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2024-08-23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17篇)

1.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一

《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文言文浓缩了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维结晶,蕴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艺术精华。文言文简洁,优雅,有着独特的词法、句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些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灵魂所在,带着既有的认知结构和对母语特殊的情感体验,学生自从进入初中,就走进了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并且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正确有效地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全人格。但文言文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而文言虚词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书中都有三至四篇文言文,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十八篇古诗,十二篇古文。而要真正去很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文言虚词考题,仅仅学习教材中的虚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课外选取部分虚词给学生充电。因此,在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而文言虚词又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以往教学中只注重文言虚词有多少个义项的探究,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若从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方法与实际运用进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体现新教材、新教法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效指导高中生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延伸,从 1

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方法和实际运用两方面给予指导,特确立此项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文言文虚词积累现状调查研究,让高中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

(2)探索高中学生文言虚词积累现状以及成因的解决对策。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文言虚词教学难题,找出影响文言虚词教学质量的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文言教学的发展。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态度和要求,结合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和高中课改的新变化,认真分析研究,设计研究方案。

(2)文献研究法。认真阅读与文言虚词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个案研究法。结合自己所授班级的学生文言虚词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类别分析,并通过测试的数据分析来探究学生文言虚词学习兴趣的变化以及对文言文学习的状况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现状的研究。

⑴以本校高一年级为调查对象,制作“文言虚词学习状况调查表”及“文言虚词教学情况反馈表”。

⑵召开高中语文教师座谈会,主题为“关于文言虚词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2、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的实践效果。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3、高中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及实际运用。用具体的文言虚词来说明它们用法的异同,如:而、乎、乃、其、若、所、焉、也、以、于、则、者、之。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易于沟通的文体。一些教育界的专家也在努力摸索出更多的方法来弥补文言虚词教学中的不足,但文言虚词的教学仍然困难重重。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而文言虚词又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以往教学中只注重文言虚词有多少个义项,而忽视虚词的学习对策,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

该课题从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方法与实际运用进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其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总结与积累的习惯,同时使学生掌握的文言虚词知识更趋牢固,而不是今天学了明天忘。而且能打破惯常的认知模式,另辟蹊径,在看似已无拓展空间的领域中延伸认知视野,其价值不仅在于用新的思路来梳理知识,而且更在于通过这种研究,启发师生形成多角度看待文言虚词问题的意识与方式,增强师生学习

文言虚词的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论证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

(1)建立组织,学习文献,制定和完善实验设计。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9月)

第一阶段: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现状调查(2012年2月-2012年7)

(1)召开培训会,对参加课题人员统一进行培训,学习。

(2)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个别谈话等各种方式,进行分析归纳、研究评价。

(3)分析各种数据,汇集各种原始实验材料。

(4)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现状以及成因分析(2012年8月—2013年1月)

(1)学生文言虚词学习目的兴趣调查研究报告

(2)学生文言虚词学习途径与方式调查研究

(3)文言虚词学习中的得与失探讨

第三阶段: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对策研究(2013年2月--2013年9月)

l、探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虚词学习

(1)如何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言虚词的含义

(2)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的实践效果。句意分析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筛选法的验证过程。

(3)高中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及实际运用。

2、上报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李先梅: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组织协调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张道齐: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修改完善论文。程龙雨: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修改完善论文。丁家余:中学一级教师,主持指导本课题研究工作,负责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鲍献登:中学一级教师,主持指导本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承担公开课、研究课,并通过课例对文言虚词学习对策进行总结。

黄益智、张芹、陈雁:负责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个别谈话,分析各种数据,汇集各种原始实验材料,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李国满:负责对各个阶段进行小结,并完成相关材料收集。

聂世梅、黄菊、周莹莹、朱丽、周善敏、刘晓轶:负责公开课、研究课的座谈、评议记录和试卷成绩分析。

郑诗余、黄静、陈丽、史学荣、黄广东:负责打印、收集、整理材料。

2.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二

第一,可以让自己试着去喜欢古文,古文还是很有魅力的。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赏读一些比较优美的古文,记忆一些朗朗上口、优美的语句,抄写一些好的句子,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对古文的兴趣。其次,理解文章的内涵,这需要结合课文的注解和相关的古汉语工具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次的含义。再次,通过了解文章的内容,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背诵,汗水是不会骗人的,青春的眼泪也不会白流,只要关注它,花时间下苦功夫,终会有所收获。

第二,课前最好要预习。高中的课程很多实验班老师在讲解文言文之前都假定你已经预习过了,所以上来就讲。很有可能你连这篇文章在讲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囫囵吞枣的跟着老师学,效率肯定不高。

第三,翻译。提高文言文的翻译水平,不能乞求于一次的努力,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以多练为主,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效。“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早已立下的规章。“信”,就是译文要忠于原文,不能歪曲原意,任意地添油加醋;“达”,就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求;“雅”,就是翻译文言文的语句,要生动、优美,富含情感。其中,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具体地讲,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词性、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翻译,以意译为辅。(2)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制、书名等专有名词,可以照录,不用翻译。(3)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前置等现象句式,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翻译。(4)文言文中省略的现象也很普遍,为使翻译的语句清楚流畅,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不能缺失。(5)有些词(特别是文言虚词),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的意义,可以不译。例如,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字,是发语词,可不译。译文为曹刿回答说:“打仗是要凭勇气的背”。跟学英语是一个性质,不会的根据语境判断,上课记几个特殊的翻译,高考翻译的给分标准是意思对,题目中的难字是要翻译的,没事多读读古文,其实古文挺好的,看看半文言文的四大名著,都对你有用,作文上也可以引例子。先了解某些经常出现用的词的意思,比如,“是”“然”“尔”这些,然后去读译文,再去了解比较生僻的词的意思,一般经常的用的那些词在每篇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一样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差不多了,重点是要理解。尤其是对字的理解。文言文想要专门突破考试难关,就要抓好基础。当基础掌握好了,大致意思就可以看懂。然后,根据特定的语境和句式,仔细体会,慢慢就会将文言文的句子段落融会贯通。还有在学习之前,通过辅导书等材料,对文章作者和文章内容先有个大致了解。不要急于看标准翻译,那个对你的学习没有帮助。直到课文学完,再通读一下标准翻译,事半功倍。

第四,背诵。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起码语文教材中指定的篇目,能熟练地背诵。背诵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程度,也是一种语言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分层理解背诵法,即针对课文一层一层的理解,逐层逐层地背诵,最后连起来,完成全篇的背诵任务。课文会背后,要及时地巩固,强化背诵的效果。背诵的方法很多,适合你的就是好方法。

第五,理解。学习文言文实词,不必去记一些术语,应该侧重掌握实词的含义。引起学生产生异义的主要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去识记。最忌望文生义。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文言虚词中,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分清用法,明确意义。文言文常用句式,最重要的是判断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应当认识这些现象,正确地理解。了解了文言文语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就不妨碍理解课文内容了。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解它的艺术技巧。多读。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多读书,特别是多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对你的文言的进步会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读《曾国藩家书》,对做人做事都会有很大很好的影响。记住,要读原文,不可读译文。

总之,我们只要肯动脑筋,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手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先是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的。同学们只要肯下力气,就能学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考试成绩就会很理想。

摘要: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高中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光背书上的不能应付考试,还很枯燥。因为高考时文言文都是课外的,并且很长。若没有一定基础,无法下手。多读,读的时候注意语气,思考含义。多看,看的时候注意倒装句与句、字与字的意思古今差异。多品,文言文是古代记事记人的一种文体,结构大致统一学会举一反三,有时文言文语句翻译还需要大胆的合理想象去联想前后句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兴趣,创新

参考文献

[1]单宾.“以文悟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北京教育,1994,(04).

[2]程英娣.创设情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1994,(06).

[3]吴禹春.试论作文命题的改革[J].北京教育,1994,(10).

[4]宋惠存.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板书[J].北京教育,1994,(11).

3.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点滴谈 篇三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积累 练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同时还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面对这些,课改后的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似乎比以前更难了。因为篇幅较之以前要多,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文言知识较差,所以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文言文教学,是很多老师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即“诵读、积累、练习”。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论述:

一、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

1、课内诵读。高中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文历来是古籍经典中的名家名篇,其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皆有典范精妙之处。而这些精妙之处是完全可以通过诵读来加强理解和体会的。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首要一点就是多朗读,以至于达到熟读、背诵、背熟的程度,“得之于心,又铭之于心”,“读之以情。感之以趣”。在多次诵读中去感知文言文的用词特点、句式结构、语言习惯等,这样,通过长期诵读、培养语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和能力。这里所说的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首先要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在教学《陈情表》的时候,笔者就运用了诵读法去组织教学。作为千古名篇,《陈情表》情感至真至深,文辞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篇不错的体现亲情的散文,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进行教学,即使老师讲的很投入,学生也可能听得昏昏欲睡。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句读、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诵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读准句读、感受真情,并进而体味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传递的至真之情。这样,一方面避开了讲读法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体验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2、课外诵读。学生诵读,课内文言文还远远不够,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配合课文,编选一些文章选段,由浅到深,由短到长,让学生标点、翻译。除此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些古代寓言、传说或传记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例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说苑》、《新序》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现,文言其实并非面目可憎,反而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和文言的距离拉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3、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例如:古今异义的积累,还有通假字的积累、虚词的积累等。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三、练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时,就要通过练习趁热打铁、及时巩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毕竟较为陌生,课上读了、理解了,不及时练习,则就又丢失了。

4.高中文言文学习法 篇四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的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钱钟书首先是一代学者,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其次才是作家世人只知有《围城》,而不知有《管锥编》;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不仅是语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还有用典之信手拈来,曲尽其妙梁氏读书之广与运用之活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5.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五

在背诵前先理清内容层次,文言文要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分出部分,分出层次,然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诵,如《鱼我所欲也》可先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中间论证部分有两个分论点,再分两个层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事半功倍。掌握这种方法可将死记硬背变为轻松的背诵,从而终身受用。

二、思考提问法

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再试着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语意推断法

6.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篇六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就能发掘其中的宝藏,就能充分地学习古人的智慧。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讲究方法,教好文言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能做得好。”激发兴趣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或在课初,或在课末,或在课中。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这几篇课文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提高他们的兴趣。

《勾践灭吴》,可以适当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引发学生思古的情怀,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介绍相关背景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介绍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要从古人的立场解读文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让学生回归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学生不清楚归有光的遭遇,就不会明白《项脊轩志》中蕴涵在家庭琐事中那份含蓄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刘项之间的矛盾后,就会很容易体会那场宴会不是一场简单的宴会,而是一场杀机四伏的政治斗争。

三、指导学生诵读

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学习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忽略这个方法。诵读可以增加记忆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诵读尽量要出声,通过声音增强记忆。语音不一定要十分准确,但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读出隽永的韵味。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仿佛穿越时光,置身古代,亲临现场,面见古人,与古代圣贤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四、弘扬传统文化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讲解字、词、句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外,还要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吸取养分,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优秀文言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它的艺术特点,鼓励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修辞、风格等方面学习古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在思想文化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中感受他不贪富贵,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品《赤壁赋》,感悟苏轼“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观旷达。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礼仪、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

五、加强课外阅读

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如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或者故事性很强的古代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不作强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教师要给予解答。

7.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简谈 篇七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教材, 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历史散文, 有着较为淳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比如《荆轲刺秦王》《勾践灭吴》等。文科班的学生本身就学习历史, 讲起来容易将知识连贯, 且他们思想的开放性较大, 讲正史之余适当地补充一些轶事野史, 再加上文学性的背景介绍。比如, 讲到《项羽之死》时, 其中“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 笔者引入历史上英雄美人的典故, 说明其中道理, 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理科班的学生思维稍显单一, 他们更喜欢听故事性的内容, 而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故事。多讲历史背景, 学生也加大了对文言文的兴趣。如果老师只是孤立地讲解课文内容, 那么, 学生既难以产生兴趣, 引起求知的欲望, 又难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如此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自读, 探究问题, 培养自主意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多设立自主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树立主题意识, 文言文教学中尤其需要这样做。笔者采用的是高一上学期带着学, 第二学期点着学, 高二以后多自学的方法。意思就是, 高一上学期, 全文讲解的成分较重, 带着学生适应由初中的浅到高中的深的层次转变;下学期就稍微放手让学生读, 然后帮他们点明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让他们对需要把握的文言字词有相应的认识, 为高二的完全放手打基础。到高二, 就把全文基本都放给学生把握, 让学生讨论后指出他认为重要的字词句等文言现象。刚开始, 回答问题的学生依赖注释, 局限于一些普通的常见词, 而对于重要的词语活用现象, 特殊句式等却无从发现, 更不用说指出了。于是, 笔者就多加以提示,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如此反复多次之后, 学生熟能生巧。除此之外, 笔者还佐以学生当堂阅读课文后, 即时提出难懂或不懂的内容, 当堂讲解, 学生及时领会, 进一步做到对文章的了解和把握。“少教多学”是较好地结合新课标的做法, 今后还有很多的做法可以拓展延伸。它不仅适用于文言文, 也适用于整个语文教学。

三、整合资源, 串讲词句, 力求触类旁通

新高考对文言字词句的要求仍不外乎120个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 但不论实词或虚词中都包含多种意义和用法。这样一来, 学生面对的纷繁复杂的文言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更是难点。义项多, 学生难以记忆, 唯有在实用中熟而生巧, 以掌握那些繁杂的义项。所以, 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多整合、多对比、举一反三、化零为整。比如一词多义,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接触过很多的词语意义, 如果老师只是就某课讲某课的词语, 那么讲的次数再多, 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只有把那些字词整合起来, 以熟悉的课文字词带陌生的课文字词,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例如, “引”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 (延请) 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 (拉) 相如去”“相如引 (拉、掉转) 车避匿”, 《大铁椎传》中“引 (拉开) 之长丈许”“夜半, 方期引 (约定) 我决斗某所”《湘夫人》中“与佳期引 (约定) 兮夕张”等。句式也是文言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 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以, 在教学方法上, 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生动灵活, 增强互动性, 便于让学生接受。必要时老师要将其进行集中整理, 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四、授人以渔, 注意总结翻译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 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必要的。首先, 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 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 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 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 语言通畅。“雅”:译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 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 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1) 留:对专有名词, 如, 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 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 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 不必翻译。 (2) 补:补充省略成份。例如, 还矢 (于) 先王;有志矣, 不随 (之) 以止也。 (3) 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例如, 把“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 (4) 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 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五、注重朗读背诵, 培养语感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朗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注重课文的朗读, 自古就是我国语文教法的重点。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等流传千古的名言, 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 也显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可以唤起美感, 激发想象, 体会内容, 把握感情, 引起学生兴趣;可以增强语感,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所以, 在教授古文时, 教师范读, 学生反复多次地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例如, 在教授《鸿门宴》时, 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段话, 读出樊哙的愤怒, 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 坚毅与勇敢。

又如, 教《阿房宫赋》一文时, 用缓急、强弱的语调, 朗读后两段的议论, 学生能较多地感受到百姓生活的不易和日益骄固的独夫之心之间的矛盾, 从而领悟作者劝谏统治者的良苦用心。这样的效果胜于老师不厌其烦的解释强调, 可以激发学生背诵本文的信心。用朗读法教文言文, 不费事, 不费力, 而且亲切自然。

此外, 注重选择朗朗上口的、有重大意义的、哲理性的名篇、名段、名句, 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背诵, 尽管是教材没有要求背诵的, 也可有所选择地让学生背诵。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文言词句, 提起学习兴趣, 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可谓一举多得。

8.谈学好高中文言文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 高中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历史淘洗后的结晶。是中国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是古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每一字都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说每个字都有生命。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对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具有现代文不可企及的真切感。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普遍感觉吃力,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因此造成成绩不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早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虽不至于“七步成诗”,而“出口成章”是有可能实现的,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而这一切,仅仅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是不可能得到的。作为高中生,背诵应该逐步减少机械记忆而学会理解记忆。因此背诵应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这是高中生学生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勤“查”

高中生经常性的“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本,有利于学生调动原有认知,结合阅读策略,读解文言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文言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

1、“查”《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积累的也是实词。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并及时记录在下来;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另外要求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把文言实词和现代成语的意思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即能牢固的掌握这个实词,又能复习成语,一举两得。而且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单纯教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记忆词的意思,学生恐怕很难记得牢固。但是如果要求学生把词和成语中意思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动脑,就一定能深刻的记住这个词的意思。比如1、管仲正衿再拜曰(正襟危坐)2、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若即若离)等等。我认为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文言阅读的基础,如果能了解实词的含义,那么阅读起来当然不会有什么困难。至于虚词和句式在掌握实词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练习是完全可以很好的把握。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积累,学生兴趣大,效果佳,可以达到数半攻倍的效果。

2、勤查参考书

每位作者的文学创作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要从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况来学习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从而走进文本,解读作者,进而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比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前,学生通过自己查找,了解了:李陵事件,了解了这个两千年前的“骨头很硬”的太史公先生,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了解司马迁的狱中之痛,了解他怎样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了解了任安对司马迁的期望,了解鲁迅对他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课堂学习课文时,学生对文中司马迁的沉痛,司马迁的人生观,对于历史人物的新认识,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思等积极思考,兴致浓厚。

三、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总结。

一般说来,学好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方面来进行。而作为文言文重要知识点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每个单项内部都有规律可循。这些运用灵活的知识点不可能单靠记忆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必须注意从大量例子中总结规律,方可事半功倍。比如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前面,却不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发出者,那么这个名词很可能作了状语:这就是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把握了文言文各个知识点的规律,自然可以举一反三,大大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找到规律,就好比在在黑暗中航行的船只看到灯塔一般,及早摆脱漫无边际的黑暗和没有出路的困境

参考文献:

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王宁:《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培养》,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9.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九

高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新教材中出现古诗文大量增加,美文不断增多的情况,如何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与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是改革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恰当且适宜的结合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之间得到相互转换,从而在理解与探究、质疑与解疑、自主与合作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素养,激活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本文就结合这些方面谈一些构想。

一、提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它不是来自教师课外作业布置的推动,而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就是学生自身兴趣使然,只有让学生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才能推动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进程。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寻找结合点,使自主探究性学习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这一过程充满生动,不可消灭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内驱力,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探究欲。如教师讲“祸患常识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样的教学实例给自主探究性学习找到了兴趣的结合点。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的活动,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这里的课外包括所学课文涉及的文史知识、相关作家作品、秩事趣闻、常用的文言诗文工具书查阅等内容,教师或介绍内容,或推荐书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范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中许多文言文篇章的教学离不开背景介绍,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相关背景,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去,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讲述背景故事。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甚至把学生不易借到的资料借给他们,有时还允许他们把一些资料带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以期在背景资料的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兴趣可增可减,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引路人,使学生走上自主探究之路。兴趣这个结合点是前提,它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点燃学生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参与,文言文探究学习才有可能性。

二、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原因,文言文在长期教学中,少不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许多教师生怕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的“不知”和“不懂”,造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困难,大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包办”政策,从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在被动中接受老师所谓的知识的传播。无法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学习。另一种教法目前较为盛行,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导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很可能还会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而自主探究性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索。例如,针对学生中普遍常见文言文词句的解释问题,可要求学生在每篇课文授课前,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去积累归纳。自己发现难点,自己解决,在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可能对文章的个别翻译有些疑问,教师则可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然后在全班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勇气与合理部分,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会。问题的提出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要使之与教学结合延伸化,还必须激活学生读后写作意识,抓住文章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抒发己见,是对问题探究的深化、创新。如学习了杜牧《阿房宫赋》之后,可让学生自主命题写读后感,揭示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告诫人们勿忘节俭,居安思危。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文问题探究的再认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的精神

10.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十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广大学生接触、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是学生的第一怕,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明显在提高,高考中文言文所占的分值也明显在增加,所以,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学生学习文言文出现的问题,然后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意义就不言而喻。

问题:

1、兴趣不多

2、诵读不多

3、拓展不多

4、方法不多

5、提升不多

原因:

教师方面: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这也不知,那也不懂,因而对一篇文言文,很多老师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被动中接受老师的所谓知识的传播。

教材方面:由于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

学生方面:许多中学生认为,文言文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文言文学习、掌握与运用只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说自个儿跟不上时代,是个古董。

高考方面:综观历年的高考试题,考的大多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高考如此,在课堂中,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就是以字词教学为主,而要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串讲法应该是最好的。

习惯方面:由于文言文阅读面狭窄,接触到的文言材料有限,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往往对老师产生极大的依赖心理;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再加上课时紧张,教师只好串讲、直译,这又直接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自然更难形成阅读能力,如此恶性循环。

对策:

1、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须百遍,其义即自见。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

2、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文言文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需要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这样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实施课改策略

《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成为储存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实施迁移策略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5、实施兴趣策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本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因为我们没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taste(品味)、欣赏、快乐,尤其是对祖国传统语言的欣赏,我们总是在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上施教,使文言文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

11.探析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14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宝藏。有效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表达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现表述如下,以期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不理解文本的意思。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让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上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不论文章的语言、结构、意境,还是思想、情感都具有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篇古文的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一名文人雅士举行了集会,参会者各抒怀抱、吟诗作对,最后大家决定将聚会中创作的诗文抄录成集,并推举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为文集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风雅集会,随后王羲之便写下了这篇《兰亭集序》。讲完创作背景后,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使学生感受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的特点。这样的安排和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课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文章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的见闻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篇目,有很多是先秦诸子散文,而且与当时的史实或政治联系紧密,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这些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历史性,文中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互相关联。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文言文时,不能孤立地讲解课文,或者逐字逐句地翻译,而应当将文中的人物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情感表达。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一方的历史背景,之后讲述秦国、晋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从晋国方面来说,由于晋文公在逃亡时没有得到郑国的礼遇,而且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时,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从秦国来看,秦国为了扩张属地,争夺霸主地位,对郑国发动了战争。学生了解了秦晋攻郑的原因后,就对当时各个国家复杂的关系有了认知,而且能够理顺文中的逻辑关系,这样在学习课文时就会轻松容易很多。此外,《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过秦论》《触龙说赵太后》等文言文,也与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应当多读史书,这样在讲解文言文时就能旁征博引,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一字一句记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能死记硬背,体会不到文言文的魅力,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太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采用灵活多变且具有交互性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有效的问答环节,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问:文中出现的“竖子”是指谁?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到了“竖子”是指项羽。之后,教师再提问:为什么项羽之前被称为“竖子”,后面又被称为“项王”呢?那么到底“竖子”和“项王”是否是同一个人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到对文章具体内容的探索中。一问一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会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而且会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会主动思考和探究,加快大脑的运作,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总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同时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12.如何提高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效率 篇十二

一、认识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充裕,这段时间也是打好文言文基础的最好时段。我们完全可以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花一点心思,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文言小短文来营造“悦读”的氛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来学习。在高中的文言篇目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像《鸿门宴》《项羽之死》之类的文言课文,为何?有故事情节,有细腻的人物描写。爱听故事,爱看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不妨换个角度,找些有趣的小故事来告诉学生,文言文不仅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大是非,也有日常生活中那些活生生的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故事。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乐于自己去读、去翻译了。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高考文言文的命题,一般遵循三个原则:学过的原则;重点的原则;检查能力的原则。尽管试题选用大多数考生没读过的素材,但考察的知识和能力是课内的。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急于求成,花很多时间去找课外练习,从而忽略了对教材的学习,老师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一点,让学生先学好课内知识,把基础知识打牢,然后再向课外扩展。

从过去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素材几乎都是人物传记类的,这类素材在教材中很少,所以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寻找一些课外素材作为课堂延伸,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的同时也能接触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说理和描写性质的素材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提高高考试卷素材品质的要求)。像《兰亭集序》《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那样的文本,是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只有先让学生在高一阶段了解高考出题题型,明确学习目标,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慢慢地向文言文靠拢,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有劲。

三、确定学习内容,做好专项练习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考出题特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重点与初中阶段不同,教师要在高一时就明确地告诉学生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有哪些,让学生在明白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学习,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学、糊涂地学。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点字词

这项工作一定要放在平时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掌握高考考纲中的必考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学习实词和虚词还要结合语境理解和记忆,除了认真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外,还要让学生“悦读”,让学生在一些有趣的短文阅读中积累词汇。实词的学习,应该重视整理归类,强化理解和记忆。虚词的学习切记死记硬背,要重视在阅读(特别是朗读)过程中的理解和体悟,以理解为重。教师要注意及时归纳和整理,并加上一些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学得更明确。

(二)词类活用

只要我们把这些活用情况归类,且举出一些常见的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辨析是哪种活用情况,慢慢训练,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古文中,名词有时候活用为状语,有时候名词活用做动词,学生分不清这两种情况,经常混淆,其实只要掌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容易区分多了。

(三)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五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要想让学生学好特殊句式,那就先要把现代汉语句式结构讲清楚,然后拿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相比较,找出各个句式的不同点,给学生讲清楚,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它是特殊句式,只有让学生知道了这些,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特殊句式。老师还要给学生讲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最好有教材中的也有课外的,学生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会分类去思考,就不会满头雾水了。

(四)文言文翻译

学生一看到文言文翻译就像看到汉译英一样,甚至觉得比汉译英还难。要想克服学生的这个心理得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先告诉学生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理解时加以意译。二是抓教材。虽然试题出的素材都是没学过的,但高考考察点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只要我们把教材抓牢了,将基础夯实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三是从易到难的原则。高考出题范围很广,光靠教材中的篇目显然不够,先找一些简单的故事性很强的小短文让他们练习,培养他们的兴趣,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翻译的兴趣,打消他们的恐惧心理,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高考贴近,取得进步。

四、结语

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做好领头人的角色,让学生从高一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言文流露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才能对文言文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最终读懂文言文,喜欢文言文。也只有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文言文的学习。只有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作用,认识到文言文的魅力,他们才能有兴趣去学,用心去学,教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做好专项练习,从而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13.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篇十三

钟爱军

张习生

时下文言文教学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

一、陈旧、无效。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1、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二、来自学生的问题

1、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①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 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②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③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①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第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四,结合成语理解,积累文言知识,如惊天动地,加点字为文言中的使动用。

第五,穿插历年各省市高考试题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能力训练,巩固提高。

②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

③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石钟山记》一文,可以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④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敬佩有加,可以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会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以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引发争论。

⑤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而对课文的质疑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⑥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流程

(一)熟读课文

文言文由于距今久远,学生对它缺少语感。因此,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务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切忌在导入新课后将课文草草范读一遍就进入字词句串讲。文言文阅读宜采用放声朗诵的方式,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朗读到诵读,进而美读,使学生读准语句的节奏,读出文言的语感。非达这一程度,不得轻易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自学讨论

作为教材,文言课文的注解向来较详。对课文字词句的教学,大可不必字字句句由教师对号入座式地讲解。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字词句,力求学生自解。有些字词句,学生对照注释自解困难,应提倡学生之间讨论解决。

(三)教师点拔

学生自学讨论,可以解决对课文字词句的粗略理解。其中,无疑还会存在部分难点不能解决,部分重点内容不能把握等问题。这个环节,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自学讨论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难点和未能把握的课文重点给以及时点拨,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顿悟效果。

(四)练习归纳

对文言文词汇的意义、用法和句式特点,若采用静态讲解,教师讲得苦,而学生又不易理解且遗忘也快。采用练习形式,在动态训练中归纳梳理,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且学得灵活,易于迁移运用。

(五)背诵积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古典诗文学习的方法,即背诵积累。文言文由于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要想尽快掌握这门语言的规律,形成较强的语感,单纯靠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词汇意义、用法和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背诵相当量的文言优美篇段,在头脑中输入并储存一定量的文言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完成了前面这些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必须加强学生背诵积累的指导督促。舍此,文言文的教学就是漂浮的,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无生根的可能。

总之,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增强有效性,实现高效的课堂,必须做到“四重”:1.重视朗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1)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2)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3)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4)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2、重视梳理。文言文知识点很多,字词句段篇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梳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文言句式判断、文学常识等,可以采用卡片法、图表法、知识树等形式加以记忆。

3、重视直译。学习文言文时不妨让学生多进行口头翻译,并要求尽量直译。学完一篇文言文,还可尝试让学生倒译,就是将译文再转化为文言文,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受能力。

14.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十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白话文运动之后,人们普遍的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是在现代的高中语文考试之中文言文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受到使用环境的限制,使得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文言文在语文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小觑。本文主要通过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教会学生应对考试的基础之上,教会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理解文言文内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技能,扩大知识面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理解力的重要作用

文言文不同于普通话或者方言。文言文在现实生活应用的范围极少。这就使得学生无法通过生活实际去理解文言文,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性:1)文言文实际是就是古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提升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的背景,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2)同时,学生在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的时候也是对自身的文学水平的一种提高。文言文的文化特点不只是古声古韵的文化表达,更蕴含了传统的文学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传达,通过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则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

二、目前提升高中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力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较少,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普通话与传统文言文在表达方式和词语表达时存在许多的不同,这就对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产生的障碍;另外,在一些高校之中,有些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水平还比较低,对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力方面还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最后,由于文言文中许多的词语和语言的表达方式都比较特殊或者生僻,在书写或者阅读起来都比较困难,这就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的心理。受到了内心心理的影响,使得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自主的就会害怕,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三、如何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缺少锻炼文言文能力的语言环境,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最简单、最传统的方法就是进行不断地练习阅读。在一遍一遍的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对文章产生自己的理解。如果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进行阅读,就会产生预习的作用,再结合后期语文教师在课上对文言文的讲解,就会加深理解的程度。另外,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之中也会产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只有喜欢学习才能提升学习的能力。由于文言文的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只对课文的字句进行讲解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高中文言文进行教学时,要先对课文的背景进行了解,比如教师在对《陋室铭》进行讲解时,可以对课文的背景进行讲解,隐居退市,作者并没有感觉到生活的清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房子虽然破旧,但只要我的内心高尚就感觉不到房子破旧了。在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文章之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另外,针对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中,词语使用的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其中“走”的意识就是“跑”。如果按照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就会对文章产生歧义或者理解不透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中一些普遍用法与现代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词语摘要出来,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以便加深理解能力。要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文言文,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之中普遍存在,听见或者看见文言文就“头疼”的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待文言文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之上要学会鼓励学生进行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正确的要热情鼓励,对不存在偏差的可以在指出错误之前,表扬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鼓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许多课程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文言文教学也可以从传统的教师念书本传达知识,变为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将课堂的内容进行表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以达到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目的。文言文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瑰宝。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水平,积极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达。

15.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十五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文言文本身比较难懂难学,它的学习自然就比较枯燥乏味,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转变这一现象,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无非就是教师一边讲让学生一边记重点的文言知识,教师一般也是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灌输给学生古文的基础知识,至于那些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不讲为什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更加让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乏味、兴趣全无,纵然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只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竞争阅读文言,而且各学习小组比赛阅读,最终评出最佳阅读小组,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整体感知文本中来,然后再让各小组展示他们质疑的知识点,并悬“赏”征集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趣大大增强,他们不再等老师来讲知识点而是自己讨论并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民主而热烈,所以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首先应该是在轻松课堂中实现人人参与。比如学生对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不理解时,我举到一个“肉夹馍”的例子,“肉夹馍”实际上就是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句,应该是“肉夹于馍中”,翻译出来就是“于馍中夹肉”这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再者应该是“馍中夹肉”不是“肉中夹馍”,这样看来,我们生活中简单的“肉夹馍”实际上就是文言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而已。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对文言文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文言文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上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在本人看来,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但是我国的高中教学一直被应试教育所压抑着,所以高中学生都背负着压力进行学习,降低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随之降低。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力求深入学习的积极意识倾向,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之后,就会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研究知识,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有质的飞跃,那么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式——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宣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系统讲解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有些老师认为,文言文语法知识枯燥乏味,讲的时候学生也不听课,所以干脆略去不讲。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文言文教学要讲语法知识,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更要确立一些语法概念,否则有些语言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因为学时有限,学生阅读量有限,不可能像过去的私塾学生那样,全靠阅读大量文言文,从中悟出规律来。古人学习的方法,现在的学生做不到,所以语法开路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捷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最好先把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归纳总结,给学生讲一遍,专门地上一次语法课,比如句法、语法方面的。在具体的科目教学中,老师再讲一遍,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法概念,便于记忆、总结。讲解语法后,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以练代讲,以巩固所学知识。

16.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十六

关键词:史实背景 诵读背诵 死中有活 翻译技巧 课外阅读

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五、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適合高中生课内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语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

17.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十七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9、项羽志大才疏

原文: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翻译: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原文: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翻译: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翻译: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13、文徵明习字

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翻译: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翻译: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翻译: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翻译: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原文: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翻译: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原文: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翻译: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原文:(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翻译: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翻译: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6、王充市肆博览

原文:(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上一篇:肖秀荣形势与政策补充材料下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