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精选8篇)
1.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篇一
大气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段菁春1,谭吉华2(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一.大气环境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正常成人每天的呼吸量约为10~12立方米,大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严重时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与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同时也与人体的敏感性有一定关系。
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硫酸雾、氯气、臭氧、烟尘等被吸入后能够直接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喷嚏和呼吸困难等。其慢性作用还会导致呼吸道抵抗力减弱,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的还可引起肺水肿等疾病。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道疾病总死亡率和发病率一般都高于轻污染区。其它大气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虽然无直接刺激性作用,但也能够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造成低血氧症,致使人体组织缺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酶的活动,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严重时会昏迷致死。
工业废气中可能含有多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镉、铍、锑、铅、镍、锰、汞、砷、氟化物、石棉、有机氯杀虫剂等。它们虽然浓度很低,但可在体内逐渐蓄积,影响神经系统、内脏功能和生殖、遗传等。大气中砷、镍、铍、铬、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还具有致癌作用。另外大气中的花粉和霉菌也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诱发鼻炎、气喘、过敏性肺部病变。抵抗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碳疽杆菌、化脓性球菌,能附着在尘粒上污染大气。SARS(非典)是一种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病人排泄物和物体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在新世纪之初面临的重大灾害,已给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而且其潜在影响尚不可估量。亚洲包括中国是非典的集中暴发区,也是世界范围内受害最严重区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市环保局所针对重点疫区北京和广州开展的研究证实空气污染与SARS传播具有显著相关性,且PM10的贡献最大。
当工厂发生事故,突然大量排放污染物;或气象条件突然改变(如出现无风、逆温、浓雾天气);或地理位置特殊(如地处山谷、盆地等),使大气中有害物质不易扩散;这时有害物质的浓度会急剧增加,引起人群急性中毒,尤其对患有呼吸道慢性疾病和心脏病的人会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形成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二.历史上的大气污染事件导致的重大的死亡事件和教训 1.历史上著名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世界历史上曾今发生的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有五件与大气污染有关。它们分别是: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而这里却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工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谷中,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造成20人死亡。这次烟雾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金属微粒引起。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国洛杉矶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黄色烟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面积受害,松林枯死,柑橘减产。1955年,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5、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四日市上马,1958年当地海产品的捕捞开始下降,打捞的鱼开始出现难闻的石油气味。1959年昭石石油公司投资186亿日元的四日市炼油厂开始投产,四日市很快发展成为“石油联合企业城”。然而,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终年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不适。从1960年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一些哮喘病患者病甚至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到1979年10月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达775491人,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2.公害事件的教训:
1、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公害事件一但发生对人体健康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大气污染事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损失远远大于工业环保治理成本,因此在企业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加大环保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2、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在城市和工业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是避免发生大气污染公害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3、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们,除了直接排放的一次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以外,一次污染物在光照下发生相互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可能较一次污染物毒性及对人本的危害性更大,也更难治理。
4、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是减少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三.外国重视大气环境及相关措施、净化大气的技术手段
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气污染先后经历了由燃煤污染向交通污染、由局地污染到区域污染的转变,重点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也逐渐由早期的酸沉降问题转移到臭氧和细粒子等二次污染物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和重金属所导致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发达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酸沉降污染控制
酸沉降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在大气中传输并沉降所形成,酸雨是酸沉降的典型代表。欧洲和北美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证实了酸沉降存在跨界输送现象以来,加强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沉降物质的控制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在电厂、工业等部门的燃料燃烧排放的控制工作。自80年代以来,欧洲SO2、NOx、NH3和NMVOC排放量分别下降了70%、30%、25%和35%;美国电力行业SO2排放较1980年下降了45.6%,NOx排放较1995年下降了41.6%。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
首先,建立完善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区域框架体系。1979年,欧洲各国于日内瓦共同签署了远程大气污染跨界输送协议(CLRTP),从而建立了跨国界的政策平台,协议制定了减排总体目标以及各国减排份额,实现了污染物减排的区域合作。此外,为进一步控制酸沉降和富营养化,2001年欧盟制定了国家排放限值规定。美国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第四修正案提出的酸雨控制计划(ARP)。与欧洲酸雨控制有所不同,美国的酸雨计划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命令加控制的法规管理方式,而是引入了市场机制通过广泛的排放权交易来实现。
其次,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1984年,欧洲建立了远程大气污染输送监测和评估合作计划(EMEP)。美国酸雨计划则是通过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对列入酸雨计划管理的每一设施的SO2、NOx排放速率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限额交易的可信度,并准确评估排放削减目标。此外,美国在2005年的“清洁空气州际法规”(CAIR)中建立了一整套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包括排放清单编制技术、空气质量数值模拟技术、情景预测技术等,而遍及美国各地的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站则为验证这些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
第三,制定污染源排放标准和开展多种控制措施的综合实施。1988年,欧盟制定了大型火电厂特定污染物排放限值,并分别在1994年和2001年进行了更新和严化。除此之外,欧洲在控制酸沉降过程中还在电厂、工业等部门广泛开展了用天然气替代高硫燃料、控制燃料含硫量以及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等措施。美国也在1990“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后推出了新污染源排放标注体系(NSPS)。在法规和标准的推动下,污染源排放控制措施开始大量实施。1990年美国酸雨计划实施后,占计划中总电厂数10%左右的大电厂开始集中安装烟气脱硫设施,未安装脱硫设施的一般都采用低硫煤(<0.61%)。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控制措施涵盖了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工业产业以及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等多方面,这些综合措施使日本SO2排放量削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机动车污染控制
机动车污染控制一直是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机动车污染不仅对城市交通环境造成了威胁,它所排放的NOx、VOC和PM也是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机动车污染控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控制手段是:
首先,不断严化新车排放标准。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都分别实施了最新阶段的新车排放标准,排放限值比此前标准降低一半左右。随着清洁发动机和燃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排放标准还将不断严化。
其次,通过检查/维护(I/M)制度加强在用车污染管理。检查/维护(I/M)制度一方面能够识别出有系统故障从而导致排放超标的高排车,另一方面还能够促使车主加强维护,确保车辆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第三,通过改善燃油品质控制污染物排放。当汽排放污染控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燃油品质的好坏就成为制约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关键因素,因此削减汽车排放污染必须从提高车辆的性能和燃料质量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第四是结合加强交通管理,鼓励公共交通发展。从各国交通发展经验和趋势来看,公共交通发展是缓解机动化出行需求的关键,欧洲以及日本主要城市对于发展公共交通十分重视,特别是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使个体机动化交通出行需求得到了缓解。
第五是通过经济杠杆鼓励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英国伦敦2003年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机动车征收交通拥堵费后,每天进入伦敦市中心的小汽车减少20%~30%,公交车因此提速25%。伦敦未来还将对所有进入伦敦市区的车辆征收“污染税”,这项措施将会加大低排放汽车的吸引力。德国则采取利税刺激手段来鼓励消费者选择大大低于排放限值的清洁能源汽车。美国通过提供方便的服务来鼓励购买低排放的车辆,如购低排放车者可免除强制性的无车日等。美国还对清洁能源车辆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使清洁能源车辆在生产成本仍然较高的情况下得以普及。另外美国通过征收燃油税的手段来协调交通部门燃料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路交通能源的大量消费,将消费者引导向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清洁燃料。3.区域复合型污染控制
随着局地性污染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和解决,臭氧和二次颗粒物等区域复合型污染控制已成为发达国家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包括: 首先,不断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1999年,美国颁布了“区域霾害规定”,要求所有50个州制定相应的治理实施方案。相比之下,欧盟更为关心臭氧污染,2002年,欧盟推出了专门针对臭氧污染的通报和警戒限值规定。其次是开展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区域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针对多种污染物采取总量控制。1990~2004年间,欧洲各国通过机动车污染控制和溶剂使用管理等措施的实施,使臭氧前体物排放削减了36%,PM10排放削减了44%;而在1990~2006年间,美国NOx、VOC和PM10分别削减了28%、35%和33%。尽管如此,发达国家仍然为寻求更为有效的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措施而努力。为此,2001年欧盟在欧洲委员会(UNECE)和远程大气污染跨界输送协议(CLRTAP)的框架下制定了欧洲清洁空气计划(即CAFÉ计划),这个计划期望到2020年使年早死人数在2000水平上降低40%,同时持续减少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受大气污染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控制酸性气体排放,同时减少PM2.5和地面O3的复合型污染,2005年,美国EPA发布了“清洁空气州际法规”(Clean Air Interstate Rule, CAIR)。CAIR将通过减少跨州传输污染物的排放,保证美国未来的10年内在最大的程度降低空气污染。CAIR将持续限制美国东部地区的SO2和NOx排放。控制措施完全实施后,美国东部的28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范围内SO2和NOx的排放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70%和60%。与此同时,CAIR和其他控制措施的协同实施将使O3和PM2.5浓度未达标区的面积分别减少95%和67%。2015年,这些大气环境的改善将带来850亿~1000亿美元的健康效益以及近20亿的能见度效益,约为CAIR实施费用的25倍。第三,建立和完善区域联合减排的政策保障。区域复合型污染的特点要求建立区域范围内联合减排机制才能达到共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目标的。为此,欧盟在1979年远程大气污染跨界污染输送协议(CLRTAP)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各国联合的总量削减机制,为欧洲各国实现区域跨界污染物的联合减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国的区域减排战略开始于在“清洁空气法”基础上建立的州实施计划(SIP)。SIP由各州立法部门会同当地环保部门及市政、交通等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此外,1976年美国南加州地区为了控制该区域光化学烟雾等日益严重的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成立了南部海岸空气质量管区(SCAQMD)。其后南加州地区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在区域尺度控制空气污染,包括机动车污染控制、燃料控制、清洁燃料和清洁汽车、消费产品控制、市场手段和应用先进技术等。4.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
大气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发达国家在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有:
在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控制上,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列出了189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并由EPA负责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标准(NESHAP),其中包括了VOCs中主要的有毒有害成分。欧洲在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法规中明确规定了空气中多环芳烃、镉、砷、镍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限值。日本也于2002年立法限制了149种VOCs的排放。欧盟的VOCs污染物控制主要关注在化工炼油行业VOCs挥发、涂料与有机溶剂使用过程中的排放以及工业废气和垃圾焚烧厂的排放,其控制措施主要依赖排放标准的执行。在重金属汞的污染控制上,2005年EPA颁布了燃煤汞排放控制标准(CAMR),这是首个针对燃煤汞控制的标准。该标准针对新建及已有燃煤电厂,建立了限定汞排放的运作标准,并成立基于市场的排放交易机制。目前汞的控制只是传统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如布袋除尘、电除尘、脱硫、脱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控制技术的附加控制效应。为实现将来汞的减排目标,美国能源部正在支持吸附剂喷射脱汞技术的研发工作。此外,美国还开展了在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添加化学添加剂来提高其脱汞能力的研究,以及基于钙基吸收剂和氧化剂的多种污染物的共同控制技术,来提高脱硫效率和脱汞效率,降低污染控制的投资费用。四.中国的相关情况 1.我国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1、城市空气质量 1990年以来,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中SO2的年均浓度在1992年达到最高值后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1990至1999年十年间全国SO2浓度平均值为0.087mg/m3, 2006年平均值为0.053 mg/m3,总体水平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值降低了30%以上。我国城市NOx/NO2 浓度比较稳定。目前所有统计城市的二氧化氮浓度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但广州、北京、乌鲁木齐、深圳、兰州等大城市二氧化氮浓度相对较高。此外,卫星资料显示中国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存在大面积的NO2污染,且大气NO2总负荷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国300多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呈下降趋势,1999年国控网络城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平均值比1990年下降31.78%,南方城市的年均值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此后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变化不大,在0.09~0.12 mg/m3区间,处于国家二级标准上限附近。
总体上,我国城市中PM10和SO2浓度约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6倍,NO2浓度接近或高于欧美国家,整体污染十分严重。
2、酸沉降污染 酸雨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降水pH均值较稳定,九十年代后期出现逐年升高趋势,2000年以后则出现总体下降趋势。降水离子浓度和沉降量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降水SO42-沉降量总体表现出升高趋势。1990~1999年降水中SO42-平均浓度为12.8mg/L;2000~2003年上升为14.8mg/L,升高了大约15%。1990~1999年降水中NO3-沉降量平均值为1.8 t/km2 /year,2000~2003年上升为2.5t/km2/year,升高了大约39%。根据酸雨监测数据,降水中NO3-与SO42-当量浓度比值1999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氮氧化物对酸雨贡献在增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区域,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2006年出现酸雨城市占统计城市的比率虽不断降低,但仍超过50%。
3、霾、能见度和细粒子污染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 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1957-2005年间我国东部年平均能见度下降~10 km,下降速率为~0.4 km/yr,西部能见度下降的幅度和速率约为东部的一半。以广州为例,2002年灰霾天气有85天,2003年上升至98天,2004年达到了144天,相当于每5天中就有2天为灰霾天气。
4、臭氧和光化学污染
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性污染物,城市臭氧主要是由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与氮氧化物(NOx)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机动车排放是城市臭氧污染的最重要来源。由于臭氧前体物和臭氧本身在大气中的输送,使得光化学烟雾往往成为一个区域性问题,其覆盖范围可达几十甚至数百公里以上。光化学烟雾污染和高浓度的臭氧污染频繁出现在北京地区、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甚至经常出现臭氧最大小时浓度超过240 ppb(欧洲警报水平)的重污染现象。2.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历程
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是从1973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的。最初的工作重点根据当时的经济及技术条件,主要以改造锅炉、消烟除尘、控制大气点源污染为主。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城市环境空气的二氧化硫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酸雨污染。1987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确定了以防治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基本方针。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编制污染防治规划,改变城市结构和布局,加强节能和改变城市能源结构,综合防治煤烟型污染。这些手段为控制大气环境的急剧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90年代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区域污染控制转变。在法律法规制订、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防治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99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在全国范围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199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两控区”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方案》。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写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两控区总量控制目标、酸雨和空气质量目标,提出了限制燃煤含硫量、电厂脱硫以及治理其它重点SO2排放源等控制措施,同时提出在两控区实行SO2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以及排污交易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控区的划分在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的综合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全面进入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新阶段。200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在重点区域实行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按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加大了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力度,提出划定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城市和规定达标期限,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等。新修订的大气法的出台,使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初,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又一次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比“十五”期末减少10%。2006年底,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尤其是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总量控制办公室,专门负责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到2006年底,全国脱硫装机容量占火电总装机的30%。到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统计公报中第一次出现下降。
在机动车排放控制方面,首先加强源头控制,将汽车排放标准由相当于欧洲70年代的标准提高到90年代初的标准,国家每年公布达标排放机动车目录。对在用车实行污染物排放检测制度和道路检测措施,不符合标准的不准行驶;加强在用车的维修保养,对性能恶化,无法修复达标的,强行报废。“九五”期间每年报废汽车约30-35万辆。此外,城市政府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从根本上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国家积极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汽车。国务院1998年发出通知,要求在2000年7月1日,全国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目前目标已实现,每年可减少排铅约1500万吨。
总之,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经历了从点源治理到集中控制、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到区域污染控制、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及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大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已有所减缓。但是,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加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浪费严重,工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适合国情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环保投资渠道不畅、力度不够,机动车污染控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环境管理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大气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在不断加重,未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3.我国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与危害
我国研究者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辽宁省煤烟型污染严重,据2001~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辽宁省中部城市大气SO2和PMl0分别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8~1.0倍和0.1~0.3倍。其中,鞍山和抚顺市大气PM10中苯并(a)芘浓度分别超标2.4倍和2.2倍。与此相对应,辽宁省脑血管病死亡率也高于国内外其它城市和地区。1991~1995年辽宁省主要城市癌症标化死亡率为145/l0万,2003年则增加到了197/10万。沈阳市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大气中TSP浓度每增加100μg/m3,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死亡率增加3%;S02浓度每增加100μg/m3,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COPD死亡率增加7%。同一时期在本溪市的研究结果显示,TSP浓度每增加100μg/m3,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4%,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8%,COPD死亡率增加24%。
广州市是我国大气污染较重的城市之一。根据广州市2003—2005年分娩时孕满37周的围产数据以及2002—2005年的空气污染数据开展的研究表明,可吸人颗粒物PM10、SO2、NO2浓度每增加10μg/m3,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减少1.90~3.94 g、1.65~2.73 g、2.70~3.76 g。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等通过临床和手术的统计数据发现,因吸入大量污染物,无论有病没病,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他还指出因空气中气溶胶的增加,寄生在气溶胶上的微生物也会相应增加,广州人被曲霉菌感染的人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太原是我国大气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为太原市居民第一死因。根据太原市大气CO污染对65岁及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急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CO平均浓度每增加100μg/m3,对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影响的OR值为1.006,心脏病OR值为1.010,缺血性心脏病OR值为1.007,心肌梗死OR值为1.005,心衰OR值为1.005,心律失常OR值为1.006,中风OR值为1.012。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大气多环芳烃污染日渐严重,中国城市多环芳烃的年平均浓度高出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亚洲其他国家,与韩国及菲律宾的部分研究结果比较接近,远高于欧美城市大气的污染水平,是世界上大气多环芳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挥发性有机物中苯的背景浓度是较清洁的海南省的5倍以上,中心城市苯平均水平普遍超过美国环保署推荐的限值(30μg/m3)。二恶英可以损害人体多种器官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广州的二恶英浓度高达104.6~769.3fg I-TEQ/m3,远高于西方主要城市,与日本、韩国城市相当。在电子垃圾高风险区,其浓度甚至高达4110-51200 fg I-TEQ/m3。4.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
国内多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在我国各主要城市和地区开展了针对大气污染经济损失的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兰州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3%;抚顺市空气污染健康损失为1.1亿元,占2000年GDP的0.5%;洛阳市1994年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为1.504亿元,占当年全市总消费支出的13.5%,其中患呼吸道疾病提前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占该项损失的48.3%,误工损失占41.5%;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约为3.53亿元;徐州市区2003年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1.43 2亿元,占当年GDP的2.49%,而环保投资只占当年GDP的0.397%;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人体健康损失为1.51亿元。
近年来,世界银行组织中外方专家联合对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以人均GDP现值估算剩余寿命中因早死产生的损失保守估计,2003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损失为1573亿元,相当于GDP的1.16%;而如果以研究得到的生命意愿价值来估算,则空气污染带来的损失将达到3.8%。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段菁春大气污染与控制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7年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后出站,师从郝吉明院士,2005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傅家谟院士。主要从事环境观测及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专项等课题28项,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
谭吉华大气污染与控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年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后出站,师从贺克斌教授,2007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傅家谟院士。先后开展过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灰霾生成机制、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专项等课题16项,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
2.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篇二
现代科学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与人类文明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健康与环境状况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探讨人类居住地的模式以及对景观进行一些修改以减少对人类与环境健康可能的不利影响,这些都是很有益的。景观生态学和景观建筑学领域在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环境效果方面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著作。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将局限在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相关问题上。
美国人正在遭受传统上并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的环境所带来的疾病与死亡。现在的流行病包括哮喘和过敏、动物传播的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自杀率也在提高。科学进步的确能降低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历史上在管理方面做过很多努力,包括公共卫生、工厂的排放、工作场所的安全、食品生产以及其他一些行动,这些努力降低了产业工人和市政工人在健康方面的威胁,也同样对环境状况有益。在众所周知的很多案例中,减少有害气体和废水的排放已经使河流的生物群落及生物链顶端的鸟类掠食者得到了恢复。尽管如此,虽然有监管措施,但自然环境仍然遭到包围、栖息地丧失或破碎化、外来生物的入侵以及持续的污染。同时,人类也因为环境的改变开始出现一些不适、生病甚至死亡的症状。
公共卫生界提倡在健康方面的个人参与,而不是单纯依赖医疗制度。从人类健康延伸到生态健康的进步,都需要无数人改变生活习惯并作出专业的选择。人们的日常行为,包括购物、扔垃圾、出行方式、住房、社交以及计划生育,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决定人们行为方式的因素恰恰是那些能影响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的东西。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建成环境代表了改善人类和环境健康的巨大资源。
本文探讨了设计造福人类健康的可能性,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环境质量和整体生活质量。它研究了设计与人类生存条件之间的联系,也强调了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市民改善生存环境的方法。这种课题很分散,而且以前都被忽视了,资料来源包括以往的文献及会议记录,范围涵盖了公共卫生、医学、心理学、环境健康、自然资源管理、交通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也包括大众传播、互联网以及其他出版物。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人类居住建筑与场地的空间层面、社区层面及区域层面。尽管城市设计的问题并不总是出现在这几个方面中的某一个上,但它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信息的方法,并为个人或专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提供便利。
二、建筑与场地
除了研究建筑材料对健康及环境的影响,这个层面上的大多数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集中在户外环境的可见和可达上。从文献来看,大部分有益健康的建筑都能让居住者获得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能看见草木及紧邻住宅的绿色空间。景观建筑学在最微观的尺度上对身心健康起着关键作用。早在19世纪Frederick Law Olmsted就观察出对自然的体验或者仅仅是对自然的欣赏就能降低城市日常生活的压力。公园和花园对身心健康的修复作用很早就有记述。威尔逊(E.O.Wilson)提出了“热爱生命的天性”(biophilia)这一概念来表述人类天生会被自然所吸引这一特点,并且用进化论的观点加以证明,即令人愉悦的类似公园的居所与史前代表水源和庇护所的一些标志物特征一致。
有研究证明在建筑组团这个尺度上,自然环境有它的有益作用。公共住房附近种植树木,能减少家庭暴力。窗外绿色植物的景色,而不是光秃秃的土地或马路,能提高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认知能力。乌尔里(Ulrich)通过对宾夕法尼亚州一座郊区医院胆囊切除病人的康复调查表明,能看见窗外绿色植物的病人术后恢复的时间明显比只能看见砖墙的病人要短。对人工照明的危害的研究结果更加说明了建筑设计中窗户的重要性。大家普遍都知道人要接受一定的紫外线才能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利用。另外,电视机和荧光灯的辐射都会导致神经衰弱,而且荧光灯还可能增加患黑素瘤的几率。
研究表明高层住宅上面的居民中,儿童往往活动能力较差、存在行为问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而居家母亲和独居的军嫂则伴有精神疾病,并常常与社会脱节。没办法经常接触室外环境是造成这些不利于健康的结果的关键因素。5岁以下儿童的母亲及她们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高层生活不利影响的人,而青年人及老年人则可能会发现其中的便利。关于窗外景色及户外可达性的研究涉及的大多是很少有机会体验除了住所以外的自然环境的人。虽然研究人员鼓励进行更广泛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那些为足不出户的城市居民设计的建筑要有配套的绿化并且能让居民可见可达。
大多数研究人员倡导绿化来改善卫生和社会福利,但都没有探讨过这种景观方案的细节问题。这里不能不谈到绿化中经常会采用的大草坪。设计人员总是笼统地说绿化有益健康。但是家庭、学校、企业及公共开放空间普遍选择的大草坪,却意味着惊人的环境成本,包括水、能源的浪费,有毒废物的排放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生态学家,同时又是癌症幸存者的桑德拉·斯坦伯格(Sandra Steingraber)研究说维护草坪使用的杀虫剂会导致野生动物和人类患上癌症,长期待在房间里却可以活得更久。割草机排放的污染物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汽车的排放。这些及其他一些负面的发现导致了越来越多人提倡在开放空间栽培本地物种。经过精心挑选的本地植物能够吸收雨水、过滤城市废物,为小型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教育的素材。通过精心设计,使本地物种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那么本土化的植被取代大草坪将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三、社区
作为群居动物,人与人的交流有益身心,整个社会同样从中获益。从建筑场地提高到街区层面,就必然要对社会资本进行探讨。社会资本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一本书的主题。在《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一书中,普特南提出了社会资本的14项指标,分为5类:社会组织生活、公共事务、社区志愿服务、非正式的社交接触及社会信任度。利用现有的观察数据,他将这些指标与人类健康福祉的很多方面联系起来。普特南通过有力的证据证明,许多疾病包括感冒、心脏病、中风、癌症和抑郁症以及过早死亡,与社会和家庭关系以及宗教等活动是成反比的。他的分析表明,不良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肥胖、高血压或不锻炼一样不利于人类健康,甚至更加有害。另外,自杀、意外事故、肺结核、冠心病、精神分裂、妊娠并发症以及酗酒这些危害健康的不良后果都与脆弱的社会关系有关。
社会资本形成于社区。根据普特南所说,这个系统的基本作用在简·雅各布的书《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已经被谈及。雅各布指出,成型的社区能加强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从而降低街头犯罪,更好的看管孩子,人们对身处的环境也表现出更多的幸福感。的确,提供绿色空间是增加日常接触的有效方法。此外,对于其它方面都一样的公共住宅,良好的绿化能促进邻里之间强大的社会纽带的形成。本研究证明了绿色空间的可达性,不管是在社区尺度上还是个人范围内,对人的福利都是很重要的,并且在构建社会资本的同时还提高了环境效益。
3.1高密度住宅与土地综合利用
传统主义和新传统主义城市设计的支持者提倡高密度住宅、土地综合使用及网格状的道路形式。这不仅可以使社会联系最大化,也可以使身体锻炼和开放空间得到最大化。研究表明,高密度住宅及综合使用增加了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机会。显然,通过集中开发来保留开放空间,这就能为参与活动的人带来健康方面的好处。另外,综合使用能让白天开车的人和晚上开车的人共用一个停车场,进一步减少了铺地面积。但是这种开发方式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临街住宅牺牲了私密性。佛罗里达州海边那些新传统风格的开发项目中,居民都愿意让树木遮住窗户和门廊,以阻挡街道上的视线,虽然这样做会令室内比较昏暗。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更喜欢环形或者尽端路的设计,而不是网格形的街道,尽管网格街区的居民最具团体意识、邻里关系最亲密,购物和上学最方便。然而,网格街区到公园的可达性最低,而尽端路的居民在户外和邻居交流最多。因此,要达到新传统主义设计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目标,应该充分挖掘现有的城区的潜力,而不是强制性地重新开发一个孤立的新社区。
3.2醒目的地标与公共建筑
社区设计中还有另外一些与人们健康和福利有关的要素,如公共建筑的存在以及其他以合理方式存在于社区中的地标建筑。醒目的地标和合理的道路设置能帮助人们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对神秘事物充满好奇,但是探索未知的领域,首先要让人感到安全。这些设计元素恰恰能给人们提供这样一个安全感。而图书馆、教堂以及社区中心等公共建筑,为人们提供了远离城市噪音和交通的避风港,也提供了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因此,除了心理上的益处,人体尺度的社区设计以及公共建筑的存在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有益的步行道
街区设计中一项受到严格审查的内容就是步行道。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所属的国家环境健康中心的主任,他把缺乏身体锻炼看作是城市蔓延造成的严重的健康隐患。CDC有报告指出主要的一些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中多达23%是由缺乏身体锻炼所导致的。缺乏锻炼是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增加了患包括糖尿病在内的许多疾病的风险,糖尿病经常会导致肾衰竭、心脏病、失明及截肢。城镇居民和低收入妇女通常业余时间很少进行锻炼。因此,在社区内为购物等日常活动提供步行完成的机会,对居民健康非常重要。
社区中的步行道设计要考虑诸多因素。虽然在街道上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并感到安全,但过多的交通量和过宽的街道都对健康有害。光线不好、噪音过大、交通拥挤以及没有公交等问题对5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锻炼身体的功能。因此步行道最好与道路平行,而不是与道路交叉,可以串联小块的绿化和活动场地,而不是人流密集的区域,可以合理设置一些坡道,能加强锻炼的效果。
显然,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身体活动。很多人在商场、公园、步道、家庭和办公室跑步机,以及室内健身房进行运动。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时间不够、以及高犯罪率是人们进行锻炼最大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与合理的社区设计都有着间接的联系。调查显示经过适当设计的、穿越各种符合人体尺度的社区小环境的步行道能增加步行者的活动量。社区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仅能通过自发的锻炼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而且能提高场所和社区的意义。
四、区域
关于步行机会的讨论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它的对立面——汽车文明。汽车绝对是一个设计的产物,家庭、企业甚至整个路网都在形式上进行了发展以适应汽车的运行及满足停车的需要。由于汽车使人们能够,而且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途跋涉,也由于汽车对环境的广泛影响,它们被列入城镇和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反对城市扩张的人指出汽车文明是当前大部分危害人类和环境健康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首要原因,认为汽车最应该为城市生活分散化负责。
另一个最常被提到的由于汽车的广泛使用引起的人类健康的后果就是哮喘的增长速度。这是一种使呼吸系统衰弱的疾病,尤其影响儿童,而且会因为汽车尾气的排放而加剧。报告显示从1980到1995年美国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还多,这也是汽车越来越多及交通越来越拥挤的时期。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一个偶然的实验中,由于市区内汽车限行而减少了22.5%的车辆。同一时期,急诊室和医院收治的哮喘病人减少了41.6%,而其他病人数量没有变化。
虽然人们几十年前就意识到汽车污染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说服人们改变交通行为上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在中国,尤其是近几年,家庭拥有汽车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可以预见,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汽车增加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也正在向我们逼近。
4.1通勤
有了汽车就能允许工作地点离家更远。除了会产生更多的空气污染外,长距离通勤已经被一些文献证实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有学者认为通勤时间是社会资本中除了教育以外的最重要的因素,每增加10分钟的通勤时间就减少了10%的社区参与。而且由于一些居民的不参与,间接影响了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更大的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在拥挤的道路上驾驶会产生压力、攻击性情绪甚至发生车祸。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59%的护士选择公交来避免开车产生的压力。非政府性路面交通政策计划(STPP)199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野蛮的开车行为是导致56%重大交通事故的原因。在采用城市扩展发展模式的地区,这个比例达到最高,这些地方公交受到限制或者根本就没有,交通主要依靠私人汽车。而在那些拥有网格路网、人行道以及人均汽车拥有量很低的地方,这个比例最低。
4.2硬铺地
道路和停车场占了景观硬质铺地面积的绝大部分。大量研究都证明了硬质铺地对溪流、湿地及河口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铺地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和地下水的补给,促使有毒物质进入排水沟,并且加剧了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温升高、洪水泛滥,使枯水期变长。这些后果反过来影响了冷水渔业,降低了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建议不透水的地面不应超过10-15%,以保护水生生态环境。
一般的城市开发项目中硬质铺地的面积能轻易达到并超过这个数值。因此,应制定各种相应的对策,例如通过垂直或集群开发来保存开放空间,用多孔铺装材料来保证雨水的渗透,用植被来缓冲溪流的冲刷。也卡可以选择性地牺牲某些流域进行密集开发,以缓解景观环境的压力。
4.3低密度开发
汽车交通及相应的道路网提供了城市建设在选址上的弹性,这种弹性带来的后果就是城市扩展的另一种形式:低密度开发。这种发展模式在美国景观发展中还处于萌芽状态,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健康、社会福利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000年的保持生物多样性计划指出,救护车和消防车到达服务范围边缘的住家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低密度住宅发展模式让居民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承担更多的危险。而且城市扩张会导致社会不公,因为富裕的居民都搬到郊区生活,而把少数族裔留在了缺乏社会服务的城市中心。另外前面讨论过的与缺乏运动相关的问题也出现在了低密度开发区中。
除了这些影响,一类和低密度开发有关的新的严重疾病正在发展。这是一种由野生动物传播的疾病,既包括新发的疾病,也包括原本局部范围内的疾病现在扩散开了,以及那些原本以为已经根除的疾病又卷土重来。80年代在美国东北部高发的莱姆关节炎,现在已经是全国最常见的经动物传播的疾病(CDC,2001)。虽然对这种疾病还没有完全了解,但是它的影响包括节疼痛,肿胀,面瘫,严重头痛及记忆力减退。在一些病人身上,这种疾病变成慢性病,使人逐渐衰弱。大量研究都认为这种病与住宅毗邻森林有关。研究发现强烈证明了,侵占森林和生物栖息地的住宅开发使人类增加了与鹿虱接触的机会,正是它们将疾病传染给了人类。
居住区盲目扩张,侵占了原本独立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是造成美国西南部出现汉塔病毒甚至非洲出现艾滋病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的这种行为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景观的破碎及食肉动物的灭绝,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是实质性的。生物多样性项目表明,鱼类、爬行动物及蝙蝠栖息地的减少,已经明显导致了由蚊子传播的疟疾和脑炎的增加。
低密度开发对农田的入侵也导致了一些健康隐患,包括农药、可吸入粉尘、以及机械噪声等。而且低密度开发往往需要污水净化系统,也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一个原因。
五、解决方法
越来越多的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居住空间的设计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是公共卫生的结果之一。虽然人类健康涉及的问题并没有推动当今的城市设计,但是它们曾经是19世纪城市规划的原动力。在美国,简陋的卫生条件和城市工厂的排放不再导致对健康的威胁,然而这里的城市设计仍然深受陈旧的规划实践的影响。一些学者呼吁设计师和规划师致力于解决目前紧迫的健康问题——尾气排放、缺乏锻炼、社会及文化的隔绝以及贫富差距。健康从业者同样必须提高对环境、精神疾病、老年人以及贫富差距等的注意。这些呼吁是基于对专业合作是预防保健的必要环节的认识,这种合作包括城市设计、规划、公共卫生、环境健康以及兽医专业。
市民同样可以从积极参与规划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收益,能提高他们自身的健康和幸福感。“健康”的生活环境没有一个统一的样板。实际上,最有利于健康的城市设计也许就是那种可以提供基本服务体系的设计,包括公共建筑、绿地等,而且要等方便地到达这些地方。同时还要为市民提供一系列的机会,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和偏好来选择和规划他们的家园和社区。
比起那些孤立于其他城市服务设施的一次建设成型的新传统社区,完善现有的市域更有可能减少汽车出行及出行的距离,也对健康更有利。
结语
住宅和其他建筑中绿化、自然光以及开放空间的可见可达这些元素的组合,对公共健康有多大影响,对此还有很多争论。景观能够也应该支持环保功能,例如保持水土及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了健康、社会及环境方面的各种原因,这些设计元素在市域范围内必须更加紧密地组合在一起。美国低密度开发的程度是环境所不能承受的。我国受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更不可能采取这种开发的模式。
设计师与卫生从业者在多种空间层面上对城市设计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生态健康的含义进行解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现代设计造成的不确定的但是可能是很重要的后果进行新的研究也是必要的,这些后果包括四季和日常自然节律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缺失及与历史和场所的分离等。充分的证据表明城市设计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强大工具,要达到我们的目标,就要求大家超越个人及专业的界线,根据道德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来塑造城市环境。
摘要:新世纪到来后的十多年间,人类遭受了多次大规模爆发的疾病疫情,从SARS、禽流感、甲流,到最近欧洲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其诱因都和动植物及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在被动防御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减少建成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本文借鉴了美国在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城市设计与人类健康及环境的关系,指出城市设计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有力工具。并从个人与专业两个层面来探讨解决方案,强调城市规划与设计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以及在塑造居住环境方面的公众参与。
关键词:生态设计,人类健康,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ROGER S.ULRICH,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M]。Science,1984:420-421
[2]Laura E.Jackson,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design to human health and condition[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64(2003)191-200
3.环境雌激素危害人类生殖健康 篇三
环境雌激素对生殖系统的危害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在人类,它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表现为精液质量下降、不育率增高、性腺发育不良、生殖器官肿瘤发病增加和先天性畸形增多。国外一研究小组曾分析了世界各地发表的61篇有关正常人精液质量的文献,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过去五十年里精子数和精子量分别下降了50%。随后又报道:近半个世纪来,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主要是隐睾、尿道下裂及睾丸肿瘤,差不多增加了一倍。联想到二十世纪40—70年代,欧美国家有数百万孕妇服用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已烯雌酚后,其后代男性中发生畸形现象与此十分相似,因此认为雌激素及一些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外来化合物可能是造成人类精子质量下降和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的共同原因。日本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指出,某校男生精子的数量、浓度、活动比率、正常形态率等指标,结果全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仅一人:所有学生的精子浓度的平均值,比二十年前日本自卫队、札幌医大、昭和大学公布的数据下降了一半。在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科研人员通过最近十六年间专业科技期刊中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综合分析,得出了有生育能力男性的精液质量正在逐年下降的结论。每年,我国约有十万多名患尿道下裂的男婴出生。对这种先天性尿路及外生殖器畸形,手术矫正是目前惟一的治疗措施,尽管已研究出多种术式,但都有可能留下尿道瘘、尿道狭窄、阴茎疤痕等并发症,造成“尿道下裂残疾”。
据联合国组织的通报,地球上的野生动物同样面临环境雌激素带来的厄运。印度象、非洲犀牛已出现雌性化病例;中非雄狮、北美雄豹出现隐性睾丸症;日本海龟、挪威海豹患有畸形阴茎症;其他野生动物也遭遇同样的厄运。
环境雌激素的种类繁多,它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工作环境中。避孕药或一些用于促进家畜生长的配方中,即含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这些化合物一般较稳定,不易被降解,排出体外后还可以经食物或水源造成二次污染。环境中的雌激素样物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有机氯农药如DDT,以及多氯联苯、二恶英等环境污染物。DDT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虽已禁用多年,但其化学性质稳定,很难分解,还能在环境中存在相当长时间。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的污染也是全球性的,而且其作用相当强,可以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进入人体。二恶英在对母体无任何毒性的剂量下能影响后代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发育不良、隐睾等。随着工业的发展,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成为我国产量最大的通用型增塑剂品种。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用地膜使用国,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已构成严重的白色污染。研究证实,人类在使用上述物质时,DEHP即向空气中释放雌激素样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进行干扰。此外,去污剂或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烷基苯酚类,某些金属如铅、汞、有机锡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雌激素样作用。自然界中的真菌及植物中也含有雌激素样物质。酒和啤酒中含有来自谷物和麦类等原料中的雌激素样物质,慢性嗜酒者出现的女性化特征便可能与此有关。
4.人类和环境及生活环境和健康 篇四
2、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身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什么是三级预防策略?
①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②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③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和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4、什么是生物放大作用?其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其发生的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级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
5、举例说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①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统一性 适应性 相互作用 举例:
①人体从环境中摄取空气、水和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同化等代谢过程,组成机体细胞和组织的各种成分并产生能量,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机体又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入环境,在环境中进一步的变化,成为其他生物群落的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再被人体所摄取。
②如生活在北极的人群,为减少散热,其身材都比较矮小,而四肢特别发达。
③紫外线具有生成维生素D、抗佝偻病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但过量、过长的紫外线照射则可致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生。
6、举例说明环境基因组计划要解决的问题。阐明环境暴露与环境应答基因的相互作用对疾病健康的影响,如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对暴露人群肿瘤易感性的影响;环境因素在某些遗传性疾病发病中的引发作用。
癌症: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呼吸系统疾病:哮喘和纤维囊性肿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综合征和肌萎缩内侧硬化症发育障碍:智力低下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生殖系统疾病:绝育、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青春期早熟自身免疫病:全身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
第一章
1.环境污染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来源?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及其他污染
2.衡量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高量(NOAEL)
3.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有哪些? 广泛性(university)多样性(diversity)复杂性(complexity)长期性(long-term)4.环境污染引起人体特异性损害的类型有哪些?
(1)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增加并进 入人体;常由于异常气象条件或事故排放引起。
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2)慢性作用:环境污染物浓度虽低,但反复长期作用于人体。
如:水俣病、痛痛病
致癌作用(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对免疫功能影响(免疫抑制、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反应)
5.简述环境污染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致癌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致畸作用:致癌作用泛指某些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具有使动物或人体发生恶性肿瘤的作用 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
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特异性影响。
(1)急性危害: 敦的烟雾事件,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2)慢性危害:例如“水俣病”、“痛痛病”:(3)远期危害
1)致突变作用: 如电离辐射(γχ射线)、紫外线,苯并芘、苯、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及病毒等。
2)致癌作用:如苯并芘、石棉等;放射性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质引起白血病、肺Ca;紫外线长期照射引起的皮肤Ca等。
3)致畸作用: 环境致畸物有:反应停、铅、甲基汞、CO、多氯联苯、碘缺乏……等。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异氰酸脂、棉尘、亚麻等,均可引起呼吸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镍盐、铬盐、砷盐、生漆、二硝基氯苯→过敏性鼻炎或皮炎。②机体的免疫抑制剂:
如金属类、某些农药、电离辐射、卤代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类等。
6.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是什么?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中毒性疾病。
7.历史上环境污染有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试述之。
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是采暖煤烟粉尘与浓雾结合,SO2污染也较重。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排SO2过多,污染严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大量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大量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痛痛病事件:上游锌冶炼厂排出的含铬废水污染河水,居民引水灌田,使稻米含铬量上升。水俣病事件:工厂排放含汞废水通过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居民长期吸入含甲基汞量很高的虾贝而中毒。米糠油事件:食用油厂在炼油时被多氯联苯污染了食用油。四日市哮喘病:石油化工企业排放废气污染大气,居民长期吸入SO2、H2SO4、P6等污染物的混合气体。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农药厂贮气罐泄露异氰酸甲酯污染周围居民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核电站事故造成厂周围放射性物质污染。
8.影响污染物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②剂量或强度 ③暴露时间 ④环境因素 ⑤个体易感性
9.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一)组织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
(二)规划措施
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
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2.净化处理
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1、紫外线、红外线和空气离子的主要生物作用是什么?对人体健康有哪些主要影响? 紫外线A段:产生色素沉着作用,即晒黑作用,生理保护机制
B段:产生红斑作用
抗佝偻病作用
C段:较强的杀菌作用,波长越短,杀菌作用越强 红外线:热效应,波长越短,生物作用越强 空气负离子:
2、大气污染及其常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3、设计一个臭氧对呼吸道损伤的研究方案
4、PM是什么?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PM指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 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 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不足人类头发丝的1/2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5、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6、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1、水质不良对人体有哪些方面的影响?(1)水媒性传染病:
介水传播的病原生物性疾病(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地球化学因素引起的地方病(3)中毒性疾病:
化学性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4)其它疾病:
水中致癌物质、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疾病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哪些? 常规指标(42项)
微生物指标
毒理指标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放射性指标
非常规指标(64项)
3、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分几类,其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水源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基本原则:水量充足、水质符合标准、周围环境卫生好,便于防护,管理使用方便
1、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2、碘缺乏症有哪些类型?各自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是什么?
克汀病
3、地方性氟中毒的中毒机制是什么?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怎样诊断?
4、地方性砷中毒的中毒类型和临床特点是哪些?
5.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论文 篇五
摘要: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健康问题却突显出来。所以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的本钱。营养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健康要从细节做起。我们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应该做到营养均衡,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下面我将阐述自己对食品营养与健康之间的一些认识。
关键字:营养健康 减肥 运动 均衡饮食
我们的一生总是离不开吃喝的,那怎样吃得健康,喝得合理,这就和食品营养与健康紧密的联系起来了。健康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没有了健康,别的东西又从何谈起呢。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质量也有所要求了,开始注重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现在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还学会了保养自己的身体。平时电视广告上出现一些,像加钙加锌的保健品,减肥药。一些人很热衷购买它们,但是它们真的有作用吗?适合自己的体质吗?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健康营养与减肥等的关系:肥胖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最近身边的一些同学正在寻求减肥的方法,有的在想试试减肥药,有的节食,试图拥有苗条的身材。但是上完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选修课,我认为这些方法都不是太有效,治标不治本!其实要想减肥,单纯通过节食,减少营养摄入来进行瘦身减肥是非常不健康的也是不科学的,减肥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营养专家经多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健康的新概念:减肥瘦身应从均衡营养做起。当体内的营养均衡,过剩的营养被消耗,排除出体外,不足的营养素每日得到适量补充,肥胖自然消失且保持身体健康。要达到营养均衡,日常饮食各方面需多加注意,每天各类食物进食要多样化、均衡、适量。健康的减肥是应当限制膳食的总能量,而不仅是限制脂肪的摄入,减肥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低糖和适量脂肪。
健康应该从细节开始,营养学上非常注重生活上的细节。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开药、个人吃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影响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除遗传基因外,主要还有后天的生活方式、行为和健康观念等。按照我们的生活习惯及一些长寿者的经验,主要是运动、饮食及平衡而豁达的心理素质。
首先体育活动要经常、适度。现代人的生活节律加快、市场竞争力加剧、工作效率要求高,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参加锻炼身体的时间;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养生健身之道时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强调了要健康长寿必须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时间长短、运动量大小,应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及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既无不过,又无不及。如游泳、爬山、散步、跳舞、练太极剑、书法、绘画、走亲访友、相互交谈、干些家务等,都有助于舒筋活血、强身健体,不仅能调节个人的情绪,使心情舒畅,还能让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有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人运动时,大脑右半部会逐渐活跃,并取得支配地位,产生愉快感觉,调节人体内部的免疫机制,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其次心态平衡、乐观向上。医学心理学认为,人们内心的想法、对事物的看法、理解能力,决定着个人的情绪感受状态,其保健作用是药物不能比拟的。但有时又很难做到心态平衡,情绪产生起伏变化,如焦虑、忧愁、紧张、愤恨、悲哀、痛苦等。情绪的急剧变化,会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促使肝脏中的糖元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量也有改变,肌肉不能协调,对脏器起不到保护作用。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面对现实,保持头脑冷静,具体分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并要暗示自己能够解决,多看到胜利的希望,以提高勇气和信心,并用积极的办法战胜它。同时,要学会与人交流,听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理解、尊重、关心他人。
然后膳食结构要合理多样。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以谷物为主,喜食杂粮。现在的健康观念认为,在制作膳食的过程中应做到荤素、粗细搭配。粗细合用,保障营养,杂粮中的米面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纤维素。多食用含维生素多的蔬菜、瓜果类,如萝卜、芹菜、白菜、豆芽、春笋、橘子、杏仁、核桃等,多食用含有大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等元素的食物,如:菠菜、牛奶、豆浆、猕猴桃等。因为其中的维生素C、抗氧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软化人体血管,清除有害的物质,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适当吃些鱼、牛羊肉、牛奶、豆制品,此乃蛋白质的来源。少吃盐腌、油炸及熏制的食物,限制盐、动物油、肥肉、动物内脏的摄入。健康的人体需要多种营养和8种必需氨基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单一种食物难以全部满足,只有多样化,才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以维持人体酶的系统性,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现代生活中,当我们享受着电脑为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之时,各种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长期使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更需要我们注意合理膳食,及时补充营养,减轻电脑对健康造成的伤害。长时间注视电脑荧光屏,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消耗加快,若未能及时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营养素,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等。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有助于补肝明目,缓解眼睛疲劳。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蛋黄中,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胡萝卜、西红柿、波菜等蔬果中。维生素C对眼睛也十分有益。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高出数倍。随着年龄增长,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晶状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会引起晶状体变性。所以要多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胡萝卜富含蔗糖、葡萄糖、淀粉等,其中以维生素A原的含量最多,其作用和鱼肝油相似。此外,胡萝卜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可维护眼睛和皮肤的健康。菠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它不仅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也是护眼佳品。在饮食方面,要多吃含钙量高、有益骨骼的食品。牛奶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其中的乳酸能促进钙的吸收,是最好的天然钙源。此外海米营养丰富,富含钙、磷等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也很高。海米和其他海产品都是钙的较好来源。油菜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食疗价值可称得上蔬菜中的佼佼者。其钙、铁含量十分丰富,常吃油菜有清血降压、强健骨骼、清热解毒的作用。黑芝麻是很好的补钙来源,其补钙、养生效果优于白芝麻数倍。不爱喝牛奶的人,可以一天吃三勺黑芝麻替代。黄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钙量很高,且富含赖氨酸和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铁。
我认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一些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很有益处。
一、饮食六宜:宜早:人体经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进食,精神才能振作,故早餐宜早。宜缓:吃饭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狼吞虎咽,会增加胃的负担。宜少:人体需要的营养虽然来自饮食,但饮食过量也会损伤胃肠等消化器官。宜淡:饮食五味不可偏食,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好处。宜暖:胃喜暖而恶寒。饮食宜温,生冷宜少,这有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宜软:坚硬之物,最难消化,而半熟之肉,更易伤胃,尤其是胃弱年高之人,极易因此患病。所以煮饮烹食要熟烂后食用。
二、饭前喝汤:从科学卫生的观点看,先喝点汤再吃饭比较好。因为人在感觉饥饿时马上吃饭对胃的刺激比较大,日久,容易发生胃病或消化不良。如果吃饭前先喝点汤,就好像运动前做预备活动一样,可使整个消化器官活动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为进食作好准备。这样,就会减轻对空胃的刺激,对胃的保护有一定好处。
三、喜吃苦食:苦味食物不仅含有无机化合物、生物碱,而且含有一定的糖、氨基酸等。苦味食物中的氨基酸,是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必需物质。苦味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帮助人们从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松弛下来。
四、晨起喝水:早晨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有利于肝、肾代谢和降低血压,防止心肌梗塞。
五、避免盐份的过量摄入:少食盐,以免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每天500毫克就足够了。
六、均衡饮食,不偏食,根据自身状况进行食补。你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多提取一些可以补充有缺陷的一面的营养食物。身体瘦弱者,适当多吃瘦肉,鱼,蛋类,乳类,豆制品等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同时也应注意脂类,多糖类及维生素。脑力劳动者。每天应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补充大脑对养分的需求,并适当增加含磷、铁、锌、硒等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脑、禽肉、核桃、芝麻等。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科学的营养为指导,做到均衡营养,多参加体育锻炼,做一个健康的现代人。参考文献:
何志谦《人类营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新华社及新华网新闻
6.人类与环境 篇六
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在文化层面上,它还具有“外在价值”,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他特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事物就会被取代。而自然界的这种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合理开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反方立足点
到目前为止,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上,仍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过分抬高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应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另一种是过分降低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改造自然是干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当尽量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态。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行不通的。
7.人类健康与转基因食品技术的发展 篇七
狭义上说,转基因技术是采用分子生物技术把一种或多种生物的基因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表达并遗传,从而改变这些物种的生物组成,使其按照人类既定的目的有效地表达相应的基因特性,以出现原物种所不具有的性状。广义上的转基因技术除了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外,还包括采用其他方法对生物本身的基因进行改造,以使生物体活动出现新特征的技术[1]。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针对某一种或某些特性,以植入异源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加特性,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价值的目的。
2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2.1 提高营养价值
铁元素是世界范围内最缺乏的营养元素。最近,科学家通过基因手段,在提高稻米中铁含量和增加人体对铁的有效吸收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Lucca等人将菜豆的铁蛋白基因成功地导入水稻,由于铁含量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食用大米人群中铁的营养。
2.2 价格便宜,成本低,产量高
转基因食品通常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便宜,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转基因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因其生产成本较低、产量较高,因此,食品的价格也就降了下来。据初步统计,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食品的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而产量增加5%~20%,有的可能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2.3 抗草、抗虫及抗逆境等特性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具有特定性能的基因(如抗草、抗虫和抗逆境基因)转入到特定农作物中,使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草、抗虫和抗逆境”等特性,应用最多的就是在农作物中加入抗虫害的基因,通过基因改变,使传统作物具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既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还保护了益虫和其他生物,减少了人畜接触杀虫剂而中毒的危险[2]。
2.4 保鲜性能增强
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强食物的保鲜功能,如将极地生活的鲜鱼抵御寒冷的基因转移到西红柿、草莓等普通植物中,使他们能在极寒的地区生存,同时又便于保鲜。
3 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
由于转基因技术不确定性效应的存在,转基因技术难免会存在风险。如导入基因位置是否准确,导入基因与受体内部原有基因的匹配是否协调,导入基因是否会在受体中产生新的毒素等。而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的食品,转基因技术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导致转基因食品存在健康风险。转基因食品中的营养物质、毒性物质、过敏物质以及抗生素标记基因等经人体胃肠道吸收而将基因转移至肠道微生物中,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1 营养问题
由于基因技术的不成熟和基因作用原理的不确定性,新导入的基因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蛋白质改变,原有的营养结构可能会遭到破坏,引发营养缺失等问题[3]。
3.2 毒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基因的导入使得毒蛋白发生过量表达,可能引起毒性反应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任何基因转入的方法都可能导致基因受体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因此,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评价是对其安全性评估必不可少的一点[3]。
3.3 过敏反应
有的人群对某种食物会产生过敏反应,如果将这些食物的基因转入其他食物中去,那么,对共同食物产生过敏反应的人群可能在使用受体食物时也会发生相应的过敏反应。 此外,转基因作物中常常引入抗虫、抗除草剂的基因,人们食用了含有这些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就有可能造成过敏。
3.4 抗生素产生抗性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另一个安全问题是抗生素标记基因。因为在基因工程中抗生素标记基因常常伴随着目标基因一起转入到被转基因的作物中去,人们在食用了这些作物后体内的胃肠道微生物会逐渐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从而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时疗效会下降[4]。
4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策略
面对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发展,我们应认真对待,趋利避害,寻找对策,在有利、尊重和公正的伦理学基础上更多地给人类带来福祉。
4.1 保障食品安全,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比较少,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其安全性存有疑虑。因此,应通过增加转基因食品标识,让消费者通过产品上明确的标识区分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让消费者知道吃到嘴里的东西是什么,是否安全,自己决定吃还是不吃,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公众[5]。
4.2 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的政策法规
面对转基因食品,我国需要有一套相关的、完整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落实,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检测,真正确保消费者利益,保证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幸泽.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转基因技术接受度模型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2]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段武德.对农作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的探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6):7-11.
[4]吴丽业,闫茂华.浅析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J].中学生物学,2009,25(6):3-4.
8.明月圆缺与人类的健康 篇八
美国科学家利伯却有意识地研究起月亮与人的关系,发现了月亮对人的行为、生理、心理的多方面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天体医学的知识。
利伯是一位精神病学家。海边度假时的潮涨潮落,引发了利伯的奇想:月亮产生的引潮力能引起海洋卷起大潮,人的身体也是一个液体的海洋,它会不会引起“身体的潮汐”呢?
利伯曾发现,每当月圆之夜,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的病情会加重,新入院的精神病人也会增加。一些狂躁病人会情绪激动,无法平静。这会不会和月亮有关呢?
他陆续调查了月亮的圆缺与某些疾病之间的关系。
月圆时,心脏病人的发病率增多,出血病人增多;一些肺病患者容易发生咯血现象;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病情会加重,危险性增加,死亡率较平时为高。
同时,调查还发现月亮对出生率也有影响。研究人员对50万个婴儿的出生时间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多数婴儿出生于亏月,即下弦月,而不是出生于盈月。这是月亮影响子宫收缩的缘故。
月亮的圆缺对人的情绪也会产生影响。统计表明,月圆时犯罪率会升高,酗酒、服毒、凶杀、斗殴的案件比平时明显增多;火警也比平时多出25—30%;交通事故比平时要多。
大量事实证明,月亮对人的生理、行为、精神存在一定的影响。造成影响的原因何在呢?
利伯借用潮汐学说,用引力论来说明月亮对人的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他认为月亮离地球最近,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产生了潮汐,月亮的圆缺引起潮涨潮落。人的身体,特别是人的大脑,也像大海,也有80%的水分,月球强大的引力在引起大海潮汐的同时,也会引起大脑的“潮起潮落”,从而对大脑的生化物质的分泌和大脑的功能产生影响,大脑功能的变化引起人的情绪、意识的变化。
人的行为由意识控制,意识控制力的变化,也就引起了精神病发生率、犯罪率、火警率、车祸率等等方面的变化。月亮的圆缺还对子宫的收缩、血液的流动等生理过程产生影响,引起婴儿出生率和出血病人发病率的变化。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推荐阅读: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07-08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07-04
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06-21
县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调查与思考12-06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预案yg06-15
有关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空间效应研究09-05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09-23
江苏省水体污染与环境治理综述12-18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07-30
高校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