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2024-06-14

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精选13篇)

1.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大宁县地税局 办税服务厅规范服务

经验交流材料

大宁县地税局直属一分局

大宁县地方税务局直属一分局办税服务厅现有干部职工6人,平均年龄37岁,是税务战线上一支充满朝气、团结、向上的年轻队伍。负责全县400多户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发票代开、领购、纳税申报、涉税文书等纳税服务工作。办税服务厅是为全县纳税人提供日常涉税服务的办税场所,作为展现大宁县地税形象的“第一窗口”,我直属一分局秉承将办税服务厅建设成为“地税的形象、服务的窗口、业务的标兵”这一工作宗旨,充分发挥窗口形象和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技能,简化服务程序,充实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奏响“为纳税人服务”的主旋律,受到了全县纳税人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以及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具体做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业务水平

直属一分局办税服务厅既是地税前沿阵地,又是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我们工作的好坏,思想政治品质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服务意识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的形象和服务品牌。随着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一窗多能”的运行,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立足实际,狠抓业务培训,提高办税能力,作为提升办税服务厅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训,日常学,共同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先后学习了《税收业务知识读本》、《山西地方税务局征管规程》、《综合征管软件业务操作手册》、《实物标准化操作示范》等内容,组织大家观看《办税服务厅服务规范指引》光盘,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礼仪讲座,同时要求大家在工作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将“办税服务厅培训讲义”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知识都放到网上,存放到各人自己的机子上,以方便学习和查找。我们还经常性的进行工作回顾,坚持每月一次工作例会,并在征期内边学习边操作边演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演练,增进大家的业务水平、熟悉程度、操作技巧,不断提高办税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完善服务设施,优化办税环境

当你走进该局办税服务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醒目的红色大幅标语——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义务,使每位走进的纳税人立刻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直属一分局装修后,办税服务厅环境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低柜台”代替了“高柜台”,“短距离”代替了“远距离”。目前,我局共有窗口4个,拥有税务登记、发票代开、纳税申报、涉税受理等功能。另外,为方便纳税人,办税服务厅的辅助设施也一应俱全。填单台,还有宣传栏、饮水机、休息椅、沙发、老花镜等等,为美化环境,还在办税服务厅养护花卉草木,使办税厅真正做到了“树常绿、花常开、人常笑”。

硬件条件的改善,我们的整体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和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我们已不再满足于微笑服务,本着让纳税人满意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办税服务订工作特点,结合各岗位实际,建立AB角制度,坚持“四快”操作法,即任务接受快,达到清楚明白;接待纳税人事由快,思路确切,程序不乱;事情办理快,能办的事情立即办,不能马上办的,交代明白;问题处理快,凡遇到疑点、难点问题,必须逐级反映,尽力正确处理。做到涉税事宜马上办,不拖不靠,办得好,都满意。这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纳税人体会到我们的真诚,感觉到我们服务的温暖,使我们真正成为纳税人的知心人。

三、创新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了纳税服务制度,实行全程服务、首问服务、限时服务、公开服务、承诺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人办税需求。一是延时服务,每天做到纳税人不走完,办税人员不下班,当天涉税业务当天办结。二是提醒服务,对纳税申报、税款入库、节假日办税时限顺延等事项,及时通过电话通知、手机短信提醒等方式提醒纳税人按期办理各项办税事项。对纳税人的涉税事宜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将税务服务的内涵延伸到提醒纳税人自觉遵纪守法上,有效避免了纳税人因过失违法违章而受到处罚。

三、推出了弹性服务,例如纳税人领购发票,突然停电了,只要手续健全,就先手工将发票卖给纳税人,来电后再输入系统。如果纳税人来缴税,系统慢或突然停电了,就先将现金和税收缴款书收下存入银行,过后将开具的税票及时送到纳税人手中。虽然不是税务人员的责任,但也不让纳税人因突发事件再跑第二趟儿腿。

四、不断创新多元办税模式,拓宽办税渠道

搞好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推行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主渠道,现金缴款、POS机等方式为补充的多渠道缴款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是为方便纳税人缴纳税款,解决纳税人纳税需要频繁往返于税务和银行之间的问题,实现税款入库的快速划缴,此项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但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目前,50%的管户签约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有200户实行了电子扣税,有14户实现了网上申报,实现了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税款申报缴纳,也极大地减轻了服务窗口的工作量。

五、加强税法宣传,发挥办税服务平台作用

在税法宣传月期间,配县局征管股,外出发放宣传单,进校园讲税法,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纳税人答疑解惑。在日常工作中,借助办税服务平台,加强税法宣传。根据纳税人对宣传内容的需求,分发丰富多样的税法宣传资料,以纳税知识、税收政策和征纳沟通渠道作为宣传重点,依托办税窗口进行面对面的税法培训辅导。

我们用文明、温馨和优质、高效赋予了纳税服务新的理念,做到了“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纳税人高度评价。但是,对照上级和领导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一如既往保持以往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加强队伍建设,使办税服务厅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2-3-28

2.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二

1国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概况

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以下成效:

1.1 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加大,投入标准趋向统一

自实施新医改以来,中央财政已经投入158亿元用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从2009年的人均15元增加到2011年的25元;据卫生部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从改革前的每个1~2人,增加到现在的4~5人。

1.2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增多,成效初显

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经为8%的农村居民和35%的城市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截至2011年,我国实施七类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迄今累计受益群众达1.90亿人;为1246万农户建造了无害化厕所,将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在三年内提高了7.70个百分点;免费为6773万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全国乙肝病毒携带率与婴幼儿乙肝病毒携带率有显著下降;同时,一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低收入人群受益较大。截至2011年,为104万名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眼部复明手术,为2122万名农村育龄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2456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了补助,分别为123万和1174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免费进行了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并通到对3644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实施有效干预措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33%降低为7.90%。

1.3 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实施差异化补助

在补助水平方面向财政困难的西部地区倾斜。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104亿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补助资金,将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标准定为15元,中央对西部按15元标准的80%进行补助,对中部按15元标准的60%进行补助;在补助范围方面体现了广泛性,将东部的闽、鲁、辽、苏、浙、粤6省以及京、津、沪3个直辖市均纳入了补助范围,并根据财力情况分别按不同比例进行补助[1]。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财政收入各有不同,地区间供给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差别较大,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个体之间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呈现非均等化的状态,存在资源供给的不均等、卫生投资的不均等、医疗保障的不均等和供给方式单一等状况,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迫切需要尽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2]。

2国外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概况

以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保证所有国民均等地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在立法、筹资、财政均等化、行政管理体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恰当措施,具体的实施状况如下:

2.1 美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状况

从行政架构的行政级别层面来看,美国公共卫生体系由联邦政府、各州以及地方性公共卫生机构三级行政机构组成,国家级和大城市中的公共卫生机构只占大约4%,其余都分布在中小城市、城镇和乡村,这种自上而下、有机的组织体系履行着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职能[3];从组织性质的类别来看,美国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有5类卫生机构——即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提供商、大学与医学院、保险商和卫生维护组织,其中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提供商是主体部分,部分对公共卫生事业感兴趣的社团和基金组织也是美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参与者;从筹资渠道的层面来看,私营保险公司和私人资助占美国卫生经费的比例为54%,联邦及州政府资助经费比例为46%,可见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卫生事业经费的主要来源,市场能够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政府在严格监管的同时,为穷人、老人、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服务。此外,美国采取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公共医疗保险与私人医疗保险各司其职,在岗人员主要利用多种形式的私人医疗保险,老人、儿童、穷人等弱势群体主要通过政府的公共医疗保险制度予以保障。

2.2 德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状况

德国拥有相对发达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其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能追溯至1881年普鲁士政府的《社会保险法》,是世界上医疗保险制度的首创国[4]。从行政架构的行政级别层面来看,德国卫生组织体制主要分为联邦、州和基层三级管理:全国范围内的卫生立法、公共卫生、健康保险和财务管理由联邦行政机构负责,卫生法规的贯彻执行、卫生服务的管理与监督由州卫生部承担,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业务的管理由各行政区卫生行政机构负责。从组织性质的类别来看,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大致由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以传染病控制为主)和一般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开业医生、医院、康复机构与护理机构;德国的医院大部分为非营利性的,营利性医院只占医院总数的23%。从经费保障与筹资渠道来看,德国卫生经费采取以强制性社会保险为主的多元化筹资体制,通过国家、法定健康保险系统、社会救济(教会、慈善机关捐款)及私人保险机构等共同筹措卫生经费,医疗社会保险是德国医疗筹资的主要途径,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占全国人口的98%。按照法律规定,德国所有工薪劳动者中收入低于一定数额(目前规定为3999欧元/月)者都有义务参加医疗保险,保费由个人和雇主各承担一半;医疗保险范围较广,对预防、治疗、早期诊断和康复都提供保险,还有疾病津贴、生育优惠待遇、丧葬补贴等,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全程覆盖,各地区的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效果较好。

2.3 澳大利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状况

澳大利亚政府较早明确了公共资源再分配的“均等化”理念,强调通过转移支付作为基本手段促进公共服务结果的均等化。从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的构成来看,澳大利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涵盖了医院与社区两大部分,既包括公立医院、私人医院,也包括非营利医疗机构、老年服务、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诊所,还包括全科医生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经费保障与筹资渠道来看,税收是澳大利亚卫生经费的主要来源,而税收既包括一般征税也包括基于强制税收的健康保险。卫生服务主要依靠医疗保健和药品福利这两个国家补贴计划进行资助,40%左右的公共卫生经费由联邦政府提供,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通过联合资助协议对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经费进行投入。联邦政府注重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务筹资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各参与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了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筹资主体间良性竞争与互补、制衡的竞合关系。

3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

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我国在政策、制度、机制、组织和投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需采取稳妥、审慎的措施不断改进,具体的实践经验借鉴和启示如下:

3.1 健全与规范医疗卫生法制建设

各国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健康和权利,在卫生监督管理体制、职责和运作上都十分强调依法行政,大多通过各项卫生法规、政策、标准的贯彻实施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美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多以法律作为支撑和准绳,新泽西州早在1772年就规定开业医生必须具备行医执照,1935年美国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保障法》;德国非常重视法律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作用,颁布《农民医疗保险法》规定国家在为农民供给医疗保险津贴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澳大利亚195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旨在加强对公共卫生的立法管理,重视公共卫生中的合作性、公平性、协调性,动员与组织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国民等共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5],并在立法过程中引入风险评估机制。以上这些措施对我国完善统领和协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 坚持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调控模式

通过对几个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比较发现,绝对的政府化医疗卫生体制与绝对的市场化医疗卫生体制均不符合实际需要,应努力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点。美国实行市场调控原则,个体开业医生制度等有助于提高病人看病的方便程度,使消费者能够在购买保险和接受卫生服务过程中直接支付费用二者之间进行自主选择;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政府承办,但却在其运行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强调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作用的前提下,号召参保的雇主和雇员也参与到社会保险的管理活动中来。基于中国国情,必须考虑大多数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一方面通过增强财政支出和政策调控满足更国民的基本公共卫生需求,使政府应成为社区医院、农村卫生院、以及中心城市大型医院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投资主体;另一方面,在满足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明确公立医院、非营利性、营利性医院的功能定位,探索多样化、创新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3 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发达国家税收实行一级管理,整体税制设计良好,政府级次较少,税务机构单一,降低了地方和中央的“讨价还价成本”和行政成本,确保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依靠中央财政有利于国家将卫生资源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进行转移,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可使地方政府增强卫生事业的责任感,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却难以保证卫生事业的投入[6]。为促进地方政府矫正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工程中的扭曲行为,更好地体现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我国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责任应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全额保证,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市县要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不仅要完善纵向转移支付,还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横向转移支付;另外,还应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事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种慈善事业和公共卫生组织,扩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

3.4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事权与财权

国际经验表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离不开强有力的财政保障[7],离不开科学划分公共卫生事权和财权,即清晰地界定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与职责。例如,澳大利亚联邦和省(州)及领地之间的职责划分较为明确,财政和职责相分离,联邦政府主要负责税金的收取与分配,向各州拨付公共卫生补助金,担负公共卫生、卫生研究和卫生数据统计方面的重要职责,公共卫生的主要职责由州政府承担,按照《公共卫生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管理或承担大多数公共卫生服务,地方政府监管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和饮水质量等。因此我国在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应合理划分公共卫生的事权和财权,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导、以县乡财政为辅助的公共卫生财政支出体系,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具体国情,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讨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实现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合理承担财政的支出比例,缓解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鸣令,储德银.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约束条件与公共财政支出[J].当代经济管理,2009,(8):44-45.

[2]徐缓.美国州公共卫生法律示范项目对我国立法启示[J].中国公共卫生.2007,(5):637-639.

[3]金春田,陈昕煜.浅谈德国、法国、英国的卫生管理、医疗卫生服务及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5):272-275.

[4]杨聪杰.澳大利亚转移支付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桂海论丛,2006,22(2):27-29.

[5]王芳,刘晓曦,邱五七,许侠.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5):57-59.

[6]王桂艳.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河北大学,2011:29-31.

3.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三

关键词:无锡 发展 服务外包产业 实践经验

服务外包现已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许多跨国公司不仅向外转移文件管理、数据输入等低端服务流程,并且外包风险管理、金融分析、软件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信息技术外包更是热点。目前,服务外包承接地逐步向中国、印度、巴西、智利、波兰、俄罗斯等国家转移,这些国家渐趋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交付枢纽和中转站。国内的一些先进城市如大连、西安、成都等,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成功的实践,为后发城市提供了借鉴。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无锡市服务外包的发展实践和经验,对于周边地区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无锡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实践

(一)高度重视政策扶持作用,采取有力举措予以推进。创新出台政策支持措施。无锡市在2007年制定实施集聚龙头型服务外包企业的“123”计划政策,又出台对国家服务外包扶持资金进行1:2配套政策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和直属国有企业服务外包、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吸引高校毕业生实训和就业、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在市级层面形成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商务、财政、发改、经信、科技、人保、教育、金融、国税、地税、海关、外管和工商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增强了产业推进的合力。

(二)制定完善了产业规划,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无锡市处于江浙经济带,具备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准确定位和构筑发展优势,无锡市聘请国际著名咨询机构IDC公司编制了《无锡服务外包2009-2020战略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定位和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提出了将无锡打造成“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的战略目标,还制定《无锡市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规划(2010-2012年)》,形成“沿太湖服务外包产业带”发展布局。无锡市服务外包产业强势起步、整体推进,外包业务总额成倍增长。

(三)注重以规模企业为发展主体,集群发展的态势渐趋形成。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的规模企业。近年来,无锡市采取“移大树”的思路,至今已引进包括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及国内全球服务外包100强投资企业、国内服务外包50强投资企业26家。其中,国内十大领军型服务外包企业,有8家落户无锡,包括软通动力、海辉软件、中软国际、东软集团、文思创新、浪潮软件、博彦科技、药明康德,并且也在积极培育本地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通过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的不断集聚,有力支撑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优化园区设施和配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保障。树木成林看园区,产业发展靠配套。如果说企业是服务外包发展的树木,载体就是服务外包的土壤。无锡市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服务外包载体建设,并学习印度软件园区建设经验,不断完善功能,丰富特色,尤其是一批新建成的载体均按照集研发、办公、生活、娱乐等功能于一体。2007年以来,无锡市以沿太湖无锡新区、滨湖区为重点地区,建成服务外包载体50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15个各具特色的“PARK”园区系列,包括无锡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ipark)、太湖科技园(T-park)、滨湖区山水城科教产业园(K-Park)、工业设计园(D-park)、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B-park)、惠山软件外包园(O-park)等。同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等工作,带动了服务外包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加快提升。

(五)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服务外包打造为重要增长极。在充分发挥地方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以超前眼光力推服务外包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框架下,推动服务外包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整体提升,并努力实现高端化发展。无锡市瞄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用六年时间,实现规模“双倍增”目标。截至2012年底,无锡市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等八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约6043.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6%;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两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600亿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服务外包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增长最快,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产业提升、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

二、无锡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经验

(一)要积极抓住机遇。无锡服务外包的快速起步,得力于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内外市场处于迅速扩容和调整过程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印度服务外包商务成本提升,全球性企业、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服务共享中心和业务向中国转移的机会不断增多。有实力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渐趋得到行业认可,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并在企业兼并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对此,应予充分关注,着力创新举措,抢抓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快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要着力跨越发展。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城市竞争中,承接条件好的地区受到全球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青睐。哪个地方营造的投资环境好,商务成本低,政府服务好,哪个地方就能落项目、拿订单、聚人才,从而形成优势。无锡市具备良好的区位环境和产业基础,但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相比,在商务环境、人才资源等方面也有差距,只有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增强发展服务外包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超常规的工作思路、发展举措和落实力度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才能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加速发展,并使之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绿色引擎。

(三)要加快推动集聚。企业是发展的主体和生力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企业,为了实现产业的迅速发展,必须构建集聚发展的态势。无锡市近几年通过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已集聚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可进一步借鉴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长三角腹地的优势,紧盯上海,加快企业引进,吸引国际国内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到无锡设立公司或研发基地。密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咨询机构的联系,策划举办服务外包专场推介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交流,推出合作项目,推进投资合作。

(四)要具备机制保障。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践说明了政策推动的巨大作用,为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执行力,必须建立和完善制度,形成机制。无锡市的服务外包发展得益于政府推动,形成了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各板块协力配合的局面。但无锡服务外包起步相对较晚、总量仍小,还需加大力度扶持发展。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分工合作、全力推进,营造全社会发展服务外包的浓厚氛围,形成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倾力合作、企业良性互动的良好氛围。

(五)要建立人才支撑。实施聚集和培育产业人才计划,积极引进优质培训资源。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服务外包发展形象地说是“人脑加电脑”,人力资源是决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无锡市通过实施人才“太湖”工程,引进优质资源,培训实训了大量行业实用性人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进服务外包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如印度Infosys、NIIT培训学校、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方面的教育资源,用足用好政策,积极扶持本地高职院校、中介培训机构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通过定制培训、大学生就业培训等方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层次。此外,需要支持实训基地有关公共培训平台和具体项目建设,培养服务外包急需人才,发展人才培训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以及华东地区有影响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4.社区服务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住在我市各个小区的老年人,如今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可享受社区助老服务站提供的代换煤气、代送报刊、代领养老金、代缴水电费等10多项服务。目前在我市,活跃着400多个孤老包护小组、上万名青年志愿者,他们为全市700多位孤、病、残、瘫的老年人提供包护服务。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许多老人搬到了新区。老人们心里高兴是高兴,可是离开了以前的街坊邻居,心里倒觉得空落落的。为了帮助老人消愁解闷,我市一些社区建起了聊天站,由退休医生和一些老年人组成,通过聊天或谈心,一方面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让他们找回老街坊的感觉。目前,全市建有社区聊天站600多个。

在我市,社区服务更是形成了系列,这些服务系列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双拥优抚服务、保健康复服务、婚姻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文体服务、市民文明教育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多个项目。

稍作留心你会发现,居家附近不少便民店、餐馆、米店、理发店、洗衣店以及幼儿园、卫生所都挂有醒目的蓝色“社区服务网点”证牌,这些网点像卫星一样围绕着各个居住区,多了不觉得,少了却感到极大的不便。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社区服务站44个,其他各类专业性服务设施5685个,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重温“大杂院情怀”

□白宁

据说,旧城改造乔迁新居的居民们搬家时的心情都是十分矛盾的,喜悦的是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割舍不下的却是那份老街坊互相知冷知热的“大杂院情怀”。

“躲进小楼成一统,铁门一关百不管”,城市化形成的楼房心态给城里人带来了新的苦恼。谁来解忧?社区服务业应运而生。

社区服务是为满足社区成员多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力量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质的居民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新领域。它对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开辟再就业渠道、维护生活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5.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五

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没有一流的人才支撑,发展现代化党政事业将成为空中楼阁,在新形式下的党政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突出抓好管、育、引、用四个环节,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现以赫章县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为例,谈谈抓好抓好党政人才对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广纳贤才选好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一源头活水来。为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富于创造力和战斗力,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下人才需求指标体系:

一是严格标准选人。党政工作具有极强的政治性、高度的责任心和鲜活的系统性,从事党政工作的人员要整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工笔硬、懂技术、会管理。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二是放宽视野选人。除了通过公务员渠道招收新的年轻干部外,我县还采取很多特殊的办法引进引进急需的新型人才,将更多优秀、年轻的外单位干部和高效毕业生纳入视野,多渠道、多层次的选人,初步形成了以个滚动性发展的党政干部后被人才库,保证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千方百计育好人

玉不琢,不成器,再优秀的人才如果不注重后续教育和实践锻炼,很快就会能力弱化,甚至会淘汰出局,对此,我县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狠抓党政人才能力建设:

一是抓好新人培训。新进入党政机关的干部,让一丰富经验的老同志对他们进行“传帮带”,着力加强党政工作优良传统和作风培养,采取轮岗培训的方式,让新进干部了解不同岗位的高中性质及职责,尽快适应整个党政部门的大环境。

二是抓好全员培训抓好全员培训。针对党政工作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对全体人员分层次进行扎扎实实的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三要抓好个人自学。学习是心灵的铸造师,是成功的奠基石。每位年轻干部应深刻认识到,学习不仅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时刻都要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要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要抓好实践锻炼。始终坚持干部下基层、基层出干部的用人导向,提倡和鼓励党政干部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参加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党政人才实际工作能力。

三、多管齐下管好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施正确的管理体制对培养优秀干部、提高办公效率至关重要,这是将每个人的力量进行整合的重要手段,可使党政事务处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用理想信念教育人。理想信念是党政人才“德”的重要体现,要发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

二要用>规章制度规范人。结合党政工作实际,把握各位干部的共性,制定出教育、监督、激励并重,设计合理、运用高效、针对性强的制度体系,,执行>规章制度要一以贯之,对违规的干部要严肃处理、不搞特殊、不讲变通、没有例外,让制度深入人心。

三要用先进典型激励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近年来优秀共产党员特别是身边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示范作用,为年轻干部争创一流、发奋工作树立标杆、指明方向,激励大家忠诚于党的事业,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争创一流。

四、知贤善任用好人

为政之本,在于用人。用好用活人才是发挥干部最大效能的根本。

一要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新踏入县乡党政部门的年轻同志多,他们学历高、有理想、有抱负、有干劲,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各级党政部门应坚持“用人育人”的发展思路,在本职业务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注重对年轻党政干部进行培养锻炼,积极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人的学识、才能有着质的差异性和量的多样性,有的人精于此,有的人精于彼,有其所长,亦有所短。

6.人事人才工作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篇六

一、坚持人事工作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中行动,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

准确把握人事工作的定位是做好人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局领导班子明确地提出,经济工作是大局,是全党工作的中心,人事工作必须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中行动,必须毫不动摇地服务这个大局。几年来,我们努力做好“服务”这篇文章,积极围绕XX经济工作的新要求、新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把人事工作同XX经济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为统一全局干部的思想,近年来,我局通过召开学习会议、专题讨论、一把手作辅导和动员等形式,向全局干部强调人事工作服务经济工作,也大大地拓展了人事工作业务。

二、坚持以人才战略统领人事工作全局,为人事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人才工作是人事工作的永恒主题,是人事工作的生命线。这些年,我局始终坚持以人才战略统揽人事工作的全局,做到以人才引得进、配置好、留得住为主线,带动各项人事工作的开展,为我市人事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制定好的政策措施使人才引得进。XX经过前几年两个整治之后,近年来经济逐步复苏,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但对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大。为进一步提高引才竞争力,推动人才引进工作,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一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01年,我局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着手起草了《关于引进优秀人才来汕工作的若干规定》,报经市政府讨论同意并予颁布,成为市政府第一个公开向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的规范性文件。2002年和2004年,我们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两次对《规定》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降低了优秀人才来汕工作门槛,扩大了优秀人才的范围,提高了来汕工作的优秀人才住房安家和生活补贴标准。

《规定》在优秀人才入户、子女入学、住房和安家补助费、生活津贴、研究经费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优秀人才到XX工作,可不迁户口,只须办理《特聘人才居住证》,其本人及配偶、子女就可享受本市常驻户口居民同等待遇;来汕工作的优秀人才,给予一定数额的住房和安家补助费等,为用人单位引才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工作效应。另一方面,主动请进来走出去,招徕人才。每年春节前夕,我们都召开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推介XX经济建设情况和用人环境,欢迎毕业生到XX建功立业。2004年以来,我局先后三次组织用人单位到全国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招聘人才,现场为用人单位引进的人才办理接收手续。近年来,我市引进人才年增速都在18%以上。

二是建立好的机制把人才配置好。人才配置科学与否是人才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市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建立良好的人才配置机制,通过加快人才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和区域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了人才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办好常设型人才集市,提高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市场常年对外开放,每逢周三、周五为固定集市日,每年暑假和寒假期间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并从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人才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举办一系列主题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才招聘专场,有效地提高了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的对接程度,得到了用人单位和人才的欢迎。2001年以来,市人才智力市场共举办各类大型人才交流会7期,专场招聘会18场,人才集市487期,有25723家次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接待各类人才75万人次。

此外,为15710名人才办理了人事代理,其中有123家单位集体委托代理。二是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提升市场配置水平。近年来,我市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建立了粤东地区第一个人才专业网站——XX人才网,并根据运行情况及时对人才网进行改版升级,研发了网络招聘会等系统,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求职和招聘。XX人才网开办至今,累计上网访问数突破630万人次,目前日均访问量达5800人次。2004年2月举办首次“网络招聘会”以来,已有5461家次用人单位通过网上委托发布招聘信息,提供职位7.3万个次,网上人才中介服务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市人才交流的重要渠道。2003年1月,我们又在全省较早推出了“手机求职”短信服务,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了人才供求信息的匹配率和市场成功率,到目前为止,已发送求职招聘信息36万多条。三是加大人才市场辐射力度,拓展市场配置空间。我们充分发挥市中心人才市场的辐射效应,建设开通了“XX人才网服务大平台”,将市人才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延伸到各区县,使“XX人才网”与各区县人才网络资源互通共享,管理规范有序,运作协同高效。目前,XX市人才市场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辐射力越来越强,周边城市和广州、深圳、福建等省市的企事业单位纷纷前来摆摊设点,招聘人才。我市人才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区域化发展,在大大提升了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空间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对我市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营造好的环境使人才留得住。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人才流动速率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加上XX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比较特殊,有自己的语言、字典和戏剧,如何留住人才,使引进的人才融入当地社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成为XX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使人才留得住,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是关键。几年来,我们把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多种形式,着力营造适合人才成长与创业的环境。如通过《XX人事》刊物和公共媒体,宣传XX的人才政策,介绍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营造求才、惜才、用才、容才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对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公务员考录、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公开透明地操作,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通过积极抓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各类人才提供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使人才不断成长;通过推进人事代理业务工作,提供人事关系寄挂、档案寄存、出国政审、社会保险等“一条龙”服务,切实解除到XX工作的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等等,从而使我市的用人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坚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改革,推动人事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

创新是人事人才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使人事人才工作摆脱旧的思维定势,在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过程中有所创建,有所作为,呈现新的活力。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各项改革,明确提出要实现“五个创新”,即在观念上创新、在深化改革上创新、在拓展服务领域上创新、在改进服务手段上创新、在管理方式上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人事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创新面试操作办法,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公务员“凡进必考”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而考录工作能否真正做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则是广大考生和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焦点。为切实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确保考录工作的公正性,我们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总结历年考录工作经验,大胆创新,制定了《XX市人事局关于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操作办法》,针对面试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考官与考生串通作弊的问题,采取了对应的措施,包括:面试考官于开考前十二个小时内由计算机随机抽取确定,并由主考机关通知本人,需设两个以上考官组的,考前临时抽签确定分组;考生考前抽签分组排号,按序号参加面试,考官的评分卷上不出现考生的姓名和准考证号;所有考生、考官及考务人员均得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邀请纪委监察部门的同志担任面试工作巡视监督员,实行现场监督等,有效地防范了考生与考官串通作弊行为的产生。由于面试工作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我市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赢得了广大考生的信任和社会的好评,被誉为“阳光作业”,并受到上级和领导的充分肯定,省人事厅专门向全省推广了XX的做法。为加强对面试考官的管理,提高面试的水平和公信度,我们随后又出台了《XX市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面试考官的来源、资格条件、产生办法、具体职责等,并建立了面试考官信息库,进一步加强对面试考官的培训与管理。

二是改革人事管理体制,为非公有制企业设立“人事户头”。XX非公有制经济发达、比重大,但人才短缺,人事业务办理层次多、门楼多、婆婆多,针对这些特点和存在问题,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XX市非公有制企业人事立户暂行办法》,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均可申请人事立户。获得立户资格的企业,除人事档案管理按中组部、人事部有关规定执行外,其它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人事管理权限。这一改革,结束了只有公有制单位才能在人事部门设立户头的历史,使人事部门能够以“直通车”方式为非公有制单位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人才服务,既减少了人事管理部门与非公有制企业间的管理层次,简化了办事环节,又建立了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了行政效能。目前,我市已有24家市直非公有制规模企业经人事部门审批单独设立人事户头,反映良好。

三是推进人事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近年来,我们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加大了人事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先后三次对人事审批事项进行梳理,把可以改为核准或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的事项,从本级人事部门管的审批事项中坚决削减下来,做到“不越位”,如我们取消了“外地企业退休干部来汕安置”、“核发行政事业单位技工考核证书”、“刊登招聘人才广告”等审批或核准事项;对应保留的审批或核准事项,我们则进一步进行规范,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对政事不分的业务部门,我们则进一步把行政职能与事业职能分离开来,做到“不错位”。比如,针对培训教育科培训任务重,培训事务繁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职能的发挥的情况,我们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中心),把军转培训、公务员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的具体培训、考试考核工作从培训教育科分离出来,培训教育科只负责全市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等管理职能,有力地加强了我市培训教育的宏观管理。最近,经市编委会同意,又在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加挂了人事考试中心牌子,把各业务科室的考务工作从科室的职能中分离出来,确保业务科室更好地行使行政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四、坚持按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实施管理,提高人事部门的执政水平

人事工作政策性强,同时又涉及各部门和个人的利益,我们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只有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贯穿到各项人事工作管理中,才能减少决策的主观性、工作的随意性,才能切实提高人事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才能切实做好各项人事管理工作。为此,我们突出抓了三点:

一是认真做好人事规范性文件的制订工作。我们把制订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一环,注意对经过实践探索、比较成熟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及时上升为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我们先后制订了《XX经济特区人才市场条例》、《XX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库管理暂行办法》,《XX市非公有制企业人事立户暂行办法》等13个规范性文件,分别通过市人大、市政府审定,使人事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不但规范和加强了有关业务管理工作,对全市的人事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我们制订出台了《市人事局、编委办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全面推行机关政务公开制度,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把可以公开的内容全部向社会公开,如本单位职能、机构设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人事政策、最新公告以及主办人员姓名、职责、电话、服务承诺等内容,通过上墙、上网公布,增加工作透明度,并设置了办事流程图、办公示意图、内部公告栏,为群众前来办事提供方便。第二,规范办事程序。对本单位的40多项职责和15个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对原有程序进行简化、合并,对办复时限尽可能进行缩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简便快捷。第三,提高政务公开的时效性,做到经常性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的工作随时公开。第四,主动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各项措施多管齐下,进一步规范了我局干部的行政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有力地促进了人事工作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建设。

7.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七

1 实验教学的培养现状

在几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2,3,4]:

( 1) 实验模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材料类本科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实验技能包含在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模块中。在一些新办本科院校中,基础化学实验模块的建设已较完善,但是最能体现工科特点的专业实验模块才刚刚建立,多数专业课程都只是课堂理论教学,仅有部分课程开设有材料单元操作实验。实验模块体系的这一现状,使得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抽象难懂,同时也难以发挥专业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作用。

( 2) 实验模块之间缺乏相互衔接

三大模块中,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是对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而专业综合实验则是建立在前两大模块基础上体现专业特色的环节,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基础化学实验的大纲没有完全围绕材料专业的特色制定,这使得基础化学实验未能与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是被动地由老师安排完成一个个实验,却不知做的每一个实验与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什么关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 3) 实验课程贯穿时间长

材料类本科生的实验从大一贯穿到大四。当学生进入到毕业论文阶段,要求掌握的实验技能有些已淡忘,不能满足毕业研究的要求,指导教师需要重新训练学生,导致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一个多月才能独立做实验。而毕业论文实验时间总共才三个月,剩下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此外,对于毕业研究过程中未用到的基本操作,学生需要到新工作岗位上,再温习这些内容,大大延长了就业后的适应期,妨碍了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的发展。

( 4) 忽视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

毕业论文( 设计) 作为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全面检验和进一步强化。但毕业论文( 设计) 通常在大四学年才开始,而此时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实习等,投入毕业论文( 设计) 的时间和精力均不足,造成论文质量下降。因此,完善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保证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保质保量地进行,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1) 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由基础化学和材料专业教师共同研讨三类模块课程之间的关系,围绕三者重要知识点的互补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制定出实验教学大纲。同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材料类专业三大实验模块的主要课程见表1。

( 2) 采用多元化的实验课程考试与考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课程考试或考评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考试考评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总结国内外化学实验课考试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公正的实验课程考试考评方法,引导学生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型学生转变。

不同模块实验课程的考试考评方法见表2。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的考评采取平时成绩与集中考评相结合的方法,集中考评采用实验理论笔试与实验操作考评等多种形式,并且要求实验操作考评后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评议,全面测试和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专业综合实验成绩评价按实验研究环节进行评价,分为方案设计、实验研究和成果汇报等三部分。

( 3) 增设 “实验技能考核” 环节,制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大纲”。

针对材料类专业的特点,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前,进行为期2 周的专业实验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等。考核采用抽签方式,每人抽取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各一个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给出考核成绩。实验技能考核总成绩为三模块实验考核成绩平均,最后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要重新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毕业论文阶段。

本次专业技能考核在2014 级环境大类( 包括材料专业) 7 个班中实施,总计269 人次,考核范围几乎覆盖了学生学过的与培养材料专业实验技能相关的全部科目。本次考核内容适量,难易程度适中,成绩分布比较合理,完成结果良好。成绩分布状况见表3。

( 4) 重视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的重要性,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毕业论文( 设计) 时间为12 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 设计) 要求按照 “毕业论文( 设计) 实施细则”进行,由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实施论文实验工作等。同时根据 “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规范管理要求”,随时抽查学生论文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 除此之外,在每年度4 月初集中进行论文( 设计) 中期检查,对学生和教师在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建议和纠正,以保证学生毕业论文保质保量地进行。

毕业论文( 设计) 完成后,必须在指导老师签字确认合格并给出指导成绩后,学生才能提交毕业论文( 设计) 申请答辩,同时,学生提交毕业论文( 设计) ,由系组织其他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盲审,审阅成绩合格的才可参与毕业论文( 设计) 答辩。论文成绩按照 “指导成绩∶审阅成绩∶答辩成绩= 4∶3∶3”的比例确定,总成绩达60 分及以上才算合格。但,如果指导成绩、审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有一项成绩不合格,最后成绩就确定为不合格。评定结果优劣与指导教师工作量挂钩,建立较完善的奖惩制度,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指导水平和科研能力。

3 改革效果反馈

( 1) 通过整合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综合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各实验课程的重点,实施基础实验重点训练、综合实验相互贯穿,使学生能够 “一条龙”的认识材料从制备到加工再到测试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观念。

( 2) 通过本次实验技能考核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从实验预习开始直至完成实验报告,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全程考试。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理论,熟悉了实验操作,为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奠定了基础。表4给出了对2014 级实验技能考核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毕业论文环节中夯实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技能考核也提出了改进意见。

( 3) 通过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的实验操作状况、在工作单位的适应性等等。在与以往的毕业生以及同类学校的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改革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创新的能力突出,树立了学校的教学特色,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国家深化改革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和思维、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摘要:针对材料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探索和构建材料类应用型人才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体系。从实验模块内容的衔接、课程组的建立、专业实验技能考核环节的创建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工程意识,促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材料,应用型人才,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宇航,吕秀芬,任合,等.材料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43.

[2]徐庆华,李淑玲,张晓烜,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134-135.

[3]王海龙,谢亚杰,朱伟,等.化工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10(3):122-126.

8.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八

1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性质、应用及检测方法,具有在工程实践中正确评价、选择和使用各种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

2课程特点

(1)内容繁杂,系统性差。本课程涉及材料品种多,包括水泥、石灰、混凝土、砂浆、钢材、木材、防水材料、高分子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等,内容庞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各章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

(2)实践性强,逻辑性差。本课程主要是各类材料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多数是叙述性内容,概念多、专业术语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逻辑性差,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多,授课时数少。课程本身内容多,再加上近年来新材料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也需要学生有所了解,而且试验内容也较多,但是授课时数却不断压缩,在教学中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分门别类地讲授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和用法,整个课程的系统性不强,缺乏贯穿整个课程的主线。因此,在充分认识到原有教学模式缺点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内容架构进行了大改革,以材料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材料的基本性质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一些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在后续课程中,以及工作实践中所遇见的各种工程问题。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注重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灵活掌握整体论和分解论的思维方法,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基础理论课程“注重逻辑推理”向专业课程“注重综合分析”转变,教给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如图1

三改进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推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土木工程材料涉及面较广,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又较少,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以文字、图片、影片、声音形式表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比如将材料的孔隙结构、减水剂作用机理等制作成图片,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手段也会感到教学不再枯燥,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法不是简单地提问,而是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讨论或实践,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讲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身边的建筑物都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通过观察,学生对教材上讲的很多材料就会有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要把混凝土中加入钢筋,这样做有什么目的,让学生去思考,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让学生清楚知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低,而钢筋的抗拉强度高,这两种材料共同使用,可以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发挥它们的优点,满足工程的要求,也让学生对复合材料的特点有了更直接、深入的认识。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3进行演示性教学,加深理解记忆

土木工程材料是各种有形有色的实体,教师可以把一些便于携带的土木工程材料带到课堂上,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材料的亲水性和憎水性时,教师可以拿一块砖和一块沥青,分别在这两种材料表面倒上水,学生可以观察到砖上的水很快就渗进去了,而沥青表面的水却没有渗入,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种材料会有这么大的区别,有的材料可以用来做防水材料,而有的就不行,这时教师再讲材料的亲水性和憎水性,学生就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很容易区别不同的材料,加深记忆。

4引用诗歌或典故,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用一些诗歌或者典故,日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述石灰时,可以引用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在中学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主要从文学角度进行讲解,现在讲材料课时,教师就可以从材料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于石灰的来源是什么,石灰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它的颜色和形状特征是什么,它的功用是什么,就会有个大致的了解,既引导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利用平顶山的资源优势,已经在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比如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士性能的研究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推广应用,促进了当地的资源节约和经济发展。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反映在课程的教学中,并吸收有兴趣的本科生参加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联系工程实际开展现场教学,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课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引导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思考问题,并适时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活动,变原本抽象的理论为直观生动的现场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亲验性、互动性、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形式,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缺乏直观性感知的不足。比如讲到泵送混凝土时,我们带学生到工地现场,了解泵送混凝土的生产、施工等过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加深理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试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和研究土木工程材料的重要方法。我们将实验体系进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实验分几个层次: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其原则是“把握基本,强调综合,提倡研究,鼓励创新”,把最新科研成果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各小组分别进行的内容和材料组成有所区别的“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和“混凝土骨料”实验,通过全班共用实验结果并分析规律,使学生了解材料组成与性能的关系,验证理论课所学习的材料科学理论,了解实际工程中材料使用状况。自主设计材料组成和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实验,使学生接触到科学研究的程序和内涵。专题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五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当前互联网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土木工程材料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讨论奥运场馆建设、装修污染、豆腐渣工程等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口]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学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公开电子信箱,将教学参考资料、思考题、讨论的问题等放入电子信箱,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老师的教学要求;同时学生也可以将作业、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的建议、意见通过电子信箱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便于老师及时地答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9.遂川县卫生人才经验交流材料 篇九

遂川县是一个有着54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新一轮国定贫困

县。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我县卫生队伍技术人员总量不够,年龄逐步老化,卫技人员队伍整体断层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我县

目前卫生人才现状,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在培养人才、引

进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全县拥有卫生人才1035人(其中乡镇卫生院421人),其中医疗人员497名、护理人员318名、医技人员140名,其他

人员89名。全县卫技人员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42人(其

中乡镇2人)、中级职称312 人(其中乡镇53人)。

一、做好人才培养文章,构建合理化的人才梯队

我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31家,卫生人才总量相对较小,人才

梯队建设相对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面提升卫生人才队

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一是局里每年安排

进修专项卫生事业费,安排每个乡镇卫生院1-2名卫技人员省、市、县医疗机构进修指标,充分发挥县直医疗单位技术力量,加

大对农村基层卫技人员指导和培训,凡是乡镇卫生院派往县直医

疗单位进修和培训的,一律实行免费;二是创新进修培训机制,要求各单位制订具体的规划,原则上让卫技人员3至5年期限内

有培训进修机会。由于设立了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培训专项经费,加上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分配绩效考核制度,乡镇卫生院培养人才

和卫技人员的进修积极性大大提高;三是积极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多途径多渠道提高现有学历,进一步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二、做好人才引进文章,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为壮大我县卫生人才队伍的总量,促进卫生系统人才向纵深发展,我们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卫生人才。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随着新农合政策的推进,我县各医疗单位业务量普遍增长较快,需要补充吸纳大量卫技人员,为此,我县每年在县政府批准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卫生系统临床一线。在招聘时,我们针对边远山区实行定向招聘,单列考试,长期服务的特殊政策,对硕士以上学历实行免考,直接录用。由于采取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招聘方式,近年来共招聘医学类毕业生321名,并为县医院招聘硕士2名。使我县农村卫技人员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和优化,边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也较为充裕和稳定。目前,我县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保持2至3名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卫技人员配备基本达标。逐步缓解了我县卫生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状况。二是我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引进方式,结合万名医师对口支援工程,我县近几年在县二级医疗机构每年派出18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对口持援6所乡镇卫生院,必须为受援单位指导开展1-2项新技术。同时,省、市近二年来每年为我县定点支援一所医疗机构,为我县医疗机构带来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

理念,进一步拓宽了我县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做好人才服务文章,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自2004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中央财政及省政府加大农村卫生工作投入的契机,加大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改建扩建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从2007年到现在,我县共争取到农村乡镇卫生院投资项目21个,占全县乡镇卫生院总数的88%。从2006年起,通过省财政的设备补助,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近千万元,为乡镇卫生院增添了救护车、B超、X光机等医疗设备,万元以上设备56台(件),救护车18辆,为每村卫生室配备了电脑。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均达到“江西省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配置标准”,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能开展常规诊疗检查,为卫生人才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极大的方便当地群众看病就医;二是加大乡镇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力度。2005年我县批转下发了《遂川县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我县卫生系统内部取消人事调动,全面推进单位聘用制,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要从乡镇卫生院聘用人员,必须报卫生局审批同意后实行公开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县卫生局聘任,院长根据需要可在全县乡镇卫生院职工中聘任副院长,各乡镇卫生院根据《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在全县乡镇卫生院职工中自主聘用人员,每位医技人员也可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受聘单位。我县24所乡镇卫生院院长,39名副院长及358名员工经双向选择后再行聘用。同时

坚持把培养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培养作为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坚持提拨干部标准和条件的前提下,对群众公认,特别优秀的业务骨干,大胆破格提拔使用,其中80年后院长1名,副院长7名。由于实行人事制度改革,院长在工作管理上更有力、更协调,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服务态度有明显改善,业务量也大幅提高,卫生院的发展也更具有后劲。三是加强卫生技术科技带头人队伍建设。我县共有18名获得“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1名获得吉安市“新世纪科学和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的卫生人才活跃在卫生临床一线,大大的加强了乡镇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卫生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在人才工作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离上级要求和广大群众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大卫生人才建设力度,促进我县卫生事业更快更好速发展。

遂川县卫生局

10.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十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X县坚持以用为本、服务发展,持续丰富人才工作载体,不断强化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聚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实施“引领振兴”工程。围绕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格局,以政策创新、计划支撑、工程带动、优化服务、强化保障、专项述职为抓手,推进人才工作取得实效。制定《关于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方案》,储备村“两委”后备人才X名,培养领富带富本土实用人才X名,用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振兴。

深入推进“双向服务”活动。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抓实抓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深化推进县委常委联系专家和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建立专家人才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专家人才日常工作需求,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联系关爱,提升各类人才团队服务基层的能力水平,切实发挥各类人才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开设人才工作专栏,大力宣传人才风貌,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11.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十一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创新

一、国际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1.绿色信贷

为推动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许多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政府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下,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贷款审批等优惠措施,开发针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绿色信贷产品,按用途不同可分为:

(1)绿色房地产信贷类产品

新购住房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按照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率提供给零售客户用于购买新的能效住宅的贷款,鼓励和推动购房者新购或以旧的住房置换能效住宅,同时政府机构制定一系列标准以认定能效住宅。住宅改造贷款是由金融机构通过加强与技术提供商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促进居民安装可再生能源技术,例如家庭太阳能设备。该项目为长期融资,居民贷款利息支出可于税前扣除。空间效率住房抵押贷款(Location Efficient Mortgage)由房利美开发,这种抵押贷款提供给借款人用于购买位于可以不使用或尽量不使用汽车的地理位置的住房,由于借款人节约了交通成本,在其他同等条件下,他们可贷款购买比一般情况下更昂贵的住房。它适用于住在市中心或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购房者,用于解决城市的无序扩张或避免消费者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s)。此外,还有节能环保商用房抵押贷款等。

(2)绿色汽车信贷类产品

汽车消费贷款用于促进贷款人使用低排放或者高的燃油利用效率的汽车,这类贷款采用较低的利率。金融机构推广产品的主要措施:一是贷款利率与温室气体排放等级挂钩,根据汽车的温室气体排放等级给予相应的低利率;二是贷款利率与汽车能耗效率等级相挂钩;三是赠送教育服务项目,例如,有的银行为每笔汽车贷款提供绿色驾驶和节油驾驶的技能。

运输车辆节油改造贷款。目前已有许多技术可以让货运公司节约油耗,减少环境影响,但许多货运公司却缺少前期投入的改造资金。为此,美国银行与环境保护局和国家运输部合作,提供小业务、无担保、灵活贷款条件的快速贷款,用于运输公司购买低油耗技术,同时可获得环境保护局给予的低油耗技术和排放控制配件,可节约油耗15%。这些业务使汽车公司每月节约油耗所产生的收入大于月还款额,从而提高的利润。例如,总额16500美元、五年期、年率12%的贷款月还款额为367美元,而每月预计可节约油耗636美元,从而产生月269美元的收益。

(3)企业能效技改信贷产品

该类信贷产品以合同能源管理项下贷款为典型。在该模式下,需要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与技术和设备服务提供商签订协议,由技术和设备提供商免费提供技术和设备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再经独立的技术确认方评估经改造的项目所产生的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收益,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分期将此收益的一部分支付给技术和设备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贷款给技术和设备服务提供商,技术和设备服务提供商运用从被改造的企业获得的节能减排收益支付贷款。该模式对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尤其适用。

2.绿色证券

大型的环境基础设施或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可以通过资产支持债券、公开上市(IPO)和证券衍生品等进行融资。

(1)政府主导的债券融资

为缓解巴拿马运河的交通问题,森林债券被用于对运河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融资,以减少运河的沉积物,提高水流管理质量。该项目筹集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土地和设备建设,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将用于债券的付息还本。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发起生态债券,由国际金融公司运用部分信用担保、风险分担工具向森林、渔业和水供给等环境项目债券发行融资,用可持续的森林资产所获得的碳吸收收入、生物多样化收入、生态旅游收入和水管理的收入等产生的现金流偿付债券本息。

(2)资产抵押支持证券化融资

抵押支持证券是将符合特定能源使用效率和环保条件的建筑物等资产进行打包抵押支持证券发售融资。这些建筑物具有运营成本低、市场需求较高及装备各种“绿色”设施的特点,因此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绿色”抵押支持证券要求金融机构能对“绿色”建筑的价值进行准确定价。

(3)证券衍生品融资

巨灾风险证券是一种覆盖一系列自然灾害风险的可交易证券。投资者将此类证券作为一种风险保障的手段。但当灾害发生的损失超过特定额度时,投资者将不会获得全部或部分本金及利息的支付,以保护保险公司不会因发生巨灾而破产。气候衍生品为经营活动依赖于气候条件的企业提供的期权避险工具,以减少逆向或不可预测的气候变化所造成损失。

3.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主要是非寿险,基本包括两个领域的产品:一是根据与环境相关的特点而制定费率差异化的保险产品;二是专门为清洁技术和减排活动而定制的保险产品。

(1)绿色汽车保险

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源,为鼓励使用者降低汽车使用率,一些欧洲和北美的保险公司将汽车相关险种的保费与汽车的实际使用相结合,根据汽车驾驶里程的多少确定保费,利用费率杠杆促进汽车减排。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它是第三方责任保险的一种,即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及时救助被污染群体。

(3)节能减排保证保险

一些欧洲保险公司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能效技术的使用者提供了特别安排的保险产品,以保障节能减排目标风险。如,伦敦Lloyds提供了一种保险,以保护能效项目或减排技术的安装者不能达到预定的能源节约目标可能带来的损失。

(4)碳保险

针对CDM和几项目、低碳项目的发展活动中可能面I临的风险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如,瑞士再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种碳保险产品,用以保障碳排放额度交易价格的波动风险。

二、我国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不足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产品整体上还处于为适应国家各项环保政策标准和相应产业政策的阶段,而对于环境保护如节能减排具有推动性的金融产品还较薄弱。“绿色信贷”方面,主要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限制贷款,以及部分中资金融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引入一些推动性的“绿色信贷”产品,对吸收碳排放的项目如植树造林的“绿色信贷”产品也仅在国内部分地区得到发展。“绿色证券”方面,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对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环保核查及探索建立绿色信息披露、绿色评级等制度,而大规模的、促进环保产业投资及创新型的证券工具还

未得到开发和有效运用。“绿色保险”方面,虽然2007年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但产品种类仍较单一,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激励性强的保险产品仍待开发。可以说,与国际成功的经验相比较,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还有很大的创新和拓展空间。

三、加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建议

1.改善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根据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重点领域的发展特点和风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做好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在已有的直接融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诸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丰富和完善融资产品体系,为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积极推广国际绿色信贷项目融资的多种模式,大力开发支持绿色住宅、绿色交通的信贷品种,及创新多种服务手段促进居民提高环保意识和采取环保行动。大力创新、拓展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探索林业融资与CDM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推广适合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需求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贷款及融资租赁。

2.创新绿色证券产品

一是运用股权与债权结合的融资组合支持大型节能减排项目,股权可为普通股或优先股,债权可为贷款或债券。该模式既有利于筹集长期资金,也有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吸引贷款投入;二是加快绿色企业上市或发债融资。当前资本市场的扩容发展应考虑适当的节奏和力度,在某一阶段全社会金融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要适当降低传统企业上市的力度,优先满足绿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上市需求;三是出让股权融资。在对拟实施节能减排的企业的项目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后,控股股东可适当出让股权筹资,降低持股比例。在我国股权占比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现象仍较普通,控股股东出让部分股权既有利于筹集资金,又不会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四是发展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将基金交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管理机构运作,分散投资于不同的绿色项目。这种方式可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分享相应的投资利益,五是创新绿色资产证券化。随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绿色资产规模将越来越大,绿色资产证券化将为环保产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特别是林业资产证券化有很大发展空间;六是积极开发新型证券工具。如,积极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进行可再生资源和碳排放额度方面的经纪业务、推出大宗商品衍生品和專门与生态有关的结构性产品、加强社会责任投资和可再生能源私募基金等。

3.创新绿色保险产品

12.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篇十二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中, 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攀枝花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积极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面向社会、面向材料行业市场,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从2009年提出构建进阶式培养模式, 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始终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至今已有一届学生采用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进阶式培养模式结合 (简称“双培结合”) 的办学机制圆满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同时有三届学生还在双培结合不断完善的办学体制中学习成长。实践证明这种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方向特色打造的培养模式是非常有效果的,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品格、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要求出发, 确立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三大教育内容, 建立模块化培养方案, 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进阶式培养模式的办学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有益。

二、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目前材料行业的发展正在经历巨大变革, 从以往主要靠宏观工程设计合成制备材料, 研究其组成与结构、性能与使用效能的传统经验法则转变为通过现代化学、现代物理、数学及工程科学的知识结合一定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素养使用先进的研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测试设备来设计制造更能满足发展需求的新型材料[1]。该培养模式的建设坚持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定位, 树立具有当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 始终坚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材料学这个“大学科”为背景培养人才, 使材料专业的学生面对众多行业对各种材料人才的需求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 专业认识教育。

根据调查, 材料学科下设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的现象在很多本科院校存在。通过调剂进入材料专业就读的学生普遍对该专业不了解, 带有一定情绪。专业认识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材料专业的了解与认知, 引导学生尽快入门,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材料专业的兴趣;鼓励学生交叉选课, 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 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达到专业教育目的, 让学生成为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实行人教、职教、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让学生了解材料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专家讲座、行家答疑、校友分享亲历、高年级优秀学生带动、组织学科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产生从事材料专业的自豪感、成就感, 稳固学生心态, 确立“学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钻一行”的思想。

2. 专业深度教育。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构成要求,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体系:坚持以学科群组织专业教学, 坚实宽厚的基础;设置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政治理论等基础课程, 同时开展材料学科专业深度教育;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设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铸造、压力加工等专业方向, 在专业方向下根据行业需求设置课程模块, 每个方向开设一定数量课程以满足该方向学生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发展并结合择业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一旦选定方向, 专业方向课模块就成其必修环节[2]。在专业深度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 还应着力研究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手段和途径;教学单位应积极为教师搭建更高级别的学、产、研有机结合的科学技术平台, 通过政策机制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资源, 为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培养创造机会。

3. 专业实践教育。

针对材料行业背景要求, 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 在实际工程技术方面还应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为突出学生实践性能力, 应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培养模式中设计专业实践教育环节。这一环节设立课程设计、产品工程实训、综合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 以培养学生材料工程问题建模、分析及解决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与装备技术改进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企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环保与节能工程、工业企业项目管理、产品工程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工程管理的能力, 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专业实践教育不断让学生感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产生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3]。

三、构建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攀枝花钒钛资源得天独厚, 经过四十余年的开发利用,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钒钛钢生产基地、钒钛原料基地, 钒钛产品和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钒钛产业已成为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攀西裂谷资源开发的重点, 为适应新材料研发基地特别是钒钛材料开发的需要, 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科学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 保持专业优势, 突出钒钛特色。

在材料学科三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强专业主干基础课程的建设, 攀枝花学院设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三大专业多个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托重工业城市独特的产业基础, 立足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学院多学科特别是工科的优势, 打破以产品和行业设置专业的壁垒, 拓宽专业面, 逐步形成含钒含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铸造、压力加工的办学特色。满足了攀西地区钒钛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强市的建设需要, 是全国设材料学科高校中唯一开设钒钛特色课程的学校, 设立《钒钛材料工艺学》课程, 出版《钒钛材料》、《钒钛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教材, 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学科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钒钛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2. 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优势。

从学科角度看, 材料学科是个大家族, 呈现出相互渗透与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4]。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不断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资源优势, 要突出“水火相济, 尽钒钛之用;知行合一, 育天下之才”的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现有区域资源优势和工业特色的创新平台和基地, 结合企业技术需求及材料行业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完善材料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让学生通过培养和锻炼进入社会, 这样不但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更能帮助企业发展进步。

3. 紧扣区域发展需要。

围绕钒钛产业建立研发基地, 利用钒钛材料相关科研项目建设并且坚持学产研结合,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中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 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和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与钒钛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联系开展认识实习, 了解先进的传统材料生产、新材料研制与生产以及材料的加工与使用等。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论文) 调研相结合, 以课题组为单元由指导教师系统组织完成, 注重社会、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与地方企业广泛联系, 建立校企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选派教师入厂驻企, 参与企业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改革, 培育双师型教师, 通过自身实践摸索和开展企业调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素质要求不断修正, 定期组织企业领导或技术专家咨询座谈, 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

四、结语

材料学科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体系是围绕着材料类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进阶式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结合目的是使培养方案能够更有效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 使学生真正将专业知识技术学到手, 具备做事的真本领才是培养人才的初衷。面对新形势下对材料工程人才的需求, 对原来的课程及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效整合, 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培养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中显示特色、在特色中发展专业, 才能实现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章忠, 皮锦红, 巴志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2]蒋淑英, 孙永兴, 黄万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08) .

[3]林金辉, 汪灵, 邱克辉, 陈善华, 叶巧明, 沈忠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7, (02) .

13.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十三

一、抓观念创新,努力适应组织工作形势发展的新变化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多样化,给组织工作如何鉴别干部、使用干部、监督干部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靠过去的思维定式是行不通的,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推动组织工作的开展。1998年底,按照市委和区委的要求,我们开展了“创新大讨论”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有关文件、文章。要求每个同志都要结合思想实际学习创新、制定工作思路突出创新、在具体工作网中实现创新,努力做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措施创新、机制创新”。

一是,打破旧有的选人用人机制,整体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运行机制的意见》及其相关的17项制度,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后,以区委名义下发。通过整体推进实施,在全区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为了适应滨海新区发展建设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我们打破地域界限,先后三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处级领导干部,共有26名全国各地干部通过公开招考走上了我区领导干部岗位,其中博士2人,硕士1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有效地改善了领导干部队伍结构。为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我们在全区推行了干部竞争上岗,今年有39名同志通过竞争走上了领导岗位,29名处级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通过实行领导干部民主评议、政绩考核制度,两年来有5名处级领导干部经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而被免职或待岗。我们加大干部考察监督的力度,去年底以来,对14个承担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单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重点考察,利用多种方式,每季度考察一次,随时掌握完成重点工作任务的情况和班子建设状况。去年以来,在领导干部选任工作中,还实行了任前公示制、任期制、试用制、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力度。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培育高素质人才,先后举办了九期青年干部培训班,选派了33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居委会、困难企业等艰苦地方,城市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岗位,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锻炼。近两年我们组织了2批共34名处级干部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境外培训,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今年还选派了3名年轻干部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境外挂职锻炼。我们坚持组织选任与公开招考相互补充,广开选贤任能渠道。先后7次面向社会和全国实行公开招考,43名年轻干部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仅今年就有19名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年底前还准备面向全区公开招考一批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

三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扎扎实实加强基础工作。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年初发文,年中检查,年终评比”的工作方法,确立了“调研先行、典型引路、注重实效”的工作指导原则,把功夫下在打基础上,重点放在抓基层上,目标定在求实效上。今年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100家以上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填补党建工作的空白点;对全区1200多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对全区2万多名党员进行严格的教育管理,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抓素质培养,努力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组工干部政治素养。我们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周五下午集中半天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为每个干部配发了专用学习笔记本,定期进行检查。为强化组工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我们规定,凡在区委党校举办的政治理论培训班,每期至少派一名同志跟班学习。特别是在“三讲”、“回头看”、“警示教育”活动中,要求每个组工干部都要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带头剖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

二是,重视业务培训,提高组工干部业务素质。从1998年开始,我们确定每年3月份为业务知识培训月,由部领导同志分别授课,对全体干部就公文写作、创造性思维、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业务知识等进行专题讲座;我们定期请有关专家讲经济、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鼓励并支持组工干部参加高等学历教育,先后选派了14名同志到高等院校参加经济管理、法学、中文等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教育。

三是,强化实践锻炼,提高组工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重调研工作,把调研工作做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力倡导组工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使组工干部由“办文办事?quot;向

”参谋助手型“转变。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区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相对滞后,出现了”空白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怎样搞?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去年底组织了近百人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拉网式“调查,摸清了底数,找到了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建立党群组织的方法和途径。今年上半年,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了357个党群组织。去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些调研成果,其中有1篇在《党建研究》上发表,2篇被《天津情况》采用,解放路街创办党员夜校的经验材料经市委领导同志批示后,在全市推广。

三、抓从严治部,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1998年我们开展了”组织部部风“的讨论,明确了”廉政、严谨、团结、奋进“的8字部风,并落实到组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去。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严格执行《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将《规范》印发给每个组工干部,做到人手一册,每半年对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最近还制定了《××区委组织部机关人员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同时要求组工干部坚持做到除亲朋正常往来外,不接受他人宴请;除正常礼尚往来外,不接受他人礼物;除在正式工作场合外,不谈论组织干部工作机密。

二是,倡导奉献精神。组织工作任务繁忙,没有淡季。特别是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们除了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做好”××ד党内转化、进行街道体制改革、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处级干部以及组织部正常工作以外,还先后4次接待中央”三讲“检查组、中组部《条例》检查组和中组部档案检查组的工作检查。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大家发扬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怨言,表现出了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因为工作繁忙,有的同志母亲生病动大手术时,也没有在身边守候;有的同志因为劳累昏倒在工作岗位上。机关门卫师傅总结出组织部干部的三个特点:走路一溜烟,到点不下班,没有礼拜天。

三是,营造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我们坚持开展谈心活动,提倡同志之间讲团结、讲风格、讲友谊、讲谅解。部领导坚持”三个看望“,即干部病休在家去看望,干部亲属生病去看望,逢年过节到离退休干部家去看望。每年春节,还到干部的父母家去慰问。谁的生活出现困难,大家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为了增强集体凝聚力,每年都组织一至两次集体活动,比如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升旗仪式、参观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大沽炮台等。定期组织文体活动,今年还根据同志们的爱好兴趣,成立了组织部业余足球队和乒乓球队。

四是,树立良好形象。坚持公开办事制度,各职能科室将工作职责、制度张贴上墙,每个干部挂牌上岗,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基层办事;努力营造”家“的氛围,对待基层的同志热情周到,使组织部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识分子之家;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每年组织全体同志与环卫工人一起进行卫生清整,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还与解放路街一户残疾人家庭签定了扶残协议。三年来,组织部共有6名同志受到区级以上奖励或提前晋升工资。

四、抓完善机制,努力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我们从完善组织部门内部的工作运行机制入手,把建立健全组织部门各项工作制度作为提高组织部门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的中心环节来抓。

一是,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在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部长办公会、部务会、科务会议制度,做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集体决定,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是,健全良好的选人机制。坚持”高进高出“,严把”入口“,放宽”出口“。”高进“,就是调入人员综合素质高。从1995年开始,有10名同志调到区委组织部工作,其中8名是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录用的,有2名同志是从基层经过严格挑选,经过一年的试用才决定正式调入的。”高出",就是在安排组工干部时,根据能力,适当提高档次,克服组工干部只能干党务、政工工作的观念,大胆安排他们到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近几年,我们每年都有一至两名干部交流到其他单位,既改变了组工干部队伍结构,又使组织部门成为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

上一篇:2017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15.3分式方程第2课时教案下一篇:军理考试题型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