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历史人物(共12篇)
1.认识历史人物 篇一
模板1.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1)统一实现
①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
②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分裂必然导致长时间的战争,使百姓身心疲倦,从而产生强烈地渴望统一进而实现和平稳定的愿望。
③ 英明君主或个人的雄才大略,也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
④ 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2)统一未实现(海峡两岸)
① 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③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④ 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九二共识”现已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广泛认同,台独不得人心,也没有任何出路。
⑤ 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模板2.制度创新的认识
① 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② 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③ 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
④ 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⑤ 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模板3.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
① 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② 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③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④ 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⑤ 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行为。
模板4.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①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历程。
② 历史发展表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 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能源的枯竭和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要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模板5.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② 思想解放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为社会改革和革命等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 它使思想观念冲破了旧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④ 只有思想解放,观念才能更新、思路才能拓宽,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
⑤ 历史告诉我们,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必定走向衰落,我们要勇于接受认同新鲜物,敢于创新,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模板6.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②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的人才,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综合国力。
③ 要发展科技,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模板7.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①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② 带来了一些危害,比如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高科技犯罪等。
③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在利用科技时应趋利避害,更好地保证科学技术真正地造福人类,尽可能地避免其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模板8.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①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统一体,是中国众多的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② 中国的历史上尽管也存在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有战有和,但友好交流和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③ 各族人民之间经历了千百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不断发展,各民族都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里,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模板9.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
①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② 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③ 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④ 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⑤ 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模板10.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① 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② 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开展外交。
③ 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
④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⑤ 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模板11.中国近代改革失败说明的问题
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斗争都不能取得成功。
② 只有在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得救。
模板12.中外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① 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②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③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外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① 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树立改革 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创新,锐意改革,与时俱进。
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增强国力。
③ 作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来报效祖国。
模板13.开辟道路的启示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开辟道路的启示
① 必须从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 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③ 先进的中国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
(2)斯大林模式道路的启示
①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 它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模板14.古代选官制度对今天有哪些重要启示?
① 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② 要强化法律监管,加强选拔方式的制度化。
③ 要注重人才选拔的实用性。
④ 克服官本位思想,重视人才的多元化。
⑤ 要克服特权思想,维护公平程序。
⑥ 要完善考试制度,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
模板15.怎样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流?
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主动,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模板16.对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① 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社会权利、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难以替代的。
②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③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
模块17.对反腐廉政的认识
①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治国安邦、保持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要抓的首要问题,反腐必先倡导廉政。
② 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腐倡廉意识。
③ 要强化警示教育。
④ 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与奖惩机制。
⑤ 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任务,是我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模块18.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① 民生问题是任何时期、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模块19.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① 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
② 坚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
③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④ 坚持先行试点,先易后难渐进推进。
⑤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⑥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模块20.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① 应重视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投入。
② 要保持开放性。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开放型的合作带。
③ 加强人文交流,为各项领域合作夯实民间基础。
④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模块21.对整顿吏治的认识
① 吏治关乎民生及时局安危,整顿吏治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的意义。
② 我们要部署进行为官之道和职守操行的教育,以提高官员勤政为民的思想觉悟和创造。
③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等。
④ 始终坚持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法规和制度。
2.认识历史人物 篇二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理论。“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 也正是同一性危机时期。
历史学习对于帮助青少年度过同一性危机有重要作用。历史记忆对自我的认同至关重要, 它可以使人看清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我们是一条古老链条的一部分, 过去影响着我们, 就像我们多年以后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如果关于一个人的根源与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的知识被抛弃, 那么个体将被剥夺完整的自我感和集体归属感, 这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 社会急速转型, 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多种文化交融、碰撞、冲突同时并存。高中生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中, 面对多种文化的冲突、碰撞, 很容易迷失自己。通过对自身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 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以及所有文化中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有机会对世界的、对自身以及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同一性危机, 形成同一感。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 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出无数的历史人物, 对他们的解读有利于学生通过别人的故事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中有一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介绍了22位历史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既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 既有政治家也有科学家、思想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更是因为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通过对他们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惯的解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的了解、剖析, 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认识到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时代特征, 从而反思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和要肩负的时代任务;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特别是成长的重要环节的讲述, 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当历史学习成为学生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 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 就会带来很强的学习愉悦感。这一学习过程不是追求简单的结果, 而是感受历史, 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是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命运, 从而让学生通过别人的人生故事看到自己的过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 学生汲取了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增强了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 在讲述围魏救赵的历史史实时, 我讲述了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庞涓和孙膑是师兄弟, 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 两人情谊深厚。有一年, 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 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 决定下山, 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 就留在师傅身边进一步学习。庞涓下山后施展自己的才华当上了元帅。后来, 孙膑受人引荐也来到了魏王身边, 庞涓由于嫉妒孙膑的才能就设计陷害孙膑, 剔除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 并在脸上刺字, 之后孙膑装疯卖傻才得以逃到齐国, 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后来通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战役才杀死了庞涓, 报仇雪恨。讲完后, 我提出问题:“庞涓和孙膑两人本来情谊深厚, 庞涓为什么要设计陷害孙膑呢?”学生回答道:“因为庞涓嫉妒孙膑。”我又接着提问:“那嫉妒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同学们的身上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嫉妒是一种中性的情感, 很常见, 如果发挥得好能促进自己的学业, 但如果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短短几分钟的讨论, 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汲取了历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 2005.
[2]朱汉国, 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出版社, 2004.
3.如何认识历史,以及更多 篇三
如果甲在乙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生活在乙阶段的历史学家通过解释证据便能发现,眼下的乙一度曾是甲,因此,现时世界中甲的“痕迹”并不是死去了的甲的残骸,而是在活生生地发挥作用的甲本身,只不过被纳入了另一种形式乙之中。乙并不晦暗,乙是透明的,因此甲能透过乙而闪跃,二者的光色融为一体。如果甲标志着某一历史阶段的特点,乙相应地标志着后继阶段不同于甲的特点(因此二者互相否定或互不相容),那么,形成后继阶段特点的决不只是单纯的一个乙,而是伴有甲遗存的乙。人们在试图描绘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特征时之所以会犯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做这一工作时过分精确,忘记了他们时代所闪烁的光芒实际上永远是一种复合的光芒,其本身融合了许多不同的颜色。
节选自《柯林武德自传》
4.认识历史人物 篇四
西方历史哲学的焦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不仅是批判的历史哲学。而且也是整个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论的焦点问题。西方历史哲学经过长期争论,这一问题至今仍未真正解决。然而这一问题又是关系到历史哲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不能不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 者:刘笃成 唐淮 作者单位:614000,四川乐山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刊 名:国外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BROAD年,卷(期):”“(4)分类号:B0关键词:历史哲学 历史认识 客观性
5.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历史征程 篇五
东城小学 王干辉
大家好!我是来自讲习所的王干辉,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历史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很多“新”,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那么大家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呢?
没错,就是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是一切崭新的、陈旧的背景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理解党这一无比重要的战略判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新使命、新征程,从而理解我们整个党、整个国家的历史时刻,从而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去,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新时代的历史征程呢?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三点来看: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抓住了事物变化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我们党做出新时代到来的重要战略判断,正是基于对现在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党的八大作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述。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愈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从过去对某一个方面的要求变成了现在对多方面的要求。二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非常科学的,也是实事求是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一方面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历史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新的历史起点
历史是是对过去事实的总结,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它是延伸的。从纵向的历史维度来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10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时间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起点——那时我们要“站起来”,要建立“新中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这是又是一个历史起点——我们要“富起来”,开辟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我们实现了经济、军事、民生、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迎来了我们的“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中国人民“强起来”。
何为历史,历史是一首寂寞的歌,而寂寞是永恒的回唱。
要继续保持我们国家现在这样的发展势头,完成我们第一个一百年,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目标,团结一心实现强国梦。就需要使得我们意识到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我们党所站的历史起点——提出新时代这样的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提醒!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创造历史、创造永恒的时刻了!
三、党的历史使命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就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难关要过。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的,而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
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是站在如今的新时代历史起点,我们必须要开启的历史征程!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了精准阐述,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总书记提到:“党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应该自觉担当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新时代,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需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王干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东城小学 李彬
多年来,这样的问题让和多人疑惑:世界上许多显赫一时的政党最终走向衰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走过96年依然保持蓬勃朝气?党的十九大后,新一届梦之队领航中国圆梦新征程,第一次集体出行就来到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追寻一路走来的根脉。这样的选择,让许多人由此窥见问题的答案:这个政党,有这前后相继的精神血脉。
大家见到的,就是南湖红船,中国共产党的产床,在我的家乡浙江嘉兴,距离我家不过十分钟的自行车程,这条小船在我心里有多重概念,这是我家乡的地标,令我记起我的故乡;和万千党员一样,这也是我寻觅精神信仰的源泉,有一种精神,正以她的名字命名:红船精神。
10月31日下午,总书记和其他常委从上海来到浙江嘉兴南湖边,瞻仰复建的南湖红船,并参观了南湖革命纪念馆。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96年前只有几十个人的中国共产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拼劲,才能在十九大擘画的新征程上夺取更大的胜利。
从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到李保国、廖俊波、黄大年,我们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论为人民服务)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正需以奉献精神召唤亿万人民接续奋斗,永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如今我们走入了新的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探求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给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具体展开)创造新的胜利。当下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形势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其中许多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网上网下相互传导等新特点。如何破解难题、应对挑战?这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拿出新的理念和办法,这其中蕴含的,就是初心的领航和使命的担当。
回望历史问初心,96年过去了,没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少了枪林弹雨的洗礼,我们是否还有当年一往无前的壮志豪情?是否还有当年敢闯敢拼的青春活力?“关键少数”也好,普通党员也罢,每一位党员,都需要扪心自问。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今天,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决胜全面小康,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发,哪一道难题的解决是容易的?哪一个矛盾的克服是轻松的?实现伟大梦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依然需要我们不忘初心、赓续精神,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好,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起点,南湖红船,05年习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时对红船精神做过具体阐述,这是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一种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三种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有小到大,由弱到强,96年前承载民族希望的小小红船,如今已成为承载13亿多中国人民希望的巨轮。新征程已经开启,新目标已经确立,“今天我们该怎样做?”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历史将见证我们的誓言,历史在期待我们的答案!
不忘初心 勇担使命
东城小学 李兰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民族复兴的使命时刻在召唤。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就应当始终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以累累硕果致敬新时代!
何为初心?意指人们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为政之道、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箴言,是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理想,当然也是我们年少时笔记本扉页上的人生理想。初心纯洁、热烈、美好,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念,迷途困挫中的责任与担当,铅华尽染时的恪守与坚持。2015年总书记在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这样写道:“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中的一句经文道出了人世间亘古不变的真理:坚守本心信条,方得功德圆满。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其作为主题提出,我们不妨回望中国共产党97年的光辉历史,从其中探寻那份初心。
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入侵,封建势力反动统治,战乱连绵,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风雨如晦,国将不国。不同的阶级纷纷寻求改革方法,切扶大厦之将倾。但迫于社会形势,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共产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理论,寻求新的救亡办法。1921年,从兴业路的小楼到嘉兴南湖游船,12位代表,前后七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革命根据地建设,南昌起义,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数十年,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创新局面,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九十多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挫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历史已经昭示了共产党人的至诚初心,也不难发现一份使命也在其中。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一份初心,一肩使命,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艰难万限永记去何处。
回顾历史,我们找寻到了那份初心和使命。现在我们不妨再次发问,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初心和使命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下边这位共产党人身上探寻原因(举沈浩与《追问》的事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种坚守。本来只需要任职三年的沈浩因为小岗父老的红手印再留任三年,在小岗,他犯过难、生过病、挨过打,但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仅要呕心沥血、而且要忍辱负重的人民公仆。三年又三年,无怨无悔,他是一个真正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共产党人!兴业路的小楼、南湖上的红船,寄托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承载着共产党人的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始终过硬方能长期执政。秀水泱泱、红船依旧,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要从这艘小小红船中汲取精神力量,让红船精神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种戒惧。《追问》的题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书中的干部,哪个不是曾经的干将,最终沦为了阶下囚。金钱、权力、地位、爱情,私欲之心混沌了本心。本初之心是简单之心,复兴使命是时代重担。在前行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被路边风景吸引甚至诱惑,偏离初定的正道。“一乃心力,其克有勋”,涵养初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专心致志方能有所成就,心怀戒惧才能抵制诱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种果决。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人民要的是实际的获得感,民族需要的是实干的力量。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政策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养成高效执行的作风,真正为人民谋实惠,为民族谋实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实就是一种初心和使命。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前进的根本力量。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很长,时间也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当然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用这份坚守,这份戒惧,这份果决,这份初心和使命,去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趁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冲满希望的明天!
不忘初心,践行使命
东城小学 张云
提到中国共产人的初心和使命,只要是多多少少接触过十九大报告的人,都可以脱口而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亦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系列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大家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对它们有深刻的理解吗,不是只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走进共产党人的内心,去触碰他们的信仰与追求。
我们常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来告诫已经取得一些成绩的自己,事实上这也是自省的一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在探索这个纷繁世界的时候,不要迷了心窍。而当“不忘初心”被用到十九大报告中时,我认为它更近似于告诫共产党人不要忘本,不要愋根。当然,这里的“本”和“根”,不是狭义上的家乡,而是中国人民。那么这儿就有些疑问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成为共产党人不变的服务对象,为什么能时刻被共产党人挂在心间?有谁知道在结束不久的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主席是如何赞扬中国人民的吗?习主席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
习主席还说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的人民。当我们回望历史,很能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的力量。这是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造纸术的发明,成功改革了文字的载体;印刷术的改良,使得文明快速传播;火药,击破了将资本主义堡垒;指南针,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提供了方向。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全世界无数人都曾受益过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
大自然从不吝啬它的资源,但也绝不让我们坐享其成。奋斗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华夏大地上开拓出一片片天地。长达55公里、连接香港、澳门、珠海的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全长近两千公里的青藏铁路等等一系列伟大工程的顺利竣工,正是靠着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作为精神支柱。
面临着日寇侵华,国将不国的严峻形势,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中国人民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即使血洒战场,中国人的骨子里的傲气也决不会折;
我们时刻强调着中国梦,正因为心中的梦想即使不与他人讲述,也是自己奋斗的支柱。中国人民总是将梦想精神牢记心间,用于实践。正所谓人生最幸福的境界莫过于,心中有梦,兜里有糖。
中国人民于历史,开创先河,保卫祖国,建设强国;于文明,自力更生,改革创新,造福人类。中国共产党执政,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离不开人民的信任、人民的选择,如此可爱中国人民,有什么理由不值得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呢?
说到共产党人的人民情结,就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我相信大家一定熟知这位共产党党员--杨善洲杨老先生。二十年如一日待在大山深处,整地、育苗、植树,即使众人质疑他只是为了其中的暴利,即使睡在四个木桩叉叉凑成的一张床,即使不慎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杨老先生也从未言过“放弃”二字。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水土流失严重的大亮山建成了五十六万亩的林场。杨善洲党员,真正做到了无愧于民。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道: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待。与此同时,像廖俊波、黄大年、郑培民、沈浩这样的优秀共产党人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告诉我们,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前行。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现如今仍然存在着的问题。和平年代,改革的深水依旧变幻莫测: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脱贫攻坚形势依旧艰巨等等,其中诸多的社会矛盾呈现错综复杂、网上网下相互传导的特点,决胜全面小康,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发,哪一个的困难的解决是容易的?哪一个矛盾的克服是轻松的?存在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危机意识。
新时代给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那怎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总书记曾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靠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担起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用一种昂扬的气魄在新时代必然会面临的大风大浪中前行。不畏艰险,走好我们自己一代人的长征路。而作为青年人,尤其是有志于成为党员的青年人,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生于这样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当年前辈们翻雪山过草地勇?是否还有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生命的壮志豪情?星星之火,还足矣燎原么?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时代需要怎样的青年?我们青年,又怎能辜负时代的号召呢?要让人生出彩,必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就应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6.如何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篇六
2014-05-13 10:17 来源: 《党建》杂志 作者: 曲青山
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党发出“学习党的历史”的号召。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讲话中强调了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性。那么,究竟如何正确地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从学习的成效来说,把握好学习的基本遵循、根本要求和科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和遵循,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许多讲话涉及党的历史问题,加之十八大之前他对党史研究和党史工作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同志完整系统的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既给我们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也为我们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给出了新的正确判断和结论。从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和正确判断、结论上讲,这些论述,为我们起到了“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和“钥匙”的作用。
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近代中国历史特别是党的90多年奋斗历史进行了新总结。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9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着眼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对党执政60多年来自身建设的历史进行了新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决心抓党的建设,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推出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指明了方向。
三是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新总结。习近平同志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在确保社会稳定中推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这“五个必须”,深化了党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原则。四是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特别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了新总结。习近平同志全方位回顾社会主义 500年来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国到中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艰辛探索到破浪前进的历史进程,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五是着眼于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现状,强调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性,对学习党史、国史提出了新要求。他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六是着眼于认识历史本质,把握客观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进行新的探索,给出新的结论。他指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他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视野,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进行的新的科学总结,对党史研究和党史学习提出的新的要求,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崇高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新水平,标志着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入新境界,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二、以党的不同历史时期为线索和脉络,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从党的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脉络来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要求我们要了解党的历史的全部面貌,也就是说要从整体上了解党的历史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党是怎样走过来的。从党成立至今,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光辉历程。党的90多年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即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细分可以分为5个时期:一是党的创立时期,从1921年7月党成立到1923年6月党的三大召开之前;二是党在大革命时期,从1923年6月党的三大召开到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三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27年8月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召开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四是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五是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8月重庆谈判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第二个历史时期即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细分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从1949年10月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之前;二是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三是“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四是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开展揭批运动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第三个历史时期即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细分也可以分为4个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历史正在进行之中,我们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作为一个历史节点,下限暂时放到2011年7月。这个时期:一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三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四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可以说,在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坐标和节点,一个个坐标和节点连接和串通了党的历史的一个个重要事件和人物,点面结合则蕴含了党的历史的全部内容。
二、以党的不同历史时期为线索和脉络,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从党的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脉络来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要求我们要了解党的历史的全部面貌,也就是说要从整体上了解党的历史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党是怎样走过来的。从党成立至今,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光辉历程。党的90多年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即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细分可以分为5个时期:一是党的创立时期,从1921年7月党成立到1923年6月党的三大召开之前;二是党在大革命时期,从1923年6月党的三大召开到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三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27年8月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召开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四是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五是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8月重庆谈判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第二个历史时期即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细分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从1949年10月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之前;二是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三是“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四是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开展揭批运动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第三个历史时期即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细分也可以分为4个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历史正在进行之中,我们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作为一个历史节点,下限暂时放到2011年7月。这个时期:一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三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四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可以说,在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坐标和节点,一个个坐标和节点连接和串通了党的历史的一个个重要事件和人物,点面结合则蕴含了党的历史的全部内容。
三、以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三件大事为纲目和要领,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以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三件大事为纲目和要领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要求我们要了解党的历史发展是怎样改变了中国面貌的,怎样对中国未来产生影响的。从而了解和掌握我们党在每个历史时期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所付出的牺牲、所作出的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对我们党的历史作了精辟深刻的概括。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是在党的三个历史时期所做的。前两个历史时期结束了,两件大事做成了,第三个历史时期正在进行之中,第三件大事还正在做,还没有做完。但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三件大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每一件大事都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回顾我们党所做的三件大事,说明“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因此从整体上看,三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奋斗历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体来看,第一件大事是后两件大事发生的前提。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会有后两件大事的发生。第二件大事是第一件大事的必然走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我们党成立后就确定的目标。但基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我们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遗留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第二件大事成了必然。第三件大事是第二件大事继续探索的伟大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曲折,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正是我们党吸取了社会主义探索的经验教训,才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所以说,三件大事是不可割裂的关系,我们党做的第一件大事革命,是为了“救国”;做的第二件大建设,是为了“兴国”;做的第三件大事改革,是为了“强国”。它们共同成就了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贡献,也成就了“四个历史选择”、“两个不愧为”,即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四、以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为方法和逻辑,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什么是我们党的历史?其基本内涵是什么?2010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个概括,叫“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而这“三个历史”则构成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不懈奋斗史”是党的历史的主体。翻开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经验时曾强调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从挫折中的奋起也能说明这个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面临极大危险。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上指出:“第一次大革命的七年当中,党员的最高数字不超过六万人,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理论探索史”是党的历史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一个是独立的工人运动的发生。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时,我们党写在自己旗帜上的理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刘少奇曾说我们党早期理论准备不足,这是我们党的缺陷。但是,到了党的七大时,我们党有了自己的思想理论成果,在党的旗帜上,写上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在旗帜上又写上了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我们党又在旗帜上先后写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自身建设史”是党的历史的红线。特殊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必须有“特殊的政党”来领导。在旧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的环境中,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政坛出现了大大小小200多个政党和政治团体,以至于有一个史料记载,当时在北京,人们相互见面,不是问一声吃饭了没有,而是问你加入了什么党派。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13个代表,没有一句话的新闻报道,开会时暗探闯入,使会议中断,被迫转移到嘉兴的南湖继续开会。当时代表平均年龄28岁,毛泽东这一年的年龄就是28岁。就是这样一个政党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美国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一本研究著作中曾讲到,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国民党也是蒸蒸日上的、充满活力的党,但是,很快腐化了,人心转向了中国共产党。事实证明,中国的山沟沟里不仅能够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锻造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毛泽东同志曾豪迈地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将之称为“新的伟大工程”。当年毛泽东曾将党的建设列为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今天我们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依然在党。
7.对中考历史复习的几点认识 篇七
一、提高认识, 研究中考, 早做准备
1.中考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 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对试卷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历史试卷依据课标和历届考试, 面向全体学生, 试题难度的难、中、易比例为7:2:1, 基础性试题占的比例较大, 所以中考学生成绩优良与否, 首要因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 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烂熟于心, 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了解学生, 分阶段进行复习训练
现阶段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师告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等现象。因此, 老师应由浅入深、有重点地分阶段复习, 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 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 教师要按照学科的时政性、热点性挑选出一套复习资料。如,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 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 强调“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上述材料涉及考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可将时政与考点有机结合选出复习资料。
2.重视本学科的《会考指导》, 自己编写学科知识体系。依据课本逐单元、章节全面系统复习, 重点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专题归类, 融会贯通。在知识全面复习后, 对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样, 学生将所学知识能中外对比, 辨识异同, 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如, 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可归纳如下表:
概括为:四次侵华战争、三个主要条约、两条主要线索。也可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关系专题列表。学生可依此构建知识网络清单, 又为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选试题, 强化模拟训练
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练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指导》联系考点对知识训练, 从不同的角度、层次, 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筛选题型, 活学巧练。同时, 还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学习, 及时检查落实, 做到精讲精练, 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知识点进行归纳, 列出清单, 对所选习题进行区别、比较。如, 学生学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容易出现混淆, 张冠李戴, 为了准确定位知识, 可对上述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列表比较异同, 精心研究, 选出高质量的试卷。
四、答题训练
1.审题能力训练
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 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 着重是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加强对引述的史学材料的理解, 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主要意旨, 所选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2.表述能力及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教师要训练学生, 规范答题, 为此要对同类题型归类强化训练如读图分析、实践探究等, 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解答同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五、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8.走进历史去认识《机械制图》课程 篇八
关键词:机械制图 首次教学 兴趣 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一名中职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在该课程的首次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去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还要让学生对机电专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何上好《机械制图》的首次课,很值得专业教师去探讨。
通常我们在《机械制图》的首次课中,会突出强调《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工业语言,作为一种规范,国家有关于《制图》的标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制图》的首次课,很多教师按照教科书安排的内容重点讲解国标中的内容。我们细想一下,在实际教学的教学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也没有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这个专业。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弄清楚:1.为什么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工业语言?2.为什么国家标准是变化的?3.“图学”(《机械制图》课程)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4.《机械制图》的主体内容什么?5.《机械制图》在专业课程中有什么样的地位(重要性)?
从什么点切入来帮助学生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呢?电视栏目《探索·发现》中一个关于中国绘画起源与发展的节目给了我启示,我在学校的《机械制图》兴趣拓展课中以“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为话题切入教学,通过“一个话题,三个故事”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人类最早通过“图画”来记述生产和生活的大事,在漫长的历史的进程中,“图画”不仅逐步被抽象形成“语言·文字”,还随着人们对“图画”原料和“图画”方法的深入了解,发展成了“美术”,在“中国画”中还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等特定的绘画技法。由这个话题切入《机械制图》课程,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图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一个侧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性。随即,我提出一个问题:在生产中,技术员(管理者)通过“什么”让很多一线员工知道他要生产的零件的形状和要求呢?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图形”,事实也是“图形”是我们最原始的表达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去理解《机械制图》是一种“工业语言”,让学生记忆深刻。
《机械制图》作为一种“工业语言”它与工业的发展必然密切相关,学生会想:《机械制图》的发展与工业发展史中的那些事件相关呢?我引入了一个与工业史划时代有关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由其引领学生认知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在工业史中的划时代意义和瓦特的伟大之处。瓦特的伟大是因为他首先为人类制造出了能源转化装置——“蒸汽机”,从此人类开始真正拥有了“机器”,这一重大发明造就了欧洲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开始走进工业化时代。欧洲“产业革命”的意义不仅是生产从手工业方式向机械化变革,更主要的是它是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的革命,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推动社会快速发展。《机械制图》作为一种工业语言,在这个时期成为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必需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终它很快被纳入到国家标准之中,成为工业生产的一种“规范语言”。
说到国家标准,学生会问标准的设定有什么依据呢?是谁引发了标准化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不难回答,图形表达的基本原理一定是符合人的视觉原理,我们只要注意到图纸是平面的,空间是立体的,看懂“图纸”基本要点是分清图纸上“图形”与实际空间的对应关系和对应法则。至于特殊结构是按照什么法则抽象成规定线条的,我们只要记住规则的设定一般与生产的某些环节有关。第二个问题则与一个故事——“纽瓦尔与极限表的故事”有关。纽瓦尔作为英国伦敦一家纺织机械厂的技术员,最早采用“极限表”这一标准来要求工人控制零件加工误差,这一举措带动公司迅速发展,最终英国国家工业局在调查该公司发展的内在因素时,通过“极限表”看到了制定国家标准对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重要性,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制定国家标准的国家。故事中的人物不是名人,故事的情节也不动人,但我们可以逆向引导学生感知机电专业是一个在“标准”约束下得以迅速发展的行业,珍重“标准”和规则是行业的要求,也是做人的要求。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人也在发展,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能理解得很清楚,但是要说《标准》也发展,很多人不能理解。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标准》的发展问题呢?这不仅是一个《标准》是不是应该发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关注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我从身边旧事物的消退和新事物的产生为例,来谈《标准》的发展,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标准》发展的成因。第三个故事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生活,我们随手就能找到例子,例如手机:从模拟信号手机到数字信号手机(故事:模拟信号手机被取消时,最后的用户是被买断的。),通信的标准就必须是发展的。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去感知工业生产技术的变化对《标准》发展的影响,事实是随着新型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以前没法或难以加工形体现在变得可行了(如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等),以前很难达到的精度现在变得容易了,《标准》是对生产技术的规范,它必然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探索《机械制图》首次课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只有帮助学生了解了专业,认识了课程,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灵活的教学方式,有趣有教学内容会加强师生的交流,突出学生的学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9.认识历史人物 篇九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类最根本最主要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石油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人的活动总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嫩懂的作用,一切正常的总要对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陈元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热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跟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和集体所努力的结果,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每个时代都需要并创造出自己的伟大人物。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总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来实现的。由哪一个人成为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者,则是偶然的。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是这个人出现,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而这个代替者或好或坏,或早或晚,总是会出现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然而,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甚至会决定个别历史事变的结局。
10.认识历史人物 篇十
在人生这条漫长的旅程中,除父母外便是朋友,朋友是你伤心时的开心果,是你困难时的同舟共济,更是你受伤时的恢复剂
对于我当然也不例外,我也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她对我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变得更加富有!
她长着一张尖尖的瓜子脸,脸上镶嵌着一双闪闪发亮的如黑宝石的大眼睛,还有一个高挺的鼻梁,鼻下还有着一双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她一笑,脸上就会立刻闪现出一对小小的圆酒窝,漂亮极了!远远望去,她那瘦小的身影和那随着步伐摇摆的小细辫,显得格外地俏皮、可爱,犹若一名光彩亮丽的小仙女。她就是我的知心朋友――椿。
她是一个热情、善良的小女孩,她对我一次次的帮助也更让我感受到她体内的那股乐于助人的热心。
有一次,我在经历一次开学测验时,对于测试题,我便是绞尽脑汁也还是无从下手,简直就像是一只无头苍蝇似的`摸不着头脑,只能凭着主观意识做题。测验结束后,我的心就一直忐忑不安,感到无比烦恼,感觉像有着许多藤蔓死死地缠住似的,怎样都平静不下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成绩出来了,当老师紧紧皱着眉头高声大喊试卷时,我的手心还是直冒汗,腿也不断瑟瑟发抖。忽然,一声尖利的声音大喊我的名字,我的心头更是一颤,手抖抖地接过老师手中的试卷,一点余光撇去,分数令我十分惊讶――六十一分,才刚过及格线,我心里不禁感到千刀万剐似的疼痛,眼泪也情不自禁地轻滑过我的脸颊。顿时,热泪盈眶。
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透视过来,投映在灰暗的地板砖上。我忽的一下转过头――原来是椿!不等我反应过来,椿那和蔼的语气就对我说:不要紧的,人生漫长,谁没有失误的时候呢,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才能做得更好呀!椿那安慰我的情形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她用手轻轻地为我擦干脸颊上的泪水,含蓄地对我说:再哭可就不漂亮了哦!她紧接着对我投来亲切的微笑,我也不禁撇嘴一笑。完后,椿指导着我重新做题,还帮我巩固知识,我顿时感到心中一阵暖流滑过,椿那瘦小的身影在我的心中顿时变得强壮高大起来。
11.对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高效的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9-0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或协调的发展。对教师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以下几个方面是本人的几点认识: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直观性素材的科学使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实物、照片、绘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很好的吸引其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高效的学习状态。1、文字的直观使用。 2、课本文物照片的使用。3、根据想象绘画。4、实物的使用。
2、巧妙运用新闻时事和历史的链接
古代的历史事件由于距现在太遥远,学生往往会感到很陌生,有很大的距离感。如果适当的抓住机会,把发生在当前的新闻时事和课本上遥远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4、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门时空穿梭性很强的学科,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参观清照祠,走进这位女词人,感受它的内心起伏;开创历史小典故、历史乐园等板报专栏。力求把教材内容寓于各种活动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培养。这样,历史课就会有声有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
三、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高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不仅有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度,也要有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 、创造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高效的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桥梁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包含师生的交流。当师生相互了解,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把你当作朋友,把你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课下也要多和学生接触和交流,这样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达成。教师还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也要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合适地学习方式。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关注学生,亲切的语气教导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五、调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如果教师缺乏激情,情绪平淡、低落,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良好的展现。因此,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高效地接受信息输入。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催化剂。
六、及时评价,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体现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及时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尤其是学完一课及时评价,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的关注,更是对学生本节课的关注。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评价。针对一节新授课,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任务,精心设计,针对问题及时解决;课外作业是有效地补充,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历史的学习活动中。
12.认识历史人物 篇十二
主体是现代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主体,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表现其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 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必须有适宜的教学条件和环境, 必须从各个方面实现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要做好几个环节:更新教育观念, 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以此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忽视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 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 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忽视。比如:在授课方式上, 教师讲得多, 学生活动很少, 容易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在思维拓展上, 历史问题的设置假问题多, 创设情境和激发思维少;在对历史的认识上, 欠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 注重对历史结论的记忆, 忽视了历史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这些问题, 既是传统教学实践的延续, 又是新时期教师观念滞后的体现, 其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学质量,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改进。
二、更新观念和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为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只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才能培养其创造性,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1.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 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认识主体, 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 全面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整教材内容, 删繁就简, 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发展主体, 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 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他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 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 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 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事实上, 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 恰恰相反,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 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 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3. 优化教学过程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 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第一, 激发学史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就变成一种愉快的事情, 学生会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在充满兴趣的课堂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高中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 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诸如曹操、朱元璋等历史人物, 杯酒释兵权、长平之战等历史事件, 三顾茅庐、齐桓公纳贤等历史故事, 李白、苏轼的诗词名句等激趣素材, 运用故事轶闻, 演示活动, 设疑导思, 探索讨论等多种激趣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同时, 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施, 把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引入历史课堂之中, 用有声、有色、有形的手段来表现有血有肉的历史内容, 把历史教学从多“静态”转向多“动态”。这种教学应该最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也能使历史教学化繁为简,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通过运用电脑技术动态地演示诸如红军长征的线路图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 不仅可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再现, 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二, 创造参与条件,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参与条件, 提供活动舞台, 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1) 提供表现的机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学生在教学中能否成为主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切忌只讲历史教材, 搞满堂灌, 该以学生为主的决不越俎代疱, 全力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对于一些简明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尽量通过预习、自学、讨论、归纳等途径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把握和阐述;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分组知识竞赛或讨论有梯度的各类问题, 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后进生提供参与学习和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目时, 可先让学生去预习并思考四个问题: (1) 战前, 中国和英国在制度上有何不同? (2)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3) 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 (4) 如果没有禁烟运动, 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在课堂上让学生就其中一个问题发表意见, 通过不断陈述、补充、修正, 学生认清了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理解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 提供表达的机会。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过程。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 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 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进而抽象概括。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巴, 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大脑。因此, 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并要为学生的顺畅表达解除故障, 答题允许有差错, 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 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师生关系亲切和谐。让学生在独立观察、自主探究思考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 巧设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历史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思考的能力, 必须采取问题驱动的授课方式, 这要求教师设计问题做到精益求精, 把握好“二性”。
(1)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能够“投石激浪”。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现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充分说明设问与启迪思维的重要性。只有问得好、问得巧, 有启发性, 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才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使他们产生一种欲罢不能和跃跃欲试的心理。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量,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世界史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1941年6月丘吉尔在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在另一次广播讲话中他又说‘我希望看到德军葬身于坟墓之中, 而且希望看到俄国躺在手术台上’。丘吉尔的上述言论是否矛盾?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理由是什么?”这样把丘吉尔看似矛盾的两段话放在一起设问就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 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能够步步登高。设计问题要遵循思维规律,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逐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使其“渐入佳境”。
当然学生在探索、思考中也会出现知识性、判断性的错误, 这就要求教师在点拨学生矫正学生失误的同时, 要充分保护学生质疑思辨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提高质疑、思考的能力。这样, 在教师的点拨、启迪之下, 学生可以从认识历史进而认识社会, 领悟历史的真谛, 养成善于联想、敢于开拓、敢于坚持的品格。
【认识历史人物】推荐阅读:
《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3
认识你之前和认识你以后散文07-21
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10-01
《认识千米》06-17
思想认识检讨06-23
网络协议认识07-04
认识网络媒体07-13
认识建筑教案08-13
《认识钟表》教案08-27
认识比例课件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