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关系教学反思

2024-07-21

功能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功能关系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中的长方体模型的观察,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和思辨论证的过程.《课程标准》中指出: “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 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内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 课前发给学生的) 或手中的文具, 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看, 学生很乐于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

二是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在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因此, 在探究异面直线的定义时, 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动画, 让学生观察静止时与运动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本质, 有助于本节难点的突破. 同时,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对后面教学异面直线的画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下面我就重点反思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不够充分.《课程标准》中强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这一学习模式, 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教, 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 究其原因, 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比如说, 在讲解空间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时, 我是通过指定长方体模型中某几条棱所在的直线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用教具演示异面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设问: 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相交吗? 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并要求学生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自己的课后思考, 觉得这样处理不利于知识的生成. 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文具去找出或摆出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其中平行和相交学生容易处理.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条直线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去寻找、归纳这样的两条直线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下定义, 在定义的严谨性的探索过程中, 更好地体会定义的由来, 最后再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如果这样来处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本节知识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结果的处理不够机智.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调整预设,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地方把握不到位, 比如本节课在开始的导入环节中, 我让学生观察国家游泳馆和校园中的建筑物图片,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 然后我提问: 它们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我预设是学生回答: 由点、线、面组成. 但是, 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长方体, 有的学生回答球, 有的学生回答棱柱等等, 当时我就急了, 说: “从构成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来想, 它们可以看成是由点……”在我的提示下, 学生跟着我一起说出: 点、线、面. 听到学生终于说出我想说的了, 我很欣慰, 然后顺利地引入课题. 课后我想, 如果当时我就追寻着学生的思路, 说: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把这些建筑物的部分物体抽象成几何中的长方体、球、棱柱, 通过前面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的学习, 大家还能具体说一说这些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这时学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说出点、线、面, 然后再告诉学生空间图形是丰富的, 但是它们都可以看作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进而引入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动, 但我觉得要是这样引导学生说出点、线、面, 比直接提示学生说出来要自然, 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生成太生硬, 同时, 这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一种实践与训练. 还有, 在教学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试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和利用文具摆放引导学生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学生回答的答案是: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这与我的预设回答有差距, 当时我就问: “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学生疑惑, 有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我顺势就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并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做了强调. 课后回想, 这样不妥, 虽做强调但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果当时能利用长方体模型 ( 如下图) 举例说明: 观察可知, 直线a在平面α内, 直线b在平面β内, 它们可以说成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但是a∥b. 实际上, 它们又都在平面γ内. 所以,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种说法不严谨, 它的含义是不在指定的某个平面内, 而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指的是对任何一个平面, 这两条直线都不可能在其中, 所以这种说法更严谨. 定义追求的就是严谨求实, 这是数学家应有的思维,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态度. 如果这样做, 不仅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 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流露, 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 把握住了细节, 便留住了一份精彩, 营造了一份美丽.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细节仍然没有把握好, 比如在进行异面直线的概念辨析教学时, 我提问了一位男同学, 这名学生可能没有做好准备, 站起来显得很紧张, 我鼓励他不用紧张, 但他还是不能作出判断. 这时后面有一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 我就让他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且回答得非常好. 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 并请他坐下, 但我却忽视了刚才那位紧张的同学, 让他一直在站着. 课后我的同事告诉我, 那名同学最后只好自己坐下了. 现在想想, 这样一个小疏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在请另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之前, 我能对那名同学说一句: “没关系, 请坐下想一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的!”如能这样做, 我就不会内疚了. 再者, 在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时, 学生说有平行、相交、垂直, 当学生说出垂直时, 我脱口就说: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 ”这种说法在空间中是不成立的. 而当时我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导致说法不严谨, 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这可以说是本节课中唯一的一个失误. 还有在板书设计的紧凑性、教学语言的精练度以及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细节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这些都值得我进行深刻的反思, 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2.功能关系教学反思 篇二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还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甚至中学的勾股定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具有稳定性等,这为学生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奠定了知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不够严密,但只要他们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地给予肯定,同时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使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课件出示小明上学路线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提问:小明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道理可能是感性的、浅显的,甚至是不科学的,但均应给予鼓励。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正好组成了两个三角形,每一段路正好是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你能不能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呢?

2.自主探究,使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为了能将静态的知识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教师尝试这样的设计:

(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①老师准备了三组纸条,谁愿意用这几根纸条当作三角形的三条边首尾相接在黑板上摆出三角形?学生踊跃参与,却发现第二、第三组纸条摆不出三角形。

A.10厘米,15厘米,20厘米

B.10厘米,10厘米,20厘米

C.10厘米,12厘米,26厘米

②为什么用第一组纸条能摆出三角形?而第二、第三组纸条却摆不成三角形呢?

这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难道不是所有的纸条都能摆出三角形?第二、第三组纸条摆不成三角形是什么原因?”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初步猜想,他们会说:“短的两条边太短,围不成。”或者说:“长的那条边太长,接不上。”

(2)动手操作,发现结论。

教师在学生初步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并填写记录表。学生有以下几种结论:

A.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

只要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3)深入思考,完善结论。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师进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是不是只要其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可以啦?说说黑板上的第二、三组线段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

学生再次通过黑板上的三组线段进行验证发现:只有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②让学生读读课本第82页上的结论。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吗?

3.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①游戏:红绿灯。下列三条线段中,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绿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红灯。

A.4厘米,5厘米,6厘米

B.4厘米,6厘米,4厘米

在判断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C.3厘米,3厘米,6厘米

D.16厘米,28厘米,11厘米

E.47厘米,52厘米,9厘米

F.13厘米,13厘米,13厘米

②利用基本练习的第2题回顾课前的问题: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小明上学路线的问题吗?

(2)拓展练习。

找朋友:下列所给的线段中,哪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3)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的木工师傅有两根木条,木条分别长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木工师傅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4.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教师进行了教学实践。从练习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90%以上的学生能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上课之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设计时,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进行的,并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充分估计。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仅能掌握和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还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让教师没有想到的是,有几个爱思考的学生还得出:如果较短的两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条边,短的两条边接起来最多只能和长的边重合,不可能围成三角形。

2.学习是学生的“创造”活动。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学生在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的才能,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遗憾的是,在小组活动中少部分学生不敢大胆操作、提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告诉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为学生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3.数学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情境的创设、教师欣赏的眼神、鼓励性的语言和课末学生多方位的自主评价,都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条件和手段。这些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新知识,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反思 篇三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四

师: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生1: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1/3米。

生2:1÷3=1/3(米)

生3:总量÷份数=每份数

生4:可用线段来表示

师: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生1:2÷3=2/3(米)

生2:不,应该是1/3米

师:你们能分别解释一下原因吗?

当这里学生似乎有些糊涂的时候,不知1/3米和2/3米有何区别时?老师及时的出示两段线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第一题和第二题的区别,问题也随着解决了,数学课中抽象的东西很多时候就需要像线段图这种直观的图形来解决。

教学片段:

师:把3块圆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生:3÷4=3/4(块)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是3/4块吗?

5.成员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五

《成员间的关系》这节课是以小冬家祖孙三代之间的关系作为问题情境的,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数学分析,使学生体会图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亲切、熟悉的生活事例来探索新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员间的关系》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然后设计一棵亲情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在收集资料,画一棵亲情树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书上的例题学习后,让学生会用字母来表示出成员间的关系,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现象中蕴涵着数学的思想方法,课堂教学中对主题图中提出的两个问题的解释不够清晰、深入,对两个字母之间具有双向性让学生理解不透,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对试一试两道题中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区别的挖掘不够深入。

6.功能关系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源自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包括三部分内容:与生俱来的免疫力、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计划免疫。根据内容也可概括划分为人体三道防线、免疫功能、计划免疫三部分。前者的划分利于学生自主预习时对三道防线和免疫的理解, 但后者的划分更有利于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性, 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本节课中有不少概念都是初中学生比较陌生的, 教材中安排了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 便于学生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但是对于免疫的功能, 教材中仅用一段文字进行概括, 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链接, 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而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中形象直观的插图完美诠释了免疫的功能, 可作为教学参考素材。

2.教材中讲完人体的前两道防线后, 直接引入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不是很妥。学生只有比较前两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异同处后才能分析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因此, 可将概念的引入放到三道防线学习完。关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教材中再次引入形象的插图以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为例来说明, 以此突破重难点。之后, 总结了免疫的功能, 这虽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教学环节, 然而, 在讲完第三道防线后, 学生对抗体的产生依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或维持力, 如果这时通过设疑, 将计划免疫的学习环节提前, 将会起到更好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功能。

2.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3.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5.描述计划免疫, 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 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 能力目标

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精细和完美, 认识生命的坚毅, 意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提高增强自身免疫力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学案;制作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动画过程;搜集有关三道防线功能的演示动画。

2.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道具———每个小组内一幅人体轮廓图、分别代表抗原、抗体的彩色图纸;一副人体轮廓立体模型 (150cm*100cm) , 分别代表抗原抗体的彩色图纸 (大) 等。

3.制作小组合作评价板。

(二) 学生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 查询“儿童计划免疫”中的疫苗所预防的疾病, 整理成文字介绍;搜集免疫器官的有关介绍;搜集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自己小时候的预防接种证。

四、基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探究活动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儿子图片,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给学生认识, 通过儿子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学生对免疫的认识;进而引入新课学习。

学生活动:认识到免疫系统对健康的重要性, 准备好新课的学习。

(二) 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师活动: (1) 说明病原体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熟悉的病原体。 (2) 出示一些病原体的图片, 供学生认识了解。 (3) 设疑:人为什么能在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生活而不易患病呢?

学生活动: (1) 了解, 举例自己熟知的病原体。 (2) 观察图片, 认识一些病原体。 (3) 思考回答:是因为人体中有抵抗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

1.皮肤和黏膜。教师活动: (1) 我们机体的什么结构能担此大任呢?如果让你安排, 你会安排你的哪个结构首当其冲?为什么? (2) 出示皮肤阻挡功能的演示动画, 学生理解。 (3) 提问:病原体哪肯“善罢甘休”, 它们找到了鼻孔、口腔等, 试图“趁虚而入”, 它们能够“随心所欲”吗?出示鼻毛、呼吸道上纤毛功能的动画, 提问:呼吸道黏膜上纤毛具有什么作用? (4) 出示链球菌的例子, 提问:你认为皮肤还有什么作用?出示皮肤分泌物杀菌的演示动画。 (5) 通过刚才的学习, 对你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启示? (6) 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活动: (1) 皮肤。因为皮肤排列紧密, 能够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2) 仔细观看, 充分理解皮肤机械阻挡的功能。 (3) 回顾旧知, 联想到痰的形成过程, 得出:黏膜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4) 思考, 回答:皮肤的分泌物还能杀菌。观察, 理解。 (5) 讨论, 回答:生活中注意卫生干净、勤洗手、勤洗澡, 不能随地吐痰。 (6) 归纳并做好笔记。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教师活动: (1) “百密而一疏”, 皮肤受伤或黏膜受损, 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防线, 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出示泪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的动画和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 (2) 举例:泪液、唾液、乳汁中都含有溶菌酶。 (3) 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活动: (1) 联想到白细胞的作用, 观察动画后, 对吞噬细胞和溶菌酶有了直观的认识。 (2) 对溶菌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 总结归纳并做好笔记。

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教师活动: (1) 提问:当病原体数量多, 或者毒性很强时, 我们的前两道防线有可能抵挡不住了, 机体的什么结构会进行反击呢? (2) 播放“免疫系统”的视频,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信息, 作好记录。 (3)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学习成果。 (4) 出示人体免疫器官分布图, 师生总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概念。 (5) 过渡: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们以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为例, 分析一下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6) 请患过腮腺炎的同学谈一下自己当时患病的感受。 (7)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小组内讨论一下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 回答问题:1什么是抗体和抗原?2抗体是怎样起作用的?小组活动:材料:人体轮廓图、分别代表抗原、抗体的彩色图纸。合作模拟:腮腺炎病毒两次入侵人体时, 机体的免疫过程。小组思考讨论:为什么患过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患过腮腺炎的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毒有同样的抵抗力吗?为什么? (8) 请小组代表同学充当小老师, 上台模拟、讲解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过程。 (9) 出示连线题 (三种不同形状的抗原与三种不同形态的抗体) , 根据学生的抢答, 动态演示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10) 师生总结第三道防线的功能, 总结的同时伴随着其动态演示过程。 (11) 补充:1不同的抗体存留在人体中的时间不同;2抗原不仅仅是病原体, 还包括移植的器官、衰老死亡的细胞等。

学生活动: (1) 思考, 回答: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2) 观看视频, 将收集到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 (3) 小组间交流有关免疫器官的介绍资料, 相互评价。 (4) 及时整理, 做好笔记。 (5) 仔细聆听。 (6) 聆听。 (7) 1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 积极思考, 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2小组合作, 动手模拟, 交流展示。3讨论问题, 交流答案, 理解免疫的记忆功能、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 (8) 小组间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适时补充, 并采用鼓励和奖励策略及时作出肯定评价。 (9) 抢答连线题, 观看不同抗原与对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动态演示, 充分理解抗体的特异性。 (10) 跟随教师引导, 复述。观看简单生动的动态演示, 理解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11) 及时汲取, 做好笔记。

(三) 计划免疫

教师活动: (1) 提问:抗体是在人体患病后才产生的, 毕竟给人带来了伤害和不便, 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使人不得病也能产生抗体吗? (2) 补充:特异性免疫包括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提出自然免疫与人工免疫的概念。 (3) 提问:什么是疫苗?疫苗属于抗原还是抗体? (4) 布置自学任务:什么叫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有什么程序呢?计划免疫有什么意义? (5) 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预防接种证, 小组内讨论一下接种过的疫苗和预防的疾病。

学生活动: (1) 根据经验, 立即回答:注射疫苗。 (2) 聆听、了解。 (3) 思考, 回答疫苗的概念, 分析得出:疫苗属于抗原。 (4) 自主学习活动。 (5) 小组内交流自己接种的疫苗, 知道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等。

(四) 免疫的功能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从器官移植排斥现象、肿瘤产生、体内环境稳定几方面的实例总结出免疫的概念。后出示演示动画。 (2) 举例提出免疫异常症。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进一步理解免疫的功能。 (2) 举例。

(五)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 提问: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即使是癌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也能将它清除,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谁能谈一谈怎样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呢? (2) 引导学生谈收获。 (3) 鼓励学生尝试构建知识概念图。

学生活动: (1) 组间交流, 提出各自的建议, 例如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注意体育锻炼, 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 谈收获、心得。 (3) 尝试构建知识网络图。

五、教后反思

7.功能关系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虹口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46-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着力点是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功能上的一个要求,但总的是战斗堡垒,不能变成纯服务的组织,它的政治功能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加强政治引领,注重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内在联系、有机统一,在强化政治功能的同时,落实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上海市虹口区各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方面做了颇多实践,为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规律性的经验启示。

一、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关系辨析

政党是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实现其政治主张而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政党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其最根本的功能是政治功能。

无论是执政前还是执政后,党的全部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基层组织,毫无疑问要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群众中,为实现党的政治纲领而履行应有的政治职能。我们党在夺取政权之前,其直接的政治目标是通过组织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围绕这样的政治任务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政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通过全党团结一致地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建设改革的各项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人民群众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实现党的主张和上级组织的各种决议”,“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等等,即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或政治核心作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党员和领导干部等基本职能。

但是,在资源由市场配置、社会事务逐步回归社会管理、企业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后,基层党组织必须以服务为重心拓展功能。社会的转型也日益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成为集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组织,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功能会逐渐强化,即使是政治功能,也要体现在服务功能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基层党组织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其形象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党的感情,影响到群众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处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能随时倾听群众的各种呼声,可以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确保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心。这样,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上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根本目的是使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通过服务更好地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由此可见,对基层党组织来说,强化政治功能与发挥服务功能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服务群众是政治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服务功能体现政治功能。只有强化政治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而只有强化服务功能,才能使政治功能发挥更充分更有力。没有脱离服务功能的政治功能,也没有脱离政治功能的服务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魂,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根,二者统一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统一于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实践。

二、上海市虹口区的特色实践案例

上海市虹口区各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将强化政治功能和发挥服务功能有机结合,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效做法,切实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推进旧改工作,增进群众福祉。旧改工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在旧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群众观念,运用群众工作方法,使旧改工作真正成为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各街道党工委注重强化阵地建设,及时在旧改基地建立临时党组织,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夯实基层阵地、强化组织保障。同时,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旧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指导临时党组织积极举办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会,组织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形成推动工作合力。四川北路街道党工委深化完善组织发动体系,建立健全了分指挥部临时党总支、相关居民区党支部与党小组、先锋楼组“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切实做到党员群众“层层覆盖、层层组织、层层发动”;同时,针对基地老年居民与妇女较多的情况,成立“手拉手幸福加油站”党建载体,由党员志愿者担任主体,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维护居民合理权益,有效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提篮桥街道78街坊临时党支部深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旧改征收我先行”活动,组织成立党员志愿者宣传队、服务队、调解队,发动广大党员利用空余时间、结合亲身经历为居民做好宣传服务、帮助化解疑虑,并积极参与民情走访、信息核对、矛盾调解,为工作推进营造积极氛围。嘉兴路街道党工委领导带头下沉一线,听取意见,现场办公,即知即改。针对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已开地块物业管理缺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相关居民区党组织在城管、物业、环卫等部门单位支持配合下,积极发动党员志愿者配合参与,开展了“环境大整治、党员大联动”专项活动,周边区域卫生状况有效改善,广大群众认可支持,也为该些地块拔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打下基础、提供保障。2015年上半年,全区共完成旧改征收15.77万平方米,惠及5480户居民,158、161街坊等6个新开地块全部在10天内通过第二轮征询,其中69街坊等实现“当日启动、当日生效”,特别是67、71街坊启动当日就达到95.8%的签约率。

(二)以党建联建为抓手,提升服务群众实效。一是以行业为导向,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开展行业党建联建。针对一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不规范的情况,各街道党工委联合区房管局党工委,建立健全了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等机制,不断化解物业管理服务方面的矛盾,目前全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居民区都开展了物业党建联建工作。针对部分社区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各街道党工委与区绿化市容局党工委探索城管执法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使城管执法工作向居民区延伸,向居民群众利益靠拢。针对社区居民日益增多的法律服务需求,各街道党工委联手区司法局党工委,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信访律师志愿团和旧区改造动迁律师志愿团,送服务上门,在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上取得了双丰收。目前,全区8个街道司法所都与相关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共建协议,213个居委会也都与200余名律师签订了结对协议。

二是以公共活动场所为平台,推进社区、公园、志愿者“三位一体”党建管理新模式。各街道党工委会同区绿化市容局党工委,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培训管理制度、立体预警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依托相关公园党支部建全了以“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党员之家”、“党建联络站”为主体的组织网络,并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文化团队活动,为广大居民群众营造良好祥和的游园氛围。

三是以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为抓手,开展党建联建。各街道党工委联合区建交委党工委,将支部“建在工地上”,要求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指导工地党组织紧扣工程建设任务,促进工地科学管理、文明施工。通过在旧改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开展居民区党组织、征收事务所的联建活动,搭建沟通平台,凝聚共识,助推旧改。通过开展轨道交通党建联建,举办居民区党组织与申通公司、各项目公司、参建单位党组织的开放型党组织生活会,有效化解工地建设中的涉民矛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重大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上海七浦路服饰市场党支部成立于2009年9月,由上海新兴旺国际服饰城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和市场经营户的党员组成。多年来,党支部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在市场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在经营户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帮助市场经营户成长,促进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积极打造全方位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针对党员经常分散在全国各地进货、跑业务的情况,党支部形成了以“一台一网”为核心,以电子邮箱、微信、QQ 群、飞信等为补充的“两新”组织党建信息化工作体系,确保了党组织与党员及时、顺畅、有效的沟通,实现了线下活动与线上交流的有机结合,将党员紧紧凝聚在党支部周围。二是推动建立了“五项工作机制”。即:党支部与管理层双向沟通机制、党员联系经营户机制、管理层与经营户沟通协商机制、公司了解服务经营户需求机制、公司听取员工意见与交流机制。通过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党员示范引领和经营户积极参与,形成“全覆盖、全渗透”的市场党建工作新格局,增强了新形势下党支部和党员主动服务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经营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三是积极整合市场资源,打造经济政策解读、银企对接、争议调处、法律维权、安全培训等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走访市场入驻业主,倾听诉求服务经营户,传递党的政策的同时,更注重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如:建立工商商标注册指导、市场落实推广、严厉打击假冒产品的联动机制,组织市场经营户参加“工商知识产权保护讲解会”、“如何商标注册解答会”等,目前已有300多家经营户有了自主品牌,保护了市场原创积极性,激发了经营户创业、创新动力,提升了七浦路服饰市场品牌形象。又如,为加强市场服务管理,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及时出台“铺位流转管理办法”,有序控制铺位租金,切实降低市场商务成本,并通过党支部主题活动引领,发动经营户共同参与,逐步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市场经营氛围,用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指导市场管理和经营,使经营户认同法治的实践力量。

(四)推进“双重管理”,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式方法。1995年4月,天台县在上海虹口区成立全国第一个流动党支部;2001年6月升格为党总支;2007年8月,党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立天台在沪流动党委。目前,天台在沪流动党委下设北京路、新黄浦、普陀、虹口、闸北、浦东、嘉定、青浦、虹桥9个支部,现有党员198名(其中预备党员8名),入党积极分子90名。

20年来,虹口区委与天台县委携手建立并完善了“双向沟通、共同关心、规范管理”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工作模式,注重政治上引领党员,事业上助推发展,有效改进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成为了天台在沪流动党员温馨的家。针对下属流动党员都是企业家,经营散、范围大、业务忙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流出地党组织半年一次交流、研讨制度,实施“双重管理”党组织双月指导会制度;指导流动党员党组织试行组织和个人目标管理法,完善“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制度,建立党员与党组织共同制定党员工作目标制度,活动内容事先告知、时间相对固定、场地专门设置;指定联系人将组织生活内容和学习资料送达每个党员,方便党员讨论、交流。同时,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为切入点,实行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并重,为流动党员的发展提供多方位、有价值的服务,着眼党员来沪创业、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出绩效,凝聚见力量”,培育党员创业领头人,把党员创业领头人纳入区“两新”组织人才服务范畴,提供党建理论学习、社会热点分析、企业发展研修、搭建参与社会平台,服务党员、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党员创业服务中心,开通热线电话和党委QQ群,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情感联谊;与有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解决党员创业融资难问题;设立党员关爱基金,定期与党员谈心,实施人文关怀和精神慰藉。

多年来,天台在沪流动党委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凝聚了一批党员和群众,保证了天台在沪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为两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启示与思考

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魂”,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本”,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服务功能体现政治功能。在上海虹口区的探索和实践中可以看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政治功能放在首位,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现党对基层工作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的坚强战斗堡垒。下一步,要在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落实服务功能,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三个从严,强化政治属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思想上严格要求、组织上严格管理、制度上严格约束,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一是严密组织体系。在坚持以地域和单位为主建立党组织的基础上,根据党员分布的新变化和党员活动的新特点,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采取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协会、流动人员聚集地、商铺楼宇、高校社团等方式,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形成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富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二是严肃组织生活。把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建立经常性谈心制度,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积极推行主题党日、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做法,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让组织生活在基层正常起来、认真起来、严肃起来。三是严明组织纪律。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一手抓党章、党纪党规教育;一手抓制度约束,教育党员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习惯。

(二)坚持三个延伸,扩大政治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党建工作拓宽领域、改进方式、推进创新,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影响。一要从单位向区域延伸。树立区域“一盘棋”、“一体化”观念,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围绕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聚焦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加快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区域化党建格局。二要从传统领域向新型领域延伸。顺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形势,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着力解决党员人数少、党组织存在“空白点”、党内活动不经常、党组织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三要从实体向网络延伸。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在建好用好基层党建网、党员教育管理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党支部建设,建立党建论坛、红色微博、QQ群、微信群等,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的多种实现途径,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手段转型升级。

(三)坚持三个并重,聚焦政治作用。服务群众是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外在体现。要坚持“有人员服务、有手段服务、有能力服务”三个要素并重,以服务凝聚人、感染人。一要建强带头人队伍。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这个“牛鼻子”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基层选拔、社会招聘、组织委派等方式,畅通来源渠道,落实薪酬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精干高效,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二要健全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面对面、两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下社区机制,进一步深化“千人访万家”、“三全”工作法、“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有效做法,继续推进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长效化,充分发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平台载体作用,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三要推进资源下沉。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统筹各类信息、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基层倾斜。按照权责对应、费随事转的原则,下决心为基层减负。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逐步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夯实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

(四)坚持三级联动,压实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政绩观,把党建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区级层面要继续组织开展好大口单位、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对党建绩效的考核,增加党建工作在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各级党组织要探索开展各基层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述职并接受评议考核的工作,形成鲜明的工作和考核导向,在居民区党组织普遍推行“双述双评一通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每年末要就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向街道党工委、本居民区党员大会述职,并向居民代表大会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考核和党员群众评议,切实把管党责任一级一级压紧压实,把治党压力一层一层传导到位。

8.《对不起,没关系》教学反思 篇八

《对不起,没关系》教学反思

细节描述:《对不起,没关系》这首歌的内容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对孩子来说这些事在他们身边是常发生的,把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变成一首好听的歌曲,这很好的吸引了孩子的无意注意,引起了孩子学起的兴趣。

在第一环节中,我先让幼儿欣赏歌曲,一是为了让幼儿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与节奏,二是为了初步了解了歌曲中的歌词。在完整听取歌曲的第一段后,根据教师的提问,让幼儿说出自己听到的歌词,老师出示相应的图谱。

第二环节中,我先根据图谱完整的清唱歌曲,然后让幼儿根据图谱,和老师一起按节奏念歌词,重点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在熟悉歌词后,根据歌词加入相应的动作,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谈话、动作,让幼儿理解感受对不起、没关系这个礼貌用语的作用。

第三环节主要是练唱,我为了让幼儿更主动参与活动,在歌唱的过程中加入情景,让幼儿分角色进行。因为唱得对象及接唱歌词的不同,可以让孩子都能有新的挑战,所以孩子兴趣较浓,活动气氛也很好。情景表演可以反复进行,在反复的过程中变换角色。如:队形分组、男女分组等。我还请两个小朋友进行了情景表演,把歌曲的内容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最后一环节,我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同伴进行个表演,这样让孩子从歌曲对答式交往发展成幼儿间形体动作的交往能力。还通过小结,也让孩子懂得“对不起 没关系” 虽然是一句礼貌用语,但遇到事情你能主动说出,那会让你拥有更多。

评价分析: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活动来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从中体验快乐的情绪。所以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应谨记这点,让孩子真正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的魅力。

9.《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反思 篇九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重难点非常的清楚,就是让学生明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索。但是在这其中又有一个难点就是对于有两条边加起来和第三条一样长的情况该怎样去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有误差,这样就会让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能围成三角形,对于这一点该怎样去处理确实让人头疼,经过研讨我们组老师建议尽量的减少教具的误差,之后加上课件的直观演示,可能会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通过这一次的连片教研我更好地体会到这样做的原因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另一个让我们纠结的地方是到底是先研究能围成的两组,还是先研究不能围成的两组,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由学生的争议点2.6.8这一组不能围成的入手,但是到最后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做的有些生涩。经过这次的研讨,于华静老师给的建议让我顿时觉得开阔了很多,调整了研究的顺序让学生从简单入手,慢慢的深入研究,把主动性还给学生。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参加连片教研,过程虽是难过,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

10.对功能关系知识网络构建的思考 篇十

【关键词】功能关系;知识网络

功能关系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并且理解功能关系的式子,不能深刻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句话。如果能先理顺功和能的关系,真正搞懂功和能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去应用功能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介绍如何构建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

一、引入

[问题导入]如图1所示,说出以下四种情况下有什么力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能量如何转化?

1.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2.一质量为m的物体,被一根左端固定于墙上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弹出,地面光滑。

3.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v0的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滑行直至停止。

4.一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现一根左端固定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将物体由A点弹出,运动至B点速度减为零,斜面粗糙。若斜面光滑呢?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1引出: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G=-ΔEP)。

通过情景2引出:弹力做的功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弹=-ΔEP')。

通过情景3引出:克服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在数值上等于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内能(Wf=Q=FfS相对)。

通过情景4引出:合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W合= ΔEk)。

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W其他=ΔE)。

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物体机械能守恒E1=E2。

二、建立知识网络

如果就是将上述的功能关系简单地罗列出来,学生并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在讲解上述四个情景时,要与图2配合使用。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力做功让能量在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弹力做功让能量在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摩擦力做功让能量在内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所以影响动能变化的是合外力的功,即动能定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能量只在虚线方框内相互转化,即机械能守恒。通过图2,学生就能构建起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真正理解各条功能关系的式子。

三、针对训练

[典型例题1]:升降机底板上放一质量为100kg的物体,物体随升降机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移动5m时速度达到4 m/s,则此过程中(g取10m/s2)( )

A.升降机对物体做功5800J

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580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5000J

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5000J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功能关系

[典型例题2]:如图3所示,一质量为m的铅球从离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h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设计意图]练习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并注意过程的选择。同时为典型例题3做好铺垫。

[典型例题3]:(2012·浙江理综)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石蜡做成两条质量均为m、形状不同的“A鱼”和“B鱼”,如图4所示。在高出水面H处分别静止释放“A鱼”和“B鱼”,“A鱼”竖直下潜hA后速度减为零,“B鱼”竖直下潜hB后速度减为零。“鱼”在水中运动时,除受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和水的阻力。已知“鱼”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其重力的■倍,重力加速度为g,“鱼”运动的位移值远大于“鱼”的长度。假设“鱼”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恒定,空气阻力不计。求:

(1)“A鱼”入水瞬间的速度VA1;

(2)“A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fA;

(3)“A鱼”和“B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之比fA:fB。

[设计意图]练习在综合题中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是对典型例题2提高和加深的变式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国平.如何加深功能关系理解[J].中学物理,2011,(11).

(作者单位:浙江省瓯海中学)

【摘 要】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功和能的角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很多高中学生对功能关系理解不到位,本文从课堂教学角度提出构建功能关系知识网络的方法。

【关键词】功能关系;知识网络

功能关系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并且理解功能关系的式子,不能深刻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句话。如果能先理顺功和能的关系,真正搞懂功和能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去应用功能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介绍如何构建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

一、引入

[问题导入]如图1所示,说出以下四种情况下有什么力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能量如何转化?

1.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2.一质量为m的物体,被一根左端固定于墙上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弹出,地面光滑。

3.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v0的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滑行直至停止。

4.一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现一根左端固定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将物体由A点弹出,运动至B点速度减为零,斜面粗糙。若斜面光滑呢?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1引出: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G=-ΔEP)。

通过情景2引出:弹力做的功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弹=-ΔEP')。

通过情景3引出:克服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在数值上等于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内能(Wf=Q=FfS相对)。

通过情景4引出:合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W合= ΔEk)。

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W其他=ΔE)。

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物体机械能守恒E1=E2。

二、建立知识网络

如果就是将上述的功能关系简单地罗列出来,学生并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在讲解上述四个情景时,要与图2配合使用。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力做功让能量在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弹力做功让能量在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摩擦力做功让能量在内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所以影响动能变化的是合外力的功,即动能定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能量只在虚线方框内相互转化,即机械能守恒。通过图2,学生就能构建起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真正理解各条功能关系的式子。

三、针对训练

[典型例题1]:升降机底板上放一质量为100kg的物体,物体随升降机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移动5m时速度达到4 m/s,则此过程中(g取10m/s2)( )

A.升降机对物体做功5800J

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580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5000J

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5000J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功能关系

[典型例题2]:如图3所示,一质量为m的铅球从离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h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设计意图]练习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并注意过程的选择。同时为典型例题3做好铺垫。

[典型例题3]:(2012·浙江理综)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石蜡做成两条质量均为m、形状不同的“A鱼”和“B鱼”,如图4所示。在高出水面H处分别静止释放“A鱼”和“B鱼”,“A鱼”竖直下潜hA后速度减为零,“B鱼”竖直下潜hB后速度减为零。“鱼”在水中运动时,除受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和水的阻力。已知“鱼”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其重力的■倍,重力加速度为g,“鱼”运动的位移值远大于“鱼”的长度。假设“鱼”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恒定,空气阻力不计。求:

(1)“A鱼”入水瞬间的速度VA1;

(2)“A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fA;

(3)“A鱼”和“B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之比fA:fB。

[设计意图]练习在综合题中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是对典型例题2提高和加深的变式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国平.如何加深功能关系理解[J].中学物理,2011,(11).

(作者单位:浙江省瓯海中学)

【摘 要】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功和能的角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很多高中学生对功能关系理解不到位,本文从课堂教学角度提出构建功能关系知识网络的方法。

【关键词】功能关系;知识网络

功能关系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并且理解功能关系的式子,不能深刻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句话。如果能先理顺功和能的关系,真正搞懂功和能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去应用功能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介绍如何构建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

一、引入

[问题导入]如图1所示,说出以下四种情况下有什么力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能量如何转化?

1.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2.一质量为m的物体,被一根左端固定于墙上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弹出,地面光滑。

3.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v0的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滑行直至停止。

4.一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现一根左端固定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将物体由A点弹出,运动至B点速度减为零,斜面粗糙。若斜面光滑呢?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1引出: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G=-ΔEP)。

通过情景2引出:弹力做的功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弹=-ΔEP')。

通过情景3引出:克服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在数值上等于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内能(Wf=Q=FfS相对)。

通过情景4引出:合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W合= ΔEk)。

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W其他=ΔE)。

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物体机械能守恒E1=E2。

二、建立知识网络

如果就是将上述的功能关系简单地罗列出来,学生并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在讲解上述四个情景时,要与图2配合使用。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力做功让能量在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弹力做功让能量在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摩擦力做功让能量在内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所以影响动能变化的是合外力的功,即动能定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能量只在虚线方框内相互转化,即机械能守恒。通过图2,学生就能构建起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真正理解各条功能关系的式子。

三、针对训练

[典型例题1]:升降机底板上放一质量为100kg的物体,物体随升降机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移动5m时速度达到4 m/s,则此过程中(g取10m/s2)( )

A.升降机对物体做功5800J

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580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5000J

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5000J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功能关系

[典型例题2]:如图3所示,一质量为m的铅球从离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h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设计意图]练习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并注意过程的选择。同时为典型例题3做好铺垫。

[典型例题3]:(2012·浙江理综)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石蜡做成两条质量均为m、形状不同的“A鱼”和“B鱼”,如图4所示。在高出水面H处分别静止释放“A鱼”和“B鱼”,“A鱼”竖直下潜hA后速度减为零,“B鱼”竖直下潜hB后速度减为零。“鱼”在水中运动时,除受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和水的阻力。已知“鱼”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其重力的■倍,重力加速度为g,“鱼”运动的位移值远大于“鱼”的长度。假设“鱼”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恒定,空气阻力不计。求:

(1)“A鱼”入水瞬间的速度VA1;

(2)“A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fA;

(3)“A鱼”和“B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之比fA:fB。

[设计意图]练习在综合题中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是对典型例题2提高和加深的变式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国平.如何加深功能关系理解[J].中学物理,2011,(11).

11.功能关系教学反思 篇十一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复习课也不例外,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上发挥学生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开了一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方面作了探索,供同行们参考.

一、课堂实录

1. 问题引入

问题1.已知a, b为实数,r>0,判断直线l:ax+by=r2与圆C:x2+y2=r2的位置关系.

学生1:可以比较圆C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这里

老师:根据a2+b2=r2, a2+b2>r2, a2+b2<r2这三个式子,结合圆的方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2:当点(a, b)在圆C上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点(a, b)在圆C外时,直线l与圆C相交;当点(a, b)在圆C内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 探究方法

老师:除了我们常用的代数法和几何法之外,上面结论也是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问题2.判断直线l:(2m-2) x+my-2=0与圆C:x2+y2=1 (m为实数)的位置关系.

学生3:直线l即当即m=0,或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 即m<0, 或时, 直线l与圆C相切;当即时,直线l与圆C相交.

老师:对实数m的不同取值,直线l有什么特点?

学生4:把方程变形为m (2x+y)-2x-2=0,令直线l恒过定点 (-1, 2) .

问题3.求过点P(-1, 2)且与圆x2+y2=1相切的直线方程.

学生5:直线x=-1为一条切线.设另一条切线方程为y-2=k (x+1),即y=kx+k+2,把它代入圆方程,化简整理得(k2+1) x+2k (k+2) x+k2+4k+3=0,令Δ=4k2 (k+2) 2-4 (k2+1) (k2+4k+3)=0, 解得

学生6:直线x=-1为一条切线.设另一条切线方程为y-2=k (x+1),由圆心(0, 0)到该直线的距离是令解得所以

学生7:在问题2中令m=0或就得到两条直线

学生8:设所求切线方程为px+qy=1,则所以两条切线方程为x=-1和

3. 提出新问题

老师:上述问题中,设两个切点为A, B.求直线AB的方程(切点弦).

学生9:-x+2y=1.

老师:请说明理由.

学生9:我用了切点弦的公式,就是若点P (a, b)在圆x2+y2=r2外,则过P的圆的切点弦方程为ax+by=r2.这是因为设PA, PB为圆两条切线,A (x1, y1), B (x2, y2)为切点.

则直线PA:x1x+y1y=r2,直线PB:x2x+y2y=r2.

因为点P的坐标(a, b)满足直线PA与PB的方程,所以由此可见A, B的坐标均满足方程,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ax+by=r2.

老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若点P (a, b)在圆x2+y2=r2上,则过P的圆的切线方程为ax+by=r2.若点P (a, b)在圆x2+y2=r2外,则点P关于圆的切点弦方程为ax+by=r2.那么若点P (a, b)在圆x2+y2=r2内,方程表示为什么呢?

问题4.已知直线l: (2m+1) x+(m+1) y-3m-1=0 (m为实数),圆C:x2+y2=25.

(1)求证:不论m取何值,直线l与圆C恒交于两点.

(2)设圆C被直线l截得的动弦为AB,过A, B的圆C的切线交于动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学生10: (1)可知直线过顶点(2,-1),而点(2,-1)在圆C内,所以不论m取何值,直线l与圆C恒交于两点.

学生11: (2)设M (x0, y0),则M关于圆的切点弦AB方程为x0x+y0y=25,由于(2,-1)在AB上,则2x0-y0=25,即点M的轨迹为2x-y=25.

二、教学反思

曲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它沟通了几何中的曲线与代数中的方程的联系, 使得研究曲线的几何问题与研究代数的方程可以互相转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曲线与方程的重要内容, 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构系统的知识, 体现教学螺旋上升

本节课从常规的方法入手, 既对高二的内容进行复习,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在学生回顾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两种基本判断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新的判断方法, 即根据点 (a, b) 在圆上、圆外、圆内来判定直线ax+by=r2与x2+y2=r2的位置关系.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高三复习不仅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也不是难度的直接加深, 而是方法的新创造、知识的新拓展、原有疑问的解决并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教师用自己的探索引导学生的探索, 力求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化, 普通的知识规律化, 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在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的同时体现了教学的螺旋上升.在问题3中, 学生8的解答是一种全新的方法, 也体现了这种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2.抓住问题的本质,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本节课的四个问题以“切线“为主线,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如问题3渗透了分类讨论, 数形结合等多种思想, 是一个较典型的问题, 在该问题的教学中设计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索,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个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又如在问题4轨迹方程的探求中, 纵向挖掘知识深度, 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 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 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 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3.解开缠绕的谜团,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12.《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篇十二

1.与公共点有关,可分为三类

无公共点:两种类型(外离,内含)

有一公共点:两种类型(外切,内切)

有两个公共点:一种类型(相交)

2.与半径有关(识别方法)

外离时:d>R+r

外切时:d=R+r

内切时:d=R-r(R>r)

内含时:dr)

1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节探究活动课主要由“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的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本节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过观察、体验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演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飞机为什么能够上天,动画效果可以模仿飞机上天的过程,真正让学生了解其本质,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交流意识。

在引入课题时,我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再找学生上台演示,由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不一致、激发学生疑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出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处理实验探究时,先分好小组,学生讨论后,指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案,再分组分类别实验,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又提高课堂效率,效果挺好的。

14.电场中常见的四种功能关系 篇十四

带电体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 电势能可以和其它形式的能量发生相互转化, 电场中能量的转化问题是电学部分的重点, 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常见的能量转化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电势能的变化只跟电场力做功有关, 跟其它力做功无关

电荷在电场中运动时可能受到其它力作用, 但电势能的变化只与电场力做功有关, 且数值上相等.

例1 如图1所示, 在等量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 它们连线的中垂线 ab 上有一电子, 从静止开始由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 (ab 相对O点对称)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子的电势能始终增加

(B) 电子的电势能始终减少

(C) 电子的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

(D) 电子的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从 aO的过程中, 两电荷对电子的电场力的合力指向O点, 电场力做正功, 电势能减少, 电势能转化为动能, 故从 aO做加速运动;由于惯性, 从Ob 仍有向上的速度, 但此过程中的电场力的合力方向由 bO, 电场力做负功, 电势能增加, 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例2 一匀强电场, 场强方向是水平的, 如图2甲所示, 一个质量为 m 的带正电小球, 从O点出发, 初速度大小为 v0, 在电场力和重力作用下, 恰能沿与场强的反方向成θ角的直线运动.求小球运动至最高点时其电势能与在O点电势能之差.

解析:设电场强度为E, 小球带电量为 q, 因小球做直线运动, 它受到的电场力 qE与重力 mg 的合力必沿此直线, 如图2乙所示, 则 mg=qEtanθ.由此可知小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g/sinθ. ①

设从O到最高点的距离为 x, 则

v02=2ax. ②

运动的水平距离为L=xcosθ. ③

两点之间的电势能之差ΔE=qEL. ④

联立以上各式, 得ΔE=12mv02cos2θ.

二、只有电场力做功时, 电势能与动能之和守恒

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 只有电场力做功, 则动能和电势能之和是一恒量.公式表示:EK+EPE=恒量.

例3 如图3中虚线所示, 为静电场中的等势面1、2、3、4, 相邻的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 其中等势面3的电势为0.一带正电的点电荷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运动, 经过 ab 点时的动能分别为26 eV和5 eV.当这一点电荷运动到某一位置, 其电势能变为-8 eV时, 它的动能应为 ( )

(A) 8 eV (B) 13 eV

(C) 20 eV (D) 34 eV

解析:设相邻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大小为U, 正电荷从 a 运动到 b, 动能减少, 可知 b 点电势高于 a 点, 则Ua=-2U, Ub=U, 设正电荷的电荷量为 q, 则正电荷在 a 点、b 点的电势能Epa=-2qU, Epb=qU, 根据能量守恒得:

EKa+Epa=EKb+Epb,

代入数据化简得:qU=7 eV.

设点电荷运动到 c 点时, 其动能、电势能分别为EKcEpc, 则据能量守恒得:

EKa+Epa=EKc+Epc,

代入数据得:26 eV+ (-14 eV) =EKc+ (-8 eV) ,

所以, EKc=20 eV.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例4 如图4所示, abc 表示点电荷的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 它们的电势分别为φ23φ14φ.一带电粒子从等势面 a 上某处由静止释放后, 仅受电场力作用而运动.已知它经过等势面 b 时的速率为 v, 求它经过等势面 c 时的速率.

解析:设粒子所带电量为 q, 质量为 m, 因带电粒子仅受电场力作用而运动, 据能量守恒知:

EKa+Epa=EKb+Epb, ①

EKb+Epb=EKc+Epc, ②

qφ=23qφ+12mv223qφ+12mv2=14qφ+12mvc2.

由③④式得:vc=1.5v, 即经过等势面 c 时的速率为1.5v.

三、只有电场力和重力做功时, 机械能和电势能之和守恒

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 只有电场力和重力做功, 则机械能和电势能 (或动能、重力势能和电势能) 之和是一恒量.公式表示:E+EPE=恒量 (或EK+EPG+EPE=恒量) .

例5 一带电油滴在匀强电场E中的运动轨迹如图5所示, 电场方向竖直向下.若不计空气阻力, 则此带电油滴从 a 运动到 b 的过程中, 能量变化情况为 ( )

(A) 动能减小

(B) 电势能增加

(C) 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减少

(D) 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和增加

解析:带电油滴在电场中运动时, 同时受到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 虽然机械能不守恒, 但动能、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和是一恒量.由图可知:物体向上运动, 说明电场力大于重力, 物体沿电场线方向运动, 即电场力做正功, 电势能减少, 动能增加, 故 (A) 、 (B) 选项错误;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则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必减少, 所以选项 (C) 正确;同理, 知 (D) 选项错误.

例6 如图6所示, 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 绝缘细线的一端固定在O点, 另一端系一带正电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小球所受的电场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则 ( )

(A) 小球在竖直轨道的最高点 a 处动能最小

(B) 小球在竖直轨道的最低点 c 处重力势能最小

(C) 小球在竖直轨道的水平直径右端 b 处机械能最大

(D) 小球在竖直轨道的水平直径左端 d 处总能量最大

解析:因小球所受的电场力和重力大小相等, 所以小球在运动时, 等效最低点为弧 bc 中点, 等效最高点为弧 da 中点, 运动过程中在等效最高点即弧 da 中点速度最小, 动能最小, (A) 选项错误.重力势能只跟重力做功有关, 小球运动到 c 点时, 重力做正功最多, 故在 c 处重力势能最小, (B) 选项正确.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三个力的作用, 即重力、电场力和细线的拉力.小球在运动过程中, 拉力不做功, 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做功, 所以机械能和电势能之和是一定值.电势能最小处, 机械能最大, 在 b 处电势能最小, 机械能最大, 故 (C) 正确, (D) 错误.正确答案为 (B) 、 (C) 选项.

例7 在竖直平面内有水平向右、场强为E=1×104N/C的匀强电场.在匀强电场中有一根长L=2 m 的绝缘细线, 一端固定在O点, 另一端系一质量为0.04 kg 的带电小球, 它静止时悬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 如图7所示.若小球恰好能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试求:

(1) 小球的带电量Q;

(2) 小球动能的最小值;

(3) 小球机械能的最小值. (取小球静止时的位置为电势能零点和重力势能零点, cos37°=0.8, g 取10 m/s2)

解析: (1) 小球静止时受三个力, 重力 mg、电场力QE和拉力T, 如图8所示.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tan37°=QEmg,

Q=mgtan37°E=0.04×10×341×104C=3×10-5C.

(2) 小球静止平衡时, 所在位置A为等效最低点, 关于O点对称的点B为等效最高点.在等效最高点B时, 速度最小, 动能最小, 在此处刚好只有重力和电场力提供向心力, 即:

F= (mg) 2+ (QE) 2=mvmin2L.

最小动能为:EΚmin=12mvmin2.

由①②式得:

EΚmin=12L (mg) 2+ (QE) 2=12×2× (0.04×10) 2+ (1×104×3×10-5) 2=0.5J.

(3)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三个力作用, 重力 mg、电场力QE和拉力T, 且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做功, 所以机械能和电势能之和为一恒量, 电势能最大处, 机械能最小.根据题意小球运动到最左端c时, 电势能最大, 机械能最小.在B处, 重力势能:

EBG=mg2Lcos37°=0.04×10×2×2×0.8J=1.28J;

电势能:EBE=QE2Lsin37°=3×10-5×1×104×2×2×0.6J=0.72J;

动能:EBK=EKmin=0.5J.

C处电势能:ECE=QE (L+Lsin37°) =3×10-5×1×104× (2+2×0.6) J=0.96J,

根据能量守恒得小球机械能最小值为:

EC=EBK+EBG+EBE-ECE= (0.5+1.28+0.72-0.96) J=1.54J,

即小球机械能的最小值为1.54J.

四、只有电场力和摩擦力做功时, 电势能与动能之和的减少量等于摩擦生热增加的内能

在有电场力和摩擦阻力做功时, 会因为摩擦生热而使电势能和动能之和减少, 电势能与动能之和的减少量等于摩擦生热增加的内能.利用这一规律可以简便求解某些复杂的问题.

例8 如图9所示, 在粗糙水平面上固定一点电荷Q.在M点无初速度释放一带有恒定电荷量的小物块, 小物块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运动到N点静止, 则从M运动到N点过程中 ( )

(A) 小物块所受电场力逐渐减小

(B) 小物块的电势能逐渐减小

(C) M点的电势一定高于N点的电势

(D) 小物块的电势能变化量的大小一定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小物块与点电荷Q带同种电荷, 小物块远离Q时, 小物块所在处的场强变小, 所受电场力变小, 小物块从MN, 电场力做正功, 电势能减小, 因不知固定点电荷的带电性质, 故不能判定MN两点电势高低:据功能关系和题目条件, 电场力做的功即电势能的变化量, 大小一定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所以正确答案为 (A) 、 (B) 、 (D) 选项.

上一篇:秋季新学期开学祝词短信下一篇:最爱秋天作文400字