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专业十二五规划

2024-10-26

路桥专业十二五规划(共8篇)

1.路桥专业十二五规划 篇一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指导本专业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绥化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绥化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本专业课程建设成效

“十一五”期间,本专业构建起了基本符合现代特教要求、适应我省特教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全体教师不断摸索和改进课程实施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文件取得了一定成绩: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了体验式教学、参观、讨论、阅读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精神的培养。此外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业改革、考试改革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青年教师很快实现了由特教师范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化,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专业课程开设时有选择地采用多本特教专著的观点和素材,将最先进、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教理念和方法引入课程实施的多个环节。同时鼓励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关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编著相关的校本教材。本专业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是目前的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中,传统的聋、盲、智障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还占比较大的比例,而多类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尤其是以自闭症、脑瘫等为代表的发展性障碍儿童相关课程还比较少,缺乏专业指向性较强的应用技术性课程以及相配套的教材、技术与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教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专业成长课程群”的建设势在必行。此外,教学内容、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坚持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逐步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四、课程建设目标

加强特教专业课程建设及多层次的教育与训练,立足实际,编写体现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力争始终保持本专业课程建设在全省的领先水平。到十二五末期,构建起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为课程主轴,含括特殊教育专业态度、知识、能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维度整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应凸显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与教学的特点;体现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特殊教育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特别重视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观对特教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特殊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体现生理与心理,教育与康复,家庭、学校与社区等多个维度的整合,以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生成有合作力的、全面的特殊教育思维方向与行动模式。

五、课程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采用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位层次,使本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形成教学效果优良的高水平师资梯队。

(二)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由每位任课教师完善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精心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积极编写自己有优势、有特色的教材。进一步开发、完善、优化课程网络资源,开发手语等课程网上答疑、网上复习、练习、自测、拓展等平台,实现交互式学习。

(三)加强专业图书资料的储备。积极购买、征订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图书资料,尽快建立起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库。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视加强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

(五)推进教学改革。重点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讲授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地结合起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师 生的双向互动,努力建设“和谐课堂”。

(六)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一套科学严格、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考核制度。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七)加强课程建设的立项研究。制定鼓励措施,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

(八)加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强化责任主体,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2.路桥专业十二五规划 篇二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嵌入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1

2

345678910111213

数据结构 (C#版) 数据结构 (C#) 数据结构 (C语言)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核心技术JSP与Servelet开发技术基础

.NET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NET Windows编程与应用ASP.NET Web开发技术基础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程基于.NET的Web前台开发技术

基于Java的Web前台开发技术——XHTML+CSS+Java Script综合应用

978-7-89436-174-5978-7-89436-157-8978-7-89436-156-1978-7-89436-158-5978-7-89436-159-2978-7-89436-078-6978-7-89436-160-8978-7-89436-161-5978-7-89436-178-3978-7-89436-154-7978-7-89436-076-2

待定

978-7-89436-162-2

主编雷军环库波库波董英茹董英茹周春蓉宋涛倪鹏黄伟石冬凌黄雄波洪州吴鹏

待定32.0032.00待定待定待定待定待定待定待定40.00待定待定

出版时间2013.32013.12013.12013.22013.22013.22013.22013.22013.32013.22013.22013.82013.5

序号

出版物名称

ISBN

定价 (元)

12

345678

模拟电路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应用项目教程 (C语言版)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嵌入式C程序设计

ARM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基础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实践

978-7-89436-134-9978-7-89436-135-6978-7-89436-136-3978-7-89436-137-0978-7-89436-153-0978-7-89436-084-7

待定待定

主编陈军

赵伟、李华忠

吴险峰孙惠芹孙惠芹胡德清严海颖但唐仁

待定36.0032.00待定待定38.80待定待定

出版时间2013.52013.12013.12013.42013.22013.22013.22013.3

序号

出版物名称

ISBN

定价 (元)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12

34567

891011

计算机网络导论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网络存储与虚拟化技术Windows网络管理与应用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学习训练教程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

网络综合项目实训教程Linux服务管理与应用无线局域网技术项目教程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高级路由交换技术

978-7-89436-166-0

待定

978-7-89436-167-7978-7-89436-175-2978-7-89436-072-4978-7-89436-168-4978-7-89436-169-1978-7-89436-163-9978-7-89436-075-5978-7-89436-171-4978-7-89436-165-3

主编姜波章忠宪王伟峰杨云程治国周连兵李少强芮坤坤胡云李强岳经纬

待定待定36.00待定44.80待定待定待定40.00待定待定

出版时间2013.52013.82013.12013.22013.12013.22013.42013.22012.82013.22013.2

序号

出版物名称

ISBN

定价 (元)

物联网应用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12345678910111213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网络技术基础

物联网工程布线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信息处理与安全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RFID应用项目综合实训传感网技术与应用

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

基于Android的智能设备应用开发上位机应用开发综合实训

RFID技术及应用案例教程传感器与数据采集

36.0038.0048.0032.0032.0036.0035.00待定38.00待定待定待定待定

出版时间2013.12013.12012.102012.92013.12012.112013.12013.62013.12013.32013.32013.42013.6

序号

出版物名称

978-7-89436-113-4978-7-89436-140-0978-7-89436-070-0978-7-89436-111-0978-7-89436-130-1978-7-89436-110-3978-7-89436-112-7978-7-89436-133-2978-7-89436-131-8978-7-89436-132-5

待定待定待定

ISBN

主编罗汉江姜惠民

王公儒、李宏达谢金龙、邓子云

杨得新

吴洪贵、孙玉娣

王建平罗汉江任益芳徐红、张炯吴洪贵李宏达、胡锦丽

赵林

定价 (元)

PAGE 126

数字媒体技术系列

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1

234

5678

C语言程序设计实用教程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网页设计核心软件教程 (CS4版) 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

网站策划与运营

网站建设综合实训教程

PHP+My Sql动态网页技术教程Flash二维动画设计项目教程

978-7-900491-49-7978-7-900491-48-0978-7-900491-27-5978-7-89436-061-8

978-7-900491-24-4978-7-89436-170-7978-7-89436-164-6978-7-89436-009-0

主编陈俞强胡选子姜敏

王晖、姜海红、

戚海燕

田惠怡、杨晓光、

邓珊等左晓英王彦辉

谭建辉、胡美香

38.0039.0072.0041.00

36.00待定待定38.00

出版时间2011.82011.82011.22012.8

2010.82013.32013.22011.8

序号

出版物名称

ISBN

定价 (元)

123456789101112

从素描到动画造型品牌与VI项目教程

平面广告项目设计与制作教程

Photoshop CS4图形图像处理案例教程

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平面设计项目教程二维动画制作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3ds Max基础篇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3ds Max提高篇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Maya基础篇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Maya提高篇Auto CAD建筑制图项目教程

影视后期制作

52.0050.0048.0039.0038.0052.0043.0043.0043.0043.0036.0052.00

出版时间2013.12013.12013.12011.82012.122013.12013.12013.12013.12013.12013.12013.1

序号

出版物名称

978-7-89436-145-5978-7-89436-142-4978-7-89436-144-8978-7-89436-010-6978-7-89436-141-7978-7-89436-147-9978-7-89436-150-9978-7-89436-151-6978-7-89436-148-6978-7-89436-149-3978-7-89436-143-1978-7-89436-152-3

ISBN

刘文娟、石娟徐云飞、叶森叶森、徐云飞胡美香、徐畅宣翠仙、傅益苹李琳琳、崔强罗晓琳、尚宗敏尚宗敏、郭骏凯尚宗敏、张凯尚宗敏、仇乐叶森、徐云飞吴葳葳、尚宗敏

主编

定价 (元)

PAGE 127

CDIO工程教育系列教材

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

体育与健康教程 (第二版) 沟通与演讲教程 (第二版) 实用应用文写作

职业生涯发展导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计算机使用与维护实验教程计算机数学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数据结构 (C语言) (第二版) 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

C语言项目训练教程

Java技术项目训练教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NET编程技术

.NET技术项目训练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简明教程Oracle数据库管理与开发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

Windows网络管理与应用实训教程Web开发技术 (Java) 教程

网页设计核心软件教程 (CS4版) 电子商务概论

现代管理学

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供应链一体化运营管理

SAP Business One认证实训教程企业资源规划 (ERP)

企业资源规划 (ERP) 实训教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训教程动画造型基础

数字绘画基础

Flash动画项目设计与制作教程三维可视化设计

Maya建模与动画实训教程简明英语一体化教程 (1) 简明英语一体化教程 (2) 实用日语写作

日本語総合プロジェクト実践

出版物名称

主编李连富

张黎丽、严维军、李连富严维军、张黎丽、李连富

宋英

施春华、尹凤芝、谭满益、施思

张韬

秦燕、陈美娜王文生、董玮

傅晓娟李连富董玮杨勇虎李迎秋陈艳秋周绍斌周绍斌林跃进周慧邓丽孙风栋

潘永明、孙伟

靳海轶张娜姜敏

田惠怡、林波、唐四元

张耀

唐四元、鲁艳霞、崔艳清

吴赜书、刘猛

曲云龙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管理团队

孙楠

孙秀杰、关胜、邵欣欣李雪松、余庆军、韩明辉

韩明辉徐云飞杨帆杨涛

张翼、刘筱筠刘筱筠、张翼

佟玲

王玉、大谷章夫

32.0036.0029.0047.0040.0038.0057.8049.8028.0040.0042.0068.0045.0032.0030.0048.0045.8024.5042.0065.0018.0043.0062.0072.0032.9045.0037.8046.8054.8036.0038.0042.0036.0058.0085.8058.0040.0042.8045.0045.0024.0036.00

定价 (元)

978-7-900491-25-1978-7-900491-32-9978-7-89436-101-1978-7-900491-83-1978-7-89436-041-0978-7-89436-027-4978-7-89436-123-3978-7-89436-100-4978-7-89436-025-0978-7-900491-90-9978-7-900491-23-7978-7-89436-044-1978-7-900491-74-9978-7-89436-106-6978-7-89436-021-2978-7-89436-104-2978-7-89436-109-7978-7-89436-122-6978-7-89436-105-9978-7-900491-22-0978-7-89436-026-7978-7-89436-022-9978-7-900491-28-2978-7-900491-27-5978-7-89436-107-3978-7-89436-103-5978-7-89436-124-0978-7-89436-126-4978-7-89436-125-7978-7-900491-29-9978-7-900491-30-5978-7-900491-33-6978-7-89436-024-3978-7-89436-023-6978-7-89436-127-1978-7-900491-31-2978-7-89436-037-3978-7-89436-121-9978-7-89436-102-8978-7-89436-074-8978-7-89436-108-0978-7-900491-44-2

3.金融“十二五”规划出炉 篇三

中国人民银行9月17日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总体目标。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5%左右。

发改委鼓励试点保障房建设项目收益债

国家发改委日前鼓励各地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为基础建设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其中,鼓励各地在企业债发行中积极稳妥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

国内艺术品份额交易仅剩天津文交所

泰山、郑州、成都三家文交所先后宣告取消艺术品份额交易,至此,国内仍在进行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仅剩下天津文交所。曾经轰轰烈烈的艺术品份额交易,正在退潮。

中国嘉德香港首拍4.55亿港元收槌

这场内地主要拍卖公司首次在香港独立举办的拍卖会的总成交价为拍前估价的2.5倍,近10件拍品过千万元成交。其中名家收藏的齐白石1922年设色纸本《山水图册》以4600万港元夺得全场头筹。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发布

福布斯杂志发布2012年中国富豪榜,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净资产重登首富,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百度李彦宏和万达王健林。据统计,今年排名前100位富豪的总资产比上年缩水了7%。

保利三天在沪拿地近百亿

4.路桥专业十二五规划 篇四

关于印发《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11〕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实行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妇女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始终把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个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一五”时期,省政府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下,我省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0年年底,《妇女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妇女参与经济和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和层次逐步上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保护妇

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普及程度提高,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妇女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二五”时期妇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妇女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历史文化中残存的男女不平等的陈规陋习尚未消除,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权利在一些领域未能完全实现,妇女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妇女在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妇女发展,也影响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妇女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将妇女发展融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保障妇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妇女在全面参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着眼妇女发展需求,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问题,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2.坚持男女平等,促进男女和谐发展。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两性社会地位差距。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妇女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妇女发展差距。

4.坚持妇女参与,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

二、总目标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地方法规和公共政策,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公共卫生优质服务,妇女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妇女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妇女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保障妇女平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决策与管理,妇女参政比例和决策水平明显提高;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妇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妇女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妇女生存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妇女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9/10万以下,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3)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4)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50%以上。提高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5)妇女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与性病感染得到控制。

(6)减少妇女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7)以长效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幼卫生的支持力度,保障妇女整个生命周期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

化卫生投入机制,进一步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健全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短缺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妇幼卫生服务。保障流动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2)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加强基层产科建设,加大妇幼保健人员医疗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依法开展孕前保健服务,做好孕前卫生咨询、卫生指导和孕前医学检查。落实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85%以上;孕早期检查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高危孕产妇的筛查,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9%以上。

(3)创造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普及自然分娩知识,为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孕产妇树立正确生育观,科学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围产保健工作规范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干预。

(4)加强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宣传普及妇女健康知识,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妇女常见病预防和治疗水平。根据国家和省医改方案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服务项目,加强项目管理,扩大农村妇女受益面。认真执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确保用人单位每年安排本单位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县级人民政府至少每两年安排生活困难的妇女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每年对65周岁以上老年妇女免费进行一次查体。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贫困妇女妇科病、乳腺病筛查提供帮助。

(5)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对妇女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推广有效干预措施。把预防艾滋病、梅毒等母婴传播纳入妇幼卫生常规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提供规范化的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积极实施医疗救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6)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互补、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为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强化男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5%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宣传普及妇女营养保健知识,加强合理膳食指导,提倡科学的膳食结构。面向孕妇、乳母贫血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倡导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合理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素。大力推进妇女健身示范站点争创和基层妇女体育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妇女健身活动。

(8)提高精神卫生工作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加强对精神卫生

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针对妇女不同时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普及妇女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9)加强对妇女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加强对与妇女健康有关的食品、药品、卫生用品、保健品、化妆品、服装的质量检测和卫生监督,定期组织质量标准检查。

(二)妇女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法规、规划、政策和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

(2)适龄女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

(3)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

(4)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

(5)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6)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8)成人妇女识字率达到90%以上,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8%左右。

2.策略措施。

(1)教育工作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在有关教育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修订和评估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改善教育管理者的性别结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层的妇女比例。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性别结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弱化性别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鼓励更多妇女参与高科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2)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抓好农村和城市新建小区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

以资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保证农村适龄女童入园。

(3)保障适龄女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制定支持贫困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防止女童辍学制度。继续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确保贫困家庭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5)提高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水平。保障妇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保持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的男女比例均衡。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妇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落实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政策。

(6)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在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符合条件的妇女平等享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完善相关资助政策,为失业妇女、贫困妇女、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造条件。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妇女利用网络媒体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多样化教育模式,满足妇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巩固扫盲成果。

(三)妇女与经济。

1.主要目标。

(1)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妇女新增劳动力就业增加。

(2)城镇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稳定在40%以上,失业人员中妇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

(3)创业人员中妇女比例不断提高。

(4)提高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比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不低于35%。

(5)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6)保障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减少女职工职业病的发生。

(7)妇女贫困率明显降低,贫困妇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策略措施。

(1)加大对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力度。把性别平等理念纳入经济分析和经济结构调整,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妇女平等获得资本、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权利。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禁止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岗位外拒绝录用妇女、提高妇女录用标准、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妇女结婚和生育的违法行为。

(3)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在任何行业、职业中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的劳动者获取同等劳动报酬。

(4)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为妇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妇女就业。优化妇女就业结构,推动妇女在新兴产业和行业就业。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对困难妇女群体的就业援助,帮扶失业妇女、失地妇女就业和再就业。

(5)促进女大学生更加充分就业。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就业见习与培训、基层服务项目等计划,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和服务,为女大学生正确择业、自主创业、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6)提高妇女就业层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妇女比例。完善妇女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妇女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集聚和培养妇女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

(7)促进农村妇女持续增收。实施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振兴规划,提高农村妇女从事高效特色农业的收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家庭工副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创造适宜农村妇女就业的岗位,增加农村妇女非农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制约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

制度障碍,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妇女工资性收入。

(8)依法维护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加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协议。加大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妇女健康的保护力度,将女职工劳动保护和防止职业病危害纳入劳动监察和劳动安全监督内容,严肃查处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案件,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1.主要目标。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换届选举时,正式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不低于30%。各级人大妇女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各级政协妇女委员要占一定比例。

(2)公务员中的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3)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各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并逐步增加。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配备女干部。

(4)担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5)省、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县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数量在2010年基础上有所增加;担任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正职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数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领导班子要首先配备女干部。

(6)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县(市、区)不少于20%。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

(7)提高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妇女比例。

(8)村(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成员。村(居)民委员会党支部成员中妇女比例和妇女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比例提高。

(9)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职工代表大会中妇女比例逐步提高。

(10)各级妇女联合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等妇女组织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提高。

2.策略措施。

(1)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制定和完善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法规政策,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职工代表等妇女比例作出规定,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2)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妇女参与民主管理。加强对女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女干部综合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

(3)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加强对公务员录用各个环节的监管,保障妇女平等参加公务员考选。

(4)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对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规划,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比例。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干部。加大竞争性选拔女干部力度,将更多优秀女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

(5)促进妇女参与企事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更多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6)推动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指导,严格程序,确保村(居)民委员会中有妇女成员,保障妇女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宣传普及保障妇女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法律法规,加大培养农村优秀妇女人才工作力度,为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提供人才保障。

(7)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利益的重大方针政策时,充分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机会。

(8)发挥妇女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制定涉及妇女权益的法规政策时,充分听取妇联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妇女人才库建设,把妇女人才库作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重要来源。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选拔领导干部时,重视妇联组织、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1.主要目标。

(1)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城乡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享有率和城乡妇女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乡妇女,城乡妇女医疗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3)城镇妇女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

(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妇女覆盖率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妇女参保率大幅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高。

(5)保障特困妇女依法享有社会救助。

(6)妇女家务劳动负担减轻,男女自我支配时间差距缩小。

2.策略措施。

(1)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妇女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保障。

(2)建立统筹城乡的生育保障制度。贯彻实施《山东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将各类企业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全省实现市级统筹和生育津贴社会化发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生育保障水平。

(3)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妇女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农村妇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制度保障能力。

(4)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妇女养老保障享有率。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建立

政府为城乡散居“三无”和低保家庭等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增强社区养老照护能力,以城乡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5)提高失业妇女基本保障水平。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民工中妇女从业人员为重点,提高失业保险覆盖率和参保率。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工作机制。

(6)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实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妇女应保尽保。推行分类施保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贫困妇女、单亲贫困妇女给予重点保障。多渠道发展社会救助事业,鼓励社会各类慈善基金组织建立专项救助基金,为特困妇女提供救助。完善扶持贫困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7)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在社区优先发展方便家庭生活的公共服务。将发展家庭服务业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扶持发展各类便民服务站点,加快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倡导夫妻共同承担子女教育、家庭事务管理、家务劳动等家庭责任,减少妇女家务劳动时间。

(六)妇女与法律。

1.主要目标。

(1)促进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

(2)地方性法规体现男女平等原则。

(3)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增强。

(4)保护妇女人身权利。

(5)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6)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权益。

(7)保障农村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平等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8)保障妇女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针对妇女权益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保障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人身、财产、婚姻家庭等权利。

(2)加强对地方性法规的性别平等审查。在制定地方性法规过程中,对违反性别平等原则的内容进行审查和清理。

(3)保障妇女的立法参与权利。拓展妇联组织和其他妇女组织参与立法的途径,引导和鼓励妇女参与立法,发表意见和建议。

(4)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推动解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

(5)宣传普及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将维护妇女权益法律知识纳入全民普法规划,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制定妇女“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妇女依法维权能力。

(6)加强对立法、司法、执法人员社会性别理论教育和培训。逐步推动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司法考试内容和立法、司法、执法部门常规培训,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和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7)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强奸、拐卖妇女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等犯罪行为,提高破案率。依法查处残害、遗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8)完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机制。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家庭暴力报警服务全覆盖。在设区市救助站设立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庇护所,救助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抵制家庭暴力的意识,提高妇女自我保护能力。

(9)维护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妇女财产权益。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继承等家庭财产案件中,体现男女平等。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考虑婚姻关系续存期间妇女在照顾家庭上投入的劳动、妇女离婚后的生存发展以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需要,实现公平补偿。

(10)保障农村妇女的经济收益权。完善和落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督管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备案审查和纠错制度,清理与法律法规冲突、损害妇女权益的村规民约。严肃查处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生产经营、宅基地分配、集体资产分配等合法权益的案件。

(11)保障妇女举报、控告、申诉等权利。司法机关及时受理侵害妇女权益案件的举报、控告、申诉。健全信访接待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和查处侵害妇女权益的案件。完善符合妇女特点的刑事惩罚和教育措施。

(12)加强对妇女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完善基层妇女维权站(点)、妇女法律服务热线、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家庭暴力致伤鉴定中心等各类妇女法律救助和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的法律援助和服务。为经济困难或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救助的妇女提供司法救助。

(七)妇女与环境。

1.主要目标。

(1)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两性和谐的社会环境。

(2)性别平等原则在环境与发展、文化与传媒等公共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

(3)提高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水平和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

(4)完善传媒领域男女平等的监管机制。

(5)建立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6)降低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程度。

(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9)倡导妇女参与节能减排,实践低碳生活。

(10)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满足妇女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灾中的特殊需求。

2.策略措施。

(1)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论的深入研究,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各级干部的培训规划。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创建两性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2)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对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进行性别分析、评估,促进妇女参与有关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

(3)加强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建设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研究的相关项目和课题。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专业和社会性别学课程,培养女性学和社会性别研究专业人才。

(4)加强对媒体传播社会性别意识的引导与管理。制定和落实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文化和传媒政策,正确反映两性的不同影响和需求。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培训规划,提高媒体决策者、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损害妇女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5)宣传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分展示妇女参与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大力宣传先进妇女典型,引导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6)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开展以家庭美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倡树婚育文明,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7)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的危害。完善环境监测和健康检查数据库,从性别视角分析评估饮用水、室内空气污染和生活、工业、农业等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家庭能源结构。

(8)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集中供水系统建设,提高饮水工程和供水量标准。强化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饮用水安全监管和社会化服务。

(9)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程度,推动城镇公共厕所厕位比例与妇女需求相适应。将改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自觉改厕,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在城镇场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妇女生理特点,确定合理的男女厕位比例。

(10)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能力,引导和组织妇女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11)满足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需求。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灾区妇女的生产自救和就业指导。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妇女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四)保障妇女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妇女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和妇联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妇女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妇女发展项目,为妇女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

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妇女生存、保护、发展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和妇女理论研究,掌握妇女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妇女的作用,听取妇女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妇女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妇女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妇女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妇女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妇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妇女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本规划所指儿童为出生至未满18周岁人口。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儿童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儿童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措施。《儿童纲要》实施1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发展。截止2010年年底,《儿童纲要》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儿童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权益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儿童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社会意识明显增强,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儿童优先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儿童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儿童发展不均衡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儿童在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儿童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儿童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为主线,保障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规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2.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3.儿童平等发展原则。为儿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4.儿童参与原则。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总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建立完善儿童法律保护体系,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优化儿童发展社会环境,促进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利的实现。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1.主要目标。

(1)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

(3)预防和控制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和蔓延。

(4)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11种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达到90%以上。

(5)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控制在1‰以下。

(6)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

(7)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控制在5%以下;中小学生贫血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9)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0)减少儿童因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

(11)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及格率达到90%以上。

(12)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14)禁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

(15)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2.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保障力度。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规定和现行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强化儿童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卫生保障水平。

(2)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完善以三级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婚前医学检查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产前筛查率达到5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建立残疾儿童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的干预体系。

(3)降低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大力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疾病死亡率。

(4)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提供系统保健服务,为7岁以下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

(5)预防、控制儿童疾病。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疾病预防基本知识,提高儿童疾病预防技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服务,并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范畴。

(6)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倡导母乳喂养,严格执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推行爱婴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普及辅食添加相关知识,继续推行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范围。宣传普及碘缺乏和碘过量知识,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7)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计划,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预防儿童伤害事故发生。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交通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减少各类灾害对儿童的影响,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救助服务。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实现学生健康体检网络化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定期组织开展儿童体质监测。加强儿童膳食、用眼卫生和口腔卫生指导,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恒牙/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学校保证中小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学校、幼儿园体育活动设施和儿童体育俱乐部建设,新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兼顾儿童健身需求,为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9)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儿童禁烟、禁毒、防病宣传教育。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杜绝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等不良行为,严厉打击诱骗儿童吸毒的违法犯罪行为。

(10)提高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设置儿童心理科(门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加强儿童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减少儿童精神疾病发生。

(11)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建立儿童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儿童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正确观念,做出知情选择。

(12)加强儿童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提高儿童食品、药品、用品的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婴幼儿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质量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和游乐设施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认证,定期开展儿童食品、药品、用品、游乐设施质量安全检查。

(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固体废物、噪音等环境污染和工业、生活、农村面源污染,建立环境污染暴露监测网,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二)儿童与教育。

1.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经济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7%。

(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率先在县(市、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设区市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所有中小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8)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在2012年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

(2)促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3)支持发展0-3岁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发展公益性托儿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场所,为0-3岁儿童家庭提供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构建多种形式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4)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分别达到总数的70%。每个县级政府至少建设一所达到省级标准的实验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建设一所通过省级认定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建好用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兴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保障流动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5)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我省内地西藏班、新疆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6)保障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为主,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在社区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制定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保证流动儿童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7)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规模,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8)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鼓励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59万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发展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开放式基础实训基地。

(10)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制定实施《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问责制度。实施教育行政问责制度,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建立覆盖全省的社会实践基地。

(1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依据,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

(12)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园区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13)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提供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宿舍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儿童与福利。

1.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

(2)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为贫困、残疾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需求。

(4)保障孤儿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和适龄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的家庭寄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残儿童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服务机构数量。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适龄就业等权利。

2.策略措施。

(1)提高儿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资金投入,实

现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保障标准。

(2)健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加大儿童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开展“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手术”、“唇腭裂患儿重生行动”、“齐鲁福彩助残行动”等孤残儿童专项福利救助活动,开展儿童重大疾病救助试点,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探索建立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改善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营养状况。

(5)提高孤儿福利水平。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对孤儿参加城镇儿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予以政府补贴。建立替代养护制度,完善福利保障措施,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父母是重度残疾的儿童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模式。推行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倡导社会助养。

(7)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0-6岁残疾儿童特别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给予政府补贴。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建立16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保障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建立发展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10)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每个设区市有一所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基地,每个县(市、区)单独或依托县

级社会福利中心建立一所儿童福利院,依托社区服务设施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保障。

(四)儿童与法律保护。

1.主要目标。

(1)完善和落实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3)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4)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5)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6)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7)保障儿童的合法财产权益。

(8)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

(9)保障儿童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0)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1)建立与完善适合儿童的司法体系。

2.策略措施。

(1)完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加强保障儿童权益的立法调研,制定和完善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监督。加大保护儿童权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保护儿童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继续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提高儿童的法律意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开展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专项执法检查。

(3)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简化、规范登记程序,确保出生儿童依法获得合法公民权利。

(4)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建立有利于女童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关爱女孩行动”,落实奖励生育女童家庭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生育女童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法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5)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加强保护儿童监护权的宣传,提高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落实监护人资格撤销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6)保护儿童人身权利。依法严厉打击强奸、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和胁迫、诱骗、利用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为被解救儿童提供心理康复服务。

(7)加强对儿童财产权益的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8)建立健全监督和惩罚违法使用童工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使用童工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加强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司法救助。

(10)教育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重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回访和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

(11)加强对儿童的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指定相应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加强少年法庭或专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合议庭建设,落实民事、刑事、行政统一的综合化未成年人审判制度。坚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原则,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完善司法分流措施,推行非审判处置方式。逐步实现犯罪前科有限消灭,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期

满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中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与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权利。

(五)儿童与社会环境。

1.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提升儿童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提供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化产品。

(4)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图书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5)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儿童图书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6)设区市和8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一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7)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社会事务的权利。

(8)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2.策略措施。

(1)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儿童优先、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优先发展和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实施《山东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完善适应城乡、区域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服务站,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培养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倡导平

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3)优化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鼓励创作优秀儿童作品,宣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丰富儿童精神生活。制定实施传播优秀儿童作品的鼓励政策。规范管理文化市场,打击非法出版物,减少色情、暴力等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

(4)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儿童食品、营养品、保健品和烟酒广告的播出。禁止组织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5)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采取有效防控和监管措施,强化网络监控平台建设,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儿童的伤害。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依法查处接纳儿童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行为。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6)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管控力度。全面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段设立治安岗亭,增设报警点,加大对重点地区、路段和易发案件部位的监控和巡逻密度。加强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禁设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子游戏、营业性歌舞娱乐等场所。

(7)加强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图书等公益性场馆设施建设,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8)强化街道、乡镇和社区对儿童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加街道和乡镇综合服务机构承担儿童服务的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创建以娱乐、教育、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儿童之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

(9)优化儿童阅读环境。推广儿童图书分级阅读制,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开展图书阅读活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10)保障儿童发表意见的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策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增加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会事务。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省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儿童合法权利。

(四)保障儿童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省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儿童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解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儿童发展项目,为儿童办实事。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工作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汇报、研究实施规划工作;每2-3年召开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规划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规划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儿童优先”原则,宣传规划内容,宣传实施规划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

研究和理论研究,掌握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儿童发展和儿童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作用,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目标和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省级规划和各地规划分别实施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监测组负责规划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目标任务的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在方案中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省、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实行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有关部门按要求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部门评估报告;各级监测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监测报告,各级评估组向同级政府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上一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下一级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对实施规划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主题词:妇女 儿童 发展 规划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5.十二五规划 篇五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凤凰城区自然概况

凤凰城区位于凤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区划位置是南以二道河为界,北至中兴村,东至新民村,西至二台村,辖区总面积74.9平方公里。总人口112,121人,其中农业人口16,728人,分布在8个自然村,51个村民组。全区现有山峦面积5,722亩,耕地面积11500亩,农业保护地面积1,200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区机关设置31个站、办、所,现有机关干部87人。区下属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人员100人。区属小学5所,现有在职教职工294人,学生3732人。区属医院1所,现有医护、行政人员118人。

(二)“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区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超常推进,必保落实”发展理念,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预计达9.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1.2%,2010年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000元,居全市较高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预计实现9400万元,年平均增长21%。“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建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最佳,经济实力增量最大,招商引资数量最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快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征是:

——农业综合开发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总产值2010年预计达到12.6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蔬菜保护地生产4200亩,其中,黄瓜、鲜姜、花卉生产已形成我区农业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地推动了我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增势强劲。“十一五”期间,我区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十一五”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植汽车配件、锅炉、农机具等加工制造业和教具设备重点产业,初步形成拥有规模效益的24家企业。全区工业总产值2010年预计达到12.6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民营工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0%,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性进展。先后引进了凤城市生辉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凤城市同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春城汽车燃气安装有限公司等一批域外投资项目。全区现有投 2 资上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35家。“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域外投资达10.37亿元,是2005年以前的3倍,招商引资达9.5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9642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83元,“十一五”年均增长9.8%。伴随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市场繁荣、商品充裕。

——科技、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大实施“科技提升工程”,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22.2%,上升到2010年34.5%。教育“两基”达标通过省市验收,被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单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素质教育全面推开,校园建设管理日趋规范化,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计生整体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率达到99.5%,荣获“辽宁省计划生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5年的7.66‰下降到2010年6.38‰。积极推进卫生改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机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上级验收达标。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污染治理和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城区及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观。

(三)“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与挑战

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正确分析我 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现实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学确立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其战略举措的基本依据。

1、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走势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将拓展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但同时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使我区许多缺乏技术优势的企业和产品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

2、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经济发展已从供给导向和资源制约为主转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制约为主,经济体制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需求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变化,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扩大国内、国外市场,尤其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激励效应。国家相继出台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型能源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汽车制造及配件生产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为这些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全市的旅游开发,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由于我区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各项服务设施、场所齐全。更有条件参与全市旅游开发的分工协作,更有条件加快发展。

但是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城市规模的扩大占用了部分农业资源,一产减量和二、三产增量机遇并存。产业结构层次低,主要产业,主导产品优势不明显,企业科技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技术、资金诸要素市场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

——财政仍是“吃饭型”,而且比较紧张。

——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总体投入不足,社会事业设施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应。

——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激烈的多元化竞争。必须树立忧患感、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出正确战略选择,把握机遇,增创优势,加快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凤城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规划为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城区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落实政策,多种经营促增收;强化服务,外招内扩促发展;统筹兼顾,各项事业齐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保平安的发展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财政增收,事业发 展,社会和谐为主题,全力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五大基地,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围绕新时期发展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继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坚持以优质服务吸引投资者;

——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全区工业企业增长再上新台阶;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努力增加收入,优化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

(三)发展目标

重点经济指标(2015年)规划如下:

1、地区总产值达144.6亿元,年均增长8 %;

2、企业总产值达59.2亿元,年均增长20%;

3、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年均增长20%;

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3亿元,年均增长8%;

5、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3.4亿元,年均增长8%;

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0.83亿元,年均增长8%;

7、全口径财政收入2.34亿元,年均增长20 %;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年均增长20 %;

8、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年均增长34 %;

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933元,年均增长8%;

10、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8%;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以上。逐步实现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0 ‰以内,201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1.8万人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规定的指标范围内,——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左右。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全力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五大基地

四项工程即发展工程、开发工程、改造工程、服务工程。加快凤凰城区综合加工工业区发展;开发建设城东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改造两个市场(翰墨大市场、东街市场),扶持城区商饮服务等行业蓬勃发展。

建设五大基地,即一是以西街村为主的鲜姜生产基地;二是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主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三是以中兴村为主 的柞蚕、绒山羊基地;四是以北山、新民村为主的黄牛饲养基地;五是以西街、东街村为主的花卉种植基地。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调正好教育、医疗网点布局,并加强基础性建设,搞好小流域治理工程;河道改造工程;饮用水改造工程;村路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

(一)加快凤凰城综合加工工业区发展建设步伐

进一步加大城区综合加工区建设改造力度,利用五年时间计划投资8.3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有:一是以辽宁承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辽宁金伟汽车电机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格汝特汽研配件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带动工业区内56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实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涡轮增压器产量达到60万台;起动机40万台;汽车半轴700万根,全行业年产值达到65亿元,利税达到5.4亿元。二是以航宇、东北和普乐锅炉等企业为主,带动综合加工区内12家锅炉生产企业,以建设东北锅炉城为目标,加快发展。到2015年,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锅炉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全行业年产值达到8亿元,利税达到1.2亿元。三是以凤城市宏远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凤城市同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凤城市恒大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定型农机产品为主,带动同行业12家企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铡草机年产量达到20万台;玉米脱粒机5万台;电磨15万台;灭茬机12万台,全行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利税达到0.45亿元。

(二)加快两大市场即翰墨大市场和东街市场的建设改造步伐(1)翰墨大市场第三期改造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将建成丹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对促进丹东地区商品及农副产品流通,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年计划投资7500万元,建成1.4万平方米的贸易大厅及1.2万平方米的露天批发市场,增设7,500个租位。项目建成后,年实现交易额3亿元,实现收入1,800万元,实现税金4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7600人左右。

(2)东街市场改造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布局及内部设施。“十二五”期间拟投资建设保温(恒温)仓库,吸引更多的商贩进场经营,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

(三)开发建设城东工业园区

城东工业区在“七五”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当时的市属企业化肥厂、造纸厂、老窑酒厂、锅炉厂已是凤城的骨干企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年实现百万产值以上民营企业40余家,其中,辽宁承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丹东跃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都是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随着凤华路的拓宽改造以及草河新桥的建成通车,为城东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条件。根据凤城市“十一五”规划,已确立我区为城区综合加工区的地位。为了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外来投资者在城东、新民一带建厂经营的迫切要求,也为了解决我区缺少工业用地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党委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向市政府以及土地、规划等部门提出扩大城东工业园区的要求。到2004年底,规划部门的勘测定界 工作已经结束,扩大城东工业园区的规划已初步确定。目前,园区内现存可利用土地1500多亩(原凤华路至旧草河桥的道路西侧,东至草河大坝,北至旧桥上1.5公里处的河滩地)在今后的五年内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使园区企业总数达到75户,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5户。到2015年末,园区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其中:培育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的企业2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超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户。五年内园区固定资产投入要达到15亿元,要突出引进大项目,壮大园区实力,其中2011年要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实现2015年园区内固定资产投入22亿元的目标。

(四)扶持城区内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速行进,凤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容、市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空间不断扩展,传统的餐饮服务业不断提高经营的品牌和档次,新兴的服务业在不断增加,如:电信网络、健身美容、超市商铺、办公用品、医药卫生等等。据来自工商部门的统计,我区范围内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户达到5700户,年营业额达到55亿元,到2015年第三产业服务业户将达到6500户,年营业额达到62亿元。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履行社区、司法、综合治理等部门的职责,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力所能及的为他们创造方便条件。保障其合法、有序、健康发展。

(五)建设五大基地(1)以西街村为中心,建设东北三省最大的鲜姜生产基地。在不断巩固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种植技术结合起来,提升鲜姜的品味和生产水平。成立鲜姜种植协会,统一购买种子,生产资料,制定销售价格,并逐步向北山、二台、东街、新民村扩散,到2015年达到2000亩,把“西街鲜姜”的品牌推向东北三省,真正形成以西街村为中心的鲜姜生产基地。

(2)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中心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城区建设不断扩大,市民蔬菜供应需要近郊或其他镇区解决的有利条件,建立以东街、城东、新民村为中心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不断开发暖棚、冷硼蔬菜生产,在原有的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基础上,突出特色品种,大力发展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蔬菜,培育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力争2011年全区无公害蔬菜达到2500亩,到2015年突破5000亩特色蔬菜生产规模。

(3)建设以中兴村为主的柞蚕、绒山羊及北山、新民村的黄牛、生猪饲养基地。

依托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省畜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节粮型、圈养型禽畜养殖,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改良禽畜品种,做大做强全区黄牛、生猪、柞蚕产业。重点抓好中兴村柞蚕放养,新民、北山村的黄牛、生猪饲养。加强中兴、新民、二台村榛子资源管理,提高丰产水平。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期末,11 北山、新民村黄牛饲养达到1.2万头,生猪饲养达到2.3万头,形成产业优势。

(4)发展以西街、东街村为中心的花卉种植基地

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巩固和扩大全区特色花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西街、东街、花园村种植盆景等名优花卉,不断开发,引进新的花卉品种,使花卉向优势品种集中,种植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用工业化种植技术逐步取带传统种植方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和名优出口产品。到2015年实现600亩花卉及苗木生产基地的规模。

四、推进全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一)、科教兴区

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区对外开放的各种优势,吸收、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纵深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目标,突出重点,大力组织实施三大科技创新工程,即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工业技术创新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加大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力度,推广运用适用技术,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到2015年,初步构筑科技创新体系框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以上。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按照教育“三个面向”要求,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及其他继续教育,鼓励自学成才,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工程”为我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吸纳、储备和开发潜在人才机制,做好引智工作。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金融、财会、外经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的人才,加快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精神文明建设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 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进思想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科教基地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文明乡镇荣誉。深入开展双拥工作,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村文化室、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区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三)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改善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美化城乡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 安居乐业。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做好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完善失业保险工作。继续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和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

(四)人口与资源及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规划、综合协调,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政府、企业 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优化人口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大力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政策,逐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0‰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52 ‰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十二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0.8万人以内。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各类用地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鼓励节约挖潜,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全区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2015年全区农业保护地稳定在1500亩以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确保规划完成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

全区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制定全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树立改革和创新机制,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团结一心,全身心投入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中去,为凤凰城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奔小康做出贡献。

(二)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坚持把改革放在统揽全局的位置,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体制新优势,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求稳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和投融资的障碍,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经营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建立扶持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各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力度

实现凤凰城区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上。要在全方位,全局性和全力以赴上下功夫,精心打造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新,产品附加值高的新项目。选择一批投资超千万的大项目,引进城东工业园区内,来巩固园区基础,扩大园区优势,推进园区整体发展。策划一批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项目,引进到工业园区内,增强园区实力,壮大发展后劲,培育经济新亮点,增加财税收入,促进“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认真落实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做好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工作,搞好种养业良种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卫生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 17 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全区农业健康发展。

(五)全面做好稳定工作,为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提供保障。

(六)制定奖罚措施,形成激励机制

全区要围绕“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分期制定各种奖罚措施,机关各站办、各村两委会对年内目标要进行分解量化到人头,同年度工资及奖金挂钩,重奖重罚,确实形成激励机制,推动“十二五”期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6.农水“十二五”规划 篇六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报告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情况与发展沿革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沈阳农业大学1952年建校时就有的五大学科之一,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为博士点学科,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07年成为学校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灌溉排水原理与技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设施农业与环境、水热盐循环与生态环境、数字水利。学科点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4人,学术梯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本学科自成立以来,已培养硕士105人,博士8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48人。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20余项,获省、市级奖励多项,其中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专利12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9项,其他课题多项。本学科点是辽宁省唯一的同类学科点,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二)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水平1.学科队伍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其中,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2人,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

2.基础条件

学科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4600余平方米,2006年水利综合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农业大学校级示范实验室,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其下设置了灌溉排水、工程测量、土工、建材、力学、计算机中心等多个实验室;2004年建设完工的水利综合试验基地,占地17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基地建设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多功能日光温室、冻融试验等4个室外试验区。校外拥有如抚顺大伙房水库、辽阳汤河水库、参窝水库、灯塔灌区、本溪观音阁水库、丹东铁甲水库、铁甲灌区、友谊灌区等学科试验实习基地。

3.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各类课题等8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1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2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16部。

(三)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状况

本学科是辽宁省唯一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学科实力在东北(含内蒙古)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同类学科处于上游水平。该学科多年来坚持以立足辽宁、面向东北和辐射北方地区为导向,强调专业特色和优势,在水稻节水灌溉、日光温室节水灌溉与设施综合配套技术、土壤冻融以及水土资源优化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为辽沈地方和东北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本学科领域的优劣势分析和差距 1.与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

农业水土工程是新兴的边缘科学,在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之科研体制不太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硬件建设水平起码落后发达国家30~50年。

在节水灌溉设备研发、污水资源化利用、雨洪利用、精准灌溉等若干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有关研究的长期定位观测与数据积累、试验仪器设备、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领域科研水平的提高。

就节水灌溉技术水平而言,我国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技术与环境(包括经济、作物、生态)的协调理论与实践、设备工作机理与设计理论、设备材料与加工技术、材料回收与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推广等方面。

在精准灌溉和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方面,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还较大。发达国家为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准确、快捷的要求,非常重视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多采用自动控制运行方式,特别是对大型渠道工程多采用中央自动监控(遥测、遥讯、遥调)方式。在大大减少调蓄工程的数量、降低工程造价费用的同时,既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又有效地减少了弃水,提高了灌溉系统的运行性能与效率。遥感等高新技术已大面积用于区域作物耗水监测和土壤墒情及灌溉预报,但我国还处于个别点的试验阶段。

在我国有关微咸水灌溉的研究中,在土壤水盐动态模拟、咸淡混灌、轮灌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在其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在再生水的农业利用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还仅限于污水灌溉对作物、土壤、地下水的影响,总体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2.与国内一流学科的差距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工学门类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根据统计,我校农业工程学科是全国10所具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之一。我校农业工程学科下设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4个二级学科,学科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排名处于前列。

目前,全国共有15所院校拥有农业水土工程博士点,本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为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此外,全国具有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点授予权的有38所院校,分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塔里木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南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总体而言,我校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应处在38所院校的上游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与3所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院校实力相比差距明显,与其他同类博士点院校基本在同一批次,我们的师资力量稍好,其他突出优势不明显,主要差距体现在:

(1)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调整,目前本学科的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整合,今后必须借助一级学科的优势对农业工程领域的重大及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2)学科硬件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专业实验室缺乏,学科的硬件设施陈旧,大型和先进仪器不足,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更新设备并购置先进的科研仪器,建设新的专业实验室和现有改善实验室基础条件。

(3)师资队伍缺乏高层次拔尖人才,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本学科毕业于本校的教师比例偏高,学缘结构不尽合理,急需引进或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

二、学科建设定位与需求分析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以大农业(包括水利)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介于水利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水土(主要是水、盐、泥沙、污染物等)运动规律与调控管理技术的应用学科,本学科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服务,是关系到我国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农业水土环境的重要学科。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趋势是建立系统的农业与生态节水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体系,促进水科学与生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以及节水农业发展与节水型生态植被建设过程中的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农业产量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从依靠扩大耕地与提高单产变成单纯依靠提高单产为主要途径,而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对提高单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供水现状已危机四伏,未来要大幅度增加供水能力,更显得力不从心。当前,社会需求—农业发展—供水危机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城镇供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之间争水的矛盾日渐尖锐。解决农业水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解决上述矛盾,就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农业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奉献和投入。因此,担负着农业水利工程高级人才培养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升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人才。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水危机和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本学科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基地建设,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实践繁荣发展的新格局;围绕形成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实力明显增强的学科体系这一核心,创建与我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创新体系,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学科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国内、国际知名度。

(二)建设目标

2008年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已晋升为辽宁省重点学科。通过“十二五”建设,力争使本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能够与国际接轨,实现“入主流、有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队伍。

今后关键是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农业水土工程领域理论和实际问题,突出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优势,实现整合一个科研团队、争取二个重点、创建三个平台、抓好四个环节的主要学科建设目标:

1.通过整合成立研究所、研究室等工作,形成崭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力争将农业水土综合实验室建设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目前是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硬件设备,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接轨。3.创建试验场、实验室、研究室三个学科发展平台。试验场为教师、研究生提供科研场所;实验室为教师、本科生提供实践研究基础;研究室是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整合科研力量、形成“力争上游,比、学、赶、帮、超”的研究态势,集中力量争取课题,不断创新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

4.抓好学科管理中申报课题、研究生管理、论文答辩、学术交流四个环节,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拓宽学科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提高科研和技术开发水平,推进学科群和专业的发展与建设。

四、建设内容

(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灌溉排水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稻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综合运移规律及高效利用水肥的调控机理;旱作物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不同尺度作物耗水规律及耗水模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及水肥耦合函数;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中的转换及运移规律;作物水分生理及高效用水机理;非充分灌溉理论与技术及作物控水调质理论;作物抗旱及抗盐机理研究;流域农田水分循环过程及农业高效用水机制;土壤水盐运移模型;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开发;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灌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渠系节水技术;水利工程节水技术等。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针对中国北方水资源特点,研究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方法研究;农业水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地下水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优化管理;水利工程效益分析评价方法;水利工程运营调度中的优化技术;滨海滩涂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重点研究内容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水资源评价及规划相关内容研究;水利工程运营调度中的优化技术研究等。

3.设施农业与环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设施(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设施园艺环境研究;设施园艺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及监控仪器设备的研制;日光温室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农业设施防灾、减灾研究;温室园区(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设施农业工程标准及标准化研究;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及生态建筑。主要服务领域包括:新型设施(温室)结构设计;温室园区的规划设计;设施园艺环境监控仪器的研制与开发;日光温室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等。

4.水土环境与生态工程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土环境保护;水土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友好型节水农业措施;土壤中的水、热、溶质循环规律;土壤冻融过程;寒区水文学;水工建筑物的冻害防治;湿地生态需水量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等。

5.数字水利

本方向主要研究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模拟及真实水利现象的数字化重现;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水土工程中的应用;数字灌区、河流、流域工程建设及水土工程安全监测分析等。为了5个研究方向的良好发展,在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和水资源研究所统筹管理下,设10个研究室,为每一个研究室提供良好办公条件,促进同一研究方向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以教授为龙头,副教授为骨干,青年教师为生力军,形成较好的“传、帮、带”作用,保证研究方向深入、全面、长远地发展。

(二)学术队伍与团队

以学术团队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以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为群体的教学和科研队伍,鼓励和吸引优秀博士生、硕士生留校或来校充实科研教学队伍。造就2-3位品德高尚、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国内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人员精干、专兼结合、开拓创新、富有活力、与国际人才形势和学科发展及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体表现在:

师资规模上,通过“十二五”建设与发展,学科专任教师(含科研编)总数应在现有35人的基础上达到45人左右的规模。质量上,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职称方面:专任教师高职比达到60%左右,学历方面: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90%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70%左右。年龄结构:学科教师的平均年龄在目前的基础上有所下降,专职教师平均年龄保持在40岁以内,正高职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副高职平均年龄保持在35-40岁。学缘结构: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达70%左右。积极督促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攻读学位、参加培训,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排除后顾之忧;从校外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在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带来新生力量。

(三)科学研究

要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跟国家的发展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在学术研究上实现“三个转变”。逐步完成从教学为主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转变;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从传统的定性分析为主向现代型的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转变;在研究队伍上从“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在“十二五”期间,使科学研究在质上和量上均有所提高。

(1)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启动基金等资助项目15项以上;

(2)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以上,出版专著、编制教材等10部;(3)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以上,三大检索论文20篇左右;

(4)参加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人次以上;(5)科研经费到款额平均每年120万元以上。

(四)人才培养

在未来的五年内,扩大农业水土工程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数量和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立足辽宁、面向东北和辐射北方地区培养农业工程领域不同层次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省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与实施,能够在农业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设施农业与环境等各研究领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二次振兴和创业,特别是促进辽宁工业强省和农业大省建设培养大量高级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实用人才,在现有学科建设规模基础上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适当扩大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每年培养本科生80人左右,硕士生20人,博士生8-10人,博士后1-2人。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教学改革、管理和建设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科研梯队并加强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业务水平和能力;

(2)加强科研基地、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已有资金,改善科研和实验条件,为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3)加强研究生教学和论文研究各阶段培养。切实重视培养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化,对导师指导和研究生各阶段工作进行严格量化考核,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与大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适应性;

(4)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积极推荐毕业生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多方与校外用人单位协作、沟通,扩大宣传,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教学研究

在“十二五”期间,积极申请教学改革研究立项,争取省级以上项目2项,校级2项。积极申报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奖,力争省级和校级各1项。针对社会需求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不断完善教材建设。

(六)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基地等平台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资金,改善实验和科研条件。以建设农业水土工程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为总体目标,切实加强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通过学科建设经费以及自筹资金,进一步改善科研与办公条件,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按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科实力的宗旨,大力加强学科基础和特色方向实验室建设,创建与我校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创新体系和教学科研条件,实现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接轨。重点加强实验室、试验基地与图书资料室建设,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升级改造。

加强水土工程研究所和水资源研究所建设,以各研究室为中心,开展科研工作。创建试验场、实验室、研究所三个学科发展平台。为教师、研究生提供实践研究基础和科研场所;整合科研力量,集中力量争取课题,不断创新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使之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

(七)学术交流 1.加强国内学术交流

(1)积极主办和承办国内重大学术研讨会,扩大学术影响。通过承办大型会议,展示学科实力,扩大学术影响,密切与兄弟单位的联系。

(2)积极推动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重大学术研讨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高级论坛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3)与国内著名大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生产单位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学科每年邀请1—2位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以及政府部门领导和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来校做学术报告,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活跃学科的学术气氛,扩大师生的视野,提高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本学科的研究实力,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2.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1)积极主办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3)采取多形式联合办学,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4)拓宽与发展密切型的国际交流合作科研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研究,扩大本学科在国外的学术影响,更使广大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五、预期建设成果

(1)学科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实力明显增强。学科每年可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科研经费年递增率在20%左右;获得国家专利6项以上,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以上;每年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篇以上,三大检索论文的数量每年平均递增10%;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开展1-2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学科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立足辽宁、面向东北和辐射北方地区,培养农业工程领域不同层次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与建设后,能够在农业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设施农业与水土生态保护等领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二次振兴和创业,特别是促进辽宁工业强省和农业大省建设培养大量高级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实用人才,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适当扩大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年增加5%左右。(3)学术团队实力明显增强。学术队伍规模适当扩大,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建成一支由15名教授、18名副教授、12名讲师构成的学术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数量增加到70%左右。

(4)学科硬件条件明显改善。按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科实力的宗旨,大力加强学科基础和特色方向实验室建设,在五年内,实验室面积增加12%左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量增加13%左右,仪器设备值增加80%左右,投资仪器设备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用于购置本学科图书经费达到50万元以上。

(5)学科层次进一步提高。凝炼各学术研究方向,搭建国内一流的教育、科研与开发平台,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实践繁荣发展的新格局,牵动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省这一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建设。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与本校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3个二级学科联合攻关争取早日晋级农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六、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意向

1.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和依据

为了实现本学科的规划目标,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将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重点方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在资金来源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支持、辽宁省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资助,同时争取社会力量和校友捐助。另外,动员和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拓宽科研经费的资助渠道,在科研立项方面,多争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及省、部级关键技术项目等。本学科在“十二五”期间争取筹集资金80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00万元,主管部门投资400万元,学校资助200万元,学科组成员科研经费及其它项目100万元。

2.资金使用意向安排

本学科将利用筹措的资金进行学术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科研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在资金的使用中,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领先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强化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术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为他们提供必需的、一流的硬件条件。

7.路桥专业十二五规划 篇七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8.十二五规划透出投资方向 篇八

民生是“十二五”规划主线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李明亮表示:“中心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5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丰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商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从目前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根据上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该在8.7%左右。”李明亮表示。

国联证券宏观策略小组组长张鹏指出,“十二五”规划意见相比“十一五”,在民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诸多新提法。“在5年远景目标中,首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显示收入分配成为五年计划重点。”

李明亮也表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将以民生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进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国政府的政策将致力于未米5年倍增家庭收入呢、开放消费行业以及促进城市化进程。

从A股市场来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审议通过也令消费、新能源、新兴产业等受益板块纷纷起舞,传媒、电子信息、医药生物、汽车、酒店旅游等板块当日涨幅均超过了3%。

渤海证券研究员周喜认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促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从会议公布内容看,建议投资者围绕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关注消费、新兴产业、区域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机会。居民收入提高将带动消费

关于需求层面,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放机制,加快形成淌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首次明确将消费提高到“三架马车”的首位。同时,会议还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周喜认为,“消费需求战略地位提升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将有力促进消费规模提高和结构升级。建议沿着消费大众化和消费结构升级两条线索,选择消费概念投资机会。”

此外,多位经济学家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重心必将转向内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在未来的20年,中国将有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会转变成城市居民,而在这个过程中,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国家会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产生巨大内需。

专家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化速度加快,有助于刺激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提升我国的内需。

中信金通发布的研究报告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提高居民收入的直接效果是刺激内需市场。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农民工的‘新市民’认同过程,将形成大量新增需求,也构成大消费行业的增长基础。因此,大消费概念板块包括医药、零售百货、服装、食品饮料等,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直接受益者。

分析人士认为,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将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食品、服装、餐饮等基础消费品的品牌化投资机会。

二是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投资机会。

三是处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消费子行业。

四是提供专业销售渠道的商业贸易子行业。

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

此次会议公报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此次会议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新兴产业潜在投资机会方兴未艾。

关注七大觇略性产业

该分析师指出,会议首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相提并论,“培育发展”则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幅提高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周喜也表示,结合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产业将受到持续关注。

在新兴产业中,东北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沈正阳也认为,包括与建筑节能、污水处理、节能电力电子设备、绿色节能照明和垃圾发电相关的节能环保行业,与3G、3D、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支付有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行业中的生物育种、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中的电气自控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电机、输变电设备和重型机械,新能源中的锂电、风力发电、核电核能、光伏太阳能、氢能、乙醇汽油,新材料中的磁性材料、化工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以及新能源汽车都将受益。

李明亮也认为,这七大行业将被重点培育,加快推进。“政府将对这七大行业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这几大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非常之大,尤其是有关新能源汽车,航天军二工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业内人士指出,从这几个板块近日的大涨行情中就可以想象,市场对这些板块未来的发展十分看好。

节能环保受普遍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对环保行业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约占同期GDP的1.3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额上升121%,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在1万亿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未来15-20年行业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20%。

在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等。同时。会议还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改革的推进将提升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投资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相关行业发展。

有研究员表示,节能环保不仅因其从属于战略新兴产业而将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且其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要完成“十32”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未来5年间其相关投资势必大幅提高。

对此,有研究员建议投资者关注两类投资标的:一方面,关注直接受益于节能减排投资提升的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如节能照明、余温余压利用设备制造等;另一方,关注从事于合同能源

管理等新型业务的节能环保服务型企业。

另外,工业污水处理的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下游,固废处理产业未来5年整个产业链都值得看好。

此外,五中全会还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此,周喜表示,可关注信息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因文化产业地位提升可能带来的短期投资机会。信息通信:内在增长潜力大

信息技术行业具有很强的内在增长潜力。增速将远高于GDP。软件外包、服务外包、管理软件、车载导航、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移动办公、移动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均存在很强的潜在需求,将使信息技术行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十二五”规划中,信息技术继续是重点发展方向,特别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二五”期间将会全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高端装备:拓展增长空间

在“十二五”强调发展高端装备等行业的太背景下,机械行业未来5年仍将处于较为有利的发展阶段,从而带来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

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中,工程机械类的公司最多,而且龙头公司大部分已经上市。市值较大。工程机械的几家龙头公司产品覆盖了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主要品种,近年成长性和经营业绩突出。未来几年,这些公司的主导产品有继续增长的潜力,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可能难以出现。未来的主要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现有产品的不断升级,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来自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领域。

机床行业上市公司不多。对整个行业的代表性有限。另一方面,机床公司大多为老国有企业演变而来,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和盈利水平。未来几年随着国家对中高端数控机床的规划和政策逐步落实,相关上市公司将面临前所来有的市场环境和内外部支持,业绩有望进入加速增长阶段。

服务业:迎来加速发展阶段

“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途径,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一系列政策将为服务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服务行业涵盖范围甚广,子行业千差万别,可从三个角度去选择投资方向:

第一,从人们生活方式转变、消费结构变迁的角度,寻找符合未来发展方向、行业需求具有巨大成长空间的服务业。比如,医疗服务、保健、休闲、旅游、影视、传媒、动画、通讯、软件、航空、高速铁路、私人汽车等行业都将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创新角度,寻找符合未来发展趋势、需求快速上升、具有规模效应的服务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服务,软件外包等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以及市场调研与推广、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等各种专业性咨询服务的发展空间都很大。

第三,从政策推动角度,寻找政策扶持力度最大、受益程度最高的服务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都将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

区域经济仍是发展的关键

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区域经济,本次会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李明亮指出,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往往也是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发展方向看,沿海城市带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方向发展;长江沿岸城市群由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方向发展;黄河沿岸城市群由环渤海——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方向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城市群沿海沿江的纵深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

对于区域经济概念板块的投资,周喜建议重点关注具有自身特色和具备一定基础的新疆、成渝等板块及其所属的建筑建材、物流、消费零售的机会。

分析师表示,综合考虑政策支持等因素,建议重点关注属于民族和边疆地区的西藏、新疆、广西北部湾,同属于西部地区的成渝经济区,以及具有自身特色定位的海西经济区(与台湾经济合作)、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海南国际旅游岛(唯一以旅游为主题的区域)等7个区域板块。

上一篇:中国节日双语介绍下一篇:消防安全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