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2024-10-26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精选10篇)

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一

我国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治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犯罪手段 也日趋智能化、科技化和专业化。对于公安工作来说,只有主动搜集信息,客观分析信息,合理利用信息,才能把握当代社会治安的脉搏,才能从容不 迫地预防、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对严厉 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综合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实现公安工作可持 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安警务信息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借助高科技信息通信手段将公安警务 信息资源应用于现实公安工作,使公安警务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并能真正服务 于实战。伴随着公安部“金盾工程”的实施,这几年来的公安警务信息化建 设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安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及应用软件开发、信 息应用技术方法创新等几个阶段。目前则致力于开发统一的警务信息系统,构建统一的警务信息平台,使各种警务信息在共享平台上实现充分而又高效 的集散。在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大力倡导的“网上作战”,运用的主要也是各 类警务信息资源。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极大提高公安工作的效 率和侦查破案的攻坚能力。本文就如何有效整合公安警务信息资源,发挥公 安警务信息化最大效能,借鉴经济学原理,以帕累托改进的思路提出了解决 这些问题的一些设想。

引言

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治安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犯 罪活动日趋智能化、科技化和专业化,对于公安工作来说,只有主动搜集情 报信息,客观分析,合理利用,才能把握社会治安的脉搏,才能从容不迫的 预防、控制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对严厉 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综合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实现公安工作 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以公安警务信息化为代表的公安信 息化建设是一场新的警务革命,它不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影响,对现有的警务运行模式产生改变,同时还与公安民警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些在机关工作了很多年的同志会突然间发现,自己在机关已经无事可做,有些人被调整到基层单位,更多的公安干警包括一些优秀民警会猛然发现自 己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警务信息化进程,甚至 有些警察会因此而下岗,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就是公安警务信息化带来的必然 结果,不论大家是否愿意接受它,它都正在向我们走来。

(一)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信息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使人们不得不重新 认识信息时代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目前,随着公安工作方式变革 的不断推进,现代警务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网上追逃、指纹会 战、视频防控、案件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和领域逐步推广应用。公安工 作向着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迈进。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有效的提

高警力资源效能,增加了物力效能,提高了执法办案质量。目前,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借助现代信息通信手段将公安信息

资源更好的应用于公安工作中,使公安信息真正服务于实战。面对纷繁复杂 的各项警务工作,公安警务信息化能够帮助我们从源头抓起,从细节抓起,从管理抓起,掌握全面,了解动向,使我们能够真实而生动地把握各项中心 工作的脉搏,有序地分析、了解、调度和管理公安工作,公安警务信息化工 作将成为推动警务方式变革的根本的力量。现阶段警务活动、执法活动对网 络和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信息采集、处理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伴 随一线民警的综合业务数据的不断采集和使用汇集,实现跨区域、现代化移 动办公,公安干警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随时进入公安网络,可以 直接整合电子地图、人口信息、机动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机动车信息等各类数据,充分满足社区民警、交警、刑警、巡警、治 安警等各类警务人员使用。

从实质上讲,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公安网上作战是公安机关借助信 息网络技术开辟的又一战场,是新时期对敌斗争的杀手锏。网上作战动用的 主要是各类公安信息资源,是现代条件下公安信息战的新模式。公安机关的 社会管理职能和侦查破案职能将从依托物质与人力为主,向以依托信息与知 识为主的模式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公安机关通过警务信息化建设将 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到各个实战部门,进而极大地推动公安工作效率和侦查破 案的攻坚能力。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如何发挥公安机关各个方面的最大效能,达到最优资源配置。本文运用帕累托改进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帕累 托改进原理是以著名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命名的,并基于帕 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基础之上。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 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 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托改进可以 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生产更多并从中受益,但又不会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本文希望能在公安资源 的优化配置上应用帕累托改进原理。对散见于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信息硬 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在不损害原有信息资源单位和部门利益的基础上,使更多的部门和警种从警务信息化变革中受益。

(二)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研究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研究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 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提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策,是以行政管理理论知 识和方法作支撑的。为了给各地、各部门在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 临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使建成的公安警务信息系统能 更好地发挥出服务公安工作的职能作用,本文是立足于当今我国公安警务信 息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分析实 际问题入手,来提出直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的。文中采用了比较 研究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比较研究方法

通过网上收集访问各国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达国家和我国 警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以及我国不同地区警务信息化建 设的实际情况的比较,借鉴成功经验,查找不足,提出解决我国公安警务信 息化建设实际问题的对策和策略。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中寻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将公安

警务信息化建设与政府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用和接受检验,从而促进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运用经济学的“帕累托”改进 原理分析民警如何在警务信息化建设中,面对大量的警务信息处理任务时能够始终保持高效。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信息资源、信息硬件资源的合理整和,在不损害原有信息资源单位和部门利益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单位和部门从警

务信息化变革中受益 6不同步1问题,基本实现信息主导下的主动型、效能型警务。

近年来,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建设、信息管 理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信息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等几个阶段。日前则致 力于开发统一的信息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各类警务信息在共享平台上实现充分而高效的集散。但是,由于对警务信息化涵义的不同理解和认 知,公安机关内部在各类信息应用主体,警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当前的警务信息化建 设,因此有必要明确公安警务信息化的具体含义,以此含义来审视当前警务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以帕累托改进的思路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公安警务 信息化建设提出对策。

1.相关概念解析

(1)政府信息化。政府信息化是对政府机关中一切需要电子化的业务信 息、工作流程、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等进行信息化重构建设。形 成一个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的综合平台,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 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总 体素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行政效率。2(2)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E-government的译词,这个概念在过去很 多表述中与“电子政府”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和混淆。但是,随着政府信息化 的进程,“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各自的内容和区别日渐清晰,各自的 内涵和外延已经犁清。“电子政务”主要是政府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即 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电 子政务”的重点则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是政府内部工作业务的 信息化应用。我国从1999年的“政府上网年”,到2002年的“电子政务年”,发展至今,基本完成了“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进入了“电子政府”

[1]是指公安机关与犯罪嫌疑人的不在同一时间出现,比如警察上班,小偷休息,警察下班小偷作案.[2]蒋晶论中国政府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在明确公安警务信息化的概念前,先明确一下公安警务活动的概念,公 安警务活动是公安机关各部门依各自职能开展的活动,警务活动是由公安机 关的职能与性质所决定,并与公安机关的职责与义务相适应,随着社会治安 形势的变化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大致 经历了四次警务革命,警务的含义随着警务改革的变化,其内涵与外延也不 断变化。“我国目前处于由传统反应型警务向主动型警务的变革过程中,一方 面逐渐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警务理念与警务模式,同时又要结合我国实 际,有自己的特色。”中外警务理念的不同,新旧警务理念的冲突,使得对于 警务的含义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结合我国现阶段 警务工作的,现实及发展,对于警务,大致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狭 义的警务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属于警察职责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广义的警务,是指警察为了实现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赋予的职权,所从事的对稳定社会 治安有意义的活动,除了包括狭义警察工作打击处理的职能外,更侧重强调 防范与服务的职能。并且把服务的职能上升为公安机关的直接职能,在以前,服务职能主要是通过打击犯罪职能与管理职能间接体现的。此外,有的学者 还尝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定义警务,如公安大学王太元教授认为:广义的 警务还包括除警察之外的其他人所实施的维护治安的行为。1

3.公安警务信息化的概念

对警务信息化含义的理解和认识,涉及到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问题,是警务信息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无论 是在学术界还是在警界内部,对于这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认知。有的侧 重于警务信息化的技术特征表现,即认为警务信息化是指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有的认为是各类与警 务工作有关的信息在收集、加工、传递、积累、利用整体上作为一种资源的[1].警务信息化若干问题研究.的发展阶段。

(3)电子政府。对于“电子政府”,不同的国家政府、各研究机构的 定义并不相同。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是:“电子政府”是指政府将新 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运用到政府的全部职能中,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 的网络化潜能来改革政府的结构和运作。世界银行对“电子政府”的定义更 为全面:“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与公众、企业、其他政府机构的关系。这些技术可以方便政府更好地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改进政府与产业界的互动关系、通过使公众更方便地获得信息来增加公民权 利、实现更有效率的政府管理。通过电子政府的构建,政府可以实现减少政 府腐败、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政府收入和节约成本的目的。“电子政府” 从名称上,还存在着诸如以下几种相近的称谓如“电子化政府”、“数字政 府”、“连线政府”、“网络政府”、“在线政府”、“虚拟政府”等等

3。尽管各方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对“电子政府”的内容已经形成了共识。“电 子政府”的重点在于“政府”的网络化,意味着政府组织、结构相对于传统 政府体制的变革,是政府管理服务社会的网络形式。即是互联网上以新的政 府管理服务方式与网上用户信息互动的门户网站。换言之,“电子政府”是 一个提供统一服务和具有统一形象的政府总体,它以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形式 出现,其信息处理和工作流程由“电子政务”作后台信息支撑。中国中央政 府门户网站于日正式开通。目前所建设的 “电子政府”,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强调“政务公开”和“管理服务”两 大职能,逐步实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电子政府”更重要的政治 意义在于顺应时代趋势,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引导公众需求,缓解因公众需 求膨胀而沟通渠道滞塞所产生的政治压力。

2.公安警务活动的概念

一、公安警务信息化概述

始于1984 年的公安信息系统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电子政务

1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电子政务已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之一,公安信息系统建设更显重要,没有公安警务信息系统的应用运行就根本谈不到完整的电子政务建设。近年 来随着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伴随现代警务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 项警务工作对警务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

(一)公安警务信息化概念

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公安信息化建设,也为构建现代 警务机制、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契机。从 2003年开始,公安机关紧紧依托“金盾工程 2”建设,全面加快了公安信息化建设步伐,公

安警务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警务运行成本,提高了打击犯罪、侦 查破案的能力,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而且引领了公安工作理念的更新,警 务运行机制、队伍管理机制的变革。2008年,我国公安机关根据形势任务和

工作要求的变化,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 公安机关坚持用信息主导警务,确保警力部署始终跟着不断发展变化的警情 走,积极探索调整基层警务勤务机制,大力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四班三运转3 等勤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警力部署的全时空覆盖,解决猫鼠

四 班 三 运 转 就 是 把 民 警 分 成 四 个 班 组,每 个 班 组 上 两 天 白 班,再 上 两 天 中 班,再 上 两 天 夜 班,然 后 休 息 两 天.质和量得到警务工作人员广泛认同并在工作中得以普及;也有的认为警务信

息化是在各个警务工作领域和绝大多数警务行为中广泛、有效地采用先进的 信息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解放警力。上述看法都有 其合理性,但仅是从警务信息化的某一个侧面来表述的,要以此认识为基点 并用于指导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则又有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及前瞻 性之虞。事实上,警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警务 活动方式,并配合以组织、人才、机制等创新的综合警务创新模式,是在现 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警务模式,更是对现 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对传统的公安观念、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 组织结构等的优化和改革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新的“警务革命”,它 不仅能带来公安工作在观念上的改变,机制上的创新,同时也是未来警力和 战斗力的主要增长点。公安警务信息化就是要促进信息技术和公安业务工作 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要求我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现行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产生,导致现代警 务活动越来越依赖网络,有些警务活动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在上世纪末和本 世纪初开展的全国统一“破案追逃”中,其基本的作战方式是“网上追逃”。这种警务活动新方式,催化产生了公安工作的新机制,昭示了公安网上作战 的新纪元的到来。

网上作战是公安机关依托计算机网络构成的全国公安信息

网,借助社会综合信息网,进行案件线索的发现、查询,以及嫌疑人发现和 查证等各项案件侦查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将侦查工作的传统运作模式直接 嫁接到网络信息的运作上来。网络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同时,也使人们的 延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个公安信息网络中,警察的视野就不仅仅局限 于自己所在的所(队),而是整个公安处(局)。当公安信息网与全省信息网连接

时,视野就不是公安处(局),而是整个公安厅。在这个网络中,我们可以做到 六路,耳听八方”,身在基层所(队),心有全处、全省乃至全国。

(二)公安警务信息化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1.能够提高公安机关的打击防范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资金、物资的大流动和科学技 术的不断进步,公安机关单靠过去的“人海战术”、“手工劳动”已经远远 不能适应当前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现在高

10“眼观 科技犯罪和智能型犯罪日益突出,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严峻的形势发展使公 安工作对科技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机关破案率的高 低,最终取决于公安机关的科技水平。近几年公安机关运用 DNA比对、指纹

鉴定、信息检索等现代化的手段侦破案件、预防犯罪,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案 件和高科技犯罪,效果已经在公安工作手段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以金盾工 程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现在公安机关很多警务活动直 接就在网络上进行。通过网上检索排查,网上通缉嫌疑人,网上布控赃物,网上查询信息,网上比对指纹,日常查询检索等方式方法,公安机关破获了

大量案件。公安实践已经证明实,加强信息化建能够提高我们的打击和预防 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公安信息化建 设势在必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实在公安机关就是战斗力。公安警务信息

化建设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要通过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 信息技术增强公安机关的打击和防范能力,提高办案效率。衡量公安警务信 息化建设的成败,要看其社会效益如何,要从社会整体上来衡量其利弊得失。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能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要有利于增

3.能够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公安工作要跟上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敢于引进和善于运

用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主动融入大局,顺应潮流,加快发展公安科技,更好 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与此同时,日益富裕并已初步实现小康社 会目标的广大群众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公安机关不断提高信 息化建设水平,不断增强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的技术含量。

4.能够有效缓解当前警力不足的问题

警力不足是长期困挠和制约公安基层长足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按照警力 和人口比,中国是万分之十一到十二,而国际平均数字是万分之三十。要做 好公安工作,就必须破解这个难题。尽管经过多年的磨砺,公安民警的基本 素质、警务技能和专业素养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与当前越来越复 杂严峻的工作任务相比较,警力不足的矛盾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日益突出,特 别是基层实战单位警力明显不足,一线民警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在 当前民警数量不可能大批量增加的形势下,坚持科技强警,坚持警务信息化 建设,向警务信息化要警力、要战斗力,必将成为缓解警力不足的关键途径。

二、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在网络建设、信息应用、机制建设、规范化

治理等方面,不断地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安信息的通信基础设施 趋于完善,公安通信专网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基层单位,形成了广泛的信息 高速网络,为公安信息应用提供了可靠、高效的传输平台。

“金盾工程” 1 各项任务基本完成,积极搭建了公安信息系统应用的支撑平台及公安网安全保 障体系,完成了“一机两用” 2 监测系统、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建设,初

步建设成了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监控系统、电子地图系统,为各个部门、各警种实现网络化应用和网上信息共享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在公安警务信息化的建设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公安警务信息化基层 工作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

(一)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中民警思想认识不到位

公安警务信息建设以其准确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为侦破工作带来了极

大的便利,因受传统警务模式的影响,民警还无法深刻领悟公安警务信息化 建设的实质。一些领导和民警对警务信息化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往往认为警 务信息化是技术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仍旧习惯于拼消耗、大兵团作战,习惯于吃大锅饭,因为不能用“大信息”指导“小动作”,加剧了我国警力 不足的现象。部分民警对公安警务信息化基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上不去,个别部门领导重视不够到位。公安部把

“全方面加强公安警务信息的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 作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十项重点工作之一,由此可 即公安业务用计算机连接互联网或外单位网络。

强公安机关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能力,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 安居乐业。脱离了这一根本性的衡量标准,就不会有成功的公安警务信息化。公安信息网络的建成,为侦察破案、打击犯罪所带来的巨大的成效,网上追 逃,已经实实在在地显示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这个信息网络,取 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加快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也将有力地 促进公安执法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增强公开性、透明度,有利于加强社 会舆论监督,从制度上、机制上有效避免各种弄虚作假、徇私枉法、管理不 严等现象的产生,保障各项公安执法和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安队伍的廉洁。因此,加快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但会促进整个公安队伍革命化、正 规化、现代化进程,还能满足其他执法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进而为全 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服务。应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的需要。

2.能够提高公安工作发展水平

在“三基”工程建设工作中,明确了“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信息化” 的工作目标,把“提升信息化水平”放在首位。公安警务信息化工作是“三 基” 1 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公 安工作水平和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是决定公安工作发展水平的关键 因素。全面加强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赢得公安 工作主动权的迫切需要,是应对现实斗争、圆满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的迫 切需要,是遵循公安工作内在规律、加快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人员大流动的环境下,社会不稳定因素多 样化、复杂化,治安情况日趋严峻。其中,各类刑事犯罪不仅案件总量大,恶性案件多,而且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犯罪分子占有一定比例,智能化、职业化、组织化特征明显,公安机关工作的压力和任务加重,必须通过警务 信息化的应用来增强刑事斗争的能力。

公安三基是指抓基层、打基层、苦练基本功。

见,全面加强公安警务信息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公安警务信息化基层基础应 用是上级机关对基层公安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基层公安机关适应新时期基 层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和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民警对开展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特别是对公安警 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警务信息基层基础工作是一句空 话、走走过场而已。有的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没有引起重视,思想观 念完全没有适应形势的发展,存在抓基础性工作少、抓突击任务多的现象

.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体制。长期形成 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对事物的行政管理,过分依赖于上传下达和按指令办事,往往出现信息不准,过程失控,决策失误等现象。现代管理方式则侧重对信 息的管理,要形成对信息的传输、采集、共享、备份、分析、加工和应用的 新的思维方式。公安警务对信息化的实现,首先取决于人的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公安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新 变化,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应尽快建立适应公安警务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运 行机制。

(二)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中民警操作技能和录入信息质量不到 位

纵观我国公安系统对现有人员结构来看,主要包括社会招聘干部、录用 的公务员和复原转业军人,公安系统专业性技术型人才的更新和补充速度缓 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公安民警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 代发展的要求。公安民警的信息化业务水平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近年 来公安系统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的素质结构,公安系统人员 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基层真正拥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

员不多,既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又精通公安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太少。目前基层公安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程序的人员,大多为县区公安 机关信息通讯部门的专业的技术人员,大部分管理一线人员仅限于操作和应 用管理软件。由公安系统开发推广的现有单项管理应用软件,每一项软件都 纳入了应用考核,基层公安机关及民警既忙于各种软件考核又忙于完成公安 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软件的应用层次。公安系统信息技术人才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虽然公安机关每年都组织民警进行系统操作的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各警种考虑到大多数民警的操作不够熟练和基层工作过于繁忙等因素,没有 把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使用作为经常化的目标,而把信息的采集输入 工作交给专门负责的民警,以致于一部分民警一开始就缺少实际锻炼操作的 机会,把培训过的一些操作细节都逐渐淡忘,谈不上树立运用系统服务实战 的意识,形成对系统信息采集工作的一种惰性,主观上依靠专职人员和负责 信息的民警去录入。部分办案民警对信息的及时采集与录入意识不强,对所 受理的案件信息、破获案件的信息和抓获的人员情况没能及时传递给录入人 员,以致信息时效性差。也有的因为办案民警未参与信息采集与录入工作,致使现场勘查、作案规律特点、作案过程分析等信息的填写不能体现信息的 真实性和准确性,信息质量不高,失去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民警整体应用技能,把提高信息采集、录入、信息应用的能力和本领作 为队伍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民警刻苦练习计算机的操作、舆情研判、网上作战等各项技能,形成“实用要我学,兴趣引我学,工作要我学” 1 的浓

厚科技强警氛围。一是实战促进学。推行无纸化办公,狠抓网上查询比对、网上破案、网上追逃,让民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二是典型带着学。开展 一系列的“信息采集能手”、“信息应用标兵”等评选活动,树立和培养一

到巡逻防控和侦查破案等各个环节上来,由于对信息录入的质量没有形成完 善的监督与考核办法,导致部分单位民警只是从应付心态出发,为完成数量 任务而工作,不用心去采集信息,不考虑信息的可用性,录入了大量的垃圾、虚假信息,这样的信息是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的。所以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 时代。公安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必须迅速调整科技强警战略的发 展思维,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 由之路。

2.警种部门配合不协调、情报信息分散零碎,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各

地各警种之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归口管理体系统,采集的信息不能得 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各地公安机关的信息没有统一的归口,有时在网上能够 看到外地公安机关有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库,但是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用户名 和口令就无法进入,不能共享利用。不同业务部门存在着本位意识,存在各 自为战的现象,信息的共享性不强,工作落实上合力不明显,限制了基层信 息警务建设。同时已建成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也存在自我封闭的现象,信息 不能互通共享的现象,于此同时民警还要为各个业务系统重复输入信息,重 复性的性的工作增大大加民警的劳动量。

3.信息研判能力弱,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研判

制度,没有培养能够综合利用有关信息对本地的警情进行研判的专业人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信息为现实斗争服务效能的发挥,制约了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

(四)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中的网络安全防范不到位

1.网络安全基础薄弱

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大多数在建设之初都忽略了安全的问题,即使考虑了

同时管理意识落后,仅把信息安全的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看家护院”工作 模式上,公安信息系统重大泄密问题时有发生,泄密隐患还大量存在,严重 危害国家安全。2008年上半年,我国安全机关侦破了一起间谍案,发现大量 针对我“金盾工程”的情报资料,其中既有涉及国家秘密的重要文件,也有 公安系统的内部秘密。一些部门尽管没有发生泄密问题,但却存在着大量的 泄密隐患。据《公安工作》报道,近期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福建省福州 市公安局国保支队一名民警将存储有国家绝密文件的移动硬盘联接到互联网 的计算机中,幸好被及时发现并制止,没有造成重大损失。敌对势力的窥探 是全天候的,如果管理不到位的话,就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除此之外,也 有一部分民警擅自为社会上一些人查阅、提供人口基本信息等,这些信息虽 不算是国家秘密,但属于敏感信息,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极易侵犯公民的隐 私权。

1同时还有少数人在公安信息网上私自搭建各种网络游戏、聊天室、视 频点播、“点对点”下载服务等违规网站,占用了宝贵的公安网络信息资源。违规网站产生的大量网络流量,极易引起网络通路的堵塞,对正常的公安业 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4.公安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保障不到位

公安业务数据库是公安工作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公安工作的敏感信息,但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数据库用户名和口令管理不到位,长此以往将无密可保,无险可防。近几年来,公安部大力推广 PKI/PMI平台的建设,就是要为各地数

据库的建设提供一个既能保证信息安全又能实现信息共享的环境,但目前 PKI/PMI平台在全国应用的普及速度还不够。系统运行通报显示,目前全国数 字证书发放率平均为

35%,湖北、湖南、陕西等一些省份的证书发放率还不 到10%;全国数字证书使用率平均为 40%,浙江、安徽、江苏等一些省份用得

比较好,但湖南、江西等一些省份的使用率还不到 25%,这说明一大半证书

安全,也只是把安全建立在物理安全层面上,另外,目前公安网上普遍使用 的协议,比如 TCP/IP 协议

1,在制订之初也没有把安全问题考虑在内,也就没

有任何安全可言。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是公安网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来 源,现在公安网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加密和身份鉴别、存取控制策略等技术 手段。面对危害网络信息系统的种种威胁,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网 络信息的安全与保密。随着公安系统对网络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强,涉及国家 安全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会在网络上表现出来。

2.公安网络安全防范观念淡薄。

目前,公安警务信息系统日益面临着各方面的安全威胁,而且出现更频 繁、更具挑战性和日益高科技的势头。但是许多公安机关对保证信息安全的 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往往只注重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只关心 有多少单位联网,有多少台电脑联网等问题,对公安信息安全则“淡然处之”。同时,许多公安网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电脑 在没有进行物理隔离的时候,既联内网又接外网,出现了“一机两用”的行 为,致使公安机关内部网络的信息安全面临重大隐患。多数公安机关计算机 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高,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是“一穷二白”。许 多公安机关的信息系统安全还仅仅依赖于初级防火墙和简单的口令等方面,系统安全等级与其承担的任务极不协调。

3.公安网络安全防范监管措施不到位

目前公安系统仍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相关的 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还不能满足对网络依法管理的需要。表现在 安全等级制度不够完善,涉密信息安全等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手段,组织与 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等方面。经常是管但又管不好、管不了,以致执法不力。.批不同层面的典型,积极总结推广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好做法、好经验,激励 民警学习。三是制度逼着学。结合各警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制定民 警岗位科学技术素质标准,实行计算机应用合格证制度,对不达标民警采取 离岗脱产的方式举办集中培训班,逼着民警学习。

(三)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中民警实战应用水平不到位

目前高度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对公安基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公安警务信息化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功能还没得到充分地发挥,警务信 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公安工作上的内在要求,而大量完整、准确、高度共享的基础信息则是实现警务信息化的基础。应充分认识以“打 防控主干应用”为龙头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按照“整合资源、重 在统一”原则,以推行基层信息采集规范化为切入口积极整合信息资源。推 动打防控一体化进程。虽然各地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公安信息总体应用水平还不够高,距离警务信息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 距,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1.基层源头信息采集不全面、不准确,警务信息掌控不够及时,例如,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人口信息照片录入的工作任务,竟然用同一张照片多次录 入不同的人,形成虚假资料,不能为实战发挥实际的作用。还有一些地方对 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采集不够重视,有的地方虽然制订了违法犯罪人员网 上信息采集的考核办法,但却没有严格按照考核办法的规则去执行,导致违 法犯罪人员的信息资料不能及时、全面采集,有的地方虽然采集了,但却没 有及时录入,采集的信息不能得到较好的利用。1 高质量的大量信息是警务信

息化应用的关键。现在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将信息工作很好地穿插应用

2.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二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0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市场竞争的内容由质量的竞争转向了速度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和知识的竞争, 市场竞争的范围也由地区扩展到了全球范围。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 各个国家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感到压力和危机。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抢占战略制高点, 则其后果堪忧。据统计, 到2009年底,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接近5000万家, 这些中小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资金不是十分雄厚, 管理不是非常完善, 信息化基础普遍较差, 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

这近5000万家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 中小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 将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基础与动力, 同时也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

1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 在当初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到了80年代, 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大量购买计算机上。进入90年代信息化建设才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来看, 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 很多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还未实现。目前有些中小企业仍然停留在手工单据书写的文本管理阶段。企业历史文本越来越多, 管理、维护极其困难。

(2) 很多中小企业的基本数据库还没有完成。由于对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不重视, 导致很多企业数据库不健全。

(3) 计算机还作为文字处理机来使用。在一些中小企业里, 计算机仅仅作为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工具, 只是用来处理word文档和excel表格上。

(4) 没有自己的局域网。很多企业至今未建自己的局域网。仍然处于单机状态, 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困难。

(5) 网站更新不及时。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可是很长时间都无人过问, 信息无人更新或更新不及时, 导致企业网站意义不大。

(6) 信息化未带来任何收益。有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努力, 可是目前利用率很低, 主要体现在每天产生

大量的文档上。无纸化办公这样基本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2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 应达到一定的条件。

首先, 企业有真正的信息化刚性需求, 不应该赶时髦, 信息化是一个投资巨大、技术高新、利益复杂、难度很大、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

其次, 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程,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自己的技术人员参与开发, 使用和维护。

还有, 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有一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 对于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来说仍需要一定的工业化和自动化基础, 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信息化知识和意识, 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成熟完善, 要求企业的管理数据科学完善, 要求企业的管理机构合理稳定。可以想象, 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中, 是无法有效实施信息化建设的。

经过30余年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无到有, 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整体水平不高, 这其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1)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 设备落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无论软件还是硬件更新频率很快, 很多中小企业害怕新技术, 以至于一些企业信息设备严重落伍, 目前还有一些企业使用十几年前的硬件和软件, 难以满足信息迅速高效性的要求。

(2) 对信息化内涵理解不够, 认识不足。目前, 虽然几乎每个企业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甚至很多企业通过“招兵买马”引进人才进行信息化建设。可是, 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建设理解不深刻, 甚至认为是“纯技术”问题, “让公司的信息技术中心负责该工程”, 信息化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进展缓慢。还有一些公司简单的认为引进或自己开发一套MIS系统即可。由于种种主观原因, 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失败, 当再次提及信息化建设时, 这些公司望而却步, 积极性大大降低。

(3) 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投资巨大的工程, 由于部分企业资金不雄厚或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导致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有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大的进展,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 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我国大多数企业, 信息化人才明显缺乏。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综合性人才, 不仅要有扎实理论和宽广的知识面, 更要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在IMD世界竞争力年签调查的49个国家中, 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可获得性明显排在最后一位。

(5) 企业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据调查, 在我国很少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设计, 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制定出一套信息化建设方案。导致引进或开发的系统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也在一些企业中出现重复开发和重复引进的情况。

(6) 软件提供商的问题。目前国内软件厂商提供的软件功能尚不完善, 系统间集成能力较差, 产品开发工程化的能力较弱, 对企业的适应性有待提高。国外管理软件则存在本地化的问题, 其软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制度和文化, 实施难度大, 变通性差, 费用昂贵。

(7)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 管理理念落后。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相结合而成的集成系统, 他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基础之上, 而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目前, 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管理机构不稳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不规范、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差, 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效果。在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往往由于管理不到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总之, 我国信息化建设还有很有长的路要走。这里不仅需要管理水平的提高, 技术的进步, 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安全, 采取有效地技术防范手段和法律制裁依据, 免去用户对信息泄露的顾虑。

3 应对措施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也正在努力探寻自己的信息化之路。可是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一个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的长期过程;也不是企业内部哪个部门的事, 它需要领导重视, 各方合作, 所有部门共同参与。这里主要探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分析和规划自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选择信息软件之前, 企业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 也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是万能的, 信息化同样如此, 只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辅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信息化。

(2) 要有长远规划, 不能局限于眼前, 放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需求。解决当前的问题虽然重要, 但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预见的需求也必须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按照企业正常的发展, 目前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企业稍有发展之后, 硬件、软件也得跟着“发展”。

(3) 公司总动员, 让所有人员参与进来, 最起码让部门主管参与进来。企业信息化不只是IT部门的事, 换个角度看, 信息化的过程中, IT部门基本上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 其他部门的需求似乎更重要。特别是在规划阶段, 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 尽量把系统规划设计完善。

(4) 加强信息化人才储备。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性人才, 要求人才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有很强的操作能力, 还需要有宽阔的知识面, 相关知识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通信、管理、财务、经济、公共关系、法律等等。信息化人才缺乏,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信息化前进的步伐, 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入昂贵的设备和先进的ERP软件, 可是利用率很低。例如, 有些企业只利用了ERP系统的一个模块的一部分, 其它模块根本没有利用过, 这就需要信息化人员二次开发,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节约再投入资金,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5) 加强员工信息化知识培训, 提高信息化操作能力。例如, 新引进的系统, 由于员工对其不熟悉, 很多员工会产生抵触情绪, 导致系统推广困难重重。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进步也是员工在进步的过程。

(6)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信息化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信息系统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 也需要企业改善自己, 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管理系统。其实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先进管理思想, 管理方法融入企业管理的过程。我国目前很多企业还未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 仍然处于管理混乱, 人管人的阶段。所以企业应该主动改善自己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

信息化看上去很美, 前景很诱人。但实际实施过程中, 往往充满着曲折, 目前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企业信息化, 是否有充分的调研、合理的规划, 则决定着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关键。

4 结束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 要制定和颁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 分类指导, 择优扶持, 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

客观原因决定了中国企业情况复杂,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我国企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相信在政策的扶持下, 信息建设者的努力下, 我国中小企业必会克服困难, 在信息化时代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2]左美云.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3]李清, 陈禹六.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周少华, 王小丰.管理信息系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田也壮.企业信息化与先进管理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三

一、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低级阶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从概念引入到普遍推行,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方略的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先进性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理论已经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未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社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充分等等。另外,虽然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强调企业文化中的顾客导向,同时也表示重视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制度标准化等方面,但事实证明,经营者们往往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总体来看,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对此,我们应当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对企业文化内涵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企业文化是设计出来的。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请专家或专门的咨询、设计公司精心雕琢,想要找出一句或几句精练的话语来表现自己的企业精神,以为这样就成就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可是,企业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企业文化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企业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的确,企业文化要高瞻远瞩,要有未来导向,但如果全都是美好理想,却无法实现,也不能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各项作用。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是一种融合经济和文化意义的新概念。虽然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哲学思维和共同价值观,但它不等于只要大多数人认同就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

二是忽视了创新与发展,企业文化缺乏特色。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方法和手段上的雷同化、一般化,相互模仿、千人一面,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的严重问题,没有企业的个性,使企业文化建设几乎走进了死胡同。实践证明,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万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在于其独创性。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无异于没有企业文化。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刚刚开始,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是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挥本企业的文化个性。

三是企业文化操作形式化,“务实”与“务虚”两层皮。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設还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未将其整合到企业战略中,作为一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而只是一味地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把企业外在形象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来完成,结果外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内里还是依然故我,对企业文化的具体操作存有公式化、口号化的误区。与此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对企业文化不重视,只关心企业的经营业务,关心市场占有率,认为企业文化与经营没有关系。实际上,在我国许多企业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的国情及企业特点出发,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第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得到不断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性质、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些都将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同时,改革和完善企业的多种用工制度,有利于企业集体意识增强和企业文化的发展。此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也给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企业家的领导权威与职工的民主参与相结合,必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心与力量,而这正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和企业成功的关键。

第二,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全面提高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群众的素质,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又加速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是通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企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来实现的。事实证明,重视学习、全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从思想、文化、道德、科技、心理等各方面全面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做法,已经引起各企业乃至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必然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第三,企业文化将更注重于提升品牌价值,树立品牌信仰。“品牌信仰”是一种国际管理界主流导向。它是集文化管理、文化营销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导向。它以“内外参与”为核心,引导企业从品牌文化到品牌信仰的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理念、形象、组织和外部沟通一系列的方法步骤,让消费者通过参与企业文化过程而产生对品牌的忠诚,进而形成一种消费信仰,这是品牌建设的最高层次。现在,品牌日益创造着巨大的价值。最大的国际化品牌甚至大于许多国家本身的地位,它们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和作用甚至已经突破了旧的国家机构。因此,树立品牌信仰将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十分注意在发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一步研究现代企业文化,使之对企业的改革发展,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4.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四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秦玉梅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3期

摘要:该文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资金、设备配置不合理,对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管理缺乏建设及维护经验,以及档案信息化复合人才缺乏等方面问题作出总结。并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在2002年11月25日向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召开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场演示会,标志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档案界正式启动。由此我国在全球档案信息化需求建设浪潮的冲击下也逐步开始并加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档案部门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信息化法规、标准的不健全、基础设施的落后、服务意识的不到位和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等,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的步伐。到目前为止,档案信息化仍然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匮乏,设备配置不合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是其主要经费来源,资金来源的途径及数量是十分有限的。而档案信息化工作以及在实现数字环境中的信息管理与共享的情况下都是需要购置计算机、扫描仪、磁带机、磁盘阵列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又相当的昂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使得配置跟上信息化建设的脚步。高端的数字信息是需要资金与设备的配置成正比的。

再者,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要件,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环境和各类辅助设施,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目前全国档案部门仅有32000多台微机,2500多个网络服务器。不仅配置上不能满足,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表现也严重不足,例如:缺乏整体规划,整体投资也非常有限,仅有的投资又没有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所以,资金不足不仅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过度配置了一些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设备,这对于设施建设是不利的,应该摒弃。还有片面追求设备和设施的技术先进程度,而忽视了技术的成熟程度和设备寿命的有限性,忽视了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基础设施与利用能力之间的匹

配平衡,从而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所以说,资金及整体规划的不足,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阻碍因素,也会促使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配置不合理。

1.2 档案网站建设管理不够

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从本质上来说,档案馆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是一个公共信息库,不缺少资源,但它需要网络平台的承载与传输。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档案馆已有200多家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正在建设之中。纵观这些网站,虽不乏有成功案例,但大部分都有存在不足。不仅内容上简单,更新慢,有的网站2个月甚至半年以上都不见有更新,使得进来网站的流量越来越少,结构单一,综合性也不强,所以说建站不简单维护更难。需要档案部门加大力度去管理维护。

1.3 档案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缺乏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但是据信息产业部披露的信息,2003年我国的信息化指数与国内的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分别为为38.46、13.43。这两个数据表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是不平衡的。虽然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结果,但档案工作发展至今并没有建立起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工作人员的从业水平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普遍较低。2 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财政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取得资料的基本投入渠道,所以在资金的筹措上,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积极与他们沟通协商,以期能够增加拨付档案建设专项资金坚持。同时档案部门要积极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解决经费问题。还要与自筹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广开筹资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多渠道解决。但同时也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提高其使用率,防止低水准、重复建设等问题出现,以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在档案网站建站时,首先要对网站进行定位,清楚网站建设的目的为是为了便民,所以在建设时要考虑到访问者登陆网站的目的是为了解到什么信息。然后,根据访问者的需要规划相关栏目,比如:档案实例、档案查询、图文信息还有档案动态等,既为访问者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第三,网站要有充足而准确的信息,网站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了,要及时利用档案文件资料更新网站,而非简单的工作状态。所以每隔一些时间就要更新网站保持网站的新鲜度,才能够吸引用户。还有一个就是网站的设计问题了,从背景颜色到栏目设置问题,要明白档案网站不同于时尚网站,颜色不可过多,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首页栏目内容数量也要适中,并且分类要科学准确。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进行一个管理的。

(3)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完善岗位制度,建立起档案部门文化。使得求职者在工作时有一个工作的氛围及职业晋升的阶梯,这样更能使从业人员有一个积极进取的目标。同时要特别注重引进复合型人才,改善人才机构,建设一支档案信息化建设队伍。结语

5.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五

基层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今年是公安部提出的“基层基础年”。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关键,也是实现公安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基层基础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强警的特殊作用,以科技应用为重点,不断提高基层民警科技素质,为科技强警的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强警也要紧密围绕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深化科技创安、信息主导警务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在切实提升警力、提高警务效率上下功夫,最终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

[找文章到本网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结合XX市公安局信息化建设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基层基础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层信息化应用业务数据少、更新慢,一致性、动态性差,信息化建设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存在差距。基层工作综合信息系统建设规模大,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但从目前看,我局除了户政人口的业务系统外,大多数系统模块信息数据少,甚至没有数据,仅有空系统、空数据库关联,信息系统为实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大打折扣。工作对象、被侵害信息主要依靠被动更新,数据的动态性比较差,不能及时反映本地人、财、物、组织等实际情况的变化。

二是公安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重建设、轻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应用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灵魂,是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没有应用的带动和依托,就没有信息化。当前,基层科所队信息化应用不够普及,已经建成的一些基层所队主页及应用开展较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存在着重建设、轻使用问题。基层信息系统建设仅有人口系统得到了应用,其中,部分模块数据量少,更新慢,应用价值不高;各基层科所队配备的公安网计算机都是浏览网页的多,业务查询的少,系统应用的少,特别是在逃人员、被盗抢机动车、违法犯罪人员等直接支持一线实战的业务数据利用率不高。

三是系统应用的推广力度不够,基层民警综合业务技能还很不适应信息化应用的要求。目前,我局的办公自动化虽然得到了全面应用,但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基层民警队伍的.整体科技素质还不高,民警基本业务技能不强,应用能力较薄弱,还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系统,致使这些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六

摘 要:通过对某矿业集团所属多对矿井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少煤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管理和认识上的突出问题。本文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和本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参考解决方案。

关键词:煤矿 信息化 管理 问题 对策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al-mining enterpriser

informationization

(He QiangInformation Branch of Huainan mining Group 232001)

Abstract: A dozen of problems on management and consciousness are found out after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i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several coal mining branches of A Mining Group.After analyzing the catholicness and hypostasis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gets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Key words: coal mininginformationizationmanagementproblemssolution

当企业信息化的浪潮早已席卷中国大地,不少行业积极投身其中,并尽情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优越性的时候,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煤炭行业又如何呢?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以及历史背景对煤炭行业信息化以有何影响呢?

一、行业特点

煤矿企业作为资源开采性企业,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及能源状况下有其独有的一些特点。

1、独特的生存竞争优

煤炭资源每天都在减少,企业的长期竞争集中在对新矿区资源开采项目的占有,胜过在市场份额上的夺取。企业拥有的优质资源就是它最重要的优势,一个低质的矿区永远无法变的优越。资源赋存条件和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了煤炭采掘企业的经济效益基础。

2、巨大的安全压力

由于煤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下作业的危险源较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抛开巨大的财产的损失不说,而由于人员伤亡而带来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更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在很多时候煤矿安全是不计成本的。

3、技术专业性强

井下作业环境的独特复杂性,使行业生产技术具有特殊专业要求,涉及面广、种类多,管理难度大。

4、生产经营计划性强

由于资源赋存条件和井下作业环境的独特复杂性,使得不同矿井之间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条件客观上存在差异,难于对所有生产矿井以统一尺度进行考核。加上历史的原因,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计划性仍然很强。

由于煤矿行业的这些独特性,使煤矿企业在安全的前提下历来存在重井下、轻地面,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相当一段时间内,煤矿企业对信息化很不认同,不愿意投入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来开展煤矿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九五”、“十五”期间,特别是最近两年,集团在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了较大投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也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所有矿井都已建成并使用了煤矿安全监测系统,许多矿井还安装了工业电视,用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点。能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多个煤矿生产作业中得到比较 普遍应用,个别已能通过网络在地面进行监视监控。在管理信息化上也已建成了多个应用系统,如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销售等多个子系统且目前运行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各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比较低。大部分煤矿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明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等问题。

1、煤矿信息化缺乏规划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2、煤矿主要领导对信息化认知程度和重视力度还不够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如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程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很难进行下去。有些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对信息化技术不够了解,不知道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更不清楚应该如何管理才能保证实施成功。因此在资金投入和人力

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有的煤矿多年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基层区队没有网络,大部分区队没有一台电脑,没有计算机应用系统,所有管理及文书工作完全靠手工进行。有的煤矿几千人、上百台电脑和一些应用系统,却没有一个专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严重地束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等问题

有的煤矿耗资上百万,网络搭建起来了,个人计算机也配置不少,但是网络上没有运行什么应用系统,结果很多电脑成了职工娱乐、上网聊天的工具,甚至因此影响了工作。有的煤矿也建了一些应用系统,但因为一些原因,有些软件开发验收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没人使用、或者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一遇到障碍就退却了;还有的也用了,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既没见提高效率,也不见降低成本,有时甚至是走向了反面。不少煤矿在矿井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规划,项目建设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往往造成重复投资或项目应用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人才

前几年,由于工作环境和待遇的问题,各类人才都涌向较发达的地区或条件较好的行业企业,煤炭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人才匮乏时期,特别是信息专业人员由于工作不受重视,人员流动更大。集团计算中心技术人员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有三批人离开了企业(个别元老除外),给集团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各基层单位基本没有专职信息化工作者,大部分计算机专业人员都转行做了其它业务。近年来,煤炭市场转暖,在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集团公司也吸收了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但这部分人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而且,煤矿企业职工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应用信息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集团公司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制约了煤矿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思考及对策

在特殊的行业背景下,针对集团公司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领导重视是前提

加强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理论的宣传、普及,使全体员工对信息技术是什么、信息技术能带给我们什么以及如何实施企业信息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煤矿主要领导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机构、人员是基础

加强机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井下作业环境的独特复杂性,使行业生产技术具有特殊专业要求,涉及面广、种类多,管理难度大,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各不一样,煤矿信息化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去推行也只能是空谈。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运行、维护过程中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应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实施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3、规划是纲领

信息化总体规划确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战略和企业业务的结合;为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和循序渐进的步骤。集团公司要规划,矿上也要规划。集团公司规划了,但是矿与矿之间在生产环境、资源赋存条件、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集团公司规划不能完全取代矿上的规划,因此矿上也要规划,在集团公司规划的大框架下再细化,制定出符合矿井特点的、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

4、软件应用是重点

在硬件投入上,要考虑软件应用项目,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配置硬件。既要满足现有的和未来几年的需要,又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浪费企业财力。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重点做软件应用项目的开发实施,特别是那些能给企业带来显著效益的软件项目。

5、管理是灵魂

信息系统不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一个与组织、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系统,技术仅是它的支撑手段。信息系统只有和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使用密切融合才可能发挥作用。在信息系统搭建之前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应用好这些系统了,使系统和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使用密切融合。目前看来,这也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触犯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这也会增加系统实施的难度。首先,煤矿主要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坚决把应用推下去的决心,并把它当作煤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抓。其次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信息系统并不是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模仿。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方式,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业务流程必然要作相应的改变,这个过程要有领导的支持和制度与规范的约束。最后,信息系统实施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给企业带来效益。把信息系统实施的效果与系统的建设目标进行对比,对系统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确保项目的成功应用。

7.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七

一、智能电网概述

简单来说,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能电网建立在双向的通信网络基础上, 将高级测量体系、传感技术、通讯技术、高温超导技术和储能控制等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传统的物理电网;引入了新的智能产品和服务, 能互动地满足现代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高要求, 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电能损耗,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 进而推进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智能电网浓缩世界技术革命精华于一身, 是最先进的通讯、IT、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等产业和技术的集成, 直接为社会服务, 有利于开辟电力行业管理的新时代, 推动了电力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

二、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可再生能源和负荷资源的不匹配分布。

世界各国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发电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力会成为最主要的终端能源。因此, 我国要重视电网的容量建设。不仅如此, 很多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 会对其发电时产生的发电功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应该重视对未来高容量电网的管理, 实现高效、可靠和安全的运行。

2. 可再生能源的分散性。

可再生能源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因此, 在存在统一大电网时, 靠近负荷侧就地利用的分布式发电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了出来。未来电网可能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优化、平衡利用分布式电力资源, 在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利用的未来, 电力用户不仅仅是用电方, 他们也可能拥有发电系统, 成为电力供应方。因此, 充分地对此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最大限度地使相关资源和负荷得到优化平衡, 对于电网系统的总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的退出。

未来能源系统中, 化石能源的退出将会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出很大的挑战。一旦诸如轨道交通用机车、汽车、飞机等燃油交通工具不再使用化石能源, 电力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替代品, 这会对电力生产造成巨大压力。未来电网的负荷特性与现代电网的负荷特性相比将产生很大的变化, 会有大量包含电气化机车的移动负荷和大范围分布的充电电站, 以代替加油站之类的设施供汽车等交通工具充电。

三、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发展储能技术。

大力发展储能技术, 可以极大地促进未来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考虑到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遵循的是生产-传输-使用的模式, 在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 可以在其中增加“存储”电能的环节。存储技术的应用将使电网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且对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对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开发利用带来便利, 不仅为其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 也为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技术支撑。储能技术的应用将会使电网运行无论在安全性、经济性还是灵活性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

所谓分布式智能电网, 即一种构建起临近用户的小型发电机组、储能系统和微型电网, 并且与外部电网进行互联 (或独立运行) 的智能电网。在分布式电网中, 小型发电机组的发电系统也可以不同, 可以太阳能、风力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混用。且原有配电网的结构不会因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发生改变, 这可以延缓输、配电网升级换代所需的巨额投资。而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会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 采用分布式智能电网, 可以大大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3.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

长期以来, 我国的电网发展总体滞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 我国要加快电网建设,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 以外延发展为主, 以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为首要任务, 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 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 提高供电能力, 营造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同时, 要大力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提高供电效率, 优化供电服务, 做到外延发展和内涵提升并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边远地区的用电比较困难, 因此, 还要大力提升输配电能力, 做好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电力输送, 保证输送的电力高效、可靠、稳定;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地制宜提高用电的互动能力, 提高用电增值服务水平,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推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结论

8.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八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措施

财务部门是企业内部管理与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转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式,建立了企业会计信息化。但是基于我国经济处于转折发展时期,科技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发展不成熟。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发展。因此,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优化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当前最不容忽视的举措。

一、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为企业的发展、经营、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等各方面提供充足、有效地信息。它是企业会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一)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推广。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基于各类因素的限制于影响,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发展速度缓慢,进展不明显。

同时,由于国外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垄断性行为,高级阶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我国企业中未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其高级应用阶段的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其运行效果缺乏有效性。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与局域网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二) 存在问题

1、 对会计信息化缺乏认知。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不全面,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混为一谈。导致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硬件设备配置相对完善,而缺乏对信息软件的运用与开发。

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已然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发展的重要部分,积极建设会计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层与财务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化的运用未能充分的理解、掌握,导致在运行过程中系统的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 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基于我国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我国会计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严重缺失,同时缺乏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规划、整合的分析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企业缺乏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性培训,致使信息系统缺乏管理、维护,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缺乏会计信息整合,导致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

3、 会计信息安全性缺乏有效保障。由于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会计的结合,会计信息化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存在相应的安全隐患。企业的会计信息容易被人恶意泄露、串改、截取;会计信息的传输与存储难保其安全性、真实性、可靠性,这些都无疑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4、 缺乏完善的管理系统。许多企业在建立会计信息化是为能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导致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各个业务系统的分离,企业信息缺乏有效的关联性,不能及时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与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的分离,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与企业的生产、销售进行有效连接,数据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应用于共享,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三、 优化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策略

(一) 强化认知,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及时企业发展的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在企业内部,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会计工作者,都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进而顺应发展趋势与市场发展需要,从而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推动作用,加强对企业的领导与财务工作者的指导,进而提升其对窥觊信息化的认知,促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

企业会计人员是财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要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进而更好的协调、配合会计信息化工作,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二) 强化人才培养

企业会计工作者是去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加强理论、技能培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综合能力。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与法律讲座,充实会计工作者的思想层面,树立法律意识,从而提升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会计信息的安全、真实、可靠。

国家方面,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强教育投资,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加强市场调研,合理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的推广力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一批符合社会要求、企业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三)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会计信息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安全防护系统的建立,采用实名制管理,确保信息管理者、使用者的信息使用安全性;采用信息防火墙,确保会计信息安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备份处理,定期检查、复制,防止计算机病毒漏洞危害。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通过法律来约束会计信息化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有效地维护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权益。

(四) 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

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途径,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根据自身性质以及经营模式,经济发展状况来合理的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业务进行分析、整合,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与经济责任,对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规范管理,建立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从而使得信息全面化、完整化,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基础、必要选择。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款及信息化的内涵,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全面、完整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承德兴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周迎春.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4,07:102.

9.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九

当前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洪碧华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为我国的法治进程指明了方向。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已有十三年,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法治建设相比,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快建设,努力推进法治化进程。

一、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群众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法制意识欠缺,法治观念淡薄。有的人在自身合法权利被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权,要么浑然不知,以“法盲”形态出现;要么畏于权势,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而不顾,“以暴制暴”,导致违法犯罪。有的农民法律知识缺乏,无视法律,排斥法律权威,崇尚“无讼有德”、“权大于法”,喜欢采取越级上访、聚众闹事、围堵政府机关来解决问题。个别公职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知法犯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速度较快,截止2010年,已颁布法律236部、行政法规690个、地方性法规8600个,基本建成法律体系。但部分法律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一些法律、法规的逻辑结构不严密,条文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法律体系不健全,没有及时进行立、改、废活动,造成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相互抵触,影响法律的整体和谐。在法律之间,基本法和单行法之间,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之间,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还没有完全配套,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出现了“断层”和“缺项”。如按照简易程序罚款,1996年《行政处罚法》规定数额为50元,而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为200元。

(三)实施法治不够彻底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其实际权力并未完全到位,立法机关在行使立法权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权力资源和程序保障。根据宪法规定,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并接受其监督。但实践中,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干预太大,因而导致一部分法律带有明显行政部门利益的色彩,使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可行性受到影响。由于财权、人事权都掌握在党政部门手中,司法机关相对独立性程度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差。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依然存在,造成法治化进程缓慢。执法者与管理相对人缺乏交流沟通,互相戒备排斥,甚至对立、对抗;个别执法者方式简单粗暴;有的甚至吃、拿、卡、要,收受贿赂;办“关系案、人情案”,执法不文明、不规范,未能体现法律的权威。

(四)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官从政法、民从私约”传统习惯。一些基层干部“重人治、轻法治”。强调人治而藐视法治,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用人治来管理,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错误认为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工作就越来越难做。或者口说法治,实为人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部分领导“重经济建设、轻法治建设”。没有摆正二者的辨证关系,认为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是大事,法治建设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些执法人员“重实体、轻程序”,认为主要结果正确,就不管过程是否合法。程序意识淡薄,忽视行政权力的规范运作。

(五)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 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增多。纠纷的主体、案件的形式、潜在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纠纷有增无减,上访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治安案件和侵财类刑事案件频发,赌博、伤害类案件时有发生。农民犯罪率较高,例如,2006年,河南章丘长清区法院判处刑罚的308名罪犯中,农民274人,占罪犯总数的89%,且多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交通肇事等类型犯罪;社会黑恶势力猖狂,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和谐稳定。

(六)基层自治难以落实 现行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缺陷,使基层自治制度难以落实。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法治成为薄弱环节。

建设法治国家,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民。然而部分村民自治组织不健全,自治机制缺乏活力,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不到位,村民自治流于形式。两委关系不明确。村委会议事、决策的民主程度不高,群众很少参与,缺乏公开透明;农民选举意识差,出现“贿选”、“家族控选”现象。村民自治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因村财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建房等矛盾纠纷增多,征地补偿范围窄,计算方法不科学。涉农行政执法的不规范,涉农维权的艰难。影响人们对法律权威的看法和对民主法治建设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思想认识,增强法治建设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农村基层,要实现从“乡土秩序”向“现代法治”的转变,从“纸上的法律”向“现实的法律”的转变。摈弃人治思想,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弘扬民主法治精神,树立法律至上意识。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治”,二者不能偏废。要努力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搞好民主法治工作的根本前提。

(二)贯彻实施宪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如果宪法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法治建设就会流于形式。现行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级党组织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落实“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原则。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使之与依法治国的要求相适应。

(三)加强普法教育,培育公民现代法治观。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公民树立正确法律观的基础工程。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积极履行公民应尽义务,并懂得运用法律维权,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为此,一是要更新观念,创新普法教育特色。结合国家“五五”普法规划,重点学习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防止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普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整合资源,促使普法教育新发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的作用,提高普法教育的社会效果。要整合人才资源,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普法讲师团”,开展经常性的“送法下乡”活动。要整合阵地资源,利用法制学校、法律图书室、电视、广播、墙报、标语等,把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识送给农民。三是要创新载体,促使普法教育新成效。要创新宣传形式,选择大家最喜爱、最易接受的宣传方式,寓教于乐。

(四)加强依法行政,营造法治建设环境。依法行政既是现代法治政府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要切实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树立依法行政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执法人员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追究制和部门执法公示制度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树立法律的权威性。要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提高执法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检查,纠正违法行为,把各系统、各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网络监督优势、倾听网民呼声;加强基层政府职能建设,实现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必赔偿。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整体协调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一是要确保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如果司法不独立,那么实现司法公正的就没有保障。二是实现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和程序公正)。公正性是司法的价值目标和灵魂所在,要求司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六)加强经济建设,夯实法治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治建设离不开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征地的范围,划清“公共利益”与“国家建设”的区别,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没有法院主持,不能强制拆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调优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七)加强基层建设,确保村民自治。必须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使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坚持依法治理。加强和改善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用制度规范干部权限,严格规范财权物权,健全村财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完善并规范民主自治与民主管理,在法律范围内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涉农法律制度,如制定《农业投资法》、《粮食安全法》、《农业补贴条例》和《农业生态补偿法》等,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0.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十

刘启文

(内蒙古赤峰市农业信息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也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着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农业全球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和农民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压力,信息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基本要素。然而,信息化在农村没有普及,通过信息化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还没有被提上一些地区政府的议事日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1、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已有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和52%的年轻农场主装备了电子计算机,能够随时进入各种农业网络。而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个别地区甚至处于萌芽阶段,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具备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概念,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地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从而造成本地与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

1.2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

目前,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还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1.3信息发布、传输滞后

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梗阻”现象。二是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因而无法解决“梗阻”现象。三是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

1.4农民素质、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就我国发达地区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另方面,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1.5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器,能对产业化进行提升。但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例如:赤峰市经济较发达的元宝山区的丰水沟镇、古山镇,由于农业生产对市场依赖程度的增加,在2000年和2002年即分别自行成立了镇农业信息中心,但信息处理能力仍难以适应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应用例子。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要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目前,农业信息中心及所维护的网站,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能力,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政府应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信息化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2加大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宣传力度 加强农业信息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真正解决好认识问题。一要加快提高服务对象农民对计算机网络这一最具潜力的信息传播载体的认知程度。现阶段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涉农管理部门、经纪人、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二要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宣传,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市农业、农村、农民,特别是各级农口农口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加大传播农业信息化思想和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力度。把我市农业信息化构筑在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

2.3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在建设市级农业信息平台的同时,要注重县乡两级网络体系建设,在现有条件下应建立县、乡联网信息示范点,用示范点获益的榜样力量扩大推广面,最终形成完善的市县乡三级网络体系。同时要做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要求各地政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实施。

2.4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规范农业信息的报送与发布制度,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管理、开发与应用,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降低信息的应用成本。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各旗县区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各类网站特别是本地农业信息网站发布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类信息;办好农业信息刊物、集镇信息板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探索利用手机、寻呼、上网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信息发布的方式。

2.5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培训是当务之急,具体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

2.6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

2.7搞好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的结合 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证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的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的结合,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最有效的办法,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就是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首先在乡级成立信息中心或信息站,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诸如《信息快报》的形式编辑、整理好信息,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递到村,定期或不定期由信息员把收到的信息张贴在村里建立的信息发布栏,农民可随时查阅,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上一篇: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周会教案下一篇: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