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教案

2025-02-10

有话好好说教案(精选10篇)

1.有话好好说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心里话,愿意和小伙伴分享快乐,共同解决问题。

2、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能用正确地方法排解不愉快的情绪。

3、懂得快乐有益于身体健康。

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以“知心姐姐”的身份与幼儿做谈话交流,使幼儿对“知心姐姐”建立信任。

2、录音机、磁带(分别录有幼儿的哭声和幼儿的笑声)、表情歌、玩具汽车一辆、知心姐姐胸卡一个。

活动过程:

1、知心姐姐讲述故事《毛毛变了》导入主题。

提问:(1)请小朋友快来劝一劝难过的毛毛。

(2)请幼儿诚实地说出自己遇到过与毛毛同样的事情。

(点评:教师以“知心姐姐”的角色,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营造了一个自由、轻松、活跃的谈话氛围,为谈话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2、听声音,启发幼儿通过回忆讲述。

提问:(1)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

(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什么事又让你高兴起来了?

(点评:听猜忆_巧妙运用,为幼儿讲述自己的心里话搭建了桥梁。倾听、猜想、回忆、讲述的步骤,打破了以往谈话活动枯燥、呆板的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方式,让幼儿乐于接受谈话,变被动谈话为主动谈话,激起了谈话的兴趣。)

(4)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么对孩子说?

(点评:为帮助幼儿解开心结,教师大胆尝试了——情感迁移法。这种方法地运用,让幼儿站在父母的角度,以父母的身份来劝解别人,一方面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父母,另一方面帮助幼儿解开心结,轻松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2.马说教案 篇二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一、课前预习

1、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或是谚语吗?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___韩愈___,字_退之_,___唐__代___散文______家、诗人。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__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

3、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7、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思考以下问题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

思考:

A、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

思考巩固:

A、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哪句话揭示了全文主旨?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3)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4)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4、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二)合作探究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三、课内拓展

1、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堂堂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课后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苟能行()

又不艾()

人或怜之()又持取如故()亦以病矣()

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3.马说教案 篇三

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过程与方法】

1、把握思维训练契机,以一人之心推知天下所有不得志者的易于愤懑 探究成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

2、培养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成就人才的内外因素,努力充实自我把握机遇,创造机遇,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4、深层体味文章表达的情感,体悟作者情怀。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徐悲鸿的《八骏图》和回忆带有‘马’的成语、俗语、典故等导入新课。(龙马精神、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成人。少思进取,饱读诗书。二十五岁中进士,其仕途却坎坷不平。唐德宗八年中进士,被阻于吏部,一停四年没有谋到官职,直到贞元十九年后任汴州观察推官。然而同年因关中旱饥,上书请求宽徭免役,又被贬为阳山令,好不容易在公元817年因立功升任刑部侍郎,却又因为上表谏迎佛骨,触怒龙颜,差点被杀。最后做了几年侍郎便撒手人寰,寂然而去。

《马说》作于贞元11—16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终未被采用。后又相继依附一些节度使,郁郁不得志。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四、听读课文

疏通文意

1、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1)、读准字音

槽枥

(2)、划分节奏

不以千里 称也

马 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2、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解疑存疑。

3、师生共同讨论,释疑解疑,学生朗读课文,以文言卡片的形式积累文言知识。

五、聚焦写法

探究寓意 1.关于形象

讨论:文章刻画了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个形象,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哪两个形象?突出了形象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着力刻画了“千里马”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和“食马者”的无知愚妄;突出强调了“千里马”悲惨命运的根源。“辱 ”、“死”两字呈现千里马的悲惨际遇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的淋漓尽致。)2.关于寓意

讨论:本文是就马说马,还是别有深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不是就事论事谈千里马的问题,而是别有深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识才、赏才、用才之人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作者借千里马遭受的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作者对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抨击。)3.关于写法

讨论: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

与此类似写法的篇章:高尔基-----《海燕》、郭沫若-----《石榴》、杨

朔-----《荔枝蜜》、冰

心-----《小橘灯》

六、聚焦作者经历,体悟人生情怀

1、知人论世话韩愈。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请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究。

2、推己及人悟情怀。

提问:在你了解的古代仁人志士中,谁和韩愈有过类似的经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柳宗元----“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 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苏 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陆 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七、聚焦人才观,对话韩愈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他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请大家即兴写几句心里话,送给韩愈。

秦穆公----“重用商鞅,秦国强大,天下一统”。萧 何----“月下追韩信,辅助汉高祖建立西汉政权”。刘 备----“三顾茅庐,躬身请诸葛,三分天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殷王武丁),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周文王),管夷吾举于士(齐桓公),孙叔敖举于海(楚庄王),百里奚举于市(秦穆公)。

八、教师寄语:

让我们都做千里马,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才美外见,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尽力推销自己,相信机遇总会垂青于我们的。我们不一定要等待伯乐去发现,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伯乐。

九、作业:

以“我就是伯乐,我就是千里马”写一则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韩愈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

↓ 赏识

人才

不识

4.师说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2、3。

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见本课“相关知识”。

二、字词解释 见本课“基础梳理”。

三、结构分析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3、4句),阐述从师的必要性。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5~7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7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4~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7~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

第四层(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内容详解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辨证思想。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本文有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如暴风骤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省。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这一段的开头语气又归于和缓、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无常师”的事实。虽然论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无论是举实事,还是引言谈,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在当时,却遭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从表面上看,《师说》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对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

四、重点、难点解析

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意。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也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3.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1)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五、论证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这在现在的学术论文中也是最常见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六、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珠、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知识拓展】

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郡望为昌黎郡,故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25岁中进士,做过唐朝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的官员。曾任吏部侍郎,故又被称为“韩吏部”。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中唐时期。他在政治上比较守旧,倾向于维护当时豪族地主阶层的利益。但是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主张任人唯贤。他任监察御史时,曾提出减免赋役,并因此遭到贬斥。他反对藩镇割据,并亲身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他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的佛教、道教,结果再次遭贬。这些方面虽然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韩愈在文学上的作为,主要是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他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并且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创作上,他们虽然强调学古,但是主张“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字顺各识职”。这些理论,对我们写作是有借鉴意义的。

《师说》赏析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之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5.师说教案 篇五

动物的影子 执教:太阳花幼稚园 黄贤 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动物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小班幼儿对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因为那里有他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动物朋友。为了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让幼儿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动物,我班进行了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对常见动物的名称、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幼儿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一些外形特征相似的动物就有区分的困难。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对“小动物”认识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设计了本次活动 “动物的影子”,之所以选择“影子”是因为在户外活动时教师捕捉到个别幼儿在太阳下关注自己的影子,于是就生成了“踩影子”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既投入又开心。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迁移了幼儿生成的这一内容,预设了本次活动。

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在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帮助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熟知了解一些动物的明显特征。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把活动的难点定位于通过比较小鸡和小鸭的外形,进一步熟知它们的明显特征。总之,我确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

教学准备 :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 物质上的准备 :小班幼儿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而在活动中,我就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幼儿热烈的情绪。这种把情感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的方式,能够使幼儿主动积极投入学习、丰富感受、陶冶情操。

? 知识上的准备:我让幼儿在太阳下和影子做游戏,幼儿对影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运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观察法也是幼儿探索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及观察、比较、判断能力,操作法,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让幼儿在自己的活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教师运用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探索活动。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程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分享交流 感知特征 幼儿游戏

? 分享交流----通过问题“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为小班正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所以教师在此为幼儿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鼓励他们在集体中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生生互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关注个别语言表达能力弱或发音不准的幼儿及时给予帮助和纠正。

? 感知特征----教师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中。预设了“和动物朋友捉迷藏”的场景,因为在日常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 “捉迷藏”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之一,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对此更是感兴趣。接着“你们看见了哪些动物,这些影子是哪些动物的?”让幼儿通过观察影子判断不同的动物,“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动物明显特征的认识。在此预设重点讨论:蜗牛的外形特征(结合季节丰富相关的知识)、比较小鸡和小鸭(两者的外形特征较为相似,幼儿在区分上有困难),并引导幼儿表达各自的理由。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在幼儿观察判断之后,我采用了及时验证的方法。使幼儿及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针对小年龄幼儿注意不稳定的特点,我在游戏中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用肢体动作模仿表现动物的特征,并以儿歌小结、讲讲动动等学习方式帮助幼儿互相习得经验。

? 幼儿游戏----开展游戏“动物找影子”,教师为幼儿创设立体的、宽松的、可操作的游戏环境,通过操作活动,幼儿能观察到动物的特征,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了解。因为小年龄的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个游戏以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引导他们自由选择、动手操作,教师则以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进行巡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提升经验。最后教师将优美的旋律融入游戏,在音乐模仿中结束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帮助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熟知了解一些动物的明显特征。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 幼儿已有在太阳下和影子做游戏的经验。

2. 树林背景图的塑料板,上面有小动物的影子。

3. 幼儿人手1张塑封的小动物图片卡。

4.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环节要求:为了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 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1、再现已有经验“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

环节要求:通过观察影子判断不同的动物,加深对动物明显特征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观察并提问

? 森林里的动物怎么不见了?

? 你们看见了哪些动物,这些影子是哪些动物的?

2、引导幼儿从外形特征上进行判断,进一步感知动物外形特征

● 重点: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比较小鸡和小鸭。(局部到整体)

? 教师用儿歌进行小结,并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各种动物。

环节要求:在游戏环境中,通过操作活动,观察动物的特征,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了解。

1、引导幼儿数数,刚才我们一共找到几种动物?

2、出示树林背景图,介绍游戏“动物找影子”及玩法。

6.花瓣飘香说教案 篇六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本文寓意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事情的叙述之中,是对于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本教学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函。通过学习,懂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现小女孩的一片爱心,从而受到教育。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师:你们喜欢月季花吗?(端出一盆月季花,展示在讲台)

生:喜欢(齐声)

师:板书课题(花瓣飘香),说说课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女孩、作者、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举手)

师: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俯在花前,小心地摘了一片(举手)

生:双手捧着、飞快(举手)

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生:因为她爱惜花,舍不得都摘了。

生:因为她喜欢花,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怕影响别人观赏,自己又想送花给妈妈,只好小心地摘了一片花瓣。

师:品读摘花瓣(学生第2节)

师: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课件显示词句)

师:抽生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进行评价。

师:采访小演员a:你俯在花前面闻到了什么?b、心理怎么想的?c、你摘花瓣时的动作那么轻,为什么?d、你摘下花瓣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e、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师:再读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的语句。

师:品读“只摘花瓣”的内容(学习第3―5小节)。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师:课件显示,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再读课文中小女孩的话,我理解她吗?(显示句子比较:①“为什么摘花瓣?”我问。②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生:小女孩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举手)

生:第一句带有质问的语气,有责怪意思。

第二句有亲切感,说明作者和蔼可亲。

师:分角色朗读第3―5小节。

师:品读摘花瓣做什么?(学习和6―9小节)

生:妈妈生病,我摘花瓣送给她。(指名答)

师:端月季花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月季花,谈谈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①像绒布一样。②有淡淡的清香。

生;把散发着清香的月季花送给妈妈,妈妈一定很高兴。

师:再读读还有原因吗?

生:“爸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

生:小女孩在回信中会说些什么呢?

生: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照顾妈妈,孝敬妈妈,有……。

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女孩?

生:懂事的小女孩,对父母孝敬的小女孩。

师:分角色朗读好第6―9小节,板书:真是个懂事的小女孩。

生:齐读这一句。

师:想一想小女孩把花瓣送到母亲身边会怎么做?

生:轻轻地走到母亲床前,把花放在枕边。

生:让妈妈闻花瓣淡淡的清香。

生:让妈妈抚摸像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

生:送花瓣祝福妈妈……

师:你们喜欢这位小姑娘吗?为什么?

生:喜欢(异口同声),小姑娘心地善良,她就像那片飘香的花瓣。

师:是啊!那片花瓣飘出的淡淡的幽香,不正像敬爱父母的美德在人间传播扩散吗?齐读第10段。

师生互动表演:a、我把一盆带露水的月季花放在阳台上,母亲会怎么问“我”?我又会怎么回答?b、我把一盆带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是怎么说?

师:再读课文,说说你们自己是怎样孝敬父母的?(随机送出月季花)愿你们就像一片片带着清香的.花瓣,怀着敬爱父母的一片深情,飘向各自的家。

[教学反思]

情感是人的精神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作者表达情意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心灵恰如一泓清澈的池水,需要我们一颗激起的石子,以荡起他们感情的波浪,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虽然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所以我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去体验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本教案教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在师生互动上,巧妙地使学生们进入了特点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去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语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话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语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地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泼起来。所以整个教学我因为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7.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篇七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韩愈、伯乐与马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伯乐识马的视频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解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诵读

1.动画朗读

2.图片欣赏

3.自由朗读,读 准 字 音

祗zh? 槽枥cáo lì 石dàn 骈pián 策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四、疏通文意

1.难点词语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一同

称:著称

一食或:吃一顿 有时

能:能够

是:这

才美:才能和美德

见:“见”通“现”

等: 等同

安:怎么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语气词,表示反问

2.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词语梳理

8.师说教案说课稿 篇八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小结〗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3、背诵本段 4、抽查小测

解释加点的字:

耻学于师 圣益圣 从师 师之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2、讲读三、四段

①译 ②读 ③析

第三段:

〖板书〗

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践„„”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四段:

【板书】

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3、总结

写作特点:

①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②语 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4、讨论问题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5、完成习题。6、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响的。当他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因而他的创作和理论出就放射了动人的光辉。韩愈的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清代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共240多篇,而韩愈一人就选了24篇,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独占鳌头。(其次为苏轼17篇;《史记》14篇;欧阳修13篇;柳宗元11篇。)其重要作品除《师说》外,其余的简介于下:

《原毁》: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丑恶淡薄,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严格而详尽)(宽容而简约)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尽,苛刻)(低廉寡少)

《杂说四》(《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继晷 补苴罅漏 回狂澜于既倒 含英咀华

舍屈聱牙 动辄得咎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场丑态,令人啼笑皆非。叙述用对比法,流畅而有气势。苏轼很欣赏它,夸张地认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蓝田县丞厅壁记》实际是为“种学绩文”(勤学能文)的崔立之鸣不平,同时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还在许多书信里,为自己或朋友鸣不平,实际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诉和抗议。

《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文)记述许远、张巡、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事变绘声绘色,可歌可泣。

9.Unit2视听说教案 篇九

Curriculum

Listening ,Watching and Speaking

Grade

2010

Subjects

Unit Two Technology today Our Earth

Estimated time period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1.Learn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talk about the computer and modern technology 2.Go over both the everyday meaning and the computer meaning.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Words Program install desktop software word publishing file graphics folder virus spreadsheet Useful Expressions Showing interest : Oh, really? How interesting!That’s interesting!

That sounds interesting!Fancy that!Dear me!

database

Procedures and Time

Vocabulary Link…………………………………………(5 minutes)Listening ……………………….…….…….…….……(10minutes)Speaking……………………………………….……….(15minutes)Communication…………………………………………(15minutes)Listening Practice…………………………………………(45minutes)Global Viewpoints………………………………………(10minutes)City Living………………………………………………(35minutes)

8.Listening Practice…………………………………………(45minutes)

Lesson A

Computers are everywhere 1.Vocabulary Link(5’)Natural wonders

A.Many common English word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when they are used to talk about computers.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tudy the words.B.Match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words in A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Use each word twice.2.Listening(10’)Computer problems

A.Listen to some people talking about different situation with their computers.Match each situation and its problem..Situation 1

a.a problem with a keyboard Situation 2

b.an e-mail problem Situation 3

c.a hardware problem B.Listen again.Circle True or False.1.The man was e-mailing his mother / friend.2.The man clicked on Reply to Sender / to All.3.The woman received a new computer / keyboard.4.The woman spilled soda / coffee.5.The man thinks the woman needs a new computer / mouse.6.The woman’s computer is five / ten years old.3.Speaking(15’)

I used to write our papers on typewriters A.Here are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for showing interest.Oh, really? How interesting!That’s interesting!

That sounds interesting!Fancy that!Dear me!B.Listen.Steve is helping his daughter, Lea, with her term paper.How did Steve use to write his papers? C.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a partner.D.Complet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information.E.Students A shares a personal fact from D.Student B shows interest and asks a follow-up question.Then switch roles.4.Communication(15’)The wave if the future A.Read about these five new products.In your opinions, which products do the words in the box describe? Tell your partner.B.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your group.Who would use each product? Would you use it? Why or why not? What might be one problem for each new item of technology? Which product will be common in the near future? Would these problems improve our lives? If so, how? C.Look at the products again, Agree on a product for each category.You can use each product more than once.D.Listen to two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ir computers.Pay attention to the expressions used.Then tell partner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computer you use.5.Listening Practice ——announcements(45’)Micro-listening(10’)

You will hear 5 advertisements.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missing information.Macro-listening(5’)

Listen to the announcement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 to each question you hear.Oral practice(15’)

D.Home listening(15’)Lesson B

Modern Technology Part1 Video Course Global Viewpoints(10’): 1.Before You Watch Language Notes Proper name: Philadelphia Other words: digital camera laptop feature instant messenger affordable convenient online download 2.While You Watch A.Watch the interviews and check the sentences that are true.Correct the false sentences.Part2 Video Course City Living: For first word processor 1.Preview(5’)

A.In this episode, Tara learns how much technology has changes.B.Look at the photos below.Then circle True or False.2.While You Watch(15’)

A.What’s the story? Watch the video and circle a and b.B.Here are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from the video.Everyday English

Talking about things in the past

Making comparison

Oh my gosh As for No big deal Nowadays In those days

In high school I used to Weren’t that bad

Used to crash all the time

chat Were so unreliable Used to use the ones at the university

As affordable or as fast as … Not as fast as some of the

Newer ,more expensive ones

C.Watch the video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information you hear.3.After You Watch(15’)

A.Look at this ad for a wide-screen TV.circle the correct verb forms and unscramble the adj.B.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how TV has changed modern life.You may use the information below to help create conversations.4.Listening Practice ——Celebrities(45’)Micro-listening(10’)

You are going to hear 3 conversations.After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Choose the righ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ear.Macro-listening(5’)

10.师说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虚心向学的习惯;

2.感受韩愈文章的特点,体会“说”这种文体犀利的特点; 3.学习本文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师 传 道 惑 贱”等文言文常用实词,“乎 之 而 其 于”等继文言文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第二自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采用三组对比论证的方式,来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需要学生学习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学习对举这种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由学生自读全篇文章,初步了解其中的生僻词句; 2.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逐段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讲评结合; 3.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教学课时:4课时(包括课外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简介作者和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2.了解“说”这种文体; 3.分析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其中有一个关于从师重教的句子,有没有同学知道?

学生回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出本节课所上的章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是与老师有关的。

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老师息息相关,请大家翻到书本的第157页,韩愈的《师说》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第一篇古代文言文,请大家先预习20分钟,将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标注,对本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

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革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主将:韩愈、柳宗元。

主旨:效仿先秦两汉散文,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虽“言之有物”,但需“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语言需新颖。

历史意义:解放了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一文写作背景:

自魏文帝曹丕以来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对老师 的鄙视与不屑;

中唐时期,上层“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反对为师之人,嘲笑从师之人;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此种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三、题目解析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说:陈诉 解说

师说:即说师,解说从师的道理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带着以下三个问题来学习第一自然段,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态度以及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用来„„的。„„者„„也: 表判断 受:通“授”,传授。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之:代词,指知识、道理。

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从;为:动词,作为;其:那些。

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终身得不到解决。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到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懂得;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要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难道;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我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无论; 所:代词,代方位,动词的前置宾语,指“地方”。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所以无论(身份)的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对第一自然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翻译与解说,下面请同学们将原文按照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标准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并用原文回答这三个问题?

{ 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师的态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下节课上课前进行抽查;预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翻译第二自然段;

2.学习本段的论证方法,掌握其论证特点; 3.学习本段中虚词的运用,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的情况

带领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每一个句子抽一名学生进行翻译后,再进行详细分析。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嗟乎:叹词,表示慨叹;道:风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欲:想要; 也:放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作用。

(本句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有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有人没有疑惑难啊!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固圣益圣,愚益愚。(圣 愚:做名词、形容词用)

出:超出;远:多;下:低于;耻:以„„为耻。众人:一般人。今:很多人。而:却,表转折。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远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处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处于这(个原因)吧?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指他的;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之:代词,指孩子;其:代词,指自己;惑:糊涂。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呀!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比:那些;童子:指孩子们;之:代词,指童子;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惑:宾语前置;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

(一方面)不知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此句前部分为错位+倒装句,正确顺序应为:不知句读,或师焉;不解惑,或不焉。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相师:相互学习;族:类;曰:称;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连词,就。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9.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叹词,表悲伤;复:恢复。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的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分析第二自然段结构:

1.本段主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针对当下的学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2.批判运用了三组对比,请大家列举出来。{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其子——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每组对比中对待求学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原文作答。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结果:圣益圣 愚益愚

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身——则耻师焉 结果: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结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说说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关系 第二自然段以第一自然段为立论的依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5.将本段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世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总的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6.韩愈在本段先是批评了今之众人,然后批评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请说明理由。

自由发言

留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解释并分析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其中的两种论证方法。4.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前面两个自然段韩愈以其锋利的语言、严厉的词句对“耻于从师”的风气进行了批判,对古之师道大力推崇,表达了他对与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的惋惜。第三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又通过圣人从师、李蟠从师,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一起来解释后面两段。

1.圣人无常师。常:固定的。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以„„为师;之徒:这类人;及:赶得上。

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今义:表示拒绝之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例证与引证

例证:孔子师郯子等人之事。引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韩愈用孔子的言行证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从师的方法与态度应虚心好学。因为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三自然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自然段中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通:普遍;拘:约束;于:被;于:向。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约束,向我学习。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其:指李蟠;古道:这里指古人从师之道;行:遵行;贻:赠送。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师说》来赠送他。问题: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此段点明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自然段。

作业:1.背诵全文

上一篇:爱心捐款倡导书下一篇:金匮要略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