技术含量不高, 资本开支占成本的比重很小, 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同时行业退出壁垒亦很低。但是, 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遇到了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 具体体现在:国际贸易保护形式趋于多样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转移、低成本优势渐逝等。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 它由市场结构决定, 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一) 价格行为。
定价行为是企业行为的重要内容。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纺织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化的市场, 因为缺乏政府指导和行业自律, 常常在出口中出现同业间过度竞争互相打压、在国际市场上集体遭遇反倾销的尴尬局面。由于生产资源的不集中, 众多纺织品厂商分食一个出口市场, 造成“价格战”层出不穷, 其目的是抢占尽可能高的市场份额。而纺织企业低水平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能力是导致我国纺织企业陷于频繁低水平价格战的主要原因。
(二) 非价格行为。
目前, 初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使得纺织行业的成本压力继续加大, 人民币升值削弱了价格竞争优势。因此, 我国的纺织企业不能仅凭借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 还应该在产品质量、品种变换、广告宣传等非价格方面展开竞争。
(三) 组织调整行为。
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主要以产权关系的变动为主要特征, 主要是企业的合并行为。我国纺织业缺少大的龙头企业, 中小企业实力相差不大、科研水平相当, 很难有大规模的兼并行为产生。因此,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转轨已是势在必行, 纺织服装业应加快实施企业重组或产业整合,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绩效分析
(一) 市场利润率。
据发改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纺织业界的平均市场利润率为3%, 2007年的3.97%是最好水平, 纺织业属于微利行业。由于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的纺织产品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或贴牌加工产品, 因此其附加值一般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低价策略, 往往导致我国纺织品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 即出口额增长而出口效益下降。
(二) X效率与X非效率。
X效率也称内部效率, 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X非效率, 是用来描述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在每一产出单位水平上达到低成本, 该企业就实现了X效率。从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来看都是X非效率。
四、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改革建议
(一) 重视品牌建设, 提高创新能力。
当前, 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因此, 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应推行“品牌战略”, 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 尝试自主品牌的出口;推进产品的多元化, 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 完善产业体系, 同时纺织行业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发展。
(二) 加快产业重组, 发挥行业优势。
我国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企业的规模太小和行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造成的。按照产业组织的理论, 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产业, 只有实现了规模经济, 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优势。另外, 在区域结构调整中, 要充分重视产业群区域经济的形成。
对于纺织业, 产业集群经济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集群区域围绕一个专业化市场形成, 充分接纳产业集群区内生产的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二是以某一类产品为主的产业资本在这一区域集中, 以及劳动力、原材料、专业服务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活动, 实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自由组合, 降低经常性开支成本。
(三) 加强产业链建设, 提高产业总体能力。
根据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创立的价值链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在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以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互相分离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由于总体上纺织品供应链长、上游技术开发和下游市场销售环节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因此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使我国仅在中下游生产制作上保持优势, 具有相对性 (加工环节) 和局部性 (中低端产品) 的特点。要保持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大国地位, 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纺织品制造出口的整个产业链, 寻找增值环节。
(四) 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冲破出口限制。
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在巩固和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的同时, 应大力发展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 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 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 从而提高售价。另外, 就纺织品出口材料来说, 需要符合国际标准, 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 从而避免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 2O06.1.
[2]童霞, 吴林海.基于出口贸易视角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现代财经, 2007.12.
[3]陈卫红.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7.5.
[4]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 2006.3.
7.中国纺织品贸易的春天? 篇七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纺织品与服装协议》,2004年12月31日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对纺织品进口实施配额限制的发达国家同意取消纺织品配额、并最终全面撤销的最后期限。尽管存在强烈反对的声音,但是截至目前,WTO与各国政府均未批准重新审议这个议题,也没有任何国家正式向WTO提出延期申请。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之一,必将受到此举的深远影响。同时,美国作为最重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在“后配额时代”,将更加密切关注中国对美贸易形势。
全球分享收益的历史时刻
应该说,全面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背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和规则,另搞一套以配额限制为特征的国际纺织品贸易制度的纠正;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国——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身为进口国的发达国家斗争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正是通过这种努力,发展中国家不仅与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于1994年在WTO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了新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而且决定从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十年期间,将纺织服装产品配额限制分阶段、按比例进行削减。
有关人士分析,随着2005年《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全面实施,全球纺织品的贸易额将每年达到180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将位居首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将从廉价的纺织品进口中受益。
机遇+挑战:防线尤存
随着配额限制全面取消最后时限的临近,美国760亿美元的纺织品及服装市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究竟又能从中分得几杯羹?据有关统计,2003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大约为110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全部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的14%。随着配额的取消,据业内人士预计,到2010年,美国市场上将有80%的服装来自中国,而目前仅为13%左右。似乎所有迹象都显示,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墨西哥可谓是中国的老对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美国纺织企业纷纷开始南迁到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墨西哥云集了大批纺织服装企业。1994年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后,按照规定,美国不仅立即取消了对其实行的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而且还给予了墨西哥进口关税优惠。因此,纺织品成为墨西哥对美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之一。到1998年时,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的纺织品和成衣占美国进口量的13.7%(当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和成衣出口占美国进口量的7.4%),一度超过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此后历经数年冲击,中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才逐渐恢复到目前的水平。
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看来形势是对中国有利,可也不能低估墨西哥的竞争能力。在美国服装市场上竞争最为激烈的裤子类商品中,有25%的市场份额被墨西哥所占有,而中国仅占1.4%。而且,2004年是NAFTA全面取消符合原产地规则的服装和纺织品关税的最后期限,而零关税待遇的实施对于增强墨西哥纺织品和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竞争力将大有裨益。
此外,中美洲地区也是中国的一个潜在竞争对手。中美洲不仅以优越的地缘优势、低廉的劳动力等有力因素成为美国重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基地,而且在2004年上半年,美国与中美洲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如果该协定获得实施,则意味着该地区纺织品与服装出口也将获得美国的关税优惠甚至零关税待遇。这对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纺织品与服装对美出口形成极大挑战。
美国利益集团的压力
近年来,随着纺织类产品进口的激增,美国国内纺织及成衣业就业率持续下降。截至2003年4月底,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就业总人数为90.4万人。其中,纺织行业就业人数约40.9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减少了约2.7万人;服装行业就业人数为49.5万人,为30年来新低。根据2003年美国的一份工业研究预测,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后,将导致更多美国纺织工厂倒闭,更多的美国纺织工人失业。
据悉,出于各种压力和担心,日前,美国117名参众两院议员分别向美国总统布什写信,要求重新考虑将WTO有关纺织品与服装配额限制延长至2008年后。尽管白宫很快拒绝了上述要求,但是对于美国有关利益集团的行动及言论,我们却不能忽视。
特别是在配额取消后,如果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激增,将会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分歧,届时,美方会迫于压力,采取其他措施来应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冲击。
比如,采取反倾销措施和动用“201条款”(该法规定,如经调查证实美国国内某一产业因进口激增而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总统有权采取进口限制措施并对国内受损产业实施补贴,以减轻产业面临的外来竞争压力,帮助其做出调整以适应竞争环境)。此外,还可诉诸于只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进行限制。实际上,2003年,美国已根据这项“特保措施”对来自中国的胸衣、袍服和丝织品等三种纺织品征收了进口关税。
竞争将更加激烈
随着配额限制的全面消除,中国与其他纺织品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甚至会趋于激烈。随着配额限制完全消除,纺织品出口国以较高价格获得的所谓“配额租金”(由于配额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要支付相当于10%~30%的关税配额租金),会随着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而消失。这在一定程度虽然刺激纺织品贸易量的扩大,可是由于竞争的加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在短期内贸易收益可能增长乏力,甚至下降。
【纺织品贸易局势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纺织品战略贸易研究10-15
纺织品出口俄罗斯分析08-10
纺织行业分析报告06-26
纺织行业市场分析11-29
纺织品设计学课程感想12-16
东华大学纺织品整理学07-15
生态纺织品及检测技术01-02
HPLC法测定纺织品中AP和APEO10-04
纺织行业论文08-24
纺织厂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