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考试

2024-11-02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考试(精选3篇)

1.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考试 篇一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

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答:在爱情观念上:

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 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 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 60 多岁 的老头,就用了 4000 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 “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 字的篇幅。

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 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 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 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 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 了绝大多数。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所以说话本、拟话本“主意是在讲述市井间事。”

四、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来安排情节的。

答: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 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 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 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 如此戏言?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 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 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 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3答案

三、红娘形象之我见

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家生婢女”红娘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剧中的红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心直口快,泼辣爽直,重情重义。可以说,《西厢记》没有红娘,情节将惨淡无光,而崔、张的婚事也可能只是个泡影罢了。红娘形象代表了正义、智慧和力量,也代表了在当时社会前提下女性理性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萌动。

红娘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剧中一开始就说她是相国之女莺莺的贴身丫鬟,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是,在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时,她主动站了出来为两人穿针引线。比如在“酬韵”一折中,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催促道:“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此时连张生都怨她“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但是,当两个人历尽坎坷即将成婚之时,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不平和正义感,于是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帮助,尽一切力量将两人撮合到一起。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并且不再催促莺莺回去,而且借口“瞧夫人一会”,有意让出空间让他们充分的交谈。当莺莺请她去看望张生,她没多作推脱就答应了。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她同情莺莺、张生婚姻的受挫,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显然,红娘是一个恩怨分明,重情重义,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奴婢,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也是她最终违背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个性之所在。

红娘的正义还表现在她充满反叛精神。按常理来说,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算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提醒“主子”,反而“推波助澜”,还成为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老夫人严词,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对真情的尊重,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红娘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机警聪明,有高度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又富于同情心,她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矛盾期”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在为崔张二人撮合过程中,她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于是她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而张生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于是红娘又不得不警惕着张生。同时,做为这场婚姻的一大障的老夫人,红娘依旧需要谨慎着,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心丫鬟夹杂在小姐,张生,老夫人三者之间,她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这也是她能在相国府应变自如,独善其身的诀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此的一个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的丫鬟形象是带着理想化成分的。剧中说她是个丫鬟,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出真实的尊卑主仆身份,放眼望去几乎“人人平等,富有民主”,说她是丫鬟,她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主子小姐一会儿叫她“小贱人”,一会儿改口叫她“姐姐”;老夫人骂她“小贱人”,但是一番理论过后,又不得不服软的说“这小贱人也道的是”,马上又肯定了她。如此的一个敢与老妇人抗衡,与小姐戏弄的“放肆的大胆的”丫鬟形象在当时实难找的到。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理想化的塑造,更进一步来说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者叫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期望和呼唤吧!

在《西厢记》的时代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十分艰难的,千百年来她们一直处于一个依附从属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条更为沉重的制约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在红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礼与法”道路上探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主宰自己命运的真实情况。她是这个社会正义的化身(即使有理想成分),是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元代女性理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意识萌动的现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中国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四

认真阅读杂剧《梧桐雨》和传奇《长生殿》原著,以及教材下编第十章《长生殿》,回 答下列问题。

一、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题材,请用各三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

答:

1、《长恨歌传》:唐人著名传奇小说之一。作者陈鸿。本篇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里。

本篇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故事情节和《长恨歌》一样,不过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读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赏歌辞的深美。

2、《杨太真外传》:宋代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乐史撰。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作品写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玄宗宠爱异常。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也是这类题材的作品。

3、《惊鸿记》: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吴世美所作,内容主要是写唐明皇同梅妃、杨贵妃的故事。根据宋人小说《梅妃传》及多种关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传说加工而成。唐明皇好色,宠爱梅妃。梅妃在宴席上得罪皇弟薛王,薛王与高力士杨国忠合谋献寿王妃杨玉环以夺其宠。杨妃得宠,梅妃被黜。安史之乱起,杨妃死于马嵬坡,梅妃几经乱离与唐皇相聚。后诸人于天界相会,得知彼此原是仙人,尽释前嫌。

二、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安排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 个不同结局的看法。

答: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结局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返回京师,梦见杨贵妃 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却被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惊醒,想起正是昔日的欢会带来今日的 凄凉,可以说《梧桐雨》结尾凄凉,从一定程度上寄托来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作者的 故国之思。洪升的传奇《长生殿》结局是:贵妃死后,唐明皇因思念贵妃,派临工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明皇与贵妃经过忏悔之后,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可 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写到团圆收煞,本身属于正剧,也表现出作者对 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

三、关于《长生殿》主题的各种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我赞成“双重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写《长生殿》,对于政治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以兴亡之感,写出儿女之情。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 离合之情。告诫后人,爱美人更要爱江山,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一时的纵欲 而抱恨终生。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1、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长生殿》前面几处主要 写实,是现实主义的。后面几处,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 分人民的理想。杨贵妃被赐死之后,各种传说蜂起,有点传说杨贵妃根本没死,由宫女当贵 妃自缢而死,而杨贵妃的真身逃到东海蓬莱,一说到了日本,故有后来的方士觅魂、月宫团 圆的说法,这其实是人们出于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良好愿望。显然,其虚构 中也包含有现实主义的成分。这样剧作构思奇特、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情节完整,故事性 强,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为了铺展错综的戏曲冲突,《长生殿》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贯穿始终,其他事件则围绕中心线索展开,纵横枝蔓,前后呼应,交织成篇。金钗和钿盒作为李杨的定 情信物既是戏曲演出常见的道具,又是全剧的情节线索,在全剧的演出中多次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有其作用和深意。从李杨二人以金钗和钿盒定情,到杨贵妃以金钗和钿盒捉奸、和要挟李隆基,再到七夕密誓,马嵬赐死,乃至最后月宫团圆,金钗和钿盒频频亮相,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展示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3、《长生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前半部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的萧条悲戚形成鲜明 对照,相互烘托,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主题,抒情意味很浓。作者痛心李隆基荒淫 误国,感伤李杨爱情生离死别。《长生殿》既是爱情悲剧,又是政治悲剧。曲文也颇具抒情 色彩、能声情兼备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4、《长生殿》曲词清丽,音律和谐。剧作吸取明代戏曲文采派和本色派的长处,又克服了双方的短处和缺陷。作品曲词优美,吸收了唐诗、元曲的特点,较多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

2.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考试 篇二

现代的学者对负心婚变的社会原因的探析已经取得了极其可观的成绩。但是,书生负心原因的探析还有值得探讨之处。笔者在重新阅读了现代学者的专著和相关的几篇论文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现:深入地探究了“书生负心”的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下男女恋爱的精神满足心理违背了政治联姻的标准。

古代戏曲小说中,科举制度下文人命运的变迁,书生希望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恋爱对象,他所追求的爱情大多是兴趣相投,郎才女貌,追求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融洽。只要能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满足,书生在坠入爱河时,并没有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门第高低等方面,这种建立在精神上的爱情当然是很高尚的,但违背了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标准,几乎不可能得到社会和书生家长的认可。这些书生在社会压力和家长的指责之下,不得不忍痛割爱,做出负心的行为。

《霍小玉传》中李益出生门第清高华贵,本人才华出众,当世无双,前辈尊长,全都推祟佩服。他也常凭借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霍小玉本是霍王之小女,在其父死后,因其母亲出自贱庶而被赶出王府,沦入娼门。霍小玉虽是烟花妓女,但姿质艳美,情趣高雅,音乐诗书,无不精通,这正是李益梦寐以求的终生伴侣,所以李益按照个人的标准选中了霍小玉,并欲与之偕老。霍小玉所具有的高贵的气质和她卑贱的境地促使她尽快跳出火坑的愿望非常强烈,她不追求财物,只爱慕风流人物,李益的名字,她仰慕已久,还经常喜欢吟咏李益的诗。霍小玉虽然知道自己是娼妓人家,与李益无法匹配。只是因为姿色和才艺而受到李益的爱恋,也深知以李益的才学和名声,足以令许多名门闺秀仰慕,愿意和李益结婚的世家大族非常多。还考虑到李益堂上有严厉的双觐,一定会迫使李益与名门贵族的小姐缔结美满的姻缘,自己被李益抛弃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她不死心,她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哪怕李益能给她八年的欢爱时间,她已经心理很满足了。但是这种追求精神满足的选择恋爱对象的心理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标准,也违背了唐代的法律。唐代婚律明文规定:“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1]李益和霍小玉共同生活了两年,但他始终没有向他的母亲提及自己已经有了霍小玉这样的妻子,所以他的母亲太夫人依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替他和名门望族表妹卢氏议亲,婚约都已定好。李益基于太夫人一向严厉固执,踌躇不敢推托。而中国传统社会很看重家族的利益,不容许官员与妓女之间有真挚恋情。基于此种原因,李益不可能做到为了爱情而断绝亲情和整个家族赋予他的使命,所以他注定要抛弃霍小玉。

二.女性及其家长攀比和从众的心理导致书生负心。

某些女性及其家长天生存在虚荣和攀比心理。在选择婚姻时,出身卑贱的女性家长仰仗着自己的钱财,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有前途的书生,而书生品质、经济如何则不在考虑之列。如果书生比较贫穷或者正在落难,女性家长可以给予无条件的资助,他们资助这些穷书生的目的只是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穷书生,让贫穷书生发愤苦读,以参加科举改变身份,进入上层社会,从而实现“夫荣妻贵”、光宗耀祖的理想。他们只看到了贫穷书生的升值空间,看到了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贫穷书生发迹后是否会负心。而穷书生有时因为家庭贫困或者遇到了麻烦,得到了女性或者家长的资助,他们当时虽也考虑了门户问题,但迫于生计,违心的答应了婚事。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虽然富贵,但出身不好,是乞丐头的女儿。金老大一心要将女儿嫁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而金玉奴对父亲一心给自己找读书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也非常赞成。所以她不惜拖大年龄也要嫁个读书人。不管是金老大还是金玉奴在择偶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从众心理,希望找书生以改变自己的地位。所以在邻家的一个老头对金老大提及莫稽这个穷秀才时,金老大非常高兴。而莫稽也由于自己家贫,无力婚娶,才被迫答应的这门婚事。结婚后,金玉奴为了丈夫的前程,也为了改变自己卑微的出身,劝丈夫刻苦读书,她不惜财力物力,到处为丈夫购买书籍,供他学习,以尽快帮助他进入上层社会。可见无论是金老大还是金玉奴都有一心要加入社会上层的攀比和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促使他们不惜以全部家当去倒贴一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他们一不图人,二不图财,图的是社会地位。这种急功近利,不考虑对方品行的择偶心态也最终使金玉奴险些命丧黄泉。

《张协状元》中的贫女不也是看中了张协的书生身份,才在李大公夫妻的撮合下嫁给了张协吗?其实贫女在和张协的相处中,对于张协的人品她是有所了解,她嫁给张协的目的不也是想以后能进入上层社会成为上等人的攀比心理在起作用吗?嫁给张协后的贫女的命运其实比金玉奴更加悲惨,张协只是为了摆脱一时的困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他利用贫女想嫁给一个好夫君而摆脱贫困的心里,以引诱贫女嫁给他,让贫女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来帮助他得以继续上京应试,且在与贫女成亲时,便已经作好了抛弃贫女的打算,他自称:“张协本意无心娶你,在穷途身自不由己,况天寒举目又无亲,乱与伊家相娶。”可见他对贫女没有任何的感情,婚后的贫女不但遭受了来自张协的家庭暴力,而且还要更加辛苦的挣钱来支撑这个家,为了张协能上京赶考,她剪发卖发以助其成名,但成名后的张协不但负心将贫女抛弃,而且后来还剑劈贫女。

女性如此攀比、从众的择偶心态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若不是因为他们碰上好的官员,收为义女,他们怎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最终又和负心人破镜重圆呢?而破镜重圆后的感情又将怎样呢?所以女性在择偶方面应该怎样取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过于注重良好形象的面子心理导致悲剧发生

中国人是非常注重面子的,面子与人的身份、地位相联系,不同等级即不同身份,各有自己的面子。一般说来地位越高的人越要面子,爱面子,最怕在人前丢掉“面子”,他们最怕听到耻辱等字眼,最注意在他人面前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有些书生一旦发迹就想方设法负心,原因是自己地位提高了,要以自己的脸面维护家族的荣誉并为之争光,万万不能给先人、给家族“丢脸”,而前妻的地位低贱使自己觉得颜面无存,在其他官员面前失去了尊严,不能给家族带来丝毫的荣誉。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是书生莫稽由于家贫,娶了杭城团头之女金玉奴为妻。但玉奴的门第始终成为莫稽心中的阴影,因为莫稽是知识分子,地位高贵,而金玉奴是乞丐,地位卑俗。莫稽初婚时,其朋友,晓得他贫苦,都能体谅他,也没有人去取笑他。满月时,莫稽请同学们饮酒,金家族人金癞子的一通大闹,着实使莫稽在同学面前丧失了脸面。中了进士后的莫稽,乌帽官袍,到丈人家里,街坊上一群小儿的童言使莫稽感觉不是滋味,想到将来的儿女要被人笑话,就有些后悔当初娶亲之事。在任途中,莫稽想起团头之事,越想越感觉是奇耻大辱,为了以后不再受终身之耻,遂心生恶念,将玉奴推入江中,成了忘恩负义的负心郎、薄幸贼。莫稽之负心主要是因为金老大家卑贱的地位使莫稽丢尽了颜面。

《琵琶记》中的牛丞相在给女儿择婿时,声称女儿非状元不嫁。蔡伯喈中了状元后,当朝的天子也夸他是好人物,好才学,劝牛相招赘,并愿意为媒。以圣上为媒、“汉朝中惟我独贵”的身份,奉旨招婿,自以为手到擒来,却偏偏被穷秀才给拒绝了,使牛臣相的面子大大折损,“怕被人传,道你是相府公侯女,不能够嫁状元”。为了得到状元,保全自己的面子,不顾女儿的反对,硬要把女儿嫁给一个有妇之夫。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书生负心现象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高尔基曾说:“人是杂色的,没有纯粹黑色的,也没有纯粹白色的。在人的身上掺合着好的和坏的东西—这一点应该认识和懂得。”论及书生的负心,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62.

[2]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215.

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考试 篇三

I.“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和《召南》。2.《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 ”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3.《诗经·大雅》中的《 》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中用“令仪令色,小心翼 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人格之美。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王风· 》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 思之情。5.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廊风》中保存了她的诗《 》,涛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6.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 》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 》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 》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9.“,被薜荔兮带女萝”是《九歌·山鬼》一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1o.“山有木兮木有枝+b说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九歌· 》一诗中“沅有苗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词人 的《虞美人》(舂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的名句。12.杜甫的山水名作《登岳阳楼》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的“吴楚东南坼,”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13.与沈佳期一起开创沈宋体的唐代诗人 的山水诗也很有特色,他《灵隐寺》一诗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写景名句。

14.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常带有史论的特点,《 》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即是一例。15.咏物诗多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初唐诗人 的《在狱咏蝉》就借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明自己的操守。

16.北宋词人 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

17.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谱成名曲《 》,广为传唱。18.“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 著名的怀古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

19.宋代词人 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描写杭州风光的词,词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20.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则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更是造语新奇,意境悠远。

答案

1.周南 2.笃公刘 3.烝民 4.采葛 5.载驰 6.涉扛 7.楚辞章句 8.袁郢 9。若有人兮山之间 10.湘夫人 11.李煜 12.乾坤日夜浮 13.宋之问 14.乌江亭 15.骆宾王 16.周邦彦 17.阳关三叠 18。辛弃疾 19.柳永20.欸乃一声山水绿

1.汉代的四家涛中唯一不属于今文经学的是。2.“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小雅·——》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诗歌“惟歌生民病”,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是我国历史上第——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5.“窈窕淑女,——”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关雎》。6.《诗经》中的《——》一首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7.诗人屈原在《离骚》一诗中用“——,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8.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 》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的精神。9.“鸟飞反故乡兮,”是屈原《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10.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学者——的《楚辞章句》,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11.晚唐词人——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他被列为《花间集》十八位词人之首,人选的作品也有六十六首之多。

1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却气势壮阔。13.“不求形似,遣貌取神”是唐代咏物涛的重要特点之一,如诗人——的《房兵曹胡马》。

14.梆宗元的《——》一诗则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默乃一声山水绿”更是造语新奇,意境悠远。

15.北宋 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物佳作,其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摹写杨花,更是绝妙。16.“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南朝作家——的名作《别赋》中的句子,其中还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17.“——,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名作《蜀相》中的句子.

18.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19.为山水涛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他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20.北宋词人 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

答案

1.毛诗 2.文王 3。采薇 4.新乐府运动 5。君子好逑 6.生民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8.涉扛 9.狐死必首丘 10.王逸 11.温庭筠 12.波撼岳阳城 13.杜甫 14.渔翁 15.苏轼 16.江淹 17.出师未捷身先死 18.柳暗花明又一村 19.谢灵运 20.周邦彦

1、“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2、“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 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3、《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4、《诗经•小雅》中 一诗以燕飨活动的发展为序,写出了与宴者在不同阶段的神态变化。其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几句,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 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6、《周南•桃夭》首章写道:“,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7、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两句是写景的妙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8、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两句,描写离别的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10、晚唐词人 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他被列为《花间集》中十八位词人之首,入选的作品也有六十六首之多。

11、南朝齐诗人 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他的山水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也历来被人称道。

12、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 后来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

13、、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最著名的当推 的《赠从弟》三首,其二“亭亭山上松”更具代表性。

14、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柳”意象往往暗含了离别的意思,如北宋词人 的名作《兰陵王•柳》(柳荫直)一词就借咏柳来抒发离愁别恨。

15、咏物诗多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初唐诗人骆宾王的 就借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明自己的操守。

16、“南浦”一词成为水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约与诗人 屈原 的作品 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关。

17、宋代苏轼的(填词牌)五首是宋词中描写田园生活的佳作,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写农村人物风情,更是为人称道。

18、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则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更是造语新奇,意境悠远。

19、与沈佺期一起开创沈宋体的唐代诗人 的山水诗也很有特色,他《灵隐寺》一诗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写景名句。

答案

1.周南 召南2.许学3.豳风4.宾之初筵5.采薇6.桃之天天7.洞庭波兮木叶下8.惜往日 9.乐莫乐兮新相知10.温庭筠11.谢朓12.阳关三叠13.刘桢14.周邦彦15.在狱咏蝉16.河伯 17.浣溪沙18.欸乃一声山水绿19.宋之问

1.汉代传习《诗经》的四家诗中,唯一属于古文经学的是。2.“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 》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3.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 》、《皇矣》、《大明》。4.《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 》,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5.《诗经·大雅》中的《 》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中用“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人格之美。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 》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7.周代人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 》一书中. 8.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涉江》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9.“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 》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10.“若有人兮山之间,”这是《山鬼》一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答案

1.毛诗 2.鹿鸣 3.绵 4.豳风 5.民 6.蒹葭 7.尚书 8.年既老而不衰 9.哀郢10.被薛荔兮带女萝

1.晚唐词人 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他被列为《花间集》中十八位词人之首,入选的作品也有六十六首之多。

2.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他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唐代诗人 的诗和画的评价。

4.西晋诗人左思的《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代表,其中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了在门阀世族社会里出身低微的土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

5.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 》其十赞美了战国名士鲁仲连,诗的结尾“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达了诗人意欲追步古人的豪迈情怀。

6.北宋词人 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

7.“水是眼波横,”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这是宋代词人王现《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

8,咏物诗多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初唐诗人 的《在狱咏蝉》就借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明自己的操守。

9.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的“吴楚东南坼,”写洞庭湖的恢宏壮阔,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10.“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 著名的怀古词《水允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答案

1.温庭筠 2.谢灵运 3.王维 4.咏史八首 5.古风 6.周邦彦 7.山是眉峰聚 8.骆宾王 9.乾坤日夜浮10.辛弃疾

1.汉代辞赋家 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2.汉代传习《诗经》的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 3.“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 》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4.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直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 》中。

5.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9《诗经·大雅》中的《 》一诗,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

6.《诗经·卫风· 》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7.《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 》一诗中"沅有苣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8.屈原《九歌》中的《 》一首是太阳神的颂歌,其中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和 爱国情怀。

9.屈原的《哀郢》一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诗中用“鸟飞返故乡兮,”这样的句于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10.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 》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答案

1.贾谊2.申培3.鹿鸣4.绵5.板6.硕人7.湘夫人8.东君9.狐死必首丘10.离骚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词人 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的名句。2.初唐诗人 和宋之问最后完成了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对律诗的定型贡献最大,故律诗又称为“沈宋体”。

3.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他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4.唐初诗人王绩可以算是唐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代表作《 》写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 著名的怀古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6.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中,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借送别抒发了对外敌人侵、朝廷苟安求和的忠愤悲慨之情。

7.署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 》(箫声咽)被推崇为“百代词曲之祖”,后者描写了“秦楼月”、“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等历史遗迹,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凝重感。

8.北宋 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大杨花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物佳作,其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摹写杨花,更是绝妙,王国维曾经赞誉其是“最工”的咏物词。

9.“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南朝作家江淹著名的《 》中的句子,其中还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

10.“,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名作《蜀相》中的句子。

答案

上一篇:脐橙购销合同下一篇:自主招生大连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