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精选5篇)
1.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 篇一
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要对其内容梗概、主题思想、主要的人物形象,乃至总体的艺术特色有一些了解。
方法点拨:
(一)分点解说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克借鉴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分类解说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四、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
(三)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2.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 篇二
众所周知, 高考前的这几个月时间是考生复习备考的最佳时间。通过第一轮复习, 考生已经熟悉了教材中的英语基础知识, 包括常用的单词、词组、习惯用语和基础语法知识。因此, 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 要针对高考试卷中的五大题型进行专向训练, 旨在熟练掌握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 洞悉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和考查重点, 具备娴熟的应试技巧和策略, 提高做题的准确度和速度, 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研究近五年的高考题, 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和导向
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可使我们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导向、对知识考查的难度和广度, 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以便在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
( 一) 高考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特点
从2014年起, 全国新课标Ⅰ卷开始采用语法填空, 代替了传统的单选试题, 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两大题型上。
语法填空一直是广东卷中设置的题型,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语法填空的主要特点是:在语篇层面上考查语言知识, 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语言学习理念。试题设计采用了填空方式, 而不是单项选择, 真正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解题技巧, 对中学英语教学有较好的反拨作用。考试的内容不仅涉及句子的语法结构, 还包括构词法、篇章连贯和意义对句子结构的制约作用。符合语言真实性的要求, 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语境中应用自己的语言知识。
1. 语法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广东卷的高考试题一直采用语法填空题目。考生需要在给出的篇幅为200 ~230字的一篇英语短文中, 结合短文的内容, 在10个空中填出单词或者词组。其中, 4个实词给出了提示词, 考生需要适当地进行变形。6个没有给出任何提示, 考生需要根据语篇逻辑填空, 填入的单词数量不得多于3个。下表是近五年来广东卷语法填空的考点分布 ( 带星号*的实词给了提示词、斜体的实词没有给出提示词) :
从上表可以看出, 需要考生填出的实词, 主要是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空, 均为考生提供了提示词。但是, 有两个实词, 代词 ( 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连接代词、关系代词、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it) 和副词 ( 连接副词和关系副词) 没有提供提示词。需要学生写出的所有的虚词 ( 连词、介词、冠词) 均不提供提示词。
从近五年广东卷语法填空题的考查重点来看, 最重要的考点是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复合句 ( 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 、形容词、副词、名词, 其他考查的内容有: 连词、介词、冠词、常用的习惯用语和过渡词。体现出命题人注重对英语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的考查, 突出语篇的显著特点。
2. 短文改错题的命题特点
短文改错是高考命题的传统题型之一, 是集多项语法规则和多种语言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试题。具有题型小、灵活性大、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考查项目多的特点。短文改错试题不是单纯地检测考生的语法知识, 而是检测考生在语篇应用和上下文理解的过程中, 运用语言知识去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短文改错主要检测考生发现、判断、纠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 以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考点涵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运用等诸多方面, 考查目标既涉及语言知识的多个方面 ( 词法、句法、语篇结构、行文逻辑等) , 又涵盖理解、分析、运用和整体思维等诸方面能力。
短文改错的文章内容浅显, 词数为100左右, 多采用记叙文文体, 偶尔也有应用文。短文改错文章中的错误主要是词语、语法、篇章结构和行文逻辑等方面的错误, 这些错误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语境进行判断, 不仅要求考生掌握好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 而且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 要想做好短文改错题, 必须明确短文改错考点提示, 抓住短文改错的特点, 然后打开做题思路, 才能巧解短文改错题。因此, 掌握短文改错的特点和应对技巧, 有利于帮助同学们逐步培养判断、发现、纠正语篇中语言错误的能力, 从而在高考英语中取得高分。
近五年短文改错试题的考点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短文改错试题中, 命题人通常会设计一个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篇内容用错的连词, 来考查考生对短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情况。在10个试题中, 动词类所占2 ~ 4个 ( 包括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词组和动词词组) , 其他考点包括: 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辨析、连词、介词和冠词。
( 二) 完形填空题的特点
完形填空是指命题人在一篇英语短文中挖出20个空, 让考生根据语境把20个词还原到原文中。完形填空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语篇信息为基础, 以文章的脉络为主线, 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正确地还原短文中缺少的信息。完形填空的主要特点是: 记叙为主, 叙议结合, 文章的脉络清晰, 主题明确。首句通常不设空, 考查词语的搭配、上下文的理解, 文章的脉络和主线。一般来说, 所挖的空以实词为主, 主要包括: 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四大类, 偶见代词。虚词所占的比例很小, 主要有连词和介词两种。有一部分空格考查一些常用英语的词组、短语和习惯搭配的用法。
从近年全国高考完形填空试题来看, 命题人非常注重考生对语篇的理解。命题体现出对词语搭配、文意通畅、惯用搭配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词语的选择基于考生对整篇文章理解和主旨大意的把握, 凸显对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 三) 阅读理解题的特点
阅读理解题旨在全面考查考生从语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测试考生对短文的主旨大意、事实细节、逻辑关系等方面的把握情况及理解的准确度。可见, 英语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从试题的设计方法来看, 对考生阅读的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五点:1. 概括全文的主旨大意; 2. 理解文章的事实和细节, 既准确理解具体的事实, 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3. 既准确理解单词字面的意思, 又要理解深层的含义, 包括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 4.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 又正确把握短文内部各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既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 又能结合生活常识去理解。
近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试题的类型: 1判断事实细节题; 2推理判断题; 3猜测词义 ( 句意) 题; 4主旨大意题。2. 考查的重点: 判断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在阅读理解中约占60%, 我们应高度重视。其中, 推理判断题为重中之重, 平均每年约占40% 。近几年, 阅读理解题加大了对语篇结构的把握及对深层次信息理解的考查力度, 着重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 侧重考查考生根据语境提示, 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着重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与要求。3. 阅读素材的特点: 近五年的阅读材料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充满时代气息, 贴近现实生活, 语言地道, 原汁原味, 文章的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体裁多样, 题材各异, 选材更趋生活化、知识化, 突出实用性与时代特点, 涉及了社会、能源、环保、人生观与日常生活等方面。4. 阅读总量: 5篇阅读材料的总字数都控制在2000个至2300个之间。文章编排由易到难, 题目跨度不大, 考生做起来比较顺手, 进一步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性化这一特色。
( 四) 书面表达题的特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近年的书面表达试题在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等方面呈现新的趋势。一方面, 书面表达试题的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写作的话题新颖时尚, 对写作内容的控制逐步减少, 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写作的情景和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凸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书面表达试题的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教学理念: 注重素质教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特点进一步强调了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交际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全国各地的19套高考试题中, 个别省市采用了传统的要点作文, 大部分采用提纲作文。北京卷、上海卷和福建卷采用了图画作文; 安徽卷和浙江卷只给考生提供了写作话题。湖北卷和广东卷的读写任务采用了开放式作文。从2011年起, 全国新课标卷的书面表达开始采用提纲作文。
与传统的要点作文相比, 提纲作文的开放性更强,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 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 提纲作文正逐步成为一种流行的命题形式, 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考生应根据写作情景的提示, 依据写作提纲, 确定具体的写作要点, 写出100 ~120字左右的短文。
二、全面系统复习, 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是对考生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抽样检查, 只有全面地、系统地复习基础英语知识, 掌握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不管命题人怎么命题、考查哪个考点, 考生都能积极应对, 自如发挥。因此, 考生应全面地、系统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尤其要重视对知识的积累和梳理,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1.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面系统不留死角
动词考点是基础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在复习动词考点时, 应包括: ( 1) 常用的12种动词的时态: 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 一般将来时, 现在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 过去将来时, 将来进行时, 现在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 现在完成进行时, 过去完成进行时, 将来完成时; ( 2)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 3) 非谓语动词的不同形式 ( 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 ( 4) 情态动词, 考生应关注那些常考易错的情态动词; ( 5) 动词辨析; ( 6) 动词词组辨析等。
下面以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为例, 谈谈时态复习的注意事项。
一般现在时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 二是表示客观真理和事实。但是, 英语试题经常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查一般现在时:
1在宾语从句中, 如果从句陈述的是客观真理或事实时, 即使主句用了一般过去时, 从句的谓语动词也要用一般现在时。例如:
Columbus proved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哥伦布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2当主句是一般将来时或祈使句时, 状语从句通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主将从现”。例如:
I'll call you up as soon as I arrive at Beijing.我一到北京, 就会给你打电话。
3表示按照时刻表发生的动作, 通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例如:
The fall school term begins on September 1.秋季学校九月一日开学。
2. 善于总结规律, 积累解题技巧
现在完成时是英语中常考易错的一个时态, 很多考生对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掌握不牢固。在复习时, 考生要善于总结规律, 积累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做题的准确度。
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表示某个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强调已经发生的事情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常用的副词有: just, already, yet, never, before; 二是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从过去开始, 持续到现在 ( 还可能持续下去) 。常用的时间状语有: since+ 过去的某一时刻; since + 一般过去时的句子, since then, ever since, so far, lately, recently, in recent years, up to /till now, in /over /during the last /past few days /weeks /months /years / decades, for + 时间段, for ages /years等。例如:
So far this year we have seen a fall in house prices by between 5 and 10 percent. 今年到目前为止房价又跌了5% ~10%。
此外, 在一些固定句式中要用现在完成时。 ( 1) 在This/It is the first/secondtime that句式中, 从句通常用现在时; ( 2) 在It is/has been时间段since + 从句中, 主语可用现在完成时, 意为“自从……以来, 时间多了……”; ( 3) 在条件、时间、让步状语从句中, 如果强调从句的动作完成主语的动作才发生, 从句可用现在完成时。例如: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he has been to Australia. 这是他第一次去澳大利亚。
3. 认真对比相似点和不同点
很多考生不能区别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用法。其实, 它们的用法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如果一个动作从过去开始, 持续到现在尚未结束、仍在进行中, 而且还有可能持续下去, 就用现在完成进行时。其构成为: 主语 +have /has been doing。现在完成进行时强调一个动作尚未完成, 还在进行中, 常常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而现在完成时强调某动作已经完成, 并对现在造成影响。现在完成时只陈述一个事实。例如:
Where have you been?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half an hour. 你去哪了? 我等你半个小时了。
4. 关注特殊用法, 突破易错点
一般过去时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又常考的时态。一般过去时主要表示在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也表示过去习惯性或经常发生的动作。常与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 yesterday, last night /week /month /year /Sunday, the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other day, in 1990, twodays ago等连用。
值得注意的是, 一般过去时有些特殊用法。
1在时间、条件、让步状语从句中, 常用一般过去时代替过去将来时。
2有时, 虽然句中没有时间状语, 但是根据语境, 表示说话前存在的某种情况, 暗示“刚才, 在过去”之意。例如:
— Ann is in hospital.
— Oh, really? I didn't know. I will go andvisit her.
———Ann现在正在住院。
———真的吗? 我不知道。我将去看她。
3在虚拟语气的句型中, 通常用一般过去时。在It is high time that“真该做某事了”句型中, 从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在would rather和would prefer后可跟从句, 从句中用一般过去时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在as if /though后的从句中, 当说话人所述的情况与现在事实相反时, 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时。例如: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did something to solvethe problem. 我们真该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了。
4某动作或者状态在过去持续了一段时间并结束, 其影响不存在, 就用一般过去时。
三、进行科学训练, 提高应试技能
考生在考前的这段时间要针对高考的题型进行科学的训练, 掌握每种试题的做题方法和备考技巧。
( 一) 完形填空题的复习备考
由于完形填空定位语篇, 在做完形填空前, 考生必须读懂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的前后逻辑;在选择时, 确保每个小题的答案都有据可依, 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具体的信息点。因此, 在解题时, 应根据上下文寻找相关的线索。例如, 某一个词的原词、替代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和概括词等。考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来自于大量的训练, 因此在冲刺阶段, 考生每天至少要做一篇完形填空题。
如果想提高完形填空试题的得分率, 考生需要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章, 并具备一些解题技巧, 这些都来自于平时的训练。高考词汇表列出了3500个英语单词和常考的500个左右的短语。考生要经常积累常见的英语词组短语和习惯搭配, 以备做题时使用。例如:
1. be + 形容词 + about: be certain about确信, be anxious about为……担忧, be carefulabout当心, be disappointed about对……失望, be sure about对……有把握, be worried about为……担忧
2. be + 形容词 + to: be accessible to易接近的, be accustomed to习惯于, be harmful to对……有害, be cruel to对……残酷, be important to对……重要, be useful to对……有用, beopposite to在……对面, be available to对……来说可获得, be true to忠实于, be addicted to对……上瘾
3. in + 名词: in demand受欢迎的, in brief简要地, in need在穷困中, in debt负债, in trouble处于困境, in danger处于危险中, in time及时, in common共同的, in harmony和谐地, inparticular特别, in vain徒劳地, in detail详细地
4. on + 名词: on demand一经要求, on duty值日, on fire着火, on line在线, on leave在休假, on guard值班, on average平均, on sale出售, on holiday在度假, on hand在手边, on purpose故意地, on schedule按照预定时间, on time准时, on show在展出, on strike在罢工
5. with + 名词: with anger生气地, with care小心地, with caution小心地, with confidence自信地, with delight欣然, with patience耐心地, with wonder惊奇地, with interest饶有兴致地, with relief放心地, with pride自豪地, with dignity有尊严地, with satisfaction满意地
6. 动词 + sb of sth: convince sb of sth使某人信服某事, inform sb of sth通知某人某事, warn sb of sth警告某人某事, accuse sb of sth控告某人某事, cure sb of sth给某人治愈某病, suspect sb of sth怀疑某人某事
( 二) 语法填空题的复习备考
语法填空题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短文, 然后按照短文的内容和句子结构完成10道填空题。考生需要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 不多于三个单词) 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语法填空主要考查语境 ( 上下文的逻辑、连贯、衔接和指代) 和语法 ( 词性和词类、复合句、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 。两方面的内容。在复习备考时, 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 扩大词汇量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3500个左右的词汇和500个左右的词组。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熟练运用构词法, 来拓展自己的词汇量。一方面, 老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构词法记单词, 另一方面,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词汇。
解析:根据语境, 空格在名词前, 因此需填一个形容词作定语。根据构词法, 在名词reason后加后缀-able变为reasonable。中学阶段所学的很多名词和动词可加后缀-able变为形容词: acceptable ( 可接受的) , bearable ( 可忍受的) , wearable ( 可佩带的) , erasable ( 可擦掉的) , changeable ( 可变化的 ) , reliable ( 可靠的 ) , respectable ( 值得尊敬的) , usable ( 可用的) fashionable ( 时尚的) unbelievable ( 难以置信的) 。
解析:根据语境, 看到房间有很多空位, 玛丽感到非常高兴。空白处填过去分词pleased“高兴的”, 作表语。在平时的学习中, 考生要养成好习惯, 学会联想。例如: 学习动词satisfy时, 就联想到现在分词satisfying“令人满意的”, 过去分词satisfied“感到满意的”, 形容词satisfactory“满意的, 符合要求的”, 名词satisfaction“满意, 满足”这样脑子里储存的词汇就越来越多。
解析:20空在形容词disabled之前, 应填副词。我们在形容词mental后加-ly后缀, 变为副词: mentally。mentally disabled意为“精神不健全的, 有精神疾病的”。
解析:36空在物主代词her之后, 介词of之前, 应填名词形式, 因此把choose变为名词choice。结合句意hardly ever pleased her father ( 她挑选的领带几乎没有让父亲满意过) , 因此我们推测, Jane可能不止一次为父亲买过领带, 父亲很少感到满意, 因此应填复数形式choices。
从以上4例可以看出, 熟练地掌握构词法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牢记简单句的七种类型, 正确分析句子成分
要想写出提示词的正确形式, 考生需要判断空格在句中的句子成分。换言之,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基本句子构成。英语中常见的七种句子类型如下:
( 1) 主语 +谓语。例如:
The snow is falling.
( 2) 主语 +谓语 +状语。例如:
The sun is setting slowly.
( 3) 主语 +谓语 +宾语。例如:
Tom loves playing basketball.
( 4) 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例如:
Father enjoys watching TV in the evening.
( 5) 主语 + 谓语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例如:
Mother bought me a new bike.
( 6)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例如:
My friends wish me good luck.
( 7) 主语 +系动词 +表语。例如:
The weather i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
3. 识别三大从句, 判断主语和从句
在语法填空中, 往往考查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状语从句的连词。这些从句应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
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逗号之间的句子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先行词为Nicks guests, 在从句中作主语, 因此空白处应填关系代词who。
解析: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逗号后的句子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先行词为前句的内容, 在从句中作主语, 因此空白处应填关系代词which。
解析: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动词wondered之后为宾语从句, 因从句中缺少宾语, 应填连接代词what。
解析: 句意为: 我的朋友送我到站牌, 在公交来之前一直等着我。根据语意, 应填连词until, 连接时间状语从句。
从以上4例可以看出, 掌握复合句的用法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判断从句与主语的关系, 判断从句的句子成分, 才能填出适当的连词、连接词或关系词。
4. 关注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考点
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考点是英语基础知识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法填空中是必考的内容, 而且所占比例较大。考生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做题时应认真寻找空格前后的暗示,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 观察16空之前和之后的句子, 我们发现本文用一般过去时, 讲述一段往事。因此可判断谓语动词应用过去时, 因此16空填found。
解析: 观察句子结构可知, 逗号前为句子的主干, 逗号后作状语。因“戴着太阳镜”是主语发出动作, 因此用现在分词, 空格填wearing。
解析: 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第一句中的18空作宾语补足语, 表示宾语发出的、正在进行的动作, 填现在分词sitting。因19空的前句和后句谓语动词都用一般过去时, 因此可判断19空填动词过去式pretended。
5. 整体理解短文, 了解大意, 弄清文脉
在阅读时, 要养成整体理解短文的习惯。在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的观点、意图、立场的基础上, 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时态的变换。只有把握文章的大意脉络, 才能正确填出过渡语、连接词和代词。
解析:24空缺少一个冠词, 因此填an。句意为: 我们之间有了愉快的交谈。根据前文中的I sat next to the man and introduced myself可知“我坐在那个人旁边, 介绍自己”故可知25空填代词both。
6. 反复练习 培养能力
从近年语法填空的命题方法和考查内容不难看出该题型强调语法知识, 但又不拘泥于语法知识,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法填空的解题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 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因此, 考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才能在高考时有出色的发挥。
( 三) 阅读理解题的复习备考
阅读理解在高考试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言道“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 考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时, 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原则, 按“全文、段落、句子和词语”的步骤来阅读文章。可采用速读、细读和复读的方法找到最佳答案。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快速浏览全文, 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近年高考要求的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60个词。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 搜寻关键词 ( key words) 、主题句 ( TopicSentence) , 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 并且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语篇实质, 掌握文章大意。阅读时, 没有必要理解全文的意思, 应浏览文章的前言、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 从而抓住文章的大意。许多文章在第一段提出问题, 中间段落进行分析、例证, 最后一段是归纳结论, 每段第一句话往往是主题句。类似的文章可采用速读的方法阅读。
2. 认真理解细节, 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
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 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 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 议论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 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阅读中, 根据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 弄清文章主题和细节。在阅读材料时找到相关的信息, 用铅笔划出来, 在空白处标上题号, 并与问题相对照, 确定问题的答案。然后继续往下读, 并重复上述步骤。
3. 进行逻辑推理, 挖掘隐含信息
有时, 作者并未把意图在文中说出来, 考生应根据已知信息及生活常识, 去挖掘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考生应根据字面意思,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研究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意。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 ( 概括文章的主旨和选择最佳标题等) 和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主要针对一些推论题及寓意题, 包括作者意图、态度等。只有弄懂文章的大意, 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推理判断题的题干通常含有这些词语: 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 阅读问题时, 要判断出哪些问题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 属于细节理解题; 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推理, 属于推理判断题。
4. 结合上下文, 猜测词义和句意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 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 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同时, 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 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推断词义。
5. 判断要有依据, 确保选出最佳答案
在阅读过程中, 如果遇到生词和难句, 不要中途停顿, 要一边读, 一边通过上下文猜测习语和句意, 从整体去领会文章大意, 把握文中主要信息, 注意首尾段意及各段主题句, 不要过多留意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有效方法。
在选择最佳答案时, 考生应首先排除错误的选项: 1与文中陈述的事实不符的选项; 2文中没有提供信息可判断正误的选项; 3与短文的内容或句子无关的选项; 4不合情理或陈述的内容不靠谱的选项。在选择最佳答案时, 一定做到有理有据, 能从文章中找一个句子、几个句子或某个段落来支撑某个判断。在速读、细读和复读几个环节中, 复读显得非常重要, 考生应通过及时地复读来最终确定最佳答案。
( 四) 短文改错题的复习备考
通过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 考生熟悉了短文改错试题设错的方法和特点。那么, 考生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逐步提高纠错的能力。
考生应养成习惯, 首先整体理解短文大意, 然后以句子为单位, 从词法、句法和行文逻辑等方面识错、纠错, 多从语言运用的正确性上甄别错误。考生需要具备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 尤其是能够分析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弄清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多从语法角度考虑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 五) 书面表达题的复习备考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的失分情况非常严重。在过去的五年中, 书面表达的平均分只有12分左右。第四档 ( 16 ~20分) 和第五档 ( 21分以上) 的考生人数加起来, 约占30 %左右, 也就是说书面表达得分在15分以下的考生占65% ~70%左右。可见考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高考试卷分析显示, 造成书面表达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下面九种:1. 要点不全, 有些要点被遗漏;2. 句子不完整, 缺少成分;3. 文章的时态混乱、前后不一致;4. 词不达意, 写出来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5. 单词拼写错误, 关键词写不出来;6. 表达生硬, 汉语式的表达随处可见; 7. 代词使用不准确, 指代不明, 前后不一; 8.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与汉语标点符号混淆; 9. 书写潦草, 很难识别, 卷面涂抹, 又脏又乱。
这些“硬伤”是造成书面表达失分的主要原因。如果考生想得高分, 必须避免出现这些“硬伤”。其次, 作文中要有亮点。多使用常用的词组、短语和优美句式, 敢于尝试复杂的表达法。不要过多使用主系表结构, 不要把简单句罗列在一起, 而是尽量使用复合句 ( 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 ; 尝试使用适当的非谓语动词形式; 用it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句式;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交叉使用等。设法做到要点齐全, 表达自然, 语言地道, 行文连贯, 结构严谨, 没有错误或者错误较少, 这样的文章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考生应经常背诵英语范文, 掌握基本的英语写作技巧。在考试前这段时间, 至少每周练习写一篇英语作文, 这样才能保证写出高质量的英语句子。近几年,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主要考查应用文, 因此,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考生应着重练习写作各种题材的应用文, 包括书信、日记、通知、请假条、海报等。
四、查缺补漏, 提升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 考生可能遇到一些做错的题。这就暴露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高考前, 问题被暴露出来的越早越好, 越多越好。如果考生能够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就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考生应关注那些自己经常出错的问题, 应及时找老师或同学帮自己弄清出错的原因。
五、进行限时训练, 完善备考技巧
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属于语言技能, 考生只有反复练习, 才能熟练掌握。在冲刺阶段,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专题训练或限时训练, 让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例如: 在一节课上, 可以完成一篇语法填空、一篇完形填空和一篇短文改错; 或者做一组5篇阅读理解题; 或完成一篇语法填空、写一篇英语作文、做一篇短文改错。然后, 认真核对参考答案, 与同伴讨论做错的题, 或找老师弄清楚做错的题。考生做题越多, 接触的英语材料越丰富, 掌握的词汇量越大, 具备的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就会越强。
总之, 在冲刺阶段, 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 考生才能逐步熟悉英语五大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设题技巧, 掌握必备应试策略和技巧, 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只有多读多练, 考生才能不断完善应试技巧, 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分数, 步入理想的大学。
3.2014年高考复习备考工作计划 篇三
玉门油田第一中学
备考工作计划要点:一是研究考纲,全面计划;二是打好基础,严格把关;三是培优补差,全面提高;四是强化管理,优化备考;五是科学备考,提高质量。
一、指导思想
全体高三教师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团结合作,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努力打造一个‚敢打硬仗、能打赢硬仗‛的高三团队;更新观念,潜心钻研‚一标一纲一本‛,加大教研力度,把握新课程高考方向,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效率,精雕细琢,努力营造‚紧张、有序、科学、高效‛的教学氛围;以现有的分层教学为基础,‚培优辅弱‛,以全面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总成绩为目标;以社会各界的关注为动力;以‚抓早、抓紧、抓实、抓细、抓好‛为工作方法,确保2014年的高考创造辉煌!
二.任务指标 1.一本上线50人。2.二本以上上线率达50﹪。
3.尖子生:努力实现全省前百名,力争进入酒泉市前三名,力争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4.进入‚985‛高校的学生较2013有显著增加。三.备战口号及增分目标
备战口号:厉兵秣马,勇战夺魁。(厉兵秣马显辉煌,一试锋芒定夺魁)
增分目标:让每位高三学生增加100—120分。
四、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是我校生源整体较差的一届。高一入学时,中考成绩700分以上的仅有2人,中考成绩650—699分有43人,600—649分有77人;中考前100名的初三毕业生中,流失10人,其中前20名中有15人流失。现有7个班级,其中有5个理科班2个文科班。年级组在2013年的八月参照高二第二学期历次考试成绩对文理科班进行了十分客观、公平、公正、透明的调整,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分层教学。现有理科学生247名(包括复读生15人),其中1班有45人、2班有55人、3班有60人,班级成绩按递减排列; 4、5两班是理科平行班,分别有45人和42人。文科学生有94名(包括复读生6人),其中6班有42人,为文科重点班;7班有 52人。文理科平行班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了美术、音乐等专业的学习。
五、成立2014届高考备考领导小组 组长:李元术
成员:尤兴勇 张世林 任效平邢 华 汪双福
挂点领导:李元术 张世林
备课组长:语文—杜卫英 数学—靳志宏 英语—王晓燕 物理—刘玉华 化学—赵晓燕 生物—李春霞 政治—阳茂君 历史—任效平地理—张静 文综—任效平理综—赵晓燕
学科挂点领导:语文—邢 华 数学—尤兴勇 英语—韩卫军 物理—易延礼 生化—张世林 政史—任效平地理—李庭友
六、备考措施
(一)研究考纲,全面计划
1.以考纲为纲,总揽高三复习备考。
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颁布的《考试说明》不仅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复习的指南。各学科的《考试说明》对高考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个性品质要求都有详细的界定,对试卷设计、试题命制、考试范围、试卷结构有具体规定。研究考纲的目的是要以考纲为指南,结合学生实际、备考目标,科学合理安排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达到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最大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和成效。
(1)对《考试说明》的研究学习,要做到:《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结合起来学;新、旧《考试说明》对比学;《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样题结合起来学;真正领悟考试说明的精神,把握高考的基本方向,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2)要指导学生学习研究使用考试说明,从而对高考‚考什 么‛、‚怎么考‛的问题有一定客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避免做无用功,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3)考纲年年有变化,但稳中求改,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其基本知识结构不会变,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变。所以,研究不能一味求新索异,而应该从考纲的整体修订的立意来分析。我们的分析研究越细致、对问题的把握越客观,那么我们对事物的把握程度就越高、越到位。所以我们只有多方面开展研究,准确把握《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我们的复习工作方向才更明确,复习效果才会有成效。
(4)研究《考试说明》是手段,正确使用好《考试说明》才是目的。检验是否使用好了考试说明,就看我们的复习备考是不是将《考试说明》得到具体化,落实在复习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考试说明》的具体化,就是要将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系列化,每个考点题目化,考试热点明朗化,题目解答技能化,能力要求品质化。
2.认真研制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进程。
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总体计划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一个总体计划,教学就很容易随心所欲而顾此失彼。
(1)时间分配,就是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① 实验班、重点班(1班、2班、3班、6班)综合科目和数学科目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训练试题由备课组长负责遴选,训练时监考教师必须坚守岗位,试卷要全收全改,赋分并及时讲评。
②训练时间:
综合: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后,9:00发卷,9:05---11:35考试;
数学: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后,15:25发卷,15:30---17:30考试;
③全年级统一训练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周综合科目和数学训练各2次,语文和英语各一次。
(2)有所侧重,就是时间不能平均,必须向重点章节倾斜。(3)教学分层,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辅差,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
(5)适当调整,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考纲的变动而及时修订计划等。
(6)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①第一次模考:9月12—14日,单科考试; ②第二次模考:10月24—26日,单科考试; ③第三次模考:12月9—10日,综合考试; ④第四次模考:1月20—21日,综合考试; ⑤第五次模考: 2月24—25日,综合考试;
⑥第六次模考:三月下旬,甘肃第一次诊断考试,综合考试; ⑦第七次模考:四月下旬,甘肃第一次诊断考试,综合考试; ⑧第八次模考:5月23—24日,综合考试;
(7)每次模拟考试要根据试卷分析格式和内容,做详细的试卷分析统计,试卷分析报告上交学校一份,班级教室粘贴一份,自己留底一份,要将试卷分析统计作为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二)打好基础,严格把关 ;
1.加强基础教学,把好学科知识关(第一轮复习策略)。时间:2013年7月15—2014年2月28)增分目标:每门学科每位学生增加5分。
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是完成学科基础知识复习的环节,是高考复习最基础的环节。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后面的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铺平道路,为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所以,这一论的复习对整个高考产生的影响最重要也最基本。第一轮复习要坚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搞好基本环节,优化复习过程。
讲:第一轮复习要采取启发式,要讲教材、讲基础、讲考点、讲规律、讲方法;要精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把多媒体课引进高三课堂,增大复习容量。
练:布臵练习,从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出发,要精选题目,落实考点练习,类型全面,适应高考。自编题要力求有针对性,外来题力求有补充性,做到去粗存精,精练巧练,讲求实效。要指导学生独立练习,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完成练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导:要重视和加强辅导工作,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要加强宏观调控,更要加强个别辅导的安排、督促、反馈与调控,个别辅导要注意导思想、导方法、补基础。
考:考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要让学生明确考试目的,做到以大纲、考纲为标准,全面考查、突出重点、落实双基、注意能力,要重视考试后试卷的批改评讲,重视考试后的知识归纳和提高,要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知识实际,调整备考复习内容。要采取考点知识具体考、单元知识过关考。不过关辅导后再重新考,要考出基础、考出问题、考出办法、考出成效来。
在讲、练、导、考这四个环节中要突出‚练‛这一环节,以练为主线,在强化训练中提高应试能力。
(2)紧抓知识要素,巩固学科基础。高三第一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科内知识体系为主,兼顾学科间可以联系的相关内容,目的是 夯实基础。
高考命题建立在注重考查本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并对这些基础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因为事物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着某现象的特性。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发展线索、基本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即事物间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特性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基础知识的掌握,建立在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基础之上,没有点就不会有线,没有线就不会有面,没有面就不可能产生体。因此,第一轮复习时,可先以点的复习为主,带动学科的复习,按学科知识的结构把学科知识点打乱,按照复习计划的安排,逐个突破。这一时期的复习是基础的基础,完成了每个知识点的过关工作,才有后来的小单元知识线的复习。接下来,要在点的复习基础上,对小单元的知识线索进行总结复习,将单元内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组成知识面的基本要素。
这一时期的复习,是后来大单元知识面复习的基础,是小结性的复习基础工作。然后在下一个阶段复习再以知识内在结构的体系为主,以知识单元特征的划分作为复习的基本结构,把小单元的知识线组成知识面。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在完成‚熟饭工程‛,把‚饭‛即基础知识一定要煮熟。(3)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能力。学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应用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实质在于对学科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因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
不要过早地使用学科间和学科内综合的训练材料,因为这很容易误导学生忽视学科内的知识积累,总的原则是高三第一阶段 复习守好学科基础的大门,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知识。
高考题不一定考得多深,但考查学生的思维面很宽。因此,平时复习要把教材和复习材料中大量的案例、典型事例根据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知识线索,便于选择知识点和方法,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科知识体系可以按知识内在的基本线索整理出来,形成单元性知识面,以单元知识为基本元件,按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依据人的认知规律,组成知识体系。也可以根据学科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另一个角度串联知识点和单元知识,构成知识的思想、方法体系。
知识体系反映出学科特有的内在联系,构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其本质上就是学科知识、方法与思想的统一。系统构建,分块串联,点点突破,是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特点。系统复习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敢于打破教材体系,重新组织复习体系。在教学中,可将整个学科知识分解 为若干模块进行分块复习。分块复习便于学生在对比、统一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4)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解题技能。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适度进行训练,也是必要的,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无论是以知识点的应用为主干的试题,还是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都是如此。对试题的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试题的背景、问题的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问题的切入口就把握不准,不能按照试题的要求作答,以局部代替整体或零打碎敲,不能形成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
②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平时就要用规范的术语、符号回答问题,培养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在完成一些练习时还要注意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④在错题订正、过关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因此,订正试题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
2.优化专题复习,把好学科方法关(第二轮复习策略)。时间:2014年3月1—2014年4月15。增分目标:每门学科每位学生增加10分。
要求各学科备课组在12月上旬制订出第二轮专题复习的详细备考计划。
专题指导,讲练结合是第二轮复习的基本特点。在第一轮系统复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及试卷趋势,对影响全局性的知识,拟出若干专题,重点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专题辅导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和技巧。第二轮复习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各学科教师对高考的研究、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搞好专题复习,领会学科方法。高考第二轮复习实质上是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的复习。在知识专题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加强各板块知识的综合。方法专题是指对学科中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才能把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素质更上一个层次,成为‚出色的解题者‛。
第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必要的针对性专题的复习工作。如热点、关注点,开放性、探索性等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专题复习,这是每年必考而且考查力度呈上升趋势的题型,也是高考命题的 又一热点;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制造情景新颖、层次鲜明的专题 复习,这类试题难度不大,但仍然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在这方面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专题复习中,重点知识讲解再不能‚空对空‛,而应立足于教材,优化重点知识,讲精讲透,将一些看似凌乱的事物和现象臵于某一原理或规律之下。引导学生从无序的思维过程转化为有序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的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要认真研读学校下发的《十年高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增分》《天利38套模拟试卷》等书籍和试卷。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历年典型高考题进行评讲,对其命题意图、命题思路、教材中的原型等作深度剖析,规范其解答方法,说明其评分标准等,以让学生把握重点知识的考试形式和解答要求,让学生的思维与高考要求完全接轨。要加强对试题的研究。要对过去的,尤其是头一年的高考命题的研究试图寻找突破,从历年试题的整体研究中找共性;从近期试题的研究中找趋势;从对相同考点试题的对比研究中找变化;从各种试题的集中研究中找动态和新意,从而跳出凭经验、走老路,程式化复习的框框,开拓性地抓复习备考。
要研究复习教学的方法。对复习教学的研究主要是解决复习课炒现饭,无趣味,无新鲜感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旧知识要讲出新意来,讲出规律来,试题讲评也不能只是就题讲题,要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2)教师要坚持‚一把剪刀,一个口袋‛原则,大胆舍弃部分内容,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跳入题海。根据教学需要,将手头的各种习题分类整理,然后针对知识点或专题进行精选、精编、翻新或改造出一定数量的习题,这些习题应具备针对性强,立意及思维角度新颖的特点,力争创设新的情景,并让学生跟踪训练。在习题课教学中,提高题型演变的灵活性,乃是培养学生考试应变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编拟习题时尽量隐蔽条件,近几年的考题大量采用了隐蔽条件而提高试题的灵活性。通过隐蔽条件进行人为设臵思维障碍,可以增大问题的迷惑性和解题的干扰因素,从而诱使考生误人圈套。
典型例题的评讲,教师的教学思路应灵活多变,采用即兴拆题、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法。选用典型考题在完成原题的思维点拨后,不妨再将其拆成零件重新变化情境进行组装,使试题评讲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做一份试卷力求达到一定的效果。完卷之后,应进行认真总结,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看一看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还有什么薄弱环节,认真加以补上;看一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是否还有薄弱环节,在总结解题策略上提高解题能力;看一看学生在思维上是否还有薄弱环节,从变换视角、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创适性。对试卷中做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分析、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千万不要做好试卷对一对标准答案就完事,对易出错的地方应扎扎实实地进行整理归纳,并要求教师建立错题档案,学生建立错题本,这样做可以减少失误、杜绝低级错误。
(4)强化模拟练习,提高应试水平。要求教师和学生做3—5年外地新课标下的高考真题卷,体会试卷考察意图、变化趋势、试卷结构、层次安排、能力要求、分数结构、采分点、试卷长度级难度要求。复习中当然还要做一些高考模拟卷,应当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的适应性训练,限时内完成。
选练习题时,绝对不能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坚决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历届高考试题就完全足够了。
在模拟练习中可使复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遍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
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客观题在速度和正确率方面的强化训练,主观题要加强完整性和科学性表述的强化。
要建立错题库,把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进行整理,明白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还是是审题不严造成的,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误的重犯。在练习中要注意几点:避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在这方面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避免速度过快、内容过多;避免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一知半解,题目虽练习了,却仍不会做;避免只练不讲。
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不但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做题过程中,重要的是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3.强化实战训练,把好学科综合关(第三轮复习策略)。时间:2013年4月15—2013年6月4。增分目标:每门学科每位学生增加5分。(1)把握备考特点,明确复习任务。
高考第三轮复习备考具有的基本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多,知识量大,是从新的高度和深度进行的再学习。记忆量大,综合性强,是对学生能力和素养更进一步提高的过程等。
第三轮复习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复习之前,应充分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吃透两纲一本,把教学内容按教学目标要求分成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层次,以便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二是吃透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参加考试的信心等,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第三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对一、二轮复习的巩固,其基本思路和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进行知识巩固。巩固一轮二轮复习的成果,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要让学生系统地回读一轮二轮复习笔记和全部的教材,通过快速阅读以减少遗忘率。通过典型题分析和训练以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同时安排几次模拟考试以提高高考的临场应变能力。
具体讲第三轮复习有以下四项任务。
一是查缺补漏,使知识完整化。在第三轮复习阶段,因时间短,任务重,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错题档案找出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基本理论不扎实,还是推理欠严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通过第三轮复习,全面解决学生存在的缺、漏知识,使知识完整化。
二是唤起记忆,使知识巩固化。在进行复习前,通过前二轮的复习,学生已具有了较多的知识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只是有的知识已被遗忘了或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而已,第三轮复习时,要补上那些被遗忘了的知识,使知识巩固化。
三是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前二轮的复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学生认识了这些联系和区别。但真正把这些基本的知识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支离破碎的、孤立 的或堆积式的东西变得少而精,使知识系统化,只有通过第三轮综合 复习、综合练习,才能完全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四是综合应用,全面提高能力和素养。在第三轮复习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a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联系对比能力;b通过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c通过剖析习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d通过解题思路的点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对实验,对现象、事物、事件、情节的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f通过适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和书写速度能力。
(2)研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果。
第三轮复习工作基本的策略是:提高应试技能、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具体要求是:a组织击中要害的讲评课,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通过讲评达到窥一斑而见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b收集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重新组织针对性更强的第二次测试,缩短重视周期。c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加强考前指导,以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必胜信心,使学生在考场上能超水平发挥自身能力。
本轮复习的中心策略是让学生以‚错‛纠错,查漏补缺;以考学考,提高应试技能。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
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用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等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a每次考完后,让学生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b教师讲评要到位:本题考查了哪些知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思路?本题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学生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属于知识上、逻辑上、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原因等。c教师针对学生考试情况不断调整策略,使复习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
(3)辅导考前心理,保持最佳状态。
临高考前,学科教师要配合班主任做好考试前的学生心理辅导。
不要只做模拟题,重点巩固基础知识。a这段时间,考生既不能太紧张又不能太松懈。此时就不应再只做模拟题,应回过头来把课本再看一遍熟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千万不要做新颖题和难题,因为这样会动摇考生的自信心。b备考复习不在于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熟练地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多年的考试结果告诉我们,高考最终竞争的是中低档题的得分率。c最后一段时间,考生应当看从思维方式到解题方法到题型都熟悉的东西,目的只有一个:保持信心,保持最佳应试状态。d成绩比较好的考生,尤其要把复习重心放在基础知识上,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在最后阶段往 往追求难题和新颖题。
调整学习内容,主抓提高成绩有潜力的弱科。a从科目上来讲,这时应集中全力抓有挖掘潜力的弱科。依据是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付出同样的努力,其收效是完全不同的,在起始阶段付出很小的努力,就可大幅度地提高成绩;当成绩接近极限时,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也很难提高。b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能抓上去的是弱科中有潜力的科目。所谓有潜力的科目指的是成绩相当的科目中投入时间相对较少的科目,这样的学科可能存在着较大的潜力。比如同样考100分左右的两科,如果你平时在某科上下了很大功夫,那它的潜力可能已经不大了;而另一科你平时并没下过多少功夫,说明它还有潜力可挖。c在考前考生应适当淡化复习效率周期长的科目(如语、数、外),而集中力量抓即时性强的科目和内容。文科就要侧重复习政治、历史,理科则重点记忆各种公式,熟练掌握所有公式。每年 高考 都有考生临场因想不起公式而丢分。
调整好生物钟。a最后几天的复习一定要按照考试顺序进行,上午考试的科目安排在上午复习,下午考试的科目安排在下午复习,把学科兴奋点调整到和考试时间一致。b为了防止考试前失眠,在考前一天的白天一定不能睡觉,不管多困,一定要坚持到晚上9点半以后再睡。因为白天一睡,晚上很容易失眠,而晚上睡得太早,第二天也就醒得太早。
(三)培优补差,全面提高 1.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搞好辅导。
⑴目标一:指向高分的学生。主要是进入重点本科分数线,并且分数偏高的学生。这类学生,应根据个体实际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辅导。这部分学生对提高我校高考的声望影响巨大。
⑵目标二:指向重点本科的学生。主要是进入了重点本科分数线但分数不太高和进人一般本科分数线而分数明显偏高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各学科整体比较平衡,但个体能力可能弱了点;有的是有明显偏科现象;有的是情商问题,或有更复杂的背景。其策略是因材施教。
目标一和目标二的培养对象(即小班),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根据前五次考试成绩综合评估后确定,人数在8人左右。
⑶目标三:指向一般本科的学生。主要是进入了一般本科的分数线而分数偏低和进入了大专的分数线而分数明显偏高的学生。这类临界生相对来说基础不太理想,或个体能力不强势,或有明显偏科现象,或其他原因。学校有必要加强这类学生的辅导,尽可能的提高上本科的人数和比例。
⑷目标四:指向体、音、美专业的学生。其对象是指专业成绩已经进入了各批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学生是否能真正进入录取分数线,最后决定于学科文化成绩了。而这些学生往往是文化分数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因此备考的重点是加强基础复习。2.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做好备考。以上目标要实现,取决于辅导工作到位。
⑴对于目标一的学生。班主任负主要责任,全体学科教师积极主动配合。
⑵对于目标二的学生。对症下药寻求备考的策略,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出弱势学科,由任课教师包干负责。
⑶对于目标三的学生。在进行专题复习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的复习。目前的高考试题基础、中等和较难的比例大体上为3:5:2,加强基础,多做基础和中等难度的试题,是这类学生取胜的基本法宝。要依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到相关学科教师。
⑷对于目标四的学生。各学科要加大力气、精心合作,复习重点主要集中在基础复习和查漏补缺上,专题复习可穿插结合进行。要个别辅导,包干到人。
(四)强化管理,优化备考 1.优化集体备课,提升备考质量。
高考年年考,但年年有新意,有新情况,有新问题。因此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才能集思广益,实现脑力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和复习备考的质量。
⑴集体备课要保证工作程序化,落实制度化。
备课过程要做到个人钻研备课,集体研究优化,反复修改完 善,具体分析细化。检查落实要做到个人备课写实,集体备课落实。
⑵复习备考中要充分发挥新老教师的优势,增强新老教师的互相切磋。要把老教师的专业深厚扎实与青年教师的思维灵活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要通过集体备课优选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哪些该讲或不该讲,哪些多讲或少讲,讲到什么程度,一堂课到底解决哪几个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学生落实的怎样等切切实实做好、落实好。确保每一节课高标准、高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圆满完成高考的复习要求。
⑶集体备课作为备考复习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分管领导的检查不能仅流于形式,要深入到课堂听课,检查备课的实效。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⑴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作为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的高考复习,必须认真研究复习的主要课型知识复习课和试题讲评课,要明确两种课型的特点、功能、作用。
⑵采取恰当的、科学的、有效的形式和方法。避免把知识复习课搞成炒现饭,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的宣讲课。既要注重控制课堂容量,不‚满堂灌‛,又要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⑶学生早读的时间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记背的内容老师要具体布臵,提出要求,不能随意。3.优化习题练习,提高测练质量。
在第一、二、三轮复习中,从整体课程安排上来看学生练的时间,做题的时间,二轮复习比以前要相对多些,通过学生的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高考所需的能力,这种做法是对的。
⑴精选题目。
二、三轮的复习时间相对要短,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做完教师认为比较好的习题或模拟题,因此教师必须精选题目。
有许多题目是不重要的,应当删去,有许多重要题目在不同 资料上是重复的,也没必要让学生机械的重复去做,也应做必要的删改,对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事先预做,使之心中有数,避免成套发放,教师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的做法。
教师应当通过精选用少而精的题目辐射出去,用少而精的题目统领几乎所有的题目,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有一点必须注意,有些教师对资料的依赖性太大,沉溺于资料中,整天要求学生做资料,对答案,就题论题,讲不出该题所反映出的思路、方法、规律,讲不出该题所代表的题型,挖掘不出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下去,势必削弱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
⑵提倡拼题。各地模拟题、综合题比较多,成套发放学生肯定做不完,吃不消。备课组长应负责组织教师把各地的模拟题、综合题按照不同的要求(如专题训练、综合训练等)进行剪辑、拼贴以提高复习效率。
在题目的选用过程中既要考虑知识点,又要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点,要体现科学性、基础性、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层次性、时代性、综合性的原则。
4.优化教学策略,实现四个转变。
⑴是‚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许多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分析判断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何提取运用是第 高考复习必须解决的关键。
第二、三轮复习不应当‚给出方法选题目‛和‚给出知识、思路选背景‛,而应当是‚给出习题选方法‛,‘‘给出背景问题选知识、思路‛。只有在如何选上作文章,才能解决学生自己做不会,教师一讲就通,一点就明的现象,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是‚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重点和热点’问题‛。第二、三轮 复习仅有三个月的时间,面面俱到是根本办不到的。要结合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挖掘重点和热点,围绕重点方法(通性、通法)。重要知识点,重要思想和方法及近几年‚热点‛题型,重点内容,狠抓过关。
⑶是‚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突出讲练落实‛。
二、三轮复习要强化‚精选‛、‚精练‛、‚精讲‛。一切讲练,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贪多嚼不烂,学生消化不了,落实不到学生身上,讲练再多也无用,必须‚精选‛、‚精练‛、‚精讲‛。‚精选‛、‚精练‛、‚精讲‛也不是‚少选‛、‚少练‛、‚少讲‛,不是从多少上划分,更不是选难题,难未必精,精未必难。要求教师在对知识重点和能力要求的层次上把握准确,确保讲练适度,测练适中。
⑷是‚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高考总分中各科分值的‚含金量‛是相同的。
(五)科学备考,提高质量
我校高考备考总的总体要求是: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考试大纲》(说明)为总纲,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为核心,以教学研究、集体备课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优补差、突破弱点为增长点,科学备考、扎实工作,狠抓落实、提高质量。
1.以‚纲‛为纲,明确方向。
《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纲领性文件,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最大的信息源,要加强学习、研究和应用。
⑴每个教师、学生手中,‚纲‛不离手,把它们作为整个复习阶段的指南。
⑵以学科教研组长为单位,组织教师对《考试说明》进行解读、研讨,准确把握高考知识点、能力点、复习范围、难点标高。注重把《课标》和《考试说明》结合起来对照研究,找准重难点;把《考试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及评价结合起来,明确专家们对试题评价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方面需要克服或改进,明确高考 命题的方向。
⑶要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系列化,每个考点题目化。
⑷教材也是不容忽视的信息源,三轮复习都要翻阅教材,达到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2.关注课改,把握趋势。
我省已于2010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并于2013年起进行高中新课程高考。
⑴此前在高考中将会渐进适应地渗透新课程理念。如新课程注重课程目标(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将会对 高考 命题产生影响,是不能忽视的。⑵我们要学习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新课程《考试说明》以及《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解析近几年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寻找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势。
3.练为主线,提升能力。
训练的功能是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提升能力、适应 高考。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跳进题海,学生要跳出题海。
⑴训练题、测试卷要严格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⑵学校给教师配备丰富的备考资料。不同省份的、课改实验区的资料都要占有,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近三年全国各地模拟题每个教师必须有,高考题、模拟题要求每个教师预做一遍。
⑶要集体组编试卷,不用套题。关注本省题,慎用外省题;改造课本题,结合学生实际命题。
⑷注意考试的难度和频率。平时的训练难度应在0.75左右,大型模拟考试向 高考 靠拢,减少重复训练。
⑸做好考试质量分析。分析到每个学生,分析到每个题目,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据情施策。
4.学为主体,授之以渔。
学生知识的掌握是教师指导下内化的结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⑴对学生严格管理,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备考动员,点燃其学习的激情,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
⑵加强学法指导。通过年级大会或班会,交流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记忆知识,学会整理试卷、错题集等。
⑶掌握考试技巧。教学生考试时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小后大,先局部后整体,学会分段得分,立足中下题,检查可疑题。做到规范答题,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⑷把复习计划交给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复习的时间,自习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自主复习时进行引领。
⑸关注学生学习心理、考试心理的变化,及时咨询和帮助,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5.培优补差,挖掘潜力。
尖子生担负着冲刺名校的任务,线边生是提高一本、二本上线数的有生力量,必须高度重视,集中人力物力,切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这关系到高考的成败。
⑴尖子生培养。
① 根据考情及个人素质,确定尖子生名单。② 明确辅导教师,降低风险。
③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和谈话,掌握学生的弱点,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针对性地进行辅导。④根据学生要求放宽自主复习的时间。
⑤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动态,加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
③ 激励学生勇于拚搏。⑵线边生治跛。
①根据模拟考试划线情况,确定一本、二本线边生。②立足于课堂,关照线边生。各科的教学标高、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课外辅导等要优先满足他们的要求。
③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相结合。
⑶实行培优补差激励机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对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辅导教师进行适当经济补贴(约需肆万元),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在 2014年高考复习备考工作中,我们将齐心协力、扬长避短、克服困难,背水一战,切实把高考复习备考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确保我校的高考创造辉煌。
4.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 篇四
2017年全国卷试题特点及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方
略
一、试题特点
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难度适中,实现了预期考试效果。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如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又如全国Ⅰ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再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Ⅱ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国家的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如全国Ⅱ卷第30题,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了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再如全国Ⅲ卷第46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历史试题注重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弘扬,如全国Ⅱ卷第47题叙述了孔子弟子颜回的生平及其安贫乐道、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饱含了儒家文化中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又如全国Ⅲ卷第30题叙述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的“紫石英事件”,否定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再如全国Ⅱ卷第31题涉及恢复高考后的教育发展情况,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典型试题,都有助于学生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基础性而言,历史试题设计切实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如全国Ⅰ卷第24题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Ⅱ卷第34题考查美国政体等,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体系,如全国Ⅰ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创新性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如全国Ⅱ卷第42题以钟表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较好地考查了信息整合、提炼概括和阐述论证的能力。
5.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拔功能
本年度高考历史命题在保证试卷结构、考试内容、相对难度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突破,不断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试题整体设计进一步明确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阔的视野,能够在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全国Ⅰ卷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后的考查内容,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修订,历史学科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全国Ⅰ卷第26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学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又如全国Ⅲ卷第27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备考方略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
方略一 通史时序,抓特征
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 整合教材,抓基础
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阅读时应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读书,以问题统领教材知识。要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要按历史逻辑思路设想问题,确保概念内涵的准确性与外延的完整性。
其次,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整合教材。即按照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推进。将中国近现代史置于世界近现代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历程。
特别提醒同学们,无论如何阅读教材,都要注意方略一提到的时序性。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必要元素。新课程下的高考尽管不再直接考查时间的记忆,但仍然注重考查运用时间背景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略三 有的放矢,抓重点
二轮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力求在最后三个月获得最大大收获。
一要关注知识结构中的关键点和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例如,针对人文精神要关注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形成的不同特质;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要从全球化起步(新航路开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在全球范围的普遍建立等)三个阶段去把握它的发展过程;针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把握两大转折点,一是秦朝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二是民国初年,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由官僚政治到民主政治。
二要辨别易错易混点。例如,书法艺术要抓住如下几个易错点: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汉字;书法常用的五种字体;草书出现的时间;不同时期书法的特征等。
三要强化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将几年的高考试题归类,总结出高频考点,然后对高频考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如宗法制、宋明理学、中体西用、辛亥革命、人文精神、新航路开辟、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等。
四要关注历史研究的新动向。例如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置于与现代化的背景下进行解读、社会治理和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化模式的演变、能源战略与新能源的开发问题等。
五要关注社会热点。一是从历史角度进行现实思考,关注周年热点,对其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价。如今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我们要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二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关注社会热点。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危机,再如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
方略四 熟悉史法,抓活用
考查史法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常态,特别是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上这样的题比以往多了一些,所以我们对史法要活学活用。例如,对史料应清楚什么是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学会将史料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加以理解,放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解读,使所获取的历史信息要符合材料原意,还要考虑史料的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对史实应清楚如何发现史实,叙述史实,迁移史实;对史观要能较熟练地使用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同时能够在唯物史观的总统领下,科学地分析历史现象,以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史论必须明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形成“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孤证不立”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对史识要能够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合理的评判,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表达;要从相同点中提取规律性认识,从不同点中提取积极因素(认识),从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推导出对一般性问题的认识,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启示,从发展趋势中提炼出认识;要熟悉历史研究的步骤即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方略五 精练习题,抓拓展
精选各地模拟试题进行综合训练是考前复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再就是往年高考真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
练习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高考真题上经常涉及的而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要向教材外拓展,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
历史知识,比如中国古代史上经常考到的税收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经济结构变动问题。本书的每个单元最后,提供了大量的课外拓展知识。
在最后的阶段,每天至少练12道选择题和1道大题,注意时间控制,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可采取专项突击训练。练习提取信息的速度、准确度,练习解题的策略方法,练成解答试题的技术能手;练习对试题的感觉,提高应变能力。
另外,还要多给自己一些思考和“反刍”的时间,通过练习,由题判断考点,并确定专题所在、节目所在,以此训练构建微观知识网络的能力。通过练习,破除平常复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拓展解题思路,达到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效果。
方略六 回归错题,抓反思
将失误减少到最低就是胜利,所以我们要经常通过反思来降低失误率,而反思的有效方法就是回归错题。
反思错题,要对错题分析,找出错在哪里,并认真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不简单的总结为马虎,要分析的细致一些,如审题不细致、思维不缜密、迁移能力不够、信息提炼不全、方法不适用、解题不规范等。要对错题归类整理。勤翻看错题本,对以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清点、补正,防止再次出错。
方略七 得分有道,抓技巧
考前复习要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和运用。要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审题方法与技巧。选择题要求“四审四思四习惯”。
四审题干,明确题目要求:一审时间空间,明确考查的范围;二审设问词,明确考查的方向;三审题干关键字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四审指示代词,审准代词的含义。
四思选项,确定最后答案。一思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二思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思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四思是否是最佳选项。
四个习惯,提高正确率。一是标注题干和题肢的关键信息,二是耐心、细致地把整道题目读完,三是“自信做题”,四是不随意修改答案。
非选择题答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读三找三界定”。
材料要“三读”:第一遍要“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要“细读”,结合材料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要“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组织答案要“三界定”:一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进行作答;三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二是题型类别和思路。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套路、思路。平时要积累题型及套路。例如,“变化”类:一是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二是由什么变为什么;三是呈现什么趋势,出现什么新情况等。组织答案时常用到的句式有“由„„到„„”,“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
方略八 颗粒归仓,抓规范
高考考试时间有限,改卷过程仓促,只有规范答题,才能快速准确地抓住分数。解答过程中应先答会做的,对于不会做的题目要敢于放弃,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审题要细,答题要快,修改要慎重。谨记遇到会做的题要仔细,遇到麻烦的题要冷静。
答题要规范化。
一要简洁:使用学科语言,注意行文的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把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
二要完整:建议先列出提纲,避免答题的随意性,导致答偏或漏答。三要发散:敢于突发奇想,大胆发散思维。四要综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五要拓展:视野要开阔,注意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
六要工整: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不经思考不答题。不经检查不交卷。
5.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 篇五
杨旭培
2014年2月10日我参加了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和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教育分会专家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2014年高考命题方向与复习备考研讨会”,主要听取了苏明义、王宏博、扈之林三位专家的专题学科讲座,对高中物理教学和高三为备考做出了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
苏明义老师做了专题报告《高考物理复习之习题教学》,就北京的升学形势、北京的高考命题方向做了精确地分析;并且就高三备考的习题教学进行了指导。王宏博老师结合北京四中的高三物理备考情况作了分析和指导。扈之林老师从空间和时间、状态和过程方面对物理教学进行了指导,使我们物理组的老师们受益颇多。
老师们从(1)复习阶段习题教学的目的(2)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明确主攻方向(3)编选好讲、练的习题,提高教学效益(4)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5)注意解题规范的训练(6)抓好反馈落实,提高习题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我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心灵上得到隆重的洗礼,大脑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解脱,细思回想导师、教授的精彩讲课,他们的声音、形象久久回荡在脑海,永不退却。教授的思想教育了我,导师的思想影响了我,使我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掌握一种重要的学科复习思路,比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
在最后一天下午的讲座中,扈之林老围绕着物理学科高考难点
及热点“物理电学实验与高考”、“高中物理中的动量与能量”、“物理常用模型之弹簧系模型、导电轨道”、“物理解题步骤与高考估算”、“高考试卷中的常客——电磁感应1景4图”、“物理解题的主要工作与高考得分”等多个专题进行详细的讲析与辅导,特别是扈老对知识高度的把握、坡度的运用、宽度的拓展、难度的掌控等,无不显示一个学者的素养与大师般的修养,他不仅用形象的比喻“翻译”一词传授给学生在理科试卷中建立模型的能力。
【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推荐阅读:
对2016年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的总结与展望08-27
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10-19
2024届高考生物学科备考工作总结及建议07-05
浅谈政治学科的说课09-14
论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09-13
高考政治备考建议10-20
高二政治复习专题训练08-02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政治学科知识基础考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三10-20
政治复习:思修与法基重点难点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