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创新(共12篇)(共12篇)
1.机构创新 篇一
为期两天的机构创新实验就这样在忙碌而又充实的过程中完成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动手能力,也让我们对其他方面得到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实验开始时,由段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此实验的关键问题以及对我们的创新实验做了认真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了此次实验的重要性和完成此实验的关键性理论,同时用视频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许多以前学长们的设计成果,这对我们的设计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段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使我们也认识到了许多关于我们这个专业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即将面临的大四的就业方面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对将来工作的充分认识,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明确了学习方向。
这次实践性的实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三人的小团队,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是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每个人都产生了许多想法,因此有很多设计细节和组装过程中产生了血多的分歧。由于进入实验室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加上本学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准备较理想的方案,因此在最开始确定方案以后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使得最终的结构与在开始的方案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还是满足了基本的设计原理和工作过程,最终机构能正常运行,按时完成了实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预选方案的选择我们开始的时候进行的较快,然而在组装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地方在实际模型中是不被允许的,于是我们只好在组装到一半的过程中进行改进方案,使之能在模型中得到实际应用。这次我们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我们的心里松了口气,在紧张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我们一起动手,一起思考,最终把我们的思路结合在一起。要是没有队友的合作我也许也可能完成工作,但是效率就根本没有团队一起动手的高,作品也不会有团队一起做出来的完美,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队友,我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做好更扎实的理论功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看了许多学长学姐们的设计自动化机构照片,使我们收到许多的启发,学长们制作出来的产品都那么的有实际美观,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我也知道在他们制作出产品之前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这更激发了我认真学习,希望能像他们一样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实验环境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弱,以及对许多机械构件的不认识,这次实验让我们增强了对理论知识认识。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时间有限和小组成员知识的不充分,因此可能设计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缺陷,希望老师能够谅解。同时在此感谢段老师在实验中的指导和辅助,让我们的实验在该过程中能取得成功。
2.机构创新 篇二
1 科技中介机构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服务经济的时代。科技中介机构的迅猛发展和当代经济的服务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科技中介机构不再是形同虚设的“附属部门”, 而是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越来越高, 未来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科技中介机构能力的强弱, 科技中介机构的国际化趋势使各国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依赖于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强势竞争力的服务企业是科技中介机构兴旺发达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科技中介机构在服务企业创新推出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提高决策和应变能力,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而且企业需要创新作为提升其竞争优势的最强劲的驱动力, 创新也应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分析
服务创新已成了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当新的领域。当人们在大量研究创新的时候往往会将思维定势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很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框架中有突破。针对服务创新的系统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欧洲, 应用普及在美国, 特别在银行业、软件业、电信业等。与制造业以降低产品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不同, 服务创新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 提供可信赖、迅速有效的服务给市场带来新的价值来取得竞争优势。目前学者们研究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服务创新对其它经济部门的影响、服务创新的政策制定、服务创新的模型、某个行业的服务创新模式、信息技术对服务创新的影响、服务创新系统、服务创新政策的制定, 最近比较热门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创新中的作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与其它经济部门的联系、服务创新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从总体上看, 对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进展, 但仍显得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系统化, 研究视角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策略
3.1 集群效应
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汇集相近、相同类别企业集中经营, 扩大企业影响力, 采取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解决单个企业经营中的困难, 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也给同类企业带来相互竞争的压力和相互学习进步的动力, 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 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 推出高质量的、新颖的新产品。科技中介机构就是在此过程中, 联系产品生产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 使集群中企业资源更加有效地得到配给。也可以建立人才资源档案, 有效地利用集群中人才资源, 发挥对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合理指导集群中物资等其它资源的生产规模和调配, 避免物资积压和资源的浪费。
3.2 示范效应
科技中介机构在建立集群的同时, 可以适当地设立示范企业, 并且采取动态调整的竞争模式。示范企业的建立可以为准备加入集群行列的企业提供模型, 为发展中企业建立学习的榜样, 将带动其它周边企业的竞争意识, 推动集群企业科技的进步, 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同时, 对示范企业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和推动, 促使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人才的成长、设备的投入和竞争力的大大提升。
3.3 规避风险机制
科技中介结构应建立自身的风险投资意识。在集群范围内, 有着自身的竞争;在集群之外, 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 在集群中相对不成熟、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必然被市场所淘汰。如何在扶持企业的同时又规避风险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根据风险投资理论, 应该在企业建立之初, 对企业给予资金的投入, 在后期只需给予相适应的政策扶持即可。在投资的可行性论证上要多下功夫,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资源和土地资源尤为重要。
总之, 科技中介机构对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科技中介机构更好地为企业创新及发展服务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秀丽, 王利剑.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DEA评价[J].决策参考, 2009, 3.
[2]孙永波.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3]朱军, 李春成.服务企业创新方式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2.
[4]耿佩民.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2.
3.适应还是颠覆:机构创新路线图 篇三
在商业领域和个人生活中运用适应原则有三个重要步骤,本质上就是帕金斯基三原则。第一,试验新事物,就要估计到必定有失败。第二,允许失败存在,为失败创造安全空间,或不急不躁稳步前进。这么做是为了找到试验的正确的“度”:既要重要到造成影响,又不能像赌博那样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第三,确保失败时自己能够有所察觉,否则就永远无法接受教训。进行适应调整,最难做到的就是最后一条。
公司怎样才能像孔雀鱼群一样适应进化,而不是像单独的孔雀鱼那样靠运气才能存活?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这样的例子——一些企业组织正在积极采用与帕金斯基原则类似的原则:鼓励多元化、逐渐试验、从错误中学习,它们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去中心化回报更高
适应原则第一条是去中心化。请看这样一家蓬勃发展的公司,暂且叫它差异机器(Difference Machine)。这家公司有几个分部,每个分部都由七八个小型团队组成,公司的去中心化模式还体现在这些团队中的团队成员有很大的自主权,能自主决定提供给顾客具有什么特色的产品、制定什么价位、采用何种营销推广方式。这些决定既不需要上传到总部, 也不需要反映给分部主管,基层员工就可以拍板。此外,这些团队还打破陈规、进行自我筛选:团队招募的新员工要经过4个星期的试用期,转正需要征得2/3 成员的同意。分部办公室和总部高管都采用这种选拔方式。
差别机器公司的员工都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很多员工拥有员工优先认股权,各分部对利润的重视更加直接:分部每4个星期就把各团队当月的盈利与上个月作对比,若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拿到一笔奖金。公司用“没有秘密”的全透明政策来推动健康竞争:员工能查到公司的很多财务数据,每个团队都了解其他团队的业绩——这种机制能够让不良想法无处遁形,从而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能让好想法在整个公司横向传播。
这种把权力和责任下放给一线员工的激进做法富有成效:在《财富》杂志评选出的100 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中出现了它的身影;2009 年,公司的销售额是80亿美元,上市后公司的营业额每隔3 年就翻一番;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员工数足有其10 倍的竞争对手不相上下。
这个堪称模范的创新公司究竟谁呢?它就是美国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这是一家高端杂货连锁超市,以有机商品为特色、货品种类繁多(对其具体管理方式的描述来自加里 · 哈默尔的新书《管理大未来》(The Future of Management )。
全食超市并非独树一帜。英国品牌廷普森(Timpson)也运用了类似的管理创新思路。廷普森有几百家分店,主要经营配钥匙、修鞋、修表、雕刻等小型零散业务,英国的很多重要商业街上都能看到它的分店。廷普森也和全食超市一样,采取“没有秘密”的政策,公司经常给全体员工发放小册子,解释公司现在从事的业务及银行的存款额。和全食超市一样,各家分店的员工负责决定货架上摆放什么商品、交易是否成交、是否提拔员工——公司主席约翰·廷普森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管理(upside-down management)。
约翰 · 廷普森、全食超市的约翰 · 麦基(John Mackey)总结的经验是:世界上最好的电脑体系也代替不了亲临现场、了解情况、根据反馈迹象马上做出调整。用哈耶克的名言说,就是“了解时间和地点这些具体形势”。
总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去中心化、扁平管理等级结构、为更多的基层员工发放绩效奖金,它们之所以采取这些举措,是因为这样做获得的回报越来越多。
共同监督、防微杜渐
采取以上策略要保持集中控制与去中心化的平衡。“我们只有两条规定,”约翰 · 廷普森说,“第一,像模像样,系上领带,准时上班,友善待客。第二,收钱。”第二条规定很有意思:有了这么大的自主权,难保员工不从公司里偷钱。这还不是全部问题:如果机构赋予成员完全的自主权,如何确保成员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是尊重机构的整体利益呢?
在某种程度上,要依靠对员工的信任。廷普森公司的培训手册上描述了20 种最简单的侵吞公司资产的方式,让大家明白公司深知采用这种运营方式的风险,但同时也表明,公司无论如何都信任自己的员工——很多人对别人信任的反应是变得更值得信赖。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得益于公司对业绩的强烈关注:廷普森公司和全食超市都密切关注员工业绩并经常予以奖励。但这些体系之所以有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员工相互留心,有决不纵容偷懒、欺骗行为的巨大动力。
“采用这种经营方式必须得有合适的人选。”约翰 · 廷普森说。他强调业绩不佳者不仅会给公司带来损失,还会连累同事,“要是这个人对工作不感兴趣,为了上班而上班,我们不会需要他,和他共事的其他员工也不会需要他”。廷普森公司的员工中有一半是通过朋友引荐加入公司的,换句话说,廷普森公司让自己的员工来招募“合适人选”。还记得吗?在全食超市中,团队新成员有4个星期的试用期,试用期结束后他们需要赢得2/3 同事的信任。
全食超市和廷普森公司都运用了共同监督(peer-monitoring)体系。这种做法很有道理:如果权力被下放到机构一线,那么一线就既是区分好、坏想法的地方,也是区分某人是否是合适人选的地方。当然,共同监督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起作用,共同监督的团体也可能变得一味谋求私利,甚至彻底转变成腐败团体。但是,这种方法能细致地防微杜渐,公司总部监督的方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建立公司的“孔雀鱼水池”
适应原则第二条,做孔雀鱼群,而非一条孔雀鱼。孔雀鱼群体最终会进化,而单独的孔雀鱼成活下来只能靠运气。公司怎样才能像孔雀鱼群而不是单独的孔雀鱼?我们看看谷歌是怎么做的?
谷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20% 自由时间的政策:任何工程师(和其他员工)上班时都可以抽出20% 的时间研究一些似乎毫无价值可言的项目。从这些个人研究项目中诞生了Google News、Google Suggest、Adsense、社交网站Orkut 以及谷歌半数的成功产品——当然还有失败品,且数量惊人。
20% 自由时间的策略并非谷歌的专利,不仅硅谷地区的公司竞相效仿,而且早在谷歌诞生前就有公司先行采取了这种策略。类似的策略已经在戈尔公司实施了半个世纪之久,公司所有员工每周都有半天的业余爱好时间(dabble time)。我们再一次看到,尽管众多硅谷公司堪称试验法的完美范例,而且它们打造的网络社区更称得上是这方面的绝佳例子,但是基本思路早在万维网出现前就已经异军突起,并在实践中卓有成效。
管理大师加里 · 哈默尔(Gary Hamel)认为,谷歌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积极地运用达尔文策略——它不是一条孔雀鱼,而是装满了各种孔雀鱼方案的温室。谷歌是个单纯的进化机构:开始时只是一个搜索引擎,然后与美国在线和雅虎联手,把网站采样转变成具体收入,后来发展成一个把搜索结果与广告绑定到一起的体系,再后来谷歌又想出了Adsense 的点子——可以让广告与任何网页关联到一起。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当时谷歌正在开发Gmail,打算通过Gmail 的收件箱发送关联广告,结果却把它扩展成了谷歌应用程序以及其他的项目。哈默尔认为:“就像机体偏爱有前途的基因一样,谷歌的成功多亏了意外的运气。”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公司的真谛——全食超市的麦基就自诩为“偶然成功的杂货商”,不过谷歌把它升华成了指导原则。
哪家公司在主动尝试新事物时会抱着难免失败的念头呢?谷歌。帮助拉里 · 佩奇制造第一台书本扫描机的副总裁玛丽莎 · 梅耶尔曾说过,80%的谷歌产品注定要失败——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人们会记住那些成功的产品。她说得很对:谷歌的形象并没有因Knorl 和SearchMash 的平庸表现而受损——Knorl 是谷歌推出的一款服务,与维基百科相似但没有推广起来;SearchMash 是代替谷歌搜索引擎的试验品,现已停止使用,一位搜索专家称之为“谷歌迄今为止最糟糕的产品”。颇有影响的TechRepublic 网站做过一个调查,2009 年5 个最差的技术产品中就有两个出自谷歌,而且它们是谷歌的主打产品——Google Wave 和安卓1.0 手机操作系统。
虽然很多人对Gmail、谷歌阅读器、谷歌博客颇有微辞,可大多数网络用户还是知道并且依赖谷歌搜索引擎、谷歌地图和谷歌图片搜索。只要公司不在失败的产品上浪费太多资金,少数重磅产品似乎证明这些试验还是有存在价值的。这就是谷歌运营的根本原则。谷歌和约翰 · 恩德勒一样,建立了自己的孔雀鱼水池,然后静待结果出现。
当公司变成恐龙
孔雀鱼繁殖得很快,所以约翰·恩德勒短短几个月里就“制造”出了孔雀鱼的进化过程。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 · 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想要搞清楚为什么一些看似实力雄厚的公司会突然在竞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他要先找一个和养满孔雀鱼的温室对应的经济参照物。硬盘驱动器行业是他研究的第一站。
克里斯坦森对硬盘驱动器生产商寿命短暂的最初解释是技术泥石流:技术改变的步伐如此疯狂,以至于众多公司仓皇失措,试图追赶技术高峰,但它们脚下的土地却在不断地流失。但是,当仔细审视这个貌似可信的理论时,它就站不住脚了。一流的硬盘驱动器生产商资金流充足,可以为进一步创新提供资金,而且可以根据源源不断的顾客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工艺。这些公司比刚入行的公司更能远离泥石流的危险。
克里斯坦森发现,让曾经的市场领头羊走向毁灭的不是前沿科技,而是一种颠覆性的全新方式,这种方式的技术含量往往不高,并且对领军企业的主要顾客而言基本没什么价值。以数码照相机的教训为例。
最初的数码照相机非常昂贵、图像效果很差而且储量很小。对要求相机价格低廉的业余摄影者和要求图像更清晰的专业摄影师而言,这种数字照相机用处不大。胶卷照相机的主要制造商是这时市场上的霸主,它们本应该对这种新型照相机有所警惕,但是从当时的市场情况来看,没有多少让它们担心的理由。
不过,早期的数码照相机也吸引了一些小众用户。这个小众市场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立足点,数码相机技术后来迅猛发展,只有一些怀旧的抵制者还坚持使用胶卷。此时,影印机公司佳能已经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很多曾经辉煌的名字如富士、柯达、奥林巴斯、徕卡才慌慌张张地试图与时俱进。
颠覆式创新之所以具有颠覆性,是因为新技术不能引起传统消费者的兴趣:对传统消费者的目标而言,这种技术不够优越。但是这种产品恰恰满足了由新兴消费者组成的小众市场。他们喜欢能拍出数字化文件的照相机。他们愿意接受新产品不如原有产品的现实。小众市场的这个立足点给新技术创造了发展的机会,总有一天它将威胁到原有的模式。
对曾凭借旧技术引导市场的企业而言,问题不在于它们缺乏创新的能力,而在于它们缺乏创新的愿望。克里斯坦森发现,问题往往与心理和机构而不是技术有关:大型机构很难关注到微不足道的新思路,这种思路赚不了大钱,引不起重要客户的兴趣,甚至让他们反感。
建立一个臭鼬工厂
我们已经知道,在面对潜在的颠覆式创新时,公司可以采用下面这种解决方案:建一个臭鼬工厂,一个公司版的吕贝克城,另起炉灶,不受母公司的公司文化、侧重点和政策的影响。
洛克希德马丁飞机公司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原来叫Skonk Works,刚成立时建在一个马戏帐篷里,紧挨着一个臭烘烘的塑料工厂。由于研究项目压力巨大且高度保密,臭鼬工厂的工程师经常互相恶搞来舒缓紧张情绪,这个别称由此而来。洛克希德马丁飞机公司的公司文化,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几乎都影响不到臭鼬工厂的运营。臭鼬工厂算是一个半独立的分部,甚至可以说是全新的机构。它可以通过新途径推动公司的核心业务(早期的臭鼬工厂就是这样),也可以拓展全新的业务。
这种思路不局限于军需工业。美国塔吉特百货公司(Target)是一家高级折扣零售店,它是传统的连锁百货公司代顿 · 哈德森公司(Dayton Hudson)内部的大型独立机构。塔吉特百货适应了购物空间宽敞、远离市中心的新模式,规模迅速壮大,甚至让母公司都黯然失色。与其让其他新兴公司把自己比下去,还不如被自己的子公司比下去,所以代顿 · 哈德森公司更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股票经纪公司嘉信理财公司(Charles Schwab)决定进军网络股票经纪行业,于是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提供网上折扣股票交易服务。没想到网络机构的发展异常迅猛,只用18个月的时间就吞并了母公司。假如嘉信理财公司采取更谨慎的方式,公司的既得利益就可能会扼杀网络服务,也许几年内嘉信理财公司就会被其他网上竞争对手排挤到边缘地带。
理查德 · 布兰森的维珍集团也是一个例子。布兰森在创立维珍唱片公司(Virgin Records)之前从事音乐发行。他开展的业务五花八门:跨大西洋航班、低价航班、手机、客车、婚庆、可乐、伏特加、高端旅游(包括太空旅游)、电台及金融服务。负责这些业务的都是互相分离的独立公司——有时是分散在几个国家的几家独立公司。有些业务没能成功,比如维珍可乐;还有一些业务好景不长,如维京唱片城(Virgin Megastore),短暂的辉煌过后,整个行业模式都没落了。布兰森继续往前探索。但是由于整个维珍集团内从事各种行业的各家公司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这就允许不同机构集中精力打造自己的重点业务,即便哪家机构失败了也不会波及他人。
允许失败存在
有些创新破坏力强大,会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所适从:写满主要客户名字的通讯录变得毫无用处,原有的技术一无是处,几十年的业务经验也一文不值。如果颠覆式创新在企业内部流行起来,企业中所有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将风光不再,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结果,公司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严重的危机,甚至还会因此而破产。但是公司都消失了,这还重要吗?
公司的本质应该是允许失败存在的安全空间。有限责任公司要发展,就要鼓励人们进行试验、创新、适应——要让他们心中有数,即使冒险失败,受损的也只是抽象的法人实体而不是他们自己。
我曾在壳牌石油公司工作过几年,这家公司就特别留意跟进能源领域的潜在颠覆式创新——大胆探索太阳能、风力田及其他再生能源技术,虽然这些举动似乎尚未带来多少成果,但如果真的有一种成本低廉的再生能源可以代替耗费漫长岁月才凝聚进原油中的能源,壳牌公司对这种能源进行商业化开发肯定会收益颇丰。
在面临颠覆式创新时,即使有臭鼬工厂这样的机构也不能保证成功。臭鼬工厂本质上独立于母公司之外,这就赋予了它创新自由以及在不牵连母公司的前提下失败的自由。可仅仅这样也不够,因为母公司理解不了新产品,新产品可能只能局限在臭鼬工厂里。如果这样,公司依然难逃厄运。
4.机械原理机构创新设计图例 篇四
图4-2 曲柄摇杆机构示意图
图4-3 内燃机机构示意图
图4-4 精压机机构示意图
图4-5 牛头刨床机构示意图
图6 两齿轮—曲柄摇杆机构示意图
图7 喷气织机开口机构示意图
图4-8 冲压机构示意图
图4-9 筛料机构示意图
图4-10 插床机构示意图
图11 凸轮—连杆组合机构示意图
图12 凸轮—五连杆机构示意图
图13 行程放大机构示意图
图14 自卸货车翻转机构示意图
图15 齿轮齿条—双曲柄滑块机构示意图
图16 盘型凸轮(尖端推杆)机构示意图
图17 冲压机构示意图
图18 双摆杆摆角放大机构示意图
5.创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研训新模式 篇五
课题研究阶段
启动阶段:08.6—08.12课题立项申请,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09.8—09.1
2文献资料搜集(两部分
1、咱们本校进行的历次培训后进行的调查、以及下校调研资料,另一部分是外地在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调查数据),然后进行问题筛选和分析,根据问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展开初步研究。
第二阶段:10.1—10.3开展课题组专题研讨会,设计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10.4—10.12实施行动,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培训中实验实施。
第四阶段:11.1—11.2进行实验实施效果调研,收集,分析问题
第五阶段:11.3—11.4审查、反思并修订实施方案
结题阶段:11.5—11.6完成课题成果报告及结题报告。
阶段性学习研究汇报
学习的内容
《教师培训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选自《当代教育论坛》07.4 吴金辉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选自《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杨晓霞 李楠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师资水平的现实选择》
选自《河南教育》
《引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选自《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第06期 崔传松
《展博客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目标培训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
选自《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第06期 葛贤成《目标培训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
选自《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教师培训特色》
选自《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教师成长论》
红旗出版社
《教师职业与发展》
东北师大出版社
一、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了从上而下的重视,各地的教师培训工作也一轮接着一轮地开展着,这些培训从不同程度上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上而下开展的集中培训,大部分以理论灌输为主。一集中
就是几天,从头到尾就是台上讲台下听,没有时间理解、消化,更谈不上参与了。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培训针对性不强,目标过于泛化。搞一刀切,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等方面统一性过强。没有真正从教师的个体需求出发,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是受训教师对专业化内涵不明确,没有很好地去规划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认为只要上完自己的课,按时参加培训,就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忽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也说明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正确的引领
四、是校本教研泛化,忽视了“研”的质量。各个学校从领导到同志都非常重视教科研,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有些也有一定的成效,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很难从本质上促进教师专业化专业化发展。而且据我们的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教科研的成效不是非常满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正确引领。
教师培训师是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培训的正确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教师培训如何引领教师不断走向专业化呢?根据我们最近学习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要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教师培训要做到一下几点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培训的要求
1、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紧密结合。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培训内容不能仅仅是普通教育方面的通识,而应该是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情况,能够有效指导学科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专题讲座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清新理论的实质,以教育理论透视教育实践,以教育理论去解读教育实践。教师自己要结合实际认真领会,深刻反思,在授课教师的引领启发下自学,并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与授课教师沟通、与同事交流并展开讨论。
2、培训者与教师共同进行实践探索。培训者需要与教师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师培训中理论向实践的转移问题。教师的培训本质不在于传递知识,应该是激发、指导教师们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为教师们的认识、交流、体验提供充分的条件。培训者与教师一起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共同探讨、审议一堂课的设计,其中不乏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
三、如何实现教师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训研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6.机构创新 篇六
九三编办 苏月英
创新是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机构编制部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发现问题,找出根源,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为科学有效地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为实现“和谐英吉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一、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理念,努力服务和保障发展稳定大局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机构编制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县编办严格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把握大局,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使我县的机构编制工作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局相协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
我县编办紧紧围绕当前新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点,在机构编制工作的总体思路上进行了及时调整。一是进一步 1
把握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机构编制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具有“集中程度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包含“决策、执行、监督”等诸多内容,涉及组织、人事、纪检、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个部门对提出编制管理目标,进行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改革,监督检查等众多环节;涉及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配置和调整。面对艰巨、复杂、繁重的机构改革和管理任务,编办的职责决定了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合理进行编制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政府效能的提高。二是在服务我县社会经济方面。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责,紧跟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办理相关的机构编制事项。如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根据上级编委部门的指示成立了援疆办,提升了我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级别,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带动我县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在保障民生方面。积极推进医疗、教育、卫生等行业机构改革,研究调整涉及民生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尤其进一步研究落实教育部门的缺编情况,全面的核定编制,确保了我县每年5%人员的入编情况。为我县人才的引进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在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方面。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因素,我县在维稳工作方面,积极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力量的建设,多次向地区编委打报告,要求解决我县9个社区的编制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维稳力量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创新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措施和手段,切实管理好机构编制资源
我县积极结合新疆实际,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以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为管理手段,以实施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为重点,基本实现了把机构编制管住、管活、管好的目标。我县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得到了严格控制,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
1、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解决了“机构编制管住”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重点问题,我县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严把人员信息采集关,机构编制审核关和信息录入关,确保了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现在,我县行政、事业单位总计5384人的人员基本信息已经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通过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提高了机构编制的管理水平,形成了机构编制宏观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编制与实有人员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了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整长,机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
2、推行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的活”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问题,推行了事业单位空编管理,全面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下决心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加强动态调控能力。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对现有的编制量针对我县实际情况既保留又压缩,对机构编制,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旗帜鲜明予以保留;凡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削弱的,要坚决予以削弱,在总量上努力实现现有机构编制资源的效能最大化。二是要统筹兼顾。既要把住编制进口关,又要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既要顶住压力,又要注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既要守住底线,又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对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回,有编办统一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使用;对确实需要增加编制的,我县积极在本县范围内协调解决。三是要提速增效。要在抓机构编制等“硬件”配置的同时,我县认真做好工作制度、运行机制等“软件”的创新。尽量把编制用到保民生、促民生的工作中。
通过推行空编集中管理,我县的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基本稳定。
三、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要加强对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公开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职能调整与机构编制状况,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责任,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渎职失职受追究的责任体系。
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继续做好日常管理与审批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管理,更加重视调查研究,更加重视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制。要在总结《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机构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名实对应为主要内容、以核准使用为主要手段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做到在编人员、在职人员、预算人员、实际在岗人员“四统一”。
7.机构创新 篇七
近日, 泰州市环胜铜业有限公司、荣联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曙光华阳钻具有限公司、乐威 (泰州) 医药化学品有限公司等4 家外资研发机构通过认定, 成为省级外资研发机构。截至目前, 经过省、市认定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外资研发机构已达65 家。
泰州市的外资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大致分为5 类, 包括作为技术储备的创新性研发、针对泰州市乃至全国市场的产品应用开发、技术服务、采购业务技术支持、技术跟踪型研发。外资研发机构的快速增加表明在双轮驱动政策的激励、引导下, 泰州市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 也推动了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这些外资研发机构以中外合资为主, 主要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美国艾默生、日本雅马哈等世界500 强企业, 40%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涉及我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制造等领域。跨国公司在泰州设立研发机构, 对泰州市进一步开放式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实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8.机构创新 篇八
摘要: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下,支付机构的业务发展迅猛,其风险也逐渐显现,正确处理支付机构监管、自律与创新的关系是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支付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支付机构 发展 对策建议
支付创新是支付机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安全和效率是整个支付体系发展和政府部门支付业务监管所追求的目标,正确认识、处理支付安全和效率、风险和创新的关系,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支付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支付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正确认识监管、自律与创新的关系
(一)监管与自律的关系
监管是外力的作用和引导,自律是行业内在的自我调节和完善,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监管是行业自律的前提和保障。行业自律离不开政府监管,我国支付机构起步较晚,法制环境有待完善,协会的功能有待提升,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以把握,大力扶持,自律规范不能突破监管体系的约束。另一方面行业自律是政府监管的延伸和完善,是其指导下的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行业协会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助手,引导、推动行业所有成员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作为会员利益的代表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推动、协调行业所有成员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规则和行业约定,引导、监督行业所有成员遵守行业规则和行业约定,开展有序竞争,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行业长期繁荣和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每个成员个性利益。
(二)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支付创新与监管不是静态和被动的适应与博弈,而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动态博弈。从两者的动态发展过程看,支付创新与支付监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构,构成了二者进化博弈的逻辑关系。一是支付创新不能脱离支付监管。支付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创新的产品,而且还有产品的风险,只有当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的时候,创新才能发挥改善支付环境,提高支付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对支付创新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很好的控制和监管,那么支付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将突破原有的监管框架,通过杠杆效应不断扩大,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隐患。二是支付创新促进了支付监管的发展。支付创新的出现对传统支付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支付创新增加了支付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从而增加了支付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正是支付创新的出现,使得支付监管活动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体制和运行方式,从而推动了监管体系的不断变革。
(三)自律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自律则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自律的目的不是扼杀创新,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个体和行业的创新优势,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成员合法权益,开拓更加广阔的业务模式和市场空间。一方面只有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提升行业公信力,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支付产品和服务,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问题要取得平衡,既要留有创新的余地,又要防范产生系统性的风险,行业协会通过自律规定,为支付创新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自律管理,目的是控制可能引发的支付风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自律规范构成了支付创新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础。
二、国外支付机构监管模式、自律经验比较
(一)国外支付机构监管模式比较
1、美国监管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多元化的监管体制,分为联邦层次和州层次两个层面进行监管,并将监管重点放在交易的过程,而不是从事支付机构的资格。其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是重要的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上,FDIC把支付机构的滞留资金定义为负债,美国大多数州颁发了从事货币转账业务的营业许可证,并要求其定期向州监管机构提交报告,规定最低的资本要求,将客户资金的投资限定在高流动性的范围。关于对滞留资金的监管,FDIC是通过提供存款延伸保险来实现的。
2、欧盟监管模式
欧盟规定网上支付的介质只能是商业银行货币或电子货币,这意味着支付机构必须取得银行业执照或电子货币公司的执照才能开展业务。欧盟对网上支付业务的监管主要是通过立法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实现的。立法充分强调了以下方面的重要性:清晰而透明的法律安排,充分的技术、组织、处理流程方面的安排,防止洗钱等犯罪的保护,必须向央行提供相关数据,储备金的要求等。
(二)国外支付协会行业自律经验
1、纽约清算所协会
纽约清算所协会负责运行的清算系统主要为其股东提供服务,这些股东同时也是清算系统的参与者,成员主要包括纽约清算所协会会员、纽约市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在纽约的分支机构等,并且分为清算用户和非清算用户两类,CHIPS维持会员制,并要求所有参加单位在申请入会时接受信用评估、入会后定期检验财务报表、交易前需储蓄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及随时接受财务状况的审查。
2、澳大利亚支付清算协会
澳大利亚支付清算协会(APCA)是澳大利亚支付清算的非营利性行业自律机构,通过合作协议达成行业自律实体,是支付清算政策和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强化管理者的角色。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清算系统的可靠性、识别控制结算风险、提高清算系统的效力和效率、确保公平竞争、协助会员机构达成团体共识,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从规则、标准等方面保证系统的支付清算效率和健康发展。APCA不必向中央银行汇报,中央银行是APCA的成员之一,但APCA始终保持着与中央银行的及时沟通联络。
三、支付行业进入新时期,正确处理监管、自律和创新的关系
(一)尊重支付创新,鼓励支付机构在新产品、新业务模式上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支付机构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把握好创新的方向和力度,通过对传统支付工具的创新、支付手段以及服务方式的电子化、信息化和多元化、市场的多样化,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平台和机会,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是要加强支付工具、产品、渠道、流程创新,形成更加丰富和灵活的组合和链接,提高支付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能力。二是加强支付业务模式的创新,积极展开与银行、通讯运营商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探索满足产业各方利益的盈利模式和合作机制,提高创新的差异化、特色化,形成新的、多样化的、优势互补的、适合不同消费应用场景的支付商业模式。在创新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二是要坚持风险可控,要守住风险防范的底线,不能冲击现有的政策法律制度体系,破坏市场公平秩序;三是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积极拓展可发展空间,在提高支付便利性、减少流通成本、改善支付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支付行业安全
支付机构监管要适应创新趋势的发展,不断完善监管措施,一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协同监管体系,形成“多位一体”的监管格局。人民银行作为牵头部门,协调工商、公安、税务等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形成联合工作机制。二是要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加强对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监管。主要应从客户合法权益的保护、支付服务平台滥用、客户备付金安全、业务系统安全等方面予以加强。三是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一方面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事前风险防范,定期对支付机构相关业务的安全策略、内控制度等进行风险检测与评估;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行业风险,进行动态监测监管。
(三)完善自律机制,引导支付机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推动支付市场发展
加强行业自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支付清算行业自律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行业自律工作体系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业自律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行业成员可以通过合适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但行业规则和行业约定一经发布,行业成员都应自觉遵守、切实执行。二是统一规范和属地管理相结合,在制定全国统一行业规则和行业约定的基础上,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建立区域性行业自律机构,制定本地化的行业规则和行业约定。三是激励与处罚相结合。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励那些模范执行行业规则和行业约定的成员,又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可执行的处罚机制,处罚那些违反行业规则、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其他成员的行为,体现行业规则和行业约定的严肃性。四是预防与整治相结合,通过事先约定,预防有损行业利益和形象的行为发生。同时,对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纠正、整改。
参考文献:
[1]张德富.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金融会计,2008(6)
[2]刘士余.支付创新要走在现代服务业前列[J].中国金融,2013
9.机构创新 篇九
一、争取领导重视,为机构编制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机构编制工作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同时机构编制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领导当好参谋,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功能。机构编制工作既是政府工作,也是县委的工作。县长是编委会主任,亲自抓机构编制工作。县委书记非常重视和关心机构编制工作,**的机构编制工作由县委书记和县长直接领导,为机构编制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县编办主动向领导汇报机构编制工作,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每次解决机构编制方面问题的方案,县编办都积极主动向主管机构编制的几位领导汇报,做到事前备案。所以,每次提交的机构编制方案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县委常委会通过率都达到90%以上。县领导也非常关心和重视机构编制工作,为机构编制工作排忧解难,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强调机构编制纪律,在研究人事调配时严把编制关,确保人事异动在编内进行。
二、严格机构编制工作纪律,严控机构编制增长
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历来是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县编办严格审批制度和办事程序,强化机构编制计划管理、实名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完善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创建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示范点(县农机局),推动我县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近年来,一些部门要求增加机构编制、机构升格的呼声不断,机构编制有反弹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机构编制的日常监管。一是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湘发[2003]2号、湘办发电[2004]56号、州办发[2006]8号等文件精神,在机构设置和升格、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等方面把好关,严格控制机构升格、超职数配备领导、超编制进人,特别是党政群机关严格控制在编内进人。政策依据不足的机构设立、增编和机构升格报告做到不予受理、不予提交,非组织安排的超编进人和逆向调动不予办理。二是严格执行“编制部门统一承办、编制部门领导一支笔审批、编制部门一个文件下达”的机构编制工作“三个一”规定。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宜,各部门须先报编制部门,经编办审核后,提交编委会研究后,再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审批。三是坚决执行中央编办提出的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并于2006年起,编制人事管理工作纳入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规定“不依据政策、编制程序乱签意见,乱进人的,每人次扣2分”。同时切实加大违反机构编制规定的查处力度,严禁违反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事情发生。
三、强化机构编制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检查监督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几年来,我们围绕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和促进各项改革深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围绕实现行政编制“零增长”目标,进一步强化检查监督,为有效控制行政机构编制增长发挥了作用。
加强对编制使用情况监控,提高编制使用效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编制资源。根据职能部门工作发展趋势,科学调整编制。对职能弱化的部门,严格控制进人,编制实行“退一减一”逐步消化。对任务较重,职能强化部门需要增加的编制,从职能弱化部门减少的编制中调剂。2007年县编办筹集17名行政编制分配到13个超编较多且职能强化的经济部门,既加强了对职能强化的工作支持,又有效地消化了超编人员。
四、创新工作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县编办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用解放思想、服务为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工作环境。
一是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加强机构编制制度建设,是转变旧的管理方式,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权威的重要前提。县编办
探索出一系列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监督的刚性管理制度与办法,如: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编制使用通知单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等。为了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县委办、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在全县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通知》(泸办发[2007]39号)文件,明确了实名制管理的内容、职责、程序以及检查监督
等具体操作环节和要求,使机构编制管理不断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2008年全县已全面完成机构编制实名制登记工作。
10.机构创新 篇十
关键词:服务模式 创新 中介
1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及背景
所谓科技中介机构通常情况下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服务,进一步支撑,并促进创新的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产生了科技中介机构,对于这些机构,从功能上可以分为:
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这类机构主要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是利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这类机构主要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等;
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这类机构主要包括:
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等。对于科技中介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对政策、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价格优势,虽然中小企业的单位产品的利润率非常低,但是凭借国际市场庞大的需求规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小企业的不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恶化了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表现为出口规模下降和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内经营环境出现了逆转,那就是过去以牺牲环境(不计环境成本、人为压低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和国民福利(人为压低工资、欠缴社保),获得低成本投资和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小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情况下,难以保障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
2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模式上的探索
在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到中小企业的创新中去。作为公益性科技中介机构,“中心”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主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通过调研及组织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企业了解福州中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共性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小微企业,由“中心”提供引导资金,企业适当配套,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坚持“服务一家、成功一家、带动一片”的理念,将成功经验做法推广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实现产业集群的整体转型升级。
2.1 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服务模式
“中心”通过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较为全面的专业综合服务;线上利用“云端服务”模式,“云中心”统一受理用户服务需求,将个性化的任务科学分解,以项目形式统一分配到“云终端”协同技术服务,实施一站式技术服务;线下利用“中心”联盟及平台优势,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诊断与辅导。
2.2 横向协同与纵向互动相结合服务模式
“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有关专业机构的横向合作,组建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队伍,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和科技创新服务;同时“中心”根据“无偿提供、共享利用、共同服务”原则,构建“中心-服务站-工作站”的纵向多层互动的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平台网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技术支撑。
2.3 典型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服务模式
“中心”以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根据福州产业特点,通过选取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由“中心”提供引导资金,企业适当配套,通过平台线上及线下一站式、专业性技术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然后将成功做法进行示范推广至整个制造业产业中,真正实现龙头带动作用。
在服务过程中,“中心”坚持“客户至上”的宗旨,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开展技术服务,坚持“人员到位,服务到位,责任到位”的“三位一体”式服务,建立服务平台对内规范运行,对外专业化服务的品牌。
3 结语
作为国家级科技中介机构,“中心”充分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利用自身在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有益探索,对于提升和推动海西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德权,李坚.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及其价值再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4).
[2]陈德权,司晓悦,王作宝.我国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1).
11.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 篇十一
1、金融创新风险概述
金融创新风险是金融创新过程中, 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 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它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二是金融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不同于产业创新风险。首先, 产业创新风险主要存在于新成果的市场认可度及潜在收益的获得程度上, 而金融业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风险, 还具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特殊的行业风险, 金融创新在追逐利润时也制造出了新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无法申请专利, 具有广泛的可模仿性和可推广性。只有通过被模仿和推广的活动, 创新才能真正被社会所接受, 否则将会由于市场规模不经济、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量过小、创新成本过高, 从而发生市场缺损、作用缺损以及价值缺损, 使得创新者很难获得全部潜在的收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后, 金融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因此金融创新风险要比产业创新风险具有更广的影响面和更大的影响力。
2、金融创新风险的构成
(1) 设计风险。设计风险是由于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
(2)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 是指市场价格变动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 主要是指基础资产的价格。不同的衍生产品所涉及的市场风险是不同的。
(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履约风险, 是衍生交易中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
(4)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找不到适当的对手时, 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风险。
(5)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 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
(6)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而出现的判断错误、记账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以及和约错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 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投机而导致的风险。
(8) 伙伴风险。伙伴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
(9)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 交易合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 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
(10)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由于操作失误, 不按时履约, 违反相关法律和法规或其他原因, 而给组织金融创新的机构或交易中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
2、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
(1) 金融创新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首先,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传统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的职责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担负。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 商业银行则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创造和收缩货币。金融创新以后, 这一格局被打破。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诸多与活期存款类似的新型负债账户就具有较强的存款派生能力。而且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利用电子资金转拨系统开办支票账户、可转让存单、电话付款、证券化贷款等业务来创造货币, 虽然其创造货币的能力不及商业银行, 但它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 增加了银行控制信贷的难度。在利益驱动下, 银行与非银行机构还会不加限制地扩大信贷, 使货币供应量增多。
其次, 金融创新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金融电子化是金融创新的特征之一, 金融机构应用电子技术使其业务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成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多功能信用卡、自动转账服务、银行电话付款等新工具的普及明显缩减了交易时间, 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2) 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数次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奥兰治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股灾等等, 都是金融风险过大, 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所致。因此,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当局, 都普遍推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 把风险防范和保持稳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3) 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 对象增多。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的种类明显增多, 各式各样的准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生产国际化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大量涌现, 对全球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 加之持续不断的各个金融领域的创新, 促进了跨国银行这种金融机构的发展。而且在金融机构业务和组织创新的基础上, 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 传统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 金融监管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机构, 还要监管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不仅要监管国内的金融机构, 还要监管跨国性金融机构;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业务, 还要监管新兴业务。这样就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来看, 金融监管制度总是针对现有的金融业务及经营范围制定的。然而, 金融机构为了摆脱或逃避金融当局的管制, 便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反过来, 当这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或金融当局的目标构成威胁时, 政府或金融当局又会采取新的管制和干预措施, 于是又引发新一轮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 金融监管的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或工具创新, 从而使得现实的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1、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
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是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主体,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国内外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运用相关的方法和手段, 对金融创新风险进行识别、测量和控制的行为体系。该体系由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目标、防范主体、防范客体和防范方法这四个要素组成。
第一,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也就是构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外金融创新风险所带来的和可能带来收益减少的损失和成本增加的损失。
第二,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承担者, 包括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也就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和创新者。在风险防范的实践中, 这两个层次的主体是难以分开的。
第三,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是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作用对象, 也就是金融创新风险, 它包括设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投机风险、伙伴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第四,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是指对金融创新风险客体实施控制的技术措施, 这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的回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在金融创新中运用系统的方法, 对不同的金融创新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和防范, 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损失。
(1) 金融创新风险的回避。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影响预定目标达成的诸多风险因素, 结合决策者自身的风险偏好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从而做出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金融创新主体能够准确对自身条件和外部形势, 以及对客观存在风险的属性和大小有准确的认识。
正确的金融创新风险回避策略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回避风险, 而应该在恰当的时候, 以合适的方式回避风险。金融创新风险回避应该是一种策略性、艺术性、技巧性的回避。当金融创新主体的自身实力无力承担可能的损失, 而且确实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时;当金融创新主体有多种项目、领域可供选择, 而不同的选择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当金融创新主体没有必要去涉足某领域或是冒险时, 均可采取风险回避策略。
(2) 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风险分散是同一投资主体投资于不同的项目, 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多数企业通常采取投资组合、项目组合、多元化经营这三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而用于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则可采取投资组合以及多元化经营这两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首先, 投资组合。金融创新由于自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使得非系统性风险远远大于普通的金融业务, 因而可能的投资收益也大于普通业务, 创新者正是看中这部分超常收益而宁愿承担较大风险。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创新投资者必须慎重考虑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
其次, 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一个优点在于减少了利润的波动, 因此金融创新主体应力争作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组合。创新主体应选择在价格上是负相关的创新组合, 这样就有利于分散风险, 而高度相关的创新组合不利于分散风险。但是, 也不能高估了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作用。多元化经营不仅分散了用于金融创新的资源, 而且它对创新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 就会提高创新成本, 导致金融创新的失败。
(3) 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分摊不同于风险的分散, 风险的分摊是多个投资主体参与同一个项目的投资, 使风险在多个投资主体中分摊。显然, 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 各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递减的。不仅如此, 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 总体风险也是递减的。
风险的转移是指风险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 风险的转移可分为风险的财务转移和非财务转移。风险的财务转移是风险活动的承担者不变, 只是财务损失主体发生了转移, 譬如采取投保或担保的方式来转移风险。风险的非财务转移即实体转移, 是风险活动连同其财务责任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转移到另一个承担主体, 譬如采取委托、发包、招标或出售的方式来转移风险。然而, 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并不同于一般的项目风险转移, 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多数是通过金融衍生物来实现的。
(4) 金融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有效的风险预警预控管理是确保金融创新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通过监测可能产生金融创新风险的动向与征候, 可以及时为金融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阻止金融创新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金融创新风险预警预控管理主要是预警预控指标的选取和预警预控系统的操作。
金融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利润丰厚、竞争激烈的高风险领域, 无任何风险的金融运行体系是不存在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事先预测出风险的等级,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并及时化解风险, 就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可以采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预警子系统相结合的垂直风险预警预控管理。其中, 宏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宏观金融风险, 即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和一个国家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中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国内各经济区域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一定金融环境下微观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这三个预警子系统要协调动作, 自上而下地实行监控。
2、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策略
(1) 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首先, 完善立法。对金融创新活动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 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 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 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 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 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其次, 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金融监管机构要派专人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 全面了解金融创新的过程, 准确掌握其产品的风险情况, 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论证并审定能否进行金融创新。
再次, 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外, 还要根据其资本量、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及当前的市场波动状况给出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指标, 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 加强各国金融政策的相互协调。传统的监管机构基本是国家化的, 各国政府一般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 制定金融政策, 由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大规模投机资本为了寻求套利套汇, 频繁出入各国的金融市场, 放大了金融风险。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 协调货币政策, 从而把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 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防范。第一, 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风险日益增大, 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 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 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必须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 使他们明白, 在充满风险的经营环境中, 一味地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 只有面对风险, 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二, 明确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 切勿盲目从事, 急于求成。金融机构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 扩大经营范围, 实行多元化经营, 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 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 避开高风险业务, 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第三,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 以便作出正确的风险预测。此外, 金融机构还要保证本系统内信息的上下畅通, 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及时修补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预控系统存在的漏洞。
第四, 加强内部监管。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监管,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金融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等确定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 并把握好表外头寸。同时, 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要分开管理, 建立完善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 加强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二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并制定出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 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要有集中、统一的调节和控制, 要对其规定业务范围及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审批权限, 加大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资金流动的管理力度。三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对金融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 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 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
三、结论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 它们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通货膨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除此之外,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也是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之一。因此, 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 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基本的立足点, 以市场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或引进国外的创新成果, 避免一刀切。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 获取利润, 因此在金融创新之前, 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 为创新成功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 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模型, 集合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各类风险因素, 来设计有关风险因素与风险后果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向虹: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会计, 2008 (8) .
[2]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 2006 (5) .
[3]王丽、杨斌:浅谈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8 (11) .
[4]楼文龙: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J].经济管理, 2007 (2) .
[5]陈小平:国际金融衍生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杜, 2007.
12.机构创新 篇十二
摘要:本文对当前基层公安消防机构面临的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及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如何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消防 创新 社会矛盾 化解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稳定领域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对于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基层公安消防工作实践,在此作以粗浅探讨。
一、当前面临的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及发展态势 当前,为了进一步适应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的需要,我们开展了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清剿”战役,打造消防铁军、执法规范化、大走访等工作,并到达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层公安消防机构面临在消防执法、灭火、部队管理等方面社会矛盾纠纷问题。
一是消防执法问题。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陈旧的执法观念之间存在矛盾在过去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更多地是依靠政策来实施管理,在执法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在宽与严的把握上偏重严,在疏与堵的关系上偏重堵,在惩罚与教育的问题上偏重于惩罚,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在实体与程序方面偏重于实体。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国家的民主法制化进程日益加快,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群众在遇到执法部门管理时,不再唯命是从,而是用法律法规来衡量执法者的行为是非对错。在这种情况下,陈旧的执法观念导致一些执法工作不但没有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反而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队的不信任感。如在《消防法》及其配套的公安部106号的出台,进一步简化了行政审批,对一些建设工程实行备案抽查制度。但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高,建设单位千方百计压低工程造价,设计及施工单位只能迎合建设单位,违规设计和施工,给工程埋下源头隐患。在后续的监督管理中,公安消防机构发现存在问题,需进行督促整改并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本来是为了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但现实在,切没能起到真正的效果,也引发人群众的不满。在火灾调查中对于修复被火灾破坏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其根源即在于现行火灾事故调查目的、任务和程序的错位,仍然只停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需要上,不正视解决火灾纠纷,且仍然一味地限制火灾当事人的行政救济权,客观上导致因火灾引起的纠纷无法及时平息。据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部消防局统计,全国尚有275起消防信访案件未办结中涉及火灾调查案件的占82%,其中,山西、吉林等地仍有重复上访或缠访的,且极有可能越级上访甚至进京上访问题9件均为火灾事故调查案件,这也是火灾调查中长期不重视解决火灾事故引发的纠纷导致产生的问题。另外,每年的消防知识培训也给公众造成了误解,以为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相关知识,而是依照“潜规则”参加培训。虽然现在的消防培训已由地方有培训资质的单位进行培训,脱离了消防大队。但是,在组织形式上仍然给公众造成是消防大队的培训,从而给警与民的关系没有得到新的认识和改变。
二是灭火及应急救援的问题。新《消防法》拓展了消防部队的职能,消防部队在各类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的公众对政府各部门的救助范围、求救程序不是很熟悉,以至第一报警对象错误,延误了报警时间。目前,三合一警务平台的使用,消防部门平时接到的社会救援项目,很大成份是由其他部门,如
110、交警等部门转过来的,使得转送的信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影响了接警的准确性,使消防部门不能最直接、最快速地掌握灾害现场第一手情况,给有针对性地携带救助器材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民众的自救意识不强,特别是贫困地区民众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出现的突发性灾难性事故还存在着较强的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发生灾害时,往往不知所措,紧张得不知报警、报什么警、如何报警,或者在灾害初期,没能采取相应的自防自救措施,贻误了第一救援时间。比如高层建筑火灾时,很多人以为最高层离火源最远,也最安全,所以都到顶层躲避,没有迅速下到离火源和顶层都较远的中间楼层,躲进房门结实、屋内有水源的房间等待救援。这些弊端,主要是救援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相关部门要多组织有民众参与的救助演习,提高民众的自救意识和水平。
三是部队管理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四个多样化”的出现,无形之中给官兵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传统的管理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之消防部队不仅具有“现役性”,还具有“公安性”,比其他部队更多与社会接触,而当前存在官兵外出不能严格遵守条令条例的现象、士兵和合同制消防员参与火灾隐患检查时用语不规范等,使得公众对消防部队的形象大减,无形的给警民和谐关系带来了阴影。
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围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排查、妥善化解了大批矛盾纠纷,但面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态势,排查化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信息不灵,介入迟缓错失良机。一些单位情报信息的触角不广泛、渠道不顺畅,对辖区内的各类不安定因素不能及时、准确、深入、全面的收集掌握,特别是不能及时了解一些苗头性矛盾纠纷信息,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没有及时发现、未能及早化解在萌芽状态,介入不及时,错失了调处的最佳时机。
(二)效率不高,群众不满矛盾升级。一些单位对群众反映的一般性问题,认为是“小事情”、“小问题”、“小矛盾”、“小纠纷”,拖而不调、调而不解、解而不结;对群众反映的疑难复杂问题,又不能及时研究制定有效解决的办法,不能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有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敷衍塞责,有的甚至推诿扯皮。如此,必然引起当事双方不满意、不信任、不支持,造成矛盾升级、纠纷激化。
(三)联动不够,公安消防一家力量有限。当前,村级两委、司法所、人民法庭、妇联、民政、派出所等单位和部门,都有调解的职能与义务,虽然党委政府、公安机关强调建立“大调解”体系,但大多地方尚在起步阶段,矛盾纠纷的调解仍然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扯皮、推脱现象依然严重。基层公安消防机构接触的矛盾纠纷多,但实际调解工作中,协调难度大,联动难度大,“独角戏”、“一家急”,力量有限,效果不佳。
(四)迁就忍让,一定程度推波助澜。当前,国家信访局、公安部消防局以信访量多少给各地排名,各地公安机关则通过落实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处理责任制、量化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来减少信访量。一些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在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求简单、图省事,抱着“花钱买平安”的心态,对一些难缠户、上访户不合理诉求迁就忍让,甚至通过其它利害关系人,采取利益补偿、事外救济等措施,满足其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从而达到停访息诉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群众“信访不信法”、“找法律不如找领导”的恶性循环。
(五)观念陈旧,应对应变能力不强。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矛盾纠纷,对公安消防机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的新型矛盾纠纷、网络群体事件,一些基层公安消防机构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办法去解决,不善于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等手段来解决新矛盾,不善于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载体来解决新问题,观念陈旧,措施落后,应对应变能力不强,工作时常陷入被动境地。
三、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途径和方法
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公安消防机构义不容辞。在社会发展形势严竣、社会问题增多、群众利益需求增高、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必须从社会矛盾化解这个基础性工作抓起,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始终站在“围绕中心促发展、化解矛盾保稳定”的高度,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全力预防和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主动应对。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行为。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通才主动应对、有效处置各类矛盾纠纷。一是要充分认识社会矛盾纠纷存在的客观性。社会矛盾纠纷突出是当前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冲突。近年来,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经历了或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的调整、改革的阵痛、观念的冲击,使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凸显。二是要立足本职主动应对。基层公安消防机构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又是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之一,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无回避余地,必须消除怨天尤人心结、畏难畏惧情绪,立足本职,勇敢面对,主动应对。三是要将“民本理念”贯穿矛盾化解工作全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务必要树立“民本理念”,做到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在遵守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利,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开展。
(二)源头治理,预防减少矛盾纠纷。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作为基层公安消防机构,笔者认为迫切需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公正廉洁执法,公平正义预防减少涉警矛盾纠纷。要转变工作作风,坚决防止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坚决杜绝“冷、硬、横、推、拖、顶”。要坚持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坚持法、理、情有机统一,坚决防止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随意执法,坚决杜绝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发生。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真正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力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效预防减少涉警矛盾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要搭建互联网阳光警务新平台,服务群众预防减少矛盾纠纷。要在巩固传统的信箱投诉、电话咨询、领导接访等沟通渠道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借助网络信息化载体,通过在互联网设立公安网站、在公安消防公众服务网站上设立支队长(防火处处处长、大队长)信箱、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开通QQ警务室、开通公安消防微博等,搭建互联网阳光警务新平台,与广大网民实现互通互动,服务群众生活,扩大信息触角,广听社情民意,畅通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两种表达渠道,理顺群众情绪,消除隔阂误解,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三是要加强消防法制宣传,通过提高群众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来预防减少矛盾纠纷。“无知者无畏”。矛盾纠纷的发生、发展、激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理解。因此,基层公安消防机构要持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涉及民生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大局意识,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自律性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从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三)探索建立公安“三级联调”网络,创新基层公安消防机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机制。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如爬大山。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交通事故案件的调解职能与村组调委会的调解职能进行有效整合,在各村组推行“组调、村调、警调”的“三级联调”新机制,借力基层村组调解资源,给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最大限度地使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各地公安消防机构可充分借鉴,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将涉及公安消防有关问题纳入公安机关的“三级联调”网络,实行大调解。二是坚持“四要”工作法。归纳总结出“四要”工作法,要求广大民警和调解员“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即: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在调解之前,要对矛盾纠纷的全过程严格进行调查取证,保证在调解中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结论公正、双方满意。要耐心倾听,理清诉求。调解中,要耐心倾听当事双方的陈述和意见,摸清诉求底线,把握调解尺度。要因情施策,消除障碍。结合实际,因情施策,尽可能的消防障碍,坚决避免双方矛盾再次激化,为成功调解奠定基础。要公开公正,防止对立。根据事实,对当事人提出的正当理由和意见积极采纳,对无理要求严肃批评,对少数借机闹事的违法犯罪挑头人员坚决依法打击,坚持秉公办事,消除当事人疑虑,取得当事人信任,促进调解成功。三是灵活运用调解方法,回访巩固调解成果。“三级联调”不设严格界限,根据矛盾纠纷的特点,对症下药,对于重大紧急情况,及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各方力量,依法妥善处置。
(四)建立健全舆情分析评估处置机制,提高舆情危机事件应对效能。针对目前媒体高度开放,网络言论高度自由的特点,要密切关注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上的舆情反映,建立健全舆情分析评估处置机制,提高舆情危机事件应对效能。一是有效借助互联网阳光警务平台,让公安消防干警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了解舆情,关注社情民意。二是基层公安消防机构要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高度关注,并进行分析研判,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三是要建立一支为我所用的网络评论员队员,建立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掌握舆论主导权,一旦发现舆情危机事件的苗头或倾向,及时澄清事实,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做出积极、快速、有效的应对,公布真相,接受监督,对确实存在过错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陈伟明.加强消防科技工作 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1
2、龙飞,蒋军成.城市消防安全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6
Analysis of basic level public security fire control institutions how to innovate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work HUANG Zhi-qiang FU Sheng_lan HUANG Wei-min
(Fuzhou Fire detachment, Fujian Fuzhou 350001,China)
【机构创新】推荐阅读:
机构创新设计心得体会11-08
与时俱进 务实创新 全力开创汉阳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09-08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督查信息记录表12-02
质检机构06-20
鉴定机构06-23
机构门店管理07-23
留学中介机构07-28
机构贺信08-26
机构探访报告09-17
服务机构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