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4-10-06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篇)

1.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一

北 师 大 版 四 年 级 下 册 数 学 教 学 设 计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马河口中心小学

黄 雷 小数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课件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 1 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是()元。

2.把 1 元平均分成 100 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 2 页第 2 题)

2.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 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

第二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2角5分 =()元

分米 =()米分 =()元

135克 =()千克元 4 角=()元

3分米 2厘米 =()分米

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计数单位是(),这两个单位间的进 率是()。

2.0.78 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 2 个

十、7 个 0.1 和 5 个 0.001 组成的数写作:(),读作:()

4.连线题: 0.008 0.8 0.08 零点八 零点零八 零点零零八

5.判断

(1)8.76 读作:八点七十六。()

(2)4.32 是三位小数。()

(3)5.961 中的 6 在百分位上,表示 6 个 0.01。()

6.一个小数,它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 2,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 小数写作()

7.0.0302 用分数表示是()

8.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9.26()0.296()

三、作业布置。

1、作业本做练一练 2、3 题

2、完成相应配套练习。

四、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0.926(0.269())

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 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黑板有多长

1、教师拿出米尺量黑板的长度。

2、教师将实际所量长度写在黑板上。课本上黑板长度为 2 米 36 厘米。

3、教师提出问题:黑板长多少米?

4、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先小组交流,各小组选代表汇报。

5、教师公布答案。

三、精讲例题

1、把一米平均分成 100 份,一份就是 1 厘米,36 厘米就是 100 分之 36 米,用小数表示就是 0.36 米。

2、黑板总长等于 2 米+0.36 米=2.36 米

3、自学回答,鹌鹑蛋和鸵鸟蛋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千克?

4、教师叫学生回答。3

四、当堂训练。

1、独立完成课本第 4 页三道练习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2、独立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题。

五、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判断对错。(ppt出示)

(1)把 1 元平均分成 100 份,10 份是 1 角。

()(2)把 1000 千克平均分成 1000 份,5 份是 0.005 千克。

()(3)百分之十二就是 0.02。

()(4)十分之七米用小数表示是 10.7 米。

()(5)0.05 表示百分之五。

()(6)3.21 是三位小数。

()(7)0.034 写成分数是 34 /100

()

二、当堂训练,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用箭头指出下面各数在直线上的位置。

2、写出下面的小数。

(1)蜂房的容积几乎都是零点二五立方厘米。

写作: __________(2)人的眼睛大约能分辨只有零点零六毫米的物体。写作: _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四点四三米。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数,十位、十分位、千分位上的数字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 0,它是(读作()。

4、请你用 0、3、6、9 四个数字(每个只能用一次)按要求组数。

(1)整数部分最大,而小数部分的千分位是 6 的数是()。

(2)0 不读出来而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的是()。

(3)0 读出来,而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小数且不是 0 的是()。

三、作业布置:作业本做 2、4 题,完成同步学练测。

写作:),小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将十进制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等。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课件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11/100 =()

/1000 =()

()= 0.8

0.021=()

二、展示交流。

1、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2、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3、教师精讲。

三、探究新知

1、说一说课本第 6 页上得每一个 2 分别表示什么?

2、小数点后面的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后独立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4、精讲例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1.填空。4 分米 =()米

厘米 =()米

450 克 =()千克 69 克

=()千克

元 6 角 7 分 =()元米 5 分米 =()米

2.(1)0.4 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2)0.36 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3)0.1 米表示把 1 米平均分成()份,有这样的()份。0.4 米里有()个 0.1 米。

(4)0.5 元表示把 1 元平均分成()份,有这样的()份。

六.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比较小数的大小,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3、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难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课件展示)

1.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4.0.307 的 3 在()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5.1 米=()分米,1 分米=()米;1 千克=()克,1 克=()千克。

二、合作探究。

1.谁跳的高。在一次调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 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9.87

○ 9.90

2.谁跳的远? 三位出场的选手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说说 你的方法,小组合作。()>()>()

3.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 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部分的大小,()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部分相同,就从()部分的()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当堂训练。

1.在线轴图中找到 9.8 和 10.1 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2.比大小。

0.839 ○ 0.9

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分米 =()米

厘米 =()米元 4 角 =()元

克 =()千克

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数。

(1)0.720,0.702,0.712

()<()<((2)8.09,8.91,9.08

()<()<(5.根据要求,写出三个小数。

(1)在 0.6 和 1.0 之间:

(),(),()。

(2)在 0.25 和 0.5 之间:(),(),()。

(3)在 0 和 0.1 之间:

(),(),()。

四、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学练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 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导航

1、完成课本估一估。

2、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3、小组合作,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成果,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4、在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计算法则是什么?

1.25+2.41=

3.660.7=

5.5+11=

1.35.38

75.69.2

4、列式计算。(10 分)

(1)一个数比 2.02 与 3.28 的和多 1.3,这个数是多少?(2)从 100.86 里减去 10.54 与 20.86 的和,差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18 分)

1、五月份某运输公司一队运货 30.6 吨,二队运货 35.08 吨,三 队比二队多运货 2.02 吨,三个队五月份共运货多少吨?(4 分)

2、妈妈买鞋用去 125.4 元,买袜子用去 13.8 元,给了售货员 150 元,还剩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计算)(6 分)

3、光明小学四二班向灾区的小朋友捐款情况如下表:

小组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钱数(元)

50.61

比第一小组少 18.29

比第二小组多 42.87(1)第三小组捐款多少元?(2 分)(2)三个小组一共捐款多少元?(3 分)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3 分)

六、智力大比拼(5 分)

一桶油连桶重 55.1 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 30.1 千克,这桶油 重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15

2.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二

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过去式单元的复习课, 由于本单元在前一段时间已经学过,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导入复习、练熟词句、交际运用、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过去式的句型,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基本目标

(1) 词汇:能较好的掌握本单元过去式的动词词组:took the pictures, climbed mountains...

(2) 句型: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句型:What did you do?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并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2. 能力及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过去所做的事情, 并借此增进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

3.本课时为单元复习课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磁带、词卡、幻灯片演示。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StepⅠ:导入复习

1.Let’s chant. (五年级下册P2)

T:I often do housework on the weekend.And I usually take pictures too.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Can you ask him/her?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通过chant, 引出一般现在时态句子并对话练习)

2.T:Look at the phrases.Can you read them? (练习一般时态词组take the picture...)

3.T:You know, I 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Look!Last weekend, I tookthe picture.Is it beautiful? (拿出卡片, 领读take the pictures, took the pictures) Can you spell take?And took? (板书take, took) I often clean the windows.Last weekend, Icleaned the windows. (引导学生把所列词组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般现在时态句型的对话练习导入到过去时态知识的复习。教师运用句型I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和Last weekend, I took the picture.的鲜明对比再次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了过去时态的意义, 通俗易懂, 为后进生的知识掌握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做了有效的铺垫。

StepⅡ:练熟词句

1.T:Next, Let’s play a game.I say the verbs.You say the past tense. (通过教师说动词, 学生说动词过去式来巩固单词的过去式。)

2.T:Take out your paper.Finish the Exercises 1.Let’s check. (落实书面练习)

3.T:Let’s chant. (六年级下册P41.) Can you read them? (引出本课重点句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How did you go?) “

4.T:Please read and write them twice!Who’d like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a

(借学生活动板书重点句) 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good.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书面练习的方式, 进一步巩固重点词句以达到熟练掌握, 并为下一阶段的交际运用作好了充分准备。

StepⅢ交际运用

1.T:Look!I took another picture on my holiday.Would you like to ask me some questions? (展示教师出去游玩的照片, 引导学生用Where?What?How?提问。)

2.T:Did you have a holiday?Please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运用重点句, 做对话练习)

3.T:Just now, We reviewed and practice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Next, let’s do the 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

设计意图

教师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提问, 进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练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思考的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StepⅣ巩固提高

1.Exercises 2:Listen to the tape, write“T”or“F”。

(听录音, 判断正误) Check!

2.Exercises 3: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answers.

(阅读对话, 选择正确答案) Check!

3. (板书简笔画) Look at the pictures.It’s you.Can you talk about your holiday.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yourholiday on the paper. (看图说话, 并书面表达。) Check!

4.How many stars did you get? (课堂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对学生进行了听音判断和阅读选择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听音判断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看图进行书面表达, 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StepⅥ家庭作业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of unit 4.

2.Please write a letter about your last holiday to your friends.

设计意图

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把课堂语言能力的提高延伸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板书设计Revision Unit 4 My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How did you go?

教学反思

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4.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试题 篇四

一、直接写出得数。(10分)

350÷70=   125×8 =   160+370=  560÷8= 120÷8×0=

0 ÷ 8 =   630-280=   180÷3=   16×30= 12÷3×4=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5分)

1. 0乘任何数都得0。     ( )

2.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3. 25×4÷25×4=1    ( )

4. 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 )

5.一个数加上0还得0。     ( )

三、用递等式计算。(18 分)

480×12÷40   950+560÷14×28    0×56+420÷70

37+63×(65-39)  234-0÷(234 - 0 )  (497+2884÷28)×506

四、先填空,然后写出综合算式。 ( 10 分)

3 6 0 ÷30        3 6 - 2 7  5 2 +4 8

M       M    M

200+(  )      (  )×(  )

 M          M

(  )-80        (  )

 M

(  )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五、列综合算式计算。(12分)

(1)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   ( 2)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

加上541,得多少?        积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45分)

1、我们学校三、四年级都有5个班,三年级平均每班62人,四年级平均每班64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6分)

2、庆六一活动,幼儿园买回400份奖品,分给8个班后,还剩下40份。平均每班分得奖品多少份?(6分)

3、王师傅和徒弟小李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在8小时中,王师傅加工了560个,小李加工了480个,王师傅每小时比小李每小时多加工了多少个零件?(6分)

4、小红有故事书160本,是小萍故事书本数的2倍,而小冬的本数是小萍的4倍。小冬故事书的本数是多少本(6分)

5、学校要做一块长方形的宣传栏,宽是120厘米,长比宽的4倍少30厘米.这块宣传栏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

6、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一辆汽车从起点(青海西宁)出发到达终点(西藏拉萨),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7小时后离中点还差90千米。青藏公路全长多少千米?(7分)

5.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篇五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学习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出示书上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小数所表示的意思。说说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自主学习】(8分钟)

(一)学生尝试解决。

1、一盒火柴的价格是0.1元,也就是多少钱?一本作业本的价格是3角,也就是多少元?

2、一个盒子的宽是0.1米,谁知道这也就是多长?鼓励学生猜一猜。师: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猜“1厘米”?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这个盒子的长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合作探究】(8分钟)

(二)教师引导探索。

1、出示一条线段,如果这条线段的长是“1”,请你想办法得到0.1,标出来。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可以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十分之一,也可以用0.1表示。教师再指名进行回答,最后同桌互说。你能表示出0.4吗?学生尝试。集体订正。

你能解释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学生进行解答。【展示交流】(8分钟)

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长? 猜一猜。能说一说想法吗?

学生猜想后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1= 0.3= 0.01= 0.04= 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学生根据探索的结果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小数和什么数联系特别紧密?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几个等式吗?你觉得小数是什么样的数? 【当堂检测】(12分钟)

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1、一个正方形是1,平均分成100份,2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吗?20份? 2、0.03米就是多长?为什么?0.12米呢?

3、这个正方形表示1,把它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也可以表示成()。如果要表示59份呢?0.013、0.21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0.001米也就是多长?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总结评价】(2分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小数的意义

(一)0.1= 0.3= 0.01= 0.04=

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和怎样把几克用千克作单 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习、谈话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的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引导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36厘米等于多少米?(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分组讨论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观察米尺,说一说你的发现。学生观察米尺,教师巡视指导。师问:1厘米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汇报: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师: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讨论后汇报:36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36米。(2)交流2米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师过渡:知道了36厘米还可以用0.36米表示,那么黑板的长2米36厘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将2米写在整数部分,36厘米是0.36米,那么2米36厘米就是2.36米,黑板长2.36米.2、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第二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和第一幅情境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质量单位的换算和长度单位的换算的方法是一样的。因为1 千克=1000克,鹌鹑蛋的质量是12克,等于 千克,也就是0.012千克;500克等于 千克,也就是0.500千克。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2)小组活动,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参与活动。(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5题。

思考:0.3时写成分数是多少小时?表示什么意思?

生回答:0.3时写成分数是 时,表示将1时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时。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页“练一练”2、3、4题。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二)1厘米= 米=0.01米 1克= 千克=0.001千克 36厘米= 米=0.36米 12克= 千克=0.012千克

课后反思:

小数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

(三)第6—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进率关系。

2、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小数意义及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小数计数单位及进率的理解。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读目标

通过图片我们知道,北京地铁的最高运行速度约为22.222米/ 秒,你知道这个小数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 小数的意义

(三)(一)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并说一说其中的“2”分别表示的意义。

(二)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二、自主阅读,小组交流

(一)自主学习完成P6第一部分

(一)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二)认识数位顺序表

自主阅读,进一步认识小数计数单位

(三)讨论理解“满十进一”

低一级的单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完成P7页1、2 题

四、作业

完成《小练习册》

1、2题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读目标

师:课前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谁来汇报一下?老师也做了调查,小豆豆文具店一支钢笔标价是2.5元,另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二:探索新知 交流讨论 完成课本P7 1.0.6和0.60谁大?涂一涂,比一比

2.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独立尝试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3.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基本性质)

三、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独立练习:P8 3、4、6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第8页5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的基本性质

课后反思:

比大小

教学内容:教材9-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并能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比较整数大小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寻找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4.0.307的3在()位上,表示();7在()位上,表示()。

5.1米=()分米,1分米=()米; 1千克=()克,1克=()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

0.69 ○ 0.8

2、引导:运用转化法和画图法可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呢?(运用计数单位的有关知识比较大小)

(二)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1、三位选手跳远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

2、引导:因为2.97比3.13和3.08都小,我们知道:整数部分小的那个数就小,那3.13和3.08如何比较呢?

(三)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

部分相同,就从

部分的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在数轴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比大小。0.839 ○ 0.9 6.07 ○ 6.7 5.45 ○ 5.6

3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5分米 =()米 37厘米 =()米

5元4角 =()元 150克 =()千克

4.□0.□7 在□里填数字,使它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2)使这个数最接近31,这个数是()。板书设计:

比大小

0.8>0.69 3.13>3.08>2.97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课后反思:

买 菜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过程和方法: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并会

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思想,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c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11页“买菜”情景图)l

师:通过这个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老师包里正好有4元零钱,看看能不能够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

师:大家怎么算的?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老师还有个问题,老师想买一把芹菜和一把油菜,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25+2.41= 3.66—1.25=

2、在计算前,先让学生估算计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估算的。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

4、汇报。

(1)分步计算。

可将整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将得数相加。

如:1+2=3 0.25+0.41=0.66 3十0.66=3.66

所以:1.25+2.41=3.66 3—1=2 0.66一0.25=0.41 2十0.41=2.41

所以:3.66—1.25=2.41(2)涂一涂。

学生利用方格纸涂一涂并进行计算。

(3)列竖式计算。(指两名学生板演自己的竖式)1.2 5 3.6 6 + 2.4 1 + 1.2 5 3.6 6 2.4 l 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相互提问,讲清算理)5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思考: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使学生理解,小数如减法计算中,只有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1题。(1)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

2、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

3、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要先求出亮亮站在凳子上的高度:1.45+0.4=1.85(米),然后再根据题意,求出爸爸的身高:1 85-0.05=l.8(米)。

4.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6题。(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先求出半箱苹果的质量:46.6—24.3=22.3(千克),然后求出一箱苹果的质量:22.3+22.3=44.6(千克),最后求出箱子的质量:46.6-44.6=2(千克).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吗?

2、回家后请帮爸爸妈妈算一算在超市购买商品的总价吧。

五、板书设计 买

两种菜各一把一共多少元?

售货员收的钱对吗? 1.25+2.41=3.66(元)3.66一1.25=2.41(元)答:两种菜各一把一共3.66元。

答:售货员收的钱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对齐各数的小数点,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笔算。

课后反思:

比身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0.93-0.47 = 8.17+6.94 = 8.25+1.55 = 10-2.45 = 0.56-0.307 = 2.34+1.067 =

2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身高

2.4+1.7= 2.4-0.8= 6.0-2.4= 课后反思:

歌手大赛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

行运算。

能力目标: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教学方法:

对比、练习、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小数打交道,如:在歌咏比赛中,我们要得出某位小朋友的得分就必须把评委评出的:专业得分与综合素质得分相加。(像这样的小数加减法你会做吗?)

2、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歌手大赛(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互动解疑

1、看课本第18页上面“歌手大赛”教学情境图。

2、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分?

3、讨论:怎样计算呢?

4、探究得出:

(1)第9号选手总分:(板书)专业得分 + 综合素质得分 = 总分 8.6

5+ 0.40 =

(分)(2)高多少分?

高分-低分=()-()=()

5、怎样列竖式计算?

8.65 9.43

+ 0.40

- 9.0

59.05 0.38

6、怎样写出综合算式呢? 讨论得出:(板书)9.43-(8.65+0.40)=9.43-9.05 =0.38(分)

答:高出0.38分。

三、启思导疑

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如何?

在计算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数位与数位,小数点之间要相互对其,运算时从左至右,如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四、实践运用

1、试一试:

4.6+12.3+5.8 15-(1.2+3.9)

2、星期天,笑笑要去书店买书,再去看望外婆,然后回家。

(1)笑笑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2)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书店

1.6KM 0.85KM

笑笑家 2.1KM

外婆家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歌手大赛

(竖式计算)

(综合算式:)

8.65 9.43 9.43-(8.65+0.40)

+ 0.40

6.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旋转。(教材第3、第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判断、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并能将旋转后的图形画出来。

教具学具

课件、自制小风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这几天风大,看到好多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这个(出示自制小风车),有风的时候它会怎么样?

生:有风的时候小风车会旋转。

师:在例2中,转杆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题)生:转杆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师:正确,转杆的打开和关闭是旋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旋转。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玩风车的情境开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1.教学例2。

师:你们觉得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是完全一样的运动吗?想想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小组内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回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两次运动旋转的方向不同。

师:那分别是什么方向呢?(课件出示:现实钟面上时针的运动)你能从转杆的打开和关闭中选出与时针转动方向一致的运动吗?

生:转杆打开的旋转方向与时针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因为和时针运动方向相同,所以我们把转杆打开的方向叫作顺时针方向。那么与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的运动叫什么呢?

生:逆时针方向。

·相同点: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转杆下方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个点是旋转的中心点;转杆关闭和打开都旋转了90°。

师:刚才我们学了旋转重要的三个特点:点、方向、角度。谁能来完整地说说转杆是怎么运动的?

生:转杆打开,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绕中心点逆时针旋转90°。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前,让学生多观察几遍课件上动态的转杆打开和关闭的简易图,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发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这两个方向,自然地理解了旋转90°的含义】

2.教学例3。

师:刚才我们是把指针、转杆旋转90°。你们知道吗?图形也可以旋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把一个图形旋转90°。(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3题)谁知道“绕点A旋转”是什么意思?

生:“绕点A旋转”就是说点A不动是定点。

师:怎么转呢?学生从课本第113页剪下和它同样大的三角形,在图上试一试。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先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画法。学生尝试画图并交流画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重点让学生说说画法。明确:先把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把另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最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顶点画出三角形的斜边。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有个人发挥的空间,自己说自己动手,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末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转 点、方向、角度

顺时针、逆时针教学反思

1.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掌握过程。整个数学课堂应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并通过这三要素来描述物体的旋转。

作业设计

A类

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

(1)画出图形①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2)画出图形②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考查知识点:旋转;能力要求: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B类

照样子用、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考查知识点:旋转;能力要求:能够运用图形的旋转变换设计图案)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7.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七

一.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 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 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 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 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 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 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 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 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 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 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绝对算监利特产, 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 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 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 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 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 这样, 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 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 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 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1描述团子, 做到色香味形俱全, 要让人垂涎欲滴;2说明团子的做法, 要让人一听就会;3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 要让人羡慕不已;4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 要让人听了就 想买。面 对“要让 人……”的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 果然是人人有话说, 特别是吆喝语, 不仅有文采, 更是有特色, 再加上当场吆喝, 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 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半命题作文, 要求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 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 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 监利有庙会 (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 ;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 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 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 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 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 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 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 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 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 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 写出家乡的特色, 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 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 从内容到结构, 从主题到情感, 从语言到手法, 力求有效借鉴。同时, 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 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 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 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 又有现成的范文, 知道如何去写, 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 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八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综观整个活动,结合了地方文化与课本知识,依托课本知识,借鉴地方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撒播情感种子,培养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吧。

9.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一第1、2、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再引导学生总结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主题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根据信息条件提出问题。

(1)说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的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滑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二、结合情景,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解答。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71—44+85 =27+85 =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92×6 =2×987 =1974(人)=1974(人)答:

第一种方法中,因为是照这样计算,就是照每天接待同样多人数计算,先算出987÷3一天“冰雪大地”接待的人数392人。再算6个一天接待的人数392×6(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争。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小结:同级运算:+(X)号在前就先算+(X),-(÷)号在前就先算-(÷)

三、巩固练习

第5页做一做第1、2题。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橙汁48元,一箱有12瓶,芳芳要买3瓶,须付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4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没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3,做一做,练习一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掌握“先乘除后加减”,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什么?找出信息条件。

2、引导提问: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结合情景,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小组交流:结合主题图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学生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答:购门票需要60元。(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乘除,后加减。

三、巩固练习:

1、第7页做一做第1、2题,2、练习一第5、6题。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的知识你需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9题,第10题有能力者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三:带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P10例4,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再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什么?找出信息条件。

2、引导提问:如果每30人需要一名保洁员,180人需要几位保洁员?

二、结合情景,教学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可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小组代表汇报:老师根据汇报板书(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先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在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最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答: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3名保洁员。

(3)比较式子(1)和(2)的计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小括号起了什么作用?

2、小结: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再计算过程中要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妈妈用100元,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给她买了一副手套,一件冬衣54元,一副手套6元,妈妈还剩多少元?

2、计算:

45÷3+30×4(45+35)÷7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四: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课本P11例5,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四则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小黑板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想一想,它们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查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概括运算顺序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再学生互评,最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第4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五: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P13例6,练习二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2、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重难点】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小黑板出示:

100+0 =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25-25)÷25=(25-25)×25=

二、教学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提出问题:0是否可以做除数。全班辨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4、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不能做除数。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说? 四,作业:练习二第4题。

课题六: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第5—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1、先说说运算顺序(小黑板出示)(72+108÷36)×64(400—75×2)+125 63÷12÷(38—29)

2、计算下面各题:

45+35÷5(45+35)÷5(135-135)×64(75-75)÷15+125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生列式解答,师提示:求平均数怎么计算?再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再师讲评。

提问:如果180÷72这样行吗?(不行,因为180表示大象每天的食物,而72是表示熊猫2天的食物,所以不能相除。)

3、完成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再教师讲评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

分析:“5秒航行60千米”通过这一句话可以求出什么? 学生分析后再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的第10题:看看哪组方法多。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第9题,生活中,小学生很喜欢玩这种游戏,你会吗?学生试练,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讲评。

6×4×(3-2)4×2×(6-3)……

2、练习二第14题,提示:一个符号就是代表一个数,你能根据运算顺序用符号列出算式吗?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意义吗?

四、作业:练习二第11、12、13题

10.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

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把下列分数转化成小数。

245275(2)(3)(4)1010010010

4331(5)(6)(7)(8)5483(1)

2、把下列小数转化成分数。

(1)0.3=(2)0.23=(3)0.45=(4)0.37 =

(5)0.26=(6)0.15=(7)0.84=(8)0.75=

二、比较两小数的大小:。

1、在○填上<、>或=

(1)902 ○ 1.92(2)0.999 ○ 3(3)0.67 ○ 0.76(4)6.060 ○ 6.062、在○里填“<”、“>”或“=”。

7.218○7.226.3○6.3001.8×1○1.8

2.8×0.6○2.83.5×0.8○0.80.9×1○

13、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0.099○0.010.78○0.7089.76○9.770.04○0.39

0.55○0.5500.099○0.9090.45○0.544.25○42.54、比较大小

703克

千克

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50.5040.0450.540.450.0

54()<()<()<()<()<()

三、单位的转化:。

(1)7元8分=()元50厘米=()米1吨2千克=()吨

(2)6厘米=()分米80克=()千克5元4角=()元7米6分米=()米500米=()千米0.3元=()角5元5角=()元8千克10克=()千克

45厘米=()分米=()米328克=()千克

四、口算

1.直接写出得数:。

0.3+0.7=0.93+0.73=13.8-0.8=

0.6+2.7=5.4+0.3=0.65+0.35=

3.9-0.1-0.9=18.5-8.5=17.5+5=

0.8+8=17.6+5.8-7.6=0+1.9=

2、口算。

0.5+0.6=1-0.05=5.5-0.5=0.96-0.8=

2.4+0.61=3.4+5=6-0.9=0.46+0.54=

五、竖式计算:。

15.1+1110.2-8.7510-3.1414.65-7.39

45.6+37.7=28.3-17.6=38-33.4=

12.8+3.76=8.4-2.35=9.8+19.2=

六、脱式计算:。

0.34+1.42-0.538.4+ 5.2 +4.38.4-7.85+3.22.58-(3.5-2.8)

1.39+0.72+0.61+3.2817.8-3.7-6.38.28-(1.28+3.7)

13.75-5.28-4.722.2

58-7.19+3.839.65

8.4-7.85+3.22.58

15.73-(6.25+3.73)100

+4.8+0.75-(1.65+7.03)-(3.5-2.42)-[45-(30.62+9.38)] 3

七、应用题:。

1.小明去书店,买了一本字典用13.2元,还买了一本少年百科全书,少年百科全书比字典贵9.27元,小明买书共花多少元?

2.书架上有一些书,小丽买了两本共花了16元钱,请猜猜小丽可能买哪两种书?

3.看数据,回答问题?

9.5010.305.805.70

(1)四个学生中,谁的体重最重?谁的体重最轻? 体重最重的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2)请估算一下他们四个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1.5元2元3元2.6元1.8元1.4元2.3元 以上价格均是每千克的价格。

(1)买3千克茄子2千克西红柿需要多少钱?

11.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一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12.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二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1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33分)

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2.15个0.001是();写成小数是(),有()个千分之一。

3.0.9里面有()个0.1;0.59里面有()个0.01;0.599里面有()个0.001。

4.7.05里面有()1和()个0.01;2.6里面有()个0.0

15.由7个

十、3个十分之

一、5个百分之一和1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小数是()。这个数读作()。

6.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0.099○0.010.78○0.7089.76○9.770.04○0.390.55○0.5500.099○0.9090.45○0.544.25○42.57.40.06中的“6”在()位上,表示()。

8.最小的一位小数是();两位小数是()。

9.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对齐。

10.0.5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可以得到“1”。

二、火眼金精。(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6分)

1.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小数加法。()

2.68个千分之一是0.68。()

3.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取掉“0”,小数大小不变。()

4.大于0.2而小于0.4的小数只有0.3。()

5.把0.8040化简得0.84.()

6.0比所有的小数都大。()

三、我会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6分)

1.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最大的是()。

A、0.01B、0.09C、1.9D、0.99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A、1B、十分之一C、百分之一D、万分之一

3.下列选项中,()在0.2与0.4之间。

A、0.03B、3.03C、0.33D、0.34.3.064、3.604、4.603、4.306、3.406这五个数中,按大小排在最中间的数

是()。

A、3.604B、3.406C、4.603D、4.306

5.5.17+8.9+4.83=5.17+4.83+8.9,是用了()。

A、加法结合律B、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C、加法交换律

6.2.04里面有204个()

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

四、我是最棒的。(共26分)

1.我的口算。(6分)

6.5+5=3.7+7.3=1-0.58=0.9

1.62+0.38=7+0.3=

52.3+0.7=0.26-0.14=0.25

2.竖式计算(6分)

3.38+14.27=7.32-5.68=10.68+18.305=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8分)

15.73-(6.25+3.73)100

70.9-1.25-1.758.2-0.5= -0.2=8.1+1.9-6= -0.15=3-2.8-0.2=-18.98=-[45-(30.62+9.38)] +1.57+2.8+0.434.列式计算。(6分)

(1)已知两个数的和是23.12,其中一个数是8.2,另一个数是多少?

(2)甲数是9.45,比乙数少1.69,乙数是多少? 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六、有问题我解决。(1、2、3、4、5、6每题4分,7题5分,共29分)

1.小华去人人乐超市买蓝球了125.9元,还剩下12.3元,小华买东西共带了多少钱?

2.小强和小华在运动会上参加了投实心球项目的比赛。小强投了6.35米,小华比小华多投0.28米,小华投了多少米?

3.第一食堂三月份烧煤9.36吨,比二月份节约1.47吨,二月份烧煤多少吨?

4.一根绳子10.4米,第一次剪下0.54米,第二次剪下5.2米,还剩多少米?

5.张叔叔在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28.5元,另一本14.4元。他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6.向琦买了一瓶峰蜜,连瓶共重5.4千克,用去一半后连瓶共重3.1千克。问这瓶峰蜜原来净重多少千克? 瓶有多重?

14.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四

第一单元

教 学 设 计

参加集体备课教师:王金凤、赖双学、线丽宝

笔:王金凤 备课组长:赖双学 执教人: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灯平面图形的认识,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在生活中感知这些图形的应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灯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突破方法:对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2、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突破方法:实际操作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页及 第三页的“做一做”。

教材主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三个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画、印、拓、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了解立体图形个表面的特征的同时,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圆柱的底面,以及利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

2、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直观认识为主的阶段,但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的意识。本课将通过例题学习及相关练习,使学生逐步达到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掌握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时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操作,亲身感受的实践方法来教学,从而突破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一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反馈—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景导入(出示情景图)

问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调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活动):学生自由交流,师给予鼓励。

(出示主题图)问题2: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也想试一试吗? 小组交流:你画的图形是怎么画的?把你画的图形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提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刚才画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2、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形。

教师指着巾在长方体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

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问题3: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长方形)(2)认识正方形和圆

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积木的面画了崃的?在积木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出示问题: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 小组交流后在相应图形后面板书:正方形、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三角形

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你会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请展示自己折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一个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三角形。(4)认识平行四边形

用这两个在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请各小组在绒面板上拼一拼,看你们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看拼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绒面板。问:谁认识这个图形?(指着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

(师生活动):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一做:、摸一摸、并侧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三角形。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订正,并指明让学生将拼成后的绒面板放到讲台上展示。

3、巩固练习

(1)出示一些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3)试一试。

1)出示一些图形,找一找,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文形,哪些是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问题4: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4)投影出示练习一第1-3题,指导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这样做并且层次分明、开放性强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全课小结

问题5: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印象。(师生活动):师问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页的例2及相应的 “做一做”。

教材例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得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教材呈现了用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宽为长的一半的长方形拼组的例子。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文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对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2)对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前面一个课时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现在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所掌握的方法就不同。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掌握自己认为好的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的方法,把教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让学生学得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反馈—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景导入:

教师带来了几张漂亮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图片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课件出示)

问题1:你们想自己拼一拼这些图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图联系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的拼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到原有的平面图形通过拼组可以变成漂亮的图形,以此激发学生也想要拼一拼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奠定情感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自由交流。获得以下信息:

①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

②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正方形)【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的拼组,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些数学探究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2、探究新知

1)引导探究长方形的拼组。

问题2: 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图形拼一拼。

3)说一说: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结: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你能用几个正方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出示要求: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把你用正方开拼成的图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问题2:利用几个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呢? 学习提示:

1)想一想:你准备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需要几个三角形。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拼出来的图形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3)说一说: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用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可操作的学习提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一步步地进行自主探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几何概念,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3、巩固练习

(1)趣味导练(课件出示)

小精聪聪看同学们学得认真,想出几道题 考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1)认真观察,下面的哪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2)在能拼成正方形的后面打“√”,不能拼成正方形的后面打“×”。(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5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效巩固学生当堂课所学知识,并且让学生思考、汇报,集体订正,同时让学生欣赏,自由谈话。

4、全课小结

问题4: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印象。(1)联系生活说一说。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利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你能说一说吗?(2)欣赏拼组的图形,引导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的拼组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三角形的拼组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用一套七巧板 拼三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页的例3及第4页的 “做一做”。

数学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教材在例3中正式引入了七巧板,并让学生先”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再比一比“看谁拼的多”。既渗透了教学文化,又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的教材,使学生借此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知识与技能(1)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使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 靠自己亲自动手操来实践来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想象空间,在该课时里,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拼摆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明白要解决的问题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边拼边思考,“边

拼边思考怎样拼出跟多的三角形,然后提出例3中要解决的问题: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的多。使学生体验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层次存在差异,学生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方面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有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巩固反馈→课堂总结(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漂亮图片

(2)用激情的语言来介绍七巧板的历史,让学生知道七巧板是中国人发明的一项智力游戏,使学生感到自豪并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兴趣。

【设计意图】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由教师谈话导入新课的情景图。这样安排既利于学生立即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为下面的学习创设更有利的时空。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激发对七七板的喜爱之情。教师在介绍中渗透自己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生活动:(1)幻灯片展示七巧板的制作过程。

通过对七巧板的观察,让学生找出七巧板的特点,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

问题l:它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问题2:每种图形有几个?分别是几号?

2)从七巧板中选出两块板,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

(3)选择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教师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4)游戏环节: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有的七巧析摆出一个正方形。

1)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2)然后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3)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激发对七七板的喜爱之情。教师在介绍中渗透自己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七巧板的制作过程虽然十分简单,但它在本节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的拼组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七巧板的认真观察,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七巧板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为后面用七巧板拼图打下基础。本环节是本节果的亮点所在,为的是让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体会七巧板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以下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巩固练习

(1)根据序号拼图形。

教师出示一套七巧板,每个图形上均标有序号,学生可以根据序号拼出图形。

(2)照样子,选择喜欢的图形拼一拼。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6个由七巧板拼成的作品,但不出示七巧板的序号,让学生照样子拼一拼,试一试。(3)猜一猜,拼一拼。出示第一个狐狸阴影图片。1)你们看它像什么?

2)猜一猜,它可能是由哪几块七巧板拼成的? 3)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试拼。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给四组学生四套七七板和四张纸,让这四组同学在纸上拼,拼成后教师展示在黑板上。(4)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第一个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情景图,边观察边提问边补充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拼图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4、课堂总结 完善认知

问题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说,师小结。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师小结,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板书设计: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

七、教学反思:

学案设计

一、课前准备

找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拼平面图形,看谁找的多?

二、目标检测

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配餐作业

上一篇:荆门三宝四口方案下一篇:雅思小作文必备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