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课堂实效

2024-12-20

怎样提高课堂实效(共12篇)(共12篇)

1.怎样提高课堂实效 篇一

聚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有效教学将课堂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智慧的灵性,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启发,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而聚焦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成为我们教师肩上的重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问题。本学期“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思考,我由此感悟了以下几点:

一、发挥集体智慧,分析课堂低效的成因

反思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存在着课堂低效的情况。我们集备组的3位老师认真交流讨论,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动手能力关注不够

2、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花样,不看效果的形式主义现象还很普遍。如导入语完了以后,接下来便是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大屏幕,直观形象的演示,令学生拍手叫好,听课人也耳目一新,课堂热闹了,学生轻松了,而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却被花哨的课件喧宾夺主了。再如无效的小组合作,学生不是因为有争议、有困惑而讨论,而是为了表现合作而谈论,这样长期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必然下降。

3、教学内容设计不当。课堂上,有的教师花大量时间讲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学生不会的内容却浅尝辄止。还有的教师抓住一两点试图挖深讲透,又把本来简单的内容教复杂了。

4、课堂落实不够。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而学生有效的运用知识不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只有充分恰当的“练”,才会有“质”的保证。

5、滥用教学评价。我们倡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多元理解,但教师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分是非地肯定、赞扬学生的发言,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教学内容时,如果学生说错、解偏了,教师要明确判断并艺术地给以指点。评价不当的教学,不仅仅是低效,还可能出现负面效应。

二、科学设计课堂,找准教学落脚点

课前我们通过集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预设与生成。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活教材,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充足时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最终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如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们设计了八个环节:

环节一 知识回顾 以旧知引入新知

环节二 新知探究一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角的对称性 环节三 知识运用一 运用知识,强调书写格式

环节四 新知探究二 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发现线段的对称性 环节五 知识运用二 运用知识,强调书写格式

环节六 问题解决 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环节七 拓展延伸 将本课的两个知识点综合使用 环节八 小结与作业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充分预设了学生可能的回答情况,预设了教师的方法指导,预设了知识点生成的形式,预设了德育目标的渗透。注意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教学更富有情境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通过这种集备,每一位老师对于本节课的设计都能够全面掌握,做到成竹在胸,这样在讲课时就能找准教学的落脚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为提高课堂的实效奠定基础。

三、关注学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我们在上课时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有效提问和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评价”学生的声音,使教学活动保持互动的交流状态。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有效提问,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有开放性,难度性,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和回答,从而使学生处于“好奇”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有效的提问的形成以后,有效地“评价”是保证实现和学生处于互动并让师生处于“对话”的良好状态,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双主互动”的宽松学习氛围,学生因此“乐学”、“好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如我在知识回顾中问:常见的几何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长方形、张方形、圆、等腰三角形„„ 我:圆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1:直径

学生2: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3:经过圆心的直线 我:哪种说法对呢? 大家通过讨论和比较肯定了学生2和学生3的说法,强调了“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为本节课研究角的对称轴做好了铺垫。

2、重视知识、方法形成和探究的过程 夸美纽斯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厌烦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大家的这些思想揭示着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真谛。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时应大胆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归纳和概括。如在学习了角的对称性之后,学生在探究线段的对称性时,可以考虑运用类比的方法,仿照角平分线的性质,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我们在教学时关注的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更要关注的是学生,关注运用的是何种方法,怎样得出结论。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过程”形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教学,提升自己。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进取,开放心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开辟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2.怎样提高课堂实效 篇二

一、引导有“时”

引导的时机,可能是学生解决问题感到困难时,也可能是学生理解知识迷茫时.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1. 在问题关键处引导

如“方程的意义”一课. 教师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根据场景的描述列出式子,集中在屏幕上呈现. 提问: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 有的学生按照是否是等式来分类, 有的学生是按式子中是否含有未知数来分类. 教师指出: 字母在这些式子里表示的是———未知数. 我们可以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 观察这4类式子,说一说每一类式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这节课从生活实际引入, 自然地引出等式与不等式;在等式与不等式的比较中构建对“相等关系”、“等式”的理解.再通过比较、分类、讨论等活动,概括方程概念.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了新概念,看到了知识的“源头活水”.

2. 在知识难点处引导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法的具体、形象和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使教师的引导能起到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的作用.

如“圆柱和球的认识”一课,为了突破“圆柱特征”这一难点,教师先让学生判断硬币是否是圆柱,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不慌不忙地把十几块硬币叠成圆柱形,让学生再判断,然后逐渐减少块数,继续判断. 同时,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整个演示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抓住圆柱的特征进行判断说理,使学生在积极在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 在认知偏差处引导

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是错误时,教师应及时找到错误的根源,巧妙地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如“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是先算后估.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掌握估算的方法,更不知道估算的意义. 该如何扭转这尴尬的局面? 一位教师在教学安排了如下几个问题:(1)8□ - 40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多呢? 为什么? (2)80 4□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多呢 ? (3)75 - 36,结果是40多 ,大家同意吗? (4)7□ - 36,结果是40多,大家同意吗?

分层次出示几道含有被减数或减数未知数的算式,使学生无法再走捷径,“逼”着学生进行估算.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估算的意义.

二、引导有“方”

1. 动 中促思 ,寓学于乐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教学一个新内容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具体实例对数学内容作出解释,从教学的细节层面深入地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与方法.

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学生关注的角度往往在“面”和“顶点”上 ,如何将学生的视角转向“棱”呢 ,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于是,教师出示长度分别为9厘米、7厘米、4厘米的四袋小棒,每袋小棒的根数各不相同:

1号袋 :7根、5根、4根2号袋 :10根、3根、3根

3号袋 :3根、8根、5根4号袋 :2根、12根、2根

“如果让你选 ,你会选择哪一袋 ? ”通过观察讨论 ,交流反思,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得以凸显. 在对1号袋的讨论中,“相对的棱相等且平行”这一特征通过图示及交流得以理解. 学生对长方体的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认识也是十分清晰而整体.

2. 比 较择优 ,内联沟通

大多数数学知识都一环紧扣一环,有基础铺垫,也有后续深化. 因此,只有透彻解读教材,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引导什么,使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促进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

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师出示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并交流:

方法1:24×12 = 24×2×6 = 48×6 = 288

方法2:24×12 = 24×3×4 = 42×4 = 288

方法3:24×2 = 48 24×10 = 240 48 + 240 = 288

方法4:12×20 = 240 12×4 = 48 240 + 48 = 288

方法5:竖式计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多种算法进行了优化:

(1)你们觉得方法1和2简便吗 ?

(2)方法3和5,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 (根据学生回答 ,师结合板书沟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 )说一说,24×12如何进行笔算?

(3)比较上面的5种方法 ,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方法1、2、5)

(4)用你喜欢的方法分别计算32×21和23×13. 学生发现计算32×21可以选择多种方法. 而计算23×13时, 大家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方法5,原因是23或13都不能拆成两数之积,方法1、2有局限性.

教师通过“摒弃‘繁琐’、沟通‘相同’、选择‘简便’、体验‘局限’”四个过程的巧妙引导 ,帮助学生实现了自主优化.

3. 深化认识 ,层层推进

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刻一些.

如雷子东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分数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第二阶段是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跨越, 实现这个跨越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对单位“1”的概括过程.

第一阶段: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4的意思, 在上课时选取一些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交流. 最后出示:“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 老师最佩服的是这种方法. 因为用一句话就概括了. ”一句简单的评价却是关键之处帮助学生提炼理解的神来之笔.

第二阶段:雷老师在让学生交流了用4个苹果,一句话表示1/4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分数与以前学习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学生自然而然概括出“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

几乎所有分数意义的教学都强调让学生经历对单位“1”的概括过程,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的是,雷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的概括过程,不只是停留在学习材料的变化上,更为重要的是设计了有层级递进的概括层次.

4. 总 结方法 ,提炼升华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发展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思想,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在经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后,学生基本掌握了面积计算方法,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提炼升华: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前面同类的学习,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思想方法和策略? 通过梳理、反思,学生总结出该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每新学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常运用割补法或拼图法,把它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找出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一种化新为旧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

虽然教师只是只言片语, 但却能让学生深入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由一个问题向一类问题拓展,增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厚度,让数学学习变得厚实起来.

三、引导有“度”

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凡事过犹不及,要做到有“度”.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教师决不替代 ,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这就需要教师“该追问则追问, 该启发则启发, 该控制则控制”, 只有掌控了引导的“度”,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索”时间.

如“重叠问题”一课,师:想一想,图中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1:左边部分,表示订数学报的;中间部分,表示两种报纸都订了的;右边部分,表示订了语文报的. (教师心中对生1的汇报不太满意. )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愿意说一说.

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接下来一连几位的汇报,都与生1大致相同.

师:(无奈地)同学们,1-5号同学订了数学报,没有订语文报的,我们可以说:只订了数学报;9-14号同学只订了语文报,没有订数学报的,可以怎么说呢? 那中间的这部分同学又可以怎么说呢?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用上了“只”、“既……又……”.

在课堂中,当学生无法通过合 作、探究 ,无师自通 地发现、提出、使用这些在他们生活并不常用的书面语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在引导后,学生仍无法跟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以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并提出来. 避免学生少走弯路, 即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

教师的引导是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得当、得法、得理,才会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轻松快乐,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探讨问题的欲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引导.找准引导的时机、把握引导的方法、掌握引导的分寸,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数学课堂更有效.

3.打造卓越课堂 提高课堂实效 篇三

关键词:课堂实效;卓越;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00-01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多年来,从“减负提质”到现在的“打造卓越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步伐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兴趣更加浓厚等。然而不少课堂热闹背后表现出放任浮躁倾向,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如学生写的少了、琅琅书声少了等。专家说,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不是看老师“表演”、“剧场”的效果、“花样的翻新”,而是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创造有效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快乐想学、主动要学、自主探学。在专家讲座、各级各类培训以及赛课评课活动引领下,结合自身实践,我从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评价多样等因素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作为包含着多种要素的系统, 是一项复杂而而长期的工程。这意味着教学目标不可能一次完成。人们必须对其做出系统化的设计,保证整项工程的完成,目标分解正是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便于对教学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分解了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并整理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于某个教学目标来说,便具有两个不同的趋势,向下是不断具体化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在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上不尽相同,系统化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主休结构,采用综合思维,将零散的目标放到整个目标体系中衡定其地位与价值,所以往往从宏观的总目标出发,演绎各层各级的教学目标,使不同的教学目标之间构成一种逻辑性条理性强的上下承接关系。李秉德(1991)先生指出,国外教学目标的研究倾向于从具体行为到整个体系的归纳方法,而国内则倾向于从整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的演绎方式。所以国外研究强于目标的具体分析,而我国注重系统的目标体系。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两个趋势虽方向不一,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化,离不开合理的逻辑的分解与分类,使目标之间上下连贯、易忽略目标的可操作性,流于形式,而无法适应学生特点和具体实践;过分注重具体化则容易失去整体的方向,也缺乏与其他目标的整体配合。系统化为具体化提供依据和方向,具体化为系统化提供可操作、可测度的步骤,两者相互补充。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应做到具体化趋势以“最适合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采用分析思维考虑具体学习活动的编排,因地制宜,解决当前每个问题,具体更需要老师的智慧对教学目标重新理解,设计和分解。一般使用具体的可观察,评价的行为指标来描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自学—互动—检测”三段式教学法在应用中的关键就是教学内容问化。“教内容问题化”的核心,是提取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有效信息,编织息结构,形成信息网络;然后把信息网络进行加工,形成一个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问题。再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教辅材料,使问题的答案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问题,开展讨论,再生成问题,升华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课本看过了,课也听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老师课堂上也讲授过,而且不止一遍,而做作业时往往会做错很多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做作业前没有复习;学习时上课精力不集中;老师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对一些重点的关键词没有点强调。这就要求老师备课应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

环顾周围,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而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老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经过学生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把我讲的记下来”而扼杀。我认为,老师应当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践能力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评价多样化

课堂教学改革要点之十,是教学评价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中老师越来越注重运用评价这一杠杆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标准等作用,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一步步走向优越和卓越。老师应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针对达到的要求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课堂上,有的老师接二连三地称赞 “好”“很好”“真不错”等,这样称赞多了,也就无法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某些情况下,将评价形态由显在状态转化为隐性,反倒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对学生的精彩回答予以重复或强调、对某个表现出色的学生一个微笑等。

4.“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篇四

蕉城区实验小学 黄垂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我们老师要细心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何才能研读文本吃透教材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读情境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现实密切联系。”为此新教材按照“创设情境――构建模型――理解与运用”的方式进行编排。课文往往都是创设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逐步构建出新知的模型,或者解释一种数学现象。因此教材为构建知识模型所创设的情境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在解读情境图时,应该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将会怎样观察,获取哪些信息,并且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获取有价值地信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情境图的处理往往存在着现种倾向。

1、简单化。教材的设计者所设计的情境图都涵盖着很多的数学信息,一些老师课堂教学时,把课文的情境图进行过于简单地处理,使学生在观察时没有方向,没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如苏教版第九册《找规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门口进行了布置。(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啊? 生:盆花、彩灯、彩旗……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老师巡视,学生感到满头雾水,无从下手,很难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这个案例,教师对情境图处理过于简单化,预设不充分,引导不到位。其实,情境图安排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掌握情境图画面的情境:一排盆花、一排彩灯、一排彩旗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如:盆花是按照红花、蓝花的顺序依次出现的;彩灯是按照红、黄、蓝的顺序出现的;而彩旗则是按照两面红旗、两面黄旗的顺序出现的。通过这样的信息引导,可以顺水推舟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本课所学内容的探究。

2、复杂化。教材中一些情境图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十分明显,无需做过于复杂的处理,老师只需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件《端午划龙舟》,画面上锣鼓喧天,江上9条龙舟各坐着9个人,配上喜庆的音乐,让人觉得场面热闹非凡。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小手林立。学生把画面的景物一一地描述过去,并且把喜庆的音乐都描述了一番。十分钟过去了,老师还在追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案例,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引导不明确,学生在受到画面和音乐的影响下,不着边际地说了一系列的“发现”,却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情境图的意图十分明显:让学生明确感知有9条龙舟,每条有9个人,跟9都有关系,紧扣9,自然而然地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图上有几条龙舟,每条龙舟有几个人?然后再根据新课的要求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情境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特点,简洁明了地切入数学主题――数学问题,即根据具体的情境抽象出数学的问题。情境图的引导是一门艺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数学主题,引发数学思考。对于情境图一旦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数学的情境图往往成了“语文课堂”的看图说话了。只有正确理解情境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引导准确到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读教学例题。

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范例。它引导我们思考教材“教什么”,教材“为什么”。教师要反复阅读例题,挖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解例题所隐含的新知,以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如何进行新课引导。一些例题还有旁注,这些都要求教师细心研读,理解编者意图,做到准确到位。

1、例题充分展示着新知形成的历程。

数学教材中通常用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进行知识训练,素材单一,尤其是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教材内容更显单薄。读例题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共性,自主总结。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圆锥形的物体。学生看图后,脱口而出。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师生一起数图中的圆锥形物体。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这个案例缺乏一个充实的过程,其实例题在编排上的内容看上去只是出示了生活中一些圆锥形的物体,但教师应该深挖例题的内涵。可以做这样的引导:看看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抽象模型――回归生活”的学习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的特征和体积的计算,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例题关注数学思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例题往往是编者数学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是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是分析教材编者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和制定思维发展的程序,这很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首先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模糊的阶段,接着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向更深入。

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制造冲突,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需要通过各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来判断?”

这个案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模糊――清晰――理性”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的充实。

三、读课后习题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巩固运用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发现,我们老师不仅要重视例题,而且还要注意研读教材的课后习题。

1、合理点拔,引发思考。教材中有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相当地陌生,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在读习题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障碍是什么,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地引导。例如:在第十二册《比例》的知识中有道习题是关于竿高与影长的练习,学生可能还不知道竿高与影长关系,从而无法正确解答,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2、拓展延伸,丰富内涵。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编拟时比较不完善,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习题使习题内涵丰富起来。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文中的的习题大都是针对图形转化,只有少部分的数形转化,我在教学时选择了一道这样的拓展题:甲、乙两人同时从距离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狗每小时跑5千米。这只狗同时和甲一起出发,当它碰到乙后,便回头跑向甲;碰到甲后又掉头跑向乙„„如此下去,直到两人相遇。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这是关于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在故事中引入这道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是渗透于各种知识之间的。

3、合理整合,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通常是独立呈现,它们又存在着一些联系。教师在读习题时在考虑到它的系统性的同时,可以通过适当地改造取舍,合理使用,使得学生的训练更加有效。

5.运用兴趣教学提高英语课堂实效 篇五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本来就是相对陌生的学科。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很难积极地与教师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亲和力,真诚地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可以信赖。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真诚坦率、表里如一、平等待人、严于律己,彰显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性格特点;二是要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经常给学生鼓励的话、由衷的赞许;三是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疑问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解答;四是要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五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及时评价,多给予肯定的评价。比如:常对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说“Excellent!”“Wonderfu!”“Very good!”,对表现一般的用“Good!或Well done!”,对表现欠佳的可用“It doesn`t matter或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常用鼓励性的话,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不害怕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不断进步,使学生对英语保持良好的兴趣。

二.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说教师的模范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模式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英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如果教师能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就会保持长久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做法:1.运用歌曲。歌曲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最终起到“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歌曲要便于吟唱,便于记忆。比如在要求学生掌握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时,笔者引导学生把它们编写成一首短小的英文歌曲:“Ihelp you, you help me.He helps her,she helps him.We help them,they help us.We help each other,we are all friends.”经过反复的练唱,学生能够很好地记忆和运用人称代词。再比如学到月份名词时,鼓励学生编曲唱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单词。2.运用游戏。参与游戏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合群性的体现,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目的。比如在复习“what do you look like?”这一单元主要目标语言时,让学生写出关于班上同学的外表、性格、爱好等小段落(不写明姓名),然后让学生做“Guessing who she/he is”的游戏,学生很有兴趣地去想、去写、去听、去说,这样就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3.运用竞赛。初中阶段的学生爱争爱比,又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根据他们这些特点,笔者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竞赛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在复习环节中,进行造句比赛知识点抢答比赛(分组进行);在要求学生快速背诵课文时,进行小组之间的比拼,称之为“联合对抗”。这样学生会觉得复习语法、背诵课文等成了有趣的事情。4.运用讲故事编故事。讲故事是一种原始的授课方法,但不可轻视其独特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讲故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讲故事时教师不仅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而且使用声音表情和手势,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比如在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时,笔者进行编故事接龙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运用目标语言编说故事,带给课堂极大生机,带给师生极大惊喜。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经常营造一个心情舒畅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境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他们从表演中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1.一直以来,笔者把每节课的前五分钟交给学生,从初一开始指导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会话情景表演,学生很主动地在课前做好准备,表演时有声有色,表达自然流畅。至初二三时,笔者经常被学生的“small talk”小演讲所吸引,赞许他们能自如地应用所学的英语语言。2.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语法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能使学生轻松学好语法,教师的语言应有趣。比如在教学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时,常让学生“唱反调”(变否定句)“明知故问”(变一般疑问句),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编成歌谣,读来朗朗上口,又能掌握好语法。3.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印象,以便词汇符号迅速地在神经网络中落脚。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有幻灯片、多媒体、简笔画、实物、图画等,或灵活地利用身边的任何人或物来教学。比如在教学比较句型时,选两位身高悬殊体重相近的学生到讲台上,引导学生说出“Sam is a lot taller than Tim ”“Sam is a little heavier than Tim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6.怎样提高课堂实效 篇六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多维的思考,虽然,传统的教学就一直提倡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现在的这些环节更有待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活动的老师们去加强,尤其在备学生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使这一节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忙碌而又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紧张但不呆板,学生活动并不等于教师放纵,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使整个课堂紧张、忙碌而又和谐、高效.三、教学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尽量贴近现实的生活.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收到触类旁通、引人人胜的效果。如: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把直线比做地平线,圆比做太阳,那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则好比从地平线下升起的太阳,非常直观生动地反映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每位教师都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克服创设教学情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搞形式主义,力求画龙点睛地发挥情境的积极作用,达到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四、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因此,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也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释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

7.怎样提高课堂实效 篇七

一、科学分组, 加强讨论组织性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如何进行分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中生有一定认知能力, 一些学生对于小组讨论不屑一顾, 即使表面上进行了讨论, 其实是应付公事。有些学生的确开展了讨论和交流, 也有一些学生成为听众, 讨论强度有限,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要在分组上做文章, 加强讨论组织管理。首先要挑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做组长, 这是讨论成败的重要因素;组员分配时, 要注意学生志趣相投的问题, 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学优生和学困生要搭配, 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要搭配, 男女生要搭配,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讨论效果。

合作小组不需要固定, 以免产生审美疲劳。在学习《祖国山川颂》时, 最后要对文本语言和结构等特点进行一个研讨, 我将学生划分为四人讨论小组, 两个男生两个女生。首先是小组内再分工, 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先进行讨论, 总结出一份讨论结果, 然后男女生交换讨论结果, 对讨论结果进行再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学生很快就讨论得热火朝天, 根本不需要教师给出多少启发点拨。这个讨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 很显然是男女生互换讨论结果造成的。学生都有自尊心, 不想在异性面前丢丑, 讨论自然追求完美。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激发, 只有点燃学生兴趣点, 小组讨论才会顺利展开。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手法, 教师提出有讨论价值的思考题,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设计生动活泼教学活动, 这些措施都可以让课堂气氛灵动活泼起来。如果教师能够降低身段和学生打成一片, 课堂讨论就会更自然, 师生、生生互动也会更充分。反之, 课堂教学气氛就是死水一潭, 启而不发促而不动。

在学习《长江三峡》时,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和微视频, 学生看得很轻松。等多媒体播放结束后, 我给出小组讨论问题:“长江三峡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具体要求:每个小组四个学生, 每人介绍一段内容, 讨论结束后在全班展示。根据刚才课件展示内容来介绍, 不能用原文句子, 也不可用译文。学生大多显出畏难情绪, 有学生抱怨:这个也不给用, 那个也不给用, 刚才又没有注意看课件, 这怎么办啊?我提示道:“现在小组做好分工, 咱们再来看一遍课件, 要看仔细了。”这次重播, 学生认真劲自然不用说, 小组讨论时, 大家也能够互相提醒, 讨论效果自然是大好。用电子视频课件来展示文本内容, 让学生凭借视觉观察来分析课文, 这本身就充满新鲜感。学生各种感知器官都调动起来了, 感知当然是全面的深刻的。

三、丰富形式, 体现讨论多样性

小组讨论除了自由发言还有很多形式,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自由发言。丰富讨论方式,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小组主体演讲、轮流发言、小组辩论、对抗赛、互问互答、相互检查、分工协作等等, 都可以成为小组讨论的选项。高中生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 但好胜心依然很强, 开展辩论、对抗赛等活动, 都能够激发学生斗志。小组讨论充分, 获得的认知也必定深刻。

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一些讨论题目, 让小组长来抽取。当这些讨论题目公布时, 课堂炸开了锅。因为有些讨论问题并非是口头交流, 还有一些别样表现形式和要求。第一组的题目是:结合屈原生平, 说说文本中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第二组是:一个同学读原文, 一个学生读译文, 一个学生形态表演, 一个学生旁白。第三组:根据文章内容描绘屈原的外貌, 用简笔画形式展示出来。第四组:知识积累, 一问一答, 现场表演……当学生得知自己小组讨论问题后, 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开始讨论分工协作事项。课堂里研究气氛浓烈。教师在小组讨论形式方面做了大胆改革, 不仅要进行口头交流, 还要有形态表演, 这对高中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但很多学生会因为羞涩难以接受这种形式。且不说展示效果如何, 这种讨论经历已经让学生认知获得了洗礼。

四、及时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性

小组讨论不是自由活动, 更不是走过场, 教师要在讨论结束后搜集讨论成果。各个小组要将讨论结果展示出来, 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启迪和触动。因此, 教师面对各个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要及时给予客观评价。不仅要肯定学生思维行动, 还要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用正面评价语言,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高中生对教师鼓励也很受用, 正面激励也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但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及评价语言的措辞。学生小组讨论中, 有些学生并不积极主动, 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监督和观察, 发现其长处和进步, 及时跟进表扬。对于讨论效果显著的小组,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褒奖, 这对激励学生讨论热情有重要促进作用。

8.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 篇八

关键词:学生;课堂;问题

近期,我校举办了一线教师全员参与的高效课堂比赛活动。在比赛中,一些精彩的数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课在提高课堂实效方面值得我学习与借鉴。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时,不是直接呈现“9的乘法口诀”,而是通过课件展示9行星星图(每一行9颗),创设了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一行有多少颗星星?两行有多少颗星星?三行有多少颗星星?……”并主动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施解决问题策略中,要培养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体会编制口诀的重要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设计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在数数、算算、编编、背背、说说的过程中,发现记忆口诀的方法,经历了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在六年级《鸡兔同笼》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将数学方法的渗透与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在解题方法的研究中,让学生体验到化繁为简(列表法、拼图法、假设法、代数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变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探索和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式学习”,提倡将“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9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中,在9的乘法口诀编写后,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课上,让一个学生口算9乘6时,这名学生没有算出,教师没有指责与批评,而是请其他同学给予帮助,学生在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同桌或小组的探索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进一步探寻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学生的表现令人惊喜,发现了许多秘密:(1)9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9。(2)乘积从上往下个位数一个比一个少1,十位数一个比一个多1。(3)9的1倍比10少1,9的2倍比20少……9的9倍比90少9。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多种途径,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激活,使知识建构不再整齐划一,而是个性体悟。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介绍了手指记忆法,通过示范介绍、模仿尝试等方式,让学生对枯燥的口诀记忆产生了内在的自觉的需求,获得了认知层面与情感层面的“双赢”。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在解题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一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的是最基本的方法(列表法或拼图法),教师加以肯定,并鼓励他们想出别的方法;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则在课中请他们总结列表法、拼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的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提高课堂语言的艺术性,驾驭好课堂

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清晰、生动的语言对营造教学过程中的热烈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驾驭好课堂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注意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在这次高效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讲台上虽偶尔有些紧张,但在授课中,师生情感亲和,教师的语言都力求言简意赅,讲授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师语言清晰响亮,节奏、速度适中,语调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还注意关注学生听课的神态、情绪等,适时做必要的重复或瞬间的停顿;特别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教与学的相互呼应,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学到手。“谁想试一试?”“谁来帮帮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课堂上老师的“说”是少不了的,但要“说”得恰到好处、点评总结恰当,这样学生思想就开阔了,有了表现欲望。这应该是我们老师“说”的延续和深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亮光。

五、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口诀的优越性,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讲授者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除了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计算”练习外,还设计了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应用口诀的生活性练习: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 ),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 )×( )=72,一年有24个节气,( )×( )=24,孙子兵法中有36计。并进一步延伸到节气歌中的“九九歌”。这样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发散的思维习惯。

提高课堂实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勇于探索和尝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机动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多参与讲课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总结,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善于和同行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元柱.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J].科学教育,2009(04).

9.怎样提高课堂实效 篇九

郑湃丰(广东省揭阳空港经济区登岗中学 广东揭阳 515558)

摘 要: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从各种不同阶段中,学校生活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人格的养成,知识的获得,处世之道都可在学校中学得;因而老师也自然地与我们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当「经师」外,更应是位「人师」。在这个多元化变迁迅速的社会里,师生关系也起了些变化,教师并非学生知识唯一的来源;在教学情境中,不只教师评估学生,学生也同样地在评量教师。师生间的互动多了,因此师生间的沟通就显得更加地重要了!若有个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教育上必会事半功倍。本文主要探讨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征以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不论是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班级管理都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完成。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管理实效的一个必备因素。

一、师生关系表现形式

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其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特点,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促进智能和品德的发展。所以,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管理实效

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 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待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理解“良好关系”的内涵,对教育过程发生的问题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认识,处理要适度妥当,既不小题大做,过分渲染夸大,也不简单粗暴,草草了事,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

1.关系转型,重塑师生观念

在师生关系上,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把握好现代教师的多重角色。他必须是知识的传授者;严格而民主的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立场上建立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正如多尔所言,教师“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在发挥着作用,而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求知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要求学生写出“我心目中的老师的形象”,从收上来的答卷看,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前五个项目依次为:很幽默,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很民主,不过分要求学生;教法新,有创造性;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一视同仁,不偏心。这反映出学生对教育民主、师生关系有更强烈的追求。很多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国家现在开展

的新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教师们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来适应社会进步。

首先,师生关系应向“相互作用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作为了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或工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应具有的“民主平等”观念,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而新课程中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则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向着“相互作用型”转变。

其次,师生关系应向“合作型”转变。合作是现代人在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师生合作为学生自我完善注入活力,逐步培养并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将学习过程和发展过程有机的协调统一起来。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立足点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教学活动中更不能将学生区分出“优生”与“差生”而区别对待,否则教育教学的结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并且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中小学阶段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人的一生影响极大。我们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做到育人教学齐头并进。

3.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正如我上面所述的良好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动互助,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我在与学生们的亲密接触中,我尝到了做教师的乐趣,学生们的坦诚也感染了我,使我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同时我只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疑惑,才能知不足而后勇,主动“充电”“补氧”,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个人逐渐成熟起来。

4.加强业务知识,提高思想水平和师德修养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的课程产生兴趣和基础,教师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关键方面。特别是当今社会提倡创新教育,这也给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自我加压,增强自身的“危机感”,不断 “充电”,转变观念、增长知识,才不至于在现代教学中落伍。

5.用爱感化,用心包容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希望得到表扬肯定;犯错误时,内心感到内疚总希望得到谅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便是一个犯错误过程,在错误中成长需要教师宽容,需要一个答错的空间,无论学生由于何种原因犯错,宽容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批评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而且宽容比批评更有教育效果。学生只是学生,犯了错误是正常的;不要因

为一些小错误就动怒发脾气。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怎么能保证不粗心大意或者一时糊涂做错事呢?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呢?对待学生的过失,一味地采取批评、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有过失的时候也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宽容了学生的过失,甚至自责自己教育得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甚至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

总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以一颗包容的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管理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0.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篇十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

1、领会课标,认真备课。

上课之前,首先通读本课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课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删减,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智慧,集中集体优势,因材施教。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因而,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宜他们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例如,我所任教的班级在初一年段中基础比较薄弱,我在备课时,就会注重基础,非凡是知识点的讲解,侧重基础知识,适当扩充。此外,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讲的精彩,需要平时的积累,锤炼自己的语言。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完全在你的控制范畴之内,即所谓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善引导,一堂好课,导语设计至关重要,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本节课学习的殿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同样的,一个好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魔法棒。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可选用与教材相呼应的英文歌曲,英语小故事,英语幽默等作为导入部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巧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一定的问题和任务相联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没有问题,没有任务,就不会产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中就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设置思考题。通过提问,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心理状态,求知欲强烈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求知欲的一种重要途径。

3、勤训练,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每节课结束后都应该配以一定的练习,但练习的设计要精心筛选,而课程标准是最好的依据,题型也要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运用和强化,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维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看到效果的。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当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对读书普遍感到厌倦,基本上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声音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师手中的演示工具,不能取代教师。所以应合理、周密地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既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地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动地相结合,以求视听并举,相辅相成。

2、寓教于乐(1)游戏竞赛教学法

初一学生的童心未泯,但好胜心也很强烈。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小组竞赛等形式,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竞赛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参与语言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在欢乐中愉快地接受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根本在于交流。语言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情境, 就难以恰当地表述, 难以发挥其表达和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真实的语言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很切合日常生活,如:互相问候、打电话、介绍新朋友、做游戏、谈天气、购物、借书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生活常事,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就能用于实际的语言交流。教师要力争将真实生活引入教学。如,在教“问路”这一内容时,可将学生分成组,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即过路人、交警、游客等。总之,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般交际情景和实用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语言实践, 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融入到有趣的情景教学之中, 寓教于乐。

四、发挥评价的优势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五、重总结,乐反思,促提升 教师个人的成长不在速成而在养成,教师个人的水平不在记性而在悟性。

每一堂课下来,总会有满意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后坐下来及时反思,加以改正,并写好教学随笔。作为一名新师,课后反思对自身成长及教学水平尤其重要,因为:总结才能提高,反思才能进步。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充分做好备课和备学生工作;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求的教学策略,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四、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

11.怎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篇十一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才能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个别指导创设情景,还课堂给学生,为克服课堂教学过程的单一化。同时,需要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保持在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方面格外重要,课堂教学是日久天长的,保持兴趣不是一节课的事,我们的目标是要学生天天想上物理课,盼着上物理课才可以,嫌物理课时少,总感觉物理课堂时间比别的学科短。如实验提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利用有趣的实验能增强学生好奇心;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利用针筒下面挂板凳的实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好奇心理,然后逐步启发分析:空气有重量,这样空气就会像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先用趣味实验激发,然后阐述,这样,学生在趣味中很自然地理解了大气压强,而且印象深刻。还可以利用近代的物理知识的"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现象、纳米技术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他们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

二、转变教育思想,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教师要摆正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当成容器强行灌输,进行填鸭式教学,一个教师即使你知识如何渊博,也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改填鸭式教学为全方位放权,把课堂的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去当观众,沦为放羊式教学。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若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最终会导致课堂混乱,学生收获少,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所以教师一定要摆正角色,是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转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的学习方法。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上课时刻充满激情。一名有活力有激情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堂上尽显风采,一定会感染学生情绪高涨,生机勃勃,高效学习,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尽量防止学生课上走神的情况;适度走动,语调变换以此督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讲解题目时要做到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既要学生了解知识结构又要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要让学生重视老师扩展的知识,做好笔记,让学生意识到“动笔才是思维真正的开始。”课堂上我们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走思的学生进行提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中高效的完成每一节课。巧妙设置问题,真正做到问题为主轴的教学形式。

三、创设情景,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解决物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情景创设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物理来解决。比如,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普通的物理问题,既做到了与时俱进,又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贪大求全,因为系统地研究某一问题,往往会超出中学物理的知识范围,导致学生无法用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不过也要在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前提下,把情景创设的知识纵深可适当调整。这些情景创设,转化成课堂问题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12.激活政治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篇十二

一、激活教学模式, 彰显课堂魅力。

多年的教学积累容易使教师形成自己较为固定的模式, 但再精彩的教学模式也会被时间冲洗得失去光彩, 长时间的简单重复会造成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疲劳, 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特征, 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不断以新的教法激发学生兴趣, 保持学生持久的向心力。

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 步步深入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知识难点;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辩论、分组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 综合能力;甚至还可以结合教材设计种种机会, 将课堂知识改编成小品, 生活情景剧等.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任何教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才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讲《企业的经营》时, 让学生实地走访了我们地区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 学生积极性很高。既分析了一些企业经营不善的原因, 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又分析了一些企业成功的经验。虽然有的结论还不成熟, 但也丰富了教材内容, 加深了对教材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课时, 我采用了实战演示法。我把自己扮演成一无所知的老太太, 到银行咨询存款问题。同学们被我分成几组, 分别扮演银行的几位职员。在我“不厌其烦”地咨询中, 同学们为我介绍了储蓄的种类、作用、原则等内容, 最后由一名同学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这种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开放的课堂, 学生既学习了知识, 又培养了自学能力、理财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并真正体会到了存款储蓄, 利国利民。采用丰富的、多变的、复杂的教学模式,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充满生机, 彰显魅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

教材的内容是根据知识的内在体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而成的。如果只是按编写顺序理顺知识点的话, 只能达到识记的目的, 而无法理解和运用, 当然更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固定统一的黑体印刷文字是很难激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兴趣的。只有当它们被激活为一个个鲜活的、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时, 才会被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 他们希望政治老师能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就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 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重新设计教学情景, 就有可能使政治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 就有可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时代脉搏, 紧跟时代步伐, 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例如:我把震惊全国的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这一事件所反映的经济学道理。学生兴趣盎然, 各抒己见, 由此分析出了诸如: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市场的交易原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一系列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而且使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又如:在讲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汶川地震中众多感人的画面, 并为他们深情地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守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同学们在感动的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这一道理, 不再认为这是空洞的说教。

三、激活求知欲望, 实现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学习总是积极主动的, 乐此不彼。因而, 政治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学政治的浓厚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促思。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内因。揭示政治知识中的新异之处, 可满足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 从而转化为学习兴趣。政治课的内容虽然抽象枯燥, 但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从学生实际出发恰恰是调动好奇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 在讲授《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情景:高中这一年龄段的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 然而每个人交朋友又会有自己的标准, 那么你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兴趣,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 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 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 如性格, 脾气, 素质等。在此基础上, 我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促使他们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

上一篇:《乡村教师》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关于货代销售实习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