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19篇)
1.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一
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因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点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呢?
一、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1.家长做幼儿独立的表率,给幼儿树立正确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有的幼儿都是受了父母和环境的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性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怎么能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所以,家长要给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
2.在生活中做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对幼儿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做到会做的。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就要给幼儿自己实践的机会。大部分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不反对老师要求家长能尽量让孩子做事情,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家长们却总是无意识的在帮孩子做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家长爱孩子那是无可非议的,但过度娇惯保护反而会在无形中造成幼儿依赖、懒惰的心理。
3.顺应幼儿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
幼儿的好奇心在家长眼里看来往往是幼稚的,家长在这个时候不应嘲笑幼儿,以免伤到幼儿的自尊心,而应该更多鼓励幼儿去发现和探索。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从小就告诉他们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功的故事,以激励幼儿从小具有爱学习,爱思考,爱创造的能力,为他们长大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为幼儿创造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在教育时总是认为孩子应该顺从听话,从不去倾听孩子的需要。总是认为孩子的想法是幼稚的,哪能做什么决定。其实幼儿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幼儿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5.创造良好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独立
有的家长喜欢孩子,总是要抱着孩子一起睡才安心,以至于有的孩子上初中甚至是上了高中大学还跟父母一起睡,上了寄宿学校后也不能独自入睡。这些孩子到了社会上总是不能适应独自生活,反而更加缺乏安全感。所以给幼儿创造一个独立的环境,例如:从小就让孩子有一间独立的房间。让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二、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场所
1.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独立的意识
3—6岁幼儿的自我意识,是从对自我尊重的意识开始的,即欲摆脱成人的保护,寻求独立做一些事情而产生自尊和自爱。在家中父母的一味保护和包办代替会使幼儿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所以,在幼儿园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其自身解放,独立人格。
2.给每个幼儿自己独立的空间,不要控制他的思想和行动
我们要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精神环境,不要控制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这样他们的独立意识会得到认同,他们的独立愿望会得到实现。幼儿的独立自主都是通过各项活动来感知和发展的,教师应主动为幼儿创设思考创造的机会。
3.寓教于乐,在学中玩,乐中学,传统的幼儿教育,按照孩子们的年龄划分班级、年级,以班为团体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的课程。在教学中,以“传授”为中心,老师为主,幼儿为辅。整个课程内容、形式都由老师控制,学生通过模仿性的学习来吸收知识。这种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幼儿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但如果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感受到教师在教他们一些技能,就能帮助孩子主动掌握自理能力的技巧。
4.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来定
教育家蒙台梭利一生都强调要观察孩子,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发展时间和发展过程,人与人永远不要横向去比较。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教师应耐心指导,利用儿童自身成长的需求,在不损害儿童快乐和自由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目的。
三、家园合作,协调幼儿园独立性的平衡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接触的就是两种不同的环境,一种是一对一的家庭教育,一种是集体的幼儿园教育。幼儿的独立能力光靠在学校的锻炼是不够的,如果家长在家里实行反向教育,两种教育就会背道而驰,产生的结果反而更加不理想。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锻炼的的同时,也要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正确指导,取得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及时沟通,通过电话、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访,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向家长反馈幼儿在校的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幼儿在集市的情况。幼儿独立性的培养需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合作齐心协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
鲁迅说过:孩子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是自己的”意思是说,家长要肩负起孩子成长的责任,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基础;“不是自己的”则是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间,家长不应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应该让幼儿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样一句话:听过了我就忘记了,看过了我就记得了,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做自己想做的事,加以引导,让其充分发展,幼儿将来才会各成其才,各放异彩。让我们放开拉着孩子的手,让他自己走。对于孩子,父母是指路的明灯,而不是倚靠的拐杖。相信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可以为孩子的一生带来不一样的光彩。
2.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二
关键词:幼儿,独立性,幼儿园,家庭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 因此, 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为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一、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3岁的幼儿, 他们的独立意识在点滴间逐步培养起来, 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 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 自己收拾玩具, 自己睡觉等等。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 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 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 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 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 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二、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 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 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 要认真的倾听孩子, 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 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 大多是待人友善, 懂礼貌, 举止大方, 自我独立意识强。
三、在因材施教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我们应给幼儿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 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 不可强求, 更不可鄙视, 须因材施教。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切不可急于求成。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 或是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 就横加斥责, 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然后产生依赖心理, 寻求教师的帮助,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与环节, 让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 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 和家长统一思想, 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家园合作, 齐心协力。这样久而久之, 孩子的自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一) 对孩子要放手
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 让他失败, 碰钉子, 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等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 大人随手帮助就可以, 不必让孩子自己去做, 就是让孩子去做也做不好, 或者认为让孩子做太费神, 还不如自己做省力。这些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 生活自理能力差, 必然妨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 让孩子学会劳动
从小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 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 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如当父母回家了, 为他们拿拿拖鞋;吃饭时, 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 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 我们父母可以及时的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谢谢”, “你真棒!”“孩子, 你做的真好!”孩子听到赞扬的话语后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 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三) 模仿效应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 作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 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和孩子进行亲子间的游戏, 我们应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 这样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三
【关键词】幼儿 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生活必备的心理品质。又称不依赖性,通常是指善于自我决策,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所反映的个性品质,人的独立性应该从小培养,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随着其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了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也就越来越迫切,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好说好动,喜欢新异刺激,认知活动日趋活跃。在这个必然的规律和必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二、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特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三、重视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独立性,作为一种个性品质特征,它体现于人的性格上和能力中。同时,它又是通过塑造性格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促进,所以,要形成幼儿的独立性,要重视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现在的幼儿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家长的过分呵护宠爱,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很差,几乎成为“抱大的一代”,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必须加强对幼儿进行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从饮食起居各个方面着手,培养幼儿自我料理、自我服务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有些家长对孩子自己料理日常琐事不以为然,热衷于包揽代办,其实日常琐事对形成幼儿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十分重要,成人坚决不可代办。
积极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让其在交往中获得知识、行为规范、处世方式和应变能力。与同伴玩耍游戏是幼儿最经常性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忍耐、等待、分担互助、合作共享。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惹是生非,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同伴群中打架受委屈,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孩子成了闭目塞听的孤家寡人。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架未必是坏事,虽然孩子可能因此要受一点委屈,但是他至少可以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分歧,知道了意见受阻,体验到受挫的感觉,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形成耐磨难的心理素质,对他应付日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不无益处。
与成人的交往,对幼儿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幼儿与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成人对话。成人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意见,不要过早评议其想法,让他畅所欲言,鼓励幼儿与自己辩论,不要对幼儿的“犟嘴”一概否定。成人不要代办与幼儿相关的事情,鼓励幼儿自己处理与他自己相关的事情:独立接收别人赠物、排解同伴间的纠份、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知识和处世方法,又能运用知识和方法,而能力正是在知识、方法的获得和运用中形成和增长的,同时,幼儿的自信心也会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
总之,未来是孩子的世界,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园要想共同、全面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克服、去思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只要减少或杜绝家长和老师的包办代替,才能锻炼和培养幼儿的真正独立能力,让幼儿慢慢摆脱依赖,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4.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之我见 篇四
在上课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他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悲伤的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可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现在入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恨不得捧在手心含在嘴里,为孩子包办一切,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听话,好像听话就是好孩子。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有的孩子进中学了,父母还要为他们收拾书包,送他们上车。有的孩子考大学了,考什么专业都是父母原先拟定的,没有一点自我的意愿。
的确,一个温驯听话的人步入社会后,不容易与他人发生意见冲突,尤其是对上级百依百顺,容易博得一些上司的欢心。但是,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是使孩子丧失独立性,而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温驯的工具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采用一致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首先,在幼儿园系统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自身的发展。记得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还可以在家里幼儿的房间中,给他设置一个单独的区域,在区域中东西的摆放,活动进行都由幼儿自己做主,成人可参与但少加干预,给幼儿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的小事,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如买衣服、玩具等时,成人应尽可能把自主权叫给幼儿,让幼儿选择,并能尊重幼儿的选择。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幼儿为家庭做一些小事等,提供锻炼他们独立性的机会。
(二)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听故事等等。还可以通过游戏,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角色的选择,在游戏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独立解决,从而形成独立解决的能力。
其次,家园的联系与合作培养幼儿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护着帮着,包办代替,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很难进行。因此,我极为重视家长工作一头,多给家长看一些包办代替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的文章,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与合作,并给予他们一些家庭教育培养的.方法。
(一)对孩子要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失败为成功之母”。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二)让孩子做点家务事有好处
小时候让孩子做些家务或者学会做些家务,对孩子来说,不但不是虐待,反而有莫大的教益。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为父母洗个苹果,拿杯水;吃饭时,发发碗筷;父母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能够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做得好!”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最后,教育者应注意陶冶良好性情。
在家庭中父母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在学校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论文 篇五
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绘画已被承认是培养开拓人才的理想手段。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注重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在我从事农村幼教工作的这十多年来,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有几点心得。
兴趣是绘画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美术创作的动力和基石,一个成功的幼教工作者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励幼儿不断处于较佳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并乐此不疲。
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他们表现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形式。小班幼儿注意力不稳定,手的动作还不协调,还停留在涂鸦期,总有些幼儿乱涂乱画,有些幼儿说:“我画不来”,还有些幼儿因为画不好、画不像而不敢下笔,渐渐地他们就失去了对绘画活动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只注意技能的灌输和儿童模仿,那美术活动就成了一种枯燥的机械运动。要知道,幼儿每做一件事都是凭兴趣,而不是意志力。作为新观念理论指导下的教师,要冲破重技巧训练的教学模式,将技能练习和审美创造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提高他们的表现技能。
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表现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态度的特殊形式。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像和创造,要激发幼儿画画活动中的主动创作能力。以往的绘画课只注重教学效果,幼儿绘画多以命题画为主,教师怎么教,幼儿就怎么画,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期以来,不仅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更可能会扼杀幼儿刚刚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因此,教师在命题画活动中,要认真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若发现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大胆创作,如:画“我的小手”,让幼儿在画自己的小手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创作,在手的造型上添成小兔,大树等。也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像,大胆创作,从而更好的发挥幼儿的绘画积极性。以游戏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幼儿画画经常需要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画出一定的线条,把基本线条和简单的形体练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例如老师可先在纸上画小兔子,让幼儿画一些短竖线,表示“青草”;用长竖线画“高高的电线杆”、“好玩的梯子”等等;用三角形画彩旗、屋顶等;用圆画球、苹果、太阳等。引导幼儿一边画一边说:“圆、圆、圆„„圆起来了”。慢慢将圆的起点与终点合拢。这样可增强画圆时的 2
感情色彩,使作画活动游戏化,还要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所观察的物体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和培养创造力。
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也可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它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欢幼儿在捏泥、撕或折、粘贴的活动中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又有助于他们绘画时表现此物体。如:用棉签画“串儿红”前,先进行撕纸,有序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运用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使之成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和大树、小花讲话“大树,大树,你真高,我给你画张画像吧!”这些充满情趣的语言,在无形之中就会使幼儿产生作画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教师要适时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帮助幼儿树立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看幼儿的画,要尽量找出好的地方,如“颜色很美,画面很丰富。”或者是“画得很生动”等等话语,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 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越来越喜欢美术课了。
总之,小班幼儿的情感易受教师的影响,要提升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激情去激发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绘画的乐趣,产生浓厚的绘画兴趣。通过控制幼儿绘画兴趣转移,培养幼儿对美术的持久兴趣,可以促进幼儿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让幼儿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的精神,发展幼儿美术实践能力,使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今后的美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六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习惯成自然”。确实,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品德的提高,促使幼儿良好品行的发展,让他们终生受益。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教师身体力行,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因此,“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板。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幼儿中树立榜样。比如,幼儿吃饭吃点心时,总把饭粒饼屑掉落在桌上、地上,而且不管自己脚底下有多脏,也不动手把饭粒等清除干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是板起面孔批评一遍,而是自己动手擦桌子、扫地面,然后让幼儿进入干净整齐的教室活动。虽然每次都很累,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播下的良好种子一定会获得丰收果实。果然如此,当幼儿感到干净整齐的教室原来是老师打扫的,他们就不再随地乱扔垃圾,吃饭时特别小心,还会相互督促、检查、捡去饭粒,有些懂事的幼儿不用我们吩咐就会自觉地帮助我们收拾,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会说:“老师一个人干很累”。当时我们心里真是高兴,再辅之于说理、引导、表扬等教育手段使孩子从小能爱惜粮食、讲清洁、爱劳动,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美的品德的收获。
二、寓行为习惯培养于活动之中,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比如,刚入园的中
班小朋友,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常利用情景表演,或编顺口溜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和遵守,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就用顺口溜的方法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洗手先要擦肥皂、手心手背搓一搓、一二
三、甩一甩,认好毛巾擦一擦。”边背诵、边表演、再实践,形象生动地让幼儿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坚持数星期,便让幼儿养成这一“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俗话说:“习惯、习惯”,熟“习”了才能成为惯性动作,诸如“坐立端正”“举手发言”等都要经过形象具体的活动重复多次教育,久而久之,就成为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秉性,成为一个举止文明,言行端庄,受人喜欢的好孩子。
7.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七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如果教育得法, 孩子到了4、5岁, 就会自己动脑筋考虑问题, 什么都喜欢自己动手干, 不喜欢别人帮忙。这是理想中的状态, 可是, 在与班级孩子的日常相处中, “我不会”“你来帮帮我”“我妈妈说……”之类的话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很多孩子什么都等着靠别人帮他干, 吃饭、穿衣、做手工等。美术课, 当老师讲解示范完作画的要求和步骤,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绘画时, 有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拿起了彩笔, 有的却茫然地看着面前的白纸发呆;有的孩子前一秒热情地回应老师的每一个步骤, 后一秒却喊起了“老师, 我不会, 你帮帮我”。
班级里有个叫涵涵的孩子, 长得非常瘦小, 每天或是妈妈或是奶奶接送, 原本嫩嫩的小脸, 因为清晨来园前的哭泣, 变得满是“萝卜丝”, 而且基本来去都是由大人抱着哄着。有次清晨值班, 看到小露爸爸开着车, 小露妈妈坐在副驾座位, 一只手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一只手端着一只小碗。看到我疑惑的眼神, 她无奈地说:“她吃得太慢了, 我们只能这样在到学校的路上一路喂她, 能吃多少是多少吧。”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孩子的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下逐步锻炼出来的。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成才, 甚至培养成未来社会的栋梁, 首先要使其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 鼓励孩子尽可能地不要依靠成人, 这就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
1. 关爱孩子, 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
随着孩子生理上的发展, 相应地自主性也开始发展, 独立性逐渐增强, 这时, 是成人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最适当时期。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时,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坚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 让他自己完成。如果要求过高、难度过大, 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会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 就让他在自己的摸索尝试中、在不断的错误中得到成长。成人切忌因孩子做得不好而责备她, 或者干脆不让他做, 自己亲自做。这样一来, 锻炼孩子的这一想法就会前功尽弃。当孩子看到用自己的双手, 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了许多事, 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 从而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增强了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2. 尊重孩子,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老师, 丢丢手里有玩具!”听着孩子的告状, 想起最近玩具的“走失”现象,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办法。我神秘地招呼孩子们:“玩具王国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你们想知道们?”孩子们丢下手中的事情围过来, “本来呀, 玩具王国的玩具宝宝们可开心了, 每天可以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做游戏, 可是最近玩具宝宝们又是着急又是伤心……”我看了看孩子们, 他们着急地问:“怎么回事?发生什么事情了?”“很多玩具不见了好朋友, 他们难过得不得了!”天真的孩子们表现出紧张的样子:“我们来帮忙找找, 不要难过!”他们纷纷在活动室里四处寻找, “老师, 我找到了。”丢丢拿来了几个雪花片积木。“谢谢你哦, 他们可真开心啊。”
3. 相信孩子, 帮助幼儿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米兰昆德拉有一本书叫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人确实能在承担责任时和他人重视自己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其实孩子也一样。所以, 我们在孩子面前也要学会笨一点、真一点。 (1) 笨一点。在娃娃家游戏中, 凌凌跑来说:“老师, 我家里的娃娃生病了!要怎么办啊?”我装作很为难的样子, 反问他:“诶呀, 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办, 你快用自己聪明的小脑袋想一想该怎么办呢?”他抿着嘴认真地思考起来。“哦!我要带他去医院打针, 吃药!”听完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真是个聪明的爸爸呀!”这下他可开心了, 很自信的回家照顾宝宝了。其实生活中, 孩子的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动形成的。在与孩子的相处中, 我们什么都给孩子包办了, 什么都替他们想到了, 那么他们还动什么脑筋, 还能做什么呢? (2) 真一点。我们总觉得我们是大人, 他们是小孩, 大人一定要有大人的样子, 要成熟稳重、要坚强勇敢。殊不知在适当的时候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情绪, 这也是跟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孩子是聪明的, 有时候无意的一声叹息, 他们会过来抱抱你, 关切地问你:“老师, 你为什么不开心啊?”有时候随口说一声“好累啊”, 他们会跑过来给你拍一拍、捏一捏放松一下。你脆弱了, 他坚强了, 他们会试图用小小的肩膀做我们大人的依靠。这样的孩子, 怎么会有有太强的依赖性?
4. 理解孩子, 帮助幼儿消除习惯性依赖行为
如果孩子现在已经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那么我们就要忽视他们的依赖行为, 明确让他知道我们不喜欢他这样做, 然后暂时离开, 使他知道这样持续是没有用的。当然, 对于孩子适当的行为要及时地鼓励, 让他知道什么是被允许的、被鼓励的,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茫然无措。同时, 我们应帮助和陪同孩子扩大自己的生活圈, 接触不同的场合、结交不同的朋友, 逐渐学会应对各种变化。
8.小议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八
关键词:支持鼓励;兴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53-01
前不久,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组织举行了一次趣味接力比赛――用筷子夹乒乓球。活动中,有不少幼儿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上大班了,至少5岁多的幼儿,竟然在两分钟的时间内成绩为零。笔者想问:这些成绩为零的幼儿,难道连筷子都不会用吗?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个别幼儿园存在,可以说,如今大多幼儿园的孩子的自理能力确实让人担忧。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那究竟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呢?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幼儿教学工作,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支持鼓励,激发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这种欲望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同样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当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脸时可能会说:我也刷牙,这个时候请您支持孩子的欲望,交给孩子方法,不要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弄洒水。孩子在慢慢的练习中就学会了自理。孩子虽小,但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生活无小事,幼儿在这种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就学会了自理能力。现实中,有部分幼儿园的做法让人十分生气,比如安排值日生,写的是学生的名字,但实际做值日的却是孩子的父母,老师总怕幼儿打扫不干净,试问:这与父母娇生惯养孩子有何区别?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多支持,多鼓励,从而激发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利用兴趣,教会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只有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更加喜欢去做某些事情。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唱儿歌、作游戏等形式,使孩子懂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幼儿的思维特点告诉我们,幼儿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一些幼儿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们就把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运用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三、 循序渐进,培养自理能力
教学大纲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幼儿园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儿接受义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而现实中却是,大多幼儿园幼儿刚入园,便对幼儿进行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这样做,导致大多幼儿的知识潜能不能被很好的挖掘,使得幼儿的“学习成绩”只是表象的呈现出来,这种优势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例如:小朋友学习吃饭,我们首先应该让幼儿学习用筷子,用钓子,再要求幼儿做到“三净”,最后才是要求幼儿注意速度和质量。因此,当幼儿初步掌握一个自理技能时,我们应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逐步提出新要求,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切不可抱着“一口吃个大胖子”的心态促使幼儿“一步登天”。在生活中,关注幼兒自力能力的点点滴滴,从小事着手,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9.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九
当前,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使幼儿不自觉产生较强的独立心理。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此争吵不休。如:在表演游戏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扮演大灰狼、狐狸等反面角色,而且还会发现好几名幼儿都想扮演同一角色,为此争执不休,而耽误表演时间等等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懂得互相谦让,还要引导他们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是说,教师要注意对幼儿协作行为的培养。让幼儿在协调合作中,既达到自己游戏的目的,又学会了协作的技巧,知道轮流、等待、合作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形成和加深了儿童间的友谊,获得完成任务后的愉快。
孩子喜欢游戏,就如同他们渴望阳光和空气那样自然。正如马卡连柯所描写的:“游戏在这时期仍是儿童的主要工作,是最能吸引他们感兴趣的事。”孩子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时自然而真实的暴露了他们在友好协作方面的弱点,那么教师正好可以通过这一窗口,对孩子进行观察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在游戏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幼儿游戏,培养他们的协作行为。
一、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的协作行为
规则的`提出,不仅是为幼儿的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如:在娃娃家,可以这样引导幼儿确立规则:“小朋友在游戏开始前,要先商量好。确定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游戏。爸爸和妈妈、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关心家里的事情和家里的人。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求幼儿能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并相互协商,用“一家人”将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确,暗示他们在行为上要协作。
二、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友好协作的方法
在游戏活动中,许多幼儿不懂得正确交往,协调关系的方法,他们通常喜欢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意愿,如在玩玩具时,有的小朋友需要一块积木,他一不向老师请求,二不向同伴打招呼,而是直接拿其他小朋友的积木。针对这种情况,要教幼儿懂得使用交往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设置情景,教会幼儿一些游戏中的礼貌用语,如:请你给我一个×××,并督促孩子在游戏中加以运用。除了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外,还要在游戏中循序渐进的教一些互相谦让,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在玩具少的情况下,一放单纯的谦让是参加游戏的消极表现,而积极的表现应是如何使用少量的玩具,进而达到共同娱乐的目的。为此,我认为可以教两人如何玩一个球,一只圈,二三人如何共同看一本书,几个人如何共同玩一盒玩具等,使孩子们掌握轮流游戏,合作游戏的方法。
三、教师主动加如游戏,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
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也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如:一次,表演游戏《黄狗打老鼠》,有一组小朋友少了一个人,没人当小老鼠,于是我就充当了这一角色,表演时,我加上各种动作、表情,其他小朋友受到感染,也不由自主的加上动作、表情,我们之间协调合作得很愉快。等到第二次游戏时,就有小朋友主动要与我交换角色,我们再次进行表演,协调合作,也就不会出现没人演的情况。
四、在材料的提供上设置难题
在材料的提供上,给幼儿设置难题,可以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幼儿的协作行为的目的。有一次,在玩服装加工厂的游戏时,我出示了一种新裙子,吸引了许多幼儿,他们都跃跃欲试。我刚讲完制作过程,幼儿就争先恐后的做了起来。先钉扣子,然后装饰裙摆,到最后要将裙布钉在拉直的松紧带上时,幼儿发现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这时,雅霖对旁边的恬逸说:“你先帮我拉一下松紧带,我一会再帮你。”经雅霖一提醒,大家都互相协作起来,做成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渐渐地,他们发现一个人做得太慢了,于是3个人一起做,艺人钉一扣子,两个人装饰,最后一步3个人一起完成。这样,每次游戏他们都可以做出好几条裙子。
五、在游戏结束时进行评价。
不是每次游戏都是成功的,对于不成功的游戏,就需要在小结时找出原因。如:在一次建构活动《太空基地》中,有几名幼儿由于没有同一意见没商量好搭什么,游戏开始后很长时间,总也搭不出来。他们自己搭自己的,而且由于位置协调不好,搭的东西常被别人碰到,于是就发生了争吵。我请大家一起找原因。小朋友说:“应该先商量好搭什么,才能开始,还要商量好位置。”“不能吵架,吵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在每个幼儿的头脑中增强了协作意识。在以后的游戏中,幼儿都是先商量搭什么建筑,然后选定位置并分工,吵架的现象就不见了。
老师的指导并不限于以上几种,有时也是随机的。如:一次在娃娃家,江晓钧和吴泽彬扮孩子,“妈妈”正在洗菜准备做饭,他们两个“孩子”却在地上打滚翻跟头,把布娃娃往天上扔。“妈妈”见了大声说:“你们哪像当孩子的,哪能把娃娃往上扔,都吓着他了。回头告诉你们幼儿园的教师。”可是“妈妈”的话并没起多大的作用,他们依旧那么玩。看到这种情况,我以幼儿园老师家访的形式来做客了。两个孩子见老师来做客,顿时坐在椅子上。我说:“今天我开看看你们在家里是不是像在幼儿园一样好,在幼儿园是老师的好孩子,在家里是妈妈的好帮手。”听了我的话,他们连忙说:“妈妈,我来帮您洗菜。”“妈妈,我来哄妹妹。”
当“妈妈”提出的要求不起作用时,我巧妙地以老师身份家访,帮助幼儿明确身份,约束自己的行为,再加上积极的引导,孩子与妈妈之间的角色行为趋于协调,能良好地协作,从而达到了老师的指导目的。
10.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十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即成了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关键。学龄前阶段是幼儿身体和心理个方面发展迅速又关键的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又不拔苗助长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展开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因。幼儿刚接触外面的世界不久,他们对外界有太多的好奇,常常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问题而打破砂锅问到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护幼儿这种积极的探索心态,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因嫌麻烦而责怪孩子罗嗦。在孩子心中,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往往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扼杀了幼儿的求知欲与创造意识。
幼儿最爱想象,他们的脑中还没有任何框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对于幼儿的奇思怪想绝不一棒否定。在引导幼儿进行的想象活动中,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体会,鼓励他们异想天开,相信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
二、努力营造促进幼儿创造性的氛围和环境。
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必须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首先要努力让幼儿了解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这样避免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若幼儿处在消极氛围中,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造的气氛。其次是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最后,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断进行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形成和维持积极的、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首先,我们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由于幼儿的创造性是从内部诱发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自主选择的活动最容易诱发幼儿的创造性。增加选择性可以诱发幼儿的创造性发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在为幼儿设计各种活动时,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选择的机会。幼儿有权得到帮助来获取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师要帮助幼儿准备活动材料,为了避免幼儿的失败和挫折,保证幼儿获得创造需要的满足,教师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是必要的,但不能剥夺幼儿进行创造性选择的权力,同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选择的任务,以保证他们获得全面的满足体验,幼儿沉浸在某一创造性活动之中,要完成他们自己设定的计划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的,在材料方面,教师的帮助应体现在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大量机会上,要允许幼儿多次使用某一材料或多次进行某一活动,提供的材料也要适合幼儿的自我表现活动。活动的变化性对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教师应不断改变环境布置、活动材料、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活动材料的丰富和多变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尤其重要。
四、教师本身的素质在幼儿创造性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幼儿模仿能力较强,老师的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良好素质,将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喜欢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氛围,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适合幼儿创造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幼儿如鱼得水。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同样喜欢具有创造性的幼儿,并会极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所以创造型幼儿不但不会受到压抑,反而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幼儿在具有求知欲的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就会多,反之,教师缺乏创造性,则学生的创造性的活动就会很少。创造型的教师要善于以创造理念为指导重新设计教育活动、选择活动材料,以及创设活动环境,要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用创新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教师还要善于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先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予以指导,使他们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积极的创设环境,激励幼儿主动猜测和积极探索,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激发幼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已知的事物;鼓励幼儿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激励幼儿满怀信心的去探索复杂的、较难解决的问题;鼓励幼儿编造幻想场景;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表扬大胆尝试、不怕挫折的精神,奖励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行为;不讥笑幼儿看似荒谬的观点等等,时刻牢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布置自然角、益智区,园内开辟饲养角、种植园等,常带幼儿去户外散步,并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难度适中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没有现成的答案供参考,从而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11.浅谈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篇十一
一、积极扶植,爱护幼儿的独立性
我们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教育的对象,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要求教师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为此,我们必须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革幼儿园一日活动,改变陈旧的传统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要改变对幼儿管得过死、过严,一切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做法,解放儿童,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独立自主地做游戏,玩乐。
幼儿的独立性与创造力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独立性是孩子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最好体现,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条件。早在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培养创造力必须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是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谈,幼儿有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干一些他们高兴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表明: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使儿童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成人的附属或木偶。这对指导当前幼儿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幼儿独立性的研究有深刻的启示。
孩子从哇哇落地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积极的、主动的探索着周围的对象。随着脑髓的发育,孩子有了要求独立的愿望。一岁孩子从母亲手中抢剥糖果吃,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喜欢独立走,不要大人携扶,不到两岁的孩子要自己拿勺吃饭,三四岁的孩子把妈妈梳好的辫子拉掉硬要自己梳,不喜欢爸爸用积木搭的美丽壮观的高楼,对自己打出歪歪斜斜的小房子却感到满意。干什么事情总是说:“我来,我自己来……”孩子的这种要求自己来,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行为表现,是很可贵的独立性的精神,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必然规律。儿童随着机体的生长发育,要求独立已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对这种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予以支持和满足,孩子才能比较顺利的发展成长。因此,教育者必须十分珍惜爱护孩子的这种需要,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在因素,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
有一部影片《背起父亲上学》,描述了一个农村孩子石娃的生活经历,他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有着自强不息的独立性,他尽一切可能赡养老人,有承受一切困难的勇气,石娃的感人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独立性”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有了这种品质,他长大后才有信心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坚强的生活。
二、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发展独立能力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复杂,对个人自立于社会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发展独立能力的社会。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劳动、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的选择玩具,独立构思,自由的选择同伴,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游戏的情节,孩子才能玩的主动积极,有兴趣。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得锻炼。例如,幼儿玩过家家,孩子们把各种瓶盖当饮具,里面放上撕碎的彩紙,高兴得到老师面前说“老师尝尝我做的饭。”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是很高兴的。智力通过双手精细灵巧的动作激发出来,会增强其自信心,产生“我能行”的自豪感。
三、引导孩子体验成功的欢乐
幼儿的劳动大多是自我服务。自我服务或集体服务的简单劳动也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锻炼孩子意志的良好机会,在劳动中孩子要独立思考:怎样把任务完成得既好又快。如在剪纸课上,地面上有很多碎纸,我鼓励幼儿把纸片拾起来,比赛看谁拾得多,交到老师这里来,小班的孩子做这种事是很认真的,不一会儿,他们就能把纸片捡的干干净净。教幼儿擦自己的小椅子,从上到下有顺序的擦,孩子们脚踩小椅子的现象没有了,也知道保持地面的干净,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当孩子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时,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赞扬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孩子的独立的个性。幼儿进入幼儿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摆放碗勺,在家里靠父母喂饭的孩子也能独立地自己吃饭。小朋友最爱吃毛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动手剥出来的。我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应让孩子参与自己动手的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独立的动手能力。如家长让孩子去剥葱,她剥的很认真,可就是葱根削不掉,着急的小脸憋得通红,这时如果家长给他提供工具—小刀,他会很高兴地完成剥葱的程序,然后自豪的说“这是我剥的葱”。当孩子第一天上街买东西,他们会很高兴的,家长也认为孩子长大了。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所以,我们应该放开幼儿的手脚,让幼儿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2.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 篇十二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 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 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成人的自信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努力或改变来达成, 如有些人会通过化妆, 甚至整形从容貌上做一些修饰或改变来获得自信, 还有些人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娱乐方式或接受一些健康的心理咨询来使自己获得心理上的自信。成人通过这些途径都能获得自信, 但是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 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 所以他们获得自信的过程无疑更需要成人的推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更要注重从小对幼儿自信的培养。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呢?
一、赞扬鼓励出自信
我们都知道, 好孩子是鼓励和赞扬出来的。事实的确如此, 鼓励和赞扬是幼儿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的肥沃土壤。所以, 当幼儿出色地完成了某个任务或者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了他人又或者在某方面取得了进步时, 教师可千万别吝啬对幼儿的赞扬。就算是短短的简单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厉害”, 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比玩好玩的玩具或者吃好吃的零食还会令他们感到高兴。当幼儿做得不够好或者没有取得进步时, 教师也千万不要过分指责或批评幼儿, 应及时给予鼓励。无论是用言语上的“没关系, 老师知道你很棒, 再试试”, 还是用一个简单的动作, 如摸摸幼儿的头、拍拍幼儿的背, 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等都能给予幼儿信心, 从而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因为当幼儿受到这些“礼遇”时, 他们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同时这也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幼儿一股积极的动力, 让幼儿知道只要努力认真了就算做得不够好也没关系, 可以多尝试几次。教师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有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 不要过度或不切实际地滥用鼓励与赞扬, 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力度与尺度, 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同时, 对于各种不同性格的幼儿, 教师也要注意鼓励与赞扬的艺术性, 要用适合幼儿性格的方式。比如, 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 胆小的幼儿要多给予肯定鼓励, 少批评指责;而对于那些活泼, 相对比较调皮、好动的幼儿则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赞扬, 再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从而扬长避短。
二、榜样示范会“传染”
由于年龄特点, 幼儿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断正误的能力, 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在学样而已。而这时, 教师和家长就像是幼儿的一面镜子, 不管做什么幼儿都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幼儿会跟着学、跟着做。所以作为教师, 首先一定要以身作则, 树立典范, 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修养。自信也是会“传染”的, 如某个班的教师在做任何事时常常都是充满自信的, 那么这个班的幼儿肯定也会深受感染, 班级整体的自信心肯定要高于别班的幼儿。再则, 教师也要努力创设培养幼儿自信的环境,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教师所传递的自信信息, 在努力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的同时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同时, 教师也不要忽视了幼儿身边的各种资源, 通过其他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 比如, 在缺乏自信的幼儿面前赞扬自信的幼儿, 让他知道如果他这么做了同样会得到教师的赞扬。其实在很多时候, 同伴的榜样示范更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三、拥有自尊更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尊, 当然幼儿也不例外, 而幼儿的自信就来自于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幼儿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所以教师更应学会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不分时间与地点的,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也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对教师来说, 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就是尊重幼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们从古至今传统的观念下, 幼儿一般都要听从成人、长辈们的话, 不管他们的话是否正确有理。这仿佛已经变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殊不知, 在很多时候, 幼儿那小小的脑袋瓜里也会装有自己的想法, 当成人用自己的意志支配幼儿时有可能会扼杀幼儿的自信。作为成人一定要给幼儿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有机会说说自己的想法, 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可能目前幼儿们的观点还很稚嫩、还很不成熟, 有时甚至会有些异想天开, 但是成人给予他们这样的“展示”机会和“展示”平台无疑让他们的自信心好好地、充分发挥了一把。当幼儿感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得到了认可与尊重时, 他的自信就会随之而来了。可能这带给他们的只是小小的自信, 但是没关系, 通过日积月累, 幼儿们的自信心一定会变得更强大,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和支持他们这些小小的自信。
13.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十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和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它对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要细化一日生活常规,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途径进行训练,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只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才能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智育、德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感到困难,以下浅谈如何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一、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
作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灌输正确的卫生习惯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教师要想办法以幼儿所能够接受的方式实施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说,幼儿的特点是对生动形象有趣的事物比较有兴趣,比如一些色彩鲜明的图片,一些有趣的漫画、动画和舞蹈、歌唱等等,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视频,比如一只小兔子在吃饭前没有洗手,吃完饭就肚子疼,兔妈妈把小兔子送到医院,这才明白是小兔子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生动形象的漫画能够将饭前洗手的卫生知识宣传得十分到位,让幼儿印象深刻。幼儿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卫生习惯编成顺口溜或者儿歌,让幼儿耳熟能详地记忆并且规范幼儿在生活中的卫生习惯。比如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十分注意在日常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清洁;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不要影响到他人,游戏手工时,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教、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造成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榜样示范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对于天性喜欢模仿的幼儿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够直观形象,幼儿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因此作为教师,要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时时处处都要做幼儿学习的表率。如在个人卫生方面,教师要做到不留长指甲、饭前洗手、穿着整洁等;环境卫生方面,教师首先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瓜皮纸屑、不倒剩菜剩饭等。教师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榜样行为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
由于年龄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学就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利用各种游戏,上课,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四、环境创设
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幼儿真切感受到这种环境对他(她)们的影响,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过去的不良意识与行为逐渐产生厌恶感,并能对他人的不良行为产生排斥。
而对一些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切不可将他(她)们作为“典型”来进行“刺激教育”,要循循善诱,要在培养他(她)们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让他(她)们乐于接受大家的帮助,在集体的合作带动下,改变这些幼儿原先的不良行为习惯。
五、注意矫正幼儿细小的行为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吃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如果不提醒和教育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了,于是我就和班上的几位老师商量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经过商量班上的老师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个小礼物。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我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六、鼓励为主,少施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
七、实行奖罚制度
对于幼儿来说,应该从小给他们制定一定的卫生规矩,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卫生习惯。一定的奖罚制度能够更好地让幼儿学会自我规范。比如说,当幼儿有随便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时,作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明确对幼儿提出批评或者是进行一定的惩戒,比如让幼儿试着站墙角或者是自己反省,这样能够让幼儿从小明确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卫生习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对于做得好,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幼儿,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对他们提出鼓励和表扬,让幼儿的进步表现得到肯定和赞扬,这样有利于鼓励幼儿再接再厉,保持良好的习惯。作为幼儿的教育者,家长和教师还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在游戏中让他们既保持游戏的乐趣,还能够准确分辨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对于进步大的幼儿,家长或者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实质性奖励。比如说,一个玩具、一朵小红花等等,这些都能够让幼儿保持好习惯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八、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道理很简单,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为了使家园教育同步,我们注重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要求父母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让幼儿在这样温馨的家庭中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求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幼儿从小萌发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再者,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以此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14.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十四
一、生活习惯的养成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养的体现, 因此, 幼儿教师要在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把握教育时机,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一) 留意生活细节, 从小培养, 从小事抓起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 可塑性最大, 最容易受引导。其实, 生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生活活动中包含了许多领域的教育内容, 例如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 最容易受到污染, 特别是幼儿, 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净的东西上的病毒、细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 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 因此, 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 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
从刚进餐起, 教师就要诱导幼儿能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并乐于洗手。刚开始学时, 幼儿一见到水就玩个不停, 一不注意, 孩子们的袖子就湿了, 所以, 要带着孩子们一起洗手, 边洗边教幼儿洗手的顺序。幼儿如果穿的是长袖的衣服, 要先让幼儿把袖子挽起来, 然后把手冲湿, 把洗手液挤在手上, 不能挤多了 , 接着就搓, 反复搓 , 手心、手背、手 腕, 最后, 用清水洗净, 擦干。在洗的过程中, 教师可说:“看看哪位小朋友洗得最干净! ”以此鼓励幼儿把手洗干净。洗手后, 幼儿看着自己洗得白白嫩嫩的小手, 都特别高兴。洗手的同时还要教育幼儿不能浪费水, 洗完手后要及时关掉水龙头。
我们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种细节小事上, 各个活动环节上, 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 想方设法运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为了更好地使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 我经常讲一些小故事, 还让幼儿参加“我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的活动。
( 二 ) 正面引导幼儿 , 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 家长们在孩子吃的方面更是听之任之, 因此, 幼儿的偏食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 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
首先, 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 教师是幼儿心中极有影响的人, 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 因此, 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 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
例如, 有的幼儿不喜欢吃青椒, 我就边吃边做出好吃 的样子 , 嘴里还念 叨着 :“真好吃! ”幼儿们看到我吃得这样香, 也有了想吃的欲望。我还给幼儿们讲了吃青椒的好处, 并告诉他们:“老师最喜欢吃青椒了, 不知道哪些小朋友和老师一样爱吃青椒呢? ”幼儿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其次, 还有的幼儿对某种食物爱吃时, 吃了又添, 不爱吃就少吃, 甚至一口也不吃。对待这样的情况, 我采用了提前预防的方法, 在吃饭前, 我会问幼儿们:“小朋友们, 你们猜今天吃什么菜啊? ”幼儿们听了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很多, 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很有营养的菜, 吃了它会长高, 会变得聪明, 一会儿吃饭的时候, 看哪位小朋友吃得香, 吃得多。”这样, 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相互比着吃。
再次, 鼓励幼儿, 当幼儿不偏食、没有剩饭的时候, 我就给予鼓励, 发一个笑脸, 一朵小红花, 一张小贴画, 或伸出大拇指来赞扬他, 这样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使幼儿改正偏食的不良习惯。教师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次亲切的点头, 都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舞。
二、道德习惯的培养
幼儿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早期的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往往对人的成功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有效载体。我们要精心设计活动, 让幼儿愉快地参与活动, 并在活动中获得感悟, 获得收获, 获得启示。例如, 我让幼儿做拍手游戏, 两个幼儿一组, 一边教幼儿动作, 一边让幼儿口中念儿歌 :“讲环保 , 护花草 , 爱公物 , 不损坏 ;去参观 , 守秩序, 买东西, 要排队;过马路, 左右看, 红灯停, 绿灯行;看表演, 讲文明, 演出完, 鼓鼓掌;守公德, 有教养, 小朋友, 互相帮;好习惯, 终受益。”幼儿通过多次拍手游戏, 以及熟练背诵儿歌, 渐渐懂得了儿歌的意思, 在生活中做得也很好。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 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找德育的立足点, 让幼儿从生活中走进德育, 让德育提升孩子的生活质量。在母亲节的时候, 我让幼儿亲手为妈妈做一件小礼物, 或为妈妈做一件事, 幼儿们的兴致可浓了, 有的幼儿为妈妈折纸鹤, 有的幼儿为妈妈折了一只小船, 有的幼儿为妈妈洗脚, 还有的幼儿帮妈妈做家务, 有的幼儿为妈妈画了一幅画, 画上有红红的太阳, 飞翔的小鸟, 清澈的小溪, 自由自在的鱼儿, 还有的幼儿在吃饭的时候, 为妈妈夹菜, 感谢妈妈。幼儿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只要教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带着孩子走近生活, 感受生活, 就一定能让孩子在生活中长大。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基本上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 而学习不好的孩子, 多数不是因为脑子笨, 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应该让幼儿懂得学习时要专心认真, 不能贪玩, 不能做小动作, 要有耐心;还要珍惜时间, 不能拖拖拉拉, 不能长时间看动画片, 玩电脑游戏。
特别是课堂上, 当有的幼儿回答问题后, 教师总会问:“某某小朋友答得好不好, 或是对不对? ”幼儿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好”或“不好”, 有的幼儿根本没有认真听讲, 也跟着说“好”“不好”, 针对这种现象 , 我转变方法 , 这样提问:“某某小朋友什么地方念得好? ”或是:“某某小朋友哪儿念错了? ”这样幼儿就必须认真听了, 如果不认真听, 就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幼儿回答得好的时候, 一定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肯定幼儿的进步, 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 从而激发他认真听讲,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不是几次的重复巩固练习所能养成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长期培养, 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因此, 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 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 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按要求做, 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 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 因此, 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格要求幼儿, 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做事有恒心, 不半途而废。
15.幼儿园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方法研究 篇十五
关键词:素质教育;责任;独立性
现在国家一直施行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大部分家长重视的是他们智育的发展,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总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能自然而然掌握生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而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就是第一步,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往往童年的记忆才是最深刻的,影响是最大的。除了家长这个生命当中第一位的导师角色以外,幼儿园所担当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幼兒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它是孩子脱离父母依靠的第一个生活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教师有责任创造出一个快乐、和谐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的独立世界。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赋予他们适当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从小学会担当、责任。试想,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预知的事情,比如执勤时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或分歧,而他们通过合理的方式自己解决了,很可能成为人生中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必将让他们印象深刻,这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其次,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多沟通,帮助家长转变传统的观念,多给予指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而最基本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基本的明辨是非能力,有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通过讲故事逐步引导孩子的思想意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多多鼓励、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这样我们才能真实了解孩子的能力。
16.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篇十六
绘画要求孩子有较强的想象力,丰富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谈三点:
第一, 多提问题,拓宽孩子的思维领域,养成勤动脑筋的习惯。孩子平时画玩具、交通工具、动物等内容比较多,如不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就局限在画好一辆汽车、这些物体有什么作用?谁和它一起玩?能把自己和你的好朋友添上去吗?你感觉开心吗?天气怎么样?背景可能有什么?……孩子就能开动脑筋,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画画的精彩程度和品味就大不一样。
第二, 唤起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猜测和推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接触新奇有趣的事物,画画时可抓住这一点。例如画螃蟹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至两只螃蟹让孩子观察,并让孩子扮演一下螃蟹,感受一下螃蟹走路的样子,再创设疑点:螃蟹为什么长着大钳子?它有什么作用?螃蟹为什么长着大钳子?它有什么作用?螃蟹有几对足?怎样走路的?为什么会这样走?我们怎样到水底观察它们?……小朋友根据疑点,展开观察、探究、推测,活跃了思维。
第三, 多交流学习,激发创造灵感,提高表现欲望。教师在孩子画完画后,要习惯将画挂出来,让孩子互相观察和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机会的还应多带孩子参观高水平的展览,这对孩子的启发很大。孩子通过观察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开拓视野;也可以看到别人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在观看过程中,也许会说:“这幅画使我想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又温暖又舒服。”或者说:“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处理)……我会画得比他更好。”
17.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十七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要看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代能给自已的一生留下很深的记忆。从幼儿开始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对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品质是指一个人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和品性等的本质。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幼儿良好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1.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幼儿期正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以后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和奠基作用。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因此,在幼儿园中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
1.1 品行辅导活动。
根据孩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认识上的疏导和行为上的辅导,让孩子在一次次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在一个个有目的创设的情境中懂得道理,积累情感体验,从一开始的适应目标要求逐步发展到在类似或不同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调整自已的心理和行为。如:有些幼儿伤害自己,如打自己、咬手指甲、沉默不语、跺脚等;有些幼儿迁怒于别人,如打人、摔东西等,以此发泄情绪。而消极的情绪发泄方式不利于幼儿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为了让乐观向上、愉快积极的情绪陪伴幼儿的生活,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情绪识别、情感表达和情绪调控能力。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将集体教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探究方式、交往能力和情感水平来设置环境,是幼儿能够动手操作或与之互动,帮助幼儿舒解消极情绪。每个孩子能力总有强弱之分,能力强的孩子总觉得自已什么都行,自信心十足,有时还会看不起别人;能力弱的孩子总觉得自已什么都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做什么事都怯生生的。如何调节孩子的行为呢?我们可设计开展品行辅导活动,辅助能力弱的孩子分析自已的长处,准备好展示的内容,活动中鼓励能力弱的孩子大胆展示自已的本领,引导能力强的孩子了解朋友的长处,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帮助幼儿调节自已的心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1.2 各科教学活动中。
可以根据各科教学活动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个性培养。如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提供图示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图操作,培养他们敢于动手探索、尝试的个性品质。各科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回答问题时不重复别人的回答,鼓励幼儿敢于谈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意见,使幼儿自信、独立、勇敢等良好个性品质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发展和巩固。
1.3 日常生活及游戏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抓住良好时机,进行随时教育,对培养、巩固良好品质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游戏活动占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老师可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实践指导,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潜默化地接受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起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来说,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具有自信心,能独立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勇于尝试,探索新事物;对外界的态度积极、主动;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能相互合作、谦让,有同情心,有进取心;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能力;天真活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二是要涉及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三是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梯度,以充分体现幼儿园心健康教育内容的实践、序列性和层次性。
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情境教育很重要。情境教育实际上就是运用一定的情境进行教育,从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创编语言情境、表演情境、电视情境、操作情境等。向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技能。比如,心理健康的含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老师必须首先在理论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诸如围绕目标选择内容的技能,根据内容创设情境的技能,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不快,进行正确有效疏导的技能,以及把问题分析转换成幼儿能接受的通俗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技能等等。只有具有一定的教育技能,幼儿心理教育才能有效实施。
3.多方配合,提高幼儿素质
幼儿良好品质的教育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幼儿良好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3.1 丰富幼儿的社会情感。
大量的活动,将给幼儿许多不同的感受,使幼儿逐步有了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在对别人的观察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尊敬、公正,什么是同情、怜悯,什么是羡慕、骄傲等等,使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指向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并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之后,幼儿会自已评价周围的是是非非,并产生赞同、憎恶、佩服等道德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3.2 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要培育幼儿坚韧不拔的意志,锤炼不屈不挠的性格,就要人为设置一些困难,外出活动,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饿了、渴了不能及时得到吃的,喝的,需要一定的忍耐;包带断了,衣扣掉了,要自已动脑想办法克服;天气的突然变冷或变热,也不可能随时得到最周到的照顾等。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没有毅力,缺乏恒心是会掉队的,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锻炼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3.3 培养幼儿积极情感。
18.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义及实践 篇十八
一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意义
1. 独立性是幼儿终生发展的源动力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应成为儿童发展的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幼儿本是有独立愿望的, 婴儿从蹒跚学步开始就想挣脱成人的怀抱, 尽管跌跌撞撞, 但却表明他的愿望;到了两三岁, 随着自我意识的萌生, 独立的愿望更加强烈, 什么都想要“我自己”。如果从这时开始, 父母能因势利导, 放手锻炼并从旁支持、鼓励与帮助, 幼儿的独立性便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 处处包办代替, 幼儿的独立愿望就会渐渐消失, 形成依赖心理, 从而导致发育迟缓。从幼儿成长的全过程来看, 没有人能代替他长大, 最终要靠他们自我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可见独立性对个体的终生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2. 独立性是时代对儿童素质的要求
美国教育专家罗伯特博士曾经提出现代幼儿教育的十大目标, 其中第一条便是独立性。独立性对于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非常重要, 幼儿如果缺乏独立性便无法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也无法适应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幼儿将来长大后要适应社会, 因此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为了使儿童、青少年在未来社会发展中, 成为成功、幸福、有贡献于社会进步的人, 提出要使新一代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 而其中任何一个“学会”都离不开主体的独立性。今天的幼儿将来需要应付各种挑战,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生活。如果家长不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将来他们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节目中, 看见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独立生活能力极强的五岁男孩, 能将自己的生活小空间整理得井井有条, 还能主动帮妈妈干活。当记者问孩子的母亲“你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怎么这么强”时, 这位母亲说:“不这样培养, 将来他怎么能够生存!”我深深感到, 这才是一位对孩子终生负责的好妈妈。
二幼儿独立性培养的实施策略
1. 家庭日常生活中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家长就不要时刻都围着幼儿转, 要让幼儿从家庭的中心走出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 家长一般不要代替他去做, 凡是孩子说“我能”、“我自己去做”的, 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幼儿到了一岁左右, 一般就有了独立的愿望。当他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 就往往喜欢独立行走, 不要大人搀扶, 不到两岁, 就要自己拿勺吃饭, 到了三四岁, 就会常常说:“我自己来。”这种种要求, 正是可贵的独立精神。家长只有对这种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予以支持和满足, 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要使幼儿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家长还应积极创造条件, 让幼儿多实践。一个孩子只有给他很多探索和试验的机会, 以及不害怕他独自在一定的限度内犯错误, 才能培养和锻炼他的独立自主能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家长应允许他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父母给他们的约束和规定要逐渐减少, 使他有更多的自由去管理他自己的事情。父母还应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事情作出决定。如你可以说, “这由你决定”, “你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等。当然, 由幼儿自己作出决定的事, 必须是与他年龄相适合的。在培养幼儿独立性的过程中, 有时幼儿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自己动手。遇到这种情况, 家长就要设法启发、培养他自己干的愿望和能力, 战胜依赖的心理。当然, 对于一些幼儿做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事情, 父母可以给予适当地指点, 或者给予必要的协助, 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本领, 获得才干, 增长信心。总之, 家长应克服过分保护幼儿的倾向, 让幼儿多去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 教育活动中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第一, 要培养在幼儿园中的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差不多都要三周岁左右。而且现在独生子女很多, 从家里到幼儿园, 幼儿会有很大的不适应感。这时, 家长和教师就要密切配合, 保证幼儿身心都慢慢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个体的适应性和独立性非常重要, 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 了解幼儿在家里的生活自立能力的程度, 进而在幼儿园继续培养其独立性并根据不同的幼儿进行相应的强化。如教师在平时授课时让幼儿收发玩具、自己整理工作毯等, 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系鞋带比赛、穿衣服比赛等。幼儿通过平时的课堂和不定期的比赛, 潜移默化地就继续巩固本身的独立性, 同时也更能适应群体生活, 学会与他人的相处。在培养幼儿自立能力的同时, 也要对幼儿的精神自立能力加以重视。幼儿本身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奇, 总想问个“为什么”, 对幼儿这些可贵的品质, 我们要悉心呵护, 耐心倾听幼儿的许多个“为什么”, 但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 而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 引导他们寻求答案, 这也是发展幼儿智慧的方法之一。同时也要让幼儿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对发生在幼儿之间的一些小事, 成人不要急于干预, 而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面。总之, 幼儿精神上的自立, 必将带来自信心和独立性。
第二,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角色游戏的特点是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内容、分派角色、制定规则, 无拘无束地在假设的情景中思考想象, 表现他们对成人劳动工作生活的认识, 幼儿的智力、主动性、创造性会在这一游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教师带着幼儿玩“修理工作台”的游戏, 就可以让幼儿充分选择修理的工具, 如螺丝刀、钳子、扳子、锯子等高仿真的玩具。这样能使幼儿从小就培养一种选择意识, 当将来面对人生更多选择的时候, 能够应对自如。在幼儿选择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要选择无毒、环保、安全的玩具, 并且要疏导幼儿选择时的纠纷, 如几个幼儿都选择一个玩具的时候。当幼儿们继续玩“修理工作台”的游戏时, 不同的幼儿来修理不同的机器, 在幼儿们有着不同分工时, 他们能充分意识到只有自己或自己同组的同伴才能完成时, 幼儿们都会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务, 这样能使幼儿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教师还要控制住这个角色扮演游戏的场面, 调动幼儿们的积极性和培养幼儿的选择性。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 使幼儿完全融入到游戏的情景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 能在玩的同时得到个人素质的提高。因此, 角色游戏对幼儿对立性的培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 我们在注重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幼儿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 一定要克服过分保护幼儿的倾向, 让幼儿多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摘要:独立性的培养是时代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幼儿期是独立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 适时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幼儿独立性的意义阐述, 进而探讨培养幼儿独立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独立性,儿童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9.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篇十九
关键词:绘画的兴趣 绘画自信心 培养绘画技能
中国分类号:G613.6
一、创设具有美术气氛的活动空间,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前提。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此,创设一些让孩子身临其境的环境使孩子在活动中更为投入,教师首先是环境的创设者,不仅要为幼儿准备必要的材料,更要营造画画的环境和气氛,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画画。特别是墙饰的装饰及各个区域的布置都应注意构思的形象变化,画面内容生动,色彩鲜艳协调,具有童趣。有了这种气氛,幼儿随时地观察美、欣赏美,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二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法,调动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1、从玩和画的结合中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常常提出“玩”,时时念着“玩”,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绘画技能。教育内容、方法应该多样化,应该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的游戏。如画《马路上的车》,老师准备许多玩具车让孩子闭着眼睛去摸,感觉它的形状及结构,再玩一玩,然后由孩子们发挥想像去设计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并说说车的结构原理,及自己的设计意图,这节绘画课就轻松的上完了。让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孩子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
2、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新鲜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有些孩子爱画相同的形象,始终没有变化,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定的概念或模式,这样会影响绘画水平的提高,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应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应该多带孩子到户外参观、游玩。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睡觉等点点滴滴,都可以说是丰富孩子作画感的源泉,孩子要透过亲身体验,才能画出生动、充满情感的作品,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陶冶美的情操。
3、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就要在选材上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玩具等,可通过看光盘、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这些题材幼儿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
三、利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幼儿看到鸭妈妈带着小鸭在水中游玩的情景非常开心,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对鸭妈妈讲话“鸭妈妈你们玩的真开心 ,我给你们画张像吧!”这些充满情趣的语言,在无形之中就会使幼儿产生作画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幼儿自由想像,大胆创作,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筆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表现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态度的特殊形式。以往的绘画课只注重教学效果,幼儿绘画多以命题画为主,教师怎么教,幼儿就怎么画,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期以来,不仅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更可能会扼杀幼儿刚刚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因此,教师在命题画活动中,要认真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若发现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大胆创作,如:画“大鞋的联想”,让幼儿在画鞋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创作,在鞋的造型上添画成车,花盆等。也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像,大胆创作,从而更好的发挥幼儿的绘画积极性。
五、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幼儿绘画自信心
幼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画的好坏,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他们做出一幅画时,老师适时说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及时给与适当的鼓励,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建立和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辅导幼儿作画时,应该尽量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如“你画的真好,颜色搭配的真漂亮。”或是“如果······将会更好。”帮助幼儿树立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幼儿有了绘画的兴趣,教师在给予正确的鼓励、指导,幼儿的绘画能力才会日渐提高。
六、赏识、评价幼儿的作品,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同。幼儿也不例外。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得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而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幼儿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浅谈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07-21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11-20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08-23
学习“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有感07-08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08-09
如何培养幸福幼儿10-24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10-10
如何培养幼儿阅读兴趣07-24
如何培养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常规10-05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